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2:1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懒惰心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2
关键词:差生;思维缺陷;思维惰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26-01
在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
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现实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九年级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片段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教学后集中学习,其他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最后,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差生以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以作文为例:第一,批改要及时。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第二,要公正。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第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我的学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那怕一个词语的成功运用、一句话的优美生动,都不要轻易放过。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以强化差生的思维独立性,努力克服其思维的懒惰性,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最终促使其学业进步。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注册会计师 定位 培养
由于我国重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时间不长,专业力量不足,现有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业务素质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满足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执业队伍,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目前,已有23家高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高等院校在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从而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行业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一、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 一 )精准培养定位,突出学科优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注册会计师专业培养定位不准,容易走上"理论型"或"通才型"的老路;目前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或研究等工作。如果注册会计师专业也如此定位,就失去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存在的意义。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应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高层次品牌专业,使之“成为亿万公众人人知晓、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专业”。 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有很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外商投资企业、跨国经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等机构的实际工作。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做出的研究报告对美国的会计教育也起着巨大的影响。其公布的《注册会计师愿景――2011》中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 沟通与领导技能、战略思考与判断性思考能力、关注客户和市场的能力、对综合信息的解释能力以及技术能力, 这五大核心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在市场中保持强大独特优势的关键。由此不难看出美国长期保持在国际会计界中的领先地位也就不无道理。
( 二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多数本科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延续以前会计专业的老模式,只是为了扩大招生或为了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学生能够灵活就业,在专业课的基础上不断增设专业相关课程,使课程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学生学的又累又不精。在教学大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都不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死板,片面强调理论课教学,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基本沿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 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教学上仍延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遵守法律法规,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同时,注册会计师还要具有科学、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对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必须兼备。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培养模式,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对理论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构建适用于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培养计划中,学校应明确规定专业的实验和实习学分不少于总毕业学分的一定比例。打造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应用知识。
( 三 )调整师资结构,提升实践能力在当前的条件下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人才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抓住时机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会计、审计技能、掌握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善于管理、熟悉金融、法律、计算机、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注册会计师人才。因此,在教学方面,要改变以往的不合理知识体系。要培养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师资数量及应用培养能力不足。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导致对学生的培养从源头上还是在按照"理论型"或"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在进行。注册会计师专业为了提升师资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重视具有生产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执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学校应建立并实施专业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鼓励专业教师在企业、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等兼职;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教师应能够做到以下几方面: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所需,发挥自身理论、实践双重优势,把知识教育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增进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比较清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能够开设出设计型、创新性、综合性的实验或实训项目。能够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方面,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由于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对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比较了解,在社会有一定的信誉和实力,他们可以成为学生实习或就业与社会建立需求关系的桥梁;在教学辅助配合方面,同时,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可以聘请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授课,增加境外师资的教学课程。
