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18 23: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力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培训和就业紧密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规模、层次和质量上抓好落实,统筹全处劳动力转移就业。
2、主要目标:2012年全处开展劳动力就业指导1000人;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70人,其中职业资格培训160人,专项技能培训110人;劳动力创业培训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00人;完成应届初中毕业生劳动力预备制培训15人。
二、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就业服务网络
3、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求职登记、就业指导、动态管理台帐等全部纳入网络管理,拓宽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畅通与劳动局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连接,并将信息网络逐步延伸到村。融入市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市、镇(街道)、村三级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科学、规范、便捷、高效的信息系统。
4、设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立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在全处每个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每村配备一名兼职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部由村计生主任兼任),协助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做好本村的劳动保障基础工作。对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实行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同时对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其就业服务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服务农民、方便农民、就近培训、促进转移的整体思路,加强我处成教中心基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大资金投入,依托我处资源和产业优势,把我处成教中心建成体现农民教育特色,针对性、适用性较强,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
6、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由成教中心安排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加强对就业指导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向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传授择业方法与技巧、法律法规等知识,及时办理《市劳动者求职证》。
7、强化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成教中心要明确培训重点,针对我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突出创业本领培训,实现由打工型经济向创业型转变;强化实用技术培训,由二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方向转变;拓宽培训工种范围,提升培训层次。按照培训办真事、农民得实惠的要求,采取“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转移模式,切实把工作做细、做好,让农村劳动力尽快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增强其择业和自主创业能力。针对农民实际需求,今年举办4个实用技术培训班:海参养殖(20人)、网箱养鱼(20人)、水产品加工(20人)、服装缝纫(50人);4个职业资格培训班:车工(40人)、汽车修理(40人)、电焊(40人)、物业管理(40人),确保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指标。
8、加强对技能培训的监督管理。按照培训程序做好开班、办班备案,严格档案基础管理,按照开办培训过程整理装订档案,做到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标准统一、资料齐全、规范完整。
9、搞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个人申请、村审查、社会公示、街道确定”的原则,落实好培训对象,搞好人员登记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档案基础管理,发放《市劳动预备人员证》,为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学习职业技能提供方便。
10、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向但尚未创业人员,举办1个创业培训班(30人),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创新观念,明确创业目标,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要组织好有关人员,抓好学员管理,搞好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帮扶劳动者成功创业。
四、加强基础管理,提升服务层次
篇2
转移培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XXX
XXXX年XX月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贫困劳动力第一期培训班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XX市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借此机会向曙光电子技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并预祝此次培训活动圆满成功。
开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国家实施“政府买单、农民培训”的又一项扶持政策,是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市全面提高劳务输出层次和质效的现实选择。省里已经把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我市加快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实施劳务经济战略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省里下达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指标,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和明年规划,落实好各项政策和措施,加强督导,协调各方,切实解决转移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此项工作健康顺畅开展。
一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抓好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发动工作是转移培训的首要环节。针对当前一些贫困农民老守田园,不愿转,不敢转的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状况,要教育他们勇敢地迈出农门,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发展致富。因此,各乡镇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组织动员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文化阵地和工具,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简报、宣传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各项政策,宣传通过培训实现劳务输出的典型,用典型的现身说法,来引导和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走出家门,外出创业。营造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浓厚氛围,激发和增强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培训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自觉性。宣传动员既要广泛,又要突出实施重点村贫困户这一重点,宣传动员一定要与落实培训计划和招收生源结合起,要抓住高考、中考后,没有继续升学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渴望继续学习的好机会,把那些有转移就业愿望的组织起来,安排他们到培训基地学习各种技能,在外出务工就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要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基地要按照培训任务指标,全面开展订单培训,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劳动力品牌。要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充实师资力量,编写和选用专业、规范、实用的培训教材,提高培训质量。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及时调整培训内容。重点开展好家政服务、餐饮、保安、酒店、建筑、园林绿化、制造、电子装配等用工量大的行业技能培训。同时,适当安排法律知识、行为规范、权益保障等培训内容。要把提高劳动力实际操作技能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根据培训内容和方向分配培训时间,增加实际操作课时,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受训学员达到相关工种的初级上岗水平。
