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30 14:4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市场

篇1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几分钟,二手车电商交易平台几乎向等候电梯的消费者成功安利了一个去除评估、筛检、定价等环节的简单可靠的自由市场。分众的价格可不便宜,包括瓜子、优信、人人车等二手车交易平台在内的创业公司为教育市场所付出的成本,来自于涌入这个市场的数十亿美元投资。

和很多资本快速聚集的行业一样,二手车电商轻易就抢占了舆论风口。但市场现状却相去甚远。2016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039万辆,不足新车销量的一半。那些赚足眼球的业公司的交易量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支撑整个市场的10%,超过90%的二手车交易是由十几万个分散的独立车商完成的。

我们的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丰台区的花乡二手车市场,这个成立于1985年的线下旧机动车交易场所聚集了500多家独立车商。和线上呈现的活跃度相反,目前处于销售淡季的花乡市场只有零星消费者在砍价,情形惨淡。这些独立车商因繁琐的中间交易环节不堪重负,而互联网平台宣称要“颠覆”的恰是这部分中间环节。

有趣的是,在汽车消费市场爆发之前,二手车交易是没有中间商这个角色的。作为较早一批接触二手车的消费者,我家在2003年购置的第一辆汽车是一款制造于1995年的切诺基。我们在当年的新浪汽车论坛里找到卖家,和对方直接协商价格,最终以3.3万元成交过户。过程之简便,就像如今二手车电商平台广告描述的那样。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中间商会出现在二手车交易的过程中。

我在2017年体验了一次二手车的卖方角色。出于置换需求,我把旧车交给准备新购入的汽车品牌的4S店,由其全权旧车售卖。一位汽车评估师详细向我询问了关于旧车的信息。时隔14年我才真正了解,里程数、维修记录、环保标准,甚至挡风玻璃上的一道划痕都会对旧车价格造成影响。价格确定后,4S店又派出交易员负责拍卖及过户。他着急地给我打电话说,旧车车前保险杠更换后没有喷漆,与行驶本上不符,需要出示更多证明才能继续下一步。

篇2

一、企业文化诠释

麻省理工学院的Ed Schein在《Organization,Culture,and Leadership》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定义:“当一组特定的人群学习如何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协调的问题时,创造、发明或者开发的一套行为规范,这套规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且作为洞察、思考和感知这些相关问题的正确方法传授给新加入的成员。”

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内差异的合理规范。可行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协调企业内部个体的差异性;要规范化那些有益的非正规化的事情;要在搜寻信息时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再集中形成一个结论,宽松和紧张交替进行。企业文化梳理和传播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对企业内的价值观体系进行整理以形成并使之成为员工接受的一套指导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行为价值系统,用于指导员工自身工作,积极应对外部竞争、发挥内在潜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业绩的过程。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良性运行的重要意义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执行力的充分保证,最重要的并非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是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文化物质层面的外延有利于增大企业运作效益。其次,企业文化体制层面的构建,优化企业运营程序。第三,增进企业活力,建构企业统一的意识体系,提高内部凝聚力。第四,潜在促进提高企业的决策和执行力。

三、塑造新型企业文化的可行途径

第一,构建企业文化的合理方法。通过研讨会、授课、语言培训、书籍、网络教学及模拟演练等方式推行企业文化,旨在鼓励员工对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适应和感受。在企业文化中推行多样化政策应当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方面,因为它使得员工素质趋于多元,激励员工用积极态度正视组织内外的文化差异,通过多样化的员工队伍来反映和理解公司所服务的各种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第二,完善企业文化应当注意的事项。首先,克服传统刻板印象。人们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培训就是给人套上企业原始印象的标签,这是对那些原本意在加强文化融合与再造的相关文化培训的错误理解。企业文化培训确实可能对企业的历史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概括化、结论化,但并不是故意的原始模仿和特性夸大化。其次,尊重成员价值观。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来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组织成员共享的持久的信念。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消除个体优越感、尊重成员价值观和以平等的态度交流是建立企业内统一价值观的必需,企业必须形成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的集体的力量,才能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再次,重视企业文化的刚性。在企业的长期经营过程中,原有牢固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完全有可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轨迹或路径,即企业文化的刚性。企业文化的刚性对企业战略调整具有复杂而微妙的影响,绝不仅仅是某任领导或是某项制度就可改变。

