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伦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0:5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真理伦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懂得命题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逻辑真理的内涵,同时详细论述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别。为了探求真理必须保证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离不开“真”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下述意义上使用“真”这个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题真。这种真是指命题的思想内容是真的。任何一个命题的内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状态的,而是评价命题或陈述的内容的。它的核心是针对其所表达的知识或信念的,例如:“台湾不是一个国家。”这个命题的内容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是个真命题。
(二)推理真。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结论真之间的关系。演绎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真而结论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结论相对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这里“真”指的是否再现逻辑推断关系而不是对命题内容的评价。
(三)指派真和赋值真。在逻辑学中(特别是在现代逻辑中)把命题形式当作真值形式,而且只从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种命题形式的逻辑特征,真和假是命题的唯一属性。逻辑真在这里指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变项与公式的真假,这时的真假和具体命题内容的真假无关,而只是一种假定的真假和根据这种假定而推论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逻辑学中有一类公式,对其中的变项可以代以任何命题、谓词、个体词总能得到真命题。这类公式的真是一种逻辑关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变项P赋真值或是假值,这个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统真。现代逻辑建立了形式系统,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个系统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这种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种系统的真。
在以上这五种“真”的情况下,逻辑学不考虑第一种意义的“真”,而只关注后四种“真”。后四种“真”在逻辑学中有各种表现,在其他科学中也有这些意义上的真的表现,就被称为逻辑真理。
所谓逻辑真理是一种特殊的真理,是一种因逻辑关系或逻辑原因而成为真的一种真理。逻辑真理不能凭经验而得知其为真,它需要我们借助逻辑分析、语义分析、关系分析确定它们是真的。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真理是有区别的。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或者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来看,其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逻辑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任何逻辑学家都要回答:逻辑真理是否与客观现实一致?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理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述了逻辑基本规律(矛盾律与排中律)。在谈到矛盾律时认为,事物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规律。它之所以能够成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因为它符合“事理”。亚里士多德肯定了逻辑规律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其根据就是真理符合现实的理论,即所谓真理符合论。它在解释真与假这对概念时说,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论,一切真理必需与现实一致,逻辑真理也不能例外。可见亚里士多德的真理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这个真理论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只强调逻辑真理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却忽视了逻辑真理的特殊性。莱布尼兹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他第一个提出了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学中的推理问题,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有两种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实真理那样依赖于经验,它们的证明只能来自所谓的天赋的内在原则。因此莱布尼兹的这种观点,就成为真理二元论和逻辑真理先验论的一个起源。
基于莱布尼兹的推理真理和事实真理的对立,在康德的哲学中就演变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分歧。康德认为一切来源于经验的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绝对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知识,即先天知识。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断,在康德看来表示逻辑规律的判断就属于分析判断。
数理逻辑问世之后,逻辑哲学领域中出现了维特根斯坦学派,即以维也纳小组为核心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数理逻辑的成果,发展从莱布尼兹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论和逻辑真理的先验论,使之获得科学化的外观和现代化的形式。维特根斯坦把逻辑真理称为重言式。他认为重言式的命题是无条件的真,由此他断言,重言式既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同样的也不能为经验所否定,也就是说与现实没有任何描述关系。逻辑实证主义者进一步把康德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推向极端。在他们看来,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逻辑实证主义者确立了一个基本的哲学信条: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有根本的区别。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卡尔纳普认为,哲学家们常常区分两类真理,某些陈述的真理是逻辑的、必然的、根据意义而定的,另一些陈述的真理是经验的、偶然的、取决于世界上的事实的。前一类推理就是所谓的分析推理,后一类推理就是所谓的综合推理。逻辑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个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尔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给出了真理的语义学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对其语义学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认为逻辑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样,必需与客观现实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语言中,一个语句是不是逻辑真理,取决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种解释下都成为真语句;同时一个语句在某一解释下是否为真,取决于它在这一解释下,是否与它所“谈论的对象”相一致。可见逻辑真理的概念直接依赖于形式语言中的语句,与它们所描述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符合关系,这说明它的逻辑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验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们为真同样是因为它们与现实相符合。塔尔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论,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实真理和逻辑真理,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与客观现实相符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论,肯定了逻辑真理与存在规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莱布尼兹、康德、维特根斯坦和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逻辑真理和现实绝对无关,与事实真理根本不同。塔尔斯基主张真理必需以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为基础,而且只能以形式语言来构造,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认识论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同样逻辑真理也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反映。列宁指出,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最普遍的逻辑格,就是事物被描述的很幼稚的……最普遍的关系。列宁认为逻辑的公理、正确的推理形式是事物最普遍的关系,是由人们实践中千百万次的重复而反映和巩固在意识中。列宁说的最普遍的逻辑格是指三段论推理的正确形式。在这一点上我们说逻辑真和事实真是相容的,事实真是基础,逻辑真是建立在事实真基础之上的,二者是一致的,但是逻辑真理与任何具体的经验事实无关。超级秘书网
