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8: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行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住房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把房价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外(包括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以及降低有关的政府税费等),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是建立与形成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局限性分析
一个完整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包括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即按揭贷款市场,是指购房者(按揭人)以房产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银行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后发放贷款的市场;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住房抵押债权转让市场,是指金融机构将住房贷款转售给其他投资者,或者以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抵押贷款证券的市场。
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涉及到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一是银行贷给按揭人的资金是银行对储蓄者的负债。储蓄期限一般较短,而按揭贷款的还款期限较长,银行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不匹配,就不能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和期限呈反方向变动,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流动性较差,因此目前各银行都严格限制贷款期限;三是风险大,由于按揭贷款是期限很长的债权资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很大;另外,当客户因某种原因失去偿还能力或者认为违约产生的利益超过违约所产生的损失时,就会发生信用风险。由于上述原因,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目前银行普遍“惜贷”的一个重要成因。鉴于此,为提高银行的积极性,可参照发达国家的作法,努力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
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可以分为证券化市场和非证券化市场两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抵押债权证券化,是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它是指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其所持有的抵押债权汇集重组为抵押组群,经过政府机构或私人机构的担保和信用加强,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由此而形成的资金流通市场,称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非证券化市场是指由投资者直接买断住房抵押贷款,从而实现相关债权主体的直接转换。
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效应分析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际上等于把不能分割的房地产变成可分割的财产,把不可移动的房地产转化为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这一方面为一般投资者提供了共享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收益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把社会短期货币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资本金,也有利于社会的投资渠道、以及住房抵押贷款的运作和退出。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下述几方面:
1、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风险
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抵押证券后,原来集中在银行的抵押贷款资产,变为资本市场上很多投资人持有的抵押债券,这样就使房屋抵押贷款的风险相应分散。而且,由于抵押证券是以一组抵押贷款的投资组合为抵押,个别违约风险被分散,投资的有效收益能够得到更大的保障。
2、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解决了银行抵押贷款“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流动性难题由于房屋抵押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30年,对发放抵押贷款的银行来说,信贷资产回收周期很长,而通常银行吸收存款负债最长仅5年(实际上居民存款以活期或1年期为主),二者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和管理的难度。通过证券化,银行及时把长期抵押贷款资产在资本市场抛售兑现、或自己持有变现能力很强的抵押证券,就可解决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另外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通过抵押二级市场打破抵押资金的地域限制,使得抵押资金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抵押贷款利率的高低不平,使之平均化和市场化。
3、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刺激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积极作用
对抵押贷款借款人来讲,由于抵押贷款证券化,拓宽了抵押贷款发放的资金来源,增强了抵押贷款的流动性,分散了抵押贷款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可以延长抵押贷款的时间,扩大抵押贷款的范围,发放更多住房抵押贷款,从而满足市场购房者融通资金的需要。这样对购房人来说,不会因为借款资金短缺的瓶颈抑制而推迟购房意愿;而房地产开发商也将有更多机会出售他们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楼盘,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将有利于激活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缓解房地产的供需失衡矛盾、以及有效的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等。
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
近些年来,我国在房地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为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包括:1、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为推行住房贷款证券化创造了必要条件。2、我国已建立了一些房地产金融机构,如一些专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部和住房储蓄银行等,为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机构上的保证3、大批房地产与证券评估机构的建立,为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必要的中介保障等。但是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属于新生事物,要实现这一金融工具的创新,就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有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扶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育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
要发行抵押贷款证券必须建立完善的、流动性较强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包括: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保证正常的交易秩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才能有效流动,其效应才能真正得以发挥。目前,我国证券化方面的法制建设还很滞后,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关管理部门面临着建立和完善有关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任务。2、深化金融改革。在国有银行商业化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人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银行、抵押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构,推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转换,扩大住房信贷资金来源。3、开发新的贷款种类。目前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住房抵押贷款,形式单一,且限制条件严格,这严重制约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学习国外经验,吸收一些适合国情的贷款形式,如分级偿还抵押贷款、可调整价格抵押贷款等,从而推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抵押市场担保体系
开展住房抵押证券化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1、在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建立起健康有序的信用关系和信用体系,提高贷款者和抵押品的信用等级和信用条件,增强抵押贷款的清偿能力,减少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2、在流动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中,增强抵押证券的安全性和清偿能力,提高证券发起机构和证券抵押品的抵押信用和抵押证券的交易信用,加强对抵押贷款证券化后的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由此可见整个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运转必须有完善的抵押担保体系的支持。因此,设立专门的证券化担保机构,为抵押证券提供信用支持和担保,对整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体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初始阶段,应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这样可以提高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证券的信誉,为实行住房抵押贷证券化打下坚实的基础。3、加快抵押贷款证券化运行所需的中介机构的建立
包括:1、建立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的职能主要是买进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所有权和房产抵押权,组成抵押贷款组,经标准化处理、信用评级及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增级后,发行抵押贷款证券,从最终投资者处取得销售抵押贷款证券的资金。2、培育抵押债券的认购承销者。其职能是代替债券发行者销售债券。认购承销者可分包销和代销两种。包销商要承担发行风险,即在债券未售完时包销商要购买剩余债券
篇2
摘要:基于预期-绩效理论和ACSI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国内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驱动机理。研究发现,正向失验有助于提升顾客忠诚;顾客满意度不仅直接作用于顾客忠诚度,还通过抱怨因素间接提升顾客忠诚;服务质量通过影响认知失验和满意度间接影响顾客忠诚;过高的顾客预期会导致负向失验进而降低客户忠诚;抱怨作为一个较为特别的因素,对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服务质量;认知失验
