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7:2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家德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家德育论文

篇1

(一)身教示范、典型引导的榜样仿效方法儒家特别强调统治者、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臣民和学生的榜样。孔子曾经对鲁国大夫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还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儒家要求统治者带头践行高尚的伦理道德,做被统治者的道德表率,以达到榜样示范教化万民的目的。同时,儒家对教育者要求也很高,认为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引导学生的作用很重要,教师要以身教示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孔子主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即对人要忠诚守信,不交品德学识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做错事就要敢于改正。孔子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讲究做人做事要坦荡、磊落,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孔子正是用自己以身作则的道德言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着他的弟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儒家在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身教作用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典型引导在德育教化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榜样示范的目的。如早在秦汉时期基层政权组织设置的“三老”,主要职责就是要做到凡有忠孝节义可为民效法者,都旌表其门,以为倡导。清朝顺治皇帝就曾颁发《上谕》教化民风,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民间乡里要在宗族祠堂等地集中宣讲《上谕》,并按照其要求在老百姓中开展评比表彰活动,通过对优秀者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加官进爵等形式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上行下效,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进而维护其统治秩序的目的。

(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差异培养方法在道德教育过程的一贯性和持续性问题上,儒家强调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既有差别又相互联系的、具有渐进性、层次性的教育目标,并循序渐进地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德育方法。如南宋朱熹把对学生的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在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在学习内容上虽然不一样,但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明其理”。“小学”要求学生做到“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事”、“杂细事宜”等五个与道德修养相连的方面。“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作为该阶段的基本教材,并对其重新进行了诠释。[3]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主张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引导,做到因材施教。如《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分别记载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同问孔子于孝,孟懿子不明孝道,表现为违背礼仪;孟武伯不懂孝道,常使父母为其担忧;子游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够多关心父母;子夏不懂孝道表现为不能充分尊重父母。孔子针对每个学生对于“孝”各不相同的误解而做出不一样的回答,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三)环境渗透、美育感染的熏陶管理方法儒家认为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于人的高尚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渗透、熏陶作用。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自身的事,又必然与外界环境有关。孔子认为受教育者要择良友而交,择良处而居,“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其意为:人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为好,不选择仁德之地为居所,怎么能算是明智呢?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良好的道德环境的作用。重要的德育环境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家庭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良好家风的形成和父母的教育引导非常关键,除了教育孩子要有孝德之外,也是“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启蒙;学校教育环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朱熹提出“立学校以教其民”,学校教育的关键是要有道德品质十分高尚、教育方法非常有效的教师;在社会教育方面要注重对各阶层的道德宣传,尤其是统治阶层的良好官德的形成,以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礼让谦和的社会风气。儒家认为美育是培养塑造理想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之一。孔子说:“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艺的重要性。孔子将《诗》与乐列为德育的必修课程,认为完美的德行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认为完美的人格品德起于《诗》,成长于礼,成熟于乐。因此,在德育教育中不能只注重表面的“礼”的规范和训练,而忽视内在的人文情感需求和满足。从古代儒学的课程设置次序上看,六艺也被定位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儒者成人之前接受大学教育的前提性培养;对于受教者而言,六艺既是大学阶段课程的基础,又是受教者在社会中立足的技能,可以说六艺教育终身受用。[4]

(四)学思并重、克己内省的自我修身方法所谓学思并重,就是提倡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二者相互协调补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明确反对把“学”与“思”割裂开来。运用学思并重的方法,可以使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提高。“学”是继承前人优秀道德成果的必要环节,前人所创造的优秀道德成果,只有通过“学”,才能为我所吸收;“思”是“学”的继续和发展,人们所学到的东西,只有通过“思”,才能有新的突破。[5]因此,只有掌握好活学活用这一学思并重的方法,才能做到充分的消化吸收,才能利于推进道德主体进一步做好道德认知和实践。在儒家看来,克己内省是完善高尚道德人格的主要途径。所谓“克己”是指从言行上约束、克制自己的不良思想或欲望,通过不断修养、纠偏的方式合乎道德规范。所谓“内省”是指从主观上进行思想监督,自我反思,并通过“慎独”的方法,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孔子还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自我反省而问心无愧,就会心安理得,就不会有忧愁和畏惧。孔子还教导自己的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修养不高的人就要在内心反思,不犯跟他同样的错误。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主张“反求诸己”,即对任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应当从自身查找原因,这样经常自省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有无过失,就会达到“迁善改过”的境界。

