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方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0: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指导方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言材料听读领先篇章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外语界对第二语言及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说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素材进行交际活动。高中阶段外语教学的最重要目的,应该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外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含义,除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外,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积累一些对今后的学习最有用的语言素材。
目前在笔者所在学校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片面做法:一种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语言的实际接触和运用;另一种是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进行大量的交际性语言实践,但不重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学习。上述这两种做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可实际上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未能重视学生对所学语言素材的有意识积累。
怎样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稳固地积累语言素材呢?让我们先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做一番分析。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亦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种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接触语言并试着运用语言。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以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为形式,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课堂上针对一定语言材料的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那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陈贤纯同志指出,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流行的看法认为“说”是首要的,可是这种看法不对,作为外语教学首先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理解,尤其是阅读理解。这是陈贤纯同志所指出的“现行外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之中的一个。她所指出的“三大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在这里提出来,那就是现行的外语教学中常常是要求学生语言输出的量大于输入的量,然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恰恰相反,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的量一定要大大多于输出的量。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用的。教学法家马塞勒(ClaudeV.A.Marcel)指出,外语教学应该把感受放在表达之前。胡春洞教授说: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本族语和外语的学习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说的“四会”中,听和读属于吸收性的、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表达性的、输出性的。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路子应该体现“听读领先,说写跟上”的规律,在处理“四会”关系上吸取自然教学途径的合理内核。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足量的理解性输入。在教学过程中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其意义是巨大的。首先,语言材料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和复习,是认识和记忆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复习过程,也是对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认识、记忆和复习的过程。其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强化听和读的训练,有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核心,教学的成败最终要落实到语感的强弱”。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性、创造性的运用,怎样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呢?这个问题应当从这样几方面来看:(1)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是语言学习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过程中挖掘交际因素。(2)不光说和写是交际,听和读也是交际。(3)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最重用的交际因素是语境,只有课文或语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单位,上下文是最根本的交际情景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国外语言学界对语言材料假设已接受。克拉申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i+1(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现以笔者所承担的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材料输入的方法。
词汇的掌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单词时,应避免因为怕学生记不住单词而急于将单词的音、形、意一齐教给学生这一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学生会先把单词记住,实际上,因为是脱离课文和语境学习单词,这样做的成效是很低的。实验证明,人们在感知和记忆语句时,不是把孤立的词作为感知和记忆的基本单位,而是常常倾向于把若干个单词组成的一个短语结构或者片语作为基本单位。多数学生都有一个不好的阅读习惯,即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查清,才肯往下读。结果阅读速度慢得惊人,常常是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记。“整体阅读”法要求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辨认出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头脑立刻开始了对篇章内容的预测;接着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部分词语的辨认而不断证实、修正、扩展开始时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阅读法,采用新的方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
英语阅读教学切忌把分析性学习放在了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忘记了语言输入“整体领先、综合先行”的原则。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指出,语言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具有感觉的成分。而教师在英语讲授中要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首先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感知整体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注意到其中的某一局部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21-176.