篇2
1.1门诊部各部门护理人员的分工
根据本院门诊部的护理工作的特点,门诊部护理工作管理采取了护士长指定各科室组长的分组负责制。根据各部门护理工作的特点分为门诊导医组、预检分诊组、门诊叫号组、门诊换药室组等,各组由护士长指定组长负责。各组护士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设施物资。门诊部的护士长定期对各护理组进行护理工作评估包括工作态度、方法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对门诊部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①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②门、急诊急救仪器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培训。③疾病的预检分诊培训。④门、急诊的急救与护理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门、急诊抢救预案。⑤对门诊部的护理人员定期开展礼仪教育、文明用语、微笑服务等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⑥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
2预检分诊工作、门诊接诊、诊疗工作前准备及管理
随着近年来各种新增传染病的数量不断增加,作为最先接触患者的门诊部预检分诊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如穿戴整齐,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戴手套,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做好门诊的预检分诊工作,如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根据初步判断安排患者正确有序地进入各专科诊室;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发现危重患者,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及时处理;在门诊发现疑似或传染病患者应当按照消毒隔离措施及时处理。门诊部护理人员在医师开诊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自身准备穿戴整齐;体温计按规定放置;诊室、治疗室的器械灭菌、消毒;各种诊查申请单的准备等。
3门诊预约诊疗的管理
随着网络、电话预约就诊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患者的看病效率,深受患者欢迎。这种新兴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法直接进行预约就诊及挂号。节省了患者的等待时间,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而作为挂号室、预检分诊室的护理人员应当配合各科门诊做好预约就诊患者的接待等各项工作,包括就诊时间、预约医生等,帮助患者尽快就诊。本院实行预约就诊制度以来,在门诊部各科室的共同努力下,有条不紊的开展,深受患者好评。
4门诊病历的管理
门诊病历是患者就诊的最原始记录。记录了包括患者病情变化,诊疗过程等各个方面,医生应当为每一名就诊患者建立并认真如实填写门诊病历。门诊病历的书写应用钢笔书写,字迹清楚,避免涂改,内容准确,处置者签全名。门诊病历的建立从挂号时开始,就应当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出生年月、出生地、挂号科室等。预检分诊出的护理人员应当为患者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并记录在病历上。以方面医生快速诊断疾病。如需进行治疗,治疗室护士应认真阅读门诊记录,进行三查七对,如需进行抗生素的治疗应当认真记录过敏试验的结果及执行医嘱的时间。
5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门诊部作为医院的窗口,由于接触的患者数量大,流动性强,病情复杂,极易发生医院感染。因此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是门诊部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在门诊部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及医院感染的监控反馈制度并严格执行;掌握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以便准确识别传染病患者;按照传染病要求对患者进行诊治;门诊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院内感染高发科室日常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无菌物品严格管理;定期对空气、无菌物品表面及医务人员的手的进行细菌菌落监测分析,不得检出致病菌。一次性医疗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置要求进行处理;门诊部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6门诊部的保洁管理
门诊部作为医院窗口,环境整洁、卫生尤其重要。门诊部护士长定期对保洁人员进行培训。使保洁人员除了进行日常清扫工作外,在遇到血迹、痰迹等医疗垃圾时能够正确的按照消毒隔离要求处理;正确按照消毒隔离要求对输液椅、平车、刷卡器等进行消毒;对门诊的各类垃圾正确分类运送,按医疗废物处置方法处理各类医疗垃圾。为患者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
7门诊部的医疗护理安全管理
门诊部具有患者多,病情复杂,急诊处理情况多,护理人员工作独立性强等特点,极易发生各种差错事故,引发医患纠纷。因此门诊部的护理人员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在门诊部的候诊区,急诊区,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病情变化,发现急、危重患者时应当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就诊、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时必要时安排专人陪护;治疗室应当有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等,护理人员在进行各种治疗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急救药品、器材要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保证急救工作的需要;急救工作完成后认真记录急救记录,并完好保存。
8结语
篇3
沁河中游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遗存。就现实情况来说,很多文化遗产只是自然保留下来的,而不是保护下来的,沁河中游的遗产保护不甚乐观。
1)保护资金的严重缺乏与保护主体的缺位。保护与维修资金的缺乏是沁河中游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现有的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在范围上仅仅覆盖国有文物、文物管理部门所属保护单位,而大批非文物管理部门所属的文物保护单位,除少量的特殊情况之外,基本上得不到财政资金的投入。此外,市场价值的提高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古村落民居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可能。大多数的古村落民居尚未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古民居产权还属于私人所有,政府以及文保部门未能直接管理,状态微妙。
2)开发利用严重不足,制约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是现在文化遗产再利用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方式。在沁河中游地区遗产保护中,其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尽管其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与晋中其他地区(例如平遥古城和日升昌票号、乔家大院等代表性景点)相比相差甚远。目前除了阳城县的皇城相府经过皇城村的挖掘与包装,通过建立集“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集团公司———皇城相府集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外,其他众多的古村镇还普遍未能开发利用。