( 四 )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综合素质 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将会明显减少,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遴选将愈加激烈。由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据笔者所知,许多注册会计师专业是在原会计专业基础上形成的,生源是二三本线录取的。还有许多学生未达到注册会计师专业录取标准,采取曲线策略,即先录取进入同院校的其他专业,再转入注册会计师专业。导致许多转专业学生跟不上应届班级的学习而不得不转入下届;同时也导致注册会计师专业班级人数暴增。由于未能考虑到生源的差异,导致教师教的难,学生学的难,致使许多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消化不良,无法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注册会计师承担粉对社会公众的贵任, 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标准是职业会计师团体与公众的一种社会契约, 该契约在委托注册会计师履行其职能的同时, 也约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某种最低资质. 因为公众希望注册会计师能胜任其职能, 注册会计师如果职能履行不当,公众将付诸诉讼甚至寻求其他外部力量支持, 这将严重威胁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地位。要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提高行业后备人才的专业水平,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一定要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录取标准严格把关。在考虑笔试成绩的同时,最好能结合面试或入校初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测评。
( 五 )拓展实践资源,注重实践效果 目前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除实践教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外,还受办学条件和经费的限制,高校作为一个教学实体,其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提供课堂教学以外更多的实习、实践资源,导致实践教学进展缓慢,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社会环境缺失,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资源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笔者所在学院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践课程通常包括两大类:实训和实习。(1)实训是把企业搬到学校,主要是模拟实验。包括会计实训、电算会计上机实训、ERP沙盘模拟。会计实训:是模拟手工会计操作,让学生完成从建账开始,到原始凭证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电算会计上机实习主要是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悉使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以上两种方式由于存在实验材料的单一、实验方式的单调等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持久,实验效果差。ERP沙盘模拟: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ERP沙盘模拟它是将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模拟沙盘上。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管理活动体会企业整体的运作流程,感受ERP的核心理念是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这种现代教学方法融合了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教师评议于一体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会计手工实训和上机实训的不足。(2)实习是校外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考察学生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并实地调查,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加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大多安排在专业基础课之后,笔者认为此阶段的实习主要应是认识实习。来到实习单位后,学生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性质、规模;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主要生产过程;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企业采用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等。然后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同时请会计人员介绍企业生产情况和财务核算特点;对企业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后,最后进入财务部门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此阶段的实习非常重要,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根据笔者了解,尽管不少院校规定大一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上交调查报告。大二要求进行为期不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提交实践报告。但由于学校本身没有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不少学生无法找到短期实习单位,即使已经进入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也很少。同时院校缺少对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就是有也是流于形式。致使无论是调查报告还是实践报告多数不是真正调查和实践的结果,而是网上资料的搜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会使用有关文献索引及Internet搜索引擎检索所需文献,初步掌握获得一手资料、他人成果、政策法规等各种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课程论文的训练,增强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课程论文写作整个过程的规范做法,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应用,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应按照实习方案的要求完成各项实习任务,提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程学习任务以及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检验评定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之前通常是大四第二学期进行,往往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实习。主要实习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财务管理或审计等内容。毕业实习的目的,其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的进行实习,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如果将来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毕业实习就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果就业单位已经确定,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为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笔者亲身体会,比较近几届的毕业论文,发现类似甚至相同的现象极其严重,创新题目所占比例逐年降低,整体质量逐年下降。学生本身的原因有:基础不扎实,态度不认真,缺乏探讨、摸索和钻研的意识和精神,精力投入不够。师资方面:近十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办学条件急剧下降。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其中一条就是师生比达标要求,规定师生比1:14的为优秀,1:16的为良好,1:18的为合格,超过这一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但目前师生比已远远超过了最高限。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一个指导教师需要指导10 名左右的毕业生,加上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精力远远不够。特别是个别老师不够认真,对学生指导不够,学术要求不严,过于纵容学生,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院校方面:整个毕业论文管理环节监管力度不够,管理也不够规范,缺乏完善的毕业论文评估体系,整个答辩程序不够科学、规范,把关不严,逐渐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作风。