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19:45: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化分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网络化
前言:
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还可实现共享查询。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效率。虽然我国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建设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条件已经具备
1.网络硬件的发展。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筑建起中国互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和中国金桥网并均与国际互联网接轨。就全国建设单位来看,90年已有许多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制图,到2000年以后许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并纷纷着手建设局域网。我国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迅速崛起,为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2.建设单位档案管理自动化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已开发出数千个自动化专用软件。许多档案馆(室)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室)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尤其可喜的是,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计算机系统开发、维护和应用人才。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二、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历史的原因,建设单位档案馆(室)自动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发展道路。各个档案馆(室)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功能单一、标准化水平低,数据不完整,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所以标准化水平低。
2.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单位档案馆大都建成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档案数据库。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大多数据库仅仅供本单位使用,严重地影响了数据库的利用率。所以数据库建设滞后。
3.在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网络化的实现和管理都离不开人,各种技术以及软硬件都必须通过档案人员才能发挥作用。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建设单位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室)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建设单位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人员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三、建设单位档案馆(室)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建设部牵头组织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建设单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建设单位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各建设单位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信息社会把建设单位档案馆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向21世纪,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设单位档案馆必须真正实现网络化,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并与互连网接轨,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单位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的服务,使档案馆的服务走向全方位现代化。
参考文献:
篇2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FYY00)
摘要:文章从博弈论角度研究了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重点分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条件下的语言及文化选择,指出企业应根据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和产品特征采取不同跨文化对策,以期为从事国际电子商务的企业提供参考和服务,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
关键词:网络贸易;跨文化;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14-04 收稿日期:2008-06-24
随着我国企业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开拓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对的是与本国存在差异、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形成跨文化冲突,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提高,市场的开放性扩大,跨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贸易在网络中进行,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实施国际电子商务时必须充分研究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基础,对网络贸易信息中跨文化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为国际电子商务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诸如语言文字、、价值观念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存在着形形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往往造成重大的影响。网络贸易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追求交互式的沟通和个性化的服务,信息传递迅速而成本低。一个不起眼的跨文化冲突,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快速传播而造成呈几何级数式增强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企业开拓跨同网络市场形成难以估量的障碍。所以,在跨国网络贸易中,企业必须重视彼此间的文化差异,合情合理合时地处理网络信息的跨文化冲突。从而利用网络快速高效地开拓对方市场。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它作为网络贸易信息的跨文化因素,既包括信息时语言种类的选择,也包括组成语言文字的符号相同而含义不同所造成的问题。不同的国家往往会因使用语言的不同,或者相同语言但因地域、文化渊源不同而在语意、语义等方面产生差异,从而带来相应的跨文化冲突。如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在德国推销National商标的产品,销路不畅。,原来,纳粹的民族社会主义开头即是National,松下公司得知这种情况后换成Panasonic商标,销售额马上急速上升。
在网络贸易中,信息的跨文化因素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包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基于不同的文化,这些因素均呈现不同的特征。这要求企业在跨国网络贸易中应事先了解当地消费者的价值观、宗教及风俗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电子商务网站整体风格、合理搭配网页色彩和使用图片,设计符合当地文化的产品描述和说明,合理调整信息和搜索方式。从而在网络贸易信息时做到有的放矢,顺利打开销售局面。
二、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之博弈论分析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因素。在企业网络贸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本企业的现状和目标市场的发展,选择适当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是企业要通过网络进入目标市场前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下面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利用博弈论来分析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选择。
(一)中越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的基本博弈假设
博弈即一些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和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四个方面:博弈的参加者、各博弈方可供选择的全部策略或行为、进行博弈的次序、博弈方的得益。随着现代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大,对抗性、竞争性越来越强。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竞争者或合作者的相应策略和市场均衡。因此,博弈论逐渐成为研究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工具。
本文以中越网络贸易为例,应用博弈论分析网络贸易信息和接收的语言选择问题。假定中方企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利用网络进入越南市场,进行以下假设:(1)网络贸易中只存在两个参与方:信息的发送方(中方)和接收方(越方),且二者都是理性的。(2)无政府或其他外界干预;(3)双方的决策抽象为对中、英、越三种语言的选择。
博弈按参与方决策是否有先后顺序分为静态和动态博弈:按参与方是否对各方得益了解分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比完全信息要复杂,而且企业在网络贸易前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双方在博弈中的利益函数。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这两种情况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指各参与方同时决策,且所有参与方对各方得益都了解的博弈。我们进行以下假设:(1)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仅一次;(2)信息和接收行动是同时进行的;(3)参与人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作给定;(4)虚拟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即博弈方对各方得益完全了解。
基于以上假设可构造出以下收益矩阵。
其中,Q1、Q2Q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获得的收益,c1、c2、c3分别表示方(中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时所要支付的成本;u1、u2、u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获得的收益,v1、V2、V3分别表示接收方(越方)使用中、英、越三种语言接收(搜寻)时付出的成本。只有信息的和接收使用同一种语言,参与方才有可能获益,否则收益均为0。对方(中方)而言,使用的语言越靠近接收方,被对方接收到的可能性越大,获益越大,即Q1<Q2<Q3但随着使用语言不熟悉程度的增加,所付出成本不断增大,即c1<c2<c3。而对于接收方(越方)而言,接收信息的语言在本国的普及率越高,付出的成本越小,v1>v2>v3,而接收信息的语言在发送方国的普及率越高,所搜索到的信息内容越多,信息的利用效率越高,获益越大,即U1>U2>U3。
发送方和接收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人,故只要发送和接收所使用的语种相同,发送方和接收方均获得大干零的收益、即
Q1-C1>0、Q2-C2>0、Q3-C3>0
U1-V1>0,U2-V2>0,U3-V3>0
在此收益矩阵中,对发送方(接收方)而言,其最优策略会随着对方使用接收(发送)语言的变化而变化。故不存在占优战略均衡,只存在三个纳什均衡:(中,中)、(英,英)、(越,越)。系统最后处于何种状态将取决于参与方对对方策略的猜测。在中越网络贸易开始阶段,由于对对方市场不熟悉,无论方还是接收者都认为对方存网络贸易采用国际贸易的通用语种英文进行发送(接收)信息。基于这个前提下,双方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然都会选择英文。因此,最后系统的状态应为(英,英)。
(三)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网络贸易信息语言选择
在动态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而非同时行动,且后行动者在行动前能获知对方的行动,参与人的行动顺序将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因此,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往往采取一些战略性行动,影响对方对己方行为的判断或预测,从而获取对己方有利的结果。