(五)慎言力行、知行合一的躬行实践方法儒家在道德教育中十分注重受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突出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孔子曾说:“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把行列为教育弟子的重要科目,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还说:“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可见孔子十分注重行。荀子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强调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要养成将获得的道德认识不断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良好习惯。先秦儒家代表人物重视行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教育家、教育家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南宋朱熹提出,行是知的完成,只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只有经过道德实践人们才会真正体悟到道德伦理的合理性。明代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道德修养中知与行应该是统一的。王阳明也认为,“学”必须见于“行”。明末清初之际的颜元认为,人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行,实用”,只有在“办天下事”方面“躬行实践”才能辨别出是否是真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特别强调“行”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他非常推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伪古文尚书•说命中》)。儒家提倡的这种道德践行不但是对道德认知的体悟和升华,更是对其提倡的积极入世的积极实践。总之,以上儒家德育方法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方法体系,是儒家道德教育的精髓,体现了自律与他律、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对我们做好当代道德教育很有启发意义。

二、儒家德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

当代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以理论为指导,对儒家德育方法进行合理的批判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一)要改善理论灌输法理论灌输教育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317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思想领域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依然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改革理论灌输法以增加实效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校德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应该在讲授基本理论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多结合传统文化、时代热点、当今社会问题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问题。授课方式应该多采用多媒体、视频、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其次,要鼓励、指导大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大学生开展理论学习的热情。再次,通过学校电视台、广播台、网站、报纸、橱窗,博客、微信等媒体宣传平台,构建全方位的理论灌输体系。最后,在理论灌输的同时,不能忘了进行有效的思想疏导,要关注宗教、迷信、谣言和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时进行干预、解释和教育。

(二)要重视典型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引导人们学习、对照和仿效,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在典型教育法中,要注意优秀典型与落后典型,集体典型与个人典型的树立方法和效果。在大学德育工作中,要多树立、宣传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的“身教”作用,在进行典型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树立大学生中的典型,并在树立时遵循慎重选择、全面考察、品德为先、跟踪培养的原则,防止榜样“走样”,品行倒退下滑的不良现象;二要利用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新旧媒体,大力宣传校内外道德榜样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要在德育课教育过程中,充分搜集榜样的鲜活生动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四要积极邀请先进典型开展座谈会、报告会活动,用震撼的事迹打动学生心灵,激发其学习先进的动力;五是在开展学习典型过程中,要总结出大学生能理解、能认可、能学习的方面,并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

(三)要实施分层教育法分层教育是指根据人们的思想、智力、心理和兴趣发展特点和规律,区分不同层次的受教育群体,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分层教育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二是同一年龄段学生个性特征。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特点、学习任务、发展需求的差异性,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为基础,开展分学年甚至是分学期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大一学年要注重公民意识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大二学年要注重心理素质和情感伦理教育,大三学年要注重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大四学年要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等特点,重点关注学习暂时落后生、经济特困生、心理问题生等特殊学生群体教育。

(四)要强化感染教育法感染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7]大学生德育工作者在运用感染教育法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通过创建一些名人雕像、名言警句、主题橱窗和教室宿舍的德育氛围,营造良好的德育感染环境;二是运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如组织大学生观看改革开放成就展,观看革命或德育影片,开展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板报比赛等;三是通过开展格调高雅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娱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四是注重对大学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优秀群体培养,发挥他们对整体大学生的模范带动和群体感染作用。

(五)要突出自我教育法自我道德教育法,就是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和教育主体性,从而主动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原则和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8]大学生德育工作运用自我教育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大学生具有自我道德教育的能力;二是通过适当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道德内蕴对成长、成才的无穷价值,激发和调动他们的道德修养上进心;三是通过管理教育、制度约束等方式提高大学生自制和自律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学生会、社团、班级等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

