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4:1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收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收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杜仲;栽培;管理;采收

杜仲为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之一。杜仲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除酸痛、降血压等功效;杜仲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及人体需要的10余种元素;杜仲除木质部外均含有重要的工业原料杜仲胶,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粘着性,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和电讯器材工业;杜仲干直,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树姿优美,适应性强;既是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又是丘陵山地和平原造林的重要经济林树种。现将杜仲育苗、栽培管理及采收技术总结如下。

1播种繁育

杜仲播种育苗一般春、秋播均可,但以春播为多。播种的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微酸性至中性的砂壤土。播种前要对圃地进行翻耕冻垡,并做成宽1m、高15~25cm的苗床。同时,结合翻耕,施腐熟有机肥30t/hm2。为了减少地下害虫,还可适量施生石灰、福尔马林等对圃地进行消毒。为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提高发芽率,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并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用30℃左右的温水浸泡2~3d,每天换水2次,待种子吸水膨大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杜仲播种常采用条播方法,播种沟深3cm,行距20~25cm,用种量一般为150~225kg/hm2。播种后覆1~2cm细土,并浇水盖草保墒。种子出芽后,要趁阴天或傍晚揭草,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除草。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并进行第1次追肥,施用尿素22.5~30.0kg/hm2,此后每月结合除草追肥1次,并逐渐增加施肥量,最后1次追肥应在立秋前进行,以钾肥为主。当幼苗形成5~6片真叶时,结合间苗进行移稠补稀,保留30~45万株/hm2左右。

2造林

2.1造林地选择和造林密度

杜种造林地应选择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杜仲造林密度主要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来确定,一般株行距为2m×2m或2m×3m,栽植1500~2400株/hm2。

2.2整地

杜仲为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深达1m以上,所以杜仲造林要实行大穴。对缓坡和平地造林,要力求做到全面整地或带状整地;对坡度超过15°的造林地,除局部可以全垦外,一般应进行带状整地;对坡度25°以上的地,禁止全垦,应进行带状或穴状整地。带状整地必须沿等高线进行,带间保留2~3m原有植被;穴状整地要求规格为60cm×60cm×60cm,挖穴时,表土与心土应分开放穴旁备用。

2.3栽植

栽植宜在3月上旬进行。在栽植前,要修整好根系,浸沾泥浆。栽植时,先将表土与基肥混合后垫入穴底,然后放入苗木,埋入细土,轻轻提苗,让根系舒展,再填土至穴满,踏实,上覆心土。栽植深度稍深于苗木原土痕处即可,切勿深栽。

3抚育管理

3.1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每年进行2次,第1次在4~5月份,第2次在7~8月份,中耕除草宜浅。对土壤粘重、板结林地,从栽植后第2年开始,必须进行深翻,以后每隔1年进行1次。同时,提倡间种豆科作物或绿肥,增强土壤肥力。

3.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追肥以腐熟有机肥加尿素混施为好,每株每次施入0.3~0.5kg。

3.3病虫害防治

杜仲在苗期易发生立枯病,在幼苗出土后1个月内,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0d喷洒1次,1个月后用1.0%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5d喷洒1次,2~3次即可。地老虎、蝼蛄等害虫用毒饵诱杀。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的林地,杜仲易发生根腐病,导致整株死亡。因此,要加强排水。同时挖出病株烧毁,对树穴用5%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150g/株,施入树冠土壤中防治根腐病。猝倒病和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

4采收与贮藏

4.1叶的采收和贮藏

4.1.1采叶时间。一般采叶时间可在7~10月,8月是采叶最佳时期。选择无病虫害和没有喷洒过农药的树木,要采绿叶,忌采发黄的叶,因绿叶有效成分含量高,发黄叶含量少。

4.1.2树叶采集后的处理。为防止腐烂,杜仲叶采收后要先摊放在室内,并及时进行杀青处理。常见杀青方法是以普通铁锅作为炒锅,翻炒至叶面失去光泽、叶色暗绿、叶质柔软、手握叶不粘手、失重30%左右即可。

4.1.3贮藏。杀青处理后的杜仲叶要及时烘烤或晾干,去杂质装袋。制胶用的杜仲叶也要晾干装袋,存放于干燥、通风的仓库里,注意防潮、防晒、防虫、防鼠害。

4.2皮的采收和贮藏

4.2.1剥皮时间。杜仲在生长季节的5~7月剥皮效果最好。剥皮宜选择气温25~35℃、相对湿度80%以上的阴天或晴天16时后进行。注意不要在下雨天剥皮。

4.2.2剥皮方法。在水利条件好的地方,可在剥皮前7d将杜仲树浇透1次水;不能浇水的地方,最好在下透1次雨以后抢时剥皮。要选长势旺盛、枝叶茂密、树径6cm以上的中龄树为剥皮对象。剥皮时先在主干分枝以下5cm处横割1圈,深达木质部,再从地面上10cm处同样横割1圈,然后从上下两刀口之间纵割1刀,深达形成层,注意不要损伤木质部表面的幼嫩木质部的细胞。轻轻将树皮全部剥掉,再对树杆木质部喷施杜仲“增皮灵”或杜仲“促生剂”,最后用地膜将部位包扎好,上部包扎要紧,下部稍松,剥皮40~45d后揭开地膜。

篇2

关键词:无公害,溪黄草,栽培管理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熊胆草、风血草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病等病症,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保健产品,如溪黄草冲剂,溪黄草袋泡茶等,产品极具市场潜力。溪黄草属一年生草木植物,生长周期为160天左右。溪黄草长高可达0.8-1.2m左右,亩产干草可达400-500kg,一般在农历3月份种植,8月份采收。种植季节弹性大,可错开农忙季节种植,早种早收,迟种迟收。种植溪黄草是农民增收脱贫的短、平、快项目。2006年在我镇符坑村成功引进示范种植,并以平均每年种植面积2000多亩的规模得到快速发展。论文参考网。以目前市场上的干草收购价8元/kg计,亩产值可达3200元左右,且产品供不应求。笔者经过2006年示范推广种植以来,与广大生产者一起研究探讨,总结了一套较成功的溪黄草栽培管理技术经验,现将相关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育苗时间:农历1月中旬至4月中旬,一般通过枝条进行育苗。培育时间为20-30天,当新苗长至10cm左右时即可移栽到大田种植。

