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3: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组织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比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工作组织、劳动内容和生产技术及其三者间的辩证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业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为技术的简单工具,而应更加重视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职业教育是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对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及工作组织形式的研究正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现代工作体系与传统工作体系有着明显差异,现代工作体系中的工作组织形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二战后,福特主义成为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主要工作组织形式,福特主义是通过标准化物质和服务的批量生产来创造国家财富。机器化生产取代了许多以前由熟练工人承担的任务,在半熟练工和机器生产的共同作用下,数以千万计的产品被生产出来。福特主义的生产线是流水线,产品是由传送带输送给每一个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生产流程由工人移向产品。福特主义下的工作任务被划分为最基本的形式,管理层与操作层严格分开,目的在于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福特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对工作任务进行基本划分的基础上,关注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技能培养,将操作技能视为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福特主义已不适合生产工作要求,于是逐渐分离出了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新福特主义和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通过“市场化”推动国家发展,工作组织继续沿用福特主义的方式,采取批量生产、管理层和操作层严格分离。在“市场化”的作用下,生产工人获得的收入取决于其在一种自由、不受限制的全球市场中出卖他们的技能、知识的状况,标准化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支持这一体系的重要手段。后福特主义则认为应该为所有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稳定、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并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劳资双方之间建立高度的信任,以此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出一种高技能、高工资的新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经济竞争力,让市场充满活力。新福特主义用“生产岛”取代了“生产线”,工人的职责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管理层制定的方案,他们同样需要具有主动性、创造性,以能更好的投入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从工作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企业对工人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产生了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不同选择。
二、当代工作组织形式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形式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保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国际竞争形势严峻等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匹配,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而人力资本质量是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强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要素得到了广泛研究。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集中体现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对于职业教育课程,教育界已达成“能力本位”的共识,而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则造成了课程选择上的差异。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等。MES课程是“ModulesofEmployableSkill”的缩写,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的简称。MES课程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通过工作内容本身来设计开发课程,其以工作职位为核心组建知识体系,通过对工作内容的多步、逐级分解,获得了非常具体、明确的工作内容基本组成单元,即模块。对模块进行进一步细分,即可获得完成每个模块所需要的学习单元。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层层分解,MES课程对目标技能的阐述已经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而课程整个开发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模块组合的灵活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但MES课程过分关注行为动作,对整体的忽视使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能、加深知识结构的整体理解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CBE课程是“Competenc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的简称。CBE课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形成了以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的缩写)为主的课程开发方法。CBE课程遵循了MES课程的思想,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CBE课程相比于MES课程而言,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课程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特征更加明显。学习领域课程是指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由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相比于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认为职业能力是动态的、过程性的,职业能力是无法与实际的应用背景割裂开来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应植根于实际的生活工作环境,跳离了背景框架谈职业能力没有任何意义。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行动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出发,学习领域课程具有明显优势。但学习领域课程的问题在于,学习领域来源于行动领域的归纳,行动领域可以通过对与职业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的职业情景进行概括得到;而学习情景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在课程的实际操作层面,学习领域课程并没有给出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开发方法;而要使学习领域课程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还需要对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给予更多关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通过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相比于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特征,更注重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项目课程强调在工作情景过程中,通过知识和经验的合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职业教育中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要求通过有结构的项目活动,产生出符合一定标准的产品、服务或决策,具有生成性特点。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展和实施的情况看,MES课程和CBE课程更多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流行;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更多具有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特点。它们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别在于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MES课程和CBE课程对操作技能,具有外显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更多关注;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更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关注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的养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MES课程和CBE课程能较好满足新福特主义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而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则对后福特主义的职业能力培养给予了更多关注。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除了受到各国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外,现代工作体系下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对职业能力的定义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
高职教育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发展后,已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促进充分就业和民生改善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目标。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单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选择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阐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形式发展过程,得出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工作组织形式演变为职业能力的认识提供了前提
不同的工作组织形式带来了对职业能力的不同理解。新福特主义主要培养外显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不同操作单元的重复,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后福特主义更多关注复杂能力的培养,以实际工作情景中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均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加强工作组织形式研究,明晰工作组织形式演变对职业能力认识的影响。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工作组织形式变化的把握,加深工作组织形式与职业能力之间本质联系的理解,为正确认识职业能力提供前提。
