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7:3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务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务管理论文

篇1

1、各分院各科室之间数据流通不畅。

2、教务处与各教学单位存在数据交换形式不统一、不科学、效率低下的现象。

3、现有的教务管理软件下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工作需要。所以如何更好的开发教务管理系统,以此来满足教务管理的当前需要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充分的运用信息技术,使学校信息运用将变得轻而易举,故此,信息技术走入高校管理已是必然趋势[2]。

二、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1、系统概述

本系统是一个作用于教务管理工作各项环节的功能性软件,是面向全校各教学部门使用的多模块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2、系统相关技术

本系统主要运用了.NET开发技术架构、ASP.NET开发技术、SQLServer数据库系统、C/S与B/S系统架构等相关技术。

3、教务管理系统的组成

3.1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教务管理活动中最基础工作,它由学籍信息管理、学籍日常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三大块组成。学籍信息管理是学生到校入学,根据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个人数据信息库,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家庭所在地、入学时分配的分院、专业、班级、学号、宿舍号等个人原始信息。学籍日常管理则是记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项情况,如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评价、奖惩信息、入党情况等。学籍异动管理主要是记载学生学籍状态的变动情况,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降级、转学等等。系统设置了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分院、专业、班级、学号等相关的关键字段,管理人员输入相关信息得以建立学生信息库,用来区分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为后期成绩登入、选课、评教做好相关基础数据。做了集中、统一管理,可避免数据重复,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

3.2考试管理

学校都是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生成绩来评估教学过程是否全理,如何改进和完善。考试管理主要任课老师出题,教务处组织考试、学生根据考试安排应考。系统设定考试时间、考试课程、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姓名、监考老师等关键字段,管理人员制定好考试信息,即可随机安排监考老师,学生上网查询考试时间,从容应考。

3.3教材管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所以教材管理要十分谨慎。首先由任课老师挑选出符合教学计划的教材,报教务处核准教务处向供应书商进行采购,课本入库后发放给学生,最后入库结算。系统包括教材选定、教材征订、教材发放、教材入库四大方面,设定课程名称、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版次、ISBN编号、单价、使用班级、订购数量等关键字段。教师填写教材书目信息,教务处审核,批量出成征订书目报送,教材入库都在系统上完成,做到数据统一,审核环节完善。

3.4成绩管理

成绩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凭据,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毕业。但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成绩,光看考试成绩是不够,就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日常参赛、评优评先等都纳入考核的依据,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客观的评价学生。系统设定课程名称、班级、学号、姓名、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总评、补考时间、补考考场等关键字段,通过教师录入成绩,系统即可按6:4的比例得出总评成绩,学生可在教务处公布成绩上查到自己的相关成绩是否合格、是否要补考、在哪补考等相关信息。

3.5选课管理

本校院校均采用学分制管理,而选课则是学分制的中心。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校期间修完足够总学分方可申请毕业,这校保证了学生学习了必须掌握的知识,又灵活地满足了学生自己的意愿,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学校公布开设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教务处汇总选课结果,公布未成功选课的学生姓名和不达标准人数的课程,让学生进行课程重选,仍未到人数下限的课程取消不予开设。系统设定了课程名称、课时、考核方式、任课教师、教室号、开班人数、选课结果等关键字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校园网的任何电脑上都能看到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选课,在教务处汇总后,再进行重选、补选,最后完成全校的选课活动。

3.6评教管理

为了更加公平、客观的考核教师,学校将评教管理进行改革,从以前由领导单一对教师评价改为领导对教师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教师自评相结合的模式。这样可以更全面、客观的对教师工作给予公平的评价,让教师从中找到问题,并合理的改进及不断的完善,以此来提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系统设定教师姓名、所授课程、所授班级、总课时、评分等关键字段。领导、教师、学生在规定时间上,在网上进行相关评比,教务处汇总,避免了手工评分的数据错误、缺失,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公正性,让教师更好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3.7教学计划管理

学校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的来设定总的课程安排、学习形式。二级学院根据总纲性的教学计划来制定大纲,并分配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授课计划。系统设定了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所在院部、年级、学分、学时、考核形式等关键字段,工作人员对课程的基础信息进行输入维护,二级分院再来创建教学任务,生成班级课表。

