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1: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数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数学论文

篇1

(一)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设计,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增加发挥学生自主性创新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专业化,从专业性质的层面解构专业教学内容各要素。基础教学内容以造型艺术为主导,教学内容要合理分配基础、专业、设计这三者的比例关系,并且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设计内容课题化。以体验、实践、创造为主要特征,教学内容尽量靠近实际项目。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突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又要兼顾独立性,学校设置课程要注意优化组合配置,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动,并且多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了装饰艺术、公共设施设计、壁画与浮雕、景观设计、园林设计这一类的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有关设计的关联知识,包括文化知识以及材料工艺学等。从公共艺术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公共艺术除了设计的美感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人类精神文化、人类发展历史等内容,尤其是近一百年之内,人类的文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度,单门设计学科的知识必然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需求,学科之间的交叉是公共艺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点也是公共艺术的本质决定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中,既要偏重艺术课程内容,还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知识。加上,公共艺术其欣赏作用,就决定了这门艺术之下的艺术作品必须与人们相接触,公共艺术品常要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这就要求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知识,完善课程体系,必须适当加入者几方面的知识,包括材料与工艺学、中国文化等科目。

(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公共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科目,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成为突破教学难题的突破口,在构建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软件模拟教学法,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项目介绍、案例分析,并且让学生使用软件参与设计,将知识融会贯通与各个设计环节。在专业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法进行教授,在剖析案例的同时,结合项目对设计方和执行作业流程、方法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让学生了解项目作业的基本流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结合实践做好设计工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观摩现场,领会设计思路、制作效果等内容。另外,设计工作教育者必须充分使用当代信息工具、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生动化的教学,方便学生对公共艺术这门抽象艺术的理解。例如:壁画艺术这一门课程,教师可以使用幻灯播放壁画作品,并请学生根据作品分析作品的美感与表达的文化意义,如此便能够加深学生对壁画艺术的理解。

(三)重视课程中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公共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我国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机构主要由美术院校、综合大学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开办,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城市建筑设计工作的设计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设计思维、更需要有优秀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他们的归宿最后是社会,这是不言而喻的实施,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就业需求,锻炼自己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培养学生设计的操作能力,能够缩短学生的磨合期、适应期,让学生更快地被社会认可。突出实践的比重,建立校内外合作方式下的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首先,学校可以在学院开展集合教学、科研、设计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工作室。在教学的同时,向市场开发,承包社会设计开发项目,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在开发项目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课题获得实战经验,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学生作业设计的内容。其次,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制定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并且帮助学生更早了解实际操作流程,便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适应设计工作。科研教学工作室还能够联系社会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对校内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内外经济合作经济实体的建设,例如:校园科研设计工作组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去参与一些具体的工程设计,虽然参与这些设计工作实际上或许并不能参与到主要的设计工作,只能参加一些简单的、零碎的工作,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能在这些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环境的熏陶之下,增加对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语

篇2

1.1关于绿色化学的反应技术

所谓的绿化化学主要指的就是能够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同时也能够十分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简单的一点来说主要是采用化学的技术以及方法来有效的减少或者是消除一些对于人类有害以及防治社会安全发展的不利的因素。绿色化学主要就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有效的消除,其中也包括了含有原子经济性以及高选择性的一些反应,同时绿化化学能够生产出来对于环境有利的一些材料,并且也能够经过回收废物进行循环利用的科学。

1.2关于新的分离技术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离强化首先就是要对设备进行不断的强化,然而在对生产的工艺进行强化,进而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只要能够将设备变小以及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变为化学的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化学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是,传统的化工分离技术主要是根据沸点的不同,把一些不同组成成分的物质进行分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该项工作的不断研究,进而得出该项技术具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这项技术的研究对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并且在理论方面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说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解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也渐渐的把信息技术引入到了分离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当中,进而在对热力学以及传递的性质进行的研究,对于分子模拟大大的提高了预测热力学的平衡等,因此在进行研究以及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分离技术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2在热传导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方向

