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18: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岗前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主要针对的教学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教学进度相对较慢,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其次,传统钢琴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材多以最初级的基础教材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过程比较漫长,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较为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着与传统钢琴教学较为明显的不同点。
(一)学生基础薄弱
据调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有95%的人群无钢琴演奏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钢琴教师只有三至四年的时间来完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工作,这对大学钢琴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国家并没有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
在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大纲。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这种情况使得学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有着更加灵活的特点,也使得教材的选用显得尤为的重要。
(三)传统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单一化、片面化误区
在我国众多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教师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化,教师大多数仅仅要求学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且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容易出现“片面化”,在钢琴伴奏课中只传授如何对儿童歌曲进行伴奏,而忽视了儿歌边弹边唱的学习和训练。
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质量
(一)阶梯式教学法
学前专业的学生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学前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是没有钢琴基础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对钢琴教学进行调整,不可以照搬传统的传授学龄前儿童的教学方式,而需要运用阶梯法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们对钢琴演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自己的信心。教师可以在学期之初演奏一些耳熟能详的乐曲让学生们欣赏,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钢琴的兴趣;其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培养,这里包括了演奏钢琴的基本坐姿、手型及指法等多方面要素;当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演奏能力时,要使学生们的演奏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渗透,因此需要教师对每首作品的作曲家简介及作曲家音乐风格等特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该作品。
(二)合理的教材选用
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多采用《车尔尼599》、《车尔尼849》、《小奏鸣曲》等教材作为启蒙阶段的必用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教学进度慢,内容相对于学前教育来说不够实用,与将来幼儿园教育工作容易脱节,容易造成会独奏不会伴奏,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认真总结钢琴教学初级阶段所有教材中乐曲的精髓,把可以代表每一项钢琴演奏技巧的曲目摘取出来,按照难易程度划分,最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学生程度的钢琴教材,因材施教,达到最终的钢琴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全面化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幼儿歌曲的伴奏,因为这是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中必须掌握的职业基本功。在幼儿歌曲伴奏课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伴奏的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没有注重“弹”与“唱”的结合,造成了学生会弹不会唱、会唱不会弹的结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伴奏知识教授与学生体会练习同时进行,强调幼儿歌曲弹唱方面的教学,钢琴教师也可以同声乐教师共同备课,研讨教学内容,布置同步教学的儿童歌曲,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练习的方法
要想使得学生钢琴水平提高,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在课后的练习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因此,为学生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们演奏技能的提高。许多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急于求成,以至于控制不了自己练琴时的演奏速度,这种方法非常不利于钢琴演奏技能的练习。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循序渐进、踏实的进行演奏,将演奏乐曲的速度放慢,分析每个乐谱中的每一个音,包括银色的处理、力度的控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完整的处理好每一首钢琴作品。除此之外,需要做到的是细化过程。作为一名钢琴初学者,需要细化练习钢琴的每一个细节,这其中大概可以分为7个步骤:读谱号、读调号、读拍号、读唱法、读指法、读节奏、读乐句。通过这几个步骤可以对每首钢琴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为更加完美的演奏钢琴作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篇2
1.音符的认知
高职学生生源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学生大多来自县、乡、村。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钢琴的演奏基础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于从未见过钢琴。学生在初次接触五线谱时都会很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我在给学生上课的初期,就告诉学生五线谱的线就像我们的手指,而间就是我们的手指间。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了解线与间的关系。
2.拍号、节奏、节拍的认知
作为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节奏是学生必须要清楚的问题。首先拍号,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拍号的知识,用到四二或四三或四四拍的时候,告诉学生其强弱规律,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同时因为这样的拍号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可以数1、2、3、4;八分音符1234。培养学生正确的节奏感要让他们看清谱子上拍号、节奏、节拍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提示、提问,所以教师不要心急,如:弹《春之歌》,汤普森曲。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看拍号(四三拍),调号(A大调),音符(例:5—3),休止符(四分休止符)附点,连音线,渐慢,等等这些谱面上的音乐标记然后范唱,让学生对旋律熟悉,对节奏熟悉,对标记熟悉。所以学生练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
二、用心体验———Heat
乐谱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激情的迸发,悲伤的宣泄,爱情的向往,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到乐谱时教师应该给一个示范,让学生从乐谱的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音符、力度标记、休止、快慢等音乐标记,并通过这些标记去领会和表现音乐中作曲家的情绪,然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的用科学、全面地了解乐谱中的标记,以及音乐中的情绪。
三、用手表达———Hand
音乐的旋律始终是流动的,音乐也有起承转合,起———开始,承———推动,转———小,合———结束,把这些音乐语言表达清楚,就能像人在说话。我们在说话时是有情绪的,我告诉学生比如快放暑假啦,大家的心情是激动,越临近放假时大家越激动;然后终于放假啦,大家的心情虽然还是那么激动,但是这时已经有些平静啦,音乐中也是一样,每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动脑筋,用心去体会,如果演奏时心里有感情的,那么演奏时你所弹出的音乐也是有感情的。
四、用耳倾听———Hearing
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觉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培养你的耳朵,让它帮你演奏。”就是说学生在弹奏时不单纯用手来完成音乐,还要加上耳朵这个听觉器官。钢琴作品中和声的模进,色彩,声部,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耳朵。如:弹《小赋格》,齐波里曲。所谓赋格,是根据一个主题进行模进进行发展得来。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要看谱面上的标记,还要告诉什么是主题,什么叫模进,什么叫多声部,如弹到最后的位置左手是4拍,而右手还在弹两个声部,这时要告诉学生试试能不能听到两个声部中的比较上面的音,这时学生就要有个心理准备,静下心来去准备好仔细的听,但如果我们不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多声部,他们就不会去静下心来去找这个多声部的音。教师要给个信号,让学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去听,使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模进,乐句的衔接,多声部的“立体”的色彩变化,引领学生完成演奏,感受音乐的美。
篇3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注重钢琴弹奏基础知识的讲授,熟练钢琴曲的弹奏技巧,奠定创作不同风格钢琴的基础。钢琴集体课则是由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键盘教学课程。由于将学习基础知识与加强钢琴练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细致辅导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阶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而每一位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会弹奏钢琴的专业技能,一些传统的学前钢琴教学曲式结构的儿童歌曲,比如《祖国亚克西》、《小奶牛》等需要对其加以创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的结构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钢琴课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数码钢琴集体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思考和改进钢琴课的授课风格,尤其是研究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教育理论对提升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至关重要。因而钢琴教师学会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不仅有利于完善钢琴教学的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提高钢琴集体课教学的质量。
2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的主要问题