此环节应加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提高在毕业论文环节上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程度;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从思想上充分重视,院校要从根本上加强此环节的监管,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保障。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其他机构,因其自身的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资源,导致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实习、实践环节跟不上,与课堂教学脱节。如何寻找并开发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校内外资源,在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院校在开展校内"模拟实训"、"模拟实践"的同时,也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较为紧密型的合作,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实用的实习实践资源,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同时,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院校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到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渠道,并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条件。另外,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会计、审计及教学工作的经验认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不要急于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应先到企业去实习。因为审计审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及核算都不了解,去事务所实习也只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真正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落到实处,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 六 )加强心理疏导,重视道德教育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注册会计师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职业操守的培养。从专业教学角度讲,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重视书本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庸俗化,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遇事容易走极端,甚至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许多大学生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意道德和文化礼仪修养,在诚实信、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目前大学生欠费、作弊、自杀、他杀事件频频发生。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工作。作为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除心理健康教育外,职业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危害的将是社会公众。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把心理健康、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用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才。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不同心理疾病的预防措施;利用讲座、广播、板报和橱窗,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项文体活动,尤其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安慰和满足。
二、评价机制及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为了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自身软性能力的培养,如外语水平、人际沟通能力、处理变革能力等,这样才能达到高层次国际注册会计师人才的要求,开拓其国际视野,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我们以往对教师的评教多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辅之以教学督导组及同行评价。评教过程形式化、评教主体单一化。评价实施的全过程,缺乏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协商,教师大多是被动地接受他人考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调动,甚至对评教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因担心考试成绩不敢如实打分。导致评教对学生而言成为一个形式,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负担。而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方面重视不够,这也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培养。注册会计师专业院校应不断完善质量评估监督体系,由单一的评价指标转向多元的评价标准,从工作胜任能力、教学工作绩效、案例教学课时比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由单纯评教转为评教评学评管相结合,由学校内部监控转为校内、校外、在校生、毕业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感。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
所谓“皮”,大体是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终于变得“一切都无所谓”这么一种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有些年轻人刚出大学校门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采访多,点子多,作品多而且质量也不低。然而,两三年过后,其中有一些人新鲜感大减,疲劳感大增,进取心衰退,责任感淡化,成了一个平庸而且甘于平庸的人,口头禅是“反正就这样了!”
所谓“变”,就是改变人生轨迹、人格操守、理想追求。记者不是干部,理论上不存在贪污犯罪的主体资格。但是,记者在客观上是有着某种“权力”的,这种权力当然不是行政领导权、决策指挥权等等,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特别是舆论监督中的批评什么人什么事,起码在采访和写稿中还是有主动权的。我们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被人求”的情况,有的地方、单位、企业的负责人,希望通过媒体的“正面报道”来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甚至为了铺平自己升迁的道路,千方百计拉记者做朋友,重要手段是给钱给物。有的记者在这样的考验面前吃了败仗,心软手软笔也软了。
对症下药,实事求是,我们要自觉地采取相应的行动,那就是:忌“懒”,戒“皮”,防“变”。
忌“懒”。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一个人如果懒惰成性,那就一方面什么好事都不可能做成,另一方面什么坏事都有可能发生。一个合格的传媒人,理所当然必须有相当丰富的劳动的产物――作品,那就必须勤奋――脑勤、腿勤、手勤,勤于想问题出点子,勤于走到生活中去,勤于写作。
戒“皮”。“皮”的精神状态,有客观外界因素――社会改革变动带来的某些不稳定和混乱,日常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惯成自然,没有了新鲜的刺激和动力。但主要还在于内因,在自己的“定力”不够。因此解决“皮”的问题,要从主观上下工夫,解决“搞传媒究竟是为谋生还是为成就一番人生事业”的问题,从而保持和不断增强事业生命的动力,由一个接一个的作品来产生新鲜感、成就感。
防“变”。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上我们有“变”的可能性,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沉痛的教训。比如:涉及改革开放之后“第一非法集资”的沈太福案中,科技日报社长因获刑20年,记者孙树兴因受贿行贿罪获刑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蔡原江因获刑6年。又比如:经济日报某公司经理、中国开发报副社长焦锋,坑骗4省18家客户1000多万元,使经济日报社蒙受500万元损失,使上万人下岗失业,他花天酒地,肆意挥霍,腐化堕落,因诈骗罪被判无期徒刑。被捕当天,其父立时气绝身亡,其母一病不起,不久也撒手人寰,22岁的儿子服毒自杀――真可谓“家破人亡”!再比如:南阳日报总编辑葛宏被检察机关指控涉嫌三项罪名,其中之一是“受贿”:县区宣传口负责人向他“行贿买头条”,2011年9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6年。还比如:近些年出现的假新闻、假图片、假论文、骗奖等等事件也使得我们新闻界蒙羞 ……
教训深重!殷鉴不远!
