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0 10:1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数据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数据分析报告

篇1

[关键词]OLAP;数据挖掘;审计;商业智能

1商业智能模型

本文利用SQLServer2005构建基于商业智能的审计模型TAuditMin,如图1所示。审计过程分为:采集审计数据、建立数据仓库、OLAP多维分析、数据挖掘、前端展示等。

1.1源系统

数据挖掘的基础是大量的历史数据。这里的源系统是指与审计业务相关的各种关系型数据库,如金蝶数据库、用友数据库等。这些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应用SSIS(MicrosoftSQLServer2005IntegrationServices),通过数据清洗、转换和加载(ETL)等步骤载入数据仓库,为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作准备。

1.2数据仓库

该部分的功能就是为数据挖掘提供多维数据集(Cube)和数据集(Dataset),用于数据挖掘的Cube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作相应的更改。商业智能提供了自动创建Cube的功能,用户只需要设置好相应的维度表和量度组,通过一些简单的命令就能实现Cube的自动生成和重新生成。因此,数据仓库设计主要在于设计维度表和量度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3OLAP多维分析

OLAP为用户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在数据仓库建好后,输入测试数据,测试数据仓库和模型。如果分析结果显示创建的模型有问题,则可以通过OLAP提供的功能重新创建模型,并且按照用户喜好的方式显示数据分析的结果。模型没有问题之后,就可以对ETL处理过的真实数据做相应的数据分析。

1.4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以MDX语句为基础,同时也支持手工操作。模型建好以后,需要对选择数据挖掘的模型进行测试和训练。用于训练的数据可以来自于数据仓库生成的Cube,也可以直接使用其他数据集,如文本文件。模型训练的结果既可以直接浏览也可以生成报表在客户端展示,数据挖掘功能主要通过微软的SSAS和AMO实现。

1.5客户端

即数据挖掘模型、报表和OLAP分析结果的前端展现,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界面。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基于Web的B/S结构。

1.6发现审计线索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定位重点审计对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方式追踪线索,重点审计该类数据。

1.7形成审计报告

针对审计线索,加以重点审计,提交审计报告,以供分析和决策。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将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相结合,可指导审计人员高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增强审计人员的审计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2商业智能在审计中的应用

商业智能在审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OLAP和数据挖掘两部分,以下具体介绍这两部分的应用。

2.1OLAP在审计中的应用

通过数据仓库,可以利用OLAP技术,采用包含结构、趋势、同比、因素、TOPN等多种分析方法,自动生成图文并茂的分析报告,并可以在任意时间,生成任意内容(如财务、销售、仓库、采购、应收、应付),同时实现分析报告中的动态钻取,满足审计人员的需要。我们可以利用OLAP进行销售分析、应收款项分析、仓库库存分析以及财务决策评价等。

OLAP支持复杂的分析操作,侧重决策支持,并且提供直观易懂的查询结果。如MDX查询语句:

withset[TenBest]as

’TopCount([Product].[BrandName].Members,10,[UnitSales])’

set[LastMonth]as

’Tail(Filter([Time].[Month].Members,NotIsEmpty([Time].CurrentMember)),1)’

set[Last6Months]as’

[LastMonth].item(0).item(0).Lag(6):

[LastMonth].item(0).item(0)’

select[Last6Months]onCOLUMNS,

[TenBest]onROWS

fromSales

可以方便地查询某商场最近6个月销售趋势最好的前10种商品及销售量。

又如,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图表,直观显示账龄、金额等情况(如图2所示)。

2.2数据挖掘在审计中的应用

在审计中,运用数据挖掘算法,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而且能提高审计风险管理的质量[3]。具体包括决策树算法、聚类分析算法、贝叶斯算法、关联规则算法、时序算法、神经网络算法、回归算法等。在审计中,运用商业智能平台TAuditMin,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而且能提高审计风险管理的质量。

篇2

关键词:经营分析体系 决策体系 关键业务指标 报表体系 会议体系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81年提出观点:“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被称为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达尔文曾经说过:“那些能够生存下来的并不是最聪明和最有智慧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应变的。”

企业需要经营分析

当前,企业的经营处于一个动荡、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很多企业在经历短暂的成功后,繁华便如流星般飞逝而去。而这些企业走下坡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不能准确把握外界的变化,并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

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对外部商业环境做出及时的反馈,必须有一套完备的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的体系,而这套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大量事实数据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辅助企业中高层结合外部商业环境和内部运营实际做出正确的决策。

经营分析体系内容

在我们给客户建立或完善经营分析体系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公司层面和核心业务层面的决策重点分别是什么?

如何让业务一线的人能提供更多的行动建议,以便提高高层决策的效率?

不是没有报表,报表很多,但对决策支持的时效性还不足,如何提高对决策支持的有效性?

高层时间宝贵,如何通过会议安排,协调重要决策点在时间上的统筹安排?

所以,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分析体系关键要有三点:

来自于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数据;

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对数据的多维度分析;

针对分析结果的改善行动。

为了有效实施以上这三点,根据AMT给多家知名企业所做的经营分析体系建设项目经验,经营分析体系包括四块基本内容:决策体系,指标体系,报表体系和会议体系。

决策体系:明确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的信息需求,比如CEO、总监、经理等级别日常的工作内容、决策事项,以及要解决问题各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指标体系: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以及未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经营分析指标可能包含企业的考核指标,也可能超出考核指标范围。

报表体系:报表是指标的载体,通常是为了一个分析目的把一个或多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多维分析。

会议体系:会议体系包括两块内容,一块是基于事实数据形成结论的分析报告,另一块是分析会议,即对分析报告中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寻找解决方案并形成行动计划。

企业如何搭建适合自身的经营分析体系

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业务不同都会导致经营分析体系的差异,甚至看似差不多的企业可能在经营分析体系搭建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具体阐述企业如何搭建自身的经营分析体系。

1.企业要根据发展目标建立决策体系。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大一些的企业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企业会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监控和战略执行保障四个领域确定决策事项,而每一个决策事项汇总起来,便形成企业的决策体系。

这里以某企业战略定位决策事项为例,来说明决策体系中决策事项相关的内容:

公司目标:公司要选择业务范围,决定战略定位;

决策事项:明确各业务单元的品牌定位;

决策项目说明:明确品牌个性和品牌主张,如:时尚性和东方特色;明确目标客户群(三个层次的划分方法:按人群特征、消费需求和行为特征、价值观);明确产品特征;明确价位;明确渠道;

明确决策时间;

明确决策方式;

明确决策人;

确定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各细分市场市场容量及增长性;

确定决策需要的信息:产品品类在各运动项目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行项目在性别、年龄段、不同价值观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动项目在高、中、低档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产品品类和运动项目在城市层级的市场容量及增长性;

明确信息提供的时间;

明确信息来源/提供人;

明确信息载体/报告;

明确报告完成时间;

明确报告完成人;

2.要明确企业关键业务指标。

通常,企业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决策事项和业务结构确定关键成功要素,然后根据关键成功要素确定指标,指标的关键作用就是反映业务进展情况的基础信息(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方面)。