随着中越网络贸易规模的不断上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如农业机械、摩托车、小家电等,中方有进入越方市场的强烈愿望,认为一旦采用越语作为双方的网络贸易语言,将提高信息的接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交易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Q3-Q2>c3-C2,即Q2-c2<Q3-c3。同时,v2>v3,越方获知中方采用越语信息后必然会改用越语接收。故中方必然抢先使用越语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越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2所示。
越方获知中方采取越语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接收(搜索),最后双方必将达到(越,越)的均衡状态。
对于中越双方均供不应求但越方的需求强度远大于中方的产品,如有机农药等,越方对贸易的需求强度大于中方,竭力去获取中方产品的贸易信息。越方认为一旦使用中文作为网络贸易语言将减少中方信息的成本,提高中方信息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交易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获利水平。u1-u2>V1v2,即u2-v2<c1-v1。同时,c2>c1,中方获知越方采用中文接收信息后必然使用中文信息。故越方抢先将使用中文接收信息,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中方,具体的博弈树如图3所示。
中方获知越方采取越语接收(搜索)信息后必然采取越语,最后双方必将达到(中,中)的均衡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易并非是一次性的,网络贸易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是多次进行的,这是重复博弈。在博弈过程中,参与方不仅要考虑本次博弈的得益,还要考虑以后博弈的得益。另外,由于学习曲线的存在,使用对方本土语言(接收)信息的成木会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加,市场信号传递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中越双方在网络贸易过程中预计博弈的重复次数越大,参与方向对方发出将使用对方本土语言的可能性越大,双方更容易达到上述的(越,越)和(中,中)的各自均衡状态。
如果越方为信息的方,中方为信息的接收方,亦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三、考虑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跨文化因素后的博弈论分析
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企业不仅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的语言文字,还要考虑网络贸易信息中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跨文化因素。加入这些因素后的博弈分析并不会改变以上各图的收益矩阵,只是进一步提高了采取非本土文化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成本,即c2、c3、V1、V2增大。
在中越贸易前期,中方对英美文化的研究已较为完善,而对越方市场的文化因素了解程度不深,c2<c3。另外,中越双方的贸易额不大,无论中方还是越方都倾向于采取英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接收(),并且认为对方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故双方达到(英,英)均衡状态。
随着中越贸易的不断发展,中方对越南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小语种教育蓬勃发展,精通越语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越南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与中方的文化差异本来并不大,c3和c2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出现c3-C2<0,则Q3-Q2>c3-c2,并且差额不断增大,中方倾向于按越南的文化传统与越语的形式网络贸易信息,再加上随着中越贸易额的不断攀升,对于某些中方供大于求而越方需求旺盛的产品,中方进入越方市场的动力不断增加,Q3-Q2与c3-c2差额进一步增大,最后,中方选择越方文化进行信息并将此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越方,双方达成(越,越)均衡状态。
同样,随着越方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精通汉语文化人才数量的增加,对于越方市场需求较大的产品,越方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中方文化来接收信息,并将此信息传递给中方,双方达成(中,中)均衡状态。
四、结论
企业进行跨国网络贸易时,选择适当的文化因素发送和接收网络贸易信息,将有效地提高国际营销的效率和效益。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网络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目标市场的不熟悉和双方贸易量较小的原因,参与方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文)及文化习惯(英美文化)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接收。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目标市场文化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产品在双方市场的需求偏好和需求强度,采用本土文化或目标市场文化的可能性不断增大。
(二)在网络贸易中,随着交易双方信息交流速度和效率的提高,使用对方市场文化来(接收)信息的可能性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增加双方的贸易机会。参与者要想扩大对方的市场份额,发出将采用对方语言文化的贸易信息的信号,这种信号必须能迅速被对方接收才能获得预想中的效果。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在贸易信息的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对双方市场的产品需求分析,准确把握使用不同文化信息获得的收益,趋向于博弈中的完全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网络贸易信息跨文化策略选择的准确性。
篇3
[论文摘要]旅行社产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对旅行社的经营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以及旅行社必须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运作和推广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中国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个性变成一种时尚,“个性化”的概念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趋向于追求那些既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又能符合自己品味和价值追求的个性化消费品。对旅行社来说,能否为旅游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将成为旅行社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定义
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旅行社针对旅游者的个性需求而设计的产品, 因此我们也把个性化产品称为定制化产品。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对目前旅游市场的细分极限化,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者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指旅行社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超细分,明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根据自身企业已有的资源,设计,推广和提供的旅游产品,或者是与游客共同设计的产品。
(二)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目标市场
目标个性化旅游市场局限于一些城市中的高收入者。中青旅商务部经理根据其 “自由行”产品销售状况,把客户定位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领。这是由于个性化产品失去了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益,价格高是其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产品行程天数标准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个性化产品要比标准化产品价格高出50%左右。单身旅游者等散客、以家庭、公司或者俱乐部等为单位的小型团队是个性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市场。
(三)个性化产品对旅行社的要求
目前对推出个性化产品的旅行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首先,旅行社要面临个性化产品所带来的高问题。其次,这种服务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顾客上门报名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为其进行个别的服务,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多不说,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和服务意识都要更胜一筹。相对于所花费的来说,利润并不高。
二、旅行社发展个性化产品的原因
(一)个性化产品符合个性化消费的旅游趋势
个性化消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趋势。旅游者的需求从“我要参加旅游”,向“我要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转变。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也体现了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趋向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二)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旅行社从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并向增加以产品设计,服务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方向努力。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相互融合创造出来的个性化产品没有价格参照性,因此旅行社间的主要竞争手段由价格转移到产品设计,服务质量,旅行社品牌形象等方面。
其次,以顾客差别化为基础的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旅行社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旅行社单凭创造热线产品品牌来吸引游客的做法已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而主动提供充满创造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会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对于旅行社有效运营个性化产品的建议
(一)在产品设计阶段,让游客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
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相比较,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最显着的特点是,由旅游者亲自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菜单式服务,使游客可以将各种旅游产品模块任意拆拼、组合。甚至旅行社也可以允许游客完全抛弃现有模块,提出纯个人的、全新的设计意愿和要求(包括价格要求)。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爱好等,选择定制不同的工具、逗留时间、入住酒店的位置、星级、游览景点及项目等,使得到最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 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消费者(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者(旅行社)共同推进完成的活动。
(二)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提供自由组合产品与精细化服务
如上所诉,旅游者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也是旅行社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之一。旅游企业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散客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积极的策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零件”产品让游客自行选择。这些“零件”产品要尽可能地涉及到旅游各要素吃、穿、住、行、游、娱、购,还要非常的精细化,大到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等的选择,小到导游的性别、年龄,都要使游客在自由组合中充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行社改变原来的产品开发模式,从全包价、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逐步转向开发半包价产品、小包价产品甚至零包价产品,并为不同人群推出更具有个性化的单项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
