大学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6 05:3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文化建设

篇1

文化,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化、升华和超越。人类社会,本是一个生命群体的客观存在,唯其具有了文化才获得了有序的衍进能力和丰富的时代底蕴。自然的生命个体人,也因为具有文化才达到了理智和高尚的形态。文学从来都是人学,所以文化是“人化”,是人的主体性的客观对象化。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育人,所以文化又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以人为本向来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讲究天人对立。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重视人与自然、与天的和谐,讲究天人合一。大学的出现是为继承、传播文化进而促进受教育者的文明化、社会化、个性化,使之成为健全、完善的人。同志特别提到:“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造就一代新人作出贡献。”[1]这无疑也契合着“以文化人”的思想。

大学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和载体。主要有大学校园、设施及网上社区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要使器物物资与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古代教育家荀况在《劝学篇》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墨子见染色者也感叹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2]幽雅的人文环境、厚重的文化气息往往是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首先得到显现。大学物质文化的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了大学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独具匠心和办学理念,一砖一瓦寓含义,一草一木有文章。一方面构成大学物质文化的元素浸透着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通过让墙壁“说话”,让“草木育人”,典雅、幽静的校园不仅为学生的读书治学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感悟生生不息、传承百代的大学精神,用心去和每一处景观交流,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品位的提升。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价值观及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制度文化建设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教学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思考教师应具备的师德、专业知识、聘任条件等。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从教学科研成果出发,建构道德、知识、科研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从学生管理出发,开展各种活动来开拓学生管理的新领域。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它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知名学人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集中体现了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还向我们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具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越,默化、升华着大学人的气质和境界。在大学氛围中所渗透流淌着的这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就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即大学精神。在中国高等教育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比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南大之胸襟”都是对各所大学精神的概括。而各大学的校训是对大学文化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是对大学精神的浓缩和凝结。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校训,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能激励师生的情怀。

人类精神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借助于人文与科学,能够完善人文科学并进一步完成“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的首推文化尤其是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实质是“立人”,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具有浓郁人文素养的人才。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要求。坚持先进性要求,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以文化人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正所谓文学是人学,是对人生命意识的折射,表现的是最纯洁、最健康的感情。通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地熏陶人的心灵,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从受教育程度看,高层次人才的道德素质普遍高于一般的人,因为他们做人和做学问是并行不悖的,既有辉煌的成就,又有崇高的人格。那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重金钱,追逐名利的人是不会有所发展的。努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是以文化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志指出:“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4]另外还要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未来的领导者必定是文理兼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人。古人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懂得团结合作的人就没有往上攀登的云梯,又怎能看到高处的风景呢?

在高校,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开展大学精神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研究大学文化,有助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以人为本”,研究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环境,探索大学文化导向、教育和熏陶功能实现的途径,总结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大学文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2005年1月17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2]墨子闲诂卷[M].

篇2

国外大学在其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尚未成形,出现了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误乐化倾向突出;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注重大学精神文化的挖掘,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的意识,以社团为依托,物质文化为载体,建设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个性文化,才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国外大学;大学文化;文化建设;精神文化

大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传统、个性,同时对外形成大学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对内影响大学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产生凝聚力。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一、国内外大学的文件建设特点

国外大学生十分注重理念的培养,如何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生存、注重团队合作、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意义,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他们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他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使大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扬。国内大学文化的建设存在着趋同化。中国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分三个方面,一个是精神文化,似乎只有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来提高思想;一个是制度文化建设,制定严肃的校规校纪;一个是物质文化建设,大规模的建设校区,美化学校环境。出现了精神文化过于政治、制度文化过于刻板、物质文化过于世俗的现象。

二、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重视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载体。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目的为使它承担精神文化的内在。当前许多高校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舍得花钱,搞建筑、买设备、修道路、建广场、栽花植树,对这些外在的、收效快的形象建设,普遍比较重视。完全忽视了物质文化建设是手段,精神文化建设是内涵的思想。

(二)大学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大学文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造、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高校应该从整体办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但目前大学文化建设过于局限,仅仅停留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把大学文化建设依托于学校管理机构,重点强调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及改善学生生活、学生条件的物质功能。有的高校甚至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三)大学文化建设娱乐化倾向突出。大学文化建设娱乐化倾向突出,忽略其哲理性,导致大学文化本应具有的文化熏陶功能遭到抑制。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非理性主义文化、享乐主义文化、实用主义文化等侵人校园,强大的文化负面影响刺激着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整个校园里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氛,真正有艺术价值、艺术品位、能够陶冶情操的文化越来越少。过度的娱乐化使学生有意无意的产生了仅追求感官享受,图一时之快的情绪、行为,没有了对长远信仰、精神追求的热情。这种娱乐化倾向突出且过于功利性的行为,弱化了大学教育本身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文化的建设要将其纳人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上来,要符合学校办学的理念及长远规划,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保持一致。大学的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维系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长期实践的历史过程当中不断的积淀、凝练而发展形成的。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精神文化意义。

(二)大学文化建设绝对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就能建设好的,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是不可能达到文化建设应有的效果的。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要明确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特别是在管理、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全体师生都要积极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浓郁丰厚的大学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大学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依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开展高质量、高品位、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得到教育。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建立学习型社团、鼓励学生科技型社团、倡导公益性社团,通过这些载体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来提现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学生社团是另一种教育活动方式,通过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的建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大学文化实现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田.大学教育科学,2005(4).

