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务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字:政务网;安全;原则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政务网的不断发展,政务网络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促进政务职能转变,提升政府竞争能力,拓宽民主参与渠道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电子政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与政务网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日显突出。据同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我国大陆地区被篡改的.gov.cn网站数量比2007年上半年增加41%,共计2242个,占被篡改网站总数的比例达到7%,而.gov.cn域名仅占.cn域名总数的2.3%,这些数据表明,.gov.cn网站遭受黑客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无疑给我们的政务网安全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
二、查找问题让政务网信息安全隐患无处躲藏
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问题,跟在安全事件的后面盲目的解决不是最好办法,怎样才能把安全问题的发生机率降到最低,做到防患于未然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从目前我国的政务网现状来看,存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软硬件本身存在缺陷政务网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而互联网所采用的TCP/IP协议在设计以效率为主,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导致很多基于TCP/IP的应用服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问题。对于那些可以熟练掌握TCP/IP的人来说,就可以利用协议本身的漏洞对政务网安全构成威胁。
*非法访问
由于网络本身就是以广播方式进行信息传递的,这使得在未采用加密措施的网络中,信息的篡改、窃取成为可能,攻击者在掌握了数据格式并进行恶意添加、修改数据之后,可以冒充合法用户主动的接收信息或发送非法信息给远端用户,而远端用户通常难以分辨真伪。
*病毒
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由此可见,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就是以破坏为目的,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病毒的破坏性大大高于单机系统,电脑一旦中毒,它感染木马、其它病毒的机率会大大增加,同时,也会对整个网络进行病毒传播、ARP攻击等,从而导致整个网络瘫痪。从近些年来的病毒变种速度和流行趋势来看,病毒发展呈现出对抗防病毒软件、传播方式多样化、病毒变形和隐身伪装能力增强等特征,这大大增加了防范病毒的难度。
*木马、僵尸网络.
木马是一种具有隐藏性、自发性的呵被用来进行恶意行为的程序,多不会直接对电脑产生危害,而是以控制为主要目的。计算机一旦被植入木马,其重要文件和信息不仅会被窃取,用户的一切操作行为也都会被密切监视,而且还会被攻击者远程操控实施对周围其他计算机的攻击。
僵尸网络是指骨由黑客通过控制服务器间接集中控制的僵尸程序感染计算机群。僵尸程序一般是由攻击者专门编写的类似木马的控制程序。由于受控计算机数目很多,攻击者可以实施信息窃取、垃圾邮件、网络仿冒、拒绝服务攻击等各种恶意活动。木马和僵尸网络都是非常有效的远程监听和控制手段,对当前政务网络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掌握原则为政务网安全建设指明方向
在政务网的安全建设中,需要权衡好安全、成本、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曾经有人把政务网的安全建设比作是“门”与“锁”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一扇门,锁越多,门的安全性越高,但随之带来的成本会相应增加,效率会柑应降低。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政务网安全设计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处理好安全、成本和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安全保密原贝吐这一原则是我们在建设政务网的初期就应该综合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政务网是政府和公民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上的数据有可公开信息,也有需要保密的非公开信息。因此安全即为一重要因素。
2可扩展性所采用的系统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也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因为任何一套完整的系统不可能只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为更加方便日后的系统升级,我们在建没初期应把它的可扩展性纳入到应遵循的原则之中。当然,在建设当中,还有诸如:可靠性,可行性及可控性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多方合力构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政务网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要多方配合,才能为我们的政务网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一)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首要的突出问题是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泊,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甚至存在违规操作。因此,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应不断地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头脑中绷紧安全这根弦,从根本上杜绝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安全问题。同时,应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力度,工作人员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务网的安全保障应用程度。因此,对工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不断地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以尽快建立起一支政治可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内部技术人员队伍。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法规
全球网络犯罪案件增长,显示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遏制力量明显不足。法律法规可以起到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离开了法律,信息安全将是脆弱的。
目前,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制定了相当数量法律、法规及一些规范性的文件,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缺乏统一标准、监管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等。因此,我们应允分认识到依法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尽快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建设,使信息安全管理有法可依。
(三)强化技术保障
一个相对安全的政务信息网络,离不开严密的技术支持。对于政务网的安全技术手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为了保证网络路由的安全而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所构造的软件。所有通过的数据都须经由防火墙接授检查,这样可以过滤掉一些攻击,以免其在目标计算机上被执行。防火墙还可以禁止特定端口的对外通信,禁止来自特殊站点的访问,从而防止来自不明入侵者的所有通信。防火墙技术的实现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分组过滤技术,一种是服务技术。分组过滤基于路由器技术,其原理是由分组过滤路由器对IP分组进行选择,根据特定组织机构的网络安全准则过滤掉某些IP地址,从而达到保护内部网络的作用。服务技术是由一个高层应用网关作为服务器,对于任何外部网的应用连接请求首先进行安全检查,然后再与被保护网络应用服务器进行连接。
2.PKI技术
