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2: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土建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动态控制原则土木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也遵循PDCA原则(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即要求在根据计划执行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每一个细节来进行反复的检查各项的消费额和开支标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开支要能够及时的修改和处理。土木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虽然由设计图纸和合同规定的成本计划来实施,但是由于施工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成本控制也随之处于动态的过程。因此,成本控制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就不断的修改、反馈、纠偏,才能够保证完工时的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优化。
1.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收支平衡是一个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性条件,在进行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时,不能仅仅着眼于企业利润的提升。对于成本控制,有“进”就必有“出”,一个项目在施工之前,计划里就应该要使得每一笔费用的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预算收入,达到收支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一个企业的资金得到良性的循环利用,企业才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措施
2.1增收途径的分析从增收途径进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最根本的措施。所谓从增收途径的分析来进行成本控制,就是仔细分析建筑施工之前的资金计划、消费预算等,准确完善每一项资金预算,通过这个环节的控制来实现成本控制。比如说,在进行施工项目的设计时,就将成本控制的意识加入到其中,对图纸的审核时,提出有科学根据的合理化建议以及积极的修改意见;再比如说,在进行材料选择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所选材料做相关的测试,以保证材料能够符合设计以及合同的要求。这样就避免了再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不合适而进行重新购置,造成施工过程财力、人力等资源的多重浪费。
2.2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建立一个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这个核算体系不仅仅只是针对“物”,还要针对“人”,换言之,即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的施工细节进行成本核算,保证其是符合成本预算的,对超支以及减支等情况要及时进行汇报与核算,并分析其原因。针对“人”即是说在成本核算体系的要求之下,所有参与成本控制的工作与管理人员都要定期召开经济分析会,对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成本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纠正,并对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2.3信息化成本管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教育以及科技等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成本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由于信息化管理的便捷以及精确性,信息化管理还保证了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筑施工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是目前必须要做到的重要环节。
3结语
篇2
关键词:绿色 绿色建筑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i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the dominant trend of the future building. In today's era of "green", how to take the road of integrating green building techniques and local building,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Only from the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local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the combination of attentio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people, buildings, natura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green,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环境污染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课题。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变革,其中绿色理论的研究尤为突出。绿色建筑属技术学研究范畴,它不是独立于传统建筑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绿色”的眼光对传统建筑技术的重新审视,是传统建筑技术核心的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组合,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建筑技术。这是一种与自然合作的技术,它一方面在使用资源,另一方面又使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对我国而言,坚持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筑界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
一、我国绿色建筑现状
1、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
有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和内部加一些绿化就是绿色建筑。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节能性关注度最高,对于节地的关注度最低,而对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说,节地恰恰是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别于国外类似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毕竟人多地少,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终出台将对统一人们的认识大有裨益。
2、缺乏绿色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但论文大多都停留在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针对城镇地区的工程实践则更少研究。
3、绿色建筑设计缺乏整体的系统
方式对待,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考虑。设计过程中没有整体绿色化的考虑,建筑师更多的是在建筑设计过程基本完成后才去考虑绿化、围护结构节能和新材料的应用。但是单一的讲围护结构节能,或是绿化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体可持续性的提升。
二、寻求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其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和谐共存,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
1、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比如傣家人的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冬暖夏凉,竹楼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一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2、突破对绿色建筑的认知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运行成本却居高不下。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建筑,真正的绿色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
3、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介于这点,相关部门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这些具体指标,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可测量的量化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建筑”标识。这样,“绿色建筑”才能真正正规地站在人们面前。
4、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
