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审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8: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内部审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内部审计论文

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风险管理的思想开始纳入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范围,形成了医院内部风险审计。文章从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出发,寻求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略,转变现有的医院内部审计模式,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行业性管理及医院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等,将有助于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

医院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人员所面临的情况也愈来愈复杂,审计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正确认识医院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是目前医院审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风险审计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风险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风险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定义,即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不仅包括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也包括审计过程之外的非主观因素产生的风险。

风险审计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它贯穿审计全过程,即使是审计结束之后,依然可能存在。只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审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损失。内审人员只能通过运用计算机、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技术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其规律,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降低发生的频率,减少损失的程度,但不可能彻底消除风险。

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普遍存在。任何企业、任何经济活动,从始至终都伴随着风险。这些风险既有可能来自于企业内部,也有可能来自于外部;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但是,风险又与机遇并存,与收益相关。没有风险,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害怕风险的领导者不是优秀的领导者。关键问题在于能否正确预测风险,妥善回避风险,及时化解风险。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医院将内审与纪检、监察合并。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部门的地位,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但是从专业性的角度看,纪检监察侧重于在员工的思想教育、行为监督和道德风险的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重点在于“人”,而内审的工作侧重于“事”,强调事件对象的客观本质。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造成党政管理错位,过于强调监督职能而弱化内审管理服务职能的情况,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2、法律法规的完善性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然而新形势下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有时没有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来处理,制度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致使内审人员对有些问题难以认定、判断并解决,审计力不从心。这一情况将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借助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而个体主观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

3、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目前,单位内审所要查证的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很多敏感的专项事件,而有些被审部门往往在单位内部有复杂的关系,致使被审事项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造成内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内审一旦出现很小的违纪问题,只要审计报告中没有提出,都认为是审计部门工作失误。

三、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是随着医院的环境变化和规模的扩大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医院规模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内部审计发展也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当前我国很大部分医院的风险审计尚处于初步认识和探索阶段,审计理念和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普遍运用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但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风险审计必然要取代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

1、逐渐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医院管理层为了正确预测、妥善回避、及时化解医院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始积极主动地拓展目标市场,并在自身内部强化成本意识和推行绩效管理,以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取得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部分医院领导干部欢迎内审人员积极“找茬”,不仅限于日常的财务收支方面,还有内控制度建设、对外合作项目效益、基建项目管理等,要求内审人员能够全面融入医院的各项管理之中。

2、逐渐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

进行风险审计需要广泛收集经济信息,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的运营情况,这就必须采用计算机联网,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不掌握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审计就寸步难行,无法承担风险审计的任务。目前,一些医院由单一实体向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相应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医院均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管理,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医院实现HIS管理以后,以前分散到各个科室的数据被集中到一起,统一由计算机中心存储及控制管理,同时对内审人员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单纯依赖计算机人员,就好像中间加了一层翻译,会降低审计效率和审计准确度。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要求内审人员具备相当程度的相关知识,原先的手工操作模式和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显然已无法适应审计对象的变化,恐怕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审计目的。

3、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一般围绕审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被审计对象遵循各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情况,资源的节约与有效使用等方面来展开的。但是随着医院建设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出现了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向为服务管理型方向转变,机构的设置和定位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转变,实施方式从单一靠内审机构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内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等多方面的趋势。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审计专业知识,还要熟悉金融、证券、保险、外贸等多方面的现代经济知识;不仅要了解本行业的微观运行情况,还要了解社会的经济周期、行业所处的地位、国家的政治和政策以及重大事件等宏观因素对本行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了丰富的知识,才会有敏锐的警觉和灵感。

四、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略

1、因地制宜,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现代风险审计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审计新理念,但任何方法都有其独特指向,任何方法的运用也均有其必备条件,必须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视不同的具体对象及审计环境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依不同的审计层次及审计目标选用不同的审计方法。如果由于种种原因银行的信息资料库难以建立,其错报风险难以评估,则审计人员应更多地运用审阅法、复核法等传统查账方法。现代风险审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应用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在当前各项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的情况下,有效的审计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管理,对于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有积极的意义。规范审计流程,强化复核制度,任何一项审计业务必须按照内审准则执行,尤其是强调两级或三级复核制度,减少个人主观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做好审计回访工作,及时了解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意见和处理决定的落实情况,巩固审计成果;建立人员轮岗制度,内审人员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单纯性业务,容易形成与被审计之间老关系,产生以审谋私等情况,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审计的内在活力和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外部专家服务,面对管理层需求和自身发展趋势,单一性知识结构人员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利用外援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