[2]孙雷.东北大学学报田.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2008(6):10.

[3]余杰.国外大学创新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4,3(2):113一114.

[4]王德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09(6).

[5]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德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田.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2009(6).

[7]杨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2O12(4).

篇3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New Age

SHI Haiying, LV Aiqin

(College of Stomat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2)

AbstractUnivers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culture, there are three forms: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has its unique features.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university culture is good to 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Univers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和调整,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资源共享,多校合并等,高校发展在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大学文化观,构建富有个性特色的大学文化,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来源于生活实践,是历史文明的沉淀、提炼和传承。大学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它的文化是决定着这个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文化是大学管理者长期倡导的,被大学成员认同、实践而形成的一整套假设、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大学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优秀传统的综合反映。这种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发展起来的,并且它的发展同特定的地域环境、长期的校园生活习惯、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学科的长期存在等有密切的关系。

大学文化的基本作用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价值导向,情操陶冶,心理建构,行为约束,集体凝聚等,①其建设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段话精辟阐明了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成为大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大学文化作为一个载体,它还肩负着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思想的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对大学成员价值观、道德观和个性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 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认清大学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时代课题。

第一,从大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大学文化建设问题。首先,近年来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多校合并的情况。多校合并以后的管理一体化,并不会立即产生新的大学文化。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大学文化的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会使多校合并后不同的文化在一定时期逐渐融合,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摩擦和碰撞,发生文化冲突。所以,必须重视原有的多所大学文化,谨慎融合,在保持原有特色和创新活力的情况下,形成新的大学文化。其次,一个学校多个校区的大学文化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多校合并,使高校纷纷增设新校区,在异地设立校区和分校的大学也越来越多。这种格局打破了原来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形成区域性文化的特定条件,地域位置上的隔离,文环境的差别,管理模式和沟通模式的改变,使大学文化的构建、融合、传承、传播变得更为复杂。再次,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生活在同一校园内的学生层次增多,很多大学过去招收对象主要是本科生,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大学的学生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生、博士占了相当的比例。除此以外,大学里还有高职生、成教生、自考生和进修生。如何在学生素质不平衡的状况下,要求学生通过短短的几年大学教育,认同、接受自己所处的大学文化,并成为这种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从当代大学管理模式来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从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变迁,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的管理模式也将会是文化管理模式。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师生员工对文化的需求。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人、塑造人。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使他们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下实现学校的培养和发展目标。把 “以人为本” 贯穿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和利益,多一些教育引导,少一些严厉惩处,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

第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还有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首先是大学文化趋同化的问题,即大学文化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和没有创新。突出表现为精神文化过于政治,制度文化过于刻板,环境文化过于世俗,导致大学缺乏应有的朝气和活力,缺乏批判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文化的简单化。即大学文化肤浅、没有深度以及缺乏人文性。有些大学,一谈到文化建设,就似乎是搞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或者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或者认为大学文化就是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似乎就是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等,而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大学自身所追求的价值观、理念和大学精神等深层内涵。

3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而成。

3.1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大学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而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整体文化表现的精髓和核心,对大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精神文化的理念体系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和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有时它完全以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表现出来。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从大学的发展历程、优良传统等方面主动提炼,更要适应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精神文化的内涵,融入竞争、开放、创新的理念。

3.2 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

大学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学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是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作程序的具体体现,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如大学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校规校纪等。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必须以制度文化作为保证,但这种制度文化的建设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手段的完美结合,而最终实现文化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的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大学成员尽量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从而激活每一个个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3.3 大学环境文化的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建设两方面的内容。人文教育的欠缺是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在目前高等教育功利色彩日益浓厚的今天,教育原本的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的意义应经淡化。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包括大学的建筑布局、环境的美化、人文景观的设置、思想教育的宣传阵地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着重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着大学人的精神追求。健康、良好的环境氛围,不仅令人精神愉快、心旷神怡,而且陶冶学校成员的情操、净化心灵,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大学文化要素具体表现为三种文化形态,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②大学文化的建设就是这三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内聚与整合过程,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大学的功能就是培养人才,实现这个功能十分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努力创建高水平的先进的大学文化,为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和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把大学建成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最终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注释

篇4

教学文化建设是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对过去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经验、教学制

>> 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大学精神与开放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从大学组织文化角度看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 论教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 论青年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现大学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 论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论大学文化建设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 试论新媒体对开放大学文化传播的影响 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探析 论办好开放大学的能力及其能力建设 新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探讨 大学文化建设途径的理性思考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学生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张俊列. 中西教学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探源与启示 [J]. 教学与管理,2009,(1):65-66.

