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7: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学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教学设计论文

篇1

1.设计中缺乏人文性的内容

这主要体现在在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很多时候初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的教学就是从知识性出发,由知识过渡到具体的应用——做题。因此在以往数学课主要的任务就是做题、解题。当然这样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响,课堂的形式必将会过于的单一。

2.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时候在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最为困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寻找某节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一般教师,就是直接的在课标中找到一段话将这个环节应付过去,至于这些话的含义教师很少的过多的探究和思考。将这部分的设计最为一种形式和模式来看,实际上这部分是对一节课宏观、整体上的一种升华和知识、技能的提炼,这也是教师其基本素质中一个主要的考察标准之一—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从导入环节入手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导入环节的作用很重要,这个环节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是可以渗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进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将我国关于经济增长、物价下降等方面和正负数运算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此来渗透一些关于人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态度。当然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的环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多花一点心思,尽量的实现一些育人与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

2.教师应该多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并钻研课标

篇2

论文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思考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的内容。主要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以及初中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此,我从新六年级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多位学生进行调查: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基本说清原因,这说明高年级的孩子关于圆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圆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二、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习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课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我想用现实的情境、自主的操作、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自由的想象、纯真的创造构建出一个鲜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使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收获。

三、过程设计和意图

我把教学过程预设为9个环节:诗意引入、感受完美、规范画圆、自学名称、探索研究、走进历史、尝试应用、美的继续、课外延伸。

第1个环节“诗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片。

教师(以下简称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它描绘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图形,一种是烟的直,一种是落日的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直与圆的不同,同时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感受完美”

①课件出示带有圆形的图片小学数学论文,有向日葵、钟面图……

T: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都含有什么图形?

学生(以下简称S):圆

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圆形物体很美)

T: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圆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圆的世界里。

②请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T: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③引导比较。

T: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S:圆是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T: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和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第3个环节“规范画圆”

通过不同工具画圆的比较,揭示画圆的本质

①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出一个圆(估计学生会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交流时重点讲评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T:先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脚叉开使之有一定距离,再把带有金属尖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捏住柄端,把圆规的另一角围绕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圆就画好了。

讲评后请学生用圆规再画一个圆。

②观看录像: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转中指的方法画圆。

③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

T:说一说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画圆、学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画圆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本质的联系。

小结:借助工具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第4个环节“自学名称”

①学生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三种画圆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用来描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书本P56例2中的一段话。

T: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②联系画圆的过程,思考圆的一些主要特征。

学生在知晓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一次组织画圆,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关注画圆的过程,使他们在画圆的同时关注半径、直径,思考半径与直径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个环节“探索研究”

①让学生取出刚才用圆规画出的圆,分别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讲评,巩固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

教师选择一份作品,请一位学生在其中再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启发思考: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半径和直径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是有无数条的。

T: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能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有无数条的,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无数条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②请学生想象,沿着直径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直径,有无数条对称轴)

课件动态演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③回顾画圆过程,理解原理,内化概念。

T: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蕴含在我们画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圆规的金属尖固定的地方是圆的圆心,圆的圆心确定了,这个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说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定位置)那么,这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呢?(半径)现在我让这个半径更大些,画出的圆会怎样?如果我把半径改小些,画出的圆又会怎样?这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来决定的。(半径定大小)

④课堂学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和意识。

⑤ 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写上各部分的名称。

T:同学们会在文档中打字了,你会在文档中画一个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个。

T:现在,我们能用电脑来研究圆。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圆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历史。

第6个环节“走进历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小学数学论文,一中同长也。”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一中”和“同长”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直径一样长) T: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老师在这儿还收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断地

切割而来的。(演示)

T: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见过太极八卦图吗?出示八卦图

这个图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发现什么?

④演示风扇带动系线的小球运动,你能说出圆心在哪里?半径是谁吗?如果告诉你绳长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径是多少吗?