AMT曾在帮助某企业建立经营分析体系时,通过沟通,确定了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见图1:

根据关键成功因素,比如供应链准时性方面,在经过对该企业业务结构分析后,确定以下三个指标:终端店铺新品到货率、大货生产准时交货率、面辅料准时交货率。再比如直营老店提升方面,确定的指标包括:坪效、客单价、客单量、连带率、店铺级别分布等。

指标确定后,指标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明确以下内容:指标公式、指标类型、分析周期、指标说明等。

在项目组为客户建立经营分析体系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在进行企业经营数据统计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企业内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彼此矛盾;

在同一系统的同一字段中,格式和命名规范定义不清,导致相同的项目无法进行汇总、排序等统计分析。

正如前面所说的,一次好的经营分析严格依赖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针对这样的问题,项目组建议通过数据标准化,统一字段定义和统计口径,同时对数据质量不好的系统和数据库进行一次性的数据清洗转换。

3.根据指标建立报表体系。

报表是指标数据的载体,但报表不是把指标的原始数据简单进行汇总,而是根据分析目的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把各个品牌在各个区域的坪效列示在一起,在不同周期进行同比分析就是一张对店铺销售效益分析的报表,或者说采购来的不同面辅料合格情况和不合格原因列示在一起,就是一张可以用于分析采购质量的报表。

根据指标设计报表时,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

重点确定两个维度:管理和业务;

在报表设计过程中,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加入品牌和时间(周,月,季度,年);

在分析方法方面,主要采取同比,环比,定比和占比方式。

表1为某企业建立经营分析体系时设计的一张报表。

4.经营分析工作的落地需要完整的分析报告和完善的会议体系。

(1)分析报告就是基于前面各种指标和报表,按照业务模块或者专项内容汇总并形成对业务的诊断结论。根据具体的分析目的,分析报告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常见的是针对具体业务的分析报告和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具体如下:

针对具体业务的分析报告聚焦于某一块业务,比如:设计分析报告、采购分析报告、物流分析报告、销售分析报告、订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这类报告一般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完成;

综合性的分析报告一般聚焦于公司外部信息分析或者公司的总体经营。公司外部信息分析可能涉及到影响企业经营的不同内容,是综合的,比如竞争环境分析报告,而公司总体经营方面的报告可能是涉及到多个部门,报告往往是跨部门的,比如新产品经营分析报告,质量提升分析报告等,往往由各个部门协作配合完成。

在编写分析报告时尤其需要注意,分析并不意味着把各种相关的数据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而应该是报告负责人要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是对应业务存在的问题,也可能是业务存在的发展机遇。

(2)经营分析会议体系要对每次会议进行正确的定位,明确在什么时候开会?会议的目的是什么?会议的产出如何?具体来讲,经营分析会议就是要召集相关部门,对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或者发展机遇进行充分讨论,探讨解决问题或者抓住机遇的方法或策略,并进而明确具有可行性的行动方案。经营分析体系的价值通过分析会议明确,并通过后续的行动方案实现。

一次经营分析会议的成功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和董事会固定会议要求;

充分考虑现有分权体系;

会议组织流程规范,要有会议纪律、明确的目的、参与人、时间、产出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

会议主持人必须能够对整个过程把控,引导参会人员对前一阶段的执行结果进行准确地分析,并对未来经营做出科学判断和定位,也就是说通过会议使参加会议人员高效沟通;

对会议中产生的不同意见,必须明确决策职责;

对会议落实的每一个方案或行动计划,都要进行有效监督,保证计划工作落地,阶段目标实现。

经营分析四个体系之间的重要关系说明

1. 决策体系和会议体系的关系。

在前面讨论决策体系时曾提到事项决策方式,会议便是其中的一种。因此,经营分析会议体系与决策体系相互联系、相互深化,两者的承接关系如下:

(1)明确的决策事项能够提高会议的效率,引导讨论和结论更有针对性;

(2) 需要通过会议方式解决的决策事项,需要根据决策时间对会议进行合理的安排。

2.会议体系和报表体系的关系。

根据前文所述,每一次会议之前都需要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根据报告的结构,包含相关各个业务环节的分析内容,而这些分析内容便对应的一张张报表,所以,报表体系是会议体系的支撑。

篇3

【关键词】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报告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基于成本变动的分析,分析考察期的实际成本参照于计划成本、历史成本的差异,找出升降变动的原因,通过成本数据的变动分析,提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管理者改善经营、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投资人来说,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而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必须控制企业的成本。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全面了解成本的结构和水平,此时就需要对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成本的变动原因、变动趋势,探索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的可改善空间。成本分析之于企业管理是手段和方法,而非目的,成本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改善经营管理。因此成本分析者应站在企业管理的高度,着眼于提高管理效率来进行成本数据的分析。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通常成本分析报告是由专业的财务人员撰写,会习惯性的使用财务专业术语,但是报告的使用者多数为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包括决策层、物资采购部门、产品生产部门等部门的人员,不是财务专业的,应考虑他们的阅读效果。专业术语可以使分析报告准确、严谨,但是这些文字通常繁琐冗长,非专业人员阅读时未必完全理解,我们在写作时就应该尽量把专业的表述变换成日常的言语来表达。例如,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只是财务管理上的概念,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直接指明折旧费、修理费、水电费、工资成本等指标的变动。

二、结论有数据支持,但分析不仅限于数据

成本分析是查找本期成本的变动的原因,分析者首先要对成本发生的第一生产现场十分清楚,构架出成本的组成,然后对各组成项目进行剖析,变动应有具体数据体现,变动情况同时列有绝对数和以百分比为主的相对数。例如,本月A材料的价格每公斤比上期上涨了,同时比上年同期下降,我们在表述时应写明A材料价格比上月上涨了X元/公斤,上涨幅度为Y%,A材料的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K元/公斤,下降幅度为T%。这样就可以让读者对A材料的价格变动有全面了解。

成本的变动原因通常是消耗量和价格的升降引起,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生产现场乃至整个企业管理流程是否存在异常的现象。

一般来说,引起材料消耗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产品设计变更,制造工艺、流程、方法发生改变;二是生产设备发生改变,材料损耗率随之发生变化;三是因人员的原因导致不良品增多;四是材料领用、月末盘点的数据不真实,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引起材料价格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采购的环节出现问题;二是仓储方面出现问题;三是材料核算方面的问题。

因此消耗量的变动通常可以将分析引申到生产部门,产品研发部门,而价格的变动可以将分析引申到物资采购、仓储部门。

例如某企业本月甲产品单位成品的材料消耗量比前期增加,通过对生产部门的咨询和其他数据分析,得知是因为该产品本月生产批量较小,生产设备多次重新启动,导致中间环节的不合格半成品增多。该分析向决策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产品批量较小时会增加材料的消耗从而引起成本上升。

