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3:1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文化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 内涵 现状 建设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

一、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内涵

1.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大学生宿舍作为一个相对狭小和固定的空间,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的重要场所。1986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概念,1997年原国家教委发文肯定了这一概念,并要求“重视加强社团文化、寝室文化建设,强化社团和宿舍的育人功能”。这个“寝室文化”就是本文所指的“宿舍文化”[1]。迈克尔・普尔马尔科姆・沃纳指出高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在宿舍成员共同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众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文明行为;是存在于宿舍之中的共同观念系统,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宿舍活动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在学校各方面的有效引导下,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氛围与影响力[1]。

2.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内涵

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是开设大学英语课还是其他课程,其目标都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大学生自身生理特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学习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决定作用的,最基础、最重要、最本质的综合素养和特性,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2]。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是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和英语学科交融中衍生出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导向、教育和规范功能。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不仅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之一,还是社会环境的一隅、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它应该最终起到促进大学生德、识、能、身心发展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和以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日渐得到重视。尽管有关两者的研究文章很多,但有关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通常都是从宏观上进行论述,而微观的、针对具体学科的研究和实证的研究屈指可数。因此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宿舍这一微观视角,从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层面考察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现状,以此透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的现状

1.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学者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措施,或压缩教学周期[3],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目标[4],或采用“n+X(n=1,2,3)”模式进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开设以ELE为依托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4],或开展ESP教学[5],或开展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这些举措都以大学英语课堂为依托,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教师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还是开辟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或是建设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都是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实际上,人们往往关注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英语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而容易忽视大学生宿舍这个浓缩的、微观的空间。

2.调查研究

2.1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某地方高校12级两个工科自然班(共61人)和两个文科自然班(共74人)的本科生为对象,他们是入学时按学号顺序分配的宿舍,这不仅便于学校的管理,还利于本研究的进行。在第一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135份,全部回收。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不仅同一宿舍里的同学,而且周围宿舍的同学,都彼此已相当了解,有利于就环境、制度、行为、精神方面调查他们的宿舍英语文化的状况。

2.2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学生的书桌上除学校发的英语课本外,仅有少数文科生有诸如英语杂志、英语试题等课外资料;(2)学生各自学习英语,较少相互交流和讨论英语学习;(3)学习英语的氛围淡薄;(4)学生相互缺乏英语学习的竞争意识,甚至受到消极学习者的干扰;(5)宿舍之间缺乏有关英语的互动与竞争。

2.3反思与改进

据调查,大学生人均每天有十小时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7],大学生宿舍不仅是大学课堂的延伸,还可以通过规范、暗示、潜移默化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因此,笔者对以上受试者提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如宿舍里,学生须摆出学校发的本学期所有的英语资料(包括精读、泛读、听力),并由宿舍长组织、监督和检查以下活动:每周集中进行一次英语学习,每周集体到学习中心学习至少一次,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听写,每周集体进行三次英语晨读,每周至少集体收听三次校园英语广播。宿舍长做好活动记录并向英语老师每周一报,这些记录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表现良好者给予平时成绩加分奖励,两次活动缺勤者或连续两次听写最末者罚做宿舍卫生一次。

这些措施在第二学期实施,期末时笔者再次调查发现,虽然英语基础薄弱者容易懈怠,宿舍长对懈怠者的监督也力不从心,但是学生都充分肯定这些措施的积极影响,认为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有助于弥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不足,使大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从学习、生活、休闲和交流中都能接触、学习及使用英语,并从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意识和身心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8]。”所以,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有必要引起重视,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善于利用大学生宿舍空间,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英语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大学生提高英语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沃土。

三、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是一个融德育、智育、美育和能力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育人过程。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工、英语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配合与努力:(1)学工部门和英语教师联合组织宿舍之间的PK,如辩论赛、宿舍英语网页制作大赛、宿舍生活英语情景剧大赛,等等;(2)英语教师深入学生宿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和煦、温暖的宿舍氛围中促进师生交流,发挥情感教育的正向功能;(3)学生要积极参与宿舍英语文化建设,真正达到从“他律”走向“自律”。

可见,加强大学生宿舍英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对课堂育人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洪满春.“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及其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李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D].长春理工大学,2007,12.

[3]文秋芳.压缩教学周期,增强教学密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国外语教育,2008,3.

[4]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5]何康民.进一步完善大学后续英语体系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3.

[6]杜景平.试论ESP_ELE_CBI及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的关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3.

篇2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发展;个性化;现代化;特色魅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forms of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ust take seriously highly in the city humanities spirit. Preliminary studyo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ow to integrate humanistic spirit.