教师总结过渡:人们研究圆更多地是让圆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应用”,

第7个环节“尝试应用”

①课件出示:利用圆的特征制作的车轮。

T:从古代马车到地排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车轮的形状却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圆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释,明确车轴必须安装在车轮的圆心。】

②播放动画视频《猫捉老鼠》: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长方形、椭圆形的井盖容易掉入下水道,圆盖绝对不会掉入下水道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其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③“套圈游戏”:让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圆的实用价值,初步感受到圆的美。

第8个环节“美的继续”

欣赏滑冰中的艺术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寓意圆满、圆美的人文美,再欣赏用圆构成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希腊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这一论断的精彩,激起学生设计的兴趣。】

第9个环节“课外延伸”

①课后设计并画出用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巩固圆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把自己实践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②阅读推荐内容:圆规的历史、“圆的杂谈”、 元时期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3、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地球仪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产生。

2、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复习巩固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

五、教具

地球仪、自制图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高度的概念,知道了在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大小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现在,大家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每个地方的人们都以当地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定为本地的12:00,那么随着地球的自转,将会产生什么问题?(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拿出地球仪演示)

(学生回答)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解决问题】(教师总结)对,因为在一天当中,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大约只转过了1°,我们可以假定在一天当中,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在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提出问题】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那么根据地方时的定义,就有无数的地方时,这样就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不方便,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解决问题】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板书)

(演示)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的地方事先标注好A、B、C三点,随着地球的自转,同学们会发现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提出问题】因为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那么那里的时间是最早的呢?(给学生留时间,让他们自由讨论)

【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人为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最东面”。这样,通过板图我们就会发现东时区的时间是早于西时区的时间的。而且,东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早,反之西时区的时区数越大,时间越晚。

(练习)1、已知东八区是6:00,东四区为几点?(2:00)

2、已知西三区是15:00,西九区是几点?(9:00)

3、已知东八区是6:00,西八区为几点?(昨日14:00)

由练习自然引出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限。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化都从这条线开始,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为了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最后,在日照图上练习时间的计算。

(答案)

A:6:00B:12:00A:12:00B:0:00

C:12:00D:0:00C:0:00D:18:00

篇4

通过资料提示和教师启发,学生一般在接到任务单以后,要对任务进行分析,其实就是把任务分解成更小的组成部分,并弄清要完成这些一个个小任务需要用到的旧知识有哪些和能学到哪些新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试验准备工作的任务分析中,通过组内的查资料及讨论,他们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土的剪切试验教学的任务分析中,由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查找有关学习资料,一部分学生先准备需要的所有操作仪器,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土的剪切试验的操作,再总结操作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学生是先学习可能在操作中用到的理论知识,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学生完成任务

在完成试验准备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看试验设备,要求各小组在这一环节中能认识切土刀、烘箱、凡士林、应变式制式直剪仪;位移计;天平、环刀等设备,并能熟悉每种设备的使用、养护和维修的相关内容;另外,每个小组要按要求取四个土样。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来完成任务。在土的剪切教学中,在学生自主或教师协作完成任务这一环节中,由各小组的讨论和小组现场操作,要求各小组在这一环节中能认识出各种仪器和它们的使用方法,并能阐述出每种仪器的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完成土的剪切试验的操作过程等相关内容。阐述时,一般先由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每小组由一人来代表该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阐述。

三、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总结、归纳、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评价,评价先是由学生自评、,然后组内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再是各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和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做到评价既公平又公正。土的直接剪切试验教学的讨论评价环节中,先由各小组内部评价再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情况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四、教学效果评价

篇5

【关键词】政治课;有效教学;问题设计

question of design related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li shaobing

【abstract】the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is always an arid work, the student, the guardian does not take seriously, the teacher teaches very much laboriously, the student studies very much painfully. in order to break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sad phenomenon, the optimizatio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transfers the student to study the enthusiasm,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teaching to the political lesson the question design. specially in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oday, when new round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rrival, appears is urgent and is essential.