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力争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其中才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新建住宅在设计和建造时对建筑节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虑,可部分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体的保温层拆除,或者换点节能窗,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保温节能性能。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节能意识,对总体的节能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今家用电器设备保有量非常庞大,家电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状态的10%左右;使用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可节约70%电量;变频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可节电20%~30%。这些节能意识和习惯看似细小,如长期坚持却能节省可观的能源。因此。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宣传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人是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将来都是惠及自己及子孙的好事,而且效果显著。
篇3
关键词:规划设计;自然生态;林盘;乡土景观;地形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项目概况
1.1项目区位
宏观层面:三岔湖是天府新区的“后花园”
三岔湖位于四川简阳市西部边缘的龙泉山东麓,距成都40千米。拥有27平方千米的开阔湖面,蓄水量为杭州西湖的三倍,岸线曲折悠长,岛屿众多。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天府新区(图1)被明确的提出,作为四川省乃至整个中西部重要的发展核心。三岔湖景区正是被划在了天府新区的范围之内,位于新区的东南边界内(图2),三岔湖重要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城市休闲服务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其作为天府新区的“后花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微观层面:北游客中心片区是三岔湖景区的“会客厅”
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区位于三岔湖景区辐射范围内丹景山处,三岔湖湖区东南角,面积2500亩(图3)。北游客中心片区处在整个景区与成都、简阳、天府新区连接的门户位置上,能够依赖便捷的交通(成简高速、第二绕城高速,第二国际机场)与外界便利地沟通。出色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周边市民能够快速摆脱大城市的喧嚣和钢筋水泥的包围,回归川中丘陵自然生态当中。
1.2地块现状
地块内现状开发建设较少,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完整,以山林和农田、耕地为主,另有少量民居,水系丰富。规划范围内景观视线极佳,南紧邻三岔湖湖区大坝,视野开阔,是进行眺望观景的理想场所。除大坝外的临水区域岸线曲折,拥有多个保存完好的半岛,水深条件良好,腹地开阔。
今年3月,笔者对该规划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并对周边的山水环境和人文环境做了深入
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岔湖地区具有独特山文化,水文化,岛文化,以及林盘文化,集合诠释出“道法自然”的哲学观与风水内涵。
2项目定位
2.1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在《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中(图5),三岔湖所在的东部片区被定位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以休闲度假、会议展览、文化交往为主导功能。
2008年,三岔湖新城(图6)的规划出台,新城总体定位为国际性山地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都平原城市群新型旅游城市。虽然规划对项目地块并未有明确的定位,但我们从交通、规划结构等多方面可以开出地块作为配套服务,门户展示的重要地位。
根据《四川省三岔湖旅游开发规划报告》的研究,三岔湖的日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在2万人,年控制在400万人次。根据客源来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主要以成都市周边的旅游者为主。旅游者停留时间一般在2到5天,“一日游”也占很大比重。三岔湖景区作为成都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省的“后花园”的角色进一步被确立。
2.2总体定位
通过对以上这些上位规划的解读,并且根据地块的自身区位条件,依托规划背景与现状分析,我们将天府新区三岔湖北游客中心片区总体定位为三岔湖景区北部游客集散、休闲、体验中心。
2.3功能定位
在功能方面,我们比较分析了国内众多景区的游客中心,发现大部分游客中心已经沦为旅游纪念品的集中销售场所,而失去了原本服务休闲的功能。在此次规划中,我们希望能把游客留下来,而非是经过性的一次性消费。所以,我们把主要的功能定位于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另外辅助功能定位于商务会议,康体疗养和时尚购物,以期满足于不同客源地、不同年龄、层级的游客的需求。
2.4具体项目选择
在具体的项目上选择上,遵循生态友谊、功能融合的原则,规划了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个观景台、一个湿地公园、一个旅游小镇,一个游船码头。
一个游客服务中心
笔者认为,游客服务中心不仅是提供游客门票等的购买,以及集散、供游人休息的临时性的接待区和中转区,还应该是介绍展示、整个园区的小型博物馆。通过服务中心本身建筑和景观的展示,结合图片、文字、多媒体的手段,使游客对整个园区产生初步但直观的印象。
一个观景台
利用马鞍山的天然地形优势,规划观景建筑,包含观景平台、展厅和多功能休闲厅,除观景眺望的主要功能以外,还承载三岔湖景区展示,和游憩休闲的功能。
一个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包括温室、专类园、采摘园以及原有的农田和水系等。我们希望借由湿地公园的景观,一方面达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营造质朴的田园风光,吸引城市人群。
一个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是地块内最具功能性的一个项目,包括零售、商场、酒店、会所等多个子项目。融合休闲、娱乐、购物、游憩等多重功能,也是地块内最具活力的区域。
一个游船码头
在三岔湖景区的发展过程中,水上交通、水上游览将占很大比重,地块既作为游客中心,水上交通的集散点必不可少。在规划中,我们希望游船码头并不只是简单的交通站点,同时也附有商业、休闲的功能,使码头成为一个滨水的重要功能区域。
3规划结构与分区
依托项目定位,所需项目选择,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进一步确定规划结构为:“ 一线、五片、三核心”(图7)。
其中,五片为西部马鞍山观景台眺望观景组团,西北部旅游小镇休闲娱乐组团,中部田园风光组团,东部湿地公园生态体验组团以及南部码头观光组团。
三个核心为:西部观景台观景核心,中部游客中心文化核心,西部湿地公园的生态核心。
一线指的是一条观景游线。我们意识到,五个片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独立,承担功能也不尽相同,但是让他们各自成团,进行独立设计是行不通的。方案用一条观景游线将五个分区进行功能的串联,同时观景游线的景观效果也从物理空间上对他们进行了缝合。
4规划与设计策略
4.1规划理念
无论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对山水景观的利用上,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质的生态观一直被广泛运用,严格遵守。三岔湖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一草一木,山水之间,都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禅意。笔者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设计隐身于场地之内,山水之间,才是对地块的尊重:1.自然山水始终是此次规划设计的主题,任何后期的设计都不应该抢掉山体的主体地位。2.对于地块内友谊的元素,尽可能加以保存和利用。3.借鉴吸取当地的文化元素,聚落格局,使我们的设计更有本土特色。
4.2建筑设计引导策略:生态与当地特色并重,主张自然人文的诗意栖居。
生态与当地特色策略之一:地形建筑的引入——以景观台为例
在规划地块中,西部的马鞍山是制高点,是全局的“精神场所”所在。从审美角度看,马鞍山自高为43米,与南面的三岔湖和北面的丹景山,正好构成前景、中景、背景的山水写意画面。 笔者注意到,由于马鞍山山体不高,体量不大,要想延续原有的山水自然景观,必须让景观台以一种更谦虚的姿态出现,让他融入到山体当中。于是,我们借鉴了“地形建筑(landform architecture)”的手法。地形建筑秉承大地艺术的实践,以人工化方式介入、回应、整合和重构大地的形态。它们的形态以其水平延展的体量、连绵起伏的界面和整体巨大的尺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单体/群体的概念而进入了景观(landscape)的范畴。
地形建筑让景观台整体建筑风格休闲化、生态化。而且建筑更加服从山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平台相互穿插,尽可能少的改变原有地形。例如,我们将多媒体展厅设计在山顶陡坡处,这样可以利用陡坡布置观影的阶梯看台,将建筑与山体、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在整个形态上更为舒展,观景面更宽阔,而且在保证足够使用面积的前提下降低了建筑高度(建筑主体为一层,最高处12 米)。此外,建筑顶面可以完全开放作为二层观景平台。在材质的应用上,除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之外,加入原生态、当地元素,如石材和原木等,使整个建筑进一步隐身于青山绿水之间(图8)。