2.1关于微细尺度传热的研究

所谓的微细尺度主要是从空间尺度以及时间尺度微细的研究以及对传热学规律的研究,目前在传热学当中已经是成立了一个分支,并且其发展的前景也是十分的广阔。在物体的特征尺寸要大于载体离子的平均尺寸的时候,就是连续的介质便依然是成立的,然而因为尺度是微细的,并且以前的假设影响因素也将会随着发生着改变,进而将会导致流动以及传热的规律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当前随着纳米以及微米的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已经是受到了人们十分广泛的关注,在很多的领域当中也都在是围绕着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并且已经是在不少的领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在微型热管以及高集成的电子设备当中。

2.2关于强化传热过程中的研究

对于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的设备方面进行入手的,其研究开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传热的效率,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改进设备的持续对外放热,对于这项研究的改进主要是包括了传热材料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同时将传统的设计进度优化等内容。

2.3关于传热的理论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来,该项工作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在滴状冷凝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但是一直到目前也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其主要的问题便是怎样的获得实现的滴状冷凝,以及如何的是冷凝的表面寿命得到延长。目前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以及怎样才能够将冷凝应用到工业当中进行传染改造。在沸腾传热的过程中,其传热的方式不仅仅在机械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航天行业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人们也一直对于液体出现核态沸腾的主要原因进行着不断的研究。

3结语

篇3

一是把教学项目当成一个重要内容,严格贯穿提高职业技能的理念,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二是合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关注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把最新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课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络。三是推行产学合作模式,建设学生实训基地,把实验课程全部搬到基地上开展教学。

二、电工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

1.教学组织模块化

我们可以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灵活性。同一模块既可以安排专门时间完成教学,也可以分散到每周当中进行教学。有些模块彼此并列,不限制先后开设顺序,在很多平行班级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班级分成两部分,分别开设不同的平行模块,在下一学期相互调换,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教师队伍工程化

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是教师。项目课程的改革实施也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实很多老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程改革理念,但他们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项目教学方法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教师队伍工程化,也就是让教师走进企业一线,增长项目实战技能,从中提炼课题,强化教学改革。为了让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可以安排每位教师负责一个项目教学模块,针对某一个模块进行主攻,并结合理论完成项目编写。

三、在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学习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1.设定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弄懂电路图,准确选择元件,并成功进行安装和试机。掌握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的方法、会简单地计算。同时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布置项目任务

首先老师安排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学习的项目内容,规定该项目所需要用的时间。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有责任向学生介绍完成任务必备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该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合理对学生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把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小组,同时选出项目组长,领取工作任务。随后,让各小组开展项目设想,给出完整的项目计划。

3.完成项目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要对电机的构造和逻辑功能进行研究,并结合电路图正确选取元件,给出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方法。为了调查学生的项目完成效率,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为了让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要求学生在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之前需要对元件功能进行检测并加以记录,然后选择合适的元件安装电路。整个实操过程中老师应该加以检查和指导,多对学生实践能力给出评价和鼓励。电路安装完成以后,应仔细检查有无错误之处,然后进行调试,排故过程需要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经过故障分析和探究,运用小组智慧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仍旧起到提示和导引作用,主要还是要依靠学生小组的集体力量完成排故项目。最后学生还要做好项目记录、排故分析和实践总结。

4.项目验收

篇4

教育部指定的类课程仍有《舞蹈鉴赏》和《戏曲鉴赏》两项课程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笔者所在院校以工科专业为主,其中设计艺术学院以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主,暂未开设舞蹈戏曲类等专业,因此缺乏专业教师开展相关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的历史使命是促进高校人才资源和谐持久发展,其最大特点就是“公共性”。如果丢掉了“公共性”,也就等于否定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专业的存在价值。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公共性和学术性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说,公共艺术课程可以面向社会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但要保持课程本身的性质。

本校所处地区为淮剧的发源地、流行地之一,有着较好的社会基础。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拟采取校外聘请当地戏曲表演艺术家授课的方式,充实艺术教师队伍,开设特色课程以填补戏曲类课程的空白。课程以观看名段视频、名家理论授课以及现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使在校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平台,举办艺术讲座等形式以增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外沿建设,通过邀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来校举行座谈、讲座等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窗口,还可以促进本校教师对学科前沿信息的学习。