PKI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它是用公钥概念和技术实施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普适性的安全基础设施。它由公开密钥码技术、数字证书、证书发放机构(CA)和关于公开密钥的安全策略等共同组成。其中认证中心CA是PKI的核心,负责管理PKI结构下的所有用户证书,把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信息捆绑在一起,在网上验证用户身份等等。
3.物理隔离
所谓物理隔离是指内部网不得直接或间接连接公共网络。这种技术通过在每台电脑主板插槽安装物理隔离卡、双硬盘,把一台普通计算机分成两台虚拟机,实现真正的物理隔离。物理隔离卡的使用,使内部网与公共网实现了物理上的隔离,从根本上保证了内部信息网络不受来自互联网的攻击,此外,物理隔离也为内部网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使得网络的可控性增强,更便于内部管理。
在应用成熟的安全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科研能力,研发出更加适合我国政务网实际情况的安全技术
篇2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二、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电子政务工作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网站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篇3
工程项目确定正式实施后,就需要进行设计、勘察,对施工单位、设备购置等进行相对应的招标手续,财务人员在此环节看似作用不大,但实际上,在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考察过程中,需对参与单位的资金情况、信用情况等进行考证,落实参与工程招标的资质;在招标文件等的审查过程中,财务人员需对付款情况、付款进度等进行审核把关,对比项目总投资计算资金控制情况。投资实施阶段:工程项目正式实施阶段,财务人员需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首先要建立合同档案。合同是约束双方,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书面文件。建设工程必须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大宗材料采购和工程监理等都要依法订立合同。合同的签订对于施工单位和承建方有着一定的制约,财务人员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支付工程进度款、办理竣工决算,合同始终存在于整个项目中,参与整个项目的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收到的合同,要对其内容的完整性、条款清晰性,要求明确性,对付款条件、履约担保责任和违约处罚条款等,财务人员应设立专门的登记账簿,进行逐一编号,建立该项目的档案,以此作为日后支付工程进度款、项目决算等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在对项目总体投资的控制中,应对总体概算进行分解控制,按照可行性分析中对项目概算的分解,逐项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按照动态进行核算,及时调整项目明细,保证概算金额不超。有一些被俗称为“烂尾楼”的工程,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施工下去,这都是因为项目中重施工、轻管理而造成的后果。
竣工决算阶段:项目竣工决算编制阶段,财务人员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繁忙,这也是财务人员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充分体现。竣工决算是对项目建设的全面总结。在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之前,要求财务人员要熟悉每一项资产的性质与用途,核实每一项资产信息,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并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制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待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编制竣工财务总决算。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发生施工单位因与建设单位对某项明细的认价、工程量等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使工程结算迟迟不能完成,影响项目的最终决算。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一方面督促相关人员尽快解决施工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已完成且投入使用的资产及时进行会计财务处理,保证资产上账的及时性,也对资产进行相应的管理。
从资金来源来看,无论是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还是建设自筹的资金,都希望用最少的资金建设出更多更优秀的资产,这就需要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就需要完善的财务管理。只有将完善的财务管理融入项目建设整个过程,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安全、有效。加强财务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减少经济范罪,也是对同志的爱护和保护。目前,尽管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有关的制度建设和制约机制的建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仍居高不下,常常是“一栋楼房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这就要求根据相关的法规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进行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如招标、合同签订、工程实施等过程管理,从而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建设单位应对设计单位所做的规划设计进行审查和核查,对为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各种违规手段。如:建设单位为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在可研和设计过程中,指使可研设计单位故意扩大设计规模,增加设计概算,以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财务管理也是项目建设质量和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连续发生了多起工程质量事故。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均为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如在这些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并深入到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握住了不合格不付款这一关,我想也可能不会再现这些事故。因此如果财务管理不健全,对款项的支付无法监控,资金筹集不力,那么工程建设的质量就不能保障,建设任务就不能按时顺利完成。
篇4
大力宣传我们的公证职能及作用,让企业了解公证的好处并利用公证保证自身的合法权益。我们公证处主动出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我市的各类企业联合,为扶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服务,我们公证处定期到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的现状及今后发展前景规划,为企业提供公证法律顾问,提供公证法律帮助,在保持原有公证事项的同时又从中发现了不少新证源,及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公证事务,回来后我们公证处的业务领导和资深公证员一起座谈,商量如何进行下一步做好公证工作,开拓思想集思广益,对新的公证事项把握不准的及时向上级领导请示汇报,为后期公证工作做好人力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二、具体服务方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吉化北建引成
品石油入长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我们处派出精干公证员和吉化北建领导进行了座谈研究商议,了解到这项工作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涉及长吉一体化的战略计划的工程,做好这个公证工作意义是重大的也具有历史的深远的,我们同吉化领导协商我们的工作的思路和公证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企业领导达成了共识,由于是占用农村农民的耕地,我们对他们提供的各项资格、文件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看是否符合法律及政策规定,有无政府相关部门的批文等,和他们讲清楚我们公证机构只负责现场监督,不能参与测量及其他别的与公证无关的事务,公证只起到证明作用。让其了解公证的职能及公证的证明效力,便以后更好的开展好此项工作,做好前期的必要准备。