3)缺乏有效的推动手段,社会民间的力量参与和挖掘不足。在沁河中游地区遗产保护的约束因素中,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有效的推动手段,政府对文化旅游潜在的价值认识不足,在旅游开发和宣传上同样十分保守。未能结合地域的遗产特点进行包装与筹措社会及企业资金,还未及时地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和个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在社会与民间参与层面,也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在遗产保护实践中,很少去真正关心古镇原住居民的意愿。居民参与还未充分展开,导致丰富的民俗活动与遗产保护无甚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没有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与策略
2.1基本思路:吸引与激励各类保护主体的分类保护策略保护主体的缺位,维修资金的短缺,传统艺人的萎缩直接加速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衰亡。因此,除了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输血”、积极地进行“造血”外,丰富和保持历史文化遗产活力的社区再造与重塑是当前保护研究不得不面对的议题。在财政资金捉襟见肘的现实下,最有效的保护办法就是在再利用中创造“增值空间”,并以“人”为本,顺应社区发展趋势,发挥社区自主性和能动性,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将文化遗产按照自身区位特点以及文化资源特色,因地制宜,藉由不同的动力机制,选取适于自身发展的保护模式。
2.2中游地区古村镇保护的模式———综合利用模式与社区营造针对沁河中游地区具有区位和文化旅游双重优势的文保与古村镇,可利用其创造更高的利用价值与旅游收入的潜力,加大历史遗产的综合利用效能,透过社区营造凝聚共识,力促历史文化遗产的持久保护。可沿用市场的原则,先期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并具备营业条件,再吸引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参与。一方面,可通过部分古民居的功能置换,改变原有建筑的用途,进行重新整合,实现空间再利用的增值;另一方面,可积极利用其旅游优势,创新与丰富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作为大区域旅游的有益补充。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化,形成经济发展与历史保护的良性循环。此种保护模式,宜以发展的眼光,形成开放的社区结构,集合社区人力资源,积极培育社会资本,透过社区总体营造凝聚共识,推动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文化人士以及个人的参与,扩大区域影响力,防止再利用过程中的过度商业化,以迎合聚落的传承与发展[2]。
2.3保护策略1)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创设遗产保护基金,加大保护投入力度。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健康稳定的资金保障体系一般会有多种资金来源形式,主要包括政府补贴、各类基金支持、民间团体投资、村镇居民自筹、发展文化服务业等形式。随着中央财政对文物保护经费的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快速增长,为文物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成熟,私人或团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投资成为重要趋势,沁河中游地区可在充分把握国内外遗产保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争取新增中央财政支持文化遗产事业专项,积极争取筹集或创立遗产保护基金,加强与国际及国内文物研究组织、文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地区丰富的遗产提供资金保障。2)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加强合作与交流,培育地域活力。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的社区参与上,要逐步构建形成自发的“自下而上”的保护机制,可以利用各种优势力量,构建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建立基于民间力量的保护机制。3)激励与吸引民间及社团的关注与投入,加快遗产再利用的步伐。
篇4
1电力仿真框架
电力安全培训的三维仿真系统要想真实地反映电气设备的外观结构和运行环境,就需要三维仿真系统能够展现规模庞大的现实虚拟场景,所以,在开发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时,就需要将三维仿真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电力仿真框架和通用三维仿真引擎两部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是通过仪表设备操作控制电气设备的,而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中,则是通过复杂的逻辑系统实现对其的控制,将现实中的电气设备和仪表转化为抽象的虚拟设备和操作逻辑。为了使各种动作状态在三维效果中显示得更加正确、合理,达到预定的视觉属性,往往需要重新组织节点名称和节点坐标。
2通用三维仿真引擎
通用三维仿真引擎的功能是达到图形渲染、交互控制和网络通信的目的。它是由资源管理、场景管理和动画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通用三维仿真引擎与逻辑操作无关,它主要是为了实现三维虚拟场景的重建和环境渲染。电力仿真系统与通用三维仿真引擎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
二、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要求
1仿真对象和电气属性的同步
在三维虚拟环境下,为了保证虚拟对象和行为的一致性,往往需要借助事件、属性、对象的三位一体机制来实现。电气设备的虚拟设计是电力安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对象,除了颜色、缩放比例等常见的属性外,还需要对仿真对象的电气闭合状态和相关参数等重要的属性进行逻辑设计。当虚拟操作导致电气设备的闭合状态发生变化时,电气设备的相关属性就会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电气设备的参数发生变化。当信息传递到设备管理器时,就可以重新计算电网的参数来更新事件的状态。
2逻辑控制与复杂操作的对应关系
电力安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操作过程应当全面支持操作者的各种开放式操作行为。简单来讲,虚拟的操作逻辑应当及时地判断和反馈操作者的操作行为。开放式的操作控制逻辑与封闭式的操作控制逻辑相比,其应变能力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高了,在这种操作控制逻辑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灵活操作,避免复杂的操作流程带来一定的操作压力。在错误的操作下,操作系统也会及时给予警告或提示,这样便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化培训的目的。
3大规模场景的情境渲染技术
由于电力安全培训的三维虚拟场景范围比较大,需要仿真对象根据培训人员的操作产生动态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逻辑设计中,不能把全部的仿真对象放置在同一个渲染列表中,以免影响操作过程控制。在实际设计中,可以将仿真对象分为可渲染对象和可移动对象两种。可渲染的仿真对象一般是指场景对象的模型数据,它只要求有显示的功能,而可移动仿真对象则需要能够在三维坐标中来回移动。当场景数量较大时,可以分别优化处理静态场景和动态场景。只更新动态场景的空间信息而忽略了静态场景的空间信息,不仅能够提高渲染速率,还可以有效地节约计算资源。
4三维交互模式的实现
三维交互模式的首要功能是当用户轻点三维场景中的某一个物体时,系统就可以快速地检测到该信息的传送情况,并快速反应,从而实现三维交互模式中的人机交互。三维物体是根据射线相交的原理实现的,当鼠标点击的位置发射一条平行于视线的射线与场景射线相交计算时,交点即该物体的位置标识。常用的三角形检测方式往往会占用较多的计算资源,影响定位速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取包围球体的检测方式与三角形检测方式混合使用的方法,提高检测速率。
三、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
根据上面的整体架构设计和主要问题分析,可以初步实现包含场景编辑器、逻辑编辑器、地图编辑器在内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场景编辑器可以实现三维场景的构建功能,逻辑编辑器可以将复杂的逻辑语言转化为可视性的操作过程,实现虚拟设备的响应控制功能,而开发人员则可以通过地图编辑器实现三维场景的布置功能,并且可以及时查看编辑结果。
四、结论
篇5
根据云南地区部分乡镇机关单位目前的财政管理状态分析,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1.财政职能作用得以发挥
乡镇财政作为连通群众与国家的重要纽带,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乡镇财政必须要实现有效的转变,在落实国家农村政策要求的同时,实现对自身所转变职能角色的适应。围绕乡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挥管理社会事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展开工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切实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为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2.实现乡镇财政合理应用