篇2
关键词:棘手;汲取精华;古为今用;举一反三
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文名篇越来越多。从我自身感受来说,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还是困难很大,尤其是高考的文言文,分值大,注释少,多数篇目是人物传记,文中地名、官职居多,不好准确翻译。不仅对我们这里的学生,就是对其他地方的高中生来说都很棘手。我想谈几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看法和广大高中师生共享。
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性:汲取精华、发扬光大
读《陈情表》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百行孝为先;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知道天下为公,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使我们明白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孟子》,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要不停奋斗,积极进取;读《庄子・秋水》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激励我们努力攀登,永不停息;读《荆轲刺秦王》知道见侮而不斗,辱也,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二、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古为今用,继承发展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直接了解古人的思想,历史文化。很多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我们都可以从古书典籍中查阅。古人的思想观念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据记载,中医就是起源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现在,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医很神奇,而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也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攻克的一个大关。史料记载: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单单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非常丰富的智慧。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知道更多精彩诱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应用于写作之中,引经据典,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祖国文化遗产,学习我们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从而提升人生价值。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古代典籍来解决问题。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是,古籍的绝大部分是用文言写的,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只要学会了文言,学生就能不受时代限制,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自由汲取需要的营养。在过翻译关时加以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文言的两个特点“历久不变”和“脱离口语”。“历久不变”指无论先秦两汉,还是宋元明清的文言作品,它们的基本词汇、语法都大致相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方便。“脱离口语”的特点使文言深奥难懂。从魏晋南北朝起直到今天,要学会文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代相隔太远,学生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学生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文言的困难。然而,要读古籍就必须学会文言。文言是躺在文化遗产宝库门前的一只拦路虎,要想使宝库的大门向我们的学生敞开,就要下决心降伏这只老虎,在这只老虎面前犹豫、畏惧,不敢去碰,宝库的大门关闭着,我们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
所以文言文的特点既为我们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困难。我们可以教会学生遵循“不变”去寻找规律,再加以变通,就好理解句段的意思了,拦路虎自然就离开我们了。我们要从心理上不惧怕文言文。
三、要教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出口成章
文言文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有很强的美感。根据我自己的一点教学文言文心得,我认为读通、读顺文言文了,理解现代文就容易多了。文言文的阅读,从这个层面上看,是为现代文阅读服务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才能在现代文的阅读中感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在感情上对文言文的阅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才会真正体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才会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才能成为我们探索中华文化的巨大动力。
四、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指导学生背诵
文言文这种文体,不经过大量的背诵肯定是不管用的。其实对于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来说,把课本上的全部古文、诗词都背过,是毫无疑问的。背多了,见识多了,遇到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背过的句子,到时候就有了语感,自然而然理解起来就轻松了。
2.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要会翻译,字字落实。翻译一定要通顺,不通顺要加以润色。就文言文的翻译来说,比较难的就是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对于那些文言虚词,比如:之、乎、者、何、其就那么十几个字,在上课的时候就注意让学生积累,这样就一次性地把一个字的全部意思和例句汇总到一起了,就很容易搞清楚,然后再结合虚词做几个题目,就可以解决大部分常见的虚词问题了。至于文言实词,因为实在太多了,无法系统整理,怎么办呢?通过背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多半,因为高考考题虽然分值大,但考点不多,重点实词也就有数十个,背诵不能解决的实词,可以通过古今意义的对比,并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把句子理通顺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3.教会学生看注释
文章下的注释很重要,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明确文章的出处,联系背过的类似文章,可以对选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义。对选文中的虚词、实词等的注释,可以帮学生精确地翻译句子。
4.重点掌握基本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几种固定句式是必须要掌握的。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否定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特殊语序。句式的学习通过总结归纳,然后加上理解,再背过,一次就能搞清楚。而且可以举一反三、一劳永逸。
5.理解作者的用意,根据作者的意思理解文意会更加顺畅
学习文言文对学生来说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总结,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篇3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多释疑,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教师先按大纲要求,拟出几个阅读提纲,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这样既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可以是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广联博思.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昼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挂图、投影、录像懂等直观敦具和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等,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深入细致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条件.①观察要有主次:在观察前教师要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②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③观察时要思考: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学生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3、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掘物理概念和规律。得预期的效果.万一演示失败,必须找出原因,重新演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教师还要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实践表明,边学边实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上表现出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在学生实验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指导学生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亲自操作,作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促使学生手、眼、脑并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勤于思考,通过这样的边实验边思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
4、多思考,细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引导学生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如果教师遇到什么讲什么,学生遇到什么学什么,学生头脑中就会觉得很乱,容易导致学生应用时混淆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记忆.
