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04: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营养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创新素质特征误区对策
一、创新素质的基本特征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特指人的创新活动稳定化的身心成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1)创新品质是创新素质的重要条件。以追求创新,旨在鼓励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新问题,同时具备敢于否定和批判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2)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动力源泉。它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善于抓往机遇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及变通性。3)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最终目标。与实际动手能力相似,主要是使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敢于运用创新的方法,积极进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进取心,竞争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真正具备为社会服务的献身精神。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1进行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滞后于发达国家,要加快我国的科技发展,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2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那些个人能力发展全面,尤其创新素质突出的大学生却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受到社会、企业的青睐与重视。近几年来,我校凡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英语演讲、机械创新设计、“挑战杯”、广告创意、力学竞赛等竞赛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毕业之际即能被用人单位聘任。因为他们参与此类竞赛或培训后,其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事实证明,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三、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误区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与重点高校、老牌高校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存在明显差异,如全国各类竞赛、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均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认识不足、管理跟不上,主要的误区表现在:
3.1对创新素质认识不足,放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天赋”、与生俱来的,或者只有精英才能具备的,从而不注重对大多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人觉得大学生经常参与创新活动会减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捡了芝麻丢掉西瓜”的结果。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不是积极支持,而是进行推辞、限制。也有的人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的各种科技活动或竞赛活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进行指导、培训的部分教师,认为花费这些时间、精力,还不如自己去搞教学、科研,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上也存在敷衍了事的消极情绪。
3.2忽视创新教育方式,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趋向细化现象,新专业设置不断出现,但目前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中仍存在规定课程多,选修课程少,课时比例不恰当等现象。由于缺少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束缚了学生思维扩展,不利于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特别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地方高校仍把大学生当作“满堂灌”的对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缺乏求异精神、创新思维,使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3.3创新实践活动减少,获取创新能力降低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靠大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来实现。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有组织的深入社会生产实际,去了解社会,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优势和位置,去发展改变自己,这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现在有些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或只作为常规性或阶段性的实践活动来应付,由于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投入不足,造成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后果。
3.4忽视情感教育,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滑坡
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综合,也是能力、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综合,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一定首先要具备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能力的条件。目前在高校扩招、网络普及等新形势下,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地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还未落到实处,有些大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或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生活缺乏理性,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综合素质整体滑坡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
4.1树立科学的创新素质观,充分激发高校和师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创新意识,要激发起高校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中心,理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要在科教兴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理应是具备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管理部门理应尽可能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给予政策、财政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创新素质观,真正实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2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改革创新教育模式,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淡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必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上,改革课程结构,构建引导创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比例,注重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层面上打好知识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培训上提高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2007年修订本科人才方案时,对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培养,突出专业应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学与实践给出时间和空间。特别是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的跨专业文化素质课程,即理工科学生至少修满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文科学生至少修满3学分自然科学类课程,其余5学分按照学校创新学分和技能学分管理条例,通过参加课外创新实验项目、教学竞赛、发表学术论文作品、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来获取学分。从2009届毕业生开始,遵照《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非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修1门公共艺术类限定课程。通过这些改革,促进了大学生文理知识渗透和融通,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确保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3建立科学管理方法,激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必须要对旧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大学生素质培养管理方法,确保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同时,把学生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良好环境。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方高校理应把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重要课题来建设,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勇于进取、积极探索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为他们步入社会、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家才.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创新,2004(9).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2