(三)为旅行社个性化产品设计合适的网络化分销渠道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增多,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渠道,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新兴的渠道。这些个性化产品的新兴销售渠道的选择要注意增大与旅游者的接触率。网络化分销渠道的建立是未来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国际旅行社的竞争时取得胜利的优势因素。因此尽可能快而广地建立销售网络是目前旅行社推广个性化产品的工作重点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营销和运作
互联网是帮助旅行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更大范围的推广个性化产品的最好工具之一。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通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参与,网上成团和拼团得以实现,使得零散化的个性化旅游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平台,旅行社可以放心地在网上推广个性化产品并寻找客源。
另一方面,网络旅游营销能够很好地能解决旅游者服务要求的个性化、时令化等问题。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旅行社的个性化产品,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旅游企业可以采取:B2B模式(网站对交通、住宿、景点等企业),B2C模式(旅游企业对游客),还可建立C2B(游客个性化定制,企业竞标接盘)、C2C(游客发起招募爱好者自行组团)等模式来开展旅游市场。
篇4
网络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外语知识在内的继续教育,这样才能在网络化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网络化;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2010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革命性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互联网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中快速普及的现实,高校教学管理手段也正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
1 网络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都建有校园局域网,网络的开放性,使教学管理的文件、资料、信息能在校内进行流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为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及时了解学业情况,保证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而管理软件的智能化功能,也正改变着管理传统运作的种种方式。
1.1 网络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
高校教学管理是“育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从“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而言,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就是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需要及满意程度。 网络的实现,使教学管理人员和师生之间产生了亲和力,把原来泛泛服务的对象具体地延伸到每个人;教学管理不再是有时间要求的书面文件,而是在网络上进行直接交流。人们只要打开互联网络,就可以阅读、查询、交谈。 使用者与机器“对话”,实现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网络成了管理者和师生沟通思想,密切感情,相互理解,增进信任的桥梁和纽带。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是实现教学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1.2 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建立一个有效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来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而这种体系的完成,必定要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只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规划、系统分析,才能使这种监控体系基于校园网络环境,渗入到与学生培养相关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信息化的支持
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关联的过程,主要包括招生录取、学分制学籍和课程管理、论文答辩等环节。对这些过程实施监控,形成了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在学生质量监控体系中,培养周期最长、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籍课程管理,而实现学籍成绩管理系统网络化,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利用学籍成绩管理系统网络,学生可以查询到自己每一门课程的成绩;管理工作者可以对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量化分析和横向比较,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估、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材料;各系在推荐优秀毕业生时,可以将各学科成绩进行比较和排序,提高了推荐工作的准确、公平、公正、公开性;学校档案室、招生就业处和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将毕业生全部成绩随时打印出来。
1.3 网络化管理的先进性、可操作性
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就是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的空间,为知识复合创造条件。在学分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课是关键。为了保证选课制的实施,每学期所开课程的信息和教师信息就要全部上网,以供学生查询。通过网上选课,能够及时、准确地统计汇总出各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以便管理部门确定、安排授课教师,做好管理课程的工作。
为了实现质量管理的任务,当教师在完成了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学管理人员就要承担搜集有关教师教学质量的各个信息,反馈“教”与“学”的情况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定。 而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就可以广泛、准确的搜集到师生教与学的重要信息,统计总结和评估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制定的各项指标与计划,并及时利用这些信息资料出台文件,制定规则。因此,网络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2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就要使教学管理人员熟悉网络。因而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笔者认为:除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树立起对教育事业高尚的事业心、责任心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2.1 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继续教育
计算机网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它带来的是真正共享,共享文件、共享打印设备、共享应用程序等等。网络中的所有资源都是能够共享的,同时网络实现了合理的资源共享和分配,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准,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目前计算机网络已在高校中普遍应用,它已成为教学管理的必要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己经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这就要求每个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但目前我们的教学管理人员距离这个要求还相差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管理人员中普及与提高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是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使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以及有关程序的编程、运行和维护,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排除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能力,并具有熟练的文字输入技术。 对于校、系专职型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网上关于采访的信息,应该通过网络与师生之间保持广泛联系,应该不断向师生提供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信息,帮助师生掌握、使用这些信息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满足师生快速、有效的信息咨询的需求。因此,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加强计算机及其网络资源收集、加工、查询技术的培训。通过管理人员对这些网络资源的预处理,就可以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内容。
2.2 专业基础知识的继续教育
教学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让他们与时俱进,掌握现代教学管理的新知识, 全面系统地了解管理工作的体系,学习一些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度,优化知识结构。真正让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有了现代化设备,并不等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还要靠具体的人来操作。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采用计算机编排、统计、评估等,都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机器排课代替了手工排课,以机器计算、统计数据代替人工的计算,以机器检索代替了手工查阅。这样不仅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也为管理人员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
21世纪是网络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干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开发利用,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群中筛选和梳理繁杂的信息,没有较好的外语水平,是无法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无法做好服务工作的。 因此,对管理人员外语的继续教育势在必行,必须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提高在职教学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
总之,继续教育工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学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保持管理人员素质的先进性、适应性、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它决定着知识信息服务的质量、层次和水平。所以,对教学管理人员实行继续教育,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是逐步建设一支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懂管理的知识型的人才队伍所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杨芳.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32.
[2]张家钰.观念先行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8):25.
[3]章湘进.网络化趋势及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4951.
