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能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8: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律能力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马恩全集》第一卷,P15)意味着道德价值的根据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
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转引自《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1期,P29)
杜威也认为:学校德育不应背记某些规则,良训箴言,关键是发展道德判断力,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社会。
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似乎大都来自外在的某种压力或利益驱动(他律),而很少自主选择、自我践行(自律)。在教育中,对学生仅提出社会规范要求或目标,而对学生如何去习德、自育、践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养研究不多。从我国历史上看,传统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级统治者与“听话”的“愚民”,品德评价标准为: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唯唯诺诺,师云亦云,因循守旧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称为“听话”教育:从一个刚出生还不懂事时起的“乖孩子,听话”到要求儿童青少年“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直至要求成人“在单位听领导的话”,一个人即使毫无独立思考、判断、选择与行动以及负责的能力与精神,只要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好同志”。鲁迅在评论中国的家庭在教孩子时曾指出,那种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学生、青少年)畏葸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种教育,“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鲁迅全集》第4卷,P565,第11卷,P9)平平庸庸,唯唯诺诺虽不是坏学生,但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品德要求(开拓、进取、创新素质)。
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学生道德心理特点和德育规律。当代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也不唯师,在观察和对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与对照。个体道德意识发展是影响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进道德内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个体不断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找出差距,主动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实自己。只有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判断、选择、尝试,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知行统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而真正的权威也正是来自于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特征、需要及其规律为基础的,也是以现代社会及其发展趋势的需要为基础的。
二
所谓自律,是指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思维,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动。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恶影响,不为快乐、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驱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据自己的“立法”,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动的道德原则。它是依赖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个人随心所欲的任性,强调“出自法则”去行动(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纠正不道德动机,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当人和审判官,检查和审判自己的言行。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中的“自律”,指的是人的行为受自己内在独立思考和价值标准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则。
自律能力,指道德选择和行为是依据通过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人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所谓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这涉及道德认识,道德理想诸方面;所谓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锻炼、自觉践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所谓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与通常所谓“良心”或“内心的道德法庭”相似。具体内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劝告、自我选择、自我修养、自我践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断、自主责任心和自我负责,以及独立的社会适应和交往协作等能力。
相对而言,他律是指由外在因素决定自己意志的道德准则,即道德选择与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之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如恐惧、压力、图取报偿等)。处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往往没有约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评价能力较低,需要靠教师和家长的约束来行动。随着主体自身成熟,这种外在权威形式逐渐转换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觉悟和信念,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服从自己,即走向自律。但应该看到,学生在其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情绪性动机、遵从权威和功利性动机占很大比重,效果与动机很难统一,这决定自律的不稳定性。
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规定性,它由价值目标(动力和导向因素)、价值原则(准则因素)和道德责任心所构成的统一体。道德人格完善,则指主体自主作出的道德决定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地被实现的状态或境界。具有自律的人表现出健康人格特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包容性、坚持性和自主性等。
三
德育应该培养学生在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学会自律。然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人格障碍、挫折心理等。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的“慎独”、“主敬”与西方的“有得于内,无待乎外”对我们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启示,下面来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即是说让学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学习,在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中成熟,奋进、崛起,自处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当今时代充满着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国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在身残志坚下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辉巨著。日本教育也规定:要创造机会把孩子投入艰苦环境中锻炼,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据说在一所私立小学的校门口,有一块水池,学生每天脱下木屐从水中走进校园,即使寒冷冬天,也从不在教师面前喊冷。挫折可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加强品德实践能力,“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便是这一道理。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评价教育。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2)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3)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行为不为人知即“个人独处”的情况,经常检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三)道德问题讨论。所谓道德问题,是由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形成的,它包含认识、目标、障碍三个因素。问题的解决,是从困难障碍中寻找一条出路。德育实质上是一个由“已知”出发,帮助学生在个人与他人、集体、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利他利己,动机与效果相结合,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可以说,德育是道德问题解决的教育和教学。当代西方德育课大多数都引进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采用道德难题讨论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一是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要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对善恶作出评价;二是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科尔伯格设立不同的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如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者提供体验道德疑难问题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出学生谈出所作的判断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德观相互交谈,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生活。应该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但要有行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规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内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撑。
