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6:2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知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知识论文

篇1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

“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

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

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

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

“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

“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

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

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三、“性”之实施要义

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一学习理念。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学习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

2、达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内省式学习——即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的、要我学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我要学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3、“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在于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现实。

4、“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漫游环境:不经意发现问题深入环境:收集资料、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返回环境:验证结论、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即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6、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高效学习环境的营造,其核心即各种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符合学习、学习心理理论、学科结构理论等)配置。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所谓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和“学习环境(虚拟环境)”两部分。

(一)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生活环境,即学习者日常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存环境。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发现各种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才可能对自己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一现实生活环境,包括:

1、课堂:学习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中的教学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生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3、:学习者从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课外:学习者从课外读书或其他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自我:学习者对自我在身体、健康,以及成长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有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网络给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究、成果的理想场所。

1、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核心和关键在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这又包括学习资料资源(媒体资源)和远程协作学习资源(人际资源)两大部分。

2、学习资料资源的建设,即网站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3、远程(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协作学习资源,包括:某一课题的共同兴趣者,某一课题的合作研究者。这里没有指导者和教师(没有权威),有的仅仅是平等的商讨(研究)伙伴;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有的仅仅是略为高明的思路;没有“教”——不必听别人的;只有“学”——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和结论来拓展、印证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从而超越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

五、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防止的偏差和误区

“百年大计,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关乎社会和进步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而审慎,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延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研究性学习”也概莫能外。

1、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十分强调“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却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不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吗?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了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画蛇添足了。

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的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志于开拓教育市场的,以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篇2

【关键词】政治课;有效教学;问题设计

question of design related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li shaobing

【abstract】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is always an arid work, the student, the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eriously, the teacher teaches very much laboriously, the student studies very much painfully. in order to break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sad phenomenon,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enthusias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the question design. specially in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day, when new round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rrival, appears is urgent and is essential.

【key words】political lesson; effective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1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中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不仅应该具有科学的理念,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注重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政治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双主体”的关系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现实,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而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对立的客体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对象,媒体是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三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只有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在政治课教学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教”的过程中,主体(教师)媒体(知识)服务于客体(学生):在一堂好的政治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一言堂”应该彻底摈弃,而代之以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主体)可以通过提示性的知识提纲(媒体),帮助学生(客体)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教师再通过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比如学生探讨式,辩论式,甚至小品式,来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三课“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节时,我先给学生20分钟看书,并附有相应的问题提纲,让学生边看书边解答。这些问题有:我国现在国际地位怎样?我国是发达国家吗?我国是否还存在主要矛盾?我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它的特征有那些?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段时间有多长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学习。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教师再作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探讨,这样,一节课的容量远远超出了常规的40分钟。

这样的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最大的益处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达到了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2)在“学”的过程中,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主体(学生):当学生(主体)在教师(媒体)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态后,他就会发现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东西是那么的多,他就会想办法去弄清楚。他会通过经常向老师探讨,或者与同学沟通,甚至于自己查阅资料等等方式去主动学习,这时,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学生。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很多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

 (1)清晰授课: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我的认识是: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3)任务导向: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因为“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在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 

(1)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1)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开展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强调教学的探索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应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2)模式的基本结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改进和完善,笔者在实践中建立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程序—问题呈现—问题阐释—问题讨论—问题深化—问题解决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组织讨论引导方向—反馈调节监控过程—问题变式巩固理解—评价引导提炼结果

学生活动—进入情景产生疑问—明确目标尝试探究—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交流合作深化认知—梳理概括建构结构

(2)问题教学的实践: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观上想不想学好,是最关键的因素。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即:

1)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总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国家多输送合格人才。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有效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 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