[4][6] 转引刘庆昌. 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 山西大学学报,2008,(2):73-77.

[5] 赵复查. 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文化[J]. 教育评论,2005, (6):40-43.

[7] 郑金洲. 重构课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53-63.

[8] 李秀萍. 教学文化:师生生活方式的构建及呈现[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8):48-53.

[9] 陈旭远. 论交往文化及其教学论意义[J].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5):123-127.

[10] 龚波. 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文化的转型:从接受到批判[J]. 教育情报参考,2005,(17):29-31.

[11] 董洪亮. 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机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47-50.

[12] 刘庆昌. 教学文化:内涵与构成[J]. 教育研究,2008,(4):48-50.

[13][17][25] 孙绿怡. 走向文化自觉――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2、58、63.

[14] 张俊列. 教学文化及其变迁探析[J]. 当代教学科学2009,(19):28-31.

[15][31] 张海楠. 教探寻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文化[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5-7.

[16][18] 转引王永辉,冯丽樱.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文化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07,(5):23-27.

[19] 肖正德. 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07,(4):64-69.

[20] 祝智庭. 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

[21]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

[22][24] 德斯蒙德・基更,丁新等译. 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23、98.

[23] 转引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0.

[26] 李志厚. 论教学文化的性质[J]. 课程・教材・教法,2008,(3):15-19.

[27] 马克斯・韦伯. 于晓,陈维刚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3.

[28] 王彦明. 教学共同体:一种社会学的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2):13-18.

[29] 杨柳. 构建课堂教学文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 现代阅读,2011,(8):66-67.

[30] 孟凡丽. 教学理论研究中的文化适应:教学理论必须关注的课题[J]. 教学与管理,2003,(2):3-4.

[34] 肖俊洪. 远程教育教师的边缘化[J]. 中国远程教育,2006,(2):30-31.

[35] 王彦明. 教学文化的控制性及其超越[J]. 教育发展研究,2012,(6):28-32.

[37][38][39] 车丽娜,徐继存. 论教学文化建设[J]. 中国教育学刊,2010,(7):43-46.

篇5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信息的源泉、智慧的中心,集中体现着高等学校的大学文化,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场所。因此,集教育、学术、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高校图书馆是推动形成良好价值导向的重要场所。谢怡(2007年)提出大学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这种价值导向是各个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历史的积淀、不断地努力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等,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这种价值导向功能的形成受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的价值导向形成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实施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其对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一项调研显示,河南某高校有96%的大学教职工和90%的在校学生认为:高校图书馆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起着积极作用。

(2)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时代精神的载体。高校图书馆作为专门从事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它也反映着一所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图书馆就像是一所高校的心脏一样,体现着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精髓。因此,综观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包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同时,一项调研显示,河南某高校82%的大学教职工和63%的在校学生认为: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3)高校图书馆是全体师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食粮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是各种纸质图书、电子资源的集散地。作为大学的“知识宝库”,科技文献资源是大学图书馆的基本组成要素,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高校图书馆拥有自身的优势,在这里拥有不同语种、不同类型和不同载体的文献资源和网络资源,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遴选、加工、荟萃,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第二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教职工、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诉求,是对自我提升地更高要求,而高校图书馆在为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把精神文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以满足广大教职工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见,文献资源直接影响着大学文化的整体水平及其发展态势,图书馆馆藏资源文化对塑造读者和培育大学文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校教学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被称为第一课堂)和课外补充学习(是第二课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两大组成部分,而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广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获取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图书馆是在校学生获取更广泛知识的平台,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调研显示,有超过95%的在校师生认为可以通过图书馆获取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4)高校图书馆是传承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一种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其传承功能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而图书馆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承载体。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对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正如前面所述,高校图书馆承载着大学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大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它在客观上扮演着大学文化的角色。如作为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图书馆,美国最古老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其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收藏了超过1500万册图书,550万卷微缩胶卷,650万份手稿以及500万份照片、地图和录音带等研究资料,这些丰富的馆藏蕴含着不同时期的思想结晶和知识的馆藏资源,这些无疑是哈佛文化、美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可见,高校图书馆的产生、发展都充分体现了大学文化传承的需要。一项调研显示,河南某高校88%的大学教职工和85%的在校学生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为开展大学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加强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增强学校的文化学术气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查阅环境与设备,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术空间,在静态环境中感染人和塑造人。现代化的图书馆设施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另一方面,加强图书馆馆藏建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着丰富的、源源不断的物质和精神滋养,是高等学校最主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换言之,高校图书馆藏资源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是密切相关的,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在高校的馆藏建设中,应尽可能多地收集与专业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相关的科技资料信息,充分考虑大学文化建设所需的文献资料信息,建立科学、合理、有特色的馆藏保障体系。