篇5
【关键词】 差生教学方法区别教学
在前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中奖》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买彩票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奖了,父亲还闷闷不乐,"我"父亲和母亲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①批改要及时;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②要公正;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③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我的学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那怕一个词语的成功运用,一句话的优美生动,都不要轻易放过。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以强化差生的思维独立性,努力使其提高到相应的水平。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差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给他们以温暖,让他们也能轻松的学习,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成为新世纪强大的建设者。
篇6
关键词 X(低)效率理论;高校;信息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26-03
Research on Informatization Work in Higher Institutions based on X-(in) efficiency Theory//WU Hanfei
Abstract X-efficiency theory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 low efficiency
caused by all factors except resource allocation. It is called X-ineffi-ciency and also exists in informatization work in higher institutions.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complete contract and individual choice rationality a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low efficiency in higher institutions. We can perfect incentive mechanism, found create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introduce competitio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workers’ effort to realize the X efficiency of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X-(in) efficiency theory; higher institutions; infor-matization
1 X(低)效率理论简介
X效率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提出的以X(低)效率概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它是作为新古典理论的对立物出现的,后者视企业为“黑箱”(Black Box),并假设企业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新古典理论的这种假设,实际上排除了经济组织内部出现非配置低效率的可能性,从而使经济学变成一门专门研究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的科学。然而非配置低效率的存在却是一个客观事实,于是莱宾斯坦提出X(低)效率的概念,X代表造成非配置(低)效率的一切因素。
X效率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基本假设是:1)只有人才有思想感情和行动,因此恰当的研究单位应是个人,而不是由个人组成的企业和家庭;2)个人具有双重个性,一般情况下,个人只具有选择的理性;3)作为人的雇员和作为委托人的企业主,在目标和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4)个人的行为常常具有受习惯影响的惯性特征;5)劳动合同是不完全的。
高校信息化工作也存在因资源配置之外的一切因素造成的X低效率。信息化工作人员是信息机构各种要素中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个人作用的有效发挥。若要提高X效率,并不是简单地调整资源的数量,而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个体形成恰当的压力,促使他们提高努力水平。
2 高校信息化工作存在X低效率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X低效率 高校信息化工作也存在委托―关系,高校管理阶层把信息化工作委托给直接参与学校信息化日常工作的员工,然而作为委托人的高校管理层与作为人的信息化工作者在目标和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高校管理者宏观把握学校的信息化战略发展,重视学校的整体利益,但信息化工作者作为学校的教职工,他们具有的选择理性决定了他们可能只关心切身利益,而部分地关心学校的总体利益[1]。虽然信息化工作者愿意付出一些努力并从中获得效用,但这一努力度通常不能达到学校效率所要求的水平。例如,信息化工作者关心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希望个人的收入有所提高,当然他们也希望在日常工作之余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但这通常不可能达到高校的要求:对工作创新和改进,降低投入成本;除了信息化工作外,要求和教师编制的教职员一样要上一定数量的课时,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完成一定数量等级的课题;等等。两者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不一致会导致信息化工作者的努力水平偏离学校的目标,由此产生X(低)效率。
合同的不完善导致X低效率 在劳动合同中,学校只能规定信息化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报酬标准,而不能规定他们的努力水平。根据这种合同,信息化工作者对于提供何种水平上的努力具有相当的自由决定权。因此,高校信息化工作效率的所有变量不可能由高校来控制,而是部分由学校控制,部分由信息化工作者控制。X效率指出个人有一个“舒适的努力范围”。如图1所示,E1与E2之间出现一个“平顶”,在这个平顶范围内,个体努力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极小,因此外界的刺激达不到一定程度,个体通常都处于这个“惯性区域”内工作。高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共同治理的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人员较多。一般而言,一个信息化工作者并不欢迎别人表现得比自己积极,同时也不愿意自己比别人表现得懒惰(当然不排除一些搭便车的人员出现),因此,信息化工作者群体表现出的努力程度通常处于集体共同的惰性区域,大家努力均衡,组织内部的个体很少愿意提高努力程度,使惰性区域变小,X低效率就产生了。