三、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促进数据信息的规范化、统一化,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教务管理系统建立起统一的规范代码,并且整个系统都使用同一个,保证信息的一致性、规范化。专人分级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数据准确性。

2、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易出错,不堪重负,而教务管理系统让工作人员从手工操作出解脱出来,大大减少了重复工作,减少了人为差错,共享信息资源,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3、统一了管理模式,促进教务信息的共享性

教务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完整地信息库,利用网络技术迅速、及时传递,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信息共享。

4、促进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

如何更好的操作教务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操作人员明确定位和分工,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去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教务管理系统的强大功能。

5、方便整理汇总、妥善保存

篇2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例如,牛顿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科学家,在高一一开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研究历程,从而消除了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了科学家与学生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同时,通过对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消除对已有物理知识来源的神秘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既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也受到物理学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可靠的、精确的、可重复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因此,了解物理学史可提高人们进行科学创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为研制放射性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平民法拉第",亚里士多德富有批判和怀疑精神等。这些科学家不畏艰险,不惜生命,不慕利禄,不怕权威,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高二年级"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通过讲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麦克韦等人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在有了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左、右手定则、法拉弟电磁感应、愣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三、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辉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论著作方面,《墨经》中对力学、光学的论述;《天工开物》中关于简单机械的记述;《梦溪笔谈》对磁角的论述,《论衡》中关于简单电现象的记述《考工记》中关于工程技术,声音传播的记载等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就是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在实用技术方法,更是举不胜举。指南针、地球仪、浑天仪、船闸、石拱桥、火箭等,都是我国最早发明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古代灿烂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密切关系,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阐明概念、规律。结合物理学特点,进行物质第一性、物质的运动性和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我们就可以把"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哲学观点渗透进去。

篇3

下面就编者对新大纲的理解谈谈教材编写中的一些考虑和做法。

一、教材的弹性和因材施教

新大纲根据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经验教训,将高中物理分为两类课程,并提供了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类物理课。我国幅员广大,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都一致,虽然便于实施,但仍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需要。教材要面对差异很大的各类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必须具有弹性,以便于教学中因材施教。

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必学内容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全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应引导学生首先扎扎实实将它们学好。选学内容不作考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为了保证选修内容的落实,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必须选讲一定课时的选学内容。选修内容可以扩展知识面,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同时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又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有利于因材施教。除了新大纲中规定的选学的知识点,教材中还补充了少量的选学内容。教材中的选学内容用*号标出。在课文、习题、学生实验中都编有选学内容。教材中设有“专题”,对某些问题作比较深入一些的探讨,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钻研。“专题”全部都是选学。“阅读材料”多是扩展知识面的内容,也具有选学的性质。

新大纲对知识点划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虽然教材是按照新大纲的层次要求编写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应该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课外自己钻研。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同样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学中“上不封顶”,主要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外主动地钻研,而不应一味地追求“讲深讲透”,任意提高程度。

与现行大纲相比,新大纲中“划线”较少,这是一个进步。所谓“划线”,是指对教学中一些问题的限制,如“不得如何”、“只能如何”等。现行大纲中作这些限制,有当时的背景,有些限制也是必要的。但是限制过多过细,会对教学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新大纲减少了一些限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按照新大纲的精神,教材编写中已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如现行大纲中关于图线的要求限制过死,新大纲不加限制。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强了图线,而又不作过高要求,以求学生能够逐步熟悉和运用图线。

总之,新教材力求掌握好教学要求和程度,增加弹性。建议在试教中能够因材施教,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循序渐进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述方式的选择,都充分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力和对物体受力的分析,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物体的受力分析没有单独列节,而是分步地提高要求。在第一、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一章只分析简单的受力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三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问题。第四章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总结物体的受力问题。

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绳的弹力和平面的支持力。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讲述摩擦力时,对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一开始只限于物体相对于静止物体(相对地面)的情形,而对比较复杂的情况不作分析。至于摩擦力作为动力的问题,则准备放在高中三年级的专题中逐步解决。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公式计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学习。大力和小力的问题需要深入理解,教材设有“大力和小力”专题,供程度较好的学生钻研。

