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德育范文

时间:2023-04-02 14:3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儒学与德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儒学与德育

篇1

(一)有爱国主义意识,但情感体验不足

小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意识,但不能融入其深层意识中。例如,在“学生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的态度”这一问题中,50.25%的学生选择了“按照班级要求做”,14.21%的学生选择了“自觉做”。

(二)诚信意识强,但践行诚信行为不足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都认为做人要讲诚信,但有40.5%的同学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做题会抄同学的答案;25.32%的同学表示借同学的文具由于忘记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归还。

(三)懂得以礼待人,但缺失礼仪行为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25%的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不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仅有35.65%的小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

(四)认同孝顺父母,但落实到行动中较少

小学生懂得要孝顺父母,但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35%的小学生不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20.43%的小学生会为父母沏茶倒水。

(五)认同生命的重要性,但感知不足

小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局限于对生死的理解,缺乏深层的感知和体验。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45%的小学生曾脱手骑自行车,60.25%的小学生身体为此受过伤。

(六)有环保意识,但不能自觉做到保护环境

小学生有环保意识,都认为应该爱护校园环境,但笔者调查,50.55%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手扔垃圾,有55.42%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地吐痰。

二、儒学典籍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小学德育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的爱国教育,教给学生必要的生活常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在我国儒学典籍中同样蕴含着这些因素。

(一)爱国教育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重要的爱国教育。儒家所倡导的爱国思想对培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提出志士仁人之“志”在于保家卫国、仁爱百姓。儒学指出君子应谦虚谨慎,关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他人利益。运用儒学“志士仁人”的思想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也就是利用“君子”的追求,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理想,将保家卫国,建设家乡作为自己的追求,将爱国行为自觉化。

(二)基本道德规范

儒学强调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言必信,行必果”,“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获得他人认可和信任的前提。以讲诚信为主,让自己的思想符合道义。儒学指出,符合道义的信才能去遵守,“事非宜,勿轻诺”,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儒学教育所强调的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智诚信。将“信”贯穿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待人真诚。

(三)礼仪教育

古人十分重视“礼”,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礼”是立国之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礼。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却越来越轻,特别是在小学生行为中日渐缺失,借助儒学礼仪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让学生先朗诵儒学教育的礼仪规范,然后自己讲解遵守礼仪规范的好处,甚至向学生讲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的事例。

(四)家庭伦理教育

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及长辈的关系。

1.孝敬父母

儒学把孝看作道德行为的起源,是“仁”之基础,是“礼”的具体体现。“入则孝”,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儒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孝”文化,对当今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首先,儒家学者提出孝敬父母要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多向父母告之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多听父母的建议。其次,儒家学者还提出“孝当竭力”,子女要竭尽全力侍奉照顾父母。另外,儒学学者还提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教导要认真听,父母的批评也要虚心接受,这些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2.兄友弟恭,尊敬长辈

儒学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悌”是指兄友弟恭,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弟子规》中指出“称尊长,勿呼名”,要求要尊重长辈;“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时刻牢记长幼有序,表现出自己对长者的敬重。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利用儒学教育小学生“兄友弟恭,尊敬长辈”,有利于规范小学生伦理道德行为。

(五)生命教育

小学生对生命的了解还比较懵懂,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爱护世间有生命之万物。首先,儒学教育中倡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不轻生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儒学教育从“孝”的角度指出珍爱自己生命的必要性,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的,不能擅自毁伤。其次,儒学教导学生善待他人。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社会上的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小孩健康快乐成长。另外,儒学教育还要求学生推己及物,善待“物”之生命。面对伤害生命的现象,心有不安和不忍。总之,借助儒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利用儒学所倡导的推己及物,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命。

(六)环保教育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结成友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指出到了一定时节才能上山砍树,和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是一致的。这种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三、儒学典籍与小学生道德教育原则