(2)建立服务型图书管理系统,顺应大学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中脱离出来,它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理念,同时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趋势。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都在不断地转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例,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现代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和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现代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也从原来传统的单一教学辅助功能(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单纯地从事图书购买、借阅和收缴工作)逐渐向管理育人功能转化。在新的“管理育人”理念感召下,对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导读活动,编制宣传手册,开设电子宣传栏向广大读者传播先进文化;二是通过“新书通报”“新书推荐”书评活动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三是开展有关文献检索与查新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广大师生提供开展文献阅读与利用方面的基础支持。总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建立“服务型”图书管理系统,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与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读者深度利用图书资源,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呼应大学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3)推动图书馆全面建设,争做大学文化建设的典范。高校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传播科技和传播文明的地方,强力推进图书馆文化建设,完善图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为读者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建立一套符合大学精神的图书管理系统,形成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典范。这就对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图书馆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图书馆的学习工作环境保障制度、图书工作人员的严格考勤制度与微笑服务制度等。二是全面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技能。图书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个人修养和气质形象等基本素质反映出图书馆整体的形象,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全面建设的质量。三是提供特殊服务保障。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士开设一些特殊的图书借阅服务,树立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图书馆的全面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有效地开展高校图书馆建设对于建设新世纪大学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结语

篇6

Abstract: Well-known universit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possess centuries-old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y have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exper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metho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offer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main method of spirit cult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academic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broad, we put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universities.

关键词: 国外大学;文化建设;做法;启示

Key words: universities abroad;cultural construction;method;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293-02

0 引言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承担着传承、发展和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条件下,如何大力和不断地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更加自觉地用先进的和谐的文化引领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进行研究,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具有有益的启示作用。

1 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国外大学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格。他们比较注重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传统大学理念的研究,重视大学环境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等,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确立和个性化的发展。具体而言,国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重对大学理念的培育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理念是大学自身品性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主要从大学理念的多元化、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突出“培养人”以及提倡学术自由和大学的自治等方面对大学理念进行阐述。大学通过校训、校风、校歌等多种语言载体彰显了传统文化底蕴和办学理念。哈佛大学校训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

1.2 重视大学环境文化建设 在国外的大学建设中,非常重视文化精神的展现。他们的校园规划,建设以及场所的布置,都体现着高尚的审美原则,并展示着自身高校的文化精神。大学的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的建设中要体现出大学的人文精神,彰显历史的沉淀。英国牛津大学在大学的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就非常的突出,街道从校园穿过,校园和城市形成一体,校园没有围墙,甚至没有校门,充满历史沉淀的建筑风格,体现着这座校园以及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典雅。

1.3 坚持以“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服务 国外大学在文化建设中注重大学文化的人本性研究,就是“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学生主体性确立、个性化的发展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的提高。国外大学文化建设充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目标就是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他们普遍重视学生主体的作用和支持学生社团发展。剑桥大学的课外活动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与牛津大学的赛艇比赛,其社团组织也非常活跃。

1.4 注重学术文化建设,培养创新性人才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学术文化是它的组织特质和要素,由学科到专业、院校及其国家学术系统的文化是逐级形成的。研究学术文化是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学术文化建设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教材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以及学科建设等,目的就是要探索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并借助于高科技的开发与应用,努力寻求教育与文化、科技以及经济的结合点。

2 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大学建设的主要做法的研究中发现,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大学文化理念,不断凝练大学文化传统,不断培育大学精神文化。要强化环境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术文化建设,营造尊师重教、学术自由的氛围,要以人为中心,尊重和保护个性发展,提倡互助合作、良性竞争。

2.1 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它表现了一所高校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以及大学的精神、学校的魅力与个性所在。因此,在大学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2.2 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 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是指大学的校园、建筑、设施等。大学文化环境主要是要有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和别具一格的建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现代大学的环境要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学术内涵。理想的大学环境,就是能让在校大学生既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又能体会到大学文化内涵和传统,使大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和观念的认同,在人与校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文化的传承和构建。

2.3 大学文化建设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也就是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创造并提升起自我价值,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大学文化建设要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