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课本在开始讲述瞬时速度时,只给出最浅显的说法,即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继而以小字(选学)用极限的思想说明了怎样理解瞬时速度,供学习较好的学生课外钻研。对加速度概念,在第二章只要求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了澄清概念,在节后用花边框的形式将加速度与速度加以对比,以求学生确切地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到第二册讲到曲线运动和向心加速度时,对加速度的认识还要加以扩展。

第三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例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中一年级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中一年级要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一次到位”。“一次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对程度较好或较差的学生都是必要的。

三、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教材的叙述对于学生确切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它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材的叙述和对知识的讲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材的叙述注意讲清思路,力求简洁、顺畅。新大纲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切实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基础的一环。教材的叙述,特别是在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例题等方面,注意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力求思路简洁、顺畅,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概念,怎样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建立某种物理模型;使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弄清物理情景,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知道推理的过程;等等。培养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思路清晰,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希望教材的叙述能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教材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和掌握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注意了逐步“渗透”方法。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等,都在书中适当位置如“正文叙述”、“旁批”、“思考与讨论”、“小结”等以不同形式加以渗透或指点,建议教学中对此给予注意。

四、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就学习过程而言,只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在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讲述。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似乎“出圈”的,但有利于拓宽思路的问题,简单地以“不考”为由而不去涉及,容易挫伤学生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避免。这次新编教材,我们初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课本中设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其中提出的问题多是基本的问题,供学生钻研或讨论。弄清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明确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希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他们提出恰当要求,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并给以指导。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

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如关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列出,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预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些非主干知识,可以放在习题中解决,这样,不面面俱到,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如新大纲中没有列入“竖直上抛运动”这一知识点。但这一知识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独立习得。课本在“直线运动”一章的B类习题中安排一个有关的习题,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独立解决。

适时总结,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化,而且总结本身也是一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在一些重要之处,如物体受力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解法、静力学问题的解法等,都要求适时地进行总结。课本中有提示,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章后设有“本章小结”,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加以条理化,以便深入、概括地理解。

五、灵活渗透,扩展知识面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多次对中美学生的学习特点加以比较,指出中国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多,灵活渗透地学习少,应注意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这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一点,试着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步习惯于灵活渗透地学习。

有些内容适合用渗透的方式学习,一开始不一定要求学生有深入的理解,经过一段熟悉、积累之后,逐步有所体会,再加以总结提高。对知识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深讲透,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其实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本书对某些知识的讲法就采用了灵活渗透的讲法,对这些知识不专门设题,逐步渗透,逐步提高,逐步积累,适时总结,系统提高。如力的正交分解法,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应用很广泛,用起来也很方便,但课本不单独设节讲述正交分解法,而在第三章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采取渗透的方法来学习,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习得。又如熟悉“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对处理矢量的运算很重要。本书也没有单独设节,而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告诉学生需要先取一个正方向,以确定矢量的正负,然后进行运算。经过几次熟悉之后,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加以提高。为此,书中设有一个专题,讲述“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讲述,或者让程度较好的学生自己钻研。

对有些在高中阶段无法讲清或不能证明,但实际中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而且适用于变力,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等,则直接告诉学生,并说明它可以证明,但在高中阶段无法证明。学生知道这一点和不知道这一点是不同的。知道这一点,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时心中有数,另一方面,也给他们留下进一步钻研的念头。

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知识面越宽,越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地学习。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相比,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在不增加课时、不造成过重负担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知识面过窄的不足。

课本中设有“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属于扩展知识面的内容。灵活渗透的学习方式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学习,不必给出某些概念和术语的严格定义,让学生了解一个大意,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开扩了眼界,激发了兴趣,就达到了目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灵活渗透地吸取知识,并且跟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适当给予补充和指点,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其它课外科普读物。

本书的绪言改变了过去用长篇文字叙述的写法,用八个彩页以插图的形式对物理学的概貌、物理学的重要性作了说明,以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同时,也采取灵活渗透的方式,使学生知道一些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绪言中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不可能逐一向学生讲解,这是灵活渗透学习的一个实例。

六、加强实验

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本在编写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加强实验。

