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指导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6:1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游戏指导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游戏指导论文

篇1

1.学习空间变化。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从以“教室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幼儿园班级”为中心,这种空间变化可能短时间激起学生对陌生环境的新鲜感,但由于学生对教育实习认识深度的不同,加之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工作状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此的新鲜感很快变成失望感,从而对实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实习效果。

2.认识观念变化。

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就业方向不明确,教育实习时只是应付;有的实习岗位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幼儿园考虑安全因素,往往只让实习生参与一些保育护理工作,或哪里缺岗,临时让实习学生去顶替,造成实习生不安心或频繁换岗,这增加了实习的不稳定因素,也给教育实习管理带来难度。

3.学习方式变化。

学生在校学习时,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教学化的学习活动,而在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时,是以“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双重身份从事职业活动。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服从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也要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学习方式的突变,易造成学生的不适,需一定时期的磨合。

4.心理适应期变化。

在校学习时只有师生关系和单纯的同学关系,而在幼儿园面对的是师徒关系、复杂的同事关系以及位置不均等及具有利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交往障碍如不进行适当沟通、疏导,就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明确各阶段指导重点,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一)下园前的指导———加强“三观”教育

1.学习观教育。

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是学校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应以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的身份与幼儿园职工共同从事教育活动,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吃苦观教育。

学前教育专科型人才,培养的是能胜任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实习需要从幼儿园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树立一日生活各环节皆教育的正确认识,全方位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管理与护理工作。要求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3.敬业观教育。

目前,幼儿园对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各有侧重,而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项指标中,最为关注的是态度,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习过程指导———“传道”“、管理”“、解惑”

1“传道”

指导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学生教育实习期间所要面对的是真实、复杂的教育实践和班级管理,面对的是完全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指导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工作。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要扮演实习者和教师两种角色,接受学校和幼儿园的双重管理。从幼儿园的角度来说,对实习学生是以教师的标准进行教育和管理,要求其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完成教师岗位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教育实习的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实习学生往往习惯于自己的学生身份,认为幼儿园对他们的要求太高、太严,难以适应。因此,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学会用员工的意识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教师通过谈心、具体事例分析等对实习学生进行正确的“实习观”教育,达到塑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目标。

2“管理”

关注实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追踪学生教育实习全过程,对于学生实习岗位、实习纪律、实习过程、实习成绩、实践材料、考勤等进行全程管理。重点围绕为实习生习得实践性知识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得并不断增长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不仅是每位在职教师的任务,也是准教师在校期间的重要学习内容。准教师的成长是其学会教学,不断习得与教师有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其渐进形成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拥有一定实践知识的准教师能够从多种视角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进而迅速做出决策。围绕实习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指导教师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为实习生创造宽松的教育实习环境。师范生在实习之初由于对幼儿园教育的具体情境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时,指导教师要为实习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实习环境,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便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环境,发挥自身潜能。其次,要为实习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长期以来,幼儿园因担心实习生组织活动会影响班级常规,从而增加安全隐患,因此,往往不愿意给实习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一般只让其协助教师做一些配教或保育护理工作,这样,实习生参与教育实践的机会就比较少,实习生也就不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带队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基地园领导、园指导教师加强沟通,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实习生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第三,要指导实习生学会主动学习。由于幼儿园工作具体繁杂,园指导教师身兼多项工作,能专门指导实习生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需指导实习学生学会主动请教,积极争取教育教学实习机会。只有积极主动,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才能获得更多的指导与实习收获。

3“解惑”

教授方法与启疑,培养反思意识。实习生在实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在这些问题面前往往会束手无策。指导教师要和实习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帮助实习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和反思者。波斯纳认为只有经验和反思交相融合,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师范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反思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方式让实习生了解活动组织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范;以“评议”促进实习生进行自我反思;以“研讨”帮助实习生形成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习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充分发挥实习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范生的主动发展。

三、总结

篇2

客体因素

1.部分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你抄袭我应付,教师和学生彼此心照不宣。很多学校迷信老教师的能力,规定只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才可以指导论文。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不可否认,高职称老师的论文写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充实,有利于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但高职称师资有限,一个老师同时指导几十甚至上百篇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差也是意料之中的。一部分老年教师对网络了解不多,有些因为身体原因而不能长时间对着电脑,但现在社会知识的更新,文化的传播很多是通过网络途径来实现的,于是难免出现学生从网络上下载论文而不被指导老师发现的状况。2.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考编、考公务员,而无心专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往往东拼西凑,仓促成文,应付了事。网络时代信息泛滥,诚信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网上贩卖论文的信息使那些缺乏道德约束和试图不劳而获的学生有机可乘。3.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流于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时间一般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期末,此时多数学生已经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协议,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只求过关,不求优秀。加上就业率已成为高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岂有不放之理?另一种情况,许多参与答辩的老师,除了对自己指导的毕业论文较熟悉外,答辩前对其它学生的论文往往没有来得及翻看,只凭学生答辩时的表现,难免给出不恰当的评判。还有些老师顾及同事情面,对不是自己指导的论文,即使发现抄袭或其它不妥之处,也睁只眼,闭只眼,不做深究。

