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1:2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esp理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esp理论论文

篇1

专门用途英语的全称是: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缩写为esp。它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设计、开设的英语课程,不同于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划分了很多的专业列别和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专业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二、ESP的特征

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者都有着直接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特定行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以达到阅读和交流的目的;在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通过对专门性英语有的了解和掌握,能更进一步的得到相关指导和最新信息。专门用途英语重在“专门”二字,它是英语基础教学的扩大和延续,是从英语基础能力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程。

三、ESP的国内现状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高职英语所开设的课程过于宽泛,没有专门拟定的教材,也没有对相关专业进行专业的英语指导和培训。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最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教材都是英文版的,专业术语和用词都是英语,而学生学习的却是大学英语,没有专业英语指导老师,也没有专门的计算机英语课程。而专业英语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并非专业教师,基本上是由普通英语老师来担任,专业知识不够具体,专业指导存在盲目性,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与普通英语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和专业理论上与实际的脱轨,在真正步入社会运用于实践之时,高职院校学生并没有相较于本科大学学生的优势。

四、ESP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ESP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人才而言,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基本都是统一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大学英语。面向的是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材的统一和教师的分工注定了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意义只在于这是英语基础教育的延生,对于这些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并不能带给他们与专业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将ESP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中,能进一步细化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掌控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有着绝对重要的作用。对于和英语息息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如果能通过ESP理论,将大学英语细化分类,转为专业级计算机大学英语,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还是对于他们作为高职高专学生这一定位,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包括毕业以后的社会竞争中,都能让这些高职高专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的竞争中占到绝对的优势。当然,除了计算机英语,还可以分类为机械英语,汽修英语等等,在这个与国际化日渐接轨的必然趋势下,掌握专业技术英语,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进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ESP理论对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现在一般的高职院校专业英语都有了细化分类,比如英语教育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等等,这正是ESP理论逐渐应用到高职高专学校的一个体现。但是目前英语专业的分类非常统一,并没有特色专业,这会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之后与本科学院学生产生比较大的竞争,却往往竞争力弱于本科专业学生。而ESP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院的指导作用并不只在于此。细化英语专业,开设特色英语专业才是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更大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应该更强调实际应用,在本科大学不涉及的专业方面细化和分类,才能让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发展壮大。幼师,护士护理等专业的开展这是适应这一需求的发展结果。

(三)教材选编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大学的英语教学中,要选择一本适合自己学习和专业的英语教材对于许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材的选择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发展,专业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专业发展趋势,教学实践。对于能达到这种教学目的的教材,对于每个高职高专大学而言都有各自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基本的教材之外,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是英语教学更加专业化和实用化。

篇2

【关键词】参考文献;NoteExpress;管理软件

一、NoteExpress简介

NoteExpress是世界上第一款多国语言版的通用参考文献管理软件。(以下简称NE)2005年6月,由北京爱琴海软件公司研发推出,为众多研究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文献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受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者及研究人员的欢迎。NE已经成为中国文献管理软件市场上的第一品牌,拥有绝对领先的软件性能和市场优势。NE围绕科学研究最核心的文献信息,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导入、过滤、全文下载,以及众多的管理功能。NE的主要功能有:直接检索在线数据库;通过题录信息直接从在线数据库下载全文;多种方式导入题录;建立文件夹对文献进行归类;在Word 中直接插入题录信息,自动生成符合期刊格式要求的文献列表;丰富的笔记功能;强大的批量编辑功能;对保存的题录信息进行、去重。NE与传统相关软件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中英文兼容力、更高的文献管理效率,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功能、辅助资源和发展潜能。NE能够方便地在线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并导入题录。NE 2.X版可以在Windows 2000\XP\Vista\7(32位和64位),Windows Server 2003\2008\2008R2(32位和64位)等操作系统上运行:NE2.X版的写作插件支持MS Word 2003\2007\2010(32位)、WPS Office 2010 文字、Open Office写作工具软件:NE 对 TeX/LaTeX 也有良好支持。