(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炼,记得快
教师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3)反复强化,记得准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教师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这样,不仅可提高
篇4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
1、发生因素
1.1品种。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1.2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1.3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1.4气候条件。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
2、防治措施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1农业措施
(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2.2化学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稻曲病多称为“乌米”,又称青粉病、绿黑穗病、谷花病,多发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丰收果。近年来,在各地稻区均有发生,因本病原菌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生危害不断扩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此病虽然对产量影响不大,一般减产5%~10%。但是该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仅降低稻米品质,而且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1、影响因素
1.1品种。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易发生稻曲病。此外,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1.2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也相应增多。
1.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综合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水稻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并选用无病区域的稻种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术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二是消灭初侵染源。清除田间杂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发现田间有病株应及早拔除并深埋,发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应进行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种,及早将发病的秕谷烧掉,以免病菌传播;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是消灭种子带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种子消毒可选用2%~3%石灰水、50%多菌灵500倍液、70% 402抗菌剂1 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强氯精500倍液浸种12h。三是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施肥上应科学合理施肥,氮、磷、钾肥应配合使用,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切忌迟施、偏施氮肥。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稻田宜干干湿湿,适时适度晒田,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减轻发病。
2.2化学防治
篇5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重视朗读训练,这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实际操作中,效果仍是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等问题。在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历,略谈一下有关学生语文朗读方面的几点方法:
一、充分备课,准备指导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因此,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一)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一文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二)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二、润物无声,细心指导
(一)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二)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脑海里有了鲜活、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和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儿子平凡而又令人回味的深情,体验到亲情的美好。
(三)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三、精彩展示,提升能力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展示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促进朗读的积极性。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我也可以读得这么好!”“我可以读得更好”等念头在学生的脑中闪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
篇6
关键词: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识别;防治技术;贵州榕江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据榕江县植保站、种子管理站调查,该病在榕江县最初发生于2002年,近几年危害逐年加重。2009年,榕江县第1代灰飞虱发生量极大,带毒率高,在全县1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发生,是近年来榕江县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为严重的一次。一般发病田块损失产量1~2成,重者损失3~5成,有的稻田甚至因此绝收,成为杂交水稻的突发性病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1-2]。现将其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识别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共同特征是: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新叶有的出现扭曲皱缩。
1.1秧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会抽穗。由除草剂药害引起的是枯黄;由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引起的是扭曲畸形;由杂交稻种性不纯引起的杂株在秧苗期一般看不出来。
1.2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处于分蘖期的药害病株,其所在叶片均质地刚直,心叶扭曲畸形,边缘白化;杂交稻种性不纯的杂株则生长都比较正常,一般为株形矮小,叶片宽窄和色条变化等[3]。
1.3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褶皱;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稻株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这是当前黑条矮缩病最突出的表现症状。
2防治技术措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好的防控措施是切断病毒链。农户在水稻收获后,要及时焚烧发病稻草,并清除干净稻田里的杂草,否则染毒稻株可能成为来年的毒源。翌年春耕的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秧苗。不要将有病秧苗运到无病区,以防人为扩散毒源。
2.1农业防治
目前在生产上主栽的杂交水稻普遍感病,据调查,优质米及香系列品种较一般品种感病重,在榕江县近年来易感病的杂交水稻品种有:Ⅱ优725、Q优6号、扬两优6号、宜香725、川香优6号、凯香1号、宜香1979、宜香2292、宜香9号、泸香615、内香8156、黔香优2000等。据分析,耕作制度多元化、栽培方式多变化、农田生态多样化,加上冬季气候趋暖,是2009年水稻黑条矮缩病扩散的主要原因,与水稻品种和种子质量无关。
(1)合理田间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做好作物布局,合理安排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尽量做到连片种植,创造一个不利于灰飞虱生存的生态环境,阻断灰飞虱传毒。
(2)在水稻播种前及时做好秧田四周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阻断媒介昆虫在上下季作物、不同熟期之间和杂草之间的迁移传病。
(3)避免在病源地附近培育秧苗。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的田块,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若以田头零角做秧田,秧苗受染传毒几率较高。
(4)加强秧苗期管理。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施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灰飞虱传毒发病。在重病区,应改两段育秧为单段育秧,秧苗不能培育过稀过强,其秧苗密度应相应提高。秧苗相对弱势则抗病力较好。
(5)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系统染的病毒病,单株插一旦发病则成丛矮缩。在重病区适当提高栽插株数和栽插密度,可减少相对侵染几率,减轻传毒侵染发病。
