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0:1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化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题化教学论文

篇1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

下面就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浅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甚至间或讲一点笑话、数学故事,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将丰富的情感化为自尊。因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教师要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1、纠正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甚至可以分层次的布置作业。例如可以让一些“学困生”晚上回去把课堂做过的练习再做一遍作为家庭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3、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目的。

篇2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从新生刚入校就开始引导学生去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利用他们对新环境、新专业和新知识的好奇心,去参观前面毕业生所做的优秀作品,甚至可结合无人工厂、机械手等,进行讲解和观看,在他们对柔性加工系统的高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感到惊奇与赞许的同时,通过分析对比国内与国外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技术上的现实差距,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使学生知道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份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工作,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本专业前景的认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很容易就会被激发起来,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以后的机电专业的学习中去。

二、组织教学

利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的模式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每个知识点,怎样以这种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学习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争论,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测评、点评、互评和打分。机电一体化专业具有新颖化、复合化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要想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有创新理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就必须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体会到“想学”“爱学”“会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只是“学会”。

三、自主学习

进行了以上学习后,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构建新知识的方法和步骤,各种思维能力也都有了发展,此时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并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提高反思和批判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形成成果

篇3

传统园林专业知识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将书本知识讲的透彻以便能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目的,但是由于进行实践活动往往很复杂,很难掌握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例如,在最近社会出现的各种高学位无经历的毕业生,都是因为在学习知识中追求理论的精确,而忽视了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因此,很难将这些实际问题具体解决。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和依赖老师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融会贯通。只是一味重视知识的传授,并用成绩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却忽视了学生园林技能的发展,没有一个实践的空间。只是注重知识和理论的讲解,尽管理论知识很清晰,却没有使学生的园林技能形成。园林更注重的是操作,动手实践的能力,而非理论的要求。只是通过老师的要求,整体性地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断地使学生个性逐渐磨灭,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样的思维,一样的结果。在当今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怎么能够发展我们的技能,想多方面开展呢?最后传统的园林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效果,而非实习现场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知识很丰富,能够通过理论去进行实践,但是过于死板,不懂变通,变得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因此,在园林的工作中就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只是变成一个靠书本工作的人。这些结果都是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也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学生厌学,没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教学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改变一下,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2园林专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究

“园林专业一体化”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将能力摆在首位,以理论知识为媒介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大体可将教学模式分为3个层面。

2.1理论知识的循环过程老师对学生明确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但是老师还是主导地位,对知识讲解,分析,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醒并纠正,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可以说,这个阶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之后的阶段却体现出了教学模式的不同。随着课程的学习,老师要逐渐从一个主导者变成一个引导促进者,把主体变成由老师变成学生为主体。知识由学生为老师进行讲解,老师则对学生讲解中出现的问题纠正,不然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惯性的思想,并因此影响学生以后发展。无论是第1阶段还是第2阶段都是很重要的,一切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是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体系之中成功进行的话,就很大程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把学生从课堂到园林的过程拉近。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核心的问题,必须为了这个问题而开展教学过程。在教学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应用型理论知识,并经常将理论和实习的课程结合,体现园林一体化的原则。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讲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知识,对于那些有深度,难理解的内容可略讲,甚至是不讲。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老师要对园林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技术层面上,新的技术和设备要及时为学生展示,紧密地联系实际生活。

2.3培养对于学习的积极态度传统模式的弊端,使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了,要重新调动积极性,就必须依靠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学生实习期间好好地了解将来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学生认真的学习知识。

3结束语

篇4

学前阶段的幼儿是其认知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幼儿的普通话进行培养,就能促进幼儿的普通话基础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普通话水平方面进行提高加强就比较重要,这也是实现学前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探究加强,就能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及现状

1.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分析

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着其重要性。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处在语言敏感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幼儿也比较善于观察以及模仿,所以学前教育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就要能达到相应要求以及标准[1]。学前教育教师通过激励性的手段加以应用,对幼儿的普通话学习就能起到促进作用,让幼儿能够及早的掌握普通话,对幼儿的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也有著积极促进作用。

2.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培养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低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进行待测以及测试当中,学生的紧张心理普遍存在,这就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在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素质的因素影响下,就使得普通话的测试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存在着识字量不足的问题,一些没有达到测试等级的学生,不只是在语音语调方面对测试的成绩有着影响,同时在认识字的数量方面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有的学生对普通话教材当中的常用字没有准确认识,存在着误读的问题,这就和学生的认字量有着紧密联系。