【key words】political lesson; effective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1 有效教学的概念及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中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不仅应该具有科学的理念,也应该具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主张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测量来考查教学的效果、效益、效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注重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政治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双主体”的关系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现实,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存在着“双主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而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同主体对立的客体世界,是主体的认识和活动对象,媒体是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三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只有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在政治课教学中,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教”的过程中,主体(教师)媒体(知识)服务于客体(学生):在一堂好的政治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一言堂”应该彻底摈弃,而代之以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主体)可以通过提示性的知识提纲(媒体),帮助学生(客体)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教师再通过一些有趣的课堂设计,比如学生探讨式,辩论式,甚至小品式,来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在上九年级第三课“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节时,我先给学生20分钟看书,并附有相应的问题提纲,让学生边看书边解答。这些问题有:我国现在国际地位怎样?我国是发达国家吗?我国是否还存在主要矛盾?我国的国情到底是什么?它的特征有那些?表现在那些方面?这段时间有多长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要掌握的知识点,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主动学习。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教师再作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留时间让学生进行互动探讨,这样,一节课的容量远远超出了常规的40分钟。

这样的学习,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劳动,最大的益处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达到了政治课的有效教学。

(2)在“学”的过程中,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主体(学生):当学生(主体)在教师(媒体)的引导下进入学习状态后,他就会发现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东西是那么的多,他就会想办法去弄清楚。他会通过经常向老师探讨,或者与同学沟通,甚至于自己查阅资料等等方式去主动学习,这时,媒体(教师),客体(知识)服务于学生。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很多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

 (1)清晰授课: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

(2)多样化教学:我的认识是:教师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用挑战性的问题、热情的赞扬、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多媒体的画面、实验演示)等。(3)任务导向:我的认识是: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因为“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5)确保学生成功率:我的认识是:教师要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在教学刺激后,要安排练习或问题讨论,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计 

(1)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1)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课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开展教学,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强调教学的探索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应用,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2)模式的基本结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改进和完善,笔者在实践中建立了初中思想政治课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程序—问题呈现—问题阐释—问题讨论—问题深化—问题解决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组织讨论引导方向—反馈调节监控过程—问题变式巩固理解—评价引导提炼结果

学生活动—进入情景产生疑问—明确目标尝试探究—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交流合作深化认知—梳理概括建构结构

(2)问题教学的实践:当然,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观上想不想学好,是最关键的因素。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即:

1)情意原理: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总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国家多输送合格人才。希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有效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 鲍里其.《有效教学方法》.

[2] 朱锡明.《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

篇6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育教学事业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所谓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当下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要学习、会学习为主要教学工作目标。结合室内设计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应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教学工作方案,同时将课程的发展动态和主要思想有机融入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教学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培养其职业能力和道德。

2.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室内设计课程既要求学生注重理论,也要求其将理论及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此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体现学习和教学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永远无法达到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授教学理论的同时配合实际操作或实践经验的呈现,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课时量及教学形式。如,可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调查、毕业设计创作等实践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室内设计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有选择性、经常性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展示,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研究中增强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实施,还要注重教学实践课程的考核工作。我国一些院校虽然开展的实践课程活动较多,但是未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考核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形式化的考核工作使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理解程度较弱,无法直接突出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要以实际操作考核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对其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总结,使学生形成以理论开展实践,又在实践中认识到具体理论的循环性应用,由此提高其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另外,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开展一些校企联合实践活动,通过完善系统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

3.加强课程教学整合在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经验的调查,笔者明白当下教育教学事业已不再只注重单科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不同教学知识的整合,以此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融合发展。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由于室内设计的综合学科特点,其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建筑学、材料学、工程结构学、审美心理及环境心理学等。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职业知识的全面发展。

4.完善创新思维培养室内设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其主要方法包括:其一,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眼前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信息,其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流畅、变通及独特。教师可采取题型变化或解题思路的变化加强学生思维锻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同一作品。其二,加强学生聚合思维培养。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内容,其主要针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选择正确方法进行合理操作,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结语

篇7

(1)不能像以前一样长篇累牍地讲述素描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而要开门见山指出素描与以后专业学习紧密的联系以及素描的基础作用。

(2)不能照搬教科书上的概念和定义,而应将概念简单化生活化,让学生明白素描,其实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绘画基础,现在学素描就是为以后的设计打基础。它只需要通过铅笔,将你所看到的东西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来。在绘画过程中,可以要求有明暗的区分,但无需色彩的加入。因此,素描也是相对简单的一种绘画形式。在素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需要将所要表达出来的东西刻画出来。因此,素描是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表现世界和人的内心。了解了以上两点,学生们才有了“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豪情壮志。

二、掌握方法,勤学苦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的是成大事业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园林设计专业的学生生源都是非艺术类考生,升大学以前没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几乎为零,入学后要系统学习线条、透视、形体与结构、构图、明暗、造型等众多知识点,在短短的一学期内要学这么多实属不易。如何让从未拿过画笔的学生拿起画笔从枯燥单调的线条开学学素描呢?

