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9: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体化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主体化教学模式,其前提是要有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原有的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因此,必须实现教学体系的转换。原有的教学体系主要是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的知识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是为了学生便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当今的教学新理念,则是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教学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教学的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不断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师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与个性差异。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双向性和人文性等特点。教师要允许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把一切程式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学生犯错误视为必然,不过分苛求,把划一的教育变为有个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探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主体。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实施主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向全面的心理活动,使其成为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及自我意识的综合活动过程。此外,要重视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激励的作用。教学模式可实行“三多、三鼓励”。“三多”即多启发、多直观、多实践;“三鼓励”即鼓励提问、鼓励讨论、鼓励标新立异。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意识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标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勇动性和创造性。此外,结合“主体化”教学的特点,又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①创设情境,主体准备。让学生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萌动对新知识的向往。②目标导向,主体调动。让学生明确认同目标,产生求知兴趣,在新旧知识转化上引发学习动机。③质疑问难,主体参与。引导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并启迪他们思考,明确思路,并投入释疑实践。④引导探究、合作互动。利用小组、集体多层面、多角度交互信息、启迪思维、达到知识内化,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⑤达标检测,充分发展。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使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养成习惯,
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也不可忽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博物馆,乃至社区、工厂、农村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课堂。总之,这一课堂要延伸到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中去,使之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乐学、会学、学活、学好。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培养 自主学习 提问能力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创新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合作探究。恩格斯曾经指出“提出问题,对于马克思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提出问题,对于马克思在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学生不能设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提问,从哪方面去设问。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化学组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并结合实践,分析提炼出指导学生设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指导学生质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复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引导学生模仿质疑
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示范提问,然后再出示同类型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提出问题。
二、教会学生常规提问
就问题而言,整体可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析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常规性提问,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基础性问题(即是什么)。如:氧气能溶于水吗?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2)开放性问题(即为什么)。如:在金属这一章教学中,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样的规律,怎样去设计反应的装置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提出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3)研究性问题(即怎么样)。在学习金属活动性时,学生会问所在金属如果放在酸中应该先与什么物质反应,放在盐类溶液中是否也可以置换出不活泼金属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评判而提出的,属评价性问题。它是分析性问题的延伸。(4)创新性问题(即怎么办和怎么变)。即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法和设想。如化学中的一题多解、实验探究题;对别人的问题或意思提出异议和改进等都属于创新性提问。
三、指导学生根据内容特点提问
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学科的基本提问方法,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针对课题提问。如空气教学中,空气中到底有哪些微粒呢?(2)针对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提问。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金属铁的氧化物有两种呢?(3)针对各部分之间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提问。如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解法和数学解题时的联系。(4)引导学生从不同解题的方法提问,化学习题中的一题多解,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解法中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也可以从不同解法中找出它们的联系。(5)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矛盾中质疑。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时,有学生问只要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就是化学变化吗?