对策

改善高师毕业论文的尴尬现状,全面提高高师毕业论文质量,需要从主客体两方面入手,多方面共同努力。(一)大胆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改善“八股化”文风曾有学生问,是否可以不把毕业论文写成学术论文,而是就个人对绘画的感悟写一些赏析类的文章?这种疑问,道出了毕业论文形式的规范化而导致文风“八股化”的尴尬。虽然固定的格式和章法对论文的写作不无裨益,但文风“八股化”、章法“套路化”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想要有“学术见地”,就必须摒弃小女子情节或大侠风范,所有和幽怨、唯美、诗情或幽默、犀利、豪爽相关的字句都要抛之脑后,换上冷冰冰的,所谓专业化、学术化的论证。改善文风“八股化”,就必须大胆改革,不再拘泥于传统毕业论文的模式,而代之以丰富多样又具专业特色的形式,让毕业论文挣脱“学术性”的樊篱,代之以更多的“应用性”。具体可分两步:首先根据专业特征,把一部分特殊专业如音乐、美术等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强制性的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学生把精力投放于更能体现专业特色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毕业创作和毕业演出中去。一部分对理论兴趣较大,同时也具备相应文学素养的学生,则可选择做毕业论文。这样才更符合“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教学目的。并非人人都有心思来做学问,也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来做研究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文采出众。艺术类学生入校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同时,还要忙于毕业创作和毕业演出,他们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疲于应付。其次,对于一般专业,除了选修毕业论文外,还可根据专业特征灵活规定,如文学院学生可以写诗歌,但要求在一定水平的刊物上发表出来;英文专业学生可翻译著作,环艺专业学生可做毕业设计等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毕业论文写作的主体(学生)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写作主体没有相应的能力,一切的外在施压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具体做法如下:(1)鼓励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2)在大学课程中加入论文指导的课程,由在学术和文学方面造诣较深,并且有论文指导经验的老师主讲。笔者现任职学校已推出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加强平时专业论文写作的训练,给学生施加压力,促其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能力。(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将来若要为人师表,自己首先要“身正”、“学高”,才能做好表率,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三)提供相应条件,给学生动力支持1.学校方面:首先,加强管理和监督机制。其一,提高教师责任心,对于不负责任,学生经常联系不到的指导老师要及时更换。学生答辩前,参与答辩的教师必须熟知毕业论文内容。同时,加强青年教师论文指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委派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青年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努力,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能力。这样有利于减轻老教师的工作量,从而解决上述矛盾。其二,根据各专业特征,完善论文评价机制,细化论文评分规则并公示,其中指导老师占50%,答辩组老师占50%,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感情分”。同时省内外多家高师院校可以联合,采取随机、匿名抽查的方式,对毕业论文进行复核,杜绝抄袭。以前我校曾有各指导老师之间互查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制度,对抄袭的论文,不仅学生需要重写或不予毕业,指导老师也会被牵连受到处分。但由于同事之间或碍于情面,或为避免矛盾,最终使复核流于形式。其次,加强产学研的结合,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2007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教高[200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可通过校企联合或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等形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做科研的兴趣,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践经验,使其有感而发,言之有物。2.社会方面:(1)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2)严厉打击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兜售毕业论文的行为。(3)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应和学校协调,待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真正毕业之后进行。

结语

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人工智能(AI)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活动去求解问题的学科,与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技术成就,目前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电子游戏等方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特别是作为计算机方面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我校自从1993年开始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智能控制”选修课,1996年为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等专业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目前,我校软件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都开设了“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许多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公选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前沿内容,拓宽知识面,启发思路,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有关问题的入门性知识,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软件的能力和水平,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好“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很广的受益面。

由于人工智能是交叉学科,涉及面广、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往往有望而生畏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生学都比较吃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协调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使学生由望而生畏的感觉,变为有用有趣的感觉,根据已有人工智能课程在教学与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方法,结合“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近几年教学实践,对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

2 调整与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人工智能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许多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面向包括人文社科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公选课之一,其研究领域及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基础面广。因此如何选好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概貌,又能适合学生的基础,便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是一件重要而又困难的事情。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学科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及时反映人工智能研究和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修订了“人工智能导论”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更新,极大充实了各个系统的内容。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1部分为概论,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过程;第2部分是知识表示,推理和搜索技术,讨论几种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推理技术(包括确定性推理方法和不确定推理方法)和搜索求解策略;第3部分是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域,包括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其中第2部分是基础理论,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基础,应该循序学习。第3部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由于每个研究内容都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且有其专门的学术著作研究、热点,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的本专科生来说,不必循序学习,而且结合专业特点可以选择其中几个研究领域。例如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同时可增加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包括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进化控制等热点:而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可以选择专家系统、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并辅以动物识别系统、语音识别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实例。总之就是要把握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调整本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有限的时间学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另外,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新兴技术,注意与相关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概率论、自动控制原理、Matlab系统仿真、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等)的链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训练,注意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

3 加强课程立体化建设和系列教材研究

在课程的立体化建设中,教材充当了地基的角色,所有的课程内容安排,无不体现出以教材为基本,以教材为模板。所以本着基础、实用的原则,我们先后编著出版了《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教材导论部分概括性强,引人入胜;基础部分系统全面,叙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应用部分密切理论与实际关系,典型形象。其中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证据理论、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等理论的一些典型应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另一方面,又新增了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应用内容,以适应目前计算机翻译、人机自然语言交互等技术日益广泛应用的需要。系列教材适应了人工智能导论新课程开设的需要,反映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为人工智能课程确立了基本框架,发挥了重要作用。系列教材的问世不仅解决了本校“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用书的问题,而且也被各兄弟院校普遍采用,促进了该课程的普遍开设,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

为了配合教材第二版的教学和自学,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制作了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和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并刻录成光盘随书供读者使用;同时又研究与开发了网络课程(http://),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包括主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及教学资料库等在内的课程立体化建设符合二十一世纪高校教学的要求,支持教师提高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水平,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新路,经过数年辛勤试验,结合蔡自兴教授等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经验,对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一些的改革与创新。