第三,构建企业文化的大致程序。首先,提升企业家素质,明确企业文化构建方向。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完成原始积累的成长初期,对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企业文化构建而言,企业家的意识和管理风格是其方向选择的关键,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其风格和素质对目前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方向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家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对企业文化管理情境的认识,从企业自身发展历史出发,结合民族文化精髓和企业具体发展背景、战略、环境特点要求,挖掘适于自身文化管理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方向。

其次,动态观察外部要素影响,增强企业文化构建的灵活性。信息化时代下的企业必须关注外部要素的影响,仅仅考虑企业内部要素的文化终将导致企业文化僵化停滞的态势。因此企业构建关注外部环境的企业文化,应对各种不可预测的外界影响,从而真正实行企业柔性化管理。

再次,关注内部员工,提升企业文化构建的凝聚力。通过关注内部员工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创新,才能抵御外部环境的竞争和威胁,推动内外部满意度的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篇3

先是被特权所娇惯,在法律之外随心所欲。然而,到了特定时期,政府放弃对他们的保护,此时,中国企业家的人身和财产被轻松地在法律面前,成为伪自由的牺牲品。

中国企业独享的“自由”

米尔顿・弗里德曼去世后,张五常教授向其夫人萝丝问候。张教授跟她谈了一阵弗老对中国的贡献,对她说中国的市场比美国的还要自由。她高兴,说中国的经济奇迹听到很多,如果真是这样,相信所有人都会高兴。但可惜,自由不是如此简单。

从经济角度看,除了在当事人主张的时候司法介入之外,政府几乎没有任何管制活动。大体上,私人财产权会得到传统习惯法的保护,而政府是认可这些习惯法的。

但没有一个严肃的现代政治学者说这是自由:那只是一种放任不管而已。相反,就像很多民间戏曲里所演的那样,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高衙内看上了他妻子,林冲却束手无策,被逼得家破人亡,自己落草为寇。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权力的分立与制约,所以,高太尉就可以滥用权力,没有司法独立,所以,遭到严重侵害的林冲无法找到救济。此时他的生命、财产与自由均遭到剥夺。而恰是在这样的场合。正是考察一个人是否享有自由、一个社会是否自由的时刻。

这种局面今天在部分经济领域仍然存在。比如,对民间金融,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法规不予承认,也就没有制定相关监管法规,只是运动式地搞搞整顿而已。而这种整顿经常被地方弱化,因为地方政府明白,民间金融是本地经济增长的血液,既然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政绩指标,地方官员就不会傻到去切断本地经济的血管。于是,民间金融就享有了美国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享有的宽大“自由”。

但是,这不是自由。民间金融的这种宽大“自由”,乃是政府部门机会主义策略下的一种生存状态,而一旦来自上面的政治压力足够大,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民间金融家们的财产权、合同、甚至金融家们的人身权利,就得不到任何保障,因为此时,侵犯者就是政府部门自己。

更进一步说,今天,不少企业家能够享有比这种放任还大的“自由”。比如,跨国公司要到某个地方去投资,当地政府自会十分热烈地欢迎,政府会免费给它土地,会减免税收:政府也会承诺,环保部门若干年内不准入厂检测:假如这家工厂里的工人不满其工资标准而抗议,政府会帮助企业出面阻止。将其视为破坏稳定的活动,按照相关办法处理。如此大方的特权性“自由”,自然会吸引大量投资。

甚至,政府不仅不会管企业家,反而会给企业家很多法外特权。在很多领域其实是有法律管制的,但是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实现政绩最大化,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完全可以运用其不受约束的权力,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暂停这些法律的效力,让企业家随心所欲。