2.2化学防治
(1)全面开展药剂浸种、拌种。结合水稻种传病害防治,大力推广35%稻拌成、5%锐劲特、25%吡虫啉等药剂浸种、拌种,利用药剂的内吸传导作用控制秧苗早期灰飞虱传毒。
(2)策略性防治。做好田边、沟边杂草灰飞虱全面药剂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做好田间的化学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量减少传毒来源[4]。
(3)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杂交水稻秧苗二至七叶期是灰飞虱传毒的关键期,做好秧苗期和大田初期治虱防矮是控制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措施。据调查,在水稻秧苗五叶期前后施药防治2次,时间间隔5~7d,效果很好。移栽返青后,一般在栽后7~10d,再施1次药防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大发生危害。
(4)药剂防治技术。选准药剂,用足药量,持效性药剂与速效性药剂配合,不同药剂配方交替使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选择持效性较好的5%锐劲特、25%噻嗪酮、20%啶虫脒、25%吡虫啉(博得、先净)等,与速效性较好的毒死蜱(48%新一佳、40%新农宝)、异丙威、仲丁威、混灭威、敌敌畏等结合使用。确立以秧苗二至六叶期为重点、大田初期为补充的防治适期,并适当提高使用剂量。在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常发区,在治虱防病时,选用菌克毒克等病毒钝化剂预防1~2次,可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减轻发病危害程度。要注意交替用药,延缓灰飞虱抗药性产生,并注意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的安全使用。改进防治次数,在发病流行区增加防治次数,凡每次防治后其残存虫量仍达到防治指标的需继续进行防治。为了有效控制发病流行,应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连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2.3补救措施
(1)为防止该病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移栽时在正常的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预插一定数量的秧苗,以备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时补秧苗,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及时拔除病株,并从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预插的秧苗拔除,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处。如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大田没有发生黑条矮缩病,也要将预插在行间或宽窄行的宽行间的秧苗拔除,以利正常移栽稻株的生长发育。
(2)在移栽时没有预插秧苗的田块,及时去蘖补栽是应急补救的重要措施,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d内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取出一半分蘖移栽到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处,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他照常管理。在已见较重发病的情况下,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除病保产效应。
3参考文献
[1]刘彩霞,马宁,杨国兆.泗阳县水稻黑条矮缩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78,184.
[2]吴涛,冯锦刚,邹游,等.荆州市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防治方法[J].湖北植保,2010(1):21.
篇7
叶文在该文“聚焦”中明确指出,“分析说理能力不足”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硬伤,并指出其有三个表现:单向思维、单层论证、感情用事。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三点归纳到位,属于对“现象”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概括。在其后的“实验”与“策略”两个版块中,叶文结合李建生老师的教学案例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对此拙作暂不赘述,只就提高学生在议论文中的“分析说理能力”,谈谈自己的浅显观点。
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单向思维、单层论证、感情用事,这样的描述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带有批评的色彩,但有意思的是,当教师将这样的陈述说与学生时,学生即使会接受,对其议论文的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改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如此作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从时序的角度来看,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有过议论文的学习经历,虽然真正动笔写议论文的情形不多,但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写作(腾讯空间的“说说”或者“微博”)中,已经含有大量的议论文性质的只言片语,凡与学生为网络好友者,应当皆知此事。这样的前置性阅读与写作经验,使得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充满着叶文所批评的三点表现。
二是学生原因。这里所说的学生原因主要是指学生的判断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议论文是为“说理”而来,而“分析”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因此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不足”,实际上就是不会分析,不会说理。根据笔者的观察,即使高中学生在面对一个观点时,常常表现为盲从的状态,即丧失自我判断的状态。尤其是对网络上的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这种情形之下更多的是附和,这就是叶文所说的“单向思维”;而对于不同观点,又容易极端反击。这就是叶文所说的“感情用事”;而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议论文写作中,还是在网络写作中,为了说明自己的某个观点,自然会引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论述,这就是“单层论证”。
当我们将历史原因与学生角度的判断与逻辑思维原因结合起来时,就发现学生出现“分析说理能力不足”及其三个表现是有因可循的了。
二、方法论视角下的矫正策略
由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要想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分析说理”能力,纠缠于学生的已有历史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单向批评学生的三种现象是没有用的,真正有效的着力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基于方法论视角所作出的判断。
“方法论”本属哲学范畴,其指向“怎么办”。方法论本身是合乎逻辑的,譬如就本文而言,在寻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之后,就该寻找解决方法,这本身是逻辑。而所寻找的方法又必须符合逻辑,这就是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就学生的判断力培养而言,笔者的观点是坚持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实际上不是为了证实某个观点,有时更是为了看学生的判断力。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曾经出现过“非此即彼”的情形,但其并不利于学生判断力的形成。辩证意味着不极端,意味着视角可以触及到思维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就“勤奋出人才”这一观点而言,勤奋能出人才,但人才却不尽出于勤奋;就“社会需要诚信”而言,如果学生的视角够独特,恐怕也能作出“水至清则无鱼”的虽看起来荒谬,但逻辑却能丝丝合扣的议论文来。
就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而言,笔者的观点是坚持逻辑方法去论证。逻辑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高中学生对此是不太清楚的,或者即使偶尔用过却不知道其意义。高中议论文教学结合具体的作文讲评并重点渗透一些逻辑方法却是必要的。其实,关于逻辑方法的教学,无论是教材中的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有大量现成的例子可用,因此日常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极好的逻辑方法培养的机会,只是常常囿于传统的教学习惯被忽视了而已。
议论文本身是需要方法的,因此议论文的教学必须坚持基本的方法论,由此径迈入,可能才会找到提高分析说理能力的源头。
三、紧扣“分析”与“说理”作议论文
回到作文本身上来,简单点说,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议论文应当就是通过文字来分析与说理,分析为了说理,说理基于分析,这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里需要关注叶文所提出的,“有关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大多都围绕例证法开发相应的策略……对于分析什么,如何分析,缺乏整体性的思考”。
叶文给出的解决之道是“概念分析”,笔者对此的观点表示赞同,但觉得跟学生更应该强调的是“分析”与“说理”这两个概念,因这两个概念学生更容易听得懂,尤其是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发现高中学生一方面喜欢写议论文,因为他们有说理的劲头,但有时又怕写议论文,因为他们怕分析。这就说明议论文的教学重心之一,还是应当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而理如何说,自然是基于上面提到的方法论基础,基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8
