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3: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质量技术论文

篇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国家进行工程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监控威慑作用。当前国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仍然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中时有弄虚作假,试样做假、漏检、少检的行为发生。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市场行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管理能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势在必行。信息化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可靠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中,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等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的检测业务进行综合管理,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目前,全国较发达地区已经相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检测机构信息化监管系统,对涉及建筑结构安全的力值检测参数如混凝土抗压强度、钢筋力学性能指标等必须实时上传试验结果,对于非力值检测参数的检测报告必须上传关键页面。除此之外,某些地区如广州市正在推行混凝土试块芯片植入技术,对于混凝土试块一律要求植入混凝土芯片,检测机构不得接收无芯片的混凝土试块,试块必须进行扫描识别之后方可进行试验,无芯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不得作为验收报告采用。然而目前检测机构的信息化管理运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网络传输不顺畅,导致数据无法实时上传;存储设备容量不够,导致部分数据丢失;监管系统安全性不足,数据被他人利用等。其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信息化管理仅仅停留在对试验数据的监控,疏忽了对试验流程与过程的监管,即无法保证样品的真实性或试验过程的规范性,容易出现“偷梁换柱”等问题,即试样制假或试验作假等现象。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试验流程与试验数据进行“双控”,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检测报告的有效性,为真实评价工程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设计原理与系统架构

2.1技术原理

根据检测监管业务需要,对试验流程进行全过程监控,包括收样、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过程。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通过高清摄像枪对样品接收和样品制备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另一方面通过在试验机电脑上安装视频采集卡,自动采集试验机电脑屏幕的数字信号,通过图像处理器转换成与摄像机信号一致的模拟信号。最后利用现有的CATV技术,将电脑屏幕数字信号与摄像机信号整合在一起,通过光纤传输至硬盘录像机,实现实时的监控、存储功能,通过录像回放功能实现对历史记录的查询。通过登陆客户端软件或ip登录访问服务器电脑,可以实现在办公室对检测过程的动态监控。本部通过现有的vpn网络,连接到检测中心服务器后浏览视频、回放录像,实现远程监控。

2.2系统架构

本系统主要有前端的数据采集装置包括高清摄像枪和视屏采集卡,数据传输介质(光纤),数据接收与存储设备(硬盘录像机)、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电脑以及客户端软件组成。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1)高清摄像枪用于监控样品接收与存放、样品制作、抗压试验等过程,对试验过程规范性与样品的真实性进行实时监管,避免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2)视屏采集卡自动采集试验机电脑屏幕的数字信号,并通过内置转换器转换成与摄像枪信号一致的模拟信号,对试验参数、试验数据、以及曲线的形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试验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真实性。(3)光纤作为信号传输介质,将高清摄像枪与视频采集卡的信号传输至硬盘录像机,相比同轴电缆,光纤传输速度快,降低信号延迟;传输损失少,保证视屏质量。(4)网络交换机实现与局域网内的电脑及服务器电脑互联,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硬盘录像机。(5)硬盘录像机数据接收和存储终端,实时接收光纤传至的信号并存储,并可以对历史记录按时间进行查询。(6)服务器将若干硬盘录像机通过网络交换机串联至服务器电脑,通过访问服务器电脑可以同时访问局域网内所有的硬盘录像机,实现一机多控。本部通过现有的vpn网络,连接到检测中心服务器后浏览视频、回放录像。(7)客户端软件除了通过ip访问服务器电脑以外,可以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对局域网内的硬盘录像机进行访问,相比于ip访问,使用管理更简便。

3系统实施

图2和图3是分别利用客户端软件和iP登陆访问,对试验过程和试验环境进行的全方位监控。以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检测详细阐述监控流程,具体如下。

3.1样品安全管理监控

委托方完成登记委托后,将样品放置于芯样样品存放区集中保管,在存放区安装高清摄像枪,配合大门口的监控信号,对样品进行全面安全监视,如下图4、图5所示。

3.2样品制备流程监控

芯样的制备流程主要包括芯样接收、开箱验样、盲样编号、芯样切割、芯样打磨、芯样补平等6个阶段,对上述6个关键节点布设视屏监控,如下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杜绝芯样制备环节的不正规操作,保证样品真实性、试验过程规范性,确保试验结果可靠性。

3.3抗压试验“双控”

“一控”是对样品的真实性进行确认,避免试验人员调换样品,高清摄像枪可以清晰捕捉样品编号,确保是真实样品,如图12所示;对试样的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是否正常进行判定,如试样偏心受压导致提前破坏或样品未完全破坏而试验机误判试验终点等现象;“二控”是对试验机电脑屏幕的监控,监控试验数据采集是否正常,试验曲线走势是否正常,是否发生试样尚未破坏而试验机停止采集数据、曲线下落时间与试样的破型时间不一致等现象的发生,如图13所示。

4结束语

篇2

飞机交付后的全寿命期内(一般民用客运飞机为20年寿命),技术出版物是保证飞机正常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而内容完善、质量优良的飞机技术出版物,不仅能提高运营、维护、保养和修理质量,缩短排故周期,减少停场时间,保证持续适航和飞行安全,显著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飞机的市场形象和制造商的声誉[2]。无疑会是航空公司等用户和使用者愿意使用和长期使用的根本原因。

