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2:1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思想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思想论文

篇1

确立要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理念。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要围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这个宗旨,此种理念现已为大众所接受。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又因升学率高低的评价的客观存在,最终还是陷入了人人厌倦而又人人不得不去应对的应试教育中。先前人们还不认为大学有升学的压力,但现在大学分明在评价各个高校研究生的考取率,并作为这所大学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这就给我们的高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带来一定的压力。基于学生要参加各种考试(包括考研),我们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确曾把眼光只放在考试的需要上,为考概念而讲概念,为考原理而讲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可以理解教师的煞费苦心,却提不起学习兴趣,更少去关注教材以外的经济现象。更让我们做教师感到迷惑的是反复讲解的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们仍是死活理解不了,考试自然是只有死记硬背了。经过与学生的广泛交流及自己的思考后,从而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固然少不了要以教材中列举的经典为教学内容,要从经典中援引思想资源,但也不应忽略现实问题。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重新审视经典,自然会使学生有新的感受、新的理解,获取新的思想资源。有些现实问题,只要善于发现,加以提炼,就会引发出学生学习、研究的话题,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们早一些走向学术领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原有理论体系,又丰富了学生们的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反之,把教学内容仅局限于纯而又纯、玄而又玄的经典中,于学生、教师、社会,均无益处。因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经典阐释的教学观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当前政治经济教学的基本理念。

选择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复习旧课,列出1、2、3几个概念或问题,然后是导入新课,板书要讲的章、节等内容,并在相当程度上很注意“板书”这一教学环节。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感到板书固然很重要,但也时常觉得普遍为大家所接受的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的板书对大学生的思维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启发思考作用的同时,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还没等教师在黑板上写完,学生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意识:高中时学过了,谁不知道。其后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想象会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介绍、分析、讲解,启发、调动、吸引学生思考,并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把他们原来有所接触但实际并未掌握好的经典概念予以生动的解释。在这个前提下再板书必要的纲目,我觉得比为板书而板书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传统的教学以传播经典文化知识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往往是教学活动的受动者。教材安排什么,教师就讲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除了有高分未必有高能力之外。往往还会让学生觉得所学的东西玄而且空,一旦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又总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文化是多元交织的复合体,教材中所列经典只是丰富的文化知识中相对凝固了的部分,是对以往生活的总结与升华。而现实生活又是经典得以不断更新、充实、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并且现实问题又极有可能成为经典问题。我们的教学的确不应只在经典上“讨饭吃”,而是应该拓展视野,把现实也纳入对象范畴。

篇2

经济学论文写作是所有经济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经济学家茶座》曾经多次刊登与此话题有关的文章。比如,何帆研究员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总第9辑发表《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再比如,聂辉华副教授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总第14辑发表《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又比如,冯伟博士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总第52辑发表《拍电影与写论文》。这些作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告诉读者们如何下手写经济学论文以及写论文时的注意事项,总体上来这些侧面或实或虚,或大或小,不一而足,但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提示和启发。我试着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五个比喻来告诉大家经济学论文的写法。为了把这五个比喻拧成一股绳,也为了给本文起一个带有比喻性质的名字,我把这些比喻称为“五步曲”.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偏废于某一方面,我想我在这里写的东西正好可以跟何帆研究员和聂辉华副教授等讲过的内容形成互补。我所讲的“五步”是指经济学论文的定位、选题、构架、成文和修改,而关于这“五步”的比喻则是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和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

为什么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呢?

在打靶时的定位就是要瞄准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环,也很有可能会打中九环或者八环,或者往坏里说打中七环或者六环或者更低。反过来,如果瞄准的是六环,那么,一不小心结果就很有可能是脱靶。写经济学论文的道理也在于此。我们不是要求每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发国内顶级的《经济研究》或者都发国际顶级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但在定位上我们要瞄准最高级别的经济学期刊。孔子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经济研究》,即使不能在《经济研究》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内一般C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际一般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瞄准靶心的过程是提升我们的品味的过程,即使功力达不到,但也决不会走了一条“南辕北辙”或者“缘木求鱼”的歧途。张五常教授就特别强调品味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他能写出并发表很多具有原创性思想的论文的重要原因。品味问题在经济学论文写作意义上就是瞄准靶心的定位问题。好品位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好的学术潜力和学术未来,意味着更容易在发表上从低级别的期刊向高级别的期刊“升级”.

为什么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呢?