(二)职业能力内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由于对职业能力理解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MES课程和CBE课程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关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复杂工作情景中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相比于MES课程和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高职院校具有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职业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加快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区域产业有着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应深入了解所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工作组织形式实际情况。各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很难统一,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传统文化和现实基础,以职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课程选择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三)实际办学情况为高职院校课程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高职院校应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各自院校办学传统和实际情况,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课程选择时,应以实际办学情况为基础,以自身教育教学资源为支撑,充分考虑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对教育教学资源的要求。如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在工作情景中展开,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实力、特色教材编写等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师资队伍,项目化课程要求的先进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在实际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各种教学硬件(如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及学生学习能力等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保证办学质量的同时,应从实际出发,通过课程选择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四、结语
篇2
(一)教育观念陈旧,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从家长方面看,很多少数民族家长对孩子多采取“怀柔”政策,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十分严格。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对教育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一张毕业证书,而对于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主动学习欲望不强,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每天要完成学习任务更要分担家庭劳动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赚钱减轻家庭负担,这样就使本来学习兴趣就不浓的学生分散了自身的学习精力,耽误了学习时间。毫无疑问,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条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的教师队伍分布不均衡,南疆等偏远地区跟北疆和东疆及一些中型城市相比自然条件相对恶劣,难以吸引优秀教师,留下教学人才,从而导致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长期偏低的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二)强烈的民族意识影响新疆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艰苦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使少数民族在严酷的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因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很强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就可能不利于接受新事物;不利于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学习;不利于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的东西,克服自身不足;更不利于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最终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师生语言成为瓶颈少数民族民语教师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差,水平低,无法教出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依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一块短板,因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自身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更新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生汉语起步较晚,特别是南疆的学生,语言的障碍不仅影响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他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好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不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因此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汉语氛围,也没有给孩子灌输学习汉语,接受先进知识的必要性的意识。因此双语教学在新疆实施了多年,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与城市差距大,缺乏语言环境仍使得学生学习汉语吃力,造成了课程学习的障碍。
二、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教育在新疆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快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坚持立足新疆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在教育投入上,虽然新疆采取了许多措施,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满足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的专项经费,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专项下拨,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此外,要积极改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集中资金,大力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①,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交通车,寄宿制学校等最迫切问题。
(二)增强新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名师出高徒,只有建立我国新时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英才。因此要对基础教育的民语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培训和检查、督导、业务考核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深化汉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对少数民族教师HSK的汉语水平应要求在八级以上作为上讲台的硬性条件。实践证明,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都有不小的提高,同时又有利于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汉兼通,汉语授课”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使其在课堂中熟练使用汉语,能为学生营造汉语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学生汉语水平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
篇3
1导入课堂用语的恰当性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恰当的导语能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转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应精备课、巧导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自己课堂独放光彩!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语,犹如磁铁,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神,激起学生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那么,语文课该如何巧设导语昵?
1.1介绍背景,充实内容,加深理解。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现在有好些课文都是经典之作,但由于学生一则阅读面窄,二则年代的隔阂,学生在理解这些课文时都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学习时就有必要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但介绍时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内容。
1.2创设情景,以境引入。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用故事、寓言、谜语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课本外的内容积极性很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寓言来导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联系实际,情感交流,以情动人。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离不开感情,引语“不是无情物”,我们可用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是引起学生思考。有效合理的提问,能促进师生交流,使老师传授的知识能更好的被学生所掌握。
2.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2.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针对性
3.1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教师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
篇4