成本是企业经济成果货币化的体现,企业经济现象的异动总在成本上有所体现,分析的目的是向决策者传递管理环节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体现,为改善管理提供参考。因此成本分析不仅仅是推导数字间的勾稽平衡,更要引申到生产、采购、仓储等部门,探索管理上的具体操作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三、选择重要的指标深入分析

财务人员常常因职业习惯追求数据间的平衡,成本变动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必然有主次轻重,如果要求数据的平衡就会把全部变动因素列入分析。这样的分析会让阅读的人看不到重点,或者需要读者自己在分析中寻找成本变化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选择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比如在下表中,分析甲产品材料消耗时,选取A、B、C三种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说明产品成本变动的主要原因了,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控制材料成本的主要方面。

四、充分利用图表

和文字相比,图表的阅读效果简单、清晰、明确,让人一目了然。在财务分析中可以利用表格将几组数据同时对比,而文字的逐一表述则较繁琐。

例如有一段分析的文字是“A材料本月价格100元/公斤,比上月的110元/公斤下降了10元/公斤,下降幅度为9%,比上年同期的80元/公斤,上涨了20元/公斤,上涨幅度为25%;B材料本月价格200元/公斤,比上月的170元/公斤,上涨了30元/公斤,上涨幅度18%,比上年同期的210元/公斤,下降了10元/公斤,下降幅度5%。”这段表述比较枯燥,让人读到后面又忘了前面。如果改为在下面这张表格里对比,就简单明了,阅读者可以直观对比不同材料的价格或者同一材料不同时期的价格。

用图形来描述,可以给人最直观的对数据的感受。成本分析可以利用的电子表格图形,有柱状图、拆线图、饼图、散点图、面积图等,其中较常用的是柱状图、饼图、拆线图。

(1)柱状图长于数据的对比,通常用于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对比,或者在某时期,同性质不同指标的对比;

(2)饼图可以看成数据的合计后的占比,适合突出表现份额;

篇4

 

一、引言

 

成本会计是公装企业的财务部门管理内容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公装企业而言,其成本和收入在会计核算上都十分明显,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开源扩大业务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成本上的控制和比较。因此,对于公装企业而言,成本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和发展对于企业的利润和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地位。

 

二、成本会计在公装企业运用的问题

 

1.缺乏成本会计意识

 

公装企业作为注重成本与产出的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具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公装工作报价中,企业较少与财务部门进行真正的沟通,仅仅从单方面和细节上注重成本的报价和谈判,忽视了从数据上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看待成本的计算和投入与产出比。由于过往的企业中对于财务部门的理解,公装企业将财务部门仅仅定位在对外报告和录入凭证记录企业流水的地位上,忽视了财务部门在成本计量和核算上的数据汇集优势和分析优势。财务部门在自身定位局限之下,没能对企业的过往投入与产出效果及后续的返工比以及材料的使用重复率等进行计算。在缺乏财务部门的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的参与之下,尽管企业可能对成本的情况和投入产出情况有一定的估算和了解,但基于经验和事实下的判断分析尽管体现了其专业水平,但缺乏数据支持和精确度的预估很可能造成判断上的失误或者由于判断差异导致的发展方向上的估算错误。财务部门自身忽视成本会计在核算后的数据分析与挖掘,也是导致公装企业成本会计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财务数据挖掘优势,但未能将数据挖掘并作出分析报告呈现给企业管理层,提起其成本会计的精确管理和分析意识,是财务部门在成本会计观念上的一大缺失,需要后续的努力和补足,为公装企业创造成本会计分析上的成本优势。

 

2.公装企业的成本会计专业水平不够

 

公装企业相对家装企业通常规模较大,涉及的投入资金和材料等前期成本往往较大,发展时间和周期长,在行业内往往具有一定的资历。但在我国当下的发展下,伴随着长时间发展和较老的资历的公装企业往往并没有采用现代管理方式,而是以过往经验和管理模式支撑着公装企业在当前国情和对地域范围的熟悉下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与之相应的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和负责人往往伴随着公装企业一起发展,拥有丰富的财务经验但对于成本会计分析等偏向管理决议的领域缺乏专门的知识和认识,而财务负责人对于成本会计的忽视也导致了财务部门对于成本会计下的数据挖掘和分析领域缺乏学习和深入了解。在公装企业的财务部门,缺乏对于成本会计中成本数据的挖掘方法上的认识和新成本理念下的专业素养水平,导致了财务部门的成本会计数据挖掘和后续的分析报告无从谈起。尤其是数据挖掘上,尽管财务部门资深人员和负责人可能具有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但数据挖掘除了依靠对于成本数据的敏感额分析能力之外,更需要一定的数据挖掘工具使用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于部分资历较老的财务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且财务部门人员在数据挖掘方面多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实战能力,造成了公装企业的成本会计分析有心无力,难以成行。

 

3.成本会计信息缺乏外界信息支持

 

在信息化社会公装企业的激烈竞争下,成本会计常常只关注于当下的工作和企业内部的成本水平,固步自封,忽视了外部成本管理信息内容。对于成本会计而言,尽管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企业在质量保证下尽可能的压缩成本。但对于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而言,其核算内容局限在企业提供的备选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在缺乏与外界信息的沟通之下,很可能失去寻找更好的帮助公装企业降低成本的市场信息和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上的分析方法与信息。

 

三、成本会计在公装企业运用中的对策

 

1.树立成本会计意识

 

公装企业的成本会计意识的树立应当从企业层面和财务部门两个层面引起重视。在企业层面,管理层应当从宏观层面考虑成本会计对于总体成本的计算和比较。以总体上的成本数据挖掘和分析作用来考虑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对于优势部分在成本采购中讨论成本压缩空间,对于重复材料部分考虑扩大采购规模,以规模上的优势换取议价优势。以某公装企业为例,由于本企业的规模和装修风格与用材上的优势,结合企业能接收到的客户内容和范围,企业开展了双业务模式,即公装和家装同时进行的方法,对于重合部分与对口材料企业议价,大量采购,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在财务部门上,要积极提高本部门的成本会计意识,将自身定位于既注重对外财务报告与分析,又能为企业提供成本和管理上的参考分析的部门。在成本会计的具体核算和分析上,财务部门要能对企业的过往投入与产出效果及后续的返工比以及材料的使用重复率等进行基本的计算和数据上的筛选和基础分析。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公装合作伙伴类型的过往投入产出与利润水平比例上的大量财务数据上的比较,财务部门可以与市场部门合作,提供财务上的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开拓和精确比较各个市场细分下的利润水平和对企业的盈利影响,帮助企业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财务部门在基础的成本管理内容之外,应当对于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提起警觉,树立优秀的成本管理意识,从多方面考虑对于公装企业成本有利的财务内容。

 

2.提高公装企业成本会计部分的专业水平

 