同学们跑到教室去上课,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座位坐下来,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总之是要找一个别人没有坐的位子。写经济学论文也是这个道理。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必须找到自己合适的“座位”.如果你的选题的具体细节都已经被别人研究过了,那么你根据此选题写作的论文在经济学文献中就不会有“座位”.在文献中没有“座位”的论文,学术期刊也往往不会给你发表,特别是国际期刊对这一点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选题是必须跟文献阅读和文献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杨小凯教授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经济学者在文献积累上不过关。一个选题是不是合适的选题,一方面要看这个选题本身是否具有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个选题有没有被别人做过。张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经济学研习者,论文选题是在文献阅读前面的,论文选题不是从文献堆里找出来的。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个选题并想好对付这个选题的具体思路,然后再去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如果已有的文献没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了。如果已有的文献已经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发出一声叹息了,这声叹息的内容就是杨小凯教授所讲的“英雄相见略同”,因为你想到了已经的“英雄”所想到的东西,你自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做“英雄”的潜质了。总之,经济学论文在选题上不能坐别人已经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复中做无用功。

为什么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呢?

选择合适的工具是一门大学问。我经常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的一句话就是,“骑着自行车永远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看看中国名着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几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西游记》里孙悟空使用的兵器是金箍棒。《水浒传》里林冲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卢俊义使用的兵器是点钢枪,李逵使用的兵器是板斧,鲁智深使用的兵器是禅杖,石宝使用的兵器是流星锤。《三国演义》里刘备使用的兵器是双股剑,张飞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很显然,选择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的战斗力,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良将配宝刀”.在找好了论文的选题以后,紧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在构造框架时让思想跟工具匹配起来,也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分析工具。简单的分析工具对付复杂的问题,可能会力不能逮,所谓“杀牛用杀鸡刀”是也。复杂的分析工具对付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大材小用,所谓“杀鸡用杀牛刀”是也。在这一点上做到恰如其分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正因为很难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的质量。但是,就现阶段中国经济学界的整体实力来说,工具箱里的工具还不是很厚实,还不是很精良,甚至没有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程度,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提升高级微观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三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很明显,只有拥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选择,才能让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

为什么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呢?

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过程中调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没。调料种类繁多,包括咸味调料、甜味调料、酸味调料、辣味调料和鲜味调料等。选择合适的调料,那可是大厨的学问。经济学论文要求的是视角独特,论证透彻。很多经济学论文写作者选题做得不错,构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论文整体上看起来“瘦骨嶙峋”、“面无血色”、“病病歪歪”,问题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调料”上没有过关。经济学论文不能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也不能仅仅是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学论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读性。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甚多,专门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专门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经济学期刊的主编也不是万事通,在作者文字写得不清晰且文字论证不透彻的情况下,论文的初审就很有可能通过不了,国外叫“deskrejection”.所以,作者在论文成文的过程中一样学会“加调料”,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但至少也要让人读起来通畅顺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测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

为什么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呢?

篇3

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按顺序标注依次编码的,是列在论文的末尾处,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8):10-13.

[2]王玉文,马海凤,赵宇华.现代数学思想选讲[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8.

[4]张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数(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继欢.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商业.

[6]黄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7]赵国喜,王守印,梁桂珍,李鑫.河南省高师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探微[J].管理学刊,2009(10).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马本江.信息经济学教学改进的新思路探析[J].教学改革,2010,13(6):117-119.

[3]杨君,张成科.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0-42.

[4]方厚政.信息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信息界,2012,3(8):74-78.

[5]张雅君.本科信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8):97-99.

[6]苏菊宁,陈菊红,杨变红.基于提前期压缩的非对称信息供应链契约[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6):39-45.

[7]周蓉,卢志学.非对称生产规模供应商的两阶段投标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2):36-42.

数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1]罗富荣.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2]钟波,刘琼荪,付鹂.知识经济时代应用数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09).

[3]刘应明,王宝富,白苏华.数学类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2009(03).

[4]吴季松.知识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应用[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3).

[5]王高雄,周之铭.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但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的分数。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占最终成绩的30%。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紧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从报纸或网站上选取恰当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这种题目并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学生在论述中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是合格答案。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篇5

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6m),因契约理论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特与霍姆斯特罗姆的的论文和著作满是数学公式,似不食人间烟火。然而,他们的研究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契约理论”这几个字,自然令人想起合同与公司。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与合同,甚至与公司打上交道。可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既不是合同订立攻略,也不是公司管理宝典,而是旨在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契约能够得到最优订立和最优执行的学问。

这一探索听起来玄妙,但如果我们把“契约理论”换成“激励理论”,或许更能唤起普通读者的神思遐想。怎样激励别人的所作所为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这岂不是令我辈经常头大但又心向往之的问题吗?

百姓要打官司,怎样激励律师尽心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股东出资办企业,怎样激励经理们尽心打理业务,而不是登山游学泡网红?职业经理人打理企业,怎样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不是暗中上网看球或刷屏读六六神擂?大学怎样激励老师们一方面潜心学问,另一方面尽心教学?当了领导之后,如何让下级保持忠诚,而且还要始终忠诚,但却又不唯唯诺诺?这些事儿听起来都太高大上,与日常生活不相干。说一个具体的,房子要装修了,怎么样让装修队干活儿地道而不会偷工减料?

