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0:5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德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主德育论文

篇1

甲方:既然人是高级动物,那么人就有权力统治你们这些动物。

乙方:既然都是生命,也都平等的生活在世界上,为什么你们肆无忌惮的挥霍,为什么要让我来为你们服务呢?难道是故意安排的?

甲方:我们作为地球上的首领,是因为我们有头脑,有能力。忙了一天也该论到你们为我们服务了。

乙方:你们只不过是忙,而你们所谓的“让我们服务”不正是献出我们自己的生命吗?你们有没有想过,在你们忙得时候,我们正在赶路,而你们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杀了!

甲方:人各有责,我们有我们的职责,你们还有你们的义务。

乙方:是的,人各有责,而我们的出生难道就是更好的迎接死亡吗?人可以奋斗,难道猪就要永远服侍人类吗?

这时,辩论场外有一辆车,载着一车猪,猪的嘶鸣声揪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时在场的所有人和猪都落泪了。

篇2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篇3

新课程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西方学者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1]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不应该是被灌输和随意塑造的过程,而应该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积极地从教学环境中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立知识结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以教材为载体,从教学情境中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寻找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要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就要做到以下五点:

1.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探求结论的最好动力。

有时教师向学生阐明了某些内容的重要性,但学生们却依然无动于衷,这时就要设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地思考,主动学习,找出答案就容易了。

2.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应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有信心,积极地参与学习。

研究证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上能够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放弃掌握课业的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他们自主地投入其中。这就说明,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习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2]同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需要的帮助,特别是对学困生提供额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减轻压力。

3.要指导学生设定好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特别是个别的学习规划、目标的设定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上,而非成绩的比较上,这更能促使学生努力。

在学习新知识时,指导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和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再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反馈,掌握知识的获取情况。在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时,应该指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各章知识网络,找出重点和有针对性的难点、薄弱环节,思考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自己出题,进行反馈。

4.要以建设性、富有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翔实的反馈,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推动力。

及时的肯定、鼓励,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结果上出现偏差,教师也应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改正不足,而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责、批评。

5.提问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使人快乐,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从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乐于接受;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深湛,值得品味、值得探究。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中或学生生活中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月相时,除了月相形成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天文现象。如日食是如何产生的?日全食、日环食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并不是每月都能产生日食现象?“天狗吃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月食现象也并不是每月都有?大潮小潮又是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浓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其行为是一种自主行为,没有了强迫性、侵略性。让学生能真正体味探究的乐趣,体味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调节课堂节奏,就能使学生长久维持良好的探究思维状态。通过自主的思考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地接受和背记地理知识结论。

二、合作学习及实施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业和社会化都大为有益。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同伴关系的质量,而这些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尊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直接学习到了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和各类信息,而这些一般都是不易从成年人那里获得的。[2]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可以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达到相互信任,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接纳他人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是一个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利用合作学习还可以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之间抄袭作业、考试相互帮助作弊等。当学生中出现抄袭、作弊等不良问题时,不要忙于作简单的处罚,而应就势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相互帮助,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伙伴,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地理教学中可通过进行分组研讨、分组实验、外出考察、同伴辅导、组内相互辅导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完成相关的学习、研究任务。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各小组间水平基本一致,但小组成员各有差异,起到互补的作用。[3]编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家庭背景和居住区域等因素,使每一个小组内体现出合理差异,而在全班的各个小组中形成可以比较的小组联合体。合作学习主要指学生之间的合作,但也应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家长、社会相关人员的合作。教师也可以做学生的同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既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增强教育的力量,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使师生能很好地互动。

三、探究学习及实施

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索、发现的活动中。在探究学习方面,地理学科因其学科内容、特点,具有很大的优势。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特别是掌握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特点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探究学习可以达到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三个目标。探究学习相当于一次小型的科学研究过程,发现矛盾、捕捉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然,我们这里讲的问题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即课题。如何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要认真对待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平时认真观察,用心思考,一定会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从教材中找出应解决的问题。把提供的各种问题汇总起来,找出其中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且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作为课题,再就所选课题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结论。在地理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观察探究法:如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探寻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变化规律和地理意义。实验探究法:如研究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时,可借助一盆水和一盆砂子做实验;研究酸雨对生物造成的危害时,可仿照酸雨的成分、酸度,制成“酸雨”,观察处于酸雨条件下的植物(一盆花)、动物(鱼)的情况。文献探究法: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获得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此方法应用极为普遍。调查探究法:如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事物和现象可进行野外观察、调查,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城市、街道的发展情况,布局的变化,人员的组成、迁移情况等。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完成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获得大量的知识,实现个人目标,使学生的努力和成功得到公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在实施过程中应贯穿为统一的整体,而不能被割裂为互不关联的部分。