个体的选择理性导致X效率 “莱宾斯坦认为,个人具有‘本我’和‘超我’双重个性。所谓‘本我’个性,就是个人希望像他所喜欢的那样行动,即具有不考虑任何内部和外部标准,不顾及环境约束,完全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行事的心理倾向。所谓‘超我’个性,就是个人希望像他认为他所应该的那样行动,即具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某种内部和外部标准、适应环境约束的心理倾向。”[2]个体在这两种倾向之间进行折衷和妥协,因此,个体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而通常只是有选择的理性。个体选择理性的程度与其所面临的压力有关,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不足以产生最佳的理性(决策质量)。如图2所示,只有在最优压力值P*才能产生最佳工作绩效。
对于高校信息化工作者来说,有的人员系教师系列,但学校给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不饱满,教师专业结构与学生培养方案不一致,授课质量考核不严格等,导致这些人员工作压力不足;而有的信息化工作人员系实验系列,但学校对其考核苛刻,除了在信息化工作本身之外,硬性规定上完多少课时,发表多少指定刊物的学术论文,完成多少一定级别课题项目等,有些是他们经过努力后也很难完成的,致使这些人员面临过大的工作压力。压力不足或过大,都难以使他们选择最优的努力度,他们会选择保持自我舒适水平,而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学校信息化整体战略目标的关联程度。因而个体的选择理性也会导致学校信息化工作X效率的产生。
3 提高高校信息化工作X效率的建议
完善激励机制 X效率理论的核心理念认为,“个体的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一个组织X效率的高低,而外在压力和个体的理性水平则共同决定个体的努力程度”,若要提升X效率,就需要“通过恰当的内部和外部制度设计形成恰如其分的压力(激励和约束)”[3]。激励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激励,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激励。工资是员工努力工作的保障之一,高校需给信息化工作者较丰厚的报酬,主要是使他们工作的价值在经济报酬上得到合理的体现。高校也可以采用独立的薪酬制度来体现信息化工作者与学校其他员工的不同,突出其工作的特殊性,增加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吸引力。信息化工作更新快,需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为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挑战、表现优秀的员工一定的物质奖励,既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又是他们再接再厉的动力。
“当货币报酬的支付到达一定程度时,物质激励对教师的作用将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此时非物质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4]信息化领导者要为员工树立行为标杆,在尊重和关心员工的同时,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为使员工激情工作做好榜样。适当地给员工提供学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可以结合信息化工作需要,设立首席专家或高级技师以及后期培养人,给他们如此的荣誉头衔和培养机制,激励他们为了实现自身高层次的需要而提高努力度。
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校信息化工作X效率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工作者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不完全一致,从而使两者存在一定的摩擦和不适应。“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无疑有助于促进这两种目标的协调,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5]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仅是教职工谋生的场所,更是他们追求职业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所在。要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气氛,不管是教师系列的员工,还是实验系列的员工,都应该公平、平等对待,领导与下属、同事之间互相尊重和信任。学校需实现学术自由,这是高校的灵魂,唯有教职工充分享受学术自,才能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教职工才能真正找回自我。
在信息化治理方面,要改变旧的集权式管理方式为共同治理。信息化管理作不只是领导者的任务,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共同治理,在机构调整、经费使用、人事任命方面都应有发言权。除了信息化领导者对员工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外,员工也应参与信息化领导者的遴选,并对领导者的工作进行监督。一旦形成这样的氛围,领导和员工就会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并为了实现目标而积极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引入竞争机制 “高等教育在我国带有垄断性质,且高校教师属于事业编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辞退等事情。”[6]如果学校的外部环境不存在竞争压力,那么在职的教职工就会滋生出某种惰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惰性就会变为惯性;而对于新进的教职工,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错之后,也较容易找到积极的惯性区域且保持不变,从而诱发X低效率的产生。“在竞争性不强的情况下,缺乏具备竞争力的外部劳动力市场,内部提升机制不完全或者提升机会较少,这种情况下个人更缺移动惯性区域的动力。”[6]在信息化工作领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员工评上高级实验师的职称后,他们本应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用而提高努力程度,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工作激情明显下降,努力程度同需要的效用程度不再成比例。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工作激情。
信息化工作是集技术、专业知识、管理于一体的工作,其在用人方面可以采用竞聘上岗制,员工可以平等参与岗位竞聘,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通过实施激励性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经过一系列考核和测试,可以全面衡量员工的德、能、知,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励他们加强努力完善自身。此外,学校要引入充满竞争的外部信息市场,使员工感受到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提高他们的努力度,降低信息化工作的低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秀芹.学校内部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2]刘小怡.X效率理论对提高高校内部运行效率的借鉴意义[J].教育与经济,2006(3):20.