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自身的表达能力方面相对比较缺乏。这就必然会影响自身的普通话教学以及实践,对幼儿的普通话学习也会带来一些影响。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方法

为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普通话水平上得以有效提高,就要能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应用,在教学中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第一,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普通话学习氛围的良好营造,在普通话的练习条件上能打下扎实基础。学生在学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只有在良好的氛围营造下,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需要从宣传层面进行加强,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普通话的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氛围,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普通话知识学习[3]。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手,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兴趣上以及和规范的训练方面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呈现。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语感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朗读激励作用的充分发挥。语言的学习有着其重要性,语言的工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对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就要能在语感方面进行加强。这也是学生在长期训练当中所养成的,语感的熟练掌握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可通过朗读的方式进行激励。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学生的普通话学习能力的加强。

第三,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还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这就要能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加强,保持师生间的良好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老师要能充分注重对学生说普通话的信心加以树立,并能为学生创造说普通话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熟练的应对。并要能充分注重对普通话的认字数量的增加,对常用的单音节字词表的强化练习要能加强,逐步的增加学生平普通话的认字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提高打下基础。

第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要能充分注重多媒体技术的科学应用,为学生营造动态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兴趣的激发。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也对教学领域有着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的效率提高方面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对学前专业学生普通话练习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幼儿的普通话学习有着积极作用[4]。所以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普通话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加强。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进行创设情境,可以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生平普通话的练习进行巩固。

不仅如此,对普通话的水平提高,也要能注重朗读的积极作用发挥。通过朗读能有利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采用表演法的手段,对学生普通话的朗读情感的丰富以及语感的培养等,都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对《雷雨》的剧本进行表演读的过程中,通过角色人物的设定,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就能激发学生普通话的情感色彩增加,对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

篇5

[关键词]自我效能 后进学生 教育转化

[作者简介]冯成(1978-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81-02

新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高校学生群体逐步呈现出成分多元化、个性凸显化的趋势,学习后进学生是高校在这一趋势下产生的特殊群体。笔者认为,学习后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技能与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主动性往往不如其他学生,常常会表现出封闭、自卑、焦虑、敌视等较为畸形的人格特质,部分情节较为严重的会形成歪曲的社会价值观,严重影响个人的成长成才。因此,做好后进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克服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效能,促进学生学业人格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概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提出,认为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行为的坚持性、努力程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或者性格特征迥异的人群在同一种境遇中,其自我效能反应是有差异的。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极富挑战性,遇到困难时一般能够坚持己见,表现出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并以最大的努力战胜困难;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截然相反,面对逆境尤其是在新领域中,容易焦虑、抑郁,可能形成回避倾向。高自我效能感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往往能集中注意力于未完成的工作及对困境的突破上,对自己的环境驾驭能力较为自信;反之,低自我效能感者更多考虑不利的发展因素,注意力多集中于可能对事情的结果产生不利的后果上,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心态,阻碍已有的行动能力。

通过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自我效能感反映个体在对待困难时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受个体过去的成败经验和与己相近人的经验影响;同时,个体在面临新事物、身处新环境时表现出的信心和态度也有差异。基于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不同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的坚持性、自信心和情绪反应都会有差异,这说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所做的行为有重要的牵引作用。

产生高校后进学生群体有多方面原因,但后进学生所表现出的具有共性的基本特征恰恰反映出其自我效能感普遍低下。由此,可以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入高校后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上,通过对后进学生群体的思想实质及学习后进成因的深入剖析,找出影响他们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关键因素,指导他们改变自我,重拾自信,迎接挑战,走出困境,实现对后进学生成功转化。

二、后进学生群体产生原因及思想分析

1.缺乏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习惯了家长的呵护和教师的指引,进入大学后,部分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当遭遇挫折、个人理想与现实存在有着较大差距、人际交往存在问题时,网络的自由、虚拟和社交的便捷性使他们找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和情感慰藉,诱惑难当,甚至产生严重的网络依赖心理。笔者在多年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后进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克服网络诱惑,倾注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于网络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导致学习困难,甚至学业荒废。