篇4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和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语文课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积习甚多。过去那一味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长期封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无能力对它作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解读和评述,只能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角度,谈几点我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何为“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和它相对的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学习,他主地学习。当学生的认识、动机与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时候,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性学习了。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许多经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是青少年的普遍特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去求知呢?我觉得魏书生老师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我所理解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并非目前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所玩弄的那种你问我答,一呼百应,热热闹闹的形式提问和毫无意义的相互争论,而应象魏书生老师那样,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和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和能力。我在施教过程中,尽量把学生推向能力训练的实践场合,甚至让学生代替教师发挥教学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打破以往单一化的“一言堂”,趋向多元化的“民主堂”。我知道,学生是个体的,不同的家庭、经历、情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的理解要从积极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的内核,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多元的碰撞,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如此才会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语文能力是会得到提高的。

二、怎么“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放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主张并非于今日始,中国自古有之。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群性和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使每一个学生在相互交往中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从中可以寻找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首先是小组的组建。我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一般以5——6人为宜,做到每组优、中、差各类学生比例相当。其目的是为了在合作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实际过程中,我还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部合作的凝聚力。

三、如何“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兴起,顺应了素质教育的潮流。它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高级形态就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它可以且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起步,使接受性学习与其结合,形成互补。现在我们要引起足够的关注,使它与接受性学习相得益彰地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情境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准备中,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2、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能启迪智慧,带有挑战性,要要求他们有主见、有观点,从而形成善思多问、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风格。平时如果碰到有争议的内容,我会及时设计一些内容,让他们去收集资料,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创新。

3、关注学习过程和把握发展性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应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于主体地位。其次要提供交互式的平台,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争取让每一个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有意无意之间”,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技能、情感、态度、道德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

[2]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 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M]. 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5

1.直观教育夸美纽斯首先论述了直观教育思想。他要求人类必须尽可能地研究天、地、橡树和山毛榉之类的东西,去学会变聪明,而不依靠书本学习。他们必须学会了解并考察事物的本身,不是别人对事物所已作的观察。他说,如果我们人人都从本源,从事物本身,不从其他来源去获得知识,我们就可以步随古代智者的后尘了。基于此,他强调,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去教,而应该实际指证给感官与心智,得到实际指证。卢梭也论述了直观教育思想。他反复要求教师用实际事物教育学生,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在谈到爱弥儿的绘画教学时,卢梭的直观教育思想鲜明地体现出来:“我希望他的老师不是别人,而是大自然,他的模特儿不是别的,而是他所看到的东西。我希望摆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地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5]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他首先论述了直观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直观是心理训练的基础。发展儿童直观能力的自然进程是与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的。自然进程对直观能力发展的影响完全取决于生活在某一实际生活环境的孩子感官出现的事物形象。其次,着重论述了初级艺术教育中的直观教育。在他看来,初级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孩子的感官接触更多的直观事物,加深印象,综合印象,更好地理解这些印象,使其更富教育意义。培养艺术能力的主要基础是通过五种知觉(视、听、嗅、味、触)获得直观能力的那些手段,因为艺术能力是从直观能力发展起来的。全面地培养知觉、器官和肢体是自然地培养艺术能力的基础。他要求初级艺术教育应该同孩子表述直观对象的自然进程产生某种联系。表述直观事物自然是同孩子的实际生活状况相联系的。如果艺术教育脱离实际生活状况,甚至与其发生矛盾,就不能产生影响。第斯多惠的直观教育见解也很深刻。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由此而产生的智力感觉与直观紧密相连,直观又从理解提高到普通的想象和概念,因此概念必须建立在直观上。直观是一切真知的基础。直观教学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学科课堂教学,不论是宗教课、语文课还是数学、几何课,都离不开这个教学原则。他要求教师热衷于直观教学原则,力求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面向儿童的实际生活。他提出的直观教学的要求是:从直观出发,继续进展到思维,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绝不可以颠倒。斯宾塞对直观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但婴儿期、低幼期需要实物教育,在稍大一些的孩子和青年中,都应该重视实物教育。不仅仅是在家里,课堂上也需要实物,还应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包括田野、树丛、矿山、海边的事物。没有什么事比儿童采集新鲜花卉,观察新奇昆虫,收集石块贝壳更愉快的了。