为了加强演示实验,课本中编入的演示比新大纲中规定的有所增加,对演示实验的写法更加醒目,在课文中用【实验】标出,希望在教学中按照要求进行演示。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有的演示实验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做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观察现象,提高实验能力,希望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将有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新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个数比现行大纲略有增多,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的比重已有所增加。课本中编入的学生实验比新大纲规定的又增加了“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选做)”两个。实验要求注意分出层次:前几个实验分条写明“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有的还给出填写数据的表格;以后的实验不再这样分条写明。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课文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本中设了“做一做”栏目,介绍简单易做的小实验。既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希望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小实验。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七、安排好练习和习题

安排好节后的练习和章后的习题,是编好教材的重要一环。这次教材在习题的编排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

教材中的练习题更注意了题目的针对性。每设一题必须明确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面大,突出重点,力求每道题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练习题的数量较现行教材略有增加,一般来说,节后的练习为3~6个,章后A类题为8~10个。

教材更加注意了练习题的编排层次,以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而设,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综合题少,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

章后的习题分A、B两组,题目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A组为必做题,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B组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希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掌握。

题目的内容更注意了联系实际,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学技术,注意有现代气息。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联系实际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一个好的传统,新编教材努力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传统。

八、注意形式活泼

一本好的教材,应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完美的。本次课本编写中我们朝这方面做了努力,注意使形式新颖、活泼,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版式上,采用16开本,并在每页的一侧留出一列空间,放置插图、旁批或留给学生利用。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出了较为宽阔的空间。

在栏目的设置上,以有利教学为原则。为了突出重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不同的内容;在演示实验、重要的公式和定律下,铺设彩色衬底,力求形式活泼、醒目又不“喧宾夺主”。

篇4

教育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舞蹈这门人体艺术将被更多人认识、接受、认可,并喜欢。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初学舞蹈时,幼儿只知一味的模仿,几周一过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启发、开导,从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室时,就要让幼儿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更是舞蹈宫殿。要在形体美上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能力,如芭蕾手位的延伸就是一种美,这就要求幼儿带有一种希望的追求的情感在做,感觉自己的眼前多么宽阔,就像包容了整个宇宙。耳朵里听着动人的音符,这多么富有诗意!这不就是以美带情,以情带舞吗?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幼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幼儿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将幼儿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或者舞蹈造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舞蹈示范、舞蹈欣赏、边歌边舞、音乐反映、模仿与想象、组合与成品舞蹈编排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全身的多种器官,在提高兴趣、注意力的同时,更强调了大脑高度的集中去支配身躯,以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而且一系列优美的动作,丰富的队形变化等也促进了幼儿舞蹈记忆力的提高。

幼儿舞蹈犹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的心灵,我们要仔细洞察孩子美丽的童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质朴情感。广泛收集、提炼他们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幼儿舞蹈的基本素材。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舞蹈才会被幼儿喜欢和接受,幼儿舞蹈教学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完善。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将不断加强各方面的训练,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进一步加强舞蹈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篇5

在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模式中,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并完成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和学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贯穿于整个财会管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在财会管理教学中既扮演着主体角色有扮演着课题角色。财会教师通过备课并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财会管理教学活动中,和老师的教学内容形成良性的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探讨和交流,建立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财会管理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更能较好的掌握财会管理的各项技能,特别是对于学生财会管理实操的提高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互动式教学已经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并应用在高校财会管理教学中,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财会管理教学采取互动模式的有效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高校财会管理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是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多种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课过程中,准备真实的会计凭证、账本、单据等材料,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边教边学边做,积极互动。能够正确的采取互动模式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同时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也不尽相同,只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课堂进行层次性导入,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2.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氛围。互动式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良性的互动,打破传统的你教我学的状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开展互动式教学,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在高校财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解惑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更能身心放松,遇到问题敢和老师积极进行交流,独立的表达自己观点并在出现分歧时敢于与老师进行探究,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水平,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提高学生财会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力。3.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校财会管理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能力,集声音、文字、色彩、图像于一体,营造适合学生认知活动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加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了联想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美妙、动听的音乐效果,把学生带入人之所想、情之所至的境界,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和记忆规律,使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了高校财会管理课堂教学中。在高校财会管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财会管理互动教学模式中进行辅助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只要多媒体使用的恰当合理,就可以极大的渲染和烘托财会管理的学习的氛围,给学生以更直观的财会管理学习享受,使师生和生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地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对高校财会管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对财会管理知识的掌握以及财会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提供条件让学生真正走到企业,教师帮助学生切身体验财务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学生普遍存在上课状态不好,有迟到、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有一定关系,目前的课程大多数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内容,往往应付了事。汽车营销财务管理课程并不例外,同样在内容上也缺少与职业实践直接相关联的岗位技能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所用之间脱节。所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走进企业,比如联系汽车4S店。教师应该真正的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转为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具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实际工作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直观的体验财务管理流程,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三、结语