放任的自由与的财产权

传统的放任不管与政府有意识给予的特权,两者加起来,在经济领域,企业家们确实可以享受到比美国更大的自由。中国的市场看起来比美国更“自由”,这可能正是中国能够吸引来大量投资,并且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幸,这样的自由还是得带上引号。令人羡慕的放任不管及特权,跟真正的自由完全是两码事。

自由意味着强制,尤其是政府的强制被控制在最低限度。考察一个人是否享有自由,很简单,就看当政府准备对其滥用权力的时候,能否在法律中找到保护之所。自由意味着个人享有一个确获保护的私域,他的人身、财产及其他权利不会遭到无端侵害。只要没有违反正当行为规则,即使政府不喜欢我,也拿我没有办法。

篇4

其中,一派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联。市场经济未必能够带来民主政治。有极端者断定,市场经济妨碍民主政治,还有人认为,权力垄断型发展模式将取代自由民主。结合到中国,中国经济发展并非像预期的那样政治民主化。财富与权力结合起来的策略加强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也阻止了经济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转变。中国以经济发展替代民主化的模式造就了辉煌的经济奇迹,证明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可以不相干。所以,经济发展、经济改革既非政治民主和政治改革的充分条件,也非其必要条件。希特勒治下的第三帝国曾经取得惊人的经济增长,但是它并没有导致政治民主,相反却强化了极权专制。经济发展提供抗拒民主的资源和手段。我把这一派称为脱钩派。脱钩论者的结论是:在今日中国,经济改革并不会导致政治改革。与其说经济的增长,不如说经济的危机,更可能成为政治改革的驱动力。

另一派观点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相互伴生。自由市场经济与民主政体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经济。从各国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个别国家有市场经济而无民主政体,但是民主政体只能存在于自由市场经济之中。这意味着,虽然有了经济上的自由不等于有了政治上的自由,但没有经济上的自由决不会有政治上的民主。因此,市场经济虽不是民主的全部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也只有民主政治才最能保障经济自由,最有利于财富的创造。有极端的观点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会自动带来民主政治。我把这一派称为挂钩派。联系到中国,这一派认为,市场经济虽然还没有带来民主政治, 但是已经大大地节制和缓和了权力的刚性。初步的市场经济已经为民主化创造了一些初步的条件,而且还在继续创造这样的条件。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型是一个全面的转型。市场化与民主化是这一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我甚至认为,市场化是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改革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社会有益的,民主化所需要的。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制度载体。在很大程度上自由民主是人类追求与践行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产物。如果民主与自由是分不开的,那么民主政治与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分不开的。如果自由是民主政治所要落实与保障的,那么有利于市场经济的人身自由、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迁徙自由是有利于民主政治的。

经济自由是一切其他自由不可缺少的条件。市场经济中获得基本权利与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的重要组成的,也是民主政治努力为之带来的。因此这种自由具有重大意义。市场经济对民生的改善与民主政治一样,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不是民主政治可以取代的。市场对计划的取代,就是自由对命令的取代。民主政治,只要最终落实到民生上,就不能把实现市场经济排除在其目标之外。经济自由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若要想得到持续,就必须有政治自由。争取自由市场经济的努力,就是争取民主政治的努力的一部分。

篇5

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出现了罕见的大衰退。纵观全球经济的代表性国家,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经济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而各国应对危机的办法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药方,如日本的安倍经济学、欧洲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据统计,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累计降息近700次,而效果却越来越差。运行了近300年的自由市场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自由市场经济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由于没有协调机制,它的供给和需求永远都是错配的,生产的产品总是多于实际需求,这就产生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资源过度开发、产能过剩等都可归因于此。而且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总是产生太多的抵消作用,比如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以及马太效应和贫富分化等。这些固有的缺陷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已无法自救,那么未来的经济发展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新计划经济。

二、新计划经济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新纪元,高度的信息化造就了新计划经济诞生的必然性。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灵活的物流配送体系下对产品的生产、销售、分配、消费进行计划指导,把准确预测消费和计划生产摆在同等的位置上,既有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又有计划的和谐,这就是所谓的新计划经济。