1.2苗圃要求,苗圃地要施有机肥,不施化肥,施肥后把地整成宽1.2-1.5,高20cm的长方形畦。

1.3精选种苗,溪黄草品种分大叶溪黄草和小叶溪黄草,大叶溪黄草叶面较大,叶尾尖形,小叶溪黄草叶面较小,较圆形。从实践看,应选择小叶溪黄草,因其抗病性较强,较适合当地种植。

1.4苗木剪插。一般采用嫩枝扦插,插条可以从留种地或大田里割取,选取健壮枝条,栽成长10cm左右,具有3-4个节,剪去基部叶片,留顶梢1-2对叶,下端斜剪成马蹄形切口,剪好的插条用生根粉浸沧处理,以保证有较高成活率。苗床整好,开横沟,将插条斜依沟壁,上端露出土面为插条的1/4-1/3,覆土压实,依次扦插第2行,扦插株行距4cm×5cm。

1.5苗木管理,扦插完后浇透水。温度低于10℃时要覆上透明尼龙薄膜(用竹片拱起)。气温高时育苗,溪黄草要沾泥浆培育,再用遮阴网5-10天以防新苗晒干,并及时浇水保湿。溪黄草苗栽种8-10天后浇施水肥1-2次,水肥浓度要偏淡些。

2.选地、整地

2.1选地要求。溪黄草对环境适应性强,在溪边湿地、林边、沟边、田边及林下都能生长,最好选择水源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既可在农田、山坑田、开荒地种植,也可在阳光充足、新植果树的果园或新选林地上套种,使土地得以有效利用。

2.2选地注意事项。溪黄草怕渍水,怕泥土板结。如果是烂泥田,要把排水沟开深一些,使水排干。如果连续多年在同一块旱地种植,则溪黄草易发病害会减产,且质量差。因此,应尽量采用轮作方法种植,最多连种2年。

2.3整地。溪黄草移栽前要先整地,整地分粗整地和细整地。

2.3.1粗整地,将前茬作物残株深翻掩埋,并松土及将有机肥和化肥撒施混埋,肥的数量可视土壤肥力适度增减。整地前亩施有机肥约1500kg,复合肥35-50kg,而后进行深耕。

2.3.2细整地,将粗整好的表面土整碎后作畦,即把地整成宽1.5-1.8m,高20-30cm长度适当的畦。溪黄草移栽前10天左右进行细整地,如果积水田要把排水沟开深些,整好地后及时盖上黑地膜。如果土太干,最好灌些水,使土壤湿润后把水排干,盖好黑地膜后待种。

3.种植管理

3.1种植要求,种植时要先用木棍穿过盖好的黑地膜进行打穴。打穴规格为30cm×40cm,然后把先育好的溪黄草苗,种入穴中,移栽时应选阴天无风或晴天傍晚进行。种植后浇足定根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灌一次“跑马水”。

3.2田间管理

3.2.1除草。黑地膜种植几乎不用除草,省时省工。但应注意及时浇水,要一直保持土壤湿润。溪黄草种植后约30天,在沟边长杂草时用除草剂喷洒杂草,但不能喷洒溪黄草。

3.2.2施肥。溪黄草种植20天左右施稀淡人畜粪尿肥一次,亩用约1000kg人畜粪尿肥加复合肥10kg淋施。一个月后待苗封行时,可将地膜去除。除去地膜后随即进行中耕除草施肥,修整边沟。植株封行后改施颗粒复合肥1-2次,每亩10-15kg。论文参考网。施肥时要选择晴天,一般在上午9点以后,下午5点以前露水干后,一边撒施一边用软枝条或扫把将肥料从溪黄草叶片上轻扫到地上去。如果施肥后几天一直不下雨应及时浇水。论文参考网。种植溪黄草要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才能取得优质、高产。溪黄草种植不能单一施用氮肥,特别是不能单施尿素。如果施用氮肥过多或土壤有机肥含量低,会出现缺素症。如花白叶,叶片少,甚至停止生长,严重影响溪黄草产量和质量。

3.2.3浇水。溪黄草移栽后,应注意及时排灌。苗期要注意浇水保苗,防止干旱,促进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壮成长;植株封行后,耗水量增大,要经常灌水保持湿润,溪黄草适应高温湿润条件下生长,但不能长时间水浸,浸泡两天以上会烂根。在雨季尤其是连续多天的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引起烂根。

3.2.4病虫防治。溪黄草病虫害少,一般不需用农药。如发现有虫则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喷杀。从近年种植情况看,前期有发现叶青虫和钻心虫为害,可选用高渗甲维盐喷杀,防治效果较好。

4.采收

4.1采收一季,农历2月底种植和生长较好的溪黄草在农历6月前采收一次,用镰刀在植株基部离地面3cm左右处割下,这样有利分蘖萌芽。采收通常选择晴天进行,采收后,补施复合肥15-20kg/亩,并灌水保温。

4.2采收二季,溪黄草在当地种植一般一年收一季,到农历8月中旬前,即长花蕾前采收。溪黄草采收时用镰刀将溪黄草平地面割断采收。采收时把溪黄草理顺结成小把,除去根、杂质、泥土,把溪黄草整齐排放在地面晒至九成干后,收回家里再晒,晒干过程中不要淋雨。晒干后溪黄草根部向两边,尾部中间相连,捆成20kg左右,捆把即成商品。

5.留种

在农历8月至10月底前割后,重新长出的溪黄草苗扦插留种,溪黄草收割后的老茬过冬时用禾秆覆盖,开春后长出的新苗也可作来年的种苗。

篇3

论文摘要 鸡腿菇作为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菌类产品,具有“天然、营养、保健”三效合一的功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特从鸡腿菇的栽培场所、物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时机等方面详细介绍鸡腿菇的栽培技术。