四、鼓励学生相机提问
(一)鼓励随机考查提问
学生自己明白问题的答案,也提出考一考其他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个性中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迫切希望得到承认和赏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希望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以,当他的提问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激发他学习和提问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有学必有问,有问必先学,而且会问就一定会学。学生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先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学是问的前提,问是学的发展,要想问得好,必须先学好。同时,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由于学生是随机考查式的提问,而且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鼓励随机质疑提问
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得到答案,而提出问题来寻求帮助。学生的质疑,一般不是无端而发,而是大脑经过紧张的思考、分析后,仍不得其解而提出的,它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新开端。学生的质疑经过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得以化解,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还会体会到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地探索发现新的问题。另外,分析学生的质疑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教学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它能使我们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鼓励随机独创提问
篇3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材,反本质主义,主体意识
一、从意识形态性到反本质主义: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社会现状要求重建文化秩序,加上西方文学思潮纷纷涌入,文学理论教材也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开这一先河的当属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以本)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以下简称蔡本)。与前期文学理论教材相比,以本和蔡本超越了文学工具论模式,把文学当做一种意识形态进行阐释。但是它们仅仅只强调政治经济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而没有关注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而随后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以下简称童本)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它开始关注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把文学本质界定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认为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但童本仍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即没有跳出本质主义的圈子。新世纪,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极大转变。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以下简称南本)、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三版)》(以下简称陶本)和王一川著的《文学理论》(以下简称王本)等教材应时而生。这三本教材都把反本质主义作为基本思维方式,“标示了现代性语境与后现代性语境之间深刻的分歧与追求目标的断裂”[1]。南本强调文学与文化的联系,以此来对本质主义思维进行反思与质疑。陶本最大的特点是将中西文论史上反复涉及的文学理论问题依次展开,最后不给出形而上的定义,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学观念。王本则是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文学艺术论文,提出“感兴修辞诗学”,认为文学的主导属性是感性修辞性。
二、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深受中西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而在这双重因素中,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才是关键。中国学界一直不乏反抗之人,“五四”自不用说,到新时期,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寻根、反思、先锋、朦胧等等,无不显示着强大个体的存在。马原、格非等人的小说,不只是追求叙事方法的转变,更多的是要“摆脱社会与历史文化对人的必然性支配,转而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本真’存在状态的感知与书写”[2]。当文学创作日渐突出主体时,文学理论自然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然,国内文学理论很大一部分是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西方文学思潮,从早期卢梭、佛洛依德、尼采等人的反理性主义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直至如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研究,无不对中国文学造成巨大冲击。
因此,综上所述,可以说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文学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学理论发展变化的关键。主体意识不强大,文学及文学理论亦不会有质的突破。
三、尊重个体、突显主体本真存在——文学理论教材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认为“理论是一种方法的选择和观念的变化,……理论是随着客体的变化来深入对象与现实的过程,甚至一个开放的理论是一个接受自身死亡的观点的理论”[3]。因此,就现有理论来说,它还能在多大程度上阐释当代人的文化经验?我们到底该怎么阐释未来人类文学理论之路?面对这些疑问,我们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
从九十年代年代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的崛起,到现在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兴盛,“显然,‘主义’写作时代的‘圣像’已经颠覆,‘主义’塑造的文学‘神话’已经破灭,一个随着人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而来的文学自觉时代已经来临”[4]。文学理论必须随着“人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来发展改变自己,这是当今也是将来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记住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论文,那么,我们在文艺方面所犯的许多错误,所招致的许多不健康的现象,或者就可以都避免了”[5]。如果把文学当成种种意识形态,那么文学为某种意识形态服务就会被当做很正当的道理,而当文学不再以人的主体存在给人以精神享受时,我们又怎能要求这样的文学有超越现实的表现?
因此,关于文学理论问题,我们并不需要寻求一个权威的定义,更不需要凭这个定义去解释别人的定义和其它文学现象。我们需要的只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每一种定义背后的动机和目的,特别是作为教材,目的就是教导学生,而不是束缚学生。“虽然传统逻辑的‘定义方法’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规定存在者,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存在”[6]。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借鉴西方,关键都在于中国现代文学家的主体创造性。文学创作如此,文学理论亦如此。只有站在“人”的制高点上,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整体性解决,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才会“少走弯路亦或避免错误”。
参考文献:
[1]方克强.后现代语境中的新世纪文学理论教材[J].文艺理论研究.2004(5):81.
[2]汤奇云.解码“先锋小说”[J].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8(4):45.
[3](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2.
[4]汤奇云.从“主义”写作到后“主义”写作——当代文学发展轨迹一瞥[J].天津文学.2010(8):108.