2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1目的

编写技术出版物是一项基础性,专业性以及经验值很强的技术类工作,也是最终产品功能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需要集中设计人员,编制人员,以及有相关丰富经验人员等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多次探讨,反复验证确定后才能最终定稿。因为最终完成的技术出版物是要交付给使用飞机的使用者如飞行员,机务,乘务,签派等人员实际使用,必须确保相关技术出版物的安全正确和好用易用。对其编写完成后的技术出版物质量进行评价的目的:一是衡量现有的技术成熟度;二是评价员工工作质量;三是通过评价技术出版物,可以及早发现并解决和完善问题。最终确保交付到客户手上的技术出版物是正确无误、操作优良、质量绝对有保障的产品。这也是用户的期望和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

2.2意义

进行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可以使技术出版物工作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各类出版物编写水平的良性循环;通过编册文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以至改进产品,促进公司能力建设;显著增强公司员工的质量意识,在公司范围内形成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此外,通过技术出版物的不断成熟以及系列化还能形成宝贵的知识库,有效克服人才断层所导致的技术衔接等问题。

3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的分类原则

通过对国内外同类飞机技术出版物的对比研究及分析,并依据AC-91-11咨询通告、ATA2200规范、维修工程分析及客户对技术出版物的要求,可知一般民用客机需要编制的技术出版物基本上分为维修要求类、维修程序类、构型控制类、培训类、运行程序类、其它类等类型。因每一种类型的技术出版物都有不同的应用对象和范围,对其进行的评价也应该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分为4大类来进行质量评价。(1)运行类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2)维修程序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3)维修要求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4)构型控制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

4技术出版物编写质量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4.1技术出版物编写质量评价依据

对技术出版物的评价依据可以大致分为3个层次。

4.1.1法律法规,适航规章、行业标准规范等

作为与飞机同时使用的各类技术出版物应遵循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飞机型号研制过程,生产制造,直至取证交付使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各类标准种类数量庞大,其中适航法规的要求是一种强制性要求,是保证飞机安全的最低标准,飞机设计伊始就必须表明对其的符合性,在相应的技术出版物中必须予以佐证。一些国际航空领域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也必须按需选用以指导和规范飞机技术出版物的研制,例如ISO、SAE、ATA2200、S1000D等。此外,公司制定的有关技术出版物编制规定,签署流程以及编写要求等企业标准也在此列。这些都是评价技术出版物质量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依据。这里,重点介绍一下ATA220规范和S1000D标准,其中ATA2200是当前全世界范围内航空业上主流机型采用的一种技术出版物规范,目前ATA2200规范已经被国际上主流的飞机制造商和飞机运营商所采用,是实际上的国际规范,国内外民航用户已完全习惯了使用按照ATA2200规范编制的飞机技术出版物[3]。作为连接飞机技术各种出版物之间的纽带,数字化编码标准对飞机技术出版物进行统一编排和交叉索引、查询的基础,是飞机技术出版物进行合理组织的基础的、重要的标准。而S1000D是代表着新的机型和未来机型将会普遍采用的一种技术出版物数字规范,继承和发展了ATA2200规范的数字化先进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手册概念的束缚,使用数据模块进行技术数据的管理,一经创建,多次重用。

4.1.2技术规定和规范文件

除上述法律、法规及各级行业标准要求外,有关的技术规范文件也是编写技术出版物所须遵循的依据。技术规范文件一般是指由公司自行组织制定的专业方面或者具体设计工作制定的规范类文件,一般是编制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技术准则、方法和基本的规定,例如飞机飞行手册编制规定、飞机DTD定义规范等。这些文件是指导编写相关技术出版物的操作性极强的文件,也是评价技术出版物质量的最直接的依据。

4.1.3相关技术文件和要求

此外,对技术出版物的评价依据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技术要求、技术协调单等。以飞机技术出版物样式开发为例,技术出版物的源数据都是不带任何格式和标记的非结构化文档,要形成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的手册,必须有样式的支持。而对具体某一出版物——手册(如AFM)进行手册样式的评价,则具体的样式开发要求(AFM样式开发要求)就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评价依据文件。除此类的顶层要求外,还存在与其编写任务平行有着协调关系的其他外在输入,如用户的特别要求,专业系统/分系统的特殊技术要求等等。这些技术和非技术要求,以及和设计研发、制造间产生的技术协调单等也都是一个系统设计集成并最终编写成手册的工作依据,这也是评价这个系统技术出版物编制质量的评价依据之一。

4.2评价标准构建

对技术出版物的评价工作中,评价标准的设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确定完善、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才能正确、有效的判别出版物编写的质量。设定评价标准应从技术出版物编写的目的来考虑,技术出版物编写质量和技术本身也是分不开的。所以对技术出版物的编写质量进行评价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操作性。这4个方面评价标准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对技术出版物的评价方法也依此而展开。

4.2.1完整性

技术出版物的完整性可以判断编写者对手册主题、手册编写目的及其技术内容的整体把握程度。手册中不应有成块短缺或细节短缺的问题。以飞机飞行机组操作手册(FCOM2)为例:如果缺少了EICAS告警信息相对应的操作程序,就会使飞行员在飞行时遇到该问题会束手无策,这会导致极大的安全隐患,此类内容缺失的技术出版物就不能称之为一份好文件。细节短缺主要指技术出版物在数据指标、满足要求方面的欠缺,这类问题一般需要通过对照输入源数据文件得知,往往是存在技术问题的地方。

4.2.2准确性

出版物的准确性包括出版物技术内容的准确性和文字表述的准确性。通过评价相应内容准确性,可以判断手册编写者对技术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正确和透彻。技术错误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实践中一般通过专家评审、验证等方式评价;文字表述错误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反映编写者对技术背景知识、相关领域技术经验的掌握程度。

4.2.3规范性

技术出版物应是规范的,主要是指的规范包括文件书写格式、图表格式、编号排列等,以及名词术语、符号、标准尺寸、量纲与单位及其换算、公差系列标准等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为满足文件规范性的要求,需要对这类基础标准有全面的了解。