较之自由市场经济,新计划经济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其一,新计划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生产和消费,可以消除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其二,新计划经济是节约型经济,它不用考虑销售这个环节,而销售环节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其三,新计划经济避免了商品的梯级批发和零售环节所增加的商业成本及庞大的广告费用,也避免了商品积压,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既节约了成本,也不会造成库存、产能过剩。

三、按需生产

新计划经济的本质即是按需生产。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a品是生产者说了算,消费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买或者不买。而以互联网+、工业4.0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革新,引起了一场“消费关系”的大解放,未来的消费关系是: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者就得生产什么。这是一个逆向生产的过程,整个社会的供应关系被摧毁重建。

以工业革命4.0为例,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制造业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诞生出C2F(顾客对工厂模式)。这也是工业4.0的本质,工业4.0将在未来实现工厂、消费者、产品、信息数据的互联,最终实现万物互联,从而重构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手段,使工厂实现定制化生产(按需生产)的过程,从而实现消费需求――工厂制造――后续服务的一体化。

如果说过去十年属于互联网企业,那么未来十年属于成功转型的传统企业。传统企业会因为互联网而发生裂变、重构,带来创新。消费数据会决定工厂生产什么,而不是工厂生产什么便消费什么。

四、中国正在进入“新计划经济”时代

当前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同时,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障碍,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推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下,经济运行的计划性在增强。再者,新计划经济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安排经济活动的,和供给侧改革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篇6

知识产权有着多种类型,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等。人们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知识产权与一般产权有着同样的权利合法性基础。事实并非如此。一般产权与具体的物质世界相联系。知识产权与理念世界相联系。知识产权是通过给某个人的所谓想法确认一种垄断专有权而设立,限制其他所有人所拥有一般产权所包含的排他性支配权。也就是说,所谓的知识产权是通过限制他人行使一般产权而形成的。

从最狭义的角度讲,一般产权涉及具体有物质形态产品的产权,这些产品有某种程度的稀缺性,以及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比如,一只杯子就有上述“三性”。杯子需要一个人花钱去买,其价格表露了其稀缺性。这个人持有杯子喝茶,别人就不能使用它。不同于杯子,一种想法作为知识产权则存在于理念世界,不可存续于物质世界。虽然人类总是渴求好的想法,似乎好想法具有稀缺性。但是就稀缺性的定义而言,想法本身并不具有稀缺性。想法一经出现,每个人不需要支付某种价格就可利用,对其消费可以无穷无尽,不存在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知识产权是产权吗?

但一种想法一旦成为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对象,被授予所有权,即所谓的知识产权,其实就是将垄断权授予这种想法。这种法律最终仍然要把矛头对准一般产权才能落实对知识产权的所谓保护。那就是要求一般产权所有者不得在自己的财产上植入体现这种想法的元素。这种所谓知识产权保护其实建立对一般产权的法定限制,也就是实际上合法侵犯基础上的。这方面专利权的问题最甚。

按照美国知识产权问题专家达马托的观点,专利权法命令,个人不能以专利文件所特指的方法,将某种已知的自然规律运用于他自己的财产,因此专利权法必然赋予它的持有者将部分所有权凌驾于他人的财产之上。达马托认为,这种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毫无正当性可言。知识产权的特权简单地授权其受益人,强行禁止他人以某种和平且不违法的方式,使用或安排个人的合法财产。正因为如此,达马托认为,知识产权不是真正的产权,确切地说,它至少不是一般产权。

达马托在其文章里也指出,在发明和科学发现的整个历史中,任何清晰整齐地划分这个人或那个人的思想之贡献的企图,都是徒劳无果,甚至蠢不可及的。发明不断相互吸收和传播,抄袭、消费和合作仍可创造出更新的发明。他认为,探求某个想法源自于某个特定的人或团体,其实是假设我们知晓远超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假设我们清楚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貌。如果说每个“主意”都有成千上万人作出了贡献,要选出某个单一的受益者(不管是个人或企业)享有知识产权的有限垄断权,也是愚蠢且不经济的。