2.缺乏有效的自主能力和竞争意识,影响学业成绩。(1)自主能力不强,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后进学生处理困难和挫折的经验不足,很少主动思考解决困难的对策,总依赖外来帮助,在关键问题上失去主见,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愿接受困难或失败的事实,抱怨心理和不适感反应强烈。这说明自我效能感较弱的个体在处理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树立不同领域情境下面对挫折、挑战的自信心,没有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学习后劲不足,失去耐心,影响学业成绩。(2)竞争意识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由于目前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高低的重要标准,一旦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很难跟上学习节奏。大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竞争时,树立明确的目标是需要正视的关键问题。后进学生由于没有做好直面竞争的思想准备,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自身状态与现代大学严肃紧张的治学风气和育人目标格格不入,逐渐脱离学业,甚至被淘汰。

3.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导,影响学业成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家庭的教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具备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基础。笔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发现,后进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破裂型家庭。这类家庭的父母多为离异或再婚,亲子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鸿沟,导致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2)不完整型家庭。这类家庭多表现为单亲家庭,父母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照料,导致孩子过度放任自流。(3)溺爱和苛求型家庭。这类家庭多表现为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情迫切,对孩子赋予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如若孩子不能达标,往往招致父母的责骂,孩子逆反心理强烈。(4)贫困型家庭。贫困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勤奋刻苦、独立自强,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远强韧的社会理想。但也有部分贫困学生因物质生活的差异,导致戒备心理强,不合群,对国家资助和别人的帮助表现漠然,感恩之心不足。消极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时常困扰着他们,从而导致他们学业荒废,最终转化成后进学生。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大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发育极易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高中直升大学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相对不足。一方面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了解和认识,思想上对社会诱因认识和判断存在很大偏差;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社会磨炼较少,导致性格特征与思维情感稍显稚嫩。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或陷入困境时,不是积极面对,并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反而产生沉重的自责感和高压感,忽视自身的优点和长处,继而陷入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中。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后进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外在的言语劝说、个人情绪的唤起,以及不同的情景环境是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理论成果,笔者从以下方面着手,探寻能够对学习后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帮扶途径。

1.学会自我认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信力。首先,自我效能感理论把个人的需要、认知、情绪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社会性。要想取得学业的成功,学习后进学生必须认识“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经常性的学业失败容易使后进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自我积极性被压抑,甚至丧失自信心进而产生自卑感、迷茫感,导致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因此,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后进学生认清自我,分析成败的原因,全面了解自己,挖掘内在的潜能,确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自我效能理论要求人在新的环境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面对困难。后进学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教授大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通过正确运用大学的学习方法,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专业要求有选择性地吸收有用知识,最终取得成功。

2.合理规划学习,确立适当目标,体验成功人生。自我效能感并不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进而影响学习效果。首先,要确立奋斗目标。目标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内在动力。对教育者来说,要千方百计帮助后进学生重新审视自己,做出客观的定位,确立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找准人生的发展方向。其次,要正确引导其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合理的生涯规划有助于帮助后进学生实现目标,不盲目从众。教育者要加强对后进学生的生涯指导,细化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分解大学总目标,让他们的规划具有灵活性、弹性、前瞻性、可行性、方向性、激励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既定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安排。最后,要指导督促他们将目标付诸于实际。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严格要求从当下做起,抓紧、抓好已规划好的每一环,勇于面对挑战,极富韧劲,持之以恒,朝着目标方向前进。在帮助后进学生进步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对后进学生的每一个小目标或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验,针对不符合实际的环节及时进行纠偏,使之朝着预期目标发展。已经完成的目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些体验对提高后进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从容面对困境,积极克服网瘾,增强自控力。首先,自我效能理论要求后进学生正确面对逆境,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情绪反应。教育者要主动关注后进学生的形成原因、生理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思想上的干预,促使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预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逆境,保持乐观情绪,以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正确引导后进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认识。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认知网络世界的真实状况。结合后进学生沉迷网络带来苦涩后果的鲜活案例,让他们认识到严格自律、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回归现实社会,准确把握自己,正确利用网络。最后,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人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教育者要加强与后进学生的沟通,动员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融入集体中。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发现他们的长处和成功之处,及时进行宣传,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集体关注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还要积极促进其认真接受教育引导,纠正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他们学会珍爱生命,正确面对人生,逐渐养成积极乐观、刚毅坚韧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勤奋努力、严谨务实的学习工作态度。认识到自身价值和社会作用,激发学习动力,重回正常的学习轨道,最终取得自我价值的认知与超越。

[参考文献]

[1]栗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机制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2]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3).