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两难选择
两难选择通常是针对某一问题,至少存在两种相对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接受或采用任何一种均可,但是都没有达到最大效果。两难选择意味着在面对两个同时期望的目标时,一个人需要放弃一个目标而去实现另外一个目标。[1]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进程中,同样存在着诸多影响培训实效性的两难选择或虚假的两难选择,好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何正确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一、基于当前还是着眼长远
当前和长远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存在着先后顺序。当提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应该基于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时,人们更倾向于认同这个观点:基于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有利于培训的实施与发展。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其中有一部分是处于无业状态或是隐形失业状态,这些人口,一方面对自身家庭产生了负担,限制了家庭纯收入,造成农业从业劳动力生产率低下,而且对国家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数量巨大的失业劳动力对社会的稳定也产生了潜在的隐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要求一部分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升级对于数量有限的土地资源而言,也会挤出大量的劳动力。对于农村居民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快速脱离贫困的状态,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现实利益。经过培训,他们的境遇如果没能改善或是稍微有点改善,这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而且他们理想的培训应该是机会成本很低,这样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参加培训的劳动力来说,机会成本是选择接受培训,放弃继续工作所带来的损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对培训的需求还处于满足正常生产活动和获取维持日常生活所需劳动报酬的阶段,仍然处于满足低层次的需求,这种前提下,他们更倾向于基于当前需要的培训。对于政府而言,受经济动机驱动,无论是输出地政府还是输入地政府,也都赞同基于当前的培训。因为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而且技术的革新也要求进行大规模的再培训,经过培训的劳动力也确实能很快上手,弥补用工缺口。
已有的经验也提醒我们,一是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而市场的变化却越来越快,有时候,当市场急需的人才大量培养出来之际,人才的规格与质量已不能适合变化了的市场行情,从而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这就客观上要求培训必须具有前瞻性。二是基于当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导致过度的重视“转移”,忽视“培训”,看重短平快技能层次培训,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重视转移培训的目的,轻视转移培训的过程,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培训的后续发展。三是受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培训应该满足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远的培训可以保证职业的流动性、一贯性和可迁移性,并引向终身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选择何种培训理念,是眼前还是长远,不仅直接关系到培训的要求与需求的问题,更深层次讲,还涉及到培训的价值取向问题,基于当前的培训理念关注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强调培训应该定位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突出其工具理性。基于长远的培训,更在乎学员的后续发展,这意味着更加强调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功能。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来说,究竟选择哪一种方案,关注现实还是未来,依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输出地培训还是输入地培训
根据培训地点的不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分为输出地培训和输入地培训。输出地培训是指在农民工家乡开展的培训,输入地培训是指在用工地进行的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输出地政府而言,首先可以缓解当地就业压力,由于输出地经济发展实力往往不强,难以提供足够的岗位,消化接受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培训的劳动力输送到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可以获得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输出地人多地少的危机,逐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和本地收入,推动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输出地政府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态度积极。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在输出地开展培训,一是可以使农民工提前了解城市生活,做好角色定位,便于更容易更快地融入城市;二是输出地生活成本低,也可以降低农民工的生活费用;三是农民工流动性较强,培训过程中常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输出地培训可以相对持续地完成培训;四是一般情况下,输入地对农民工存在着歧视现象,现有的户籍制度也决定了外来农民工不能顺利进入当地的就业培训体系,当地的一些措施也强化了这种难度。但输出地培训也不可避免存在着缺陷,输出地政府积极开展转移培训,这看似有利于培训的开展,但其目的在于有效地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内容也仅仅是很粗浅的知识,对于培训内容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这并不是其关注的重点,这直接导致培训的实效性不高。此外,输出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不高,也导致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培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培训质量不高,使培训流于形式。
输入地开展培训,其优势在于:其一不仅可以减少用工单位的招聘成本,解决“民工荒”的问题,而且更能针对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使转移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其二输入地培训可以避免农村劳动力重复培训的现象,有效地防止资源浪费,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先定出口,再定入口,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的培训积极性;其三输入地培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农民工离开熟悉的农村,其生活方式、社会意识迫切需要重构,如果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从而对新环境失去安全感,他们很容易产生犯罪的动机。输入地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融入当地的意识,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和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输入地的治安。与输出地比较而言,更大的收益者应该是流入地,毕竟劳动者创造财富的主体是留在所服务的单位和地区。大量流动的劳动力在为当地创造出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庞大的税收,从而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资源。因此,建立以流入地为主的培训模式也是情理之中。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政策使部分输入地居民产生了狭隘排外的小市民意识,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外来农民工培训产生排斥和抵制情绪,造成输入地政府对培训反应冷淡。