生态和当地特色策略之二:林盘模式的借鉴和改良——以旅游小镇为例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上所独有的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作为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风貌,它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成为川西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浅丘林盘”是三岔湖特有的生态农居风貌。其独特的由林、水、填、屋等要素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川西特有的田园风光(图9)。
旅游小镇的建筑借鉴了“林盘”的布局模式,方案将林盘建筑中的堂屋、厢房、耳房、天井等进行打散重新排列,有机组合。设计出的每个院落有不同布局、不同体量、不同功能,并不是一个组团的单一复制粘贴(图10)。
在建筑风格上面,以现代建筑为主,大面积的落地窗和飘窗,加深的挑檐,高度采用了一层、两层、三层互相组合的方式。但是,建筑还吸收川西民居的建筑氛围和元素:青瓦白墙,飞檐斗角。立面加入了石材、木材等原生态建筑材料,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有层次。此外,在个别院落里,设计加入了当地特有的茅草屋和土坯房,增加建筑的趣味性,同时契合人们对乡土风情的怀旧需求。
4.3景观设计引导策略:乡土景观元素借鉴,打造恬然迤逦的田园风光
乡土景观策略之一:林盘景观提取——以度假小屋景观为例
林盘的环境景观形态就是一幅周边沃野环抱、中间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美丽画卷,林盘内建筑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浑然天成的气质和相映成趣的美感是林盘景观意向最典型的。田、林、园、水是解读林盘的环境景观形态的图示语言的核心要素(图11)。
方案在景观设计上,尤其是建筑周围的环境营造上,我们提取了田、林、园、水的元素,设计成“大林盘”的景观格局。在度假小屋的设计中,6间度假小屋围合而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林盘的宅院空间由中央广场所替代——建筑和广场形成一个组团院落的布局。院落周围环抱以高大的乔木,水系在屋前或屋侧流过,组团跟组团之间间隔以大面量的绿地或农田——这也正是沿用了“林盘”的基本格局。
乡土景观策略之二:农作物景观营造——以湿地湿地公园农田景观为例
在此次方案景观的设计中,植物是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规划地块生态保存较好,植被丰富。笔者在调研时,正值当地油菜花开花季节,森林植被与农田植被黄绿相间,一些农舍间杂其中,颇有“室外桃园”的氛围(图13)。如何在保证一定开发量的同时,延续这种氛围,是此次景观营造的一大难点。
庆幸的是,以农作物作为景观植物在国内早已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如最典型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与案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重新打造农业景观不同的是,我们地块内的农田是现有的。所以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地块内植物的原有内容和肌理,只是用规划和景观的手法对他们进行了梳理和引导:
1.改变个别地块的种植内容,使原本零碎种植的农作物能够形成片状或带状景观。当地农田的作物都是农民根据自我意愿种植的,自发性较强,内容比较杂乱。就观赏性而言,过于随意,视觉吸引力不足。所以,需要对一些地块进行调整。我们选择了当地最主要的植物油菜进行了整体性设计,形成成片的油菜花田,打造吸引游客的乡土特色景观。
2.保留地块内的原生林。地块内植被丰富,原生林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山林保存完好。我们将一些状况讲好的原生林完全保存下来,并参照其中的植物种类,作为对一些状况不够理想的山林进行核心植物的补植和强化的树种。
3.在新的植物种植的时候,尽量选择地块内原有的植物或本土植物。由于植物多样性的需求,规划中拟补种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一些乔灌木以及地被植物,核心乔木如:小叶榕、樟树、桂花、垂柳、祯楠、峨眉含笑、银杏等;灌木:小叶女贞、火棘、杜鹃、海桐等。地被植物:凤尾藏、万年青、麦冬、肾威等。
5总结
三岔湖是拥有独特山文化、水文化、林盘文化的灵性场所。在对于三岔湖观景台片区方案的调整过程中,我们正视了:生态环境、山水景观始终指引着我们的规划设计。于是我们通过地形建筑、覆土建筑、林盘格局、农作物景观等规划、建筑、景观的手段,是我们的设计更贴近于场地。真正站在场地的背后,烘托并放大场地的自身价值。
(天府新区三岔湖北游客中心概念性规划与设计项目参加人员:李翅、朱斯斯、李程、黄哲娇、石岩、郭琪、高洁等)
参考文献:
[1] 樊奔. 三岔湖:“风景区”里的城市. 西部广播电视2009(9)
[2] 崔超.山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初探.研究生论文.2011.3
[3] 华晓宁.地性建筑.现代城市研究.2005(8)
[4] 杨洁 杜娟 周佳..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解读——以林盘为例. 建筑与文化.2011(12)
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启示
1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指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先进技术手段等技术手段等,把建筑物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使各种因素协调起来来,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平衡。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它将整个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及要素的有效布置,充分利用资源用资源,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生态建筑有以下特点:((1)使用户感到舒适美观用户感到舒适美观;((2)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使各种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减少到最低程度和能源的使用减少到最低程度;((3)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4)通过设定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通过设定智能化的系统控制,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行筑设备系统的安全运行,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2国外生态建筑研究与实践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建筑的研究较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建筑的研究较早,且己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德国对生态建筑的研究成果显著德国对生态建筑的研究成果显著,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强大的理论研究与强大的理论研究,在建筑节能、高效、降低污染,打造良好人居环境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居环境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建筑相关体系与法规筑相关体系与法规。日本推行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系统(CASBEE),使建筑更舒适建筑更舒适、满足人们对自然美景、清新空气的向往。如难波公园公园、涩谷“未来之光”文化中心、虎之门之丘、饭野大楼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难波公园得一提的是日本难波公园,它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心,使消费者在购物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欣赏自然美景。集餐饮饮、购物、美景于一体,给消费者带来极好的视觉享受,完美地展现了生态建筑的美感展现了生态建筑的美感。法国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引入了全新的理念法国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引入了全新的理念,使住宅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自然降雨等,使用自然降雨灌溉植物物,使人与自然处于一个和谐的环境。如法国绿屋顶中学法国绿屋顶中学,这所生态建筑中学将自身与周围的草地良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起,从外表看,分不出草地与建筑物,天然的绿草屋顶,起到了隔热隔热、隔凉的作用。美国也是开展生态建筑理论研究和实践较早的国家之一一。1999年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选择了十座本土建筑,作为现阶段生态建筑创作的范例来大力推广生态建筑设计段生态建筑创作的范例来大力推广生态建筑设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建了一座建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建了一座建筑,它设计了绿色植被屋顶被屋顶,这种设计节省了材料,便于收集雨水浇灌景观与绿植植。然而这些都需要高端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与推广践与推广,对于欠发达国家,这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发展。
3国内生态建筑研究现状
