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成本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成本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成本论文

篇1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旦理解错误或是计算错误,都将导致项目的决策错误,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造成企业资源浪费。然而现行资本成本概念的界定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从表面上看,企业在实际使用资本时是先将其转化为货币,然后进行投资或购买实物资产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外在形式上资本与资金可以统一表示为货币,因而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似乎也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从深层次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内涵的不同

西方财务理论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Therateofreturnafirmmustearnonitsprojectinvestmentinordertomaintainitsmarketvalueandattractneededfunds(为维持其市场价值和吸引所需要的资金而在项目投资时所必须达到的报酬率)”;或者“Thecostofcapitalistherateofreturnafirmmustearnoninvestmentinordertoleavesharepriceunchanged(资本成本是企业为了使其股票价格保持不变而必须获得的投资报酬率)”(LawrenceJ.Gitman,1991)。可见,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投资项目的风险补偿。

MM定理对资本成本内涵的描述:“任何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将其预期收益水平按照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进行资本化”。这其中的“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指的就是资本成本。

然而理论界和实践中,资本成本往往被理解为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成本,即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对资金成本这一概念的描述,而非资本成本,反映出理论界和实践中对二者的混淆;资金成本的概念仅是基于表面上的观察,是从资金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分析的是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充分考虑资金投入者的回报要求。

对于资本成本含义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根据《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定义,“机会成本就是对大多数有价值的、被舍弃的选择或机会的评价或估价。它是这样一种价值,为了获得选择出来的对象所体现更高的价值所做的放弃或牺牲。”在企业实践中,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某一企业或项目,就不能再投入另一个企业或项目。由于投资于此项目而丧失了投资于另一个企业或项目可获得的潜在收益,这就是投资者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所要求的报酬率不应低于其机会成本。而投资者的报酬率对企业来说,就是资本成本。可见,资本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例如,某公司有A、B两个项目,A项目的报酬率是11%,B项目的报酬率也是11%。该公司为如期进行项目投资,与银行达成了贷款500万元的协议,利率为8%。在这种情况下,若该公司选择了B项目,则对其进行投资收益评价时的适用资本成本应是被放弃的A项目的报酬率,即11%,这是选择B项目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如果被选择的投资项目不能提供11%的报酬率,就必须放弃这一项目。在B项目投资收益的评价中,虽然贷款利率对企业利息费用有影响,但它对项目决策来说是非相关因素。第二个层次,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要求报酬率的高低,而这又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风险水平的高低,即资本成本归根结底是由投资风险决定的,而不是由融资活动决定的。

三、风险考虑的不同及其在计算公式中的具体体现

从二者使用的不同期限看,资本一词在这里与资本市场中的资本一词是相通的,是指为公司的资产和运营所筹集的长期(大于等于1年)资金。从资金成本定义对资金筹资费和占用费的强调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的资金成本其实相当于西方财务理论中企业发行的短期(小于等于1年)融资工具(即货币市场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商业票据等)的成本,与资本成本具有不同的使用期限。

由于使用期限长,资本资产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即风险,并且其长期性又决定了资本资产的风险要大于货币资产的风险。货币资产由于期限短,其风险可以忽略,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筹资费用和占用费用来对其定价。而资本资产的定价则必须考虑风险的大小。西方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报酬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普通股为例,在资本成本计算中,普通股的资本成本计算方法通常包括资本资产估价模型(CAPM)、债券收益率加权风险报酬率和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而资金成本的计算通常仅简单表示为用资费用与实际筹资额之间的比率,没有体现风险因素。

四、二者混淆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资本的合理使用

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没有考虑风险因素,仅是从融资者角度出发,因此资金成本必然小于已考虑风险的资本成本。若以资金成本来代替资本成本,即用资本使用者决定的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来计算属于资本提供者的企业价值,在实践中会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我国曾经出现过的投资过热现象也与此不无关系。特(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别是在当前依然存在严重的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加大资本使用者处置所筹集资本的自由度,并且认为这一处置过程和投资者是无关的。

(二)不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融资成本的制约。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一般都要遵循“啄食顺序理论”,即公司偏好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偏好低风险的债权融资,发行股票则是最后的选择。这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融资成本。他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外部股权融资。而在我国,绝大多数非上市公司都偏好于上市募股融资,而上市公司则配股积极、增发踊跃。由于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较弱,上市公司分红派息压力较小,外部股权融资成本成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因此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明显排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其比重占绝对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资金成本的概念来解释资本成本,即资本成本被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价值耗费(包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则容易使人忽略了那些成本形式不明显的资金使用成本如权益资本的成本,导致了管理者认为权益资本成本为零而忽略了使用权益资本的效率,并在筹资方式上放弃债务筹资,一味地通过发行新股或配股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满足企业的各种资金需求,从而使企业的资本结构难以优化。

(三)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市场参与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意识,投资者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在投资者具有强烈的资本成本报酬意识的条件下,其所要求的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管理者就具有了硬约束性。如果公司管理者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实际支付的融资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达不到具有同等风险的公司的资本成本,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股东就可以利用公司法人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在股票市场上出售公司股票造成该公司股票市值下降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对公司管理者的有效约束。这样,公司的实际股权融资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将趋于一致,同时,公司的债权融资成本也将与债权资本成本趋于一致。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股权资本成本要比债权资本成本高出一个风险溢价部分,由此股权融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成本,公司融资自然应首选债权融资。然而,在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情况下,投资者不能很好地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使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

五、结论

综上所述,资本成本作为企业取舍投资机会的财务基准;作为企业根据预期收益的风险变化,动态调整资本结构的依据;作为资本市场评价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资本是否保值增值的指标。资本成本应从资本的提供者即投资者的角度提出,它体现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我国财务理论界应使用资本成本的概念,即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所要求的预期报酬率。

篇2

成本会计论文2500字(一):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和实施策略论文

现代成本管理理念的诞生与现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品生命周期、全球竞争态势息息相关,并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现代成本管理法的推进实施中,诞生诸如价值链分析、零库存准时生产、作业成本法等内容,并在诸多管理方法中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具体成本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如下:

一、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更具比重优势。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在市场中,由单一产业发展到多元产业的全面发展。相较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在旅游经济、信贷货币、基金保险、通讯电器等领域的产业结构化调整及发展,也迸发出了活力。基于此,企业关于自身生产方式和成本管理方法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并在高科技产物如計算机、数控机床、人工智能等技术密集型生产成本中归于新成本会计管理的信息化产物之中。

二、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关键点

(一)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主要体系组成目的旨在提高经济水平、满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研究需求、满足设计要求、便于制作和售后服务的过程,其质量高低与相关活动自成一种有效的管理内容体系。主要管理意义为:以产品质量提高为而核心,以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为引导、以生产化、流程化管理为重点、以职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为保障,以完美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通过低成本、低能耗、低维修成本和低事故发生为管理目标。管理理念适用于为实现管理目标而从事信息活动的协调过程。

(二)成本会计管理理念

物价的变动,催生了资产成本计量属性对象的确认,并注重计量和报告等程序管理。该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核心旨在提高企业资产成本利用有效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确保各方利益趋于一致化和等效化,并在降低成本中随技术理念、管理核心等发生质的变化。