三、我们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们由于是7月1日进行的工作,由于占用的是老百姓的耕地工作起来很不好做,上次天然气管线征地遗留的历史问题很多,所以我们这次工作起来就比较困难,我们就耐心讲解,让老百姓知道和上次天然气管线征地不是一回事,讲明此次工程的意义及重要性,让老百姓明白道理,之后工作就好开展了,但问题又出现了,由于玉米涨势较高,我们测量人员根本就不知道谁家是谁家的边界,我们老公证员想了一个办法,找几个竹竿上面绑上带有颜色的塑料袋让老乡自己找到自己家的界限,这样一来不仅测量的速度提高了,也保证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对不懂的问题积极和测量人员及陪同我们的村委会领导沟通协调,尽可能的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还每天核对账单,我们的现场监督和测量单位、村委会三家测量计算结果,当着老乡的面进行一笔一笔核对,这样既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又赢得了老乡的心服口服,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解决,凡是当天能解决的事就不拖到第二天,为确保公证的客观性我们聘请录像人员对整个测量工作进行了全程录像,收集影像资料进行存档,确保测量的客观性、真实性。
由于七月是伏天,我们冒着酷暑炎热,坐着不动都出汗,就可想而知我们的工作了,由于地里车进不去,我们就只有用自己的两只脚一尺一尺的量,测量人员走到哪里我们就跟着监督到哪里,虽然特别辛苦但我们感到很充实,只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也豁出去了,遇到水田地就上里面趟,上面晒着底下蒸着,碰上旱田地就往里面钻,里面是相当闷热了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就走走歇歇,和老乡们打成一片,由于所要征集的地线路是直线的,但老百姓的地不是整块都是一家的,你家占一块他家占一点,各种情况都有,我们就和测量人员村领导、乡镇领导及老乡共同协商研究方案,让相邻两家或三家划清自己的边界线在没有异议的前提下,测量各家的地域范围,避免你占我家一个垄他占我家一个角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充分发挥公证工作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保护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维护了政府的形象工程。扩大公证工作的影响力。为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公证服务。
四、发挥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能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全力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这是我市公证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建设、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惠民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公租房、房地产开发利用,高铁征地拆迁等重点工程建设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公证法律服务。通过活动的开展,服务能力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公证的诚信形象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公证公信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2013年以来,结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市公证机构认真落实省市委、省市政府《关于开展服务民生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活动的实施意见》,我们公证处制定相应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减轻经济负担。一方面深入结对帮扶企业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运用好公证制度,规避和减少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结合实际减免企业之间合作联营、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租赁承包、货物产品买卖、商标使用权转让公证事项;减免企业涉及贷款合同公证事项收费;减免企业股权转让、招标、投标,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公证事项收费;对破产企业兼并公证事项免除公证收费。公证工作必须坚持做到“以民为本”,把便民、利民、惠民、益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理解群众、方便群众。我市公证机构正进一步拓展公证服务领域,更好地贴近民生,服务社会。吉林市安居保障房分房选号活动、高新区荣光村竞选村主任、吉林市小升初,初中按学区入学,初中入学阳光分班等活动……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公证机构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积极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赢得社会各界好评和人民群众充分肯定。在公证法律“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中,公证机构多次组织公证人员下乡、公证进社区,主题法律宣传咨询活动,解答公证咨询,宣传公证知识。我们公证处在日常办证中为老弱病残以及家庭困难、弱势群体开通办证绿色通道,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提供免费公证服务,对继承权公证数额不大的公证事项简化公证流程,对千元以下的减免公证费等一些惠民措施,仅今年我处共办理公证法律援助案件117件,免除公证费用13万元以上。为年老体弱、身患残疾、重病患者、行动不便当事人上门提供公证服务86次以上。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我市江城公证处充分发挥公证预防在先、减少矛盾的特点和优势,在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服务过程中,积极介入征地拆迁、土地流转、企业改制、财产继承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作用,引导群众自觉运用公证手段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五、公证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行了一些思考
公证制度作为国家一种预防性法律制度,它不仅仅在预防民事纠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主动介入经济建设领域,运用它预防、沟通、服务、监督的职能,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公证要在服务国有资产管理、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借贷、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重要领域发挥积极的服务作用,通过公证活动对有关行为的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不法行为和纠纷隐患的发生。目前一些公证部门仅仅重视一般的民事公证,忽视公证在服务市场经济活动中预防和减少经济纠纷的作用,这是绝对不正确的。公证机构要积极主动介入经济社会建设,拓展工作思路,积极主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服务,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公证法律服务作用,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篇5