[5]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论文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2.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
篇4
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英语教学论文常见问题
一、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 ”。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 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二、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篇5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各阶段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作为函数的含参积分的分析性质研究
3、周期函数初等复合的周期性研究
4、“高等代数”知识在几何中的应用
5、矩阵初等变换的应用
6、“高等代数”中的思想方法
7、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8、任N个自然数的N级排列的逆序数
9、“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值,根概念及性质的推广
10、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对角化”方法
11、数域概念的等价说法及其应用
12、中职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13、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14、论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与基本方法
15、论电脑、人脑与数学
16、论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
17、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18、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关系
19、论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教学
20、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与学的心理探究
22、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23、论数学家与数学
24、对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5、复数在中学数学中应用
26、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7、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28、代数学基本定理的几种证明
29、复变函数的洛必达法则
30、复函数与实函数的级数理论综述
31、微积分学与哲学
32、实数完备性理论综述
33、微积分学中辅助函数的构造
34、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推广
35、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6、教师对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影响
37、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38、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的应用
39、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40、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1、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4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4、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5、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6、运用化归思想,探索解题途径
47、谈谈构造法解题
4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9、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等价与非等价转化
50、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51、向量在几何证题中的运用
52、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53、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途径
54、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5、“联想”在数学中的作用研究
56、利用习题变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7、中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困难生”研究
58、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59、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0、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61、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62、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6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64、数学开放题拟以及教学
65、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66、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分析
67、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的尝试教学研究
68、数学课堂教学安全采集与研究
69、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70、常微分方程与初等数学
71、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向量代数在中学中的应用
72、浅谈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73、初等函数的极值
7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75、数学竟赛中的不等式问题
76、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7、常微分方程各种解的定义,关系及判定方法
7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9、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及应用
8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智力开发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
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
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
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
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
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
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
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5、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7、从两种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9、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11、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
1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研究
13、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
14、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
15、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
1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17、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
18、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19、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20、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研究
22、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研究
2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4、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2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26、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27、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2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9、初中数学教师数学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3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2、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
3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34、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初中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研究
36、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37、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
39、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
40、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
41、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2、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43、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4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45、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46、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47、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48、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49、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0、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5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52、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53、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54、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55、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56、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57、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8、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59、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篇6