(三)约束理论管理理念

该理论英译为“TheoryofConstraints,

TOC”主要作用为辅助企业识别目标管理中的相关制约因素并进行整改。约束理论的作用是有效发挥出现代企业产品生产中的管控能力,并实现实际工作技能掌握水平和工作技能需求的相吻合,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优化生产工序等整体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渐趋归于完善和规范。现代成本会计管理及其相关发展中,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在产品供求关系、新工艺及其产品更新换代中,以短运营周期和成本核算工作的精密化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之知识经济对市场经济的有利影响,使得成本会计的多样化、个性化及其集成化和多元化趋势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具体来讲,在成本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进程极快,使得成本会计研究的系统性、独立性得以上升到思维层面,且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体系融入到成本会计之中,无疑使得该领域的著述及其论文和专著趋于详尽化、体系化、智能化、标准化,并在以往的成功经验分析中,从成本会计报表与分析、成本会计管理策略、成本会计可操作性上趋于完善。而在成本会计信息上的质量管控中,以成本会计的发展管理阶段、核算阶段、实施有效管控,以能够将会计信息应用在企业决策中,从事后管理上升到整体管理,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为会计管控提供相关参考意见。

四、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实施策略

(一)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方法及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及其管理技术的变更,无疑对企业生产价格调整、成本主导、额外盈余、产品研发、目标利润成本值变更、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渐趋成熟,且在管理体系、制度、理念、模式中以其先进管理经验和成效获得了比之常规管理较为成功的管理模式,以此来从经验、模式上加以借鉴。国内企业应以此为借鉴,在先进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管理目标中以及时变革和成本缩减,确保会计管理成效最大化。

(二)会计电算化管理进程加快

加快会计制度研究与改革步伐,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法规。以信息化市场发展为饵,在企业业务范围、业务种类拓展及其会计管理技术高效化中,寻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最佳助力。管理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奉行财务信息互动交融、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化等措施。在管理环节,人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成效突出,适度以激励制度、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理念作为问题解决的关键。避免过度管理造成管理成效下降,有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的提升,违背现代管理思想的初衷。

(三)成本管理全面启动

现代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在成本管理方案设计中进行全局掌控,并鼓励各参与方全局动员并配合上述价值链分析、零存货与及时生产、作业成本法管理方法,囊括全面质量成本管理理念、持续提高理论的管理理念、约束理论管理理念并进行合理设计,最终协同不同层级相关管理人员、基层车间人员的全面支持和身体力行。持续深入全面对标,形成管理、技术、财务成本三大生产经营指标对标体系。围绕安全、优质、高产、高效、低耗的管理目标,推动成本、技经、管理等指标持续改善,整个管理过程中保“安全零事故,环保零污染”,关键指标达到或领先行业先进水平。

(四)综合持久的管理方略

现代成本管理方法要应用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需以合理存货模式避免存货流通速度过快对企业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在持久成本管理中,以完善的思路运用于管理理念之中,以中长期发展目标为己任,全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本文分析了现代成本会计管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阐述了成本会计管理的实施方法,旨在总结企业以现代成本会计理念为基础,以减少成本、提高利润为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以为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探究提供依据。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企业成本会计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认知和发展策略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目标成本管理与调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成本会计如何有效发展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同时针对企业成本会计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认知展开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成本会计新经济形势认知和发展策略

一、新经济形势下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认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一场信息化产业革命浪潮,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经济体制发生巨大改变。经济发展核心是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依托信息产业,实现科技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有形化资本经济社会逐渐转变为无形知识结构。新经济形势下,市场经济日益激烈,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往往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而创新产品、新工艺的产生与应用,帮助企业缩短生产周期,但成本核算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低成本战略管理理念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帮助企业掌握市场经济发展准确信息,成本结构更加完善,减少成本支出。

受到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企业制造环境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市场经济变化生出的新型产品制造、资源规划以及集成化系统,给传统成本会计带来巨大冲击,新经济下,传统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也不再适用。

由于受到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物价出现波动现象,这时企业成本会计要以现有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确认核算对象,采取正确计量方法,规范报告流程。

预测、核算和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支出的成本费用,工作产生的数据信息可作为企业管理决策、管理控制的方面的参考依据。市场经济发展变化,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同时融入成本管理理念,跟随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体现企业价值变化,决策性更高。

二、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策略

(一)加强理论研究

加强理论研究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基础,以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在企业成本会计理论方面没有形成正确认知,忽略其重要性,导致传统会计成本缺乏理论支持,但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如果缺乏有利理论支撑,企业成本会计会很难发现问题并解决,不能站在理论角度分析市场局势,最终导致企业发展与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立足之地,只能被淘汰。所以,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深刻探索,找寻问题最佳处理对策。

(二)借鉴国外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成本会计的作用与优势逐渐显现,在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新的时代环境下,企业成本会计采取有效对策,确保自身成本会计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会计体系的建立方面并不够完善,相较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对此,企业首先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基于实际,有目的选择与企业发展方向相符的国外先进成本会计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市场形势和基本国情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成本会计改革提供保障。

(三)更新思想观念

传统企业成本会计在新经济形势下已经不再适用,因为传统企业成本会计陈旧僵化,在评价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对成本评价,将成本看作唯一评价标准,企业成本会计思想观念落后,企业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为了增加盈利,一味的减少成本消耗,节约成本是每个企业发展进程中所注重的,但并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企业长期受到这种错误、滞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严重阻碍自身发展探索脚步的前进,新经济形势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势无法有效应对,适应能力渐渐降低。所以,企业必须要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丰富成本工作评价标准,全面加强工作力度,促进成本会计发展,才能总体上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四)建立长效企业成本会计机制

树立成本控制意识是企业首要工作。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指引下,完成企业成本文化的建立。新经济形势下,市场环境风云突变,企业每天可能都会面临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要想稳中取胜,必须采取低成本战略策略,企业全员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另外,企业可通过成本会计工作,利用数据辅助管理,企业决策更客观,成本管理思维更具全面性。

其次,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组织体系,提高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成本会计组织体系的完善,要求企业先建立专门的会计部门,并设置相关会计人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成本會计人员全面了解掌握生产流程,并数量使用成本控制方法,利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实现对企业成本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以上要求的满足,不仅需要成本会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生产流程、管理手段等内容,而且还要数量操作、正确使用先进会计软件和信息系统。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自主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养,确保成本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五)建立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虽然有大多数企业已经建有财会核算系统并日趋成熟,但在成本会计管理信息化方面水平较低。基于传统手工成本核算增加功能板块最终形成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效率提升。信息反馈可以说是闭环效应企业理念中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增强信息反馈速度,还能够保障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的准确性。成本控制和预算功能充分展现,确保企业成本会计工作高效运行。成本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少不了对计算机的使用,所以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企业整体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篇3

1“富饶的缺口”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民族文化也丰富多样。此外,贵州省还是全国烟、酒、药材的生产大省,但由于自然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贵州省民营企业经济水平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薄弱,民营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差,同时贵州投资环境差,外资吸引能力不强,还导致内部资金大量外流。尽管贵州省资源丰富多样,但丰富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了“富饶的缺口”。

2规模小、发育程度低、市场融资能力弱

长期以来,贵州省民营企业规模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效益差、偿付能力弱。近几年,贵州省通过不断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创新担保方式、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等举措,多元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但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与省外同行业相比较,民营企业无论从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融资能力、市场成熟度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会公布了中国工商联评选的最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贵州省只有贵阳宏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家民营企业上榜。