(四)道德责任心培养。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是我国德育的传统,孔子主张“仁以为己任”,明末顾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小学思品课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祖国”。然而,当前青少年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为此,德育应指导学生树立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全球的责任,树立学习责任心、生活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会公德、职业规范等方面接受社会关于个人道德责任的各种要求。如在班级中,让学生明白是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承担各种对集体负责的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机,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为了责任,处于现实可能的道德主体,他律性。
出于责任,处于自为的道德主体,自律性。(五)设置活动性德育课程。实践活动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个锻炼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认知性德育课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导致学生在走向社会面对道德困境时,常产生言行脱节、表里不一等“双重人格”现象。而活动性德育课程是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生活的真面目,进而参与社会生活改革与创新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道德环境中具有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自主负责的行动能力,不妨称为“实践的道德”。因为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客体,“接受者”、“旁观者”,德育的效果是从外显行为来评价的。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生产劳动、社会宣传和咨询、晨会、班团活动、课外活动等。其作用:(1)引导学生分辨周围发生的突出社会现象,(2)注重学生自育的主动性,(3)为自律品德发生提供保证。
四
培养学生自律能力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层次性原则。真正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距”,但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我们只要求:在幼儿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养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性情);在小学,培养学生低层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在高中,比较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较强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断和交往协作能力等。
主体性原则。人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品德发展也存在自我构建的问题。主体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是主体得以确立的内在依据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育,而又想塑造学生品德,那只会是徒劳,因为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处何时遇到问题,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维,判断标准,而非依靠外部的标准和力量去解决。所以,教育要启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有权利有责任自愿地主动地民主地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评价的主人。强调的是自觉的行动积极的行动。
针对性原则。从德育实际需要出发,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使自律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变。
总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自律。自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德育今后长期的任务,由于作者才粗识浅,本文提及的几种方法,仅供教学参考,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于实践的验证和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资料:
1.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道仁:《学会学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
提出的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养出具备一定社会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应试人才”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
中学生现状:
第一,社会性体验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紧张的学习,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减少,其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明显不足,出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障碍。
第二、自立迟缓。家庭的娇生惯养,信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
第三、没有协作精神。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变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与人合作。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弱。现在的学生沉静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不懂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社会能力”的内涵:
社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具有丰富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里,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承担着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声音细小,就是说出来也表达不清楚。这在今后的工作和与人相处中都是一种交流障碍,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是满腹经纶表达不出来也是枉然。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用语要精确、规范,讲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别是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老师要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物理量,如同长度这个词一样,是一个整体词。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正如“长度”来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长度”的单位是“米”
一样,“物质的量”也有它的单位,国际上用“摩尔”来表示。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当然你得有足够有耐心。学生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声音小、说不清、词不达意等。心急的教师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来讲得快,以为这样效果就好。却不知将学生锻炼的机会给流失了。我的课堂基本都交给学生来展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做,让他们说实验的准备、操作思路、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方案、描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等都由学生完成。化学用语,化学图象,实验装置图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表述。遇到问题让学生先说,解题的思路、用到的知识点、注意的问题等 ,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在座位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讲台,只要老师把机会留给学生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团体成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共同努力的行为。合作是在成员通过完成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责任共同承担的过程来培养。只有团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团体才能获得成功。 需要个体成员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以个人小利为私,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将学生分组,选小组长。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定每一个任务的实施细节,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就要教师去认真准备。比如实验的合作,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精心的准备,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有实验报告。能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交,对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他没有提出问题,就去让他回答问题。对不自觉合作的学生,要请其他成员监督他,帮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团队合作中。让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感受被帮助的温暖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感受到团队的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磨难。现在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护,几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帮他们解决了。面对困难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是退缩、逃避就是想不开做出过激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比如在解决难题过程时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障碍;考试的失败中学会面对挫败;化学实验中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无数次的失败来引导学生,我们的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