篇6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统筹规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新体系,由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区域内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规划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指导区域内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协调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立体化设计。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同层次校校合作,同层次国际合作,同层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确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办法,毕业生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确保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篇7

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要使我们的认知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本文想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见,以供研究讨论。

一、目前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看来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

解题时又急于对得数,凑答案。并不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

这些学生的作业,日常都还整齐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常此以往,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高中物理“难”,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

这种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依赖老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教法的改革入手。

二、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敢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填写出选项符号就行了。但有的任课教师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举一个类似的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对选择题、填空题不仅进行解析,我们在试点班中还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让他们始终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出求解的思路和根据,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设问质疑。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

3.检测和小结。

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也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1)用学过的磁通量ф来回答ф、ф/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ф=?0。

(2)3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深化ф是否“零”现象和条件,为E∞ф/t作准备。

(3)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老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的练习题。

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主动想问题,而不是旁观的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因每一步都有科学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ф、ф、ф/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

因此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作出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同学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一步要求会使用楞次走律。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绝大部分内容和时间的支配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材料上,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是起着监控和调度的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做到保证双向反馈的沟通,并能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准备处理好突发性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遵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条基本原则,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篇8

(一)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社会学、计算机学科、经济学、机械学、管理学等,同时也涉及到各行各业,如仓储业、工商、金融业、海关、零售业、税务、海陆空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复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术语,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各种物流设备、技术,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并且涉及到各方各面。

(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过于抽象

在物流管理课程中,由于涉及到很多学科及各行各业的知识,因此,存在部分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增加学生对其的理解难度,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并且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而对于很多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当物流管理课程中出现微积分学、运筹学等理论知识时往往遇到颈瓶。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物流教学的现实重要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的兴趣

总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源泉,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究其本质。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活跃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神经的兴奋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传递多样化。

(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种灌溉式教育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严重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查询相关物流方面的资料,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与理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师生与网络媒体技术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物流管理知识制作,如PPT制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管理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互动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教学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的范围过广,故其相关专业概念与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较为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盘点、分拣、出入库、配送、流通加工及装卸搬运等作业流程,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建设一个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在这个实训基地中可以让学生操作相关系统软硬件设备,如电子标签拣货、第三方物流软件等,使学生身临其境,真真正正得到相关物流管理技能锻炼。

(四)有效地解决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可以地解决相关实践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发现问题,并利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在总结教训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一)健全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顺利应用的前提与基础是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因此,应健全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建设,主要有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两大方面内容。加强对物流管理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管理实践活动当中,进而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应做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规模齐全的资源库,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还应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多利用资源库进行课件制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物流管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应加强对其业务及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物流管理型人才。此外,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相关物流行业的探究与分析工作,确保掌握最新物流行业动态,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技术。

(三)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主动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物流管理模式探究活动当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例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明确每个项目目标及相关任务,按照相关步骤开展(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与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管理的有效性掌握。如开展“物料采购计划与组织”项目式教学模式教学时,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辅助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紧绕项目任务制定相关项目计划并予以实施,明确物料管理与采购管理目标,构建有效的物料管理与采购组织结构,制定合理的物料采购计划,做好相物料与采购成本分析,完善相关细节工作内容,通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进而牢固并掌握好“物料计划与采购管理”相关内容。

(四)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也反作用于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可以采用“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指每门专业课的课内实践与学期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物流实验中心软件实训、单元实训、典型物流企业参观实习、综合实训等。)进行教学,该模式主要突出整个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训目的,基于工作过程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根据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重组、整合、程序化。分散式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知与行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散式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而集中式实践教学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的一种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四、小结