无论是输出地培训还是输入地培训,均是利弊共存。全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受培训的劳动力可以在这个范围自由流动,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机构应该转变思想,积极牵线,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联合协作,通过合作办学或是订单培养等方式,统筹规划区域培训,从分割走向合作,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根据生产要素禀赋,建立多层次、多结构的劳务输入网络,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三、增强技能还是获取资格
增强技能还是获取资格背后涉及教育功能的两种理论: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即是坚持人力资本理论还是筛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他认为传统的经济理论把经济的增长仅仅归结为物质资本的增加,而实质上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收益率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根据《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外出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76.5%,外出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处于较低水平。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培训确实是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最佳途径,依靠培训,可以迅速提高劳动者的质量与素质。 转贴于
筛选理论是由迈克尔·斯宾塞和罗伯特·索洛提出的开创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或是雇佣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前,雇主是无法判断应聘者的能力,必须假借某种外显的东西来进行筛选,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的入口和出口。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来说,培训者获得的资格证书作为一种筛选的标准或是信号。雇主可以很轻易地通过证书直接获知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培训潜力,而且不需要耗费任何的信号发送成本。因此,导致的结果是那些获取资格的学员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进而得到更多的报酬。这背后隐藏许多问题,一是筛选理论所依据的证书,提供的只是一种“市场信号”,是一个人接受过人力资本投资的证明,是进入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至于工作中的实际绩效如何则没有必然的联系,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高学历低能力的情况,证书并不是个人能力的真正表现;二是劳动力市场这种按信号制定报酬的机制,会使很多人想方设法地追求制造信号,忽视自身技能的提高,这就制造了一种假象;三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要农村劳动力愿意参加培训,政府一般都愿意颁发资格证书,在这种情况下,资格证书毫无价值可言。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筛选功能则是教育的副产品,只有在其主要功能发挥良好的情况下,教育的筛选功能才具有精确性。尽管这样的描述可能有点欠妥,无论是强调能力获取还是资格获取,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都是明智之举。但对教育的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的认知模糊,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投资政策,培训生产功能强调了社会效益,政府必然会加大公共投入力度;信号功能强调个人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公共投入的动机。
四、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府不再是培训资源的唯一配置者,也不是培训服务的唯一提供者,究竟是以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不能一概而论。赞同政府主导培训的理由有多种,一是各级政府正在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自从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这种制度支持保障了培训活动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二是根据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程度,教育类型刻意划分为基本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供给、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供给和基本上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供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则被归类到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教育供给之列,是因为受培训者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等不仅可以为个人带来正的收益,而且会外溢到全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其他社会成员受益。劳动力转移培训属于准公共产品,这也决定了政府必须要有所作为。三是政府主导可以整合现有的培训设备、场地、资金、师资等教育资源,建立起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公办的培训机构有多个部分组成,例如,教育系统的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普通中专学校和农村化技术培训学校等。农业系统的培训机构包括“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星火计划”“农民工转移培训”等配套的各类培训机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机构有技工学校、人力资源培训学校和就业服务培训中心及各地的实习实践基地。四是政府主导的培训可以利用政府职能优势,有效解决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法律法规缺失和落后的状态。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相继制定了《人力发展与培训法》和《就业机会法》,这些法律的制定有力推动了美国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政府主导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显然是理想的选择。然而,赞同市场主导的观点认为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社会,政府推动的力量是否还能像以前一样发挥作用,答案不可而知。例如,在众多的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垄断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会使培训偏离社会实际需求。此外,当前我国有一亿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仅靠国家实施的“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而且这些措施配套的资金也很有限,平均到每个劳动力身上,显得并不充裕。主张市场主导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的是为行业和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市场是农村劳动能力培训的出口,市场提供岗位,市场更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培训,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浪费,使培训和就业无缝对接。二是市场主导培训,可以减少国家的投资,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急需的领域,而且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筹集资金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优化农村人力资源,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县委、县府《关于2013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就2013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13年我街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要求,突出精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和提升整体素质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水平,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3年是夯实“十二五”发展基础的重要之年,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培训要求,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2013年全街道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946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技能培训35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6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62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0人,成人双证制培训16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80%。
