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4: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合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理论基础引导式驱动下网上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设计理念引导式驱动下的网上教学设计理念是:引导式、立体化、过程性、交互型。其具体内涵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出发点,通过建设立体化的网上教学平台,将网上教学设计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有机地加以结合,探索将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对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途径,并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式课程教学。这就要求网上教学设计应该围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及考核等活动。
(三)设计思路远程教育的教学是基于网络的教学,我们对此作了很多探究,但是学生主动上网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不高,网上教与学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强迫式,教师总是通过各种约束手段要求学生上网,网上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在网上教学设计创新与实践过程中作了如下创新,以达到实现教师引导下的虚实结合,学生自学为主的网络上下互动的目的。第一,变强迫式为引导式,在设计的内容和结构上,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创造虚实结合的课堂,引导学生自发上网学习,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第二,变静态单向式为动态交互式,在设计的实施上,改变以往的以课程网页为主的单一平台,利用多样化的立体网络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网上网下互动。这一设计思路旨在突破传统网上教学,创造一种新型的网上教与学的文化。
二、设计内容:体现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一直以来,大多数远程教育学校的课程网页栏目设置基本统一,栏目设置较单一固化且栏目功能分工不明晰,这成为学生上网学习主动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为例,学校远程教育课程网页栏目设置如下: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辅导、直播课堂、实施方案、教师介绍、IP课件、课程论坛,绝大多数课程栏目都为这八项,只有极少数课程稍作添加。这种栏目设置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栏目过于简单,只能传递基本教学信息,内容难易吸引学生;第二,栏目功能分工不明晰,如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等都是课程基本信息的说明,直播课堂、IP课件都属于视频教学。这种栏目设置难免让学生产生网上厌学的情绪,创新网上教学的栏目设置成为实现引导式教学的第一步。为此,笔者对《金融学》这门课程的网上教学主页的教学栏目进行了重新设计,作了如下创新:第一,对传统栏目中的相关栏目进行合并和变更。将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教师介绍四项合并为课程指南栏目,将直播课堂、IP课件两项合并为虚拟课堂栏目,将教学辅导更名为章节辅导。第二,新增辅助栏目和扩展栏目。将所有栏目分为基本栏目、辅助栏目和扩展栏目。课程指南、章节辅导加上新增的作业练习与期末复习构成基本栏目;虚拟课堂、课程论坛加上新设的“案例集锦、热点聚焦及金融生活构成辅助栏目;新设实训天地与课程拓展构成扩展栏目(见图1)。图1网上教学设计栏目设置本课程栏目设计的具体说明如下:
(一)基本栏目模块
基本栏目模块是用来传导学习基本内容的,是课程的知识体系与逻辑结构的体现。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了解课程基本信息及完成基本的知识学习及学习检验。
(二)辅助栏目模块
辅助栏目模块是用来辅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加强师生动态交互。该模块包括以下五项:(1)案例集锦。该栏目以案例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包括典型案例又包括热点案例。(2)热点聚焦。该栏目以国际、国内金融领域发生的热点问题为材料,为学生提供与课程内容知识点相关的热点事件或话题。如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创业板市场的建立等等。(3)金融生活。该栏目为学生提供能反映课程知识同时又与我们平常生活有关的素材,比如加息(减息)与百姓的存款、人民币升值与百姓理财等。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本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生活。(4)虚拟课堂。该栏目以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从而打造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主要有视频直播和IP课堂两种形式。(5)课程论坛。该栏目通过专门的课程论坛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答疑和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实现基于网络的师生实时和非实时交互。
(三)扩展栏目模块
扩展栏目模块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形式多样的补充内容,是课程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增加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实训实践。该模块包括以下两项:(1)实训天地。该栏目为学生的实践、实训提供指导和平台选择。主要包括股票模拟交易、外汇模拟交易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该栏目提供的内容和平台进行实训,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2)课程拓展。该栏目为学生安排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从另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近几年安排了“湖北电大经济类知识竞赛”、“网上读书活动”等拓展活动。通过以上的栏目设计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程栏目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设栏目内容体现“浅入深、深出浅”的教学规律。这些栏目的内容丰富多样:如案例集锦选择金融领域的典型案例,引人入胜,热点聚焦、金融生活是和我们日常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大小事件,惹人关注,这些栏目的内容一方面足以让学生对网上教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在实例中学习理解理论知识,即浅入深。作业练习和期末复习栏目为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提供辅导,为提高考核成绩,学生必然会主动上网学习这两个栏目的内容。实训天地和课程拓展作为扩展栏目为学生的实践和知识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即深出浅。因此,新设栏目的创新性足以将学生吸引至网上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引导式的教学。第二,基于资源与基于交互并重。这些栏目中一部分是基于资源的,侧重于实现非实时的网上教学;另一部分是基于交互的,侧重于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网上教学。这种设计就突破了传统设计中只注重基于资源的网上教学,增强了网上教学的师生动态交流。第三,整个栏目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本课程的所有栏目涵盖了远程教育的每个教学环节,即学习环节(包括导学、自学、促学)—考核环节—实践环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网络的教与学(见图2)。图2网上教学设计栏目贯穿教学环节全过程由此可见,本课程从引导式教学理念出发,通过网络精品课程式的栏目设计,实现了将网上教学的所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三、设计实施: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平台组织教学