学校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强协调互动。借鉴省内、外综合性大学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的长处,根据学院条件不断改进,努力打造完善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发展

本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行的是教务处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共同管理模式,即教务处对学生网上选课、教评以及建立网络课程等方面进行管理,公共艺术教学部主要负责管理任课教师的日常教学规范、组织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价等事宜。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监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即教学委员会、同行、学生三级评教制度,公共艺术教学部对每学期新开课程进行师资、课程等多方面考核,再提交教务处审查,符合条件的才可以开课。另外,学校还通过督导听课、领导考察等形式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是,公共艺术教学部在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日后逐步改善,如在组织教研活动方面就有所缺失。

因为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多为院艺术中心、团委以及各二级分院行政工作人员,备课等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统一,所以只能利用周末或是晚上,实施起来的确遇到不少障碍;加之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源相对固定,任课教师会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连续任教,这也无形中给教务管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快课程组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结构的发展

目前,本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对高校教育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工作态度积极上进,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的中坚力量。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学历。在待遇方面,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计算数值享有比普通课程更高的系数。学校对于在外深造学习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补助,并对创作艺术品发表或参加展览者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者,均会将其认定为科研成果,以此鼓励青年教师更好的投身公共艺术课程工作,同时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能力。

篇5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律动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分析

目前,各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多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场地、设施的要求相对较高,而音乐律动教学,在很多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由于人数、空间、条件等各方面问题引起的音乐学习的局限性。律动的元素包括:时间、空间与力量。学生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涉及这三个基本元素。只要学生不断积累表达经验,适宜的空间便可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最重要的是音乐律动实践并不限定学生身体动作的姿态,也就是说,律动虽然某种程度上与舞蹈相似,都运用身体动作并以视觉效果呈示,但在身体美学的视野里,人的身体本身是接受与传达音乐信息的首要媒介,更是创造音乐的首要乐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们可以通过更加细致地关注身体审美感受来掌握和训练身体的感知能力,在人的感官、感情和运动中,运用身体意识进行审美感知、回应和表演。律动以身体意识为基础建构直接的音乐元素以及音乐感表达的理念。对精神的控制以及对身体的支配使得律动实践朝着积极的情况发展。

