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4-12 08: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理念

篇1

1.我校是一所乡村初中,地处宁波市偏远山区的一个贫困乡镇,70%以上为留守学生,问题学生多、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厌学情绪重。

2.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视听的负面影响加大,有些学生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急剧膨胀,伴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冲击和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成人化”思想严重,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个人第一、功利至上”,学校德育面临着“5+2=0”的严峻形势。同时,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唯“分数论”,教育观念滞后,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只重教学而轻育人;教育方法单调或过于形式化,教师课堂教学钻研很深,但对学生的思想工作研究甚少,有的年轻教师甚至不知在新的形势下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也更滋长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鉴于此,我校在教师层面提出了“行动德育”的德育理念

二、观点

行动德育是指德育过程要遵循“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原则,通过“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发挥德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实现德育实效。

三、实施

1.理论学习、提高德育认识

通过专家引领,加强德育理论学习,并结合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对德育的认识。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空洞的说教,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已显得苍白无力,德育只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结合、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与校内外各项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表率作用相结合等,才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德育的实效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才能得以体现。同时,深刻剖析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提出了“行动德育”的德育理念,要发挥德育功能,提出“以德促智”。

2.交流互动、改进德育方法

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因此,德育要重点关注学生健全性格地培养,要改进德育方法,强化德育技能。

我校通过邀请县内外德育专家、名优班主任来校交流指导,外出名校德育学习交流及校内开展德育论坛等形式,帮助教师更新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技能。结合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德育故事,教师被专家高超的德育技能所折服,有很强的心理触动。大家一起交流互动、共同探讨,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德育工作不但要有耐心,更要有爱心和信心,德育工作是心灵的碰撞。要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存,要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技能,只有遵循“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原则,通过“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德育。

3.开展活动、实现德育实效

“德育活动化、德育生活化”的育人方法就是指德育过程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遵循“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实现德育实效。基于此,我校开展了主题教育月(如,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月、爱国主义教育月、读书月、安全法制教育月、慈孝感恩教育月、励志教育月等),文体类展示(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重大纪念日教育,传统节日教育等系列活动,要求各类活动都必须做到“四有”(有方案、有落实、有效果、有总结)。

(1)科学性。人的心理成长,品德形成是一个不间断的心理流程,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德育工作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活动,在组织和内容的连续性上精心设计,要遵循规律、研究差异、张扬个性、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在组织上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德育从党支部、校长室、政教处、团队、学生会、年级组和科任教师自上到下形成工作网络,人人有责,个个尽职,工作到位,落实到人;在方式上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的主体模式。首先是注重学生习惯方面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上下工夫,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也为他们的思想进入更深层次打下基础。其次是进行法律法规和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等。

(2)艺术性。“发于点滴,行于心田,融于交流,盛于久远,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中华美德,源远流长”。中央电视台的这则公益广告充分说明学生不是“道德容器”,德育不是常规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是用丰富的情感,艺术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具体的事例去启发、引导、感染、打动学生,让学生对德育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把德育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行动,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我们要善于抓住适当的契机,联系身边生动活泼的实际,缩短师生间感情的距离,沟通心灵,分析学生产生这些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只有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时代性的教育手段、形象生动的方法去做思想教育工作,寓教于乐,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实效。如,结合广播体操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对学生进行慈孝感恩和励志教育等。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教咨询,加强家校联系,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帮助家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解决目前家教存在的误区,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3)针对性。德育的针对性是指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活动机制和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要重点关注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我们提出在宏观上,初一年级要注重中小学衔接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初二年级要注重养成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要注重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微观上要从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着手,要重点关注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研究差异,张扬个性,联系家庭和社会,寻找契机,循序渐进,不厌其烦,循环往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篇2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生活化理念;责任理念

Abstract: The idea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eople's

basic concept s on essence, value and activity of moral education. They are related with the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pres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such ideas as humanism ,inpiduality , life and responsibility

. Only these new ideas ofmoral education are set up and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each idea are obeyed ca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function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a of humanism; idea ofinpiduality;idea of life ; idea ofresponsibility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来源于人们对于德育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设计。由于它把握了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最主要方面,因此,德育理念一方面成为了德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或者说,德育理论是德育理念的升华和理论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是德育活动的标准和准则,从而具有规范德育活动的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只要存在着德育活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德育理念。可以肯定,不同的德育理念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因此,德育理念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德育质量的根本问题,“德育理念创新是大学德育创新的先导”[1]。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需要树立起不同于以往高校德育模式所奉行的德育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才能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一、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产生于现代社会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的核心理念。就高校德育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念主要有着三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以大学生为目的,而不应该以其为手段。高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了学生。它要求高校德育从大学生出发,以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判断高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尺度,以大学生的成才为最终目的和归宿。不应该只从完成某一社会任务出发,甚至从老师的主观臆想出发去模塑大学生,将其培养成为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那种因崇尚科学技术而丧失了批判精神的“单向度的人”,或者成为不具有道德选择能力而只知道服从他人意愿、无条件地遵循某种固定的外在道德准则的人。

其次,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高校德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是一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桥”,它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主体性和道德选择意识,不应该出于防范或者束缚的考虑而采取强制性或者威胁性手段向大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道德而生存,道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2]高校德育应该重视和遵循道德的这一本质,教师应该肯定和帮助大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才能真正地培养起来。

再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应该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发展。高校德育只有注重了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尤其是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才真正抓住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

二、个性化理念

当今社会的迅速变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主体活动的自主性及所导致的道德观念的多样性,要求社会控制的方式、手段和程度发生某种变化,于是,个人在社会生活有序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这就决定了个性化理念必定会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也决定了德育个性化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所追求的目标。