2 010年6月27日,由国际营养膳食补充剂协会联盟、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植物化学物与人体健康研究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教授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彼得・阿盖特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持。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营养产品研发总监奥德拉・维斯作为大会的首要报告专家,应邀发表精彩演讲。此外,来自美国、德国及中国的其他专家也纷纷就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以及各种植物成分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深入介绍。大会吸引了3 0 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就植物化学物、植物营养素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得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杰弗里?布隆伯格教授介绍的类黄酮的有益作用,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类黄酮是由5 000 多种植物成分和其代谢物组成的一个酚类化合物大家族。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花青素、原花青素、异黄酮,也包括诸如黄酮、黄烷酮、黄酮醇、儿茶酚等。类黄酮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影响人体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表达,大多数植物类黄酮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类黄酮的生物活性形式主要是一些酶类物质的代谢产物,而并非植物本身存在的苷类。膳食中的类黄酮有着较为广泛的来源,比如大豆及大豆分离蛋白、柑橘及柑橘提取物、葡萄籽、野葛和坚果等食物。
TIPS :看看SCI 期刊怎么说
S C I 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学、物理、医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 700 多种,S C I 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国外的SCI 期刊所刊登的类黄酮相关文章,看看SCI 期刊是如何关注类黄酮的。本文所涉及的SC I 期刊包括:《美国临床营养杂志》《欧洲更年期杂志》《植物疗法研究》《临床眼科学》和《英国营养学杂志》。
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摄入富含类黄酮的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类黄酮的心血管保护机制包括:有助健康成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餐后核转录因子的活化,维持血浆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风险。此外,类黄酮还能减少血管平滑肌的病理性改变,有助减少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成以及血管内皮增生。2008 年,《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刊文显示:长期摄入类黄酮及富含类黄酮的食物,能帮助收缩压下降1.15 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0.9 毫米汞柱。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有助降低舒张压达1.99 毫米汞柱,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9 毫摩/ 升,绿茶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23毫摩/ 升。2010 年,《欧洲更年期杂志》刊文指出:来自大豆、葡萄籽、坚果等食物的类黄酮成分可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脂,并延缓血糖的升高,同时对改善代谢综合征和减少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都有帮助。类黄酮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改善内脏血液运送,阻碍脂肪酸释放及合成,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
改善认知能力
类黄酮对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也得到了若干临床研究的支持,特别是在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和其他记忆功能,以及诸如处理速度等方面。类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减少由神经毒素导致的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促进存活的转录因子和基因的表达。因此,类黄酮有助抵御因正常衰老引起的记忆缺失和由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导致的神经退化。2008 年,英国《精神药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关于摄入类黄酮提取物的研究,101 位60 ?85 岁的老年人被分成2组,在3 个月内,一组每天摄入150 毫克类黄酮提取物,另一组服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结果服用类黄酮提取物的老年人的空间工作记忆相比对照组得到了改善,且工作记忆质量指数也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该组老年人体内过氧化产物的浓度也低于对照组老年人。2008 年,英国《植物疗法研究》杂志刊登了另一项人群研究,42 位50 ?65 岁的男性分2 组,一组摄入含有类黄酮的提取物加维生素C,另一组只摄入维生素C,疗程为5 个星期,结果显示,相比只摄入维生素C,摄入含有类黄酮提取物加维生素C 的受试者,在空间工作记忆以及即时识别测试中都有更好的表现。
改善眼睛健康
2010 年,英国《临床眼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临床研究,79 位无明显症状的眼内压过高的患者被分为3 组,一组服用越橘等植物的提取物(富含类黄酮),另一组只使用眼药水,第三组使用提取物加眼药水,共24 周。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植物提取物及眼药水的受试者在4 周时眼内压由38.0 毫米汞柱下降至27.3 毫米汞柱,并在6 周及24 周时进一步下降至24.2 毫米汞柱和23.0 毫米汞柱。
降低癌症风险的潜在作用
类黄酮降低癌症风险的潜在作用目前仍处于研究中。一些动物性研究显示:类黄酮可降低化学物诱导的肿瘤数量。类黄酮癌症的抑制机制包括:调节细胞色素P450 酶,以预防致癌物活化;并增加某些酶的表达来促进致癌物质排泄等。
篇3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英语;教材选择;实验教学;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2-02
土壤与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和科学施肥,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因此,《土壤肥料学》是包括园艺学专业在内的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而园艺专业学生不管是花卉、蔬菜、果树等方向,都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园艺作物生产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而土壤与肥料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2]。因此,园艺专业学生学习《土壤肥料学》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重点要学会认土、评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掌握植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和主要肥料的性质及科学施用方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8年开始招收园艺专业本科,每年1-2个班。作为一个地方二本院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定位和特色在于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园艺专业则相应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较快适应并服务园艺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而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园艺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外资企业也大量进入中国,这些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英语素质有较高要求。