Key words: humanistic spiri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ersonalized;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 char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精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文明城市本着个性鲜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创造出赋予城市自身独特的魅力。如何将人文精神底蕴融入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来,值得我们探讨一番。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定义即为人类文化,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最显著的标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成就。人们的一切活动于此息息相关,人类社会因物的交易而设市,因文明的冲动而建城。而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又是文化产生、传播、繁荣的源泉,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人文思想将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人文精神“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发掘人类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取向,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环境的协调和谐效应。人文精神是追求真、善、美的以人为本,以文为质、以和为度的境界作为目标与宗旨。2.人文精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运用的历程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中提出的,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慢慢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精神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人文精神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而苏杭则是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人文气息浓郁些。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3.人文精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彰显人文精神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人文精神底蕴,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人文精神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人文精神,犹如一个人失去鲜明的个性。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由于每个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都有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营销;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146-02

教育品牌是学校或品牌主体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教育品牌具有一般品牌所具有的形象性、创新性、成长性、延伸性、保护性等特点;目前,教育品牌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吸引力正在被社会及教育界的广大有识之士所认识。

教育特别是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同,除了内强素质,办出特色外,笔者认为文化营销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育品牌本身应该蕴涵更丰富的价值、文化和思想因素,打造教育品牌更应该注重文化品位、精神价值的铸造和完善。

1 高职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

校园文化营销的核心就是要发现并建立一种品牌与高职教育的消费者在某一意识形态上能和谐共鸣的契合点。文化营销必须根植于品牌和组织文化,是借文化传递和提升品牌的内涵与价值的一种手段。

1.1 高职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的涵义

高职学生教育消费需求指的是, 学生作为消费者, 支付了昂贵的教育成本(包括时间与生命), 作为教育市场上的买方, 犹如普通商品市场上的买方对卖方提供的商品有一定的要求一样, 学生有对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须满足自己要求的权力, 质询院校是否对得起自己交纳的学费, 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而言, 其对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的要求更为强烈, 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1.2 高职学生教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

高职学生作为消费者, 一方面期望通过接受教育服务, 使得自身人力资本获得最大增值, 以期毕业后尽快就业, 投资获得回报, 非消费性收益得以实现。同时, 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同时, 学生也有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教育消费的具体需求内容包括:

(1)对教学条件和资源的要求。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教育者, 也是具体的服务者, 学生所感受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就是从教师言传身教中直接感受的。高职要求的是“双师型”教师, 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清楚地了解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 懂得高职教育规律, 熟知生产管理, 服务工作实际, 且具有参与和指导实践能力, 在专业上具有专家水平。还有对学校基本硬件设施的要求, 如实验室设备, 计算机房, 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学设备, 完善的体育设施等。

(2)合理的课程设置和适切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要求。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 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课程内容是否适切时代要求, 直接关乎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关系到学生投资成本的效益。因为人的素质的发展、技能的形成、知识的丰富, 无不源于课程。高职设置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以此构建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发展, 这也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3)对教学服务满足心理特点的主观要求。人的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个性的烙印, 人在具体行为时都希望符合自己的行为习惯, 这样才能感到舒适、自然。高职学生作为消费者, 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 必然要求学校的管理、教学制度、教师的授课方式、后勤服务等符合自己的心理特点与主观感受。

(4)对教学资源、效果的知情、选择、发表建议的要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也必然对所购得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功用、价格等提出自己的要求, 知情权是消费者应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 只有真正有了知情权才会有选择权, 才可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并发表建议。

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营销的价值分析

将文化营销的主体定位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重要的因素,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巨大文化潜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又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它是一种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正是基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是主体文化的反映,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两个因素,使得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在文化营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市场。

高职院校通过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塑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心,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实施文化营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把学生松散游离的个体凝聚成具有内核的群体

从培育高层次的文化――学校精神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阶段,学校的整体特色和人才培养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考验,一所优秀的院校的学校精神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而对高职院校而言,学校精神的培养,则需要更长的一段路要走。现今的高职院校大多还没能形成成熟的学校精神,如此导致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学生归属感不强。

2.2 高职院校文化营销的推行是对固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弥补

原有“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出现“高分低能”,课程过多,使得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介绍,综合素质不高。而校园文化中所渗透的独特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社会氛围等可以弥补学生知识成长之外的道德,心理和社会性成长的空缺。当高职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面临各种社会现象,缺乏基本的辨别能力往往会“从众”、“模仿”,从而“误入歧途”。

2.3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紧张感”和“枯燥感”

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体力和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而且成为他们愉悦身心的剂,校园文化固有的特性不仅能够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促进健康情绪的产生和自制,坚韧意志品质的养成。除此之外,学校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对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在对社会主体反映时,结合自身高校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而这种具有高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则是文化营销中需要认真分析的,它将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和经济效益。同时,成功地文化营销的推行,会给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增强和作为一种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增强。

3 开展高职院校文化营销的实践对策研究

3.1 实施广告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发展的初始期都离不开广告宣传,广告是学校对外传播信息的一个窗口,利用广告宣传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等信息,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学校,由于广告的投入成本比较大,因此,必须进行先期调查,通过合理预算,选择媒体,精心策划,增加创意,认真设计,诚信公布,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来说,初创时期,宣传重点是通过最直接,最原始的报道首先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初步的印象,吸引其报考。在成长期,要在初创期宣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成熟期,要通过逐步细化,富有特色的宣传,保持对学校的兴趣,提高学校的可信度。

3.2 利用网络营销,拉近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距离

建立各专业网站,并在网站上设立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的渠道,及时对学生和家长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消除双方的误解。减少学生及其家长将抱怨付诸于社会舆论的可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无时空限制性随时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从而使学生更方便的向老师提问,降低学生的求学成本,增加学生的满意度。

