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0: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前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于2006年成立,最初专业方向开设不齐,由1名专业教师和4名文化课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随后专业教师人数由5名增至2013年的22人(除去语数外课程教师)。其中,女教师20名,男教师2名,男女教师比例为1︰10,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数分布见下表。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为50人,2011年学生人数增至130人。这些专业教师不仅承担有教学任务还承担了各专业的活动指导。例如,音乐学教师要教授幼儿园音乐活动指导(主要讲教学教法),健康教育活动指导由教生物的老师讲授,心理学教师要承担幼儿卫生学教学。
(二)中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人数随着年份逐渐增加,教师的专业类型也在增加,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现有的教师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艺术类、体育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也有一部分是从其他乡镇普通中学考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任教的(转岗教师)。教师专业结构呈现不完整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备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般来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能胜任专业教师岗位,但对于中职特点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执教过程会面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具备艺术类、体育类专业背景的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较强,但缺乏理论知识。他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对中职特点及学生特点认识不够深入,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基础知识缺乏,文化素养不高。而转岗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短期内要想改变其教育思想和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一时难以实现。针对转岗教师而言,不仅需要补充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这三类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面临进入专业教师角色时间较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较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等困境。
因此,应着力提升他们的通识性知识,即应提高他们对有利于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文知识的把握。但是,由于通识性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多,教师们在短时间难以补充,短期的在职培训也不能达到目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大主题。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有学校环境、教师教龄、教师反思能力、教师教育培训、教师成长经历、教育信念等。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训练,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并且,培训时间至少应有120学时,培训内容必须经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这样才能确保教师专业知识的合格。通识性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运用教育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以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师生成长的动力源泉。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有师范教育、新教师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一)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研活动中教师是研究主体,重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组在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全员性
即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必须参与进来,每一位教师必须积极思考教研主题并参与讨论、发言,成为思考者、实践者以及研究者。
2.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目的是解决通识性知识不足的问题,以求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知识,增加课程吸引力。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在教研活动中,须遵守的原则还有发展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研活动的流程为确定主题、收集分析资源、形成方案、预测结果、评估结果。基于提升教师通识性知识的目的,教研主题可以选择中职教育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主题班会,促进通识性知识的掌握
主题班会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对通识性知识的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也承担有一定的管理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中职专业教师中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主题班会正是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之一。主题班会的组织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先确定主题,再确定班会形式,并策划班会具体执行过程。班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使其丰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可进行小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励的学习等。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篇2
一、从校企联合办学的现状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小天鹅集团是全国有名的民营企业,它的产业有宾馆、房地产、火锅店等,其中以火锅店为主要产业,占整个集团所有产业的70%。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的商业中心、繁华地带具有较大规模的小天鹅火锅分店五十多家,拥有员工五千多人。员工中15%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而60%以上是中专、职高生,还有少部分的初中毕业生。从用人的角度看,该集团认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当好服务员,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一般干得好的中专生、职高生在二三年内就有可能升为领班、大堂经理等,发展得更好的升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基于多年的用人经验以及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提出的新要求,重庆小天鹅集团重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员工学历达到中等专业层次以上。为此,重庆小天鹅集团和包括我校在内的5所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我们根据小天鹅集团的用人要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办学形式,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素质的提高,为小天鹅集团培养输送大量适用的具有中等专业技术的服务人员。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服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重庆市总工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表明,重庆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素质较低。在生产操作人员中,初级技工占27.2%,中级技工占45.6%,高级技工占19.6%,技师和高级技师占7.6%。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重庆市既缺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也缺少大量中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使其人才结构合理,整体素质提高。从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上看,重庆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比如,庆铃国有企业所要的工人,就要求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有数控操作能力。为此该企业还与重庆大学签订协议,重庆大学每年专为该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中等专业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人。有了先进技术,有了一批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具备大批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这样的企业才可能进一步发展,才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庆铃企业的经济效益在重庆是屈指可数的。总之,要使广大劳动者素质得以提高,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教育责无旁贷之事。
三、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教师素质 提高途径
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它的校舍、环境,也不是看它的教学设施或设备,关键是看教师队伍的水平,看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样,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
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呢?