将儒学典籍运用到小学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小学生是充满朝气、好奇的学生群体,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提各种问题。老师顺着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就可以指引学生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当中要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知识。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学生就乐于投入老师的课程当中;反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道德教育要量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法,有针对地进行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好的发展。儒学中指出:“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儒学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法教育学生的范例。这种教育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值得借鉴学习。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因势利导。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应“用好言劝谕”,不能只顾训斥,这样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心,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而学生又有其叛逆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仍应以引导为主,让其朝好的方面发展。对于部分平时懒散惯了的学生,要慢慢地约束,细心指正,经常劝导,让学生知书明理,真正接受老师的教导,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再给出批评,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千万不可性急求速度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因势利导地开展,如此便能出效果。

(四)宽严相济,奖禁结合

所谓宽严相济,一是对年纪小的宽容一些,可使用轻松温和的言语对其教导,维护其自尊心;对年龄大点的可以严肃一些,这样可以预防其养成不好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态度要和蔼一些,但在具体事情中对学生的行为需严格要求,不能松懈。三是根据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学生,父母对小孩教育严的,老师就应该宽一些,反之,老师就应该严一些。所谓奖禁结合,就是一方面进行引导教育,以欣赏赞扬为准,而就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也要“耐住火性,好言相劝”,使其改正缺点,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开其自强之路”;另一方面要制定规章制度,按准则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五)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小学生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所属的家庭环境开始,从爱自己的亲人再到爱其他人,逐步增大爱的影响,逐步培养有对待同学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以及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的博爱精神。培养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孝敬父母到关爱他人,从尊敬兄长到关心朋友,从爱自己的家到爱祖国。

(六)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学习可以更好地明白事理,懂得求知,懂得为人处事。在明白道理后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实践,实践是根本。只有将儒学中的精华和学生的行为结合起来,“知行并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按照儒学中的规范去做,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到这一步,小学生道德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品端为先,尽心尽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学生传授道理授以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为人师表,教师应随时省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传授更多更好的知识给学生。教师的博学可以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尽心尽责的态度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力量。

四、结语

篇2

孝道教育属于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的主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家庭或者社会。孝道教育是以儒学孝道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简言之就是敬亲养亲。其方法可以是知识传授、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等,最终能使学生达到既有孝心也有孝行的结果。而实际上孝道教育乃是一个修养身心、立德践行的过程,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真心转变,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孩子应当是从内心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激、尊敬父母,最终自发地为父母分忧解愁。

2儒学孝道教育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2.1儒学孝道教育是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固必须要有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而维系这条纽带的就是“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则是这里谈的“孝道”。子女赡养父母、侍奉父母都是孝的体现。那么如若子女不孝,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来找出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发生后去“治疗”。所以中小学生德育中的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加入一定的中国传统儒学孝道教育的内容,使得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必定能加强孩子对亲情的重视程度。

2.2儒学孝道教育是中小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时间都投入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不少家庭都忽视了让孩子承担一些事。儒学孝道教育就是要告诉中小学生,父母对子女倾注了大量的爱,子女也应回馈于父母同样的爱。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孩子“反哺”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长此以往,孩子便会有了主动分担家庭各种事务的意识,知道自己该如何自处于自己的家庭,如何与父母融洽地相处。此种民主型的培养方式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责任感的加强。事实上从小就能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孝顺的可能性要比从小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孩子大很多。

2.3儒学孝道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孔子儒学中一直在探讨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君子。上面的话给出了答案,为人即是学会“为仁”,“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因而“仁”表达了一种体用一贯的境界,“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意思是一个人有真善美的内心修养,又有真善美的外在处世之道,那么就是达到了“仁”。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交往的训练在这一时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应当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还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是他们经历的最早的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一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明白克己爱人的道理,并付诸交往实践中,才能对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有帮助。

3儒学孝道教育的实施策略

孝道教育的实施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熏陶为主,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辅。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在这个“小社会”里,亲子之间的交往是孝道教育的基石,“小社会”就是“训练场”,所以父母在孝道教育中扮演了两大角色:既是孝道教育的示范者也是孝道教育的受惠者。