1.心态的训练

在作画最开始的阶段,一个重要的训练内容是心态的训练,这个训练很像和尚打坐,需要沉浸到眼前要画的事物当中,可能几秒钟就够了。每次实训开始前,我会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双目紧闭,双手放于胸前,去除心浮气躁,方能全心投入绘画。

2.重视线条

开始指导学生学习素描的时候,重视线条的练习。线条的美感会影响整个画面,不止素描,只要和一切手绘相关,线条都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线描使人快速进步,画好了线便是真的打好了素描的基础,也为后期的水彩、手绘等打好了基础。

3.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好素描的关键。正确的方法是,观察应从整体出发,在观察过程中简化物象的细节,把握对象的大关系,然后在大关系中观察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回到整体,调整各个局部,使它们服从整体,而不是只盯着局部变化,孤立地去描绘。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简便地概括成一个公式:整体—局部—整体。

4.重视结构

素描基础训练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的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理性思维过程,只有在形体、结构准确的前提下才有进一步的研究光影、质感、明暗调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5.触摸的游戏。

我把以前收集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小石头发给学生,也可以学生自己准备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纸口袋儿里头,互相不知道是什么,交换纸口袋儿。然后把手伸到里面去摸,你的左手在摸,右手在纸上画,因为看不见,你只能假想视点、用手“观察”。触觉素描是把眼睛换成手那样去触摸,观察变成触摸,甚至触摸变成一种游戏,摸的好处在于,逼迫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它,必须在脑子里头形成一个立体的图像,很像3D设计,是全新的经验。一个可以任意变换角度的物体,你怎么画它呢?只能假想一个视角来画它。这个游戏,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以后在电脑上利用CAD、3D软件作图打下基础。一只别人的手也可以摸,摸着同时把那只手画出来。这个游戏给学生带来新意,单调和枯燥重复的作画训练也变得饶有趣味。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勤于练习,会发现素描的乐趣和内涵,量变是可以产生质变的,即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乐在其中。

三、千百次的探索才会有瞬间的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说的是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第三重境界一般不能在素描课程中实现,如果在后续的设计学习和工作中领悟到了素描在设计中起到的根本作用,然后又重新地回来温习素描的相关知识,那么进入了第三重境界。素描在设计中有哪些作用呢?在设计之前,设计者需要将头脑中的设计理念和瞬间的灵感通过手、笔、纸记录下来,绘制出效果图。这就需要扎实的素描基础,素描是培养手绘能力最好的方法。在生活中看到一个精美的园林小景,想要把这现实空间里的三维立体空间搬到电脑上的N维的画布上面,这个时候就要利用素描的绘画手法将它便成虚幻、立体的线条表现出来。素描也是培养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设计作为一项艺术,需要创意和灵感,而创意和灵感来源于生活。素描训练了我们的大脑和眼睛使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价值,绘画者可以将身边普普通通的物品,变成一幅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时,素描可以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表现大自然,使之升华成艺术。