一、具备文史哲多元学科综合性知识结构
语文是文科类综合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独立性和兼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综合知识的基本特征。这种整体特征,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文科知识的同时,自己要尽可能多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事实上,语文学科不只是一种综合性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构建。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这种多元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语文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大的突破。语文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规律,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质和价值。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单纯提高学生的读写应试技巧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和谐发展。以上语文教学的特征和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实质上也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在知识结构上追求多元化,单科突进或偏科的做法,是不能适应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目前,语文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主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接受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跨学科的系统教育,因此,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如何加强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是适应语文教学的必需。
二、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语文教育观,就是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与家庭、社会语文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必须在课堂外下工夫。大语文教育观的理论,要求教师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发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以课堂为轴心辐射关涉语文的全部活动领域,促成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块语言环境的有机统一。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素质教育“全方位”育人,培养“全人”的教育宗旨。大语文教育观更多地注重教育的实践,这是语文教师在高等教育阶段无法从课本上学到的,只有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才有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语文教师必须从教育实践出发,结合教育学、人文科学的相关理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丰富教育经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提高贯彻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现代教育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协调性、全面性、统一性和兼容性。三是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具有愉悦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发展性。要达到以上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一是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二是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三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的多元综合的特征,尤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特质,才能使语文课上得生动形象、灵活机动、游刃有余,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完成由学校语文、考试语文向社会语文、应用语文的转变。
四、通过创新性学习,提高素质
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的中坚力量。教师担负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塑造下一代的崇高使命,也是探索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力量。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自己先要开展自主创新性的学习,围绕素质教育和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
语文教师的在职继续学习,要注重探索与建构自主创新性教育体系。首先要拟定“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教育目标。充分运用课程教材内容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以自主创新性学习为尺度,调整、补充与拓宽、充实新的综合性知识。其次要借助一系列学习中介要素,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优化组合。针对语文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学习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中介要素进行。科学实验证明,全面学习可使大脑两半球协同参与,有利于言语和非言语学习形式的紧密结合。再次,要调动各种教育因素,拓宽教育的空间,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也要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开展阅读、交往等实践活动,逐步养成探索性学习的习惯。
从根本上来说,自主创新性教育离不开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在走向学习化社会这一总体背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教学体系迈进。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成人“继续教育、再教育”的系统(包括学历的与非学历的,在职的与非在职的)已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立体交叉网络与格局,已经展现了全民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的无限广阔前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的自主创新教育更是不可缺少。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人文性 中学教师
语文学科作为作为中学教学的主要学科和基础性学科,担负着语言文字基本功教育、文学基本素养教育,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教育、情感教育的功能。但当前的语文教育,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语文教师专业基础不扎实,亦不重视综合素养的提高,知识面狭窄;课堂教学拘泥于课本;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完善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未形成;教学没有新意,引起学生的厌恶;文学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在教育理论知识、语文教学方法、口头语言表达、教学实践能力上积淀不足;不懂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没有融合现代科技等等。
针对以上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础上,重视其人文性 。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叶圣陶老先生说:“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种,在生活上是必要生活中的一种”“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1]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在素质教育这一话语提出之前,工具性一直被我们视为雷达不动的第一准则。然而,人文性同样不能忽略。人文性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后,尤其是针对应试教育流弊并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得到重视而渐成主流话语的。归结起来,人文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心灵感受,自己观察,独立思考,言自己所思,言自己所言。在教材选择上也强调贴近学生生活,更多的体现人与人,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科技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与心理成长探索等,而不是像以往的部分篇目一样,内容过于单调,或成为图解语文知识的范本,或成为思想政治的宣传工具。“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转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感情,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2]纵观以往,拾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关键。