二、NoteExpress对学术论文撰写的影响

1.提高研究人员工作效率。传统处理和管理资料的办法,是用Word 或其他办公软件将资料保存到硬盘里,资料较少这种办法有效,资料多了容易出现错误、低效、繁琐等问题;科研人员投稿必须面对不同期刊对于参考文献排列不同要求的问题,传统方法使得引文整理、标注和排序的工作量大、繁琐,并极易出错。NE用批量编辑器在“语言”字段设置汉语语言标识,对数据库中的参考文献重排,使所有的中文文章排列一起,不必逐条修改,节省了人力。NE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参考文献:论文及学术著作等对参考文献格式有严格的要求,如果手工插入引用的文献,仅字体、引文顺序的调整就要耗费很多时间,更不用说不同参考文献格式的调整和校对了,这个过程相对枯燥且费事。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工具管理资料。NE具有强大的批量编辑、强大的检索功能,而且多分类管理功能可以帮助你迅速定位,某篇文献。可以方便地建立文件夹对文献进行归类,也可以使用软件中的标识功能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同时,你也可以使用NE方便的为每条文献条目添加PDF、CAJVIEW、超星、doc等格式的附件。书目,手稿,软件以及图片等信息统称为题录。建题录数据库,一方面是为了写作时,能实时插入题录作为文中标引,NE可以将参考文献题录作为文中注释插入文章中,并且在文章末尾按照各个期刊杂志的格式要求自动生成参考文献列表。对于已经插入到word中的引文题录,如果在主程序中进行过修改,只要点击该按钮,文中引文及参考文献索引将同步更新。这样处理既精确又快速。NE安装后,如果计算机上有MS Word 字处理软件,则会自动安装一个MS Word插件。快速定位查找个人数据库中的题录,笔记等信息,使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是一种良好的科研习惯,可以节约科研工作者的宝贵时间。在同类软件中,目前NE格式化输出速度最快,并有多处贴近用户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可以启动多国语言输出模版,自动按照中英文参考文献的不同要求输出参考文献。通过NE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你关心的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你能够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重要专家,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分析结果能导出为txt和csv等多种格式,方便做出精准的报告。NE2.0版本可以对所有字段进行统计了,包括作者、关键词、主题词等等。对于已经下载了大量全文的用户,导入全文的功能可以快速实现将大量全文用NE管理起来,自动生成题录并将文献作为附件,实现文献管理的基本功能。文献题录导入、管理和分析,都能对科研人员的研究和资料管理工作带来方便。NE具有“综述”和“笔记”两项功能。通过“综述”的阅读方式,你可以阅读文献题录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和摘要等。通过笔记,你可以随时记录下看文献时的想法和关于研究的设想,这些信息都与你看到的文献信息关联在一起,便于日后进一步展开工作。NE具有方便且丰富的笔记功能,将NE主程序中选择的笔记插入到word光标停留处,该功能将平时阅读文献时记录的思想火花如日记、科研心得、论文草稿等瞬间产生的隐性知识直接插入word,形成论文成果,而且每篇笔记和原始文献之间可以相互链接,方便随时记录和查阅。可以通过点击题录列表下方的“笔记”按钮查看当前题录所链接的笔记列表。编辑笔记窗口的工具栏上有“插入到Word”按钮,可以非常方便的将该段笔记作为论文的一部分。参考文献数据和笔记的关联方便查阅;该阅读方式提供题录作者,标题,来源,摘要字段内容,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规范学术引用。学术界与出版界一般都把学术论著中是否详列注释与参考文献看作是反映学术论著和作者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视其为学术道德和治学态度严谨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编辑对注释和参考文献著录的原则把关不严和作者对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认识不全面还存在着错误引用、用而不引、不用而引,过度他引,不正当自引和模糊著引等现象。参考文献著录是科技论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稿件编辑加工中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正确、规范地著录参考文献,重视其时效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是减少编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期刊质量的重要一环。科研人员撰写论文时,NE可以帮助用户在正文中的指定位置方便添加文中注释,并按照不同的期刊格式要求自动生成参考文献索引。具体方法:先在Word 中点NE 工具条上的“格式化文献”按钮,在弹出对话框中点“格式化参考文献”标签,选择输出样式为“XX”;之后单击“布局”标签,分别设置参考文献标题、参考文献列表的字体字号和对齐方式,单击“确定”,即在论文末尾生成参考文献。在编排论文的参考文献时,你可以随时插入要引用的文献信息,NE会自动生成你需要的参考文献格式。而且如果你改投文章需要调整参考文献格式,你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一键转换,这样既提高了写作效率,又符合相关投稿规范。NE内置1600种国内外常见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样式。并且在不断增加。NE支持用户对参考文献索引输出样式的编辑;解决有些期刊要求引用类型的引文和注释类型的引文在文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格式的问题。如果希望编辑输出样式,让参考文献的文中标引和文末参考文献列表按照自己需要的方式生成,可以通过NE的菜单【工具】--->【输出样式】--->【编辑当前样式】来进行;也可以将自己需要的输出样式要求提在技术支持论坛,由爱琴海软件技术支持人员帮您制作完成。

3.保障信息安全。辛辛苦苦地整理和管理了个人数据库,但天有不测风云,为了尽量减少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带来的麻烦,或者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转移,便于携带共享,NE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可以进行数据库的备份。虚拟文件夹为多学科交叉的当代科研提供了解决办法,同一条文献可以属于多个文件夹但数据库中只保存一条。修改任何文件夹中的该条题录,在其他文件夹下都会同时修改;删除其中一个文件夹下的这条题录,其他文件夹中仍然存在,只有将最后一条题录删除掉,这条题录才会彻底从数据库中消失。NE还提供笔记回收站功能,点删除笔记时均将笔记删除到NE里的回收站中。以后,可直接从NE回收站中恢复笔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用户的数据安全。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学术英语 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4-03

学术英语课程(EAP)产生于1974年,与行业英语(EOP)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EAP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学尤其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侧重于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教学与研究,即“基于学术目标情境认知与语言学需求而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非通识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认为EAP 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进行科研,或者从事学术英语教学为特定目的英语教学”。

国内学者曾建彬等(2013)认为EAP教学是指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同样,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已在国内最先介绍ESP形成与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国家ESP课程的繁荣发展,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而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大连海事大学老师孙文抗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47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士论文写作情况,结果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半数以上的人并未从写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三峡大学老师刘凌玲指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甚至研究生论文存在学生论文抄袭的情况。因此隶属于ESP的EAP课程在国内虽然属新领域,但是毫无疑问,其研究定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EAP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试图为推动EAP教学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EAP课程教学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调查采用五级量表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设置了6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师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自测以及学生的课程期望。开放性问题主要涵盖受试者认为当前中南大学非语言专业EAP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期盼,专业英语教材及专业英语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期盼以及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南大学12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以及该课程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谷志忠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及济南大学刘红婵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开设特点不一等实际问题,在正式施测前邀请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包含25个题项的量表。为确保所得数据真实性,研究者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外,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同时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对老师及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4.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充分保证学生回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8道题,其中1~25为客观选择题,26~28为主观题。分6个聚类:(1)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及目的;(2)课程教学目标;(3)课程教材使用;(4)课程教师与教学语言;(5)学生课程评估与自测;(6)学生的课程期望。另设3道主观题,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学EAP课程的开设情况;另一方面与部分客观题相呼应,使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互证。

二 结果与讨论

1.信度与效度

根据Likert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分之间,以3分为检验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说明题设越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情况。研究者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以3分为检测值,综合反映出中南大学EAP课程开设总体情况。