[2] 朱锡明.《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篇3

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备课,但是,除了备课之外,教师还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因为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性格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一定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让自己所备的课能够适用于大部分学生,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面向全体,那么教师所备的课堂就是失败的,无效的。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精力更加旺盛,个性也更强。他们都希望能够将知识学好,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受教师影响的方面比较多,如果教师讲课时语气和蔼,教学模式新颖,课堂气氛愉快而热烈,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迅速调动起来,接受知识也更轻松。反之,如果教师面色阴沉,言辞之间多有批评之语,教学方法陈旧,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对知识也是消极接受,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教师备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让学生摆脱教材的羁绊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我们进行课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但是,我们不能受到教材的羁绊,因为教材本身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死的知识讲活,让学生摆脱教材的固定模式,能够活学活用,灵活地掌握知识。和其他科目的教材不同,政治课的教材可以不按照教材顺序来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编排,也可以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大纲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并且,中学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违背教材的、形式新鲜的编排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被激发起来,在某种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编排教材顺序时,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理,切不可为了改编而改编,只是单纯地打乱顺序,那样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有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不同单元的内容连着上。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成长根据地中第二课《家庭剧场》与第二单元青春自画像中第五课《我们不是水晶人》就可以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课的内容都是与秘密和隐私有关的,将他们连在一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样,教材也就用得更加灵活了。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极度发达的时代,因此,我们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并茂的优点来讲解政治知识,让我们的政治有理可循,有例可证,帮助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

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篇4

有的医学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相关,应用这些医学知识点进行渗透,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生命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内容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渗透吸水等相关,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水中毒”现象:若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补充盐分的话,血浆中无机盐浓度下降,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水分就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造成“慢性水中毒”,人会觉得头晕、口渴,严重的还会突然昏倒,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致死。关于“神经调节”中的“突触传递”,其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合成、释放、传递、结合受体、降解再利用这么几步。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所致的递质传递功能障碍慢性病;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促使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含量(神经递质)增多,产生抗抑郁作用。可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神经递质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后被酶降解的作用过程。

2教学知识点,理解巩固

在“遗传与变异”一章涉及多种人类遗传病,让学生理解人类遗传病的病因及遗传方式,遗传概率的计算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例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血友病X连锁隐形遗传,学生对这些病症的表现及病因充满兴趣,但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方式、概率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出示血友病在英国皇室中遗传的系谱图,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该病患者、携带者及其孩子的基因型,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传特点;对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等,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族情况,绘制成遗传系谱图,通过课堂交流进行理解巩固。

3应用选修课进行实验探究

本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由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此外,涉及有关科学小实验,如自制酸奶、自制葡萄酒等。在教学实践中,将重点放在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小课题上。例如,进行“面包防腐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防腐实验(加入盐、糖、胡椒粉、干燥剂,或风干、放入冰箱等)。在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后发现,加入胡椒粉的面包片最先发霉;风干的面包片最不易发霉。究其原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可能会引起霉菌生长;水是生命之源,食物(面包)脱水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此外,学生还进行了“微波炉辐射杀菌效果”、“不同清洁用品洗手效果”等实验探究。学生初步踏入微生物学领域,在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获得了研究的乐趣。

4时间的利用

篇5

如何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是政治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则是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通过把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所以教师只有合理运用多种形式,构建与高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相符合的场景,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创设情境时候,教师要精心挑选情境素材,不仅要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且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硬性和软性条件,利用文字材料、故事、寓言、电影、漫画、歌曲和小品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解释商品的价值量这个概念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在多媒体上演示了两幅漫画,一幅是拿破仑自己用铝碗而用银碗宴请宾客,一幅是沙皇奖给门捷列夫一个铝杯。通过放漫画的幻灯片来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思考幻灯片要研究的是什么,这两幅漫画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

2.进行问题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这种粗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必须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而问题教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科学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例如,针对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现实中有哪些例子可以印证?让学生带着类似的问题去预习,或者通过网络查取相关资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进行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组成小组的方式讨论,教师在小组讨论的时候适时参与,然后鼓励他们取得的进展。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学习基础,平时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师生活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

4.结语

篇6

这种单纯学练知识的教育倾向,使学生淡化了时事和政治,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使学生呆板地掌握书本知只和书面应考技能,不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单纯、幼稚和脆弱;这种长期的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善交往、懒于行动的隋性习惯。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示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着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些事实都已经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现在有很多同志已经认识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又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有的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在于学校内部,在于教育界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进行配套改革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才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瓶颈。