[关键词] 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霍尔三维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42?04
一、毕业论文与系统工程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锻炼大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够以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汇集知识以解决问题,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社会实践结合。毕业论文写作是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技能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论文也是对大学生所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其解决问题的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在本科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考评环节。从国外的情况看,国外大学生毕业论文成果常常是对一个学生全部大学生涯的一次终结性体现,对于学业成绩的等级划分、学位的授予,以至劳动就业市场上雇主的决定和研究生导师的选择均是至关重要的显性成果[2]。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下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探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和完善现有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乃至学生培养模式,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急需研究和加以解决的课题。
在大学教学研究中,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CNKI中国知网搜索“本科毕业论文”,2000年以来有700条文献在讨论和研究有关毕业论文的问题,并且呈现研究数量逐年增加、研究质量逐年提高的现象。对于目前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国民教育”,毕业论文是一种大学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学习阶段检验,对于教学主导型大学来说尤为重要。
作为特定实践范畴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集成的实践体系或行动体系。它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技术,将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工作,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即“系统”,进而针对系统的目标,高效地综合集成各学科、各领域的成果及资源(如法律、制度、标准、人才、技术、设备、信息、文化、艺术、资金等等),认识目标系统的规律,并努力使特定的目标系统变得最好、最佳或最优。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国的神舟载人航天计划等,都是具体的大规模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是针对某一领域问题而探寻规律及解决办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 缺乏研究问题的辨识与界定能力
选题是确定实践问题的内容选择,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如果不能够确定一个研究的科学问题,那么后面环节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选题环节,目前通常由专业教师依据制定的培养目标,根据现实社会存在的客观问题来拟订,或者由大学生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共同商定,很少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选择题目的。学生不直接参与选题,不是自己去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科学问题,导致大学生缺乏科学问题的辨识能力。表现在选题时常常是选择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明实质,找到一些伪问题来研究,根本谈不上会有什么好的成果和创新观点。如《某产业市场营销战略分析》,学生往往集中于市场竞争战术的分析,对营销手段、广告方式等的分析耗费了大量篇幅,到了“战略”研究,却一笔带过,忽略了企业市场竞争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创新等竞争战略问题,从而缺乏对问题的辨识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目前,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理论学习,以学习的知识为中心去找问题,而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中心,形成为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集合,这也是我们常讨论的系统工程,是把社会系统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集合。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我们大学生目前恰恰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辨识和以问题为中心来形成理论和知识的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 缺乏论文的谋篇布局能力
论文结构和问题功能分析是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研究手段,缺乏研究问题结构和功能的分析,不知道“为什么?”谈到论文,很多学生对论文整体模糊不清。缺乏毕业论文问题的实际认识与分析能力。选题意义是什么?问题的结构是什么?研究的思路和框架如何定?对这些问题没有“成竹在胸”,所以就不知解决问题从哪里开始。找不到专业知识和理论对问题的解释,更难形成自己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系统分析问题和科学表达问题能力下降,突出表现在论文谋篇布局上,不知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清楚问题的逻辑结构,无能力进行问题的系统分析,写出来的论文令人无法判断其问题的系统结构,论点与论据偏离,归纳演绎等混乱,立论、本论和结论无法统一等。
3. 缺乏对所研究问题的系统思考
大学教育在理论学习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造成大学生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不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断强化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缺乏针对实际问题来综合集成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以问题为中心来综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表现在虽然学生已经获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常常无法发现现实问题,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够以问题为中心集成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
4. 缺乏研究问题的建模能力
建模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建立起变量、参数之间确定的关系,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建模是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是启迪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成为大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桥梁。目前,大学生对建模的兴趣和热情较高,但由于缺乏建模相关系统理论的指导,集成知识和理论的能力欠缺,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能力构建所研究问题的模型[4]。
5. 缺乏搜集资料的方法与手段,不会搞调查研究
对于选题的资料收集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由于大学生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仅仅是通过查阅期刊、借阅图书或查询网络资源等手段获得第二手资料,不注重实地调查,没有第一手材料的支撑,无法形成对选题准确定位,导致论文不符合实际,也无法形成切实的论证,毕业论文既没有理论意义也无实践意义。直接观察法是指对所发生的事或人的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是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例如,在进行商场调查时,调研人员并不访问任何人,只是观察现场的基本情况,然后记录备案,一般调研的内容有某段时间的客流量、顾客在各柜台的停留时间、各组的销售状况、顾客的基本特征、售货员的服务态度等方面的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的调查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石,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占有和文献资料收集是写好毕业论文的重要一环[5]。
三、用系统工程理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
1. 系统方法论是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基础
系统论是研究现实系统或者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性质的理论。系统概念已普遍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不仅应用于技术方面,而且也被应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上。系统论的整体性、系统与环境、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分析、系统建模、系统决策等对于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破思维瓶颈,提高科研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系统工程概念与毕业论文选题的辨识能力