四、 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团队内外关系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达理解能力。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际融洽能力。能尽快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接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没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回答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供师生、学生之间交往机会,营造让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创设让学生宣泄情感的情景,教育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会自律,与人合作,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 。 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将还你一个精彩!
篇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按成教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中国互联网经过1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在普及应用上正步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宽带用户、网络国际出口带宽、上网方式和途径、网络应用服务更趋多样化。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广度、信用度、依赖度正在逐步提高。随着网络提供的功能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应用化、生活化服务正逐步成熟。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中国互联网整体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中国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普及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呈现"东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点,因此,加大对于互联网应用和发展的研究力度,借鉴国外互联网应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先进经验是当务之急。
2.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从全国人口来看,互联网普及率还很低,仅有7.9%,与世界平均水平约14%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联网,让更多人来使用互联网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第二,网上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质量比较好的、能反映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广大网民有真正用处的信息还不够多。根据国信办的调查,截至XX年底,我国共有6.5亿中文网页,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仅占全世界网页数量(300多亿)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们需要网上有更多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健康的、有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三,目前,互联网产业虽然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应用水平和实效(即网民的用户体验)还比较初级。在技术驱动下产生的包括网络游戏、电子商务、无线宽带、voip、p2p等新的应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术发展遭遇机遇和挑战。当前国外互联网新技术层出不穷,一直处于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地位,而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头赶上。
第五,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业自律、网民的自觉来维护,而最关键的应该是网民素质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样,有交通法规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监管,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司机素质的提高,否则交通事故还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提供内容、服务的企业也应当承担其责任,实施行业自律。
3.论文提纲
我国互联网在若干领域的应用
1.互联网在政府中的应用
2.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
3.互联网在消费群体中的应用
我国互联网应用前景
1.互联网将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
2.互联网经济逐渐产生效益
3.宽带网络建设打通互联网应用瓶颈
4.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亲笔签名)
年 月 日
系部审查意见:
篇4
[论文关键词]慎独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培养
网络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媒介或手段,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种网络造就的虚拟社会面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所特有的隐蔽、虚拟、开放、无序等特点,使现实社会中以外力监督为重点的传统道德教育范式很难在网络道德培养中取得效果。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独”思想及精神,其终极目的则是强调依靠个体的理性自觉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终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慎独”思想与网络道德培养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极强的契合性。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养方面融入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对于大学生在网络中形成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及其修养方法
先贤孔子最早提出的“慎独”思想,已经在我国的道德教育领域成为一种精髓。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关键性环节,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评定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道德自律是“慎独”的本质,它强调对法律的自觉遵循,即使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仍然能够严于律己,主动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慎独”作为一种“修身之法”“入德之方”,首先便是被当作一种修养自我道德的方法而出现的。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慎独”包括慎隐、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八个方面。具体说来,就是要隐处自律,注意细节,把握欲望的“度”,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自己的言行,做事情的时候要秉持慎重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要开个好头,还要一如既往坚持到最后,从而谨慎收尾。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影响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网络本身固有的共享性、交互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得整个网络社会也被打上了隐蔽、虚拟、开放、无序的烙印,网络道德也变得更加自主、开放和多元。因此,现实社会中以外力监督为重点的传统道德教育范式很难在网络道德培养中取得效果,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网上几乎不复存在。于是,一部分自律性比较差的大学生,由于缺少了公众眼光的监督,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网上的一些行为开始变得肆无忌惮,有欠妥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概括起来,包括浏览不良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知识侵权、信息破坏、网络成瘾等几个主要方面。
而网络道德失范,会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价值取向的紊乱,会对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会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感,甚至会影响先进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和危害,相当深远和严重。
三、“慎独”思想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内在契合性
高校进行网络道德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对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自律性的培养,在于使学生形成一种更加自律的网络道德人格。归根结底,它是对大学生网络德性的一种自我建构过程。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独”精神,其终极目的则是强调依靠个体的理性自觉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终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