显著性(p)值介于.000与.05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反映出该量表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5)。

2.定量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学生“选择EAP课程主要是为了修学分”题项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几项均值均高于3分,意为学生选择该课程动机完全是主动而非被动。

第二,教学目标。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学生们希望通过EAP课程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尤以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为最(mean=4.0)。学生希望通过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从事本行业内科研的能力,这与多数EAP教学目标相符。

第三,教材、授课教师与授课语言。教材考量题项设置希望使用的教材,与当前教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更多地青睐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是由EA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师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师自行决定使用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或网络资源,却都符合大部分学习者要求,不论是在内容编排(mean=3.5)还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课语言,学习者更希望是以英文为主(mean=4.0)。学习者不过于要求授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课程专业教师(mean=3.7),他们所期望的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要好,尤其口语要好,同时能够加强个人素养,学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

第四,课程评估与自测。“ESP教程各异,我们作为外来的评估者并不能为学生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试模式,因此对于ESP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ESP课上的收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总体对学校EAP课程赶到满意,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我对该门课教师教学方法满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认为该门修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好均值为2.7。

第五,学生期望。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者强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mean=4.1),同时希望语言类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mean=4.0)。由于选课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因而学习者认为使用的教材难度能够因人而异(mean=4.0),这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佐证,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实行分班分级教学。

3.定性数据分析

开放式问题,12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因专业、需求不同而对EAP课程期望各异。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存在哪些问题?”33份有效问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认为EAP课程开设是成功的。存在的问题则是课堂上学生罕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他们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更多注重提高口语技能,在写作方面,希望能够熟习整个写作过程及学术要求。

第二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本门课程教师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有76%的同学认为,该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流利的口语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另有31%的同学则认为是个人素质,比如严肃认真,幽默风趣。在所有这些答题者中间,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该课任课教师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你对改进学校学术英语课程有哪些建议”问题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联系学生具体的专业类型。

三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EAP课程以及EAP授课老师持肯定态度,并且对EAP课程具有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学EAP课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过于理论化,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缺乏具体实践,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其次,由于授课老师为语言类教师,本身是文科,不擅长理工科目,并且因选课学生专业不一,众口难调,因而课程更多地倾向于通识语言教育,专业性不强;第三,开设仅有一个班级的课程,授课对象却涉及多达1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4节连上,导致学生因基础参差不齐而参与度不高,课堂缺乏活力,临近期末逃课现象严重。因此,在之后的学术英语课堂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英语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练习学生专业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术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和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为本科生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仅有一个班,并且在调查开始前,已近期末,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忙于备考专业课,学生时有逃课,因而所能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因时间仓促,未能就当前学术英语课程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来的调查研究可以再扩大样本,更为全面地了解探讨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2]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85~88

[4]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2):1~6

[5]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7]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9~83

篇4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 模式 改革

一、ESP极其含义

专业英语的实质就是ESP。ESP是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的缩略词,是与普通用途英语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相对而言的。 专门用途英语一般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工作用途英语。其中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是指运用英语进行各种学术交流,例如阅读英语文献,撰写英文论文,进行论文答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工作用途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 或 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s)是指使用英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工作用途英语包括学生在求职与应聘,以及行业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全过程。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今,有很多高校用四、六级来衡量大学英语教学,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积应试教学,制造出大批高分低能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学习者。大学英语教学受大纲的制约,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教学依然以培养阅读为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时展的变化;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和高校的英语教学各行其道,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的教育缺乏整体性,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三、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大规模、系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局限于大一和大二两年,且以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终极目标。大三和大四除了零散的专业英语(主要有专业教师而非英语教师任课)选修课外,学生很少再接触英语。等到毕业时,不少学生反映基本上英语知识已所剩无几。笔者认为英语学习作为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应当贯穿大学的始终,并由普通大学英语课程过渡到大学英语ESP课程,将大学英语的重点放在ESP上,因为ESP教学是连接英语学习与专业实践的桥梁。笔者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脱节,没有在四年内进行不间断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及没有在四年内合理规划通用英语教学到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再到双语教学的渐进式转换。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英语面临的种种问题,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紧跟时展要求,改革教学模式。

四、大学英语ESP教学改革的模式及方法

1.四年不间断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目前的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包含两大分支: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并非相对立的两个部分,事实上,这两者都具有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上的语言共核部分。通用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则是通用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对于四六级考试后的后续英语,有必要通过开设ESP课程来传授与专业有关的因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英语实用的行业差异,变现有单一的、与社会和学生需求脱节的EGP教学为EGP与ESP教学的有机融合,完善并优化大学公共英语教学。

2.ESP课程设计新方法:

(1)以语言为中心。这是ESP课程设计中最普遍、最简单、也是英语教师最熟悉的课程设计方法,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旨在尽可能将目标情景分析结果与课程内容直接结合起来。它以学习者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各个阶段的分析制定教学大纲,再根据大纲编写教材,最后设计评估程序以检验大纲规定项目的掌握情况。

(2)以技能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任何一种语言行为都蕴含着用来生成和理解语篇的技能和策略。以技能为中心旨在抛开表面的语言行为,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做到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两者兼顾。

3.三种课程设计新方法对学习者考虑程度的比较。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比较后发现:以语言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忽视了学习者,课程内容的确完全取决于目标情景分析,未对学习者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管声称将重点放在了学习者上,但是由于过度依赖情景分析,并没有完全将学习者考虑进去,学习者只是被利用确定分析目标情景需求而已;而已学习为中心的方法变课程设计为一个动态协调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考虑到学习者。三种课程设计方法高下立见。

五、结语

ESP理论融合了学英语、学专业知识、训练专门用途英语表达能力“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ESP理论作为指导,贯穿整个课程开设、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用ESP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属性,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满足目标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相应的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使毕业生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 博洛尼亚进程 英语课程