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步较晚索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起年代起,生态建筑概念开始引入我国。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要点与技术导则》(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试行稿))。。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处于初步阶段,还缺乏先进的技术,系统的体系系统的体系、标准,国内外生态建筑领域的合作交流还不够深入入。目前国内与国际携手打造的生态建筑经典案例就是碧桂园集团的森林城市园集团的森林城市。碧桂园森林城市位于依斯干达特区碧桂园森林城市位于依斯干达特区,占地面积约2020km2,是由碧桂园投资是由碧桂园投资,连同国际知名科技团队与设计团队打造的可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智慧生态大城可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智慧生态大城。建筑布满植被,使用户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拥有亲近自然的愉悦心情情。此外还采用云技术,每个居民、每栋建筑都有一个独立的ID认证认证,科技感十足,生活相当便利。
4国外生态建筑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尚属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生态建筑尚属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不够全面对生态建筑的认识不够全面。虽然在建筑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但目前仍缺乏对这些概念的深层认识目前仍缺乏对这些概念的深层认识。例如,有人认为绿化好了就是生态建筑了就是生态建筑,有人认为合理布局就是生态建筑,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是不全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脱离了生态建筑的本质。((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虽然我国建筑界的各类学术刊物上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刊物上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但不少论文主要偏重于介绍国外的理念及实例要偏重于介绍国外的理念及实例,在如何把国外的理念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方面不够详尽国的国情相结合方面不够详尽,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起步较早较早,又具有先进的技术、强大的科研能力和研究资金,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的成果也较为显著,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然而,生态建筑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与各国的国情相结合的,如果离开本国国情,很多国外的成功经验不会起到作用跟效果经验不会起到作用跟效果。例如:美国的许多城市地广人稀美国的许多城市地广人稀,因此他们偏重于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城市的人口密度而达到节能能、节地的目标;而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而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因此就不能完全照搬北美的经验完全照搬北美的经验。((2)相关政策不到位相关政策不到位。政府应采取鼓励政策,鼓励相关地产商产商、企业、高校进行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3)生态建筑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生态建筑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生态建筑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健全。((4)宣传力度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大。相关产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建筑获得更广泛的认可生态建筑获得更广泛的认可。((5)科技水平有待发展科技水平有待发展。应培养大量科技方面的人才,运用云技术使生态建筑更高效用云技术使生态建筑更高效、舒适。
5结语
生态建筑已成为新时代建筑业发展的潮流趋势生态建筑已成为新时代建筑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节能、环保环保、高效等方面拥有着显著的优势,国外的生态建筑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已经日趋成熟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已经日趋成熟、完善,我国的生态建筑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多不足,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无论是国家无论是国家、政府、企业、个人,都应对生态建筑有着更全面的认识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升科技水平联系本国国情国情,打造生态和谐、环境舒适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聂晶.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建筑[J].住宅产业,20102010(3):25~27.
[2]田娜,李亚光,田颖.浅谈国内外生态建筑的发展状况[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3]米硕成,宫晓芳,李亚光.浅析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7(12).
篇5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2契合环境,彰显人性。传统聚落十分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与地方环境紧密衔接,求得和谐统一。如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小巧宜人、姿态轻盈,屋檐出挑深远,不仅适应了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也与南方人细腻、内敛的个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点。
1.1.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安全的地理环境;通过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1.2景观特征
1.2.1异彩纷呈的地域景观。传统聚落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异,故而在聚落景观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楼、缅寺”,湘黔侗族的“鼓楼、风水桥”,四川临江聚落的“吊脚楼、坡屋顶”,西北高原的“窑洞”景观等。
1.2.2形胜取意的符号景观。传统聚落为祈求平安、保一方稳定,除十分重视聚落选址,还在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大做文章,形成特殊的空间格局。如芙蓉村为期望后代人才辈出,子孙发迹,以“七星八斗”立意构思,整个村落以七颗“星”加以控制,联系东、西、南、北4条道路,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又以“八斗”为中心分别布置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并通过流水系统将8个区域沟通串联,构成一幅大型的图案景观。
1.2.3秩序井然的形态景观。传统聚落由于规模小,等级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更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受中国尊老爱幼传统习俗和尊卑贵贱等级思想的影响,村落通常以族中长老领地为基准,由内向外自然推进,形成若干个居住组团,且约定俗成村东为长房,村西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区明确的聚落组团,展示出一种奇特的形态景观。
1.2.4寓意深远的节点景观。古人十分讲究尊重地形、地物,强调在自然中寻求秩序,尤其体现出对特定自然物的崇拜,于重要节点处常保留特定物件或栽种特定植物,以此寄寓整个村落的兴衰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重视。“风水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云南大理的白族就将大榕树视为生命与吉祥的象征,故而几乎每个村落都种有大榕树,且整个村落以大榕树为中心展开布局,构成整个村落的中心和地标,由此形成村落一大重要的节点景观。
1.2.5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受地形因素制约,聚落多随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墙面亦层层上叠,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侧立面,展示出数以百计的方格子,由此呈现出层层叠叠、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城镇外轮廓空间,黄白相间的方格子不仅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还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效果,成就了城镇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2传统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传统聚落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景观特征,除了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1生态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有机思想,强调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由于枕山可挡冬季寒潮侵袭;面水利于生产、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纳夏日凉风,调节区域小气候;坐北朝南可获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调节小气候,丰富聚落景观,故而传统聚落多选择“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环境。除了对自然的尊崇,传统聚落还表现出对白然极大的适应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格局,均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如四川沿江地区由于山势陡峭,故而城镇只得“吊脚为楼”以节省空间;加之气候炎热,城镇建筑多设天井,并采用出檐深远的坡屋顶,以此达到降温排水的目的。