[3]虞蓉,高锡文.大学生学习弱势群体存在的原因和对策探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4).

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教研兴校之路,正确把握教改方向,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突出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突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突出教学评价的实践与运用。加强学科教与学的衔接,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新教材教学,深化对教材学以致用的研究。加强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构建,做好本校的一切教学工作。

二、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工作,组织本教研组年轻教师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积极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

3、根据我校的实际,很多学生基础薄弱,学风差,对于这类学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基础教学。

4、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以随堂听课的形式,组织同行听课、评课;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本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5、配合教研室开展优质课件比赛,督促每一位教师亲自动手制作课件,大力提倡用课件授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6、要求每一位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信息报送,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措施及教改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3、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与参与。

4、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具体来说:

⑴认真专研教材和课标,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确定每堂课的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⑵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⑶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需求,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⑷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如语文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朗读比赛、

⑸注重个别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培优补差。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认真落实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内容的评价。

四、加强随堂听课,促进教学的提高

本学期以随堂听课为主。在听课中,主讲教师应有相应的教案,并做到教后有反思,听后有评议。

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每单周三下午第三节组织科组教研学习;每双周三下午第三节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以年级为单位来组成相应的备课组,每人一学期至少有一次的主备课记录。每次活动有预案、有记录。

六、本学期学生活动的安排:

1、公开课。时间:3月下旬;

2、语文征文比赛(结合《辉煌60年》一书开展活动)。时间:4月;

3、语文教研活动(优质论文交流)。时间:5月;

篇7

“小专题”研究有着“小切口、短周期、平常态、见效快”的特点。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小专题”研究能切实推进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有利于推进课堂观察,形成心得,是一种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科组培养骨干,形成教研组长效机制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1.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形成“小专题”教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小专题”研究存在于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我们以小学数学某个教学问题为切入点,开展了4个“小专题”(简便计算教学小专题研究、概念教学小专题研究、图形与几何教学小专题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小专题研究)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一般来说,小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第二步,规划研究过程;第三步,分析研究资料;第四步,总结研究成果。

2. 开展4个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师教学研究的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让教师们有交流的话题,为教师们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如果每个学期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研究的“小专题”,那就都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我们可以都围绕着这个“小专题”开展教研:上公开课、说课、评课、议课、做观点报告、写教学论文、写反思、写教学案例。

长期开展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教师的研究意识自然增强。而把教学研究与常态教学相结合,能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小专题”研究才是真实的,最有效的。

3. 在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进行4个小专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中,不管哪个范畴的数学教学,都可以用“先试后教,精讲善练”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常态课堂教学要凸显三个要素:一是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做到内容要精,设问要精,讲解要精,板书要精,并要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二是以“20+20”作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教师尽量在20分钟内完成新授内容,并用20分钟进行综合训练;三是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发展性,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以小学数学“小专题”研究,促进科组建设

教研活动是为教师服务的,是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服务的,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可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标。以“小专题”研究,开展科组教研工作,明确了科组每个学期的教研工作思路。

1. “三个一”活动,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讨论学法,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围绕着一个“小专题”做研究,教研课就有了主题,就有针对性的研究,教研方式也随着改变了。我们会围绕一个“小专题”进行“三个一”活动(即一人上课、一人评课、一人讲座)。会为了研究一个课例进行集体备课、反复磨课、借班上课、越级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与其他学校结对交流等。科组的“小专题”教研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数学老师更专业地成长了。

2. 以“小专题”为载体,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篇8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实践

通过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的整合,达成教研、培训操作上的一体化,即研训一体化,对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对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为什么要整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具体怎样整合?本文谈一谈我校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一、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1.首先,实现校本研训结合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工作,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结合,把教师在课改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教研、培训的课题,通过教师集体的智慧,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理论的支撑点,做到培训专题化,教研课题化,把教研、培训融为一体,通过研训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再回到课堂得以验证,通过教育教学总结和反思,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时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2.其次,实现校本研训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将使学校具备研究、培训的职能和能力,有利于形成自我培训、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通过校本教研与培训使教师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再次,实现校本研训结合是落实减负,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教研、培训、存在着两张皮:教研就是指导上课,撰写论文,培训就是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二者之间条线分明,互不相通,各自工作。搞得学校许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感到应接不暇,一会儿校本教研,一会儿校本培训,一会儿校本课程,不知该抓哪一头,顾哪一头。实际上,这些工作完全可以整合,如下图所示:

校本教研: 教育教学问题 研究 教学实践

校本培训: 教育教学问题 培训 教学实践

可见,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出发点相同,都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目的和归宿相同,都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不应各自为政,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整合,研训一体化。这样就会形成研训结合,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的研训一体化的新格局,从而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1.集体备课说课研训一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集体备课说课研训一体主要以说课活动为载体的研训一体活动,它主要是主备课教师的“说”课活动。说课是为上课服务的,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展示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活动和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预演活动。集体备课说课活动中主备课人要把本节课自己的上课思路,自己的教学设计依据向备课组成员作说明和展示,是对备课组成员一个“说课”、上课的培训过程,在此过程后,其他教师发表个人的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完善上课的方案,这又是一个研讨的过程。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方案。这样,每一节课设计都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智慧。当然,这个教学方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印证。这样,亦训亦研,研训结合,确保了备课组成员每节课都有教高的实效,也促使备课组每位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教学反思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了教师反思的能力和施教的能力。为了使每位教师都及时自觉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能成长为有思想的研究者和施教者,学校建立了反思制度,要求教师每节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两到三篇教学反思,编辑成册,校内交流。每学年春学期教研组范围内开展一次教学反思交流活动,秋学期开展一次学校教学反思大赛。承担教学反思交流和比赛的教师对于其他教师而言,是教学反思的培训者,其他教师则是被培训者,而教研组长、评委的及时点评又是一个研讨的过程,就这样,研训赛一体。现在,反思教育教学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3.教育教学论文交流展评研训一体化,使教师教育智慧和灵感得到升华。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学校提倡教师撰写一些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实效性,能让广大教师从中受到启迪的好论文,学校每学期开展两个层次的教研论文交流展评活动。每个教研组先在组内展示交流本教研组每位教师的论文,组内教师品评,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议,然后,每组推选一位选手参加学校论文大赛。这样,论文交流展评者和参赛者是培训者,是一次培训活动,而评委和同组教师的及时点评则是研讨活动,就这样,研训赛一体。论文交流展评活动, 促进了教师间的论文交流,也让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灵感在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华。

4.教育沙龙,参与式专题研讨的研训一体化,提高了研训实效。以往,教导处和政教处的培训和研讨一直是领导讲,或学习文章,其他教师被动听,教研和培训时效普遍不强, 针对产生的这种状况,两处业务培训和教研组教研活动采取参与式研训,每次“研讨”之前均提出一定的议题,小组成员都进行事先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然后在平等的氛围中,人人参与,研讨、学习、交流。例如“如何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如何实施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等议题的研讨,这样,研中有训,训中有研。通过教育沙龙参与式研讨活动,满足了教师的个体需要,解决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所需技能的获得,提高了培训的实效。

5.“青蓝”工程帮扶结队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中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青蓝工程”帮扶结队是学校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德育智慧,尽量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开展 “青蓝”工程帮扶结对活动,即每个骨干教师要带好一名青年教师,三年内要使所带教师获得县级以上的课改优质课奖项,班主任工作全校处于年级前例。每月师者对学者进行一次业务指导培训。上一次示范课(或班会),指导一节师徒合作研究课,教学相长,研训一体,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五课一条龙”活动的研训一体化,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篇9

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英语作为语言课程的特殊性,进一步开展自主的探索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灵活的课程体系,多元、开放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基础,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发展的平台。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工作新体系,努力将新观念、新思路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团结奋斗,努力将外语组打造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二、工作思路

1、教学目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抓常态课堂、高效课堂,稳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教研目标:

(1)配合学校及教务处、教研室组织进行校内外的教学研究活动,认真撰写论文,组织老师上观摩课、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研讨等形式,做好课后反思,使本组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共同提高。

(2)本学期继续加大力度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们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教学难点,形成较完整的备课教案。同一个备课组同一层次的班级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练习。各年级具体目标如下:

七年级:以构建课堂小组合作模式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抓好起始年级的英语学习习惯,平时注重口语的训练,切实做到轻负优质。

八年级:加强阅读教学,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到乐趣,在稳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强化培优补差,力求进一步提升质量。