3专业人才匮乏,品牌意识淡薄

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才是资本,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优势所在。贵州省可以说是一个老少边贫的内陆省份,信息闭塞,导致了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缺少未雨绸缪的竞争意识,这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人才储备的意识,忽视人才战略,使得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滞后,人才供给不足和对人才的吸引不足,贵州省民营企业人才长期匮乏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贵州省民营企业家的品牌意识不强,对自身品牌的认识和开发也不足,只关注生产经营,忽略了产品品牌的研发。在品牌意识缺乏的基础上,严重制约了贵州省民营企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使其在发展中丧失竞争力。2008年,贵州省一共有9家企业生产的10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的称号,但除了“老干妈”来自民营企业外,其他9个品牌全部都是国有企业。

二贵州省民营企业资本形成不足的原因

贵州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传统落后的经营模式、政策的倾斜、企业融资难、人才匮乏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方面的因素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实力较弱。贵州省民营企业与省内国有企业相比较,呈现规模小、散沙状、市场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差、知名度不高等特点。政府没有多余的财政资金投资民营企业,另外政府依靠财政融资能力也较弱,就算政府有多余的财政资金,政府也不愿意对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因为民营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全省经济发展效果不是特别显著,政府宁愿大力投资国有企业,如在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贵州没有一家民营企业上榜,只有国有企业贵州茅台上榜。此外,政府政策制定者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多数政策以国有企业为重,坚持国有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使得民营企业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所有制”的歧视性待遇,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2市场方面的因素

截止2013年10月末,贵州省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0037亿元,比年初增加1679亿元,同比增加了315亿元,同比增长22%;各项存款余额12807亿元,全年新增存款首次超过24000亿元,较年初增加2238亿元,同比增加了659亿元,同比增长了24%。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省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月达50125亿元,其中存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027.66亿元。虽然企业贷款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在贵州省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贷款难的困境,由于贷款存在风险性的问题,所以银行对贷款非常谨慎,特别是对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且成本高、收益低、周期长的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与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银行不知贷款人的信誉和还贷能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考察贷款人的情况,这加大了银行信贷部门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此外,民营企业除了遭受到“规模小”的歧视,还遭受到“所有制”的歧视,使得民营企业贷款更加难以进行。在贵州,农村信用社成了金融市场上一个特别有效的正规金融组织。当前,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贵州省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都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试图获得最大的利益,对风险大、收益小的农村贷款尽量避免甚至不发放,客观上形成多数金融机构的资金只存不贷,从而导致大量资金外流。此外,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吸引外资难的问题。

3企业自身方面的因素

就贵州省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着产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企业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不具规模性和计划性,在质量和财务等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规范,更重要的是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模式去指导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这一流程;人才机制的落后和不重视使得企业在发展中人才匮乏,缺少实用型人才,缺乏活力与创新的思想观念;企业管理者求稳求定,惧怕风险的守业思想根深蒂固,不敢创新,缺少品牌意识;另外受贵州省落后的经济社会与信息闭塞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导致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产生满足当前的成就,安于现状的心理。这些问题也成为民营企业资本形成的障碍。

三针对贵州省民营企业资本形成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1政府应当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当前民营企业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在整个贵州省经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首先,政府政策制定者必须转变观念,放宽政策,落实政策,制定一些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民营企业税收负担,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正常环境,同时加强招商引资,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内资和外资的注入,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助力,也减少内资的外流。其次,制定和完善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拓宽民营企业贷款渠道,积极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尽量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此外,政府还要完善金融监管职能,不要让民营企业继续遭受“规模小”“、所有制”的歧视。因为贷款难,造成资金链断裂,迫使企业倒闭。与此同时,政府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和经营等方面的指导,为贵州省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政策。

2转变观念,引入竞争机制

针对贵州省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金融部门不应惧怕风险,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在政策上为作为贵州省经济发展主体的国有企业筹融资有大幅度的倾斜。金融机构积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民营企业的信贷担保能力,提高民营企业在信贷市场的比例,拓宽民营企业的信贷渠道,鼓励和推广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到银行贷款来发展企业,为民营企业筹融资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引入金融机构竞争机制,银行金融机构应和其他非金融贷款机构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贷款主体多元化,从而为民营企业筹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3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篇4

资源流成本会计,是在材料流转成本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核算方法通过对各道工序投入材料和能源的跟踪和控制,可以看到资源的流向,对这些资源所流入的合格产品和废弃物的成本进行核算,核算的范围更加全面细致,使管理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废弃物所应承担的各项成本,发现废弃物产生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通过改变资源的流向,使资源流向更有利于企业的一面。该核算方法不仅对内外环境成本分别进行核算,而且将每个生产流程中的合格品和废弃物所耗费的成本分别进行核算,使管理者能够清楚明白地看到成本信息,对企业进行更加高效地管理,把管理和核算结合到一起,不但节约了资源,而且企业也会获利,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众多专家学者在经济和环境方面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肖序(2008)提出了资源流成本会计这一核算方法,从一种新的视角将经济和环境结合到一起,以相关文献为前提,以实际案例探讨其应用,并构筑模型;毛洪涛(2008)通过对资源流成本会计核算原理和核算方法的介绍,提出了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郑玲(2009)研究了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将其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更有效的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黄晓梅(2011)对资源流成本会计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讨,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冯江涛(2013)详细论述了在物质流模式下对废品损失的核算过程;马雪(2013)分析了资源流成本会计中资源的流动性。

三、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核算

(一)核算原理

资源流成本会计以流量管理为基础,把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源,根据其流向,在各道工序中分类核算。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典型特点就是把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划分成许多个单元,也就是多个物量中心,把每个物量中心的产物分为合格品和废弃物。合格品又有一个称呼是正制品,而废弃物与其相对的也被叫做负制品。这样的划分就可以发现哪些环节负制品产生的比较多,并分析是什么原因产生的,从而进行重点监督管理,使资源能够被利用得更加充分有效,使企业降低成本。

(二)核算方法

首先,把整个资源流动的过程分成若干个物量中心。然后,对各个物量中心的输出品进行分类核算,通常将输出品分为正制品和负制品。其中,正制品成本就是通常我们所知道的半成品成本,也就是被有效使用资源的成本,该成本即将被转入下一个中心中,同时相应的费用也跟着结转;而负制品成本包括所耗费的资源价值和应负担的其他费用,也就是被浪费的那部分资源的成本。其次,对生产的全部过程进行跟踪核算。逐层核算各个流程中的成本,本流程的成本由上一流程转入的成本和新增加的成本构成,本流程结束后再核算该流程中正制品所应负担的成本,并将其直接转到下一个程序中,如此循环下去,直到产品生产结束为止。最后,将全部成本分为四类核算,包括材料成本、系统成本、能源成本以及废弃物处置成本。通过在各个物量中心中将这四大类成本分类核算,可以帮助管理者发现哪项成本在废弃物中所占比重最大,进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四、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效用分析

(一)可实现资源损失可视化

1.材料损失可视化

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已经做到了对材料的监控。然而,他们监控的只是主要材料,忽视了对低值易耗品等辅助材料的监控。这样就导致只有一线员工才对材料的流失有所察觉,而制造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管理者却没有察觉,因为他们通常注意到的只是废弃物处理环节,而并没有考虑到废弃物到底是从哪里产生的。资源流成本会计通过对成本的细致核算,使得应该由废弃物负担的资源浪费清晰可见。管理者一直以来考虑的环境成本仅仅指的是内部环境保护成本,而这种成本在总成本中只占了很小的比重,而资源流成本会计使管理者意识到外部环境成本的存在,使得与环境有关的各项成本都能被看到。