2、因人制宜,合理设置医院内部审计的组织系统

审计人员的素质、阅历、判断力、偏好等将直接影响审计方法的运用,银行运用现代风险审计方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要求审计人员熟悉管理知识。精通业务,具备审计人员独特的敏锐性和判断力。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现代风险审计方法运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建立独立的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增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专门内部审计人员,其机构必须至少与其他职能部门平等,并使之向高层发展,从体制上建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而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其次,选择合适的医院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医院内部审计可选择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卫生局委派领导的医院内部审计模式、医院党委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医院院长领导的内部审计模式。从理论上讲,前两者模式有利于在医院内部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系统。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院长领导的医院内部审计模式更容易融入医院治理,更能充分发挥审计职能,进而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当然各地区、各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其前提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

3、系统观点,建立“服务主导型”医院内部审计模式

根据系统观的理论,如果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一个系统,则系统就会表现出突变行为,系统总体特征就会与加入个体之间相互独立式表现的特征有本质差异。现代风险审计方法如此,其审计方法的运用原理也如此。

医院内部审计除了用于查错防弊、监督和评价医院内部控制活动,还应在完善医院治理结构、内部组织重整,帮助医院营造“软控制”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2004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系统化的应用,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目标。这不仅是对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界定,也是医院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治理结构也必将面临改革。医院内部审计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医院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上,必须建立新型的医院内部审计模式“服务主导型”模式。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保护医院资产安全完整和医院财务记录的有效性。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使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按照经营者的预期目标顺利开展,减少信息的失真,降低医院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有利于医院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于健、王祖胜: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2002(12).

[2]崔志芳: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2(6).

[3]杜志农、魏红: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之我见[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11).

[4]王爱君、郭爱华: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3(8).

篇2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问题

1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独立性及权威性不强

为了充分发挥和加强内部审计的作用,需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部分医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是按照法规的规定,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机构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比如有的医院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会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个别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医院设置的内审机构只是医院等级评审的需要,而不是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平时对内审机构重视关心不够。这种设置方式,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强,内部审计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1.2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对象过于局限及人员的素质较差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从发展方向看,医院内部审计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和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转变,向单位的业务经营领域及管理领域扩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目前医院内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本单位财务机构调配过来的,显然适应不了现代医院内审的需要。

1.3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方式过于单一及职能的不专

当前,在各单位中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给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内部审计要求。虽然各大医院都设置了内审机构,但由于医院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不够,审计任务不大,这样无疑弱化了内审的职能。

2控制审计风险、搞好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审计工作的重点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者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者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未能发现或失察,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防范和控制。

2.1建立和完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

在审计内控制度建设上,我们没有一套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但影响到医院内部自身的形象,也缺乏对内审人员审计行为的制约,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规避。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制以及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对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和品德操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内审部门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医院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2.2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内审范围

在审计工作初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医院职工对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甚了解。接受审计的部门和个人戒备心理比较严重,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此的外部工作氛围,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审计风险也就上升了,所以向广大群众宣传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树立新的审计理念扩大化展内审的范围参与单位有关重要活动。

2.3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

注重多种形式的汇报和通报会议,重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针对内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在医院领导的直接组织和参与下,经常召集一些会议促进内部规范管理、增加效益的共识,增强部门之间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的认同。

3结束语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加强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监督医院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3