以往的网络教学大多通过以课程网页为主的单一平台组织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对此,在本课程的网上教学组织上利用多样化的立体网络平台,实现以学生为主的网上网下互动,从而将网上教学设计得以有效实施。立体化的网络平台由课程主页平台、网络视频系统平台、课程论坛平台、模拟交易平台、专题活动平台、网上其他平台等六个平台构成。每一个平台分别对应不同的栏目和教学环节。每个平台的功能分别如下:(1)通过网上课程主页平台实现基于资源的导学。教师通过这一平台上传导学资源,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非实时的网上资源学习。(2)通过网上视频系统平自组织实时与非实时的虚拟课堂。教师通过这一平台既可以安排实时的视频直播课堂实现和学生网上面对面的实时交互,又可以录制课程IP供学生非实时的在线观看。(3)通过网上课程论坛平台实现网上网下的交流。教师通过课程论坛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时的教学活动和非实时的在线答疑,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网上网下的交流。(4)通过网上模拟交易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实践环节。本课程选择“叩富网”让学生进行股票模拟交易并进行比赛,选择“美国嘉盛集团网站(中国)”让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这种创新型的远程教育网上实践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上网学习赢得积极性。(5)通过网上专题活动平台丰富课程拓展知识。每学年,本课程都会安排一次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活动,每次活动的相关资料全部通过活动专题网页平台供学生参考。如近几年安排了“湖北电大经济类知识竞赛”、“网上读书活动”等拓展活动。(6)通过网上其他平台实现对以上各个平台的有效补充。除以上5个平台之外,本课程选择了一些和课程相关的网站,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官方网站、相关精品课程网站、金融新闻类网站等等;另外,利用网络电子邮件、QQ群等网络资源和技术。这些网络媒体不具体针对某一个栏目,而是在各栏目中都可体现,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这些网站获取各栏目所需的补充资料。以上教学设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平台应用(见图3)。
四、设计效果:提高了学生主动性并增强了师生交互性
(一)提高了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程创新的教学栏目设计、组织和实施,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形成的“网上教学资源陈旧、网上教学平台单一、网上教学环节简单”的观念,丰富的资源、立体化教学平台、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涵盖全方位教学环节的网上教学形式等都让学生对网上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转变为主动学习。课程资源的点击率大幅度增加,论坛活跃度也不断提高。
(二)增强了教与学的动态交流
由于教学设计中创新了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学生上网学习的网络平台得以扩大,师生交流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由此实现了实时与非实时并存的网上网下师生动态交流,尤其是非实时的动态交流得以突破。
(三)实现了浅入深、深出浅的教学效果
篇2
随着4G网络的成熟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页设计师不仅能制作普通网页界面,更多是能设计艺术界面和交互界面的网页,能适应多平台等特点。根据我学院每年对企业调研,目前企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1)根据企业需求和定位能够设计符合当下交互技术的流行网页界面;(2)能够制作静态网页和网页前端javascript特效,较好配合后台程序员进行网站开发;(3)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院对福建省同类高职院校的网页设计人才培养进行广泛调研,很少院校能够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网页设计师,致使我省应届毕业生难于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是:
2.1开设课程不满足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它包括构图、排版、特效制作等多种知识,决定了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融艺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学虽然在开设网页设计课程体系上采取一定改革措施,但针对性不强,如针对企业需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人才,专门开设了《网站色彩与构成》、《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实训》、《程序设计基础(java方向)》相关专业技术课程,也专门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等美术课程,但没有真正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综合项目课程,学生很难融会贯通运用综合知识进行网页设计,另一方面由于网页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早的表格布局到现在DIV+CSS布局,网页语言从最早的HTML1.0到现在的HTML5,网页的设计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对网页设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没有适时更新,学生也缺乏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因此高职毕业生很难适应网页设计这一行业的人才需求。
2.2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团队意识不强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按照企业工作过程开设网页设计相关课程,但由于各个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不同,团队意识不强,较难形成一个企业整体项目意识,通常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方向选择各自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有的教师自身受限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无法与专业组教师达成共识,造成学生在学习网页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无法形成专业整个知识技能体系,网页设计综合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只能满足于淘宝美工却无法胜任电商网页设计师。
2.3教学方法单一,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h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先讲解网页各独立元素的设计制作,与整体案例的设计制作相分离,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掌握每个工具单独使用,不能将网页各独立元素的制作与整体项目相结合,当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软件工具知识去制作完整项目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即整体性不强。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优势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系统完整,授课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为先导,教学手段单一,老师虽是孜孜不倦的教,而学生兴趣缺乏,参与性不强,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往往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收获甚微。