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计划项目《中欧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的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2JK0285)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欧洲高等教育的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从而迎接多元的市场化挑战,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该协议要求成员国为高等教育提供跨国学习经历和多语言体验以提升欧洲认同感和就业流动性。以高等教育课程一体化和国际化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成为实现博洛尼亚协议的重要实施方案之一。为了确保欧盟各成员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水准,欧盟于2001年颁布《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框架》(CEF),旨在为欧洲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大纲制定、语言测试和教材编纂提供共同的参考标准。其一体化的初衷是促进成员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但由于欧盟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其外语教育的层次与内容千差万别,客观上阻碍了一体化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在CEF框架内需对原有外语课程体系作相应调整以适应一体化和国际化目标。

ESP教学模式探究的意义

特殊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课程作为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融合的课程类型极大地满足了外语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ESP课程本身专业性强、学科跨度大、学习内容与教学任务以输入性为主,由此对英语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挑战。怎样使ESP教学更有效成为ESP教学的关键?陈晓端(2005)宋秋前(2007)指出“有效”是从效果、效益和效率三方面进行考查: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了预期教学效果。效益指以相对少的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相对好的教学产出。效率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例关系。结合有效教学理念对ESP教学有效性的探讨试图探寻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1.ESP教学有效性应该具有怎样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有效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变量作出了规律性的总结,归纳性的描述与有效教学相关的不同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类教学交往过程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是教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问题。而ESP有效教学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出发,研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的教学有效性,其特殊性体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因此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2.ESP教学有效性是对有效教学理念的具体建构和实践。有效教学的理论对ESP有效教学的实践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二者的结合一方面揭示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规律,明确了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ESP有效教学的实践也将丰富有效教学对学科教学的应用,通过对实践的反思、认识的提升,对有效教学理论和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ESP教学有效性探究是以发展的眼光反思当代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一般英语课程与教学和教育价值关系的具体案例。薛忠祥(2009)指出有效教学的意义在于发现促进教师发展、学生进步的教学因素,结合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自我实现的过程。ESP教学的有效性反映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其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追求过程。对价值追求的思考在于对影响ESP有效教学的具体教学变量的批判性思维,即在反思中实现主体价值的更新。这种发展性的反思是价值观念演化和教育变革的根本动力。

欧盟大学英语课程模式

1.欧洲高等教育CLIL课程

对传统的英语语言课程进行改造处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英语课程可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跨国留学生;二是博洛尼亚协议要求大学生掌握除英语外的两门其他外语,这势必会减少原有的英语课程,因此只有选择以英语语言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的课程才能弥补英语课时数减少的损失,同时又不至于降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在课程模式上欧盟国家根据国情差异分别开设内容依托式课程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与特殊用途英语课程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内容依托课程起源于早期的侵入式教学(immersion),尽管两者都是双语教育,但CLIL更注重促进学科与语言交融,更强调保留不同的语言和通过语言工具实现学科学习。学界将CLIL课程按教学难易度分为主题模式、辅助模式、侵入模式和课程模式,其中前两项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进行简单的双语教学和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教学,后两种模式则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语言与专业知识,能胜任语言与专业融合的课程。在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中,由于北欧和德国英语基础相对较强,其英语课程大多选择CLIL课程以完善本国高等教育英语课程体系。这其中,德国、荷兰和丹麦大学中英语开设的学位课程分别占学位课程的5%与15%,特别是荷兰和丹麦更倾向于开设此类课程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兼容性。另外在瑞典的课程实践表明,CLIL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比本科生阶段更具针对性,学科教师在这一阶段也更愿意与语言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与潜在的大学学术文化,在现实中的教学合作案例有限使得内容依托课程还比较理想化(Fortanet & Raisanen 2008)。CLIL课程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教师的教学合作和教学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课程目标与内容本身强调知识学习,其课程难点往往取决于具体学科知识而非语言形式。现有研究表明即便是在英语基础较好的国家,此类课程在大学阶段的开设也尚处在摸索阶段。

2.欧洲高等教育ESP课程

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与CLIL课程的起点都是将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但在课程目标上与CLIL课程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主不同,ESP课程更强调语言学习。目前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中ESP课程分为商务英语课程(BE)、学术英语课程(EAP)和科技英语课程(EST)三种。

⑴商务英语课程是开设最多和分布最广的ESP课程。欧洲各商学院一直以来就有开设商务语言课程的传统,加之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使BE课程需求大增,这也为其他ESP课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Fortanet & Raisanen(2008)调研发现在本科阶段,BE课程主要以口语对话语体和口头陈述技能为主要突破口,其中意大利、西班牙与法国的课程还增加了听力与阅读技能。在研究生阶段,BE课程更为专业化,更关注书面交际和翻译,其中荷兰和瑞典的课程还包含语体分析训练等内容。

⑵学术英语EAP课程以书面语体、文本和学术规范与学术学习技能为基本内容,主要针对论文书写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具体语境,其在大学阶段的开设也比较普遍。尽管EAP课程可以结合不同语言技能,但在教学实践中EAP课程集中在学术写作技能。其中芬兰与荷兰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独立的EAP写作课程,旨在帮助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而其他许多国家仅在博士阶段开设了相应的EAP写作课程和口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与表达能力,兼顾国际会议的交际能力等。Fortanet & Raisanen(2008)等学者认为鉴于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有必要将此类课程下移至硕士阶段以有效衔接研究生英语教学。