2.4 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构筑了广阔的舞台 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成长构筑了广阔的舞台。历史文化传承大学精神,艺术文化熏陶美感,科技文化挑战智慧,社团文化升华思想、提高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将学校学生会、学院学生会、各级各类社团组织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区域和范围,开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活动。可以动员和发动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工作,使之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力军,使其切实体会作为文化建设主力军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2.5 建立和完善学术制度,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学术文化是学校生命力的体现,学术文化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办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并完善学校的学术制度是非常的重要的。建立和完善学术制度需要我们在学术道德,思维创新上做努力,还需要我们建立有利于学术研究开展的和谐而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校要进一步的鼓励学术的研究,以及进行学术的交流和合作。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长期形成的大学精神沉淀,是大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积累而成的。我国党十精神指出要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这对我国大学的发展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在新的时期内,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需要我们发展多样化的大学文化,不仅要注重本校自身的历史的文化积累,还要不断的汲取国内外其他优秀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方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劲松.大学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2).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精神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88 -02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文化育人是高校的价值核心,大学的文化教育只有回到文化的源头、历史的源头汲取养料,才能顺应当下的环境,产生有价值的能量。大学应当选择优秀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学文化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其对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大学文化自身的传承。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充实,是大学“对文化规律的遵守和大学文化本质、教育目标的本质回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精神追求缺失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仍然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现代大学的工具理性使得高校更注重对于科学性与现代性精神的培养,社会、家庭包括高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技能性知识而不是积累了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教师因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压力而忽视教学工作,一些大学生为了选调生资格、奖学金评定等有目的参加各类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学生集体意识、团队意识薄弱等都反映了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大学功利性色彩加重而缺失精神追求,会影响到大学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文化氛围通俗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学文化建设绝不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仅仅是大学文化的最外在与显性的表现内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趋向通俗化与世俗化。各类社团的组织、活动的开展与社会赞助挂钩,高校校园中各类培训、招聘广告铺天盖地,从高校校园氛围呈现到学生教师关注的焦点都缺少纯粹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气息,缺少大学应该体现的精神与气质。自媒体、全媒体的时代特点也使大学文化建设逐步趋同而缺乏个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弱化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与争论一直贯穿在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立足于人文与自由精神的价值追求。当下的高校发展与评价标准使很多高校一再压缩通识课程的课时与学分,其原因简单地说,就是通识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教育效果,因此很多高校课程建设的关注点就集中在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理论知识积累,而通识教育课程仅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体现在培养方案中,实际远远达不到通识教育的效果与目标,这样的误区将深刻影响教育的多样化选择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基于传统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引领,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大学文化,是大学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重要源泉,它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其独特的精神价值与历史魅力,以传承文明的责任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的使命。没有继承,文化建设就失去源泉。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精神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所倡导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观对建构有特色的现代大学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科技发展迅速、理想信念淡化的现代社会,精神引领对高校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要以开放的胸襟研究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吸收不同文化的合理内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当学生对于接受的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认同感之后,又将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价值观层面对传统文化有深度的认识,才能产生研究、传播的热情,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觉。

(二)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中国古代先哲所表达的人伦价值、社会理想、生命意义之所以还被代代传承下来,就在于其价值观念的当代价值。这也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精神又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根本。校训是浓缩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以一些著名高校的校训为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均出自《论语》《尚书》等古籍经典。以上校训都包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我国大学文化也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仁、义、礼、智、信、廉等多维度开展文化建设。评价一所大学的层次水平不应仅看招生规模、科研成果等这些量化的数据,而应着重关注大学的办学理念,所倡导的大学精神,真正独立而自由的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这种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将对大学培养的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建设大学文化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价值维度的影响,大力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打造文化校园,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大学的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精神引领,优化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除了精神引领与价值指引,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必须落脚到大学教育的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是实现文化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文化校园是指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它以文化育人的理念为核心,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群体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 作为文化资源的高地,大学引领先进文化,有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汇聚着精神与智慧的力量,文化校园的建设将为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现。高等学校要紧密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注重培养大学生动态开放的心态,博学兼容的知识结构,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学、历史、哲学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的基本修养,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傅文弟.用大学精神引领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2).

篇8

关键词:大学文化学生社团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社团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大学文化是指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的价值、信念、规范、基本假设与行为形态的综合体系。大学文化一般通过大学内的环境、物质、制度、精神等多方面要素体现出来,例如大学的环境、理念、办学目标、信念、价值、管理制度与组织规范等。大学文化按层次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可以说,大学文化是大学围绕教学和科研而形成凝聚力、形成组织的统一行动的显性的和隐形的价值体系[1]。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晴雨表,是展现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而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迅猛增长。作为大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发展壮大,在学校管理和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生社团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理想、兴趣、特长、思想、价值观等因素,在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和管理下,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自发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可以自主活动的学生团体。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承载者,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大学文化。如今发展如火如荼、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了校园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着一所学校的青春和活力,成了大学文化积极的践行者和传承者。作为大学文化主要创造者的大学生,也是社团活动中的一分子,他们不仅把充满创新和活力的社团活动转化成了大学文化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在大学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把大学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了社团活动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生社团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日益发展壮大,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学生社团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