篇9

关键词插入法;近似直边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时间价值原理正确地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为此,财务人员必须了解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材插值法(也叫插入法)是用下述方法来进行的。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财务管理学》P62对贴现期的。

事实上,这样计算的结果是错误的。最直观的判断是:系数与期数成正向关系。而4.000更接近于3.791。那么最后的期数n应该更接近于5,而不是6。正确结果是:n=6-0.6=5.4(年)。由此可见,这种插入法比较麻烦,不小心时还容易出现上述错误。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公式法来进行插值法演算,效果很好,现分以下几种情况介绍其原理。

一、已知系数F和计息期n。求利息率i

这里的系数F不外乎是现值系数(如:复利现值系数PVIF年金现值系数PVIFA)和终值系数(如:复利终值系数FVIF、年金终值系数FVIFA)。

(一)已知的是现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利息率(也即贴现率)之间是反向关系:贴现率越大系数反而越小,可用图1表示。

图1中。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年金现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的图示略有不同,在于i可以等于0,此时纵轴上的系数F等于1),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大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利息率即为i。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小的系数记作F,其对应的利息率为i。

(二)已知的是终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利息率之间是正向关系:利息率越大系数也越大。其关系可用图2表示。

图2中,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某种终值系数。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小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利息率仍记作i,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大的系数记作F,其对应的利息率即为i。

上面两图中,二者往往相差1%,最多也不超过5%,故曲边三角形ABC和ADE可近似地看作直边三角形。

二、已知系数F和利息率i。求计息期n

(一)已知的是终值系数和年金现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计息期间是正向关系:计息期越大系数也越大。可用图3表示。

图3中。F表示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终值系数或年金现值系数,F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小于F的那个系数。F对应的计息期即为n,查表所得的另一个比F略大的系数即记作F。其对应的计息期为n。

(二)已知的是复利现值系数

那么系数与计息期间是反向关系:计息期越大系数反而越小。可用图4表示。

图4中,F表不根据题意计算出来的复利现系数。F1为在相应系数表中查到的略大于F的那个系数,F1对应的计息期即为n1,那么还有另一个比F略小的系数即记作F2,其对应的计息期为n2。

同理,当n1和n2无限接近时,近似直边三角形ABC、ADE为相似三角形,则有:BC/DE=AB/AD

在图3中即有:F-F1/F2-F1=n-n1/n2-n1

在图4中则有:n-n1/n2-n1=F1-F/F1-F2

据上面两式均可求得:

n=n1+F1-F/F2-F1(n2-n1)…………………………公式2

三、内部报酬率IRR的计算

内部报酬率(或叫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决策常用指标之一,也采用插值法来计算,其原理等同于时间价值中利息率的计算,只是因变量由终值、现值系数转变为净现值NPV。其计算原理可在图5中得到反映。

这里,i1<i2,且二者之差不超过5%,这是在实际计算中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在测算净现值时。先试用一个较小的贴现率,求得的NPV远大于零,于是就再选用一个大得多的贴现率让NPV小于0,之后也直接套用公式3来计算IRR,这样虽然省事。但误差较大,有时候会影响决策。因为此时曲边三角形不可以近似看作直边三角形,后面的推导也就不成立了。理解了这一原理,一般就会注意两次试用的贴现率之间差距不要太大。其标准就是不超过5%。

以上三个公式均是以较小的变量(i1、n1)加上插入值。可以称为加法公式。公式中分式部分即插入值。其分子、分母的被减项都是较小变量对应的系数或净现值,这样对应记忆快捷准确。加上三者结构一致,记住一个即可举一反三,非常方便。

这三个公式均是以较大的一项(i2、n2)为起点,减去插入值,可以称为减法公式。分式中分子、分母的被减项均是较大变量对应的系数或净现值,也是对应关系。

篇10

一、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所有的教学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传统教学方式的讲课方法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结构和理论,然后用例子和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阅读、音像、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传递具体事实、原则、系统技术。

