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2:1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逆反心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逆反心理;演唱能力;歌唱兴趣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的密切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师生配合默契,学习效果就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师生很难配合好,使师生双方都有许多烦恼。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盲目心理。
逆反心理、盲目心理最常见的表现是:①自负心理。有部分自认为声音条件好,有一定歌曲演唱能力和经验的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认为教师教不了他,而且错误地认为,只有某某教师才能教得了他。而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方法很正确,而对教师的教学横加评论。上课时不但不按教师要求练,下课后自己跟着感觉走,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有很大一部分。②学习中的盲目性。有的学生打心底认为某某老师行,认为我只有跟他学声乐,那么就会取得好的成绩。甚至认为自己的嗓音只适合唱某种唱法,而不适于其他唱法。需要找一位相同唱法的教师和厌学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很普遍。如果想法未如愿,则采取抵阻行为。③自卑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声音条件差,基础也差,学习上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上声乐课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出现请假逃课等现象。
一教师要有较高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技能技巧
作为声乐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歌曲演唱能力和歌唱的技能、技巧。这是学生很乐意学习声乐的必要条件。很多学生愿意拜演唱能力较强的老师为师,这是情理之中的。但也有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而荒废了自己的声乐学习和交流,演唱能力大不如以前,或者闭门造车,不与外界联系,不汲取新的养分,久而久之,无论从演唱上或者是声乐理念上都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样的教师,学生很难愿意做他的学生,那么教学工作就无法开展,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声乐教育界屡见不鲜。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坚信一点“教学相长”,必须时时汲取先进的声乐技能技巧为我所有,使自己的声乐教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较好地示范具有相当难度的艺术歌曲和声曲,同时要加强学术交流,广泛涉猎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法。这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积累丰富的声乐技能技巧,永葆歌唱艺术青春,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专业老师有一种敬仰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欲望。
二教师必须爱护关心自己的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更好的成果。”教师在上课时,首先要有责任心和崇高的师德,要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特别是对条件差的同学,要多关心他们,不嫌弃他们,及时表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多鼓励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并力求使他们在学习上得到一定的进步。而对那些很自负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我反省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使他们从对立面转向过来,相信自己的老师。但另一点,要想使学生信任,作为老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更要有爱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第一,首先要使学生对歌唱感兴趣。
高师音乐专业部分学生最初不怎么喜欢本专业,而是文化成绩很差,最终选择这一职业。那么其中大多数是临“考”磨刀,上了几节声乐课,唱一两首歌曲对付高考,也就是说大部分同学入校前对声乐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正规学习声乐,就会发现原来的发声方法有很多问题和毛病。老师对他们原来习惯的方法进行改正,以至显得退步了。原来能唱“g2”,现在则上不去了,原来能唱很多大作品,现在愈显力不从心。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迷惘,甚至容易对声乐失去信心,丧失兴趣,有的怀疑自己的老师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己老师教,甚至有的学生想换老师。这一阶段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本人十几年声乐教学中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耐心,有步骤加以引导,并明确地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加强定向指导,帮助学生渡过这一不自然的阶段,逐步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①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那就是认为以前唱得很高,作品也很大而现在则不如以前的错误思想。其实大多数在没有经过正规声乐学习之前,本能地认为唱歌唱得越高越好,声音唱得越亮越好,歌曲唱得越大越好,其实不然,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在接受较规范的声乐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基础制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训练计划,先打基础,再逐步强化,所以说作为声乐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错误思想先予以解决,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②多欣赏、多观摩各种声乐演唱比赛和独唱音乐会等形成多样的声乐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扩展视野。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繁荣,国内外很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举办各种独唱音乐会,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就近观摩,不仅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且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③多接触、多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本人认为对初学者不仅要进行正确的声音训练,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涉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声乐作品,而今很多歌唱者成音乐院校的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歌曲要少而精,笔者不太同意这种看法,如果一个学期或者几个月唱二至三首歌曲,从某种程度上说:歌曲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但学生接触的作品就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很多学生周而复始一地唱几首歌,会产生很大的厌烦情绪。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情绪,就要多让学生接触各类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内容。
第二,激发歌唱欲望,寻找歌唱中的乐趣。
很多学生对声乐有一定兴趣,但并不主动去接触歌曲,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歌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使学生在歌唱中找乐趣。一般说来,乐趣有三大特点,即专一性、自发性和持久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声乐感兴趣,使他们主动去接触歌曲,去演唱歌曲,认为歌曲演唱是一种享受。那么就会在歌唱方面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大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都是由于找到了歌唱中的乐趣后,方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传授的声乐技能技巧,认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声乐学习。
第三,要有歌唱的志趣。
志向和兴趣的结合便使乐趣变为志趣,是兴趣过程的高级阶段。这个时期,学生思想比较牢固,心理状态较好,对学声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了歌唱的志趣,学生就会一如既往地朝着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最终达到一个较理想的歌唱水平。
四教师教法得当、选材适度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有较强的声乐技能技巧,更要有较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歌曲演唱经验,更要有一套歌曲处理的方法。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毛病及时加以纠正,并尽力做出明确的示范演唱。以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同时允许学生听取别的教师有益的指导。在教材使用上要严格遵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自然规律,尽量布置一些旋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歌曲。也可以适当选一些学生喜欢唱的歌曲,而目前声乐教材版本很多,但较系统、科学的声乐教材还比较少,高师音乐专业、各专业音乐院校使用的教材大体相同,没有很大区别,无论是哪一级学校的声乐学生,都必须在众多的曲目当中,选择适合他们演唱能力范围内的歌曲,而不要盲目地选择曲目较大、不适应学生实际演唱水平的曲目,特别是初学者,特别崇拜外国咏叹调和名人名曲,以致事倍功半。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演唱能力出发,正确加以引导。