3.1学会分享,建立健康民主的亲子关系

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可以与子女分享食物、分享心情。有些家庭,长辈们总是把好吃的食物全部留给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会产生特权主义的思想。所以切勿因为孩子年龄小,家庭成员就对他骄纵溺爱。这样长此以往,便会令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一个从小没有孝心孝行的孩子,很难因为他长大了就会突然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敬。再比如分享心事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内容更多的倾向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或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几乎很少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工作压力、负面情绪向自己的孩子倾诉,所以日后很多青少年自己有了心事也不愿向父母吐露。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障碍的情况,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互相支持和信任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具备孝心孝行的关键所在。这是从孩子幼年时就应该开始去尝试的事情。

3.2学会承担,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小学门口,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孩子背书包的场景。这的确是件生活小事,但是背书包这件事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当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明白自力更生的道理。对于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对孩子来说,却让他们形成喜欢接受别人帮助的观念。父母的过度帮助,令孩子失去了付出的机会,也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这种性格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懒惰,要么不负责任,要么自私。他们是很难去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因此父母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多去完成自己的事。例如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洗澡换衣服等等。这些训练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完成的。按照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观点,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吃苦耐劳的体魄,切勿对孩子娇生惯养。所以孩子小时候吃点苦是有必要而无害的。

3.3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多孝敬自己的长辈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强调榜样在人的道德内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是可以依靠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学习而习得的。因此我们推论一个与自己父母感情淡薄的人,他的孩子也很难会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因为孩子就是“镜子里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最终会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行为习惯、性格特质。所以孝道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平日里父母的以身作则息息相关。

4结语

篇3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 大学生 道德教育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儒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思想体系,其德育思想都是依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内容十分丰富,是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的思想源泉。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强调“义”的重要性,个人行为以“礼”为规范,“孝悌”是德育的重要目标。

1.关于“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亲爱、亲人是最重要的,应该放在第一位。这里所说的“仁”是指发自内心的爱人之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的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仁”就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君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社会理想。这种爱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有层次差等的,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种“仁”所体现出来的有层次差等的爱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复杂的关系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关于“义”与“利”的思想

先秦儒家对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重义轻利的,提倡人们见利思义,孔孟二人对此有充分的论述。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就是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极大地强调了义的重要性。孟子在对待义利关系上,比孔子更看重道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就是说为了道义,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说自己的私利了。他主张在义利冲突的时候,舍生而取义。可见孔孟二人在物质需求与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完全否认“利”对人们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但这种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没有彻底否认利的作用,也不是反对人们追求利益,而是要求人们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义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益。

3.关于“孝”“悌”的思想

“孝”是儒学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所履行的义务。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谨慎做人,言而有信,有一颗博爱之心,仁义之德,广爱大众。孝悌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反应,在家庭中自然存在,是不能用功利想法去表达的情感。“孝”“悌”是“仁”德之根本,儒家把孝道作为教育之核心内容,基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人们要知礼守德。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方法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线,孔子曾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包括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个层次,也就是说,“圣人”人格是最高的目标,都成为“圣人”是不太可能的。“君子”人格是大众化的追求目标,可以实现。

对君子人格的培养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人格目标,而修身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没有人天生就是特别完美的,只有通过修身来改变自身不好的习性,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努力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也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德育方法,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实效与教育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主要思想包括立志立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同时,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此外,在传统道德教育实践中,儒家学者们也特别强调“身教重于言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首先应该以诚相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教育者自身要“修身”“立身”,“以身立教”,时刻激励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高尚人格。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有目的的传播道德教育的活动,通过教育活动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而高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总体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但受西方不良文化影响,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目标主体性、层次性缺失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价值取向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多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主流道德教育目标是从社会的效能出发,以社会为中心,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过于重视国家的主导意识和社会需要,片面追求社会效能而相对忽视道德教育的个体需要。这样就容易使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的、缺乏层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都会必然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实效,把道德教育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工具。大学生作为年轻有活力的新生代,有主见、有思想,有着自己的道德需要。可是在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只注重教育,追求成绩、学分,却不曾真正的走入到学生生活中间,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并不够,长期忽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这样的道德教育目标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道德需求,也不能有效实现。