公装企业的成本会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岗位设置或者职能设置,而是需要各岗位之间的配合与分析,在总体上提升企业成本会计数据挖掘和分析中的能力。对于公装企业成本会计数据挖掘能力和分析较弱的,可以将部分岗位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学习成本会计的数据挖掘能力和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在客观上,配套措施方面应当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推行,在能力下拥有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在软件使用中,有条件的还应当在企业内部推行企业资源管理等软件,在企业内部建立资源和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帮助财务部门多方面多维度获取成本管理所需要的辅助信息和数据挖掘后分析中的非数据部分的补充信息支持。通过财务部门的成本管理挖掘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带动财务部门整体的成本管理能力上的提高和成本知识的运用,加强岗位之间和合作,发挥资深会计在公装企业多年的经验判断能力,帮助部门更多的转型成为管理层辅助决策部门,提升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帮助企业在成本管理中获得在市场和利润上的更大优势。

 

3.加强外部沟通

 

财务部门在提升对成本会计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和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之后,应当积极关注同行业对于成本管理上的方法和成本管理水平,积极向公装企业中具有先进成本管理水平的企业学习,开展行业内部和相近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了解企业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管理方法,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增进对外部市场的了解,获取与本企业的比较信息。对于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对于成本控制有利的新型合作方式等,积极关注并考虑从财务方面做出分析,对于确实有利的,将财务上的专业分析提交管理层进行参考,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四、结语

 

作为公装企业利润和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成本会计需要在契合自身企业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建设和实践管理知识。成本会计根据公装企业情况在忠于本职下,不断探索新的成本管理方向,帮助企业在发展中保持一定的成本优势,增加在市场中的开拓能力和报价能力。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办学经费 投入分析 支出分析

一、引言

上个世纪90年代高职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以来,政府颁布了多项政策鼓励高职院校开拓多元化的经费筹资方式。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总体规模虽然不高,但是通过纵向比较发现,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有了较大增长,基本能够维持高职院校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缺乏相应的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机构,缺乏对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经费使用的效率。自2008年4月起,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职院校都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该平台数据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运行状态的重要信息,其中就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及支出方面的数据。通过几年的运行,笔者积累了许多第一手数据,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努力构建一个动态化多层次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指标体系。

二、办学经费分析

学校的办学经费是办学资源中重点考察的要素之一,办学经费的匹配度分析包括经费收入和经费支出两个方面。办学经费与办学规模的匹配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所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要对影响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保障性程度的分析,该分析的核心指标为“生均数”和“比例数”,通过分析形成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保障度”的基本判断。

1.收入分析

以下为某省高职院校2008年度-2011年度办学经费投入情况: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办学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办学经费投入差距悬殊。民办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类型,它为区域经济社会培养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就投入来看,民办院校的生均投入只有公办院校的一半左右,而民办院校学费收入占其总办学收入的80%以上,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财政补助和专项收入之和不足10%,与公办学校相距甚远。高职教育不仅要有理论课程的必要教学设备,还要有实训课程的设备和场地,所有其需要比普通教育更高的生均培养成本,如果仅依靠个人承担高学费来补偿培养成本势必会降低普通家庭接受高职教育的概率,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特别是民办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

1.2生均经费增长缓慢。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办院校生均经费基本上在2万元/人左右徘徊,而民办院校的生均经费也基本上在1万元/人左右徘徊。当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大速度超过教育经费投入的速度时,生均经费增长幅度就会减少,将无法满足学校教育的常规要求。虽然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生均经费也在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如果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增长的速度时缓慢的。不少学校因为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备缺乏、师生比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3社会捐赠状况较差。社会捐赠收入所占比平均在1%左右,而且上下浮动大,是一种不稳定的经费收入。

2.支出分析

以下为某省高职院校2008年度-2011年度办学经费支出情况(见下表):

从以下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办学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民办院校的生均支出远小于公办院校的生均支出。从数据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与投入相对应,公办院校的生均支出基本上在民办院校生均支出的2倍左右。由于投入的先天不足,民办院校在内部管理上,特别是在经费支出的分配上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不然,随着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的不断减少,民办高职更加举步维艰。

2.2构成比例上其他支出基本超过超50%,其次为征地基建、日常教学、设备采购,教研改革和师资建设占比例低。公办与民办院校间在征地基建、日常教学上的支出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公办院校的征地基建占比是民办院校的近1倍,而民办学校的日常教学占比是公办学校的1倍。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之间的指标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示范院校和非示范院校间指标的差异性相对就不那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指标数据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比如总体收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也有些指标数据存在不可比性,比如公办学校的校均支出和民办院校的校均支出存在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办学规模的不同所引起。但是两个核心指标 “生均数”和“比例数”确实是可控的,具有完全的参照意义的两个指标,以下就围绕这两个核心指标对构建经费指标体系提出几点意见:

1.关于生均投入(支出)

从近四年的数据分析,公办院校的生均投入(支出)总体上维持在2万元左右,民办院校的生均投入(支出)总体上维持在1万元左右,并基本上呈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不大。生均经费投入的不足将导致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高职教育需要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师资,充分的资源才能保证人才的培养,因此政府应根据各类学校的需要,制定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生均经费的拨付标准。民办院校要拓展筹资渠道,努力加大除学费外的其他资金来源。

2.关于学费在收入中所占比

公办院校学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约为30%~40%,民办院校的学费所占比则达到80%以上。各类高职院校收费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学校对个人吸引力的下降,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收费制度,政府作为监督机构,应通过宏观调控,建立成本预算机制,控制学费的制定范围。以更加合理的学费方案,吸引个人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应较当前有所下降。

3.关于社会捐赠在收入中所占比

社会捐赠在收入所占比基本上在1%左右,其中示范类院校最高,达到1.3%,非示范类最低,只有0.7%,但总体来说,社会捐赠所占比是偏低的。社会捐赠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接受捐赠的意识淡薄,对捐赠是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捐赠的法律法制环境不足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欠缺也给发展系统化、专门化的高职院校社会捐赠事业带来困难。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与媒体的合作,加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尽可能多的筹集捐赠,以加快学校的建设发展。政府也应该在社会捐赠的制度和经费管理方面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捐赠环境,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缓解学校经费问题。

4.关于教科研和师资在支出中所占比

教改科研和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教改科研和师资建设所占比在学校总支出中占的比例只有4%左右,虽然有逐年提升的趋势,但总体比例还是还是偏低。在具体数据上,民办院校高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四年平均值达到5.3%,公办院校只有4.2%;示范类院校大于非示范类院校,示范类院校四年平均值达到5%,非示范类院校只有3.4%。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充分保障教科研和师资建设的投入,继续提升教科研和师资在支出中所占比例。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评估课题组.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1-2012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2013.08

[2]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评估课题组.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0-2011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2012

[3]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评估课题组.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09-2010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2011.06

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财务人员 转型 策略

近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与广泛应用,大部分企业已经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繁琐的手工记账方式,逐渐走进了信息化发展的殿堂。ERP系统的全面推广很好地使财务系统与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等系统进行了融合与集成,彻底打破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壁垒,形成了一个共享数据平台。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信息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很多财务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不再是难题,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规范实现企业财务核算一体化管理,在企业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内部控制、业绩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数据挖掘等广泛的使用对财务工作、财务行业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大数据背景下将何去何从,该向什么方向转型,这将是对其工作职能的新定位、工作思路的新转变。