五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篇2
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2情感的对立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3意志的盲目性
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4行为的反抗性
篇3
一、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人们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见到商品广告出现“价廉物美”字眼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种商品的质量肯定是次的”;还有人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当今的青少年,往往虽未进入社会,但却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然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距离,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
第一,年龄与生理条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可能产生,但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是最重的。这主要是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特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他们不久之前毕竟还是小孩,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时期,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许多青少年,由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动机不同,在认知过程中,受每个人内部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转到社会所要求的行动上来。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维品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在论证不足的情况下,固执已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虚荣心很强,但却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把教育者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损伤。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出现了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由于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正确对待一切事物,比较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有能力把自己心理冲突的频率减弱,保持正常平静的心理状态。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一,传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生产力状态决定了生产关系是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家长是财产、生产分配的绝对管理者,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国家是家族的扩大,人人处在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的罗网中,并以之为天经地义。在这种稳固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家庭、血缘、宗法、等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和积淀了中国稳定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心理积淀的作用下,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级或家长强调自身的权威、特权,而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响,其思想、行为与长辈容易发生抵触、冲突;但东方宗法等级社会形成的消极的、依赖的、苟安的社会心理层面,大多数人不愿亦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转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会因素的影响。逆反心理的形成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青少年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情况下,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个人主义和金钱意识的泛滥,有些人民公仆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为了追名求利,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执法犯法等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多数人把它化为批评和监督领导干部的动力,少数人则以偏概全,不能划纪国法与不正之风的界限,不能区别绝大多数干部奉公守法与极少数败类营私舞弊的本质差别,一概采取不信任态度,于是,助长了逆反心理定势的形成,对宣传乃至宣传内容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心理氛围对青少年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生活动机和意向呈多维性。他们愿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选择的非程式化、非单一结论的观点,追求享受与奋斗并举的生活,愿意享乐与奋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质、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观。对物质生活热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现实的快乐原则,对个人对社会十分注重效益的兑现。再次,强调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现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时间,强调自身的价值。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原有的静态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难适应,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惰性作用,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坚持进行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通过扎实有效地搞好县级以上干部的三讲教育,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第二,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工队伍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第三,努力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根据21世纪青少年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超级秘书网
第四,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篇4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进步中的心理砚象来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时来取有效的措施来通免或减小固逆心理而产生的危容。
引语:青年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经不起太多的挫折打击。在家经常和父母赌气,对父母的教海不屑一顾,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在学校又对老师的教导产生叛逆,不服从老师的管教。长此以往,影响了身心健康、学习成绩,而且对个体成长也不利。为了避免或减小这种危害性,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调适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将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1.认识逆反心理的“知、情、意”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另一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三者是辨证统一的,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关系,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对我们寻找途径,调适逆反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
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1主观因素
人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体,人的因素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大致可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2.l.1生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而人脑由成百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随着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判断分析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是有些家长没能及时的意识到这点,对干青年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年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当然,大量事实证明,生理因素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2.1.2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之所以不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生理上的任何不良反应必须要经过心理活动的转化才能表现为逆反心理,可见心理活动的重要性,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发展往往不平衡,崖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干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由干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强烈的好奇心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因素,当某事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2.2客观因索