个性化理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应该注重大学生之间的道德差异性。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大学生基于其特殊经历和理想及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而形成的,高校德育不应该对此予以忽视甚至否定,尤其在主体意识被强调和价值观念多样性的条件下更应该合理地对待它。为此,高校德育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无视大学生道德个性发展的要求,期望通过整齐划一、程式化、命令式的说教来模塑所有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德育模式,尊重所有大学生所作出的道德选择。要符合这种要求,高校德育过程就必须实现人性化,因为,“只有人性化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3]。

其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表明大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外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合理地解决内在的道德冲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内在的道德准则,从而成为康德所说的“自我立法”者,有效地启动和控制其道德行为。它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应该尊重、激发和利用大学生的道德个性,以使其道德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不要将大学生视为机械地接受道德知识的客体,而要将他们置于与教师同等的地位,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高校德育这一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

三、 生活化理念

正如高校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高校德育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决定了高校德育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决定了高校德育应该树立生活化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模式。这一理念是一个有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念。

生活化理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高校德育应该立足于生活。这意味着高校德育主要不是一种发现和揭示道德世界本身规律的学术探究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而是在大学生与实际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选择社会生活,为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在此前提下,高校德育应该立足于生活还有三重涵义:一是高校德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也离不开更为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否则,它将会变得不可理解,没有任何价值。正如杜威所说:“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4]二是高校德育的价值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对此,英国学者约翰威尔逊在其《道德教育新论》中明确地指出:“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三是高校德育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为了让大学生选择和实现美好生活,或者说,“道德教育作为对个体行为规范的教育,实际上承担着批判与改造生活世界的使命”[5]。

其次,高校德育的内容应该根据生活来确定。人们所面对的生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生活,它决定了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只有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需要和符合时展趋势的高校德育,才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会被大学生所自觉接受和一致认同。如果人们是根据主观臆想或者纯粹理想性的道德要求来进行高校德育,那么,它就会发挥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相反,还会被大学生所拒斥。

再次,高校德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高校德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没有别的途径,只有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在此意义上,高校德育即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这种意义上的高校德育,不只是要求大学生走向现实生活,适应既有生活,而且是通过用美好生活去观照现实生活、用应有的生活去反思实有的生活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指导大学生选择生活。这样一来,高校德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指导。“生活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圆满地适应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发挥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7]。正是在对大学生生活的指导、引导过程中,高校德育起到了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作用。

四、 责任理念

高校德育的责任理念集中表现在对社会和大学生的责任两方面。就其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而言,高校德育不应该我行我素、自娱自乐,更不应该与社会的需要背道而驰,相反,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8]。高校德育要承担起自己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就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其对大学生的责任而言,高校德育不仅仅是向大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让其在校表现良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9]在这两重责任中,由于社会的生存发展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责任就更为突出。胡弼成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的质量,后者则是高等教育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具有主体性,在此意义上,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就是主体性教育的质量。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道德主体性这一内容[10]。在此意义上,对大学生的责任集中表现在对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责任上。

[参考文献]

[1]杜向民.论大学德育理念创新[J].长安大学学报,2003,(3):68.

[2]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3]肖凤翔.教育个性化观念之管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5):36.

[4]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出版社,1990.78.

[5]龙柏林.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J].伦理学研究,2003,(5):83.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28.

[7]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83.

[8]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篇3

(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 江苏 扬州225002)

摘要: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职业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方法创新,逐步构建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体系,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德育特色活动品牌。

关键词 :潜能德育;德育体系;品牌升级;德育成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71-04

作者简介:林红明(1976—),男,硕士,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任务,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从多维度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破解了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概念和体系

(一)潜能德育的缘起

当前,中职生大多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良,不少中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心理素质薄弱,缺乏使命感、责任感及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部分中职生甚至缺少基本的文明礼貌,公民意识薄弱,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

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没有树立职业教育思想,不能深度发掘中职生的潜能,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脱离企业等诸多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潜能德育的概念

中职生的潜能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没有差别,如果学校能够注意开发中职生多方面的潜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谓的“差生”也会获得较好的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学生“差”是由于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成功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

潜能是潜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或指潜在人体内一种能力或能量。在某种环境下,人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潜能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即从学生具体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文化、劳动、活动等方面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项目、有执行力的德育推动,通过主动的、系统的、持续的、全方位的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品德水平持续地提升。其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主体性、生活性、实践性。

(三)潜能德育体系

近年来,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构建了“潜能德育”的德育体系。

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围绕德育潜能,我校以文化熏陶培养文化潜能养德,以行为规范挖掘行为潜能铸德,以劳动磨炼发掘劳动潜能砺德,以活动锤炼激发活动潜能育德。培养——挖掘——发掘——激发已成为我校全方位开发潜能育人的德育“工艺”流程。

二、潜能德育的校本实践

(一)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

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我校立足本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有效的德育体系,开发特色校园文化潜能,为学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精神文化

历经百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我校校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校训和青年军校“责任、荣誉、信念”校训(我校为全国首家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博学、善导、立德、树人”的教风和“勤奋、进取、修身、强技”的学风。校徽、校报、校广播站等精神文化载体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公信力。学校制定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其中的《弟子规》、《军规》等文化精髓引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环境文化

我校将环境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优美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让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片绿地、每一幢楼房、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积极营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文化、个性彰显的班级文化、激情灵动的社团文化、振奋人心的军旅文化、坚决服从的执行文化等多种校园文化元素。为了彰显执行文化,学校重新设计了具有军校元素的校徽,将前后教学楼、实训楼及行政楼分别命名为“知行楼”、“笃行楼”、“敏行楼”、“慎行楼”。在教学楼门厅张贴“西点军校二十二条军规”巨幅宣传牌。在校园道路两侧,西点军校名人名言的宣传牌对过往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制度文化