二、高校公共音乐律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及体会

首先,音乐律动最本质的目的是结合身体有意识的动作和听觉意识,将音乐中所有的信息视觉化,这种表达将紧紧围绕音乐的结构、音色、旋律起伏的变化而进行,然后在身体动作中表现出对音乐元素的解析和情感的体验。另一方面,律动教学对于参与者的身体条件、动作能力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学习者通过肢体运动,解放心里和生理的拘束,将自己投入音乐的体验和表达过程即可。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每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去进行不同的律动表达。其次,个体音乐律动的多元性和即兴性为每个人的个性表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律动并非无规则的身体行为,而是在有意识地控制下将身体的动作组合,归纳为自然的有情感内涵的律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积累一定的动作行为方式,学习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动作,完全放松的进入音乐的感悟中。适当的身体动作对应一定的音乐元素构成,因此,对于身体的解放和肢体动作的发掘与探索需要教师在律动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美国当代哲学家舒斯特曼,在对艺术和身体感受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讨中总结到:“审美感知必然总是通过各种身体感官而获得的,并且,它可能正在引发一种更加身体化的、肉体化的艺术运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包含在艺术感知过程中的身体审美感受,从而使我们的艺术鉴赏更为敏锐……”,并且HUHUACHUNNI护花春泥“更好的身体审美意识和训练能够在总体上改善我们的感知能力,因为他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控制我们的感知感官。”舒斯特曼的论断无疑是中肯而准确的,在音乐律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提倡和鼓励每个人有自己的动作语汇,而不是单纯的模仿。经过不断积累和训练,当听到音乐随即用身体表现出来时,每个人动作的呈现必然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即兴性。第三,律动教学是节奏感知节奏与音高训练的完美结合。节奏和音高是音乐构成的两轴,其他音乐元素都在这两轴的基础上向外向上延伸。对节奏进行感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对音高的训练却带有强烈的文化因素,相比之下,以节奏训练作为音乐学习的切入点可以非常好地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并且有利于学习者整合各种音乐元素。早在上世纪,达尔克罗兹就尝试利用身体的律动与节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节奏的训练,拍手、口哨、响指等等都可以作为节奏训练的素材。发展至今,这种律动教学方法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称为Bodypercussion(身体打击乐),即利用身体各个部位不同的音乐效果结合节奏型,加以灵巧的的身体姿势变化形成极具听觉和视觉冲击的形式;一个称为Vocalpercussion(嗓音打击乐),即通过嗓音的变化而发出不用音响节奏的方式。在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采用灵活的律动教学方式,将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作为欣赏之外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音乐教学方法进行体验的音乐律动也将变得更为活泼和生动。经过近几年来对音乐律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发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和不足,比如:对上课人数以及教室空间的要求,因为学生和老师都要动起来,所以传统的教室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第二,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非常之高,一个好的律动老师不是一个指挥者,而是一个引导者,甚至是跟随者,观察学生的特点,然后给予最合适的引导与教育;第三,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于情商的培养不足,上课时自愿投入配合教学和大胆探索身体动作可能性的的意愿也各有差异,为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为我们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作者:梁睿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篇6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制品风格样式千变万化,呈现出各自的意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近年来被长期疏离于日常生活的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回归本体,如无锡地区传统工艺美术惠山泥人、锡绣、宜兴紫砂、纸马、竹刻等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功能与材料、技术与美感相互兼容,它们顺应自然、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技术思想,把原材料和技术所具备的特质充分发挥出来而形成个性和特色。这些利用不同原材料和技术手段所制成的工艺美术品,由于创意理念和施艺方式各有特色而构成了自成一格的风骨和与自身审美取向相适应的本土形式语言。这种本土形式语言的探求和形成受大自然的启示,以朴素而纯真的思想去创作,表现出活跃性和自律性共存的特征。无锡传统工艺美术在形成自己本土语言的过程中,还吸收了江南地区吴文化和其他艺术如青铜、玉器、漆器、编织工艺、中国绘画与书法的表现手法,以新的形式转化融入,丰富了自身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还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为了使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相结合并体现在具体的造型中,必须按照创意去运用原材料和制作技术,以不同的方式“顺其自然”地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天应人、顺地应技的原则加以整合与思考,才能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作品。无锡惠山泥人造型风格受本土纸马艺术和苏州桃花坞年画影响,大阿福的头部、身体、四肢都统一在圆的造型之中和传统吉祥图案塑造上,不仅丰富了其内涵更与中国民间传统观念相吻合。无锡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色彩观念更是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如惠山泥人绘彩工艺运用其传统彩绘七法“拓、涂、勾、点、掸、晕、刷”,构成一个完整的色彩观念,色彩对比富有激情而注重法度,彩绘笔法轻灵而不放纵,造型生动传神而不呆板乏味;体现出“简易而意全,巧密而精细”的特点,彩绘纹饰以江南水乡所特有的花草为表现对象,绘质方法独到,形成了一批技艺绝招。无锡惠山泥人绘彩工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行话,如:“落笔如飞,厚薄均匀”、“直线要直曲线要活”、“亮而不艳,雅而不俗”等。在教学中将这些传统本土语言与观念进行渗透与融入,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民族素养、创新精神的提升,有助于装饰艺术设计本土化进程和文化内涵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