4.2.4操作性

技术出版物的可操作性是指按照技术出版物的描述可以开展后续相关的运行操作、试验、维修、服务等工作。例如操作程序类技术出版物就应该包括进行操作所必需的条件、状态信息,动作反馈、操作方法和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操作人员依据这样一份文件,就可以顺利的按既定目标完成操作,达到安全使用飞机的目的。操作类技术出版物编写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所以对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即可操作性)的评价,也是评价一份技术出版物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

4.2.5其他

对不同类别的技术出版物,还可以针对其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细化评价标准。例如维修类技术出版物,可以对其维修程序的步骤合理性进行评价;运行类技术出版物中的操作类手册可以评价其操作程序是否优化、动作设置是否合理以及状态信息和条件要求是否明确等。问题解决类技术出版物可以评价问题的原因是否分析到位、是否充分运用数据和分析工具、采取的对策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是否举一反三等。

5技术出版物编写质量的评价方法

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对技术出版物编写质量进行有效评价,是促使技术出版物编写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技术出版物有效的评价方式,一般只采用书面验证评价和实际操作验证评价。评价时还特别需要注意细化要求,有针对性,并注重操作的实用性,便捷性和有效性,最好实现量化评价。

5.1书面验证评价

书面验证是用设计数据、试验及试飞数据、工艺规范、飞机构型信息等与技术出版物内容进行书面对比分析,检查技术出版物内容的技术依据和数据来源,确保技术出版物内容的正确性。书面评价的实现方式一般可通过自评、互评、专家评审、活动评审等方式完成。(1)自评。自评是指出版物编写者进行的自我评估,一般通过同类机型同类技术出版物对比分析或者依据编制规定要求,找出所编写的技术出版物的差距以便改进。(2)互评。互评是指由团队中的另外一人对文件进行二方评估,从校对的角度查找文件的不足以提出改进点。(3)专家评审。专家评审是邀请同行专家如飞行员,机务,航空工程师等主要从专业技术角度审阅文件,提出改进建议。(4)活动评审。活动评审是指由主管部门(如TCT,AEG,适航中心等)组织相关专家围绕技术出版物从各个角度审视手册,提出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文件编写者最终权衡是否采纳以及如何采纳这些意见和建议。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主要解决技术出版物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方面的问题。采取专家评审和活动评审的方法主要解决技术出版物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方面的问题。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技术出版物重要程度选择评价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混合使用。

5.2操作验证评价

开展操作验证评价需要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才能胜任。对技术出版物开展实际操作验证评价,一般主要是专业人员,借助一定的专业设备和环境,检验所有可操作项目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由专职专业验证人员在真飞机、模拟器或工程试验机上,进行可操作性验证的通过概率,可用来评价操作验证结果的优劣。通过率越高,说明程序的可操行性越好,其编写的质量也越高,为了基本的航空安全,最终交付给用户的可操作项目应该是也必须是100%通过操作验证评价。

5.3评价打分表的建立

通过开展上述质量评价工作,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数据输入。以某型号飞机的技术出版物为例,典型的输入数据(excel记录)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AEG评审发现的问题;客户评审意见;手册验证过程发现的问题;与设计的问题协调单(TPCM)输入问题;其他评审发现的质量问题;校对审核过程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形成各种基础评价打分表。打分表一般可以结合“检查单”制定,“检查单”是指根据特定的要素对象,列出相关的判断选项,然后逐项加以答复、研究,从中获得改进方向和改进意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予检查人员启示,考虑问题更有条理性、全面性。以FCOM2为例,将2009年客户对某型号飞机技术出版物的评审结果制作成EXCEL表格,构建详细分类的评价检查表,如表1所示。这里我们以FCOM2接受AEG评审和客户评审时发现的390条意见和模拟机39条预验证程序通过率为例,采用该文所述评价标准中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操作性为依据来划分输入源数据。其中,因现阶段受条件所限,初步设定各方面评价要求相同的基本分值(B=100);然后从评价要求对FCOM2手册质量的影响大小给出权重(ω),在现阶段,我们初步确定权重可以采取统计分析专家意见得出[2],初步设定的指标中完整性为0.25(其次重要),准确性为0.4(最重要),规范性0.1(重要),操作性为0.35(非常重要);最后构建的FCOM2质量评价打分表如表2所示。应用评价打分表对手册进行评价时,可以由评价人员比照各方面要求查找手册存在的问题,每个问题均需记录在案以备编写人员改进,发现问题数量(Di)乘以扣分系数(C=A*D-1*100%,A为专家所有意见数量)得到扣分。对手册进行全面评价后,可以得到每个方面的量化评价分数和最终评价得分。通过各方面的评价分数可以看出FCOM2手册薄弱方面:完整性欠缺、准确性不高、规范性不强、操作性不佳。采用雷达图直观地显示各要素不同评价方面的水平和薄弱点。用折线标识该版FCOM2不同方面的实际状况,见图1。通过雷达图,我们需要在该手册质量上来实现较大的改进和完善,目前COMAC成立飞机技术出版物编写完善联合工作团队-IPT的目的正是如此。最终评价要素得分还可以作为确定手册版次完善目标的依据,最终得分则可以作为手册质量完善状态的依据或下一版本的参照标准。