由此可以看出,“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之间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它们在内容上具有统一性,在主体意识上具有融通性,在目的上相互吻合,在本质上也是相互一致的。将“慎独”思想应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它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有助于防止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四、“慎独”思想应用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运用“慎始”思想,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
始,开始,起头。慎始,谨慎的开始。作为万物的起点,始是行事为人这篇大文章的开头,“君子慎始而无后忧”,只有开好了头,以后的发展才能有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争取一个良好的开端,做到慎其始。我们应该把“谨慎开始”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抢先一步,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之前就提前进行。对大学生普及一些网络道德知识和规范,让他们明白网络世界同现实世界一样,自有这个世界中应该遵从的道德规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也就是说,我们要用“慎独”的思想克制住最开始的歪心杂念,让学生在最初接触网络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让正确、良好的网络道德理念在一开始就得以形成。
(二)运用“慎隐” 思想,培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习惯
隐,藏匿、不显露。慎隐,隐处自律,是指个人独自活动、没有人在场的时候,也不为所欲为,不做见不得人的“亏心事”。结合“慎隐”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应该让大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自己为什么需要遵守网络道德的根本原因,让他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应该是被迫的,也不应该出于对惩罚和道德舆论抨击的畏惧,它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自律行为。我们要唤醒大学生的网络责任,让他们在网络中能充分考虑到其他网民的存在,从而自觉自愿的遵从网络中的相关规范和原则。即使在没有人监督,只有“天知、地知、我知”的网络中,也能做到隐处自律,自觉的遵守网络规则。
(三)做到“慎微”,自觉形成“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意识
微,就是细小。慎微,就是注重细节,不因小事而放纵,细微之处也保持自律。网络世界中“微处自律”精神的形成,可以通过“慎微”教育在上网大学生中取得成效。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学生应该自觉形成“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微”中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第二,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行为中的细枝末节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觉谨慎自己的行为,防微杜渐。第三,让大学生们明白,微小或萌芽状态时的错误言行,很容易改正,但它常常因为小而被忽略,于是小错变大错,甚至走向不道德的深渊。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慎微”教育,使他们规范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中的所有细节,做到自觉地防微杜渐。
(四)做到“慎言”,自觉做到网络言论文明
言,言论,言辞,语言。慎言,即是勿放纵,即使在独处之境,没有约束,也要谨慎言语。对于上网大学生,我们要结合“慎言”思想来教育,要让他们在网上严格自律,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不造谣传谣,不随意评论,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信口开河”,从而净化整个网络语言环境,让他们的网络言论文明诚信。总之,让大学生能自觉地谨慎自己的网络言论,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能说的不乱说,自觉地传递网络文明。
(五)做到“慎行”,培养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
行,行为。慎行,即检点自己做所的事情,谨慎自己的行为。我们要进行“慎行”教育,让上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真正地规范起来,让大学生在上网时提高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不该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坚决不做,自觉减少和防止网络盲动行为。
(六)做到“慎欲”,增强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
欲,贪欲、欲望。慎欲,强调对欲望“度”的把握,它并不要求除欲或者无欲,而是要求对可能产生的各种违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望,加以慎重的对待,控制过分的、不正当的欲望。网络中的信息可以说应有尽有,形形。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诱惑的抵抗力,就必须抓好“慎欲”教育,让大学生在面对诱惑时能有坚定的自律精神,能对自我进行严格的克制,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我们要让大学生知道,有欲望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正确、理性的认识它,不放纵,那么欲望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还可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七)做到“慎辨”,形成正确的网络理性思维
辨,就是辨别。慎辨,就是强调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独处之境,谨慎地判断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世界,泥沙俱下。面对这种混乱的网络现状,加强大学生的“慎辨”教育,培养他们在网络信息中的理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自主判断能力,我们要教会他们认知和判断,让他们能分清网络信息里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能准确地分析,并且独立做出正确判断。除此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足够的定力,让他们在网络中学会自己选择信息,形成正确的网络理性思维。
篇5
护士共情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站在病人的位置,正确地感知自已和病人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识别和评价病人的情感和状况,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病人,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满足病人的躯体需要和减轻病人心理痛苦的一和情感体验能力..而90后护士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特性:1`、依赖性。2心理素质差。3、自律性差。所以大多共情能力差,而护理工作是一个情绪劳动密集,工作倦怠高危的职业,不仅要求护士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还要付出高情感上的努力.现在90后护士是医院一支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其管理是最困难,最复杂的,灵活地运用激励理论来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分为5个层次,既生理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威望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已得到社会的、他人的承认。而90后护士从校门、家门走上社会,成为“白衣天使”,一方面为获得一份职业感到欣慰,一方面又因经济收入少,生活待遇低而有自卑心理,认为自身努力得不到体现,以致于工作倦怠。护士长要设法满足她们各层次的需要,促使她们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提高她们的共情能力,以提高工效。护士长首先要在工作中与她们建立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为工作上关心,政治上教育帮助,生活上体谅照顾。体现在1、鼓励并安排她们自学,在不影响工作情况下,调出休息日让她们安心复习参加考试。2要关心她们的婚恋问题,多创造条件,注意引导,加强管理,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3、加强岗前培训,注意培养护士的道德情操,护士长要对护士多表杨,少批评,努力发现每位护士的优点,赞扬使人愉快,人人工作在一个愉快、轻松的工作环境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重、赞赏。
篇6
论文摘要:“慎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精髓思想,也是我国道德教育最为注重的内容。几千年来,它不仅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是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仍然是培育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深刻探求“慎独”与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对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将起到独特的作用。
传统的“慎独”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见于《中庸》。“慎独”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先秦儒家“慎独”之说形成开始,便受到历代学者的倡导和发挥,形成了包融诸多道德内容的重要思想。
一、“慎独”的内涵