二、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对传统工艺美术吸收与借鉴的路径

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掌握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同时要对祖国传统工艺美术艺术知识有深入了解。对此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当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研究,寻找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审美趋向的融合点,提炼其内涵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装饰艺术在形态语言方面保留了较多的相似点,可结合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初步》、《设计色彩》、《图形创意》、《装饰工艺》、《软装饰品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项目模拟训练》、《项目综合训练》等进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逐步在形态语言方面寻找新的结合点。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可采取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优秀案例,讲解这些案例是如何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形成独特风格,通过对案例设计过程的剖析,使学生知道如何吸收传统工艺美术元素中的精髓,借鉴其中的造型元素,使学生能够了解整个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流程,学习并掌握其中的方法。在《设计素描》、《图形创意》、《装饰工艺》等课程中,安排课堂练习绘制设计草图,特别是针对典型人物、器皿进行造型元素提炼,研究其人物的神情表达和器皿的构成特点,吸取传统工艺美术适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利用嫁接、移植、拼合等设计元素与手段,表现具有象征意义和夸张的造型效果。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具体课堂教学的第二阶段可采取项目模拟训练法,引入工艺美术企业真实的实践项目,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按照项目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完成一个项目。明确组员的分工,要求学生首先通过实地调研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无锡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借鉴其造型设计手法,提出创作方案和构想,最终确定创作方案。在《软装饰品设计》、《装饰材料与工艺》、《项目模拟训练》、《项目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中,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多种不同的表现风格,指导学生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有市场需求、有地方特色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改变当下本土装饰艺术设计作品模仿外国、缺乏本土特色的局面。

三、装饰艺术设计对传统工艺美术本土语言吸收与借鉴的实践与思考

目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岗位分工已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纯学校教育模式无法独立承担,当下各地高校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法,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极大帮助。2012年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依托“两基地一中心”:省级“创意设计技术实训基地”和“无锡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无锡市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针对传统工艺美术与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相互融合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在学校中选拔一批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非遗班”,聘请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担任客座教授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研究和教学团队,让他们有目标、有计划、手把手地传授核心技艺。学校建设有专门用于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和项目作品展示的大师工作室、惠山泥人技艺传习所,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演示和制作设备,同时与学校创意设计技术实训基地实现设备共享,将《惠山泥人》和《锡绣工艺》等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专业技能教学指导大纲、考核标准、监控与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使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课时数、工位数、耗材数得到充分保证,提高专业教学内涵质量和实施效果。由于操作路径清楚,可操作性强,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学效果良好,受到社会关注与好评。事实证明高校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对传统工艺美术本土语言的吸收与借鉴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够对国家相关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传承政策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传统工艺美术产生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结构、视觉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与冲击下,如何处理好与高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如何妥善处理好传承与保护的关系、如何探究工艺美术的“再生产”还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因此探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对传统工艺美术本体语言吸收与借鉴的路径,其核心是在吸收与借鉴过程中及时发现所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高等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应不断实践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法,课程体系应以传承、创新为教学原则,以立体、平面材料课程为教学重点,以综合材料、工艺媒介在特定空间环境载体中的整合运用为发展方向,重视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篇7

(一)有利于明确学生工作的职责分工

数字化管理强调“定位精确”,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职责和任务都准确定位,对目标管理、过程管理都建立系统的数字体系,对每个环节和程序都有据可查、有机衔接,确保高效准确。高职学院学生工作主要由分管学生工作院领导、学生工作部(处)、各系分管领导、专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等构成。当前普遍存在学生工作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现象,特别是学生工作部(处)统筹管理全院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各个项目都由学生工作部安排布置工作任务,施行监督考核权利。因为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大,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可以对学生工作的职责分工清晰定位,工作流程规范化和数字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有据可查,加强了监督和考核,大大提高了高职学院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整体水平

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对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管理要求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必须对学生工作要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工作中要及时、准确、高效、规范的完成数字化系统中要求的选项和任务。这就对学生工作者的各项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及办公系统使用技术、多媒体技术、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知识。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推行数字化管理,能够促使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强化责任心,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队伍整体水平。

(三)有利于及时反应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学院学生工作管理,很多都是传统的经验型、粗放型模式,实施数字化管理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成效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学生工作大多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具体情况,再策划组织和落实。学生工作管理有偏差,往往开展一些轰轰烈烈的主题教育活动,就认为做好了学生工作,对日常的行为规划和纪律等抓得不彻底,对于当今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怎么样将学院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怎么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思考得不够。

