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20:2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文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文教育论文

篇1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搜集符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命题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同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因此,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初中生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学生毕竟有不成熟的地方,容易走向极端,所以,教师应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作文命题要含蓄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图。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日常作文教学有多种形式,各类形式都可以尝试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常规作文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初中生通过日记这一写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另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等作文形式进行训练。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批语应当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的精神生命历程。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偏差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对学生的转变和健康发展寄予热情的鼓励。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行到了调适,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文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现,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促使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科学、合理地了解及理解学生。如我把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及时向其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学生和家长互相倾吐自己的心声,使错误的家教方法得以纠正,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得以发扬光大,从中选取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中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有写作兴趣,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提高了作文与做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了作文修身的目的。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篇2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⒉依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1999年全国考题要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

有不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这样写,固然可以,但难出佳作。试想,一些中、小城市、农村的学生,有多少人能对这一涉及科技发明的文章作淋漓尽致的发挥,但倾向于这一主旨的学生不在少数。于是,他们必然陷入握笔难书,举“脑”艰难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拟题目《伤心儿女》,叙写三位不孝儿女,原想通过移植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记忆移植之后,儿女们看到的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这样,作品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考其原因,作者完成转未知领域入已知领的思维过程,对平时训练的“传统美德”题材中“孝”这一古老而年轻的话题进行重新审视,并取得较大成功。

篇3

1、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欢,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比对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便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习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的总结等,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认识到写作的精髓,并且通过上课发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达到熏陶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朗诵过或者点评过得优秀范文进行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总之,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以教材为本,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那便是大学语文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写作的讲解,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大学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拉近语文写作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时间为45分钟到60分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写作的课时分开,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改变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在学生情绪不高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播放一段比较搞笑的视频或者播放比较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在高扬的状态,从而不断的提高上课效率。最后,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任职中需要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在上课之初

做写作前的指导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的专业性指导,既可以指出学生的写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修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指出当今社会中对于写作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说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写作的的注意事项,另一个是写作的内容等。其中写作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审题、切入点、材料、结构等。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要避免空洞,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观点等也有新颖有说服力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指导,可以初步让学生确立写作的思路,提高学生文章的质量。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等

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构思、立意等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抽象性。我们在进行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碰撞,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以及构思,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不断地拓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最为根本的还是进行写作实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个轻松地工作,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这样PPT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行写作。只有这样多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等促进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4)改革讲评方法,多角度评改

学生习作事物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喜欢被夸。因此在我们进行学生作品讲评的时候,就可以改革讲评的方法,从多角度讲评学生的作品,并且挖掘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修改的话,相信再美好的璞玉也雕琢不出精美的华章。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细,尽可能的多角度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结束语

篇4

我国的教育改革,应证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则具有了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目的是为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的人才。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全身心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一)改变旧的座位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自由组合六人形成一个小组,小组内设123456号,1号为组长,2号为后勤员,34号为纪律监督员,56号为卫生考勤监督员。每一个学生各有分工,而且这些职务经常轮换。这样不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字,并根据取的名字画一幅小组标志画,挂在每一个组的前面,这样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二)创设较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的合作意识,我与学生们一制定了一个评比“优秀小组”的表格。表格有(红旗)、(黄旗)、(红花)、(五角星)、(月亮)五种标志。每节课一小评,组员发言积极,合作较好、爱动脑筋的小组评一面(红旗),小组中某个同学发言有创新,或某一个同学有进步,则为小组争得一面(黄旗),一节课下来数总数,旗子最多的换一朵红花,三天一小评,红花最多的换一颗五角星,一周一人评,五角星最多的获得一个月亮,摘到月亮的小组就被评为这个周的优秀小组。在这个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了,还有了较强的合作能力。