“慎独”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慎”字,从“心”从“真”,在现代汉语中是“认真”的意思;“独”字,通常指“独处”、“独居”。《学生辞源》中“慎独”是指:“在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能谨慎不苟”。 因此,我们可以给“慎独”下这样的定义:指人们在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慎独”思想经历了二千多年直到现在仍然被我们提倡和推崇。因为,它本身蕴涵着深邃而强有力的道德自律精神,它强调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自律,是自觉自愿的自我监督。所以,古人的“内无忧患,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袁,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 明显昭示出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和精神: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自觉谨慎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防止违背道德的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言行,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在儒学传统中,“慎独”精神首先便是被用作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即:所谓“慎独为入德之方” 强调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实行自我约束,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不做任何不符合道德的事。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儒家看来,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成家立业的根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前提,而在《中庸》中,特别注重修养中“慎独”的功夫。对于每个人来说,《中庸》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只有经得起这一考验才算是道德上的真进步。如果做不到“慎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修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慎独”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大学生们生活的新空间,网络在向大学生们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入了他们的视野。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其网络行为道德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网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强化其网络自律行为。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慎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慎微,即:要注意小节,在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一种错误的言行,在微小或萌芽状态时容易纠正,但也正因为小,往往被忽视。这就是说,真正的道德首先总是从那些不显眼的细微处开始的。越是细微的东西越不被人们所注意,而正是这些细微的行为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慎微”教育,就是要他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慎隐,即:在独处、无人监督、有机会做坏事而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要严格自律,不做越轨的事。这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因而做到慎隐往往也是最难的。其原因就在于,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社会舆论监督只有在人们思想和行为是公开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而网络使大学生身处虚拟社会里,失去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能否真正做到慎隐主要靠个人的自律。正如作家莫言所说:“人一旦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慎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针对网络的虚拟特性,明确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3.慎言,即:在没有约束,独处的时候能谨慎自己的言语,不放纵。孔子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可以实现双方信息的互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没有人可以干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就是一个绝对的自由空间。它也应该有一个道德法规来进行约束,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交流的空间。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慎言”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在网络上谨慎语言,才能保证健康上网,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其服务。
4.慎辨,即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说,君子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笃实践行。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纷繁复杂,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大学生要想从这丰富的资源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资源信息,就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对大学生进行“慎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遨游时,对那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分辨,择善而取。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慎独”的契合
网络空间是一个具有鲜明“独立”个性和“自由”特性的领域,是需要大学生借鉴“慎独”精神严格自律的领域。因此,探索二者的接合点对于更好的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网络的相对独立性与“慎独”的契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而且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网络和现实生活交流有着巨大的差别。大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生活空间,上网的过程中互不干扰,不受他人的限制。这样,大学生们难以觉察到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存在,使得社会舆论监督对网络行为的调控作用丧失。网络生活的这种独立性也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守独自控能力,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精神也是可以吻合的。
2.网络的虚拟性与“慎独”的契合。在网络的空间里,大学生们只需要随便登个记注册一下,就可以获得一个身份,在网上进行人际交流。很多的信息在网络上都是虚假的,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每个上网者都隐藏在网络的虚拟外衣之下,和你聊天的美女或许是个彪形大汉,自称为天使的人或许就是一个逃犯……等等。因此,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要谨慎的辨别真伪,抵制那些不良的信息的诱惑,同时大学生还要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中“慎隐”“慎辨”是十分吻合的。
3.网络的自主性与“慎独”的契合。网络社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自由感,大学生钟情于网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中言论的高度自由。他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样,他们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负任何的责任,大学生们自由夸张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过分的自主性需要一种道德要求来规范和约束他们,这就需要“慎独”中“慎言”来满足这种要求。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语言谨慎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四、结语
网络这种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 毫无疑问,网络不但给大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而且也正在更加深入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所以,秉承传统道德“慎独”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当代价值,不断强化上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道德水平,才是从根本上祛除网络恶性,还网络世界一片蓝天的最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世友:《“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齐铁志:《“慎独”与网络道德建设论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范松仁:《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4]金连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慎独”教育》,《考试周刊》,2007.24。
[5]盛 平主编:《学生辞源》,海洋出版社,1992。
[6][梁]刘勰撰,林其锬、陈凤金集校:《刘子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篇7
论文摘要: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成熟的地方。通过回顾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证券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
中国证券监管体制的演进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其体制变迁及其特征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格局相适应,并与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的政府监管目标相吻合。我国政府对监管体制的选择和调整决定于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1981—1985年,无实体监管部门阶段
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萌芽期。除了国债发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虽然于1984年公开发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试点与股票交易仅限于极其狭小范围。该阶段不存在真正的监管体制或明确的管理主体。
2.1986—1992年,监管体系雏形阶段
总体上,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规模极小的“婴儿期”,与之相对应,在政府管理层面上出现了若干监管上述证券市场领域的部门主体,但未形成统一、有序、通畅的集中管理体系。监管体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门和自律组织等若干因素已出现,但仍表现出明显的初创特征和摸索性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管理企业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被正式法规确立为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但监管职责不明确,实践中的管制权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权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体现出监管框架中的分权性和非集中性。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门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见雏形。行业自律监管组织尚未担负实质性自律职能。