1、农业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培训。归属部门为街道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要着眼于建设现代精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建点、扩面、创特色、树精品”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突出以科技示范户、种养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技服务人员为培训对象,围绕提升农业主导产业,深入开展农业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创业知识培训突出以农家乐、农产品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为主要对象,重点开展创业知识、经营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帮助农村实用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创业的整体实力。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归属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绩效为主,注重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对象设置要更加有针对性,着重做好六个对接:一与“招商引资”的项目需求对接、二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对接、三与企业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对接、四与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对接、五与县培训中心对接、六与职业介绍对接,同时培训项目和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二是培训资源整合要更加集聚,加强与县内各类职业技校、成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企业等合作,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四是注重培训质量,提升工种档次,开展以中级工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3、农村预备劳动力、成人双证制培训。归属部门为街道成人学校。今年要继续抓好毕业后未升学的初中、普通高中毕业生及高中段(含职校)未毕业的人员为对象,重点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通过6-12个月的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培训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双向选择,实现就业。今年要着重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工作,排摸培训对象,按计划及时开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并根据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特点选择好培训项目,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切实做好培训服务和管理工作。在培训结束后,及时与劳动保障部门做好衔接,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实现就业。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各机关部门、行政村、社区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目标任务、思想认识、领导力度、工作措施三个到位,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完成。
2、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我街道培训工作动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举措;要加强对培训台帐的规范化管理,培训单位要统一培训学员登记表、名册等台帐资料格式,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建立电子台帐;要做到培训前有问卷调查,培训中有情况反馈,培训后有培训小结;要不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继续整合农村成人教育资源,落实培训基地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工作指导,继续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列入村、社区和部门绩效考核;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管理,特别是财政资金的规范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篇5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月——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篇6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
二、目标任务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3、实施时间。**年度。
三、培训计划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4、培训任务。**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年**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省**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5、培训基地。按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
四、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4、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
编发阳光工程培训简报,积极指导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5、培育品牌,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带动劳务输出方面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妹子”、“**厨”、“**建工”、“**技工”等一批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各级政府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输出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实现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培训人员转移输出,强化培训机构在转移输出方面的主体职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劳动力市场、劳务经纪人的对接,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到招生一批、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安置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
篇7
关键词:温暖工程;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
“温暖工程”是1995年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倡导并开始实施的一项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资助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指导和介绍,并把两种手段紧密结合,为社会上迫切需要创造和优化就业条件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从而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2006年底,中华职业教育社已在全国建立“温暖工程”基地104个,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50万人次,帮助10余万人就业,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8000余万元。