2.从经验中学卢梭和杜威专门论述了从经验中学的思想。卢梭认为,儿童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一个人只有根据他所处的关系才能清楚地觉察哪些东西是适合于他的。一个小孩子是知道他要变为成人的;他对成人的状况可能具有的种种观念,对他来说,就是教育的理由;但是,他对这种状况不能理解的地方,就绝不应该让他知道。”[6]。他反对儿童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不适合孩子的,不必让孩子钻研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应用某种演绎的方法把他们的经验一个一个地联系起来,以便凭这个锁链把它们井然有序地记在心里。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的命题实际上就是强调“从经验中学”。其路径是,首先要遵循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的原则。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经验的交互作用原则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权利。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这两种条件的相互作用。这两个原则彼此不是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又互相联合。可以说,它们是经验的经和纬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其次,教材和教法要与儿童的经验紧密结合。杜威认为,教授科目或是支配教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要有组织。而这种组织是从亲切、直接的经验得来的。把儿童的经验,与所授的科目联合在一起,作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叫儿童领受教材的意义。教师的目的,是改造经验。科目乃是内部的经验送出来的,绝不是由外面附加上去的东西,必须由其经验提炼改造。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教师的重大责任,就是将儿童现有的经验,与前人已经组织好的经验联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儿童现有的经验变成科目。这是教师应该知道的。同时教师还应知道儿童经验的性质和缘起。在他看来,教材能否与儿童固有的经验相结合,是判断新教育和旧教育的重要标准。因为前者主张要先拿儿童的现有经验做基础,然后定出学校中有系统有组织的种种科目。而后者主张以学校中有系统有组织的种种科目做根据,然后以此为根据,把种种知识从外面附加到儿童固有的经验上去。