按照一般法理分析,知识产权必须被归于对所有权和自由市场原则最严重的侵犯之列,其核心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反竞争。正因为知识产权的法理基础是如此荒谬,美国著名律师、自由至上主义者肯色拉还撰写了《反知识产权论》这一小册子。 专利权和著作权的功用

虽然知识产权不是一般产权,但是知识产权被法律以“倒施逆行”的方式定为产权。我们先来看看专利法的发展与专利的正当性和用处究竟如何。

早在1624年,英国就已经开始实施《垄断法规》,实际上就是专利法。该法明确规定,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这些发明涉及新创工业领域中的最早发明,而专利的年限为14年以内。根据《大国崛起:英国篇》介绍,到1851年为止,英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英国政府通过规定专利法的手段,似乎有力地促进和保护了私人的发明积极性,大大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据说专利法出台后,对财富和荣誉的渴求,使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陷入了一种对新技术、新发明的狂热崇拜之中。

专利法对美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很大。美国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第一条第八款规定:“为推动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对作家和发明家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保障其享有排他的专有权。”该国是第一个把专利权写入宪法的国家。

美国国家专利局成立于1802年。在美国国家专利商标局(简称USPTO)那扇厚重的大门上印着林肯总统的名言:“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19世纪后期是美国告别单纯技术引进,本国专利技术突飞猛进的阶段。1789年至1800年的10多年,政府颁布了276项专利权;在1850年至1860年的10年中,专利增加到25200项,平均每年有2000多件专利;到了1900年前的20年,每年专利已达到2万多件,增长了10倍多。

上面数据似乎说明了专利权法很有用。相比于其存在之前,它似乎使得发明创造出现井喷。但是这种有用性是体现在它授予发明的垄断专有权之上,而这种垄断专有权的确立是武断的。由于授予某项发明以垄断的专有权,人们当然会为获得某项发明专利争得头破血流。不过,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实现新的创造发明的可能性似乎本来就会大大多于此前的时代。这种反一般产权的专利权法对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应该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严重侵犯一般产权、排除独立发明者对其发明的权益也是事实。很多独立的发明和进一步的发明的可能性可能因此被葬送。 专利权法并不必然

那么,是否必须通过专利权法或者版权法来保护创造发明或者著作权呢?答案为“否”。按照罗斯巴德在《人,经济与国家》一书中的观点,存在符合自由市场逻辑的“专利权”。不需要专门的专利权法,也不需要称之为“专利权”。罗斯巴德认为,在自由市场上不存在“专利权”这样的东西,然而会存在任何一位发明人或著作权者都运用的版权。

首先,罗斯巴德论证了版权适用一般法律。一位著作权者在出版这本书或乐谱时,可在首页上印上“版权所有”字样。这意味着,任何同意购买这一产品的人也同意,将不会拷贝或复制这一作品用于销售。著作权者并没有把财产权整个出售给购买者。他出售作品的前提条件是,买家不会复制作品用于销售。任何对他或后来的买家所订立的合同的侵犯都会是隐性的窃取行为,而且将在自由市场上受到与之相应的对待。由此可见,版权是自由市场上财产权的合乎逻辑的机制,不需要专门订立版权法。

罗斯巴德随后论证了可以用版权的逻辑对待“专利权”。发明人对“专利权”的部分保护在自由市场上可以通过一种版权保护的形式得以实现。在完全自由市场,发明人可以为其机器标示版权,那么任何购买机器的人,都是在他同意不会复制和销售这种机器以牟利的条件下进行购买的,任何对这一契约的违反都构成了隐性的窃取,因而要在自由市场上被相应。

这说明,每个人的财产权在没有“专利权”的自由至上主义法律下都可以受到保护。他认为,“专利权”事实上侵害了在“专利”持有人开始持有“专利”之后那些想法或发明的独立发现者。因而,“专利权”侵害了而不是保护了财产权。罗斯巴德进而认为,并非全部而仅仅是某些类型的原创观念、某些类型的创新才被视为是可授予“专利权”的事实也证明了,认为“专利权”保护了原创想法的财产权的主张是似是而非的。