借鉴美国“西点”军校的管理与育人理念,创新“4A”、“5S”、“6W”的管理模式,我校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文化。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我校出台了《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青年军校一日常规条列》、《青年军校学生仪容仪表条列》、《青年军校“一人一责”条例》、《青年军校跑操条例》、《“西点军校”模式育人手册》和《学生N个不能》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明辨是非、规范行为、抑恶扬善。

4.舆论文化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舆论,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学校媒体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页、校报、校园贴吧、校园QQ群、班级QQ群、校园宣传橱窗、班级主题黑板报等,包括《校园新闻》、《技能之星》、《团徽闪闪》、《校友讲坛》、《法制之窗》、《每周一歌》、《梦想舞台》、《文明风采》等栏目,强烈地释放文化德育正能量,成为我校“潜能德育”文化导向的助推器。

(二)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

我校以企业规范深度挖掘学生日常行为德育潜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极少数拒不执行学校规定的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遵章守纪的重要性,通过严格的行为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我校深层次地剖析了礼貌、仪表、卫生、舍务、用膳、晨练、做操、早读、实习等日常行为中的品德内涵,形成了一套学生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并落实到学生每日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例如,我校对“阳光跑操”的要求是,整队从教室门口跑步进场并跑步原路退场,遇阻碍时应原地跑步不能停步(培养行为控制能力);队列要求纵横对齐,横队间保持半臂距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自觉纠错觉悟);跑操要求步伐整齐(听口令,培养守纪意识),班级口号响亮(培养团队荣誉感)。在实施行为铸德的过程中,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首先明确行为训练与品德养成的意义,明确具体项目与品德素养的对应关系,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师生形成合力,推进各项规范训练,做到明理力行、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

凯洛夫说:“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使一个人的道德变得高尚。”人的一生没有经过艰苦的劳动锻炼难以形成完善的品德。我校深度发掘劳动德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图书助理、餐厅勤工俭学、社会志愿者、学生创业、实习技能训练等多方面的劳动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师生打扫卫生的“一人一责”卫生劳动制度是我校德育的一项创举。从校长、教师到学生,每天都要参与。我校把卫生包干区细化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细化到每个学生和班主任。每天做到师生同劳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另外,每学期举行一次擦地工具制作及擦地比赛,抹布的制作面积为25×36CM,布料为家中破旧衣服,要求亲手缝制(不可用机缝),做到了低碳、经济、节水。更重要的是,让我校学生逐渐摆脱了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培养出有责任心、有荣誉感的良好精神品质。

(四)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制度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活动,不断深度挖掘德育潜能,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

1.活动制度化

当前,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比较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大力挖掘德育活动潜能,使激发活动潜能做到制度化,有计划、有步骤定期积极推进养成教育。每班有德育课堂,每日有广播站、电视台时政播报、激情早读、阳光跑操和社团活动;每周有德育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梦想秀”大舞台,每月举行一次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友讲坛,每学期有一次主题班会评比活动、一次军训会操比赛和一次跑操比赛,每年还有一届秋季运动会、师生“双杯赛”、“梅苑”缤纷艺术节及魅力“女生节”,每年暑假举行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制度化的德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摆脱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集体观念、团队精神、责任感、荣誉感,树立自信心。

2.活动特色化

(1)激发艺术潜能。“梅苑”缤纷艺术节在每年的12月举行,活动都是班级大比赛,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竞争性。每班参赛选手在红歌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宿舍美化比赛等活动中的成绩作为班级积分,积分排名作为学期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内容。艺术节激发了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提升女生自信。每年3月8日为我校魅力“女生节”活动日,活动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节日活动包括很多小游戏和小竞赛。其中,快乐呼啦圈、两人三足、盲切土豆丝、钉纽扣我最行、鲜花送老师等是每年“女生节”常规的活动项目。此外,“女生节”还会增添一些新节目。

(3)增强成才信念。我校开辟校友讲坛,每月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回母校,给学弟们做报告。谈创业经历和感受,谈成功经验和体验,谈创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等。校友讲坛能激发学生斗志,增强学生信心,坚定“出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信念。

(4)品味中外经典。我校编写了《激情早读》晨读课本,课本吸纳了《弟子规》、《西点军规》等中的经典,每天早读课上学生激情诵读,这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构筑社团堡垒。我校重视发掘学生社团的德育潜能。目前,已经成立了文学社、跆拳道、柔道、太极、吉他、小记者协会等十多个社团。社团完全由学生干部组织并进行自我管理。社团每日定时对成员开放,许多社团活动在晚上对住校生开放,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活动。在校团委及学生会的引导下,社团成了一个个德育战斗堡垒。

(6)放飞青想。校园“梦想秀”活动是为学生搭建的青春舞台,活动由校团委牵头,各系部轮流主办,每周三下午对全校学生开放。该活动丰富了我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今,“校园梦想秀”已成为我校涵盖层面广、学生受益多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7)坚持特色跑操。师生跑操是我校德育的又一项创举。根据《跑操条例》,每天下午体育大课间时,师生列队在运动场上进行“阳光跑操”。每天学生会对班级跑操从着装统一、入场速度、班级口号、跑操队形到出勤人数等方面打分并进行班级评比,评比结果于第二天广播操前宣布并列入学期先进集体考核。跑操分高一和高二、高三年级两场进行,以班级为一方阵,每班有班旗,每场有令旗,各班有口号(根据专业特色制定),教师方阵打令旗。另外,每学期中期举行一次全校班级跑操大比赛,校级及中层领导作评委,评比重点突出班级学生的“精、气、神”。跑操增强了学生自律、自控能力,提升了自信心、集体认同感及归宿感。