二、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

1.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为管理者和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平等、方便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各项数据和需求,对学生广泛地提供教育和帮助。学生工作部和二级学院管理者,可以下发任务并检查辅导员和班主任完成情况。高职学院学生工作是全院多岗位协同合作,共同管理完成的,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能规范制定出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明确提出了各个岗位的要求和完成等级,确保在工作过程中各岗位负责人员各尽其责,清晰有序的实现各个管理环节层次。

2.学生工作数字化管理平台能够真实、准确地记录和反应学生的各项表现。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情况可以分门别类的记录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从学生入学报到缴费开始,每个学期的报到注册,各科期末考试、考察的成绩,缺考、缓考、补考等情况,学籍异动等情况,早晚自习和上课的出勤情况,寝室卫生情况,文明寝室和三好班级评比,学生处分及各种奖励状况,学费、书籍费、住宿费等所有相关费用缴纳情况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查询。

篇8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文献资源 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76-01

民间文学,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的,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并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艺术特色的口头创作,包含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长篇史诗、寓言、戏剧、曲艺、诵词、风习歌、谚语等。少数民族文献作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最好的依据。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聚居着以汉、壮、瑶、苗、侗、京、回等12个民族,是壮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以壮族的文献最为丰富,也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最为悠久、珍贵的文献。

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探索建设良好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寻求文献信息资源效益最大化,不仅能促进跨时间、空间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而且能够降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弥补馆藏资源不足,从而实现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减少重复浪费。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献资源基本情况

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丰富多彩,在远古社会即已产生,但是对它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却很晚。汉代刘向《说苑・善说》所载用汉字记音的《越人歌》(出现于春秋前期楚国南部)及汉译,被认为是最早的壮族口头文学整理。北魏、唐、宋、明、清的一些作品也偶有涉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但都未有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专著。在广西,真正大规模搜集、整理、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是在1950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从1958年到1966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专著是《广西壮族文学》,全书31万多字,是中国探讨和论述壮族各个时代民间文学演变和发展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期间民间文学研究工作陷于瘫痪,直至1976年粉碎“”后民间文学研究才又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研究成果多而且突出。这一时期,整理出版的主要有壮、瑶、仫佬、毛南、京等5个民族的文学概况以及《壮族文学史》和《瑶族文学史》,80年代起,相继出版了《广西各族民间文学丛书》、《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布洛陀经诗》、《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情歌》、《广西民间文学散论》、《歌海漫记》、《壮族文学概论》、《壮族民间文学概观》、《壮族文学史》、《瑶族文学史》、《瑶族歌堂诗述论》、《侗族民间文艺美论》、侗族长篇创世史诗《嗄茫莽道时嘉》等专著和《广西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及古歌价值初探》、《壮、侗、瑶族创世女神的比较研究》、《回、 彝、水、仡佬、毛南、京族民间故事巡礼》、《孟姜女传说在壮、侗、毛南、仫佬族中的流传与变异》、《论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壮族青蛙神话剖述》、《瑶族歌堂诗述论》、《漫谈瑶族造人神话》、《论侗族琵琶歌》、《桂西苗族民歌初探》、《毛南族民歌初探》、《浅谈彝族神话及其民族特色》等文章。

纵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主要涵括内容有:壮族民歌、歌圩、歌会,壮族神话和传说故事,瑶族民间文学,瑶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以及侗族民间文学研究,侗族歌谣、神话、传说故事,苗族民间文学研究,毛南族民间文学研究,仫佬族、彝族、京族、仡佬族、水族民间文学研究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二、现阶段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情况

目前,广西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主要有:广西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广西人文社科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桂林市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平台、广西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等,由全区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科研系统图书馆、高等院校、高校图书馆等单位进行协作共建。从整体上看,广西区内的文献资源体系共享平台建设仍不够完善,在公共图书馆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玉林市图书馆、北海市图书馆等均有自建的地方特色资源专题数据库(以多媒体专题资源为主),但是地方文献资源的数据库和专题收录有限,涉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文献资源尚无共建共享。