罗斯巴德指出,“专利权”运用于机械发明,将版权运用于文学作品,是极其不恰当的。他觉得,如果恰好反其道而行之会更与自由市场相一致,因为文学创作是个人的独特产品,它们几乎不可能被其他人独立复制。因而将文学生产作为“专利”而非版权,实际上只会导致很小的差别。相反,机械发明只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而非个人创造,因而相似的独立发明一直在发生。发明的同时出现是常见的历史事实,因而如果要维系自由市场,就要允许对机械发明的版权,而非“专利权”存在是特别重要的。

哈耶克对知识产权也有很大的保留。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中指出:就财产法而言,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对普通的可移动的“物”或“财产”足以适用的简单规则,并不能无限制地扩大适用范围。在其他某些产权概念近来刚刚扩及的领域,防止垄断和保护竞争的问题就更为尖锐。他这里指的是诸如发明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的权利和专有权。

他一点也不怀疑,在这些领域中盲目地使用在有形物上发展起来的产权概念,已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垄断的产生。所以,他指出,要使竞争起作用,就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尤其在工业专利领域,人们必须严肃地考察一下,授予垄断专有权是否真的是最恰当最有效的对承担某种科研投资风险的奖励形式。哈耶克认为,专利问题清楚地说明,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不应使用一个现成的公式,而应回到市场体系的基本原理上去,并应根据每一种情况确定政府应当保护的确切权利。

篇7

有许多事情,看上去很难,可认真做起来,却很容易。

比如砍价吧。常常在自由市场看到老大妈们砍价,那真是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下来,尽管“买的没有卖的精”,卖者也往往让步。

我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那天在自由市场买苹果,那老爷爷每斤要价两元五角,爷爷每斤给他两元,可他就是不卖。我想凭我的口才让他乖乖就范,每斤降到两元应该不成问题。就走上前去,砍起价来。我首先对他的苹果来一番褒贬,说你的苹果个头大小不一,颜色也不鲜艳,怎能卖那么贵?然后就比价格,说你看人家的苹果比你的还好,人家才卖两元,你这苹果怎能卖两元五?最后又来了一段心理战术,说你看卖苹果的这么多,你不卖人家卖。我们可是要买十斤那,不卖可不要后悔。一番心理攻势下来,那老爷爷终于让了步,以每斤两元的价格卖给了我们。

过后想一想,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关键是要努力。就说这砍价吧,你想,小贩们都是很精的,要不怎能叫“奸商”呢?再说,人家受成本、利润等因素的制约,怎能说降价就降价?可让他降价也容易,那就得不怕麻烦,多费口舌,摸清心里,这样不懈的努力,很难的事也就容易了。砍价是这样,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五年级:马诗语

篇8

1.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决定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主要因素有两个:国家间资源供求关系因素和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

资源供求关系因素是指: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资源价格会逐步走高。反之,其价格逐步走低。随着对资源需求量的减少,资源价格会逐步走低。反之,其价格逐步走高。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上升,资源需求量会逐步减少,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随着资源价格的上升,资源供给量会逐步增加,会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根据以上两面的机制,在自由市场上,由于资源价格要变动到其均衡水平,所以过剩和短缺都是暂时的。供求定律是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新的平衡。而影响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因素往往很多很复杂。

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因素:在自由市场中,一方面,资源计价货币如果对其他货币出现贬值,那么,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上升,反之,以此计价的资源价格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随着资源价格的逐步上升,对资源需求量会下降,资源需求量下降又会使资源价格走低,资源价格走低,反映到资源计价货币上,说明此货币会逐步走强,反之,资源价格走高,资源计价货币走弱。因此,在自由市场中,资源计价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也会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影响汇率走势的因素也是很多很复杂的。