2.2.1家庭教育的不良因素
家庭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培养出他们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着青年学生早期逆反心理的形成。青年学生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要求独立,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对他们的行动进行约束,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由此而在情感上对父母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2.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和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行为举止将会影响青年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首先,一些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其次,某些教师根据自己的好恶、学生成绩好坏或学生家庭背景等方面有差别地对待学生,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在感情上排斥这样的教师.产生了反叛的心理。
3调适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
首先,自我方面的的调适。作为逆反心理的行为主体,应该要全面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一个前提,还要全面了解逆反心理的结构及其形成的原因,追本溯源,从而找到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另外,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
其次,教育者要提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多给予受教育者的鼓励和表扬。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偏好正性刺激,每个人都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认可和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使受教育者对生活充满了期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对生活更多的是顺从而不是逆反。同时教育者要对青年学生增进了解,了解他们的家庭,学习情况,对他们存在的困难及时的予以帮助,防止他们因为个人原因,而产生的一种对全社会的抵触,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
另外,注重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也是遏制逆反心理产生的有效办法。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逆反心理;对策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有剧烈的抵触性和顽固性,本文将简单分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并从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探讨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其成因
目前,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四种特征,可以概括为抵触性、顽固性、盲目性和极端性,其抵触性和顽固性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认真倾听思想政治课,上课期间经常会写本专业的作业,因为备考英语四六级或者计算机二级而专攻英语和计算机资料,或者看小说、杂志、睡觉、聊天、玩手机、故意迟到和旷课等。对于教师所提问的问题,学生懒于互动。面对教师的善意批评和提醒,学生更是不以为然,部分教师反映在讲课期间,越是要求学生们保持安静,学生的聊天声音越大。其盲目性和极端性表现在学生很容易曲解思想政治知识和教师所讲的内容,经常会不自觉地否定和攻击先进事迹。例如对于主席的“”这一革命观点,很多学生会曲解文意,把自己和教师以及同学的僵持关系看作“”,故意长期和教师作对或者和同学闹矛盾。
导致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三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他们所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家庭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准备等级考试、面试工作,或者为了缓解压力,他们没有心情倾听思想政治课。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尚未发展成熟,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善意的批评,不能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另一个原因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解决对策
(一)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汲取教材资源,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克服抵触性和顽固性等不利因素,正视思想政治课程,处理好等级考试、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的矛盾,遵守校纪校规,尊重师长和同学。例如在解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时,教师应注重细化课程内容,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教育,指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抵御不良习气的影响,引导学生恪守并践行社会公德,直面挫折,客服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课堂的文化娱乐性质、组织跳跃式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在课前让学生在匿名纸条上写自己的心理困惑,然后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整理到课件中,并结合《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等思想政治知识,为学生传授缓解压力、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欣赏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增强学生的精神动力和自信心,树立学生的乐观信念,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思想政治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
大学生虽然都已经成人,但是思维意识和心理素质并未发展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该借助思想政治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学习《基本原理概论》,用哲学观点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坚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克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缺点。用法治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理性思维。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教师应注意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本教材和多种教学方法来完善当代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课堂凝聚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轮流试讲,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组织文化活动。例如在解析“思想”时,让学生以“红色之旅”为话题写论文,在讲解《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为学生举办演讲比赛“我的理想”,这样可以为思想政治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读《思想概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本教材时,教师应注意运用概念图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思想政治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反思精神,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另外,教师应该运用多种途径来传播思想政治知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技术组建思想政治知识库,例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讲堂》、《思想典籍》、《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群体》等,为学生搭建多模态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教师和多媒体、学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借助网络桥梁与学生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和政治新闻,从而全面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呈现出抵触性、顽固性、盲目性和极端性等四大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思想压力很大,心理和思维方式尚未发展成熟,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不完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相融合,引导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战英策.浅谈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矫正对策[J].才智,2012(2):319-320.