(8)打造成长动力。我校自2012年起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暑期成长动力特训营活动。学员为各系部推选的优秀学生干部。主题是“改善,做最好的自己”。活动形式大胆创新,以游戏作为团队成长的载体,包括培养团队意识的“寻找家人”,培养意志力的“永不放弃”,培养集体意识的“消防员”等。

(9)注重技能培养。我校每年6月举行主题为“展示专业、展示技能、展示自我”的“双杯赛”大比武,其目的是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高一学生通过参加“能手杯”检查自己一年所学的技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高二学生通过参加“成才杯”检验自己在校学到的技能和谋生本领。

(10)融合地方特色。扬州木偶戏是扬州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扬州,激发热爱扬州、建设扬州的热情,我校每学期不定期邀请扬州木偶剧团进校。木偶戏具有电视、电影不能替代的观赏新视觉,更具有其他活动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剧情《葫芦娃》、《琼花仙子》和《新白雪公主》等深受学生喜爱。

三、潜能德育的阶段性成效显著

(一)学风和校风日益改善

“潜能德育”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初步实现了人人礼貌待人,仪表朴实大方,宿舍整洁优雅,用膳文明友好,跑操天天励志,卫生劳动有序,早读激情四射,上课认真专注,自修紧张安静,考试诚实守信,实习刻苦钻研,竞赛争创佳绩,创业有所作为。毕业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迅速提升,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教师新观念牢固树立

我校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工作观念。如今,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了“进扬州旅游商贸学校都是才,出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必有用”的人才观和“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的一切都是我的责任”的育人观。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健康、充实、快乐、和谐”,教师感受到工作“充实、成功、幸福、满意”,从而使育人有道,成才有方。

(三)省市各部门肯定认可

“潜能德育”破解了目前中职德育面临的许多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较高的影响,受到了省市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我校在2010年被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潜能德育”形象力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德育实践探索,我校从成功打造全国首家“西点”品牌职校,到提升德育特色品牌,积极实施培养、开发、挖掘德育潜能的“潜能德育”,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德育特色品牌升级的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潜能德育”是摆脱目前中职德育困境的有效德育新模式。“潜能德育”不仅使我校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促进了学风和校风的良性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伟国.正确认识中职生需要三个改变[N].中国教育报,2008-02-28.

[2]汪金友.劳动最光荣[N].解放军报,2005-05-01.

篇4

以正确的德育理念作指导,就会把德育真正摆在“灵魂”和“为首”的地位,沿着育人的正确方向,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有效的结果。更新教师和班主任德育理念是提高德育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条件。理念更新了才能摆位正确、目标明确,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提高工作的实效。只有教师和班主任更新德育理念,才能实现德育实效性的稳步提高。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新课程下的德育理念有哪些新内容呢?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要求德育工作者务必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真诚理解;二是肯定认可,三是设身处地。素质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是现行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

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个性化德育观念的本质是把社会道德内化、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强调以个性心理教育为基础,要求在德育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志向)、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方面考虑,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作为客体的、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应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考虑,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有尊严、能自主选择且有创造活力的人。学校的各种规范不能再是一种束缚和制约,而是一种保证个体发展、使学生自律以改造自我的积极因素。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特征,要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档案也要个性化,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

让学生置身于具体道德矛盾之中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极佳途径。笔者经常主动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对具体事情的态度,及时肯定他们的正确认识,也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看法。

“主体德育”,就是要根据学生品德成长规律,激活学生德育发展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形成追求高尚目标的愿望、行为和能力,进而实现学生自觉地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需求,自我拟定发展目标、自我督促、自我评估、自我反省、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使德育成为“主体德育”的过程。“主体德育”更关注德育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德育的过程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转移。

在德育教育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利于培养开放性人才。这样就需要着力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激发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开展教育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尝试当校长助理、主任助理,在班级则尝试当班主任助理、班长等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德育工作的特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塑造和自我辨析,把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其具有优良的品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大胆地坚持正确方向,这样才能全面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二、坚持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

坚持德育主体理念就是要求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根据人自身、教育与社会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德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达到养成学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加德育活动的目的。这就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重视在德育过程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判断,科学地认识自己与社会、集体、他人、自然的关系,做到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判断,理解社会,顺应自然,接纳外界,并自觉参与社会改造,从而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方向,服务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同学生一起参加义务劳动,一起帮助困难同学,一起献血,一起看电影,一起探望贫困老人等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一是提升校园和班级文化层次,发挥软环境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坚持德育的社会化和开放性,加强社区教育,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努力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创 新 社会规范 人格和谐

本文为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AYQDRW200608)阶段性成果之一。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问题之一,是对德育认识理解狭隘,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这种“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他部分的教育。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成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关键。

高校德育的和谐性目标

教育的本性是育人,其终极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潜在的生力军,更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代青年前沿思想观念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对社会思想有着示范性影响,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

高校要以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培养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方面,学校德育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它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国家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其质量和效果考量,学校德育在许多方面需要反思。

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探讨的对象,它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存在状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人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状态就有一个是否和谐的问题。同时,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人是有着各方面素质品质,在社会上有特定的身份、地位的人。因此,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有一个是否和谐的问题。和谐社会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天人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人格和谐。其中天人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人格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儒家讲修身,是指人生在世要修养成完人、圣人,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现想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和谐,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人以自身和谐为出发点,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又是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利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个人在与他人、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摩擦,甚至冲突,若没有合理的机制加以调节,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社会的和谐最终要体现为人格的和谐。人格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的发展不是人的某一方面才能、素质的片面发展,而是整体人格的和谐发展。人格既指人内在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又指在这些心理特征支配下的人的总的行为特征。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当今中国,部分人人格分裂、人格虚假,出现双重甚至多重人格。人格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