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授课的意义受到极大的限制。因为对于资历较浅,尚处于成长期的经理和执行经理来说,事实、原则和技术只是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的一个次要部分。许多商界人士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工作,经常必须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信息的前提下,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作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需要培养工作技能,工作信条和工作方法。事实上,经理人知道些什么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决定成败,决定成败的是到底怎样思考、怎样判断和怎样行动。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尤其是案例教学必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收的授课型教学法更加有效。

(二)案例教学方式对传统方式的突破。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管理经验或某种假想的情形,是案例学习的基本要素。财务管理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大多数都用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或是情况诊断,或是决策研究,或是二者结合。诊断的案例又叫评价案例,描述了经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可以了解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描写管理成功的案例,可称作“解剖学”式案例;描述失败的案例可看做是“病理学”案例,把一系列案例组织起来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特定的管理抉择和管理风格是有效的。

另外一种通行的管理案例是决策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这类案例经常提的问题是:应该做什么?与现实决策相似的是,这些案例提供的决策相关信息也不完备和不完全可靠,因而不能单单通过系统规范的分析技术来得到答案。许多案例把诊断和决策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要分析情况,还要给出行动方案。

案例教学的另一基本要素是要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和分析案例的责任感并对其观点进行评论。案例教学中,导师的角色是促进讨论而不是写正确答案,即使学生有正确答案,也不应轻易表态。

二、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优缺点

管理教育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积极的教育方式必定成为管理教育方式发展的主潮流,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AccountingEducationChangeCommission)在第一份公告中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应该界定和解决那些需要利用多种信息来源的非结构性问题。许多会计学教师把这一公告视为是更多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一种号召和呼吁。

案例教学有以下优点:

1.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案例教学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信仰:即管理绝不仅仅是对现有分析技术的吸收和简单应用。案例教学导师深信教育应当能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

2.个性化学习。案例要求学生对其所面临的现实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个人观点基础上进行学习。案例教学对成人教育特别有价值,而且在管理人员培训中占有支配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职人员培训时,学员都有丰富的工作经历,能够在这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3.记忆深刻。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因而较易为学生接受,并且一旦学懂之后,将比来自讲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4.增强充分利用时间和处理模糊性的能力。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怎样管理自已的时间,怎样处理模糊性,不得不在很紧张的时间内,在缺少完备信息的前提下作出判断并形成可信赖的行动方案。

5.锻炼沟通的能力。案例讨论有助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劝说、玲听等与人打交道的技巧。

6.开阔视野。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厂商的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这种接触能增强学生在面试和工作初期的自信心。

7.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学生发觉准备案例比起准备抽象的阅读材料更加有趣,案例课堂讨论也比参加讲座更为有趣。寓教于乐,教学效果必然更好。

但案例教学并非万灵药,也有许多限制:

1.相对于有些形式的学习是低效率的。有许多知识通过讲授可以更高效率地学习,有些学生对案例讨论的最初反应是:“为什么你不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知道什么,只要你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就可以做下笔记并学习到这些知识点。”有些知识是能够很好地整理编写的,任何课程教学都不能单单采用案例教学就可完成,有时老师讲解某些材料并布置相关的阅读资料,能够有效地传授具体的理论和技术知识。

2.当所要学的东西是一种个性化的,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的时候,案例教学也可能失效。这时,老师不能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卢学生不得不独自与自身的洞察力的限制作斗争,并尝试从自身的经验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

3.案例教学通常要求导师和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只有双方的投人才能够达到学习的效果。没有投人就不可能学到知识,学生常常会发现自已的想法在与别人讨论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正是学习过程的标志。

4.案例教学法有时会便一些学生望而生畏,很难思考并参与全班讨论,因而更喜欢恢复到传统的被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但是案例教学的优点是十分突出的,案例教学法在美国纽约Baruch商学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角色

准备与参与案例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处在商界人士的位置,模拟其处境,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环境,学会采取某一种立场,学会决断,作出决定。这种决定一般有三类:决定做什么,不作决定即认可现状,决定不作什么。

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准备和参与,案例准备各个不同,准备案例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每个人都完全不一样,但从一般过程看,

又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1.阅读案例。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学生应先粗读案例,获得基本信息和对间题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关图表里给出的信息;再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提供的数据、信息和事实。可能的话,还应进气一步阅读和查找导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2.进入决策者的角色。在掌握案例的各种细节与数据之后,应把这些数据加以组织整理,过程中必须实现角色换位,即以决策者身份考虑问题,以便联系各个细节,也有利于深入分析。通常应考虑以下问题:

①案例的主人公是谁?谁必须来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他的优势何在?面临怎样的压力?成功或失败会带来什么结果?