1.学生社团有利于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大学文化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作用是培养人才,即其育人功能。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特长等原因而自发形成的组织,在社团活动中他们不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更生动更有吸引力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一些学术、科研类的社团又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牢固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总之,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第二课堂,是传统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2.学生社团有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学生社团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纽带,是学校管理学生的衔接点,具有媒介功能、调节功能和监督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其双向服务的作用。在社团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行纠正纪律问题和错误,进行自我约束,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生社团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带领指导下,担负着学校一定的监督、服务功能,弥补了学校工作的不足,完善了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行。利用学生社团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既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又可以有效地化解学校传统管理模式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减轻学校管理上的困难,而且更体现了学校人性化的管理,这样也可以避免不少学生与学校发生的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协调各种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有利于大学文化的建设。

3.学生社团有利于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课余生活不仅为学生提供娱乐的途径和便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助人为乐提供良好的机会,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些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学生社团平时会组织一些募捐活动,呼吁大家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或社会人士捐款捐物,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助人为乐的热情。还有一些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社团,这些社团形成的文化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使他们身体力行。这些社团文化非常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和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学术型社团,专业性较强,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了解当今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校园的学术氛围;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比赛,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学生社团有利于不断丰富和传承大学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社团种类也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根据高校社团的创建目标、活动内容等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研究型、文体娱乐型、服务实践型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团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体现自身的宗旨和目标。这些不同类型的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学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大学文化的内容。同时,社团的发展也是对大学文化的传承。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校社团发展特点决定社团本身的精髓会不断得到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传承和发展,每个社团因为主旨的不同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对大学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逐渐沉淀成特有的文化底蕴。

三、学生社团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生社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高校学生工作和大学文化的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制约到了它的成长和完善。

1.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虽然也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但是具有主要的自治权。相对于学校的学生会这一“官方组织”而言,被学校认为是一种“民间组织”,认为只是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因此往往会被忽略它的作用和功能。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不到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对它的重视和支持度自然就不会高。虽然,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学生社团也会提供指导老师,但是指导老师由于各种外在和自身的原因,往往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缺乏积极性,疏于管理,更谈不上对活动和社团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大多数老师只是名义上的负责人,对学生社团的作用和影响微乎其微。其实,在实践发展中,学生社团更具备学生基础,在大学生中具有更广的群众基础和更强的号召力,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2.学生社团的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合理

前文我们也提到,高校的学生社团根据创建宗旨和活动内容等可以会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研究型、文体娱乐型、服务实践型等。学生社团的创建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一出发点也容易引发学生社团发展结构的不平衡,许多高校的社团主要是文体娱乐型居多,而一些相对趣味性低的理论型、学术研究型,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人数也非常少。这就造成了社团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开展的活动出现严重的重复现象,缺乏创新,很多都是照搬其他社团的活动内容和经验等。这样实际上也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学校社团由于缺乏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本来资源就比较少。社团的重复建设使得这些资源更加难以发挥最大效用,同时,雷同现象也容易引起社团之间的不良竞争,影响社团长久、稳定地发展。

3.学生社团自身发展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学生社团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社团对成员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行为规范,由于其自发性、自愿性的特点,对成员难以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对社团干事和社团负责人的考核更是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必要的监督,一些社团干事出于个人目的只是在参与竞选前表现积极,忙于社团事务,一旦竞选成功,就呈现出“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社团的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社团的财务状况透明度低,很少对内部成员公示,尤其是一些主要依靠自筹经费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经费使用缺乏规范和监督,难免出现的现象,导致成员的意见较大,社团的和谐发展受到阻碍。最后,学生社团与社团联合会缺乏沟通与联系。高校基于社团发展需要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联合会是对全校的社团进行管理和规范的组织,这样有助于学生社团的合理有序发展。一般来说,学生社团联合会在每一学期都要求学生社团对自己的活动、经费等内容进行书面汇报社团情况,每一学年要还要进行检查和审核。但是这一要求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主要是一些社团负责人互相推卸责任,不认真完成任务。

4.学生社团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地

经费不足是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何高校社团的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社团都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同时,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申请不到活动场地。没有场地,活动自然就要被延期或者取消。

四、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1.深化对学生社团的认识

准确定位是社团管理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管理是实现社团作用和影响的根本保障。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其管理也就与学生会组织的管理必然存在不同,对社团的管理必须依据学生社团的自身特性,做到张弛有度,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管理过严过死,使社团失去自主性。不仅要给予积极地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要为社团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最终实现社团的积极影响。提高对社团的认识不仅要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充分认识到社团组织与学生会组织的不同,更要深化对社团的认识,进一步把握学生社团对当前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社团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对社团中的骨干力量和积极参与者的教育引导,本着关心、爱护、信任的原则,不轻易挫伤其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和支持他们在规范、有序的前提下组织展开社团活动,更要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关系。