2.2宗族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遵循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礼制,外化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各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聚落空间组织、层次分布、房屋等级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与其他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空间”和“引力场”,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识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聚落空间和聚落景观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3耕读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至理名言。由于受自给自足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儒家理学思想的长期教化,传统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青山绿水、古朴典雅的聚落空间,以此体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潇洒脱俗的个性特征。如楠溪江苍坡村就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其中笔街直指西面笔架山,村东西各开二池为砚池,砚池旁各置一条石,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以此寄寓村民“兴文运、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出耕读文化对传统聚落规划布局、聚落景观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2.水理论传统聚落普遍选择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风光优美之所,是理想的趋吉避凶的生活场所。不仅如此,传统聚落还通过对周边地理形制、聚落形态的构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以此寄寓趋吉避凶、光耀门嵋的愿望。上里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占镇背山面水,后面山势蜿蜒,山脉层层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汇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夹角内,有“财源”汇聚宝地之意,周围18个馒头式的小山环护左右,又兼十八罗汉呵护上里古镇之寓意。又如安徽绩溪县的冯村,不仅村落四周地形环境安定祥和,颇具安全感,而且还将村口处几座护卫的山头命名为狮、蛇、龟、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杂居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的生活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在聚落空间、建筑单体上,即表现为异域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鉴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风貌被频频打破,出现一幕幕奇特的异域景观。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响,被植人了“外向、张扬”的峰火山墙,打破了原有“内敛、保守”的个性特征,为其增添了另一番韵味;又如原本兴盛于我国北方的廊坊街,经移民传人南方,与南方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相得益彰,故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城镇又一道独特的异域景观。
篇6
普利兹克奖堪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该领域的最高荣誉,问鼎者往往会引领建筑界的最新潮流,给建筑美学及建筑价值观念带来深远的影响。虽然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世界领域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但普利兹克奖在中国的影子却不难捕捉。鸟巢的设计者瑞士人雅克・赫尔佐格是2001年获奖者,而位于北京望京的银河SOHO是2004年该奖得主扎哈・哈迪德的作品。
如果不是王澍,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澍(SHU)”字怎么读;如果不是王澍,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普利兹克”奖意味着什么。翻开普利兹克奖33年的历史,美国有十位得主,日本有五位,贝聿铭的华裔身份虽曾经让我们感到振奋,但中国本土建筑师却从未走进过公众视线。普利兹克基金会此次把奖颁给王澍,就如同1988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为国人捧回金熊。
白描王澍
“生就富态相,外看朴拙放恣,但内心极其灵秀散淡。据传他不仅擅长山水书法,还能吹箫引鹤,煮黄酒调竖琴。”这是某位记者2005年采访王澍时对他的白描。王澍有着敦实、粗犷的外表,他是一个北方汉子,1963年出生于新疆,妈妈是教师,北京人,爸爸在铁路局工作,后来伴随兰新铁路的修建,父母扎根新疆。
他一年有两次来北京探望姥姥的机会。在新疆开往北京漫长的旅途中,画笔一直陪伴他,他见什么画什么。再大一点,王澍被拉提琴的父亲告知五音不全后,更是专注于画画。后来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他一心想报一个能画画的美术院校。可父母却希望他能学理工科。最后两者一折中,父母替他选择了能画画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1985年,王澍考入了东南大学建筑系,从此和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学生时代的王澍就是个风云人物。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是,在硕士论文答辩时,王澍对着一群老先生说:“我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我是一个,我老师齐康是半个。”结果老先生们被气得半死,这也成为建筑界广为传颂的轶事。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他的恃才傲物:有一次老师看他的方案,一开始就警告他,“你敢这样做就是0分”,但他不听,照做不误,结果却拿到了全年级最高分。因为他手上功夫极好,老师也不得不折服。
也许是西子湖畔天然的淡雅、恬静,在那里,王澍博览群书,沉迷文化,夯实了往往为建筑师所忽视的“文韵”,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力,伴随着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一批带有“典型王澍气质”的作品问世而蜚声海内外。
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建筑师的角色不像现在,是工程师也是艺术家。在古代,建筑师就是工匠。
王澍最钦佩爱干活、会干活的文人李渔。明清时期,倾动一时的李渔是17世纪文人的典范,他不仅能文、绘画、懂设计、精于造园,而且乐于动手。暖椅、窗、床榻、服饰、器具甚至改进马桶无所不能。王澍也想成为李渔这样的人。因而,他将动手能力与建筑联系到一起,他说:“与西方建筑学教育方式相对应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就是要真的会做。这种基础就是生活的真实底色。”
有报道说:“王澍连最基本的绘图软件CAD都无法熟练掌握。”也有消息称:“他收了一个包工头做自己的学生。”据说,早些时候,他盯项目工程比包工头还勤快。工人早上8点上班,他也8点到,一站站到夜里12点。
“象山校区”的情怀与精神
阿更在《中国不缺建筑师》一书中记录了“象山校区”的一段往事。“时光倒退到2001年的某一天,王澍接到他任职的中国美术学院通知去转塘相地。那天看了转塘狮子山、象山等四块地方,最后相中象山。象山又名望家山。山不高,四周为农田,具有典型的江南田园风貌。”
当时,王澍最关心的首先是这座不高的象山如何与总面积6.5万平方米的校园相容共存。庞大的群建筑如何面对这座山?他们用什么语言来对话?现如今,象山校区在溪流、鱼塘、芦苇间交错着,校园里分季节种不同的植物,3月份种油菜花,有大片的黄色花海,夏天种三叶草,秋天种葵花,操场就在半山腰,时不时飞过几只白鹭之类的稀有鸟类。王澍建造的整个房子被满山绿色裹着,到处散发着江南泥土温润的气息。
房子的瓦片,走道和墙体很像南方古镇,但建筑外观和窗户很多采用极简大几何拼接的现代手法。水泥或者木制的外墙体上盘绕着南方特有的爬墙虎类植物,还开着特别漂亮的花。
黑瓦的使用,一直是外界眼中王澍建筑的特色,他曾经讲道:“你在屋里就知道了,夏天不用开空调,既节能,也节省成本。中国的房子一直是循环利用的,用过就扔不是我们的传统,旧瓦的气息、色泽也完全不同,让我们的校园一建造起来就带着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历史。”据悉,象山校区这样体量的建筑用了大约330万瓦片,除了瓦,还有旧砖和石板。
在当代中国,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回避传统问题,这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古典情结。阿更还在《中国不缺建筑师》中提到,现在王澍给新生上课,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看杭州最好的房子――吴山民居。那是杭州城里最后的村落。他让学生观察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喝茶、几点买菜、几点做饭、几点收 工。乡亲们为何盖这样的房子?有什么需要?