2.国际资源价格走势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矿产资源类产品价格出现了强劲上涨,呈现出长达近10年的商品牛市行情。国际市场中铁矿石、石油、煤炭、铜等资源价格普遍比2001年上涨了3倍之多,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资源供求因素,譬如,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对资源的大量需求;二是资源计价货币美元的持续贬值。还有建立在以上两个因素之上的国际投资资本的推波助澜等非根本因素。

今后的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走势还将取决于上述根本因素的变化趋势。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的因素继续存在,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保持不变;如果支持资源价格上涨因素逐步改变,那么资源价格的趋势将会发生改变。目前,将促使矿产资源价格行情出现深幅调整的有以下因素。

1.世界经济增长同步进入调整期。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向全球扩散,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预计2008年、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3%,进入衰退的几率为25%。发达国家经济危机导致其消费不振,使得以出口贸易为主的对矿产资源需求巨大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步下滑,将导致国际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消弱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由此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导致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减少,也将使国际资源价格下跌。

2.矿产资源需求量巨大的中国开始着手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中国对矿产资源一直实行价格管制,使得矿产资源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随着中国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矿产资源价格将逐步反映出资矿产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那么,中国资源价格将会稳步上升,直接导致中国国内资源需求量降低,将促使国际资源价格走低。

3.美国次贷危机向第二轮深层次蔓延,预示美元贬值触底为时不远。在近一年内,美元贬值将出现见底行情,从而导致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将进一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矿产资源价格出现直接下跌。随着美元出现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金投资方向转变,会加剧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的下跌幅度,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泡沫的破灭也将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目前支持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强劲上涨10年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有朝着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而目前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有可能正在筑顶,如果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变化出现实质转向,矿产资源价格筑顶成功,必然会出现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的深幅调整局面。

3.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机遇及采取措施

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证;二是资源产业要积极走出去,从根本上确保国外资源的供给。

通过上面的分析,国际矿产资源价格行情趋势在短时间内出现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是说,国际资源价格将结束10年的牛市,进入调整,这就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机遇。另外,人民币持续坚挺,也为我国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了内部动力。为了抓住资源外向型战略发展的机遇,需要我国提前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资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和环境稀缺的国内资源价格形成机,为实现资源外向型战略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

篇9

她接受了采访,但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只能写她的姓不能写名,免得招事;二是不许登她的照片,她说自己的形象实在对不起读者。

认识她的人,不论老少,都叫她章姐。

章姐1975年初中毕业,她自知不是念书的料,便缠着老爹托路子,进了北京的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章姐当时的确让同学们羡慕了好一阵子,当大多数同龄人提着锄把子,在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她已每月可拿到18元的学徒工工资了。当同学们回城或从学徒工干起,或满城找工作时,她已每月领32元的薪水了。她有一种优越感,因为她能毫不犹豫地请10个小姐妹吃5分钱一根的冰棍。

后来她优越不起来了。虽然工资年年调,可钱越来越不经花,而后来向她蹭冰棍的伙伴们也开始越混越奘,开始哗哗地挣钱,出入京城各高级场所,而这些场所她只有蹲在外面看的份。

工厂越来越不景气,奖金没了,可她的家庭开销越来越大。结婚生孩子,莫名其妙地开始生莫名其妙的病。当企业开始优化组合时,她的名字列在被“优”下去的名单的首位。

她开始领着儿子在街上游荡,她最爱去的地方是自由市场,她最大的嗜好是和小摊贩们聊天。1990年严冬的一天,她和一个专卖劣质儿童玩具的小贩聊天,那小贩看着她胖得出奇的儿子问:“你儿子是怎么养的,怎么这么胖?”她说:“我们家饭好。”那小贩说:“我们这些练摊的,钱不少挣,可就是忒辛苦,特别中午饭,从家里带吧,冬天凉,夏天馊;吃饭馆吧,开销大不卫生,还没法照顾摊位。”她说:“赶明儿我在家做了给你送。”小贩说:“真的?要那样,您章姐不仅积了德,还准能发财。您要是给我们送盒饭,保您闭着眼干一年也成个万元户。”