6构建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机制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一旦明确,就可以开始建立完备的程序化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机制。以FCOM2的评价机制拓展到其他所有的技术出版物,其实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发现问题收集问题评价质量改进完善再次评价直到质量达标。图2是推荐的一种技术出版物质量保障机制流程图。编制、校对、审核,一般可以在部门内完成;一旦完成部门审定,就应该着手准备专家评审和活动评审,该流程建议至少进行两次;之后就可以走会签和批准流程,直至交付印制。只有建立标准而完备的评价组织机制,才有可能让技术出版物的质量工作常态化、标准化、程序化、最优化。通过组织机制内不间断的质量评价流程,不间断对相关的技术出版物进行改进与完善。

7结语

篇3

许多教师在开始新学期教学的时候就单一的讲授新内容,至于学这门课的目的、能够学习到些什么、讲的究竟是什么,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明了的,所以很有必要在开始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利用一节课或者更多的课节,把所要学习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概括。就像加工零件的时候,先把零件加工需要的图纸、材料、工具、量具等所需前提准备好,这样加工起零件来,就可以顺风顺水。

二、灵活驾驭课堂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

许多科学家曾说过:不单单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发现新知识的办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电工学的重要性,还会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1.演示法的成功运用,既能够节省时间,也能使学生热情高涨。

例如,电机控制中电动机控制正反转电路,工作原理很抽象不易理解,单单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很难上升到感性认识。如果通过实物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电机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2.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些问题一旦将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在讲电阻串并联时,完全可以通过分析电路图,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串并联的特点。

3.在授课过程中,要多提问题。

而且提出的问题应当与生活中的事物有所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改变学生听,老师讲的古板教学模式。比如,如何提高功率因数这一问题,为什么通过“高压输电来提高功率因数”,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三、与现代教学接轨,多用多媒体设备教学

运用前沿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有兴趣的东西才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教学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的特点是理论多,概念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重点、难点内容上即便教师和学生倾尽全力也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如今多媒体技术渐渐进入了课堂,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把冰冷的文字、图画、表格等知识制作成更为生动的课件,运用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多维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章节都可运用以上方法,例如书中正弦交流电章节中的电阻、电容、电感三种元件相关的电路关系,只靠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讲授内容运用图片的形式画出,然后再做成视频动画效果,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看到生动的图片变化和直观的对比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既生动又具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篇4

1.1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指的是在一定原则和要求基础上,对具体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的内容进行优化。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的,符合国情的,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功能齐全的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具体包括:①转变职能,即以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转变质量技术监督的具体职能;②理顺关系,即必须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③精兵简政,即必须缩减庞大的人员机构,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④提高效率,即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改革传统、落后、低效的办事流程和方法,提高相关行政主体的监督管理效率,缩减行政成本。

1.2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机制的改革需要遵循几个原则:①政企分开、精简、高效原则。政府和企业完全的分开是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是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只有当机构不再庞大、人员不再冗繁时,质量技术监督的工作效率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提高;②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社会众多的物质部门生产的基础是社会劳动的分工配合,与社会中的物质生产部门相对应,政府也设立了各个行政管理部门,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具有相应不同的职权,但是这些职权划分必须做到清晰、权责明确、合理分工、互不交叉、规范高效;③兼顾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因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此项改革的开展会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在进行过程中必须权衡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保持稳定和发展二者之间的统一;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目的,与政府的其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合,与国际形势的发展相适应。

2建议

2.1解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职权交叉问题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职权交叉领域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及设备,食品的安全生产,烟草的监督管理,种子、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由于各个部门的利益驱动和权利扩张,导致了以上领域发生问题时要么是谁都管,但是都管不好,要么是谁都不管。这种情况的存在,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严重低下。所以,根据精简机构的原则,必须理顺各个部门的职能关系,对他们各自的职权范围做出详细地划分,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以后解决部门间的矛盾提供可行的方案与措施。

2.2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批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硬、服务意识强的工作队伍。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地对工作人员进行此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大力宣传相关知识,提高其他广大从业人员对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2.3增加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部门对我国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需求。为此,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①增加在通信计量、体育计量器具和房屋面积上的技术监督职能;②增加在高科技领域内的技术监督职能;③增加有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增加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和质量技术监督有关的信息咨询和服务。

2.4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

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当本国的产品满足了某些要求,经过注册或是检验之后才能够获得批准得以入市。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质量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2.5改革质量技术监督标志

篇5

1.1体系管理要求

一般而言,计量技术机构建立管理体系时,主要依据的标准和规范有:ISO9001:2008、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ISO/IEC17020:2004、《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在ISO9001:2008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要求,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进行修订。在开展内审、外审活动时,除了需要进行质量活动的过程管理,还需要做好历次质量活动文件质量的归档和整理,以及历次不符合项等数据的统计。JJF1033-2008、JJF1069-2012、ISO/IEC17025:2005等规范涉及计量标准的管理。在日常计量标准管理中,从新建项目申请通过,到计量标准新建标资料的建档、已有计量标准的动态维护,以及JJF1033-2008、JJF1069-2012、CNAS申请(考核)资料的输出,所有这些管理过程涉及面广,各类考核规范要求各异,包含材料繁多,期间还涉及申报材料的审核、回退、批准、归档等过程,每个步骤需要严格按照考核规范的要求进行。此外,体系管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很多项目的统计分析。诸如质量简报内容、政府委托的各类考核、各类项目所依据的规程、各类检定员的资质统计等。

1.2制约因素

体系管理包含机构日常运行各个方面,而体系所依据的各个规范之间难免有交叉重复的要素,日常管理中难免会有重复操作及遗漏。例如JJF1033-2008与ISO/IEC17025:2005中对于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管理都有相应的要求,当设备因评价不符合需要变更时,需要分别根据两个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相应类似操作(如图1所示)。这样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加大了出错概率。图1管理要素交叉示例类似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而会影响机构的检测质量。检测质量一方面关系到能否满足客户的检测要求,另一方面从机构自身的角度来说,检测质量也关系到计量技术机构的生命,关系到机构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完善体系管理是机构始终需要重视的工作。