(1)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受到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的影响。由于这是一门导论性前沿课程,一般来说,学生开始学习兴趣很大。但是,当一些学生开始接触到抽象概念和算法时,往往感到不易接受。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 论、布置读书报告和课外实验、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专题讨论/辩论等形式。特别,我们精心组织和准备了模糊控制技术及其应用、智能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智能交通、BCI(脑机交互接口)等专题,以及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足球机器人比赛、机器人轨迹跟踪、倒立摆的智能控制等课内演示,使学生扩大了眼界,增加了感性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与效果。

(2)面向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人工智能中的许多问题,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出相关问题,提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决方案。然后逐步进入教材中的解决方案,启发学生求解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到比较抽象的“遗传算法”时,提出“遗传算法如何用于优化计算?”这一问题。针对该问题,先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入手,讨论“遗传”、“变异”和“选择”作用;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从特殊到一般地启发学生思考“遗传”、“变异”和“选择”的实现,最终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导出遗传算法用于优化计算的基本步骤。这样,学生不但从中学习了遗传算法,而且得到一次逻辑思维的训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辩论与交互式教学

组织课堂辩论,讨论的议题包括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和其他比较等有争议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发了学习潜能,明确了学习目标。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智能机器人内涵的理解,我们组织了“机器智能能否超过人类智能”的辩论会。会前正反双方结合本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知识,认真进行准备;辩论会上正反双方唇枪舌战,激烈争辩,气氛热烈。辩论后,学生余意未尽,讨论热情不减。无论是哪一方获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中我们还注意采用了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上教师提问可鼓励或指定学生提问,也可由学生自由地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主题发言后老师点评等。

(4)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的形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多提新颖思想,有意识地鼓励优秀学生探讨比较深层的内容,并辅导优秀学生将其成果以科技论文和发表文章的形式转化为成果。又如,在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中,注意要求学习有余力和兴趣的学生选作部分探索性、创新性的功课和实验(选学内容,如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进化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发挥个性优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注意分析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使用

本课程在PPT演示文稿和网络课程上,采用了大量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如视频、动画、声音和图像等。目的在于使得人工智能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课内让学生在线观看涂晓媛博士的计算机动画“人工鱼”的录像片段、人工生命Floy中生命智能体在环境中不断的适应进化构成演示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增强。此外,随教材附赠的教学光盘和开发的网络课程(http://)提供了学生课外自学用的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丰富的实验和案例资料等,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布置一些人工智能实验给学生进行课外练习。设计的课外实验包括产生式系统实验,归结反演实验,主观Bayes推理网络实验,A搜索实验,以及基于Maltab工具箱的模糊控制位置跟踪系统、两车追赶模糊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仿真、遗传算法优化计算等实验。通过实践和参与,保持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难点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从事智能系统应用开发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们的研究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观看机器人臂取物、倒立摆控制、语音识别软件、指纹识别软件、智能调度软件等演示,密切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的这些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多方位培养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5.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构筑“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丰富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情景化等,进行教学。采用的方法包括:

(1)抽象知识内容的多媒体表示

通过动画和视频来演示抽象的概念、算法和过程,包括机器人轨迹跟踪、机器人臂取物、足球机器人比赛、倒立摆控制、“人工鱼”等录像片段,以及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等软件演示。

(2)通过PPT撰写教案

精心编制PPT,组织好课件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便于教师讲授。

(3)开发与应用网络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网络课程较好的实现了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情景化。在交互性方面,通过网络课程的课堂练习和章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在情景化方面,采用了在线答疑形式,使得学习过程丰富有趣。

(4)先进实验系统的观摩与演示

利用我们的研究成果等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成果演示(包括智能调度软件、语音识别系统、指纹识别系统、动物识别系统等软件),使学生知道学了有用,而且很有用,很有趣,很有意义,从而进一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通过上述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也取得很好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5.2 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改革作业方式与方法

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书面习题作业,发展成为必须交给教师评阅的书面家庭作业、不必交给教师的课外思考题目、口头布置的思考题或阅读材料以及大型作业等。其中上交作业通过网络进行,教师批阅后的作业也通过网络返回给学生,实现了作业呈交和返回的网络化。

(2)改革考试方式与方法

如何对本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我们综合考虑课堂出勤情况(10%)、平时正式作业成绩(20%)和期末课程考试(70%),进行综合评分。期末考试有时采用综合试题考试,出几个大题目让学生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开卷笔试,当面交卷后评分;有时采用课外开卷论文结合或口试面试。最近,我们还对部分学生结合实验或实际问题提问等进行考核。我们正进一步改革、试验和探索,使考试成为衡量与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篇4

[关键词]营销专业 体验式 实践教学模式

一、营销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生成背景

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应用”的轨道,“教”与“学”的矛盾异常突出:就施教对象而言,处于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阶段的众多“营销门生”专业学习方面患有先天不足,一次又一次的择校升学考试迫使他们整天面对书桌和黑板,对社会经济现象漠不关心,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知之甚少,亟须填补营销阅历和营销经验的空白;就施教者而言,基于教育历史背景、教育舆论导向、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式、教师知识结构等关联因素的制约,他们只顾及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强化营销理论教学的同时,弱化营销实践教学,所教内容与所用内容相距甚远,难以满足施教对象的愿望和要求。