⑶科技英语课程EST是欧洲大学几乎所有的理工类专业都开设的语言课程,主要侧重书面报告和口头陈述技能的训练。与传统的EST课程在内容上偏重术语翻译不同,语言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及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开发使此类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和前瞻性。Fortanet & Raisanen调研发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此类课程一般独立于学科课程开设、学科教师与语言教师合作有限。在德国,此类课程依然以传统的术语学习与翻译教学结合,而在瑞典,此类课程主要关注语篇分析,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此外,EST课程还特别注重特殊用途科技文写作,如说明书、产品手册和科技报表等(2008)。在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下欧洲高等教育英语课程由单一的语言课程转变为以学科内容与英语融合的CLIL和ESP课程,鉴于CLIL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此类课程在北欧国家和德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大多数国家为了语言与专业衔接和本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与国际化选择开设ESP课程,且侧重不同的语言技能,随着学生层次与需求变化而调整,在课程类型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对欧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分析

从ESP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内容与手段和教师合作与反思的不同方面统筹考虑兼顾ESP教学的效果、效益以及教学的效率问题进行建构。在深入探究的其取向、特征和策略后,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1.ESP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教育过程中以学习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的课程理念,体现动态的课程与教学观,统筹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深化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传统的ESP教学仅立足于从语言教学描述性知识出发探讨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忽视了从程序性知识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动态适应,缺乏从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学生发展等多角度的全面分析。将有效教学理念融入ESP教学丰富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发展了ESP教学有效性的外延,建构了ESP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概念。

2.对ESP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建构将为进一步开展ESP教学的实证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工具。传统的教学有效性注重学习成绩的量化考核,缺乏对教学生态体系中课程、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整体考量,功利性、片面性表象严重。ESP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为根本,综合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使教学有效性评价多元化、科学化。

3.通过对ESP有效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专业能力不仅要求ESP教师具备语言知识,同时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学科背景,在教学实施中需要具备多重的教学技能,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欧盟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使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进行教学,并力争在三年内达到本专业所开课程的5%-10%。尽管该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但各地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尝试从未间断。清华大学自2010学年起将英语课程分为EGP与EAP两个模块,其中本科一、二年级学习通用英语,三四年级学习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其内容涵盖学术听说读写和科技英语等。尽管我国大学英语课程在个别学校进行了尝试性改革,但这些个案不能掩饰我国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方面同欧洲国家相比在课程与教学上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对专业英语课程和内容依托课程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形成指导性的宏观的课程大纲与教学理念,导致在课程与教学上出现各校各自为阵,以及在教师配备、教材、教法与评价中的无序状态。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首要技术性难题就是以英语为本体的国际学术语言规范,由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SSCI和A&HCI数据库90%是英文期刊,这客观上导致我国大学科研论文与成果被国际认知的程度先天不足。因此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英语读写能力为基础,以阅读学科前沿文献和撰写学科论文为具体内容的英语教学效果的支撑。

综上所述,英语为学者、教师和学生流动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为其英语课程变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课程改革一方面扫除了课程设置的技术瓶颈,使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增强了其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调整势必影响原有的课程结构,教师配备、教材和评价方式的转变,从课程制度确定到实施,其调整与重组往往需要若干年的反复与实践。欧盟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英语课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首先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其中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是体现教学学术和科教融合理念的具体措施,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应以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地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此作为高等教育战略调整的重要步骤。其二,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语言教学条件千差万别,这对于同样是高校众多和外语教学环境各异的中国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无疑提供了有力的参照,目前学界对此类课程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和外语教学的积极影响已基本形成共识,笔者认为我国应尽快形成国家层面的CLIL和ESP课程指导性政策,将分散的各校实验性探索上升为宏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提升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层次,夯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ortanet, G. I. & Raisanen, A. C. 2008 ESP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Marsh, D. & Wolff, D. 2007 Diverse contexts-Converging Goals-CLIL in Europe. Frankfurt: Peter Lang.

[3]Paltridge, B. & Starfield, S. 2013 The Handbook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s Ltd.

篇6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设置 职业需求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00-02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开设两年或者一年的大学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的专业无关,缺乏实用性和专业性。多数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和热情不高,英语教学无法完成对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国际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传统以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理论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进而,能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以ESP教学理论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必将是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前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ESP(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其理论主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开发理念,即课程开发要遵循改进教学方法、针对教学群体调整教学和训练学生的三个原则(Rodgers 1980年)。因其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的特点,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研究进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批相关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和出版。1996年日本成立了专门的ESP研究机构并于1998年11月8日在AIZU大学首次召开了ESP会议。

我国教育界对ESP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起,各地理工科高校在本科专业中开始设置专业英语课程。此后30年来国内对ESP的研究逐年增温,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31所高校设立了与ESP相关的硕士点,北京外语大学在2008年6月成立了专门用途英语学院,标志着我国对ESP人才的培养开始走向正规化。2009年10月29~31日,首届“专门用途英语在亚洲”国际研讨会在重庆顺利召开,增进了我国专家和学者在ESP领域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及时获悉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为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ESP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国内英语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

基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学理论的高校英语,是根据行业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人文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作环境中运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既是基础英语教学的拓展,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完美结合,将语言分析和学习者的需求分析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理论,我校从2012年开始,着手将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逐步由传统课程转向与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综合本校不同专业、不同生源、不同个人需求、及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等因素,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更好地满足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就业前景。

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深入学习ESP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和社会对职业需求能力的要件,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全面地分析不同专业及学校的办学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人单位对未来人才的要求等,进而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模式。转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学方法,探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教师的角色。ESP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教授学生专业的英语知识,逐步完善其在职业范围内运用英语的能力。

基于ESP教学理论及未来的职业需求,英语课程构建模式如下。(见表1)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除了构建出基于ESP的教学理论的英语课程设置,同时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使参与改革的英语教师不仅懂英语,并且了解专业,同专业教师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走向,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同时配以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技能及职业需求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明显提高;为培养更多适合未来社会的职业需求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当然,改革还处于实践阶段,尚有不足需要改进。例如课程的设置学时数的长短,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的选定,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学生业余时间的合作学习效率的高低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Benesch.S.Rights analysis: Studying power relations in an academic setting[M].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8.