2.1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较落后。
由于现阶段社会、家庭和学校重视儿童早期的启蒙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而音乐学校的许多教师的认识却仍停留在个别指导、缓解设备不足和节省师资的传统授课方式上,使得整个教学课堂上,学生弹奏的钢琴曲节奏风格统一,毫无生机和创新可言,渐渐会使学生兴趣锐减。幼儿园对教师的键盘、音乐素养的渴求日益增多,使钢琴教师的课量剧增,供需矛盾和音乐设备的落后使得教师往往延续传统的授课模式,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不断重复,导致钢琴课程的授课质量日益下降。
2.2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呈单一、片面态势。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弹奏技能技巧且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使钢琴教育出现单一性的缺陷,学生的信息交流单一,缺乏与声乐、音乐教学法等课程的交流与衔接。教学内容的片面单一化,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也使得学生在伴奏教学中只停留在弹奏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边弹边唱的学习和训练技巧,尤其缺少“弹”与“唱”综合训练,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幼儿歌曲伴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出现儿歌弹唱张不了嘴或衔接协调能力不高等情形。
2.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状况较差。
由于学前音乐教育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器乐招生没有进行统一的艺术科目考试,使得器乐考试标准降低,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音乐院校受传统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条件、单一教学模式和学习时间分配不科学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学前专业学生在弹唱儿童歌曲、钢琴演奏和钢琴伴奏等方面的钢琴基础能力偏弱问题十分普遍,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活动组织和教学的需要。此外,教师为了提高乐曲学习的进度和强化基础演奏法的训练,在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的“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角,使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缩小,心理压力加大,学习兴趣锐减。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的对策探究
3.1构建全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
为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器乐学生应当深入理解音乐钢琴教学的新模式,音乐学校也应当明确音乐钢琴人才的培养目标,音乐教师还应当牢固树立学前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观念。音乐院校构建全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通过传授艺术知识技能,依靠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创新型和智能多方面发展的音乐人才。此外,音乐教师还应当关注音乐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系统,建立起全面坚实的钢琴音乐知识与弹奏技能的教学系统,使学生能够提高钢琴键盘运用能力,透彻掌握钢琴音乐艺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推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为实现学前钢琴艺术教育的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3.2丰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
为了丰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模式,器乐学生应当认真理清音乐教学的思路,创新推广三维一体的灵活型教学模式,进而使学前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得以充分展现。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集体课集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性和逻辑性于一体,音乐学校应当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新的教学设备,丰富完善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而使教师的钢琴音乐专业技能和广博的钢琴知识修养得到广泛的积累。此外,音乐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好监控系统,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实用性较好、拓展性较强、普及率较高的教学思路,进而提高钢琴音乐爱好者整体的素质教育水平,从而避免机械重复教学给初学者带来的枯燥,有效弥补传统的钢琴弹奏技能带来的弊端。
3.3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状况。
为了改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的学习状况,音乐爱好者应当以协作训练为平台,以综合应用为手段,重视钢琴的视奏与移调、伴奏与创作以及弹唱结合,为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创造条件。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练习钢琴键盘的基础,加上学习时间不长,使得其学习钢琴音乐的难度加大,因而音乐教师应当客观分析音乐教材的现状,积极推进学前钢琴集体课模式特点的教材创新,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做好相应的配套保障,使学生能将在校期间学到的钢琴知识在就业后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56-01
1 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
1.1 职称晋升的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远大抱负,都希望自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晋升较高的职称。但高校内人才济济,职称晋升方面的竞争很激烈,晋升压力很大。据调查,在目前聘任制下,“大学教师的晋升制度”是引起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最主要的因素。
1.2 教学工作方面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教师的工作环境虽得到日益改善,但是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课时费不高、课题较多等方面的原因,高校一些中老年教师都不愿意多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往往就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
1.3 科研工作方面的压力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一般对本校教师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对聘期内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均有量化的考核标准,并直接与高校教师的收入挂钩。但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往往在学术上的积累不够,科研水平有限,难以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时因为职称不高,学术论文也不容易发表。
1.4 经济方面的压力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职称低、资历浅,收入水平自然不高。然而,他们却面临着赡养老人、谈朋友、买商品房、结婚生子、供子女上学等多方面的经济压力。
1.5 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
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社会阅历浅,在待人接物方面正义感强,但缺乏辨证思考;对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深恶痛绝,但缺乏长期性、复杂性的思想准备,不愿迁就和屈从,刻意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因而,易为他人所误解,这造成许多高校青年教师交往上的障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健康成长都不利,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加以适当的调适。
2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调适
2.1 教师个人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释放,还要靠青年教师从自身的调整入手,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用理智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1)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时候,要积极改变认知,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不断增强信心,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另外,我们还可以调节适当调节自己的行为,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2)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和保健工作,加强自身修养,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塑造健全的人格。
(3)要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支持学校和领导的整体工作,主动加强与同事、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活氛围。
2.2 高校要帮助青年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压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青年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1)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强化岗前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设备的投入,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对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努力进行积极反馈和表彰。发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高校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治疗他们的心理疾患,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3)开展有益活动。高校除了举行大型运动会、文艺表演外,还应鼓励各院系多开展有益活动。在院系教师办公的楼层或是主要教学楼,可以建立小型教师活动室(如乒乓球室、象棋室),供教师课后娱乐之用。这些场所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又有利于帮助青年教师释放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
2.3 国家和社会要帮助青年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适当增加教育投人,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等方面的待遇,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公正地评价和处理教师业绩和取得的各种成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1]。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进行,注重对研究过程的测试,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它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总结性评价而言,其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全面[2]。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引入我国,有不少高等院校正逐步引入这种评价方式并付诸于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3]。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以便能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为改进活动而了解活动的得失,而不是判断优劣、评定成绩。