(二)教育内容对传统美德的继承性不强,现实性不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我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该门课程在很多学校作为考查课不受重视,对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泛泛而谈。与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一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很多内容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内容是重复的,针对性不强,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并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其道德水平现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日趋成熟,对一些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理论内容并没有全面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不适应,也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只是简单的讲课,不注意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况,这样一来,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不高,甚至会有排斥心理,道德教育效果一定不乐观。一旦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无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最终就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的现象。

(三)教育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

道德教育方法是道德教育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道德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实现以及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道德教育方法的正确运用。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缺乏道德实践。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仍以传统的讲课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导,注重政治性的说教,只注重课堂上道德理论和道德观念的灌输,缺乏道德实践行为的训练,切断了道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一种全封闭式的德育课程,导致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其次,忽视个体差异性。当前我国高校仍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式教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集体教育模式。大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判断能力,这种普遍灌输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缺乏人为关怀,使学生很难从情感上认同并接受道德教育内容;再次,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只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高低,教学研究成果的好与坏,在师德建设上忽视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有些教师逐渐丧失自身道德性,功利性强,不能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三、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道德教育目标,构建合理有序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道德教育目标是对人在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这一阶段的心理要求,要充分考虑并尊重他们的道德需要。

1.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突出主体能动性

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首先都是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人的个体。所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人本教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借鉴孔子的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达到知、行、情、意的统一,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的自我完善。

2.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先秦儒家学者们在道德培养上最基本的是君子人格,最高目标是圣人。首先要成为君子,其次才能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不断提升、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终朝着圣人的目标不断努力。这样的目标突出了层次性、渐进性,也更容易实现。所以,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的设立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其思想和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具有层次性的培养目标,以短期目标为基础,只有一步一步的目标实现了,长远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充实道德教育内容,继承优秀传统,坚持与时俱进

道德教育内容是德育活动中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不仅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

1.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加强仁爱教育。“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做人的标准,要求人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爱人,更要爱大自然的一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情冷暖、道德冷漠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仁爱意识,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关爱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其次,加强礼义教育。以礼待人,为人正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重视礼仪学习教育,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礼示范,生活小事为人处事也要注重礼节。对于义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最后,加强孝悌教育。大学生只有在家庭中对父母孝敬、对手足关爱谦让,才能为朋友为他人着想,最后才能做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道德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其内容只有符合时展要求、富含新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现状来进行阶段性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生活化。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道德规范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删改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坚持与时俱进,增强现实性,而不能一成不变。

(三)改进道德教育方法,实现德育手段多样化

1.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应变通教育方式,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注重道德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儒家学者们认为,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纯粹的说教,应该落实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受教育者只是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没有发生好的改变,这样的道德教育是没有成效的。一个真正具有良好道德的人,不在于他学了多少有关道德的知识,而在于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照所学标准去要求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思考,让学生将所学与所用相结合,这样道德教育才不只是空谈。

第二,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性。孔子就非常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门槛降低,大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难题,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更有效地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法是教师施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

第三,教育者要身教师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孔子认为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其次,教师自己在平时生活里要严格地按照道德标准去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高尚人格的代表,其道德品格和行为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是最真实的典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2.大学生在受教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做到自觉自律

第一,大学生是新时代的人才,承担着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克己内省,通过“内省”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这对高校进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如同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找别人的原因,却从来不会自我反省,容易苛责于人抱怨社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只是一部分,要真正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最根本的还是要大学生自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促使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需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为了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了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于梦竹.先秦儒家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4,(5):12.

篇4

白雪像小银珠,像小雨点,像柳絮扬花,纷纷扬扬为我们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雪帘.抬头透过稀疏雪帘望去,那远处的房屋,隐隐约约,好像在雾中,又宛如在云里,飘飘落落,若隐若现,我踏在湿漉漉的路面上,耳边飘来絮絮叨叨而自豪的声音:"瞧,我来了."你是值得自豪的,你使陌生的过路人彼此会心的微笑,你使活泼的孩子彼此天真的欢呼.因为你如诗如画.

我来到学校,校园中也沸腾啦!到处像欢庆一年一度的元旦一样,同学们欢喜若狂,三五成群地接雪花儿玩,薄薄的雪片儿,轻盈盈,慢悠悠地飞扬,飘落.