对于这些看起来相互之间毫不相干的问题,哈特与霍姆斯特罗姆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思路。

哈特传承了科斯的思想:新制度经济学门下的契约经济学

哈特的思路名唤“不完全契约理论”,把一切麻烦事都视为契约不完备所致。这个理论来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的思想。在财经界,科斯可谓无人不知;在与经济事务稍微沾一点儿边的学术界,科斯也可谓无人不晓。中国经济学的大咖们,十有八九都自称科斯的“学生”。对于科斯来说,上述所有的麻烦事儿,一言以蔽之,都是“交易成本”惹的祸;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这些都不是事儿。

“交易”一词听起来铜臭味十足,但在学者眼里,社会生活无非就是“交易”,有时也称“交换”。上海邻居们花钱买老人家自制香喷喷的葱油饼,自然是一种交易;而政府一纸令下,让老人家做不成葱油饼,也是一种“交易”。大妈们喜欢跳广场舞健身,并有音乐相伴,而小青年们因加班需要加睡希望有安静的环境,双方商量不成冲突起来,乃是交易失灵的一种表现。著名的科斯定理,通俗地说,其实是说,只要大家都好商量,一切都可商量着办,且都能办成。

大家都好商量,或用文辞来说,“交易成本为零”,这当然不是现实的世界。因此,许多科斯的中国学生,宣称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经济学。科斯本人也对经济学家们热衷于用数学模型描绘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不以为然。现实的世界,自然是很多事情不好商量,交易成本不仅不为零,还时常大得很,让交易泡汤。此等情形,小了说有大妈与青年互撕,中了说有万科与宝能大战,大了说有俄罗斯与乌克兰叫板。

在很多人眼里,科斯的思想简直弱爆了,基本上是废话(所谓“套套逻辑”),他们对科斯独享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大不服。可是,科斯竞然以一己之力独挑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主流,手创两大经济学门派,新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

长期以来,科斯的思想被主流经济学界引而不用,他本人也未能在经济学界开门授业。但科斯有诸多非授业弟子功夫了得: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因开创新制度主义经济史和产权学派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因开创交易成本经济学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年,另一个奥利弗因开创契约经济学而经过多年期待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科斯门下,还有诸多智者公认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阿门・阿尔钦(Armen Alchian,中文名艾智仁)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创立的产权经济学最负盛名。艾智仁于2013年仙逝,享年99岁,而德姆塞茨现已86岁高龄,瑞典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实在是太不尊重经济学界的老人家了。

哈特的契约经济学,传承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精髓,只不过在方法上通过数理模型的建构,将科斯主义的思想数理化,这与科斯门下的非数学化传统有些偏离。与此同时,哈特将科斯的“交易成本”完全转化为“契约的不完全”,亦令科斯主义的其他门派心有不满或不甘。有中国网友发声,认为契约经济学本由张五常创立,哈特即便是发扬光大者,其学问也不过是将科斯传统带偏的邪派武功而已。刀光剑影憧憧啊!

霍姆斯特罗姆的内功心法是信息经济学

霍姆斯特罗姆的思路名唤“委托理论”,简称“理论”,又称“完全契约理论”,与哈特学问的名号仅有一字之差。别小看这一字之别,两位诺奖得主的招数相似,但内功心法大有不同。哈特是新制度经济学,而霍姆斯特罗姆则是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主流孕育出来的一大新门派,近几十年来门丁兴旺,大有一统江湖之势。经济学大师肯尼思・阿罗(Kenneth J.Arrow)和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Mirrlees)是信息经济学的两大掌门人,其门下弟子徒孙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斯宾塞(Michael Spence)、斯蒂格里茨(Joseph E.Stiglitz)、梯若尔(JeanTirole)等,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今年又加上了霍姆斯特罗姆。

在信息经济学中,核心概念是“信息不对称”。这一概念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相比,更加单纯。换言之,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可被视为交易成本的一种特例。“交易成本”外延如果过宽,会导致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有欠清晰,但其优点是包容性较强。尽管“信息不对称”的内涵相对清晰,但对其无所不在的特质过于较劲而加以延伸,有时会有走火入魔之虞。

在小可的拙眼中,以新古典主义为根基的新制度经济学宛若九阳真经,而信息经济学则是九阴真经。在莫里斯的中国弟子张维迎看来,斯蒂格里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无所不在论证市场失灵的普遍存在,进而为政府积极干预主义背书,颇有将九阴真经练成九阴白骨爪的风险。