“六五”普法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征文: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普法的核心环节是法治的宣传教育,法治的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存在着一个关联关系呢?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影响,对我们科学地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这一点正是本文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是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其经济等的集中反映,并为其服务;那么该社会的经济等是其经济基础,是决定该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根据这一经典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法治的宣传教育是为法律制度服务的,所以这种行为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范围;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是社会的实体内容,是经济基础的范围;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经典作家的理论知道,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它们的主体都是人民,所以两者在代表利益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的价值取向是同构同向的。那么基于此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过来也一样,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是发展的好对我们的法律制度走向完善就越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当然有了更加有力的基础性保障,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也就会更有物质基础,也就会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制宣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明白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虽然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务虚性的工作,但它同样重要,也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一种促进;同样道理,做好社会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现实需要,对不断地完善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物质前提,两者都很必要,都很重要。
我们认为,法制的宣传教育是法律制度落实执行的观念实现途径。也就是说立法的目的,立法的内容,只有向全社会广泛地宣传和教育,才会在全社会中产生对该法的了解,知晓,才会在人们的观念中树立起该法的观念,才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以之为规范,从而去自觉自为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它其实就是法的执行和落实的一个观念上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一旦经过合法程序产生,并不以社会某些成员是否了解其内容为其生效的前提条件;也不以某些成员不了解该法的内容而对该成员不产生拘束力;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是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的,所以不希望任何人糊里糊涂地受到制裁。我们的法律不是以事后的惩罚为唯一目的的,所以法律的观念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我们普法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法律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在观念上实现为最高境界。法律在观念上的实现,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自觉自为地守法,以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成员的行为。所以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实现法制观念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更多成员自觉自为的守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积极因素;社会更多成员的自觉自为的守法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性条件;所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环境动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的行政执法以往的做法都是一种被动性的执法,也就是当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为产生以后才去给与惩罚的,但是这种惩罚(来源:文秘站 )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同类违法现象,为什么呢?就是这些行政相对人并不是人人都从观念上形成了一种自觉自为的守法意识,从而没有内在的拘束力,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行政相对人根本就不知道相关法律的内容,当然也就不知道他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所以被动执法的结果是:同样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执法工作量很大,效果不明显。我们的行政执法体系,对象多,领域广,具有源头性,如果在这里使我们的对象能够自觉自为的去守法,那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本身的发展都会大有改观的。
法制的宣传教育是强化社会法制环境的有效手段,依法治国不仅仅需要把立法工作和执法工作,司法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制环境;因为不管是执法,还是司法,这些工作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事后性,也从而使之具有被动性;但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后,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对社会成员具有矫正力。我们做好法制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不仅使社会成员树立起法制意识,还会在这种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法制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言行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这种环境的强化还会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种推动力量。我们知道,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没有一个很好的法制环境,没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市场经济高效有序地运行就是一种不可能,所以我们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6
1 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1.1 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政府电子网络构建做的比较好的,是美国、新加坡,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中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做的比较好的,也最具代表性。美国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是1993年,由副总统戈尔提出一个国家资讯规划,国会通过了方案,提出到2003年10月,政府机构要逐步消除市场化办公,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电子化的在线交易。为了推动政府信息化,美国在推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甚至通过总统命令这样一种形式来规范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比如1997年12月,克林顿了一条命令,要求政府的信息不是根据机构进行组织,而是根据用户可能寻找的服务,或者是信息的类型来组织,即政府要帮助公民一站式地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
在应用领域方面,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开始时,也不是全面出击,而是重点突出应用。但是这些应用是有选择的,在推动电子政务应用时,更多关注的是政府对社会、对企业的服务,对公众的信息服务。美国确认了重点应用:建立国际性的贸易资料系统。建立政府部门的电子邮寄系统。这是美国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时,最初确立的一些重点应用领域。