长期以来,我们高校德育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德育内容结构,即传统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这种内容结构的弊端,一是缺乏时代性,二是缺乏全面性,三是缺乏针对性。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目前高校德育的现状而言,这种创新是要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对社会规范的接受,是对传统德育内容的具有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创新。

社会规范的和谐性原则

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就社会学意义而言,社会规范是“由社会所承认的团体所制订的与社会发展利益相一致的正式规范,是调整人们在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是社会用于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各种行为准则”[2]。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生活活动的各种群体,既包括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众,也包括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生活的次级群体,如企业、学校、政党、政府部门等。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具有多层次性,它既可以大到国家、社会、民族,也可以是某个较小规模的工厂、车间或班组。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这是因为,社会规范是社会关系的纽带,它可以通过促进社会群众或组织成员对共同价值和行为方式上的遵从,防止成员的孤独和散漫状态,提高共属感,从而实现群体的一致性。社会规范是一个极庞大的系统,它包括一切历史的与现实的,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和不同团体范围内的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与规则。

社会规范体现了明显的和谐性原则。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人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组成的,个体在其成长中有不同的需求和追求。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必然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为了有效地调节这些矛盾,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社会组织必须制订某种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其次,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社会规范本身是一种行为标准,一种关于个体行为的社会标准。这种标准应用于个体社会行为发生之前,就成为个体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以这种标准去培养年青一代,能够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结构,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具有和谐人格的人。

社会规范教育与社会和谐目标

在德育系统中,社会规范教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使受教者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社会规范教育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品德、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因此,它是以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格和谐为目标的。

社会规范教育是大学生个体社会性教育的核心,是其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其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规范遵从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品德结构就是经过整合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结构,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规范的学习而不断建构起来的。社会规范学习过程就是个体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过程。其次,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及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化及社会性发展对个体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事。个体的社会特性是在后天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适应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完成社会规范传递的基本形式。在这种传递中,法律、纪律、道德、伦理、公约、守则、风俗、禁忌、习惯、礼节等社会规范被受教育者接受,从而使这些规范的内化成为可能。第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在这种状态下能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智力正常、具有健全的情绪、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自知之明、能控制自我、善于与人相处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中外学者确认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心理健康的实质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人要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即作为具有社会特性的人要能够在人际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而这种和谐统一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规范适应。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内化规范系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社会规范学习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经途径,它是个性心理健康、人格和谐的重要保证。

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健康人格和谐有着重要作用。确立社会规范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提高德育水平,改善德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费穗宇,张潘仕主编.社会心理学辞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57.

篇6

关键词: 德育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一切教育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德育教育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水平,建立融洽师生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开放、高效的德育氛围,体现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长。但是,当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理念在学校内的普及和传承。比如学校里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在德育方面投入师资较少,不能满足教育要求;认为德育就是靠教师约束和管理,学生不能掌握主动权,等等。在新时期,德育教育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首先分析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着重对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被提上日程,德育工作的进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行为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和纯洁的心灵,给学习和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动力。现在社会的复杂程度不言而喻,由于学生对社会接触的不多,因此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从而给心理带来影响。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情感疏导,将学生的错误思想扼杀在萌芽之中,促进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在新时期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渗透德育教育思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思想变化,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学校教育现状,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当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了,校风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当前德育教育工作的重心。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内在修养的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将抽象的德育教育内容转化为具体事例,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并且秉承“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思路,为学生提供成长空间。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观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同时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和需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或者行为方式,从中启发学生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强化自己的道德分析能力。

(二)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建立新型教育体系。

传统的德育教育都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由教师进行灌输,被称为“封闭式”的教育方式,这样的教育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德育教育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回归生活,将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建立起新型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教育不能把学生与现实生活分离,要让学生在社会中历练,从而形成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对于交通规则、防火防灾、封建迷信等的教育,就可以进行实践演练,促进学生有效掌握。带领学生到马路上做义务交通宣传员,让更多人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组织学生观看火灾或者地震的逃生视频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范技巧;参加反封建迷信主题演讲,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三)建设人性化的校园环境,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培养。

要想德育教育能够发挥作用,学校要建设具有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欢乐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校园内可以张贴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或者宣传画,营造校园文化气息,还可以利用升国旗、运动会等集体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师德的培养,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会通过自身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规范的行为。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把学生内心里潜在的道德意识激发出来,以学生发展为本,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坚持家校结合的德育思路,施行养成教育方针。

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要坚持家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德育教育质量。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德育教育大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究,养成习惯,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培养学生领悟尊老爱幼的好传统。教师要提高教育水平和素养,深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发现自身问题,及时改变。家长要在家里为学生营造德育氛围,提倡孩子自己打扫卧室、自己洗碗筷等,从而使孩子端正态度。德育教育要实施养成教育方针,只有学生养成了德育习惯,才会真正养成道德品行。

三、结语

学校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对德育教育保持高度重视,从一点一滴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新理念。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开放的德育氛围,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强本领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优教育;德育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0-04

为了使所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改革沿用多年的普通中学“三好”学生评选表彰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创”为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评选表彰工作,形成了江苏职教领域素质教育的新亮点。[1]“三创”优秀学生的评选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和职校生特长,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更多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投入实践,投入创造。在江苏“三创”精神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从“三创”实践出发,细化了省“三创”优秀学生评选标准,独创了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优秀学生量化考核体系,创新了德育的评价方法。