[2] Dudley-Evans.T.&M.J.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3] 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篇7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 ESP

一、引言

高职外语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兼人文与技能的基础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养的重任。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高效优质的高等职业外语教学体系成为了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英语教学体系必然和普通本科有所区别。“将学生职业发展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是高职教育家的共识,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的关系。我们需要遵循“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高职教学内涵,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注重在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综合素养。

在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中,专门用途英语ESP学科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与学科相关联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基于其丰富的内涵、实际运用性的特征及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它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它将英语教学和学生将来的职业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十分适应,对ESP教学进行探讨与实践,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在此,笔者尝试以国内外职业教育ESP理论为指导,对ESP英语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对今后的实践作出一些设想,抛砖引玉,希望能对我院的英语学科建设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ESP教学的重要意义

1. ESP教学理应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题。

中外学者多年来的研究为高职教育重视ESP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据。早在196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McInfash和Strevens在他们合著的《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中就提出了ESP的概念,首次系统地阐明了根据学习者的具体需要,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标志着应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领域里对ESP研究的真正开始。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对ESP的研究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现在,ESP的研究已经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即语域分析阶段、话语分析阶段、目标情景分析阶段、技能分析阶段和目前方兴未艾的以学习为中心的阶段。近年来,随着国内研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高等职业教育,对高职ESP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论文、著作的数量逐年增多,尤其以1995年以后最为迅猛。理论界对高职ESP教学的重视,充分说明了其重要性。

关于ESP教学与高职教育目标紧密联系,Stevens的观点最具代表性。(Stevens,1988)早在1980年代,他就指出了ESP课程四个著名的根本特点(absolute characteristics):

(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

(2)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有关。

(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

(4)必须与EGP(普通英语教学)有鲜明的对照。

将语言教育与学习者需求结合起来是ESP的灵魂和精髓,ESP代表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以培养学以致用的英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应重点突出ESP教学。

2.社会的实际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加强ESP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社会对高职英语ESP教育提出了要求。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它的价值也逐渐在职场中得到体现,被各种单位和企业认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就有六十多家全球知名外资企业把ESP考试作为公司招聘、培训等环节的语言测试工具,并且对薪酬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ESP还被列入公务员外语考评和招录的必备项目,ESP能力成为职场竞争炙手可热的必需品。

根据英国文化委员会进行的一项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21世纪英语教学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是“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刘润清1996)。当今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研究重视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响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突破以普通英语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构建合理而高效的ESP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

三、构建ESP课程教学的体系要点

篇8

中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规范的统一的教学正在向多元化教学发展。2014年教育部颁布最新《高考改革方案》,更加重视外语应用能力,倒逼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从以应试为目的向多元化英语教学的转变,而专门用途英语(ESP)及学术用途英语(EAP)教学就是国内众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2015)、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郝瑞丽,张清,2014)。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教育发展不平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对于基础英语阶段已经过关的学生,发展专门用途英语能力是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在教育、金融、信息技术和工程等行业,尤其是软件行业,中国企业员工的英语水平排在全世界相关行业的倒数(蔡基刚,2014)。

在亚洲,一些英语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研究小组分别研究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希望这些有益经验可以为我国内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ESP教师发展提供有效路径。此次研究者主要选取台湾地区几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ESP教师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采访吉林某高校到台湾交换留学本科生等研究方法,分析台湾ESP教师发展的现状,讨论内地高校ESP教师发展制约因素,为内地高校ESP教师发展提供若干可行性建议。

一、台湾地区大学英语ESP改革及教师发展

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行多年,有许多有益启示。台湾在各个方面都与内地接近,母语都是汉语,英语不是官方语言,相似的文化与人文地理,在大学英语的发展历程方面也极其相似。直到21世纪初,台湾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也是通用英语教学,可是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仅仅满足日常交际的英语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需求,从21世纪伊始,台湾各大学开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渐用英文来讲授学科的课程。研究者采访了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在台湾逢甲大学和成功大学交换留学的两名吉林大学本科生,了解到全台湾的大学生也有共同的应试诉求,即多益考试(TOEIC)和全民英检(GEPT)。因此,大一的学生仍然要修基础英语或通识英语课。但是,有别于内地高校的是,即使是在台湾排名不算靠前的逢甲大学,专业课90%以上都是全英授课,因为授课教师绝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背景。而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用途英语的比率也不低,例如,“商务专业英语学分课程”“职场应用英语”“学术英语写作”等等。

教师培训改革方面,全英教学环境促进了ESP教学在台湾地区的迅速成长并催生了大批关于ESP教学的科研论文和研究项目。ESP委员号召全岛大学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的转型。以台湾地区成功大学为例,学校领导锐意改革,成立了“成鹰团队”(蔡基刚,2013)。他们的做法是:安排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课程进修,组织专业文献阅读与研讨,旁听跨院系专业课程,共同编写ESP教材,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等等。经过几个学期的过渡,成功大学的英语课程向ESP方向的改革现今已初见成效。学生对此课程反应热烈,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意愿和兴趣。成功大学外国语文学系邹文莉的调查问卷显示,在EGP转为ESP后,学生修完课程后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未来的需求(邹文莉,2013)。教师也在转型中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与大学内其他各院系实现资源共享,发展互助。台湾地区其他高校例如铭传大学等也有类似经验(郑■,2013)。

二、中国内地ESP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与台湾地区相比,内地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与内地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原因和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相关。下面逐一分析。