霍姆斯特罗姆还好,他的最大功夫是潜心信息经济学内功心法的修炼。他的论文不多,但大多堪称经典。其中两篇,默念莫里斯传授的心法,霍姆斯特罗姆探究组织中团队合作失灵的情形,即所谓“团队外部性”问题。如果管理者无法对被管理者的不当行为进行奖惩,某些被管理者便总有动机利用这种控制的缺陷谋取私利;即便不损公肥私,也大有可能偷懒不干活,以图搭便车。针对这一问题,霍姆斯特罗姆通过数理模型推演,得出结论:1.管理者的奖惩措施,只能在被管理者绩效可以度量的情况下,才能有效;2.在精确度量每一个被管理者的绩效耗时又费钱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相对绩效表现的度量,设计激励机制,减少被管理者的投机取巧行为。

这两篇论文奠定了“委托理论”的一部分基础,这里的委托人泛指委派任务的人,而人则是执行任务的人。委托关系,显然不仅存在于企业,而且还存在于医院、学校、社群、家庭、议会甚至更大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之中。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梯若尔的获奖贡献,就是把委托理论运用到政府管制的研究之中,创立了新规制学派。委托理论又称完全契约理论,并与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相左,其要害就在于广泛运用博弈论以探求最优契约的存在。

说到委托理论,不能不提到另一位经济学大师保罗・米尔格罗姆(PaulMilgrom)。经济学家圈都知道,霍姆斯特罗姆获奖研究的很大一部分是与米尔格罗姆合作完成的,而米尔格罗姆不仅是委托理论的创立者之一和组织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而且在许多经济学领域都贡献非凡,经典性论文和论著众多。保罗・米尔格罗姆今年未能与霍姆斯特罗姆同时获奖,令人扼腕。

顺便说,对于专业学者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很少令人意外,但有些人没有名列其中,倒是颇令人意外。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R.Krugman)因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这个领域的老宗师巴格瓦蒂(JagclishBhagwati)未能分享此奖,令人不解。2015年,安格斯・迪顿(AngusDeaton)因对经济不平等的研究获奖,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安东尼・阿特金森(Anthony B.Atkinson)未能同享桂冠,令人诧异。

激励理论的现实运用:从万科控制权之争、大学的论文到政府的GDP主义

无论是不完全契约理论还是委托理论,在现实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事实上,这两门学问早已传入中国,莘莘学子们虽远未将两派内功心法的修炼臻至化境,但操练起这两派的武功套路,已经是有模有样,开始剑指各类现实问题。

例如,2016年商界大戏万科控制权之争,既可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加以分析,也可从委托理论的视野加以解读,得出的结论还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在哈特看来,公司无非是不同的人所订立的一组契约。世间万物,包括公司的控制权,均可从契约不完全的三大角度加以分析。

一是契约订立不完全:人世间充满不确定性,订约者由于有限理性而无法预知未来的所有情况;二是契约表达不完全:对于所料之事,语言表达已不可能尽善尽美,以使各方理解完全一致;三是契约执行不完全:即便意料之中,认知一致,交由第三方裁决的时候已不可能完美无缺。

既然如此,为了避免公司中的扯皮纠缠不清,较好的制度化契约安排是让剩余索取者来控制公司。这一思路与产权经济学别无二致,但哈特较为独特的想法是,剩余控制权由谁持有,本身就由一个不完全的订约过程来实现。简言之,股东至上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产权经济学,但哈特所发展的产权

契约经济学却对管理层的角色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万科控制权的实质性之争发生在万科管理层、宝能系和华润系以及后来加入的恒大系之间,三方的订约过程明里暗里,扑朔迷离,而一时间的订约不完全便表现为公开市场上的剧烈交易,以及各方在媒体上与法院中的较劲。诸方订约的不完全性,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还是股东控制)、作为风险承担者的投资者(企业家)与信息掌控者的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相对地位,以及现实收入PK理想情怀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公司控制权掌握在股东手里,那么管理层就成为彻头彻尾的人。但是,霍姆斯特罗姆的研究指出,不仅人的绩效很难度量,而且人中还会出现团队外部性问题。尽管霍姆斯特罗姆的模型总能设定一些条件,让委托人可以制定出最优解决方案,即完全契约,但这些条件一旦放松,最优解就有可能无法出现。委托理论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让管理层也持股,那么由此一来,不仅股东至上主义与管理优先主义之争变得混乱不堪,而且不同类型的股东构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其间的行止如何协调,也成为大的问题。

这一分析颇为烧脑,看起来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事实上,万科控制权之争依然暗潮汹涌,在外部环境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再折腾多年,也未可知。在学术上,原本以梯若尔、霍姆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完全契约理论学派一度认为不完全契约理论学派总是给不出最优解,因此无法成就理论的完美,但近来这一分歧有向中间靠拢的趋势。哈特与霍姆斯特罗姆关系密切,近年来学术合作不断。依小可来看,两年前梯若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际,完全契约理论压倒不完全契约理论之论,完全是皮相。现在来看,不完全契约理论更具有开放性,可以为更多问题的探究开辟空间。