固然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如果不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人们仍然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很难树立起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也将难以推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有关的制度正在改革之中,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

1.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必然会改变升学就业的传统观念。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如果实现了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拓宽上学就业的路子,就会避免千军万马只走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不仅会改变人们只有考取大学或普通中专才能就业的传统观念,还会逐步改变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观点。

2.人事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

“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选用毕业生的时候,就会既看文凭又注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国家机关在选招公务员的时候,更是注重招收对象的素质。这就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3.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引导学校位重整体素质教育。现在国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都在研究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这些都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除了进行文化课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加试了这些内容,就会促使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建立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旨在推行素质教育。地方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指导纲要》,制定出全面细致的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克服那种主要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倾向。另外,笔者还认为,在督导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价那些易于讲形式的工作内容,更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抽样调查,看真的,查实的,以此促使学校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几个主要环节,深化改革,拓宽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既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关系,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该克服应试教育本质的东西和一切消极的因素,同时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淡化知识教育。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还要控制考试的次数,更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提出和坚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片追”现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明确提出了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我们分析这个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教育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质教育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培训、学校管理以及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纠正这样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采取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落实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是没有全面、系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表现。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的短期行为。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提问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控制好教学进度、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问效果的高低与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成败存在密切的联系。中职生的语文基础一般比较差,对语文知识学习存在厌烦心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笔者近年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这项课题中进行了深入研究,颇有体会,认为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适当掌握提问的技巧。

一、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发问

课堂提问不能脱离了教学目标,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要做好提问工作,教师应该先做好备课工作。备课时一定要精心设计,什么地方该提问应该心中有数,切忌课堂提问太随意。比如,在讲解《药》这篇课文时,笔者就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人血馒头可以当药吗?哪些人相信它可以当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一抛出,很快就吸引了学生,将学生的注意力给予迅速集中起来了,进而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经学生认真思考,学生得出了问题的准确答案:老栓夫妇、康大叔、花白胡子等人相信人血馒头可以当药。随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为何出现这种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就更全面、更深刻,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等学习能力。

二、讲究问题的趣味性,巧设问题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生的主要动力,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主要动力。只有增强提问的趣味性,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才能让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语文教师阐述问题必须用语规范,问题难度与适度必须适中,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第二,设计问题则应该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来。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可针对差生进行提问,较难的问题可以针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中等难度的题目可以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在传授《胡同文化》这篇课文时时,笔者就首先开办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讲座,让他们了解胡同建筑―――四合院的特点,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体会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这样学生不但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还享受了语文带来的快乐。

三、运用发散思维,启发诱导

可以采用启发性提问,这种提问属于启发式教学之灵魂。通过启发性提问,可以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发散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深入研究问题,启发学生获得比较多的方案或者结论。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平时对学生注重发散思维的锻炼与培养,则可以让问题较快地迎刃而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尝试应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答。比如,笔者在教《天净沙・秋思》时,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并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而学生在作画时就如何表达“小桥流水人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应在房子前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学生认为不应绕屋而过……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诗的寓意。

四、结合板书进行提问

课堂上离不开板书的书写,而板书如果设计新颖,则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厘清文章的脉络,让教师更好地“教”,令学生轻松地“学”。比如,在传授《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可以在总结课文的时候设计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可以按照板书信息给出答案:从鸟的数量和品种多、鸟儿在这里自由自在生活以及无比欢乐的情景就可以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又从榕树之大、环境之美以及人们对鸟儿之爱这 3 个方面来说明“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结合板书进行提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受到了美的熏陶;另一方面突破了该单元教学的重难点,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

五、重视总结,综合评价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上,一旦提问结束,则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指出学生回答问题的优点,也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就非常重视总结这个环节,提问结束就给予学生评价,主要是从从“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知识的巩固程度、错误的数量与性质、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创见性”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千万不要草率地行事,也不要用“对”或“错”进行应付,不能采用放纵的态度进行总结与评价,否则会挫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失去回答课堂提问的热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有许多教师还是在照本宣科,没有科学掌握提问的思路与提问的方法,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新意,没有紧扣教学大纲,这样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提问,而是应该掌握一定的提问艺术,灵活巧妙地进行提问。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作答。相信教师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课堂提问的技巧,则肯定可以做到巧妙提问,发挥出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问题讨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 窦冰,苏政波.对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提问技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 2015(24).