顾名思义,“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就是科学地认识和运用特定事物或问题(即“原型系统”)的规律,使特定事物(即“原型系统”)达到满意状态或特定问题(即“原型系统”)得到满意解决的工程实践,当然也包括这个工程实践全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善于抓住问题的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把局部研究的结论等同于总体问题的结论。其实不然,因为局部因素的特征和规律无法替代和代表整体。
在质量管理中,常常用鱼刺图来分析解决问题,产品质量是由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测量六大因素组成。当分析机器对产品质量所产生影响时,我们会把研究中心专注于机器去解决问题,而忽视了产品质量整体因素,机器与人、材料、方法、环境、测量都是相关联的变量,它们的整体才是产品质量的整体。毋庸质疑,整体性的思考才是思考的科学方法,系统概念的整体性和系统工程概念的运用将是我们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3. 系统逻辑思维能力与毕业论文研究问题逻辑
逻辑关系是任何系统中的基本关系之一,逻辑结构也是任何系统中的基本结构之一。思维的逻辑性,是思维的品质之一,指的是善于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如因果逻辑、并列逻辑、时间逻辑等。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系统工程的这一法则要求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要把握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逻辑结构。培养系统的逻辑构造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写作论文时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流畅。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使表达者思维清晰,语言精练,结构紧凑,具有逻辑性。强化系统的逻辑构造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毕业论文将是一个培养系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系统分析的目的,就是构建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模型。根据系统的关联性,系统内部与外部间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任何单个关联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最终在整体上影响系统的特性与功能。发现关联性,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预测科学、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与技术的关键,就是探寻系统内外各要素(包括数据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对任何事物、问题或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显化并理清其关联性。
4. 系统结构与层次的分析和毕业论文研究问题结构与层次
马克思提到:“系统的结构表示的各要素之间组成的形式。结构是系统的构成形式,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方式,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研究问题的对象系统,它有不同的结构,毕业论文问题界定的系统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本质的变化,在研究中如果想要系统功能优化,必须注重系统的结构分析。
任何系统组成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层次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成为包括该系统在内的更庞大系统的要素,同样,作为系统的要素也具有内部结构,相对于下一层次它又是一个系统。企业的公司系统包含了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等。人力资源系统包含了招聘系统、考核系统、培训系统等。毕业论文的问题层次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善于划分问题的层次,并能够根据问题的层次性来构造和研究问题[6]。
5. 系统工程定量方法的应用
任何事物或任何系统,既具有质的规定性,也具有量的规定性。17世纪,数学研究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人类创造出了变量(变数)概念,得以研究事物变化中的量与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和图形间的相互变换,从而使数学成为描述运动规律和辩证规律的工具。数学理论和方法往往具有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但正是这种非常抽象的表现形式,极其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人类活动的所有其他领域,通过构造和运用各种数学模型,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进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把握事物或系统,自然比单纯定量地把握系统,更进了一步。正如马克思所言:“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定量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引入数学方法后出现的新术语,是指将原先只用定性方式描述的问题,也用数学的定量方式来描述。定量化的成果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问题的表述更加科学、更加完整,也是人类科学(尤其是仍以定性描述为主的自然科学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常用的数量化方法有指数法、累积分数法、统计分析法、综合判断法等。定量化革命是在原先定性描述、定性研究基础上质的飞跃。它能够揭示事物发展程度,提炼一些普适性的规律。研究问题只进行定性分析不能准确描述一个系统,只有运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后,人类对事物或系统的认识才能由模糊变得清晰,由抽象变得具体。
6. 霍尔三维模型与本科毕业论文写作
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又称硬系统方法论(Hard System Methodology,HSM),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它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为我们系统思考毕业论文的写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在时间维度上,我们系统思考学科培养计划和培养过程,分析存在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问题。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培养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7个逻辑步骤,也是我们论文研究选题的逻辑。知识维表明我们研究问题所需要的经济、管理、商业、法律、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问题为对象,形成理论和知识的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7]。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这给我们思考各层次的论文写作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范式。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见,系统工程理论应该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因此,大学本科课程学习阶段应加强《系统工程》理论的学习和系统工程方法的训练,这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集成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将是一个提升,能为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新厅,付宗堂,周伟,等.本科毕业论文系统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32-153.
[2] 张平,贾伟.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四阶段三层次全程质量监控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7(01):31-35.
[3] 高艳阳,郭艳丽.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02):88-90.
[4] 曹成茂,李玉洁.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05):113-118.
[5] 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8(02):18-20.
篇9