3.1992一l998年,初级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
1992年l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步人了集中型监管体制阶段。从有关资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场取得飞速发展,无论是日均成交金额还是日均开户数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说明了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与此相呼应,集中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确立中央监管机构,一部分权力根据证券活动性质和归口的不同划分给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当程度地介入证券市场管理,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市场管理体系。首次确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专门性证券主管部门,摆脱了依附于财政或中国人民银行的旧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与规范进程中所牵涉到的错综复杂的诸多方面的难题。但是,仍表现出权力分散、独立性和权威性弱、缺乏覆盖全国性的监管机构的动态特征。总体上,这个阶段表现出多层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门分工协作的中国特色,且明显地显示出过渡期的特征。
二、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的现状及其内在机理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框架。
1.监管主体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内部机构和人员编制的“三定”方案,确定了证监会是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并成为取代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职能的惟一最高证券监管机构。根据该方案的规定,证监会将建立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在全国各地设立派出监管机构并实行垂直管理,但在现实中,我国监管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主管部门之间关系较为复杂和不协调。
2.自律组织是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律组织有两种形式,即社会性的监督组织和行业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证券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后者包括两方面:一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二是场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国证券业协会进行的自律监管。
3.监管法规体系
1998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和监管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法规,包括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规。1998年《证券法》的通过标志我国证券市场依法治市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证券法》和《公司法》作为我国证券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其他证券法规共同构成证券监管法规体系。现行证券监管体制具有集权性和一元化、权威性和独立性高、两级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虽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但这个体制框架与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高速发展相适应。现行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针对如何克服原体制存在的内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来证券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环境下,我国证券监管体制应当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不断健全、完善。证券监管体制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关系到经济安全,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体制必须全面考虑,放眼未来,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强证券监管体制的自身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
证券市场是变化无穷的,只有依据客观规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监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确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统风险;第四,树立国际化意识。
(2)明确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水平。监管机构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职能就是保障市场的公平、公开以及公正地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体现了监管理念和目标。相应的权限,应当依据其职能而定,即仅能作为“裁判员”。并非事无巨细一概全揽,不能把“运动员”兼于一身,应减少证监会在监管中的行政干预色彩,增强其对上市企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各参与者的监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监管过程中,要加强对行为和过程的监管,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监管,对监管者而言,行为本身比结果更值得关注。同时,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努力实现手段的间接化、多样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操纵。此外,应当提倡监管行为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公正地权衡各方利益,保护投资者信心。(3)完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随着证券市场的成熟,政府主导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日益成为大多数国家选择的主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避免各自的缺憾,对于完善监管体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监管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强自身监管机构的组织建设;第二,要尽快完善自律管理规则;第三,要理顺证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证券监管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环境。证券市场的发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与现有政策和法规相矛盾的条文,法律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合目前市场需求不断完备证券监管的法律制度,尽快细化证券法的相关规则,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形成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其次是要加强执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条文也无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2)重构社会信用体系,恢复我国证券市场的公信力。
篇8
市工商局总会计师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自去年以来,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下,在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我走上了总会计师兼党组秘书的工作岗位。新的岗位对我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实践、自律”的工作思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我修养,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和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把学习当责任,在学习中提高自己
一是向书本学习。不仅在工作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政策法规,还坚持做好学习笔记,联系个人思想,写好心得体会,把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增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政治素质;二是向实践学习。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学习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向身边人学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很多的帮助,在此给予衷心的谢意。一年来的时间里,我从周围的领导和同志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使我很快地进入角色、适应角色,适应当前的工作。但我感觉到自己目前还是停留在学习表面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挖掘。
二、把实践当契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一是深入实践,强化知识认知。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掌握知识的真谛,才能学有所用。作为党组秘书,综合文稿书写是一项重点工作,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公文写作技巧,留心他人写作之所长,并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将所学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使综合文稿写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是勇于实践,实现工作目标。无论是全市系统史志工作还是从事综合文稿撰写以及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我都一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和工作计划,通过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创造新成绩。一年来,我所从事的史志工作被省局评为先进单位,所撰写的××工商行政管理志被评为全省系统优秀志书;所撰写的综合文稿多次被省局和有关单位评为优秀论文。应该说,通过对工作目标的实践和把握,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把自律当追求,在自律中严格要求自己