我也仰起头,张开嘴,伸出舌头去舔那雪花的滋味.说它像白糖,却不甜,甚至没有味道,看着它像盐晶,可却不咸.一阵风吹过,无数温柔,细腻的"小雨点儿””向我身上亲热的扑来.这时,有几颗小雪珠钻入我的脖子,那么清凉,使人顿觉心旷神怡,许多雪花落在衣服上,伸手接住雪花,我想把它留住,他却转眼间不见了,化作衣服上的小湿点.调皮的雪花落在睫毛上,落在鼻尖上,落在嘴唇上,轻触中,它便融化了.

篇5

关键词:中学政治;德育功能;问题;策略;

引 言: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授课向学生传递思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制约和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德育教学的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去。在教育教学中,要想圆满的完成课程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正视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积极创新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途径,密切中学政治课与中学德育的关系,切实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中学政治教育中去,充分挖掘出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的德育功能, 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在中学政治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趋多元化,教师授课进行教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动机的实现要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德育教育要想成功融入到政治教育中,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载体和媒介,创造一定的气氛,帮助学生在无形之中渐渐地接受心智的启迪、美好情操的熏陶和心灵的感染,进一步确立健全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1.1德育渗透有助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于心智还未成熟、正要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德育教育便显得尤为关键。实施怎样的德育教育事关学生当前乃至将来的人生道路怎么走的问题。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同时也是传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将人的德行教育列于语言教育、政史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前面,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理念由来已久。唯有在中学生的政治课堂中坚持德育渗透,贯彻和谐理念,营造与时代潮流相符合、与中学生心智特点相符合的教育环境,才能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1.2德育渗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所在,并加大了德育渗透的力度,积累了丰富的德育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德育教育手段与德育功能对象、德育教育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和谐,真正体现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1.3德育渗透有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

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改进和完善中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对于培育互帮互信、相互尊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支柱、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学政治课中德育功能发挥面临的难题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中学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要求德育教育必须要放在政治课的首位,既是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政治课教学的归宿。然而实际教学中,德育功能实效性普遍较低,一系列难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德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2.1德育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心理状态

教师在政治课上实施德育教育时,往往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出发追求德育目标的理性化,而心智年龄还很不成熟的中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想法、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不能从制度层面上接受过于理性化的德育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仅仅存在于表现形式上,极大限制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无法真正发挥出政治课该有的德育功能。

2.2德育教育拘泥于课本 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现实社会中各种、、行贿受贿现象屡禁不止,与政治教材中空洞的理论说教形成巨大的反差,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无法理解、接受政治理论,只是被动的听教师照本宣书。政治课逐渐失去说服力和影响力,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挑战,学生的理想信念逐渐动摇。

2.3德育教育缺乏纪律约束力

政治课实施德育教育时主要采用的形式是正面教育与心理辅导,进而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境界,帮助学生端正人生态度。但是脱离了制度的监督与控制,单纯的说教就显得力不从心,缺乏约束力与警示力的教育形式无法保障学生道德素养的实际提升。所以教育必须与评价相挂钩,说服也必须与约束相挂钩,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标本兼治。

2.4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不正之风、违法现象此起彼伏、屡禁不止,给具有一定分辨能力,却仍未真正走向成熟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和不健康网络信息的影响,逐渐产生认识偏差,蒙生金钱主义、利己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炫富、拼爹、酒驾、郭美美等一系列网络热词对中学政治课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

3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中学政治教育中的途径与建议

3.1摆脱应试教育束缚 体现政治教学目标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束缚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考试分数、提升入学率,对政治课的本质功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想实现政治教学的真正目标,就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融入、渗透,就必须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授基本理论知识与提升学生修养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学生知识水平与思想认识的共同提高。

3.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密切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新课改理念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营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要控制自己发言的时间,把更多机会留给学生,把学生的感悟和对问题的理解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基础知识的掌握创造条件。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言与见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完善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知识资源与情感态度。