篇2

    论文摘要 敦煌儒家文献以写本为主,不仅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还具有浓郁的敦煌地域特色。但是,敦煌儒家文献作为一个整体类别一直被学界忽视。为了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类。敦煌儒家文献可分为经典、历史、蒙训和杂着四大类。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从十六国到北宋时期多达5万件以上的经卷和文书,其形态有卷子、册叶本以及单片纸叶等,多数为手写本,也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其文字多为汉文,亦有古藏文、梵文等文献。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历法、宗教、儒典以及数学、医学等等。敦煌文献的发现,是我国也是世界20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引起了世界的震惊。中国学者自1900年得睹敦煌文献为起始,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显学。在敦煌文献中,儒家类文献虽然占极少的部分,但也已是“入则充栋宇,出则汉牛马”了,不仅卷帙多,种类繁杂,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其一,敦煌儒家文献主要是写本,有六朝本、北朝本、隋唐本、五代宋初本,时间跨度长达五六百年,比我们现在所用的宋元善本为早,为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其二,敦煌儒家文献具有浓郁的敦煌地域特色,其中不仅保存有学校的教材、学郎的作业, 还有一些明显体现着敦煌地区特点和编撰特色的史学文献。这些文献, 对敦煌地区的历史、教育、语言文字及社会风俗等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目前,敦煌儒家文献作为一个类别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整体的把握。近年来,敦煌儒家文献的专题研究如儒家经典、蒙书、书仪等有较为深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专题研究代替不了总体研究。总体研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敦煌儒家文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分析、把握敦煌儒家文献的前提,而这项工作目前却做得不如人意,属于薄弱环节。

    包括儒家文献在内的敦煌遗书,通常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①。这是按照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进行的分类。四部分类法不能包括敦煌遗书中的宗教文献、官私文书及胡语文献,这些文献需要另外分类。1958年,王重民把自己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汇集成《敦煌古籍叙录》一书,收录经部24种,史部25种(牒、户籍除外) ,子部62种,集部33种。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种四部分类法,无论从数量还是种类上都需要修正和增补。

    随着专题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四部分类法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于是,学者们开始寻找新的分类方法。张弓主编的《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一书,就打破了四部分类法,将敦煌典籍分为儒学、佛典、道典、史地、文学、书仪、杂占、科技、藏文典籍等九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四分法涵盖的内容和类别更加全面,而且还把儒学作为一大类特别单独提出,这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儒学在此书中作为一个类别,仅仅包括儒典和蒙书,又有遗漏,不够周全。

    以上两种分类法都是针对整个敦煌遗书而言的。至于敦煌儒家文献,则迄今不见专门的分类研究。

    敦煌儒家文献,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必须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以类相从,理出头绪,以方便研究和利用。这就需要一个为其“量身制作”的分类法。制定这样一个分类法,前提是要对敦煌儒家文献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认识其性质、特点,然后考察每一写本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三点:一是认真分析写本的内容、性质和功能;二是根据写本原有的序文,以窥知其编纂目的与动机;三是依据写本的实际流传与抄写情况、抄者身份等,弄清其作者、时代、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综合判定每一写本的性质②,充分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仔细斟酌、推敲,制定出大致合理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最后对敦煌儒家文献作出明确而合理的分类。笔者据此把敦煌儒家文献分为四大类,即:经典类、历史类、蒙训类、杂着类。这个分类是粗略的,未必完全适当,仅仅是笔者的一个尝试。相信今后随着对敦煌儒家文献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还会总结出更为科学和严谨的分类方法。

    经典类 儒家“十三经”,敦煌遗书中留存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年代最早为六朝,最晚为北宋,主要属于唐五代时期的写本。除此之外,与这九经相关的一些注、疏、义、解、音等文献均属此类。

    敦煌现存儒家九经,可再细分为八类:周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记类、春秋类、论语类、孝经类、尔雅类。

    周易类,主要有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陆德明《周易释文》等。尚书类,包括孔安国《古文尚书传》、陆德明《尚书释文》等。诗经类,有白文《毛诗》,毛亨、郑玄《毛诗传笺》,孔颖达《毛诗正义》,佚名《毛诗音》等。礼记类,主要包括白文《礼记》、郑玄《礼记注》、孔颖达《礼记正义》、唐玄宗《御刊定礼记月令》、陆德明《礼记释文》以及佚名《月令节义》和《礼记音》等。春秋类,包括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魏征《群书治要·左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范宁《春秋 梁传集解》、佚名《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节本》和《春秋 梁经传解释》等。论语类,主要有白文《论语》、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疏》、佚名《论语摘抄》和《论语音》等。孝经类,主要有白文《孝经》、郑玄《孝经注》、唐玄宗《孝经注》、佚名《孝经注》、《孝经郑注义疏》及《孝经疏》等。尔雅类,主要有白文《尔雅》和郭璞《尔雅注》等。