篇9
论文关键词 道德认知 网络伦理 行为主体 解决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网络伦理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类型和特点,由于网络伦理自身的特性,导致其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认知存在很大的差异,出现双重标准,引发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环境及网络主体对网络道德认知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基于道德认知角度,对网络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道德认知在解决网络伦理问题、规范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以期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网络伦理规范体系。
一、道德认知对网络伦理的影响
(一)道德认知是网络伦理形成的基础
网络技术、人与网络社会、人与人间的关系是构成网络伦理道德的三大要素,人们主动加入到网络交往活动中,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这些交往活动将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网络社会。现实伦理和网络伦理的主体都是人,网络只是一种载体,伦理道德的主体并不是网络。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交流,网络道德的本质就是人在网络活动中的具备的道德规范,网络主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发展都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做好道德认知培养工作,才能形成健康的网络伦理道德观。
(二)网络伦理影响着道德认知的形成
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管理模式比较松散,缺乏监管机制,自由性强,仅依靠道德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因此必须要重视人们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在网络社会中如果缺失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责任感,必然会导致网络社会混乱。网络伦理的自律性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对自身道德能力的培养,根据道德自律原则来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网络虚拟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中,各地文化和多种道德观相并存,多源性的网络道德必然会引发道德冲突,改变甚至同化了传统理论观念,网络社会陷入失范、混乱无序的状态。此外还会影响人们的网络道德观,对道德主体认知产生种种影响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道德感受和行为产生偏差,因此必须要正确的引导人们道德认知,不要因为网络道德多样性而导致人们道德认识混乱,避免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
二、网络伦理问题的现实表征
(一)道德意识的冲突与裂变
1.道德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
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能够相对自由的发表言论,充分释放内心的想法,强调自我,展现个性,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在更大程度上接近于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自由无政府和无中心特点明显,网络行为主体将自己作为网络道德行为的判断者,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忽视法律和社会传统规范,使得道德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
2.缺失道德责任感
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在网络社会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络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一系列的虚拟交往。隐匿性、虚拟性和互动性是网络空间最大的特点,从而使得传统伦理对人们交往活动的约束力减弱。人们在网络社会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隐藏的本性,降低对自身道德的要求,沉迷与网络中虚拟的身份,道德认知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网络主体丧失道德责任感。
3.主体情绪浮躁及文化霸权主义蔓延
网络社会对多种信息的监控力度较弱,缺乏对信息者的限制,不断产生大量的网络信息,让人们眼花缭乱,网络行为主体长期受网络资讯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焦虑、疲乏,最终使人们迷失自我,导致主体情绪浮躁。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据大多数的信息资源,西方国家的信息输出量较大,便于向其他国家传递本国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从而导致文化扩张,形成文化霸权主义。
(二)道德行为的脱轨和失范
1.网络犯罪现象猖獗
信息技术是网络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科学技术不断改革更新的飞速变化中网络技术也不断经历着飞跃式的变化,然而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功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进而导致网络漏洞的出现,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不良的犯罪平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屡治不止。不法分子根据网络特点和缺陷借助一定的网络工具和先进技术对他人的网络系统进行破坏和侵犯,诸如病毒传播,盗取和篡改信息等,造成个人或者政府等部门重要信息的泄露和破坏,带来不良影响和巨大的损失。还有一部分网络犯罪组织借助网络平台利用论坛,贴吧,邮件等方式进行广告宣传、传播电脑病毒、发送垃圾邮件破坏系统或散播谣言等举动,由此来达到这些组织既定的商业或政治目的,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不便,也阻碍了社会的和谐顺利的发展和繁荣,是值得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2.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不同的是,其不存在真实的主体,人们的言行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监督的影响,主体间的约束力降低,人们不必担心是否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使人们长期压制的欲望、本能和冲动得到释放,追求快乐最大。人们的外在行为规范及社会道德的不受限制,网络行为主体就会出现为所欲为、不负责任的不道德行为。
三、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措施
(一)传承和发展传统伦理内涵,将网络伦理和实现传统伦理结合起来
网络社会依靠网络伦理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措施,其在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和传统伦理而形成了网络伦理体系,同传统伦理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理论体系,其在构建网络伦理体系的过程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必须恪守传统伦理道德,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要基于网络伦理的基本特征,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中要注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原有的运行机制,整合传统伦理资源,不断探究和创新,发现新的网络伦理元素,使网络伦理体系的建设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侧重人的全面发展,调整网络技术和人的关系
传统伦理道德指的是指导人们行为的观念,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能够维持社会秩序,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体现出定型化、体系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同传统伦理不同,网络主体的道德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网络伦理规范的发挥,具有非定型化和非制度化的特点。解决网络伦理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以人为本,将网络主体作为重点,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结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有效的解决网络伦理问题。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水平的网络主体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网络社会,维护网络用户的合法利益。
(三)坚守人文道德,体现人文情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的主体,人们要严格遵守和发扬人类社会所普遍推崇的人文操守及其基本规范,传承人文凝聚精神,提升人文道德涵养和道德认知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涵养,有效的避免人性在数字化和符号化的虚拟网络社会中被扭曲和异化的情况。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客观的评判各种道德现象,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和意识,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坚守自己的准则,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鄙视不洁、不善、不义、不道德的行径,不接触不道德、不合理的事物,不随波逐流,发扬人的尊严价值,不断提高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彰显人文关怀。
(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定制符合我国国情的针对性对策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现象较为普遍,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制定并下发了相应的文件和规定,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收效甚微,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为此,本文认真分析学术道德缺失的原因,加强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做到惩防并举,共同打造一个学术规范、道德约束、法律惩罚的三层监督诚信体系。