在朝鲜族传统舞蹈中,其舞蹈动作是在一定的线与点、动与静、快于慢、高于低、轻与重、刚与柔的起承转合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形成。同时又受某种音乐节奏的制约。而“古格里”的节奏鼓点也要与舞蹈呼吸相配合。以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同时也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初学者在学习朝鲜舞时,通常是先以下肢屈伸动作配合呼吸完成,准备时在半蹲上,以呼吸带动作同时膝部配合吸气向上延伸,这种呼与吸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刚与柔,动与静的鲜明对比。12/8拍的“古格里”节奏均匀缓慢,它训练学生的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正确的朝鲜舞体态。朝鲜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的风格特点往往与水稻种植和鹤有关联,朝鲜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以水稻种植为主要内容,这一主要的也是农耕生活的特征,也很自然地在朝鲜族民间舞蹈中表现出来。比如说“鹤步”,如故单一的将这种形态归结为朝鲜族人民对于鹤这种动作的图腾式崇拜心理,那其实是比较牵强的。当然,该动作是有对于鹤的走姿模仿成分,但是,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看,比如说朝鲜族以稻田为主农作物,那这个动作是否是取材于农人在稻田里的步法呢?在跳朝鲜族舞蹈时会要求深沉自然,比如“小鹤步”是通过在迈步中同时吐气,脚落地时重心下沉,表现重拍下沉,动力自然放松地下延伸,比较沉稳优雅。朝鲜族著名舞蹈家赵得贤说过:“朝鲜族舞蹈的屈伸动作,是指先一脚迈开的时候身体下垂,第二步身体上升,然后又复下垂,迈出先像一脚一样的步子,这种屈伸动作,好像在水田里干活时,在稻田里行走一样,这正是朝鲜族舞蹈起源于水田劳作的痕迹”。这正是朝鲜族人民勤劳淳朴的性格,当然,也不能抹掉鹤在人们心态中的影子,这两者更好的结合才形成了朝鲜族舞蹈的独有特质。朝鲜族最大的舞蹈特点是:对称与平衡。在“易经”中气被称为阴阳两极,吸气为阳,行与后背,呼气为阴,行与前胸,在舞蹈中这正是“易经”中的阴阳相符合。阳是上,有强刚之意,阴是下,有柔弱之意,在舞蹈中吸气多上提,呼气多下沉,而朝鲜族的舞蹈动作,先右边起,到左边反复。这是因为朝鲜族人民认为,右方代表公正、吉祥,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总是先感知右方,觉得右边比左边更敏感一些,所以动作一般右起。其次,先前进,在后退,先有斜前迈步,后有斜后退步,向右斜前方或右旁做一组动作后,既向左转身。
以上几点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都会产生一种对称感和平衡感。这种艺术处理不仅使舞蹈婉转自如,而且为左、右两方动作达到平衡和对称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平衡本身给人是一种稳定感,从局部到整体都达到了右边和左边的对称,使动作在稳定和柔韧中产生一种静美的感觉。所以,在朝鲜族舞蹈中有很多都蕴含了这些太极、阴阳和谐的佛、儒、道教的思想在其中。朝鲜族舞蹈是有很深的文化背景的,在民族舞蹈中有很深远的影响。世界上各民族舞蹈的形成,都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俗舞蹈是在千百年间由农民们自发形成并代代相传,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不同程度的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对于民族的形成、居住环境、经济结构等各方面都有反映。因此,历史文化形成了朝鲜族的舞蹈文化和习俗风情,当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使我们在表演朝鲜舞蹈时,有更丰富、更深刻的感情内涵,并在舞蹈中更好地体现朝鲜族的性格特点和舞蹈中所反映的文化特质,开拓领域,展观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本文作者:颜婧婷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城建学部
篇5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幼儿教育;关系分析
一、引言
少数民族艺术是对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才艺和技术的总称,它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目前,面对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艺术要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传承是最有效的手段。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即是将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继承和发展下去,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具体组成部分,其传承的特点和方向与民族文化也是保持一致的,他们通过基层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同时也在传承中不断的更换各种方式和方法,更加符合当前时代与社会的需要[1]。当前,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五种途径:生产生活中的口耳相传、博物馆等静态方式传播、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活动中的耳濡目染、民族旅游的推广和通过教育的形式来传承。前四种途径在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许多弊端。所以,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这样一些静态和被动的方式进行运作,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进行积极主动的保护与继承[2]。所以,教育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学者们认为,只有教育才能为文化艺术的延续不断提供动力,使文化艺术传播开来并传承下去。同时,教育这一方式更是永葆少数民族艺术青春和生命的最有利手段,通过教育能够将艺术的生命加以延续,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获取新的生命力,更加符合时代感以及更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家庭和学校是教育的三个主体,在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又要形成合力,形成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动力。教育要从小开始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少数民族艺术通过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传承,也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期抓起,使幼儿教育也能成为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有效方式之一[3]。
二、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要使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在新时期大放异彩,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将保持少数民族艺术生命的活力作为一项永恒的课题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传承的任务放在少数民族同胞的少年儿童身上,让他们从小就在自己的血液里烙上深深的印记,从幼儿期就将少数民族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是可行的。
(一)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
首先,少数民族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活泼生动的形式,这正好与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相匹配,容易激发幼儿对少数民族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少数民族艺术作品中所洋溢的热情和欢快的情绪可以营造一种开心和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喜爱,幼儿的认知与感情的共鸣很容易被这种欢快的氛围所激发[4]。如果将少数民族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融入到幼儿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中,就能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享受到欣赏和表现艺术的乐趣。最后,少数民族艺术是少数民族同胞在历史发展和劳动过程中有感而发的,是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这些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容易被幼儿感受和模仿[5]。
(二)幼儿已具备良好的心理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一项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审美感知发展的最初阶段,此时,儿童已经能初步感知艺术作品的美。对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幼儿已经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此时,幼儿包括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能力在内的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都表明了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已经具备了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的基础,使幼儿期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成为可能[6]。
三、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传承的价值分析
(一)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本身的价值
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是由“传”和“承”两方面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过程就需要通过人这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来参与,不仅是传还是承都需要少数民族同胞们积极的参与,否则仅仅拥有一腔热情,却不付诸于实现,也就无法传承。通过许多研究和调查也表明,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快速渠道,年轻一代已经被许多全球化的文化和潮流文化所影响和覆盖,他们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正在按照世界的潮流和流行趋势来进行。更多的年轻一代们更愿意按照世界的潮流和流行趋势来生活,包括穿什么衣服,跳什么舞蹈,唱什么歌曲,用什么饰物,甚至有些年轻一代错误的认为民族的就是土的,是落后的,是不合潮流的,这使得许多少数民族的艺术传承之路出现重重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要使继承者们从幼年时期就要对民族艺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要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对于本民族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自己的民族艺术,将这些艺术形式作为自己本民族的瑰宝来看待;同时又要能了解其他民族的艺术,感受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之处和价值,从而促进整个中华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和谐[7]。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幼年时期的教育对儿童今后的人生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可见,在幼儿期,孩子其实已经可以形成一些重要的习惯、倾向和态度。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幼儿期,孩子的兴趣会开始分化,每一个孩子都会显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在接受教育后,幼儿会对一些活动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兴趣和态度。所以,幼儿园一定要将少数民族艺术在课程安排和教育设置中有所反映,从小培养幼儿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浓厚兴趣。此外,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在三岁左右就会对于一些文化现象触发懵懂的学习意识,并且由于幼儿十分善于模仿,因此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都有着十分积极有利的基础[8]。如果在人生最初的幼儿阶段就能够培养他们,使他们成为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继承者,那对于整个文化传承的任务而言是事半功倍的。