除了经济生活,契约理论或激励理论还可在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作用。近年来,中国大学在行政化体制下形成论文“”以及相伴随的学术不端和腐败乱象,中国地方政府在行政化体制下形成独重经济增长、忽略民生改善和环境保护的GDP主义,这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都可以在委托理论中找到答案。

1991年,霍姆斯特罗姆和米尔格罗姆在法律经济学领域的《法律、经济学和组织学刊》上发表了经典性论文“多任务委托分析”,提出了多任务委托模型(下称HM模型),对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如下情况进行了分析,即要么委托人交付给一个或多个人一些不同的工作任务,要么人必须完成的单一工作任务中包含了多个不同的维度。HM模型的推演结果显示,如果不同任务的完成绩效在可度量性上有很大差别,那么委托人对人所采用的薪酬制度中的不同激励因素,会导致人在不同任务之间配置不同的精力和心血,从而最终对委托人总体目标的达成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委托人实施强激励合同,那么人就会把更多的努力配置到绩效可度量性高的任务,而对绩效可度量性低的任务敷衍应付。

在大学中,作为委托人的学校管理者,会在教师的聘用合约中明确三类任务,一是教学,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二是科研;三是公共服务。可是,在这三项任务之中,唯有科研绩效的可度量性相对较高,尽管不完美,但论文数量、引证率、影响因子等指标,多多少少还能有用。与科研相比,教学绩效的可度量性大大降低。一方面,仅仅依据学生的评价来度量教学水平,这显然是不靠谱的;另一方面,教学绩效的体现往往具有长时间性,而且学生日后的表现与教师的努力时常并不相关。至于公共服务的绩效优劣,那就更说不清了。

在行政化的体制中,自上而下一刀切式的绩效管理冲动强烈。尽管上级的目标也是多元的,但绩效管理体系中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也变成了HM所分析的多任务委托关系。于是,绩效管理者往往会选择一些可度量的指标,实施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外加惩罚之举,例如的高额奖励以及不成的解聘之险,使无数青椒们压力山大。在如此强激励的制度下,论文代工烂造的产业链不仅在中国滋生,而且还蔓延到了国际。

篇6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教学环节

Key words econometrics

theory-practic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links

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二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应用型的教学模式。笔者自1997年接任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至今,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应用基本脱节,而纯应用的教学模式会蜕变为僵化的计量工具的使用。第二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本科经济管理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体现出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工具型”课程的教学特色,符合本科生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笔者认为,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理论学习服务于实际应用。本科生中的大部分人在完成四年的学业后要适应工作需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竞争力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计量分析能力所关注的是:1、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思想掌握了吗?通过课程的学习,重在传授给学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2、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了吗?理论学习是思维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源泉,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具有实质性的帮助。3、适当的难度和前沿进展涉及到了吗?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 计量经济学应该相应地界定为三个教学层次,即初、中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本科生教学定位于初、中级之间,适当地提高学习难度,有利于提升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而前沿进展的介绍便于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自主学习和发展。4、计量分析软件掌握了吗?这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计量分析软件种类很多,而制作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一种计量分析工具具有触类旁通的意义。基于以上的关注点,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采用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把握理论,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表现在于:1、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基本计量分析理论,才可能掌握量化软件的应用,并且通过上机处理实际问题强化了这种认识,刺激了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保证了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2、上机实践中调动了学生对于已有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活了学生的储备知识。3、上机实践中设计专题形式的现实经济问题分析,诱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二、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软件教学 实验室实践教学 课程论文评价,三个环节是递进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经济量化分析的基本技能。

(一)课堂理论 + 软件教学环节。

1、学时分配。课堂教学部分将2/3学时用于讲授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穿插讲授相关的计量方法在计量经济学软件上的实现形式、计量软件操作命令、实际案例分析和演示,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能够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理论学习效果好,同时便于顺利地进入第二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室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2、教材选用。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庞大,选取适当的教材是必须的。教材选用采取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结合的方法推荐给学生。辅助教材的选择主要是国外引进的优秀版本,比较适合于课外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容的组织也吸收了这些教材给出的对本科生教学内容的建设性意见。

3、教学软件选用。目前采用的教学软件为EViews, 该软件是经济计量分析的专用软件,在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普遍。理论教学中紧密结合该软件的应用,讲授相应的经济计量理论,从而把握各种经济计量软件编写依据的的共性原理,这是学习其他计量软件的基础。