一、引言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发展至今,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无序竞争状态,各证券公司业务结构雷同、竞争手段基本停留在价格竞争上。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发展和日益开放,同业竞争的加剧,海外券商、基金等机构通过合资、QFII等形式对国内证券市场施加愈来愈多的影响。面对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冲击,在同质化经营时代以规模和投入为关键因素形成的传统优势将被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转型和更加激烈的专业化和差异化竞争。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客户需求趋于个性化、复杂化,证券行业已经逐步进入满意度竞争时代[1]。营销和服务将成为核心竞争要素,这将给传统的营业部模式带来严重挑战,营业部作为交易通道的价值迅速下降,而客户对交易的安全、便捷性及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要求却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必须由传统的通道提供者转变为客户资源开发和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综合性、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避免简单的价格竞争,转而通过追求服务质量和顾客忠诚度的提高,利用高质量的客户服务为公司创造最大化价值。因此,能否把握投资者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理,对于证券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提升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国内理论界对于证券行业顾客忠诚度的研究还不多。本文试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我国证券市场的个体投资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对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理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
二、文献回顾
保持高的顾客忠诚度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认为忠诚的顾客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如Larry(2001)的研究发现,维持旧顾客所需的成本远低于吸引新顾客的成本,而且顾客关系维系的时间越久,越可以增加销售机会与企业利润[2]。目前国外对顾客忠诚度影响机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瑞典的SCSB模型、美国的ASCI模型和欧洲的ECSI模型等满意度测量模型,虽然上述模型是用于测量顾客满意度指数,但最终目的是预测和解释顾客忠诚的驱动机理,因而被很多学者用于对行业和企业等中、微观层面的相关研究中。
Fornell(1992,2005)建立的瑞典模型(SCSB)是第一个对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行系统分析的评价模型。该模型中,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绩效认知(感知质量)和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预期(顾客预期)共同决定顾客满意度,而顾客满意度直接影响顾客抱怨与顾客忠诚度[3,4]。
美国满意度指数(ACSI)与SCSB的最大差异在于,ACSI将顾客感知价值因素加入到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模型中。这里的感知价值是顾客对服务的预期与感知质量的差距。该模型针对美国34个行业共200家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顾客预期、感知质量与顾客感知价值共同影响总体满意度,而总体满意度最终影响顾客抱怨与顾客忠诚度[5]。
Kristensen(2000)等学者在结合了SCSB与ACSI两个模型理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并且利用ECSI对丹麦的电信、饮料、餐厅、银行等行业的领先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ECSI进一步将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细化为公司形象、顾客预期、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等四个方面,并将感知质量的概念细分为产品面和服务面等两个方面。同时,在ECSI中去除了顾客抱怨因素[6]。
此外,Gerpott,Rams,Schindler(2001)和Hee-SuKmia和Choong-HanYoon(2004)分别使用LISREL方法和二叉树logit模型分析了德国和韩国移动通讯市场上客户忠诚度的驱动因素,提出了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相关策略[7,8]。
国内的刘新燕、刘雁妮、杨智、万后芬(2003)针对国家满意度模型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模型继承了ACSI模型的核心概念和架构,同时去除了顾客抱怨变量,加入了企业形象。在此基础上,新模型去掉了感知价值变量,增加了感知价格的潜在变量;在保留对整体感知质量测度的同时,增加一些模糊的质量因子作为感知质量的前置因素。除此之外,该模型还增加了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顾客承诺-顾客忠诚的影响路径[9]。
严浩仁(2005)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理论、关系信任理论和转换成本理论进行了大量分析与综述的基础上,创建了顾客忠诚度的基本驱动模型,发现客户满意度、关系信任、转换成本与客户忠诚度密切相关[10]。
陆娟(2005)提出的模型中,在认可大多数研究中顾客预期、服务感知、感知价值、顾客满意等几大因素对顾客忠诚驱动机理的同时,认为顾客感知价值不仅由顾客预期与服务感知共同决定,还受到顾客特征与行业特征的影响。同时顾客预期受到企业形象与企业承诺的直接影响;顾客的服务感知则受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质量与过程质量直接影响[11]。其后陆娟、芦艳、娄迎春(2006)基于北京市12家国内商业银行的研究发现,顾客满意直接驱动服务忠诚,顾客价值在直接驱动服务忠诚的同时通过顾客满意间接驱动服务忠诚,而服务质量通过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间接驱动服务忠诚,对服务忠诚的直接驱动不显著[12]。
王建军、张勇、池宏(2006)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形象对顾客忠诚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抱怨对顾客忠诚度有负面影响。同时,感知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13]。
乔均、蒋昀洁(2007)以ECSI和CCSI客户忠诚度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忠诚度的评价和影响机理,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客户忠诚度主要可以从客户满意度、关系信任度、转换成本以及忠诚表现等方面进行度量,个人客户对银行产品属性、服务质量、银行形象的满意度以及关系信任、转换成本均与客户忠诚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影响[14]。
综合以上分析,国外对顾客忠诚度影响机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家满意度指数为代表,同时由于大多数国家银证混业经营,加之西方成熟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所占比重较低,单独对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研究相对不多。而国内对金融行业顾客忠诚度的研究较多是对商业银行个体消费者的研究,对证券行业顾客忠诚度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体投资者还占有相当比例,如何评价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的忠诚度?上述忠诚度模型是否适用于分析个体投资者?模型是否要进行修正?上述问题都是顾客忠诚研究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
三、研究设计
1.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顾客忠诚度驱动机理的相关研究中,本文借鉴了最具代表性的由Fornell(1992,2006)提出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
同时考虑到证券行业的特殊性,个体投资者通常只能选择一家证券公司开户,很难对不同证券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比较,通过问卷调查不易准确把握顾客对感知价值的认知,因此在对顾客预期、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影响机制的分析,借鉴了预期-绩效理论的顾客满意度影响模型,引入认知失验作为中介变量,而没有使用ACSI中的感知价值,这里的认知失验是指个体投资者对服务质量事后认知与事前预期的差距。
本文参照Fornell和刘金兰(2006)及预期-绩效理论的研究结论,提出各变量间作用关系的研究假设,考察ACSI模型的作用机理在我国证券行业的适用性[5]。
2.变量界定
(1)个体投资者的顾客预期、服务质量与认知失验目前,不同学者选取的服务质量度量因素不尽相同。PZB(1985)在客户感知服务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在对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时,将服务质量定义为有形性、可靠性、反应速度、信任和同理性五个方面[15]。Stafford分别在1994年和1996年对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16,17],1994年的研究中选取了员工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连续性和舒适、交易系统、公司治理结构、有用的服务、时间速度等七个方面的测度指标;1996年的研究中选取了外观、客户关系、ATM数量、利率和费用、有用而方便的服务、可靠诚实、员工素质等七个方面的测度指标。彭焱和夏新平(2005)提出了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度、保证性、关怀性、信息质量和易用性等7个维度的网上证券交易服务质量度量框架[18]。
吴西镇和陈莹(2009)探讨了利用PZB模型对中国证券经纪业务服务质量度量的思路和方法[19]。
本文在肯定服务质量本身是客户对服务质量主观感知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种感知服务质量的好坏受到服务流程中如服务态
度、服务效率、服务价格、服务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26个题项界定顾客预期、服务质量、认知失验等三个变量。在这里,由于顾客预期、服务质量、认知失验分别是证券公司的个体投资者对证券行业所提供服务质量事前的预期、事后的认知以及事后认知与事前预期的差距,因此上述三个变量使用同一类反映证券行业服务质量的题项来界定,只是三个变量的认知视角不同。
(2)顾客满意度的界定目前对顾客满意度的界定本身还存在争议,本文采用Fornell和刘金兰(2006)的观点[5],将顾客满意度看作是顾客对服务的整体评价,是一个整体满意度的概念。对顾客满意度的度量从整体满意度、证券公司整体表现与预期的符合程度和证券公司服务与理想公司的符合程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度量。
(3)抱怨的界定现有研究结论表明,不满意的顾客中大多数不会选择抱怨,而有抱怨行为的顾客又分为公开抱怨和私下抱怨。不抱怨的顾客可能选择转向购买其他的品牌,企业将丧失顾客再购的利益,若顾客将不满意的经验私下告诉亲朋好友或向第三团体申诉(消费者协会、报社等),将使企业形象受到破坏,从而使企业吸引新顾客的成本增加。只有顾客采取了公开抱怨行为,并且抱怨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才有可能对顾客的顾客忠诚度提升有促进作用。因此,在本实证研究中,只对顾客是否采取公开抱怨的行为进行调查。
(4)顾客忠诚度的界定对顾客忠诚度界定与顾客忠诚度的度量是密切相关的。目前,理论界对顾客忠诚度的度量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通常都是从顾客的再购买意愿、是否向别人推荐、价格容忍度和交叉购买意愿等四个角度进行度量。因此,所谓顾客忠诚度就是指顾客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具有较强再购买意愿、愿意向别人推荐、具有较高价格容忍度和较强交叉购买意愿的顾客通常被认为忠诚度较高。
本文对证券行业顾客忠诚度的度量也是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的。其中再购买意愿使用顾客是否愿意与证券公司继续维持往来关系进行度量;推荐意愿使用顾客是否愿意向亲友推荐该证券公司度量;价格容忍度使用顾客对证券公司提高服务费用的预期反映来度量;交叉购买意愿使用顾客是否愿意购买证券公司提供的其他金融产品或服务度量。
3.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本文的问卷设计主要是根据已有的相关问卷,并根据实证假设的理论基础综合而来。在问卷中尽量使用已有问卷中的成熟题项,如果已有问卷找不到相关题项,则根据理论论述经过反复比较寻找最为合适的题项来询问。研究采用结构化封闭式问卷,问卷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由受访者根据每题题项对其的重要、同意或愿意程度,分别给予1~5的分数。
问卷以证券公司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影响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分别抽取南京、深圳等地多家证券公司营业部的客户作为分析样本。研究问卷主要通过直接发放,当场填答。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633份,剔除无效问卷221份,最后收到有效问卷为412份,有效回收率为51·5%。