1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1.1职业培训的含义辨析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紧密,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不积极,从而导致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行业需要的实际技术和操作能力。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受训者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根据受训者的身份及其培训目标,可将职业培训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大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职业培训的基本目标与职业教育一样,都是职业性的。不过,职业培训所主要服务的是委托培训的社会组织(如企业)的需求,从另一个方面讲,对于受训者来说,职业培训则是指向社会组织需要的适应性“有业”。
1.2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当“广泛发动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为城乡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并积极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的核心则是农民的就业问题。
随着土地的减少、农村人口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第三产业转移。这就要求必须对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以达到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要求,并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2“温暖工程”与重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目前,重庆市在实施“温暖工程”的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有丰富经验,而且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办学单位,其中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华职教社职业学校等单位被总社列为“温暖工程”基地。
重庆市江津区结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温暖工程的培训内容。1999年起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训;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外迁移民培训;2001年组织涉外劳务输出培训;2002年起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扶贫培训。近年来,结合农村经济活跃、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又开办了驾驶技术、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和农业中介服务等培训,切实满足群众所需,使产业升级裂变效应在温暖工程推进中不断显现,同时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年来,全区共培训农民工16.3万人,成功转移14.6万人,转移就业率达89.5%,其中出国务工人员有1000余人。2007年,团体社员单位江南职业学校荣获“中国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社员石国万荣获“中国首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奖”。江津实施的温暖工程得到了中华职教社和重庆市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江津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英国《金融时报》等40余家国内外新闻媒体80余次聚焦江津,报道江津在实施温暖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做法与成效。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重庆地区开展的“温暖工程”项目如下:
2.1“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
建筑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超过3000万人。建筑业目前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提高建筑业农民工整体素质,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高度重视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按照国家建设部的统一部署,获得了450万元的“李兆基基金”善款,用于对1.5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建筑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免费培训。重庆市建委制定了标准化的农民工培训方案和有关管理办法,并商市委统战部按照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建筑劳务基地区县优先、转移就业渠道畅通和实力强的培训机构优先等原则进行培训任务分解,并与各项目实施区县签订培训任务协议书,在全市推进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重庆市建委还加大了引导、监督力度,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参培库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90%以上实现向建筑业转移就业。2.2“温暖工程”班的的开设
在距“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的时间,为帮助贫困山区,特别是三峡库区,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高中学业,重庆中华职教社经过广泛的调查,与重庆渝中高级职业学校联合开办“温暖工程”班。以更优惠的付款方式,借助“温暖工程”基金的补贴和奖励,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获得高中文凭,拥有一技之长,最终实现就业。
“温暖工程”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习前,总计只需缴纳1500元钱,即可就读。其余所欠费用由学生就业后按与学校所签《优惠还款协议书》和《劳动就业合同书》分期偿还。设立“温暖工程”专项基金,对贫困学生给予补贴,对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实行奖励。为学生免费提供印有“温暖工程”标志的小幅或其它学习用品等。
此外,重庆职教社还拟在三峡库区与库区学校联合举办“温暖工程”培训班,帮助更多农村青年实现就业。
2.3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的开展
在重庆市教委的支持下,重庆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助农行动试点正在启动。此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特别是农村移民,在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后如何再就业的问题进行切实帮助,希望能够为库区移民培训就业作贡献。为此,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拟写了“三峡库区温暖工程助农万人大行动”项目方案,并上报总社。2008年4月29日,李树海副总干事在考察重庆中华职业教育工作时,对开展此项活动非常赞赏,并表示总社将积极支持重庆社在三峡库区开展的助农行动。
针对重庆地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现实情况,重庆职教社在重庆地区积极地开展了以三峡库区、偏远山区农民职业培训,充分发扬“温暖工程”以建立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优势特点,开展多类就业技能培训;同时,还联合社会团体、企业及社办社联学校,针对企事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办各种定向对口培训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家莲,叶新源.简论农民职继教育的社会化经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68-70.
[2]王岭,赵鹏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41-44.
[3]成倜侦.试论社会化技能培训的政策环境导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7-29.
[4]陈亚东.重庆郊区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70-72.
篇8