    历史类 敦煌文献中与儒家有关的正史、编年、儒家人物传记,以及包含有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道德内容的一些图谱、族志、地理、诏令、奏议、刑律等都属于此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敦煌文献中的刑律文书基本属于唐代,内容丰富,涉及到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不少有关文书就包含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应当属于敦煌儒家文献,因而把它们在历史类中列出。

    这部分参照《四库全书》史部的分类法,略作调整、改动,可分为正史类、编年类、谱牒类、地理类、诏令奏议类等五类。

    正史类,包括敦煌遗书中已发现的《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籍残卷。编年类,敦煌遗书中的编年类史书构成复杂,既有荀悦的《汉纪》、干宝的《晋纪》、孙盛的《晋阳秋》等,还有中晚唐时期在敦煌地区流传的孔衍《春秋后语》、李筌《阃外春秋》等。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中还存在数种不见着录的敦煌地区的编年史,如: 由S. 2506、P. 2810、P. 4073、P. 2830 共同组成的“唐朝年代纪”, S. 5693、P. 3721“瓜沙事迹纪”、S. 2252V“两汉至唐年纪”等,鲜明地体现出了敦煌地区史学着作的编纂特色及地区史学的特点①。以上这两类,从编撰指导思想到选材、谋篇,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绳,以春秋笔法隐恶扬善,维护儒家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维护封建正统。谱牒类,家谱、族谱是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事迹的文献,是对家族传承历史的记载,应该属于历史类。敦煌儒家文献中记录婚宦、世系的家牒,以及记述同一家族不同时代人物传记的家传均属于此类。地理类,敦煌地理文书,是敦煌遗书中珍贵的文献之一。主要有沙州、伊州、西州的地理残志、敦煌地理杂文书、全国性地志、西域行、五台山行记、姓氏地理书。诏令奏议类,诏令居多,以保留下来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权的诏、敕为主。奏议类文献比较少见,附于此类。    蒙训类 属少儿启蒙书。这类文献在敦煌遗书中,数量不少,可专立一类。内容与儒家相关,包括儿童识字、日常生活常识、自然知识和历史知识、道德礼仪和行为规范等等的启蒙教材以及家书、家训等。《论语》、《孝经》、《毛诗音》、《礼记音》、《尔雅》等文献,虽然在敦煌地区也曾被用作启蒙教材,但从这些文献的内容和性质来看,不仅仅属于蒙书,更属于经书,这里不再重出。

篇3

一、引子  

由于英语高考加试听力,高中教师对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他们往往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试课,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师生核对答案。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根据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输人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广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以消除焦虑情感;(4)新语言形式必须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5)学习者要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语言输人问题,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根据克拉中的可理解输人假设,听力材料应该难易适中。第一,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和单词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二,语连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学生在听音时,教师的原则是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听懂所用的听音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输人。若学生不能听懂,何以习得语言?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材料不能全班统一,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听力材料,教师在这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套连贯的、从易到难的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班里集体听的语言材料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也应该前后连贯。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听力档案,记录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听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难,而且前后听的语言材料缺乏连贯性,教师不了解学生能够听懂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必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听懂、应该多长时间调整听力材料的语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对高中阶段听力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规划,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我国的许多中学生,在通过听来学习英语时,焦虑是他们的最大障碍。由于受到听力考试的压力,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惟恐听不懂、做不对,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改变那种“听录音—答题—核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努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除了要考虑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外,还应考虑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  

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听力材料库,听力材料按。级别分类。每一级别的听力材料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有听音磁带外,还应有光盘、录像带“等。学生们除了听以外,还可以看。有趣、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能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他们的焦虑情感,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促进英语学习。  