[2] 张彩霞.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5(6).

[3] 樊永祥.“艺术性提问”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成功(教育), 2011(14).

篇8

>> 大学教材编写出版机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尽快编写出《快乐学》 召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编写出版工作座谈会 高职院校如何编写出高质量的校本行业英语教材 浅谈整体思维在中学文史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微论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本剧的编写及表演 课本剧,点燃中学文言文课程改革的一把火 《铁心文史》一书出版前后 吴志强:为人类未来编写课本 怎样编写微童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史哲 遇罗克・出身论・中学报 中学数学优质教学之微探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渗透数学文化意识的效果微探 如何编写优质高效教学案 对中小学课本编写之我见 语言转换在课本剧编写中的艺术 小学数学教科书“数学文化”编写之我见 论数学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余佐赞.朱正先生其人其书[N].文汇报,2015-11-19:11.

[3] 唐晓敏.加强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N].光明日报,2015-8-20:2.

[4] 邱洪瑞.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的语言问题[EB/OL].2010-06-16,http:///c?m42c0bb2f03a827f3793039fb827108fc&q=北京语言大学学报编辑部&u=http%3A%2F%%2F01ds%2F2010-06%2F16%2Fcontent_1154453.htm

[5] 吴娜.大家底蕴,不忽精微[N].光明日报,2014-11-24-:7.

[6] 老新,魏茨泽克.牢记历史 才有和解[N].新民晚报,2015-9-3:A31.

[7] 张贵勇.读史的妙处在于学会思辨[N].中国教育报,2015-7-18-:4.

篇9

临床教学实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医学院校学生从学校迈入工作岗位的桥梁课程,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临床实习是基础医学教学的延伸,是不同教学形式的转换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初始阶段。骨科专业性强,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快,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作者对如何提高骨科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作的一些探讨。

1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是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教学大纲无法将这一内容具体化,这就需要带教老师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思维过程传授给学生,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学查房、接诊病人的问诊、体格检查时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1]。大多数实习医生已经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但是自信心相对不足,主要与缺乏严谨的临床思维方式有关。临床教学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导医生诊断治疗疾病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与病人接触、询问病史和体检中,医生头脑里产生知觉和表象并形成诊断假设之后,通过体检、实验室检查及阅读X光片等应证或假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带教老师本身就是临床医生,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掌握建立诊断的一般原则,尤其要让初到临床的实习医生克服拿书套病的方法,教他们从整体出发,以临床表现为依据,不断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2]。

2强调对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

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是通过了解疾病的表现来认识疾病属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从病人身上最方便、最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诊断方法。由此获得的资料既可为索取其它资料提供线索,又可对其他辅助检查方法提供的资料进行某种程度的核实与验证。要完全掌握好体格检查这项临床实践能力,达到体格检查手法准确、技术熟练、项目完整,必须以诊断学理论为基础,以临床思维程序为引导,强化临床实践综合能力锻炼。在某种意义上,它已超出了简单的操作技巧的范畴,而是一种以操作技术为表象的、综合性临床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充实的病史资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体格检查,通常能使临床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珍贵的信息。有时在体格检查中偶然发现,会使临床医生打破原来固有思维模式,扩展思维范围,甚至产生创造思维,提高临床诊断水平[3]。

3及时补充临床所需知识

在大学学习期间,骨科学部分并未独立分开,而是属于外科学中的一部分,造成了内容多,学时少,而骨科的专业性又极强,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记忆。骨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在近十年中发展迅速,但在外科教科书中并未及时补充这些内容,与临床实际距离加大,课本受篇幅所限,以及规范化要求,很难把这些新理论、新方法表达出来。在第6版《外科学》中,虽然加入了一些新名词,但仍不足以传达这样的信息,相反,由于无适当的解释,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惑,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工作脱节严重[4]。针对这种情况,带教老师应先把《外科学》进行必要的复习,把书本上未涉及到的,但临床工作又必不可少的最新方法、最新技术与外科课本及解剖、放射知识贯穿起来,结合临床病人进行示教讲课,通过这种讲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拓展,与实际临床工作更加贴近,对于这种方式的学习,同学们普遍反应临床实习的自信心增强,不像初到临床那样茫然,这样的带教方法比重复课本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实际意义。