那么在文献资源流通便利、共建共享发展兴盛的今天,极具地方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文献资源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共建共享?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意识不强。21世纪是全球网络化发展的时代,追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人们的需求和目标,但是传统的管理体制对共建共享的认识意识不够,局限于以往单一的“人有我有、人无我无”式资源结构,各馆故步自封,认为地方文献资源为本馆的馆藏特色资源,缺乏开放和共享意识。

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组织。广西的地方文献资源丰富,各类图书馆馆藏数量不少,但各类图书馆之间、公共图书馆中省馆与市馆、市馆与县馆之间缺乏整体的划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搜集和建设缺乏标准,没有组织和统一协调。

三是实践中遇到困难。目前对于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资源尚待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仍然很多;广西部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研究中心馆藏机构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源丰富,但整体上资源分散、集中收藏难度大;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级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整合、共建共享难度大。

篇9

1、缓解了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业务量日渐繁重,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逐渐凸现。以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流通部为例,分为新区、老区两个校区共四个书库,只有15位工作人员,而全校在校学生多达9,000人。新区文科书库平均每天借还图书在2,000册左右。如此大的工作量仅靠现有的工作人员显然是不能完成的。

实践证明,引进勤工助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是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最好方式。学生管理员工作量小、成本低,免去了住宿、医疗、保险以及相应的管理费用等其他方面的开支。有资料表明:吸收一名学生管理员的成本要低于吸收一名固定馆员成本十几倍到二十几倍。

2、加强信息反馈,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由于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有限,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管理人员难免会跟学生发生各种原因的误会。学生管理员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使他们既是读者又是图书馆管理者,他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殊身份优势,把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和做法传达给其他同学,让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他们还可以代表学生利益,了解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把收集到的读者对图书馆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从而有利于改善并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图书馆是一个服务部门,每天都要接待几百甚至上千位师生读者。学生在做管理员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种关系,学习与各类读者打交道,为其今后适应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图书馆学本身就是一门学术性学科,学生管理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更加熟练地应用图书馆的资源,提高了自己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效率。

二、高校图书馆学生管理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员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图书馆中的学生管理员一般是学校学生处根据学生递交的扶贫申请来提供的,而不是根据图书馆的需求择优招聘选拔来的,所以其责任心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难免有所偏差。有的对图书馆工作不感兴趣,纯粹是为了拿工资来的;有的则是被老师派遣来的,工作责任心不强,经常躲在一边看书;有的适应性差、主动性差,没有真正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来。这些都会影响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学生管理员队伍不稳定,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学生管理员对馆藏布置、文献分类排架方法从了解到熟悉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保持人员适当稳定,才不会影响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作。而学生管理员由于其学生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是在学习之余到图书馆来协助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变换工作时间或工作部门的情况。新补充的学生需要时间适应才能真正接手工作,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3、没有很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学生管理员的报酬一直以工作时间来计酬的而非量化计酬。工作好坏并不影响其待遇,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还有一些学生管理员出现怠工现象。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管理员作为图书馆管理员辅助作用的发挥。每个学生管理员只凭个人的道德意识来做事,对于学生乱插、乱放图书等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制止;不能积极学习图书情报检索的有关知识,也就谈不上很好的为读者服务,削弱了学生管理员的辅助力量。

三、改进高校图书馆学生管理员管理的对策建议

1、规范管理制度。针对学生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应制定科学、规范的《图书馆对学生管理员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1)派专人负责对学生管理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奖惩的全程管理;(2)引导学生管理员明确自己工作的意义和责任,实行优胜劣汰制;(3)制定一整套按时计酬的管理制度,规定其在工作时间内应该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灵活管理。

2、做好招聘工作,签订劳动协议。图书馆有不少岗位是由学生管理员独当一面的,因此学生管理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自律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图书馆在选择学生管理员时,应优先考虑思想品德好、责任心强的学生。根据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实践,学生管理员一般是由学生处派遣的家庭贫困学生。在招聘这些管理员时,图书馆与受聘学生之间要共同签订劳动用工协议,协议内容应包括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五项必备条款。劳动用工协议每学期签订一次,根据工作表现情况决定是否续聘。