3.3 利用文化营销,营造出独特的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

文化营销是高职院校的营销重点,但又是耗时长,见效慢的营销方式,高职院校的文化营销应该从校训,校风开始,以人为本,结合自己的主要特点,着意打造自己的强项,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和客观环境的设计等活动中推行。教师的设计是围合式的设计,教师的位置位于中间。但只是引导和协调的中心,而不是权威的中心,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参与讨论和学习。可见营造出独特的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不仅要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思想上下功夫,还要在客观环境的设计上体现出这一特点。

3.4 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企业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职业素养体现在一个人工作习惯、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待人接物等很多方面,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是不够的。现代企业文化十分注重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纪律观念和人生理想等,要多让学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得以实现:

3.4.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职业观念,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不管自己的具体职业如何,只要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相应的贡献,都会受到社会的尊敬,获得必要的物质利益。

3.4.2 锻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要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真实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3.4.3 培养学生具有严格的纪律观念

职业纪律反映着社会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以规章制度等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人们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尽管每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忠于职守、诚实守信、认真负责。

3.4.4 强化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要让学生多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多了解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之从内心产生一种从事本专业的自豪感,把职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从而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成为企业和社会有用之才。高职院校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汲取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举措。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其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参考文献

[1]高欣.21世纪中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0-09-20.

[2]李福华.高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篇5

2.A君与南蛮姜亦炜

3.忘带钥匙崔亚博

4.踏雪谢凌志

5.我爱我"家"俞虹莺

6.挂吊针记杨世宏

7.让青春的翅膀随梦飞翔——学生工作侧记徐忠奎

8.才女好色魏晓婷

9.经典的生命力散文选刊(理论版) 崔海亮

10.元代文人生命之歌——散曲龚永标

11.余秋雨"从历史怀疑主义到历史参与主义"之评析沈韬

12.试论魏晋诗歌中彰显的侠义精神之嬗变蔺梅芳

1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吴琳瑛

14.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语境及其移植赵敏

15.浅谈孔子之"仁"禹慧平

16.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左光华

17.爱国宣言曹希柱

18.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网吧市场现状与管理张宝珍

19.谈音乐表演艺术的情感体验张昌通

20.美术教学改革初探潘秀妹

21.浅谈中学班级管理艺术姬书明

22.浅析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廖德珍

23.浅议张叔良与近代苏州报业庞红舟

24.救救孩子——对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认识曹木

25.畅想大学生思想素质工作体系的提高刘孟荣,王亚

26.春风拂面杨柳青细雨润心桃李开——浅谈班主任的情感教育艺术姚长猛

2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新课程改革下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聂红