4、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方式体现在将课堂理论教学+软件学习+实际案例操作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我国经济运行的统计资料编写。同时推荐经济研究方面的刊物,辅助学生课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5、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将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板书结合在一起。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但事实上由于短时间内信息量强度过大,不如传统的学生思维跟随教师粉笔游走来得轻松,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重点章节内容,板书讲解穿插于课堂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6、校园网教学平台利用。在教学平台,教师上传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软件、课件等必要的教学文件,方便学生把握学习进度和复习预习。上传精选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学习并感受课堂理论在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中的应用,进一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教师和学生课外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平台上也得到了拓展。这些方面都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实验室实践教学环节

1、编写上机实习指导书。上机实习指导书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编排的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精要、计量分析方法、实际案例EViews操作和单元上机实习设计,据此学生可以轻松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完成单元上机实习任务。

2、要求学生自愿组合二人学习小组,最终的成绩依赖于共同的努力。经过近三年的观察,学生选择弱—弱搭档的情况很少,多数都是强—强搭档或强—弱搭档。由于小组只有2人,分工和协作的表现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在上机实习的过程中互相提示和督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寻求教师的帮助,学习效率比较高。

3、布置上机实习任务。每个单元的课堂教学结束前,结合单元练习的需要,提前给学生布置上机实习任务(课题)。实习任务框架由教师设计给出,具体研究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但强调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实证分析,涉及到如我国的生产、消费、财政、货币、就业、进出口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估计、检验与应用等,学生就建立一个稳健的经济计量模型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经济计量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实践。

4、预查上机实习内容。为了保证实习过程顺利进行,教师要事先检查学生二人组自拟的上机实习任务,目的有二:一是督促学生准备课题和数据,二是检查拟定的课题和数据是否可行,往往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暴露在拖拉的学习习惯、随意的学习态度、选题不恰当、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清、数据口径不一或获得性不强等,其中有些问题与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学习基础有关。预查上机实习内容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正和辅导。

5、指导学生上机实习。上机实习是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将课堂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节。由于学生的选题多样、课堂学习水平多样、学习能力多样、出现的问题多样,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指导的同时,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避免对于计量经济学课堂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拘泥和不切实际的僵化套用。

6、撰写单元实验报告。对于单元上机实习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形成实验报告。单元实验报告要详细报告实验过程和所得结果,重点考察是否掌握了各个单元讲授的课堂理论通过经济计量软件的实现方法,是否能够正确解释和分析软件的输出结果、是否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单元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是学生平时课程成绩评价的依据。

(三)课程论文评价环节

1、推荐阅读经济计量分析范文。在实习阶段中要推荐给学生经济计量分析方面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应该能够很好地展示课堂教学中关于构建计量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素,同时具有良好的写作范式,作为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参考。

2、完成课程论文。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二人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将单元实习的内容逻辑性地串联起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这是对学生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思路、上机操作和分析技能、模型优化方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为了培养学生撰写计量经济分析论文的能力,课程论文在写作和表述方面要求比较规范,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处理、模型形式、模型的优化估计和检验结果及分析得到的结论。课程论文的水平是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单元实验报告成绩和课程论文成绩构成。

三、理论—实验教学模式中有待完善的方面

从笔者目前的教学实践看,理论—实验教学模式的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感到这种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了一定制约,有必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地加以改进:

1、 课时约束。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已经被压缩到了极限。课时压缩的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对于课时的节省。实际上,由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如今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内容不但有所扩张,软件教学也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有学时在完成必要的课堂理论+软件教学后,留给学生上机实习的时间比较短缺,适当增加课时成为必要。

2、课程难度。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就是数学基础不好,这方面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只能借助于恰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保证后续学习的顺畅。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以怎样的要求、方式和方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3、课程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的要求较高。首先体现在基础工作中,如:课件中计量理论与软件操作内容的结合、制作典型教学案例、精选阅读材料、编写上机实习指导、设计单元上机实习内容及课程论文等。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启发和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些工作是需要循序渐进地完成的。

本文得到中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篇7

偏执,或者至少相当偏执,可能是任何一位成功者的共同特点。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就是一个相当偏执的人。

贝克尔的这种偏执成就了他。从学术生涯的初期,他就坚持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广泛的人类行为,并运用经济学原理阐释歧视、犯罪、吸毒、教育、人口、生育、婚姻、家庭等各个领域里人们所熟悉的社会问题。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于2007年授予贝克尔自由勋章时也表示,贝克尔的工作让人们明白,经济学不只存在于理论中。

加里・贝克尔,1930年12月2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童年时代就置身纽约这个金融中心,令贝克尔对股市等金融领域动态很有兴趣,也常为近乎失明的父亲念报纸上的经济新闻。

贝克尔于195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年仅30岁时,就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后受斯蒂格勒邀请,留驻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7年,贝克尔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在讨论歧视的度量、歧视的后果等问题后,他指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种族歧视的企业会因自己的歧视行为而承担更高的用工成本,从而被淘汰出局。在当时,这篇博士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到结论,均堪称异端。