2当前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人们简单地认为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高了。但是却忽略了对评价人才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的改革,依然采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众所周知,终结性评价因其客观性较强,简单直接,易操作,在大型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中较为公平,一直倍受我国教育界的青睐。但是,现代医学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依赖终结性评价的缺点日益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倡导并着手实施形成性评价,力求解决以往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指标体系的不科学性、评价标准的机械性、评价目的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并在远程教学和函授教学中首先应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应用中也多数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在医学教育评价方面,以往主要着眼于终结性评价,仅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就会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所以终结性评价往往不能准确地评价学习结果[5],也没有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医学生未来职业中更应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某一次考试的一个分数。当前不少学者已经在着手探索、研究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王跃群[6]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考核的优良率明显提高;熊阳等[7]在药剂学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卫红等[8]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不仅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规范了实习教学管理,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形成性评价在总体趋势上来说还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广泛应用。
3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所面临的问题
3.1医学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知不足
纵观国内各医学院校的教师,基本毕业于医学类专业,而医学院校的教育只注重学生医学知识的掌握,缺乏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医学类教师上岗前除了短期岗前培训,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专业训练,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知识更是缺乏。对于很多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他们还局限于终结性评价,直接将分数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标准,没有深入探讨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众多医学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研究较少,认知不足。另外,医学院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于临床而非教学,这样又缺乏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直接动力。
3.2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
在当前医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大环境下,不少高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推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但是这些评价体系改革更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终结性评价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已久,而接受形成性评价并付诸于实施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中较为普遍。在当前的职称晋升制度的影响下,很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和发表上,更愿意在理论上研究,而对形成性评价的实际实施重视不够[9]。
3.3受缚于教学管理模式
虽然各院校都在进行不同的教学改革,但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真正体现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是说,没有质量监控体系为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形成性评价相比于终结性评价的实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当前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临床医学专科课程提倡医生教医生,而非教师教医生。这样医生要忙于临床医疗又要兼顾教学任务,同时医学授课班级多而且大,授课任务本身就比较重,对于真正实施形成性评价缺乏足够的精力和动力。此外,近几年对大学教师科研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得同事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缺乏合作,不能资源共享,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前期研究的新的评价模式很难推广。
4解决方案
4.1深入研究、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
通过大量搜集、研读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理念、趋势与走向,比较各类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分析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等。通过相关文献分析,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反复探讨验证,将其作为构建本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根据临床医学课程和现代高职医学教育的特点,制订一套既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又能推进教学改革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建立“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将注重把量化的评价与质性的评价相结合起来,建立“多元性”的评价体系[10]。
4.2冲破束缚,使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同步
纵观既往教学改革历程,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单向性的教学改革,而这种单向性改革模式束缚了评价改革的发展,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也限制了新的评价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笔者认为评价改革要有突破,必须冲破既往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确保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同步进行。用形成性评价来指导教学改革,组织专家反复进行论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评价诊断—反馈信息—修正问题—提高质量”等阶段,逐步推进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4.3转变观念,因材施评
首先,形成性评价相对终结性评价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要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新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充分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弥补等。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用教材不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侧重点也不同,我们在推进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不能“一刀切”。再次,要顺利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认真学习教育学知识。
4.4信息化处理,科学化评价
形成性评价体系相对于终结性评价是复杂的,我们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进行论证分析再指导评价过程。在当前信息化社会,靠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很难顺利完成各个细节,所以信息的处理必须科学化、合理化,这样的结果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5讨论
现在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阶段,临床医学课程多具有逻辑性强、知识抽象、涉及学科范围广的特点,如何合理评价现代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1]。笔者认为,推进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在高职医学教育中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逐渐论证实施、优化完善,改变传统的以一次终结性操作考试作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方式,强调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和考核方式,以培养出更能满足未来职业需求的医学人才,为推动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曲波,张阳,孙宝志.形成性评价在教师反思性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8-10.
[2]BlackP,HarrisonC,LeeC,etal.Assessmentforlearning:Puttingitintopractice[M].BerkshireEngland:Openunicersitypress,2003.
[3]杨治国.形成性评价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10-12.
[4]徐亚君.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几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4(2):41-43.
[5]郭丽双,李凯军,王和仁,等.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促进[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7):822-824.
[6]王跃群.形成性评价在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9(5):70-71.
[7]熊阳,来平凡.形成性评价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9,25(6):31-34.
[8]邓卫红,战海燕,刘斌娜,等.医学院校毕业实习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考核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51-53.
[9]梅人朗.临床教学的进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4,2(2):85-88.[10]王晓红.形成性评价实施的障碍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28):205.