四、结语

篇8

一门课程的学习伊始,教师应该清晰谨慎地提出本课程可以给予学生的承诺与机会。例如,该课程将帮助学生回答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他们发展何种类型的智力、体力、感情或社交能力?学习该门课程对于他们后续课程学习有什么帮助?对于他们日后工作有什么样的帮助.所以,第一堂课,最重要的不是快速进入教学内容的讲授环节,而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一个直接明了的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初等数论》(或课程)?要回答该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对于该门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有清晰的理解,而且要能通过简洁、非专业的语言向未学习该门课程的同学解释清楚答案.对该问题的回答既有学科知识上的考虑,如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但更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告诉学生该课程对于其自身日后的成长发展尤其是毕业求职以及离开学校后的发展可能会起的作用。作为对问题的回答,第一个原因,基于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考虑,教师给出答案:为了拿到学分,为了毕业,不得不学.而且结合课程性质,因为它是一门专业限选课,该门课程的成绩影响学分绩点,所以,要求同学不仅要考试通过,而且应该争取取得尽可能高的成绩.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接着,教师向全体同学展示新的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数论初步》,让学生明确,数论不仅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是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如果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同学应该要学习掌握数论的有关知识.然后,教师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情:“曾经有一个同事问我,2.5除以0.8余数是几.因为他孩子做作业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结果孩子答案是1,老师说答案是0.1.请问余数到底是几?”.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也陷入了思考,有的认为是0.1,因为余数要小于除数,有的认为答案是1,因为小学生做除法时应该要先移动小数点然后再计算.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余数是数论中的一个概念,而数论研究对象是整数,所以,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以此帮助学生明确该课程学习的第三重理由:作为数学教师,数学专业水平不高,不懂得一些数论的知识,教学工作就可能会犯错.接下来教师再提问第四个问题,什么样的整数能够被3整除?几乎所有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答案:只要看这个整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教师接着问为什么有此结论?则所有的同学都安静下来.这时教师点明学习初等数论的第四个理由:帮助同学明白一些数学结论成立的道理.可能有的同学认为“这些结论我知道、好用、会用”就可以了,何必要弄明白它为什么成立呢?教师回答:知道这些结论成立的道理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确信这些结论成立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以此帮助我们去探寻更多好用的结论,如“什么样的数能被9、11、13、17…整除?”而且有些结论如果不知道它成立的原因容易忘记或者用错,但是明确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变成了理解性记忆,不仅记忆能更加深刻持久,而且不会觉得记忆相关结论是一个负担.最后教师结合上一学期《竞赛数学》课的学习点明第五个学习初等数论的原因:中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竞赛辅导活动需要学习数论知识.虽然数学竞赛活动饱受批评,但那多是由于人们将竞赛活动过度功利化及竞赛开展的低龄化、竞赛培训范围的扩大化和培训形式的单一化所造成的,数学竞赛活动本身有其积极的教育价值.而数论问题题意简单、解答需要深入思考的特点决定了它用于培养和发现数学人才具有先天的优势.诚如大卫•希尔伯特所讲;“用以发现数学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第六个学习初等数论的理由是:通过人们对初等数论应用价值的研究,帮助大家加深对数学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数论没有多少应用价值,数学家研究它是因为数论问题有趣,是进行“思维体操”的材料,但是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论中的许多理论找到了用武之地:比如在计算方法、代数编码、组合论等方面都广泛使用了初等数论范围内的许多研究成果;有文献报道,现在有些国家应用“孙子定理”来进行测距,用原根和指数来计算离散傅立叶变换等.此外,数论的许多比较深刻的研究成果也在近似分析、差集合、快速变换等方面得到了应用.特别是现在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用离散量的计算去逼近连续量而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已成为可能.尤其是基于大数分解的RSA公开密钥体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数论和数学的认识。以上六条理由在轻松的气氛下既帮助学生明确了《初等数论》课程的学习意义,又告诉学生“学科知识对于课堂教学及数学教育至关重要,大学数学课程对于未来从教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介绍了数论现展的一些特点。

二、介绍学科的发展简史

“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亨利•庞加莱).近年来,在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史知识在数学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介绍该门学科的历史从浅的层次上看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深的层次上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门学科的研究问题、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该节课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数论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分类,以发展的眼光看初等数论是如何形成、产生和发展的。在此既从古代人们对数论问题的零星、琐碎的研究,明确数论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又要介绍高斯在数论的学科化、系统化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包括其划时代的著作《算术探讨》在完成之初被法国科学院拒绝出版的轶事也有其积极的教育价值。而正如前面回答“为什么学习初等数论”时给出的第六个答案所讲的,数论学科的现展已经使得该门学科不再仅仅是思维的体操,更慢慢成为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