[2]赵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2(26):84-85.
篇6
论文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中的孩子常会发现个别人中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型”。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矫正和指导,也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
少男少女青春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的逆反;对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逆反;对班级管理规定和对班级多数人的排斥;对学科教师的逆反;对家长短时期教育行为的逆反;对成绩优秀者产生无以名状的逆反妒忌…。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谈起某种现象,他们马上表现出你还没做到怎么能要求我做到,有的同学家长管教孩子学习,孩子却说: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啊!你还没有我学的好呢!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他却认为自己身后还有比着的呢?有的对理想、确立目标及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一听就反感,还有的就是当前社会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孩子反叛心理就更加严重,难以说教。如些等等。
纵观青春期中的逆反表现,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盲从性:在些事情,不管是否正确.都盲目跟从或抵制,或反其道而行之;凡事,无论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只要我想干,就干,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由于感情用事的多,理性分析、思考的少,理智被感情所支配,所以,逆反心理的人常常表现出很大的跟从性。
2.抵触性:即任何逆反心理,都与社会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
3.放纵性:由于盲目跟从,不知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是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劝阻、批评,我行我素。
4.从众性:看到人家那样做,他也跟着去做。如人家有文曲星、MP3,他也要有文曲星和MP3,甚至是有了这些后还不够,还想拥有kIP4或更好的,用不用是另外一回事。这一从众性逆反心理在独生子女家庭表现尤为突出。
5.极端性: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极端性的表露。你止、我这么干,我偏那样干,干吗非听你的。就是不听能怎么样?不撞到“头破血流”是绝不回头的,如有些父母离异后再婚中的家庭矛盾多数是因为孩子的叛逆造成的。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假如不加消除而任其发展,那么就会导致种种逆反行为,带来很大的危害性。
二、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源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看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二是社会因素,家长对子女的溺爱或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
首先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能力、成绩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就使部分学生感到进步无望,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教师的教育内容单一化,教学方法呆板化,教学方式强硬化,都会造成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从思想方法上来看,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加速。他们思维敏捷,敢作敢为。对世界和生活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但是,易走人偏颇,爱走极端。对周围反应快,但易主观武断,以偏激,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尊心强。但由于过份自尊,往往是固执己见,爱强词夺理,缺少逻辑说法,只用自己的一种思维方法去想周围事物,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感情代替理智,因而,就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三、如何走出逆反心理
1.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2.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丽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师生感情越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越小。
4.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篇7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论的强行灌输,忽视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把握;重视政策压力,忽视精神说服;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因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大学生的反感情绪,产生逆反心理。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的解决办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很消极,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有以下特点:
1.自我性
大学生逆反心理其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当今的大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社会阅历简单,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大学生逆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为了表现自我、保护自我或突出自我。
2.情绪化
大学生的情绪具有丰富性、波动性和冲动性,又极富想象性。对社会基本观点比较冷漠,对他人和集体情绪对立、不信任人,对先进人物否定和曲解,对宣传报道产生怀疑、主观臆断,对领导、老师的善意批评教育反感和抗拒,等等。如果教育者本身不能以身作则,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就会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心理压力,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反向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越是不准干的事越是偏要干,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越想占有它,越是禁止看的东西越想看个究竟。如果大学生想要得到的东西不让他得到,想做的事情不让他做,有可能产生心理抵触情绪,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表示怀疑、反感和讨厌,行为上产生对立和不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于人生观尚未稳定、信息渠道又很畅通的大学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家长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品德的培养。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除了上学外几乎没有其他经历,社会阅历简单。造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应有的素质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与否。目前有相当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做到“晓之以理”,他们本身缺乏对理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透彻理解,灌输方法简单,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难以树立威信。同时处理问题时不注意尊重大学生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识。这种情况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当今的大学新生19岁左右,正处于生理成熟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时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不稳定状态,这些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内在根据。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强心理、好奇心理和对抗心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理解、信任。如果教育者忽视情感投人,就会进一步使受教育者疏远他人,最终沉积在心底而发展成为习惯性的逆反心理。