篇6
[论文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英语教学专业教学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方面来服务于就业,以此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从而开创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局面。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各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对“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绝大部份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比如说大幅缩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删除或简化基础文化课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英语实际基础原因而导致高职学生入中外500强企业录用率低,故对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份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兼顾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因而提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及职业相合的特点进行教学,把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观点。据调查,大部份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专业是工学结合的,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课从教学内容、方法、要求和测试等方面来看,对提升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帮助不大,致使公共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软肋。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1, 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我院所在地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让英语能力成为一专多能中的“一专”或者“多能”中的“一能”,这应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调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2、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据教育部统计,2007 年高职毕业生有 180 万,截止2007 年 9月 1 日,就业率仅为 61%,而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 3000 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此外,一些学校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2 强化就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地就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肯定;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成为过程考评的资料,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发展的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2.3 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转贴于 3.2、确立合理的培训时间: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内容,将英语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内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打好公共英语基础关;第二学期巩固期内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有关的英语口语考试,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三学期提高期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口语”的培训。这个内容连接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断裂带。它也是学生们就业面试时的第一道门槛,同时还关系到他们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3.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可以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4、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5、实现学校——就业岗位“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为了实现校企就业岗位的“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周济部长在2002 年
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
总之,笔者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还需加强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 从而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Z],2002
3.中国教育报,2005
4.黄孝珉.就业市场需要与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及教改对策的研究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6.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Z],2006
7.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念.职教论坛,2007.10
篇7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超常规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本文提出应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及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来全面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98年为9.8%,2002年则首次达到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22%,2008年更达到23.3%,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1]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变化。马丁·特罗在总结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规律时,就指出量的增长必然要引起“质”的变化[2]。所谓“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3]也就是说,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否则将会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于两难的境地。因此,高校招生规模持续超常规扩招所引发的高校教育质量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引发的教育质量问题
1.经费投入滞后。充足的教育经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我国一直在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教育。扩招使原本有限的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其一,教学设施、教学仪器的增长幅度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被减少或教学要求降低。其二,图书馆及图书馆资料无法迅速满足增加的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其三,后勤设施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内在因素最终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师资力量匮乏。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师资,也就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这几年学校规模在迅速扩大,教师总量严重不足,特别是基础课教师。许多学校采用加大教师工作量的办法,许多教师周学时达到20~30学时,教师几乎成了一架上课机器。教师教学任务过重,不仅影响教师身体健康,也制约教师钻研教学艺术和进修学习的时间,直接影响了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4.教学管理不够完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两个方面,对学校整个教学活动起着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作用。完善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扩招后的教学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教师管理不严。第一,进人把关不严。由于高校扩招师资缺乏,导致许多高校进人不重质量,使一些素质低的人进入教师队伍。第二,奖励机制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完整可行的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奖励机制,优秀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奖励,教师缺乏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其二,对考试管理不严。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和学两方面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一些教师应学生请求,考前划考试范围,只要学生背会范围的内容,及格就不成问题。还有的教师在评分时,送人情分,背离了考试的初衷。其三,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以往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只适应当时状态下的教学质量管理需要,它所面对的是精英型的培养目标,稳定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整齐的学生生源,固定的修习年限。而扩招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生源质量和修习年限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体制。
5.课程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几年扩招后,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会对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二、全面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教育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观,评价人才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在精英教育时代,习惯用知识质量观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质量就越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开始倡导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现在,提倡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因此,不应该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更趋于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也更各具特点和社会适应性。因此,必须从精英教育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念。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前提。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使得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单靠国家财政增拨教育经费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各高校应力争做到:其一,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在加大政府对高校投入力度的同时,采用各种方式促进社会各界、公众及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金融机构,通过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还应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建立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途径开发财源,增加收入。其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高校间应加强合作,进行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减轻教学条件不足的压力,使高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出更大的办学效益。其三,加强与校外有关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产学研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先进的生产仪器、设备等资源,既可以缓解校内实验设备、场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其四,推进图书馆资料管理现代化建设。要尽快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自动化和图书资料数字化,实现图书资料的检索与阅读自动化、网络化,促进图书资料资源的共享,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4]一支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要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育人的核心,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根据扩招的需要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师资的需求,通过加快培养、培训等途径,扩充师资数量,弥补师资缺口;构建专职兼职结合、国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建立国家、地区和高校三级师资培训网络,保证更多的教师获得培训或进修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素质要求起点,建立教学职称系列必须上课的制度,采取措施在根本上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加快建立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和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同时,还要采取措施鼓励大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而且可以起到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4.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上,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提供给学生各种学习机会。同时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学生自我管理体系,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通过制度的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学生的各种群体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控、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实践证明,严格而又明确的规章制度,必要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标准对于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树立良好的校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高校扩招后的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5.优化专业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环节。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科专业雷同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
其一,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当前我国的高校出现了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的趋势,但是学科门类和专业过多就容易分散精力和失去特色,就可能办不出精品专业,因此专业设置要适度,不能搞大而全。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确定一个合理的学科专业范围,并随时按照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要有相对的超前性,教育的适度超前性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特征,适度超前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以避免盲目设置专业而造成资源浪费和某些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
其二,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主要以学科和专业体现办学特色。优化专业结构,应该注意处理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关系,适当发展互补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更可以前瞻性地设置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专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高教探索,2009,(3):163-165.
[2]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8.