3.3在真实情感中实施德育教学

每一个受教对象都是富含感彩的人,因此教育过程充满了情感性。忽略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强制性灌输知识无法保障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人的情感存在并产生于一定的情景,唯有富有人文关怀、愉悦舒畅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因此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情育人的教学理念,努力创造和谐有序、文明健康的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接受美好品德的熏陶与感染。

3.4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重视德育体验

德育教学必须摆脱教材课本的限制,让学生进入社会生活进行德育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确定信念、锻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只有将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生活中去接受实践的验证和检阅,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才能减少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一、抓住教材中的德育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的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精选出的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们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抒写自然美;或描写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或塑造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人物等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优美的课文,发挥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价值,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拨高,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要做到两者有机统一。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二、借助文本中字、词、句的解释,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意图随处可见,可也不是学生一看就能领悟的,有些德育深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对字词句进行深入讲解,很可能会忽略其中的德育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字、词、句,借助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中受到德育。比如,《钓鱼的启示》中的这句: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学习那位父亲身上一种守信用的品质,也让学生和作者一样真正能懂得“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句话对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的一种自主创造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方法,是塑造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途径。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思想活动,在学习中引导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深入地了解社会,并在作文学习与练习中,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明辨是非,认识对错,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怎样才能让学生接受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寓德育与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体验德育魅力。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态度、情感,将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优雅仪表、文明谈吐,对学生来说都是模仿的对象,都有表率的作用,对树立学生信心,培养学生坚强意识和文明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使学生有意无意地立志要做一个像教师这样热爱工作、关心他人、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人,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真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让自己以后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一、目前我国幼师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幼师院校开展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军事国防教育p职业思想教育p规章制度教育p校情校史教育p基础文明教育p安全教育p心理健康教育等。入学教育的形式则均采用军训p专题讲座、主题班会、集体参观、新生文体竞赛p社团迎新等方式。但针对该项工作教学改革涉及较少,大部分幼师院校仍在沿用“填鸭式”入学教育模式,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更没有针对男幼师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心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幼师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近年来,男幼师生患上“大学冷漠症”的现象日趋普遍,我国幼师院校应对该现象的准备尚且不足,这尤其反映在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来识别面临严峻适应困难的男幼师新生(黄晓琴,2011)。同时,现阶段我国幼师院校对男幼师新生的辅导和服务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幼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男幼师生入学教育,必须加快改革,加速创新,以适应男幼师生发展的需要。

二、男幼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正确认识和分析男幼师新生的思想状况,及时识别出适应困难的男幼师新生,选择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和内容,是当前我国幼师院校应对“大学冷漠症”的当务之急,这也是男幼师新生入学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接下来,笔者以A校为例,探析造成男幼师新生适应障碍的几点可预见性原因:

1.专业技能零基础。

幼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声乐、舞蹈、钢琴和美术是幼师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笔者调查发现,幼师院校大部分的男幼师新生都没有艺术类课程学习的基础。然而艺术类课程多偏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需长时间的练习与积累,领会和掌握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一些男幼师新生在艺术类课程学习上入门较慢,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会产生焦虑(符洁,2014)。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这一学习适应障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引起他们自我评价水平的降低,并对周围环境产生消极甚至抵制情绪,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他们本身的适应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这部分专业技能课程“学困生”,教师可适当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结合他们的能力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以减少男幼师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有个良好的准备。其次,这部分“学困生”只是在一两门课程学习上表现出不适应,其他课程基本上都达到了适应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男幼师生适应教育时,我们的教育措施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充分肯定其在其他方面的良好表现,打消其适应期心理焦虑。

2.人际交往障碍。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p人生经历p生活习惯的同学,面对校园中严重失调的男女生比例,一些男幼师生可能会出现排挤他人或被排挤的现象,同时男幼师还存在“怕被他人歧视”的顾虑。在班级活动中,男幼师生参与度相对不高,存在感不强,男幼师生所处的位置及在团体中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产生的压抑感会驱使他们产生自弃念头或者懈怠心理。因此,提高男幼师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至关重要。例如,A校基于新入学的男幼师生的实际情况,带领他们学习传统典籍《弟子规》,从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人格塑造等角度加以指导,我们也欣喜地见证了学生的进步。因此,有效地在学校德育、男幼师生的培养中渗透进《弟子规》的概念,将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专业思想不稳定。