3.思想政治工作滞后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主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求人们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竞争、讲求实效意识的现代人,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之下却没有前进多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离,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内容陈旧、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注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重视政策压力,忽视了精神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方面过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视了定量分析,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模糊性,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评判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及道德水准的高低是不全面的。
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使物质利益观念空前膨胀,为少数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思想土壤;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通过坑害他人侵占国家利益发了大财,出入歌厅舞厅、开高级轿车、美女相伴,招摇撞骗于市井街头。同时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原则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侵人到党的政治生活中,党内政治腐败、违法乱纪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所有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形成强烈的反差,进而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触心理。
三、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对策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减少不利的逆反心理发生,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1.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
教育者教育形象要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受教育者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愿意接受他所敬佩人的宣传,不愿意接受他所不爱戴人的说教。所以说“正人先正己”教育者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受教育者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教育,不仅要有说理教育,更需要通过自身的模范形象去教育人。教育者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工作能力素质。教育者能力的强弱与教育对象是否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直接关系,议论和挑剔教育者的能力素养成为逆反心理的突出表现,教育者工作能力平平,是不可能教育好大学生的。第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不能取信于人,就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第三,加强自身修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自身的全面素质水平提高了,才会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教育者形象的好坏是抑制和引导逆反心理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才能树立在大学生L?目中高大权威的形象,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吸引人、说服人、培育人、塑造人和升华人的目的。
2.教育者增强情感投入
情感要真诚可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入手,寓理于情;情通则理达。利用情感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一种情境之中,对大学生有一种感化作用,再同引导说理等方法结合使用,情感具有渗透性,往往能打开心灵的大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大学生,只有尊重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听得进他人的话,他人才能对你说心里话,也才能听得进你说的话。教育者考虑问题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不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同时也要兼顾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双方才能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认同,避免出现说而不听,压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现象。实践证明,真诚的情感是可以征服、融化、克制逆反心理的,教育者以诚相待、推心置腹,与教育对象之间架起一道感情的桥梁,能够削弱心理反感甚至消除逆反心理,进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力。心灵的呼唤离不开感情做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情感去撞击,纯粹的“以礼教化”也难免使教育具有机械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内容。
3.教育内容结合实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利益驱动日益强烈的趋势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教育缺少针对性,大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形势、思想实际,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第一,教育针对性要强。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人制宜地进行说理引导。说理一定要说“透”,以理服人;要“真”,讲真话,不讲假话;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新的特点,切忌回避现实、陈旧僵化。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由远及近、以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融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切忌不切实际地照本宣科和不切实际地说教。
4.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施教内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已经无法适应大学生的L"理需求,成为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只有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第一,疏导的方法。教育者必须善于疏导,使大学生敞开思想,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其真实思想,实现引导目的。第二,灌输的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理论教育法,联系实际,坚持正面说理,并能寓情于理,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发大学生积极思维。第三,实践的方法。力戒形式主义,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第四,激励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奖惩两种基本方式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自觉地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5.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8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障碍。文章从教育者、教育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角度对逆反心理的形成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即抵触、不顺从的心理活动。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障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各种因素,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产生一种与教育目的、教育方向相反的心态,使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被接纳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从自身形象、教育方法以及被教育者的人格特征等各个角度采取适当的措施,规避和克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使政治思想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