28.我国服装品牌发展与运作模式初探张朝阳

29.刍议交际用语牵手高考试题陈秀红

30.解读写作背景感悟文章主题陆斌

31.对等腰三角形分割问题的教学研究与反思高兴平

32.行动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窦俊霞

33.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丁红

34.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李小萍

35.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新课改赵爱红

36.新课改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丁红

37.巧用留白艺术,昭显语文个性林建国

38.探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张冬梅

39.数学教学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刘献龙

40.巧析古诗词刘华

41.赏析创新示范课《乡愁》谭正坤

42.寻异路探古文胜景——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王瑞红

43.散文选刊(理论版) 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王秀琴

4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白静

45.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马庆明

46.浅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张荧

47.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秦浩

48.探究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赵会霞

49.试论体育的智育功能陈长义

50.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崔文华

51.中考作文复习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探朱咏菊

52.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赵鑫源

53.整一块菜地,播下数学的种子于士春

54.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韩静

55.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索黄学勤

56.新课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两种类型郑民生

57.浅谈语文课堂的素质训练尹娜娜

58.浅谈如何解决学生习作中的汉式英语郭凤娟

59.如何培养职专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刘玉红

60.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刘爱霞

61.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杜丽丽

62.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任广丰

63.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王会超

64.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孙造

6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张志强

66.浅谈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刘复建

1.怎一个"情"字了得——说刘云散文仵从巨

2.走进三毛的真情博爱世界刘丽丽hHTTp://

3.自我沉沦的代价——论毕飞宇近作中女性的悲剧命运郭廷梅

4.爱的味道——比较阅读《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李雪

5.生命的赞歌——谈金波童话陈曦

6.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读后任敬伟

7.论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创作陈曦

8.再读《风波》:叙事运动节奏中叙事意味的彰显王凤玲

9.悠长的忧,悠长的美——论《故乡》的美学风格张开翔,李亚欣

10.挪威的森林谢凌志,曾海

11.落后的世情韩松

12.我家宝贝初长成张荧

13.浅谈利用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李荣莉

14.评估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钟惠荣,韦武

1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张帅,钟会菊,刘凌云

16.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张燕

17.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评价方法初探周恩莲

18.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曹宇,贾绍宁,史建伟

19.论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张慧

20.浅谈古文阅读教学王爱梅

21.作文教学中的"激情"散文选刊(理论版) 朱捧霞

22.引路,开门——语文教师要努力上好作文教学课赵桂芬

23.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刘小湖

24.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曹木

25.初中科学多媒体教学与思考贾爱云

26.谈作文教学中赏识方法的运用寇小敏

27.教会学生查字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李桂娥

28.朗读——阅读中的佼佼者罗瑾花

29.新时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王海朋

30.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尹功良

31.用数字资源辅助语文教学司园园

32.作文教学,我有话要说刘丽

33.如何提高政治教师自身信息素质李玲

34.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备考指南王建青

35.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潘俊彦

36.浅议中学英语"情境体验教学"刘向荣

37.怎样上好一堂英语阅读课刘骁

38.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郑金涛

39.浅谈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刘振文

40.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何伟杰

41.化学学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裴红云

42.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黄美君

43.浅谈初中英语口语训练宁银海

44.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探索吴伟静

45.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吴永雁

46.健美操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罗洪涛

47.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齐娜

48.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张安霞

49.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及其策略张素斌

50.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张晓英

51.高中阅读教学之我见王荣慧

52.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姬爱芝

5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石兰兰

54.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杨春华

55.职校班主任探索德育新思路董剑波

56.科学管理班级的几项建议陈建仁,孙淑怀

57.散文选刊(理论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漫谈刘浩永

58.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学应君飞

59.挑剔的"O"——拼音教学的一点启示刘新

60.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从兴趣开始任建荣,才智

61.谈谈中学班级管教张秀芳

篇6

关键词:低碳教育;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48-04

一、引言

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次把生态建设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生态建设不仅指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统筹,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生态的发展。在这里把这种人文生态思想应用于教育理念中,提出了低碳教育理念。

“低碳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受教育者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使受教育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过程的资源浪费问题,从而做到减少教育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教育低碳、绿色。”

早在1902年,美国的实用主义以及符号学的创始人Peirce就提出了语言的模糊性的观点。他的研究表明由于语言存在着模糊性,因此语言范畴内的词义、语用、表达等都存在着模糊性。1923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发表了他著名的《论模糊性》,这是模糊语言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他认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提出了和罗素一致的观点,他支持语言的模糊性,但是更加强调适合表达目的性的表达方式。到了1965年美国家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edeh)在《信息与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变革。自此,一系列语言类新科学由此产生: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模糊逻辑学,模糊数学,模糊修辞学等。

在经过对模糊性理论的初步研究后,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模糊性的观点,目的是变革教学方法,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来完成教学这一复杂的任务,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自身文学素养,来完成英语文学教学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低碳化。

二、英语教学模糊性提出的理论基础

以模糊性理论、接受美学、教学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伯特兰・罗素的《论模糊性》从哲学角度对语言的模糊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R. M. Kempson在《语义理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词语的模糊性问题,他将词的模糊性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词义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of meaning),词项意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词项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这与哲学家罗素(B. Russell)的“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以及美国哲学家布莱克(Black)的:“模糊性,虽然是模糊的符号所表示的那个系列的一个客观性质。”的观点相一致。到了1965年,美国科学家札德(L.Zadeh)撰写了《模糊集合》的论文,在论文中他利用“隶属函数”的概念第一次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这一概念,自此模糊性这一定义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地接受和深入地研究。由于模糊概念的广泛认识,利用模糊性理论,以及低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英语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文学教学中的语言界线模糊性、艺术形式界线模糊性、鉴赏能力界线模糊性、教学手段界线模糊性、学法指导界线模糊性、学习动机界线模糊性等方面的进行深入的探讨。

英语文学教学不仅要涉及文学的鉴赏能力,还要涉及教学手段问题,在这种模糊性的理论基础上,尤其注意接受美学的文学鉴赏理论,这一理论和我们以往的文学鉴赏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H.R.尧斯和W.伊泽尔提出,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反应能力、阅读过程中读者应用自己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去实现文学的社会功能。这一理论使得英语文学教学更注重读者及其阅读活动,而不是作者和文本,这是人文主义的复兴,也是文学作品鉴赏的历时模糊性的基础。

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与以技能提高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去区别,因此在模糊性及低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使用,学生心理积极因素,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的激发等多种教学理论形式都会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受教育者自身原有的文学素质,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调动手段为学生发挥学生的潜在优势,这与低碳教育理念相吻合,也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糊性的又一理论核心。

三、低碳教育与英语文学模糊性教学的实践及结果调查

对多年英语文学教学实践进行质化和量化的分析,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文本资料、声像资料、教学方法、鉴赏分析方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反馈、学生的自主活动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素材全部来自于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了研究的需要对07、08两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把教学资料、以及调查结果利用Excel统计功能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处理。

经过了大量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接受心理调查的基础上,认识到英语文学教学不是基于英语文本表现形式的阅读实践的过程,而是学生内在的文字感受能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内心共鸣,这不是单一的英语阅读,或是某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倡导英语文学教学的模糊性,目的是打破文学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形式障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从多角度探讨让学生获得文字鉴赏表面背后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本质改观,这是文学教学的最高境界。