二、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经验教育论提醒我们:感觉教育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理性教育的前提和凭借感觉教育是西方自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自然教育家都很重视感觉教育。他们达成的共识是:第一,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感觉和经验是我们的老师;第二,感性教育是理性教育的基础。就第一个方面而言,感觉教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因为儿童是感性的存在,擅长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喜欢感性教育。他们是通过感觉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道德和良知的。离开了感觉世界,儿童无法获得知识,认知能力得不到提升。由此,夸美纽斯要求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放到听官跟前,其意图就是通过感觉获得知识。这是很有道理的。卢梭要求教育者尽可能用感觉到的事物去影响儿童,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这一思想也是很深刻的。他们的观点彰显了经验教育的认知功能和价值。就第二个方面而言,卢梭反对过早的理性教育,因为理智这个感官是最难发展的,也是发展最迟的,它是由各种感官综合而成的。而最先发展的是儿童的感官。所以卢梭强调,如果在童年期用理性去教育孩子,那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成了手段。他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手、脚、眼看成我们的哲学老师,在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感性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教育。杜威把思维看作是探究的过程、观察的过程和调查研究的过程,认为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思维,意义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经验。这些观点的重大意义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非理性特点和机制,突破了教育重理性轻感性的传统,对我们思考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经验教育论关于“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的思想为当代经验教育论拓展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内容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的思想,促进了当代经验教育论的发展,拓展了当代经验教育论的新视野。首先,拓展了经验教育的目标。传统的经验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而儿童的其他能力得不到重视。而杜威的经验教育目标不囿于发展儿童的感性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而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生长。“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不只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还要促进构成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生长,因而赋予了经验教育目标以新的内涵。其次,确立了经验是教育生长的基点,强调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来源于经验的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经验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生长的理想所在,就是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儿童一方面要能操纵经验,一方面要使经验日益丰富。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应加强教材、教法与儿童经验的关联,把儿童现有的经验变成科目,知道儿童经验的性质和缘起。只有把儿童的经验与所有的科目联合在一起,才能使儿童理解教材,领受教材的意义。这就克服了传统学校的科目不与儿童现有经验联系的局限性。再次,彰显儿童在经验改造中的主体性。杜威认为,传统经验论哲学的致命缺点就是忽视了儿童在经验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在传统经验论哲学中,儿童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主体性得不到重视。而在杜威那里,儿童的主体性在经验的改造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因为杜威理解的经验是一个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不仅受环境影响,反过来,他也主动地改造环境,由此获得知识及其意义。这意味着经验与儿童做事情密切相关,儿童的主动参与,才使经验的改造成为可能。在传统教育中,经验与理性是分离的,儿童只是“知识的旁观者”,没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和经验的改造。而在杜威的视野中,经验与理性不是对抗的,而是相融相通的,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观察的过程和调查研究的过程,这离不开儿童的探究、反思和行动,离不开儿童理性思维的参与。换言之,儿童思维重要性使儿童在经验改造中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三)经验教育论为我们确立经验教育的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经验教育论为我们提供的经验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直观教学;一是“从经验中学”。就第一个方面而言,直观教学是前辈教育家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教育遗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应该发扬光大。不过,需要我们重视的是,进行直观教学时应让儿童的思维参与其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从经验中学”是卢梭和杜威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杜威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从情境中、从经验中学习。这种学习的意义在于,它首先能够使儿童产生真正的思维。他认为,教学的情境包含着困惑、疑难,能够激发儿童思维,产生各种问题。只有当儿童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有真正在思维。因此,要激发儿童的思维,教师必须懂得经验或经验情境的意义,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这是经验教学的源泉。其次,它能使儿童有效地获得知识及其意义。因为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产生的。正是在这种情境中,儿童自己的活动能产生观念,证实观念,坚守观念,察觉到事物的意义或联系。而实现这两方面意义的路径是:首先,应该强化教材与儿童经验的关联。杜威反复重申,教师编定课程的时候,必须把教材与儿童固有的经验联合在一起,并把他直接间接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成为学校里有系统有组织的教材。其次,在经验教学的原则上,要切实地贯彻经验的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原则,因为它们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再次,在问题的解决中重组经验。问题解决的步骤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这是一个不断地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观念及其意义的过程。第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经验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和学习者是融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外在于学习者而孤立存在。必须有学生的体验参与其中,知识和课程的意义才能得以彰显。因此,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体验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者不仅要主动地获取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主动地促进自身生命的成长。体验学习是一种探究学习。学习者必须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反思性思维和创造力。正如杜威所言,经验要有意义,必须有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理性思维。没有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为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思维,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第五,融通传统教育与经验教育。传统教育与经验教育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完全可以融通与互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精辟地阐释了这两者的关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讨论

一、合理选择阅读文本

在开展自主讨论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对教学所采用阅读文本的选择,保证所选阅读文本的质量。阅读教学中,文本是进行自主讨论的基础,并且其中包含的信息直接与讨论的主体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必须要注重阅读文本符合学生的年龄水平,并且保证阅读文本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文本当中有着深刻的涵义,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语文,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与讨论。在文本的选择上,也要注重所选文本的文学素养,在文本中要体现出语文技巧,让学生在阅读当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师进行阅读文本的选择上,可以扩大选择范围,从报刊、书籍、网络等不同的渠道,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作为阅读文本。

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注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特点,并且以维护学生讨论主体地位,来开展与组织讨论活动。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与提供者的角色,为学生的讨论提出有效的话题进行引导。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对于学生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化解,并且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语文教学当中,顺利的完成教学目的,达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效果。教师是自主讨论的组织者与协助者,并且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在学生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题型,并且通过文本来检验自身观点是否正确,更好的对所学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三、应用辅助工具进行讨论

辅助工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完成讨论过程,并且将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进行记录,通过文字等形式,进行学习感受的表达。通过辅助工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讨论当中,并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般来说,自主讨论中主要应用的辅助工具有几下几种:第一,阅读反映日志。阅读反映日志可以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所产生的问题、感受、思路、想法等进行记录,有效的帮助学生发现在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便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第二,快速笔记。快速笔记是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文字材料迅速的进行阅读的记录。通过快速笔记,可以将学生的疑问进行第一时间的搜集,让学生更加集中的关注学习中的疑问与重点内容。第三,自读提示单。自读提示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文本阅读指导材料,对于文本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标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中的问题,并且更加清晰并且直观的理解文本,促进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学习当中。除此之外,