篇4

    关键词:资产;预算

    事业单位资产和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基础,是事业单位行使职能和正常运营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的预算管理模式迄今为止仍然是以投入控制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模式。财政部于2006年5月30日公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部长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部长令第36号)明确“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为资产管理的第一原则。在新规定的出台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预算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就当前的处理原则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预算管理的涵义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含义

    事业单位中的国有资产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也是一个具有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历史范畴。国有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所有的国有财产,包括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所取得的各种财产和财产权利,包括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及取得收益所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形成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湖泊、矿藏等资源性国有资产。狭义的国有资产仅指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作为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产,是国家依法在企业中所拥有的资本和权益。此时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仅包括开始经营时国家投入企业的资产及形成的各种权益,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获利而投入企业,转化而来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源投入生产经营的部分。可见,国有资产的类别是可以转化的,各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转化为经营性国有资产。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涵义

    一般意义上的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并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预算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监督、控制、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首先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其次可以有效的监控和考核事业单位的绩效;再次可以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管理还能降低资源耗费,提高各部门的协调,优化沟通。

    二、事业单位的资产和预算管理现有缺陷

    1.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合理

    事业单位资产和预算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会计核算不合理,这使得事业单位资产导致虚报或者预算失效。比如说,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除经营性业务以外)的固定资产均不计提折旧,从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造成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虚增了资产总量,而且造成了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事业单位不能准确地反映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情况。这严重歪曲了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事实,不利于正确评价事业单位的绩效,也不利于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

    2.资产预算的约束力不强

    就目前来讲,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资产预算的编制只注重形式,并没有切实的约束效果。比如说,预算的编制一旦与实际有所出入是可以进行调整的,但是有的单位这种调整十分随意,并且缺乏合理的依据和考证,并没有真正按照之前编制的预算来进行遵守,而且调整也十分随意,这让之前的预算编制失去了本来的意义。预算编制显得形同虚设,对资产的管理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预算编制不科学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必经程序,科学合理的进行。现有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很多缺陷,包括:首先编制预算的前期工作并不充分,相关的调查取证也缺乏科学性;其次预算编制的过程缺乏实际性,事业单位的各部门往往会注重自身的利益倾向于多拿到预算份额从而虚报,这样的情况出现就会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事实根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编制预算之前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调研所致,编制单位有可能根本就不了解各部门的现状,往往是只注重资产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最后预算项目比较笼统,概括性太重。编制预算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考核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绩效,但这个前提是预算的编制项目应该细致,这样才有利于进行考核。但现实的情况是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比较注重宏观却忽略了微观,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的积极性,也没有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 三、改善事业单位资产和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改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

    要加强资产和预算管理首先应该改善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比如,要建立资产的折旧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资产的真实价值展示出来,也会消除单位只注重资产的数量而不注重资产质量的问题,从而加强了资产管理的功能。再者,对于预算来说,折旧制度也会真实的反映各部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有利于评价各部门的绩效,预算的编制也更加切合实际,真正发挥资产和预算管理的作用。

    2.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

    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是事业单位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格外注重预算编制的工作。首先应该加强预算编制的事前调查、取证,预算的编制基础必须是真实有效的。其次,编制的预算不能随意更改或者调整,即使进行更改或者调整,也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或者依据科学的程序进行。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再次,对于部门的虚报预算要进行严惩,绝不姑息。编制的过程一定要保持公正、公平的中立立场进行,不能被友情等因素干扰影响预算的有效性。最后,预算的项目要尽可能充分的详细记载,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考核各部门的绩效,准确核对,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形成对下属部门的约束,提高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率。

    3.建立财务报告制度,加强监督

    财务报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信息文件,它不仅记载了会计年度内各种资产的详细情况,而且也对预算的执行结果详细记录。建立财务报告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就像上市公司一样,事业单位的一切活动都会接受监督,一旦出现违规违纪行为,也会被有效地制止,对事业单位的资产和预算管理起到了外部性的作用,事业单位在外界的压力下会加强自身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不仅在内部的有效机制下提高资产和预算管理,而且在强大的外部监督下及时发现不合理之处加以改正,内外部共同促进事业单位的资产和预算管理水平。

    4.加强事后预算评估和考核

    资产预算编制和执行完毕后,主管部门应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考核。预算结果考核既是对此次预算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总结,也为此后预算项目的编制和申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应该认真分析此次预算执行后,是否超出预算、在哪一环节或者哪个项目上超支、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等等。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将会影响到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也会考虑重新分配各部门的预算份额,整改绩效差的部门,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凌 岚:对深化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5(39):17-18.