在加强乡镇建设,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目标下,乡镇财政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目前尚未完成本质改善,尤其是教师调整为绩效工资后,乡镇财政压力明显增大,“保工资、保运转”的财政状态并未实现较大改善。在这种前提下,《云南省财政标准化建设规划(2012~2016)》得以颁布,这为提升乡镇财政水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想要单纯依靠国家政策来实现对乡镇财政状况的改善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还必须要加强县镇财政管理水平,以管理促进步,为实现乡镇财政合理应用做出贡献。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办法
根据对乡镇财政管理遵循的原则的解读以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作用分析,笔者认为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办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实施:
1.提升乡镇财政保障调控力度
在这一环节当中,乡镇财政部门要做到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并进行财政预算的合理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编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并将其纳入预算管理当中。在此基础上,要对自身的财政体制予以完善,对县级政府财政部门与乡镇政府财务部门支出责任的有效划分,建立匹配的财政体系,以合理的奖惩机制来鼓励和引导乡镇政府的工作行为,并帮助乡镇政府解决逾期债务,杜绝新债务的出现。
2.建立惠农财政工作新机制
在这一环节当中,主要有三方面工作内容:其一是对惠农资金补助对象管理进行创新。通过对补助人员的认定和审核,建立起上下协调、责任明确、操作规范的惠民补助机制。其二是完善农民财政补贴工作。以“一折通”的方式,来完成对农民资金的补贴与发放。并为其编制合理的数据库,以便记录。同时还要建立违规违纪举报奖励制度,以实现对农民资金补助行为的有效监督。其三是对服务机制与形式进行创新。以群众需求为基准点来进行工作机制与形式的改变,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打造服务性财政窗口形象。
3.强化乡镇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自身财务与资产的监管,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提升乡镇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建立起健全的资产购买、处置、等级和台帐制度。其次要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职能予以提升,强化乡镇财务对专项你的监管力度。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要实行全程参与,专项管理。对于上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但项目实施主体是乡镇政府的专项资金,要做到全程参与监管,以实现乡镇政府对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督与保护。再次,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对村级财政资金的支付、转移予以监督,全面规范村级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对村级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兵定期对村级财务人员、核算人员开展会计业务培训与经济法纪教育。最后要做好对农民负担的监管工作。通过有效监管来解决一切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行为,杜绝乱摊派、乱加码、乱收费的情况出现,将农民负担控制在最合理的状态之下,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情况的出现。
4.提升乡镇财政队伍综合水平
首先要对岗位管理进行强化,通过建立乡镇财政人员管理台帐的策略,对乡镇财政人员进行统一备案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乡镇财政队伍的稳定性。其次要做好对乡镇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分期分批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乡镇财务人员综合业务水平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基层财务人员到大学当中参加更为深入的配需,使乡镇财政业务进入到一个制度化状态下。最后要建立起科学的考核机制,通过将乡镇财政工作情况纳入乡镇、科室难度考核当中的方式,来对乡镇财政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切实提升乡镇财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乡镇财政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三、总结
篇6
1.1外部因素
1.1.1社会因索
医学社会的特殊性,使患者及家属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社会心理普遍倾向于弱者。再加上媒体和舆论的一些负面报道,严重损害了医护人员的形象,使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下降,这种护患间的信任危机,增加急救护理的风险性。
1.1.2患者因索
急诊病人多为突然发病,病情突然加重或车祸、中毒等突发事件,必须紧急采取急救措施,此时病人与家属的情绪反应要比普通病人更为迫切,对救治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另一方面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使他们时刻带着戒备的心理,容易向医护人员宣泄怨气,甚至做出过激行为。由于急诊病人年龄不一,尤其是老人和小儿,就诊时沟通难度较高,不能准确提供病史;文化层次的悬殊,导致部分患者对疾病和告知内容不能理解;一些特殊就医人群如:贫困户、低收入家庭者、“三无”患者等,由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不得不放弃治疗。这些客观和主观上的不配合都增加了护理工作风险。
1.2护理管理因素
1.2.1急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
急诊护士是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中,既要面对拥挤嘈杂的环境、情绪激动的家属,还要承担繁重的急救护理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干扰多,护理人员不能准确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也不能进行详细的沟通,容易导致投诉和纠纷。目前,我国抢救工作大部分都是开放式抢救,家属在旁边目睹对患者实施的一切救治,当被告知抢救无效时,往往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另外,由于在家属目视下进行紧急实施,对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如多次静脉穿刺、动作慌乱等,最后不可避免地引起纠纷或给患者造成生命伤害。
1.2.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急诊管理制度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一些护理风险环节如:风险管理机制、风险意识教育等还没有制度化,已有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也在制定、实施、监督与检查等环节缺乏持续更新,更多的是在落实环节与执行力度方面存在不足与缺陷,这些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都是导致纠纷发生的隐患。
1.2.3护理人力配置不足
现实中护理人力缺乏,护患比不合理,在患者就诊相对比较集中时会出现护士观察病情欠细致,执行医嘱不够及时,影响了患者接受治疗的安全性。而夜间护理人员更少,护士既要承担患者的接诊分诊、救治和护送工作,同时还要承担留观、夜间输液的工作,容易因工作和服务不到位、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引发纠纷。人员的缺编导致夜班轮转频繁,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处于高度集中和紧张的应激状态,体力、脑力极度消耗,使工作效率下降。当遇到突发的群体灾难事件时,更凸显出急诊服务需求量和医院急诊实际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
1.2.4生抢救物品管理不完善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若管理不善,出现抢救物品、药品放置不规范,品种、数量不齐全、标签不清楚、相近药品混放,而导致抢救时不能快速准确的使用,耽误抢救时间。对抢救设备仪器不及时进行保养、检查和维修,使用时出现仪器故障;使用后不及时补充、整理和消毒,当再次使用时不能满足抢救需要;其他物品如轮椅、平车、床栏等功能不良,呼叫系统失灵等,均能导致抢救过程慌乱,增加了发生意外事件的护理风险。