九年级: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查缺补漏,着力加强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着重对复习课型和中考命题方向和命题的基本原则、方法、思路的探讨研究,为实现11年中考的新突破打好基础。

三、教研活动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体英语教师都要抽出时间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评价理念和评价模式,即努力做到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教学常规,指导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抓好“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培优辅导”等主要环节,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特长,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打造“常态课堂、高效课堂”。教研组各教师认真学习常态课堂的基本要求,并每人按计划上一次组内公开课,要求集体备课,及时评课,找出不足,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重点,以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为重点,从而来实现高效课堂。

4、加强集体备课仍是本学期教研组工作的重点,因此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各备课组要集体备课,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情况,研究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安排及教学资料要一致。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时间固定,要有活动记录。每次活动要定中心发言人,定活动主题,做到活动有充实内容,每次集体备课都由指定老师作话题发言,指出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及如何突出、突破的方法,再由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讨论、改进,力求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一个较好的、统一的方案。备课组要做到“五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检测、统一作业及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做出统一的评价,及时了解反馈,及时调整改进,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培优补差等多种形式缩小平行班间的差距,争取整体取得较好的成绩。

5、规范教学的每个环节。教研组要在落实常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配合教务处和教研室做好常规落实的检查、督促工作;要定期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相应的研究专题,组织相应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通过研讨、观摩、评议等形式,使教研组全体英语教师能够共同提高,人人受益。

6、组织好英语课外小组活动和竞赛活动。协助教务处做好期中、期末命题双向分析和补缺、补差同学的成绩跟踪,加强考试命题分析的研讨和落实。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和命题进行调整。建立备课组内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自我诊断、自我调解、自主发展的目的。在英语教师中提倡精选习题、精编习题、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英语补缺补差工作。加强九年级毕业班教学工作的研究,提高毕业班教学效率。组织九年级英语教师及全组成员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说明》,加强对中考动向的信息收集和试题研究,凝神聚力,争取九年级中考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成功。扎扎实实做好

一、

二、三轮复习,要在基础知识到位的同时,抓好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

7、组织本教研组教师撰写论文。英语组要确定教研专题,全体英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实际积极撰写英语教育教学论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比赛。

篇10

本着“实践是一种福利,大家要珍惜”的原则,我们在学员中反复强调实践目标,旨在通过实践,使学员具有“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崇高师德、良好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全面提升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下面,笔者以我校第二轮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的探索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推进学科团队建设。

一、实践课堂:亲身体验教学真知

名师要信守教育本真,在观赏中探究课堂的高度,在学习中不迷失自我的态度。观课中,我们惊叹于名师举重若轻的课堂驾驭能力,流连于名师动人心魄的细节魅力,沉醉于名师和谐温馨的课堂情景,折服于名师启人心智的导引艺术,从审美的角度上讲,我们是带着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名师课堂艺术的。观赏是为了学习,学什么呢?一般来说,学名师课堂提供的精准预设、自如调控、扎实知识、娴熟沟通、启智语言等。如果我们回到教师专业化来看,说到底,就是夯实我们的专业技能。

(一)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了“追求理想的教学设计”的主题活动,在实践基地学校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展开了追求理想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和追求理想的数学活动设计的全面研讨。

2010年3月24日~3月31日共 6 天的时间,我们开展了以“关注实践智慧 彰显教学个性”的主题活动,以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讨为内容,采用课堂观摩、课例点评、互动研讨等形式分别在杭州北苑实验中学、绍兴柯桥中学、桐庐实验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活动。2010年3月25日,在“杭州市初中名师绍兴县课堂艺术展示活动”中,来自杭州大关教育集团的王月明老师和杭州文澜中学的王薇老师分别执教了两堂精彩的专题复习课。王月明老师的《身边的数学》,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的什么作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整堂课取材紧紧围绕丰富的现实问题,从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概括出基本图形和能力;以知识为明线,以方法为暗线,对九年级的复习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广大初中毕业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复习模式。王薇老师的《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一堂课,节奏明快,平易近人。一开始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既引出了课题,又了解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时间,通过循序渐进的逐层引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怎么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整体认知。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凭借自身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利用现成的教学用具不断改变题目形式,既直观又形象,让学生在动中学,举一而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展示了杭州市名优教师的魅力和风采。