一、 树立教育者的人格形象,消除信度逆反
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目标对象(受教育者)会不会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传播的信息进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引导者(教育者)的可信度是重要的原因。我国古代著名的“烽火戏诸候”典故中,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厉王点起召唤各诸侯作战时使用的烽火信号,多次之后,烽火信号对各诸侯失去了号令意义。在这个案例中,本来应引起人们积极态度(集结备战)的烽火,由于消极经验(点燃烽火只是为了博取妃子一笑)的定势作用,当信息再次出现时,人们的反应却是消极的,出现了信度逆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形象尤其是人格形象,在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教育者人格形象的因素包括教育者的可信性、权威性、接近性、悦目性和情感性等。
1. 教育者要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树立一身正气的形象。传播学认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好;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差。所谓可信性,即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取得受教育者的信任是提高其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真心诚意,信而有征,不以是为非或以非为是,特别是要具备刚强不屈、激浊扬清、不回避矛盾的良好品质,教育者在教育中所讲的要与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做的一个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树立在教育对象心目中的高大权威形象,这是保证教育者可信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育对象对社会规范的传递者的人格产生怀疑,那么对教育者的说教往往会无比反感,并进而质疑言传身教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导致对社会规范本身的不认同,产生逆反。就如孔子说过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些教育者平时自己不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在会上却对不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下属进行猛批;自己工作时只打个人的小算盘,却在会上大讲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无私奉献等等。这样,难免会导致教育者在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台下受教育者却嘀嘀咕咕地开小会,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不屑一顾的现象,有的下属甚至产生“你说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反心理。
2. 教育者要注重能力、仪表、作风、语言等方面的修养,加强个人的形象魅力。教育者要强化自身的权威性,接近性和悦目性,加强非权力性影响力。所谓权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的使受教育者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等。教育者的权威可以通过其社会地位、党政职务、年龄资历等方面来实现,但主要是依靠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学术造诣和突出的能力及才华。所谓接近性,即教育者在信仰、个性、情趣、爱好、心理距离上与受教育者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好的教育效果,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与观念。所谓悦目性,即教育者的风度仪表和身体容貌大方得体、赏心悦目,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喜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者的仪表、作风、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受教育者的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光环效应理论认为,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教育者的能力强、仪表好、作风正,语言美等一些外在因素都能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心悦诚服,由此也倾向于认为他所持的和宣传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对他实施的教育内容也更容易接受。相反,一个不注重自身各方面修养,能力低下、仪表邋遢、作风散漫、语言无味的教育者,即使他教育的内容非常正确,也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
3. 教育者要注重投入情感因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反之,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对立紧张,也容易在社会规范教育中将教育对象推向反面,那就是你说什么我都不听、不信,我偏要对着干。逆反心理的诱发因素中,情感的深度与逆反心理的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就越少。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育的影响离不开感情的媒介,思想的共鸣也需要情感去传达和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沟通者,应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如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给予一定的情感投入,表现出极大的关怀、信任和期望,并为之创造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会达到一种常规教育无法达到的积极效果。一个教育者能否受到教育对象的喜爱,对于能否引起教育对象认识和态度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以饱满的情绪和真挚的感情,就能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如果教育对象能够经常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关心、帮助、支持和爱护,他们就会对宣传者产生一种感情上的依赖和喜爱,从而易于接受教育者的建议和意见。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 改善方式方法,消除自主逆反和禁果逆反
自主逆反是指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受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禁果逆反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越是纪律所禁止的东西,越能引起一些人的探究和尝试,从而产生与禁止性规范相悖的意向甚至行为。