(二)对幼儿个体发展的价值
1.有利于幼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于人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幼儿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其实就是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幼儿在接触少数民族艺术的过程中,通过聆听少数民族传说故事、少数民族歌曲和乐曲,欣赏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和舞蹈,穿戴少数民族服饰,就可以在耳濡目染中调动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中,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概括理解,不断记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并不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的传授,想要将幼儿培养成为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者,首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和感情的培养,让幼儿从小就感知到本民族艺术文化的优秀和灿烂,这就能使幼儿在欣赏少数民族艺术之美,表现少数民族艺术之美,创造少数民族艺术之美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其非智力因素。
2.有利于幼儿审美心理的发展
儿童在幼儿期就已经存在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水平,这是一种高级认知的阶段,是美学感知的萌芽阶段。教育者要在这一阶段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否则这一阶段稍纵即逝,一旦错过了这一萌芽阶段,审美认知就得进行全新的认知重构,反而会浪费时间[9]。所以,幼儿可以在欣赏和学习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对少数民族艺术产生兴趣,在心理构架上重新对于艺术进行全方位的美感感知,从而引导幼儿能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正确的艺术感导向和审美取向。
3.有利于民族地区幼儿的文化认同
学者陈世联、刘云艳曾选取云南迪庆藏族、澜沧拉祜民族、丽江纳西民族,四川凉山彝族,贵州三都水族、铜仁苗族共1202名少数民族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作出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调查中的少数民族儿童并没有展现出对本民族文化较高程度的认同。在这一调查收集的信息中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少数民族的儿童并没有显现出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关注,所以在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民族认同方面并不理想。而少数民族艺术由于其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又有丰富多彩的形式,所以最易被幼儿喜爱和接受,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突破口。所以目前极其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通过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启蒙教育,一方面培养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者来不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另一方面在感受传承本民族艺术中培养初步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10]。多民族地区的幼儿从小生活在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区域里,一些不同民族的幼儿在一起成长和生活。他们居住在一起,上一个幼儿园,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他们从小接触不同的民族语言,看到不同的民族服饰,听到不同的民族乐曲、歌曲和故事,看到不同的民族舞蹈和手工艺品,认识和领略到多种民族艺术文化的特点。在多民族的相互交往中,幼儿从小就树立一种能理解、接受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民族艺术文化的心理感情,增进与其他民族幼儿的了解和友谊。
(三)对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亲密往来、紧密依存,形成了多元一体格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要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百花齐放,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同时又要有一体性,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多元和一体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核心。而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既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又有利于维护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艺术格局,从而在多元一体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蓬勃发展[11]。
1.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文化多元主义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每一个多种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一个不同的民族都应该保留住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而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多民族国家的不同民族应该相互尊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谋求不同文化的共存。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具备多样性的特质,这就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也会由于地域和具体条件的差距呈现不同的特征。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必须像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那样,随时保持警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开始冲击着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强烈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那些地处偏远山区,人口少,经济滞后的民族,他们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形式正面临着缺少继承者的不利局面,长久以往,一些少数民族艺术就会走向消亡[12]。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民族文化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安全,所以在面对当前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危险局面,需要国家和社会密切关心,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不被侵蚀,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也会最终走向消亡。少数民族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寻找和研究出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加以创新和传承,让这些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新时期闪烁出更耀眼的光芒。所以,少数民族艺术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传承,可以为各种不同民族的艺术培养可能的继承者,从而维护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2.有利于维护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艺术格局
中华民族是中国从古至今各民族的总称。在中国经历不断分合后最终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多种民族也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这个民族集合体。在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56个民族不断交往、杂居、通婚、融合,又在分歧中不断争斗、分裂、灭亡,逐渐形成一个融合又各具个性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历史的积淀之下,我国的56个民族具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又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既有一体性,更有多元化,一体性和多元化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13]。艺术文化的传承既要维护文化的一体性,也要维护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对民族文化过于忽视,容易造成部分民族文化的消融,不利于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安全。而反过来如果对民族文化过度的强调,过分推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排斥其他民族和民族文化,很容易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民族的团结和和谐需要使不同的民族也能相互认同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建立情感上的亲近关系。所以,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可以培养本民族艺术的继承者,维持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各民族的感情,相互认同,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多元一体文化艺术格局。总之,幼儿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奠基期,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甚至会决定其未来人生的走向。此时,幼儿心理和生理地发展也提供了在幼儿期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可能性。在幼儿期传承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是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更对幼儿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多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艺术也有着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同时,少数民族艺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幼儿教育的特殊工具,可以成为一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充实了教学的内容。也正是幼儿教育和少数民族艺术二者之间相互碰撞和交流,才会共同为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产生更多的积极意义[14]。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宋桂生.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孙亚娟.儿童养育习俗及其研究价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7):6-10.