    [2]丁学东: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升事业资产管理水平[J].中国财政,2006, (12).

篇5

1.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探索、求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有很多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方法不满意,他们帮乌鸦想出不少的办法:"乌鸦可拿吸管来喝水。""乌鸦可以把瓶子斜过来,用翅膀抱着也能喝到水。""乌鸦可以把水倒在树洞里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旨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对课文的感悟,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对语言文字的品评,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在学生感悟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写话、表演等方面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完《负荆请罪》后,我安排了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从两个故事中选一个演一演,学生经过准备,从道具到服饰到台词都下了一番功夫。课堂上,从练到演到评,整个过程学生兴致盎然。看得出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堂课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在笑声中结束了。课后,我想:学生用心来演,用心来上课,为什么不把他们用心体会、感悟这些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呢?于是,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表演感受写成文章,平时对他们来说的写作文头疼的毛病,此时却变的那么轻松。

2.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新课程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观点充分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在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教材。如校园生活中的语文,有激烈的体育比赛,有意义的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出黑板报,自办手抄报,留意观察校园变化、新人新事、热点问题、班级新闻,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做一做,从中学和用语文;家庭生活中的语文,可以让学生在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等活动中学、用语文;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可以通过开展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参加国家纪念日或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参加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旅游、逛街看店名等有意义的活动来学、用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语文教学走向广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学中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3.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感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在阅读活动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以读代讲,让读成为语文教学导线,要让学生以一种欣赏的心境读文,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和文章的思路美,让学生在读中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新课程标准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课文,因此,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如何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感,则又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朗读时普遍存在拖腔拖调或没有感情的问题。课上有老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还能读出一些自己的感情来,可课后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便找不到朗读的方法,只会逐字逐句的念,甚至常出现添字或漏字的现象,这些问题归跟到底还是缺少语感所造成的。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一般思路。同时,要注意阅读形式多样化,除了以读为主,教师要结合教材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扩大阅读面,还要让学生去阅读报刊杂志、阅读名篇佳作,从中集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丰富语言材料。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

篇6

关键词:德育 创新 教师 文化

自本世纪初以来,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新特点,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探索德育教育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新型实用人才。由于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方法得当,德育教育呈现出新气象。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笔者不断探索学校德育的方式,创新学校德育的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就笔者粗浅的成果和体悟与同行交流。

一、创新教育理念,加大德育力度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最高追求就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素质,其中德育是第一位的。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一讲话,为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2011年,衢州工程技术学校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时提出并大力推行“全程启迪”理念。这一理念的实施,自然而然增加了不少所谓的“学困生”和“后进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对此,笔者加大了德育工作力度,采取了全新的德育手段。

1.开展尊重教育,营造和谐人际氛围

确立“以人为本”观念。在全体教师中提出“四个第一”的口号:以学生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追求,以学生的满意为第一标准。从身体上、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为了做到“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不让一名学困生掉队”,学校开展了党员干部与“双困生”结对子的教育活动。仅一年就有45名党员与73名学生结了对子,资助贫困生学习费用6800多元。这一动人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学校“师爱生、生尊师”的风气。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独生子女自私、狭隘、偏激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教育启迪中心和团委共同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做件事”的活动。如为父母做件事,报答养育之恩;为老师做件事,回报教导之恩;为同学做件事,答谢帮助之恩等等。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一具体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会感恩、知图报”的品行。

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爬栏杆、翻围墙、乱丢弃、瞎起哄、易暴躁是中职生常见的通病,为了使学生彻底改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笔者采取了让学生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中学生的教育手段。其次就是从佩戴校牌抓起。挂牌事小,但却时时处处包含着身份、形象的提醒与教育。为此,笔者采取了三条具体措施:一是制作精美校牌让学生喜爱佩戴;二是教师带头佩戴让学生学有榜样;三是值勤人员提醒让学生养成习惯。这一实在的教育活动养成了学生“懂文明、有礼貌”的素质。