学生在英语文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目前的八零后及九零后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度降低,学生对于纸质书籍、文本自身的兴趣程度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这与网络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目前学生的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书籍对于他们在很多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冲击下已经处于一种不很乐于接受的状态,由于多年来学生们的读书仅限于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在高中阶段,为了过高考这一独木桥,不仅是家长不允许阅读课外书籍,就连高中的班主任也会严令禁止学生阅读与课程无关的书籍,这样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出现了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没有真正地阅读过一本文学书籍。另外外语教学多年来也处于技能培训的状态,学生以解决字词问题为主,很多时候学生在肢解后的语法、句法分析中,根本无暇顾及篇章的含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文学的喜爱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对象是东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07、08两届学生,在受调查的123张问卷中随机抽取了100张问卷,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四、结果分析引起英语文学教学改革

从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对于文学的执着程度一般,从表1学生自然情况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然状况对于爱好的影响很大,有艺术爱好的学生多来自于县城或城市,文学爱好强烈的学生一般是出身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偏高,家境相对比较好的家庭,但是也有例外,爱好诗歌的13名同学中有9名来自于农村,并且这9名同学中有3名是从事诗歌创作的小诗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学生的自身爱好来说,家庭和社会背景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这应该是和从小养成的阅读、生活、娱乐习惯有关,这符合低碳教育理论中关于家长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文学作品文本自身,还应该开发学生的内在机制,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从表2学生文学、艺术、体育喜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有艺术爱好的同学多数都对文学感兴趣,而爱好体育的同学中喜欢文学的人数相对比较少,这说明,文学与艺术的相通性,在鉴赏方面文学和艺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艺术是听觉和视觉美的鉴赏,而文学是人们通过文字想象然后到欣赏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有艺术鉴赏力,他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这种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力,也是文学欣赏中必须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把文字、影像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将是文学教师的授课目的之一。

从表3学生阅读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范畴,他们的阅读已经囊括了各个领域,并且由于学生的爱好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明显不同,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被动阅读的因素,比如说英文原版诗歌的阅读,是全员性阅读,但是这并不是出自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仅仅是因为这是授课内容之一,进一步调查表明,真正阅读过英文原版作品的仅是个别同学,而能够把一部原版小说读完的同学就更少了,因此这就给我们的英语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尽管许多同学都认为诗歌很难懂,英文诗歌如果没有任务要求就更不会有人去读了,但是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的引导得法,学生会很快理解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含义。另外作为文学教师不可对于文学之外的阅读有抵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各种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阅历的增加,也有利于文学鉴赏力的提高。

五、如何在英语文学教学中实现低碳教育

文学鉴赏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文学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开发的过程,而英语文学教学的过程,由于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上的一些因素就显得尤为复杂。这里提出基于低碳教育理念下的英语文学教学模糊性的教学理念,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

(一)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的模糊性

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能力,是体现人的素养、文化、知识水平、思想境界等多方面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内在的,与所欣赏作品的语言形式没有关系,比如在讲授意象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意象的含义,首先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中国古典诗歌,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讲解意象的含义,在学生理解了意象的基本含义后,我们再让学生去欣赏庞德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样学生就能够凭借自己对于意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

(二)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艺术形式模糊性

各种艺术形式之间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从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已经验证了这一结论,培养一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上,因为文字是要读者内化成一种形象在人脑中起作用的,在文学教学中我们不排斥其他形式,比如名著改编的电影、比如原著的插图,或是声像资料等等,把多种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层面感受,也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符合多维化教学手段。

(三)英语文学教学中的鉴赏能力模糊性

文本、文字本身存在着模糊性,那么基于文本和文字的文学鉴赏也必然存在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体现在文学鉴赏是复杂的内心活动,从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维活要涉及鉴赏者诸多内在思维系统,作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涉及思维的多层面,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受众的多层面的内在因素来实施自己的教育活动。

(四)英语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的模糊性

教学活动是要在某些外部因素的支持下完成的,因为文学教学有其复杂性,我们的教学手段也要避免单一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影像、声音、英语文本、汉语文本、英语文字理解方法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在教学方法上也采用多维化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恰好体现了教学手段的模糊性观念。

(五)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模糊性

调查中显示,尽管学生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但是多数同学的英语学习依然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让他们利用英语文字以及英语思维去鉴赏文学作品仍然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抛开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欣赏内在,这就成了引导学生改变学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另外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与读者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的,教育者引导学生增加生活阅历也是学法指导的一个方面。生活阅历的增加、文字感受力的增强与文学鉴赏课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是内在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学法上的指导具有全新的模糊特点。

(六)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学习动机的模糊性

学生曾经疑问英语文学课对于就业有着怎样的意义,回答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把学习英语文学作为将来就业的手段恐怕是过于牵强的,但是必须承认,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高低应该是这个人的个人素质的充分体现,那么如何去激发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教学是一个基于文学鉴赏的教学活动,由于文学鉴赏活动的复杂性,加之英语文学教学又涉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问题,使得英语文学的教学活动变得尤为复杂,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复杂的教学活动,实现英语文学教学低碳化,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中模糊性问题,而这种模糊性的教学实践必将带来我们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武汉高校;建筑;英语标识;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2-02