2.制造损失可视化

很多企业对于废弃物处置成本,通常都是从整体层面控制,管理者一般很少意识到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所产生的浪费,其中所发生的制造损失有时甚至超过了其出售价值。而资源流成本会计则对废弃物所消耗的成本,废弃物循环利用所产生的加工成本都进行了核算,对企业的成本揭示得更加透彻,反映得更加真实,通过对资源流向的细致分析,计算出废弃物处理成本,循环利用成本,以及直接销售所发生的成本,从而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二)可实现多种目标

资源流成本会计既能反映数量信息又能够反映成本信息,它不仅能够进行成本核算,而且也能够对进行环境管理。资源流成本会计将整个生产过程看成一个资源流动的体系,形成一套新的结构模式,将资源的投入环节、生产环节和废弃物的处理联系起来,更加系统的反映成本信息。由于该系统涉及的空间更加广泛,反映的内容更加精细,因此可以实现多种目标。首先,该核算方法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它将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都核算出来,这样就能发现哪些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就可以针对具体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废弃物。其次,传统会计能够用于定价决策,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在管理利润方面也可以应用,这些方面资源流成本会计都能够实现,只需要在原有会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用友软件对基础数据进行一些调整就可以了。由此可见,该核算方法可以实现多种目标。

五、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局限性

(一)信息数据的取得和分析

资源流成本会计在核算的时候,必须要获得许多成本核算所需要的基本数据,企业通常可以采用实地搜集和使用ERP系统搜集的方法来获取这些数据,而后者则更加方便和准确。但是,目前开发出的软件很难将生产的各个流程联系起来,这样便会对汇总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设计出能够适应资源流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也是应该解决的问题。这种信息系统应该将每个环节都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进一步伸向消费环节,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核算。同时为了使企业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还要考虑创建一个分析系统,将收集的数据自动分析,并形成相关报告,提供一个综合方案,这样企业才会更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要使该核算方法能够得到进一步推广,就必须建立一个整体联系密切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得需要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获取、处理和分析。

(二)核算对象和物量中心的确定

资源流成本会计在核算对象和物量中心的确定上并不是随意的。该核算方法虽说适合任何情况的生产,但是最好还是在单一生产线下应用,因为如果生产的产品过多,费用分配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当发现了废品率较高的生产环节时,对于单一产品的生产流程,改进的措施则更具有针对性,如果品种繁多,则很难寻找出是哪种产品产生的废品最多。设置多少个物量中心以及在哪里设置合适,都要认真地考虑。如果设置的数量太多,得到的信息虽然更加准确,但是工作量也相应增加了,从而增加了间接成本;但是如果划分的数量太少,又不能对成本进行精确地反映,有些需要的信息不能充分地得到。因此,核算对象和物量中心是否能够选择合理会对该核算方法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发展和建议

(一)未来的发展

资源流成本会计最开始主要是应用于制造业,因为其生产过程比较简单,容易发现资源浪费,也很容易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但是随着资源流成本会计的发展,这种核算方法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其中在组装行业就得到了应用,并且发挥了很大作用;在中小企业中,虽然产生废弃物的数量比较少,但是所负担的成本却很多,资源流成本会计这种核算方法,就可以发现成本损失的根源,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该核算方法以后可能会发展到组装行业、中小企业甚至更广的范围,将对更多的领域做出贡献。资源流成本会计最初是核算一个企业各个物量中心中的废品损失,但现在已经将这种模式应用到上下游企业中,当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发生在两个以上企业时,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产生废弃物较多的企业。因此,该核算方法也可以在相互联系的多个企业中被应用。想法虽好,但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为了对环境做出一些贡献,企业应该考虑在这方面的发展。

(二)实施建议

篇5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出发点是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具体过程即对人力资源中的不同成本、具体价值和经济效益等实施估算,并按照估算信息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其他会计工作有明显区分,除了原本人们所总结的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外,还应当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管理成本和离职成本,之所以进行这种区分,主要是因为企业中成本的支出和收益在会计角度是应当有所差异的,因此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应当能够对生成成本的不同环节来按照资本化的处理方式进行核算。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成本的组成内容

1.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

人力资源的获取过程包括三项内容,即招录成本、人才选拔成本和配置成本。招录成本即企业为了获得符合要求的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从单位内部和市场上招录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员所产生的直接费用,还有人员管理和租用场地等间接费用,以及为了吸引更多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人员到企业就业而发生的预付费用等。人才选拔成本即在选择人员过程当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这一过程包括人员的初试、复试、笔试或其他类型的测试、人员资质和背景调查、体检、审查等各环节人才配置成本即当确定好录取人员后为科学安排这些人员而发生的费用,包括为这些人确定岗位、提供生活住宿、对于专业人才的技能补贴等,招录人员越多,则配置成本就会越高。

2.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

具体包括员工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和离岗培训成本等。岗前培训成本是指企业对新上岗员工所设置的一些培训活动,目的是使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使员工能够详细了解企业文化、管理规定、操作流程等,产生成本的项目有参加培训员工的工资、培训讲师的费用、由于参加培训而影响生产造成的损失、教材费用和教育设施费用等。

3.人力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成本

这也是最常见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按照原有的会计核算要求,人力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成本应当在发生当期列入费用成本项目,具体包括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实现企业目标的直接费用,如员工工资、福利津贴和分红等。

4.人力资源的离职成本

换句话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减少员工管理成本,会根据自身发展而对员工进行调整,并会淘汰那些不符合企业要求、技术水准较低的一些员工,由此而发生的成本即离职成本,包括企业解除与员工的合作关系而给予员工的一些补偿,支付的员工工资和一次性辞退金等,还有就是员工在解除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前有可能会出现工作效率低的现象,由此而造成的损失也属于员工的离职成本。案例介绍:新世纪集团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成本分析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型城市房价越来越高,银行对于房屋贷款的限制更为严格,而许多员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新世纪集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员工提供总额度为3亿元的无息住房贷款,凡属于公司正式员工,在购置首套住房时,如果工作期限在三年以上的,可享受30万元的公司无息房屋贷款,工作期限在五年以上的,可享受50万元的公司无息房屋贷款。二是新世纪集团创建了总额度为2亿元的“新世纪儿童教育基金”,向公司员工子女提供教育补贴。三是考虑到物价上涨和员工子女就学困难等现实问题,新世纪集团一次性向员工发放物价补贴和子女教育补贴,中层以下员工,可享受1000元的物价补贴和2000元的子女教育补贴;中层以上员工,可享受2000元的子女教育补贴。上述支出均为新世纪集团人力资源成本中的一部分,其中无息住房贷款应当属于人力资源成本中的配置成本,而教育基金、物价补贴和子女教育补贴属于员工福利津贴,应当列入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成本。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提出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生产资料的生产、配置、管理和消费等各环节更加顺畅,商品经济愈加完善,这里所指的商品,即可以用来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商品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同时也具有使用价值。而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也属于投资行为的一种,与投资于其他商品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除了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之外,也应当设立专门服务于人力资源投资的市场,如各种规模的劳动市场、人才交流市场和人才教育市场等,而要确保人力资源投资行为的规范性和严密性,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会计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人力资源投资行为的中间工具之一,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和流动,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二)企业的成长发展要求必须实施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篇6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势头,正走向融资模式多元化之路:由原来的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委托贷款、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IPO、股权融资等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融资选择,从而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的目的。

一、多元化是房地产资金需求特点的内在要求,其发展加速受宏观调控影响与市场机会驱使,也符合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