研究受访客户交易的证券公司包括20余家。其中,既包括中信证券、银河证券、联合证券、光大证券等全国性的大型证券公司,也包括国信证券、华泰证券、申银万国证券、海通证券、招商证券等地方性实力券商,同时也涵盖了英大证券、南京证券等地方性小券商。同时,个体投资者的职业和年龄分布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4.样本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检验问卷的建构效度,判断问卷设计是否合理,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因子分析简化数据和模型,提取出所需要的变量,将与潜在变量相关的指标保留,而将与潜在变量相关性较弱的指标予以去除,以便于对研究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并根据因子矩阵来解释因子的意义。
首先通过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值大于0·5的指标,然后计算Cronbach’sα衡量各量表因素间信度指标,发现各量表α值大于0·6,属于可接受范围,见表2。
效度分析由于所使用问卷是参照已发表文献,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该量表测量相关变量,因此认为该量表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其次,由于该量表因素分析抽出的因子数量与研究者原设计大体一致,因此,推断这些量表具有适当的结构效度。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实证结果模型使用AMOS5·0结构化方程路径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模型中参数估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图1为结构方程的分析结果。
实证结果显示,顾客预期与服务质量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达到0·869,证明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的顾客预期越高,他们对证券公司服务质量的认知也越高。这一结果验证了Fornell和刘金兰(2006)在ACSI模型中的研究结论,说明我国证券行业的个体投资者的顾客预期在证券公司未来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顾客预期对感知质量具有正向影响。顾客预期与认知失验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的顾客预期越高,他们对证券公司服务质量的事后认知和事前预期之间的差距也越大。顾客预期与顾客满意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132。这一结果与For-nell和刘金兰(2006)的研究结论一致,表明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的顾客预期越高,他们对证券公司服务的满意度也越高,个体投资者对未来服务质量的预期将影响到顾客满意度与顾客保持,增加个体投资者的顾客预期能提高累积的顾客满意度。
证券行业服务质量与认知失验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211。这一结果很容易理解,证券公司的服务质量越高,服务质量与顾客预期之间的差距当然也越大,认知失验值也越大。同时,服务质量也是影响证券公司顾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我国证券行业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达到0·744。这一结果表明我国证券行业的服务质量越高,顾客满意度也越高,这与Oliver(1993)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0]。
从实证结果还可以看出,认知失验与顾客满意度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达到1·165。
认知失验对顾客满意度存在影响是预期-绩效理论的核心思想,本文的实证结果验证了该理论的假设,也与Oliver和Desarbo(1988)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如果绩效符合或者超过预期,会产生正向失验,顾客就会满意;绩效低于预期,会产生负向失验,顾客就会不满[21]。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656。说明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的顾客满意度可以促进顾客忠诚度的提升,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正向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与Fornell(1992)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我国证券行业顾客满意度与抱怨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308。这与研究假设存在一定出入,以往的研究表明客户的不满可能导致抱怨行为。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往往是对顾客总体表现满意的投资者才会选择公开抱怨,这与Swan和Oliver(1989)的研究有点相似,他们发现,不满意的顾客当中完全不抱怨的占大多数,而抱怨的顾客往往是对公司具有潜在忠诚的顾客。
除此之外,我国证券行业抱怨与顾客忠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路径系数为0·100。即一旦说服不满意的顾客继续留下来消费,会变得更忠诚;良好的抱怨处理较能产生正面的口碑效果。即抱怨一旦得到较好的处理,反而会促进顾客忠诚。
从模型拟合优度指标来看,各项指标都符合统计检验的要求,说明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相对拟合指数中,NFI、CFI、TLI等指标的值超过0·9,说明方程的拟合较好。节俭性拟合指数中PNFI和PCFI等两个指标的值也比较大,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节俭性。
2·进一步的分析从各因素对顾客忠诚度的总体影响来看,根据影响大小来排序依次为认知失验、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抱怨、顾客预期。其中,认知失验、服务质量、满意度和抱怨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为正,顾客预期的影响为负。各因素中,只有顾客满意度和抱怨对顾客忠诚度具有直接影响,满意度对顾客忠诚度的直接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656,抱怨次之,为0·100。
顾客预期、服务质量和认知失验等因素虽然不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度,但却通过其他因素对忠诚度产生间接影响。顾客预期对顾客忠诚度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64,说明顾客预期提高会间接降低顾客忠诚度;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度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680,说明服务质量的提升对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间接促进作用;在上述因素中,认知失验因素对忠诚度的影响力度最大,路径系数为0·800,说明正的认知失验会在极大程度上提升顾客忠诚度;除了上述三个因素,满意度因素也通过抱怨对忠诚度具有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031。
1·主要结论通过对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影响机理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些初步的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预期-绩效理论模型及ACSI模型基础上的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引入认知失验作为中介变量,可以较好地把握证券行业的特殊性,准确反映顾客对感知价值的认知。实证结果表明,认知失验是顾客忠诚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对我国证券行业而言,如何采取有效手段增加顾客的正向失验、减少顾客的负向失验,是提升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最主要手段。
顾客预期因素虽然通过提升个体投资者对证券公司服务质量的认知和顾客满意度有助于增加客户忠诚,但是由于过高顾客预期也会导致负向失验的产生进而降低客户忠诚。总体而言,该因素对我国证券行业的个体投资者的顾客忠诚度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服务质量虽然对顾客忠诚没有直接作用,但可以通过影响认知失验和满意度间接影响顾客忠诚,是提升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对我国证券行业来说,如何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是保证顾客忠诚的重要手段。
抱怨作为一个较特别的因素,对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只有满意度较高的顾客才会公开抱怨,同时良好的抱怨处理有助于提升顾客忠诚,这对我国证券行业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相关建议研究通过对400多位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给出若干提升我国证券行业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建议。
(1)证券公司不宜让个体投资者形成过高的顾客预期现有研究表明顾客预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合理的反映出近期顾客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并对未来的质量具有预测能力,而且对感知质量具有正向影响[5]。但是从研究的实证结果来看,虽然顾客预期对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正向作用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但由于顾客预期本身对认知失验作用会降低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间接抵消了其积极影响。因此,我国证券行业在实施顾客忠诚战略的过程中,不宜让个体投资者对公司的服务抱有过高的预期,以免给未来顾客忠诚带来负面的影响。
(2)证券公司应努力避免个体投资者出现负向失验失验作为一个中间变量,对个体投资者的顾客忠诚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预期-绩效模型中,当产品或服务的绩效与预期一样时,产生正向失验;当产品的绩效低于预期时,产生负向失验,而负向失验将造成顾客满意和忠诚度的改变。对我国证券行业而言,要尽可能采取有效手段减少顾客的负向失验,这也是提升个体投资者顾客忠诚度的最主要手段。
(3)证券公司应注重个体投资者的抱怨抱怨的顾客往往是对公司具有潜在忠诚的顾客,抱怨是否会影响顾客忠诚度要取决于公司对抱怨的处理态度。研究结论说明往往是对顾客总体表现满意的投资者才会选择公开抱怨,主要表现在我国证券行业顾客满意度与抱怨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抱怨与顾客忠诚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良好的抱怨处理较能产生正面的口碑效果。即抱怨一旦得到较好的处理,反而会促进顾客忠诚。
这对我国证券行业顾客忠诚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证券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应注重对顾客抱怨的处理,因为这些顾客是潜在的忠诚顾客,只要能很好地处理抱怨,就能有效提升顾客忠诚度。
(4)证券公司应努力建立全方位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根据研究结论,我国证券行业的服务质量体系中,其服务质量的核心内涵应包括服务与业务处理、专业知识、外观与便利、安全稳定性和创新等几个方面。其中,服务与业务处理方面应着重提升证券公司服务的诚实可靠、对顾客抱怨的处理态度、各项基本业务的办理速度、交易费用和方便程度等;员工专业知识方面应努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在市场出现新的产品和风险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及时讲解与提示,并为投资者提供额外服务等;外观与便利方面应注意证券公司的交通便利、招牌易于辨认、外观鲜明、内部指示是否明了、交易是否方便迅捷等;安全稳定性方面应着重注意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和办理业务的差错率等;创新方面应提高证券公司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恒.CRM推动证券行业进入满意度竞争时代[J].中国金融家,2004(9):105-107.
[2]LarryY.Successful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1,42(2):18-19.
[3]FornellC.ANationalCustomerSatisfactionBaromer:TheSwedishExperience[J].JournalofMarketing,1992,56(1):61-103.