王澍的用意大概是想告诉学生们,造房子就是最基本、最朴素的实践活动,把当地民风、文化、生活习惯融和专业施工相结合似乎就是最合适的。所以这里的黑瓦、青砖、竹坯子、竹胶板都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在哈佛阐释“建筑的自然之道”
王澍最近在哈佛大学研究生院(GSD)做了主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讲座。他还被聘为2011~2012学年度 “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在阐释这个看起来有些艰涩难懂的命题时,他拿出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的名作《富春山居图》给大家阐释建筑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他总结道:在100年前的传统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事实上,曾经存在一个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三重意义,对应着国家体制、家庭宗族和个人三重秩序。院落是这个体系的核心。由此,分出院落外的公共空间与与院落内的家族公共空间,分出院落外的自然地理和院落内的自然地理。
“古代、旧式建筑、老杭州”在王澍的脑海里一直封存,他拿着旧时西子湖畔的照片和今日的杭州对比,旧宅、民居的杭州记忆中已经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却是城市化进程下的快速的“拆”和“建”。在王澍作品的清单中写着: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除了自己的快速“拆”和“建”命运,他还曾经为阻止杭州政府改造南山路做出努力,但收效甚微。如今的南山路,没有了绿苔长满的民居,呼啸的汽车取代了树上鸟儿的鸣叫。
说起杭州不得不提到一段往事。那一年,王澍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学校让他留校,留在上海。但王澍选择了杭州,他的理由是“杭州才是中国,上海不是中国”。可是,现在老杭州的记忆已经越来越少。
篇7
关键词:房地产,限额设计,造价控制
引言:
随着房地产项目的蓬勃开发,企业的发展也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投入优质人力和高档材料来提升项目的整体素质和买点,获得较高的企业增长效益,所以纷纷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自身管理水平上下功夫,进行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在这一阶段,项目开发者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控制项目前期造价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降低造价的途径可归结为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降低造价;二是改变造价发生的基础条件来降低造价[1]。在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造价控制就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的降低造价途径,而第二种降低造价的方式主要是在开发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
一、项目前期造价管理的不足
项目前期的造价管理主要是指项目开发前的可行性分析,设计和招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归结到最后以设计的成品来实现,所有的控制也最终在设计这一阶段得以体现。关注到前期,特别是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是全面控制造价管理工作的关键,而可行性分析和招标阶段则是为全面控制造价提供了保障。统计资料表明: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为60~70%,而在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只在20~30%[2]。但在目前的项目前期造价管理中往往有以下一些不足的地方:
(1)投资控制研究成果一般体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但在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投资者不重视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不考虑承担投资风险,缺乏搞好可行性研究、缺乏提高投资经济效益的主动性。只有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更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才能更好的挖掘项目的深层次内涵。
(2)可行性研究的时间周期短,缺乏多种投资方案的比选。大多数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往往只对惟一的方案进行“可行”而开展,缺乏深入论证,对方案中材料、设备的选型并未详细经过市场的调查及比对,缺乏客观性及科学性,容易出现投资难以控制的局面。当然,这种情况已在不断的调整。
(3)设计工作缺乏协调,设计方案深度不够。传统的造价管理中,在该阶段造价人员未能主动的参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只要按设计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及规范进行设计出图就行了,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设计方案的优劣及其所决定的造价的高低与设计单位密切相关,而设计单位习惯要求设计达到工程项目的功能要求不考虑造价的控制,对所设计的产品所选用的材料、设备等等未能经过一系列的造价对比,导致造价管理工作往往趋于被动状态,无法真正做到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4)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存在着招标过程中很多的舞弊、暗箱操作等现象,对后期的投入存在隐患。
二、房地产开发前期的造价控制做法探讨
在充分考虑土地费用、建筑造价、项目定位、城市规划、 交通 、配套、环境、地块、社会经济条件、当地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好可行性分析,在投资分析和概念设计阶段,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讨论确定的项目定位,完成项目定位阶段的全造价测算来确定项目各阶段费用的计划金额,并向各费用的负责部门交底达成一致,作为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在招标、设计方面可考虑以下做法:
(一)选择品牌设计承包商
在设计发包条件中,明确了设计承包商必须具备甲级资质,设计过同类型以上的作品,并有作品获得过市级以上的奖项;并通过现场实地考察,细心比选,确定在资金上,在技术上,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的设计企业作为我们项目的设计承包商。设计是包括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园林、电气、材料设备、经济等专业人员的配合。推行设计招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需要知道功能适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统一才能体现建筑的价值。
(二)签订补充协议,实行节奖超罚
为了能充分调动设计承包商的主观能动性,双方签订的补充协议中增加设定了设计成果质量奖的条款,该条款规定设计方提交正式施工图设计成果后,我方委托第三方监理对施工图进行评审和优化,视评审结果进行支付该奖项。在这种良性且有效的刺激下,设计承包商的设计项目小组工作将会更为主动,考虑问题也会更为全面。
(三)在合同中制定限额设计主要条款