篇8
军校教员任职教育能力素质
随着军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任职教育已成为军院校教育的主体,教学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新规律,对军校教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迅速提高教员的教学质量水平,打造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任职教育对军校教员能力素质提出了的新要求
1.要求教员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任职教育是在学员完成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而进行的进修、培训以及学历教育。其培养目的是使学员的知识能力与未来的工作需要相适应,突出实践应用,重在追求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员在教育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一种全新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突破现成结论而独辟蹊径;对于学术问题能够独立思索、大胆怀疑;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有比较高的自我期望值,不怕挫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要紧密跟踪现代军事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任职教育特点、模式、办学方式和要求,用任职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行动。坚持能力本位,追求提高和发展学员任职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赋予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实际任职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2.要求教员必须具有更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任职教育是对各级各类人员所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其目的是使学员的知识和技能与具体的工作岗位需要相适应。因此,要求教员在学科知识方面更加具有专业性、前沿性,对其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员要针对任职教育目标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及时吸纳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按照科学的方法,尽快掌握新知识,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紧跟世界新军革的蓬勃发展趋势,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和掌握部队发展的最新动态,获得第一手教学资料和素材,跟踪部队任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革、补充和更新,突出任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使任职教育更贴近军事斗争准备,贴近部队和学员需要。
3.要求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接受任职教育的学员工作岗位层次和类型多种多样,培训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所以任职教育要根据学员任职的实际需要分专业和层次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不断的教学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特点,结合任职教育特点和学员实际需求,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总结和构建出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新的教学体系和培训模式,因材施教。
4.要求教员必须具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的另一特点是培训周期短、时效性强。任职教育属于岗前培训性质,“短、频、快”特点鲜明。学员在校学习周期短,各类培训班次轮换快,学员流动频繁,每期学员都会有新的学习需求。为了达到任职教育的教学效果,对教员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教员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采取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选择、合理设计与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紧紧围绕学员指技融合素质的提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想定作业、战例研究、现地教学、部队综合演练等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员的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从而满足学员需求,达到任职教育目的。
5.要求教员必须具有优良的信息素质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个方面。首先,信息时代要求教员必须具备信息素质。信息时代,教员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其次,培养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教员必须具备信息素质。信息化战争需要信息化人才,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教员。再次,随着军事训练信息网、数字化图书馆、模拟仿真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相继运用到教学当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要求教员必须具备信息素质。教员的信息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员能否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进行授课,关系到军校能否扎实推进现代化教学工程。
6.要求教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
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的军事专业素质是军校教员区别于其他高校教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军事基础理论、军事专业理论和军事实践能力三个方面。首先,军事基础理论要扎实。能够对现实军事问题进行正确论证、说明和总结,对未来军事趋势进行正确把握和科学预测等。其次,军事专业理论要精通。教员要精通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再次,军事实践能力要增强。真知来自于实践,教员应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战备、训练、管理和科研工作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将部队的作战、训练、管理贯穿于其中,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实战,更加贴近部队需要,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7.要求教员必须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教员承担教育任务的精神载体,要求教员心理健康成熟,承受能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好,不受外界干扰,事业进取心和责任心强,能对学员的异常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和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心理战已成为超然于陆、海、空、天、电之上,与国家战略密切相融的“第四种战争”。揭示心理战的危险性、复杂性,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对敌经验是挑战未来战争的必要环节。作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应该充分认清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培养出适应时展要求的思想情绪稳定、感知能力高超、独立性格果敢、意志品质坚强的新型军事人才。
二、当前军校教员能力和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员自身的知识结构急需拓宽和完善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此大背景下的任职教育要求教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掌握大量的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化教学设施。而大多军事类、指挥类、管理类教员信息类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将信息技术与指挥、管理相结合和渗透,融合在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中。对于技术类教员,则需要拓宽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和指挥能力,使教员由单一型走向复合型。
2.教员对课堂教学还缺乏足够的热情,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
有的教员重科研轻教学,不愿上讲台,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观念还未很好确立;有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一些前沿、热点、难点问题还涉及不够、充实不及时;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还存在,对教学互动的理解和实践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用仿真、模拟等现代化手段教学的还不多。
3.部分教员缺乏部队实际工作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弱
任职教育是一种以任职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专门教育,强调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员的能力,增强学员的岗位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教员不仅要具备渊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并且对培训对象的岗位任职需求和发展有深刻的了解。而当前教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教员的职业经历和经验不足,使教学科研脱离了部队实际,针对性不强。大部分教员基本上是在院校成长起来的,长期在院校工作,他们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学所教专业,是军事理论和技术理论的专家,但却缺乏部队实际工作的经验,任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三、加强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能力和素质的几点措施
1.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转变观念
通过教育、宣传和倡导等方式,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员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转变观念,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牵引,深刻理解提高教员能力和素质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加强教员管理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
引入各种竞争激励机制,实行教员聘任考核制。教员凭实力和水平竞争上岗,对通过竞聘未能上岗的教员不予晋升。打破课时费统一制,拉大课时补助档次,使教学效果好、质量高的教员得到更丰厚的报酬。实行教员业绩公示制,对教员的教学学时、教学质量、学术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著作以及完成其他重大任务的情况进行公示,重奖绩优教员,以此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员根据任职教育需要和自身能力素质自主参加相关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建立完善的教员培训体系,提高教员的能力和素质
积极开展教员培训,坚持多途径、多方式、多渠道并用的方式,拓宽教员培训渠道。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教员任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培养和提高教员开展联合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训练和综合演练等能力。要充分发挥中老年骨干力量的作用,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员进行“传帮带”;二是要着眼军事科学研究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员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教员采取离职进修、在职进修、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学习深造,补充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三是在重视强化教员军事高科技理论知识学习和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实际经验的积累。加强与部队的对口协作,扩大岗位代职规模,有计划地安排、选派教员到部队进行参观见习、代职锻炼、调查研究,参加部队的演习和集训,了解部队实际情况,增加实践经验,跟踪部队发展,加强院校教育与部队实际需求的交流,解决院校教员长期与部队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形成院校与部队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四是外送教员到部队和科研机构参加科研协作,到军内外、国内外其他院校作访问学者,通过科研实践和理论学习,使教员及时接触到新思想、新信息,掌握新技术,不断开阔眼界、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从而全面提高教员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篇9