1.ESP教师知识构成因素

ESP教师的知识构成主要由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三部分构成。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都是传授知识的资源库,而教育学知识是保证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畅通,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效率的催化剂。专业学科知识的缺乏是广大ESP教师难以逾越的鸿沟,是ESP教师专业成长进程中的实际阻碍。如果学校或行政体系无法出面为教师打开沟通渠道,建立沟通桥梁,提供跨院系跨企业的定期培训与实习的机制,那么仅仅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合适的渠道,难度会加大。

2.ESP教学模式匮乏

ESP目前没有成熟的,为广大师生认可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知识的侧重点、语篇的真实性、教学设计的核心、ESP语言的存在维度都存在争议。现阶段的ESP教师无法求助于语言学和心理学期望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现成的、直接的答案。相反,ESP教师需要有开放的思维、好奇心、怀疑和批判精神,用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武装自己。

3.ESP教师地位偏低

很多英语教师甚至是英语教育专家认为,ESP课程的设立,标志着英语从一个独立的学科变为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学科,导致地位的下降(Huthchinson,2002:164)。具体表现在,在排课时不被优先考虑,在需要与专业教师合作时,得不到与专业教师私下和工作上接触的机会,缺乏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ESP的认识。多数人都没有认为ESP课程是一门有独立学问,融合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是需要高度教学技巧的课程。

三、我国ESP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由之路

要解决ESP课程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要依靠ESP教师自己的努力,建立与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完全不同的,有特色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价值,才能得到根本性转变。ESP教学代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改变大学英语以单一基础英语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之一。要发展ESP教学,需要首先实现ESP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从许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无法像台湾地区高校的经验那样从海外引进相关人才,内地大部分高校ESP教师群体仍要从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中来。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有终身学习意识,还要依托团队合作发展,同时需要外部环境与政策的支持。

1.大学英语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在英语知识上与时俱进,还要在专业知识上从零开始的心态,从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这对众多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教学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现代科技手段的发达,移动无线终端的普及,数据库资源和平台的提供,如果教师对自己知识结构不能更新,学习能力就会衰退。同时,很多教学十年左右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他们很少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也不关心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解决办法之一是让这部分教师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了解教师不仅仅完成学历教育就可以教书育人,而应当有终身当学生的心态。

从完善知识结构来说,ESP教师必须首先完善英语语言教学知识和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ESP的理论。教师可以借助最新书籍、网络等渠道,深入学习国内外有关ESP教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学习ESP教学理论,参加ESP教师的培训,并积极参与ESP学术研讨会。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不断调整、补充、更新和发展知识结构,建立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知识结构,终身学习,并成为学生榜样。

2.团队合作协同发展

知识与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带来教师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以前固守书房一隅便可获得发展与成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通过集体的力量获得发展才是高校英语教师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师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需要寻求同行甚至是跨学科教师的合作。

校本研修活动是团队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式。研修活动中的专家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可以帮助ESP新手和熟手型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专家引领的研修从形式到组织一般比较规范,内容上更有计划性、系统性,专家点评和指导往往能画龙点睛,使教师从纷繁杂乱的表象中发现问题本质和根源。建立基于师徒制的教师合作机制,可以让新手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掌握专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行为模式。建立跨学科的教师合作机制,制定详细可行的任务计划安排,让ES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和ESP课程的授课质量。团队教学机制可以集中集体智慧,进行分工合作,有效提升质量和效率。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准备教案缩短备课时间。

篇9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词汇学 ESP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苗圃工程项目文章。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0-02

一、引言

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教学要求》指出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学习和实践,能达到阅读本专业报刊、文献,写本专业英语小论文等目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制约医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词汇,长、难读、难记的医学词汇阻碍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言应用,如何解决词汇难题是ESP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词汇习得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如Cohen, Nation (1990)等学者的词汇教学策略研究,Hogben & Lawson (1994)的词汇记忆策略研究等。在国内,文秋芳等学者也对词汇学习策略做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对于ESP教学中医学英语词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不充分。

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教学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形成不是任意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经验、抽象概念、用语言表达的过程。由此,了解语言形成机制和理据,对于语言习得会起到有效帮助。近年来,国外学者深入探讨了语言和认知、意义和识解、语法和用法的关系三个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认为意义的建构离不开认知能力,它与语言使用者的经验获得过程和语言表达过程紧密相关(黄洁,2012)。语言的形式与意义、意义与意义、形式与形式之间都存在理据(李瑛,2012),词义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有理据的,这为词汇学在ESP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

三、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医学英语词汇在构词、语义方面有显著特点,很多词汇都能从普通词汇的形态、意义或词源方面找到理据。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教学中适量传授词汇学知识,不仅符合语言习得认知规律,更帮助学习者从理论上认知构词、语义和语境,从而有效扩大词汇量。

词汇学,简单说来是关于词的科学,是将词的结构、意义、功能、演变和词的相关研究等都囊括其中的学科。教师可根据教学实践将知识点贯穿到教学中。

1.词的来源。源于古英语的医学英语词汇很少,大多是最基本的人体解剖术语,如blood, eye;还有一些是与人体基本生理功能和疾患相关的术语,如breath, swallow。大部分医学词汇都是外来语,或是在演化过程中融入了异语的词素成分,如希腊语、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汉语等。

2.词的构成。医学英语词汇中大多数派生词汇都是由有含义的词根与词缀构成的。一般来说,词根通常是身体各系统最基本部位的概念,词缀往往是给予词根附加意义的成分。如词根加词尾,可从nephritis(肾炎),rhinitis(鼻炎)等词组中找出同一后缀?鄄itis(炎症)。其次是前缀加词根,如dyspepsia(消化不良)。此外合成法(midwife助产士)、缩略法(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计算机体层摄影)、拼缀法(sedimentation ratesed. rate血沉降率)、转化法(pharmaceutical adj. 制药(学)上的n. 药物)等也产出大量医学词汇。