贝克尔的理论创新从一开始就遇到巨大阻力。在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撰写的自传中,贝克尔回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研究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当时的顶级经济学家鄙视。在这些人眼中,贝克尔是经济学家中的异类,甚至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直到晚些时候,民权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荼展开时,他的研究成果才受到更多关注和赞扬。

贝克尔没有就此止步。1960年,他出版《生育率的经济分析》,这是现代人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贝克尔认为,要不要生育、生育多少个后代,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父母在生儿育女时,肯定会理性地权衡各种与生育有关的收益和成本。

贝克尔还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是最早明确指出教育和培训也是一种资本、可以为人们带来回报的学者。他于1964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是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之作。1981年出版的《家庭论》则是贝克尔这一研究思路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贝克尔提出了“婚姻市场”模型,用来分析什么样的人会与什么样的人结婚。

贝克尔是一个直面现象,对真实世界有着卓越直觉的经济学家。他之所以研究这些社会问题,是因为它们确实重要,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全新的认识,而不是替经济学“攻城略地、开疆辟土”。如果说他真的建立了一个“经济学帝国”的话,那也只是一种非意图的后果。

贝克尔一直关注“重要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人性。在贝克尔看来,不应认为人类只能被自私的物质利益所驱动,人类的行为受着更为广泛和丰富的价值因素影响。

事实上,很可能是对重要问题(即“人性”)的重视,而不是对经济学“理性”范式本身的关注,才是贝克尔上述偏执倾向的最终原因。他之所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米尔顿・弗里德曼攻读研究生,也是因为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学不是一些聪明人玩的游戏,而是处理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

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等人一样,贝克尔也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过,从根本上看,贝克尔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内核应该是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一贯坚持资本的普遍性,并且认为最终决定资本积累(包括受教育程度)的是人性或“国民性”。贝克尔最终不仅成了经济学大师,还成了著名社会学家,其深层原因正在于此。

获得诺奖后,贝克尔把研究重心转回“社会”。他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创立者之一。他在和长期合作者凯文・墨菲合著的《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将社会环境因素和普通商品及服务一并纳入了效用函数,分析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的影响。这是将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人的偏好的研究成果,融合到经济学中来的重要一步。

因为这种“以重要问题为导向”的立场,贝克尔勇于对传统概念提出质疑。他愿意放弃新古典经济学任何一个不符合事实的假设,哪怕是类似于“完全竞争”这样最核心的假设。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发生后,贝克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承认,自由市场通常是有效的,但它并不永远都“非常有效”;当然,他同时也强调,政府则是“通常无效的”,尽管我们有时也需要它。

篇8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经济学;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45 -03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学科(一级学科)① 与工商管理学科(二级学科)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计量经济学在两个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计量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有效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后续进入研究生领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本科期间的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需求。但计量经济学发展至今,形成了诸多的理论,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确定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计量经济学的框架体系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数据的特点,一般计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各部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一)经典计量经济学板块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A1计量经济学概述、A2计量经济学发展历史、A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A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5线性回归模型基本假定放宽带来的问题以及处理(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A6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A7虚拟变量模型、A8滞后变量模型。

(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B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B2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B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B4向量自回归模型。

(三)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

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板块包括:C1混合回归模型、C2 变截距模型、C3变系数模型。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探讨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在我国按学科门类分,经管理专业主要分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以及经济学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和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而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文件或会议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其核心课程,但多数高校都把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但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目标中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学生培养能力的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学学科侧重培养学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以及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商管理学科的重点在于研究赢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规律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管理类学科。在我国,工商管理类学科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审计)等专业。

(三)教学内容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经济学培养较为宏观,特别是要求学生具有分析、预测经济的能力。而工商管理学的培养目标较为微观,学生侧重于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因此培养目标侧重于微观个体。在此背景之下,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的研究数据都为宏观数据,大都是时间序列数据或面板数据,而工商管理学科一般的研究对象为企业或者消费者等个体,侧重于截面数据。特别是工商管理学科中的某些学科如市场营销,侧重于问卷调查,会广泛运用到哑变量,因此两者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差异。

四、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置的策略选择

(一)学时设置

一般来说,工商管理学科对计量经济学的要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学类由于预测等方面的需要,对计量经济学要求相对较高,因此经济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设置为3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48学时;工商管理学科一般设置为2学分,按16个教学周,合计32学时。

(二)数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是对数学知识要求非常高的学科,计量经济学一般在学生学习完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后开设,因此一般大都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而此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遗忘都较为严重。一般需要设置4学时的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基础一般围绕: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统计量及其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些数学知识伴随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始终,因此务必加强学生对这些基础数学知识的复习。