1.3体系管理信息化

体系管理虽然包含内容庞杂,但大多有法(标准、规范)可依。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考核规范要求分门别类,各类管理要素结构化罗列。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体系管理信息化。1)文件材料电子化。将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子化,一并进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无纸化管理;2)材料格式的模板化。各类材料模板依据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操作时可直接调用模板输入;3)管理要素系统化。将各类考核规范的要求固化到系统中,包含所有必需的管理要素;4)操作流程系统化。将日常操作中的材料提交、审核、回退、审批、修改、归档等操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提高效率。

2实现目标

通过对体系管理各要素及要素间关联性的分析研究,将体系管理各要素纳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管理要素全覆盖。各管理要素在系统中进行管理,结合系统的工作提醒、提前预警等功能,减少工作遗漏,做到全面覆盖。2)闭环管理。在系统中,某一项工作从发起到流程审批,直到最后的、归档,各节点环环相扣,并可设置各节点完成时限,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3)实时动态管理。诸如计量标准、仪器设备、人员持证项目等都会有有效时限,系统可以针对这些有时限要求的要素提前预警。涉及某一岗位的所有待处理工作都会在系统中有待办提醒,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实时管理。4)无纸化办公。依据各项考核标准所形成的考核材料会形成很多文档,除了最后确定的申报版本需要形成纸质材料外,前期内部流转及最后归档的文档都可以尽量电子化,这样既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同时电子文档也可以实现高效检索。

3系统实现

3.1设计原则

3.1.1实用性

开发的系统必须满足实用性需求,做到使用方便,输入数据量尽量小,界面直观,易学易用,不同业务之间界面转换速度快。

3.1.2功能完整性

所提出的业务都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完成,对于同一类型的业务,由于输入要求或地址模式等条件的不同,将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

3.1.3高性能

系统在性能上做到实时性强、数据容量小、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出错率低、容错性好等优点。

3.1.4数据安全性

安全性永远是数据库的重要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

3.1.5美观化设计

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界面设计做到美观大方,大小适中,排列整齐,各种控制键的中文名字简单明了,不同的业务甚至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界面。美观的界面配色柔和,减轻视觉疲劳,给员工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

3.1.6系统可扩展性

在满足一期方案的基础上,考虑今后系统可能新增功能带来的系统软硬件的变化,为系统的扩充预留接口。

3.2系统结构和功能

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体系文件、质量活动、项目管理、统计分析。

3.2.1体系文件

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体系文件在系统中保持最新版本,体系文件出现更新时,在系统中完成审批流程并归档。

3.2.2质量活动

外审、内审、管理评审、附加评审等质量管理活动纳入系统管理。系统具备各类质量活动的按期提醒功能。在系统中进行质量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审批、质量活动计划的、质量活动过程的流转、质量活动结果的输出、质量活动需改进项的管理。

3.2.3项目管理

包括新项目申请及不同项目定位的材料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管理、法定授权、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等内容。材料按照不同考核规范的要求在系统中设置模板,直接在系统中输入或以附件的形式提交。各类考核申请、复查等所需的材料可以从系统自动输出word版本,打印即可用。建标完成后具备动态管理的功能,可以预警将到期的计量标准,并提醒相关负责人关注。所有资料在系统中归档,便于检索。

3.2.4统计分析

通过对系统内各功能模块相关信息的抓取汇总,生成各类统计内容。包括通过汇总质量活动的相关内容,生成质量简报;统计历次外审、内容、管理评审、附加审核等活动的不符合项出现次数、出现范围、整改完成情况等内容;统计许可证考核情况;统计能源计量审查情况;统计检定、校准、检测、检查对应项目及所依据的规程;统计各类人员资质等。

3.3主要数据库设计

3.3.1仪器设备

实现仪器设备的动态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测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的使用情况,提前提醒相关人员按期送检标准器。设备信息与计量标准等其他相关模块自动关联,设备更新后其他部门相应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名称、型号、测量范围、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制造厂、出厂编号、末次检定或校准日期、检定及校准机构、检定或校准证书号等。

3.3.2人员资质

实时维护各类人员所拥有的相应资质信息,包括检定员、各类考评员、注册计量师、内审员等信息。人员资质信息统一更新后,自动关联的相应考核模块信息也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姓名、所属部门、资质类型、取证时间、证书到期时间、证书编号等。

3.3.3检测方法

提供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国家标准等计量技术规范的查询、阅读、更新功能。检测方法与计量标准等相关内容保持同步更新。主要字段包括规程/规范编号、年号、名称等。

3.3.4可开展项目

提供项目的检索、查询、更新等功能。可以生成检定、校准、检测、检查项目对照表,并作为各类考核材料中可开展项目的数据来源。主要字段包括项目名称、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差、依据文件名称、依据文件编号等。

4结语

篇6

新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属性具体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

新准则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企业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通常在正常信用条件期限内付款,但也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事项。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且在合同中规定的付款期限比较长,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产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而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

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购买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各期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之间的差额,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部分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计量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应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所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义务。弃置费用的金额与其现值比较,通常相差较大,需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三)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如付款期在3年以上),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即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因为企业在发生这项业务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区分为两项业务:一项业务是购买无形资产;另一项业务实质上是向销售方借款。因此,所支付的货款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要采用现值计价的模式,无形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资产减值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五)辞退福利