一、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人员工作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财务人员已经逐渐转型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传统的财务分析数据工作逐渐转为综合思维的过程。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财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尽可能多的收集终端数据资料,然后将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汇总,通过汇总后的结果再对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对数据的收集、存储是最为简单的一步,而真正掌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信息、探寻数据信息中所蕴含的商业价值才是重要工作。在大数据时展的全面推动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还必须在了解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后帮助企业做好决策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

(一)具备大数据分析的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财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应具有战略视角,去优化、分析大数据带来的意义。在传统的手工记账中,会计人员通过手工记账的方式完成对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工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财务人员的双手,代替财务人员完成了数据分析的大部分工作。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已经从简单地结构化的数据分析转化为对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通过这些有效的数据分析帮助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的管理中、风险规避中提供数据依据。

(二)实时分析数据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数据海量。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实时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行业变化趋势,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比竞争对手了解市场、占领市场。例如:麦当劳中的员工所关注的并不是那些报表中死板的数据变化趋势,而是关注每天光顾的顾客有多少,通过这些了解与关注,他们会对麦当劳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因为这些数据能够帮助麦当劳及时针对自己的问题做出改进,而不是等到月末才进行。这种实时数据的分析与掌握,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的分析能力,还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从而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搜集到信息,为会计人员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创造条件,争取时间。例如:宝洁、沃尔玛等大型国际企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这种实时数据分析。

(三)利用大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大数据时代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就是随时随刻的数据都是新的、都是变化的。企业将这些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收集,帮助企业做出在传统会计形势下无法做出的决策。例如:对于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时,不仅要关注拖欠企业资金的结构化信息,还必须对该企业非结构化信息予以集中收集、总结、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不再盲目地确定计提比例,而是通过最真实的数据对该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进行确定。数据驱动型决策是用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来取代高层管理者的直觉判断,这是现代管理决策的重大变革。

二、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的转型

(一)财务人员应向“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人员”转型

如前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会计逐渐彰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的财务人员应积极调整思路,逐渐向管理会计的方向转型。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与内部控制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微利时代成本的高低将成为企业获利的关键性因素,在大数据时代下,专业的成本分析与控制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还必须对企业的各项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环节、企业的内控流程等进行了解与高度关注。并在成本控制系统地帮助下,充分挖掘相关成本数据,并对成本数据进行合理的分配、归集、构成分析等,从而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奠定基础,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

(二)财务人员应向“全面预算人员”转型

现代企业进行的管理基本都是事后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ERP系统对企业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对数据穿透查询,结合企业的预测目标,将企业事后管理逐步地变成事前控制。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事前控制、预测等对企业管理十分重要。在大稻菔贝下,预算作为财务管理的领头羊、核心,要求企业实现全员参与预算、财务人员需要站在企业战略规划的高度,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最后的预算分析报告的编制、预算绩效考核,以及预算对未来目标与战略的影响与规划,使预算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因此,大数据时代需要企业的财务人员向全面预算人员转型。

(三)财务人员应向“专业财务分析人员”转型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分析技能,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提供更有价值的分析。因此,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应积极向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转型。

(四)财务人员应向“风险管理人员”转型

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实践证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战略型财务人员需将企业的风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向风险管理人员转型。

(五)财务人员应向“技术型财务人员、战略型财务人员”转型

大数据、大财务理念的延伸与拓展要求财务共享的产生,并在未来成为主要的工作环境,并借此形成数据中心,为未来的决策与发展奠定基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是财务人员在大数据时代转型的另一个方向。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设计好的专业的标准与流程,例如:应收应付款项、费用报销、明细账的管理、总账及各种财务报销、资金的管理、税务的合理筹划等。以上,就是进行财务核算和基础财务分析的。这一职能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并不很高,只要具有一定的财务基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经过一定的培训后既可以转型上岗了。这是对于那些处于初级阶段的财务人员的一个较好的工作选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与熟练以后,可以向更高级的技术型财务人员、战略型财务人员转型。

总之,大数据、大财务时代的到来与不断深入发展,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财务知识、还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管理才能、分析能力、大数据的整合能力、利用大数据评估企业风险的能力。因此,我们坚信,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的转型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窗户,未来的财务人员必须是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为大数据时代时刻准备着。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

[2]隋玉明.大数据时代集团财务共享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4

篇7

事业人事科需要熟悉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尤其熟悉电商公司招聘模块,对招聘流程和各个环节熟练运用招聘技巧和测评工具,能够快速拓展和利用各类招聘渠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事业人事科工作职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事业人事科工作职责1

1. 负责各招聘渠道管理,招聘信息维护、简历筛选、面试,做好招聘跟踪记录;

2. 负责办理员工入职及转正、调动、离职等异动手续;

3. 负责组织新员工入职培训(公司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等相关培训),组织在岗培训;

4. 完成领导交代的其他事项。

事业人事科工作职责2

1、 根据公司人员编制要求独立开展简历甄别、电话面试及面试邀约;

2、 能独立组织开展招聘工作,利用公司各种有利资源,组织开拓和完善招聘渠道;

3、 跟进招聘进程,独立进行复试安排和offer沟通并做好反馈工作;;

5、 根据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定编定岗状态,进行工作分析,编制并及时更新职位说明书;

6、 进行人力资源日常事务类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入职手续办理、考勤统计等;

7、 协助部门开展培训、企业文化工作;

8、 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事业人事科工作职责3

1、在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政策和指引的框架下,建立并实施人力资源方针和行动计划,以支持公司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2、负责组织起草、修改和完善人力资源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3、负责招聘、培训、薪酬、考核、员工关系等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事宜;

4、定期进行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提交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5、协助推动公司理念及企业文化的形成;

6、负责部门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协助完成公司安排的其他工作。

事业人事科工作职责4

1、负责招聘工作,应聘人员的邀约及面试安排,完善员工入职、离职、转正、异动等相关工作及流程;

2、负责员工考勤及薪资核算,内部员工档案的建立、管理与维护;

3、负责公司行政后勤类相关工作;

篇8

企业在制定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时,应对企业的客户群体进行分析,知道客户的特点,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与传统产业或服务企业的客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双重性

传统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一般是一维的,即一对一或者面对面地与单个客户交流,不涉及第三方的参与。但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不同,它是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是处于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的连接纽带,所以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一项服务要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服务对象,也就是介于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第三者”。在供应链条上,是介于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或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第三者”,一方面要服务于供应商,另一方面还要服务于制造商或者是零售商,因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双合同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基于合同基础上的客户,这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要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同时满足他们的需要,使顾客满意,提高自身客户的忠诚度。

