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0:5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调控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调控论文

篇1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语:心理障碍;恐惧心理;客观原因;场地原因

体操课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作为一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而重点开设的运动项目。经常进行体操运动可以促进肌肉、骨骼、韧带和内脏器官的发展,增强各器官功能,并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然而,由于体操动作复杂多样,难度较大,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之场地设备的不完善,在训练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各种运动心理障碍,尤其是在教学和训练过程的初期,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如不及时帮助学生克服相应的心理障碍,则不仅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运动损伤事故。

一、心理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在体操教学中,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性格方面:①内向,不爱活动。②天生胆小,不敢做动作。

(2)情绪方面:②情绪低落。②情绪过于激动。

(3)教师方面:①教学方法不合理。②保护措施不当。

(4)场地器械不好,无保护措施。

二、害怕、恐惧心理的表现

1.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存在着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一遇到练习此项目时,便寻找种种借口,予以逃避。

人的行为是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对某种运动项目存在着畏惧心理的学生,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初学阶段,练习时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气,总是往后站,唯恐老师让自己做动作。

2.对自己的行为能力缺乏信心。对完成规定的技术动作顾虑重重,对困难看得过多、过重、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情绪低落,信心不足,害怕实践。

3.完成规定动作多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进行的。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有时也能完成一些规定动作,但多是在老师或同学的逼迫下进行的,有的是为了完成学业,通过考试;有的是为了自尊,想在同学面前争口气;还有的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地完成练习。

4.生理和心理因素出现异常。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学生会发生一系列动作、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用力不当、出现多余动作、心率加速、呼吸困难、思考能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出虚汗、尿频、血压升高等。同时,在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异常,如:思维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

三、对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外在表现的分析

练习者自身的主观因素:

(1)性格方面:①不敢上高器械,不敢做旋转、空翻之类的动作。②由于某一次练习过程中或在其他学习高难度动作时不小心失误受伤或是由于看到其他同学练习的失误,从而在心理上留下不良的影响而产生消极情绪。

(2)身体方面:①由于身体疲劳因素产生害怕心理。体操在其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体力和思维紧密结合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掌握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身体要直接承受运动负荷。负荷的大小对人体生理状况影响很大,当运动负荷所要求的机能能力与练习者具备的机能能力不相适应时,人体生理就会产生不适感或痛苦感。②另外,运动损伤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典型例证。运动损伤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能状况,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感。某些特定的损伤(如跳马的摔伤)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对某特定动作环节的深刻恐惧和牢固的条件反射,致使同一损伤在同一环节中频繁出现。

篇3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篇4

[关键词] 网络学习行为; 研究向度;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引 言

研究网络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角度讲,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约因素,建构网络学习行为的认知向度和分析模型,能够深化对网络学习行为的认识,提升网络教育质量。在实践层面,有关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成果不但对网络学习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教学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利于给教师提供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和手段,从而便于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实施教学调控和进行工作反思。为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有关网络学习行为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对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向度进行梳理,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或参考。

二、文献概况

目前,国内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分析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利用书面调查或网上调查等方式获取行为信息,然后利用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Spss、Amos、Lisrel等)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进而研究网络学习者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由于学习者的个性因素、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对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行为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有着显著影响,相当一部分研究对网络学习者的内在特征给予了关注。如陈丽(2005)等人以经典的学习风格理论及相关测量量表为基础,构建了适合本土学习者特征的网络学习风格三维模型;[1]彭文辉(2006)等人以行为科学和活动理论为依据,在深入分析网络学习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网络学习行为模型,以表达网络学习行为在类型上的多样性和级别上的层次性。[2]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缺乏对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有效监控是造成当前网络学习质量较低的重要原因,利用技术手段建立监控反馈系统,能有效地提高网络学习质量。