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一线园艺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自2010年开始,进行《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对三年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材、参考书选择和教学内容调整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在双语教学中,一般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充分把握专业教学思路[3]。然而,国外原版教材引进成本过高,我们选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Soil Fertility and Fertilizers:An Introduction to Nutrient Management(7th Edition)影印版《土壤肥力与肥料:养分管理导论(第7版)》作为配套英语教材。该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再版,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深入浅出,英文语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适合。同时,我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壤肥料学通论》作为中文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内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然而,英文教材的内容及结构编排与中文教材差异较大。英文教材重点在于土壤肥力和养分管理,中文教材出现的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我国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等方面内容较少。就园艺专业而言,目的是让学生在园艺生产中能够更好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进行栽培管理,英文教材的内容编排更加适用。但基于二本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且差异较大,难以直接采用全英文教材。我们在征订教材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仅有34%的同学愿意购买英文教材,采用英文为主的教学。因此,我们仍以中文教材为主教学,英文教材自愿购买,教学内容也以中文教材为主。为适应园艺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知识面,我们还选择了《Plant Nutrition of Greenhouse Crops》(Springer,2009年出版),《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JOHN WILEY & SONS 出版,第8版),两本书籍供学生选读,而这两本书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得电子版,不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紧扣园艺生产实际,以园艺作物替代教材中大田作物的相关案例和图表。如在植物营养学内容中,各元素的失调症举例说明时,全部以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的图片形象展示,加强学生的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课内实验的双语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4]。针对园艺专业特点和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开设了土壤颗粒分析、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测定、土壤pH和电导率测定、土壤有机质测定、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有机肥消化和总氮测定共8个实验。在中文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我参考了METHODS IN AGRICULTURAL CHEMICAL ANALYSIS——A Practical Handbook(CABI Publishing)一书,编写了英文的实验指导书供学生参考。由于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所用英文语句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学生接受度较高。通过中英文对照,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术语及分析测试步骤的英文表达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和一些考研的学生今后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措施和教学效果的思考
由于本课程在大学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开设,地方二本院校学生英语成绩良莠不齐,开课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只有25%左右,难以开展英文授课。我们在上课前进行问卷调查,只有38%的同学愿意采用英文授课为主的方式。即使在一些211重点农业院校,也是基本通过四级英语考试的学生选修双语教学课程,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在采用英文讲课和英文板书时,也发现效果不理想,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还没有达到听课的水平,只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语言[5]。而作为非农业地方院校,涉农专业少,必修《土壤肥料学》课程的学生人数有限,无法开展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分班。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应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使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术语,具有专业阅读、理解与交流能力[6]。因此,我们以中文授课为主,在幻灯片中将重要术语用中英文双语解释,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图表,全部引用英文原图出现于幻灯片,配以中文分析讲解。对常用专业词汇,在授课中不断提及,以达到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负担虽然有所增加,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避免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因英语理解能力不够而出现变为以学习英语为主,却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本末倒置的情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制作时重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众多的彩色图片、数据图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当前的一些生产实际和科研进展,引入大量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讲解,避免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对双语教学的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改革,考卷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直接使用英语术语,考查学生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其余题目仍以中文形式。对于二本地方院校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仍是第一位的。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我鼓励学生申请一些与土壤肥料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项目申请和参与教师科研过程中,鼓励他们阅读一些科技文献,对学生理解不了的地方,进行课外一对一辅导,提升他们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网络,建立聊天群等,及时利用网络通讯工具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对学生及时答疑,共享一些电子版英文书籍和科技论文等,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而言,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本科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相对较少,《土壤肥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主,双语教学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手段。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度等方面进行调研,采用循序渐进、难易适中的双语教学方法,避免学生听不懂或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专业知识没有理解,英语水平也没有提高的局面。老师和学生都应牢记土壤肥料学的专业知识是学习的重点,英语只是帮助更好掌握这些专业知识的工具,这样才能避免本末倒置,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土壤肥料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英语专业词汇,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在涉及专业的外文资料或国际交流中应用,这样就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轶飞,韩晓日.园艺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46-147.
[3]王海燕,刘玲,孙向阳,查同刚.“土壤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03):42-45.
[4]常连生,韩志卿,张电学,朱晓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04):66-69.
[5]陈效民,陈巍,潘根兴,叶民标,李辉信.土壤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及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33-38.