一、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不同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高校内英语标识能展示一个校园群体积极建设,传承和传播本校园自身的文化的意识。从传承角度而言,挖掘建筑名称的历史由来及其内涵寓意,掀起一场传承校园文化的风暴,使全校师生更深刻地理解校园各建筑的文化内涵;从传播角度而言,英文建筑标识为校园内外的留学生及国际友人提供个性鲜明且极具人文气息的英文指示标,方便其出行的同时也达到传播校园文化的目的。本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样本,并选定以校园内最醒目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名称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出一套系统完善、具有特色的建筑物英语标识语,并将此研究精神和方法推广到更多高校。本次论文将会切实地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化建设和传播带来益处,并惠及更多的大学校园。同时这一研究过程也将丰富英语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的实践运用提供机会。

二、翻译策略

本论文中我们使用到的主要翻译理论有归化法、异化法、音译法、形译法等等,具体优缺点如下所示:

归化法(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法(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顾名思义,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多用于专有名词、民族特有事物名词以及无对应词的翻译。音译法受到了广泛的使用,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翻译具有异国情调,简洁明了,起到填空补缺、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使音译词语义更加准确等作用。与此同时,一些译音不统一、译音不准确,致使错误联想等不规范的现象也是其弊端。

形译法(Figure translation):用英语常用字母的形象来为形状相似的物体定名。该翻译方法可以省略很多复杂的诠释过程,使译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根据本校建筑的风格及特点,将表面矛盾而实质互补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相结合,辅以音译法、形译法和意译法等翻译方法,将五种翻译方法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初步得出我校12个代表性建筑的英语标识语。

三、研究结论

以下列举三个具体翻译实例加以阐述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

1.鉴湖广场。鉴主广场名字源于其所在的位置――本校鉴主大楼正前方。鉴湖校区内有鉴主、鉴2、鉴3等教学楼,由此可见,“主”字是为使鉴湖校区各教学楼之间相互区分之便利而用。但实际上整个鉴湖校区的湖泊和广场都分别只有一个,即我们可以直接称鉴主广场为鉴湖广场,如此一来减少了翻译的障碍又不损该广场的所指实际意义。至于鉴湖一词,其意指湖面平静如镜,可照鉴湖边山水、游人和建筑,使人在游湖时犹如在画中游览。“鉴”即为映照,由于“鉴湖”含义丰富,所以需要翔实的文字解说才使观赏者明晰,而名称翻译最忌拖沓冗长,兼之鉴湖作为本校知名景点,其中文名字因简洁而广为人知,外国学生也习惯称其为“Jian Lake”,所以此处我们对“鉴”字采用音译法,取其音“jian”以同时方便中外学生。因此鉴主广场的最终英文名称为“Jian Lake Square”。(对于鉴湖名称含义的解说,本研究建议校方在鉴湖景点处设立中英文双语解说的石碑以使中外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命名内涵。)

2.风味食堂。此处对于“食堂”我们选用cafeteria,简称café,它一方面指自助式餐厅,另一方面指可在露天餐饮闲聊的地方。而canteen指较为嘈杂的食堂。针对风味食堂二楼为自助餐或称菜的用餐形式,且在门口建了露天用餐的阳台,cafeteria更适合这样轻松随意的用餐情调。另外,此食堂“风味”二字表达了此食堂食物有当地风味当地特色的含义,若使用归化法或音译法,则不如此处选择的异化法表达其丰富内涵,帮助外国留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我们将风味食堂的英文译名定为Local Flavor Cafeteria.最终采用的异化法翻译。

3.鉴主大楼。鉴主大楼是一座形似英文字母I的建筑,留学生广用I-Building指代这座大楼。又由于鉴主大楼是我校计算机实验室集中地,使用以字母I开头的IT一词,既表明了其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又符合其外部特征。此翻译使大楼名称的形与意达到完美结合。因此我们采用了形译法和意译法将鉴主大楼译为IT-Building。

四、结语

建筑的英语标识的翻译工作,看似是小事,其实直接关系到一个校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校园内规范优美的标识语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更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英语标识的翻译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翻译,其社会性较强,要做好其翻译,除了要提高译者的水平,翻译得专业准确、富有人文关怀,还要形成完备统一的建筑标识翻译体系。为此,本研究也将在该方面不断深化认识。未来,我们期待一套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处处皆英语的环境成长,让外国友人来华工作学习旅游都不再迷失方向,让每个中国人提起都引以为傲的建筑英语标识系统,也愿意为它的到来不懈地付出我们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assbett-McGuir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8.

[2]Schulte,R. & J.Biguenet.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3]马秉义.汉译英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篇8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三心”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凝聚人心。学校定期组织教职工会议,宣讲学校工作思路和管理举措,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秉承总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爱为核心,美丽呈现”的办学理念,以“美丽教育”为办学特色。为了让全体干部教师领会内涵,学校在教职工会议上进行了具体的解读,确保干部教师在工作中践行。分别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教师座谈会,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参加,倾听教师心声,征求他们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如针对英语教师反映的没有独立办公室的问题,学校在校舍紧张的条件下,为英语教师配备独立的办公室。