[3]程北南.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52-53.
[4]李玉栋.教师身份变迁背景下学校教育X效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篇7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结语
篇8
关键词:开卷考试;大学理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70-02
一、引言
当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发展目标,由此决定了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设计改进。在大学本科生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做到扎实基础,推陈出新,结合专业特点不仅掌握经典的基础理论,又能充分了解现代的科学知识进展,为今后解决科学问题时广开思路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多种训练,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哲学意义上讲后者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虽然本科生阶段的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相比较在能力的培养上可能不一定是教学最重要的方面,但方法论的学习和实践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应围绕上述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到理科的课程教学,通常一门课的学时数非常有限,例如一个学期60学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数内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上述两个方面目标,则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专业的特点凝练讲授内容以及设计适合的教学和考试方法,并将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的课后练习加闭卷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此已有很多文章加以了论述和分析[1-6]。虽然国内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在理论课的教学和考试方面已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闭卷和半开卷考试、课后练习、课堂测验、小组讨论、大作业和小论文以及多种多样的考试题型等,但究竟哪些方式方法的结合以及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设计可以使教学效果更为有效,一直是一项探索的课题。其中,如何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恰当地设计和运用开卷考试形式,在当前的大学理科课程教学和精品课建设中仍然缺少详细和深度的研究以及实践总结。本文中,我们重点分析讨论了理科课程教学中的开卷考试的特点、适用条件和设计实践,其中包括考试内容及形式的设计、特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定位和作用。我们利用学校的理科光学教改项目,以物理专业核心课系列的光学理论课为例,针对该授课内容的特点探索了开卷考试的使用,从多角度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成效,从而作为改革整个课程教学的依据,并对这种考试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总结。
篇9
论文摘要:1987年6月23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要求提高全社会对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改革成人学校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实践培训等等。从不同方面对今后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二十几年过去了,成人教育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新时期下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目前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已进入了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关键时期,在生源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快变性的特点,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何种办法加以解决,是今后如何有效地做好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学生构成复杂。成人教育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上到五、六十岁,下到十八九岁,个人素养也有很大差别,其中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加,他们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思想波动大,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非常关键。
2、社会关系复杂。成人教育的学生既有自由职业者,又有在职的,他们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等都不纳入高校管理,他们对高校的认同感不足,使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并且与其工作单位缺乏沟通,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因而管理工作难度很大。
3、出勤率差是普遍现象。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构成和他们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无法统一,时间也不固定,忙于工作和家庭,加之对学习的不重视和自身的懒惰因素,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听课人数很少,任课老师的讲课激情也受到很大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学习目的过于功利。目前成人教育的学生都很实际,为了晋职称的、为了提升学历好找工作的,等等,所以单纯只是为了拿文凭而读书,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学习缺乏积级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二、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探讨:
1.做好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
人的行为是受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支配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人的本性存在懒惰畏难的倾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人教育管理者应把做好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加以强化,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自己今后拿到学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做深刻的思考,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学历。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朝流,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很容易地接受管理者的信息,加强沟通和了解,使成人教育的发展走向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转贴于