1.2 欧盟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欧盟15个成员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按照欧盟提出的目标,这15个国家在构建电子网络政府方面是统一步调的。他们提出在15个欧盟国家内部,重点或者部分推动20项几乎全部是面向社会的具体应用。具体来讲,有12项是面向社会成员个人的,有8项是面对企业的。而且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欧盟15个成员国大体都要能实现这20项应用,也就是说这20项具体应用都能在网上办理。通过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概况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的力度,推动电子网络政府的建设,说到底他们的本意是要提高本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 当前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存在的困难
从政府管理体系和机制方面看,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电子政务应用体系的构建受制于庞大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或者说,行政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构建,绝不能过于简单,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这是因为政务管理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每一级政府都设了很多部门,这些部门各有各的分工,各有各的职权,各自行使独立的权力,但是他们又绝不是孤立的一个系统,它要左右配合、上下连动,这是政务管理,政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企业运作的重大差别。在美国,大体是自由市场经济,这个自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模式总体是管理的比较间接,很少直接管理,而且各个政府部门的设置也比较粗放,不像我们机构设置的那么多,那么细化。美国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机构设置,我国相对的是一种细化的机构设置,在这样一个大布置的行政管理体系下构建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②如何改变传统政府的政务管理流程和程序。我国的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现在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这套传统政务流程是相当难的,而这个流程不改变,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适合、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所以政务信息化一个重要的要求是要对传统的政务流程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比较复杂,也是比较难的一个问题。③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管理行为。公务人员在长期的传统政务管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一种观念、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要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按照信息化的手段使他们的行为、观念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要求,两者之间应该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变公务人员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能够适应电子网络政府管理要求,重要的在于公务人员管理理念的转变,只在管理观念转变了,管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
3 西方电子政务发展得到的启发
吸取发达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构建电子网络政府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①要关注应用,首先在重点应用领域进行突破;②要立足服务,面向全社会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③要循序渐进,政府及各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府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建设。
(1)国家要制定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 首先重视的问题应是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技术标准, 以此来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国家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组织协调,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努力贯彻落实。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其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而且还涉及到党政部门的工作程序、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的调整和协调。这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发展规划,从而能够对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强调技术标准的统一性以及在一定的整体规划下进行,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追求硬件设施的先进性, 而是强调未来的可连接性和整体布局、应用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使电子政务的发展偏离了方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
(2)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信息网络信息库。政府信息化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整个社会所需要决策的数量越来越多, 政府决策的负担越来越重。在信息社会中,政府更开放,公众的参与性更强,决策更趋科学合理,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检查更具体直接。电子网络政府的构建:①要求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经济结构、信息系统及社会文明的其他特征相适应;②建一条能将所有部门连在一起并让它们协同工作的安全的政府内部网和中央数据库;③提供满足公民特殊需要的服务, 公民能够从网上方便、安全地得到这些服务。
当电子网络政府逐步构建完成之后,政府的网上应用会越来越多,如此便会产生出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在建立电子政府的初期,应对数据库的建立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要加强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从而既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又能互相连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篇7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 结构模型 应用框架
论文摘要:从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论述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电子政务环境下知识管理系统及其技术支撑体系模型,同时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架构,分析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 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