四、利用讨论技巧深化讨论

自主讨论进行的过程中,要对于讨论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提高讨论的质量,提高讨论的效果。一般来说,讨论技巧的核心内容就是提问、倾听与回应,这也是基础的讨论技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应该对这三方面予以注意。首先,提问是讨论的引导条件,在讨论进行的开始阶段,如果不能保证提问的质量,就会造成讨论开展不顺利,学生相互交流不够活跃,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且也要重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提问。其次,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要重视倾听,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倾听习惯进行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在讨论中,教师也要认真的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倾听,细致的分析学生讨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改进的部分,推动讨论的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回应。在讨论中,只有让学生在倾听之后,进行积极的回应,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身的观点,通过相互的交流与讨论,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巧用讨论规则巩固讨论

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由于讨论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出现偏差,发言顺序、多少以及内容之间的矛盾,造成讨论出现偏离正常情况的现象。而要避免这种冲突的发生,讨论规则就必须要得到重视。合理的讨论规则是约束讨论成员行为,确保活动有序的开展的重要基础。总体来说,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讨论规则主要有分配规则、礼仪规则与内容规则。不同的规则对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言礼仪要求、发言内容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的要求,是有序的开展讨论的基础。因此,通过有效的利用讨论规则,可以更好的巩固讨论。

六、结束语

在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素质,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的选择阅读文本,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讨论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7

1.1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尝对象的确定主要解决“补给谁”的问题,矿区居民、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为了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投入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影响了他们的生态利益,也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是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补偿的对象,应当得到相应的补偿。地方政府既是补偿主体又是补偿对象,承担双重责任。

1.2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标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方式主要是解决“补偿多少”的问题。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标准主要通矿产资源生态保护者的投入和机会成本的损失、矿产资源生态受益者的收益、破坏了的矿产资源生态的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直接和间接价值四个途径来确定。

2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阶段分析

矿产资源开发根据时间顺序和操作程序的差别可以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导补偿主体、补偿模式和补偿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阶段: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前的预防性补偿时期。开发前的预防性补偿是指在矿产资源计划开发时,要对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给予充分的评估与预测,采取有力的防范手段,制定防范的安全项目,对其进行的相关补偿。这一阶段主导补偿主体是各级政府,辅助补偿的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输入区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补偿对象是矿区居民、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补偿的客体是矿区的矿产资源还有生态环境,补偿标准基于专门机构的评估而定。第二阶段:以企业为主导的开发中的即时性补偿时期。开发中的即时性补偿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毁坏时,对矿区环境及矿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时,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能及时有效治理出现的状况,帮助当地政府与矿区居民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即时性补偿的主导补偿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辅助补偿主体是各级政府、矿产输入区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补偿对象是矿区居民、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补偿客体是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标准由具体生态环境问题而定。第三阶段: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时期。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为主导主体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二是以政府为主导主体对历史生态旧账进行生态补偿。对当前矿产资源开采后的生态补偿主要是修复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功能与结构,此时主导补偿的主体的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辅助补偿主体是各级政府、矿产输入区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对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的补偿主要是要设立专项生态修复基金,此时主导补偿主体是各级政府,辅助补偿主体是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输入区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修复性补偿时期的补偿对象是矿区居民、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补偿客体是矿区生态环境,补偿标准由修复生态环境的成本而定。

3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四元主体模型的构建

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补偿主体的识别和确定,因为生态补偿主体是筹集资金,实施补偿的组织机构,是补偿资金的来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主体应该是利益相关者中的所有受益方,补偿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矿产输入区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现行的生态补偿模式中补偿主体一般都是单一、固定、封闭的,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但还远没有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还存在着许多的隐患:矿区和矿区居民在生态补偿名义的掩盖下变相的被剥夺了发展经济的机会,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新一轮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瓦解了矿区居民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也就不可避免的损害了矿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四元主体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补偿主体缺位,补偿主体之间关系不明确等问题等问题,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构建的是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四元主体模式,将矿产资源开发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补偿主体和补偿方式都各有不同。在三个不同阶段,矿产资源的开发企业、矿产输入区、各级政府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四类补偿主体通过交互作用、相互延伸和相互交融形成的四面体结构视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四元主体模型(见图1)。以补偿主体B、C、D为基底,A点为主导补偿主体。在B、C、D三方补偿主体的支撑下,在主导补偿主体A的驱动力作用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效率会不断提高,补偿体系会不断完善。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主导补偿主体不同,作用也不同,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恢复的贡献也不同。主导补偿主体在变化的同时,四面体的结构也发生改变。