②公司从事何种业务?产品性质如何?需求状况如何?突出优势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是相对弱小或相对强大?什么方面弱小?什么方面强大?

③公司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目标的战略是什么?公司的营销、生产、财务政策分别是什么?财务报表表明的财务政策和财务状况如何?

④公司在追求既定目标方面做得如何?存在什么优势及不足?这些可以从杜邦分析体系得出判断)。

3.定义问题。管理人员最普遍的陷阱是认为手上的事情是最重要的,而忽略其他更重大的问题。举例来说:一种产品出现现金短缺,经理可能看重的是怎样融资,但问题的关键都可能是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所以定义问题时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想当然的假设条件,抓住最关键的问题,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分析案例:抓住问题的关键。案例分析最主要的是判断,而非在一系列既定的假设基础上进行计算,计算只有用来说明观点时才有用。计算是相对次要的,重要的是必须站在决策者角度,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前提下对一些假设条件作出判断。判断是深入分析的基础。分析时应注意抓住主要问题,避免过分拘泥于细节,案例分析的类型有以下凡种:

①综合分析(Comprehensiveanalysis)指出关键问题,作出判断并推荐备选方案,同时用定量定性分析来支撑结论。

②专题分析(Specializedanalysis)不对案例作全面分析,而集中于案例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问题,某一备选方案作深入分析。

③引导性分析(Ieadoffanalysis)事先预计讨论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做好准备,适时提出这些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

④结合性分析(Integratinganalysis)用案例之外的统计资料、数据、事实、个人经历甚至一个小幽默来证明自己观点,丰富主体分析的内容与方式。

5.采取立场。深人的分析是为了得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应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推荐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并用分析来支持观点与方案。

6.课堂讨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他人的观点,并接受别人的观点,案例讨论就注定要失败。学生基于以下原因应该积极参加讨论:A.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B.让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基于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认识水平和个人偏好得出的结论,也许会显得苍白无力,讨论可以使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C,锻炼从业能力。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力大致取决于个人三方面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案例讨论将使你的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建议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积极争取发言。

7.分析报告。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一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

四、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案例讨论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讨论。例如,重新把讨论集中到某些尚未深人讨论就被忽略的关键问题上,或指出某些更加敏感的事件,或鼓励大家认识某个学生分析的前提假设,或在大家都不以为然的时候赞同某个人的意见引起讨论。有时,教师总结一下案例讨论的结果,甚至针对与案例有关的资料作一个简短的演讲,所讲的内容与经验结合起来,使在课堂上枯燥无味的讲授重新具有活力。

教师应该做的主要工作是:1.了解案例的数据、事实细节,并熟悉相关的材料;2.事先进行周密的教学准备并有一系列问题用来引导讨论;3.讨论时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4.有效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5.控制课堂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表达出来。同时,使学生的讨论激烈但又富有理性,比如要制止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尖锐又要真诚、相互尊重等等。

教师应该注意似下两点,否则可能导致讨论失败:

1.避免成为讨论的+心。教师的评论应该通常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继续。投影等方式应该尽量少用,因为这样会使讨论集中到投影的内容而忽略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其他因素。

2.除了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之外,要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因为如果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学生往往会不加分析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也许本来也同样正确甚至在他们的假定和个人观点基础上会更加有说服力。

五、结论:案例教学是过程而非结果

学生应该把案例教学看作是自身所掌握知识和商业判断能力的一系列测试。科学问题和工程学问题具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财务管理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实际上很难说有“正确”的答案。问题关键是要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对案例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内容,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学的内容。

注:①有些教师把用来证明某些观点或理论的例子(如某一特定公司抓目的计算或具体的回归分析)标榜为“案例”。但这是一个概念错误,因为它的推理过程仍然是演绎式的而与归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