(三)在实践中互动合作,在合作中进行

在我们营造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一些学习有困难或者还不适应学校教学的孩子,在同伴们的热心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班有个叫黎锐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较差,在组成小组学习后,组长带领组员们给予了他热心的帮助,于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认真听讲了,而且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问题。小组中的同学都主动帮助他,并且常常用自己的方式给他鼓励,每天都能发现他的进步,小组中的组员还以帮助他,发现他进步为荣。这样培养了孩子们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二、在激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第一单元《字与画》时,抓住了孩子们喜欢画画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画引字组画编故事。首先,利用书上的图引出每个生字,在认识了这些生字以后,我又提出用这几个字(日、月、水、火、山、石、土)来画一幅图画。由于这些字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收到的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还画了两幅,一幅有太阳,一幅有月亮。接着,我又提出“能用这几个字说一句话或者编一个故事吗?”在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曾想,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困难了点,可当我提出来时,孩子们都表现了极强的发言欲望,于是我说:“在你们的小组中和同学先说说,再听听别人怎么说的。”整个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当我走到他们中间,聆听他们说话时,很惊讶大部分孩子才能编出故事,有一个孩子还编了一个笑话,说:“……小白兔上山采蘑菇,可是眼神不好,一脚踢在了一块大石头上……”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在教《家》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问同学或老师,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悟。然后,出示了准备好的四幅小图,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提出问题:“这几个小朋友找不到家了,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家好吗?”再出示一幅画有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图,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了解的内容进行贴图游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起来,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后面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背育提供了一个前期的渗透。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记忆,理解汉字及字义

(一)字与画联系记忆

这是针对象形文字部分,在这个部分有一个实例:当教到“马”字时,有学生提出难记,我并没有马上讲解,而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谁有好办法?”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字我是这样记的,‘马’字的“像马的头,”像马的身子,‘一’像前面的脚。”我当时听了很惊奇,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讲象形文字,可是,他却能把字与画联系起来记忆,也许这就是一种很原始的记忆方式,但是它却很形象,很深刻。

(二)字与生活经历的联系记忆

这是针对后面部分的汉字,除了一些可以通过熟字来记忆新字外,一部分还是需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在教《登鹳雀楼》时,有学生提出来“海”字难记,我问:“谁来帮帮他?”有一个叫王超的孩子站起来说:“我来,我觉得‘海’字的是一个人在岸边看‘母’像一个瀑布,‘点’像溅起的水花,‘氵’就是海,瀑布的水流到了海里。”这时另一个叫张晋铭的孩子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觉得“是一个人在岸边,‘母’像一条渔船,”像渔民钓的勾子,‘氵’就是海,”这样的记忆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对别人的观点说“不”,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三)通过形体语言理解字义

篇5

中国泱泱13亿人口大国,不可避免的纠纷总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如今,在改革开放的良好风气的引导下,中国踏上快速发展的列车,挤进世界强国之林。巨大的贫富差距影响着部分中产阶级和大部处于社会低层。他们苦于生活的奔波,家庭的烦恼。他们认为最实惠的交通方式就是投上一元钱,挤上公交。于是,一个巨大隐藏着的问题就显露了。

往往看到一辆公交车,成年人独占座位,老年人只能默默地等待……粗暴的男人用力地推挤,软弱的女人怨天尤人。突然手机响了,男人接电话声音大得满车人都听到,满口脏话。无谓的女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满满一车人窗户紧闭,空气质量无法比喻。

我是个学生,生活在如重庆这样的二线城市,由于开发较晚,经济赶不上一线城市。所以,当我在我的家乡看到这一切时,不免心痛。我深深地为那些人而感到耻辱。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你就得为这个城市形象而负责,不要因小失大,丢了西瓜拣芝麻,无论在何处都应该想到你代表着你的城市。

可是转念一想,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不免有未得到充分教育的理由。此时我很关心那些处于贫困山区的儿童们,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梦想,深深地让我感动,可是条件决定了这一切,可惜,他们只得苦苦地盼望……