三、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门学科总有其核心的研究对象或问题。在第一堂课上,即使学生难以一下子完全理解,教师也应该明确指出该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所以该节课第三个要讲授的内容是数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特点。第一,要帮助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整数,其最核心的概念是整除。初等数论的知识体系其实都是围绕整数和整除展开的。第二,数论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它内部产生的大量问题促进了数论学科的快速发展。加拿大数论专家RichardK。Guy教授曾编写了一本《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一书,该书在1981年首次出版时大约有150页,而1994年第二次再版时,将第一次出版后已解决了的问题删去,又将随后提出的新数论问题加入,这样一来,第二版书的页码增加到280页。第三点要着重说明的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数学家在数论研究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特点的认识,教师可以列举介绍一些简单而典型的学科问题。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皇后戴的皇冠”,而一些精彩有趣的数论问题则被喻为是皇冠上的明珠,熠熠发光。通过简单介绍费马大定理尤其是A•怀尔斯的工作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解答数学问题的艰辛,以及数学家在证明费马大定理上所做的各种尝试和提出的理论,帮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的研究对数学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或许某个理论并没有解决它想要解决的问题,但可以在其它方面找到应用,正如费马大定理被喻为“生下金蛋的母鸡”一样;通过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及其证明原理帮助学生了解陈景润证明的“1+2”的含义,消除误解;通过介绍完全数、亲和数问题,帮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里蕴含的理与美。以上所有问题可以再次让学生体会数论问题的特点:题目本身简单易懂、富有趣味,许多数论难题甚至连小学生都能明白题意,可是要真正证明它,却可能需要数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解决。

四、帮助学生明确不足

一门学科或许是有趣的、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不足,则对于后面的主动学习无疑是有利的。该节课介绍的第四个内容是数学竞赛大纲中涉及的数论问题及要求。通过介绍数学竞赛大纲中涉及的数论内容,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通过请学生尝试思考解决一些中小学的典型数论竞赛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自己在问题思考和解决上能力的不足,给本门课程的学习创造一个愤悱的状态。

五、明确课程的学习要求及学习建议

篇9

1.使教学成果转变为企业产品

“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把一个社会上实际应用项目通过加工完善,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这个生产过程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生产出的产品既是企业的商品,也是教学模式的成果。

2.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高分人才向培养高能人才的转变,是教育的永久课题。应用技术型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能力符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方式,实践证明,它适合于培养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人才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千人千容貌,万人万性格。由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格秉性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的状态和效果也不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强调团队协作通过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创新思维能力、技能表现、施工现场跟进等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因材施教、深化锻炼,达到专项专长综合能力的提高。

4.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这样的生产过程会对学生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和影响: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实感,自我社会价值体现的愉悦感,对今后工作价值取向的清晰感,以及看到工作成果的成就感等,从而再次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增强学习动力。同时,这样的生产过程对教师来说,教学实践与科研研究进行相辅相成的融合,使产、学、研、做真正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教师理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为。教师要从专业教育的高度和深度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设计市场人才供求关系。企业更需要实战型人才,充分认识到只有实践才能有创新,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以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以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实现开放式教学,课堂向社会延伸。

2.转变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战性极强的课程,培养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以致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如室内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可以通过参与实际项目设计,转变教学方式,把教室变工作室,把工地变课堂。扩大应用型学院与地企、设计名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学院及环境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也能使学生更快地转化角色,为毕业以后顺利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工作室模式培养了多个大三、大四学生,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有一名2010级的大四学生培养效果比较显著,成长的历程也比较具有普遍性。该生从一开始(第一个月)怀着期待而紧张的心情进入工作室,在软件技能和工作心态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能够将设计效果落实到真正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和缺乏推敲的设计细节,使学生充分调动了主观能动性,这比教师唠叨百次甚至千次都更有冲击力和实质性的教学效果。进入工作室中期阶段(第3月至5月),不仅可以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并且体会到了做设计师的乐趣,也是一个实习生向一个设计师转变的重要阶段。该期间由于项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户的要求等多方面客观因素而进行反复修改图纸,使学生从心里和情绪上都体会到设计不是主观的绘画,而需要懂得总结和客户及时沟通的重要性,这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锻炼阶段,也是设计经验积累的阶段,更是慢慢了解设计、学着怎样做设计、怎样通过设计手段解决项目中的问题,从而将项目圆满完成。进入工作室末期阶段(半年到一年期间),是检验阶段也是再深入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基本上导师较少操心,并能高效完成项目,也是从设计方案过渡到项目负责人的阶段,尤其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如图纸和现场尺寸有偏差,导致大部分图纸需要修改;材料工程量有误差,由于没有及时去复尺,增加了工作量等情况,这不仅要将空间设计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项目实施期间要经营、管理好每个环节的衔接及监管工作。更锻炼人的综合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全面能力。在该生毕业离开工作室锻炼时,学生这样表述:“要问我在导师工作室学到了什么,我还真说不出来,但是我不惧怕未来,这就是工作室给我的最大最好的礼物。”这也是对“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的莫大肯定和教育成果的真实体现。