(三)经典计量经济学

经典计量经济学主要涉及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导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多重共线性等教学内容。该部分教学内容多,难点、重点也多,也是学习其他计量经济学板块的核心和基础。因此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学科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但在A7的子版块中,由于工商管理学科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一般的研究对象都是个体,因此他们对哑变量数据的处理要求非常高,该板块对经济学板块做介绍处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必须重点来讲,如LOGIT、PROBIT检验等。这个板块大约占教学内容50%。

(四)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

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包括:平稳性检验、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等。该板块是计量经济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经济学科进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经济学学科必须重点介绍。在工商管理学科,一般只做基本介绍。

(五)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

面板统计是计量经济学中比较难的板块,对本科生来说属于较为复杂的板块,但经济学学科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涉及中往往会用到该板块的知识。因此该板块在经济学科中做较为详细的讲授,而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只以介绍为主。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

五、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内容设置

(一)课时安排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涉及到上机操作,因此必须安排好实验学时。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经济学学科适合安排8学时的上机实验,而工商管理学科安排6学时的上机实验。

(二)教学内容安排

上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有:

D1:包括计量经济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数据录入、编辑等)、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操作等;

D2:数据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以及处理

D3: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

D4:面板数据的基本检验与操作。

(三)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具体实验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2:

六、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其他建议

(一)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课下实验

计量经济学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完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各种处理练习。每个计量经济理论都需要通过上机实验来进行巩固。但从现有的教学时间来看,不可能都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都进行统一的上机安排。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课下上机实验的要求。教师应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上机操作编制成讲义,供学生课下练习,并安排好答疑工作。

(二)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的考核

计量经济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对计量经济学的考核中,除了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考核以外,应重视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过程中,上机操作、课后作业、计量经济学应用论文等都应该成为考核的重要方式,这样才能摒弃学习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的现象。对于本科生来说,甚至可以用上机操作考核取代传统的闭卷考核。

(三)重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经济思想的灌输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但计量经济学绝对不是单纯的“数字课”。教师在对基本理论介绍完毕后,要用真实的案例数据进行相关的演示,演示前必须交代好数据以及相关模型的经济学背景,检验结束后,必须对该案例反映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进行总结。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不能让学生单纯地把计量经济学理解为数学课。

(四)重视教材的选用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引进比较晚,在师资、教材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分原版教材、翻译教材以及国内原创教材。原版教材由于价格昂贵,对英语水平要求高,一般都被选用研究生教材。翻译教材一般篇幅过多,也不适合作为本科生教材。因此一般本科教学大都选用国内原创教材。国内教材的案例数据一般都来源于中国经济问题,方便教学,也能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经济问题。但国内原创教材大都存在篇幅过短、错误较多等问题,因此教师在选用教材的同时,应考虑编制相关的学习讲义,供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

(五)重视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用型比较强,在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科研活动中会频繁用到计量经济学工具。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中,要重视规范性方面的教学。如许多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撰写回归方程时不写∧符号;撰写回归模型时没有误差项ε;有的学生混淆显著性水平和置信度两个概念等等。这些规范方面的错误虽然不会引起误解,但却导致读者对论文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计量经济学的规范性方面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05):139-153.

[2]李子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将《计量经济学》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09):78.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18-22.

篇9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的新尝试,阐述了该课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第一,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第二,他们在中学接触过政治经济学,他们的脑海中有些先人为主的观念;第三,少数学生读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经管类图书,但各人读的书不同,接触的知识也不同;第四,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微观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能掌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学时有限,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篇10

论文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引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研究课题被反复讨论过,它通常被研究者用来描述产业组织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之所在。2001年以来,国内关注产业集群的学者与日俱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组织也积极地宣传产业集群,倡导在我国发展集群,并开始尝试研究发展集群的政策问题。2003年,有学者提出了旅游产业能否形成集群的问题,自此,旅游产业的集群现象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理论基础缺乏,研究体系尚不完善。鉴于此,本文拟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现象。

一、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概况

在我国文献综述,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旅游现象,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却有许多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思想呈现出来。为全面了解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作者检索了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标准检索”模式,通过对题名中包含“旅游”和“集群”进行查询,检索到从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的相关研究文章共计240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198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3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索到34篇;“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5篇。对这240篇文章按发表年份进行主题分类,见表1:

表1 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情况分类统计一览表

 

文献主题分类

2003-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共计

百分比

一般研究

1

2

9

5

9

3

29

12.1%

形成与发展

5

9

7

9

6

4

40

16.7%

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4

1

6

3

4

1

19

7.9%

应用研究

8

10

22

41

42

5

128

53.3%

其他

1

1

2

9

11

24

10%

合计

19

23

46

67

72

13

203

100%

百分比

7.9%

9.6%

19.2%

27.9%

30%

5.4%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