一、创优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优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着眼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体现发展性的评价观,秉持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一种教育形态。创优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确优秀学生的标准,以及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教育。

(一)创优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成功

“帮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是创优教育的重要教育理念。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背景和实际,我们必须应用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即使看来驽钝的学生,也都有他杰出的一面,我们要把他们的那一面找出来,夸赞他、鼓励他、指导他,他会渐出成绩,然后就会信心倍增。可见,“成功是成功之母”更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根据这一理念,创优教育和实践应非常关注学生发展,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机遇和平台,给学生发展和成功的评价。

(二)创优教育体现发展性的评价观

“发展性评价”是创优教育的重要推动力。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它关注个体间的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恰当地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实行多主体评价。创优教育正体现了这种评价观,要求我们不仅从整体去评价学生,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实施单项评价;不仅评价品德、学业和身心,而且把体现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的通用职业能力列入评价目标;不仅评价学生的成果,而且对学生在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和发展进步进行评价;不仅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评价,而且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来自企业、家长的评价意见。这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凸显了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主体性、发展性”的特点,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更是“三创”教育与实践的主线与推动力。

(三)创优教育秉持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在调查、测试、研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每个学生潜质特征、自我目标和家长期望,从多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策划,“量身定制”教育的目标、计划、方案、方法、资源,进行“适合”“公平”和“有效”地教育与管理的过程。[2]个性化教育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成功机会。创优教育就是要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和适合的教育,重新厘定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关爱、尊重、设计、引导、哺育、评价每一个不同特点、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为学生寻找最适合的成长道路,体现对每个学生的教育公平。

二、创优教育与德育评价

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新三好”、“多好”等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和引导、教育、培养的途径也在与时俱进。江苏省“三创”教育文件中提到的创优中的“优”就是品质优秀、成绩优良、身心健康;放在职业学校创优中,“优”就是创业有实践、创新有成绩、技能有特长。

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我们可将“三好”、“高素质”、“全面发展”、“新三好”、“多好”等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标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参照。但是,我们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以上这些所谓的“标准”,应该创立符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具有现代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特点、体现专业和职业岗位特色的优秀学生的标准,探索和实施引导、教育、培养优秀学生的方法与途径,让“老三好”变成“新三好”和“多好”;“全面发展”变成全面发展目标下的“个性发展”;“结果评价”变成“过程与结果评价”;“单元评价”变成“多元评价”;“少部分学生优”变成“大多数学生优”等。[3]

说到底,创优教育本质上是对德育评价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变革。所谓德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德育工作所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学生行为和思想变化进行价值上的考查、判断、评估,以确定其社会价值。[4]德育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笔者所说的德育评价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指的是职业学校学生评价。德育评价离不开科学评价标准的探讨,而创优教育就是在进行优秀学生评价标准的探索实践。

当前,笔者所在学校在“三创”教育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优秀学生考评体系为主的德育评价标准,对职业学校创优教育进行了有效的路径探索。这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研究、实践好“三创”,就能让每个职业学校学生认识自己、创新自己、成为理想的自己,这就是最好的创优教育。

三、创优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评价改革途径

(一)施行德育学分制度,构建优秀学生量化考核体系

“德育学分制”是指借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而创设的有关学生德育过程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设计并实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标指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德育学习和实践方案,统一管理学校德育系统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身心发展等诸方面内容的教育过程、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从而加强学校德育活动的制度化、课程化和系统化。[5]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颁布了《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德育学分制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建立了优秀学生量化指标体系。德育学分指标体系由基本学分、奖励学分和附加学分三个模块组成。基本分反映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情况。考核体系总分为100分, 实行基础分及奖励学分制(加、减分制)。根据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特征,通过对学生个人情况的综合分析,建立涵盖思想素质、行为规范、比赛获奖、显著进步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和弹性项目。特色就是把创新、创业成果列入考核体系,实行动态量化取分法。其核心就是把学生在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素质拓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统一的德育评价中。

《方案》细则还规定,德育总分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市、校级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德育学分不及格,需培训学习,参加公益活动来重修学分;多次不合格要进入该生档案,毕业时不予推荐就业,不予颁发或缓发毕业证书。

《方案》旨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德育目标细致化。德育学分的评价体系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评价于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评选“职教之星”,体现学生差异

职业学校的德育评价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环保意识、实践能力等都应是考量项目。评定学生优秀的标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特点而改进与完善,既重视个体差异,又重视个体努力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优秀学生需要适合他们的评价,应该建立一种多元、多面的评价体制。

创优中的“优”就是品质优秀、成绩优良、身心健康;就是创业有实践、创新有成绩、技能有特长。学校当然希望学生在品德、成绩、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希望学生在创业、创新、技能各方面齐头并进,达到“三创”的要求和目标。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只要学生在某方面达标、突出,也是“优”。因此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从“三创”的整体去评价学生,而且从三方面的多个角度去实施单项评价;不仅评价品德、学业和身心,评价创优、创业、创新,而且把学生奉献、劳动、进步、合作、自强、环保等体现职业素养要求的通用职业能力列入评价目标。

以前,学生评优往往只是针对少数人,也过分重视“全面发展”,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激励。现在,我们吸取了北京市教委将“三好”变“多好”和广西象州县“新三好学生”评选以及国外学生评价的经验,研究和创新了学生“三创”评价标准:在省“三创”优秀学生评选的基础上,开展学期“职教之星”的评选,设置了12个单项的“个性奖”――奉献之星、学习之星、技能之星、创新之星、创业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进步之星、合作之星、自强之星、环保之星等。只要学生某一方面表现突出,都可以自主申报,参加“职教之星”的评选,目的是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三创”,发现和培育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