篇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发展;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梁俭,广西图书馆馆员;尹睫,广西图书馆馆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39-03
我国在1997年开始试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建立一个多馆协作、互为补充、联合一致,实现由多类型、分布式、规范化资源库组成的试验型数字图书馆,并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1998年7月,国家图书馆向文化部提出申请,建议国家立项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根据数字图书馆需要,及我国图书馆等信息提供单位现状及发展趋势,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中心,组建若干个分中心和地区分中心。可见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最终目的就是对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建立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网上服务,实现人类真正意义上知识财富的互联共享。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从图书馆工作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提供信息资源的组织,也称为电子图书馆等。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因特网能看到他所需要的资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其专属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数字资源数字化。数字化一词来源于英文Digital,数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的储存,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传播、接收。
(二)数字资源网络化。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手段。数字化的资源与网络如同“车”与“路”的关系,数字图书馆依附于网络而存在。数字图书馆资源传播最主要的特征是信息资源网络化,它可实现各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互操作,并利用网络的分布式特点打破了时间、空间、语言、数量等的限制,读者不用出门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查询、预约、续借等等,这是传统图书馆无法做到的。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使众多的图书馆能够借助网络获取各类数字信息,以此满足读者用户对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实现了数字信息资源跨平台、跨语种、网络化存取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
(三)数字资源是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并不断地扩展数字化信息资源,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四)数字信息知识化。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期刊、照片、数据库、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各类信息载体,在知识无序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并链接起来,以动态分布式的方式为各类型用户提供服务,而自动索引、元数据、内容检索及不同数据库的互联等知识发现与组织技术将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技术关键。数字图书馆信息提供的知识化,将为广大读者建立起“知识库”、“学术银行”、“数据仓库”等,而图书馆员也将针对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导航。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类型
到目前为止,我国数字化图书馆既有国家级项目也有地方省市级项目,还有单个数字图书馆项目。其中国家级数字图书馆的项目有: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国家教育部数字图书馆公关计划、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等。地方省市级数字图书馆项目有: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江苏省数字图书馆计划以及台湾地区的“亚太智能服务中心”计划等。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工程是国内首家引进美国IBM公司数字化图书馆系统,也是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首家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它把对古籍文献的加工整理作为数字图书馆的重头戏;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采用先进、成熟技术组建Internet信息分布式服务系统。
数字图书馆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多项计划和工程,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开通了二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数字图书馆,影响较大的包括国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等,还有许多高校图书馆也开通了数字图书馆业务。
(一)各省市级的公共图书馆。如中国数字图书馆、上海数字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辽宁数字图书馆等,他们主要是服务于社会的非学术性书籍、期刊以及非书资料等。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他们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国内外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各种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多数由国外购置,在校园内使用,不对外开放。
(三)科技文献研究图书馆。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他们的数据资源主要有国内的学术期刊、论文和各种数据库,专业性比较强。
(四)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公司、企业数字图书馆。它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企业型,典型的有超星图书馆、书生之家;另一种是由科教事业单位成立的公司,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属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西南信息研究所属性的重庆维普数据、清华同方的CNKI。他们将自己生产的数字化资源作为产品为社会服务。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比较成功,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所采用的引进和自建数据库的方式也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读者可通过互联网、电子阅览室等多种途径查找所需要信息。数字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信息服务。
三、我国发展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由于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传统载体文献资料通过数字化来形成,其过程是一个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浩大工程。因此,构筑起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架构,对防止重复建设、宏观调控和规划建设我国的数字图书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许多专家有过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是一项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工程,它采用海量存取、自动标引、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手段向用户提供快捷、高质的服务。在建设数字图书馆中技术问题主要来自于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媒体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存储与压缩、分类、标引和检索、传输和保护、知识产权、交互界面、输出与信息表现、多语
言问题、工具与平台、高层信息服务协议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数字资源库处于一种分散建设的状况,如何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又能避免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重复建设,这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比较规范的、可操作的标准。目前有待解决的计算机关键技术包括:软件重用技术、多语言处理技术等方面,因而有必要开展有关数字图书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
(二)法律问题。数字图书馆的法律问题,实质上是版权和知识产权网络时代的运用问题,版权问题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最关键、最基础的问题。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显突出。如何利用文献信息,又避免遇到版权保护问题及避免有关法律纠纷问题值得研究。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版权保护分两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尊重版权并获取许可;二是要注意自身数据库版权的保护。具体包括:作品数字化与网络传播中的版权保护;图书馆数据库的版权保护;版权管理信息技术措施及其法律保护。版权保护问题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必要通过不断完善有关版权的新法规和新技术,从而保证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一个安全的法律环境。
(三)人才问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图书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情报知识、信息处理技术,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外语能力等多种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知识技能。其角色要从单纯的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转变为具有科技开发、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目前图书馆高级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不多,既有文献信息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技术的专门人才屈指可数。虽拥有一些具有高级职称,且受过图书馆情报知识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往往知识更新慢,观念较为陈旧,对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数字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只有做到高低兼顾、层次合理、高质量和多元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才匮乏的现象。
(四)标准问题。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标准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这就要求在技术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作为基于网络环境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系统,其内容可以包括系统硬件平台标准、系统软件平台标准、开发工具平台标准、应用软件平台标准、生产工具平台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标准、资源建设标准、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兼容标准文档标准等一系列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四、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思路
(一)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和发展数字图书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过程,现有的研究还不能触及到数字图书馆的深层原理和方法,我们应该要拓展研究领域,积极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以我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理念为基本,总结出符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经验,以此作为指导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多学科携手合作,规范信息标准。目前数字图书馆标准研究滞后,而且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多学科联合的局面,而开发商由于片面追求电子资源的数量,不重视质量,有许多电子资源信息内容陈旧杂乱,质量较差,这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开发商与图书馆横向联系,互为补充,从网络技术与图书馆技术、情报技术等方面规范信息的标准,以保证数字资源的最佳质量。
(三)化分散为整合,整体规划数字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目前我国所有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单位,在资源建设方面缺乏沟通,资源建设各有偏向,但又内容相同居多,这就导致数字资源中学科内容的不平衡,资源建设缺乏连续性,整个资源体系杂乱无章。因此,应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化分散的开发研究为总体设计,在总框架下,各行业数字图书馆又有侧重,这样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字资源体系,大家互有重点,而又互为补充。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一切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将影响教育的现状。网络的出现,为实现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当今的教育应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目的,即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培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善于自主学习的知识型人才。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学,也不再仅仅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上,而是凭借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手段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在学校,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有利资源,并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的传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使主动的、探索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它促使教育向着信息化、社会化、网络化发展。现行的《基础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面对丰富多样、良莠不齐的网络教育资源,学生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将极大地影响到其学习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网络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辅助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存贮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而且包括以书籍、报刊、磁带、广播、电视、个人计算机等为物质载体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其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1]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对自我元认知能力的评价,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自我安排学习进度、时间、地点,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监控自己学习,自我评估学习成果的主动建构过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同时也给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的要素发生了重组,学生的特征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使得自主学习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从狭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传统的自主学习要素是学生、内容、技术和教师,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要素重组为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师。基本要素的变化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范围更加宽泛,网络环境下的资源、课程、教师通过交互平台和技术平台集成到新的网络时空环境中,使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个别化学习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和网络交互功能,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交互性所产生的人文交互环境使自主学习的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成为“人文交互环境中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交互平台把个体建构和社会共享两个过程融合起来。