我校教科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要点》为指导,以市教育局及校长室有关精神为准绳,营造以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文化,立足课堂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引导广大教师走“学习、实践、反思、写作”的教科研之路,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以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案例等的撰写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教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导作用。
2.聘请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讲座与交流会,推进文学社的建设,以寓言文学创作为主阵地,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文学大赛,加入各级文学组织,逐步发展文学,形成大语文格局。
3.顺利刊出《红旗实小报》总第九、十期,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4.努力在教师队伍中发展一批文学爱好者,推荐加入市级以上各类文学组织,提高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为我校文学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主要工作
(一)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课程改革
1.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精细化管理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阶段性成果;努力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过程研究和结题报告撰写进行规划化指导,及必要的教科研知识培训,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以我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授牌确定为“全国语文学习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基地校”为契机,努力进行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实验,积极探索,认真凝结阶段性成果;深入开展瑞安市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由许娜、郑秀秀、林蓉、董秀波、吴晓峰、孙胜光老师负责的2010年立项课题6个,由陈李静老师负责的XX年年立项课题1个及由曹启福、林新芽老师负责延期结题的XX年立项课题2个。
3.倡导教师阅读教育教学专著,注重理论学习,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及随笔发表在校园网,参加各级各类评比与投稿发表,尤其要做好瑞安市2010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的推荐工作,藉次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打造教研共同体。
(二)以文学社建设为契机,形成大语文格局
1.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学素养,我们将加强对清水小禾文学社的建设,继续聘请瑞安市作家协会、瑞安市儿童文学学会、温州市作家协会、温州市儿童文学学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领导及国内著名作家来校指导文学工作,逐步提升作文教学质量。
2.以“瑞安市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的建设为契机,以寓言文学的创作为主阵地,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评选、第二届全国“乾有杯”校园文学大奖赛等市级以上各类文学大赛,涌现出的优秀学生推荐加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成为学生会员,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稳步提升作文成效档次。
3.以文学社为主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征文及外出采风活动,加强指导,拓宽学生生活体验,夯实写作基础。
4.努力在教师队伍中发展一批文学爱好者,成立教师写作团体,推荐加入瑞安市作家协会、瑞安市儿童文学学会、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等各类先进文学组织,加强交流,提高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为我校文学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保障。
5.以《获奖作文选萃》、《童话寓言》等国内知名刊物为平台,努力推出学校专辑,逐步打响我校“清水小禾文学社”品牌。
(三)以《红旗实小报》为载体,搭建发表平台
1.以教师为窗口,鼓励学生积极作文,按时按质出好《红旗实小报》总第九、十期,推荐优秀作品在《玉海》、《新作文》、《寓言故事》等正式刊物发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2.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优秀校报校刊(文学社)评选,扩大影响。
篇7
关键字: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演示两圆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运动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表现几何关系,那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就发现了原来两个圆运动会产生这么多的可能情况,他也就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可根据圆心距和半径的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验证,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利用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对学生全员的可控性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进程,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多纬度的交流,凭借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开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性 自身修养 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多少效果可言呢?让文学性回归语文教学吧。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认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三多”:
1.多读
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一句话,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般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2.多写
就是多动笔,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点,总以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批改学生作业、作文,而写作则是学生的事。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写作,也仅热衷于撰写申报职称用的教学论文,倘若不是出于爱好,是不会去创作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不创作文学作品,讲授文学作品,就难免会隔靴搔痒。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写作上的“杂家”。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写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写作水平没有诗人、作家高不要紧,只要会写就行。吃过梨子的人,方知梨子的滋味。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平时,勤于动笔,各种文章都写过,并公开发表了诗、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诗论集、语文教学论文集30多种(含合著、主编、参编);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深受学生欢迎。这就颇能说明问题。
3.多体验生活
就是多走出校门,到现实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语文教师多体验生活,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助于文学创作,也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即不能丝毫脱离教材、教学参考书,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产生不了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独创性、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学理念新
这是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因此,语言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对传统的已经落伍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说“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全方位的创新。
2.教学语言新
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创新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才不会照搬教学参考书,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告别那种“通过……,描写了……,表现了……”等程式化的教学语言,也才会突出文学性,吸引学生。在讲授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时,教学语言要尽可能优美。比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分析其“于无人处见斯人”的诗艺时,曾有如下表述:看起来,这首词似乎无一笔写人,笔笔都在绘景:月光皎洁,鹊受惊而飞离枝头;清风吹拂,蝉儿还在深夜不停歇地鸣叫;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仿佛在预言今年的丰收;七八颗星悬挂在天际,两三滴雨洒落在山前……其实,笔笔不离写人。从这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山村夏夜晴雨图中,我们不难感觉到个中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黄沙岭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围动静的情态;感受到他在这山村夏夜展望丰收年景时的惬意;体察到他因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旧时茅店”休憩可又找不着的焦虑,以及经小桥过溪转弯后,在土地庙树丛旁的“旧时茅店”忽然出现时的。
3.教学方法新
繁琐的分析,一味的灌输,机械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也可以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篇9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现代化手段,能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把理性的传授与具体的“形、声、光、色”融为一体,创造主动、活泼、高效、立体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构建新课程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探索新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优化教学与学习过程,提高品德课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使思品课中抽象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
笔者经认真分析、论证,确定选题并申报了省级课题《现代教学手段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的研究,获得了江西省课题立项批复后,与课题组成人员一起进行了三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申请结项。
一、课题实施策略及步骤
1. 统一认识,步调一致