课题二:从批判书里看文化界

前几日我买了一本书叫《问教余秋雨》作者是个退休老局长叫吴拯修。我急切阅读,从黄昏读到深夜。可直到读完才读懂,漫漫长篇只写了两个字:“批判”。吴老局长整天闲来无事做,却有心批判自九十年代以来最着名的作家余秋雨先生的系列作品。“长篇漫论,无一可用之才;言辞凿凿,满篇肮脏之言。是真正的文人相轻的典例。为什么批判几千年,却难击垮正人君子之心。我想到了这个浙大毕业的数学系才子,走上政治之路,奋斗几十年,终于功成身退搞创作。真是纯粹的教育成果不成材。本身就论这部作品而言就是毫无素质的。一个人,无论名人也好,伟人也好,平凡人也好,他都是有缺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可以给他建议,他若不听,就应该想想办法。而不是写一本几十万字的长篇着作,公开批判。这种对人的影响是始料未及的。可想而知这种书的作者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国受到教育的人大部都是知书达礼的。可是一些高学问的人,往往被那些学问不高品行不端且常怀嫉妒之心的人妄言攻击。

余老的作品往往比那些自以为是妄评,乱评,又品行低下的人的作品更具可读性……

尾语

我的祖国正以她雄奇壮美之姿飞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国防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我们要抓教育,只有让青少年发展了,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社会素质就高了,国家才能真正的迈上新世纪的脚步。

对余老先生,吴拯修老先生给予道歉!

篇6

一、按人数分组

1.一对一互助合作。两人合作是让学生两人一组,交替作为观察者和练习者,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共同学习运动技能的分组策略。采用一对一分组策略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示范动作要领,然后让学生一对一互助练习,一人练习动作,另一人则根据要领仔细观察,提供反馈和帮助;反之,当一人能正确掌握动作时,他就转变为观察者和帮助者,另一名学生则变成练习者进行练习,直到两人都正确掌握技能为止。这种分组策略适用于广播操、武术、球类等项目。2.4至6人小组合作4至6人合作在合作教学中是较为常见和科学的分组形式。学生小组由4至6人组成,选出一人作为小组长,起到组织、领导、监督、帮助的作用,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尝试、探索,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进而获得成功。具体实施时,教师先抛出问题让小组自主讨论,尝试探索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小组依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进行练习,组内成员相互评价,互相纠正错误动作,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分组策略适用于投掷、体操等技巧类项目。3.多人合作。常见的多人合作是按照四列横队分组,将学生平均分成四组进行练习或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这种方式大多用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上,通过游戏比赛,让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在实战中得以展示和演练,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提高运动技能和技术。这种分组策略适用于跑、体育游戏等项目。