二、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老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素养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完全钻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语文学习成了死记硬背,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了然全无。语文学科是与人的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坐落在人文学科基座上的一个具体学科,带有人文学科的共同特点。数理化要求精准,而语文要求博、泛。语文学科的意境性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诠释,使学生真正了解语文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渗透于名作中的思维方式和高尚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高度,审美情趣,引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发挥语文的作用。我国著名教师魏书生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教学:“魏老师的每堂课都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窗口”。[3]语文课堂的作用当是如此。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4]
三、重视文学教育,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文学中包含着美。很多文学作品包含着人类的精华性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对神奇自然的探索,包含着人类不屈的奋斗精神,对不合理社会的精辟批判,对人性的深刻阐释等等。如果当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我们语文教学的质量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另外语文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比如说时下很多中学生都喜欢周杰伦,而我们知道周杰伦的很多中国风的作品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特色和诗意色彩。比如说《台》的歌词与中国传统的怨情诗风格极其相似,表达了男主人公对所爱之人香消玉殒的思恋与悲伤,这些作品完全可以与语文的课堂内容进行比较,让共同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四、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能力、理论修为、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个人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努力和智慧。教学名师于漪曾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把课上的趣味盎然,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的求知欲。”[5]可见语文教师的重要性。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文字内容带有多角度阐释性,只要言之成理就不必唯一答案。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偶像派”与“实力派”的结合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人格与魅力,如注重仪表、与学生交流谈心、建立与学生的轻松的朋友关系、多读书等,是实现其教学效果最大化地重要方法。
当前人们对于语文教学颇不满意,是有一定道理的。语文学科本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学科,可现在的教学情形是我们大家都围绕着升学考试进行。只有当我们在心中真正树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才能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改变一潭死水的现状,而不使素质教育仅仅成为一个形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跟初教语文的老师说的话.中学语文教学[M],1981年第10期.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
[3]魏书生.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篇5
【关键词】 素质教育;理论素养;业务水平;教学模式;评价制度;自主探究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其实学生的感悟和教师的感悟完全是两码事,要求学生去感悟教师的感悟,课堂中教师势必过度辅导,导致学生活动时间被教师讲述分析所挤占,被表面热闹,实质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所占用,而原本应该用大量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被边缘化。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以及文明的行为规范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人的素质跟文化知识是离不开的,要领会教育和心理学的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因循守旧,乐于模仿而怯于创作,热衷于“标准答案”的“唯一确定性”,讲课时照本宣科,虽无错误,但学生缺乏兴趣,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博不精。专家之所以为专家,在于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所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为此我校实施了“四循环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开评价,巩固深化。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小老师,使课堂实践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课堂上。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就评价领域而言,它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既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鼓励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生动课堂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
综上所述,中学要施行素质教育,学校首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克服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这样,在尊重我国目前的社会客观现状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中学的素质教育就能逐步实施,就能够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版新课程教师教学培训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教学.2010年第二期
篇6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运用,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换一句话来说,说一口流利的有条理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的字和常用(实用)文章(文体),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
记得我1996年执教中学语文时,从初一到初四的语文教材上,对于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字形的演变、词性、句子成分等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系列短文介绍。
后来,我到职业技术学校执教语文了。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上,问学生们,他们都说,造字法之类的语文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
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喊的一年比一年响。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且不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写一手基本框架说得过去、绝大多数笔画正确的汉字,说一口比较流利的普通话,这应该是初中毕业生们,在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了吧?
可是,实话实说,学生们语文方面最起码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
以我所执教(过)的班级为例。
一个班四十几名新生,从第一次语文作业的情况来看,字写的基本框架能够成型、字迹工整的学生,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4;另有1/4的学生,或者字的结构错乱、或者笔画缺失、或者字迹几乎难以辨认。。。。纠正错别字、强调、示范有代表性的字的书写,几乎成了每一次作业批改与讲评的“保留曲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吞吞吐吐,或磕磕绊绊,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格式五花八门,用语千奇百怪;布置篇作文,学生们更是叫苦连天,或者两行三段,或者东拼西凑。。。。
鉴于如此现状,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合理选择、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
一、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不论学何种专业,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说话条理流利,书写公正规范,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教学,必不可少。