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虽然早已为人们关注过,并在有些专著中作了章节性的阐述,但是,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其新颖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开拓意义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课题命名上的“科学”二字的定位,既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又赋予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定位,不仅体现了与一般方法论的区别,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学术追求。当这一主导动机通过研究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赋予专著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周密的系统安排,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的内容表述。例如作者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的六大基本原则虽然具有较多的学术共性,但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经过筛选重组运用于此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论,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颇具匠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无论是在选题的视角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成果内容上,都倾注着作者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执着追求,所以全书新意盎然,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内容翔实。在这部长达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本课题的意义任务、原则、过程到多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述,有简有繁,重点突出,将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环节的研讨上,很难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诸如本书把“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专门列为一节,从研究课题的确定、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做出结论,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过程。再如实验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者为数不多。而本书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不仅全面论述了实验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而且以较多的篇幅列举了实验研究的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理论的阐述。当然,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附录”篇幅过大,这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当我们以质疑的心态审视这六部分附件时,则感到它们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或是指导文件,或是成果目录,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和学习,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它们与“文本”融为一册,既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给实践的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实践的操作出发,在进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理论的归纳和升华,其研究成果必须回归到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则,否则它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不仅是音乐教育研究实践的理论提升,而且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论证。一些精彩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书各个章节,是实例,也是示例,既论证了相应方法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给读者实践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是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心和焦心的难题,应该说写不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将《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性地细致阐述,从论文的结构、格式到论文的选题、类型,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这些对于徘徊于音乐教育研究大门内外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其实用性必将转化为音乐教育科研的生产力。而这些侧重于应用性的章节的加入,也丰富和完整了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构建。
篇10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科动态的重要载体,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洞察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重心的转移,把握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预测学科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1994-2014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五本期刊所载的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42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研判。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420篇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运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388篇,比例高达92.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19篇,约占4.6%;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13篇,约占3.1%(见下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而言,总体还处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少有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二手文献以及翻译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同质化研究较多。这说明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不成熟,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1.经验总结法居首位,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经验总结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近20年来,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所占比重在43.5%~60.4%之间波动(见图1),平均占论文总数的51.9%(见表)。这些研究成果题名大多包含启示借鉴思考探析等词汇。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经验总结法的突出地位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特点--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获取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吸收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言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借鉴和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服务实践为落脚点。这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受借鉴模式自身的束缚,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的现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特性;同任何应用学科一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研究离不开学术性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外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及学习,鲜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这使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方法论指导和方法自觉。
2.传统思辨方法仍占优势
思辨法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比例为32.1%,居第二位(见表),如果对经验总结类文章进行细分,其中多数论文均具有思辨的成分,即使是划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章,也渗透着思辨法的身影。由于学界传统的学术训练以思辨为主,因此较容易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采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尚难有较大突破。有学者在总结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认为,运用归纳的理论化方法进行体系建构,在这一致思路径下,多数学者立足文献证据,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梳理、介绍和阐释以及对各国实践经验、规律、趋势的调查与追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对象、方法等抽象概念的认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倚重的方法,但如果研究者只乞灵于逻辑思辨,忽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对现象形成的脉络、根源和背景的实证研究,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始采行