2.加强学生社团的创新

针对社团结构不合理、活动重复等问题,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对学生社团的建立进行积极的引导,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不断鼓励社团进行创新,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帮助学生社团办出新意,办出特色。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完善社团建设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完善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与学生社团的关系,加强沟通,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管理的外部领导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社团向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完善。其次,创新和完善学生社团内部的管理规范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团成员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规范,约束社团成员的行为,规范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参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团干部和负责人的监管力度。完善学生干部和负责人的考核机制,定期进行考核测评,这样更利于监督其在活动组织和社团建设中的行为,对社团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还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财务管理。对社团的经费要分配专人进行管理,把责任具体到个人,这样就避免了经费混乱和被人挪用的现象,同时也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的使用情况,让成员对社团的发展保持信心和支持度。

4.加强对社团的资金和场地支持

投入经费不足,将会从根本上阻碍制约社团的发展,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投入力度。首先,要在每年的学生经费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团文化建设上,并实行社团活动项目申报制度,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每年的工作思路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策划书,然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团策划答辩会,让学校管理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社团的活动安排,通过答辩的社团,就可以按照社团预算得到相应的经费支持。其次,学校还要加大对社团活动的场地支持。对学校的场地进行专项划分,建立完善的学校场馆设施使用条例,让开展活动的社团在使用场地前提出书面申请,相关负责人对其申请进行考察,为其提供合适、合理的场地支撑。最后,学校不仅要加大社团活动投资力度,也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在学校规范管理的前提下走出校门,寻求社会的支持,参与社会活动,为企业和他人服务,同时,又为社团争取了更多的活动经费,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在建设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大学文化和学生社团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培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第10卷:5.

[2]李静.论大学生社团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特色发展[J].黑龙江教育,2011(4):54.

[3]陈树薇.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12(17):109.

[4]罗兰英.论学生社团建设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效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28(2):6-7.

篇9

一、凝练特色,倾力打造“主题化”大学文化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卡西尔指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说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成为人的所有物,那么人本身作为自身符号活动的‘结果’则成为文化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着双向建构,可以说,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的文化的生成过程。

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地方文化的形态真实感和持续影响力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指出,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校园应是文化校园,学校应是文化学校,学校就是文化的凝聚。总理也曾强调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打造以“主题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塑造和引领作用,是现代高等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根本举措。在凝聚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倾力打造“主题化”大学文化方面,南阳师范学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南阳是东汉光武帝的发祥地,是“智圣”诸葛亮的躬耕地,是我国首批72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英才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南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南阳师院结合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创立南阳文化研究团队,凝聚地方文化精华,以享誉中外的南阳历史名人的人格精神教育为主题,充分利用和发挥以“卧龙文化”为核心的地方特色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生成的影响力,积极打造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能产生潜移默化和决定性影响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智圣”诸葛亮以聪明和智慧安邦定国,成为“千古良相”;“科圣”张衡的天文学、地震学、文学成就成为世界科学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世界中医药文化的奠基人;“商圣”范蠡诚信善谋,富行其德,救危济困,令其富甲天下,孕育出了讲仁守义的商业精神。

南阳师院坐落在卧龙岗上,与武侯祠为邻,培养的具有南阳厚重文化底蕴、个性特征鲜明的学生被社会誉为“卧龙学子”。学院通过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提炼,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凝练出了“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博学求是、笃行自强”的校训,构筑了底蕴丰厚、主题清晰、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为高内涵、整体性、品牌化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机制,着力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三维”体系

人是世界的主体,主体创造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又作用于主体,主体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成为社会的人,主体与文化处在双向建构的过程中。可是,在以往很长一个时期,教育学中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将教育仅仅看成一个人的“特殊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观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忽视了人的主体性,无法实现人的完整性建构,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文化生成活动,是有意识地在专门的文化传递中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接受、对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判断、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文化实现着传递、保存和发展,人则获得了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情感体验,完善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了文化创造的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在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着创造文化和自身主体的生成。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来实现的,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向着自身的完整性生成所进行的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发展行为。在实践中,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唯书”的知识权威和“唯师”的师道尊严,直接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高校要克服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主体缺失的现象,实现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主体生成,其根本途径是:在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树立生成性教育理念,不断加大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实现由“灌输―塑造”向“自主―生成”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是改革传统的人文学科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向的教育方式,以报告会、讨论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师生“面对面”的双向互动交流,牢固确立大学生在人文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南阳师院以大学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卧龙讲坛”和“卧龙文化书院”为阵地,通过举办文化经典专题讲座、座谈和研修,传承文化、涵养学术、砥砺品质,让学生感受先贤的人格魅力,不断受到启迪。

二是加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引导和管理,开展主题鲜明、品位高雅、丰富多彩的群体文化活动,形成大学生人文教育“自主―成长”的发展机制。例如:南阳师院63个学生社团的典型代表、河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绿茵读书会,秉承“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宗旨三十载,通过开展“爱我南阳”经典诗书诵读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南阳名人名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张衡的《南都赋》等,给学生以极大启迪,爱南阳、爱社会、爱民众等美好情感通过社团活动得以升华和固化。