鸡腿菇,学名毛头鬼伞,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菌科、鬼菌属。鸡腿菇是一种可被人工简易栽培的野生菇种,因形似鸡腿而得名。其品质品位均在平菇、香菇之上,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珍稀食用菌。栽培鸡腿菇的优点很多,如技术简单,易于栽培,适应性强,易于管理,原材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庭院栽培鸡腿菇具有非常广泛的前景。

1生物学特性

鸡腿菇能广泛利用农产品的下脚料,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棉籽壳、花生皮、木屑、畜粪等进行栽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3~35℃,最适温度为21~28℃。菌丝适宜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空气相对湿度70%~80%,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湿度要求在80%~90%。覆土湿度以20%~40%为好,即捏紧成团、触之能散的湿润状态。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菌丝生长旺盛,较强的光照反而对菌丝有抑制作用。鸡腿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成都需要新鲜空气。鸡腿菇菌丝能在pH值为2~10的培养基中生长,以pH值为7最适。子实体的发生及生成均离不开土壤,若无土壤刺激,菌丝即使长满培养料也不会形成子实体,故在栽培鸡腿菇时覆土是不可少的。

2栽培工艺

2.1熟料栽培工艺

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接种培养脱袋覆土出菇管理。

2.2棉籽壳生料床栽工艺

培养料配制堆制发酵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2.3稻麦草发酵料栽培工艺

配料预湿建堆发酵(6-4-3-2)上床播种发菌管理覆土调水出菇管理。

3栽培技术

3.1栽培季节

一般选择在秋季或春季,也可以地温降至20℃左右为准。

3.2栽培场所

选择土质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无病虫害、水源充足、相对潮湿的地点。

3.3物料准备

(1)配方。玉米芯50%,废菌糠20%,牛马粪10%,谷糠10%,麸皮10%,石膏1%,石灰2%。

(2)备料。计划生产500袋,用料400kg,麸皮40kg,其中玉米芯200kg,废菌糠80kg,牛马粪40kg,谷糠40kg,麸皮40kg,石膏4kg,(22~24cm)×(55~60)cm的折角袋500个,菌种25瓶(500mL)。

3.4栽培管理

(1)堆积发酵。将称好的料,充分拌匀,加水,湿度控制在60%~70%,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料堆温度在60℃后维持12~24h,终止发酵。

(2)装袋。料发好后散堆降温,进行装袋。方法:底部先放一层菌种,装料至一半时放第二层菌种,装满后再放第三层菌种,用种量为培养料干重的10%,然后在20~23℃的温度下发菌20d,菌丝即可长满袋。

(3)覆土。所取土壤要肥沃,有一定粘度,拌入2%的生石灰和3%~5%敌敌畏、甲醛液边翻边喷雾,并用塑料膜密封3d后使用,覆土厚度3~4cm。

(4)入棚出菇。在露地荫棚内挖深5cm的畦床,将菌袋去掉薄膜,取出菌棒,截成两段,断面朝下,排于畦内并覆盖3~5cm厚的土,随即可现蕾。在出菇期间保持85%~95%的湿度,每潮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床面,2~3d后喷1次重水,促使现蕾出菇,可连续出4潮菇左右。

3.5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绿霉、链孢霉、鬼伞、曲霉等,可以通过使用50%多菌灵200倍液拌料和环境消毒解决。

(2)虫害以地蛆、金针虫、蝼蛄为主,可用50%敌敌畏100倍液,地虫一包净、一撒灵等拌土或拌料杀虫。

4采收

鸡腿菇从原基到长大成熟十分缓慢,但临近成熟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菌柄不易松动脱落,菌盖易开伞,子实体易破碎,菌褶变黑而自动溶化,失去商品价值。因此,只有将采收期适当提前,才能充分保证干菇的质量。实践证明:菇长到七至八成熟时采收,当菇颈变为梭型,菇杆伸长时,菇体结实不中空,采收质量最佳。可采大留小,也可整丛采下,削净根部,尽快上市。

篇4

论文摘要 介绍了在阳台利用花盆栽培韭菜的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栽培器皿和营养土的选择、播种育苗、日常管理以及采收等方面内容。

近年来盆栽蔬菜发展迅速,利用花盆在阳台种植蔬菜,既可点缀居室,又可绿化环境、美化生活,具有观赏、食用、绿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市场前景十分诱人。

韭菜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食用蔬菜,它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盐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外,还是大家公认的高纤维素含量蔬菜,由于纤维素对人体特殊的医疗保健作用,韭菜被称为第七大营养蔬菜。盆栽韭菜既起到绿化观赏价值,又可作为蔬菜食用,是一种无公害食品,深受市民喜爱。韭菜利用花盆栽培,技术简单,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生长快、病虫害较少,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并且可以连续采收,适合家庭阳台栽培。盆栽韭菜栽培关键是要配好营养土,掌握好种植技术。现将韭菜利用花盆阳台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

韭菜的各个品种均可进行盆栽,但最好选用生长力强的品种,如791韭菜、韭宝F1、平韭五号等。

2栽培器皿选择

栽培韭菜的器皿选瓦盆、陶瓷盆、塑料盆均可,但以外观好看、质地轻、透水、透气好的花盆为宜。室内阳台种植时应在花盆下放1个底碟,防止浇水时渗出影响阳台卫生。花盆的形状圆形、方型均可,圆形花盆的直径在25cm以上,高度25~30cm,底部要有渗孔。

3营养土的选择

花盆栽培韭菜因容器容积有限,韭菜根系生长受到限制,因此盆里所用的栽培土必须含有充足的肥力,才能维持韭菜连续生长与连续采收的需要。一般采用的培养土的配比是腐熟的树叶3份、腐熟的畜禽粪、骨粉2份、优质农田土5份,或用5份腐熟的农家肥、3份园土和砂土2份配成盆土。入盆时盆底孔用1~2片碎瓦片盖上,装少许粗砂,上面装营养土至盆边2~3cm。