篇3
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主要经历了3次试点:①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序幕的拉开,对发起机构、受托机构、发行对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此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宏观金融政策调整的影响,试点暂停;②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继续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随后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基础资产的种类进行了扩充,并增加了风险强制自留、双评级等风险控制要求;③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常规化发展,启动了继2005年和2012年之后的第三轮试点。发展资产证券市场化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与金融体系内部其他机构的合作,促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市场化的形成和流动,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4]。
2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主要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市场化主要有3种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市场化和资产支持票据。2009年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曾一度停滞;2012年重启后,于2014年发行量提速,占绝对主导地位;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开始于2005年12月,但整体发展规模缓慢;资产支持票据开始于2012年8月,整体规模有限。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模式下,证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进行销售属于直接融资,但从整体来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间接融资,又区别于传统的直接融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间接融资直接化的融资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模式中,银行依然起到中介作用,先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之后将贷款打包重组转化为资产支持证券出售给投资人。该模式下,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转移到了投资人身上,同时对投资人甄别与管理风险的要求相比传统的直接融资模式要大大降低,因为是由银行承担贷款的评审与管理的责任。这种模式将间接融资直接化,融合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长处,把银行甄别与管理风险的能力与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效结合,既提高了融资的效率又管控了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的主要特征
3.1基础资产以优质公司企业贷款为主导
纵观目前已经实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项目,可以发现根据基础资产种类不同,大致可分为3类:①ABS(Asset-backedSecurities),其基础资产为优质的公司类保证和信用类贷款和汽车抵押贷款;②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es),基础资产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③NPL(Non-performingLoan),基础资产为银行不良资产。目前在3类资产证券市场化中,已经暂停了NPL证券市场化,而MBS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也开展的数量有限,相对而言,ABS开展的最多。从2005年至今已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基础资产分类情况看,优质公司企业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占比高达85.59%。
3.2发起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在2014年以前,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的主要发行人。2014年以来由于监管审批加快以及城商行资产出表压力等多重原因叠加,城商行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4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规章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指导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的多是通知、意见等规章与规范性的文件,而在立法的层级与效力上有所欠缺,同时对整个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运行和流程的规范也并不完善,使得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试点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困惑。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的基础法规制度建设落后于市场发展需求,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对法律的研究和运用,促进健全规章制度,界定和规范好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用法律手段保护好自身的权益。
4.2信用评价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市场化产品评级面临着历史数据不足、评级方法未经市场检验、评级机构公信力不高等问题。由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复杂的内部结构,涉及到众多基础资产,经过一定的信用增级后,即便实行了较为充分的信息披露,对普通投资者乃至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光凭自身知识和经验很难准确判断其投资价值,因此信用评级显得尤为重要。
5小结
篇4
一、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及基本内涵
1.资产证券化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银行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将贷款持有到期的贷款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存款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信贷资金需求。当时,承担美国大部分住宅抵押贷款业务的储蓄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的冲击下,储蓄资金被大量提取,从而流动性出现严重不足。为摆脱这一困境,美国政府决定启动并激活住宅抵押贷款二级市场。1968年,美国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公开发行“过手证券”,开创了资产证券化先河;1985年,美国又推出了汽车贷款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和品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不再被仅仅理解为商业银行解决流动性不足的手段,而是在更重要的意义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内容丰富的理财观念和方式。
2.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内涵。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新组合,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进而提高金融资源(主要是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发起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别目的载体)、信用评级机构、投资者等诸多方面。其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发起人将待证券化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并以销售的方式转移给SPV作为其基础资产;然后,SPV以该基础资产预期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作为支撑,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撑证券(ABS,Asset-basedSecurity),并用发行收入向发起人支付购买基础资产费用,并最终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入偿还投资者。
在上述过程中,SPV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在其与发起人之间构架了风险隔离机制。这样,在发起人破产时,被出售的资产池内的资产不作为发起人的破产财产参与破产清算,从而达到了破产隔离的目的。破产隔离机制使得资产池的质量与发起人自身的信用水平分离开来,投资者就不会再受到发起人的信用风险影响。另一方面,SPV对所取得的基础资产通过外部信用增级(如证券保险等)或内部信用增级(如超额抵押等),以提高证券化后资产的信用等级,吸引投资者。
二、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有利于盘活金融资产,化解初始贷款人的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质量,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大大增强。
商业银行的负债以中短期存款为主;而资产,尤其是贷款资产则出现长期化倾向。对此,我国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普通贷款项目也出现长期化的趋势。这使得商业银行本金回流期限被长期合约所框定。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处于整个市场与经济波动中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为解决这一矛盾,传统商业银行只能严格限制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其结果是社会中长期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进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商业银行本身的盈利能力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出现,则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办法。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战略规划,积极开展各种贷款业务;同时,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管理需要,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转化为证券,并销售出去,从而有效缓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因此,资产证券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散过程。
2.资产证券化可以扩大商业银行的收益来源,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表外业务的发展,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竞相发展中间业务,且已形成一股新兴的国际金融潮流。对于它们而言,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0%—50%,有的甚至超过7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目前尚主要集中在结算类和类,并且,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大约只有6%—17%.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仍严重依赖利差收入。为应对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并以此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资产证券化的推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来源提供了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另外,还可以通过为其他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等而获得收入。
3.资产证券化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加强管理约束,增强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商业银行为促使其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必须全面增强信贷业务管理约束,建立健全较好的产品定价和信贷管理基本机制,将信贷产品标准化、规范化,锁定风险、简化信息含量,增强证券化资产信息的透明度,以降低SPV为基础资产信用增级所花费的成本,同时增强投资者对证券真实价值的认可程度,进而降低商业银行融资代价、提高基础资产的销售价格。
因此,可以说,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促使其主动增强业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的过程。
4.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有效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改善资本充足率
。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有效地管理资产负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如某一揽子贷款或部分应收款,组合成资产池,转入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同时,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于是,商业银行可以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负债结构随之得到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也趋于合理。同时,贷款的风险权重常常高于债券的风险权重,因此,善于管理的银行可以通过对其贷款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来改善其资本充足率的大小。这对我国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的商业银行而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增强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目前,我国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2006年,我国金融领域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为此,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进行改革,建行、中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和上市前准备工作,工行、农行也明确了在今后几年争取上市的目标。一时间,能否成功改组上市似乎成了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一个最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上市方面——这只能说是商业银行改革成功的市场表现,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才应是商业银行改革的目的之所在。
资产证券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收益水平,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应对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开放后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并已有初步尝试。2003年初,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德意志银行签署了资产证券化和分包一揽子协议合作项目,涉及债权金额25.52亿元,被称为我国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内成功推出账面价值约132亿元的资产处置信托项目。但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无论是理论知识准备还是实际操作经验,都还十分欠缺,在社会环境、制度建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国在开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加以注意。
1.评级成本问题。我国国内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评级并不高,而较低的信用评级也就意味着较高的融资成本,同时,为评级而聘请国际专家所需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从商业角度考虑,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还不适宜广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施。但随着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走出国门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加快信用体系及相关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及其资产信用等级,并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应对全球化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
2.会计、税收、法律问题。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是资产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些方面涉及证券资产的合法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与各方参与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并直接关系到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和结果。因此,我国应加快对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有关会计、税收、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以规范该项业务在我国的应用。3.风险问题。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因此,我国在积极研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中有关潜在风险的化解对策研究,以求得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当然,上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应加快相关问题的研究,积极完善各方面条件,边摸索边实践,正确引导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林龙、王勇,《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管理》,2001,中国金融出版社。
2.余龙武、郭田勇,《中国银行业的综合经营与监管》,2002,中国商业出版社。
3.吴青,“浅议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国际金融研究》,1999.12.