1. 温吞青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温吞青蛙的经验,是将一只青蛙放在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很舒服地呆在水中,一直到这只青蛙被煮熟为止。而将一只青蛙放入开水中,青蛙会立刻跳出水面逃跑。无压力趋从研究指出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识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根据这一效应,对逆反心理较强的受教育者可采用温吞青蛙式的思想教育,即“减小坡度,增加台阶”的方式。在教育时,如果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观点或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要求受教育者立即接受教育内容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导致受教育者感受到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应把二者之间的距离分为若干个教育步骤,从其最容易接受教育的那一步着手引导。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可以暂时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使受教育者逐渐向“预定目标”靠拢,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要教育在某一问题上想不通的下属,可以先避开最敏感的问题,迂回到对方侧后,在其已认识到的问题上做文章,使其思想跟着你转变,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温吞青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设置各种隐性教育课程。隐性教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各种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如通过学校制造的气氛和集体舆论,通过一些耳濡目染的身边的事情来进行教育。隐性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其作用在于: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使特定的政治文化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形成他们的政治人格,从而决定他们的政治觉悟水平,这种教育较少发生逆反心理现象,且这种影响力也是持久的。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转变。
2. 运用“自己人”效应与受教育者保持同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影响教育对象,并使教育对象接受你的观点、态度和教育内容,那么你就必须与对方保持“同体现”的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教育者要先表达自己与对方在某些方面的相同之处,使教育对象感觉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二者间有较多的相似性,以缩小相互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对方更易于接受自己的影响。要使“自己人”这张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任何的相似之处都有可能产生“自己人”效应,如某种价值观点的一致性,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论述的接近性。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自己人”这张心理名片。就是说,宣传工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前,应先表明自己在许多问题上与宣传对象意见的一致性,这样,受教育者不会感到某种心理压力的存在,无须戒心,可以削弱对方的对立或防范逆反情绪,增加其接受宣传内容影响的可能性。如针对违反纪律的教育对象,运用“自己人效应”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经常以与下属交朋友的姿态出现,以闲谈的方式引入话题,积极地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肯定下属积极的一面,然后再设身处地地从下属的切身利益出发分析下属违反纪律的危害性,这样做容易引起下属与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使教育对象感到教育者与自己是同体的,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容易接受教育。
3. 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淡化好奇心理,消除禁果逆反。在态度引导中,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以及粗暴硬性的禁止都可能诱发禁果逆反。一方面,越是禁止的,往往越容易使人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只是禁止而不说明理由,由于不相信这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潘多拉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禁果逆反的例子。另一方面,逆反心理的实质在于表现个性,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从而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是个体对自我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地位的维护。当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抗拒心理,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阻碍他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行为,用反向意见的表达引起周围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刮目相看。心理学家布列姆强调:当增加压力,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受到威胁时,他们就可能拒绝照办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做与要求相反的事。如一些领导经常在公开的场合对下属进行严厉的批评,从而导致下属逆反心理的加重,与教育者对着干,甚至公开滋事,导致更为不良的后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要尽量少用生硬粗暴的命令式语气,而代之以更人性化的口吻,充分调动受教育者情感中的积极因素来实现。营院里草地上要立一块爱护草地的牌子,“禁止践踏草坪!”,“请勿进入草坪。”“草坪青青,踏之何忍?”三种语言,则是一种比一种能有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对所提的要求给予充分的解释,来淡化受教育者的好奇心理。如现在一些学生热衷于上网,并迷恋于黄色网站,简单的硬性禁止只能使事情适得其反,进一步唤醒了大家对性的渴望欲和神秘感。因此学校各单位应通过适当方式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使学生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淡化大家对性的神秘感,并明确沉迷于黄色网站对大家身心的有害影响,这时候再提出要求则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也能较好的起到教育的效果了。
三、 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消除人格性逆反
逆反心理的诱发除了与教育者的可信度、教育的方法有很大的关联外,还与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有关。个性是影响逆反心理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内部原因,不同个性的人其产生逆反心理的难易与否和程度深浅也不同。个性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
1. 因材施教,消除气质、性格差异造成的逆反。不同气质、性格的人在逆反心理上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敏感、好动、反应快,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在其感到自我受到限制和禁锢时,他们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也容易消除;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的逆反心理来得快而强烈;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这种类型的人的逆反心理不易外显,可逆反心理一旦产生则不易消除;而抑郁质类型的人一般来说,较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就性格差异而言,在一定的情境刺激下,情绪型的人由于做事不善于思考,往往感情用事,行动中具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因此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逆反心理来得快而强烈;理智型的人,以理智来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志型的人,面对诱惑和困难经得起考验,但只要是他们认准的事也不易改变,所以他们的逆反心理一般较持久而且良性的较多。内向型的人逆反心理不易外显;而外向型的人往往显得张扬,追求个性,所以当他们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威胁时,较之其他人容易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属于独立型的人,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坚定的信念,自信,有号召力和组织才能,但是也容易把自己的意志和意见强加于人,并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其感到自由受到威胁的时候,逆反心理随即发生而且表现强烈。而性格顺从的人常常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也愿意按照别人的旨意去行动,在相同情境下其逆反心理的出现会迟缓和微弱得多。根据对上述气质和性格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个性特征诱发逆反心理的难易与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依据不同类型的气质、性格特征进行教育策略上的调整,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予以正确引导。