4播种育苗

阳台种植韭菜,春夏秋3季均可播种,也可采用韭根直接定植。播种育苗最好用头年新种,4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播种育苗。种前先将花盆浇足底水,水渗下后播种,盖1cm厚营养土,始终保持盆土表面呈湿润状态而不板结,出苗后根据盆土情况适当浇水。如用韭根定植,以春季定植为好,由于空间有限,盆内韭菜定植密度不可过大,定植后及时浇水,促进幼苗或韭根成活。

5日常管理

5.1浇水施肥

当新叶发出后根据盆土干湿情况及时浇缓苗水,并对盆土进行中耕保墒。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入秋后天气日渐凉爽,适宜韭菜旺盛生长,此时要充分供应肥水,一般4~5d浇1次水,并追肥3~4次。追肥把芝麻饼、豆饼等碎块放入密封的容器充分发酵,取其腐熟的上层液体,加入15~20倍清水施入,促进叶片生长,为鳞茎的膨大和根系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气温继续降低,植株生长缓慢,此时应适当减少浇水,保持盆土不干即可。

5.2温度

夏季若韭菜长时间生长在35℃的高温条件下,再遇上空气干燥,就会造成叶尖干枯。因此,此时可将花盆移到北阳台或室内阴凉处,隔一断时间适当移到太阳光照晒的地方接受光照。冬季外界温度较底,若想在此期间吃上韭菜,可将带盆移到密封的阳台内。

5.3中耕培土

早春返青后将根茎部位的土壤剔开,数天后再复原,以提高地温,消灭种蝇,促进根系生长,淘汰细弱分蘖。结合剔根,每年春季可以盖2~3cm营养土,以利于鞘伸长和软化。

5.4换土

由于花盆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长时间栽培容易造成养分及部分微量元素缺乏。因此应每2~3年换盆土1次,换土宜在冬季休眠期进行,韭根最长使用期限为6~7年。

5.5病虫害防治

盆栽韭菜病虫害较少,若盆土未充分腐熟,则易产生根蛆危害;若发现根蛆幼虫可用90%敌百虫600倍液或敌敌畏800倍液灌根触杀。

6采收

定植当年根据生长情况,长势强时可适当采收,长势弱时一般不采收,着重养根。盆栽韭菜采收不可过于频繁,一般1年可采收5~6次,每次相隔25~30d,且夏季不宜采收。浇水、喷药后不宜立即收割,以免水珠滴入伤口和农药残留过多。收割时留茬高度必须适当,过浅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深易影响根茎,影响下次采收和整个植株长势,以刚割到鳞茎上3~4cm黄色叶鞘处为宜。割后应及时进行浇水、追肥,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叶片生长。

篇5

论文摘要:从育苗、移栽、肥水管理、温度管理、整枝修剪、病虫草害防治、采收等方面论述了大棚枸杞菜的栽培技术,以期为枸杞菜种植者提供参考。

枸杞又名臭桔,是茄科枸杞属多年生小灌木或小乔木,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该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抗病力强,耐寒耐暑,耐旱忌湿,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0℃,10℃生长缓慢,25℃以上生长不良。菜用枸杞性味甘苦,别具风味,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每100g枸杞菜含蛋白质5.8g、脂肪1g、糖61g、胡萝卜素3.9mg、VE3mg、钙155mg、磷67mg、铁3.4mg。土壤肥力和水分充足时,枸杞的茎、叶鲜嫩,纤维少,口感好。枸杞菜属一次栽植,多年受益的蔬菜。大棚种植枸杞菜,冬季利用大棚覆盖塑料膜保温,夏季栽培苦瓜、丝瓜遮荫增湿,可做到周年供应。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剪取野生枸杞的健壮枝条扦插繁殖。选背风向阳、灌排方便、远离污染的地块,1月中旬铲除杂草,深翻15~20cm,施入腐熟人畜粪15t/hm2、火土灰18t/hm2,并耙匀;2月中旬再耙1遍,按畦面宽1.2m、沟宽20cm、沟深20cm作平畦。2月中旬至3月上旬剪取野生枸杞一年生健壮枝,截成长15cm左右的短枝作插条,剪口平齐,按行距5cm、株距2cm斜插于苗床上,腋芽朝上,扦插深度为插条的3/4,密度为750~900万株/hm2。插后浇透水,每隔1m插1个2m长的竹弓,再用厚0.014mm、宽2m的聚乙烯农膜覆盖,以保温保湿。

2移栽

3月中旬将大棚内土壤深翻15~20cm,撒施生石灰1.5t/hm2消毒。然后施复合肥300kg/hm2、腐熟饼肥1.5t/hm2、腐熟人畜粪15t/hm2、火土灰22.5t/hm2,耕细耙匀后按畦宽1.2m、沟宽20cm、沟深20cm作南北向平畦,每棚4畦。4月上旬将长出新根和嫩叶的枸杞苗按株距20cm、行距40cm,每畦移栽3行,每棚栽4500~4800株,栽后淋足定根水。为了给枸杞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避开7~9月的高温季节,常采用套栽丝瓜、苦瓜、扁豆等作物为其遮荫。具体操作为:3月初育苗,4月初移栽,在大棚两边各留40cm宽,棚中间按畦宽1.2m、沟宽20cm作畦,按株距60cm进行移栽,每畦栽1行遮荫作物。5月初搭架上大棚。既可生产家常菜,又为枸杞菜生长遮荫。

3肥水管理

枸杞移栽成活后,每30~40d追施腐熟人畜粪或火土灰22.5t/hm2,根据土壤墒情和枸杞菜长势每15~20d浇水1次,对生长势弱的田块,追施尿素75~150kg/hm2。