收稿日期:2015-05-08
作者简介:张蓓(1978-),女,广东罗定人,管理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研究;周文良(1971-),男,湖北红安人,经济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教育管理研究;广州,510642。
摘 要:理解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形成机理,对于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攸关重要。本文基于归因理论,从物理-事理-人理系统视角,构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模型,分析了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六个前因变量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影响。从广东省六所重点大学采集了782个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技术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正向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学生逆向行为。
关键词:双语教学;消极情绪;逆向行为;结构方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5)05-0097-08
一、引 言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方兴未艾,各地高校在双语教学探索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师资水平低、教材不合适、外语授课比例不当和激励制度不到位等弊端[1],导致双语教学见效慢、效益低。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有66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双语教学”,其原因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水平低,教材内容差及自身外语基础薄弱等因素[2]。因此,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产生怀疑心理和抵触态度,形成了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心不在焉,被动学习甚至要求教师单纯用母语授课等情形。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是指学生在高校双语教学中受到各种主体和客体因素的外部刺激,产生失望、紧张和厌烦等心理感受;逆向行为是指学生在上述消极情绪作用下,无意或有意做出的扰乱课堂秩序、宣泄不满、举报投诉等行为,以及给其他同学、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带来损失等行为。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对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极为不利。
国内外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双语教学满意度和双语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等。在双语教学满意度评估方面,麦卡洛(RGMcCullough)和弗莱(MFry)调查研究发现,双语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用,同时能够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周仁认为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的双语表达能力、双语统驭学科内容能力、双语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是影响双语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4];桑迪欢认为教师的双语理论意识、双文化理念和学科知识传授是双语教学满意度测评的重要维度[5];杨楠认为双语使用比例是影响双语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双语使用比例要根据双语教学的师资、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差异和变化而确定[6];徐恒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双语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语言、课件语言、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是影响双语教学满意度的关键因素[7];陈红等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年级是双语教学教材和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8]。在双语教学管理策略方面,曹殿立等提出双语教学的系统管理思路,强调多方参与、统筹兼顾[9];谈多娇指出,遴选双语教学师资、设计教学内容、探究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关注教学效果及提供政策支持等是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10];丁琪等认为高校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11];康淑敏、崔新春认为应综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电化教育设施,逐步提升高校双语教学质量[12]。
逆向行为是指当个体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身心受到伤害时,其会产生苦恼情绪,为了消除这种消极情绪,个体会采取忍耐、逃避或发泄怨气等逆反行为。[13]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不友好举止,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及其他同学的情绪,包括扰乱课堂纪律,对教学质量故意挑剔、不参与教学活动、抱怨和投诉等[14]。高校双语教学学生逆向行为伴随着消费者对双语教学设备和环境、双语教学激励制度和双语教学教师的认知过程发生,当学生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评价越低,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与逆向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由此可见,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受到归因的影响,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现实弊端的责任归因形成认知后产生消极情绪与逆向行为。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忽略了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负面效应,较少基于归因视角,从物理、事理和人理系统角度研究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形成机理。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双语教学现实弊端的归因、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为逻辑框架,构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模型,为推进高校双语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理论基础、研究假说与研究模型
(一)理论基础
第一,归因理论。凯利(HHKelly)和米凯拉(JLMichela)把个体对原因的感知称为归因,具体而言,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心理反应,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而对事件原因作出整体判断,进而产生情感、动机和行为。[15]归因理论在服务情景中顾客行为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归因理论能够用于分析高校双语教学硬软件、双语教激励、双语教学教师业务素质和师德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综合影响,有助于理解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形成原因。
第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提出,物理是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物质运动和技术作用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事理是做事的道理,包括如何感知、认识、安排和组织人、财、物等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即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6]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在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理解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归因分类研究。
张 蓓 周文良: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
第三,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根据归因理论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是高校双语教学硬软件、高校双语教学制度和高校双语教学实施主体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对上述因素感到不满意,对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原因判断,进而形成了消极情绪与逆向行为(见图1)。概而言之,引起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可分为物理、事理和人理要素。其中,物理是指高校双语教学的教材和设备,它们决定了高校双语教学是否能遵循专业特色和学科背景的客观规律,是否能达到拓展知识结构、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教学目标,教材不当和设备落后可能引起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事理涉及高校双语教学的氛围和激励等因素,它们有助于提高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氛围缺失和激励失灵可能引起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人理要求充分发挥高校双语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做好双语教学传授和沟通工作,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也可能引起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基于此,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分别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共同形成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
图1 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
(二)研究假说
第一,教材不当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教材不当是指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在母语和外语比例分配,引用外文前沿文献和经典案例,专业知识面和可读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未能适应专业背景、学生外语基础和实践教学需要。教材是双语教学课堂讲授的基础和依据,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实践经验表明,高校双语教材内容陈旧,母语和外语比例不协调,缺乏重要外文文献和案例,学生产生失望、抵触等负面心理感受的可能性越大。可见,高校双语教学教材不当程度越严重,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因此,本文假设:
H1:教材不当正向影响学生消极情绪。
第二,设备落后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设备落后是指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室、多媒体和实验室等硬件不能满足双语教学要求。先进的模拟实验室、多功能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为高校双语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同时,教师运用计算机、投影仪和语音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提高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注意力和兴趣,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效果。反之,高校双语教学设备落后,不利于同时接受大量的外语和母语新知识,容易产生无助、焦虑等消极心理。可见,高校双语教学设备落后程度越严重,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因此,本文假设:
H2:设备落后正向影响学生消极情绪。