(一)内审计法规政策不健全

近年来,医院的内审工作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较比其他方面,医院内审工作的相应法规政策却依然处于不健全的状态,除去我国卫生部出台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之外,目前并没有其他专门针对医院内审工作的规章政策与工作准则进行规定的专门规定,所以导致医院内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并没有专门的法规可以作为参照,多数只能靠自身专业度与工作经验来进行审计,普遍对审计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价与判断,使审计工作面临更大风险。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审计工作的特征可以看出,内审机构应当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是由于内审工作人员与被审计方的各部门间存在着利益与个人情感上的关联,所以会导致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不足。此外我国现今医院内审机构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普遍存在权责模糊的问题,使医院内审工作的处理决策常常会有得不到落实的情况,进而对审计工作的执行效果及力度产生了影响,导致工作质量下降。(三)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在我国,医疗机构审计作为新兴学科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相关体系与专业知识都还并未成熟,所以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审计人员都是由医学专业相关的财会人员来任职的,导致内审人员的知识体系单一,缺乏专业审计人员。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医院内审对象的范围逐步扩大,相关部门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也在提高,内审人员不但需要熟练掌握卫生会计及审计的知识,还要掌握法学、医药卫生及医疗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理论知识上的缺失与专业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内审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无法适应现今医疗发展需要的事实。

二、内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规、确保审计依据

我国现阶段相关医院审计的具体要求及审计方面的法规政策都并不健全。许多方面都未有明确的要求与规定,甚至有些部分的法规完全是空白的,没有具有权威性的条文作为依据,所以自然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所以,国家应当依据实际的现状,结合发达国家的先进审计经验及规章对我国的审计法规进行设立与完善,确保审计工作有依据,避免审计风险。

(二)提升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想要有效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完成,医院管理层面就一定要对自身的内审工作提高重视,为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及真实性提供保障。在审计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内审机构具有独立性及权威性,医院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确保审计机构在资金、人员及工作过程上的独立性。其次,内审工作应当排除与内部其他部门的特别关联,特别是与纪检部门及财务部门不能有密切关联。另外,在隶属关系方面,审计机构要由院长直接领导,才能够对内部各部门进行审核,并落实审计程序,编写审计报告。

(三)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素养与专业性,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效,所以在现今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性对于审计环节的稳定顺利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首先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管理、法律及统计方面的深入培训,只有对专业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其次审计工作是综合性的专业,所以除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审计人员还要具备基建工程、金融等多方面的关联知识,只有扩充了审计人才的知识广度,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确保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率。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给医院经营管理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某些医院里,行风不正之风、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行为不同程度地滋生和蔓延。如在医院中出现的“红包”问题,累禁不止。内部审计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经济漏洞,改进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提高效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内部审计通过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审查、了解、资料数据的分析,从而能够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可靠信息。

一、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 医院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

作为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审计、财务等相应的专业知识、又要懂管理、市场等其他方面的知识。由于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中财务人员转入或兼任占大多数,缺乏相应的审计经验,对医院所需要运用的管理会计以及控制理论与实践、风险管理、经济预警等方面,还显得很不够,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难以深层次地发现问题,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工作开展也仅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事后监督上。另外,一些医院在审计部门的设置上,忽视了对医院自身的特点及控制管理的实际需要,缺乏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合理配置,内部审计部门设置缺乏稳定性,导致审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甚至存在一些医院没有相应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是只是设立了非独立内审机构。

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

目前,我国医院内部审计的主体来自于其内部人员,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医院内部机构设置而存在,也就是在医院管理者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都是由医院管理者决定,导致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等方面缺乏独立性。由于一些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不重视,内审部门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或是财务和审计合二为一,或是应付完上面的检查就撤消内部审计机构。从内部审计的工作过程看,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决定的形成、运用和执行等等无不依赖医院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即使内部审计出医院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由于缺乏权威性,使得监督效果不明显。

3 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准确

医院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局限于财务领域的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等,很少涉及业务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由于审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成为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过分强调财经法纪审计职能和监督功能内部审计职能还只是停留在单纯地控制、监督方面,主要发挥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忽视了内部审计的事前、事中监督,更多的是以事后监督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时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为经营管理服务,难以在完善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能定位的偏差,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4 内审工作手段落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标准

当前我国医院的内部审计手段依然很落后,尤其是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使用严重滞后。遇到被审单位使用计算机会计处理程序时,只得要求被审计对象提供书面会计资料,不仅严重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形象,而且也影响到审计工作质量。另外,一些医院的内部审计仍处在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层面上存在滞后性,没有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做出规定,导致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无章可循,使审计意见和建设难以切实落到实处。对内部审计工作中急需的内部审计工作实务标准、工作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工作迟迟没有结果,而且在理论研究上也明显落后于同时期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由于没有规范标准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二、完善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 合理配置医院内部审计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要严格把好用人关,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与使用上,要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标准,只有符合资格的优秀人员才能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单一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已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家,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家,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倍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充实企业管理、法律、金融以及计算机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和人才,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主要由财会人员所构成的这一不合理现状。另外,要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有关部门应通过绩效考核、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形式,为内部审计人员创造学习、进修及深造的条件,以便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使之适应高层次审计工作的需要,使其具有高等教育专业水平和具有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日趋完善的医院内部审计的需要。