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与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脱节,与营销职业的岗位要求相脱节,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相脱节。作为营销专业的一线教师,我们深知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创新的观点。我们以营销知识体系为起始、以营销实际背景为依托,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梳理环节、归纳流程、提炼要素、摸索规律,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运作方法,提出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营销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以营销实战为背景,以营销职场为舞台,以营销事件为道具,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共同完成的系列教学活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根植于体验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的战略地平线顾问公司(Strategic Horizons LLP)的共同创办人约瑟夫派因二世(B. Joseph Pine 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欢迎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随后,两位学者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阐述体验的定义与类型。他们认为:体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当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之时,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体验存在四种类型: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escape)、审美(estheticism)。如果将“体验”这一范畴界定在教育领域,我们认为,市场营销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个固化模式,即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做出整体安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协调、配置实践教学要素,发挥实践教学功能,优化教学成果。下图为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图。

(一)体验式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营销场景,将学生置身于动态的营销实战当中,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营销体验,使学生的营销感觉、营销视野、营销情绪、营销思维、营销经验等关联需要得到满足,从而生成专业效果。

(二)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遵循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六个体验环节:

1.营销场景体验。学生入学伊始,与营销导论课程同步,设置营销场景体验环节。倡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营销,要求学生依托(挂靠)于某一行业的某个企业,以此熟悉营销工作环境、观察营销活动状态,找到营销职业的感觉。

2.营销视野体验。学生稍有营销感觉,需要扩大营销视野,开辟校外营销体验通道。聘请行业、企业营销管理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把握实践教学方向,定期举办营销实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营销职场精英对话的机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涉足营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营销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以此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观察市场环境,了解市场竞争动向,明确市场需求发展态势。

3.营销情绪体验。学生感知到营销氛围、具有一定的营销眼界之后,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设置营销情绪体验环节。运用“专业游戏教学法”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营销情景,结合营销理论,针对授课内容所涉及的实际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出两道题目,并把答案写于纸上公布其中一题,待教师首肯之后,请两米以外的任何一位同学在限定时间内口述答案,然后教师请全体学生就该问题的答案内容发表见解,并与出题者协同评定给分。以此巩固课堂营销知识点,拓展课外营销实战信息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营销思维体验。学生储备一定的营销理论之后,与专业课程同步,设置营销思维体验环节。运用“专业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勘查实际营销问题,自愿结合,组成项目小组,依据营销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返回企业验证对策的可操作性,再携带企业意见回到课堂,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结论。以此缩短课堂教学与营销现状的距离,对营销实际问题反复推敲,训练学生营销思维习惯。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5.营销角色体验。学生具有一定的营销思维能力,需要借助计算机软件设置综合性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开辟营销角色体验系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和能力,分别扮演不同的营销角色,担当相应的营销工作,取长补短,组成“营销团队”进入营销对抗模拟状态。以此审视自身的营销素质、锻炼营销协作能力、积蓄营销职业的能量。

6.营销行为体验。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素质、拥有一定的营销思维能力之后,与毕业论文同步,设置营销行为体验环节。运用“定点岗位教学法”要求学生挂职企业营销的管理岗位,在外聘“岗位教师”的引领下,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观察营销环境竞争态势,把握微观营销的运作过程,从企业营销管理者的视角提出建设性观点与意见。以此来积累营销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毕业论文。

(三)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需要在时间、地点、人员配置、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具体安排,尤其需要关注下列问题:

1.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依托行业或企业的支持,聘请营销领域的成功人士与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且由专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各方关系的协调工作,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营销体验的指导工作,保证体验式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启动。新生一旦跨进校门、涉足营销领域,在进行专业介绍之时,需要能阐述营销专业特点,强调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架,分析专业学习的适宜方法。并指出获取营销技术、提升营销能力的有效途径,明确营销体验的目标要求和设置环节,表明营销实践的现实作用。 3.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需要与学生心智开放的程度相适宜,需要与其专业素质的成熟度相符合。在获得营销场景体验、视角体验、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完成营销思维体验、行动体验乃至角色体验的过程,逐步走进营销职场、确立营销观点、成就营销能力。

4.关注体验式实践教学与灌输式理论教学的平衡。实践教学只有与理论教学相伴而生、同步进行才能塑造合格的营销人才。实践教学借助理论教学的铺垫:学生在掌握营销理论的同时,经过营销实践的体验,不断摸索营销规律,创造性地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理论教学借助实践教学的平台:学生在获取第一手营销信息的同时,在经过营销理论的强化后,能加深对营销原理的理解,不断丰富营销知识结构,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成果评价

评价是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如下特征:

1.评价的主观性。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评价不存在客观的“标准答案”,即使追求精确化、量化的结论,其评价标准也具有主观性色彩。

2.评价的复合性。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思维体验、行为体验等都是教学效果考评的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对学生的专业体验进行整体性关注,采用多重标准,才能够对实践教学做出正确评价。

3.评价的模糊性。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中,短期内对于体验效果难以做出精确的评价结论,只能得到相对模糊的判定。这源于两种因素:一是体验内容的连续性,二是体验内容的复杂性。

基于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特点,其教学效果评价注意避免下列问题:其一,参照实践教学目标,避免评价的巨大偏差;其二,参照体验的整体过程,避免评价的先入为主;其三,参照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评价的晕轮效应。

三、营销专业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市场营销专业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感受营销职场氛围、理解营销职业艰辛、领悟营销运作规律,丰富阅历、陶冶情操、积累经验,增强能力,对于促进专业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固化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实施流程和运行环节,构建了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提炼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律,从而成就了市场营销专业特色,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为市场营销职业化教育改革提供参照路径。

其次,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突现人本倾向。在施教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升华、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将学生置身于动态营销的情境之中,强化其营销职业的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专业素质的生成状态,为其步入社会谋职创业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 培养方案 构建

一、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08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出现历年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减少现象。

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社会体育与服务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与企业的研讨,为适应社会及岗位需求,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特色,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可以在社会体育范围中的商业健身与休闲、体育旅游、公益性大众健身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服务、指导、经营、管理及老年运动与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游泳池(馆)、社区养老院或学校,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和游泳教练与救生员、老年健身康复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突出应用型及实践性