篇9
1.不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人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大部分学生在进人大学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顺利渡过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关,而少数大学生在矛盾心理交织作用下,陷人持久的不良适应状态,不能自拔,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不得不因为学习和身体原因而中途退学或休学。 由于生活环境的更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其所处的不是“理想”的现实,因而出现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软骨病”。一个人得了这种病,就永无出头之日。
1.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清高,独往独来。有的大学生好猜疑、多幻想。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是积极的亲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等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触,思维中充满着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
1.4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大学生在生活、恋爱、学习、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出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这种反应在正常人中也时有发生。
1.5苦闷心理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对如何保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贷无门,日常生活难以保障。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度日如年的苦闷心理。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下岗现象,感到将来找到称心的工作很难。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2.人际关系不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珑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表现比较普遍。同学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都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宿舍,由于个性、习惯、爱好、才能的差异,难免磕磕碰碰,而大学生好胜心自尊心强,如互不相让,就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僵化。人际关系不良常见于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他们性格上的不合群,使自己易在同学中处于不被理解、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精神压力。另外,还易产生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嫉妒心理、猜忌心理、闭锁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态。
3.情感脆弱
现在高校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学习上一帆风顺,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练,比较脆弱,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学业不理想,专业不理想,家境贫寒等问题,就会陷入苦闷、忧虑、质怒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脆弱的情感和缺乏耐挫力的意志造成部分同学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学习,严重的留级退学甚至个别走向犯罪或自我毁灭。而占据比重最大的则是男女恋爱造成的危机。大学生们心理简单而真诚,恋爱失败会使其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甚至使学习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极度的悲痛、忧郁、焦虑、烦躁等情况下,极易产生轻生自杀和做出莽撞的事来。失恋或单相思者,往往在精神上蒙受痛苦,有的将深情隐藏心里,形成一种痛苦和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调。
4.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不强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生理变化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兴趣广泛,活动面宽,思维活跃,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常落后于活动能力,因而导致众多的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和自己不够尊重别人的矛盾,交往与封闭的矛盾,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若不能及时调适,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焦虑、苦闷、惆怅、失望、压抑、自卑、懒散、强迫等情绪。
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中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更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整,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10
一、更新观念,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教育指导思想决定着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
1、明确政治课教学是为培养“四有”人才打基础的,它肩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的光荣使命。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才能教着“今天”,想着“明天”,提高教学的积极性。
2、要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愉快地获取思维方法。
3、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唯教师为中心的教法,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二、深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和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
三、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只注意知识的讲解,而忽视情感的交流是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师生这种情感的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矗。
怎样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首先,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的目光、大方的仪表,会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祥的基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新知识的状态,就必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之中,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理想环境。
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和友好有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友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矗这种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学生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热爱学生是师德的集中反映。
四、用教学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课是具有情感性、抽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诉诸于学生,使之入心入脑。
具体来讲:
首先,以开讲艺术萌发学生的求知欲。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讲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