2.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应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随着人学的研究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到高校教育及管理的各个层面。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维护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权益,从根本上推动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发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应采取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鼓励人充分发挥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相融的过程。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需要而奋斗,因此,激励机制是一种组织行为,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有效机制。
构建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应当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根据激励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着重把“科学的激励观”和社会主义“人才教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许多行为是因为受到激励而产生的,激励着眼于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更在于鼓舞和激励,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如此。
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激励机制;学习热情激励机制;心理调节激励机制;情感因素的激励机制;榜样的激励机制。
思想素质激励机制是要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管理者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从而激发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行动。学习热情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工作目标的达成对个人的意义、充分认识目标的价值,从而纠正学生对学习、工作的错误认识,使其抓住问题的实质,使个人努力程度得以增大,最终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心理调节的激励指要通过情感交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支持、爱护和理解的人际关系来进行激励。如经常与学生谈心,说说对某事的看法、意见,相互沟通,加深理解。情感因素激励机制指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彼此互相理解、信任。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这样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和彼此尊重,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激励。榜样的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广大学生,推动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实施激励机制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秉承公正、公平 、公开的原则还要明确实施激励机制的目标,营造激励的环境以及满足激励需要。
结束语:当前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方法已不同于以往你教我学的说教模式,学生有充分民主自由的权利,管理者应尊重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加强沟通与了解。即使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不要一味的责备,应从正面加以引导,使之容易接受。尤其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相对成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应当更加慎重,把握好分寸,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芬肖,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思考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9月20日第13卷第5期
篇10
论文摘要:幼儿创新教育急需创新型的幼儿教师。然而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我国大多数幼儿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忽略更不能回避造成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缺失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支持不够、幼师培养模式的落后、园长创新素质的缺失及教师自身的努力不足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
今天,在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推动下,幼儿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幼教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然而从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幼儿创新教育的开展。我们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发掘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创新型幼儿教师,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有关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方法研究及文章比较多,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对造成教师创新素质缺失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而这是我们迫切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知道成因的前提下去研究对策,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本人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访谈及对近几年有关研究资料的搜集、分析。我认为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的缺失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
1.幼教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幼儿创新教育
我国的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政府对教育的统管包严重阻碍和束缚了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例如每年各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及频繁的各级各类检查对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干扰就不小。幼儿园对此抱怨很多。从某省最新的“示范幼儿园评估验收标准”中文字的表述来看,检查评比的指导思想、检查的目的没有与新“纲要”、新观念有冲突的地方,评价标准也非常细致,划分为4个方面11个项目共75条具体评估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然而问题恰恰是出在它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上。这使得幼儿园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检查成了标准化的验收。使得每次评估之前。幼儿园都要搞突击,一线和后勤人员总动员、上级与下级总动员。使得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维持,常常被打乱。客观上也导致幼儿园为了生存,不敢也无法实验。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事实上我们身边的确还很缺少“百花齐放”的肥沃土壤。至少对于“标新立异”者来说,目前他们的心理安全感不足。由于社会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和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是“稳”和“不出问题”,而幼儿园一旦出事故,社会给予的包容度非常有限。因此园长、教师都非常小心谨慎。顾虑到创新的风险性,从园长到教师宁可不创新。可见,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的欠缺一方面可能是受我国文化不事个性张扬的历史积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时社会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还不够。所以,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幼儿教师劳动的缓慢性、潜在性、周期长及艰巨性给予理解的同时,也应当促使我们在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上进行深刻反思。我们既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带着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去拔苗助长。也不能无视教师劳动的特点。把教师框死在定量评价的标准上,这些都是无益于创新教育的。