3.发挥院校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大庆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课程体系体现的是专业导向而不是学科导向,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其次,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通过产学研做结合,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一线生产、管理、技术开发等应用技术型人才。最后,学校的管理制度要充分重视和突出学生的就业导向,构建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三、“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设计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环境设计教师实践设计能力

“实战导入式”环境设计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最核心的是设计教师要不断进行社会实际项目实践,达到一定的设计高度,形成社会影响力。设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2.设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沟通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和深度,这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实战导入式”教学模式论的应用前提。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无从谈起,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师德,用耐心和热情对待学生,这是因材施教的必备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师生共同实践、彼此探讨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位,经常与学生沟通,才能使教学过程有效落实。

3.由理论型向运用型、需求型设计方向发展

“实战导入式”环境设计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战”。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与把握彻底改变空想理论型设计观念。“实战”不是虚拟的,是社会实际项目的真做,以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实战项目带动教学,二是以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实践应用启迪创新能力。

4.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

篇10

兴趣能激发学生创意,实践能激发学生创造性,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好地完成设计项目,重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标志教学模式就是课堂讲授,这种讲授在一定程度上会抹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标志设计开始阶段,首先让学生欣赏经典标志案例,在感受中让学生对标志设计的内涵有所认识。也可以让他们搜集自己喜欢的标志,让他们独自分析这些设计作品的特点、风格以及优缺点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设计竞赛与本课程体系形成紧密的结合,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竞赛的激励因素不仅可以激发了学生“以赛促学”的热情,还做到了“以教促赛”,将创意提案、设计制作、团队合作、作业成果与竞赛连接,通过竞赛激励达成教学科研与教学成果的统一,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的信心和满意度。

二、把传统图案融入到标志教学

标志作为一种图形化的设计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割裂与历史的血脉关系而单独存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殷商时期的青铜,到战国时期的漆器、帛画以及汉代的雕塑、画像砖,再到唐宋的绘画、明清的陶瓷,最后依然活跃在民间、保持着原始风貌的民间美术等。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博大宽广的民族精神。这些图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沉淀、延伸、变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将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现代标志。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让学生对传统图案进行复制或直接运用,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传统图案的造型要求,让学生学会运用和改造传统图案,让传统图案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首选元素,让他们将改造后的传统图案元素运用到标志设计,从而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学生在使用传统图案时只搬用一些民间的或传统的符号,进行浮浅的形式美和现代形式的组合,那么其设计的标志将缺乏灵魂。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好传统图案的精神与内涵,让传统图案的气韵在设计中自然地流露。

三、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师结合社会实践,依托高校教育的人文内涵,多方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有目标地挖掘教育资源,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环节的增加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对于标志设计课程来说更是重中之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如利用课余时间做设计网站上的征集,通过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掌握相关信息。这种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方法,正在影响着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研究到探索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很好的结在一起。一般在标志设计课上,老师给学生的课题都是虚拟出来的设计题目或是不设定具体设计题目,这样学生在做的时候就很难有参考,学生也难以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只能随自己的喜好来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很难评判。加大实际项目的训练,就是将市场中已有的公司或者企业正在征集的标志案例进行设计,学生在拿到设计题目后,可以对该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激发学生设计的灵感;另一方面,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设计的误区,追求标志的使用性设计。优秀学生作品一旦获奖或者被采用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标志设计课中实际项目与市场的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使学生更快地适应设计市场化的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