利用教研沙龙、课题组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对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配合学校科研处的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了各种培训活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竞赛活动等,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学手段与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水平。
2. 外造氛围,内练功夫
学校、年级部、教研组、课题组经常性地关注着本课题的研究,利用各种会议进行了舆论宣传,形成了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同时,还组织了教师学习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等。
3. 新老结合,帮带有序
让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配对,相互学习;将能熟练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和信息技术初学的教师结对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校际交流,共同进步
组织了课题组教师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名校考察学习,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
5. 立足课堂,充分整合
我们在课堂上下足工夫,经常性地开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的观摩课、对比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竞赛活动,促使课题组成员得到锻炼。
6. 课题研究方法
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课题实施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分析法。
7. 课题实施步骤
总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为期一年):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现代信息技术等,对确立本课题进行前期调研、准备、立项申报等。
第二阶段为主体研究阶段(为期一年):主要任务是确定本课题组成员,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现代教学手段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教学、在思品课课程资源开发中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结合信息技术对初中思品课教学模式的探索等。
第三阶段为总结推广和结题阶段(为期一年):主要任务是组织课题组成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件制作比赛,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对比课竞赛活动;将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教学整合后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全校推广等。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资料
(1)调查报告;(2)课题阶段性小结、结题报告;(3)“现代教学手段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论文;(4)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实例;(5)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6)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录;(7)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分析。
2. 初步构建起了现代教学手段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以乐享为主题的“欣赏――探究――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3. 构建起了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库,如教案、教学案例、教学日志和反思、教学课件、录像课、教学论文等
4.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学生能充分享用网络等各种学习资源,开阔视野和拓宽学习空间,从而摆脱以学校、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能突破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学生学得既轻松有趣又快乐高效。
(3)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中考中,我校学生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业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5.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1)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运用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课题组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几乎涉及每框题。
(2)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思品课资源的整合,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对教材的处理也更加驾轻就熟了;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运用现代媒体教学,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能把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便于学生认知;能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认清现象,把握本质。
(4)教师在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学基本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全能竞赛中屡屡获奖;在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录像课等各级竞赛中也有出色的表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课题实施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课题的实施,例如:学校硬件设施仍存在滞后现象;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有待提升等。
篇10
工作思路
1、教学目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抓常态课堂、高效课堂,稳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教研目标:
(1)配合学校及教务处、教研室组织进行校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撰写论文,组织老师上观摩课、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做好课后反思,使本组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共同提高。
(2)本学期继续加大力度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教学难点,形成较完整的备课教案。同一个备课组同一层次的班级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各年级具体目标如下:
七年级:以构建课堂小组合作模式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起始年级的英语学习习惯,平时注重口语的训练,切实做到轻负优质。
1 2 3
八年级:加强阅读教学,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乐趣,在稳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强化培优补差,力求进一步提升质量。
九年级: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查缺补漏,着力加强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着重对复习课型和中考命题方向和命题的基本原则、方法、思路的探讨研究,为实现11年中考的新突破打好基础。
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体英语教师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评价理念和评价模式,即努力做到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培优辅导”等主要环节,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特长,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打造“常态课堂、高效课堂”。教研组各教师认真学习常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并每人按计划上一次组内公开课,要求集体备课,及时评课,找出不足,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以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为重点,从而来实现高效课堂。
4、加强集体备课仍是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因此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各备课组要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情况,研究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资料要一致。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时间固定,要有活动记录。每次活动要定中心发言人,定活动主题,做到活动有充实内容,每次集体备课都由指定老师作话题发言,指出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及如何突出、突破的方法,再由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讨论、改进,力求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一个较好的、统一的方案。备课组要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检测、统一作业及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做出统一的评价,及时了解反馈,及时调整改进,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培优补差等多种形式缩小平行班间的差距,争取整体取得较好的成绩。
1 2 3
5、规范教学的每个环节。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配合教务处和教研室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能够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6、组织好英语课外小组活动和竞赛活动。协助教务处做好期中、期末命题双向分析和补缺、补差同学的成绩跟踪,加强考试命题分析的研讨和落实。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和命题进行调整。建立备课组内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自我诊断、自我调解、自主发展的目的。在英语教师中提倡精选习题、精编习题、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英语补缺补差工作。加强九年级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提高毕业班教学效率。组织九年级英语教师及全组成员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说明》,加强对中考动向的信息收集和试题研究,凝神聚力,争取九年级中考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成功。扎扎实实做好一、二、三轮复习,要在基础知识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7、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英语组要确定教研专题,全体英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比赛。
8、完善英语教研组网络,以英语学科基地网站为依托建立学科的资源库,教研组长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分配和安排好下一阶段的学习工作,研究好课程的推进工作,本学期,本组将努力将本学科的资源组建得更好,通过公开课、网上收集优秀教案、外校交流试卷等各种形式来丰富资料。促使整个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