__市现有人口520万,女性约为249万,15-64岁的人口约占71%,全市184个行政村,农村妇女劳动力多。随着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省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项目,每年帮助1600余名农村妇女劳动力参与培训,其中76%实现转移就业,项目的实施得到各级妇联和农村妇女的支持和好评。
__妇联自2012年以来,每年承接省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48万元,培训1600人次,总计144万元和4800人次,项目实际完成培训人数4557人次,培训后就业人数为3460人次,实际补助标准600元/人,获证人数1375人,获证奖补资金为200—600元/人不等,平均月320元/人,地方补助资金为44.1万元,培训转移就业率76%。省财政每年拨付的48万元资金,其中40万元按照每县10万元额度直接到__县、__县(现区划调整为__区)、__县、__县财政财政专户,8万元由市财政局转拨区财政局。部主资金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确保效益、与职业鉴定相结合”的使用原则,由各县区妇联摸底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委托省级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主要培训项目有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员、电子操作工、保洁员、食用菌培育技术、电脑刺绣、创业培训等内容。
一是针对妇女需求,慎重选择培训项目。根据文件精神,面对各承接项目县区妇联认真对农村妇女的不同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各县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__县农村妇女倾向于在家口就业,一是县域的企业较多,二是方便照顾家庭,__县农村妇女更喜欢做家政、月嫂,学成之后都喜欢到苏州、上海等地打工就业,海州区妇女更希望依托白虎山批发市场开始创业,包括电子商务创业。妇联和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需求和培训时间的需求,制订培训计划,重点举办符合大量用工需求的工种,如电动缝纫工、家政服务员、电子工、生产线操作工等。
二是认真筛选培训机构,提升培训就业率。县区妇联通过与当地人社局联动,从办学资质、办学场所、师资力量、 推荐就业等相关方面进行考量,严格按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优美、授课能力卓越”的要求选择合作单位,市妇联逐一对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和检查,查看机构的培训资质、师资配备、授课经历、学员反馈等内容,各县区选择的黄川镇劳动所、卓越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惠民就业培训中心等资质全、信誉好、教学棒的机构培训实施项目。
三是积极服务对接,开展点单培训。近年来,__市妇联敏锐地发现当前招聘就业市场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的“两难”现象,尤其需要女工较多的企业,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原来企业希望招聘进厂就能上手工作的熟练工,而农村妇女劳动力有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妇联系统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积极走访企业,结合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订单式”培训,帮助企业培训妇女,考核合格直接进厂工作,如__区永盛玩具厂,已为其输送200余名女工,2015年正在新建厂房扩大生产,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
四是监督培训支出费用,促进资金使用到位。省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给农村妇女带来很大的收益,__市妇联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各承担培训单位提前一周报送培训计划,包括开班时间、地点、培训项目、参加人数、课时安排、师资安排、班期联系人等,市妇联组织不定期抽查,所有培训实施结束后,按照要求提交台账到财政部门申领补贴资金,不能按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的,坚决不予支付。在2014年省妇联《关于印发<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下发以来,市妇联及时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各级妇联和培训机构,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要求建立严格的培训实施方案、健全的培训台账资料、规范的资金申报流程,宣传费用控制在5%以内,严禁发送工作人员的加班费、交通费和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或培训条件改善等,确保农村妇女劳动力培训资金用好用实。
农村妇女劳动力专业补助资金的实施,切实帮助了转移就业农村妇女学到了一技之长。在过去的培训实施中,主要围绕技能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不够全面,不够立体。
1、农村劳动力培训获证难。农村妇女普遍呈现学历低、文化程度低的情况,特别是35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进展16.7%,又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读书、写字的氛围,参加培训学习操作技能通过率达到99%,希望通过职业鉴定,难度较大,尤其是笔试成绩很难及格。
2、技能培训需求在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正一步步走向智能化,用工需求固然会逐步递减。近年来,小微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勃勃生长,更多妇女把目光投向了小资本投入的创业项目。妇女不再需要承担大额创业的风险,小项目启动,用小雪球敲开致富大门。在走访海州区
60名农村妇女中有42名希望能学习创业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培训项目选择时,将更多考虑创业培训课程的融入,把单一课程立体化,增加自主选择性。3、法律法规知识需求大。依法治国是大势所趋,我国法治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要求新型女性具备相应的法律常识。《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分析要在参加培训妇女中得大广泛学习与传播,让新型女性学法懂法用法。
4、现代技术应用受青睐。在培训课中,很多学员,提出要了解更多电脑、手机的应用培训,现代生活、娱乐都不开电脑、手机,因此融入接地气的信息培训课程也必将得到参培女性的青睐。开设信息培训课程,不仅能提升参培妇女的自信心,紧跟时代潮流,还能让她们在就业、创业的道路上更加顺利。
篇9
关键词: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30-02
资料显示,尽管多年来川东地区在培训农村劳动力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的培训方式已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而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农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却因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而不断弱化、边缘化。川东地区农业中等学校逐年递减,而且仅仅靠现有农业职业院校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农业学校的毕业生也不可能成为新型农民,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条件下已有的农村人才也迅速“非农化”,农村专业人才枯竭必将成为严峻的现实。因此,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规划,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农村人才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培训理念和制度制订缺乏社会化就业理论指导
从目前实施的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实践来看,传统的培训理念仍然左右着当前的培训工作。所谓传统的培训理念是指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为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将工人培养成驯服听话的“工具”,是人适应机器需要的理念。我国进入工业化以来在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时自然也深受这种理念的影响。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就必须转换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的培训理念,以人、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满足人、社会需求的培训模式,并切实深入贯彻到培训工作中。但是,我们在对川东地区42所中职学校的培训科目及措施统计时发现,到目前为止各中职学校还是以把自己的学员培训为听话的“工具”为目的,即让学员能够熟练地操作机器。这种以适应机器操作的培训仍然是这些培训单位的办学目标。培训理念决定培训制度的制定,在目前制定的各项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中无不充斥着这种培训理念,各项政策将农村劳动力看作是“剩余”的,言外之意他们是多余的人,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以就业为出发点。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是不是多余的!