4温度管理

大棚枸杞菜为周年生产,一般10月下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下降至15℃以下时盖大棚膜保温,最初5~7d进行大通风,当枸杞苗慢慢适应大棚气候条件后,将大棚膜盖严。4月上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掀开大棚四周薄膜,通风炼苗,1周后撤除大棚膜。7月上旬当外界日平均气温上升至25℃以上时,覆盖6m宽、遮荫度为70%的遮阳网降温,9月上旬撤下遮阳网。

5整枝修剪

枸杞生长后期,要重剪植株,保持高度50cm左右。通过修剪植株,可迫使侧芽、隐芽萌发,形成丛状多头矮化植株,使嫩头密集在一个水平面上,便于采摘,且嫩茎粗、嫩叶大、品质佳。

6病虫草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提倡实行轮作;选好母枝,用健壮枝条进行繁殖,培育无病虫壮苗;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加强生产管理,使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及时清园,将枯枝杂草集中销毁,减少田间病虫源。用黄板诱杀蚜虫;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推广使用生物药剂。枸杞菜的病虫害较轻,主要是蚜虫,为害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0%杀灭菊酯2000倍液、50%灭蚜净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防治。枸杞苗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做好除草工作。发现枸杞田中有杂草要及时拔除,以免杂草与枸杞争夺养分。

7采收

当新萌发枝条长到20cm以上,在基部叶片老化前,于基部掐取嫩梢。采摘包装时,应防止枸杞叶内混入泥沙、杂草等杂质。植株长至约55cm高时,将整个枝条剪下上市,剪至离地面5~10cm,采收间隔期45~55d。植株长至约35cm高时,可进行第1次叶片采收,每次采收保留12~15cm嫩梢,采收间隔期为14~18d。植株长至约30cm高时,可进行第1次嫩梢采收,将嫩梢部分5~10cm采下,采收间隔期为12~14d。

参考文献

[1]惠晓平,殷丽青,余进安,等.菜用枸杞的繁殖与种植技术[J].上海蔬菜,2005(1):50-51.

[2]尤春,周峰,孙高明.菜用枸杞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08(6):20.

篇6

论文摘要 介绍栝楼-冬莴笋高效栽培模式,并分别介绍该模式下栝楼-冬莴笋栽培技术,以为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栝楼,又名吊瓜,属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从冬季至栝楼抽蔓期间,栝楼园空间较大。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栝楼种植效益,2006~2007年开展了栝楼—冬莴笋套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栝楼籽产量1 770kg/hm2,产值37 170元/hm2;莴笋产量40 500kg/hm2,产值32 400元/hm2,合计产值69 570元/hm2。现将栝楼套种冬莴笋高效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栝楼栽培技术

1.1整地施肥

选择土壤透水通气性好、排灌方便的地块,于春分前后按6m宽种1行的要求挖沟,在沟内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并施腐熟有机肥22.5t/hm2、三元复合肥450kg/hm2、过磷酸钙300kg/hm2,覆土。

1.2及时定植

栝楼繁殖以块根繁殖为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挖取一至三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雌性块根,一年生的整块栽植,多年生的分切栽植。栽植时将芽眼朝上平放穴内,上面覆盖10cm左右熟土。

1.3合理密植

块根繁殖第1年栽1 500株/hm2左右,行株距6m×1m,以后逐年删稀,第3~4年留足750~900株/hm2,同时在田边种植30~45株/hm2雄株,以提高坐瓜率。

1.4搭建棚架

成片种植按6m×4m的密度挖穴立柱,将水泥柱(2.5m×0.08m×0.08m)埋入土中0.5~0.7m,各柱横纵用直径3mm左右钢绞线连结。主架搭好后,再用细钢丝在主架上织成孔径0.3m左右的网状。

1.5引蔓整枝

新栽栝楼当苗长到20cm左右时,选取主蔓引蔓上架,其余侧蔓全部去除,主蔓上架后左右错开均匀引蔓,留取侧蔓。投产的栝楼园,春季新芽长出后,留1~2个根蔓,当长到1.5m左右时摘心,保留一次枝引蔓上架,并对坐瓜节位前的二次枝进行摘除。坐瓜后,及时疏掉一些弱枝和重叠枝。

1.6肥水管理

栝楼生长期长,需肥量大,要重施基肥,施好结瓜肥,巧施防衰肥。2年以上的栝楼,基肥宜在寒冬前施入,施腐熟有机肥15t/hm2左右、磷肥525kg/hm2。结瓜肥在藤蔓上架时施用,施复合肥300kg/hm2,防衰肥在大暑前后施用。7月中旬至8月上旬高温干旱季节,要注意浇水抗旱。

1.7病虫害防治

蚜虫可用10%一遍净1 500~2 000倍液喷杀;瓜绢螟在幼虫1~2龄高峰期施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5%锐劲特2 500倍液喷雾。蔓枯病在发病初期用40%杜邦福星乳油800倍液进行全田喷雾或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灌根或全田喷雾,隔3~4d再防1次;炭疽病可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混合喷雾,隔7~10d再防1次。

1.8适时采收

在8月下旬至9月初,当栝楼果实由绿变淡黄转桔黄色时采收。采收后,摊放几天,待其后熟变软,再取籽洗净晒干。

2冬莴笋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冬莴笋选用耐寒、适应性强、抽薹迟的品种,如金农红莴笋、耐寒特大二白皮、特耐寒二青皮等。

2.2播种育苗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作苗床。11月中旬播种,播后覆土,盖小拱棚。幼苗出土前,晚揭早盖覆盖物,保持苗床温度。细苗出土后,适当通风,白天保持床温12~20℃,夜间5~8℃。

2.3定植

12月下旬定植,苗龄40d左右。起苗前先浇水,以减少起苗伤根。株行距35cm×45cm为宜,密度6.00~6.75万株/hm2,采用地膜覆盖定植。

2.4定植后管理

成活后施1次淡粪水,越冬前应注意炼苗,肥水不宜过勤,防止苗期生长过旺。翌春及时清除杂草,浅中耕1次,追施复合肥225kg/hm2。茎基开始膨大后,如遇干旱情况,应及时灌溉并结合追施复合肥300kg/hm2。