结合语文教材的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即口语表达的训练。
利用相关的普通话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强化训练;普通话训练,语言环境非常重要。所以,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学、练普通话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在教室里、课堂上,不论是交谈、读书,还是回答问题,都必须说普通话。
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辩论和演讲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普通话比赛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针对学生实际,强化学生的书写(写字)的训练。
根据大部分汉字书写字不成形、笔画缺失、字迹难辨的现状,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对我所执教的新生,我都给他们补充汉字造字法、汉字形体演变等语文知识,使学生了解,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主要的造字法;给学生补充讲解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区别。使学生明白:练字,首先要练楷书;行书(和草书),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楷书基本功的基础之上,胡写乱画,绝对不等于行书(和草书)。
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作业,第一题,都是字词注音释义方面的题目;每一次的作业讲评,都把纠正错别字,讲解(补充)这些字的造字法,作为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而且,每个写错了的字,都要按照正确的写法用楷书――一笔一划地写三遍――这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很“小儿科”的东西。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现状如此,练,总强于不练吧。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最起码,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使绝大多数学生的书写(写的字)能够“拿得出手”。
二、课文的选择和教学,根据专业的不同,各有侧重。
2010年(版本)的“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语文教材”,实事求是的说,不大符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语文实际:知识面偏古,偏高,偏难。
教材中的第一个模块“阅读与欣赏”模块,共六个单元,36篇文章:每个单元的六篇课文中,古诗、文占了三篇。
毋容置疑,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对优秀篇章的教学,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我们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我们开设的语文课,作为公共基础课,训练学生最基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是第一要务;我们不是古汉语专业学校,培养的不是古文研究者,没有必要――学生也没有能力学这么多的古文。因此,根据我校压缩文化课教学课时、增加实习教学课时的实际,要大幅度删减古文教学篇目:选择、保留优秀的古诗词即可。
现在,我省绝大多数的职业技术学校,不论那种专业的学生,使用的都是省通编语文教材。这种一本教材“保打天下”的做法,实实在在地说,不够科学。
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所学专业的不同,合理设置语文课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者选、编适合自己学校、学生适用的教材。
三、根据学生现状和以后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和训练。
教学和训练的应用文:求职信,请示,计划,总结,实习报告等。
应用文与一般文体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一种应用文,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相对固定的格式。所以,应用文体的教学与训练,应用文的写作,必须在掌握特点(格式)的基础上来进行。
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也要努力训练学生求实的文风,否则,生编硬造,东拼西抄,就失去了应用写作训练的实际意义……
现在,有一种颇为时髦的观点,认为职业技术院校,是学技术的地方,语文课,没有用,干脆不开算了。
篇7
关键词: 职教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教学方法
职教学生在经历了九年的义务制教育以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已经基本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可言。语文教学已经变成了分数教学、灌输式教学,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衡量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围绕着课本转,围绕着考纲转,哪里与分数有关,便重点“围歼”;哪里与分数无关,便束之高阁,全然一种“跳跃式教学”姿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灌输”中完全被扼杀,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中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教参上的分析和自己理解之后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感悟,或引导他们进行体验,因而学生所学到的常是些抽象的、机械的、缺乏感受的语文知识和信息,这些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内化”并生成素养,常常只是孤立地保留在记忆之中。叶澜教授曾尖锐地指出:“课程、学科教学的内容缺乏生命色彩,这是造成学科教学育人价值贫乏化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和谐发展,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实施体验式学习,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创设或捕捉有意义的情境,并不断引领、促进学生也用“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成意义。那么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创设和捕捉体验情境,如何引领学生用心进行观察与反思呢?在此,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1.将课文中的体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时的语文教材才能更贴近生活,让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气息和智慧之光。而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也要分外强调语文的生活体验性,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潜移默化中进行教育的目的。比如在教萧乾先生的《文明小议》时,我先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现象,然后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最后,才让学生学习课文。因为引入了生活体验,所以学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必须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体验的欲望。
2.在语文学习中提倡“自我角色化”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个“自我角色化”理论,是指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角色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角色化”。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角色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学生进行“对象化”,在虚拟中扮演该主人公或作者,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体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就宜于运用“移情”。教师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只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学生也只是在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陶冶和阅读欣赏的。
3.在课堂上创设“动情”的情境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互动的情境,是自由大讲坛,但更本质的,它是师生生活空间最真实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且能演绎师生自己的传奇。在讲授《项链》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局,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把结局排演成一个情景短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的答案花样百出,有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有写她回家以后与丈夫的对话的,也有写她与路瓦栽夫人的对话的……学生的演出也很精彩。通过这么一个课堂活动,学生充分认识了爱慕虚荣的危害,也看到了玛蒂尔德诚实守信的一面。