4培养学生的读片能力

骨科学与影像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种骨折、脱位的诊断及术后效果的评估均少不了影像学知识。在带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读片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直观影像引导下,接受能力得到加强,又便于理解和记忆,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单纯理论教学理想[5]。在阅片过程中,不能仅看到骨折,要养成全面分析能力,掌握看片的顺序,如:腰椎摄片,不仅要看椎体有无变形,还要看腰大肌阴影是否正常等,并把读片放在最后阶段,在未询问病史及严格体格检查前,不提倡仅靠X线片就下诊断,要结合解剖学的知识,完整的阅读X光片,不懂的问题,需要将其他的诸如CT、核磁等资料放在一起研究、讨论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5医患沟通技巧及防范医疗纠纷的教育

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病人、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医患关系问题比较突出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临床沟通不足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临床沟通易被实习同学忽略,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学好医疗技术,还怕以后无“饭”吃?因此实习时不愿意或害怕接触病人和病人家属,缺少必要的交流时间。为何特别强调临床沟通?因为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成功的关键不仅是医疗技术本身的问题,还和病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带教老师不但要传授临床技能,同时也要传授他们如何与病人交往,这对避免他们毕业后因为初入社会,经验不足而犯错误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宇杨,史冬梅.如何做好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10(28):183.

2胡海澜,杨进顺.把握医学生心理特征,提高骨科带教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国际医师卫生导报,2006,12(30):118.

3李孝存,钱济先.加强骨科实习医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4(8):177.

篇10

(一)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愿望要让拉近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需要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进行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学习政治的信心。学生和教师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对知识进行探讨,他们敢于对教师的说法和教材内容进行质疑,在解疑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政治思维达到质的飞跃。

(二)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发表时政演讲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报纸来掌握时政知识,并且让学生轮流在课前三分钟对时政知识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量。在进行高三政治教学时,还要让学生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对时政知识的深入了解,使他们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眼光和政治思维对时政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让他们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活动

如在学习“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的问题时,我在班级中组织了辩论活动,让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小组,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来加深对自己方面的观点,让后让学生开始辩论。在学生激烈的辩论过程中,他们的智慧随时闪现在学生的论述中。经过辩论活动,学生有了正确的金钱观念,并使他们的政治思维在积极思考过程中获得发展,让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高涨,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高效备课

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在备课时,教师既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并写好教学教案和教学大纲,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更清晰。除了要备教材,教师还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设计出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备教材

教师在备教材时,要深入研究教材,从整体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要“吃透”教材。备教材要在“熟”字上下工夫,通过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避免偏离主题;透彻地理解教材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避免脱离《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指导;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并能驾驭教材。

(二)备学生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脱离了学生,那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就不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三)备训练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活动),去粗取精,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点分门别类地灌输给学生,在遇到难题时,更是一步步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在这种被动的思维状态下,学生学到的仅仅是对教师思维的模仿,没有他们自己的积极探索,也不发挥不了思维的创新能力。要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的思维能积极思考。教师在让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和深刻的理解问题时,对他们进行指导,通过师生之前的有效互动合作,使政治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一)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补充讲解

在让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时,教师要给出学生课堂学纲,让他们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知识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性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自己付出努力获得的回报,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任务探究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起到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开阔,促使他们政治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掌握主干知识,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教材中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可以先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掌握主干知识,然后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突破性讲解。然后再设计几个典型例题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学以致用,培养能力。例如,在讲高一经济学《银行的分类及职能》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主干知识,并让学生熟悉教材10分钟,掌握主干知识,形成感性认识。再用20分钟由教师重点讲解三大类银行的性质、职能,并进行比较。重点比较性质的差异,避免学生混淆。接下来当堂练习几道选择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及时补充讲解,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