2.4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高职招生人数不断上升,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也在下降。教师引入企业项目进行网页设计教学,学生完成的程度和质量不一,有些同学无法跟上进度,就出现厌学、迟到及旷课等现象。
3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及优势
3.1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构建模式网页设计集艺术与技术为一体综合性课程,既需要个人创意设计能力,又需要全面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网页设计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易到难引入企业项目,引导启发学生,并在课堂上统一进行项目分析,在讲解过程中,将网页设计的艺术美学及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所要完成项目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的对网页综合知识进行建构,同时通过现代网络视频教学,演示网页设计从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制作作品、成果展示、综合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对网页设计项目整体认识,对网页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产生要制作属于自己的项目作品,学生从传统教学“要我学”变为混合教学“我要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过程过程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网页设计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好的网页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基于网络的课堂进行教,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后自主在线学习、在线做作业、讨论协作、在线答疑等学习活动。将教师的网页设计教学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才能真正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创造性思维突出的网页设计人才。
3.2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混合式教学的优势(1)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网页设计课程是基于企业项目教学,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的成败的关键,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职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即教师具备“双师”素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优秀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专业较弱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网页设计整体设计。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实践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2)教学资源丰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媒体素材,包括视频、动画、课件、网页设计优秀作品等教学内容,远远超过教师课堂讲授与教材内容。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实践企业项目,引入企业项目任务,能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项目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实践觉得能“跳着够得着”,既有挑战性,又能完成企业项目并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通过网络在线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学习空间,有更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有重要的意义。(3)学习自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受限上课时间,教学内容也受限,存在形式与内容单一。特别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与难点,老师可能认为在课堂已讲解很清楚,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等诸多弊端,而通过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在线教学等辅助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在课后按需学习,让差生或请假学生补缺补漏,赶上全班统一进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可以24小时开放教学,大大打破上课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把课堂当中没有消化的内容利用网络的在线自主学习,进一步的加深理解,使课堂教学加以延伸。利用在线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进行自学,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4)网络在线答疑:利用在线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师生通过平台将获得更多的沟通机会,师生之间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讨论交流答疑,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混合式教学模式实例分析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交互式教学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下面以学院《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为例说明,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1.设计制作企业项目。课前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制作《**企业网页设计》项目,共构建八个学习情景:《学习情境1企业网页图文混排》;《学习情境2企业网页表格数据制作》;《学习情境3企业网页表格布局》:《学习情境4企业网页超链接设置》:《学习情境5企业网表单网页制作》;《学习情境6企业网页制作-css样式表应用》:《学习情境7企业网页布局-div+css布局》;《学习情境8企业网页JavaScript特效应用》。
2.课堂教学内容以网页设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划分上述八个学习情境,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按任务展开教学。每个学习情境都包含:①任务导入:首先提供学生与所讲知识相关的网页案例,吸引学生注意,然后导入学习情境任务;②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共同分析与讨论,总结出具体的制作方法;③实训(仿真实践,在线测试):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下,独立完成操作,在线测试。④讲评总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所做的是将问题汇总。总结出相关的注意事项,点评作业时,侧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及时给予学生鼓励。⑤能力扩展:提供给学生实践性较强的案例,要实现效果,需要结合以前的知识和运用一定的技巧。这样既扩大了知识面。又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适时插入教学视频、技术操作视频、实例展示等内容,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讲清楚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具体。通过学习情境,学生目的明确,整体性学习Dreamweaver软件各个工具,运用到每个学习情境任务中,学习网页各独立元素与整体学习情境相结合。