辞退福利,是指企业由于分离办社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实施重组或改组计划、职工不能胜任等原因,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补偿建议的计划中给予职工的经济补偿。满足辞退福利确认条件、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付款时间超过一年的辞退福利,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款项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

(六)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

新准则要求企业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时,如果延期收取的货款具有融资性质,其实质是企业向购货方提供信贷,企业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确定。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按照应收款项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金额进行摊销,作为财务费用的抵减处理。

(七)融资租赁

承租人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在租赁期开始日,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减值

新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包括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损失)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其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取得和出售该担保物发生的费用应当予以扣除)。

(九)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分拆

企业发行的某些非衍生金融工具,即混合工具,既含有负债成分,又含有权益成分,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等。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对负债成分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确定负债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再按发行价格总额扣除负债成分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分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分和权益成分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二、现值计量属性应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绝不仅仅是具体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我们应理解和掌握会计准则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重视这种理念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多种计量属性并用的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严格按照规定选择相应的计量属性。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仅仅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难以达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无法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就有必要采用其他计量属性,比如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以期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但是由于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应用时很多需要估计,为了使所估计的金额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保证根据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计确认和计量是以交易实现为前提的。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实际是以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已经完成为前提的。而新会计准则允许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后,特别是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会计计量的交易实现原则在一些特定业务中已不存在,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二)财务会计从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主要是反映过去的经济活动。尽管会计信息也有相关性方面的要求,但是在实务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前瞻性,人们很难通过会计资料直接获得有关企业未来的信息。当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企业有关未来的价值信息时,只能通过主观预测或利用其他学科提供的数据。新会计准则使用现值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多的有关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这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现金流量是投资者所关心的一个重要指标,使财务会计开始注重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的信息。由于财务会计主要面向过去,使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信息共享范围较小。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早已广泛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指标,而传统财务会计基本上不能提供这一重要信息,造成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一些重大决策与财务会计信息脱节。现值计量所提供的未来现金流量可以给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增强了财务会计面向未来的功能。

(三)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多,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只熟悉简单的会计核算,不具备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基本财务观念,这种现状造成会计人员对现值计量属性理解非常不够,运用起来会比较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新准则中的现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要求还有着一定的距离。

现值是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是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价值量。我国目前的会计人员很少关注时间价值,这也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日常理财活动,比如资金收支的安排、债权债务管理,尤其是在通货膨胀较高、企业风险较大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采用现值计量属性可以使会计人员加深对时间价值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财意识和水平。

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需要对未来多种因素进行判断,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能力,或者即使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但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也不能独立客观地去判断,这将会增加现值计量属性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

总之,现值计量属性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不仅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会计理念的变化,这种新理念将给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重大变革,同时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安富.我国现值计量属性运用探析[J].企业经济,2005,(10).

[2]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3]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6,(9).

[4]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9).

[5]张为国,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2000,(5).

[6]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J].当代财经,2001,(1).

篇7

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包括会计软件程序执行的可操作性的估计、会计软件的可靠性的判断、数据库系统管理的有效性的审查等,并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会计资料作为审计对象,进行审计检查。一般情况下,由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与设计过程没有考虑审计人员的意见,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导致会计软件的残缺不完整,致使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合理有效,同时又要考虑审计风险的最小化,审计人员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审计内容的要求,以保证审计质量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因为审计成本过高,若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任务,注册会计师们将会面临严峻的考验。

2缺少审计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行业单位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处理日常经济业务,在这种高强度的社会需求下,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也日渐趋于完善,其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审计软件的发展速度,而作为审计的主导,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灵活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功能,导致目前审计业务仍要跨过计算机进行,而这种审计方式的前提是我们根本不了解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处理过程,只要输入的数据足够正确客观,一般处理方法下的数据与计算机输出数据相一致,则可以判定为正确;反之,不正确。由此看来,计算机只是起到一个处理数据的过渡作用,与传统审计方法类似,即使审计人员没有任何的计算机技术知识,也同样可以完成审计程序,达到审计效果。该审计方法固然简单,但由于缺少审计线索,审计依据不够充分,故该方法也不能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

3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控制策略

随着会计审计行业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上对审计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种种压力,我国必须对审计质量进行严格控制方能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站稳脚步。

3.1审计方法的改进

3.1.1穿过计算机代替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穿过计算机较绕过计算机可避免审计线索地减少,而且可以对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审查,输入完整真实的数据、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程序等,进而输出正确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3.1.2实时在线审计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逐步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工作中也到处是它们的影子,我们何不利用网络的普遍性和及时性,在网上实施审计,让审计网络化,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量。又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得大量的审计线索缺失,直接实施在线审计也可以将这一问题避免。要实施在线审计,就需要我们将被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网络相通,以便及时准确的得到被审单位的数据资料。

3.2注册会计师总体素质及质量控制的提高

对于会计行业的各种技术与技能,注册会计师都是通过严格的考试选的,但是由于计算机知识技能并未列入注册会计师考试范围,故在计算机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提高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的技术和水平是刻不容缓的。就监督而言,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更偏重于内部控制,因为在内部控制制度中,会计电算化弱点的危害远超过手工系统,因为计算机进行操作时不会掺杂人的主观意愿,更不会提出有错误的数据,这将会为审计带来较高的风险,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审计,就需要有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人员与注册会计师合作,这是从咨询角度来说的,计算机专家的工作范围需要更大的融入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中来,并确定其具体的咨询内容与记录方法。

3.3计算机审计准则及标准的完善

篇8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统计诚信体系。

篇9

智能变电站电量计量的原理。在智能变电站运行中,电量计量是通过数据单元来完成的,该单元包含较多组成部分,如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处理装置、采样计数器等。由于传统电表的传感器具有数据映射功能,所以,可以将电子式传感器中的额定电压及额定电流进行转化,形成新的计量类型。