2.单合同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一个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客户,但还面对一个即将建立合同的潜在客户。此时,企业一方面要满足这个现实客户,另一方面要考虑利用这个业务机会获得潜在客户的认同,使其成为现实客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客户(现实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不满意都可能导致双倍客户的流失。例如,对于轿车整车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一个客户是轿车制造商,另一个客户或潜在客户是轿车零售商,如果不能满足制造商的需要,将会失去零售商客户。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三角”客户关系。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的变化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数量相对较少且变化率大。传统企业的客户多是分散的个人而且数量较多,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是较大的生产企业或零售企业,其客户数量相对集中且较少。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服务过程中,一旦不能满足其双重客户中的任何一方,通过客户间的彼此交流,将会失去网络上的其他客户。由于每个客户都有相关联的企业,于是通过客户信息的传递,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会失去其他企业的忠诚,导致大量客户流失。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框架设计

构成运营型CRM。实现企业服务自动化,存取与客户及网络客户有关的信息,包括客户所需的服务列表和客户及网络客户的基本信息(内部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这是物流企业整个CRM 系统的基础,包括生产商及其供应商基本档案、生产商与供应商合作情况,物流流向的跟踪记录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确保这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全面管理。

数据分析。在不同的数据子集和不同的抽象层上进行数据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存入客户数据库及网络客户数据库中,结合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前面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组合分析、潜在客户分析等等)产生统计结果,作出分析报告,为相关部门及整个系统运行提供集成的、面向主体的统一数据分析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决策,从而避免出现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

决策引擎。企业决策者作出适合客户的服务模式,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子模块,结合上面的分析结果,作出具体客户的服务模式或客户组合服务模式,客户服务模块是CRM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针对同一个客户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形成适合CRM实施的文化体系

调整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一个适合CRM实施的企业文化体系。大多数的物流企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这样就需要企业上下各级人员首先要学习并运用这一理念,形成一种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的经营思路等企业文化特征,从而使全体员工树立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再落实到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

(二)进行客户细分

传统的客户细分标准有:客户的规模、客户的地理位置等,但客户的价值是更适合以客户资源价值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客户关系管理的细分标准。根据客户价值可将企业的客户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点客户,约占企业客户总量的5%,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其贡献的价值占企业总价值的百分比)为80% ;第二类,普通客户,约占企业客户总量的15%,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为l5% ;第三类,小客户,除以上两类客户以外的客户群体,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率仅5%。物流企业可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三)正确理解客户资源

正确理解客户资源,就是要如何得到客户、留住客户以及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从而进一步巩固客户群。国外的物流企业把客户作为一种策略性的资产来进行运营,十分注重对优质客户的培养和保持,因为赢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大约是留住一个老客户的6~8倍,而且新客户的忠诚度低,难以接触和保持。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针对性地对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物流服务,是提升客户忠诚度的有效途径。由于不同客户的产品特性、采购策略、市场策略、客户服务政策等都不相同,因此无论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响应速度上的要求,都呈现出很强的个性化特征。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客户,为其量身定制地提供仓储、运输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存储、分拨、包装、加工、配送、结算、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物流服务,满足其个性化的物流需求。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同一客户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服务模式,因为CRM是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将客户而非中心服务放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位置。

(四)提高客户忠诚度

篇9

在企业层面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联系自身特点,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企业如何通过加强和创新财务管理,促进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海电气集团为例,阐述创新财务管理,促进工业企业去产能稳增长。

上海电气集团是一家综合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主要产业板块有高效清洁能源、新能源、工业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上海电气集团处于竞争性领域,在新常态下行业的产能过剩对其造成重大影响,产品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同时设备利用率严重不足,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公司意识到,开展以去产能为主的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盈利能力的需要。在这一改革中创新运用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重新审视投资项目和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去产能

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中,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投资者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无论采用哪种“最大化”都局限于企业自身,忽略了社会价值和企业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如果每企业都各自为政,就很可能破坏社会经济环境,使“供给”失衡、“生态”失衡。只有当企业追求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一致时,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反之,脱离社会价值,就不可能提升企业价值。产能过剩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企业不顾市场总需求,盲目投资、盲目扩能是其重要因素。在新常态下,利用现代财务管理理念,重新审视企业的投资项目和生产能力,是企业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必要举措。

1.重新审视投资项目

本世纪初期,在以投资拉动经济作为加速发展经济主要手段的背景下,各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这些投资项目究竟是否达到可行性分析的目标,是否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后劲值得商榷。

上海电气集团以新经济发展理念和新财务管理理念,对近十年规划以来的投资项目进行梳理和重新评估。发现有近70%的投资项目未能达到可行性分析的目标,有30%以上的投资资金不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成了企业的“包袱”,相关企业陷入亏损状态,成为新的“出血点”。

如对下属S重型机器厂投入数十亿资金进行热加工扩能改造,从冶炼、铸造、锻造到热处理全面建造新产能,在冶炼环节添置大型“电渣重融”设施、在铸造环节扩大生产场地、在锻造环节新造1.65万吨油压机(已有万吨水压机)及相应的机械操作手、在热处理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原本打算以“极端加工能力”在行业内建立竞争优势,并改善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局面,但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同行业其他重工企业及专业热加工企业也在投资。当S重型机器厂的投资完成后,市场对大型铸锻件的旺盛需求变成了供大于求,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加之大型锻件的技术攻关滞后,报废品损失严重,企业陷入亏损。如对T输配电公司投入数亿资金建设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当生产基地建成后,市场同样出现大型变压器供过于求的状况,漂亮的厂房设备成了摆设。

上海电气集团进一步以S重型机器厂为例分析了投资项目失败的原因:一是未充分考虑社会同类产品的产能,在“投资竞赛”中,不仅造成竞争各方的“多败俱伤”,而且造成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缺乏“重技术、轻资产”的指导思想,没有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而是急于资产投资。如果引导S重型机器厂以研制大型锻件为重点,以外协和适当添置关键设备解决生产瓶颈,尽快形成核心技术和工艺手段,不仅能抢占市场、填补空白,而且还能节约资源,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三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地处市区的S重型机器厂大量投资热加工产能,即使能取得一时的企业经济效益,但是付出了污染环境的沉重代价,破坏生产力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新常态下企业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宏观调控“去产能”,而要看准方向主动“去产能”。上海电气集团对S重型机器厂的产能进行大幅度调整,在热加工产品中仅保留技术含量高并与业内核电设备等产品相配套的大型锻件;在冷加工产品中仅保留与电站设备相配套的研磨设备,其他生产能力和相应人员进行妥善处置。对A输配电设备公司的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停止使用,归集团统一规划,以备今后市区优质企业动迁或发展新产业使用。

2.重新审视生产能力

产能过剩不仅体现在新增投资所形成的产能中,而在原有传统产业的产能中也会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形成“过剩”。同样需要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分析判断。

上海电气集团是由原上海市机电工业局管辖企业重组改制而成,早期有数千家企业、涉足数百个行业,在前一轮国企改革中已调整收缩为数百家企业,集中于“四大业务板块”的发展。但是在工业装备板块中,仍保留了当时市场需求还比较旺盛的产业及相关企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少生产能力已落后于需求,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如印刷机械设备,曾经是市场的抢手货,而随着数码印刷、电子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市场需求逐步下降。财务部门会同业务部门,全面分析了集团内印刷设备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化、全国印刷设备的生产能力、市场对印刷品的需求。认为虽然目前新媒体还不能完全替代纸质读物、数码印刷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印刷,但大型印刷设备的产能已经过剩,应及时退出。企业可避免在“夕阳产业”中打价格战,影响经济效益;对社会而言可促进环保型的新媒体发展。集团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了上述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关闭了从印刷机到切纸机、折边机、烫印机等所有工厂,并关闭之前为发展印刷机械而收购的国外Q印机公司(平面印刷机)和G印机公司(轮转印刷机),妥善处理了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和人员安置。