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采用集体集中实习方式,让学生实训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联合办学模式

1.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针对健身行业及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岗位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在地方、企业、社区专家参与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预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所学专业与相同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4.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及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就业指导实训教材。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岗位体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实习结束后继续签订就业合同,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是通过所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完成和达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市场发展及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模块

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执行。包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思想及特色理论、应用与写作、中国近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共计11门课程。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通过学习,完全具备作为健身行业服务与管理、教练员及老年运动与康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课程包括了专业理论、专业术科、专业选修、产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理论:人体解剖、运动生理、教育心理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社区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健身概论。术科: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健身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

专项选修课是就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取得专业教练员资质,从事该专业服务与管理及教练员工作。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中心)服务与管理、健身教练、游泳教练与救生、老年健身康复与管理、小球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

产业实习是进入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体验式工作,了解并熟悉岗位流程及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检测自身需要完善知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5-7月,集中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选择性的到健身俱乐部岗位进行的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安排在第八学期3-6月。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结束前开始。

(三)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选修课形式完成。拓展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理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社交礼仪、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术科: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说课、专业大联赛、团体操组织与编排。

(四)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通过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课程有理论及技术部分。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营养学、体育经济学、康复心理学。术科:基本体操、散打与拳击、太极拳、定向越野、器械健美、瑜伽、轮滑、门球、民族舞蹈。

五、结束语

西昌学院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重任。各专业学科需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和创新,科学合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明忠.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特征西昌学院第一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讲话,2014.04.

篇6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训;初期改革措施与问题;构建新模式与制度机制;新模式取得实效

0.引言

“未来十年,世界将进入万物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潮流的泛智能化时代,‘硬件+软件+服务’日趋融合相互渗透,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总理提出的“互联网+”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形势的变化,引领我国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加快发展的新步伐。然而,产业发展需要一定数量与特定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据统计,软件行业每年有120万人才缺口,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也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为此,各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的重要过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习实训概况

近十年来,针对软件人才共性化培养与企业个性化需求出现的供需脱节问题,我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如调整专业结构、开拓校企合作渠道、与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即前3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第4年全程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各高校进行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重新制订,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核心的专业实习实训,其主要办法包括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增加实习次数及学时数、增加课程设计门类、加强实习实训的管理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应用型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

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合作资源单一化。

(2)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地域局限性问题凸显。

(3)实习实训存在随机性,校企合作缺少约束力。

(4)顶岗实习缺少程序管理与质量跟踪机制。

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新模式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目标。基于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在前期实习实训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实习实训工作中探索新的模式,实现实习实训工作由过程管理转化为制度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层次。

3.1多地域分层次建立企业实践基地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与专业方向相对应的实践基地是实习实训改革的首要条件。根据各专业实习计划要求,需要在多地域建立企业实践基地。目前,学院的实践基地有深圳软件园、青岛软件园、东软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实训中心、北京天健集团、北京尚观科技、上海九城、杭州创客汇、苏州高博教育、哈尔滨海康软件等30多家企业,并将这些企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相对应,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习实训,满足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3.2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们重点构建“四年一体三段式”实习实训管理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全过程。新模式将大学四年的实习实训分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进行,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达到了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达到了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的要求标准。

3.2.1开展企业认知实习,开拓学生行业领域视野

“认知实习”为“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学年。该阶段统一安排学生到国内相关专业方向的知名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活动,时间为1周。认知实习以企业参观为主,让学生了解软件行业。期间,项目经理给实习学生做行业引导,并利用C语言与导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生编写小型的程序项目,让学生了解项目设计流程。通过认知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涉及岗位的感性认识,使其对专业领域及现状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明确所学的专业方向,形成初步的专业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并增强其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2加强专业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专业实习(实训)”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二阶段,为重要阶段。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大二时期进行,为期3-4周。在该阶段,学生基本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院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方向划分并组成新的专业班级。此时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完整的技术程序,了解实习单位各个部门的职能和运作,体会专业实践与课堂理论的联系和差距。实习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内容根据不同方向分别设计,如计算机科学的嵌入式方向和软件方向、数字媒体的游戏媒体设计方向和游戏软件设计方向等。根据各专业系主任制订的要求,本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分项目组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中等规模的项目,实习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均要进行项目组集体答辩。

专业实训在大三阶段进行,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本阶段的实习主要以项目实训为主,采取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完成企业模拟与真实项目。一方面充分发挥学院特色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的功能,校内教师与企业经理双向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全部到企业去,由企业项目经理带领,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组,分模块参与项目的研发,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2.3落实全程顶岗实习,促进学生高质量实习与就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四年一体三段式”的第三阶段,为关键阶段。

根据应用型“3+1”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大四学年要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全程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称为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体系、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特征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系统运用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本专业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内容、环节、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性质、工作规程有所了解和熟悉,以便毕业后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胜任本职工作。

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企业工程实践过程,需要学院有计划、有程序、有步骤地将学生逐一落实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院组织安排企业校园招聘实习生,为学生搭建平台,学生针对自身条件及兴趣选择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以推荐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为辅,顶岗实习的学生承担实习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投简历自行找到实习公司;②学院引入软件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司进行校园招聘,学生经过考核进入公司实习;③需要进行短期培训的同学,进入培训机构进行4个月的学习,再进入公司实习;④考研的学生,学院统一安排公司定期实习;⑤确定实习企业需要签订实习协议;⑥进入公司实习10个月;⑦实习结束后,回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4.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机制