2 全力确保医院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在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最为关键的,只有能够按规定的职权办事,不受干涉,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和客观。可以说内部审计是健全自我监控自我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有较强的独立性,既要依靠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所赋予的权力大小,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自身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在单位的组织地位应该拥有较高的地位,一般而言,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越大。同时,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业务之间没有在规则上所规定的直接的重大经济利益关系或组织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加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被审计业务有亲属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的,要主动地回避;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应诚实地执行业务,保证谨慎的工作态度。

篇5

关键词:医院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探讨

随着新医疗体制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打破了传统的以药养医格局,迫使医院走上重视医疗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的发展之路;而目前大部分医院内部控制起步较强,且没有得到管理者应有的重视,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制度执行往往受到制约,而医院内部审计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控制系统不能有效的得到评价,致使无法实现医院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因此,管理者应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建立完整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医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内控系统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机制,为实现医院有效的经营管理及财产安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监督评价机制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只有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二)维护医院财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

首先,医院应建立规范化的资产登记备案制度。每年加强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性清查,每半年对重点资产进行局部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其次,医院应建立规范化的仓储管理体系。分类管理资产,实行专业化管理,严格执行仓储管理制度;在内部配置资产时,应坚决服从管理者内部的分配制度,提高其使用效率,并能防止资产转移。

(三)促进医院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法规

医院管理的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和管理,以及监督的规模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国家。因此,国家法律在对各行业的财务管理需要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对违规行为的严格处罚,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加快管理的有效实施;医院管理者需要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认真贯彻并执行各级政府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目前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不科学及不能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医院管理者对预算管理并不重视,思想意识淡薄,各项审批制度和权责分离制度不建全。编制日常预算没有考虑医院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国家整体的医疗市场环境,也没有对预算数字变化做出详细说明,更没有对医院发生的所有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预算。同时在执行预算时,常常出现改变预算用途、扩大项目金额等情况,使预算监督难以落实。

(二)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及管理者缺乏有效执行力

内控环境是指对医院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医院,内控环境薄弱主要表现为即使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者也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原因是管理者认识不够、专业能力缺乏及人员素质偏低等。

医院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方面更加注重经营管理的方便性,比较少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因此,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内部管理冲突,从而影响医院经营管理效率。此外,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上下层次,协调和部门科室之间的合作,使得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内部信息流通不顺畅,各科室人员间的协调不佳,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成效。

(三)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

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制度重视不够,造成了内部很少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致使监督检查都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给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完善也带来的不良影响,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很难有效地进行内部监督评价。

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善医院内部控制环境

要想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就必需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医院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塑造良好文化,提高内部控制意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从院长到财务科长和财务人员、层层把关,对不合理支出坚决杜绝。其次,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更新知识,提高经营能力。应安排财务人员经常参加专业培训,与其他医院多沟通交流,学会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为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集思广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健全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就医院HIS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及药品仓储等管理系统而言,因这些管理系统的高效性,使得原来许多不兼容的工作均由这些管理系统来完成,从而增加了内部监督的难度。解决这类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每一项具体操作进行人为分解,使人机能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目的。同时计算管理员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仓储管理员定期进行实物盘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账实核对,也是防止舞弊发生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部门如对某些数据产生疑问,可以使用备份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和验证,使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内部相互制约。因此,为了方便查证,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需要注意建立一个良好的数据备份系统,以避免因数据丢失而引起重大经济损失。

首先,医院应加强对医疗活动的监管,以高质量的服务态度,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其次,根据医院各科室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单独的决策部门,对内部控制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汇总,找出问题原因,及时化解潜在的医疗风险。最后,在新设备新技术方面,医院要多关注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对潜在风险及时作出全面评估,尽可能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同时保障医疗资产的安全。

(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使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1、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

随着医院对经营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已经由简单的监督检查职能向对内部控制分析评价职能转变,这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是医院内部控制的评价部门;只有有效地进行再控制,才能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的目标。