1.3护理人员存在的风险
1.3.1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举证责任倒置”让护理人员独立负担着护理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护士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尽快地解决病人的病痛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其实护士在日常护理行为、文书书写中均存在法律风险,遗憾的是急诊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自觉学习法律的意识,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在护理工作中忽视患者的权益。证据意识滞后,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纠纷或被,无法提供有利证据,使自己处于被动而导致护理风险。
1.3.2护理队伍年轻化,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
目前,医院为了更好地培养年轻的护士,大多实行轮岗制度,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护士趋于年轻化,业务索质参差不齐。吕菲叫等认为护理人员的理论技能水平及临床经验不足是造成护理安全隐患至关重要的因索。如对病情评估能力差,缺乏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应变能力差,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默契的配合能力等,导致大部分低年资护士无法在预见性的指导下,选择使用正确的护理方式来进行护理实践,一般都是按照医生的要求来执行。由于年轻护士的能力不足,让患者及家属对其护理行为不信任,产生质疑。这些不安全的隐患,使护理风险上升。
1.3.3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工作自律性不强
在临床护理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护士独立操作来完成的,一旦违反操作规程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护士自律性不强表现在:当工作量大时,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抱着侥幸心理,以不良惯性动作进行护理操作或自作主张简化操作流程或不严格执行“三查匕对”制度,出现发错药,输错液体等。当工作轻松时又放松警惕,态度散漫,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慎独精神:如工作时聊天、打电话、玩手机等,导致不该发生的差错发生。
1.3.4生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风险意识滞后
当工作繁忙,特别是抢救时,为了争取时间,只注意急救措施、速度及效果,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不够重视。出现护理记录不够规范:如文字潦草,字迹不清,记录缺项,甚至出现涂改。急救时执行地大多是日头医嘱,需在抢救后6小时内补记,这就可能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记录与措施不符或医嘱时间与执行时间有差异,或记录过于简单不能反映抢救的全过程;或医护人员提供的抢救时间与患者及家属出具的就诊时间存在时间差。当抢救失败或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时,患者及家属会要求公开病历或查阅有关资料,不全或涂改的记录会使家属对实施的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产生更大的怀疑,从而引发更大的纠纷。而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也不能作为有效地法律依据,导致个人和医院在护理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
1.3.5沟通不畅,缺乏服务意识
医患之间沟通不良常常是产生护理风险的诱因。由于急诊护士经常处于应急忙碌状态,无法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对病情交代不清或对患者及家属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视,短时间不能满足病人所有的需求,导致矛盾和纠纷的发生。个别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说话方式、不够耐心,态度差,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误解和不满,抢救中执行日头医嘱时,医护之间若不能随时进行沟通,容易出现因没听清楚而用错药或重复用药,而引发护理风险。
1.3.6生护理职业存在的风险
面对急诊患者,护士在不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梅毒、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的情况下实施救治,存在自身感染和成为传播媒介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由于职业暴露防护不力如:针刺伤、辐射等,增加了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而护士是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人群,很容易成为发泄对象,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同时繁重的抢救工作导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川,使工作满意度下降,护理活动随时潜藏风险。
2防范措施
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我院在护理部领导下,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实施护理质量监控,组织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护理现状的风险分析,找出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最后制定符合实际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防范细则,如: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制度、压疮风险制度等。每月进行不良事件风险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
2.2改善医院条件,保障硬件水平
2.2.1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对急诊室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各诊室均设有醒目的标识和指引箭头;增加护工的配置力度,保持就诊环境整洁,干净;及时处置医疗废物;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绿色通道畅通;简化就诊流程;倡导“一站式”服务,方便病人,提高急诊整体服务水平。
2.2.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针对目前护理人员缺编,急诊工作量大,医院除了改善夜班护士的待遇及休息条件外,还优先满足急诊护理的人员配置,特别是增加夜班人员的配置,实行弹性排班,做到空时有人休息,忙时有人顶班,科学合理的排班,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隐患。
2.2.3完善急救物品的管理
齐全的急救药品和完备的抢救设施是急诊急救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对抢救仪器做到专人管理,班班清点,定位放置,定期检查保养,随时呈备用状态,并将操作流程和保养档案挂在仪器旁。抢救药品保持齐全完好,标签清晰,摆放有序,用后及时补充。实施急救物品责任人负责制,由专项负责人每周检查1次,护士长每月检查1次,以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为100000。
2.3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3.1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国家有关医疗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了解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不定期对医疗护理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和讨论,吸取教训,强化安全意识,保持谨慎地工作态度,关注护理细节,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把安全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3.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更需要及时更新和掌握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我科通过分层次的岗位培训与考核,每月组织由高年资护士主持的业务学习;对轮岗的护士安排资历深、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规范所有的急救技术操作,每月进行单病种急救模拟演练,每季度进行群体性伤害、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要求每位急诊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操作的同时,还具备有预见性、主动性、独立性的专业索质。
2.3.3落实规章制度,完善操作流程