2.实施群体教育,提升精神状态

实抓“双早”活动。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早起、早跑的“双早”德育活动。每天早晨,学生从起床到集合完毕,仅需12分钟,动作之快令人叹服。每天近4000名学生参与晨跑,形成四十余方阵,步伐整齐,口号响亮。“双早”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呈现出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广抓群体活动。群体活动既能激发个人的意志力,又能增强全体的向心力。为此,学校致力举办各类有益的群体教育活动。近年先后开展的大型活动有:浙江省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研讨会、五声五自德育管理推进会、星级寝室推介活动、“文明风采”征文大赛、“迎奥运”征文大赛、为灾区“献爱心”活动、“五城联创”活动等等。这都使全体学生接受了“树正气、爱祖国”的教育。

力抓先进表彰。对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形成“比有对象、学有榜样”的校风,学校组织了各种激励向上、弘扬正气的德育活动。活动中,学校要求教师“宽容学生的过错,放大学生的亮点”,从思想、生活、专业、文化、体育、文艺等方面,全员参与“评优评先”。对优秀学生一方面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在校报、橱窗和校园网上登载他们的先进事迹,另一方面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及时召开表彰大会,向他们发放证书和奖学金。这种“以点带面”的表彰活动,带动了全校学生学优争优。

二、优化师德师风,提升德育水平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形成德育工作合力,营造德育教育“齐心协力”的氛围,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一系列的实际活动,建起一支德育工作“能抓善管”的师资队伍。

1.开设“修身”讲座,树立“育人”意识

为了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师表”,学校开设了“修身大讲坛”,陆续邀请德高望重的领导、学者、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如衢州市政协副主席祝瑜英作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讲座,浙江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作了“更新教育理念,转换育人模式”的讲座,衢州二中校长徐建平作了“教育感悟”的讲座,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作了“坚持以人为本”的讲座。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广大教师既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又体会到育人使命的艰巨性,提升了德育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展开管理研讨,不断探索进取

学校把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开展行之有效的研讨活动。如每学期初,学校集中时间、精力举办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分别承办了浙江省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研讨会”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论坛”。多平台,广交流,通过持久性的德育工作管理研讨,教师们越来越明确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3.实施“青蓝工程”,传授管理经验

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规模扩大到100多个班级,一大批青年教师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之中从事德育管理工作。为了使青年班主任迅速成长,学校实施了“以老带新、以新代老”的“青蓝工程”,形成班主任导师的结对互助形式。

4.开展评比活动,激活管理机制

为了形成“互比互学”的德育管理风气,学校在举办德育活动课展示、主题班会课比赛、德育案例比赛、德育论文比赛等活动的基础上,评出各类优秀和先进。如德育类的就有“青蓝工程”积极分子、师德标兵、德育科研标兵、青年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等项目,评比率达到了30%。通过一系列的评比,评出了“管理”的经验,比出了“奉献”的精神,全校形成了“比、学、帮、赶、超”的德育管理之风。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德育成效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附庸性”和“疏远性”的现象,“制度育人”成了一成不变的德育模式。但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以人为本”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文化育人”成了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对此,笔者认为,应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环境育人功能”作为改革学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切入点。

1.美化校园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功不仅源于先进思想的引导,更有赖于文化环境的支持。衢州工程技术学校校园大、建筑新、设备多,为了进一步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教育效能,学校不惜人力、财力的投入,如购置巨石镌刻校训,征集校舍和通道命名,设立孔子铜像,粉刷校园墙壁,美化寝室和教室,种植名贵花木,制作师生活动图片,展览师生作品,增设宣传橱窗等等。创设了一个清净幽雅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美的教育环境陶冶下,从内心激发出爱校的热情。

2.强化道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笔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良文化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改进德育工作的要义所在。为此,学校充分利用衢州“孔氏家庙”的优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儒家文化进校园的德育教育活动。以“继承儒家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教育目标,以《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为校本教材,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组织主题班会、儒学校园剧的编写与演出为活动方式,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们形成了守诚信、知礼仪、明仁义、讲友爱的道德风尚,校园中呈现出崇道德、尚礼教的文化氛围,学生们在人格修养、行为习惯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