在导师的主持下,上课教师先进行自评,简单分析本课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而后名师班学员杭州采实教育集团王丽丽老师、杭州文澜中学王薇老师、杭州四季青中学刘英老师等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她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杭州师范大学的刘堤仿教授和林永蔚教授结合教育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笔者总结,在充分肯定教师们的课的同时,指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提出课堂要以高效为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实现教学的“低负高质”。

(二)关注课堂教学细节

2011 年5月 12 日~ 5 月 13日,4位名师培养对象分别展示了概念课、复习课和课题探索课的教学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把自己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在一堂课内进行了充分展示,引起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共鸣。比如,既然“数学玩的就是概念”,那么一堂有效的概念课该如何上?一堂漂漂亮亮、热热闹闹的数学课,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在课堂上教师讲10分钟,学生练习该如何设置与反馈?复习课能否用错题导学的模式进行尝试?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施储老师在点评的时候结合上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对概念课、探索课的特点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讲解,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这次基地实践活动,也举行了名师师徒同台授课展示的活动。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师徒对教材进行共同分析、共同设计,在共同展示后还一起进行了反思,讲述了在共同准备过程中及授课展示中的感受与收获,那是一种内心的感悟。基地导师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的教授们精彩的指导和点评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头脑风暴,还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不断探索与思考。那些耐人寻味、具有深刻哲学高度的指导,使得名师工程培训的过程充满睿智。

师徒同台是我校名师工程初中数学实践基地在对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引领上的又一重要举措。在这次教学观摩中,我们既领略了新教师的活力与名师们的风采,也充分感受到他们所在学校教学实践的特色,以及名师们对学校工作的引领与辐射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我们对教学的有效反思,提升了对在学校、区域范围内更好地发挥应有的骨干引领、示范作用的重视,营造了互助帮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初中数学名师班在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试讲与磨课的活动。本次活动由特级教师郑永杰主持。刘堤仿教授、施储老师、名师班班主任林永伟教授等专家参加了本次活动。上午,名师班的王丽丽和郑娟两位老师进行了“浙派名师经典课堂”的试讲。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共同演绎了《定义与命题》与数学文化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午,各位专家和全体名师班学员共同参加了磨课活动,专家们指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当然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当把数学教育纳入文化的殿堂,那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全体学员和专家一起就“概念和定义”“命题的结构”等课堂中的困惑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交流。之后,分小组再一次对两节课的“课堂引入、例题设计、精选练习”等环节进行了再讨论、再思考,使数学文化和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结合。次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了特级教师报告会,上午是郑永杰老师和盛志军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下午是姚志敏老师和施储老师所作的观点报告。4场观点报告让学员领略了专家的睿智、独到,再一次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引领我们前行。郑永杰老师的《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从郑老师信手拈来的故事中,娓娓道出了教学犹如行车,需瞻前顾后;教学犹如科学实验,需变化创新;教学犹如魔术,需好奇质疑。精辟的言语、独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学员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与教学。盛志军老师主讲的《数学文化课堂初探――构筑高效数学教学的两大支柱》,给我们拨开了挡在我们眼前的云雾,看清高效课堂的本质:教师需“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盛老师向学员推荐数学教师必读的三本书《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怎样解题》《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很好地迈进高效课堂。姚志敏老师主讲的《从“效率”走向“效益”――初中数学教学课案分析》,介绍了他从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课例和自己长期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提炼出的5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紧密结合课例,阐述了不同内容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员们的思想得到大碰撞。施储老师主讲了《资优教师成长与资优学生培养》,施老师独到的关注视角让学员眼前一亮:资优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教学生涯质量,资优教师对资优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施老师阐述了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现状,指出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个体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本次观点报告会不仅在理论上给学员作了系统的引领,激发了学员对教育的更深层思考,而且也让学员深深体会到导师们的殷切希望与勉励。

(三)关注课堂核心要素

2011年12月2日,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基地全体学员进行了主题为“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探讨”交流活动。李卫星老师以《高效课堂课例点评集锦》中的《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为课例,从合情的学习、合众的学习资源、合心的学习指导、合情的课堂生成、合适的激励评价六方面介绍了有效数学课堂的核心要素。郑娟老师结合自己浙派名师展示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向我们介绍有效课堂的五个方面的准备:(1)课时目标具体、明确;(2)教学设计扎实、有效;(3)学生思维主动、优化;(4)基础训练实时、适度;(5)教学反馈多元、及时。潘云芳老师的发言题目是《洗尽铅华还本真――一节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的原生态数学课》, 从一位教师的课堂点评为切入口,把我们带进了有效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分析教师出这道题目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要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设计问题,而不是概念的传授、习题的累积等。王丽丽老师结合自己的《定义与命题》,谈到教师过分注重生成、课堂流于随意等问题,提出教师进行的有效引导,要进行有效的预设,做到简洁真实、循序适切,只有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此次实践活动让我们对有效数学课堂的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促进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实践反思:内化修炼提升素养