4矿产资源开发不同阶段四元补偿主体的表现形式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四元主体模型是四类补偿主体共同参与,协同作用完成对矿产资源生态的补偿,实现矿产资源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四元体系处于最佳状态时,四元主体系统呈现正四面体形态,此时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体系整体功能性最强、协同效率最高。矿产资源开发的阶段不同则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四元主体模型中主导补偿主体、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也就不同。可以将矿产资源开发分为3个阶段对矿产资源开发补偿四元主体模型进行模拟,即第一时期是开采前的预防性补偿时期,第二时期是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时期,第三时期是开采后的修复性补偿时期。开发前的预防性补偿时期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资源输入区、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为基底BCD,以各级地方政府为顶点A,构成的一个四面体结构(见图2(a))。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应在矿产资源计划开发时,对矿产资源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给予充分的评估与预测,严格要求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在开发时制定完整系统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所收取的各种费用中提取一部分作为生态补偿基金,并加强对生态补偿金的使用监督。中央政府要制定全国通用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矿产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所辖范围内灵活支配,明确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各方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实物、技术培训、政策支持等补偿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补偿氛围,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建设。开发中的即时性补偿时期是以各级地方政府、矿产资源输入区、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为基底BCD,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为顶点A,构成的一个四面体结构(见图2(b))。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为主导的,企业应该根据开发时制定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帮助当地政府、矿区居民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有许多风险是难以预料的,企业可以成立环境应急救助基金以应对突发状况。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开发技术从而减小对环境的破坏的可能性和程度。开发后的修复性补偿时期可分为新账时期和旧账时期两个部分。新账时期是以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矿产输入区为基底BCD,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为顶点A,构成的一个四面体结构(见图2(c))。此时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通过资金补偿、技术补偿、直接修复等手段修复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功能与结构。实施土地复垦与绿化,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矿区经济发展,实现矿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旧账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矿产资源输入区、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为基底BCD,以各级地方政府为顶点A,构成的一个四面体结构(见图2(d))。此时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由财政统一支付的专项生态修复基金来妥善解决生态“欠账”问题,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使矿区居民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5结语

篇8

关键词:识字能力;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

一.前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投入,耐心指导,培养学生独自识字的能力,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乐意识字,轻松识字,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加入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识字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识字,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其乐趣[1]。然而,识字本身是相对枯燥的,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可以使学生乐意接受新的知识,对学习识字积极热情。学生一旦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求知、主动识字,并在识字中产生快乐的情绪。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就要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的集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是老师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以通过图画方式,进行生字的教学,例如,“山”、“水”等可以利用山水的图案向学生展示,然后告诉学生要学的生字就是“山”和“水”。这样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增添学生识字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足且好奇心强,在进行生字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把相关的生字以谜语或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听。例如,在学习“朋”字时,可以编成谜语“两个月字肩并肩”,这样让学生觉得新奇又容易理解,从而使他们产生识字的兴趣。

三.寻找多种识字方法

最常见的识字方法是教学生学生念新的生字,然后释义,最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就让他们抄一遍又一遍。这样的方法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因此老师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老师可以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生字教学,例如:学生学习“一、人、大、天、夫、夹、来”等这几个生字,老师可以编成这样的儿歌:“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头就是夫,夫字两点夹夹牢,夹子站好来来来”。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易快速的区别并掌握形似的生字。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卡通动画形式进行教学,在卡通人物身上标注要学到的生字,学生容易被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吸引,自然也会注意到卡通人物身上的生字。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简化思维过程,减轻记忆强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激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的探索欲望[2]。

四.结合周围环境识字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生活无处不存在语文,语文不仅存在于课本,它还存在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有语文就有汉字,因此,汉字与生活是息息相关,普遍存在的,老师要转变观念,拓宽教学思路,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扩大认字范围[3]。学校的黑板报,学习园地,学生行为守则等都是认字的素材,老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资源认字。大部分低年级学生爱看动画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看电视时,注意字幕,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如有不懂可以向家长提问,这样,不断的听,不断的看,不认识的字就从陌生到有印象,再到认识的过程,看动画片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娱乐,同时又让学生接触新的生字,巩固个已学过的生字。老师可以让学生记下垃圾箱上关于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商店外的宣传广告、街上发的传单,还有零食包装上的文字等生字,然后设计成卡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卡片上画上图画,还可以给卡片着上喜欢的颜色,把自己记下的生字写在卡片上,然后夹在课本里,学生每次翻开课本的时候,看到卡片上的字,可以加深印象。这样,认识的字也会越来越多,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换卡片,一起探讨学习。