(一)宏观调控诱发和推动了融资多元化的进程

一般而言,国内房地产开发项目资金的筹集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预售所得款项及银行借贷三方面。但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房销预售收入,而大部分销预售收入来自购房者的银行按揭贷款,订金和预收款也有一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房地产开发中直接或间接使用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人民银行《2004年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该比重在55%以上,有统计更认为该比重高至70%。这就意味着在房地产企业高负债运营模式下,其面临的风险将大部分由银行埋单,通过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成为必须。为此,2003年之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在化解金融潜在风险的同时,也掐住了房地产企业的咽喉,使大部分企业资金链趋紧、资金成本上升、运营效率降低,不得不在创新融资渠道方面寻求突破。

(二)海外资金高调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加速了融资多元化发展

海外资金一直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本币升值导致的汇兑损益将降低投资房地产的整体持有成本,同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海外资金提供了良好的回报预期。2005年8月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人民币小幅升值政策加剧了对人民币长期步入升值通道的预期,更提高了中国对外资的的吸引力。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中国房地产行业长期向好的前景促使海外资金长期内持续流入中国房地产业。

(三)大型房地产企业成为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内在推动者

宏观调控使行业分化和整合加剧。资金实力弱、融资难度大的小企业和项目公司面临破产危机,其控制下的在建及储备项目近乎闲置;中等开发商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资金、规模方面面临压力和挑战。与小企业求生存、中型企业求稳健的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大型房地产开发商抓住市场优胜劣汰和资源整合的机遇,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用相对低的成本加快收购兼并步伐,扩大项目用地储备量,完善区域布局,进一步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四)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特点是融资多元化的内在要求

房地产开发具有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入期与回收期不一致等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密集型特点,决定了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而不是银行借款--解决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及时性问题。事实上,国际房地产金融市场以房地产信托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模式也代表了未来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实践和发展方向。

二、在多元化融资格局下,银行贷款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同时随着市场发展和房地产企业的不断成熟,银行房地产业务中的银企关系、产品体系、创新格局将面临全新解构。

(一)银行借款的主体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是发展方向

首先,在有效控制风险和不超越政策限制的前提下,各行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投放力度并未放松,始终保持了谨慎的乐观态度。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为9141亿元,增长17%;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增长15.8%。尽管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及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增幅同比回落,但增长势头仍然高于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总体增长水平,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自2005年7月以来保持了稳步上升趋势。

其次,尽管眼下房地产金融多元化正风生水起,但短期内实现大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银行借款、房地产信托、自我融资满足资金需求。从市场选择和资金流向看,融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有实力雄厚、业绩优秀、品牌出众、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才有足够实力、精力和人力进行这样的尝试,也只有和这些大企业合作,资金提供方--无论是海外资金还是国内资金--才可能得到稳定、较高的回报。另外,从目前已经存在的各创新融资渠道现状看,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顺:受人民银行212号文件影响,房地产信托资金介入房地产企业的难度加大、门槛抬高,企业在项目储备和建设初期的资金缺口再次出现“补缺者”缺失;目前我国中长期债券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迅速,但基于房地产企业资金利用和开发周期的特殊性,能否让房地产企业通过发债进行短期融资尚属未知;自2001年国内资本市场恢复房地产企业IPO上市以来,成功上市的房地产专业公司寥寥可数,上市门槛依然很高;内地物业要实现在香港上市REITs,面临着如何合法申请到国外的一家项目公司(SPV公司)与之关联、以使内地物业可以在法律上以海外物业身份出现的操作难题,其间还需经过外汇管理局、商务部、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审批,程序繁琐。

再次,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最主要的资金供应方,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这种优势短期内较难发生大的逆转。根据《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总量为31507亿元,其中贷款24617亿元,占比78.1%。

最后,如前所述,房地产融资格局多元化趋势是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贷款融资受限后的被动选择,但根本上符合房地产投资的资金需求特点,也被国外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所验证,房地产金融市场多元化符合房地产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保护整个金融及银行体系安全的要求,是大势所趋。以银行贷款为主、阶段性组合融资模式、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格局,是下一阶段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银企关系、银行房地产业务产品体系及创新格局面临全新解构

在宏观调控和房地产企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银行房地产业务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银行与房地产企业关系由借贷关系向立体多维的方向发展。第二,随着企业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的发展,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服务也开始由单一信贷产品向信贷业务、中间业务、投资顾问、技术型创新服务等结合的金融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第三,政策创新、流程创新、监管创新成为房地产信贷业务创新的新重点。

篇7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人力资源成本的相关理论与管理控制方法,继而分析了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可控因素,最后从系统控制角度出发,进行了系统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分析。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但是,不同的企业,其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竞争者的情况定期的编制人力资源成本预算,做好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和控制工作。

一、人力资源成本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是企业在招募、选择、录用和安置时所发生的费用。招募成本是为吸引和确定企业所需内外人力资源而发生的费用;选择成本是企业为选择合格的职工而发生的费用;录用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已确定聘任职工的合法使用权而发生的费用;安置成本包括:企业将被录取的职工安排在确定工作岗位上的各种行政管理费用;录用部门为安置人员所损失的时间费用;为新职工提供工作所需装备的费用;从事特殊工种按人员配备的专用工具或装备费;录用部门安排人员的劳务费,咨询费等。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还需要对已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成本,是企业为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增加企业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三)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使用成本,是企业在使用职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人力资源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维持成本是保证人力资源维持其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费用,是职工的劳动报酬。奖励成本是为激励企业职工,使人力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对其超额劳动或其他特别贡献所支付的奖金。调剂成本的作用是调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其消除疲劳而发挥更大作用,也是满足职工必要的需求,稳定职工队伍并吸引外部人员进入企业工作的调节器。

(四)人力资源保障成本

人力资源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费用。这些费用往往以企业基金、社会保险或集体保险的形式出现。这种成本既不能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又不能保持其价值,其作用只是保障人力资源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这种成本是人力资源无法发挥其使用价值时,社会保障机构、企业对职工的一种人道主义的保护。

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可控因素分析

(一)取得成本因素

取得成本因素主要有招聘需求,包括招聘的人员数量和职位、对应的市场价格,以及招聘方式、流程等。其中招聘需求导致的选拔、录用、安置费及招聘过程费用属于可控成本;职位的市场价格等为不可控成本。控制前者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组织机构,精简人员;二是科学定岗定编,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预先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并充分发掘现有人力资源,避免人才浪费。控制后者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选择最优招聘方式,能内部竞聘解决问题的就不外聘,这样既可填补职位空缺、节省成本,又有利于调动现有员工的积极性;二是规范招聘流程,招聘前要清晰公示空缺职位的任职要求,招聘后要追踪了解被聘人员的实际任职能力,避免不称职者给企业工作造成损失。

(二)开发成本因素

开发成本因素中,因培训耽误工作而产生的机会成本等不可控成本因素;培训需求、组织费用、培训效果为可控性成本因素,其控制重点是提高开发成本的使用效率,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培训需求分析;二是精确核算#严格控制培训组织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三是促进培训效果转化,鼓励学员将所学新知识、新技能应用于实践,并在培训结束后及时分析、调查培训效果,总结成功与不足。

(三)使用成本因素

使用成本因素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维持成本中,薪酬是人力资源总成本中最大部分,且薪酬刚性一直是人力资源成本只升不降的重要原因。薪酬一般分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前者由岗位、年资、学历构成,属不可控成本;后者由企业经营状况、员工绩效等因素构成,属可控成本。薪酬成本控制一要保证成本不溢出,二要保证薪酬发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保障成本因素