根据上述网络环境下学习要素的重组和学习特征的变化分析,可以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表述为: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法。[2]
三、运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学校及教师提供的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学习。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
2.学生要掌握多媒体网络学习技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是一种十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多媒体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工具,如:ie浏览器的使用,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上网浏览查找资料,资料复制下载方法,在线讨论,使用电子信箱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就有利于自主学习了。
3.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
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有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而其中错误的部分势必会给新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先帮助学生认识和纠正错误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当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念后,再进一步探讨自主学习的条件,认识教学大纲与自我需求,根据学习重点和自己的弱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了解那些课外学习的形式和可供开发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在线学习网站、教学软件和电子期刊杂志等。元认知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心理发展基础,是学习者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演示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对帮助教师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起着显著的作用。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提供学习资源,讲重点,解难点,释疑点,讲评作业,提供指导学习方法等,这种教学手段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方式等的自由选择,树立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5.运用网络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有动力互补性,协作学习的作用在于把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向小组成员展示并供其研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如利用留言板、bbs、邮件、讨论区、在线会议等方式,这种网上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并进行更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为观察学习伙伴的学习进展、成就及自主、协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环境,进而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意识和技巧的发展。因此,协作学习是对自主学习的促进和升华。[3]
6.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把教学放到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不仅应将多媒体和网络当作学习的工具,而且应让多媒体和网络环境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发挥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内容编成有序的课件,使学生通过程序逐渐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机对学生的学习随时指导,随时点拨,形成了人机互动式学习方式,达到了在计算机程序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成一堂课学习任务的目的,这种学习状态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
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平时上课时,教师要多联系实际,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查找资料做一些课题研究和撰写学年论文,做一些简单课件、个人主页等,学会撰写个人简历、贺卡、假条、借条、收据、证明、请柬、推荐信、介绍信等。若不明白,则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作借鉴。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既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加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
合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核心作用,引导学生以自我为主体进行有效的知识构建和自主学习,使其对待学习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现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特别是具备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祖林.基于www的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远程教育,2003,(1):38-40.
[2]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2004,(4):52-47.
篇7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增多,《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作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前导专业课程,其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几种新的典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合《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特点,最终提出基于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式学习是21世纪初期继网络化学习(E-learning)之后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认为[1],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基于高校某种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不同的教学方式、技术和资源相混合,以达到最高效的学习目的[2]。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兴趣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从原来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这一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3]-[4]。因此,建构新的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2.混合式学习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1现状分析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比如通信网中拥塞和流量控制、移动通信中的干扰及计算机通信中的ICMP协议等,学生课上暂时听懂,课下复习的时候又会遇到难于理解的问题,由于受时间和空间所限,很难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时间一长堆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课程总评成绩偏低等现象。
而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后,老师可将讲义、微课视频和常见的疑难问题解答等资料到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能随时查阅。更重要的是老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现与学生的在线答疑或讨论,提出探究式课题让学生分组研究,完全突破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不仅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并为电子信息类其他课程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方法。且老师在选取定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学综合设计的能力。
2.2教学设计
2.2.1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内容的设计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各章知识点的特点将该课程分为基础理论型和拓展应用型两大类,根据各章知识点的难易度和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度,又将该课程分为面授型和自学型。对于基础理论型、面授型的知识,以老师的课堂面授为主,强调师生的互动;对于拓展应用型、自学型的知识,以线上互动、讨论学习为主。
2.2.2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课程课题的引入
在《现代通信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课题研究、讨论的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讨论研究并撰写论文,这样可以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对拓展知识的探索热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照每一章内容的特点和每个班学生的情况,给出一些问题探究式的课题,比如通信网中常用的拥塞和流量控制方法、影响移动通信质量的三大干扰的比较等,让学生在课下分组讨论研究完成,并把最终的论文报告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给老师,老师及时批改给出反馈意见,并给每位学生打出相应的分数。对于完成较好的学生小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汇报答辩。这种鼓励示范效应会在学生中形成良性循环,带动其他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的教学活动。
2.2.3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老师对学习活动过程发挥的作用
实施混合式教学活动中老师的引领、组织、监管应贯穿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组并设计讨论课题;老师在制定课题分组讨论时,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组,并依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设计讨论的课题。
提供必要的课程指导和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课题讨论时,老师应给出必要的技术指导,保证课题讨论的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小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充分获取所需的知识素材。
组织汇报答辩并点评;学生小组进行课题汇报答辩时,老师应以积极鼓励和表扬为主,同时指出课题汇报过程中的存在的优缺点。
监管和检查;在整个混合式网络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定期查验进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及时组织监督小组学生相互交流,核查各自工作的完成情况。
2.3评价体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评价体系因为涵盖学习活动的内容过少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过程,因此,已不再适用。我们根据课程教学活动制定新的评价体系,调整后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60%)、线上网络学习成绩(查阅资料的情况)(10%)、课题论文成绩(上传论文的质量及汇报答辩的质量)(10%)、分组讨论表现(10%)和平时作业成绩(10%)五大方面。
新的评价标准下,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为考量,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4教学效果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学习状况的统计等,多元化分析混合式教学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下表中对近两年来课程改革前后教学效果进行的分析对比,其中是2015年我校电信2012级72人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2016年对我校电信2013级81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表中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在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及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是有所提高的。
3.结语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需要巧设学习任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完备的教学素材,及时引导学生并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这些都对老师在课程开展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多样的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和小组成员互动讨论,并在课堂上汇报答辩,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程探索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应用为混合式教学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推广做出铺垫。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ustry chain, makes a vertical decomposition, and proposes to reconstru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ular divisio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explores ways of cooper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of cross-strait, proposes to expand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accelera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alize high-level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eisure industry of cross-strait from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ed and breakfast and other industry cooperation perspectives.