“职教之星”评选不要求用一种模式去限制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征的个人的发展,否则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些个体的不公正,要让学生根据个性发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6]

(三)创设“月度优秀”,体现过程评价

传统的德育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道德素质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波动性和反复性,运用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往往很难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变化的轨迹。

笔者所在学校打破传统评价模式,构建了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根本目的,以学生的道德实践的改善和品德的提高作为衡量道德发展、评估德育效果的根本准则,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突出了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

学校评选“职教之星”,还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评定优秀的标准与时俱进,既重视学生差异,又看到和发现学生进步,增设了“月度优秀学生”的评选,每月表彰各班级在诸多方面表现突出,得到大家公认的学生,予以公示(附有照片),宣传事迹,放大亮点。这激励了大多数学生创优的热情。

这种过程性评价是以学生个体的自身状况作为参照系,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而在评选的办法上,我们更应建立一种自主申报、多元评价的体制,并打破传统名额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享受表彰之乐、成功之乐。

(四)细化评价标准,突出“三创”实践

2007年开始,江苏省开展了以“三创”为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评选表彰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在此基础上细化“三创”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突出了创新和创业实践。这种特色体现在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中,同时体现在学校制定的创新、创业的制度文件中。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技能、创新大赛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学生创业制度,推进学校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文件要求技能、创新大赛覆盖到每位学生,每位学生都要结合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以及创业实践参加技能、创新大赛。这样,技能、创新大赛与技能、学业考试结合起来,与创业实践和素养提升结合起来,技能、创新大赛考试就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由学生工作部牵头,在学期“职教之星”评选中增加“创业之星”,获奖学生同时作为校、市、省级“三创”优秀学生候选人。同时评选“优秀创业团队”,表彰在各类创业设计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团队。评选结果计入学生个人档案,也可以参照技能和创新大赛的奖励方案,适当给予“创业之星”和“优秀创业团队”以物质鼓励。

(五)配套制度改革,施行个性化培养

为完成在创优教育理念下德育评价方法的改革,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实施以个性化教育为特点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首先,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参考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地区、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认真研究、设计和制定班级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两份方案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体现三创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别,实现普适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灵活性、多样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其次,在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学校配套以学分制、弹性学制和选修课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尽可能地扩大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时空的选择权,适应学生间断学习和工学结合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自主、自由乃至自助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以学分奖励制度为特色的学分制改革,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创新竞赛,参与创业,全面发展,通过获得荣誉来获得奖励学分。学生取得各类竞赛奖励学分后,可申请免修相应课程。技能竞赛、创新发明、文明风采等奖励学分可替代必修或选修课程学分。

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增加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科目有限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取得毕业资格。

学校积极探索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选择性,将必修课的门类、课时作了大幅修订,对某些课程设立两到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配以不同的学分,供不同基础的学生自由选择,使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前提下,腾出时间、拿出余力选修升学和就业方向的文化、专业定向性选修课,选修职业素养方向的通用技能选修课,以及学生特长方向的限选课。

参考文献:

[1][3][6]章亦华.赢在三创[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章亦华.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寻找最适合的成长道路[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12).

篇8

1.1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

高中在管理的机制上较为严格,有许多的条款需要学生遵守,为了量化和方便管理,往往对一些小细节的方面要求的比较死,比如不许迟到、不许早退、不许打架等,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之前的教育中表现较差,但其也希望成才,希望有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较为刻板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学生们自由表达自己,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抵触情绪严重,遇到困难往往容易消沉,放弃自我,这些都使得高中的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1.2被动为主的工作机制

在高中的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往往像一个传话筒,将学校的任务传达给学生,缺乏对学生的自主教育。班主任每天忙着布置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工作由于难以量化和监督,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在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就忽视了该方面,未能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1.3看管为主的家长意识

有一些家长由于对孩子之前的表现较为不满,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再抱有太大的期望,将学生送到高中不指望其学习多少知识只是希望高中对孩子严加看管,避免孩子过早进入社会。这样心理的存在使得他们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关心,对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很少过问。时间久了,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往往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对教师的德育教育不放在心上。

2.解决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困境的几点策略

2.1避免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隐形教育

所谓的隐形教育是指由外部的各项条件逐渐作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呢,高中班主任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内部环境,除了内部环境物质上的美观外,还需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有凝聚力且氛围和谐的心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个人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较好的学习榜样。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内部环境,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设计板报,内容要积极且有励志意义,可以是名人警句,或者一些人物事迹,让德育的意识形态与具体的环境进行结合,时间久了往往会有较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个人修养方面,班主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强调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的同时要注意是否自己对学生做到了尊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真心地与学生坦诚做朋友。要想使德育教育有一定的成果,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积极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2落实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组织德育工作,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安排教育主题。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与平时被动受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在实习活动中,学生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而不再是一个处处被教师管束被父母庇护的孩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做人以及做事的道理,明白道德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2.3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学校的工作,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纠正不良的心理,班主任要和父母做好沟通工作,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班主任在与父母进行联系的时候要给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并营造德育的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地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在生活中对孩子有进步的方面多多予以肯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使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有勇气改变自己。

3.总结

篇9

当今为小学生开展的品德课主要是从幼儿抓起,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品德,提升孩子的道德规范,培养孩子生活的积极性。这项德育课程的开展,首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幼儿时期的孩子主要是要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积极的为孩子引领方向,站在孩子的角度,符合客观规律,把孩子的生活放在第一位,把教学背景设置为孩子乐于接受的游戏,以便于孩子在快乐的玩耍中学到知识。开设德育课应在孩子的生活中起到积极地作用,需要将教育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要融入生活,让孩子多多参与活动,增强孩子的实践能力,提升孩子的品德素养。对于孩子的教育要多元化发展,千万不能只凭借书本教学,要多鼓励老师带领孩子参与互动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习知识。