第三,氛围缺失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氛围缺失是指高校极少举办口语角、外语专业竞赛和外语演讲辩论赛等外语活动,未能为双语教学创造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情景。课外实践是高校双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创造良好的外语氛围,通过开展丰富、生动的外语互动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为双语教学打好外语基础。高校外语氛围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主动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不利于其在双语教学中克服语言障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无助和抗拒等心理。可见,高校双语教学外语氛围缺失越严重,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因此,本文假设:
H3:氛围缺乏正向影响学生消极情绪。
第四,激励失灵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激励失灵是指高校未能建立并实施保障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学分管理、奖学金评选、保送研究生、国际交流和教学反馈等制度与双语教学联系不紧密,对学生积极参与双语教学的激励不足。高校双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创新形式,其在推广进程中面临着学生怀疑等挑战,因此更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为高校双语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积极情绪[17];相反,学生在双语教学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激励,未能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无法反馈双语教学评教信息,必然导致学生对双语教学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烦等感受。由此,高校双语教学激励失灵程度越高,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因此,本文假设:
H4:激励失灵正向影响学生消极情绪。
第五,师资局限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师资局限是指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有限,在设计双语教学目标和进程,实施双语教学课堂互动,运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等方面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地组织双语教学实践。教师缺乏良好的外语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技能,使教师不能在双语教学中能娴熟运用外语拓展知识传播面;此外,教师不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阅历,导致教师不能联系跨文化背景灵活地开展双语教学[18]。可见,师资水平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的瓶颈,师资水平决定了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教师业务能力不足可能是引致学生产生畏难和抵触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假设:
H5:师资局限正向影响学生消极情绪。
第六,师德失范对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师德失范是指教师在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等方面有所欠缺,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未能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高校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19]。师德直接关系到高校双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师德高尚的教师能够在双语教学中教书育人;反之,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缺乏责任心和热情,其消极的教学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高校双语教学师德失范程度越严重,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因此,本文假设:
H6:师德失范正向影响学生消极情绪。
第七,学生消极情绪对学生逆向行为的影响。基于学生学习心理反应过程,情绪产生动机,动机驱使行为。学生受到高校双语教学中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等外部刺激,破坏了其在双语教学中的美好体验和经历,使其未能很好地实现理论知识拓展、外语能力提高和实践技能提升,从而产生了担忧、厌恶和不满等消极情绪,继而对高校双语教学失去信心。在消极情绪作用下,学生采取沉默、挑剔、停止学习、抱怨和投诉等逆反行为。由此可知,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学生逆向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本文假设:
H7:学生消极情绪正向影响学生逆向行为。
(三)研究模型
综上所述,基于物理、事理和人理视角的高校双语教学归因是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重要前因。基于此,本文以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作为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前因变量,构建了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模型(见图2)。
图2 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研究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特征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4年5月15日至5月30日对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六所广东省重点大学本科生进行的现场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在教学楼发放问卷请本科生当场作答的形式进行。本次调查在上述六所重点大学各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回收调查问卷842份,回收率为9356%,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782份,有效率为9287%。在782位被访者中,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分别为134、124、126、137、123、138人,占总样本的比例分例分别为17.1%、15.9%、16.1%、17.5%、15.7%、17.7%。
对这六个子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性别,年龄和年级)做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782个总样本中,经济学专业106人,占总样本的136%,国际贸易专业138人,占总样本的176%;工商管理专业162人,占总样本的207%;金融学专业143人,占总样本的183%;市场营销学专业175人,占总样本的224%;其他专业58人,占总样本的74%。可见,被访者涵盖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和专业的本科生,他们是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授课对象,对调查问卷内容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本文的调查数据具有较理想的代表性和可靠度。
(二)量表确定
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年级等指标;第二部分是采用利克特(Likert)5级量表测量的有关高校双语教学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指标。对所有变量的赋值均从低到高排列,1为“非常不同意”,2为“不同意”,3为“中立”,4为“同意”,5为“非常同意”。为设计出有效的量表,首先,本文在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借鉴学者们多次使用的相关量表中的测量题项,所有结构变量均采取多个测度项。根据已有文献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分别邀请3位双语教学教师和5位双语教学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反复修改这些测度项使其适应高校双语教学情境并设计相应的量表,以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然后,问卷由高校教学管理领域的3位专家进行审阅,根据其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进一步完善。接着,邀请华南农业大学100位本科生进行问卷预调查,根据预调查数据处理结果对问卷进行各个维度的信度和区分效度分析,修订指标体系及量表,确定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模型的指标体系及量表。量表最终形成35个测度项,测度项具体内容及得分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测量模型分析
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变量的信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信度指量表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值)用来测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复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用于衡量量表各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所有因子的Cronbach’s α值和CR值都高于07,CR值均高于05,表明本文研究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此外,所有测度项的标准负载都在07以上,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都高于05,说明测度项均拥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对于区别效度的检验,可以比较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的平方根是否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如果大于,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各个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的平均根均大于相应的相关系数,这表明各个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二)假说检验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软件Lisrel 87对所提出的结构模型假说进行检验。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图3所示。图3中,教材不当、设备落后、氛围缺失、激励失灵、师资局限和师德失范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正向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学生逆向行为。因此,检验结果显示,所有路径都显著。H1、H4、H5、H6和H7在显著性概率P<0001水平下显著,H2和H3在显著性概率P<001水平下显著。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的回归判定系数R2为073,显示本研究模型和数据的拟合结果良好。
图3 结构模型路径系数
注:***、**、*分别表示在P<0001,P<001,P<005的水平下显著。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通过对广东省六所重点大学782位本科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的路径系数与假说检验的支持情况如图3所示,本文研究所有的假设都得到了支持,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第一,师资局限对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是影响学生消极情绪的最重要因素。这表明,师资水平越低,教师在高校双语教学中越不擅长采用双语方式传授知识,不能有效开展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双语教学互动,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理论阐述不到位,技能训练不生动等问题,致使学生消极情绪越严重。高校双语教学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大多数双语教师缺乏海外学习和研究经历,没有接受严格训练,导致双语教学教师滥竽充数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我国尚未实施规范的双语教师资格证考核机制,双语教学培训和研究基地非常罕见,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交流的机会相对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双语教学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要防止学生对双语教学产生消极情绪,必须从教师招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出国访学等环节着手,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第二,教材不当对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是影响学生消极情绪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双语教学教材设计不合理,教材内容不科学,教材语言表述不生动和教材外语比例不得当等问题,是引起学生消极情绪的关键因素。教材是高校双语教学的课堂授课依据和课外学习素材,教材的可读性和权威性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教材不当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当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所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双语教学直接选用外文原版教材,由于国外高校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文化环境和学生外语能力与国内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导致了外文原版教材“水土不服”,未能很好适应国内高校双语教学学生的实际需求;二是高校双语教学采用授课教师自编外文教材,由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导致自编外文教材在结构合理性、外语表述准确性和外文资料丰富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三是高校双语教学仅使用授课教师汇编的教案材料,这不利于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系统学习。可见,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在教材选用和评估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为此,要控制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必须通过教材规划、课题资助等形式,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建材建设。