关键词: 休闲农业;产业链整合;两岸合作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dustrial chain integration;cross-strait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159-03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形态的转变,带来民众休闲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形态转向城郊、乡村,寻求新的休闲项目,因此未来休闲农业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目前,两岸在休闲农业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但两岸休闲农业已面临许多大同小异的发展困境,本文基于产业链研究的视角,从产业链整合、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对两岸休闲农业合作进行探讨,为新一轮的两岸高水平的农业合作创新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为两岸休闲农业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一定的探索。
1 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新型经营形态。从近十年发展来看,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交叉型新兴产业,体现着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渗透。
目前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都较为广泛,休闲农业的研究侧重于将休闲农业视为一种新兴农业经营方式,而乡村旅游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旅游规划角度,将根植于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视为旅游服务产品之一。两者的研究有较大的交叉性,但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本文研究基于产业合作的理论将两者的融合视为一项新兴产业,其内涵仍包含于休闲农业中,即本文所研究的休闲农业产业不仅包含休闲农业经营与休闲农业园区的层面,其第三个层面,也是更大的一个层面是包含乡村旅游的旅游产业。
2 休闲农业产业链
2.1 产业链的构成 产业链是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以产业联系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组织系统。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产业关联,而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产业相互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时空顺序。
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对其上游环节提出需求,而又对其下游环节进行供给,与横向产业环节进行互补,从而,不仅出现了相向的以某一产业链为主的供给与需求传递,而且构成了多产业链间的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传递。
2.2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结构 休闲农业产业是多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经过休闲产品生产,休闲服务的提供,使消费者获得体验消费,产生附加价值。休闲农业产业链主要是由基本产业链,辅助产业链,与其他的子产业链共同构成的产业多维网络。
普通农业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的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销售。而这一产业链在休闲农业产业中仅仅是作为辅助产业链而存在。
休闲农业的基本产业链构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农艺景观主题活动农事参与体验、休闲健身度假、乡村文化体验等等,我们可以把它按次序分为四大环节(P1-P2-P3-P4),如图1所示,而这一产业链随着资源不同,经营对象不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各种各样,最终使消费者可以获得不同的农业生产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和自然生态体验。
2.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特点 第一、顾客参与程度高。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上企业服务的提供都需要顾客的全程参与才能顺利实施。如图1所示,首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农业资源需要顾客在欣赏中获得愉悦,而在种植业、养殖业环节,需要顾客参与农事体验,欣赏农艺景观;休闲农场提供的休闲健身活动,以及乡村文化体验,均为高程度的顾客参与。顾客参与包括顾客智力上、体力上和情感上的努力与投入,是顾客与休闲农业项目的互动,最终目的是圆满完成休闲者的休闲体验。因此,企业需要了解顾客的多种真实需求,按照顾客的需求去组织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而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不断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
第二、产业关联性强。休闲农业产业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纵向的供应链、横向的协作链以及混合链。无论是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关联,该产业各环节的相互依赖性较强。尤其是横向协作关联,日益成为产业链的主体。如台湾南投县的清境休闲农场,在住宿环节,共有99家大小不一的民宿企业,提供了各种层次的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战略联盟。其中不少英式、法式以及各种北欧风格的旅馆,不光是建筑风格、室内起居、餐饮为欧式,提供的各种服务均为欧式,满足了一大批酷爱欧洲乡村风格的消费者需求,该休闲农场也成为了台湾休闲农业的一大品牌。
因此,休闲农业产业各环节更多的是一种横向协作关系,休闲农业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关注单个企业价值的实现,还必须关注整个行业价值系统的整体效率,才有可能提供最大的顾客价值,形成有竞争力的品牌。
第三、产业链的网络化特征明显。随着休闲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关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和变革一同构成了影响休闲农业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最主要因素。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是集多类休闲农业园区连接在一起,并结合休闲农场、民宿、乡村餐饮、古迹、文化产品及自然景观等多项休闲资源而形成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因此,休闲农业产业链应该进一步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网络化关联。只有进行多产业的参与,延伸可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企业种类,提升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与质量保障,才能形成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整合
3.1 休闲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分解 目前两岸多数休闲农业还停留在一条龙的一体化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资金巨大,拥有的管理与技术不能应对每一个经营环节, 这导致许多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园区项目粗放经营,属于简单化低层次消费,如果园采摘类,无法持续为顾客提供各种新体验,导致一个休闲农业项目经营2-3年就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因此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休闲农业产业链需要进行纵向分解,以各环节的专业化发展替代单一企业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让目前众多休闲农业企业走出困境。这意味着原先一体化的产业链应该被更精细化的产业链替代,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生产单元。当专注某个生产环节的企业越来越多时,本身的集合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环节的纵向分解,如对乡土美食餐饮产业的开发,单以健康养生为主线的餐饮就能发展出花卉餐饮、水果餐饮、药膳餐饮,田园餐厅,采摘烧烤DIY等多种具附加价值的环节。当共同参与同一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数量,便能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盟,我们可以视之为一个产业模块。
3.2 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重构产业链 根据最新的产业创新战略理论,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原有产业链不断分解和重新整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状产业链。产业链变化的背后,实质上是产业分工的变化,从一体化分工到专业化分工再到模块化分工的。
模块化分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各业务的模块化,实现能力规模和能力边界的扩大;其次是能力要素的模块化分工,如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要素的模块化;第三是组织结构的模块化,指在深度分工基础上进行组织间的松散耦合。通过业务和能力要素对纵向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企业实现模块化分解,实现深度分工,组织结构也体现出模块化,大大增加灵活性、创新性。当合作企业发现能够找到共同使用彼此资源和能力的方式,从而创造出新的核心竞争力时,通过该价值接口,实现企业间的耦合,形成一个外开的网络状产业链,使相关企业的价值生成以及知识创造与共享分布在整个网络上,通过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协作、创新和竞争,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如图2所示,休闲农业基本生产链环节由P1-P2-P3-P4构成。在P2、P3上,子产业的不断扩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形成一组企业群。接着,随着业务和能力要素的深化分工,原来的企业群逐步发展为一个个独立的模块,形成模块化组织。产业A与产业B在从拥有单个企业到企业群再到多个模块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链在形态上发生了从纵向分解到模块化重构的演进。
休闲农业经过新型产业链整合之后,将吸引众多关联性、服务性企业或组织,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零售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同时在这个开放的网络状产业链上,还会继续耦合深层关联行业如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环保产业、养生美容产业,甚至会展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赋予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4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两岸休闲农业合作途径