根据“四年一体三段式”的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我们制订了《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从实习基地建设、企业考核、实习计划、带队教师、企业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文件规定,并附有校企合作协议、实习涉及的各类表格等文件。《实习实训管理办法》是学院实习实训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可使实习实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操作,形成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

4.1严格考核实习实训相关企业

对于实习实训合作的企业,需要经过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包括资质、环境、规模、师资力量、承担实习的能力、完成实习的质量标准要求等指标,并对其进行审核。考核后确定合作的企业,首先必须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教学要求制订详细条款,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安全管理等关键因素给出保障。

4.2制订实习实训管理规定与职责

制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学生遵守实习计划,遵守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业务流程知识,认真做好实习日志,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活动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鉴定,给出鉴定意见。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实行带队教师(包括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带队教师全面负责,学生负责人协助带队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动态。顶岗实习实行按人数比例分配专业指导教师与区域学生负责人逐级管理制,分区域对实习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4.3制订学生成绩考评标准

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成绩考核,实行学分制,成绩考核表记入学生档案。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专业实习,累计三次不合格者按结业处理。考研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学生考试结束当天提交研究生考试准考证原件,考研总成绩作为核定学生实习实训成绩的一部分,占50%。学校统一安排企业组织学生定期实训,企业实习成绩占最后实习成绩的50%。

4.4成立实习实训管理组织机构

实习实训工作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管理机构,并针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各阶段的实习点的选定、顶岗实习企业的选择等事宜开会进行商议确定。领导与实习实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对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各专业实习点进行巡查,及时了解并掌握带队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实习情况以及企业的配合与支持力度,形成领导及广大教师齐抓共管的督查与分级管理机制。

篇7

20日上午,首先由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我省课题研究中三方面不足: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方^案范%文.-&: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发现真.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的..。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2009年9月20日星期六,我到石家庄参加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题培训。下面我将继续总结此次培训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上有所帮助。的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意识,结尾才好..;开始要目标明确、有的..,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陈向民《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福柯;话语理论;文学研究;文学接受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凭借其深邃独到的思想、宏大的著作、难懂的语言和不羁的个性闻名于世,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柯的一生,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跨越了文学、历史、医学和社会学等;著作也极为丰富,包括《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和《性史》等;其思想的深邃独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纵观福柯的思想轨迹,其核心部分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话语理论,探寻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福柯指出,话语不仅存在于文本上,它更包含了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法则和规范,“福柯的话语论揭示了社会、文化中权力和知识隐而不现的共生关系”。

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福柯的话语理论受到了诸多领域的尊崇,文学研究领域自然也不例外。话语理论既能对正确剖析文学作品提供指导,又能为深入研究文学作品提供有效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摆脱文本的局限,而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历史和社会方面,更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作品的产生过程与内在意义;与此同时,话语理论也赋予了读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力,使其在文学接受中摆脱了完全被动的地位,也能够凭借自身的话语-权力,质疑和反抗创作者的原意,而这种对文学作品与读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也是文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文学创作与话语-权力

话语-权力关系是福柯理论体系的核心,米歇尔・福柯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话语(discourse)与话语构型(discourse formation)的操纵。他认为现实产生于权力,而权力是通过话语机制生产出我们赖以信仰的知识和真理,因此,话语和知识是被权力构建的,话语的争夺实际上就是权力的争夺。福柯通过对医学、人口统计学、精神病学、教育学、社会学、犯罪学和政府管理等进行考察和研究,揭示出并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看似客观的疯狂、犯罪和性等都是由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权力构建的。他的话语理论最初是针对医学、政府管理等领域的,他所关注的话语也都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特征的领域,而非单纯“形而上”的理论,他发现了曾经被奉为“真理”的“客观知识”背后的权力运作关系,但由于话语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文本和话语,它在被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迅速吸纳的同时,也得到了文学领域的重视。

福柯的话语理论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他指出正是“权力”赋予我们说话和写作的“权利”,为我们可以诉说的内容作出了限制,他认为一切社会文化问题的症结,都在于“语言话语”以及各种话语的实践和运用。而随着爱德华・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的出版,后殖民主义也方兴未艾,福柯的话语理论在文学研究领域进一步为人接受。萨伊德在其书中对虚构类文艺作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西方对于东方进行虚假想像,从而为其侵略占领东方提供道义支持。萨伊德指出,西方社会的理性、优秀和发达与东方的古怪、落后和贫瘠,都产生自“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正是西方行使其“话语-权力”的结果,萨伊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明显受惠于福柯的话语理论。继之而起的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研究等,更使福柯的话语理论蔚为大观。至此,话语理论终于在文学研究领域成为“显学”,研究者纷纷发掘曾经被湮没的声音,第三世界文学、女性文学、黑人文学等都纷纷登场。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欧风美雨再次洗礼中国,话语理论也在中国的文学研究领域悄然落地生根,现实主义不再是文学研究领域唯一的尺度,甚至有人重新审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