二、培训机构设置与资金投入不符合社会化要求
目前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培训机构重叠、设置不合理现象。川东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省级农村劳动力培训管理机构中就有教育、农业、劳动、建设、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当然,如果能够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来说自然是好事,但现状是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各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一是国家层面的培训机构经费不足,而民间培训机构办学设施简陋;二是各种培训机构、培训设施、培训队伍低水平的重复设置,造成培训资源和经费的严重浪费。具体到川东地区来说,部分地方政府对农民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尚未把农民培训纳入到公共服务范畴,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够,对广大农村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大部分的经费还需要农民自己解决。
三、培训的内容和手段与社会化就业相脱离
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目的有两个――就业和个人发展,为此他们都希望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传统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单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课程标准,当前各培训机构还仍然缺乏服务意识,与就业社会化的大趋势明显不协调。由于没有一个可以参照依据的标准,川东地区各地在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时,培训内容千差万别、执行标准参差不齐。广安、达州、巴中地区在培训时所选教材各异,教学内容也迥然不同。我们在几所学校进行调查时发现,几乎是一所学校一种教材,教学内容各异,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又显得过于单一,计算机、美发、厨师、缝纫等占去了课程设置的一大半,对于提升农业技术的课程却是很少,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而这些却都是不愿外出农村劳动力最需要的(如下表)。课程设置的导向明显是面向低端的、临时的工种。
在培训手段上,目前还是采用传统方法的居多,而把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还不是很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川东地区对农民教育最行之有效的远程教育手段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对农民影响最大、接受最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培训资源严重不足。所调查的地区电台和电视台都没有专门的农业教育培训栏目,这样的媒体传播状况也严重制约着川东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发展。同样在培训单位存在的问题是:(1)专任教师数量少,教师水平低,自己就根本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学员起点低,自身难以接受先进的教育技术;(3)学校办学经费少,难以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4)受短期利益驱使,培训单位只追求招生数量,不注重培训质量。
四、农村劳动力自身不能适应就业社会化
1.在社会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个人因素对其参与培训意愿的影响主要有六个因素,即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当前的收入水平、预期的收入水平。我们调查中发现:男性因为面临着较大的维持家庭生计的压力,所以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烈的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培训的意愿;在年龄方面,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劳动力越愿意通过培训提升自己;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他们的视野也更开阔,所以受教育年限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参与提高自身素质培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培训的意愿更强烈;当前的收入与参与培训积极性成反比,收入低的农村劳动力有更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要求,他们会倾向于参加素质培训;对未来预期收入越高,越会做出提高自身素质的努力,预期收入与参与培训积极性成正比。
2.社会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家庭因素对其参与培训意愿的主要影响主要有四个因素,即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的收入来源、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调查中发现,家庭人口越多,经济负担越重,家庭中劳动力参与培训的压力越大,但培训意愿较强;当家庭中劳动力人数很多时,该家庭中的劳动力面临的寻找工作的压力越大,培训愿望也越强烈;以非务农收入为主的家庭成员,视野开阔,对知识的价值和技能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并且对专业技能有更多的需求,所以更愿意参加培训;家庭当前人均收入与参与培训意愿成反比,如果整个家庭的人均收入比较高,农民对改变目前的职业状况的意愿就不会很强烈,反之,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农民倾向于参加素质培训。
农村劳动力社会化就业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它是推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却是制约社会化就业的瓶颈,而作为提升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培训却仍然滞后于就业社会化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川东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必须摒弃过时的培训模式,重新建构适应社会化就业的培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农村劳动力培训与社会化就业不相适应,政府出钱出力却得不到应有效果的困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障碍,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年在达县、宣汉、万源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Z].
[2]2011年4月在达州市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等地调查时与一些村支书和村民聊天时记录[Z].