二、按功能分组

1.帮教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就是教师将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和相对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互补式绑定,其形式可以是一帮一,也可以是一帮多,或者是多帮一。这种分组策略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德育渗透性,即小组合作的互帮互。例如:在体育教材“排球双手正面垫球”单元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将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的技能教授给学生,通过几堂课的练习,6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自抛自垫的技能,但是仍有40%的学生因为球感较差而掌握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排球两人对垫教学时采用了帮教型分组,垫球技术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较好的学生能纠正同伴的垫球手型和垫球部位,同时在对垫时能较好地控制球的高度和方向,进而帮助同伴共同提高。通过“一帮一”的合作模式,学生们都得到了收获,掌握较差的通过合作垫球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小老师”在帮教中获得了成就感。分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都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常常会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掌握得较好的学生越来越好,而掌握得较差的学生则停滞不前,甚至渐渐产生抵触情绪。而帮教型分组合作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现象,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指导“学困生”,形成“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合作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小老师”为了帮助“学困生”会想尽各种办法指导和督促他们练习;“学困生”则热情高涨,在“小老师”的监督下努力练习。而教师,则扮演着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启发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孩子获得成功感与喜悦感。2.友伴型分组。友伴型分组就是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组合,分组前教师只需说明练习是几人为一组。这种分组往往是在日常学习中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练习小组,这就有利于增加小组团队的凝聚力,意见容易达成一致。例如:在体育教材“健美操基本步伐”教研课上,我通过游戏“石头、剪刀、布”导入本课内容,即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并腿跳、弓步跳、开合跳。在基本步伐集体教授后,我让学生按自主意愿进行友伴型分组,规定6人一组,自由结伴。分组完成后,各小组先积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迅速投身于练习之中:有的小组集体边喊口令边练习基本步伐;有的小组选出较好的同伴在前面带领组员们练习基本步伐。在课的最后,我请各小组展示表演,每个小组都踊跃举手,热情高涨,各个小组在音乐的伴奏下步伐一致,动作规范,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分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分组策略进行练习,这样常常会因为学生之间性格差异和爱好不同而出现小组凝聚力差、组内意见难以统一、组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而友伴型分组则恰好避免了以上问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组成小组,组内默契度大大提高,同伴们的练习热情也大有增长。小组成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要求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达成一致,并能有效地开展练习,练习效果较固定分组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友伴型分组在分组时常常会出现有些学生被孤立的情况,这样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开导那些被孤立的学生,同时劝说小组成员接纳他们,进而帮助他们加入适合自己的小组,促使每个小组达到最优化。3.合作型分组。合作型分组就是教师将学生按相同人数、男女相同比例进行分组,分组后,组内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合作,最后共同掌握运动技能。这种分组策略在男女均等的情况下将组内成员的特长最大化,组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或掌握技能。例如:在体育游戏“四人五足走”教研课上,我将“合作”二字贯穿始终。在课的开始部分,我用“火车与司机”的小游戏代替了传统的慢跑,并通过“合作操”让学生活动关节。在课的基本部分,我将学生前后四人(两男两女)分成一组,我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四个人怎样配合才能走得更默契?”)自主尝试四人五足走。各个小组通过讨论、尝试、探索,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进而得出了四人五足走的方法:相互配合,男生迁就女生的步伐,做到步伐一致。在练习过程中,男同学为了迁就女同学尽量控制步伐和速度,他们大声喊着口号“一二,一二”或“左右,左右”,大家齐心协力,步伐一致地走向终点线。分析: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有些老师常常把男女生分开分组,这种分组策略其实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合作”。因为男女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男女生分开分组的方法,常常会产生男、女生技能达成度存在明显差距的现象。因此在我看来,真正的合作就应该男女合作,在合作中男生女生相互互补、迁就,发挥各自特点和特长,共同完成任务或掌握技能。这种分组策略将大大缩小男生与女生掌握技能的差距。而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应细心留意各个小组的情况,用言语引导男生要有绅士风度,要学会迁就、谦让组内的女生,同时也要鼓励女生向男生看齐,学习男生们的勇敢和拼搏精神,进而彼此互补,共同进步,最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篇7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和,贵分晓,和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多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布置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集体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篇8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主要表现如下。

1.1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校比较主动、企业缺乏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业作为一个营利实体,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还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并要承担相关成本。企业要参与学校的活动,或者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资金和精力,而培养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选择该企业,加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忙,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然会减弱。二是企业对学生素质的不满意,也影响其积极性。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使得企业在合作中对期望效果产生了失望,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本身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需要动手的技能知识要求比较少,而且眼高手低,学生对实践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学生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学生做事缺乏认真的态度等都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1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大众化、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的人才从能力、知识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脱离实际。一些以教学为主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指引下,虽然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实践课程和实训内容,但是并不为企业认可,被认为差距还很远。教师多是从校门进校门,没有很多的实践经验积累,指导实践课程和实训课程也是从书本到书本,过于简单和形式化。

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采取的合作模式较为普遍的是组织参观、现场指导,或者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一般地,一二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参观,四年级进行毕业前的实习,但是这些实践活动因为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指导、缺乏技能性的内容要求或者学生自身对实习所抱的态度等原因并没有取得实际效果,简单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3合作的稳定性较弱,缺乏规范化

财经类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合作范围较广,合作内容具有不确定性,技术操作性较低,对于开展活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类型方面可以较为随意,随机性较大,也可以根据活动的内容而临时联系一些企业,客观上表现为合作的稳定性较弱,没有深入的联系和接触。在以后的合作中往往会由于一定的事情,如企业任务多、领导工作忙、活动经费问题或者组织人员等原因而搁置,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双方合作长效机制。

2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合作的关键点在于实现校企双方双赢,只有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校企合作才能成为双方的自觉自愿行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双方互动。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一个关键角色,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最大的受益者,是校企合作开展的主动者,只有积极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以完善的管理机制开展校企合作活动,才能建立起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议从运行、保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管理机制的建设。