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防范风险的良好基础,严格的制度落实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的保证川。急诊护士除了熟悉和落实查对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外,还制定了具有急诊特色的抢救、转运及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各种应急预案的处理流程。为使制度落实不流于形式,实施班班负责制,不定期抽查制度执行情况,同时加强培养护士的“慎独”修养,增强“自律”能力,提高“急救”意识,真正把制度落实到位。
2.3.生规范护理文书,加强医护配合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提出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应。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大护理记录的规范度,杜绝询问不及时、填写不准确及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记录现象,更不能擅自对记录进行涂改、伪造、销毁等行为。平时加强与医生的沟通交流,规范、认真地执行日头医嘱;抢救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各种措施的实施时间记录要具体到分钟,医护共同完成抢救记录,避免出现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情况。
2.3.5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护患关系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医护活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才能使护患关系从一开始就有良好的基础。针对护理队伍相对年轻化,我科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服务,规范使用文明用语,态度和蔼,说话语气和缓,在护理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察言观色,因人而异,进行良好的沟通,消除护患之间的抵触情绪,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2.3.6学会识别护理风险,履行告知义务
篇7
论文关键词:门诊流程计算机管理
要实现门诊就诊的公平和合理,就必须对原有门诊系统进行优化,包括门诊流程和计算机系统软件,原有的医院门诊工作流程侧重于“以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而优化门诊流程是“以病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机制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整合,改变服务模式,减少和杜绝个别病人找熟人插队现象,缩短病人的等候时间.提高门诊单位时间的就诊率,切实全面提高门诊的医疗服务质量。
1流程优化背景
我院为全国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日缓高门诊量由去年的6000多人次,猛增到8000多人次,我院的门诊楼建造时间较早,门诊楼场地较小,门诊分布在11层楼的各个楼层,病人看病比较拥挤,很多病人看到等候的排队很长,为了能尽快让自己能给高级医师看病,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找熟人,让他们进行安排插队,我们称之为“提篮子”。大家相互进行插队,插队者越来越多,这样就造成门诊秩序混乱、病人投诉不断,有些病人一早过来排队,明明今天可以轮到看病的,但“提篮子”的人一多,就可能看不上病了。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对普通病人来说是很大的不公平。
我院目前采用自主开发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服务器采用IBM/尸550,工作站接近,000台,使用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Oracle9i,系统已稳定运行多年,具有较好的数字化平台基础。
门诊收费和门诊药房系统早在1993年就投入使用,门诊医师站系统为2002年投入使用,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场地小。看病秩序乱和看病难的问题就成了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改造流程,重新设计计算机门诊软件系统,实现流程合理话。
2流程的实现
图1所示,原来门诊流程是病人挂过号可以直接进入医师诊室就诊,而改进后流程是利用计算机工作流技术,病人必须经过分诊护士站刷卡排队,并由计算机自动呼叫病人到几号诊室就诊,只有被计算机呼叫到的病人才可以进入医师诊室刷卡就诊,否则刷卡无效不能就诊,并且计算机自动控制诊室呼叫的病人数,将病人数控制在一定数量。
采用改进的流程和计算机程序以后,病人必须经过分诊站护士刷卡排队,病人取得排队号后,坐在等候区的椅子上等候就诊,等到电视屏幕呼叫其姓名和诊室号,病人进入诊室就诊。这样,原来直接进入并拥挤在诊室里的病人也自觉出来排队,使诊室拥挤围观现象不再出现,大大地提高了就诊环境和质量。同时,因为我们开发计算机软件限制只有计算机自动呼叫系统叫到的病人才能进入诊室就诊,这样有些熟人或通过关系的“篮子”想插队也不行,这样就解决了病人门诊看病不公平现象。
但由于医疗行业属于特殊行业,不同于电信和银行等部门。病人有时有特殊原因,需要开设绿色通道,这就要对该病人的排队序号进行提前,插入到前面位置。由于开设绿色通道,有些普通病人可能通过关系,找本院的工作人员假借该名义进行插队。为解决该矛盾,我们设计了一个确认核对软件模块,即通过要求输入要求开通绿色通道的本院工作人员“胸卡”的条形码,计算机自动记录关系人信息,并选择简要的原因,方可开通绿色通道,同时调出该工作人员数字照片供核对,同时统计插队人员黑名单供门诊部监管,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减少无故插队现象,杜绝医托等扰乱就医正常秩序的现象。
监管绿色通道状态:图2显示2007年4月3日的要求开通绿色通道的情况。
3目前运行情况
本系统经过半个多月的实施,杜绝了病人原先找关系插队现象,分诊站的秩序明显好转,对叫入诊室病人进行控制后,基本解决了医师站大量病人的围观现象,为病人和医师创造了良好的就医和问诊环境,提高医师工作效率.体现了病人看病的公平性。
4讨论
篇8
摘要: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报废化工装置,因置换难度大,拆除时其难度大、危险因素多,为了确保对装置拆除施工时处于受控状态,发生的事故能够采取正确有序的应急措施,合理地进行事故处理,保护拆除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并且在拆除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拆除时必须做到缜密合理组织与实施。
关键词:装置拆除危险组织协调安全环保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年代久远的一些化工生产装置,由于产品落后、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大,就要报废拆除。尤其是对易爆、易燃、有毒的化工装置的拆除不同于其它机械设备,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易爆、易燃、有毒、易污染环境等等,拆除时一定要考虑周密,拆除前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合理,协调好各个部门,做到万无一失,一但出现事故要有相应的措施能及时解决。
一、成立指挥部门
易爆、易燃、有毒、易污染环境化工装置的拆除具有拆除难度大、危险因素多等不利因素,为加强拆除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确保拆除施工能够顺利进行,需成立装置拆除工程指挥部,负责整个拆除工程的施工组织。
工程指挥部下设:工程指挥组;安全管理组;后勤服务组,具体负责拆除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组织协调、施工进度及后勤保障。
二、工程概况:
装置位于厂区内,依次拆除的设备主要有水裂解、流化床、氯甲烷等四套装置。设备内残有物料有强腐蚀性,如盐酸、液碱等,有能够麻痹人的中枢神经,汽化过程容易造成人员冻伤的氯甲烷,有毒性较大可致人死亡的甲醇。同时,部分设备动火拆除和清洗危险性较大,因此,拆除施工的难度和危险因素从来没有遇到。在此次拆除施工中,要提高队伍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绝对服从指挥,禁止蛮干、乱干,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三、拆除前的准备工作:
组织强有力的施工管理队伍,保证现场管理有条不紊。加强施工队伍的组织,抽调精兵强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做好现场隔离,加强安全防护,营造良好施工环境和氛围。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落实施工机具的准备,满足施工中的工、机具需求。做好劳保着装的准备,保护好施工人员的安全。
四、拆除施工的顺序及方法:
此次拆除施工本着的由外及内、由西向东、由低到高、先易后难原则,听从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遵守工厂拆迁施工的管理规定,强化施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高拆除施工的效率,使拆除工程圆满完成。
1.设备的清洗:组织施工人员按照工程制定的设备清洗方案,严格协助清洗过程中的操作顺序及要求,服从现场管理人员的指挥,保证不落一台设备,不留一点隐患,保证清洗完的设备台合格。