篇10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问题;策略;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认真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重大课题。
一、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
龙湾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总人口348690人,暂住人口419259人,农村劳动力27.1万人(不包括暂住人口),已有18.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10.3万人、第三产业为8.05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0%和29.70%,尚有8.7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近五年来,龙湾区委、区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带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宣传引导,创新工作载体,强化服务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大力促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不断做大劳务经济。2012年全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6%。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4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区GDP的1/7,社会购买力的1/3,财政收入的2.3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868元;当年农民人均增收2171元,“打工”增收占1153元,当年增收的89%来源于外出打工收入。农民建新房、买电器、购小车、用手机等等基本都是源于打工收入。此外,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还带回了大量的信息、技术、项目,回乡创业方兴未艾。仅近两年全区回乡,创办企业、开发山水资源或投资基设施建设的近2000人, 投资总额10亿元。可以说,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选择。总体上看,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转移渠道呈多元化。
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
(二)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我区20个企业近200名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区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三)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
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镇内占32.1%,镇外即龙湾内占40.9%,即龙湾外温州市内占8.9%,温州市外省内占6.9%,省外占11.2%,体现出就业区域以本区为主的特点。
(四)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
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据问卷调查统计,37.3%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28.6%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龙湾区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除去在家务农、区内从事二三产业和已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外,全区近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得到转移。区委区政府提出今年新增培训转移1.5万人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好政策支持、技能培训、提供岗位和维权服务等关键问题,以大发展推动大转移,以大转移促进大发展。这里我仅就区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工作做些探讨。
1、建好服务网络,保障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走向富裕。
要加强宣传,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浓厚氛围。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闭塞的问题,农业和劳动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长年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畅通。通过宣传引导、收入对比、求职提醒、维权承诺,让农民对外出打工动心、称心、放心。要送岗到家,确保农村劳动力求职有门。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岗位的有效匹配,要建立了岗位资源信息库。将区内外的各种用工信息通过分门别类统统录入微机,并实行区、镇、村三级联网,农村劳动力如果要想就业,只要在网上浏览一番,便可找到自己需要的岗位。同时,政府还要定期举行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招聘活动,在农民家门口传递用工信息、搭建就业金桥,帮助劳动者开辟就业捷径。
2、狠抓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实现成功转移
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龙湾区有27.1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67.1%。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要让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实现成功转移,一要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能培训。龙湾区已有等技能培训基地12个,每年可以培训10000人以上。但是,培训基地招生非常艰难,每年不到5000人。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加强招生的宣传组织,加强对困难农民的财政支持,使农民极积参加技能培训。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建好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社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农村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力量,把培训基地的实验室建设好,把实验设备添置齐,把师资队伍配到位,切实解决培训基地的教学问题,让培训学员真正在基地能够动手,到工厂能上班。三要重抓订单培训,培训一个转移一个。要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2004年以来,龙湾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和“把广大农民改造培育成为适应分工分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必须要建立一个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机制,使培训贴近农民、适应市场、实现增收,促使农民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培训机制
龙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建立了区委常委、分管副区长为组长、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8个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学院,办公室下设劳务输出、企业用工、农业技术、渔业技术、预备劳动力5个培训组,区劳动保障局、经贸委、农业局、海洋渔业局、教育局五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担任组长,负责各自项目的培训。为更好地指导农民培训工作,区委、区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实施意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基地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区农培办和区直有关单位也根据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更为难得的是区委、区政府连续10年(2004-2013年)把农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制主要内容。
2、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培训方式
我区各街道根据市场用工需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大力探索创新培训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操作、集中授课与送教上门、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区农业部门在对农业大户、种养专业户的培训中,注重外聘专家与本地农技人员授课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田头指导相结合,农民培训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区经贸部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一线技能性工人的重点培训,全区十几家重点行业协会去年共培训企业一线工人2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务工农民;在原有统一培训基础上灵活增设自主培训方式,针对被征地或已流转土地且未享受培训补助的农民,自主参加培训学校学习并取得市级以上劳动部门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人给予400元资金补助,全年共有5135人通过驾驶、电子商务、美容美发等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共有800多名学员顺利拿到大专毕业证书。
3、紧扣产业发展,打造培训品牌
我区各地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展特殊工种的培训,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品牌。去年8月,温州市东方美发美容学校、金鼎美食培训学校等7家培训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组建我区首家职业培训集团――育才职业培训集团,在集合各自培训领域信息资源、渠道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龙湾自主职业培训品牌,目前该集团拥有专、兼职教师100多人,培训项目达十几个;我区还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打造出印刷制版、缝纫车工、幼儿教师、电工、厨师、会计六个优势培训品牌,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就业渠道和人才保障,这六个品牌占了全区农培份额的92.7%,发证率和转移率高达97%和91.2%。结合当地医护市场需求,针对40至50岁年龄段的妇女想打工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实际,组织她们学习母婴、病人、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护理培训,就业前景良好,培训后工资水平达到2500元/月,月子保姆甚至高达4000元/月。
2013年,龙湾区各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学校分校在区社区学院的辐射带动下,超额完成培训任务。承担全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及各种短期培训,全年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超4万人次。开展市级示范社区学校创建,创成市一级社区学校1所,市二级社区学校2所,市二级社区分校2所,全区街道市级社区学校覆盖率85.7%。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