[5]方娟.少数民族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D].昆明:云南大学,2010.
[6]龙成彦.少数民族地区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的现状及改进思路[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92-95.
[7]张文馨.成人教育视域下的民族艺术传承研究--基于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的思考[D].昆明:云南大学,2014.
[8]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9]朱晓红.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特征及其幼儿教育价值[J].前沿,2005(1):113-115.
[10]陈世联,刘云艳.西南六个少数民族儿童民族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12-15.
[11]黄宗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04(6):80-84.
[12]蔡迎旗.多元文化中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J].山东教育,2002(5):30-33.
[1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篇6
论文摘要:早期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文化维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而最近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研究则更详细地讨论中国企业文化类型,并比较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企业文化实践的异同,这是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在阐述组织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两篇经典的研究文献,并指出该视角研究的启示意义。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断增加,,一般认为,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基于质量、可靠性、价值观和服务的企业文化,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构建了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具有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两大职能,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的企业将获得最佳的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schein,1992)。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在经济转型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趋激烈,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企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何理解、有效运用源于西方的企业文化方法对中国企业也存在极大挑战,,近年来,与中国企业文化有关的西方研究文献不断增加,早期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文化维度的视角,分析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最近的研究则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视角更详细地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结构类型,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文化差异,并比较了西方和中国企业文化实践之间的异同。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的各个维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文化是不同价值观的组合,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了企业结果。基于企业结构理论视角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代表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为国内学者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企业文化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
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文献试图将企业文化归纳为不同的维度,并假定每一个维度是独立、附加地影响企业结果。hofstede、child以及biggart&hamilton等人的研究都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对于文化维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解释。具体来说,对于文化维度将以何种形式组合构成企业文化、文化维度将如何影响企业结果等问题缺乏进一步讨论.进而无法将文化维度与企业结果直接联系。实际上,企业是一个整体,对于任何企业要素的理解都应该在企业整体框架下进行。企业文化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企业文化维度组合形式的不同将使得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文化特征。虽然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研究分析并归纳出诸多企业文化维度,但是由于此类研究范式缺乏对企业的整体性认识,因此,在对于企业问题的深入分析上尚缺乏足够的解释能力。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范式则采取了一种整体的观点,强调造成企业结果的多个原因之间的同时性和交互作用⑧。为了进一步理解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的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进行简要阐述。
1企业文化涵义
schein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某一特定的人群,在学会如何应对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中遇到问题时,所发明、发现或发展出的一套基本假设的模式,这套模式一直运作良好而被视为有效,因而它被当作感知、思考和感觉那些问题的正确途径而传授给该人群的新成员。外部适应关注对外部支持者和环境关系的积极反应,内部整合关注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在员工和业务单元之间分享价值观,以及发展企业的特征,这些条件将促使员工对企业做出更高的承诺.做出承诺的员工进而将通过特殊表现对企业绩效作贡献。因此企业文化的日的在于创造和维持一个支持企业战略方向的“强”的企业文化,为“其成员提供可能方向”3v以获得“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