篇4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32-02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类课程[1]。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的各种实践环节,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2]。
《农业生产实习》是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必修课之一。作为重要实践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可使学生掌握农业中玉米栽培的整个环节,重点了解种植前土地的整理、翻地、起垄、播种方法、种肥的选择和施用、间苗、除草、中耕、追肥、收获记产、考种等农业生产环节,使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最基本的农作物种植、管理等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针对此实习课程的开设,各大院校差异较大。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实践环节中仅仅设置了两门专业实习:资源环境野外大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两门课虽然包含了所有农资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课实习,但实习周数为4周,时间略短,难以覆盖所有专业课所学知识。纵观其他高校,如西北农林、华中农业大学等,他们多数将专业课程实习整合在一起,却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程。
《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为沈阳农业大学农资专业自主设置的实习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玉米种植整个环节进行系统讲解和动手操作。可以说本校开设的实践课针对性较强,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玉米栽培过程,掌握农事操作的基本方法,明确农业生产中计产的方法。目前国内各农业高校尽管实习课程开设的门类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实习多为“坐车前往―下车参观―坐车回校”模式,总体上学生实习热情不高,体会不到实习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者探索的课题。在众多建议和措施中,实习教学中增加学生亲自参与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多所大专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对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变化不大,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成为目前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文针对目前农业生产实习的现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教学工作情况,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以致用,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混乱化”。农业生产实习以往没有固定的课程组和任课教师,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随机安排,导致课程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没有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师团队。我校2008年后才逐步组建了完整的课程组和教师梯队。其次授课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水平院校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多年的教学仅局限于本学校,发展较慢。
2.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套路化”。以往实践教学一直延续教师讲解,学生照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难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为被动教学方式。通过近几年与学生交流,学生戏称实践课程为“种地”,只能片面理解实践课程设置的意义,导致学生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教学效果甚微。
3.授课对象实习成果的“大锅饭化”。由于一直以来采用“大锅饭”的方式,所有学生统一进行农业生产实践,导致“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现象严重。学生实践热情较低,成果较差。另外,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任务的细化,导致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践成果。
4.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的“单调化”。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实践考核主要是以最终实习报告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重结果,轻实践”。在多年的实习报告评阅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抄袭现象。目前的实践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实力,建立良好的课程组。选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优秀教师担任实践课的技术指导,以保证实践课程的主导方向不偏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总体规划。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充实实践课程组师资力量。注重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培养,建立定期进修制度,加强实践教师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协作。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将自身科研经历和经验传授给本科生。
2.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具体为:(1)生产资料的购置(种子、化肥等)由教师购买,然后教师将玉米品种、肥料品种等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以往学过的“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和“施肥原理与技术”等理论知识,自己设计播种量、施肥量等技术指标,写出计算依据。(2)田间操作的实施――对比操作。每个小组实习操作分为个人实践区和教师指导区。个人实践区针对玉米生产的每个环节(播种除外),各实践(施肥、间苗、除草、追肥、记产、收获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安排。每个环节学生都要自行决定操作方法、所需工具、注意事项等,并写出操作方案。教师指导区为每组对照操作区,由教师讲授,学生进行第二次操作,与个人实践区进行对比,查找错误的地方,撰写对比报告。
3.提高学生的实践主动性――责任制度。改变传统的大锅饭做法,在开学初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组。每4~5人一组,自由选择。整个专业分成15~20组,每个小组划分不同地块,整个生产实践过程中各小组只负责自己地块的各项工作,做到“分田到户,责任到人”。开展生产评比活动,每个小组间所采用的材料完全一样,只是管理和操作方法各异。最后针对产量进行评比,分别设置状元、榜眼、探花,对产量最高的前三名进行奖励(奖金和证书)。
4.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现场评分与实践效果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实习报告评分机制,建立一套围绕预案的撰写―实践环节执行―各环节实践效果―田间管理―产量等环节评分机制。(1)预案撰写。每个实践环节操作前都要进行预案的撰写,写出实践所需用具(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任课教师根据方案的内容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10%。(2)实践环节的执行及对比报告撰写。针对玉米种植中不同的生产环节,考察每个小组时间安排的是否合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3)实践效果。此部分为重点,主要对每个小组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效果进行考核。例如播种环节,考察播种方法的正确与否、施肥的方式、用量等;间苗环节考察是否有遗漏的苗(即每穴多于1棵)、除草方法、追肥方法和计产方法等。每个环节都要在现场进行评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扣分。无差错不扣分,出现1处错误扣除1~2分。此部分占总成绩40%。(4)计产方法和产量高低评比。在实践最后环节考察每个小组采取的产量计算方法是否正确与产量的高低。而不同小组间产量的高低也决定整个实践环节的。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5)田间管理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此部分考察学生整个田间管理情况,如杂草等。最后撰写实习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10%。
四、预期效果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2]。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合理、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操作能力。重点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通过整个实践环节的改革,从而引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总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将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