4.程虎,“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
篇5
“目前国内证券市场正处在面向未来的根本转型期,在这个大变革的时期,湘财证券将通过一系列变革的管理方法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公司推出的SI训练计划就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湘财证券某高管人员日前在向记者介绍公司所推行的SI训练计划时这样阐述。
今年以来,国内证券二级市场走势持续低迷,在这一形式下,湘财证券仍然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公司在巩固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力度。日前,湘财证券公司以“创新与超越”为主题,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SI训练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据介绍,SI是一项系统的训练工程,其源于二战盟军对海员生存能力的训练,湘财经过进一步研究将其扩充为以“纪律与意志共存,管理与专业并重”的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培训,目前主要由客户经理系列专业培训、管理素质培训以及外展训练三大模块组成。客户经理培训以专业培训为主,以营销主线涵盖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经纪业务三大业务;管理素质培训以培养员工的管理技能,提炼管理经验、提升管理层次为主导,着重批量培养管理团队;外展训练以调整健康的心态和心智为主,通过参与各类有目的的活动,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超越自我。
篇6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 经营体制 现代化 策略
论文摘要:证券是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之一,而证券公司在现代化环境下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我国证券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从早期的证券公司经营模式看,其创造的经济价值是较为可观的,但社会在不断进步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则显得略为落后。证券行业及时调整经营体制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首先总结了传统体制下证券公司取得的成就,并重点分析了现代化经营体制的创建策略。
证券公司是服务于证券交易活动双方的组织,当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很多大型的证券公司、商务大楼,这些对于证券行业乃至金融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在沿用早期经营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因而,构建“现代化”经营模式则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一、传统证券经营的成果
早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社会经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证券作为新兴金融行业的代表,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虽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创造了无数的商业价值。早期证券经营的成就包括:
1.效益增长。与银行相比,尽管证券公司出现较晚,且在社会群众的意识中较为陌生。但经过5-10年的经营改革,“证券”开始被人们所熟悉,大量的投资者开始加入到证券投资行业[1]。证券交易活动的广泛开展,为金融行业效益增收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持续经营。国家为了保证证券行业的长期经营,制定了许多有助于证券公司发展的法律,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证券法》,该法律的颁布为改革开发之后的证券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了证券公司经营至今的一个关键的法律保证。
3.扩大就业。在证券公司经营的同时,其必须要招纳相关的人才致力于公司内部建设。公司“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之后,相对增加了社会就业人数,为那些经济专业人员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现在看来,公司在聘用人才之后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是相当可观的。
4.跨国经营。这里提高的跨国经营实际上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想象,这主要还是由于早期我国的证券公司依旧持续着“封闭”状态。在为数不多的世界经济交流活动中,证券公司开始认识到走跨国道路的意义。虽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但在理论上的构想为现代证券跨国打下了基础。
二、现念发现的问题
长时间的摸索、尝试之后,我国对于金融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回顾早期的证券公司经营方法,笔者发现了传统证券模式中的诸多不足之处,这对于未来高层次的经营战略创建是很不利的。
1.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是现代金融行业提出的新概念,其旨在强调把“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产业联合起来经营,实现业务、交易、经营上的往来,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实现一体化经营。很显然,这种混业模式在传统的证券公司经营中几乎没有实施。
2.市场范围。改革开放之前的证券公司只重视于本国内的证券经营,对于进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市场未能正式考虑。世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大市场”,每个国家之间需要加强证券交易往来,彼此之间才能发现经营优势。从现代市场理念看,传统证券公司没有做到“世界市场共融”。
3.分配制度。对于分配工作主要是指证券投资者们的收益分配,早期证券存在两方面的分配问题。首先,分配方式混乱,这使得证券公司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证券投资群体减少;其次,分配利益失衡,证券公司私自操作收益,收益分配达不到投资者预期。
4.资金收支。当筹集到一定的资金之后,证券公司不能对资金科学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所有的资金都集中于证券这一个行业后,对于其它行业的收支会带来影响。且证券公司管理意识上的疏忽,造成公司内部资金没有充分利用,影响到了正常的经营计划。
三、构建先进的证券模式
经济全球化必将带动世界金融的一体化经营,针对这一未来发展趋势,证券公司必须要顺应时展潮流。证券公司作为金融经济的机构之一,其应当从我国的金融行业为出发点,对当前的经营模式不断优化调整,创建出先进的证券模式来满足经济需要。
1.国际经营。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等诸多经济学理念的提出,足以证明世界各项经济都在走一体化模式,这也决定了我国证券公司必须要坚持“国际经营理念”。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跨国经营指日可待。
2.产业升级。证券虽是金融业的分支,但当期发展壮大到特定程度后则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因此,证券公司应该做好产业升级准备,对内部经营结构不断调整,在人员、体制、管理上改进变动。
3.遵守原则。“原则”是证券公司经营中必须压坚守的,没有了原则整个经济行为就缺少了稳定性。公司在参与证券交易活动时,应该把“公正、守法、规范”等当做重要宗旨,所有经营活动以此为准。
4.管理体制。对于证券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到的各项问题加以管理,不仅可以严格控制经营活动,还能保证经营效率的提高。如:财务管理可降低成本,业务管理可增大收益等,都是管理中需要注意的。
早期的证券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前需要,“现代化经营”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全世界金融体系的变动,证券公司必须要从早期经营模式中吸取经营,创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宝富:分析证券公司在金融行业中的地位[J].中国科技博览,2009,15(9):30-32
[2]潘军浩:探究证券公司经营过程遇到的诸多问题[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9,40(17):51-53
篇7
关键词: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绩效
一、引言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经济成果,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一般用利润率来衡量。如果说市场结构是产业组织研究的起点,那么市场绩效就是产业组织研究的落脚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组织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市场力量假说:市场力量假说基于梅森(Mason)及贝恩(Bain)创立的经典的SCP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该假说认为:集中度高的市场会导致不完全竞争,大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实力,运用市场力量(即通过提高价格、控制产量等行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此,绩效与市场集中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二是有效结构假说:有效结构假说是Demsetz(1973)和Peltzman(1977)提出的,他们对SCP框架下市场结构的决定性作用提出质疑,认为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及生产技术更先进,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使整个行业的集中度提高。也就是说,虽然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看起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那并不是内在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伪相关,事实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都是由效率决定的。不管如何,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1987年9月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到2010年我国证券公司总家数已达106家。这其中有快速发展也有停留滞后。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全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在之后的2002年至2005年进入了低谷时期,特别在2005年有大批证券公司被关闭,从2006年开始我国证券业步入规范发展时期,2007年底各项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证券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证券公司规模偏小、业务结构雷同、资本实力弱、市场竞争激烈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证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提高我国证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而行业竞争与市场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我国证券业的市场结构以及其与绩效的关系。
二、我国证券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市场结构的衡量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行业中,企业与企业间在数量、规模、份额上的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竞争形式的总和,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最常见、最基本的指标,它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或产业中,少数较大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的大小,它集中反映市场垄断程度或竞争程度的高低。集中度指标分为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两类。绝对集中度指标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该指标的比重,即前几位企业市场份额之和,用CRn表示,它是行业中企业数目和规模的函数,计算公式为:CRn=Xi/Xi,n为行业中前几位企业的个数,N为行业中企业总数;X为该行业第i位企业在某方面(如产量、销量等)的数值。相对集中度是反映行业内所有企业总体分布的集中度指标,主要有赫芬达尔指数HHI(即H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t等。其中H指数是最常用的,计算公式为:H=[Xi/A]2,N和Xi的含义同上,A为行业总规模。不同集中度反映了不同市场结构,而对于各类市场结构的划分,基本标准各异,主要依据其地区和产业的特征来划分。日本著名的产业组织专家越后贺典教授根据J・S・Bain的分类方法,以亚洲国家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亚洲国家的以绝对集中度指标CRn为核心指标的市场结构判断标准(如表1);而在以相对集中度指标来划分市场结构方面,比较通用的是根据美国政府政策在实践中采用的以H值为核心指标的市场结构一般标准(如表2)。
(二)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分析我国证券公司业务主要包括经纪业务和承销业务两类。
(1)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分析。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表3),首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6.62上升到2005年的7.56,在2009年下降到5.79;前5家的市场份额则从2002年的24.75上升到2006年的29.37,而后下降到2009年的23.62;前10家变化趋势也与此基本相同,从2002年的36.73上升到2007年的43.48再下降为2009年的41.52。虽然2004年至2006年赫芬达尔指数HHI无法获得,但通过其他年份数据的变化也能看出这种先升后降的趋势。另在计算过程中明显发现2007年至2009年三年银河证券持续占据榜首地位,形成了明显的领先优势,同时,前10家中全是大型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表现为向优势证券公司集中。但根据市场结构划分标准来看,我国证券公司2002年至2009年CR10<50、H