2.设备拆除:所有设备的拆除都需要按照工程的拆除方案规定的程序及方法进行。具体办法如下:(1)拆除施工前,将所有的塔、罐、容器及物料管线必须先打开人孔,然后用手锯在最低点断口,进行分析确认,测报合格后方可进行拆除施工。拆除施工时,要按要求对含有污染物料的设备及材料进行分解,并将分解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处理,确认清除达到安全环保指标后方可按要求外运,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对残存的废触体等固态污染物设备、管线,要按要求进行现场设备封闭后进行水解等无害化处理后再按相关程序处理。(2)施工前,组织人力将现场的可燃物进行彻底清理。大型设备拆除前应先检查拆除范围内地下管网走向及地上井口位置,在地下管网走行的地面范围内,禁止停放大型吊车或大吨位拖车,以防止造成地下管网的损坏。地上井口位置要加以覆盖并设立明显标记,防止大型车辆压坏井盖。(3)设备及储罐容器的拆除。设备及储罐容器拆除前,先将相连管线断口,所有断口全部用盲板盲断,待分析合格后方可拆除。设备的拆除原则上采用整体拆除。较大设备可解体的进行解体拆除。储罐及其它容器拆除前要对容器内进行分析,合格后可动火拆除的进行解体拆除,禁止动火的进行整体拆除,所有需清洗的设备,拆除后将管口封闭,运至相关部门清洗。
3.管线及钢结构拆除:管线的拆除。所有物料管线全部使用钢锯断口,在拆除前,必须经有关人员确认,并分析合格后进行拆除,原则上不动火拆除。存有物料的管线,先用广口桶将物料盛装后集中堆放,然后用手工使用钢锯拆除。无物料管线,如需动火拆除,提前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确认批准后,并具备动火条件方可动火。在拆除管廊上于生产系统平行的管线需要配合吊车进行拆除,以防止管线拆除过程中碰到运行管线。钢结构拆除。钢结构采用解体拆除,所有钢结构拆除必须在塔设备,管线拆除后方可进行,拆除前须经有关人员的确认,同意后方可进行。
五、安全施工组织与措施
1.安全施工组织。本项目施工实行安全施工层层负责制,从工程指挥到每个施工人员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层层包保制,做到全员管安全,全员保证安全。设立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巡视,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保证安全施工,有无违章作业。作业班组安排兼职安全员,负责本班人员的安全施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遇严重违章人员立即制止并上报工地负责人。
2.安全施工措施。(1)进入现场前,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作业。施工中必须使用符合安全要求的工、机具,并有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登高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根据拆除设备不同,针对不同情况,合理佩带合格的劳动保护用品(如面罩、眼睛、防酸手套及胶鞋等)(2)拆除现场无车间工艺人员指挥及监护不得作业。高空拆除时如无操作平台或可以依附的作业面,要根据现场情况搭设脚手架或作业平台。拆除施工中严禁交叉作业。施工机械要经常检查,保证设备完好,严禁带病作业。
六、保证施工工期的措施
(1)加强施工人员的组织与调整,保证施工人员数量及作业时间。合理安排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证拆除及外运两不误。施工机械随时调整,充分满足现场拆除施工的需要。加强设备维护,保持机械完好,发挥机械施工的优势。
篇9
1.1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村镇校舍、民宅工程实施了有效管理
对限额以上的村镇校舍及部分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目前,云南全省各乡镇建设工程投资额和工程面积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范畴的校舍、民宅工程基本纳入了各县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范围,处在受控状态。绝大多数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纳入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程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监管,抗震设防能力达到了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同时针对学校、民宅工程的特殊情况,重点抓好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环节的监管。
1.2未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项目存在较多问题
限额以下村镇校舍和绝大多数民宅工程,未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未纳入建设工程管理程序,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未经审查批准、无质量安全监督、无施工许可。广大乡镇因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力量薄弱,无正规勘察、设计、施工,致使质量安全存在严重隐患。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民宅建筑的体量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抗震设防的重要性与监管缺失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校舍、民宅工程管理全局,深化改革,实现政府监管职能转变,向社会提供社会急需的有差异的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就是抗震设防管理。
2提高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建议
2.1进一步加强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工程的管理
对可以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工程,建议将以下四类工程纳入现行的建管体系:
﹙1﹚校舍工程、
﹙2﹚四层以上(15m2以上)建筑、
﹙3﹚临城市主干道建筑、
﹙4﹚单体建筑面积超1000m2的房屋工程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对上述四类工程,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规划选址意见书,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还应办理县建设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由投资者向乡镇工程管理机构申请报建手续,乡镇工程管理机构负责审批、跟踪管理、竣工验收。村镇范围内所有上述四类工程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建设项目或者擅自简化基本建设程序。竣工验收前要确认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建设内容,工程应具备完整的技术档案、建筑材料合格证明和施工管理资料,以及施工队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业主要组织验收,建设工程验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
2.2完善不能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积极探索不能纳入国家建设工程管理体系的校舍、民宅工程的项目抗震设防管理体制,建议如下:
1)制定地方性管理办法,将技术指南中重要部分作为地方性强制性标准条文要求严格执行,其他条文作为推荐性条文建议执行。制定地方性管理办法,今后新建、扩建、改建的村镇校舍、民宅工程必须达到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符合技术指南中作为地方性的强制性标准。对新标准和新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提高校舍等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参照国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定,按照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1度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提高上述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