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以上是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分层逻辑结构模型,该模型充分融合了知识管理的思想,通过知识管理将电子政务服务对象、政务和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三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IT基础设施平台作为最底层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支持。电子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在信息资源服务层被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并存储在知识中心,以供电子政务的使用者访问和提取使用,这一层为知识的再利用和共享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管理的大部分过程主要集中在应用服务支持层和业务应用层,其中,前者作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技术支撑体系,集中了信息和办公管理两大应用平台,这两大平台及协作交流平台将和主要位于第四层——业务应用层的知识管理平台共同完成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具体业务应用。表现层中的公众和政府公务人员既是知识的使用者,又是知识的提供者之一,同时也是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这一层面体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篇8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务结构模型应用框架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以上是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分层逻辑结构模型,该模型充分融合了知识管理的思想,通过知识管理将电子政务服务对象、政务和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三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IT基础设施平台作为最底层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支持。电子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在信息资源服务层被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并存储在知识中心,以供电子政务的使用者访问和提取使用,这一层为知识的再利用和共享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管理的大部分过程主要集中在应用服务支持层和业务应用层,其中,前者作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技术支撑体系,集中了信息和办公管理两大应用平台,这两大平台及协作交流平台将和主要位于第四层——业务应用层的知识管理平台共同完成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具体业务应用。表现层中的公众和政府公务人员既是知识的使用者,又是知识的提供者之一,同时也是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这一层面体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篇9
关键词: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进展
19世纪中期以来,欧美各国逐步建立了寄存图书馆制度,并通过各地的寄存图书馆发行政府出版物目录、索引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政府出版物,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活动开始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对象从单一的印刷型出版物扩大到缩微出版物、光盘、网页、数据库等多形态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摸清其研究状况和规律,并分析其未来发展走向,为其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论文。
1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现状
1.1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历史回顾研究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形成、发展,与政府机构本身的复杂演变、官方出版的规范、专业图书馆(professionallibrary)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副教授、美国《政府信息季刊》杂志编委JohnShuler先生在《编目与分类季刊》(CatalogingandClassificationQuarterly)2003年第35卷3/4期发表的《美国政府信息与目录控制的基础:1789-1900》(FoundationsofGovernmentInformationandBibliographicControlintheUnitedStates:1789-1900)一文,回顾了早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活动的状况、关键性事件及未来走向。
C.P.Crowers对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并选取了美国政府出版局(GPO)、国防文献中心(DefenseDocumentationCenter)、国家技术信息服务中心(NTIS)、国家档案馆(NationalArchives)、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等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政府信息控制和获取机构,对其政策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机构存在的问题和弱点,并对“美国政府出版物月目录”(MonthlyCatalogofU.SGovernmentPublications,简称MoCAT)、联邦寄存图书馆系统(TheFederalDepositoryLibraryProgram,简称FDLP)以及整个美国联邦政府的目录控制系统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1.2世界各国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状况研究
L.A.Ogunsola对尼日利亚的政府出版物目录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尼日利亚AdekunleAjasin大学图书馆馆员C.O.Ajidhun则简要描述了尼日利亚政府出版物管理与目录控制的现状,并指出目前尼日利亚的政府出版物在获取、管理和目录控制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SyedJalaluddinHaider认为,政府出版物是巴基斯坦图书馆事业尚未开发的层面,缺乏有效的政府信息目录控制体系使得政府信息的传播、获取与利用非常困难,他指出了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NoraS.Copeland等人介绍了美国大学图书馆分析了“流亡文献”(Fugitivegovernmentpublication,即未通过美国政府出版局发行的政府文献)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有效采购和开展目录控制的基本途径及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以来,各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控制状况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点。美国联邦寄存图书馆项目(FederalDepositoryLibraryProgram,FDLP)的2009-2014年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在保持传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工作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加工与服务,创建新的寄存图书馆馆藏模式、服务模式和图书馆社区交流模式,整合新的政府出版物综合性在线目录体系,为公众提供及时、高效、个性化的政府信息服务。
1.3信息技术与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发展研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也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早在1975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就开始研究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政府出版物目录控制的问题。1994年,CarolynCSherayko探讨了政府出版物的在线编目问题。