(2)我国证券公司承销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与经纪业务相比,我国证券公司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要高出很多(见表3),这主要由于股票承销业务的进入壁垒较高,所需资金量大,技术含量高所导致。承销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很不稳定,具有明显反复波动特征。如首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36.30下降到2003年17.36,2004年又上升为19.34,从2005年又表现为一个下降过程,一直到2007年降为14.54,2008年上升为17.64,2009年又下降为16.05,从最近几年的波动状况看,大体围绕16上下震荡;前5家和前10家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具有相似的波动过程。另在计算过程中发现,2007年和2009年排名第一的证券公司是中信证券,其市场份额分别为14.54、16.05,2008年排名第一的证券公司是中金公司,市场份额为17.64,而且排名前5家和10家证券公司中,除了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一直维持在前两位外,其他像银河证券、中银国际、中信建投和国泰君安等近年来始终位于前十位之列,但排名变化不定。说明我国证券业承销业务趋于集中,但竞争仍然激烈。根据市场结构划分标准来看,我国证券承销业务近三年的行业集中度为:50<CR10<80、5<H<10,总体上来看承销业务市场集中度偏低。
(三)我国证券公司资源的市场集中度分析通过对(表4)分析,发现我国证券公司资本集中度略低,而利润集中度则相对较高。总资产(广义资本)集中度表现出一个先升后降过程,到2009年降幅较大,CR1降至5.44。而从利润集中度来看,2005年表现为全行业大面积亏损,2008年证券业也经历了一场大幅度下跌行情,但前十位证券公司相对利润占有率较高,表明我国一些大型证券公司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应市场结构划分标准,总体来看我国证券业资本集中度较低,利润集中度也处于偏低水平并有所波动。
(四)我国证券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综合(表3)、(表4)所有指标,并将各项CRn和H指标平均,得到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平均集中度(如表5)。从中看出,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平均集中度CR10在50左右,并有小于50的趋势,对照越后贺典教授的划分标准,我国证券行业的市场结构在D型(准中寡占产业)和E型(低集中产业)之间变化,且2009年属于低集中产业。同理,平均后2007年至2009年的H指数在4左右,按照美国政策实践的标准,我国证券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集中度过低。
综上所述,无论是采用日本越后贺典教授的划分标准,还是按照美国政府政策实践的标准,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都偏低,表明市场过度竞争。西方发达国家证券业近百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证券业是一种很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但是我国证券业却呈现出过度竞争的局面。然而当前这种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以下将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三、我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样本空间为1997年至2009年各年的证券公司,样本区间为13年。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会员经营业绩的排名公告”、证券公司财务报告和国泰安数据库等数据,并经综合整理所得。
(二)研究方法本文从证券业市场结构、证券业资产规模和证券市场行情走势等角度,运用Spss对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验证它们与证券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证券业市场结构数据选取行业平均集中度CR10,证券业资产规模选取当年行业平均总资产(TS),证券业绩效选取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证券市场行情走势选取了上证指数(SSI)。
(三)回归分析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行业集中度CR10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P=0.816>0.05,表明两者无显著相关性;(2)资产规模TS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P=0.021<0.05,两者线性关系显著,回归方程ROE=-2.351+0.215TS,即资产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增加0.215个百分点。(3)上证指数SSI对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回归结果也显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ROE=-7.576+0.009SSI,即上证指数每增加100点,净资产收益率就会增加0.9个百分点。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行业集中度对绩效的影响不明显,即市场结构与绩效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如2006年净资产收益率达到41.79市场集中度CR10为50.50,再看2008年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36对应的市场集中度CR10为54.02,市场结构变化不明显,而绩效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行业资产规模和市场行情走势对绩效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从影响的相对水平来看,市场行情的影响远大于资产规模的影响,这也反映了我国证券行业的业绩普遍受系统性风险影响,严重依赖于行情,其三大收入来源(经纪、承销、自营业务)均受制于股市行情。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以及相关的实证分析,可以归纳出如下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不论是集中度指数CR1、CR5和CR10,还是赫芬达尔指数H指标均表明我国证券业介于D型(准中寡占产业)和E型(低集中产业)之间,处于过度竞争状态,集中度过低。并且集中度有继续下降,竞争性有逐渐增强趋势。具体变现为个体数量多而规模偏小的特征。鉴于我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的业务过于单一,资产规模偏小的状况,应在适度保护竞争的情况下,对效率差、规模小、服务质量低的证券公司进行并购、资产重组,提高行业市场集中度,从而提高证券公司规模及行业效率。实证分析显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不能验证证券业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的正相关关系,而是表现为与市场行情和资产规模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说明我国证券行业还处于低水平的竞争阶段,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受制于市场行情。这与我国证券行业业务结构过分依赖于经纪业务有密切的关系,2002年实施的佣金自由化改革对证券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佣金制度变革之外,是采用分业经营模式还是混业经营模式,也会对国内证券公司业务结构造成极大影响。从国外投资银行业来看,混业经营将是一个趋势。因此,在新业务开展及创新业务领域,证券公司应重点开发能抗击市场波动的新业务和新产品,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来改善盈利能力,从而保持盈利能力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姚秦:《中国证券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2期。
[2]方芳、付长文:《中国证券业集中度、规模对绩效的影响》,《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3]黄凌:《我国投资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与绩效实证研究》,《金融论坛》2005年第2期。
[4]Goldberg L.G. and A. Rai. The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for European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6.
[5]Mason E.S. Price and production policies of large scale enterpri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39.
[6]Bain J.S.. 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 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1.
(上接第61页)
参考文献:
[1](美)布瑞德福特・康纳尔,张志强译:《公司价值评估―有效评估与决策的工具》,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阿斯沃斯・达莫达让:《价值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蒂姆・科勒主编:《价值评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戴维・弗里克曼:《公司价值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马克・戈德哈特、戴维-威赛尔斯等著:《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史静:《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北方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7]戴书松:《公司价值评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傅依、张平:《公司价值评估与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9]顾银宽,张红侠:《 EVA贴现模型及其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10]黄静、王菊:《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基于事物期权理论的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6期。
[11]李光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十论文》2005年。
[12]李敏:《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评估》,《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11期。
[13]刘捷、王世宏:《公司价值评估模型的适用性分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3期。
[14]陆敏:《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15]吕学梁、王连华:《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企业并购价值评估》,《价值工程》2005年第6期。
[16]谭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7]汪平:《财务估价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武勇、刘曼琴:《并购过程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8期。
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策略
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在综合治理阶段后,证券行业步入创新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7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证监发〔2014〕37号)在2014年上半年相继颁布,标志着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步入新阶段。
一、证券公司的发展阶段
证券行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银行、信托下属的证券营业。1987年,深圳市十二家金融机构出资组成了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标志着证券行业进入了草创阶段,之后近90家证券公司陆续成立。
1998年,证券行业实施银证脱钩,初步奠定金融分业经营的基础。同年4月,国务院机决定将证券委与证监会合并,明确和强化了中国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基本形成集中统一的全国证券监管体制。期间,券商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经营的问题陆续爆发,证券行业第一次面临行业性危机,证监会持续进行了清理非法网点和风险处置工作,证券行业开始进入了清理整顿和综合治理阶段。在这个阶段,证券市场有几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对外开放有序展开,国际化水平逐步提高。外资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成立专业承销公司等,如财富里昂、中金公司、高盛高华、中银国际证券的建立。外国投资者相继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等制度安排,陆续进入我国股市,并且对我国股市的炒作加大。二是,建立健全了一批基础性制度,构建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制度框架,培养了一批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内的规模较大、具备风险意识的投资队伍。三是,证券公司进一步市场化,部分发生严重违规问题证券公司进入托管、破产清算等风险处置程序,证券公司加大在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人员投入,风控能力和意识显著加强,公司管理和运营进一步规范化。
2004年8月,证监会第一次以发文的形式,从政策上支持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明确了证券公司开展业务和产品创新的机制、路径和政策支持,标志证券公司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二、证券公司的现状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15家,总资产为2.08万亿元,净资产为7538.55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实现净利润440.21亿元,全国证券公司营业部共5785家,证券公司已注册从业人员22.28万人。
2013年,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新三板市场推向全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平稳起步;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继续扩大,推出国债期货,完成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上市交易,开展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股票收益互换等新业务;创新业务发展迅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继续大幅增长,截至2013年底,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万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已成为行业的第三大收入来源,行业盈利水平稳步提升,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证券公司开始尝试搭建网络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网上开户、在线理财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金融服务渠道。