限额设计目标旨在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进行造价控制,是房地产企业在设计阶段对开发建设造价进行预控的有效手段。限额设计是根据经审核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根据审核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来控制施工图设计,也就是将上一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了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和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在保证各专业达到使用功能及效果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来控制设计。
(四)设计中注意本土化、居住适宜化和标准化。
1、建筑设计方面
(1)在户型方面:为提升房屋的居住适宜程度,保证主要功能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可以适当的增加入户花园;在符合光照的要求下减少西北面的外飘窗,增加这两面的遮阳板,达到更符合热带地区居住的习惯。
(2)在室内公共场合的装修:多采用耐滑,易清洗、厚度硬度和抗氧化的材料,减少用户不必要的损伤和公共区域的使用寿命。
(3)室外小区设计:以本土植物为宜,提高成活率;多选用常绿易生长的植物,减少清扫和管理造价;为丰富园境以多品种组合搭配;水景不宜过多,在节省造价外能优化小区水循环的系统,降低日后的运营造价。同时,考虑不经常使用时,仍能成为一个良好的景观设施。
(4)对于人流较少的园路,可以采用自然的铺设方式,减少工料造价。部分景观石,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材料,减少运输造价。
2、结构设计方面:
建安费的控制在主要材料设备选型确定后,需增加主要材料设备的目标造价分析,明确合理控制每平米混凝土含量和钢筋含量这类大量采用产品的设计指标。如根据同类些大型楼盘的土建结构技术经济指标后,项目地上高层住宅的砼用量≤0.4立方/,地上钢筋用量≤55公斤/,地下钢筋用量≤220公斤/。单这一项的控制可为小区项目节约每平方近一百元的造价。但在结构设计中不能单纯的满足以上的技术经济指标,同时需考虑施工难易程度、使用后的设备配套消耗等等的情况。
3、多采用新技术的应用
如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大量采用高强钢筋;如板钢筋采用冷轧带肋钢筋,梁柱采用Ⅲ级热轧螺纹钢筋;达到节省钢筋量的效果;设备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等等。
4、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可以有效缩短设计技术准备时间,降低设计造价和生产管理造价,降低采购造价,极大地减少技术资料的增量,提高技术资料的重用性。
通过标准化,深化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比如大宗材料的采购,供应商可以在前期通过设计阶段的配合,提供几套实用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上百种产品目录,做到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造价。
(五)设计与预算并行,企业对项目设计细化、设计合理化和设计经济化的评估,为今后施工的造价控制和减少过程中的设计变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造价控制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比如工程、设计、造价、营销等管理部门要充分协调沟通,制定详细的设计要求和设计任务书,并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工程项目的结构形式〔明确结构工程师职责〕、装修标准、材料设备选型、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审核。
(六)完善的设计达到控制设计变更的效果。
设计变更一般会增加造价而难于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因此,要建立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尽量减少工程设计变更的数量,对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应尽量提前实现;同时加强图纸会审,将工程变更的发生尽量控制在施工之前。在设计出图前,组织企业各部门,对图纸技术上的合理性、施工上的可行性、工程造价上的最经济性进行审核,从各个角度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的审核管理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经常性发生的造价突破:如基础土方、主体结构设计变更、外立面装饰提高设计标准等;以及建设后期为提升项目品质增加的项目导致造价增加,如公共楼梯、电梯间的精装修、景观增加软、硬景标准等等[3]。
三、加强企业内部常规的造价管理认识
(一)建立健全相关工程资料数据库。
进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关键是要确定造价控制的目标,而目标的制定,没有大量的工程数据资料的积累及工程造价信息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开发商需掌握大量的工程数据资料,方便设计方案比选或者设计招投标时能对工程造价了然于心;同时要求预算造价人员介入设计工作中,与专业设计人员密切配合,及时提供和反馈造价信息,帮助设计者了解所采用的定额指标、材料设备市场价格水平,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因此,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库、造价信息库以及造价人员在此阶段融入设计提供相关造价信息等是非常重要的。
(二)全员全程造价管理
目前业内的房地产公司在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只有造价部门参与,多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影响工作效率。造价控制应该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比如工程、设计、造价、营销等管理部门要充分协调沟通,制定详细的设计要求和设计任务书,并对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工程项目的结构形式〔明确结构工程师职责〕、装修标准、材料设备选型、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审核。
(三)正确对待限额设计
1、提高限额设计的主动性。为体现投资控制的主动性,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前应提出具体的限额设计标准。如果在初步设计后方来探讨,在与概算比较的过程中再按照限额设计进行调整,必然降低设计的合理性;同时,由于时间的紧迫性,虽然最后满足了限额设计指标,但设计仍存在需要优化的地方。
2、限额设计中提高价值的途径包括:造价不变,功能提高;造价提高,功能有更大的提高。单纯的奖惩将限制设计人员的能动性。同时单纯对建成的造价进行限额,对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使用费,项目期满后的报废拆除费考虑较少,这样就可能出现前期限额设计效果较好,但项目的全寿命费用不一定经济的现象。
四、小结:
本文从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招标和设计三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房地产开发前期的造价控制做法,企业必须提升对造价管理,特别是限额设计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对房地产小区项目开发整体造价进行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晓东.成本管理在房地产企业的应用[J.浙江建筑,2005(08)
篇8