保障成本因素包括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退休养老保障成本相对固定,属不可控因素;劳动事故保障#健康保障具有可控性。尤其是劳动安全事故对电力企业影响重大,电力企业在这方面

要高度重视并舍得投入。

三、系统控制角度——系统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计划环节

这一环节周密合理地计划决策,以从源头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包括预算和规划决策两部分。

预算——通过预算使成本在合理的幅度内变化,不至于严重不足或过分溢出。各种财务管理运用的预算方法,几乎都能够用于人力资源成本预算。一般企业可以根据定员并结合企业目标考核情况(如综合效益、安全生产)等做预算;新建或计划变动较大的企业则可用“零基分析法”即不考虑账户历史成本的记录,在全面分析人力资源结构、数量的基础上,结合劳动力市场情况测算人力资源成本,难以一步到位确定成本的,可以考虑采用“滚动预算法”。应该注意的是,预算前要首先判断人力资源成本是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并据此决定预算是短期还是长期、静态还是弹性的。

规划决策——核心是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的效益性分析,目的为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修正不经济的支出。一般包括:估算成本;估算收益;评价投资收益。可通过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和净现值等加以比较,计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机会成本,即执行一项计划而放弃另一项计划可能带来的收益;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因素,即成本支出效益为负的可能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执行环节

这一环节以成本意识严格控制支出,在合理范围内进行预算调整。成立以人力资源部门和财务部门合作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组织,系统、全过程地对该项工作进行监控。

完善人力资源成本费统计台账,建立劳动工资、保险福利统计报表制度和财务报表制度。除有单项规定外,台账要按本期实际发生数而不是计划数填报,按“谁支付、谁统计”的原则登账,并明确成本责任。健全预算调整审核机制,凡需调整的,要预先申请和陈述理由,并经严格审核。滚动预算项目则通过项目阶段结算的方法,对每一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核,符合要求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三)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检查环节

这一环节通过检查及时纠偏,确保成本管理不失控。

阶段性审查——即按季度、月度或项目,对各部门人力资源活动成本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审核。

年度结算审查——即年度财务决算后,专门按照有关财会规定和台账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结算,对比年初所定的预算方案计算节约或超支的额度,看成本控制是否有效。

年度统计分析——即进一步分析结算结果,发现问题和差距,为下一年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提供改进依据。

(四)人力资源成本循环控制处理环节

通过第三环节的检查,可以得到季度、年度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情况的总结。针对其分析结果,采取改进对策。季度审核结果对策:对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做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褒扬;及时发现并纠正成本溢出和效

率低下的做法。

年度审核结果对策:表彰、奖励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好的下属机构、部门,推广他们的经验,促进其他机构部门加强成本控制;如果存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失当的情况,必须从机构、制度、执行各环节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下一年度进行针对性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兴山,刘潮.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

[2]汪安佑,曾宝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M].长沙: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国资公司市政债券企业债券银行贷款

1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以下简称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到黄河上游的一项跨流域的重大水利和环境保护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基础设施。实施从邻近水资源丰沛的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势在必行。

根据西线工程总体规划,选择位于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雅砻江的支流达曲、泥曲,大渡河支流的杜柯河、玛柯河和克柯河的联合自流方案为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工程主体由“五坝七洞一渠”组成,“五坝”指调水所建的5座引水枢纽,坝高分别为63~123m;“七洞”是指7段输水隧洞,总长度为244km;“一渠”为隧洞出口后的16km明渠。一期工程年调水量40亿m3,引水线路总长260km。

2问题的提出

西线工程属于国家基础性大型工程。投资巨大,由于工程施工期较长,调水入黄后各种效益的产生具有滞后性和因某些原因带来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资本运作的周期相对较长。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强化过程中,工程资本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金风险性。按国家地域划分,西线工程受益的西北省区,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完全依靠省区的财政力量来进行资本运作,完成西线一期工程显然是“力不从心”。如果完全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来进行工程的资金运作,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起码可以说不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资本运作体系。

如何进行西线工程的资本运作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西线工程的出资人是谁?其出资形式如何实现,如何体现西线工程投资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可靠、高效、安全的实现资本的运作是西线工程实现和发展的基础。

3西线工程资本运作模式选择的思考

西线工程的资本运作模式拟采用以下方式。

3.1组建国资公司

国资公司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具有企业化和政府导向型的双重利益取向。国资公司是代表政府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专司机构,并完全拥有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的出资人权利,它们是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殊企业法人。因此,国资公司既是企业,又要按照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意图对授权范围内的企业发挥出资人代表的职责。作为企业,国资公司必须以追求投资回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但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又必须以政府的政策意图为指向去经营和运作。

组建国资公司是明晰和确立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与资本运营机构、资本运营机构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的关键环节。政府授权后的资本运营机构,与其权属企业之间是产权关系,不兼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它与政府之间是委托关系,代表政府对权属企业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所有者职能,资本运营机构形成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隔离带,使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实现政企分开,并依法承担对企业出资额的有限责任,从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到位。

根据西线工程的基本性质,参照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国资公司出资比例在60%左右,具体指标可根据工程的投资指标确定。

3.2发行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

3.2.1债券的发行所谓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指的是各省以及省以下市政机构和企业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券,发行机构在发行债券时需要指明其所确定的偿还本金和利息的固定日期。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是重要的资金筹措市场,如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各州、县政府以及下属机构筹集公共事业所需资金的重要市场,美国市政债市场与股票市场、国债市场以及企业债市场并列为美国四大资本市场。规模庞大、功能上与股票市场互为补充的债券市场,是成熟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债券市场介于银行存贷款和股市之间,正好能够满足投资人对特定风险收益的偏好,也方便筹资者选择不同的条件来筹措资金。债券市场的不发达,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大量的资金涌向有限的股票市场,导致了市盈率畸高,资金的廉价又会造成巨额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如果投资人以直接融资的方式投资于市政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其对项目的关注必然增大,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融通资金的正常有效使用,解决了投资人监督缺位问题。对政府和投资者而言,允许企业发债和允许其发股的风险度是相同的,发行条件的成熟程度也是大体一致的。认为机构或企业发债的风险较大,更容易出现偿债困难,导致更大不良后果的观点是偏颇的。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垃圾股同样也会有垃圾债,风险是客观存在。如果要进行比较的话,投资者购买一个企业的股票比之购买其债券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然,在发行市政债券时要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比如免税或低税率优惠。

对于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的发行,要从筹集、使用到偿还做出严密的制度安排,保证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主要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所发行债券的有关控制和管理手段来保证。由于一些市政债券可以免国家收入税,因此这部分市政债券的发行受到国家的控制。要严格规定,此类市政债券所筹资金必须并仅能够用于西线工程的公共事业,不得用于套利交易。要从国家和各级政府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对于偿债资金储备、违约赔付率、年度收入与年度偿债之间的比率等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拥有较强的制度约束和控制手段,保证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的公众信誉度。

根据西线工程的基本性质,发行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实际比例在可占工程资本的20%左右,具体指标可根据工程的投资指标确定。

3.2.2债券的偿还关于市政债券或企业债券的偿还,我们通过以下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西线工程是完全有能力在工程运行的有效年份偿还的。:

西线工程的基本功能是将长江的水通过工程措施调到黄河流域,这是西线工程的“主产品”,而且可以说是唯一的主产品。但是,在生产这单一的主产品的过程中,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即它不但可以以水这种形态投入于社会之中,而且,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它本身带有巨大的动能和势能。从调水入黄的3400m处进入黄河,一直到黄河的受水区的末端400m处,存在近3000m的空间高差,按基本的势能和动能转换原理,调水40亿m3的水量就存在着近380万kW的装机容量,其发电量190亿kW·h。当然这只是理论值,其调水入黄的动能和发电指标和黄河上已建电站的数目及各省区从不同河段引水有关,根据目前的黄河电站规划成果,调水40亿m3可增发电量86亿kW·h,而这一电量是在不增加黄河已建电站机组扩机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就是说,调水入黄后,不需要任何投资,西线工程的调水即可获得这每年的额外经济效益。可以说是西线工程调水的“副产品”。而这一“副产品”却是偿还债券的基础。满足偿还债券的红利和本金的支付。

至于调水后的水费的收入同样可支付债券的偿还。

3.3商业银行贷款

西线工程还可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进行资本的运作。其贷款比例一般可占工程资本的15%左右,具体指标可根据工程的投资指标确定。

由于从商业银行贷款,其严格的贷款条件使得工程必须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详细地把握工程的整体和局部的效益的产出,做出实际的偿还计划。这从另一方面反而促进了工程的资本金的周转,有利于和国有资产、债券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循环。

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贴息的方式支持公益性项目建设。过去公益性项目大都由地方财政全部投资,而各地财力有限,相对建设资金的需求是杯水车薪。那些有条件转为经营性或半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单位,有一定的自筹资金能力,各级政府都应鼓励它们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将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下拨的建设资金,部分或全部改变为贴息资金,可以引导更多的银行信贷和其他资金,不仅有利于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而且还有利于这些事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4结语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过以上的资本运作模式分析,可以看出不但能有效地支持工程的建设,而且较好的解决了国家公益性基础工程和经常盈利性工程的资金筹措问题。当然,在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资本运作模式的过程中,许多问题还会发生,甚至个别措施还有可能与国家现行的货币政策发生冲突和矛盾,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一一解决。在客观存在的实际资本运作中,还需要从理论上、实际操作中进行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上仅是笔者的一点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S].

[2]张文学,郭亚军.关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改革的思考[N].中华工商时报,2002,8.

篇9

摘要:随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金融风险逐年增高,本文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分析和研究,认为我国资本市场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资本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成因是外生性因素。

一、前言

证券是根据法律规定发行的代表对财产所有权的收益权的一种法律凭证。证券产品与一般商品不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表现在:(1)这类产品具有价值上的预期性,既证券产品的价值与其未来的状况有关;(2)这类产品具有价值上的不确定性,即证券产品的价值可能会与人们的预期价值不一致,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从某种意义上讲,证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4)证券产品基本上是一种信息产品,消费者完全是按照证券产品所散发的各种信息来判断其价值,产品的物理形态与产品价值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证券产品可能只是以概念的形态存在,不存在物理形态,如指数期货、期权等金融商品。

证券产品的特殊性主要由其特殊的价值决定方式决定的。证券属于虚拟资本,本身并没有价值,但它代表了对一定数量现实资本占有权,可以用来买卖,因而具有交换价值。而且它还代表了对所占有的该部分现实资本的收益的所有权,所以其交换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所代表的这部分现实资本还与资本预期收益能力有关,是现实资本和收益能力两者的综合结果。

证券的交换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多少上,更多地是表现在其投资价值的高低上,也就是它所具有的为投资者带来收益的能力上。证券的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预期回报,以股票投资为例,投资股票的预期回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预期股利;第二部分是预期资本利得。预期股利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未来的预期赢利状况;二是公司的未来股利分配政策。公司未来的预期赢利状况与公司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期经营业绩、经营环境和经营决策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表现为信息,使得证券产品的价值(交换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理性判断。由于交易主体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及判断能力上的差异,形成信息不对称,造成证券产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

二、现象

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而言,市场只给我们提供了价格方面的信息,在其他信息的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这种信息不对称大量地发生在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在股票市场交易中的资金雄厚大机构和众多散户之间。

1、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具有政策制定的信息优势,上市公司只能根据所掌握有关信息判断政策导向,进而决定下一步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具有自身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产品销售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优势。这样在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在政府与上市公司的搏弈中,政府视为委托人,上市公司为人。上市公司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满足资金饥渴或寻求更为宽松的经营环境,而产生经营行为的异化,主观上故意隐藏信息或制造虚假信息,包装上市或规避政府监管。

对于利用虚假信息包装上市的案例在中国股票市场已发生过多起,红光实业、大庆联谊、东方锅炉及康赛集团等经营业绩差的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目的,人为制造虚假信息,规避监管,骗取了上市资格。

上市公司的弄虚作假、欺骗上市的行为固然与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及部分地方政府的保护有关,尤其是与上市公司遴选制度和发行制度的缺陷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府对上市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与政府的搏弈中取胜。

2、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参与投资的目的是获取适当的回报。投资者在获取有关公司公开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投资的目标公司。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他们大多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真正对企业有控制权的是国家股和法人股股东。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只能通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及董事会公告等信息的掌握程度,通过理性分析来进行市场竞争。由于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往往错失良机,甚至造成损失;而上市公司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显然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形成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形成委托——关系,上市公司为人,投资者为委托人,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搏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上市公司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篇10

关键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有限合伙制

风险投资是指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获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高收益性、低流动性、特殊的投资领域以及风险投资所要求的专业性和参与性,使得风险投资与一般的投资在组织机构的设计上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各国根据自己的投资习惯以及传统文化的制约,发展了一系列符合自己的风险投资组织制度安排。

1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中国的风险投资在1986年随着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成立而正式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距今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截止2001年6月底,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约160家,注册资金180亿元人民币,普遍采取公司制的运作方式。在2003年2月28日,《外商投资创业企业管理规定》的颁布,对外资的投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根据Zero2ipo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的关于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季度报告中指出:在第一季度,本土创业投资公司占投资金额总数的6.5%,而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占83.3%;在第二季度,本土占32%,外资占68%;在第三季度,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的总额上占有90%以上。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现阶段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在中国投资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与中国在3月1日实施的《外商投资创业企业管理规定》里面的制度供给有很大关系。在组织机构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公司法》和《企业合伙法》里的机构设置,创投企业中可以采取非法人制组织形式,也可以采取公司制组织形式,外商创司这种非法人组织机构安排使得有限合伙制可以实施,同时在《管理规定》中对外资的最少出资数量和最低出资比例相应的降低。而对于本土的创业投资公司来说,在组织机构上还没有突破现有法律的限制,这就要求本土的创业投资公司在组织机构上进行创新,否则外资企业的制度供给优于本土企业,使得本土企业在制度供给方面出现瓶颈的制约。