福柯在话语理论中提出,“话语通过三种途径发挥作用,分别是赋权、限制和建构” 。研究者们在文学研究中逐渐注意到了话语-权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他们基本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对文学作品本身暗含的话语-权力进行揭示,二是对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前者对文学作品内在的人物角色和创作者对他们的情感评价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作者在创作时所持的权力角度及对话语权力的运用。虽然不同研究者针对的是民族、性别甚至时代特征等不同的角度,但是他们秉持的都是作者对一方话语-权力的赋予和对另一方的话语-权力的剥夺。例如:学者宁俊红在《女性形象漫说―兼谈的“话语”》一文里,对《水浒传》中典型的女英雄形象和、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作者在创作时所持的男性权力的观点,因为其中的女性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们也具有了武艺高强、讲求义气等男性特征,而则都是阻碍男性追求“义”的绊脚石。宋来根在《福柯话语理论视域下的》中揭示了福克纳对南方种族关系的忧虑与无奈,小说正是通过《去吧,摩西》的主人公麦卡斯林最终无法挑战根深蒂固的黑人异质性话语来表现作者的忧虑。相比于直接探讨文学作品内在的权力-话语关系,对文学作品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或许更能说明文学创作中的权力。翻译的母本固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翻译者对原著的不同理解、翻译者的不同立场和所处时代都可能导致译作的差异。译者的翻译活动,在权力话语的视角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游戏,而被赋予了一种政治权利功能,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在有意无意地行使其话语-权力。例如闫玉在《从的翻译看译者话语权》中,比较了不同译者、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译本所蕴含的译者权力,而刘娜则在《从的三译本看时代权力话语》中指出,不同译者不仅受到自身话语权力的影响,还往往受到译者所处时代的权力话语的制约,正是处于不同背景下的翻译者的不同,才导致了不同译本的产生。

福柯的话语理论使研究者们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学作品的顶礼膜拜,特别是对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的无上尊崇,使他门能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所凸显和隐藏的内容,揭示出文学作品背后的权力关系,从而使得文学研究不仅有了新的视角,也进一步阐明了文学作品所能发挥的实践性意义。

二、读者接受与话语-权力

福柯的话语理论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视域,也有助于读者的文学接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能完全放松,而应该提高警惕,才能发觉并反抗创作者的话语-权力。在这层意义上,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接收,就是创作者与阅读者的话语-权力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博弈。“话语生产、传递并强化了权力,却也在同时破坏并揭穿了权力,使人们看到了权力的脆弱和反抗的希望” 。福柯的话语理论阐明了读者并不一定必须遵从创作者的原意,而是可以基于自身的立场,对创作者隐含的话语-权力进行批驳和反抗,这也是后现代社会多元主义在文学领域的体现。

读者在运用自身的权力时,实际上就是参与了文学作品的话语建构,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含义,也是打破作者中心主义、破除创作者主观偏见、揭示作品真正含义的必由之路。

三、话语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研究方法

福柯的话语理论不仅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范围,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福柯是通过知识考古学,对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日常行为进行历时性考察,追踪各种“真理”和“知识”等话语的痕迹,从而揭示出其中的话语-权力关系。虽然福柯更多着眼于“真理”等看似客观的话语,但是其深入不同文本的内部、比较分析它们异同的方法,为众多的文学研究者采用。例如上述论文中对文学作品不同译本的话语体系进行对比,就化用了“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于拥有数千年文化传承的中国,尤其是存在众多版本文学作品的传统社会,知识考古学更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在历时性考察中,福柯重点分析了“话语的形成”过程,即为什么最终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文本和话语形式,这也为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与作者提供的方法。作为艺术的文学领域,人们往往把文学中的人物角色、地理环境的描写和评价看成是创作者无意地流露或者看成是为了增强作品艺术性,因而不会过多地牵涉到政治或权力。但福柯的话语理论打破了这一“神话”,话语无处不在,正如权力无处不在一样,甚至正因为文学的艺术性、阅读者在欣赏时也更为放松,它在运用话语-权力时也更为隐蔽而不为人知,其权力的行使也从而更为有效。例如,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中,诸葛亮的仁义与智慧为人津津乐道,但深入分析文本,作者的汉族立场就昭然若揭:汉军多从高地上俯看孟获的军队;南蛮的丑陋“不类人型”;南蛮地区蛇蝎遍地;而南蛮的结局就是被汉人“规训”,这一切都是作者行使话语-权力的体现,而只有基于话语理论,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去发现这类文本中暗含的权力。

由此可见,话语理论指导研究者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挖掘,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主动与被动等进行揭示,从而发现创作者的立场,这正是福柯的话语理论给文学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意义。

综上所述,福柯的话语理论,阐明了权力与话语的内在关系,为研究文本、话语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开辟了新的境界。福柯话语理论在文学领域的运用,揭示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话语-权力的行使,从而为拓展研究领域、挖掘内在意义提供了借鉴;福柯对文本进行历时性考察从而提出话语理论的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此同时,福柯高度重视话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为读者在文学接受中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权力,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文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把福柯的话语理论放置在后现代社会文学研究之中,其认识意义和方法论意义都是具有开创性的。

参考文献:

[1]周宪. 福柯话语理论批判[J].文艺理论研究,2013(1):121-129.

[2]约翰・斯道雷著,常江译.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6.

[3]李洁.权力话语与文学经典复译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5:112-113.

[4]宋来根. 福柯话语理论视域下的《去吧,摩西》[J]. 安徽文学, 2013, (4): 5-6.

[5]刘娜. 从《简・爱》的三译本看时代权力话语[J]. 作家, 2012 (16): 172-173.