2.1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

校企合作离不开对合作内涵的研究。要积极探索校企之间共创育人条件、共建育人平台、共管育人过程的运行机制,研究在课程、教学、科研层面上如何开展合作教育。

财经类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适应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这些改革中,应当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来发挥作用,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先决性因素。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2.1.1向企业高度开放,邀请企业参与学生培训和课程设计

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对市场变化情况、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与变化,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解决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的有效措施。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邀请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听取意见与建议,确保开设课程定位的准确性。

现在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有很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出来的,主观设想很好,但是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体系的连贯性,财经类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往往引入一些模拟软硬件,但是由于不了解它对实际生产经营的作用,缺乏背景数据资料,使得实验室的使用仅仅是表象上的模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效果。邀请企业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采取传帮带或按订单方式培养训练,实现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的培养。

2.1.2让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以各种形式传播信息

企业家进校园、上讲台,所传递的社会信息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新鲜的社会气息,如同身临其境,比教师的演讲更有说服性,产生更直接的效果。同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的要求,能从企业家身上梦想自己的将来。学校应该创造机会引导企业走进学校,传播企业信息,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培养具有市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1.3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实体,在校企合作中,只有实现双赢,才能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关注企业利益,寻找合作的利益结合点,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增强服务意识,了解企业所需,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服务功能,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以自身科研力量解决企业难题,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合作办学的益处,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2.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财经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中更多的是处于自发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此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教育稳定发展的有效条件。

2.2.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联谊沟通

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建设可以是多样灵活的,如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校企联合会等,由校企双方领导组成,有较为固定的机构定期通报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了解双方发展,获得双方需求信息。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保持经常性联络,增进感情,推进校企合作教育。

2.2.2建立规范约束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管理的制度化

开展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外聘工程师和兼职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在合作中,学校要把企业作为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22积极了解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等机构对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及优惠措施,是否有对于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按一定比例减免费税,或税收返还企业专款用于教育事业等措施,并充分利用这些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到参与教育既是履行一种社会责任,又是从事一项对本企业经济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事业,激发其参与教育事业的动力。学校也应从企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研究能力,参与企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解决企业难题,提供经营管理的合理化建议,给予企业以实际的帮助。

2.3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建设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各种评价制度,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评价制度,这些评价制度较多的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也应积极建立评价机制,这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度开展。

评价体系中应包括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对课程适用性的评价、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

评价结果可用于对教学课程的分析,课程体系的改进,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的持续性。

3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方主体,其中学校是校企合作中的主角、动力源泉、决定性因素。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参考文献:

[1]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8.

篇9

1.体育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现在的体育教学应改变过去那种传习性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的任务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技术,而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育能力。

所谓体育能力,主要是指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而师专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包括教书育人这一与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相关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体育教师,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众多信息和方法中辨别信息,选择方法,以及怎样运用信息,使学生在用各种各样的思路方法中,结合实际找出适合自己情况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在上技术课的时候,也应有一个思路和方法的问题,而不能光有体力的投入。

2.树立“全民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三个面向”对体育教育的要求,随着现代生产的自动化和微电脑的作用,生产者的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现代文明病----“身体活动不足症”将成为社会的常玻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不能仅考虑简单的、低级的“生存需要”,而应从较高层次“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考虑。因此,体育必将走向社会,体育教育必将在全国各族人民普及,使之成为“全民教育”。

3.树立“终身教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育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学校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而要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而且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为终身受益于体育获得丰富的能力储备,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必须使学校体育成为“终身体育”。

4.树立“主动体育”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体育的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的要求。体育的基本手段是运动,而运动的主体和客观都属于人的自身,因此,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体育区别于其它活动的固有特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其它学科知识技能都是在就业后才能对社会做贡献,而体育文化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挥积极作用。因此,体育活动的进行也应是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基础上的。

二、重视教材建设,改革课程设置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知欲,必须合理使用教材,提高教材难度。如果我们的教材陈旧老化、平淡,要求不高,就很难完成大纲的要求。因此编写教材,应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调整补充新内容,以适教学改革的需要。