2.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不适应幼儿创新教育
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阵地。近几年来,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很大发展。但是,我们在培养幼儿教师创新素质方面不够重视,成效不大,其原因和具体表现如下:
(1)指导思想
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学校、学生并不缺乏竞争和危机意识,但缺乏创新导向。大多数幼师毕业生仍然认为只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听话、服从”、能唱能跳。安心于本职下作即可高枕无忧,这反映出从教师到学生创新意识都还很薄弱。
(2)培养目标
在培养目标方面,不提倡个性教育。学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教材、同一课堂、同一进度,学生在学习上没有选择性和自主性,学校不关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成长。此外,幼儿师范学校不了解幼儿园的改革和需要,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脱节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在校学生有这样的误解,艺术类的学科对今后的择业影响最大,至于文化课,只要能通过学校的考试就行了。这与新《纲要》提出的终身教育目标有很大的距离。幼师学生普遍不喜欢上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所以理论基础相当薄弱,在校三到五年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学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被老师、学校牵着鼻子走,更可怕的是,学生们对此非常清楚,但却无动于衷。这必然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
(3)教学观点
在教学观点上。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学校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从专业的特点出发开设十门必修课,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需要。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还需要哪些知识,尤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有丰富个性的、有专特长的学生关心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4)学生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创新教育的要求。在考试上,主要是考记忆性的知识,主要看他们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和课堂知识,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立足于考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生活管理中也过多地强调服从。这些因素与今天和未来韵幼儿教师创新素质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3.幼儿园园长管理上不适应创新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的直接领导者,园长的创新素质及对创新教育的态度是影响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今天。过去分科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在幼儿教学领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无论是分科教学,还是综合主题教育、单元教育、活动课程等模式。均各有利弊。单纯地以哪一种模式为法宝,都是有失偏颇的。但现实是,一些幼儿园同长缺乏明确的办园思路。未能树立起创新目标,无视本园发展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盲目地去跟从“流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甚至不考虑本园的实际情况及历史发展特点,盲目跟风势必造成废弃原来积累的、来之不易的教育资源,这是不可取的。说到底,一味模仿和复制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模式,是教育主体创造性的迷失。
二、内部原因
1.幼儿教师对创新教育观念的误解
一些幼儿教师对“创新”、“创新教育”错误的理解及狭隘的观念束缚了创新教育的开展。这种狭隘的观念认为,创新是科学家、艺术家等少数精英才具备的能力,而不是人人都具有的,特别是幼儿,其年龄较小,根本就不具备这种能力,创新必须体现在结果上,而不是体现在创新过程中,创新能力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得到提高,这样一来,这组有关“创新”的误解就“帮助”教师把创新从教育活动中“驱逐”出去。
2.幼儿教师物质自由度不高
在今天,教师的社会地位已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经济地位仍然很低。虽然教师这个职业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羡慕,但教师的收入还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教师的丁作还处于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一层次。工作中是否创新对教师的生存状况影响并不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在课外搞兼职、赚外快,乐此不疲,用于钻研教育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何来教育的创新?
3.幼儿教师心理自由度不高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首先是因为幼儿年龄小。对教师的依赖比较大。社会和家庭对幼儿教师的期待很高而包容度相对很小。所以教师非常害怕出错。特别是条件好的幼儿园,每个班的幼儿人数不低于30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劳动强度很大。其次是幼儿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职称的评定也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因此不少幼儿教师不安心工作或是存在职业倦怠的问题。在对南宁市两所幼儿园25位教师的随机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7位教师对幼儿园近期的教育教学改革说不出所以然,其中有9位明确表示园长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再次,是由于创新过程始终会有失败或错误伴随,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失败或错误的价值被掩盖了。教师害怕失败或错误就像害怕瘟疫一样,尽力躲避。这样一来就躲避了创新活动,从而也就躲避掉了成功。研究表明,过分恐怕失败或错误埘创新活动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一是助长消极和懒惰。由于害怕失败或错误,在创新过程中就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久而久之,消极懒惰之心渐渐滋生,导致创新活力衰竭。二是不愿竞争和冒险。由于害怕失败或错误,遇着竞争和冒险就会绕道而行,只接受那些不具挑战性的任务。三是形成思维惰性。由于害怕失败或错误,就容易拜倒在权威和传统的脚下,把自己的思维禁锢起来,循规蹈矩。四是过分追求尽善尽美。南于害怕失败或错误,从而放弃了本来可使自己接近和获得成功的尝试,或因追求完美无缺而拖延了创新成果的问世。
4.幼儿园教师性剐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