3.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教师上传课前准备《Dreamweaver网页设计》学习指南、课堂讲解八个学习情境模拟、仿真实践、在线测试、网络资源、网络答疑等环节。(1)学习指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学习建议、链接优秀网站的网址等,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学时分配,当学生遇到网页设计问题时,就可以在学习指南资源库中找到满意的答案。(2)学习情境模拟:教师授课、实践操作视频。(3)情境模拟部分:有10个训练素材,学生可以选择训练企业项目进行自我训练,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4)仿真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需要借助仿真实训软件,应用于学生日常实训和各阶段试。(5)网络答疑:网络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可以通过QQ、邮箱、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6)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网站、相关视频、课程课件、讲义、行业信息、参考书籍、学生实训实录等补充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这样便于因材施教,使好生更优,差生进步更快。
5小结
篇3
作者/薛美兰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设置悬念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集。为此,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因疑生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困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过程。新课开始,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教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能被3整除,但当教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受“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学论文 7139.com)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二、巧“问”,拨云见日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在尖子生辅导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苹果和梨各若干克,现将苹果和梨各进行分堆。如每堆1个苹果和2个梨,梨分完时,还剩下6个苹果;如果每堆3个苹果5个梨,苹果分完时,还剩下5个梨,分苹果和梨各有几个?”
这题较为复杂,我放手让学生讨论进行求解,有的学生用列方程来解,有的学生则用实物代替进行拼摆,但总不得要领,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题无法进行求解。我则提示了一句:“因为每堆分一个苹果和2个梨,如果说苹果和梨同时分完,说明苹果和梨有什么关系?”学生马上回答:“如果说苹果和梨同时分完,说明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我则再问学生:“现在每堆1个苹果和2个梨,梨分完时,还剩下6个苹果,又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说明梨是苹果的2倍少12个。”我再问学生。“假设苹果的个数是原来的2倍,而梨如果增加12个,那么苹果和梨的个数又会怎么样呢?这时能不能求解呢?”经过我的启发和点拨,有的学生马上心领神会,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解答过程:因为每堆分1个苹果和2个梨,梨分完时,还剩下6个苹果,可知梨的个数比苹果个数的2倍少12(6×2)个。假设苹果的个数是原来的2倍,梨增加12个,这样可得苹果的个数和梨的个数相等。苹果的数量扩大了2倍,如果每堆苹果的个数也扩大2倍,即每堆分6(3×2)个苹果,那么堆数不变,这时题目可转化成为:每堆6个苹果,正好无剩余;每堆分5个苹果,则余下17(12+5)个。因此可知,分的堆数是:(5+6×2)÷(3×2-5)=17(堆)。因此,可求知得苹果的数量是:3×17=51(个)梨的数量是:5×17+5=90(个),或51×2-12=90(个)。
三、示“错”,剑走偏锋
教学时有意收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点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计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聚如下:36-36÷3=0÷3=0,造成了计算的差错的原因是
因为强信息“36-36”消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疑问只是思考的开始,有了疑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表示出自己的意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设“障”,迎难而上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学”时,出示两组题:⑴1.6÷0.25,15÷0.15;⑵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例如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某工厂把一批零件分给甲、乙、丙三个人加工,先把总数的1/5多60个分甲,再把剩下的1/5多90个分给乙,最后剩下的全部给了丙,结果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学生见这题中有两个不同单位“1”的分率,往往会将两个分率转化成相同的单位“1”才进行求解,这样显然是极为麻烦。有的学生提出:“能否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1”进而求解?”我反问学生:“你说呢?”并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以前常用的解题方法,转换角度大胆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进行求解?我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并表扬他“你能抓住题目的关键来思考,真是会动脑筋”。这时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则很快的掌握:因为三人加工的零件同样多,可知甲、乙、丙三人均加工这批零件的1/5多60个。甲、乙、丙三个人共加工了这批零件的(1/5×3)且多(60×3)个。因此可知道,这批零件的个数为:“60×3÷(1-1/5×3)=450(个)。这样通过生疑、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
五、求“变”,举一反三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个,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些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⑵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⑶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百之几?⑷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⑸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学习工程问题后,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件工作,甲先做6小时后,由乙接着做12小时可以完成,或甲先做8小时后,再由乙接着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如果这件工作由甲单独做需要几小时完成?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混合式教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