与传统“坐而受道”的学习方式不同,体验学习强调的是“行而体道”、“行而察道”。它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进入情境,亲自参与其中的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形成结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亲历性的特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情境中的亲身经历,是获得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反思并生成知识和情感的源泉。
4.运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更丰富的体验
篇8
(一)文化理解力《培养标准》中(2)对文化理解力的阐释为:候选人(candidates)理解目标语文化观、文化实践与文化产物(1)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将外语学习目标中的文化知识框架整合到教学之中。文化理解力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候选人应获得从目标语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观知识。文化观是通过对文化知识和文本的学习、电影以及其它媒介、直接体验目标语文化而直接获得。这些知识和体验使候选人能够识别文化原型,并将文化知识与体验融合到教学之中;第二,呈现对文化观、文化实践以及文化产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力。文化观、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是外语学习目标语中文化知识框架的三个构成因素。文化知识的范围包括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地理、历史、宗教和政治体制、文学、艺术、媒体以及各种文化产物。候选人具备对目标语以及自身母语文化差异和共性的理解力,并能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地道的文化素材;第三,鉴于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握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关于文化的概念,候选人能够对动态的文化进行了解并提出假说。候选人追求新的文化观,并通过分析新的文化信息拓展和完善自身的文化知识。新的文化信息来自文献和社会制度框架等;第四,候选人能够识别文化原型以及它们对学生文化概念的影响,并认同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动态体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包括:识别、分析、评价与目标语文化产物和实践相关的主题、观点和文化观。候选人能将目标语文化观、文化产物和文化实践信息呈现给听众;第五,候选人不仅将文化观、文化实践和文化产物作为自身的文化习得,还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化,并将文化教学融入课程教学以及评价内容之中。
(二)文学修养《培养标准》中(2)对文学修养的阐释为,候选人识别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的价值与作用,并使用它们阐释和呈现目标语文化观。文学修养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候选人广泛地理解和欣赏目标语传统。候选人能够识别主要文学作品作者、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种文化形象、文化角色和文化参照物。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和各种成人当代文学。候选人熟悉并能够在不同话语中诠释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这些作品和文本通常代表了目标语文化的传统和时代的变化;第二,分析、诠释和整合性阅读。使用文学传统知识诠释文化的时代变化。候选人能够将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传统与其它文学传统相比较。另一方面,候选人能够选择和调整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资源以鼓励学生参与为提高自身目标语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活动之中。候选人通过独立和持续的文学作品和文化文本阅读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和拓展文化知识。
(三)文化教学评价《培养标准》中(5)对文化教学评价的阐释为,候选人认定评价是持续的过程。同时,他们具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根据学生年龄和语言水平,采用多种方法给予学生恰当评价的能力。文化教学评价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尽管一般性测试可以达到评价的目的,但是外语交际和文化能力的评价需要独立的过程和评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均可使用。候选人应该理解正确评价学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有意识地识别和使用上述两种评价方式。候选人还应该熟悉并正确陈述各种语言教学的能力标准指南,例如:《全美外语教学协会K-12学习者能力标准指南》(ACT-FLPerformanceGuidelinesforK-12Learners1998)、《全美外语教学协会能力标准指南———口语》(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Speaking1999)、《全美外语教学协会能力标准指南———写作》(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Writing2001);第二,候选人能评价学生习得的目标语文化观、文化实践、文化产物以及与自身文化的比较。寻求机会评价学生如何在课堂之外的文化语境中正确地使用语言。候选人也能将评价方式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并理解形成性评价常常包括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多个领域。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启示
美国的《培养标准》从文化理解力、文学修养、文化教学以及文化教学评估四个方面对于职前外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内容阐述和衡量标准。职前外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即,基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积累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候选人文化分析能力、鉴别能力、比较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继而将这些能力与教学整合用以指导文化教学,并掌握多样的方法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实施恰当的评价。《培养标准》对美国职前高质量外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提供了基于标准的指导。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也给予了一定的启示。在针对四川省中小学优秀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现状的一项调查中[3],笔者发现目前在职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如文化知识不足、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教学有所认识,但是尚未有系统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具体教学实践;英语教师缺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环境和有效渠道。上述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和参与职业发展培训得以逐步解决外,职前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则是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突破口。第一,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养标准细则,明确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标准和内容。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4]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实施者,在英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文化差异、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刘润清教授认为,外语教师培训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教什么”和“如何教”。“教什么”是对外语本身的培训;“如何教”涉及外语教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5]《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英语专业技能类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其它相关专业知识类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但并未给出细化的分类指导。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虽然对于“如何教”,在教育类课程上给予了指导,但是并未有针对不同的学科教师教育课程的细化标准。显然,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养标准细则,明确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培养的标准和内容,对于职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教学实行更细化的分类指导,将有利于我国职前英语教师的培养在今后能有全面和更健康的发展。第二,逐步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思辨能力。2001年Anderson和Krathwohl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loom早期思辨能力的分类进行了修正和升级,形成了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组成的改良版思辨能力类级模型。