男幼师新生入校以后,大多对自己的专业比较陌生,个别还持有排斥的态度,缺乏专业认同感,因此有些男幼师生会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p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甚至要求转专业。针对这些学生,辅导员要及时加以引导,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专业教育讲座,来稳固他们的专业意识,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毕业的已经从事幼教行业的男生现身说法或者带领他们去幼儿园参观男幼师上课实况,使得他们对幼教专业男生的美好就业前景有一个更充分直观的认识。

因此,关注男幼师新生的心理适应障碍问题,并及时加以疏导,帮助他们建立起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是做好男幼师生入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国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探究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起源较早,内容也相对丰富,涵盖建立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专题网站p新生开学前阅读项目p入学后校内服务指导项目等,尤其突出的是还有针对学生家长的项目,包括制作新生家长学习手册p定期发送电子邮件告知学校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家长也可以加入到新生教育的队伍中。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是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而设计的,目的在使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生活,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与我国相比,其学习内容更宽泛,教育形式更多样化,时间跨度也更长。在实施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美国高校除了充分调动校内职能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另外,他们还吸纳了许多慈善组织和知名企业也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军训是当今高校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训,国外高校更强调“学以致用”。印度高校的军训课程包括队列p射击p军事知识p野营技能等。其次,还有专门针对女生的课程,如:急救p基本护理p防身术等课程。在韩国,高校新生军训通常在专业部队进行,故而训练相当严格,项目主要包括队列p夜间山行等,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反观我国军训则重“训”轻“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走正步p站军姿p走方队等动作的机械练习上,它们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方面固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军训整体上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做好男幼师新生入学教育的建议

1.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

男幼师新生入学教育坚持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既要包括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的“正式课程”,还要包括学生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规范和价值观。同时,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影响更持久的特点。当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开学典礼、军训、校情校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均属于显性课程。因此,我国高校今后可适当借鉴国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采纳的一些实用且可操作性较强的隐性课程,如:社区服务计划p野外拓展训练等。学校通过将团日活动、社团活动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为新生搭建一定数量的义务服务平台,例如,养老院服务、托儿所服务、社区环保服务等,让男幼师新生参与社会服眨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度。同时,学校还可将传统的军训教育转移到野外进行,提高男幼师生的军训积极性,让男幼师新生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巧,增强他们的生存意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自杀p校园暴力等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同时可以提高男幼师生的阳刚之气。

2.坚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原则。

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通常肩负着多达200名学生的管理工作,工作任务重,教育难度也非常大。但是,新生阶段,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会有许多问题需要向他人请教,而受制于师资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有机会经常向辅导员请教,辅导员也不能够及时解答每一位学生的困惑。所以笔者以为,坚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原则,实行导生制将有利于帮助广大新生顺利渡过大学适应期。以A校为例,学校实行了“带班学生制”,每班配备2~3名代班学生,有男生的班级配给学长带班,当选学长均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新生一旦遇到学习或者心理上的问题都可以及时找到学长寻求帮助,这样不仅克服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滞后性和影响面较窄p持续时间较短的缺点,还帮助新生建立了新的交际网络,也进一步锻炼了高年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新生入学教育的成效和质量。

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男教师专业技能展示会,邀请各专业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男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展示,如美术作品展示、钢琴演奏等,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能增强男幼师新生在校期间加强相关专业技能学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坚定信念。

3.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篇8

【关键词】数学;情感;融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数学讲的都是枯燥的数字、冰冷的符号、简单的几何图形,或复杂的算式等,往往会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其实,作为数学教师,如果能重视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情感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功效呢?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情感的一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学科本身蕴涵的情感因素

其实,数学教师如果能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学科本身蕴涵的情感因素,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布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导学的作用。数学本身是具有的魅力一门学科,教师可以以此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如教平行四边形特征时,教师用幽默的语气说:“有一个法宝,能使不会画画的同学马上成为小画家。这一法宝是什么呢?是放大尺,它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制作的,那么,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以知识本身的魁力来吸引学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数学学科的应用具有广泛性,教师可以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另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出现的趣味题、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轶闻趣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概念、公式、定理、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直觉和印象去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以致部分学生的情感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密切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注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此时,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持有饱满的热情,这也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