2.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结构理论认为,社会进程和产出受到多维度、多样性的复合集合的影响,而非单个维度的孤立影响,因此,应该采取系统和整体的研究方法开展组织研究。结构化研究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不同的组织特征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组织特征模式进而导致不同的组织结果,对于组织现象的理解应该强调识别组织差异以及组织内部的一致性集合而不是寻找组织间的联系∞。结构化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基于类型法( lypology)和分类法(tax"nomy)对组织进行分类研究,关注包括多个自变量的结构模式将如何影响因变量,而非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weber的权力论是较早体现结构化思想的研究之一。在他看来,社会权力可以分为三种,包括传统、理性/法律和超凡的权力,每一种权力都对应着一个适当的行政结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40篇有关结构——绩效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组织结构与组织绩效部分相关。结构化的组织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研究领域,而且无论在概念层次还是在实证层次上都增强了组织研究的科学性。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的整体文化价值观结构,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现有实证研究一致地证明了企业文化类型与企业结果(包括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即团队型文化、活力型文化、层级型文化和市场型文化,其研究发现,企业文化类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绩效@。
三、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个案分析
sackmann认为,研究企业文化的方法基本上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局外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种以“局内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对文化在企业中的预设不同。从外部进行调查,基础是实证主义,收集数据,意图建立普遍的法则。在这种研究中,文化被当作几个可控的组织变量之一来看待;相反,从内部的研究,强调所获知识的情境特殊性和形势的重要性,不能总结情境之外的知识,致力于对文化的完整认识。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模式。在现有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中,tusi et 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立场,基于结构化方法研究了巾困企业文化,是两个经典的样本。
1.tsui的研究:局外人的视角
tusi et al.基于对中国不同地区的mba、emba学员的问卷调查,通过三项研究分析了中国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维度、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之间的关系.,基于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功能的定义,tsui et al.将企业文化分为与内部整合有关的文化以及与外部适应有关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维度进行进一步细分和精简。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和私有企业中都存在七个企业文化维度。其中,与内部整合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四个,包括员工发展、和谐、领导力和员工贡献。与外部适应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三种,包括顾客导向、结果导向以及创新。
在此基础上,tsui ei al.进一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将五个企业文化维度归纳为四类企业文化,即高整合型文化、市场导向型文化、适度整合型文化以及层级型文化。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以及私有企业中普遍存在这四类企业文化,但是这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在上述三类企业中的分布是不均的。外商投资/管理企业以及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属于高整合文化,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而相对其它两类企业,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多属于层级型企业文化,既不强调内部整合价值观,也不强调外部适应价值观。而且,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系统的企业文化类型模式,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中,四种类型的企业文化分布较为均衡。此外,随着文化整合水平的提高,被调查者感知的企业绩效相应提高。研究暗示,相对于所有权类型,企业文化类型对企业绩效的预测更显著。同时.tsui,et al.发现,相对于所有权类型,企业文化类型与管理者态度更相关。在具有高整合型文化和适度整合型文化中,企业工作的管理者表现出了最高水平的组织支持,组织承诺以及最低水平的离职倾向。而相对于其它三类企业文化,属于具有层级型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在组织支持、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上表现最差。
2.cooke的研究:局内人的视角
cooke基于对中国学术和实践类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研究,归纳了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维度,并分析不同所有权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管理方法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讨论。cooke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六个维度,即员工福利、员工娱乐、生产率促进、企业程序、规则以及员工发展,在此基础上,cooke研究了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研究发现,在特大型国有企业中,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对20世纪50、60年代传统企业价值观的重温和扩展。同时,此类企业内部存在党委和行政两套管理体系,而且前者对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外部制度环境约束也对国有企业文化管理存在显著影响。在跨国公司、合资公司和高技术企业中,企业的经理人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教育,而且他们没有国有企业的包袱和国有企业发展路径的约束,因此,企业的经理人更倾向于使用西方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此类企业中,更关注生产率促进和公司程序等企业文化活动。cooke将民营企业分为乡镇企业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在此类企业中,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活动接近于国有企业,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接近于合资企业,例如,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明显带有国有企业的痕迹。此外.cooke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儒家思想和家长制)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企业文化活动存在显著影响 中国企业更大程度上将企业文化视为关系管理,企业文化活动是关系驱动的,既强调内部与与员工的关系,也强调外部与社会的关系。相反,外国企业更关注绩效促进活动,例如生产率提高、企业程序与规则。同时,西方管理方法、技术对中周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强.