2智能化变电站的电能计量技术的应用

2.1电子式传感器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

随着供电量不断增加,配送电设备不断更新,配送电新技术不断推广,传统的传感器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智能变电站计量系统技术需求了,需要改进。电子传感器能够应用通讯信号,将电子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从而提高了供电效率。此外,它还具有电压及电流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接受用电信息,并且结构简单,覆盖范围广泛,在智能变电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电子式传感器很够抵抗其它信号干扰,对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光纤材料传输,能有效降低电流或电压信号在传输中出现误差,从而提高了供电稳定性。电子式传感器由于具有这些优点,在供电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到智能变电站供电运行中。

2.2智能电能表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

和传统电能计量表不同之处在于,智能电能表能够支持两种信号,如IEC61850-9-1和IEC61850-9-2,在二者的基础上,再结合变电站运行方式,对电量计信息做及时调整,从而达到高效率供电目的。智能电表所采用的信息传输材料是光纤,极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准确性,这也是智能电表优于普通电表的指标之一。另外,智能变电站中之所以安装智能电表,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其优越的性能,如它能够对各种类型的电能准确计算,如,分时正反向电能、四象限无功电能、功率、电网频率等组合运行参数。还能够对流失的电量自动记录,并储存在相应设备上。此外,该设备在接入端使用了数字接口,使搜集到的信息自动转换,并通过光纤传输,避免了用电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屏蔽,进而影响供电稳定性。另外,智能电能表的优越之处还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其它一些外在装置,如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分析装置等,所以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外在装置安装时,需要按照相关规定,使智能计量表按照规范化流程运行,才能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计量系统稳定运行。

2.3合并单元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

在智能变电站中,除了智能电表和电子式传感器,还有合并单元,这三者缺一不可,在智能变电站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变电站之所以使用合并单元,是由于在该单元是变电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够对电气量进行有效合并,并对其中的数字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同时采用一定格式,传送给电量计量设备。该设备对接受到的信息作进一步细处理,再给予保存,该处理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变电站供电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性。合并单元采集用电信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一,利用IEC60044-8通讯技术,同时应用内插法及同步法将不同单元给予合并,再实施用电信息采集,从而得到需要的电流或者电压信息。其二,利用IEC61850-9-1通讯技术,该技术能够采用同步法,获取用电信息,进行一定处理,传送给智能表。由此可知,合并单元在用电信息采集中,对所需要的用电信息进行获取,不仅提高了供电效率,也提高了供电稳定性,对于满足变配电设备安全、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3智能化变电站的电能计量纠错设计

首先,电子式传感器的纠错设计。由于电子式传感器是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加大监测力度,提高计量准确性。目前,对该装置的纠错方式为,将测量数据和绝对值相比较,得到检测误差,从而实现纠错效果。具体方式为,以传统的传感器作为标准器具,供电数据在二次传输中实现自动转换,形成标准通道,并和合并单元处理的数据相比较,得到电子式传感器的运行误差,从而实现了纠错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标准传感器发送信号,由校验仪器接受,再传送给合并单元,合并单元安装在电子式传感器中,之后再通过光纤传输,将信号分析处理,从而完成误差检查。其次,智能电表纠错。智能电表通过光纤和电子式传感器连接,并在物理层面上连接到以太网上。所以,智能电表在检测时,通常和标准电表连接在一起,连接材料为光纤,当电量数据同时传输给这两个装置之后,分别计算,然后将智能电表中的信号和标准电表的相比较,从而完成误差检测,实现了智能表校验目的。

4结语

篇10

1.1施工工艺

针对本桥,我们采取的溶洞处理工艺是:

(1)如果洞高较大的桩基,并且洞内没有填充物,冲孔时冲到溶洞的顶部,泥浆突然下降很大,供应泥浆不能回升,也不能保持循环流动,此时需要将准备好的粘土、袋装水泥、碎石、砂砾或片石等混合物抛入桩孔内。然后埋置钢筒,重新开钻。如果有漏浆情况,则复打内护筒,封堵筒脚,并通过回填适量的粘土和片石,使用小冲程冲击,以起到堵漏的作用。

(2)如果桩基处于溶洞层数较少的地区,且洞高不大,洞内没有充填物的时候,我们使用传统的冲击方法冲孔,通过泥浆循环将钻渣冲出,这样不仅可以平衡压力,还可以起到护壁的作用,防止塌孔,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在钻孔深度快到达溶洞顶部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泥浆顶面的下降情况,这样可以给计算孔桩灌注混凝土的需求量提供参考,待泥浆回升到护筒口形成循环后,再继续钻孔,直到穿过溶洞,到达设计孔深。然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安装钢筋笼、灌注孔桩混凝土。

(3)如果桩基处于多层溶洞,洞高较大,并且有充填物,而且每层的充填物都不同,或者是半充填及无充填物的时候,溶洞上层的松软土质的孔壁极易发生坍塌,甚至会在洞内与相邻的孔桩串孔,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使用钢护筒的方法。先将溶洞顶部的岩层冲掉,然后再把溶洞底冲平,并向溶洞内回填1m高的粘土,然后将钢护筒垂直的插入溶洞内的粘土层中,以便保证护筒不漏浆。然后再向护筒内注入泥浆后继续钻孔,直到达到设计孔深。然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安装钢筋笼、灌注孔桩混凝土。