二、小学德育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学校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从古至今,我国对文化学习十分重视,对德育教育并不十分看重,原因无他,对于文化课的教育可以快速的看到成果,然而德育课出成果的速度并不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为快速看到孩子的考试成果,让文化课占用了德育课的时间。为什么学校并不太重视品德课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学校把这份责任归结到了家庭教育上,还有的学校把目标定得过大,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做样子的教育活动。

在关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方面,虽然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相继开展,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是表面形式,难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甚至因为学校的种种原因,举办的德育活动一如既往,不具任何创新成分,不仅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对学生来说产生不了一点触动,反而让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活动产生出厌烦的情绪。

3.现在德育教材讲

是生硬的大道理,并不能生动的为学生解答道德上的困惑,相对于我国的这种教材,国外的教材要有用也有趣的多,它包含了很多特别的环节,如游戏、表演等等,这种教育方式要比只在书本上简述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欢迎。

4.缺乏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

我国的德育教育一般都采用做试卷的考试形式,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学生们一般都采取记答案的应对方针来应付考试,学生能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他们并不理解答案的正真含义,对提高品德素质没有丝毫的作用。

5.缺乏高水平的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师大多十分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学校又不太重视这一块的教育,连带着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敷衍多过于用心,长此以往,学校的德育教师普遍水平不高。

三、解决小学德育课问题的相关策略

1.“小”。从小处细节教起,坐立行走亦很重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学生。

我的一位朋友曾问我:“现在的教育为何变成只教文化课,却不教学生礼貌和道德?”我很惊讶:“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位朋友十分愤然的说:“现在有很多学生十分不知规矩。不仅不爱学习,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甚至连端正的坐好都不会!”这位朋友的话可以理解为:将来,这些学生会变成一群没知识、没素养的无用者。这位朋友的话让我深以为然:小学德育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真的很重要,很深的影响了孩子的品行、习惯。所以我确立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最初方向:从坐立行走教起,把学生教育成一个有着良好品质的人。

2.“近”。要符合孩子的年龄,贴近孩子的心理。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孩子具有的特点,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所以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要用针对他们特点的方法。而对于有较强理解力的中年级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至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年级的孩子们,也需要一种符合青春期心理的新教学方式。

3.“实”。

从行动上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而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再让孩子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去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上的人和事,从社会上吸收正能量,树立自己的是非对错观,远离偏激思想。

4.“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育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那么在无形中就会吸引学生去自主学习。另外,德育教学更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很容易能让学生理解的,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职德育 教学理念 创新

课 题: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五年制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高职教学为例”(编号2015324)的部分研究成果。

德育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教育强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要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学生成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发展,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完成高职教育使命的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又取决于德育教学水平,德育教学水平又取决于德育理念。旧的德育教学理念必然有太多的缺憾,所以,我们必须重塑高职德育教学理念,帮助高职院校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使命。

一、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①人类;②指某种职业身份的人;③每人。对“本”的释义为:①事物的根源或根基;②重要的,中心的。以人为本的“人”引申为所有的人、各种各样的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其他事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把人本思想延伸到德育教学领域,就意味着要把学生视为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地说,以人为本即以生为本,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围绕学生开展工作,让学生得到体验和感悟,所有学习都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实现。所以,学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我们要遵照中央的指示,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把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学生身上,为学生的一切发展服务,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2.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思想的实施

德育课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掌控者,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人,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德育课教师尤其要注意,不应该冷冰冰地传授那些陈旧的理论,而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德育故事、德育素材,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乐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德育课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激发出学习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从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德育课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克服自卑心理;教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相信自己、相信未来以及相信他人;塑造高职学生遇到困难不退却、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会学生与他人同心协力,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以取得事业的发展。德育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早日爱上德育,爱上德育教学。

二、从外化到内化的德育教学理念

旧的德育教学理念强调外化教育,教师扮演学术思想输出者的角色,强调一元价值观导向的绝对性。学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和意识。教师把学生当做容器,把各种各样的知识都往里装,不管学生喜欢还是不喜欢,不管教育的效果如何。结果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听课率、到课率、逃课率都极高。俗话说:“拯救一个人,首先要拯救其精神。”这句话可以延伸一下,就是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其精神;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教育其内心。教育本来就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这就是笔者强调的德育教育的内化作用。德育内化教育适应了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内化教育本身具有开放性、丰富性、情境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教师要做有心人,认真搜集生活中的多种素材,适度地强化学生的情感。例如,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名人名言、散文、诗歌等,或教师真实地表达、传递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德育课的目的就是发展人、陶冶性情以及铸造人。德育教学还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形象吸引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引领学生,以自己的故事感动学生,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话语激励学生,真正让德育工作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差距,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进步的渴望,那么德育教育就有了希望,德育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三、社会“大德育”的德育教学理念

教学本来就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德育教学更是复杂的工作。教育人本来就难,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素养就更难。德育课教师不是神仙,不可能光靠德育课教师独自完成德育教育教学的任务。高职学生的德育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德育教育,帮助高职院校共同完成德育教学的使命。德育课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先进的德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探讨德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称职的德育课教师。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要把德育教育真正放到首位,切实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教师从事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加大对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加大对德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从宏观上为德育教学铺平道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要帮助学校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帮助学校监督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德育教育是一项延续性的工作,在德育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功不可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要多做社会公益事业,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多传递社会正能量,多提供鲜活的德育教育素材,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上的其他人员也要积极加入德育教育的大军中,努力为德育教育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