上海电气集团经过全面审视,还着手对纺织机械、冶金矿山机械、普通机床、液压气动设备等产业的产能进行处置。

二、完善财务管理内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结构调整

传统财务管理以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分配为主要内容。新常态下,应进一步从合理配置资源出发,筹集、配置资金,推动优势产业创新自主技术、产品更新换代、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品,大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对“僵尸企业”停止输血,资金用于安置职工和处理遗留债务。

1.支持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源,技术研发是技术创新的主要环节,在资源配置上首先要支持技术研发。

上海电气集团在新常态下,不仅技术研发费用逐年增加,而且还完善了由集团科研管理部统一领导、以集团中央研究院为核心、以各产业集团(二级企业)研发中心为配套的科研体系。在科研管理部的立项管理下,中央研究院侧重共性项目、重要项目的技术研究,各产业集团(二级企业)研发中心侧重本产业个性的技术研发、注重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改变过去重复立项和单纯追求研发费用占比,忽视研发效果的状况。在财务管理上,加大研发费用集中投入的力度,加强研发项目的绩效考核,促进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科研成果形成。

2.支持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换代和扩大产品系列是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在资源配置上要给予积极支持。上海电气集团不但支持电站设备企业开发和生产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的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而且响应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列入《中国制造2015》的重型燃气轮机。为加快取得自主技术,收购了意大利A能源公司40%股权,吸取A能源公司重型燃气轮机技术优势,发展自主技术的重型燃气轮机。在I集收购资金中,财务方面充分考虑资本结构、筹资成本、汇率风险等因素,在最佳时机窗口以A级国际评级发行了X亿美元境外债,创亚洲A级企业发行票息最低的记录,有力支持了对A能源公司的股权收购。目前上海电气的重型燃气轮机已销往广东江门等发电厂。

3.支持新产业发展

作为综合性的工业企业,在“去产能”的同时还需培育和发展新产业。在资源配置上,经过充分论证,择优支持,既积极推动新产业发展,又防止产生新的产能过剩。

上海电气集团的风力发电设备是近年来发展的新产业,但也面临风电设备市场供过于求状况。在市场“洗牌”过程中,必然取决于产品的竞争能力,优胜劣汰。上海电气究竟应主动退出市场,还是提升竞争优势、做强风电设备。集团财务部门会同相关业务部门,对风电设备市场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并选取行业领先的两家风电企业作为对比企业,从市场、产品、技术、行业上下游、商业模式等方面展开比较研究,提出上海电气风电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提高竞争能力的措施建议。分析报告认为,风电是环保能源,风电设备存在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上海电气的风电设备具有较好的研发和制造基础,起步产品的功率已达2.0兆瓦,并涉足海上风电设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道路,研制大功率风电设备(过剩产能集中于1.5兆瓦的小功率风电设备,大功率设备可以节约风场占地面积)和海上风电设备(用于沿海滩涂风场,水深约10米)及拓展风电工程总承包,并可对风电设备业务补充配置相应资源。集团管理层和董事会采纳了分析报告的意见,对风电公司进行适量增资,并提出加快新产品研制和降本增效的具体要求。目前上海电气已研制成功4.0兆瓦以上的风电设备和大功率的海上风电设备,迎合了市场需求。承建的滨海一期25台4.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响水近海37台4.0兆瓦风电项目已并网发电。近期又承接了江苏盐城滨海北区风电100台4.0兆瓦海上风电设备项目。同时与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制了目前国际领先的6.0兆瓦海上风电设备,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的选择范围。上海电气的风电设备业务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年销售收入已逼近百亿元,经济效益逐年提升。

上海电气对环保业务也逐步投入,使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垃圾发电、多生物质发电(树叶、秸秆、甘蔗等)的产品研发、设备销售和工程项目大幅增加。

4.妥善处置“僵尸企业”

上海有一部分企业,在第一轮国企改革中考虑到其在所处行业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尚有一定利润,能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而被保留下来。在新常态下,这些企业技术落后、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进一步暴露,出现了趋势性亏损,资金严重紧缺。

对这部分企业是不断输血,保持稳定,还是尽快加以处置。上海电气采取了“救人不救厂”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职工进行妥善安排。在资金配置上,不再对“僵尸企业”输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职工安排给予资金支持,坚持善待职工。具体操作中既做到公平公正又对困难职工加以照顾,通过培训提供职工再就业的技能和机会。

通过对“僵尸企业”的处置,集团减少了亏损企业户数和亏损金额,并减少了资源的无效占用,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益。

三、拓展财务管理方法,积极开展提质增效,促进企业稳步增长

传统财务管理的方法工具,偏重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评价。在新形势下,需要将财务与业务相结合,扩大分析范围,创新管理方法,在财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在业务源头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并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增长。上海电气在努力拓展财务管理方法、开展提质增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运用“大数据分析法”降低采购成本

上海电气从事的装备制造业,具有“料重工轻”的特征,有些大型装备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80%。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是上海电气降本增效的重点。虽然上海电气长期以来重视材料采购降本,并列入对下属各企业的绩效考核,但由于缺乏全面可靠的数据分析,难以准确衡量各企业的材料降本效果,并难以找出影响材料成本的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性降本措施。

上海电气利用ERP系统中积累的多年采购记录开展“大数据”分析。首先在机床厂、风电公司、电机厂三家企业进行试点,这三家企业3年来的采购记录分别为16万条、11万条和126万条,涉及物料编码分别为3.9万个、0.5万个和9.4万个。从采购单价、采购频次、供应商、采购员四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在采购单价维度,反映3年来降价、持平、涨价的物料个数和物料名称。如发现某企业有113个物料连年涨价,这可以提示管理者研究,是否能采用替代材料,如有不能采用替代材料的是否能与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锁定采购价格。在采购频次维度,反映每种物料的采购次数,发现某企业有39.47%的物料3年来仅采购1次,这可以提示管理者研究,如何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零部件通用化,减少单次采购容易造成的库存积压。在供应商维度,反映各种物料分别在哪家供应商采购,发现某企业有同一物料在多家供应商采购的情况,这可以提示管理者研究,能否采取集中采购以提高议价能力。在采购员维度,反映每个采购员的采购行为,发现有采购员明显在材料价格高的供应商处采购,可以提示管理者加强对采购员的管理。在三家企业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大数据”分析系统,引入各种物料的各年市场平均价格,得出剔除市场价格变动因素的实际采购降本金额和实际采购降本率。然后将这一分析方法推广到集团内各企业,在集团层面可以看到各企业的分析数据。