3.两种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
tsui 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视角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是现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对这两篇文献的深入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两项研究的结论也略有不同。
一是研究方法。按照sackmann对于企业文化研究方法的分类,tsui et al.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采取了基于“局外人”立场对中国企业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取得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两方理论的假设和逻辑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研究方法。例如.tsui et al.对企业文化的分类就参照了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而cooke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则是基于对现有在中国出版的期刊上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内容分析,cooke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六个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里的差异。这种基于“局内人”立场进行分析的方法更接近于一种“由内到外”的研究方法。“由内到外”的方法强调了中国的具体情景。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但是,正是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真实情景。
二足研究内容。tsui et al.和cooke都分析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的差异,在企业文化维度的分析方面.tsui et a1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包括和谐和员工导向、顾客导向、系统管理控制、创新和结果导向(社会责任)五个维度:cooke认为中国企业文化包括员工福利、员工娱乐、生产率促进、企业外部关系/形象促进、企业程序和规则、员工发展六个维度。尽管两项研究对中国企业文化维度的分类略有不同,但是这两种分类实际上存在对应关系。例如,和谐和员工导向与员工福利、员工娱乐以及员工发展(员工意见/建议计划)维度存在对应,顾客关注、创新维度与生产率促进维度存在对应,系统管理和控制维度与企业程序和规则维度存在对应,社会责任维度与企业外部关系/形象提高维度存在对应。
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分析方面,两项研究都认为,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但是,tsui et a1.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的价值观,具有整合文化的企业伴随着更高水平的感知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是企业文化类型而不是所有权结构类型决定了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这暗示,相对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更大。而cooke认为,中国企业文化主要关注内部整合,虽然企业文化中存在一些外部导向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性的(例如,形象建设),企业文化更接近于一种发展与员工和外部社区关系的关系管理活动,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有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企业文化存在重要影响。总体来看,两项研究并没有对有效的中国企业文化模式达成一致。
同时.tsui et a1.和cooke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未来的研究内容。tsui et al.指出其研究使用的经理人对企业文化的主观描述以及相应的共同方法偏差和归因偏差,可能会降低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感知的企业绩效与员工态度三者关系理解的准确性,而且现有研究难以排除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与企业文化类型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冈此,纵向研究以及基于客观资料的研究(例如分析企业中的故事、惯例、口号等)将是今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向。cooke认为其研究所分析的企业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分析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者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缺少对外资企业和真正私有化企业的分析,而后者与前者存在显著不同,其对中国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cooke的研究主要使用了二手数据.缺乏对企业员工的直接调查,这样难以获知员工对企业所实施的企业文化活动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直接调查企业文化活动对员工的影响,以及员工的感知和反应。
虽然tsui et al.和cooke基于各自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未来研究展望,但是两篇文献都暗示需要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更细致、更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企业员工处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结论与启示
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已经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整体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结构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现有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表明,虽然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存在一些共同的维度,例如关注员工、重视外部关系构建以及逐渐强调创新、控制等,但是,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的企业文化类型仍然存在差异,而企业文化类型差异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绩效和员工承诺的差异。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企业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启示意义。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未来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应进一步识别、提炼中国企业文化的构成维度,并仔细识别其不同的组合形式。企业文化包含多个维度,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文化维度组合形式的不同.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文化特征。现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已经归纳、总结了一些中国企业文化维度和文化类型,但是相对于理解中国企业文化这一复杂现象而言,仍显不足。今后在此领域还需要深入研究,以识别、总结更多的文化构成维度。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化构成维度及其不同的组合形式,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而且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企业员工,基于对企业员工的深入调查,分析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其效果。
篇7
一、教育论文也叫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研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那些既无明确的研究目标,又无新的发现和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经验、工作过程描述上的工作总结,则不能称作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二、教育论文的特点。(1)学术性。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2)科学性。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暇可击。科学性是教育论文的生命。(3)创造性。教育论文应浸透作者的心血,闪耀作者智慧的光华,表现作者独到的见解。(4)理论性。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有理论高度,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整体发展与个别差异规律、认知规律、迁移规律,学习动机理论。中小学常见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想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作到以理服人,要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可以说,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5)探索性。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找到改革的突破口。(6)实用性。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索,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 1 页 共 5 页
三、什么是教育经验。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系统影响活动。经验是指人们的经历和体验。在哲学上通常指感性认识。有的也泛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经验总结则是指教育实践者在回溯性研究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理论,分析,归纳自己在驾御实践活动中的体会和所取得的成绩,并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再通过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合符逻辑的、有借鉴价值的书面材料。它反映和评断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并指导教育的再实践。教育经验总结的层次按其对教育现象揭示的深度和对总结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一般(即经验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一般教育经验总结带有“经历”的意味。主要叙述已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过程和状况。回答这些现象“是什么”的问题。表现为一段教育经验中某些感觉的有序结合。我们把所感觉到的这些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序列,如实地叙述出来,就是一般教育经验总结。科学性教育经验总结是教育经验总结的最高层次。它必须建立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但它不满足于或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直观叙述,而要进一步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作出解释和说明。回答这些现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即它要在一般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理性的分析,揭示经验的实质,主要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教学研究论文的类型