2、要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

建立医院院长领导负责下的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同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合理配置,加强内部审计管理,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作用。要加强对医院内部日常业务进行监督和检查,进行必要地内部审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公开批评或处以罚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要扩大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并提高其业务水平

有一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做好各项审计工作的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各级公立医院应根据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合理配备,使其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同时各级医院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建立和健全后续教育制度。

总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综合运用多方位的管理模式,需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水平,从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杨莉.新医改下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5(6)

[2]马瑞春.浅谈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3(6)

[3]李森林.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J].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5)

篇6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浅议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医院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会计人员的重要监督手段,是医院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如果说货币资金是医院经营活动的生命线,会计信息则是医院决策的晴雨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医院管理的关键点。

一、正确认识到当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许多医院由于贯彻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力,造成了制度不够健全、账务操作不够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等情况,给医院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一大难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加快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得到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情,大部分医院仍处于内部控制的发展阶段。基于认识不足、方法不适和手段不全等原因,内部控制制度总会有不完备之处,这些薄弱环节势必造成制衡关系的失效。

2.内部控制环境失效。内部控制环境是指直接影响单位内部员工控制意识的风气和氛围。有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由于多种原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制度的建立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而回避制度的执行。

3.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不严。内部会计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也是医院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部分医院没有严格的内部权力牵制制度,领导权力过于集中,会计人员无权参与医院大型经济项目的决策,又无力监督医院管理者,医院财经管理混乱而无法实施会计监督。同时,会计人员之间的监督机制也相对缺乏。

4.人员配备不够,素质不高。内审人员应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检查执行的首要负责人,有些医院财务和审计人员配备不足,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了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使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不能发挥内控体系应有的功能。

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对医院获取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1.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性,防止差错的发生。正确无误和完整无缺的会计记录以及其他业务资料是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和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医院财务部门通过在经济业务过程中采取程序控制、手段控制和凭证编号、复核、核对等等措施,使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得以相互联系和制约。做到内部相互监督。从而防止错误发生。即使发生了错误,也易于自检纠正,保证了会计记录的正确和完整。

2.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建立内部控制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特别是不相容业务的分工,使授权人与执行人、执行人与记账人、保管、出纳与会计人员、记总帐和记明细账得以形成一种内部相互牵制的关系。同时实行资产定期盘点核对制度,从而使资产的收、付、存、用得到严密的控制,做到有效地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3.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卫生部相关规章以及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实行。内部控制规定了处理各种业务所必须遵守的各种凭证和传递手续,无论是国家法律法规还是医院自身内部制定的制度都能在医院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4.有助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医院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后,可以清楚划分财务及其他相关部门各项分工。明确责、权、利,从而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作责任心,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最终达到以较少的投人获取较大的产出,取得可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财务目的。

三、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要使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堵漏除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医院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和态度,是影响医院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关键,是医院成功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前提。医院的管理者要把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纳入业绩评估体系,必须始终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医院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医院才有可能在经济活动中,动员全部力量,保证医院的效益。

2.制定高效的制度体系。要围绕医院工作目标来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要有及时性、灵活性、准确性,又要有严格的奖惩制度,使有关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限。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流动资产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库存物资管理制度》等。

3.健全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组织机构。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是所有经济活动计划、指挥和控制的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明确会计人员岗位和业务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4.确保核算资料的完整和准确性。对各种自制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用途、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数与合计数及大小写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一致的规定;还有对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以及由此而规定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5.建立财产清查制度。对各类资产的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明确资产在购进、使用、保管、维护、处置等方面的责任部门和人员,除规定物资保管员对每项物资进行收付后,都要核对库存账、实物,还要规定财产物资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

6.建立内部审计和财务分析制度。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保证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其作用不仅在于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执行,还帮助管理部门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对单位的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及资产运用的效率性进行考核,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医院必须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并按照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重点分析与一般分析的方法,为医院的经济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篇7

论文关键词: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原来的医院会计制度尤其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局限性开始显现。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反映医院经济实力、规模大小和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不同,贵重医疗设备较多,这就要求改革完善原来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使其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济能力,同时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给医院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医院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现状与新制度的修改