五.举办学生识字活动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识字活动。如“我是识字能手”、“生字猜猜猜”等活动。大部分低年级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欲,老师举办这样的活动,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踊跃参加,为了能让自己在大家面前表现出最佳的状态,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学习生字,不断的学习新的生字,巩固练习已学过的生字,直到自己熟练掌握。老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进行一次表彰大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安慰和鼓励[4]。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识字,争取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表现更优秀,有利于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的培养。老师也可以举办“识字交流会”,让识字能力较好的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与同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新生字,然后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新认识的生字教给全班同学,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寻找识字的方法,对学习识字热情。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首先要把枯燥的识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予以相应的鼓励或表扬。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寻求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乐意识字,同时结合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扩大识字的范围,最后,老师可以通过举办多种识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勇于表现自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励益飞.引领孩子走进“奇妙绚丽的大王国”DD谈小学生识字能力的培 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83

[2].卢小卿.引・扶・放――谈低年级学生高效识字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 文.2015,(18):52

篇9

【关键词】再审案件 诉讼主体 主体资格 法律审查 发回重审

【援引案例】

北京市A乡人民政府名下登记了一栋商务楼,1997年,A乡政府乡长同时为北京市B集体企业的法定代表人,1997年,A乡政府乡长与C企业签订《租赁合同》,A乡政府乡长(兼B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合同上签字,加盖B企业公章。

2007年《租赁合同》到期,此时,A乡政府乡长不再是B企业法定代表人,A乡政府乡长与C企业签订《补充协议(合同续期)》,A乡政府乡长在协议上签字,B企业盖章。

2004年以后,B企业不再收取C企业租金,转由D企业收取租金。

一直以来,A乡政府加盖公章出具用房证明等给C企业办理企业经营的各类手续。

2008年,A乡政府乡长换届,B企业亦更换法定代表人,

2009年,B企业起诉C企业,要求法院判决解除《租赁合同》及《补充协议》。诉讼中B企业出具《说明》证实A乡政府与B企业无任何关系。(经查B企业工商登记亦不显示与A乡政府存在任何关系)。

在一审、二审诉讼过程中,BC双方均未提及主体问题,两审法院亦未涉及主体问题,法院最终以其他理由判决B企业胜诉,解除《租赁合同》及《补充协议》!那么,本案诉讼主体是否存在问题?

基于此,本文分情况阐述如下观点,以供参详:

一、关于该案《租赁合同》和《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

根据权利属性原则,涉及商务楼产权属于A乡人民政府,乡政府在不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对于属于自己的财产有权进行民事处分,乡长是乡人民政府法定代表人,依法有权代表乡政府在有关合同上签字。该案中,虽然A乡政府未在合同及协议上盖章,但A乡政府长期以来没有任何反对意见,且A乡政府一直为C企业经营提供服务(出具加盖公章的证明),如此完全可以证实该案涉及合同及协议均是A乡政府的行为,合同及协议均具有法律效力。

1997年,该《租赁合同》上未盖A乡政府公章,加盖了B集体企业公章,此时,A乡政府乡长即是B企业法定代表人,A乡政府和B企业完全可视作一个一家单位,商务楼产权属于A乡政府,由B企业名义管理。2007年,《补充协议》同样未盖A乡政府公章,加盖的是B企业公章,但此时A乡长不再是B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此本文认为,A乡政府与B企业之家是委托关系,由A乡政府授权委托B企业管理。AB无论是一家单位还是委托授权关系,均不影响《租赁合同》及《补充协议》的有效性。 二、关于该案B公司在2009年是否有诉讼主体资格

根据该案情,本文认为,B企业的权利状态和主体资格应分情况确定:

1、在1997年至2004年,B企业是A乡政府实为一体,B企业受A乡政府委托管理商务楼,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并在合同上盖章,收取租金,期间,其具有名义上的诉讼主体资格,但诉讼的实体权利义务,仍然有A乡政府承受,就是说,B企业就该案《租赁合同》起诉,仍然需要A乡政府的专项授权,否则A乡政府应当参与诉讼。