1.经验总结报告(最低层次,最常见)2.调查报告。对某个教育问题的调查(很实用)3.实验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要参与后。4.专论。5.评述。6.综述。7.学位论文
五、怎样把教育经验变为教育论文
(一)、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角度的异同
真实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写作的基础源泉。所以,
教育经验和教育论文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都要回答“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是)“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都要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揭示教育规律,阐明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然而其写作角度却有所不同:
1.从写作目的看:经验是让读者相信并学习这一成功的做法,使其经验得到交流、借鉴;论文是让读者赞成其主张,吸取其学术观点,使其科研成果得到应用、推广。
2.从写作任务看:经验是揭示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获得的内在机制;论文则要以充足的论据阐明自己创新的学术见解。
3.从用笔着力点看:经验重在写做法,从有效的做法中说明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论文重在讲观点,从富有的逻辑的论证中阐明自己对某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4.从具体内容看:经验内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叙述、说明的方法,落脚于从自己的做法上讲所取得的成效,说明经验之所在;论文在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上多用,多用论证的方法,落脚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阐明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观点上。为了论证自己观点(中心论点)形成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可以用自己的改革实践作例证,也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经验,还可以站在局部的感性经验上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直至古今中外)系统地搜寻组织论据(材料)。这就是说教育论文的所有内容,都是未了证明中心论点并被中心论点所统帅。
5.从构成要素看:经验由思想认识、具体做法、教育效果三要素构成,有一定的理论色彩;论文则由鲜明的中心论点、充分的论据、严密的论证三要素构成,有很浓厚的理论色彩。
6.从文章构思看:经验讲做法、谈体会、反映因果、探索规律上去介绍成功的做法(经验);论文从 论证观点、认识事物、得出结论上去阐明深邃的学术见解。
7.从思维运行特点看:经验总结要围绕工作(做法、结果、体会)做文章,可以纵向归纳几个步骤,也可以横向综合几个方面,以给读者真实、具体的印象;论文所
注重的不是清晰的过程、实在的结果、深切的体会,它探讨和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透过对某个问题的探究,揭示出内在的规律,从而给读者一新鲜的认识和理性的启迪。
8.从表现方法看:经验主要采用描述、概述和说明的表现方法,在谈体会时行文比较自由;论文主要采用论证的表现方法,在逻辑推导上十分严密。
(二)、教育经验变教育论文
1.在文章观点形成上下功夫。要认识经验中的规律性联系,并把这种认识加以提炼,对原所阐述的每一条经验,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火车,经过论证后,进一步概括升华,使经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上,形成自己创新的学术观点,并把每一个小标题变成相应的分论点。
2.在文章要素上变角度。要在论证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把原来经验中的概括的成功“做法”,变为自己的“看法”(观点),再把经验中用来作为效果的材料,在论文中作为例证,作为论点、分论点的依据,而不要停留在说明成功做法的实效上。
3.在表现方法上做文章。在表现方法上,要处处注意自己是在论述阐述学术观点,而不是在说明做法、介绍经验。因此,行文时必须灵活用多种论证方法,并恰当地用好“可、要、宜、应、应该、能、就能、会将会、须、必须”等词表明观点;用“因为……所以……”、“既然……就……” “即使……也……”、“不但……而且……”等关联词语,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如谈做法:在教学工作中我做到了教学“六认真”;一改传统的填鸭式为启发式。讲观点: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六认真”;运用启发式教学。)
4.在理论色彩上增浓度。要特别强调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引经据典,给人以理性上的思考。(智力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动机理论:(1)动机因素论,(2)归因理论,(3)动机激发论。
当然,这仅是“变”的要领,而不是机械的模式,在“变”的过程中,要特别作到从理论上升华,抓住中心论点,从总体上考虑,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
举例讲做法:我在进行教学时,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使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有了基础。(概括自己成功的做法,谈了自己的认识,提炼出一条经验)
讲观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力图创设一个情景,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集中到这个情景之中,这是学生进行情景再现的基础。(把成功的做法,粗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中理性认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师已进行了教育实践,有了教育实践经验,研究教育理论就有了基础和前提,只要教师们注意学习教育学理论。提高理论自觉性和视野,不囿于一己经验之所得,不怕付出脑力劳动的艰辛,注意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就能将教育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丰富教育科学的宝库。
篇8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推行素质教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自学能力等)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在教学内容上,应重视专业课,但不可忽视文化基础课。职业教育应在完成了相当于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会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有较灵活的思维方法,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将专业课知识真正学好,弄懂。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从仅仅“教会”学生转向同时指导学生自己“会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靠包办式的“传道、授业、解惑”来教会学生,大量的时间放在课堂教学上,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就应当改变原来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讲课、讨论的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克服一个个疑难问题,从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中国。
2.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广播台、团报、校报等及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如举办一个文艺晚会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都是很好的培养锻炼。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三、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开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传授知识,那么只要求教师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并懂得教学方法就行了;如果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任务,那么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道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在职业学校,必须倡导学习之风,教学科研之风,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篇9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xx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xx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xx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xx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10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用心育人,潜心工作。刻苦钻石业务知识,多次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团结同事,关心学生,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职尽责地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
自参加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大专高教自考学习以来,本人能准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划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功课。通过三年学习,现已当真完成了《小学数学教育》、《社会主义思惟概论》等xx门课程的学习,把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有关课程考核。
在学习期间,我能自觉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小学体育教授教养实践,大大进步了自己组织课堂教授教养和开展教授教养法立异的能力,所带班级的学天生绩和体育素质在学校一直处于前列。我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先后撰写了《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立异教授教养探索尝试》等十余篇论文和教改材料,其中《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等文章曾参加过xx市小学教育论文交流,得到了学校和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