2.5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800倍液防治;菌核病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速克灵1 500倍液防治;软腐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防治。

篇7

论文摘要:阐述了黄瓜的营养特性,并从地块选择、品种选择与育苗、配方施肥、定植、大田管理、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黄瓜无公害露地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1黄瓜的营养特性

黄瓜是对营养元素需求较多的蔬菜,掌握好它的营养特性和需肥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才能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黄瓜,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极佳的经济效益。黄瓜的生长发育周期共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抽蔓期和结果期。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黄瓜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是有所变化的。平均每生产1 000k品需吸收氮2.6kg、磷0.8kg、钾8.9kg、钙3.1kg、镁0.7kg。根据植株样品测定,黄瓜叶片中的氮、磷含量高,茎中钾的含量高,当产品器官形成时,约占60%的氮、50%的磷和80%的钾集中在果实中。始花期以前进入植株体内的营养物质不多,仅占总吸收量的10%左右,绝大部分养分是在结瓜期进入植株内的。不同的栽培方式,肥料的吸收量和吸收过程也不相同。生育期长的早熟促成黄瓜,要比生育期短的抑制栽培的吸收量高;早春用地膜育苗后,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得到改善,可促进结瓜盛期以前干物质中的氮、钾的积累以及结果盛期磷素的吸收;秋季栽培的黄瓜,定植1个月后就可以吸收全量的50%,所以对秋后的黄瓜应施足基肥。当土壤中缺氮时,表现为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变黄,坐果少且发育不良;缺磷时黄瓜苗期叶色深绿、矮化,定植到露地后生长迟缓,甚至停止。缺钾时黄瓜早期叶缘出现轻微黄化,进而叶脉间黄化,生育中后期,叶缘枯死,叶片向外侧卷曲,瓜条短小,膨大不良。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黄瓜栽培要求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弱酸性至中性砂质壤土,最适pH值在5.7~7.2,当pH值5.5以下时,植株就会发生多种生理障碍,黄化枯死;当pH值高于7.2时,易烧根死苗,发生盐害。

2.2品种选择与育苗

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露地栽培,春季一般在3月上中旬播种,可选择长势旺、结果能力强、瓜条大、丰产型的品种;夏季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正值高温高湿,可选择抗病、耐热品种;秋茬播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苗期遇高温影响长势和产量,宜选用抗逆性强、抗病毒、具有短日性的品种。春播气温及土温较低,一般采用育苗移栽,播前给苗床或营养钵浇透水,随后播种、盖土、覆棚膜。出苗后适时通风,白天温度控制在24~28℃,夜温不低于12℃。定植前1周要常通风进行低温锻炼。育苗用种量为3kg/hm2,直播用种量为4.5kg/hm2左右。为防止黄瓜土传病害,应3~4年轮作1次。 转贴于

2.3配方施肥

黄瓜是浅根性作物,要重施基肥,最好通过测土确定施肥量。确保菜园土有机质含量为3%~5%,全氮含量大于0.2%,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在200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30 mg/kg左右为宜。有机肥料具有延缓黄瓜衰老、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特殊功效,但在施用前必须充分腐熟,严禁施用未腐熟的,腐熟时可添加麦秆、稻草等有机物,调节碳氮比,提高有机质含量,添加动物粪肥时适当喷洒辛硫磷等杀虫剂,消灭虫害。基肥施腐熟有机肥45~90t/hm2,饼肥750~1 500kg/hm2,草木灰600~1 500kg/hm2。黄瓜在生长过程中应多次追肥,采取少量多次和有机无机交替的原则,幼苗可适时追1次提苗肥,用尿素75.0~112.5kg/hm2,距植株5cm处开沟条施或环施,覆土浇水,或追人粪尿3 000~7 500 kg/hm2。幼苗期适当增施磷肥,可增加侧根条数,加大根冠比值。提苗肥施后,植株生长逐渐加快,此期为黄瓜转折期,切不可追肥浇水,以免徒长而抑制坐瓜,应以中耕为主,促进根系发育防止早衰。此后,每采收1~2次果实都要酌情补施肥料,盛果期要增加1%尿素和0.3%~0.5%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2~3次,以延长采收期;结果期要保持畦面湿润,无雨天每隔1~2d在傍晚浇1次小水。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禁止施用有害的城市垃圾或污水,采收期也不能用粪水追肥。

2.4定植

春露地栽培,断霜后旬平均气温在18℃以上,苗龄为5~6片叶时,选晴天进行定植。移苗时要浅栽,以土坨略高于畦面为宜。根据黄瓜属浅根系这一特性,浅栽易满足根系有氧呼吸,促进根系发育,是丰产优质的保证。夏、秋黄瓜当苗龄达3~4叶或播后30~40d即可定植。架黄瓜品种生育期长的或侧蔓结瓜的品种种植密度宜小,一般为5.10~7.95万株/hm2,株行距为(25~30)cm×(50~65)cm。每畦栽双苗。

2.5大田管理

定植后及时中耕,提高地温,春季雨水多时,要防止畦面和沟内积水;夏季幼苗蒸腾量大,应视苗情及时补水,其间中耕2~3次,收根瓜时停止中耕;抽蔓期距苗7~8cm处插根竹竿,搭成“人”字形,每3~4节绑1次蔓。主蔓结瓜品种要注意及时摘除侧蔓和卷须;当所留的主、侧蔓长满架时打顶,并除去病叶、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

篇8

论文摘要高山茭白栽培技术包括茭种选择、田块选择、整地施肥、挖苗、定苗、栽植、疏苗、补苗、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高山茭白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为茭白的反季节栽培获得成功提供参考。

1茭种选择

应选择生长健壮、抗逆性强、产量高、不易发青、产茭大而嫩的茭墩为种苗。

2选地

双季茭选择海拔700m以上,单季茭选择海拔500m以上,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有冷水流动、通风的田块种植。