三是走向社会,深入实践,丰富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体验。“走进汉风楚韵,感受南阳文化”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丹江口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西峡恐龙遗迹园、南阳玉雕大世界等文化名胜地参观考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略汉风楚韵的魅力,感受和体验厚重博大的南阳文化,增强了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南阳师院通过建立与推行以“三个课堂”为主线的三维教育体系,凸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创新和完善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生成机制,实现培养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教育之根本目的。

篇10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大学发展 校园文化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后,人们在为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感许多大学陷于文化贫瘠的境地。吉首大学虽然是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湖南省属地方高校,但深感文化建设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一直重视自身文化的培育。通过多年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大学文化,使自身的文化功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1 从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大学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没有文化的大学就没有生命力。什么是大学文化,如何建设大学文化,从目前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看,还没有一致的说法。在吉首大学看来,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历史的凝结,是其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个性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区别于其他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她熔铸在大学师生员工灵魂里,是大学师生员工办学实践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寄托。只有将大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这一高度,才能找到大学文化的真谛,大学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大学建设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许多学者忧虑的大学文化的缺失正是这种大学文化个性的缺失。

大学文化的作用在于规范和引导大学的办学行为,是大学办学的内在支配力量,传统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将对大学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一所大学如果形成自己的文化规范和文化个性,也就标志着这所大学走向成熟。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她只能寄生在其他大学的阴影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多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吉首大学将自身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来培育,从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2 以形象工程为主要载体,系统构建文化校园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吉首大学从多年办学实践的总结中对自身文化建设进行了理性的梳理和思考,从大学理念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识别文化及大学精神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2.1 凝炼大学理念文化

大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顶层设计,经过多年的摸索,到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认识到,一所大学在遵循现代大学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对此,学校强化了作为地方大学的特殊历史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级阶段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党委、行政审时度势,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学校定位,其中将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

2.2 规范大学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学校通过形象工程,于2006年推出了形象建设成果《凤飞千仞——吉首大学精神阐释》,其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修养、精神作风、行为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范要求,形成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行为文化。

2.3 设计大学视觉文化

大学的视觉文化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吉首大学在形象工程中全面设计了学校的视觉文化,主要包括校徽校旗、路牌路标、办公用品、信封信笺等,同时将学校传统精神、价值追求等融入视觉标识中,并外化为人文景观,融入学校的视觉文化系统。

2.4 提炼大学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最高层次。吉首大学作为办在湖南西部民族贫困地方的地方高校,近50年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代代相传。在学校形象工程建设中,对学校的传统精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升华,提炼了具有个性化的学校精神和校训。吉首大学精神——凤飞千仞,薪传八方。吉首大学校训——以人名校,以业报国。

3 将本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形成校园文化个性

湘西虽然是边远民族贫困地区,但是,千百年来,湘西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进取、爱国、淳朴、友善、诚信等是湘西民族文化的典型特征。作为本土大学,吉首大学将本土优秀文化吸收到大学校园文化中,组织编辑出版了《湘西文化大辞典》、《百年湘西百位人杰》等反映湘西文化经典和湘西民族传统精神的丛书,将其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辅助教材。建立了黄永玉博物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将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湘西文化、认同湘西文化、传承湘西文化,而且还使湘西本土优秀文化有机溶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个性。

同时,学校将自身传统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一是将学校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物作为校园人文景观,如反映学校艰苦建校的“石磙”、历史图片等传统精神的代表物都成为学校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通过校园视觉文化感染、教育师生员工。二是组织编辑出版了《景色人生》,用优秀校友的成长奋斗事迹教育激励在校学生发奋图强、立志成才。

4 积极将校园文化转化为现代大学的功能特色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全面发挥。

4.1 人才培养

多年来,吉首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按照“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文化素质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将本土民族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了一大批乐于奉献民族地区的高级专门人才,据湘西自治州2006年统计,分布在湘西州各条战线的吉首大学毕业生30 000余人。其中,占全州各类学校教师总数的60.87%,占全州医疗卫生人员总数的46.9%,占行政事业单位科级干部总数的45%和县处级干部总数的55.4%。学校的毕业生在湘西被誉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级专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49项,省部级奖项115项。

4.2 科学研究

吉首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开发利用区域内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己任,使科学研究形成了自身特色,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科学研究通过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如本土作家沈从文研究,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沈从文研究基地;土家语及土家语与汉语接龙教学研究解决了纯土家语地区小学生跨语言教学的障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介;凤凰历史文化研究使该县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并且带动了湘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新型产业。自然科学研究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其中“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及其系列研究成果支撑的猕猴桃产业化项目带动湘西20万农民摆脱贫困。对湘西及周边地区资源研究提出的“三带理论”——土壤富硒带、植物群落亚麻酸带、微生物发酵带,对于指导湘西农作物栽培、提高农作物经济附加值和发展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其研究成果正逐步应用于湘西州的经济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