1、原医院固定资产标准过于偏低,造成核算范围过宽,带来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准确。原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市场化和现代科技的更新发展,医疗设备设施价值已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标准。另一方面,同样的设备,金额小于800元,单件购入为低值易耗品,批量采购就是固定资产,不便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新制度定义固定资产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及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将原划分标准提高后,使大部分办公、通用设备等价值较低的设备划出医院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使医院固定资产的界定不过于繁杂,更能体现医院资产的特点,更便于专业设备的核算、统计与管理。

2、原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原医院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购置的核算为,购入固定资产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同时资产类科目“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类科目“固定基金”同时增加。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漏作后一笔分录,导致少记固定资产,而且因为没有相应的钩稽关系,往往造成少记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另外,医院固定资产一经入账,直到报废,会计报表的固定资产净值一直等于原值,只是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中,它不是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因而固定资产的老化程度也无法在账面上反映,造成净资产虚增会计核算,不能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也就不能向医院的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和风险评价。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科目的备抵项列示,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计提折旧的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规定或审批”站。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多而杂,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而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资产管理工作大多由财务人员兼管,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而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繁琐,往往无暇顾及更深入细致的核对监管工作,故强化固定资产制度化管理尤为重要。

1、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在固定资产盘点中我们往往发现,资产存放地点变更或移交时,管理人员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移交,导致盘点时科室台账与实物不符,给盘点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医院一方面要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购置、验收、发出、使用、报废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加强职能部门监管。另一方面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责任心,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规模较大的医院应设置资产管理中心,逐步对各项资产进行登记、清产核资,管好用好本单位的固定资产,使资产管理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有重点、有步骤,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扎扎实实地推动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2、完善固定资产购置可行性论证。医院固定资产中医疗设备占的比重较大,其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收慢,其投资能很大程度的影响医院的业务发展,所以固定资产购买前应由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等共同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分析、预测,以避免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的浪费和资产的闲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主要指标有资产总值、总资产结构、资产完好率、设备平均使用率、万元资产净收入、单台设备投入产出等。

3、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管理。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必须通过信息化系统,才能更好地规范管理。实际工作中大中型公立医院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但还存在信息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医院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职能部门、使用部门以及维修部门之间的信息脱节,信息没有达到共享,获得信息的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的高低,同时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重复劳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加强固定资产监管。大部分公立医院是国有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上级主管、主办部门审批报废,各级部门对强化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定期对医院的固定资产及其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审计固定资产是否提足,是否有帐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保管不善、账实不符、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新《医院会计制度》,2010年12月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09年8月

[3]财政部、卫生部:《医院会计制度》,1998年11月

[4]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湖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李艳萍,李艳丽,《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8期

[6]马翠莲,《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9年18期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应用研究

一、引言

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实施以来,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成效如何,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状况如何,单位内部和外部监督主体都需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来判断,从而使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与完善、整改与落实。因而内部控制评价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手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政策规范不完善,缺少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配套政策,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处于探索规划阶段,迫切需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监督提供参考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是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践应用基础,因此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原则与模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