3整地施肥

茭白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要求土壤肥沃。整地时,先加固田埂,以利保水。冬季栽植施腐熟猪、牛栏粪37.5~50t/hm2或鸡粪15t/hm2、磷肥750kg/hm2、锌肥22.5kg/hm2,生石灰1500~2250kg/hm2;春季栽植另增施45%复合肥750kg/hm2,耕耙平整,灌水深2~3cm,达到田平、泥烂、肥足,以满足茭白生长发育的需要。

4挖苗、分苗

确定好种茭后,在挖茭苗前,先去除田间雄茭,灰茭墩,留10~20cm割去茭墩上部老叶,将老茭墩挖起,用利刀劈开,以一根带根的老茎为1株,劈口要直,不能歪斜,不伤芽,随挖、随分、随栽。

5栽植

高山茭白单季茭以10~11月栽植为主,也可在第二年的3月中旬前栽植,行距宽行1.1m、窄行60cm,株距40cm。双季茭为了提高夏茭的孕茭率,栽种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好。行距宽行90cm、窄行60cm,株距50cm,栽植2.7万株/hm2,栽植深度以不歪苗、不浮苗、秧苗的白色部分埋入土中即可。

6田间管理

6.1疏苗、补苗

在苗高15~20cm时进行疏苗,疏除密、弱茭苗,同时在茭墩中间压一块泥,使茭墩分蘖向四周均匀生长,以利通风透光。单季茭每墩留苗7~10根,双季茭每墩留苗10~15根。6.2灌水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随着不同生育阶段进行调节。茭白栽植后田间保持水深3~4cm越冬;春季茭白开始生长时,水位宜浅,保持3cm左右,以利地温升高,促发棵;4月下旬前后,可视茭白分蘖情况进行一次烤田,后灌10~15cm深水控制分蘖。孕茭期可加深到20cm的水位,但不能超过茭白眼。夏茭孕茭时天气渐热,茭白要勤换水,或活水灌溉,有利延长夏茭孕茭。秋茭收获后要落浅到3~4cm的水位。地上部枯死后的休眠期保持1cm的浅水,水位深会使薹管腐烂,影响次年的萌发。

6.3追肥

高山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茭白生长期长,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第一次可在萌芽时追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225kg/hm2;第二次在分蘖时施45%复合肥750kg/hm2;第三次双季茭在谷雨前、单季茭在立夏前,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夏茭采收过程中,可根据茭苗生长情况适量追肥。夏茭采收后可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以利秋茭生长。

6.4耘田除草

茭白耘田可在茭白株行间用铁耙翻动土壤,达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温,加速肥料的吸收利用。一般耘田进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开始返青时进行,以后隔15d进行1次。

6.5清除雄茭、灰茭

雄茭和灰茭不能结茭,应随时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蘖多的正常茭墩上的苗补上。

6.6剥枯叶、拉黄叶

剥枯叶、拉黄叶是清除枯老的叶片,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在夏茭采收后期开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伤,把拉下的黄叶踩入田间作为肥料。

6.7病虫害防治

茭白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搞好农业防治的同时,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合理使用药剂。主要病虫害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等。胡麻叶斑病:在5月份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液喷雾。锈病: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交替用药,连防2~3次。孕茭期慎用。飞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螟虫:用5%锐劲特胶悬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篇9

论文摘要高山茭白栽培技术包括茭种选择、田块选择、整地施肥、挖苗、定苗、栽植、疏苗、补苗、追肥、灌水、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高山茭白栽培技术的详细介绍,为茭白的反季节栽培获得成功提供参考。

1茭种选择

应选择生长健壮、抗逆性强、产量高、不易发青、产茭大而嫩的茭墩为种苗。

2选地

双季茭选择海拔700m以上,单季茭选择海拔500m以上,且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有冷水流动、通风的田块种植。

3整地施肥

茭白生长期长,生长量大,要求土壤肥沃。整地时,先加固田埂,以利保水。冬季栽植施腐熟猪、牛栏粪37.5~50t/hm2或鸡粪15t/hm2、磷肥750kg/hm2、锌肥22.5kg/hm2,生石灰1500~2250kg/hm2;春季栽植另增施45%复合肥750kg/hm2,耕耙平整,灌水深2~3cm,达到田平、泥烂、肥足,以满足茭白生长发育的需要。

4挖苗、分苗

确定好种茭后,在挖茭苗前,先去除田间雄茭,灰茭墩,留10~20cm割去茭墩上部老叶,将老茭墩挖起,用利刀劈开,以一根带根的老茎为1株,劈口要直,不能歪斜,不伤芽,随挖、随分、随栽。

5栽植

高山茭白单季茭以10~11月栽植为主,也可在第二年的3月中旬前栽植,行距宽行1.1m、窄行60cm,株距40cm。双季茭为了提高夏茭的孕茭率,栽种时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好。行距宽行90cm、窄行60cm,株距50cm,栽植2.7万株/hm2,栽植深度以不歪苗、不浮苗、秧苗的白色部分埋入土中即可。

6田间管理

6.1疏苗、补苗

在苗高15~20cm时进行疏苗,疏除密、弱茭苗,同时在茭墩中间压一块泥,使茭墩分蘖向四周均匀生长,以利通风透光。单季茭每墩留苗7~10根,双季茭每墩留苗10~15根。

6.2灌水

茭白在整个生长期间不能断水,水位要随着不同生育阶段进行调节。茭白栽植后田间保持水深3~4cm越冬;春季茭白开始生长时,水位宜浅,保持3cm左右,以利地温升高,促发棵;4月下旬前后,可视茭白分蘖情况进行一次烤田,后灌10~15cm深水控制分蘖。孕茭期可加深到20cm的水位,但不能超过茭白眼。夏茭孕茭时天气渐热,茭白要勤换水,或活水灌溉,有利延长夏茭孕茭。秋茭收获后要落浅到3~4cm的水位。地上部枯死后的休眠期保持1cm的浅水,水位深会使薹管腐烂,影响次年的萌发。