指导基地学员进行教学研究是基地的第一要务。我们将研究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微格的问题分配到各个小组,在名师培养对象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合作、限期或分阶段开展研究。

(一)在反思中修炼品质

名师培养对象周芸佳老师的课题《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获得市立项,形成了三个观点报告《数学课堂教什么》《学生参与式评价》《授人以鱼的乐趣》,撰写了课题论文《初中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显性知识,隐性方法》《关注差异,提高质量――抓好后三分之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和策略研究》。2010年3月周老师参加了名师班展示课并作学校教学改革专题交流;2010年5月在省领雁工程奉化送教活动中上了展示课;2010年8月给慈溪市骨干教师作了讲座;2010年10月参加了陕西省数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名师风采展示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2010年12月参加海盐县骨干教师基地实践活动,上了展示课并作专题讲座。

潘云芳老师坚持素质教育,潜心教育科研,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5年来,潘老师执笔撰写的《基于主题研修的教师作业能力提升行动的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成果分别荣获杭州市西湖区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论文《图示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于2011年12月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上发表,《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与使用策略》荣获杭州市西湖区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数学导学稿的设计策略》2012年4月在《浙江教学研究》上发表;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方式与策略研究》获得市级教研课题立项。

(二)在反思中引领团队

名师培养对象王丽丽老师,在教学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因材施教,形成了自己简练有效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喜爱,获得了同行的肯定, 教学成绩优异。她任教的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在整个年级中名列前茅。她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注重教科研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善于学习,主动阅读,勇于反思,及时提升,整理成文,并具合作精神,在团队中起着引领作用。2012~2013学年,她撰写的两篇论文在区内获奖,一个课题在市里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其管理科学,讲究方法,本着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进行教学,连续被学生推选为“我最满意的教师”。作为数学教研组长,她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上有更深的体悟,并以身作则,脚踏实地,带领学校数学教研组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和很多荣誉,得到了市、区教研员的肯定。王老师参与研究的省级重点课题《学程导进:初中教学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研究的杭州市重点课题《初中生自主超前学习下教学指导有效性的行动与研究》获得杭州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三)在实践中破解疑难

基地名师培养对象李卫星5年来多个课题和多篇论文获奖,其中《挖掘人文 放飞人性 激扬智慧》获浙江省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有效学习:初中生数学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推进》获杭州市第一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课题学习:基于浙教版教材的挖掘拓展与学教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二等奖;《教学生学:初中生学习指导策略的构建与整体推进》获杭州市第八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论文;负责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培育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十一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三轮立项课题评比三等奖,《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初中数学问题导学的策略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届普教教研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中的探索与应用研究》获杭州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论文一等奖;《浙教版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梳理与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五届教研成果一等奖、杭州市第三届普教类教研成果一等奖;《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驾驭学生智慧动态生成》发表于《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第2期;主编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导学新作业》(浙教版初中各册)和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总复习优化设计(数学)》。他每年都有多个课题或论文获区一等奖,其中学科专题论文自2000年至今保持着区一等奖“十三连冠”的纪录,被评为杭州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标兵和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

(四)在教研中凝练风格

基地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张娟萍老师,是杭州市上城区数学教研员,近年来系统地学习了郑毓信的《数学教育哲学》《数学方法论》,顾泠沅的《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曹才翰、章建跃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其教学研究文章《初中数学“图式”复习教学策略研究》被2010年9月的“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2年又有《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设计方略》《初中数学教学环节出声思考的策略》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9年5月浙江省师训课题《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策略研究》获立项,2009年11月浙江省教研课题立项的《初中数学“出声思考”教学策略研究》已结题,2010年5月杭州市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课题《初中学生函数思维方式调查及其教学对策研究》获立项;2011年《中小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衔接障碍分析及对策》获浙江省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出声思考》获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她还组织学校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