三、证券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较小,实力有限
衡量证券公司规模与实力大小主要看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两个指标,它们既是公司业务拓展的资源,也反映了证券公司业务拓展深度和广度的结果。目前,规模偏小、实力有限已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发展所面临的首要“瓶颈”。
(二)经营范围趋同,业务品种单一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仍然是经纪、自营和投资银行业务,基金管理、兼并收购财务顾问等业务的收入贡献还较低,资产管理和融资融券业务等虽然快速发展,但基数低,贡献仍然有限。国际证券公司盈利丰厚的股指和个股期权、期货、资产证券化以及套利、对冲等尖端金融工具和衍生交易产品在我国尚处于试点或者研究阶段,证券公司的多元化程度较低。
(三)专业化服务水平不足
与商业银行和信托等金融同业和国际投行比较,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上的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盈利能力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仍未能摆脱“看天吃饭”的局面。
四、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拓宽融资渠道,为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证券公司在利用增资扩股、上市融资等权益类融资工具增强资本实力外,应适时根据市场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券、公司债、次级债、金融资产资产卖出回购、柜台产品和收益凭证等新融资渠道和新型融资工具,增加资本实力,为资本中介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做好服务和产品的创新,大力发展资本中介业务
随着证券市场创新空间的打开,证券公司应大力发展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进一步发挥在交易所市场、柜台市场、债券市场的资本中介作用将得到,成为连接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所有者之间的重要桥梁。
借鉴国际经验,柜台业务的规模往往比交易所市场规模更大,无论是基础产品还是衍生品,柜台业务都有广阔的前景。证券公司应该大力拓展柜台业务,将柜台业务作为服务和产品创新的突破口。
(三)激励机制创新
证券公司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合理的长效激励机制来保障,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激励管理层和公司员工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避免委托的道德风险,促进管理层行为的长期化,从而实现证券公司创新业务长期、健康和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加快推进,新股发行、信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的进一步深入,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在拓展,证券行业也将引来做大做强的机遇,但也将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只有通过创新发展,向现资银行转型,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最后胜利者。(作者单位: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郑振龙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篇9
论文关键词:证券监管体制内在机理发展完善
一、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演进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体制变迁及其特征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格局相适应,并与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的政府监管目标相吻合。我国政府对监管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决定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981—1985年,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萌芽期。除了国债发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虽然于1984年公开发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试点与股票交易仅限于极其狭小范围。该阶段不存在真正的监管体制或明确的管理主体。
2.1986—1992年,监管体系雏形阶段
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规模极小的“婴儿期”,与之相对应,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出现了若干监管上述证券市场领域的部门主体,但未形成统一、有序、通畅的集中管理体系。监管体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门和自律组织等若干因素已出现,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初创特征和摸索性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管理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被正式法规确立为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但监管职责不明确,实践中的管制权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权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体现出监管框架中的分权性和非集中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见雏形。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尚未担负实质性自律职能。
3.1992一l998年,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
1992年l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人了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是日均成交金额还是日均开户数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集中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确立中央监管机构,一部分权力根据证券活动性质和归口的不同划分给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当程度地介入证券市场管理,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首次确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门性证券主管部门,摆脱了依附于财政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旧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进程中所牵涉到的错综复杂的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仍表现出权力分散、独立性和权威性弱、缺乏覆盖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的动态特征。总体上,这个阶段表现出多层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门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且明显地显示出过渡期的特征。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框架。
1.监管主体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确定了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并成为取代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职能的惟一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证监会将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但在现实中,我国监管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和不协调。
2.自律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律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社会性的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证券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包括两方面: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二是场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的自律监管。
3.监管法规体系
1998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1998年《证券法》的通过标志我国证券市场依法治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其他证券法规共同构成证券监管法规体系。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具有集权性和一元化、权威性和独立性高、两级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虽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但这个体制框架与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高速发展相适应。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服原体制存在的内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来证券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应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必须全面考虑,放眼未来,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强证券监管体制的自身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证券市场是变化无穷的,只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监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确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第四,树立国际化意识。
(2)明确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监管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职能就是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以及公正地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体现了监管理念和目标。相应的权限,应当依据其职能而定,即仅能作为“裁判员”。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全揽,不能把“运动员”兼于一身,应减少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企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各参与者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监管,对监管者而言,行为本身比结果更值得关注。同时,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手段的间接化、多样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纵。此外,应当提倡监管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正地权衡各方利益,保护投资者信心。(3)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选择的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缺憾,对于完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监管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第二,要尽快完善自律管理规则;第三,要理顺证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证券监管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环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与现有政策和法规相矛盾的条文,法律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不断完备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尽快细化证券法的相关规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其次是要加强执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无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2)重构社会信用体系,恢复我国证券市场的公信力。
篇10
关键词股指期货;参与模式;中介机构
金融期货是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金融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世界金融市场日益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诞生的。论文金融期货经过近20年的迅速发展,已占世界期货交易量的67%。近年来,比重更是上升到80%以上。由于实际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各国金融期货市场参与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市场格局和发展特点。对于我国来说发达与新兴市场的借鉴重点将有所不同。在以美、英、日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上,已形成成熟的期货行业体系,其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的监控体系、丰富的产品系列、有序的参与层次,都有我国发展金融期货所必须认真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对于台湾这个新兴期货市场,在借鉴成熟市场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摸索出一整套适用于东亚,尤其是大中华地区的金融期货市场文化,促进了金融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这是我们要重点吸收借鉴的地方。