章姐有生以来头一回动了脑子。她知道这个市场有80多个摊位,她一问,竟有多一半希望吃盒饭,价钱贵点没关系,吃着舒服就行,菜的花样多一点。她立刻跑回家,找了9个退休老太太,问这事值得不值得干。老太太们说,闲着也是闲着,试着挣点钱吧。于是,她拿出家里的积蓄,批进了一堆纸饭盒。一星期后,她带着菜单跑到自由市场,让小贩们订第二天的饭。菜单上有10个菜名,最贵的芙蓉鸡片9.5元,最便宜的西红柿炒鸡蛋4.5元。她凭着人缘熟和连拉带扯的功夫,竟一下子订了60多份饭,基本上都是七八元一份的。下午,她忙着采购,第二天一早,她和几个老太太忙活开了,60多盒饭不到两个小时就做完了。当摊贩们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喊着:“章姐,味不错,明儿吃什么?”时,她又乐呵呵地送上第二天的菜单。那菜单上已没了西红柿炒鸡蛋,增加了6.5元一份的蚝油生菜。

不到一星期,几乎所有的摊位都向她订饭了。几位平时爱扎堆聊天的老太太再也没有了搬弄是非的时间,上午做盒饭,下午分头采购,每人每天能挣10多元钱。

篇10

市场与国家二者是各有利弊,但在社会中二者表现出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相互依存却也是客观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之间所发挥的作用不单单是把它们分割开来,而使从它们基本矛盾出发进行协调。

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不但可以带来巨大的财富,也可以瓦解一个社会的秩序;那么同样的,政府干预也是存在两面性,好的一方面是它能够促进市场运作的正规化、合理化、平衡分配,但它也能够阻碍市场的运作、抑制经济发展、压迫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而公共政策干预存在的必然性在于市场存在无序的特点。想象一下由众很多个体构成的自由市场,如果不受政府或者社会的干预,那么这些个体就是在同一起点下进行纯粹的自由竞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人取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那么正是这种差异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形成了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大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对社会带来各种压力。所以说纯粹的自由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所谓自由市场的发展是一种有毁灭自身倾向的,外界力量的存在和干预可以说是它的生存的条件和基础。

那么在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过程中,社会关系会发生一些改变,怎样才能够合理的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呢?因为传统法律部门受到国家权利的重重限制,所以还不能做到兼顾国家与市场二者的共同发展。所谓经济法简单来说,就是适应经济性和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那么经济法如果要实现对市场的私权国家公权的双重约束,就必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在民商关系中对私人权利的限制。传统民商秩序中人们的权利义务机制是以平等自愿为大前提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一方强制另一方的情况,即不存在侵权的情况,通常采用假定自我权利或者是对对方义务评定而起到的对对方约束的作用,但最终还是要以对方自愿接受为准。这种约定俗成的秩序如果是在经济力平衡的民商之间,不言而喻是可以起到作用的,但如果是在经济力失衡的民商之间,就常会出现其中一方强迫对方接受条件而违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则,从而打破了权利义务的平衡机制。私权滥用违反了侵权行为法规范、合同法规范,要对其进行相应的侵权处置,在借助国家裁判机制进行对侵权行为做出处置时,缺点就是程序非常繁琐复杂且费用很高,并且通常被侵害人的能力有限无法和侵害者抗衡。这种死权滥用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必须设定一个公共机构专门行使对私权的的监控和制约,从而降低了私权保护的成本。

二是对国家权力进行的限制,限制国家权力主要是为了保证资源分配的规范有性和合理性,防止国家权力对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国家干预市场的核心是运用权力在配置经济资源过程中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想最终实现权力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务必要确保其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同时这也就是国家干预合理的客观反映。对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反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国家权力科学规范地分配,使社会经济需求的分配比例合理化,对国家权力的分配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另一方面因为国家经济权力在资源配置中有主导性和扩张性的特点,所以为了防止对私权利的无度侵害,应对经济权力进行严格的定格定位。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