[7]根据此分类,笔者认为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即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其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立场来评价、分析和比较文化,批判地认识和接受各种文化观,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文化并接受文化本来的样子,继而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例如:大量文学作品、文化读本的阅读与赏析、结合各门课程中所出现的文化现象,组织课堂讨论以及增加文化时事评论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文化意识等。第三,拓展文化视野、增加文化体验。语言是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文化也是动态系统。职前英语教师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文化知识类课程之外,应该将文化教学拓展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之中。例如,结合课程中出现的文化点,通过英文报刊和杂志的拓展阅读来增加对文化现象的了解。同时,突破文化教育和体验主要限于文本与教学之中的现状,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类讲座,邀请外教或有海外留学或教学经历的英语教师分享英语文化和经历等;同时,积极开发与英语国家高校校际间交流合作项目,包括文化交流、海外教学实习项目等,增加职前英语教师对目标语文化的切身体验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育 学生能力 培养
一、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泛解
语文是什么?至今不能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它是抽象的。但对语文有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文以载道,育人为目标。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实施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一般以语言教学为重,高中语文教学则更注重文化的意蕴和文章文学方面,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是: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文学修养,通过文中所载之道内化,构筑学生的道德体系形成高尚的人格,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我认为,高职语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为:一是写作能力,二是口头表达能力,三是自学能力。
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一)写作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增加写作频率。
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读、会写和会思。
1.会读。
学生除了应阅读课本教材所选的那些“细粮”外,还应广泛地阅读课外的读本,多吃“粗粮”,以“均衡营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教师可相应地推荐,但并不强求阅读。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但最关键的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的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
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比较鉴赏阅读法的锻炼,可以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而培养异中析同、同中辨异的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古今作品之间、中外作品之间、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作者的构思和作品的情调,乃至遣词造句等,从取材、立意、表现方法等方面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学渔的《芙蕖》时,学生可以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较阅读,发现李渔另辟蹊径,不同于周敦颐的借花喻人,而是体现出“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成一言,云所欲言而止”的写作原则。比较阅读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帮助他们学会比较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
2.会写。
阅读的积累为写作提供了基础,但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还是要动手进行写作。除了教材规定的每学期5―6篇的作文量外,教师还应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涂鸦本”,在里面可以摘录课外阅读到的美文,也可以就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甚至某部影片写书评影评。内容不求精细,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以形式的俗套。
针对许多学生写议论文时语言空洞,论据素材单一不充分等弊病,教师应引导他们多收看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读报,了解新闻时事。或就事论事,或就热点问题写文章,不论字数多少,只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写作初期,多鼓励学生“抄”文章,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言:“艺术源于摹仿。”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一个摹仿的阶段。对于摘得的好文章,可打高分。学生可以从中学会阅读,做到“会欣赏,会吸收,以及会扬弃”。当然在以后的写作进程中,应逐渐减少“抄袭”,鼓励原创。
“涂鸦本”就是每位学生独具个性的课外作文本,在上面学生可以随性地抒写自己的感受,有学生还进行了小品、诗歌等文体的创作。它并不要求定时定量地强制完成,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写作量。
3.会思。
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学”是接收和储存信息,“思”是分析判断,处理信息。学思结合的求知规律和死记硬背的方法迥然不同,通过“思”才能深刻理解,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若不注意培养学思结合的好习惯,读,有口无心;说,不得要领;写,词不达意,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启发学生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对某项知识、某个疑难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力求知其所以然,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怎么样”。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按现代一尺约为0.33米计算,邹忌身高为2.64米有余,显然不符实际。学生通过思考和查证可得出结论:战国时尺比现在短,约和现代尺七寸。不仅在课堂,课后也可通过思考题、拓展题等培养学生潜心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口语表达能力:多样化口语训练,强化听说能力。
除加强课堂提问、讨论交流外,还可设置一些训练口才的项目,遵循螺旋形上升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自我介绍和讲故事,锻炼胆量。
在学期一开始,为了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我要求每位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性格特点,轻松的语言打破了沉寂,消除了陌生感。平时设置课前5分钟讲故事的环节,提供学生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课文的预习作业亦可加以利用,如在上《梅园新村之行》时,可推荐的预习之一,就是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生平小故事,上课时要求上台交流。此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敢于展示自我,锻炼胆量。
2.演讲辩论,增强语言表达。
通过组织演讲,学生可以发表个人见解,阐明道理,增强语言的流畅度、感染力、吸引力。学生将“涂鸦本”上针对时事或热点发表的议论整理成演讲稿,不定期地进行交流。从国际上“印度洋海啸”、“美伊战争”,到国内“主席回大陆访问”、“汶川地震”甚至“某某鞋城火灾”等都成为学生演讲的题材。辩论则又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快速性,表达语言的准确性,要言但不繁,有力度。
(三)自学能力:以生本为原则,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二是通过课外自我的探索积累。
1.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正式职能以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甚至自己通过讨论、查工具书等途径自己解决。