突出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引领。聘请北京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室原主任陶礼光为名誉校长,成立陶礼光教授工作室,定期到校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应知应会校本课程进行培训与指导。成立名师工作站,聘请北京市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唐富春、北京市英语学科特级教师陈玲为教师专业成长导师,每月深入到课堂听课一次,针对“如何打造有效课堂”开展深度教研活动。骨干带动。充分发挥市区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由骨干教师牵头,在年级组、学科教研组中开展“工作坊”式研究活动。例如,针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组织开展以“主题阅读”为题的“工作坊”式研究,分年级组进行研讨,切实提高阅读教学实效。设计系列主题。校本教研必须具备延续性。根据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每个学期确定一个教研主题,根据确定的主题邀请教研中心的教研员进行培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针对实践情况组织开展反思活动,在反思的基础上再次进行课堂实践。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校本课程的研发、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提高计算能力、英语听力的实效性等一系列主题培训,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专业素养。

下移重心。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充分了解教师的需求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采取干部包校的方式,强化服务。学校统一安排主任以上的中层干部包校,要求每周至少拿出一天的时间深入到所包学校,了解情况,与教师沟通,并及时将教师反映的问题进行汇报,这种方式成为教师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比如,通过干部包校,l现早晨的“随到随读”安排存在着计划性不强的问题,于是,学校马上召开教学干部会议,明确每天每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安排,进行改进。

“三心”建设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将继续努力探索,为教师成长搭建更多的平台。

篇9

一、 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环境文化是一种外显的直观的文化,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与设施,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依据创新文化建设理念,本校制定了相应的校训、教风、学风、校风,并将其张贴在醒目位置。

1.校训:知行合一,与时俱进。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学生所能得到的只是头脑里贮藏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而已”。他主张手脑双全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为此,本校确立了“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校训,旨在引导师生知行统一,想到做到,大胆创新,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2.营造创新氛围。为了强调手脑合一,学校校门口制作了两面别具一格的师生手印墙,分别刻上了不同的小诗鼓励师生和谐进取。学生墙刻的是《我是……》,内容为:“我是春雨滋润的花蕾,我有盛开的希望;我是春风吹出的竹笋,我有拔节的希望;我是阳光照耀的幼苗,我有茁壮的希望;我是蓝天起飞的雏鹰,我有翱翔的希望!”教师墙刻的是《师誓》,内容如下:“我愿是那温暖的烛光,轻轻点亮你稚嫩的心房;我愿是那微笑的月亮,温柔照耀你健康成长;我愿授你金色的钥匙,引你进入科学的殿堂;我愿赠你强劲的翅膀,任你搏击风雨,自由翱翔!”此外,将原来陈旧不堪的仓库墙面改建成蓝天白云下的长城文化墙,写着:“爱校,荣校,共铸理小教育长城”。去年新制作的校园科普画廊则有利于扩大师生创新视野,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和创新欲望。

二、建设创新文化团队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学校教育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优势,发挥人的潜能,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团队,是本校建设创新文化的成功经验,也是本校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关键所在。

1. 培养善教能研的教师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需要有一支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教师队伍。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要的问题是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拥有创新的勇气。故“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通过学历提高、普通话培训、校本研训活动,本校教师创新素质提升较快。26个在编教师全部参加了湖南省信息技术高级培训,50岁以下的教师都通过了信息技术高级测试,人人会使用多媒体教学,大部分会制作课件。所有教师自觉投身新课程改革实验,70%的教师参与了各级教改课题研究并获得好成绩。他们中涌现出了湖南省特级教师、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市小学语文优秀教师、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区小学数学和英语学科带头人等。近年来,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省市区奖近200人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约80人次,公开出版发行上新教材示范课多节,主编或参编教辅书、教育著作20多本,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获奖41人次。学校7次面向市区举办专题教研开放活动,受到好评。

2. 利用家长的人才优势

本校是高校子校,家长文化素质高,藏龙卧虎,是地方学校不可比拟的一大人力资源优势。我们运用这一优势,发动他们协助本校办学。例如成立“大手牵小手少年科技园”,让大学教师配合学校指导自己的孩子搞发明创造、科技制作;把相关大学教师请到学校为孩子们传授无线电工程知识、电脑编程技巧、网络设计知识,为教师传授图书电脑管理知识,为学校设计校园文化墙等。

3.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本校学生大部分生长在高校,从小耳闻目睹的大都是读书声、读书人,长期受这样的环境熏陶,他们思想单纯,聪明好学,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是地方学校难以具备的又一优势。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要求教师牢记陶行知一句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时注意做到“三自”:①开放课堂教学,还学生自由;②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生自学;③鼓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 开展创新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创造品质和科学人文素质离不开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课余时间本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如校园科技节、小发明活动、素质教育训练营、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春游、秋游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

⒈小发明活动

小发明活动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在科学技术范畴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实现创造目标。它有助于提升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才智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小发明活动只要求有创造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参加。本校林国昌同学创造了“新鲜水果储存袋的构想”,学生陈熙利用等分原理发明了“手表指南针”和神机妙算卡,学生李奕帆发明了“两用铝箔验电器”,贺明远同学发现和探索了拱桥的秘密,均获全国级奖励。提出创意构想的还有棋盘地板、变温水盆等。