【关键词】江苏省高速公路;景观;水环境整治;科学设计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但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东部沿海省份,一贯非常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引起的环境景观问题。尤其重视科学设计,从源头上为建设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江苏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涉及专业领域广泛,学科复杂,内涵丰富。江苏省地处平原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水环境整治采用多种措施确保科学地开展设计。
1 水环境整治科学设计原则
首先要充分地尊重与利用原有水系;了解项目地域的水系特征,分析水系与地形的关系、水系与道路的关系、水系环境功能的要求等内容。根据对背景的分析和道路视域的研究,提出水系现状的保护与利用的方向,同时在水景营造中,提炼自然水系的特征元素。
其次水系的营造要符合当地的地形水文特性,具有稳定、安全、适应性强、并能展现本土地域环境的特色。
2 江苏省平原水网地区水环境背景分析
江苏省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水系构造呈现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域内行洪河道纵横交错,将全省分割形成众多区域。水域整体呈现流域面积大,流程长,自西向东流,落差小,树枝状,河道宽等特征。江苏境内平原主要由长江、淮河、沂沭泗河三大水系合力冲积而成。不同的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环境使水文地质条件具有较大差异性。依据地表水系流域、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江苏省内共划分为沂沭泗河下游平原区、淮河下游平原区和长江下游平原区三大水文地质区。
3 水环境整治科学设计方法
3.1 水系的尊重与利用
对各种水体水系的保护是江苏省高速公路各专业科学设计的前提。江苏省高速公路在进行选线设计时就注意保护地面的河流水系,尽量不改变水流方向,必须穿越水系的时候架桥通过,不堵塞水系、阻碍水流。经过饮用水水源时注意避让,充分保证饮用水源的安全和无污染。对于生态敏感度较高的湿地,优先选择避让,尽量增加桥梁比例,注意湿地生态恢复和景观营造。
高速公路在进入每个城市的入口设计互通,在江苏省高速公路互通内一般设计取土坑用于路基填土,利用原有水体或者取土坑整治水体,形成相互关联、宽窄不一、变化有致的水体景观。而因地制宜的营造水景,是促进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江苏省高速景观科学设计的亮点之一。具有以下意义:
(1)通过营造水景,能够截留一部分降水,有助于涵养水源,补给当地地下水水源。同时互通内边坡放缓,雨水自然漫流到互通的水体内,通过涵洞或桥梁与外界水系相连,对互通内外区域的雨洪起到调节和利用的作用。
(2)在营造的湿地景观中,水位变化幅度较广,湿地范围内各种适于不同水分条件的动植物种类都能找到适于自身生长的区域,并有效地吸引动物和微生 物在此栖息生活。
(3)水景的营造,为植物后期养护提供了可靠水源,合理降低了植物的后期养护成本。
(4)互通内营造水景后,互通范围内省去了大量的土建排水沟工程,有效地节约了工程造价,同时节约了社会资源。
(5)通过适当挖塘,营造水景后,为互通区的地形营造提供了充足土源,有助于互通总体景观的营造。
3.2 区域背景水系的提炼与优化
自然风景中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这为高速公路景观理水艺术提供了创作源泉。能够有效的反映地域特征的理水,是对当地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江苏平原微丘的典型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就具有一定的特征,上荆江属较稳定的微弯河道,没有明显的河曲。下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长江城陵矶以下河段河道沿程宽窄相间,宽处分汊,窄处单一,呈二者相间分布的平面形态。河道的江心洲、江心滩、边滩等浅滩的形态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变化也比较缓慢。
各类水体形态的表现,不在于绝对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特征的艺术真实;各类水体的形态特征的刻画,主要在于水体源流、水的动静和水面的聚分符合自然规律,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环境的衬托。运用这些手法来构成风景面貌,做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
高速公路景观中的水体,最常见的以小型湖泊为主,一般比自然界的湖泊小得多,基本上只是一个自然式的水池,因其相对空间较大,常作为互通等区域的构图中心。湖泊水面宜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则水面辽阔,分则增加层次变化。岸线曲折,参照本区域自然水系的曲折系数、分叉系数、湖泊特征等通过透视产生水湾港汊的效果。
3.3 自然排水系统设计
对于公路系统来说,排水设施在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是一个基本元素。排水设施能影响公路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以及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
3.3.1 路侧排水
江苏近几年建设的高速公路,如宁淮、宁常、宁杭等高速公路的路段,采用暗埋式排水沟形式,使边沟内外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促进了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恢复和发展。
路侧排水遵循“宽、浅、隐、绿”的设计原则,放缓边坡的漫流排水、浅碟形、暗埋式排水沟的处置等,做到安全和环保相协调。路侧土路肩明沟柔化为弧线形,并采用滑模施工技术,降低了边坡的冲刷。
3.3.2 互通区排水
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近几年进行大胆探索,将互通区排水与互通景观绿化整体考虑,通过互通区环境整治工程,合理解决互通排水问题。在宁杭、宁常、宁淮、沿海高速公路等工程中互通区因地制宜营造水景,并通过挖出的土方,营造起伏的地形,形成自然排水坡度,使互通区降水自然汇集到景观水体中,互通内外水体相互沟通,达到排水的目的,采用多种科学设计手法:
(1)取消排水边沟,与原地貌保持一致或自然顺接;
(2)对容易造成冲刷部位采用土路肩暗排沟、坡面隐形截水沟;
(3)构筑物与水体进行暗管连接,消除构筑物对景观的影响;
(4)互通内部雨水汇集到湿地、沟渠,通过暗埋PE管排出。
江苏平原水网区互通及服务区,以浅滩湿地和水面造景相结合,互通区汇水漫流集中到指定区域以满足互通区景观需要,配以当地原生乔灌木浅水植物,创造自然、和谐的湿地景观,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自然的栖息地。
本文就江苏省平原微丘地区水文情况以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水文模式,应用形态学、生态学来进行分析并量化研究;同时在排水系统设计中,从路侧排水与互通区排水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在设计中引入生态排水设计装置,科学地实现了高速公路可持续稳定的环境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阳.公路景观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约翰·西蒙兹 著[美].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80(88).
[3]吴必虎,李.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J].地理学报,2001(2).
[4]汤振兴.高速公路与沿线景观协调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05).
[5]王伟,陈宗伟,崔慧珊等.平微区高速公路低路基设计及其水土保持效果初探.交通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