“大数据分析法”在材料采购领域应用后,在集团层面和企业层面分别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材料降本措施;有可靠依据的材料采购降本绩效考核,进一步调动各级经营者深入挖潜的积极性。上海电气的总体年采购降本率达到4%,极大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增效。

2.开展基于信息化的目标成本管理

上海电气大力推进基于信息化的目标成本管理,在各产业集团和各直管企业,成立由领导牵头,由财务、设计、工艺、采购、制造、营销和信息化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目标成本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从产品市场价格和目标利润出发,倒逼成本,制定各项成本目标。并以信息系统为载体,随时对照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实现目标成本。如电站集团,在实行对下属企业一体化领导的基础上,由集团统一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一是以10%以上的利润率(不同产品有所不同)为目标,依据上年同类产品实际成本和当前产品价格计算成本差额,制定降本目标。二是以设计降本为龙头,在以成套电站设备销售为主的情况下,对机(汽轮机)、电(发电机、电动机)、炉(锅炉)、辅(电站辅机)进行统一优化设计,改变过去由各厂独立设计所留有的多余功能,不但降低了产品成本,而且增强了成套发电设备的协调性,在设计阶段达到降本目标。三是设计部门根据优化产品设计后各类产品所需材料确定BOM数据,导入ERP;采购部门根据BOM表和材料降本目标测定材料成本,导入ERP;工艺部门优化工时定额,导入ERP;财务部门制定各类费用控制目标,并经综合平衡,导入相关数据,系统生成完整的目标成本。四是在目标成本共享系统中,自动比对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五是召开目标成本管理专题会议,事中分析研究实际偏离目标的原因和对策,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下一年度的目标成本管理。六是将目标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紧密结合。电站集团多年坚持目标成本管理,累计比预算成本降低数亿元。如海立股份公司,在目标成本管理中推出新一代H型无外壳节能空调压缩机,并加强全过程管控,不仅降低了各类成本,而且以产品“小、强、韧、静”的特色扩大了市场占有率。

3.建立专项管控系统控制经济运行质量

上海电气在信息化系统和财务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下,针对提高经济质量的重点难点,建立全面预算管控、应收账款管控、资金票据管控、风险预警等专项管控系统。如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是影响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老大难”问题。虽有各种外部因素,但加强企业内部管控仍是重中之重。

篇10

2015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文件,由中国电信等企业主导的IEEE 1888标准正式成为全球首个能源互联网国际标准。至此,“互联网+能源”有了更切实有效的依据和保障,预示着能源互联网行业已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

2015年7月,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能源要从生产、运输、消费各个环节,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方位变革,对我国能源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对解决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供需不匹配、产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互联网+传统能源:智能技术的引入推动能源革命

时至今日,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仍是煤炭。在对煤炭行业出路的深入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目光锁定在了煤炭流通环节。引入“互联网+”的创新理念与应用技术,无疑将为煤炭运销体系带来颠覆式变革。据统计,目前国内有80多家电子交易平台涉及煤炭交易,部分煤炭企业甚至直接建立了自己的电子交易平台。特别是中煤集团,不断尝试以“互联网+煤炭”的思路来应对企业经营模式转型带来的挑战。它历时5年完成了ERP(企业资源规划)对整个集团的全覆盖,同时加强露天矿GPS卡车调度系统、固定岗位无人值守数字化矿山、O2O大宗煤炭电商平台等“乌金科技”的实际应用。此外,与工业4.0中的数字工厂相类似,数字化矿山建设正成为煤炭行业生产转型的重要环节,因为它实现了煤矿生产管理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一体化,通过远程化、自动化、无人化等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并减轻了由此造成的损失。

石化行业的“互联网+”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渗透到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及金融互联网等各个领域。石化产品大多是危险化学品,传统物流效率低下,监管困难,事故频发,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借助交通部推行的电子运单系统,未来危险化学品物流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匹配、集约高效、可视化监管、平台化运营。在石化产业电商的推进过程中,加油站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上游链接生产、物流、贸易企业,下游链接消费者,油品的商品属性、消费属性、金融属性在加油站这一节点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呈现。目前,数字化油站的建设已经拉开序幕,未来油品与非油品的精准组合营销和油品跨行业的相互联通将成为主要的营销模式,消费者将享受到更加便捷多元的服务,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储油理财。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成功搭建加油站O2O管理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资讯服务、采购配送服务、油站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及油站管理服务,进行品牌策划运营,并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山东、北京选定了40家加油站进行试点,预计今年将建成1000家加油站O2O联盟并推出联盟加油卡。

互联网+新能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目共睹,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而“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化、开放性,无疑将有助于该行业可持续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分布式光伏系统已经模糊了电力生产者与电力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将光伏电池板、汇流箱置于家庭、企业办公楼、厂房等建筑物的屋顶,通过光伏逆变器、配电柜及其他设备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实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就近消纳、电网调节”的运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同时,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太阳能光伏项目运营资源整合平台,统筹技术研发、金融投资、生产运营等各项资源,提供一站式太阳能光伏电站体验服务,能够促进资源运用进一步优化。

在各类新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是技术相对成熟并具备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目前,风电设备的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利用智能风机和智慧风场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风场一切数据和运转情况全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所有的电气控制都由一体化设计来完成,可以增加用户收益,提高可靠性和可用率,增加电量产出,降低成本。远景能源作为风电设备行业的后起之秀,已在智能风机的设计与制造、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上有了诸多尝试和探索。通过在风机上安装附带自我诊断功能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控风电机组的运行情况,如遇到运行故障,工作人员可选择远程复位重启,而非进行传统的拆开检修,让工作变得更便捷更精确。

互联网+能源管理:能源信息流的有效监控与分配

大数据的综合利用,正在构建“互联网+”能源管理新模式,进而实现能源数据与信息流的有效监控与分配。能源产业借助互联网打造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以此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数据,可以实现组织公共资源,提供数据存储、实时监控、可视化管理、数据分析、风险控制、能效分析等功能。构建行业级的应用和服务平台十分重要,互联网只有掌握大量数据并进行更多有效分析,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进而管理能源消耗。

基于互联网下的能源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将企业与社会公用能耗统计由过去的后置变为前置。对能源行业本身来说,其最大作用是将原本分散的能源数据统筹分配、合理协调,通过对来自于各能源企业的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比较,为行业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于节能行业公司来说,充分使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能加大节能力度,增加透明度,对于融资、运营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互联网可以为能源监管提供便利,提高其工作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对于能源单位来说,可以将企业纳入到整个行业当中,并从数据中得出清晰明确的分析报告。

例如,美国售电市场50家最大的售电公司中,有27家都是Opower的用户。Opower拥有37%美国家庭的能源消费数据,它通过数据分析为售电公司和用户提供节能分析报告。北京开展的10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建设,也是希望实现能源流与信息流同步传输,用户可实时查询用电量、重要电器使用情况,预计可节能20%。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家庭能效分析评估、能源使用可视化管理、用能情况分析、家电运行控制、节能目标预测与控制、用能优化策略和能源管理决策支持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