2)明确乡、镇一级政府为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监管主体,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培训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改变过去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做到"两个坚持"结合:一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强化乡镇一级政府在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安全质量方面监管职责;二是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落实市、县(区)政府相关审批部门的监管责任[2]。按照突出重点、管理下放的原则,委托乡镇政府对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管理。限额以下工程的建设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和施工企业进行设计和施工,各乡镇要加强设计、施工的资质管理、“村镇建设工程承包责任书”管理,同时也要加强对工程的施工许可、地基验槽、基础验收、砌筑墙体、安装预制板、拌制混凝土、防水层施工、搭拆脚手架、竣工验收备案等重要工序方面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为保证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应加大培训力度。一是组织力量编制符合村镇校舍、民宅工程建设管理要求的培训教材,教材应涵盖村镇校舍、民宅工程中与规划管理、国家和省有关建设技术标准、村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地震抗震设防等方面相关的内容,为做好培训奠定基础。二是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层次进行培训。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师资力量的培训,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镇、村一级干部、村镇建设管理员的培训,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农村工匠的培训。各地应根据农村工匠人数多、集中培训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分期分批培训的方式,抽调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组织培训,通过手把手的培训方式使广大农村工匠系统全面地掌握建筑方面的知识。
3)建立完善管理手段,将民宅抗震设防的强制性地方标准执行情况与土地的转让、建筑规划、房地产产权手续及工商管理等作有机联系,实行系统化管理。要建立完善管理手段,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相关管理服务工作;相关涉及到的发改、国土、住建、规划、房地产产权手续及工商管理等负责项目审批、验收及管理的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将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作为对工程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内容。对不按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等级评价或者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项目,坚决不予立项或办理相关的审批、验收及房地产产权手续。各级政府不得以任何理由简化或限制村镇校舍、民宅工程抗震设防工程的审批、验收。
4)大力宣传村镇校舍、民宅工程防震抗震知识,做好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农村民宅建设要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和科普知识的普及力度,把地震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到农户,组织引导农民建造安全的住房。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小集镇房屋建设抗震设防等级低,安全性差的状况,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抗震安全、经济实用、统筹安排、协调发展”的原则,制定农村民居工程地震安全建设规划,加强对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自建房抗震管理,积极引导农民建设抗震、环保的住房。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快实施“地震安全民居示范工程”。
2.3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既有校舍、民宅在使用中的抗震设防管理模式,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使用中的质量安全。按照相关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市、县政府要组织完成既有村镇校舍、民宅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的,要做好抗震加固和改造工作。对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相关鉴定和除险加固工作。及时改造和加固村镇各类危、旧校舍、民居。地震、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抗震性能普查和查险加固工作,积极推广建设工程中抗震设防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3结语
篇10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急诊外科收治的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34.5±5.6)岁。观察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34.6±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过程中不实施危机管理。观察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危机管理。危机管理的内容包括环境管理、危机意识、危机预案、危机管理机制、危机处理、危机处理总结等。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情况、危机抢救成功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病历书写规范情况等。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为25项,每项0~4分不等,总分为100分,如果患者在抢救治疗中,出现抢救失败、死亡,则直接记为0分。总分≥95分为非常满意,80~94分为满意,<7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危机事件发生率为20.00%(12/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83.33%(50/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历书写正确率为100.00%(60/60),对照组为88.33%(50/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59/60),对照组为81.67%(49/6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护理中,危机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针对临床护理中各种多发的危险事件进行评估、预防等制定处理预案和措施,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针对本文急诊外科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急诊科接收的患者病情一般属于危重症,针对这类患者,医院可以开展先诊疗再付费的服务模式,将服务流程优化,将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提高抢救质量和抢救成功率。②提高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定期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讲座等,加强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的危机意识,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③加强制度管理。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正确传达患者的医嘱,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患者病历的书写,其中针对危重症患者,在抢救治疗后,需要补充病历。加强制度管理,保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必须符合要求和护理标准。④制定危机管理机制。在护理过程中,制定危机管理小组,针对急诊外科以往遇到的危机因素和危机事件,制定危机预案,规范护理中危机事件的处理流程,对患者的危机管理、护理情况等进行安全检查。⑤制定危机事件处理预案。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提前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预测,然后制定危机预案,保证在患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候,可以及时、妥善的处理。⑥危机处理。在护理过程中,患者发生危机事件,立刻根据患者的危机类型,按照危机预案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发生的危机事件不在危机预案范围内,及时通知医生,并同时实施抢救处理。在患者危机处理之后,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将危机管理、临床护理中存在的不足等进行总结,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出现。在以上这些危机管理内容中,还需要建立危机公关,针对临床诊治、护理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将危机管理中的相关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增强护理护理人员的危机预警意识,在临床护理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心理护理等。本文针对患者实施危机管理,危机事件发生率较低,抢救成功率非常高,患者的病历全部书写正确、规范、合格,而且护理满意度也非常的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