《内控规范》目标指引着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即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程序和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中的状况进行评价与判断,发现和评估风险与缺陷,进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在实施评价活动时,应遵循相应原则并应用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方法,以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本文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阐述的内部控制评价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既包括内部控制设计、运行有效性评价,又应涵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重要性原则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应重点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评价,将单位层面核心内容和业务层面核心环节作为重点评价指标。客观性原则是指应当独立、客观、准确地揭示单位风险状况,真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即从内部控制基本要素出发进行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评价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内部评价主体实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如James Roth& Donald Espersen(2004)以COSO框架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框架,验证了要素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尹芬(2009)认为从八要素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应我国情况。另一种是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即将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情况,作为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主要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如钟必新(2013)利用目标分解法将医院内部控制分为九个主要活动,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适合医院的评价指标体系。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利弊,研究发现,基于整合要素(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的整合观模式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国外有COSO框架将内部控制分为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要求在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中分整体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有效性评价。国内吴秋生、杨瑞平(2011)提出基于降低评价成本,增强评价有效性的整合评价模式;池国华(2009)提出以目标为导向,分要素、业务、风险层设立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内控规范》在风险评估时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经济活动两个层面进行。本文认为整合要素导向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即整合观下的评价模式,将要素作为反映内部控制活动的载体,通过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判断其有效性,更能全面评价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内控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构建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和组织设置、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外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五要素。内部环境是最基本的要素,它影响着内部控制各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发挥着基础性要素作用,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设置,部门岗位职责、权限分配,决策机制、议事规则,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人事政策。风险评估是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全面、系统分析和识别,对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风险及时应对。控制活动是较关键的一个要素,只有合适的控制活动才能降低控制风险,合理保证目标实现。《内控规范》将控制活动概括为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八个方面。为便于研究,本文将信息内部公开归入到信息与沟通要素中去。信息与沟通是收集、传递内部控制信息,确保信息在内外部间进行有效沟通。《内控规范》未明确信息与沟通如何构建,本文认为应参照企业基本规范从内外部信息沟通制度建设、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与运行、反舞弊机制等方面构建。评价与监督要求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明确职责权限、监督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进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并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业务层面评价指标主要从各项业务入手,分析流程中的风险和管理措施,是具体业务的指标评价体系。《内控规范》规定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预算业务控制包括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核四个环节。收支业务控制包括收支管理、岗位设置及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控制包括按规定编制预算和采购计划,按采购程序执行并进行验收等。资产控制包括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建设项目包括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审批、立项、招标、建设等。合同控制包括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合同订立、评审、执行、归档等,如表(2)所示。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一)建立层次结构系统模型

AHP法通常把与决策相关因素自上而下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为最上层,通常仅一个目标因素,中间是准则层,最下层是方案层,准则过多也可分解为子准则层。

(二)构建指标间两两比较矩阵

根据已经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次对属于上层某一因素的同一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按照Satty1-9标度方法进行两两因素重要性程度进行赋权,构造对比比较矩阵A。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同时有aij=1/aji。

本文中指标间重要性等级按Satty1-9标度方法进行赋权,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判断准确性,增强权重的准确性。如表(3)所示。

CR0.10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归一化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表示从属于上一层某个特定因素同一层因素的权重。对应特征向量各分量就是对应指标的权重。CR0.10时,则说明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重新构造。构造矩阵A=λmax ×W,其中W=(W1,W2,…,Wn),即为从属于同一上层某个因素的n个同一层次因素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所有因素权重数值,最终计算得出评估值。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一)一级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λmax =2,CR=CI/RI=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5)所示。

(二)单位层面评价指标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λmax =7.8083,CR=CI/RI=0.099 1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9)所示。

λmax =4.0776,CR=CI/RI=0.029 1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0)所示。

λmax =4.117,CR=CI/RI=0.043 8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1)所示。

(三)业务层面评价指标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λmax =6.6069,CR=CI/RI=0.096 3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2)所示。

λmax =4,CR=CI/RI=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3)所示。

λmax =4.0593,CR=CI/RI=0.022 2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4)所示。

λmax =5.1561,CR=CI/RI=0.034 8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5)所示。

λmax =4.1076,CR=CI/RI=0.040 3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6)所示。

λmax =5.4346,CR=CI/RI=0.097 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7)所示。

λmax =5.262 3,CR=CI/RI=0.058 5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8)所示。

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应用研究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各项指标进行1-5分打分(分值越高,内部控制越完善,如表(20)所示),发放2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份,计算结果如表(19)所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总得分为3.4769,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表,说明样本单位内部控制处于一般(C类)水平(二级指标合同控制2.8128分低于3分,降为C类),基本反映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起步阶段,处于较低水平的实际状况。单位层面内部控制3.604 6分略高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3.349 2分,说明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环境、框架基础略好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得分最低的4项为合同控制、风险评估、评价与监督、信息与沟通,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控制较差,缺乏风险评估,还未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内控监督,信息系统控制较弱,这些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加快制定、完善制度流程,弥补漏洞和缺陷,逐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内部控制得分最高的4项为收支业务控制、控制活动、内部环境、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启动实施,政府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防范廉政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内部控制建设成为提高政府自身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七、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情况,也验证了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对当前的内部控制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进行大样本检验,使研究具有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需要围绕内部控制目标,从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有效性上进行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需要优化评价方法,使评价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研究制定评价结果公开和应用机制,发挥评价工作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 尹芬.新COSO报告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钟必新.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内控与审计,2014(4):98-99.

[4] 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1(9):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