第三,激励失灵对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是影响学生消极情绪的第三重要因素。这说明,高校双语教学激励制度体系缺失越严重,激励效果越不理想,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可能性越大。高校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母语教学和单纯的外语学习难度更大,学生因此容易产生畏难和沮丧等心理,更需要对双语教学实行激励,让学生在双语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深造机会,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21]。此外,还要为双语教学创造学习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实现双语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双语教学的心理驱动力。为此,应推进高校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改革,防止学生形成消极情绪和逆向行为。
第四,师德失范对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这表明,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思想素质越低,敬业精神越差,教学工作越马虎,学生消极情绪越严重。双语教学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教学热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双语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高尚的师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产生愉悦的学习体验。但是,我国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普遍面临着收入偏低、买房困难、教学任务重和职称晋升难等压力,导致教师外出上课赚外快,重科研轻教学,缺乏足够的教学热情和充沛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双语教学当中。因此,为控制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应当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培养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还要着力改善高校青年教师收入福利,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第五,氛围缺失对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的显著影响。高校外语氛围越缺失,越不利于培养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消极情绪越高涨。这是由于高校双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需要课堂系统讲授,也需要课外潜移默化。[20]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外语角、外语讲座、外语竞赛等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的英语角及英语讲座仅是一项形象工程,未能通过创造课堂教学以外的外语学习情景消除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忧患和抵触心理。因此,为消除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必须加强高校校园外语氛围建设,努力打造双语教学校园文化环境。
第六,设备落后对学生消极情绪有正向的显著影响。高校双语教学离不开教学设施和教学硬件的支撑,双语教学的教室、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等教学硬件越落后,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可能性越大。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楼通风和采光条件不理想,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足,缺乏双语教学专用实验室和语音室。其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导致双语教学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相对紧缺,双语教学没有得到缺乏充足的配套资金支持。为此,要控制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必须加大对双语教学的资源和设备的资金投入。
第七,学生消极情绪对学生逆向行为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的怀疑、焦虑、厌烦和紧张情绪越严重,其在双语教学中产生自暴自弃、扰乱教学秩序、挑剔教学质量、抱怨和投诉等逆向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换言之,学生消极情绪越强烈,学生逆向行为越严重。此外,学生消极情绪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和体验,学生逆向行为会造成负面口碑传播,从而扩大逆向行为的影响范围和负面效应。因此,要创造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双语教学中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体验,消除消极情绪,预防和控制学生逆向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提高高校双语教学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教师培训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并在职称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适度向高校双语教学教师倾斜,提高其双语教学的积极性。第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开展主题师德征文比赛、评选教书育人先进标兵和双语教学观摩比赛等活动,提升高校教师的责任心和思想道德修养。第三,坚持以人文本,倡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化教育理念,加强双语教学宣传,优化高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高校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课程中率先开设双语教学试点。第四,大力推进高校双语教学教材建设,通过课题资助和教学改革资金扶持等路径,出版一批高质量的、适应我国高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教材。第五,营造高校双语教学课外氛围,通过英语文化节、英语角、双语校刊和双语广播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外语触觉和外语思维,引导学生对双语教学形成期待心理和喜欢态度,调动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积极性。第六,实现高校双语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学分管理、研究生培养等环节适度向双语教学倾斜,加大对学生的双语教学激励力度。
高校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双语教学教材,升级双语教学设备,营造外语校园氛围,加强双语教学激励,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综合能力。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不仅适合解释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也可能适用于分析高校纯外语课程、高校精品课程等的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以后的研究可进一步实证检验其效力。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来自广东省六所重点大学的782位本科生的调查数据,由于我国各地区高校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和师生外语基础等存在客观差异,在后续研究中如果能在我国其他省份选取更为分散的样本,结论的推广性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学生的专业年级和外语基础等个体特征可能对高校双语教学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逆向行为产生调节效应,因此,有必要将来进行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邹芝. 试析大学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出路 [J]. 教育探索,2009(10): 68-69.
[2]王今越,范尧,高建磊. 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J]. 人力资源管理,2009(2): 72-74.
[3]McCullough,R. G. & M. Fry. Every Community Has a Story: the Impact of the Bilingual History Fair on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2013,37(3): 151-165.
[4]周仁. 高校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 [J]. 教育与职业,2010(18): 54-55.
[5]桑迪欢. 高校双语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力的拓展 [J]. 江苏高教,2011(2): 61-62.
[6]杨楠.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生态平衡发展观及其认知基础 [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63-67.
[7]徐恒戬. 从学生视角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调查研究 [J]. 教育学术月刊,2009(3): 39-41.
[8]陈红,等. 高校双语教学的初步调查研究 [J]. 现代教育管理,2009(3): 72-74.
[9]Cao, D., et 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ngineering Mathematical Bilingual Teaching [J]. Journal of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 15: 4105-4109.
[10]谈多娇.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J]. 教育研究,2010(10): 91-94.
[11]丁琪,张权. 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J]. 江苏高教,2013(5): 90-91.
[12]康淑敏,崔新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2): 16-21.
[13]邬金涛,江盛达. 顾客逆向行为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J]. 营销科学学报, 2011(2): 92-106.
[14]Fullerton,R. A. & G. Punj. Repercussions of Promoting an Ideology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Misbehavior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11): 1239-1290.
[15]Kelley, H. H. & J. L. Michela. Attribu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0(31): 457-501.
[16]朱志昌.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国际交流的启示[C]// 顾基发. 系统工程、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研究――第十一届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2000: 149-164.
[17]Macnamara,J. The Bilingual’s Linguistic Performance: a Psychological Overview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967, 23(2): 58-77.
[18]张蓓, 杨炳成. 高校双语教学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2015(3): 53-59.
[19]万中艳. 中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因素研究回顾:特点与启示[J]. 高教探索,2014(5): 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