篇9

20日上午,首先由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我省课题研究中三方面不足: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理,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理,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理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采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理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方向。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整理,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集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2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总结 ·2010拓展培训总结范文 ·干事培训总结范文 ·班主任培训总结的范文 ·协会培训总结 ·管理班培训学习阶段性总结 ·党员培训总结范文 ·急救员培训总结范文

查看更多>> 培训工作总结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采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采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采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理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采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集意识,结尾才好整理;开始要目标明确、有方向,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 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 陈向民 《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叶澜老师的研究报告

5、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各种刊物的最新成果。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2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篇10

关键词: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0002

1 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是指,结合创意生产和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为无形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基本上受知识产权保障,形式可以是物质的商品或非物质的服务。这个文化产业也可以视为创意产业,或是在经济领域称之为朝阳或未来性产业,或是在科技领域称之为内容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化及创意产业包括:音乐、出版、视听技术、电子、电子游戏和网络。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包括出版和多媒体、视听、录音和电影生产、工艺、设计和印刷。在某些国家,也接受视觉和表演艺术、建筑、体育、乐器制造业、广告业和文化旅游业。

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最早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我国定义文化产业的概念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认为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并不矛盾,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被不同形式表现。二者的核心内容是相近的,只是创意产业的说法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文化产业的本质:创意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2 创意产业的特点

2.1 创意产业以符号和象征性产品和服务为主

创意产品具有文化的主要特征即是符号和象征意义。创意产品的经济价值源自它们的文化价值。因文化价值不在于使用价值而在于观念价值,而观念价值(如品牌等)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性,因而创意产品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可衡量的,这就使得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2 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组织呈现集群化

创意产业多是由有突出创意的人、艺术家和有技能的人创办的,因而其企业组织形式多是中小企业。创意产业要求有完整的产业链,具有从研发、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其发展并不是个人或者单个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企业之间的群体互动和地理聚集。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分工细化、灵活配合互补来弥补企业规模经济的不足,用多样的网络性市场交易合约取代通常性的企业组织合约,并通过知识的累积增长和信息的节约而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因此,创意企业多呈现小型化、个体化、扁平化、灵活化的特点。

2.3 创意产业具有交叉性、辐射性

作为一种多文化、多学科和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创意产业及其产品,不仅能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4 创意产业的本质是服务型产业

创意产业与生产服务业有许多共同的部门,如创新、开发、设计、广告等部门,其共同属性是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创意产业发展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现代服务业中,并占据其高端创新部分,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产业载体是现代服务业的这一性质也证明了服务经济的到来。

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

3.1 中小企业更易进行产品创新

创新型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大企业往往不轻易进入,中小企业可以把握这个契机进行投资。而且,中小企业以其灵活性,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中小企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市场动向的把握较强,一旦发现开发的新产品不适合市场,也可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3.2 中小企业有着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企业联系

通过多年的磨练,中小企业锻炼出职业的工作团队,形成了特有的工作方式,构建了通畅的工作渠道,其工作能力和社会影响决不容小觑。创意产业的本质是现代服务型行业,而中小企业最能积极投身于服务,希望通过服务成长,通过服务创造价值。

3.3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创意产业符合创意产业的积累发展过程

创意产业是个容易进入的产业,中小企业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创意、科技而进行生产。创意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具有自发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性有利于中小企业在雇佣工人、交换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等方面都非常便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同步的,中小企业的成长推动创意产业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3.4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状况

中小企业具有经济活力高、经营灵活、资金循环周期短的特点,对于扩大城乡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启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阶段需要以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时刻,创意产业无疑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好选择。

4 如何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创意产业

4.1 政府对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应提供支持

(1)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作为解决就业、产品创新的主力军,如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企业就无法进行研发和生产。银行作为营利机构很难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放松融资底线。政府作为链接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桥梁”,应当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者政府对从事创意产品生产的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如果其产品和企业具有美好的前景,政府为其进行融资担保。

(2)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政府机构。政府应以明确的法律形式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并设立专门管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使其充分了解创意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3)鼓励研究机构的的创新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大学、科技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有时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其创新成果顺利转移到生产部门,实现商业化。中小企业作为科研机构与市场的中介,在创新、创意转移的过程中不仅达到了经济目的,也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4)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为扶持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如政府资助、设立技术开发基金、减税、出口退税等。

(5)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鼓励建立企业孵化器,提供一个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创意经济的良好生存空间和政策环境,培养创意企业的产生并促进其成长壮大。

(6)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一旦被盗,中小企业必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严重打击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如果中小企业选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这通常是个耗时耗财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小企业要承受经济损失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损失。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入创意产业,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加强。

4.2 中小企业自身应做出努力

(1)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企业中不仅仅是研发人员而是全体职工都应充分开发“人脑”中的“活性”资源,实现“无中生有”创意开发和“有中生优”的创意转化,用人脑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条件约束,产生一系列原创性的产品和服务。

(2)完善产业链条。创意产业价值的体现,需要完善产业链条来实现。加快创意产业发展,就要贯通“创意-设计-产品-市场”的各个环节,开发能创造价值的创意产品,拉长创意产业链条,使创意的“价值扩散”效应充分发挥。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事创意行业的中小企业要打破传统产业区对有形资源的依赖和投入,转而依赖文化、技术等无形资源,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对土地、能源、资金等资源的消耗。对于创意产业来说,个人创造和生产的空间相对于工业、制造业的生产空间是较少的,尤其是由于不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为国家的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捷径。

(4)从各个方面创造新领域。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研发过程中,中小企业应集中必须的创新力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领域进行创新。中小企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创新域,而且要在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产品设计、需求和顾客方面创新域。产品功能领域,新产品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困难性,但产品功能的增加或减少都能吸引特定的顾客群;产品质量领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是必须途径;产品设计领域,造型新颖、设计奇特的产品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需求领域,由于需求是顾客最直接的反应,针对顾客需求选取创意点,能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发展领域。

(5)吸取先进创意文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所采用的企业进步战略大多是模仿创新。在模仿创新中,选取的模仿对象应针对市场和企业的情况,选取合适的先进文化进行消化、吸收、改造和创新。

(6)采取多种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较弱,应当选取多种形式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可通过与外国投资者合作,积蓄创新实力,从而进行独立创新;也可与同行业的企业合作进行创新,通过协作关系,中小企业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创意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孙学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