1境外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期货的模式借鉴
1.1美国期货市场发展及状况美国是期货市场和期货行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其期货行业结构在原发型期货市场中最具代表性。
1.1.1美国主要证券公司参与情况。在美国,证券公司主要通过部门或者专业子公司2种方式参与金融期货。一些证券公司通过设立专业子公司从事期货交易,如美林期货公司、JP摩根期货公司等都是期货专营商。而另一些证券公司,则通过部门参与,如摩根斯坦利、所罗门美邦等公司都兼营期货交易(期货兼营商)[1]。
美国的大多数证券公司都在一些期货交易所取得会员资格,开展经纪、自营两类业务。既客户从事场内期货交易,也为公司特定的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从事自营交易。
1.1.2美国期货市场中介机构。美国《商品交易法》将其期货市场的中介机构划分为业务型、客户开发型以及管理服务型三大类。
第一类:业务型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期货佣金商FCM(FuturesCommissionMerchant)、场内经纪商FB(FloorBro-ker)以及场内交易商FT(FloorTrader)。FCM是各种期货经纪中介的核心,从其功能来看,与我国的期货经纪公司类似。据统计,在美国期货业协会(NFA)注册的FCM目前共有192家。而根据不同的营运模式,美国的FCM又可以分为3种:一是全能型金融服务公司,如高盛公司、花旗环球金融、美林公司以及摩根大通等金融巨头,期货经纪业仅占其业务的一部分;二是专业的期货经纪公司,以瑞富期货公司(Refco)为典型代表;三是现货公司兼营期货经纪业务,这类公司包括一些大型的现货加工商、仓储商、中间商和出口商等。它们最初涉足期货市场主要是为了套期保值,后来逐渐拓展到期货经纪业务,有些现货公司还下设了专门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子公司,例如嘉吉投资者服务公司(CargillInvestorServices)就承担了其母公司的套保业务。此外,型中介还包括FB和FT。FB又称出市经纪人,他们在交易池内替客户或经纪公司执行期货交易指令。FT与FB正好相反,他们在交易池内替自己所属公司做交易。如果是替自己账户做交易,通常称之为自营商(Local)。
第二类:客户开发型的中介机构。主要有介绍经纪商IB(IntroducingBroker)和经纪业务联系人AP(AssociatedPerson)。硕士论文IB既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但一般都以机构的形式存在。它可以开发客户或接受期货期权指令,但不能接受客户的资金,且必须通过FCM进行结算。IB又分为独立执业的IB(IIB)和由FCM担保的IB(GIB)。IIB必须维持最低的资本要求,并保存账簿和交易记录。GIB则与FCM签订担保协议,借以免除对IB的资本和记录的法定要求。在NFA注册的IIB目前共有466家,GIB则有1043家。我国尚不存在类似于IIB的期货中介机构,而期货经纪公司在异地的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则与GIB颇为相似。在FCM的业务结构中,许多IB的客户量和交易量都远比FCM直接开发的要大,IB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期货业的发展。经纪业务联系人(AP)主要从事所属的FCM、IB等机构的业务开发、客户等工作。他们均以个人形式存在,包括期货经纪公司的账户执行人、销售助理和分店经理等。经纪业务联系人不允许存在双重身份,即不能同时为2个期货经纪机构服务。在NFA注册的经纪业务联系人共有53898人。其中,以账户执行人AE(AccountExecutive)最为典型,他们是FCM的业务代表,是专门为期货经纪公司招揽客户并替客户执行交易和提供市场咨询的人,与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内部经纪人的角色类似。
第三类:管理服务型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品基金经理CPO(CommodityPoolOperator)、商品交易顾问CTA(Commod-ityTradingAdvisor)等。CPO是指向个人筹集资金组成基金,然后利用这个基金在期货市场上从事投机业,以图获利的个人或组织。CTA可以提供期货交易建议,如管理和指导账户、发表即时评论、热线电话咨询、提供交易系统等,但不能接受客户的资金。目前,在NFA注册的CPO有1470家,CTA有790家。
1.2台湾期货市场发展及状况台湾期货市场属于新兴的期货市场,其发展方式为先行开放国外期货市场,然后再建立国内市场,这与台湾证券市场的开放思路是一样的。台湾市场是新近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兴市场之一,并且由于金融改革历程、投资文化及投资者结构与大陆情况极为相似等原因,在诸多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1.2.1台湾证券公司参与情况。台湾证券公司可以作为期货兼营商,全面的参与期货业务,同时,存在一些期货公司作为期货专营商,提供更为专一的期货服务。截止到2005年10月底,台湾期货市场有专营自营商13家;有他业兼营自营商23家;有专营经纪商23家;他业兼营经纪商17家;交易辅助人75家;结算会员32家[3]。
台湾的法规规定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部门等形式参与经纪业务,可以通过部门、子公司、交易人身份参与自营业务。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湾,许多期货公司都具有证券公司背景。如,台湾的元大京华,成立专门的期货子公司———元大京华期货公司,从事经纪和自营(1998年增加)业务,同时,元大京华证券公司下的自营部也从事期货自营业务,同时,经纪部从事期货交易辅助人业务。宝来证券在新金融商品处下设期货自营部,并成立宝来瑞富期货子公司,成为台湾最大的期货商,开展期货、选择权、期货经纪、结算、期货自营等业务。
根据仔细比较分析,台湾不同规模的证券公司在参与形式上,分别存在一定的趋同性。经纪业务方面,大型证券公司更倾向于采取全资控股的子公司形式参与(这种子公司多为证券公司为开展期货业务而专设),中小型证券公司更倾向于采取部门形式参与。自营业务方面,证券公司一般都设有自营部门,但大型证券公司的子公司一般也开展自营业务,而中小型证券公司一般没有子公司,或者存在子公司也主要经营经纪业务而不开展自营业务。
1.2.2台湾期货市中介机构。台湾的期货交易商分为期货经纪商和期货自营商。期货经纪商包括期货经纪公司和兼营期货业务的证券商。一般企业法人不能成为交易所的会员。在台湾的证券行业与期货行业是混业经营,证券商既可以自营期货与期权业务,也可以兼营期货经纪业务。另外,仅证券经纪商可以申请经营期货交易辅助业务,证券商兼营期货经纪业务的,不得申请经营期货交易辅助业务。期货交易辅助人属期货服务事业,它接受期货商的委托,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招揽期货交易人从事期货交易、期货商接受期货交易人开户接受期货交易人期货交易之委托单并交付期货商执行。期货交易辅助人从事期货交易招揽业务时,必须以委托期货商的名义进行。期货交易辅助人只能接受一家期货商的委任,但期货商可同时委任一家以上的期货交易辅助人[2]。
台湾地区的期货经纪商主要有4类:一是专营期货经纪商,只受托从事证期局公告的国内外期货期权交易;二是兼营期货商,包括一些本土及外国券商和金融机构;三是期货交易辅助人,主要是一些获许经营期货交易辅助业务的证券经纪机构,期货交易辅助业务包括招揽客户、期货商接受客户开户,接受客户的委托单并交付期货商执行等;四是复委托公司,就是本土客户从事国外期货交易的机构,它们将委托单转给境内的国外复委托期货商,然后再转给境外的交易所达成交易。
2我国券商参与模式设计
我国期货业目前交易的期货品种仅限于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尚是一片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推出金融期货势在必行。通过对美国这个成熟市场及台湾新兴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是作为新兴期货市场的内地期货市场,要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券商参与模式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方面。
2.1加快期货市场法规建设,完善监管与自律管理体系
尽管几乎世界各国在建立期货市场的过程中,都是采取“先建市,后立法”的思路,但香港、台湾的期货市场却是在借鉴美英等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先立法,后建市”的思路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医学论文这样,既可以避免少走弯路,节省“学费”,充分获得后发性利益,同时也可以使期货市场迅速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惯例规范来发展期货市场。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同时参考美国的监管模式,我国的监管主体应分为三级,包括国家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交易所监管。《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对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据此规定,证监会是国家监管主体。在我国,金融期货推出后,如果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允许参与金融期货交易,那么有权力进行监管的行业自律组织将包括期货业协会和证券业协会。而市场及交易监管主体则为交易所。
2.2分层控制风险,层次化市场管理,形成金字塔型结构
无论是美国、台湾或是其他一些国家,在市场结构方面都反映出一个共性,那就是分层控制风险,层次化市场管理,减少交易所直接管理的机构数目。主要体现在结算会员与交易会员的分离以及IB业务的引进等。这种金字塔式的市场结构,有助于控制市场竞争,形成价值链结构管理。这在我国现在强调混业经营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避免行业恶性竞争。
2.2.1结算会员与交易会员分离。在香港,结算会员和交易会员是明显区分的。而在台湾,虽然没有交易会员这一说法,但从本质上看,参与交易的期货商就相当于交易会员,而期货商并不都是结算会员,因此,在台湾实际上也是交易会员与结算会员分离的模式。
而我国期货市场上,期货公司实际上资质差别很大,但目前不区分交易、结算会员资格,全部经纪公司都是交易所会员,都拥有交易及结算资格。可见,让部分资历较好的交易会员成为结算会员,可以将结算风险进一步过滤,减小了交易所的风险。
此外,我国现在有上海、大连、郑州3家期货交易所,每家交易所对各自的会员分别进行结算。若要到3家交易所同时交易就要结算3次。若能将3家交易所的结算系统统一起来,以交易实体为结算单位,即无论在几家交易所交易只需结算1次,这样既能节省结算费用,又有助于对交易实体进行综合风险的控制。当然,要实现交易所间结算的统一,这在当前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成熟,也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2.2.2推行IB业务。在台湾、美国等市场上,都有IB或类似的中介层次,并且,在台湾,只有证券公司才可以从事IB业务。这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参与风险,限制资质不达要求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期货参与层次,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参与并分享金融期货业务的机会,还增加了金融期货市场的组织动员能力,有利于开发更多的期货投资者。因此,我国应借鉴这一经验,相应地推出IB业务。
2.3证券公司应成为金融期货尤其是股指期货业务的主导参与机构无论是在美国、英国等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是在台湾、香港等新兴市场,证券公司都是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股指期货业务的主导参与机构。特别是我国期货经纪公司规模较小的现状,更加需要引入更有资金实力、规模更大、管理更好的证券公司参与市场,这对于稳定市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证券公司还应该授予更多的选择权。尽管台湾的证券公司都朝着金融控股的模式发展,原本由部门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在有了自己的控股期货子公司后,也转为由子公司负责期货经纪业务的模式。但我们注意到,在市场发展初期,至少在法规方面,对证券公司的限制比较少,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期货参与模式,而非强制要求其一定要通过子公司或部门来经营。并且,从台湾的实际交易数据中分析发现,市场自营账户发生的交易量占到整个交易量的45%左右(表1),显示了台湾市场上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主导参与机构对市场的强大影响力,这一点是国内股票及期货市场所根本不能想象的。而基于证券行业相对期货行业绝对强势的国内实际情况分析,可以认为,未来证券公司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影响将是很大的。
2.4推行“业务牌照”制度,合理控制市场参与者资质和数目尽管台湾目前有近200家证券公司,但真正参与期货交易的证券公司只有30多家,期货公司也只有20多家。台湾期货交易所已发展了近10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其参与数量始终在一个较小的比例范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台湾的金融期货业务并非只是一个统一的业务资格,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股指期货、利率期货等业务条件,并且,证券公司等参与者可以针对某项业务有针对性地申请该子业务资格,如股指期货业务资格。
同时,香港在2003年以前一直实行单一牌照制度,虽然这种方式不利于企业多元化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这对于市场早期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当市场成熟时,这种业务范围的限制就会抑制公司的发展。职称论文因此,实际上香港业务牌照制度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也是一种市场逐步放开的过程。
这对于我国在开放股指期货的初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市场准入一定要逐步放开,先紧后松,才能稳定市场;要是先松后紧,出了问题就容易造成市场混乱。我国之前对期货经营资源控制并不严格,以致目前拥有180多家期货公司,他们可以经营全部期货业务。事实上,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期货公司规模比较小,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等,也导致了一些违规事件的发生。因此,我国期货公司应借鉴台湾模式,朝着做强做大的方向发展,而非仅仅是做多。增资扩股、引入资金实力更强、管理模式更先进的公司为股东、甚至兼并收购等,都会起到整合市场的作用。
3结语
对于股指期货而言,国外有的市场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已有市场的情况,不能强套硬搬。比如,我国期货公司数量多,质量差,这就与国外市场截然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我国期货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参与情况。再如,我国期货交易所的客户承受能力有限,若将来股指期货在期货交易所交易,面临的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同时接纳数倍于商品期货的客户交易,如何处理急剧扩大的交易量等。
对我国现实中收购兼并在操作上的繁琐,也决定了一些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现实中就不太可行。总之,根据股指期货所具有的功能和国外股指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推出股指期货交易,对发展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加强法律、市场监管和券商参与模式设计几方面的配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证券投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