1.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纠正重体育实践课而轻体育知识课的教学的情况。

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将易产生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与积极性,这也是加速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2.在课程设置上,原来一年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是以田径、体操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改为活动性、对抗性、集团性强的蓝、排、足球为主教材,以个人容易实行、对锻炼身体价值又较好的项目(如武术、健身跑锻炼),可作为终身体育锻炼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这样和二、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做到一定程度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技能基储体育知识水平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开设必修选项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爱好选择体育项目上课,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二年级必修选项课的基础上,根据修完体育的学生要求再开设体育任选课。

加强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主动教育”。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材难度也相应提高,如果教师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就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青年教师比例几乎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使青年教师抓紧业务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可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一部分教师到体育院系短期进修,也可组织教师在职学习进修,还可报考上级学校继续深造等等。学校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达标标准,以促进青年教师多学习一些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的本领,这对自身的成长和适应教学需要都大有好处。

学校还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搞好体育科研工作。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与国外相比,体育实践工作不逊于国外体育先进国家,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工作重视实践轻视理论研究现象非常严重,再加之体育教师实践工作负担较重,体育科研条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难于进行专题研究,所以我国的理论研究比较落后。要搞好科研工作,我认为要领导重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对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选择既能促进教学的实践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篇10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界定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概念。

在数学教育中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称为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二)数学操作活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幼儿期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对儿童认知活动的研究,人们对动作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幼儿的双手操作活动,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有利于促进他们智能和相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三)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活动。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在“三角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

2.探索性操作活动。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3.创造性操作活动。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让幼儿根据图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排序。如: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进行排序;颜色和形状交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序,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

(四)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集体操作形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学内容,使用同一操作材料、同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操作的组织形式。

2.分组操作形式: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按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并可以进行轮换操作的组织形式。

3.个别操作形式:幼儿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某一操作材料、某些操作伙伴、某种操作方式,不受时间限制的操作组织形式。

二、当前数学操作活动的误区

(一)操作类型单一,不利于幼儿教学能力的发展。

在调查中90%的教师在操作活动类型的设计与选择上,只限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时使用,忽视使用操作活动的其它类型。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在3的组成一直到10的组成这一系列教学中,常见的是幼儿先观察教师演示实物或图片操作,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这样,虽然幼儿学到了数的组成知识,但这种重复操作的过程是不能体现数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与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幼儿思维螺旋式发展和初步数学能力的逐步形成。

(二)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

在操作活动的组织上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求整个活动中全班幼儿按同一目标集体操作的现象占极大多数。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儿均使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一形状或同一大小进行分类,即操作同一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同一问题,这样的操作活动不能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到发展,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三)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园在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用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生,图片材料全是水果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

(四)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

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在有关操作活动的时间、空间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只考虑到课堂教育中的正规性操作活动,对操作活动的实施也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操作、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走出误区的途径

(一)认真理解操作活动的精髓。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应在操作物体时,不断构建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儿童开始认识物体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逻辑数学知识”对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十分重要。它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时间、空间,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学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操作活动的精髓。

(二)精心设计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合理运用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的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例如:在梯形的教学中,首先,利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即:(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利用各种材料拼割成梯形;(4)利用梯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小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2.恰当选择各种操作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类型,将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依据教育实际进行选择并有机配合,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例如在二等分教学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在创造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对同种材料进行多种分法,得出不同的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类型相辅相存,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3.注重操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1)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2)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防止包办代替,使微观指导落到实处。(3)关注幼儿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宏观地调整、控制教育过程,切实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证实了这一点。(1)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的经验条理化、理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2)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组织幼儿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辩别的能力,促进数学语言的发展。(3)对幼儿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评一评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哪一件操作最精细,培养幼儿从事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事实求事的科学态度。

(三)积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幼儿生活的一切时间、空间都是他们接收信息的环境,各种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起着稳性教育的作用。提供合理的环境刺激,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

1.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良好的群体,和谐的心理环境,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大效益。

2.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1)重视非正视性的操作活动。正规性操作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非正规性操作活动是较为自由、随意的活动,它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例如在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分类、排序的数学思想教育。在收拾玩具前,交待要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才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摆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逐步进行调整。在这一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训练,不仅促进了认知、思维、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训练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拓宽数学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