4.1 两岸休闲农业的互补性 目前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全台湾遍地开花,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大陆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大陆具有更多的资源要素,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源源不断的资源储备。但大陆休闲农业目前亟需注入新的经营理念,实现管理创新和产业链的整合,便构成了两岸合作基础,为台湾企业投资大陆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
4.2 合作途径 基于比较优势的视角,实现两岸资源全面的优化配置,可以着重在以下产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4.2.1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产业 台湾非常注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休闲农业产业的基础性环节,并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强化提升其无形价值。如台湾有许多以赏萤火虫或观青蛙、蜻蜓、蜜蜂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将休闲与娱乐、教育融为一体,让顾客参与各种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的活动,提升了产业价值。而大陆尚缺乏通过挖掘以动植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休闲农场,寓教于乐,来丰富休闲项目和提高产业价值,两岸在这一领域可进行较多的合作。
4.2.2 民俗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大陆逐渐认识到文化创意对传统产业的巨大增值效应。文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与转化,通过“创意”的推动,可以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传统资源的约束,从而突破休闲产业发展瓶颈。大陆的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休闲农业的产业链中属薄弱环节,缺乏深层次的挖掘,目前面临进一步利用与转化的瓶颈,而文化创意产业刚刚兴起,尚未完全与民俗文化资源相整合,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对当地非常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缺乏利用,亟需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入。而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发展较为成功的产业,对如何将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领域合作空间大。如借鉴台湾成熟经验,在农业休闲消费环节中通过文化创意产生消费者与农村互动参与的民俗歌舞体验,民俗生活体验,当地民间手工作坊、民间美术参与体验,特色民俗纪念品开发等可以增加一系列消费增值的环节,扩展休闲农业产业链。
4.2.3 食品养生、医药保健与美容产业 当前这三者的社会需求极大,大多数的休闲农业观光顾客都有获取更加天然健康的乡村食品的渴望,加之养生热潮的出现提出了对天然绿色保健品、有养生保健疗效的当地特产、有美容功能的当地中草药等产业的需求,将这些产业与传统休闲农业产业的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产业附加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如果能将台湾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结合进来,发展前景广阔。
4.2.4 餐饮、民宿与会展业 在大陆的休闲农业普遍表现出餐饮与民宿产业链环节较为落后,缺乏特色。由于地处农村,餐饮服务的提供往往过于粗糙,缺乏层次性、精细化服务,缺乏对餐饮环境、餐厅风格、服务水平的提升,而城市来的顾客将餐饮作为一项重要的整体消费,其要求相当高,因而目前的餐饮环节远远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民宿的提供就更缺乏档次,导致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留宿在休闲农场。而台湾休闲农场的餐饮与民宿是一大品牌,特色鲜明,服务水平高,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有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许多的顾客因喜爱休闲农场的美食和独特舒适的住宿而多次前往,因而该产业链环节也赋予了休闲农业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台湾,不少会展与体育赛事等均加盟休闲农场,使产业链得到新的延伸。因此,大陆在这一环节需要尽快吸引台湾相关企业的引入,带动该产业的发展提升,形成有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
[2]芮明杰,张琰.产业创新战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3]郭焕成,郑键雄.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
[4]刘贵富.产业链研究现状综合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9.
篇9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期刊;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17-02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手持移动设备等为载体的新兴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以其媒体个性化突出、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效果较好、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传播迅速等优势正逐渐替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信息传播手段。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其在深刻影响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为读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将为传统出版模式带来根本性的转变,传统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必须建立起全新的运营体制和传播体系,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办刊实践之中,通过全新的发展模式,达到全媒体传播的效果[1],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1 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内容多为作者来稿,作者投来什么样的稿件就刊登什么样的稿件,期刊的个性化程度较低;在出版模式上,传统科技期刊主要包括纸质版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模式,纸质版出版由于不利于查询和携带等因素其发行量正在逐渐减少,而目前的数字出版多为单篇论文在相关数据库中的上传或下载,未能真正体现数字出版的内涵;同时在出版发行方面,传统科技期刊多借助邮局订阅和数据库下载的方式进行发行,未能体现期刊的主动性。而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科技期刊在出版、发行及传播上的劣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喾⒄梗一种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借助网络或多媒体技术进行快速广泛传播的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已悄然出现,其不仅可以呈现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所具备的文字、图片信息,同时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也将使得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化、立体化,尤其对于医学科技期刊而言,相关的手术或实验操作音频、视频材料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呈现势必会对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带来颠覆性的突破。新媒体技术与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科技期刊只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东风,才能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2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能力建设
2.1 建立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
不管是传统出版年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用户至上的传播理念始终是科技期刊的立身之本。科技期刊传播的根本就是将优秀的论文广而告之,缺乏优秀的出版内容,或者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经不起推敲,那传播也就无从谈起。科技期刊要坚持既定的出版宗旨,始终以报道学科领域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经验为己任,时刻保持灵敏的学术嗅觉,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善于捕捉学术热点,注重学术调研和选题,广泛吸纳高影响力论文,同时要从前期的约稿、审稿、退修到后期的编辑加工全方位加强出版内容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品味,提高办刊质量,夯实内在实力[2],确保优质内容的产生,形成传播的基础。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科技期刊将从单纯的提品向提供服务,从加工文化产品向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进行转变。传统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就是要在做好传统出版内容的价值拓展和平台延伸的同时,进一步深挖新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读者、作者需求等方面下工夫,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优质内容更快、更广泛的
传播。
2.2 完善政策支持,提供技术保障
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离不开政策和经费的支持,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需要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需要的标准和规范,加大对公益性出版、非营利出版或者开放存取方面的优惠补贴,完善对数字版权的认定、使用和保护政策。
同时要加大对新媒体与科技期刊融合和发展方面的技术开发,鼓励相关技术研发机构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更新、技术转化和推广力度,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批期刊优先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建设,同时要有意识的重点扶持一批国际化、数字化程度较高或有专业发展潜力的重点
期刊。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杜绝形式上的媒体融合
新媒体之“新”,就在于它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而这样一种全新的出版流程,完全可以根据出版方或读者的需要加入更多的链接、体验与互动的跨媒介产品,实现出版内容的更广泛、全面的传播。在倡导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面对新媒体与数字出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行业纷纷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网络平台,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号等形式体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但这种“触网”式的融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其往往会存在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及网络“空壳”