一、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层次
学术研究中有三个层次[1],如图1所示。本文把学术规范放第一个层次,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具体有: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引证标注规则,立论阐述的逻辑规则等;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第二个层次是学术道德,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学术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学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术道德规范。学术道德失范则是学术人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学术道德失范表现为种种学术腐败行为,体现于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申报课题中以权谋私、投机钻营,研究过程中的弄虚作假、伪造数据、独占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专著写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评价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学术批评中的人身攻击、打击报复,一稿多投等都是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第三个层次是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凡是学术不端行为触碰到法律规范就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严惩。三个层次就如三个屏障,层层保护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科学性,在学术规范层一定要严格控制。依据科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图,分别找出学术规范、道德约束、和法律防线三个方面没有很好地制约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
二、高校教师学术失范的三个主要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价值标准唯物化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剧烈的变化给社会结构产生激烈碰撞,衡量个人的价值标准由原来的多元变向单元的唯物化,这种评价的标准渗透到中国的各个高等学校。
1.好老师的标准打上唯物的标签
“搞了多少课题,国家自科基金吗?多少钱?你上了多少课?那课时费就多啊?你发了多少论文?学校奖励多少?”。搞到自科基金可以买房了买车了买黄金了啊,许多高校校园到处停满了名车,都是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在拼搏,很少有人问“上课的学生认真吗?”“学生工作找的怎么样?”“学生喜欢你的课吗?”“用了什么新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搞论文、搞课题、找发票套取国家的大量的科研经费,这种现象包括许多重点大学都存在。如关于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其中涉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等人承担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等。这种唯物化的观念使社会具有功利性,科学研究产生浮躁。致使大批博士教授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约束,甚至触及了法律的底线。
2.教育唯物化
有些人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金钱、住房、职称、官位、奖品、名声……他们抛弃了社会科学改造社会、净化人格的崇高使命,把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仅仅转化为商品的价格。有些人就因为只看到了这种价格,便在出卖学术的同时也出卖了自己。”现在的教师还有几个能像孔子?为了金钱利禄,有人丧失做人准则,什么学生毕业20年不挣3 000万就不要来见我。我只把三分之一时间用在教学上……而这些教师却被封为“当代精英”“突出贡献者”。
3.权益筹码而非价值的体现
行业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内部之间工资差距相差比较大,职称与工资津贴挂钩,没有职称工资就比别人低,最高和最低收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百倍。致使许多教师因工资低生存压力大而去铤而走险。工资的高低与职称挂钩,职称的评定与论文课题的挂钩,教师的晋升和定岗考核也与职称以及论文课题挂钩,有一部分评上教授后什么都不做也拿教授的工资,实行教授终身制。而工资与教学水平和实际研究水平关系不大。致使许多没有科研能力的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论文和课题就可以评职称,对教师所写的论文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放任自由。
高校的实力与的情况挂钩,过分强调的数量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助长了学术不端的风气,多数高校将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领导政绩挂钩,有些学校在重点岗位聘任中,甚至明确要求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项目的数量。较少地审视自己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是否坚持诚信,是否严格遵守学术规范。
(二)自我道德约束和监管机制缺失
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形成须借助于求学期间的系统训练,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基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具体的学术行为。大学生未来将在各行各业承担起建设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部分硕士和博士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在求学阶段树立学术规范意识、形成学术诚信品质,就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2]。教育部出台了诸多相关学术规范的法律法规,也成立诸多学术道德的监管机制,然而对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法无力,任其泛滥。
(三)互联网对学术的影响
互联网加速了高等学校及个人和外界的连接,政府教育科研机构、学术机构期刊和社会非法团体通过互联网很轻易地产生连接,从而轻易地产生制造学术不端的网络平台,形成所谓的论文制造产业链。非法团体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和邮箱等网络媒体手段渗透到高校学术领域,利用教师的功利思想从事非法的学术交易。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三层次对策
(一)对学术规范的相关对策
首先,由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地区教育局相互协作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学术诚信管理平台,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可以在网络公开公布,教育部、学术期刊、社会团体、课题部门及学校等课题和论文的审核与该网络关联,有不良记录的拒绝课题申请和,从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其次,成立独立的学术机构,其人事、经济和审核等权力不由高校领导层控制,直接由上一级学术机构控制,学术机构成员共同制定出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编制成小册发给在职的教职员工,对学校教职工发表的课题、论文和书籍等科研项目进行定期和随时抽查审核,对审核有学术不端行为上报学校和上级部门,如果学术不端行为成立,将名单录入网络学术诚信管理平台,并开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是杜绝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最后,学校做到官学分离,我国学术机构、科研院所中行政权力不仅能控制各种行政资源,而且能控制各种学术研究资源。这就使得手中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和与之相关的人在申报课题、评奖、职称评审中出现“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甚至出现“权色”交易现象[3],管理和学术研究分离意味着管理学校的领导要充分给教职员工以学术自由,不限制学术的自由发展,现在大部分的课题都在学校管理层,只有少部分的课题由教师担任,而控制课题的领导最终由于种种原因又交给其他的课题组成员,教师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出来,课题和论文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抄袭的现象就随之而来。
(二)对道德约束的相关对策
冯友兰说: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般人都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只有极少的人能达到天地境界,而道德境界又有三层,第一层,利己而不损人,二层是利己利人,三层是损己利人。一般能到道德境界第一层就很不错了,能达到第一层的基本满足了前面两个境界,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满足下层要求后才能对上层要求提出要求,道德也是如此,一个天天为生活奔波、压力山大的教师哪有心情讲道德,当然影响道德还有许多因素。首先,政府要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在发达的西方诸多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资金非常大,教师待遇比较高,许多人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行业,从而乐意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其次,取消职称与经济利益挂钩,实现工资双轨制。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对目前水平的认定,但现实的教授基本是终身制,没有产出实际课题和论文等研究成果,工资却是高工资,所以取消职称与实际的工资水平挂钩,实现工资双轨制,依据教学和科研业绩,进行单独的教学和科研奖励。杜绝了部分人为了评教授而走关系或剽窃不端的学术行为,同时也断绝一部分评上教授不搞科研的行为,鼓励部分教师坚定地走自由和独立的科研道路,有教学能力的多去教学。第三,加强学术道德和师风师德建设,开展学术道德和师风师德建设,将道德他律行为变成道德自律行为,做到学术的利己而不损人及利人利己的学术道德层次[4]。树立师风师德榜样的丰碑,切实打造不同专业学科的师风师德团队,尤其是团队的领头人的学术道德,他的学术道德水平影响一个团队的学术道德水平,一个严于律己的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团队同样也这么要求,这样学校就会容易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最后改善评价教师的标准,好老师不一定是那些科研学术做得好的教师,不一定是那些拿着几千万的课题经费开名车的教师,做到好教师评价的标准多元化,充分体现做老师的尊严和价值,使教师安心遵守学术规范,自由从事学术研究。
(三)对法律制裁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