自1994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在每个时间段仅有零星数篇,总共只有19篇,所占比例为4.6%(见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经验总结、思辨、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可能包含着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即使在19篇量化研究的文章中,也存在通过文本研究、已有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现象。通过对量化研究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调查研究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国外某一院校通过短期的参观考察开展学术活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得到新的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和网络来进行,必须深入到别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参观调查、感受,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形成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化的研究。当下很多学者提倡质性研究方法,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质性研究应用还非常少,共有13篇(3.1%),其中12篇文章为个案研究,代表性论文有《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2]《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3]《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4]
虽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但是也开始逐渐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呈现增长趋势。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之间构筑桥梁,以服务于研究目的为原则。部分研究者除了采用质的描述性和分析性资料以外,同时引用了统计图表和分析数据,方法的采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实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耦合。
4.历史研究尚显不足
从统计结果来看,仅有35篇文章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约占论文总量的8.3%(见表)。从图2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法所占比重偏低,历年来波动幅度也较大,最低为4.7%,最高为11.0%.历史研究法应用较少,侧面反映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性和文化性关注不足。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从历史中找寻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去探索本质和规律。历史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历史研究法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解与阐释,若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忽略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以高峰、傅安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于美国品格教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状况,以及中德、中美德育比较,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5]一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厘清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西方德育的历史主题,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对美国品格教育所蕴含理念的借鉴和反思;《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6]一文梳理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历史研究法可以用来反思既定理论,避免只接受既定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而不追问概念和话语从何而来;不但可以修正流行的一般性概念,甚至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前瞻
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健全程度与理论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趋向。通过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研究方法为利器,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
1.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多元整合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平衡,以改变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失衡的状况。这种整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合。打破某一种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消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为既定的研究目标择取最佳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方法的库存,并致力于发展一种跨方法的对话。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在科学的整合作用下也能相得益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反思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它们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把握,摒弃单一的传统研究取向,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2.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深度上踟蹰不前。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强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以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应用为落脚点无可厚非,但若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必将制约其向纵深处发展。学科的发展诉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研究范式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方法论的研究既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同时又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实现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生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有效的研究训练就难以做到准确、合理运用研究方法。高校是硕、博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也是高级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尤其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后备人才。
3.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观照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描述和引介为主,所使用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进行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隔离的,被研究者成为同质化的、悄无声息的客体。由于缺乏相互的交往与对话,难以产生对被研究者内在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洞察、理解和反思。研究者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必要以历史的视角,兼顾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观照。相比借鉴,我们更强调理解,提倡细致深入地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价值体系等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地考察,且充分考虑其流变性特征,[7]唯有如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栾天.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乔学斌.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田辉,王显芳,葛玉良.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徐萍.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5]高峰.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