6.3追肥

高山茭白追肥宜早不宜迟,以促苗早发,早孕茭。结合水层管理,促进前期有效分蘖,控制后期无效分蘖,促进孕茭。茭白生长期长,除施足基肥外,必须适时追肥。第一次可在萌芽时追施尿素150kg/hm2、氯化钾225kg/hm2;第二次在分蘖时施45%复合肥750kg/hm2;第三次双季茭在谷雨前、单季茭在立夏前,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夏茭采收过程中,可根据茭苗生长情况适量追肥。夏茭采收后可施45%复合肥450~750kg/hm2,以利秋茭生长。

6.4耘田除草

茭白耘田可在茭白株行间用铁耙翻动土壤,达到中耕、松土、除草的目的,并可提高土温,加速肥料的吸收利用。一般耘田进行2~3次,第一次在植株开始返青时进行,以后隔15d进行1次。

6.5清除雄茭、灰茭

雄茭和灰茭不能结茭,应随时加以去除。去除的空位,可用分蘖多的正常茭墩上的苗补上。

6.6剥枯叶、拉黄叶

剥枯叶、拉黄叶是清除枯老的叶片,增加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在夏茭采收后期开始,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把枯老的叶片剥清拉光,要求是拉清不拉伤,把拉下的黄叶踩入田间作为肥料。

6.7病虫害防治

茭白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在搞好农业防治的同时,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合理使用药剂。主要病虫害有胡麻叶斑病、锈病、飞虱、螟虫等。胡麻叶斑病:在5月份发病初期用50%扑海因悬浮剂600倍液,或20%三环唑500倍液喷雾。锈病: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隔7~10d喷1次,交替用药,连防2~3次。孕茭期慎用。飞虱: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螟虫:用5%锐劲特胶悬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篇10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地甜椒抗疫病的为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有效控制疫病发生。

疫病是甜椒保护地栽培中重要的真菌病害。该病一旦发生,发展很快,几天内可使成片或整个温室大棚植株枯死,损失惨重。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发现,利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并且辣椒产量高、效益好。但在已发病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冶。

1为害症状

甜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疫病,尤以现蕾、坐果期最易感染和发病,茎、叶、花、果各部位都可染病。植株茎部受害,近地表茎基部和分枝交界处形成黑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环绕茎1圈,病部表皮腐烂,容易剥除,仅病部维管束变褐,病健分界明显,病部以上部分迅速凋萎青枯,极易落叶,直至光杆。叶上病斑圆形,边缘黄绿色,中央暗绿色水渍状,气候干燥时,病叶似茶叶。果实多从蒂部或果缝开始发病,初生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迅速变褐软腐,有时病果上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稀疏白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果干缩不易脱落。

2发病规律

辣椒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气温高于10℃就能形成发病中心,早春保护地栽培高温、高湿条件下极易发病。当田间温度28~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病害发展很快,植株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5d,果实从感染到整个果实腐烂一般只需2~3d。一般棚膜破漏处、低洼积水处以及排水不畅的田块都会加重发病,保护地浇水后,若不及时通风,病害会迅速扩展蔓延。

3栽培控制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可选用苏椒4号、中椒5号、甜杂6号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紧凑,不仅适宜保护地栽培,而且对疫病具有一定抗性。

3.2轮作换茬

选择前茬为非茄果类、非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重的地块应尽量与豆科或十字花科蔬菜轮作,非专业蔬菜区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

3.3穴盘基质苗

选用4~5cm大孔径的50~70孔穴盘以缓和苗期的争光矛盾,培育壮苗;选用“美士杰”牌或“田粮”牌蔬菜专用育苗基质;播前晒种1~2d,然后进行温汤浸种以降低病原基数,实现无病育苗。

3.4棚膜选择

选择高保温、高透光性、防流滴、防雾的新型多功能棚膜,以保证温室、大棚内透光率高、膜面无水滴、防雾性好,利于辣椒生长;同时,也可降低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有效减少或避免病害发生。

3.5合理密植

商丘地区根据品种和栽培方式不同,一般种植4.50~5.25万株/hm2为宜。

3.6改畦作为垄作

采用抬高畦面式垄作,挖好田间排水沟系,降低土壤含水量。根据温室、大棚跨度的不同,垄面净宽1.8~2.0m为宜,以方便田间管理操作。

3.7地膜覆盖

垄面覆盖地膜,膜下铺设微滴灌管道,通过膜下灌水解决浇水与保护地内降湿的矛盾。

3.8加强田间管理

3.8.1合理施肥。结合深耕(深20cm)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t/hm2、45%硫酸钾复合肥375kg/hm2,耕后细耙1~2遍,使肥土混匀;定植前和花期分别喷施0.1%~0.2%硫酸锌,以补充微量元素;门椒膨大前应控制肥水防徒长;门椒收获后根据长势,采收1~2次果实后追1次肥,追施有机肥1500kg/hm2(不提倡用化肥),全面补充养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抗逆能力。

3.8.2植株调整。始花期及时去除门椒以下部位的侧枝和腋芽,结果盛期去除基部老叶,并适当疏去一些内膛枝,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养分消耗,稳定植株长势。

3.8.3清洁田园。田间开始发病时,要及时清除病株、病枝和病叶,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控制侵染源,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8.4温、湿度管理。温、湿度管理应以适温、排湿,兼顾甜椒正常生长和防病控病为原则。根据天气情况及发病情况灵活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生长中后期当田间发现病株后,上午温室、大棚内温度达到18℃即要开始放风,下午降到20℃时闭棚,白天温度控制在20~25℃,夜间15~17℃,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应防止昼夜温差过大,叶面结露而引发病害流行。

3.8.5适当推迟撤棚。5月中旬后,昼夜通风,如遇高温在棚膜上加盖遮阳网,适当推迟撤棚时间,以防雨水飞溅,控制土壤湿度,抑制病害蔓延,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