现象[3]。
目前,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已率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积极尝试通过公众号的方式推送期刊内容,打造期刊品牌形象。但就目前已开通的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而言,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公众号活跃程度较低,公众号多仅用于对当期目录或单篇论文的推送,甚至有部分公众号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这一方面与公众号的运营成本及对运营团队要求较高有关[4],但更多的反映出部分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过程中的盲目与跟风。因此,科技期刊在尝试新媒体运行之前,应该通过慎重的调研,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成熟的运营模式的情况下,审慎的开展新媒体尝试。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学技术的选择者、推荐者和传播者,对推动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主要实施者,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在新媒体时代除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能力外,还要能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这就对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应以人为本,加大对复合型网络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5]。
新时期的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一定的统筹策划能力,要对期刊出版结构、内容、表现形式、推送方式、目标读者、信息反馈等整体的出版格局形成综合掌控,对新媒体技术如何运用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清楚的认识;其次,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专业领域的预判能力,即对专业领域和出版市场要有清楚的认识和敏锐的反应,能够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掌握市场反映,进而整合资源、调整方向,实现出版内容最有效的传播[6]。
2.5 借助新媒体加强传播营销
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发行方式单一,主动化程度较低,传播能力有限,而新媒体时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技术将为科技期刊实现更快捷高效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微博、域出版、刊群网站等正以全新的传播方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认同和接受,而读者订阅、个性化下载又为读者实现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高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又使科技期刊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读者需求、行业方向以及学科发展等,从而更有利的指导和调整期刊的市场营销和传播。
3 结论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科技期刊出版的简单升级,更是使科技期刊重新焕发生机的一次重大机遇。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作为承载着传播科技信息重要责任的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时机,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多措共举,加大资金支持和技术更新,加快期刊信息化建设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新媒体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7],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传播效能和市场竞争力,为科技期刊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陶华,孙良英,朱强.推动西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C]//第11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资源合作中心,2013:57-62.
[2]_巧.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实施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7(45):27-30.
[3]曹健敏.传统出版的新媒体融合与创新实践研究――以时代出版“时光流影”项目为例[J].编辑之友,2015(7):31-35.
[4]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1.
[5]罗巧.“互联网+”模式下科技期刊出版创新[J].出版与印刷,2016(4):13-17.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产业集群升级
一、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之一的理论来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把复杂的,相互独立的,相互影响的组织因契约结合在一起,在集群内部稽核有凝聚力的劳动力和生产团队,收集并处理关于团队成员才干的信息,把他们分派到组织的合适位置,并在组织的各个环节中传递知识。近距离相互作用及暗含的交易成本节约限制了外部可选择资源的替代和竞争。企业的联合生产协调了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活动成本,即把相互独立的复杂的分散化的企业集中,简化与外部市场的交易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强了纵向一体化以及建立起一系列的规避企业风险的长期或非长期合约,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并增强了同供应商间的议价能力,化市场间的交易成本为部分集群内的产业成本。
产业集群内部的协同创新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之二。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分布创新逐步走向协同创新的复合创新系统,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众多企业因其创新管理的类似而产生创新集聚效应。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集群良好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下,中小企业纵向或横向开展创新合作,凭借新的谈判筹码,扩散效益以及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激烈的产业竞争氛围,知识的溢出效应在集群内的企业间扩散,新观念、新战略、新技巧促使产业集群的升级。
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的调整等,价格优惠战已无法维持,贴牌生产抑或OEM的代工厂所获得利润不足以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自身的限制以及存在路径依赖,很难改变被低端锁定的尴尬局面。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最大的“瓶颈”就是来自外部的客户结构、合作圈子的锁定和品牌等软实力因素,被孤立在“低端客户群”或社会网络内,而陷入“社会牢笼”。而我国的产业集群要改变这一“低端锁定陷阱”,就要挣脱原有的集群网络的局面,寻求社会网高端突破,全方位构建新的社会网络。
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
(一)加强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合作创新
技术创新从宏观经济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微观层面上对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更是如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体现了中小企业与集群内包括供应商、客户、高校和科研院所、协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他成员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关系。
据微笑曲线,产业集群所构成的最小的集群单元是企业网络,在企业网络中除了企业之外包含供应商、经销商、客户、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伙伴、金融机构等,这只是一个低端的合作单元,在这个低端环节,企业只能进行化工与组装,普通部件制造。如果产业集群要从低端向高端升级,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系统中,则需要涉及的研发核心技术以及品牌创造。
因而,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周期之始,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就应当形成网络合作创新体系,与供应商、客户、经销商以及中介伙伴形成战略同盟,向后带动上游企业的竞争优势,向前促进下游企业的发展,以此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升级,推进企业深入到技术创新以及品牌创造的环节中。
(二)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产业集群网络的升级存在的短板是产业集群网络的局限性。Humphrey 以及 Schmitz 所提出的四种升级模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只在前三个环节进行有限的升级,限制了技术知识经验等的转移。按照价值网理论的观点,高端客户关系资源、知识信息和品牌声誉等“软实力”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难以突破和解决。因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应当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提升产品、改进效率,寻求高端客户资源,从而不断升级。
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应该不再局限在简单模仿创新的阶段,而应重视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努力把自己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体系中,达成微观的集群环境跟宏观的经济对接,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本区域产业集群的内在升级以外,更重要的是考虑产业集群的外在发展,将产业集群融入到全球经济的产业链中。另外,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利用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迅速实现从仿制向创新的国度,建立竞争地位,从而带动集群的调整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赖红波,王建玲.基于社会网和价值网互动视角的本土企业高端突破研究――以集群网络内企业为例.软科学,2012(5)
[2]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馆出版社,2010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于正东.基于地方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品牌竞争优势培育研究,会议论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