这在教授文言文时体现得尤其明显。熟读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就需学生自主解决,翻译文章不再像原来教师口授,学生则忙于记笔记,而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根据文中注解及工具书,加上想象力来释疑。教师则适当地点拨,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是很重要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可以使人们对惯常所见的事物、现象加以思考和探求,进而可能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主旨的表达、写作方法的使用、作品的鉴赏等方面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对于某些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质疑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探索。这能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原有知识、经验、态度、评价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对于语文《练习册》的练习,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后,我鼓励其对与自己不同的参考答案质疑思考,结果纠正了参考答案上很多错误的地方,学生不再唯答案是从。
2.培养学生课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正如茅盾所说:“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学生不应该只在书本上间接的获取知识,而更应该主动地从课外自己获取知识。
学会各种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是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更是他们受用终身的能力。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与资料。如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教师也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相关练习来锻炼学生自发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如常布置一些课外思考题,不是给学生增加压力,而是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以锻炼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目的。
比如在学习《琐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著作、文学思想等资料,并借阅鲁迅的杂文集,通过其文感知鲁迅其人。学生翻阅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书,收集抄录,有的还写了读书笔记,较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另外,教师还可提供类似省略,省略这些搜索网站给学生,以便他们查找资料。如在教授《梅园新村之行》时学生上台所讲的很多关于的小故事,就是从网上查找来的。
三、结语
本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作为青年一代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不把教育强加给学生,而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1.1教师的角度。我国目前的英语课堂绝大多数是通过英语教师的讲解完成的,学生更多的是在下面以记笔记的方式进行参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的质量。所以,英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形成良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加强学生英语素质的提升。
1.2学生的角度。高职学生与专科院校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部分的高职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部分是口语能力,原因是日常的英语学习常常忽视了口语练习,将重心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很多同学对于英语的语法和单词只知道怎样选词填空,却不指导应该如何运用。另外,很多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缺乏英语的口语化训练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将学习英语的目的单纯的理解为等级考试或期末考试,很少学生能将英语学习和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
2高职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思考
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参与度,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充分结合,协调发展。
2.1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英语教师应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能力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构建灵活的思维方式,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英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必须做到充分理解,但不能拘泥于教材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2加强英语课堂的社会文化教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语言是人类借以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工具。语言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语法和词汇,而是积极的社会文化活动。所以,英语课堂应该充分发挥英语的使用意义,将英语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充分的结合,使英语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
2.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大英语教学观”。很多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加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很容易造成英语成绩差。针对类似情况,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性入手,加强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种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学习,更注重语言的拓展训练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英语课堂学习重心的转移,达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英语必须结合这一特点,突出英语在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职业发展对英语的技能要求,来更好的转变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使英语成为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敲门砖。因此,英语的教学内容更应该贴近学生的专业,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与英语教材相结合,完善教材的不足之处,同时,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环境,让学生在专业化的环境中积极训练和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和英语的运用能力,充分发挥英语的功能。注重英语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背诵教材的模式,将英语教学与国外文化相结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英语教学实现生活化和社会化。英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通过布置英语实践操作,让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够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够从中了解自身英语学习的薄弱环节,提高主观能动性,加强英语的实践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2.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构建适合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体系。英语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主要你是通过笔试成绩为主,平时课堂的表现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其他因素的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于新时期的英语学习来讲,具有很大的阻碍,必须尽快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应将英语的考核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重视对英语的实际运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情感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过于局限,应更加多层次、多方向发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笔试、口试、平时的表现等作为最终成绩的的因素,加大对英语技能考核所占的比例,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考核评价实行“双元制”。即高职英语的教学考核评价既要考评教师的教也要考评学生的学。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认知能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单从教师或者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主体,学生就不仅要“评教”,还应“评学”,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语言学习活动和态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