吴敬琏(2001)认为:如果政府要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就应该做一个有限合伙人,让风险投资管理者做普通合伙人,负无限责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关法律框架亟待完善。他说,我国现行的《合伙法》没有有限合伙,而《公司法》又没有无限责任有限公司。这样的法律制度设计,不利于国家参与风险投资组织形式的改进。成思危(2001)指出:有限合伙制是当前风险投资公司较好的组织形式。他认为,有限合伙企业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有限合伙制企业发起人采取定向私募方式招集合伙人,有利于合伙人间团结一致,同时由于实行有限合伙制,有限合伙人仅享有知情权等少数几项权利,使企业在避免过多干预的情况下,筹集到大量资金;其次,一般合伙人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能够自觉提高公司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第三,按国际惯例,有限合伙企业免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政府优惠政策,有利于尚处在初创阶段的风险投资公司成长。有限合伙制已经成为英美等国风险投资企业的主要组织机构,可见有限合伙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有限合伙制与公司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法律架构。有限合伙制不是独立的税务主体,不以公司名义注册,因而不需要交公司税。有限合伙人只须交纳个人所得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好处。而公司制风险投资企业作为独立的纳税主体要缴纳公司所得税,然后才能进行利润分配。②生命期限。有限合伙制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存续期限,一般为7~10年,而公司制的组织机构除了兼并和破产外,一般长期存在。③注资期限。有限合伙制的有限合伙人的支付一般可以分期,而公司制组织资本金根据法律规定必须一次到位,这分散了风险资本家对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与监控,增加了风险资本家对剩余资本的保值增值。④报酬体系。普通合伙人可以提取净资产的1%~3%的管理费用以及对利润分成的20%左右,而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对基金管理人员的激励乏力。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规定,公开交易的投资公司经理不得接受股票期权或其他以业绩为基础的报酬。本文就有限合伙制下委托理论来分析市场选择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

2风险投资组织机构设立的理论基础

由于风险投资是一个高风险,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资产的特殊性(风险资本家投入的人力资本),在如何解决人的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而由此产生的人的机会主义倾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会更加突出,能否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会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有限合伙制的这种制度安排很好的解决了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和委托人之间的行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有限合伙制有两层委托关系:一是投资者(机构式个人)与风险投资家(VentureCapitalist)之间的委托关系;二是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Entrepreneur)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基金管理人(人)与投资者(委托人)之间有着重复博弈过程,委托人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量中推断人的努力水平,人不可能用偷懒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福利。伦德纳(1981)和罗宾斯泰英(1979)使用重复博弈证明如果委托人和人之间保持长期的关系双方都有足够的耐心(贴现因子足够大),那么帕累托一阶最优风险分担和激励可以实现。有限合伙制中投资者不参与经营管理,事先也不能确定风险资本家的能力水平,通过完全的合同约束不可能达到最优,而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行为的市场约束,使得在不完全合同的状态下得到最优的配置。法码(Fama,1980)认为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从而收入)决定于其过去的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本文将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来分析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的行为约束。

现在假定只有两个阶段。T=1,2,每个阶段的生产函数如下:

πt=at+θ+ut(1)

这里,πt可以理解为产出,at是风险资本家的努力水平,θ可以理解为风险资本家的经营能力(假定于时间无关),服从(m0,σ02)的正态分布

panlang="EN-US">ut是外生的随机变量(如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服从(0,σu2)正态分布。假设at是风险资本家的私人信息,πt是共同信息。

假定风险资本家的风险是中立的,并且贴现率为0,风险资本获得剩余收益权为α,因此风险资本家的效用函数如下:

Ut=Ft+απt-C(ut)(2)

这里,Ft是风险资本家的固定工资,C(ut)是努力的负效用,假定是严格递增的凸函数。在两期内,风险资本家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为:

MaxE[F1+απ1-C(a1)+F2+απ2-C(a2)]

(3)

显然,如果委托关系只进行一次时。风险资本家选择的个人努力水平是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此时对(2)式求导可以得出风险资本家努力程度的最优一阶化条件:C′(at)=α。

但是,我们现在要证明,当关系持续两个时期时,尽管风险资本家在第二时期的最优努力的条件为C′(a2)=α,因为博弈没有第三阶段,风险资本家无须考虑声誉问题,但是在第一阶段的努力的最优化条件肯定为C′(a1)>α。

假定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根据理性预期:

F1=m0+a1(4)

F2=α+E(θ|л1)(5)

由于市场具有理性预期,那么在均衡时,a1等于风险资本家的实际选择,当观测到л1时,市场知道θ+u1=л1-a1。但是市场不能把θ和u1分开,也就是说,市场不知道除了风险资本家的努力外,л1是风险资本家的经营能力的结果还是外生的不确定因素u1的结果。市场要根据л1推断出θ,令

τ=Var(θ)/[Var(θ)+Var(u1)]=σ02/[σ02+σu2]

(6)

即τ为θ的方差与л1的方差的比率。σ02越大,τ越大。根据理性预期公式,

E(θ|л1)=(1-τ)E(θ)+τ(л1-a1)

=[σu2m0+(л1-a1)σ02]/[σ02+σu2]

(7)

可见,л1越大,对风险资本家的能力信念修正越大。把(4)、(7)代入(3)式

U=[m0+a1+α(a1+θ+u1)-C(a1)]

+[α+[σu2m0+(л1-a1)σ02]/[σ02+σu2]

+α(a2+θ+u2)-C(a2)]

(8)

(8)式对a1一阶求导得

C′(a1)=α+[σu2(a1+θ+u1-a1)]/[σ02+σu2]≥α

上述条件表明,如果委托关系进行两次以上,那么人为了提高未来预期收入,在第一期基金中的努力水平大于一次性委托关系时的努力水平,这是因为风险资本家未来的固定收入依赖于市场对其能力的预期,而第一期基金的努力水平是通过业绩的作用来影响这种预期,显然这种声誉效应就是对风险资本家的激励作用。在有限合伙制的制度安排中,基金都有一个存续期限,普遍的生命周期为10年,但在征得合伙同意后可以延长1—3年。所以风险投资家为了在基金结束后能再一次的容易筹资,他必须要考虑市场对他的评价。

在第二层的委托关系中,风险资本家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风险资本家为了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作为股权投资的资本可以获得资本增殖的好处。而作为人的风险企业家可能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且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仅仅通过合同的安排是不够的。所以风险资本家要不定期地到企业去检查,必要时可以执行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权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制度安排来防范风险,比如分期投资、使用特定的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企业家的报酬采用期权方式等,这些制度的安排可以部分地实现风险资本家和风险企业家行为上的一致性。

3根据外国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风险投资组织机构的模式

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一般是国有资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方式,由于这种公司制的组织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委托机制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已成为发展风险投资行业的制约因素。根据美国和日本风险投资业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美国的有限合伙制适应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使得美国在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日本由于主银行制导致风险投资机构以金融企业的附属企业为主,这种公司制的制度安排使得日本经济处于停顿状态,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解释,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风险投资行业对高科技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目前,由于我国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所以现阶段应该尽快完善法律制度,使得制度供给适应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需求。基于对有限合伙制的认识和我国现阶段没有法律制度,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组织机构:①注册一家风险投资公司(A公司),筹集一定的资本金,全部存入银行,但不直接开展风险投资经营活动。A公司与当地最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公司(B公司)签署委托投资合同,有B公司进行投资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将风险投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强行分离,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公司所承担的功能相同。②股权结构和激励约束方案的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激励约束方案实现A公司和B公司的目标的一致,可以参照国外流行的有限合伙制结构,在投资一个项目时,B公司以1%~10%的股权进行匹配投资,并作为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其报酬主要以利润分成,大约为业绩的10%~20%,和以净资产为基数,按较小的固定比例提取管理费用,大约为1%~3%。这种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使得风险投资的管理人能够提高自己的业绩和市场声誉,增加自己的报酬、显示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了人与委托人的激励相容制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李好好等.风险投资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3贝政新.投资银行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武士国等.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