⒉校园科技节活动

本校一年一次的校园科技节活动是学校所有精神的浓缩,是对学校师生综合素质展示和检阅。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内容很丰富,有科学小论文、小制作、科技摄影比赛、科幻画、变废为宝服装秀、头脑风暴、四驱车拼装比赛、科学知识竞赛等,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了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创新品质。

四、形成创新教育品牌

篇10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学生缺少热情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院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是因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安排专业技能课时多,实习实训时间长,导致大学语文不得不“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对于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态度不端正。而受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功利性很强,对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仅仅树立及格的目标。再加上网络的影响,上网玩游戏使大学语文成为一些学生最先逃掉的课程。校园中网络、手机微信等快捷的交流方式,使许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重退化。一些时尚而极不规范的语言充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手机控”、“电脑控”既是学生的常态,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社会生活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影像技术的发达造成了文化娱乐的多元化、简单化,人们的阅读时间日益减少,文学被边缘化等等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也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学生的文化消费,影响到他们的阅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连请假条都写不规范,逻辑性差,作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和病句连篇累牍。总之,由于学生阅读时间少,除去上网玩手机,很多学生把剩余不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技能,考各种技工证、英语四六级证,对大学语文课完全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高职院校缺乏稳定而强大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

在一些院校,大学语文课程隶属于中文系。任课教师有很多是由于学期中专业课时不足,中途来任教大学语文课程的,因此经常出现这一学期带了大学语文课程,而下学期因专业课程繁多又无法继续任教的现象,这样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系统地教授同一门课。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有专无精;或者知识面不广,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认识不确切;读写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单一造成学生的不重视,对教学没有信心的现象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三)作为人文素质课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单薄

人文素质课程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时少,内容受学时所限,不能在短期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能与其他人文素质课相呼应,形成较完整的人文素质课教学体系,如与应用文写作,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历史、哲学选修课结合,如开设古诗词鉴赏、国学诵读、历代帝王史、西方经典文学等课程,都会成为对大学语文课一个极有力的支撑。可现实却是由于师资或其他原因,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二、改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培养一支能够长期致力于大学语文课教学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渊博、品德端正、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而学校在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予适度的政策倾斜。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制定章程,划拨专项教研经费,配置基本教学设备,给年轻教师出去学习深造的机会。担任这门课的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比专业教师更加具有学者的风范、诗人的情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努力地钻研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关注大学语文教学动态。教研室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帮带关系,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信心。教学团队可以集体备课,发挥各位教师的智慧,在教材内容上有所拓展。总体来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课能否取得素质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二)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选择、编撰合适的教材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薄弱,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做好知识传授、情感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这一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在巩固语文基础工具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制定教学大纲时应依据大学语文课的性质,使之区别于中学语文。要认识到它不再是为了应试的必考课,不应看作是“高四语文”的延续,实质上它“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了统一”。工具性是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大学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素质;审美教育指语文应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三个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体现,成为各个院校制定语文课教学大纲的依据。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语文的目标定位,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做出积极调整。目前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上百种之多,诸多的教材有按文学发展史顺序编的,也有按文体或作家顺序编的。当前被广泛使用的教材是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印九版)。除此之外,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自编教材也很多。自编教材名目繁多,依据标准也是各有特色,有按文体分类,有按文学史发展顺序来安排内容,也有按主题来编排内容。如我院教师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遴选优秀文章,既有文学史知识的学习,也有能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实践模块,还有话剧、相声、小品等艺术的介绍。此类教材编写符合自身院校的办学目标,因此这一做法现已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展开,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块,让学生担当主角,实现教学互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要采取方法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来。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大多相对偏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师也是一种考验。针对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话题,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发动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于那些平常不敢发言的同学,教师更应鼓励、引导,使他们敢于表达。还可以组织演讲练习,演讲的题目要契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如“让梦想照进现实”、“中国梦,我的梦”、“凝聚正能量,绽放青春活力”等。演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年轻尚不成熟的心智得到升华,同时也是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机会,能够极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可感可视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去粗取精,以精要的文字表述,配以美的画面、图形,营造浓郁的文学情景,让学生体会美、感受美,唤起他们热爱母语、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在讲授诗词散文名篇时,适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如乔榛老师的《长恨歌》、濮存昕先生《相信未来》、《再别康桥》,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很愿意尝试自己制作教学内容课件,尤其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3.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设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学资源在校园网上开通相应的学习网站,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在网站上制作教学资源库,栏目可以设为:知识链接、名师讲析、课外作业、课程动态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进行学习。网上在线学习这种形式在一些示范类职业院校中已经得到开发与应用,用技术手段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优质化、便利化,深受学生喜欢。也可成立网上文学社团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新型教育技术的使用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大量信息,也便于师生在课外进行教学互动。

(四)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有着伴之而生的历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更负有重任。高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致力于培养可引导和谐文化建设的教员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仅仅通过大学语文课显然不够,为此形成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大学语文不能涵盖所有内容,因此可以开设历史、哲学、政治、思想品德等其他人文课程。如我院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四书五经》选读、明清小说、中外优秀抒情诗选读、草原文化、两性关系、影视欣赏、历代帝王史等延伸课程。也可以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一些系列讲座。形成体系的素质教育课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学生不断汲取新知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