1.2施工要点说明

(1)在洞体较大,填充物为流塑状态时,采用孔口下3~4m的钢护筒,四周加固,稳定孔口。对于土质较差的孔口,在护筒下部浇筑35cm厚的混凝土,或者在护筒四周回填粘土、片石加水泥并分层夯实。

(2)在岩溶地段进行钻孔桩施工时,应将护筒打入不渗水层,泥浆密度稍大点,并经常测量孔内的泥浆高度,以免发生埋钻或塌孔等事故。粘土的好坏直接影响泥浆的质量,如果钻孔的地区缺少粘土时,可以使用膨润土或者在泥浆中掺加烧碱、碳酸钠、锯末、水泥等能提高泥浆浮力和粘度的物质,添加锯末时,锯末按粘土体积的10%掺入。护筒底部宜进入不透水层,泥浆的密度可比一般地区所用泥浆密度稍大,并应加强钻进过程和孔内泥浆面高程的检测,避免发生坍塌、埋钻等事故。优质的泥浆取决于优质的粘土,当缺少优质粘土时,可在泥浆中掺入适量的水泥、锯末、碳酸钠、烧碱,以提高泥浆的胶体率,悬浮能力。

(3)清孔时可以根据地层情况、设计要求、机具设备、钻孔方法等条件选择清孔方法。在清孔时要保持孔内的水压,防止塌孔。在安装好钢筋笼后,要再次检测孔内的沉渣厚度和泥浆指标,等各项指标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时,再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

(4)在浇筑水下混凝土时,首批混凝土的量应满足规范要求,首批混凝土灌入后应连续浇筑,不能中断,并及时量测孔内混凝土面的高度,及时的调整导管的埋置深度,一般导管埋置深度控制在2~4m为宜。桩基灌注时应将孔内溢出的水或泥浆排放到适当位置不得随意排放污染环境。

(5)在灌注孔桩水下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笼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1m左右时,宜降低灌注速度。在混凝土顶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宜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后再恢复正常灌注速度,现场施工时可将钢筋笼吊筋焊在钢护筒上可以避免钢筋笼上浮。

(6)桩顶混凝土应比设计高度超灌一部分,如果孔桩直径较大,孔内泥浆密度过大,或地质较差时,可以将超灌高度提高。本合同段桩基根据实际情况为确保桩头质量桩顶高程比设计高程高出0.8m控制,超灌的多余部分在承台施工前凿除,凿除后的桩头应密室无松散。

(7)桩基成孔安装钢筋骨架并清孔符合要求后,应尽快进行混凝土的灌注施工,灌注过程中要注意护筒内水面高程变化以及返浆情况,确保正常灌注。对岩溶特别发育的部位,应采取措施防止因混凝土压力增大而导致的坍孔现象,对于出现过坍孔的桩孔,灌注时应适当控制混凝土的灌注速度。

(8)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验时,检测的方法和数量应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当对桩的质量有疑问或设计有规定时,应采用钻取芯样法对桩进行检测,当需检验柱桩的柱底沉淀与地层的结合情况时,其芯样应钻至桩底0.5m以下。

2岩溶区桩基施工常见病害处理

2.1卡钻事故处理

卡钻事故的引发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对溶洞分布情况不明确,在钻到离溶洞顶板很近时采用高落程冲击,使钻头冲破溶洞顶板岩石,钻头倾斜,卡在溶洞顶板岩石的不同部位。遇到卡钻时不能慌张,严禁强行提拉,野蛮施工,以防塌孔、埋钻。卡钻后应该根据钻头所处位置采取不同措施,若顶板岩石中部,可缓缓上下活动钻头,待松动后慢慢提出;若斜卡在顶板岩石中,可自制简易正绳器,将钻头拉正,缓缓提起;若卡在顶板岩石下部,则可利用大钻头上下松动,由下向上顶撞的办法,轻打卡点的石头,将顶板岩石破掉后提出。

2.2掉钻事故处理

掉钻事故主要是主绳和钻头转向鼻儿断裂引起的,因此要经常检查。遇到钻头提不上来时,不要强行提拉。掉钻后要及时摸清情况,钻头上要事先安装保险绳,保险绳要牢固可靠。若泥浆太浓或泥渣太厚导致钻锤被沉淀物或塌孔土石覆盖,应首先清空吸泥,使打捞工具能接触到钻锤。先用侧锤探测钻锤在孔底的情况,用打捞钩放至孔底,钩住钻锤保险绳再提起。如果钻锤倾倒,可派潜水员带钢丝绳潜至孔底,将钢丝绳拴在钻锤顶上,再将钻锤提起,如果钻锤顶朝下,只能将钢丝绳捆绑在钻锤的爪山上,再将钻锤提起。在施工过程中掉钻以预防为主,经常检查,及时检修,消除隐患。

2.3埋钻事故处理

埋钻分两种情况:一是沉渣埋钻,二是塌孔埋钻。要避免沉渣埋钻就不能使钻头长时间停留在孔底不动,保持上下活动,使得泥浆不断地循环,这样就能防止沉渣埋钻的现象发生。若发生塌孔埋钻,最主要的是将主绳保住,利用回旋钻机扫孔和“反冲法”将钻头提起。

2.4塌孔处理

塌孔主要是由于漏浆严重、补浆不及造成的,采用护筒跟进能有效地防止塌孔事故。塌孔的主要预防措施是保持泥浆浓度和水面高度,采用小冲程钻进,保证钻机和钻架安装稳定可靠。塌孔经常引起钻机倾翻,主要原因是由于桩位处地面强度不高,当孔内发生局部坍塌后引发地面塌陷,造成钻机倾翻。有效预防措施是加大钻机地盘,扩大钻机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孔口局部压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