3.词的语义。词的理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达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医学英语词汇的构词理据主要是形态理据和语义理据,很大一部分医学英语词汇可通过分析形态结构了解词义。如otorhinolaryngology由oto(耳)、rhino(鼻)、laryngo(喉)和logy(学科)四部分构成“耳鼻喉科学”之意。有些合成词不是成分意思的简单叠加,需要把形态理据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合起来,建立在这种字面意义和修辞意义之上的联系即语义理据。如after birth(胞衣)是“婴儿从母体生出后留下来的东西”。此外还有词源理据,如achillodynia(跟腱痛)来源于古希腊神话英雄Achille。

4.词的变化和语境。随着科学发展和医学进步,医学词汇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很多医学词汇承载了历史文化渊源,医学生需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其次,新词层出不穷,与时俱进,学会在语篇中掌握新词汇。

四、ESP医学英语教学启示

从教学内容看,教师要根据教学深度与广度适当补充词汇学知识;二要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的阅读技巧。从教学方法看,多种语言教学方法都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寓医学词汇于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活动中;任务教学法帮助学生在询问、沟通等任务中掌握专业英语的用途;此外,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寓词汇学习于广泛阅读和讲解中。而且,编写实用的教材,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等都对ESP教学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指导下的ESP医学英语教学中,将词汇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和习得实践,能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灵活学习运用词汇,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Wilkins, D.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2.

[2]黄洁,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J].现代外语,2012.2.

[3]李定均,医学英语词汇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李瑛,国外认知语言学方法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研究综述[J].西华大学学报,2012.12.

[5]张萍,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1.

篇10

论文关键词: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

论文摘要: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缺乏对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成功地将传统的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的英语专业转到商务英语方向上来是许多学校正在探索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理论,阐述了需求分析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指导作用,探讨了以需求分析为理论基础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中国入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商务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商务英语人才作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不断增加。

一、对商务英语的界定

商务英语是在ESP理论背景下提出的,ESP通常是某个特别工作或行业相关的特定内容与一般有效沟通能力相关的内容的结合,它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目的,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与该职业领域’相关的专门化内容。商务英语具有ESP各个领域重要的共性,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的教育目标是由学习者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的,因此,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从ESP理论视角看,商务英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英语教学方式。Kennedy和Bolitho曾从ESP的分类上界定商务英语,把ESP分为职业用途英语(EOP)和学术用途英语(EAP)。EOP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实用性、专业性较强。EAP指用以完成学业或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学术性强。商务英语归为EOP。

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不足

作为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目前的商务英语专业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需要和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商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用英语进行外贸商务活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对行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和综合分析而设置的课程和选编的教材会与学生的需要和未来的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

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理论课时大大超过实践课时。课程设置中仍偏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关于商务英语知识的教学内容较少,涉及商务英语的实践课程就更少。另外,我国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数是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人才,缺乏系统的商务专业知识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实践经验。加上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因此,尽管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不少经济和外贸知识,但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较低。

3. 设置模式单一,未体现“复合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仅是在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几门经济类课程。这种设置缺乏英语与商务的整合,不能体现商务英语跨专业学科的特点。纯语言性的课程缺乏商务背景,不利于学生将语言与商务知识和技能融合并形成综合能力;纯粹的商务理论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特殊用途英语的水平。

三、需求分析理论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s)的一个分支,其研究者们认为需求分析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和教师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也是大纲设计、教材编写的基础。

1987年,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了目标需求(target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两个概念,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教育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并在设置课程时尽可能满足这两种需求。

1. 目标需求

目标需求是指未来工作情景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需求又可细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所谓必学知识,即是学习者将来为顺利完成他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欠缺的知识即为目前知识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想学的知识即为学习者面对特定情景而感到想要学习的部分。

2. 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做的一切。需要了解的信息有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等。Waters&Vilches认为学习者有打基础(foun,dafion building)和开发潜能(potentiai—realizing)这两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在进行学习者需求分析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从满足学习者打基础方面的需求逐渐过渡到开发潜能的需求。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最终目的是获取有效数据,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采取教学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效能。

四、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便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Dubin和Olshtain则指出设置课程的第一步应该是调查摸底阶段。

需求分析法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框架。首先,从课程规划者的视角宏观分析社会或某些行业对商务英语教学的需求;其次,分析了解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态度、经历和要求,同时还要分析了解学生目前的语言水平、学习障碍和差距,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再次,还要考虑高校的自身条件。

1. 目标需求分析

高校和课程设计者在课程设置前要思考: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Tyler,1949)。按照Tryler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课程设置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教育目标。

商务英语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商务环境中熟练地使用英语,对基本商务知识有所了解,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商务人员相互交流、参与各种商务活动以及了解其他国 家商业文化的能力。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因此,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反映课程设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前,应以就业为导向,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期待,征求并听取学生未来的目标工作机构如外向型企业、外经贸管理机构等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当今社会更侧重对商务英语毕业生商务知识、英语运用能力和听说能力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英语语言技能在商务环境中的运用能力,尽可能地扩充商务知识,熟悉掌握商务规则和实务。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经济贸易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能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从事工作。

2. 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包括客观需求分析与主观需求分析。课程设置者需要对学习者的主观需求进行调查,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调查等形式来了解学生对商务英语课程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习、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会自身的不足并明白未来努力的方向。需求分析的关键就是要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与他们所期望的能力与水平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此外,我们要分别在课程前、课程中与课程后对学习者的需求作一个动态的分析,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各高校还应从自身条件出发,把商务英语专业与其特色专业相结合,培养出既懂商务英语又熟悉某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课时,也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等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因此,商务英语课程应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设置适合发展要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以最终实现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3).

[2]周敏芬,詹元灵,需求分析理论下的特色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黑龙江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