3、引入“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为了保证学生管理员所做的工作符合图书馆工作的质量要求,应派专人负责学生管理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其工作质量有所检查、有所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考核和评价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的考评,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在工作中表现好、效率高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从精神物质上进行双重奖励,以增加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在工作中经常无故旷工,迟到早退,不负责任的应该严厉批评并扣其工资,必要时辞退等。

4、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合理定岗位。图书馆各个部门应根据学生管理员所学专业进行合理分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求每班都能保证有学生管理员参与协助管理。刚开始由工作人员对其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直到教会为止。如文科专业分到流通部社会科学书库,按照人头分配给每个人,再由具体的某个人对其进行帮教,理工科分到自然科学书库等,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发挥其特长,学以致用,又能很快熟悉业务。

5、发挥馆员表率作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学生管理员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师徒关系。在工作中,馆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作为馆员应多关心学生管理员,加强沟通,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随着高校图书馆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管理员参与图书馆工作,他们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做好学生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发挥大学生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世大,萧晓明.扩招与高校图书馆发展对策[J].现代情报,2003.3.

[2]王文珍,陈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释义[M].2008.10.

篇10

1.运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艺术工作室的建立,一方面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工作室的建立给学生才能的发挥以及在教授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课余能够将理论更好地付诸实践。这样的空间也将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工作室教学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在授与练的过程中,寓教于图、寓教于乐,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艺术的积极性。

2.工作室教学有利于实现双赢

如今随着中国商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装、服装设计、数字多媒体艺术等设计行业迅猛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在教学上,学校在艺术上的教学不能完全符合社会要求,而这份培养任务,转交到了企业。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受到市场短期利益诱惑,心态随之浮躁,于是投身于培训机构的培训上。然而往往因自身的审美能力、理论素养等综合能力不强,不仅影响了学业,还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再者,工作室教学采取双向选择模式。师生可根据专业方向、艺术风格、等因素确定师生关系,完成工作室的选择工作。通过这类双向选择的方式,提高竞争性,保证教学质量。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推行工作室教学,建设现代艺术工作室是培养开放型设计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教学模式。

3.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方面,完善的工作室建设将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实践环境,在那里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发挥,而后将这种灵感注入到真正的实践项目中。这不仅是一种开放的教学,也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力,从而能够立瞻远瞩,投身于艺术行列。另一方面,现代艺术工作室主张在工作室中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营造在教学过程中体验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推行现代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招生的规模过大

这个问题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较为突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通常要高于其他专业。同时,许多综合性大学有了参差不齐的专业设置。再者,一些学校薄弱的师资,不完善的教学设备也让人担忧,也让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

(二)在某种程度上,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分离出来的,是将美术教学作为设计基础,忽视了技术、市场、社会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只是更新了教学手段,在很大层面上并没有实现设计教育的现代化。

(三)缺乏实践教学

在如今的教学中仍保留大量美术的传统。课程循规蹈矩,从而使设计脱离市场,没有实现艺术本身的创造性。同时,一些课程所必备教学条件并不完善,不能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与相对接的实践基地,这在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建设上也将满足不了人才的培养。

三、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务实培养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这种教学模式模拟企业的工作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外面公司的运作节奏,了解到具体的工作情况。

(二)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在模型设计时,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学生通过制作,加深对工艺地进一步了解。

(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

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中包含技术材料、构思能力等等。同时,教育必须联系到社会经济、贸易,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循环。

(四)教学模式的更新

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存在意义。目前,许多高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正在完善深入。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与企业所给出的项目来学习。在这种有着多种交叉学科的工作室里,学生不仅能学习人文知识、设计构思,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即工作室教学课程,其内容和方法在教学模式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合理的师资配备对工作室的运行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文化优势等,吸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职教师。这不仅是文化的碰撞,也是一次创作灵感的激发。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能够带来不同的设计风格。在教授方式、项目构思上将能够带来很大突破。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