2、2004年至2008年,A乡政府将收取租金的权利从B企业收回,同时授权D企业收取租金,B企业在此期间没有了收取租金的权利,但仍然是名义上的诉讼主体(缺乏实体权利),但若单独起诉,仍需要A乡政府的专项授权。

3、2009年B企业出具《说明》以后,并根据B企业工商登记,确定至少此时以后,A乡政府与B企业无关系,那么虽然《租赁合同》及《补充协议》主体还未变更,B企业已经不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已经不再是名义上诉讼主体。

三、关于发现主体资格问题后的法律处理原则

该案的主体资格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故一、二审均未发现,在再审中,由申请人发现并提出申请,对于主体资格问题的审查,再审法院是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的,针对本案的特殊点:该案自始至终,A乡政府未出面,但其对标的物的权属是客观事实。没有任何证据证明A乡政府知情,A乡政府亦没有向法院提交任何文书,在此情况下,人民法院必然要审查主体。即便没有申请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亦应当变被动审查为主动审查,审理租赁合同案件,应当审查出租者的房产手续或授权文书,基于此,原一、二审就该案的审理确实存在重大遗漏。

故此,本文认为,主体资格问题,应当适用主动审查原则,本案原一、二审法院应当审查实未审查,确实存在重大漏审,基于主体审查属于程序问题,且本案中B企业目前的权利状态有待A乡政府予以印证,有关实体权利有待A乡政府澄清,涉及系列事项应属于一、二审的范围,故此本文认为,本案应当发回重审。

四、关于该案诉讼主体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本案事实,乡政府的房子,委托公司来出租,又委托另一家公司收租金,乡政府一方面积极配合承租者盖章出手续,一方面在诉讼发生后,如消失一般,不再露面,为何如此,结合国家政策,本案可能国家关于地方小金库政策问题有关,可能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可能政府的灰色收入还有更多,在此,本文认为,法律应当是公平、公正的,法律对可能违反国家政策、可能隐瞒事实的情况不应纵容,应当依法秉公处理。

综上所述,结合援引案例,本文认为:本案诉讼主体确实存在问题,再审法院应当案件事实和法律,作出合法的处理。

【参考资料】

篇10

【关键词】自主合作 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众所周知,学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全面开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各项能力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而自主合作模式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现状分析

通过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学习忽略应用

教师授课强调学习书本的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是日常应用的,哪些知识是专业需要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结果难免出现了高分低能这一普遍现象。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多过实践,重视理性多过感性。

(二)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能力。

(三)注重教师忽略学生

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授课时与学生缺少互动,教师作为主体讲授知识,学生作为受体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

(四)注重计划忽略开放

教师进行授课都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都要完成相应的课时任务,令课堂缺少生机和活力,约束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相应的创造能力。

二、应用自主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自主合作模式的应用旨在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完善教师的自身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和独立性。

(一)自主合作模式的特点

自主合作的特点就是在没有强制约束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师鼓励学生尽情发言,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和教师完成互动,真正形成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模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头脑基本还处于知识的空白阶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模式,语文教育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涉及学生们今后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三、自主合作模式的应用前提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再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适当的予以引导和给予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所信任着,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倡导自由、民主

不再把学生限制在座位上,学生可以主动回答问题而不必通过点名或举手等方式回答问题,为了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感,学生们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来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答案。即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尽量减少问答的次数,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出发点,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才会有自主学习的意愿,才能成为主动的那一方而不是被动接受,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增强到自信心,从而增加自主学习的意愿。

(四)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更应该给予学生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自主学习,转动脑筋。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引起学生的注意,坚决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自主合作模式的实施

在自主合作模式的实施中,应包含下面几个方面:

(一)自主合作教学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合成小组进行学习研究及课堂活动。强调合作性原则,自主合作教学小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合理进行任务设计

老师在课前设定主线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围绕主线问题进行学习并获取答案。

(三)小组分配状况

合作学习,是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点,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发展的有利条件,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避免出现学生把焦点放在一个问题上。通过组员在不同任务角色中的合作,全面地完善自己。

(四)强化教学任务检查

进行任务检查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计划。经常对学生进行任务检查,既可以有力的推动教学工作,又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

(五)教学任务评估

这是自主合作学习最重要的一项,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对每个小组学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在任务评估中,教师可以认真的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会令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