四、端正教学思想,信任、赏识学生

教师的职责,最重要的是端正教学思想,教书育人、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既掌握了学习的技能,又发展了个性、完善了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优良潜能”,每一个同学都有学好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借鉴人本主义所倡导的“真诚”、“接受”、“移情地理解”三种态度,给学生更多的亲近感、信赖感,体察和理解他们的各种情绪。并要赏识学生,因为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充分调动、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道德教育 语文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呢?

一、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坚定这样的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细心地认识社会,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识别事物的能力,由稳中有降到行,知行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讴歌美。让学生既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思想。另外,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字,特别是低年级。加之现在电脑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学生中常有写不写汉字无所谓的情绪流露出来。并且学生的字迹也越来越变得潦草。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飞向月球》中“膏”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写高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扁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月”身上背负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负之感。再让学生跟写的规范的“膏”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由于它们识大体,顾大局,很顺利地就组建成一个和谐而美好的新家庭。就这样,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分析字型、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三、在挖掘教材内容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照课文的实际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德育计划,设计出适宜的施教方法。

(一)把握中心,提高道德认识

要提高学生某一道德素质,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中心思想和道德认识。如《两只小狮子》,用对比的手法讲了一只勤奋的小狮子刻苦锻炼掌握本领,另一只小狮子怕吃“苦头”,想依赖父母、依仗父母的权势生活。联系实际:现在独生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小朋友应当自己做的事,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都还要父母代办。在讲课时,引导学生向勤奋的小狮子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地锻炼自己,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重点理解狮子妈妈说的话: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让学生明白“真正的狮子”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只有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借助教材,训练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只有在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发展,如果光局限于理解好课文内容还是不够的。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讲的是小白兔和小灰兔帮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收下老山羊一包菜籽回家自己种白菜。小灰兔收下老山羊的白菜回家不干活,饿了吃送的白菜。小白兔对小灰兔说:“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含意深刻,意思是说:“只有靠劳动才能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明白:只有热爱劳动,靠自己才能生活得好。一年级的小学生,依赖性较强,劳动能力也较差,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理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现存的问题,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具体劳动实践要求。如在校做好值日生、大扫除,在家利用双休日自己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等,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的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进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戴昌贵.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8,(02).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创新;活力

创新才能带来活力,才能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因而在小学教育中应用创新性的方法制度,为小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将创新性的教育制度巧妙的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其很好的为教育服务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一、改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由教师来主导,来为学生讲述课本上的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根本就毫无创新可言。因而我们必须要对这样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要打破课本的局限,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课堂交到学生们的手中,教师要从主导变为引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于此同时要对学生的心理充分掌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目前已经实施的新课改语文教育中已经发现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质量,且这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帮助,更提高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要想一下子让学生达到期待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再是依赖于课本,依赖于老师,使其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的过程也被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一味的教,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只顾学,思维很容易变得僵化。这样的教育方法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而对于当前的教育方法进行革新是刻不容缓的。对于教育方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仅仅是一味的死学就有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才能正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日养成的,但一旦养成对于学生的学习将有着巨大的益处,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光靠兴趣与习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着对成功的执着与渴望,要有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品质。

(4)善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便利早已不再局限于科学与军事领域了,其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善用电脑,善用视频、音乐、画面等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加多的信息,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一些靠语言无法展示的画面,为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在各个多彩的社会,增强其创新意识,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充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改良教育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由教师构成的,学生的作用相对而言更为重要,因而我们对于创新型教育的创建不能局限于教师的改变,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接受知识,主动的去掌握知识,能够很好的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创新是个体主动地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还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不压抑、扼杀其创造天性,创新就水到渠成了。

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则和技巧,了解语言文字运载的知识,还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形成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意志力,为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件:

[1]?刘颖;刘跃;王丽丽;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创新教育[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李水平;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