快速变化的社会、技术环境促使图书馆重新评价编目实践及目录的用途。现代信息技术使政府信息资源的数量增长很快,分布又非常分散,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录控制思想引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1996年,DenaHolimanHutto撰文指出,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的目录控制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仍有相当的价值,他建议图书馆界、政府信息提供商、自动化专家合作研究目录标准,把政府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与图书馆目录链接起来,甚至通过因特网资源编目以展示物理馆藏与各种远程获取政府信息方式之间的关系。ThomasA.Downing探讨了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影响,并提出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工作应对环境变化的方式与具体路径。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很早就开始创建并管理电子数据库和数字文件仓库,然而在万维网(WWW)得到广泛应用之前,公众实际上并没有直接获取这些资源的途径。1996年,KarriePeterson,ElizabethCowell,JimJacobs等人就探讨了因特网和现代技术给传统政府信息资源获取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的措施。此后,欧美各国依据DublinCore和GILS两种体系创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府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英国的电子政务元数据标准(e-GMS)、澳大利亚的政府信息定位服务(AGILS)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与规范。AlienMullen探讨了GILS在世界各国的应用情况,并研究RDF、XML、Z39.50等信息组织标准的发展对政府信息资源描述、发现、定位等工作的影响。
2国内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研究现状
2.1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方法研究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日新月异,呈爆炸性增长,因此,传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政府信息资源。王红霞等通过对文件方式、主题树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等常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元数据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李佳培的硕士学位论文则探讨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领域本体构建问题,形成了一个电子政务专业领域模型。谭必勇指出,面对变化莫测的信息技术环境,应当综合运用目录控制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并利用新兴技术的优势和目录控制的经验,使得政府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朝着更符合现代信息用户需要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目录控制模式应当在未来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
2.2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研究
国家信息中心吴晓敏较早关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先后发表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初探》、《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再探》的系列论文,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此后,又提出了基于目录体系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法。北京大学赖茂生教授分析了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应当包括政府内部使用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面向公众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并指出,在上述两个目录系统的基础上,各级省市应当建立一部总账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进而整合建立一个集成式的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王卫文等、马殿富等、吴焱等着重探讨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技术实现问题。2007年,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包括1-6部分)出台后,李霖等人、穆勇等人先后结合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管理局、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目录体系建设实践,对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与理论实践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是对我国近期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成果的重要总结。
3总结与展望
篇10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公共管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一、电子政务与CRM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效的政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这己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在变化迅速、信息丰富、知识密集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央集权、层次繁多、注重稳定的传统官僚制治理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有效地运转了。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国的政府治理更具责任性、回应性、透明性、法治和有效。作为参与全球竞争背景下的中国,在公共行政领域很有必要引入治理这种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全球性质的公共行政理论,以尽快融入国际社会。
通过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与的国际发展趋势比较发现,各国电子政务建设都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根本,这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核心是一致的。从传统的治理模式到全新的电子政务方案实施,CRM引入电子政务将在理论和实践上引起许多领域的变革。因为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种类繁多,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其客户的需求,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效益 [4] 。总体而言,CRM在电子政务中的使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己经认识到CRM是增强网络服务能力的强大工具 [5] 。因此,CRM的理念与方法对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CRM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同时也是包括一个组织机构判断、选择、争取、发展和保持客户所要实施的全部商业过程。当企业和民众对企业快捷的、无缝的客户服务习以为常的时候,将对政府所提供的缓慢服务变得更加挑剔,他们将无法容忍任何拖沓和傲慢。利用CRM可以了解企业在其生产经营中需要哪些支持;市民在其生活中需要哪些援助;哪些企业会因哪些方面的原因而离开本地—即产生CRM中的客户流失问题;哪些客户是有价值的客户—可以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减少本地失业率、增加当地税收。
二、基于CRM的管理服务型政府政务处理及公共管理分析
基于我国政府正处于转型期,现阶段应把建立管理服务型政府作为首要选择 [6] 。基于CRM的政府治理模式在政府职能定位上最基本的表现是逐步从以政府为中心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那么,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职能的有效作用需要相应的政务处理模式的变革。。
1、基于CRM的政务需求响应模式
根据CRM服务与顾客的基本思想,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府的服务客户主要有政府部门及领导、企事业单位、公民消费者。他们相应的服务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政府客户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