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以“网络+学习行为”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搜索到相关研究论文93篇。其中,研究生学位论文29篇,期刊论文64篇。综合分析这些文献能够看出,国内目前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学习行为的本质与特征的研究,研究者试图回答网络学习行为是什么的问题,以及网络学习行为具有哪些本质性特征;二是研究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这类研究多是以网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基础,探讨影响网络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三是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控机制研究,研究者试图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和学习处理技术,评估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发展程度以及学习策略等,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提供学习反馈和指导,建立网络学习行为监控的策略和工具。在数量比例上,研究网络学习行为调控的论文较多,有39篇(约占42%),专门针对网络学习行为本质与特征的研究不多,所占比例不到20%,其余主要是关于网络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发表的时间来看,大部分文献集中于2008年到2011年间,说明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在最近几年呈加速发展趋势。

三、网络学习行为本质与特征的研究

界定概念便意味着采取某种特定的研究取向和特定的行为理念。关于“网络学习行为”的严格界定和合理运用,目前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行为本身的模糊性、不精确性以及不确定性令人难以把握,也存在人们对网络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因素。因此,界定网络学习行为较为棘手。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研究者对网络学习行为的解释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取向:

(一)远程自主向度

与传统的学习行为相比,网络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心理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导致网络学习行为表现出许多新特性,如“行为环境的虚拟化与开放性、行为控制的个性化与自主性、行为技能的科技性、专门化等”。[3]这些特性要求学习者需要具有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因此,网络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自主学习行为”。[4]

(二)学习活动向度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教师教学行为设计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学习者在某种动机引导下为实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总和。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研究从行为的实践过程属性和网络学习特征分析入手,将网络学习行为定位在活动层面。例如,余倩(2007)在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的群体性学习行为特征分析的研究中,将网络学习行为界定为“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主动地运用和调控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活动”。[5]

(三)交互作用向度

有研究者认为,活动、行为与操作是三个需要进行区分的概念,不能等同看待。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行为则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而操作则是用来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操作本身没有自己的目标。基于此,有研究把网络学习行为界定为“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与学习环境的双向交互过程”。[6]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是由学习者自己控制的,控制能力的强弱受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篇5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

【关键词】数学美感很强 数学学科 知识结构的内在美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1 用数学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奇异的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艺术的美,作用美等。作为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感。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引导学生审视数学之美,要注意揭示和挖掘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他最喜欢的老师所任的学科,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教的课感兴趣,作为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有一种敬佩感,只有教师教的好,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学的好。教师除了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外,在教学中教师教态的自然亲切、语言的精练与幽默、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简明工整,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丰富的知识等都能激发学生对该学科情感,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激情的调控。学习与激情度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知识点难度与学生激情度的需求量相反有关。对于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平心静气地去学习;对于难度小的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应设法对学生的激情“ 加热”,使之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最终达到“ 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3 运用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师的学识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对学好当前的课程,而且还对学生一生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 七巧板”时,先用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使学生从“ 要我学”转化为“ 我要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篇6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体系 效果测评 大学

一、问题提出

1980年代以后,世界教学研究领域发生了“范式转型”,“让教学变成研究,让教学变成生活”的思潮蔚然成风。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第11条,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通过教学与研究、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经验和能力,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使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教学[1]。长期以来,尽管研究性教学在高校中开始全面实施,并已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由于高校教师的师资、研究资源等方面局限,以及大学教育评价机制存在偏差[2],大学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完善,效果亦不理想。

综观我国有关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的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评价体系的建构兼顾了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采用了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手段,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3-6],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少数定量结果的支撑仅体现在问卷采集或不同来源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与测评尚无涉及。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核心理念是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故而,学生主体的学习效果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主体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态的优劣、学习效果的好坏是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与技能、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研究性教学测评体系,通过对比研究性教学过程实施前后的定量监测数据,调控指标体系的因素、权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研究性教学效果测评体系

研究性教学的本质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思维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理念、态度、方法、工具等渗透和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阅读理解、实践动手的水平,最终达到提升其创新能力的目的。基于学生学习效果测评的研究性教学效果定量实测体系建构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方面入手(表1),通过不同心理测评量表╈的数据采集,测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印证相应不同的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优劣。其中:

表1:高校研究性教学效果评测体系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紧密联系、互为因果。选用学习动机测试量表测量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前后的学习动机水平,对比实测数据,评测研究性教学效果。该量表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5个因子,32道题目,根据测评得分将学生动机分为较强、一般、较弱等3个等级。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都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2)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方法与技能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自我监控能力,属于学习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选用学习方法与技能测试量表有效地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方面的优势和缺陷,结合研究性教学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将有效改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该量表包括学习方法与技能、复习方法与复习习惯、阅读习惯与技能、对学习的态度、记笔记与写作文等5个方面,36道题目,从为学生自身调整和教师的指导训练提供思考。

(3)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 learning)的概念来源于成人教育领域,Gulielmino认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是能自行引发学习,具有自我训练的能力、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信心,能应用基本学习技巧,安排学习步骤,并利用时间完成学习计划的人[8-9]。选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在于探讨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该量表有主动学习、消极学习、有效学习、喜欢学习、开放学习和终身学习等6个因子,55道题目。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是研究性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志,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关键。

(4)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10],与学生的认知、动机、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11]。心理健康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诸多方面,是伴随终身、始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选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合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用于测量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不同收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业情绪。SCL-90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共10个因子,分5个等级,90道题目;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包括羞愧、焦虑、气愤、兴趣、愉快、希望、失望、厌烦、自豪、放松10个分量表,采用5点评分,88道题目。积极的学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是研究性教学培养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

三、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

(一)教学模式

大多数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教师通过创造一种适宜的认识和合作环境,启发学生自主探求学科的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12]。美国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较早注意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 PBL)的生命力及其在教育领导发展领域中的应用价值[13]。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创设了最早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游戏竞赛法[14]。辛迪(Cindy E.)指出 PBL 是一种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提供终身学习技能的教育方法[15]。埃德尔森(Edelson D.C)等提出通过课程设计进行探究教学的方式[16]。乔伊斯等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也提出了“小组学习”、“团体探究”等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17]。

研究性教学有别于授受式教学,打破过往一味传授、填鸭式地教学模式,试图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要求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教师将研究的思想、方法、学科进展引入教学活动,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开展;学生积极参与研究,以研究带动学习,形成科研思路,培育思辨精神。研究性教学的效果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之中,以研究为学习的切入点,在研究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度调动学习动机水平,围绕指向明确的科研命题,从特殊到普遍,逐步提升学习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业情绪,良好调控心理健康程度。以学生适宜的学习效果作为合理的定量指标,实时监测、反馈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切实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改善。

(二)教学过程

研究性教学通过发展人的观念来解放人的精神生命,把师生合作创造知识视为教学过程的本质[18]。要求学生的观念与教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18]。研究性教学过程以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提升为前提,高度与学的过程,以教师的研究性“教”为投入,能动地产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能力强的研究者。

教学活动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实验(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从观测教学效果的角度入手,研究性教学应突出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从课堂理论教学、课外自主学习、课程项目设计和学术讨论等四个环节,构建效果测评机制,有效调控研究性教学过程(图1),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将由各种实测量表构成的效果评测体系得到的数据,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依托SPSS数理统计平台,进行整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定量采样结果,反馈于相应的教学对象、教学环节,用于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动机,锤炼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学习方法和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

大学是学生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首要阶段,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研素养积淀的第一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探究式教育模式,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启发式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坚韧的科研品格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已有对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4,6,19-22],主张秉承全程性、多元性、多样性、发展性的理念,兼顾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不同主体,包含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力求客观、合理、有效,真正推动大学研究性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高校研究性教学意图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贯穿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不同教学阶段的数据采样,依托学习效果测评数据,构建合理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表2)。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4个层次,测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的前期、中期、末期的3个时点数据,对学生单体、群体等2个层面的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全面评价,用于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调控。

注:数据采样选用北京辅仁淑凡软件平台。

╈心理测评量表采用北师大辅仁淑凡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测试平台。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Hjsk2012-70);三亚学院教研项目(syxyjy110403)

[参考文献]

[1]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李斌.对研究型教学法的一种比较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3): 69-70

[3]徐丽萍.试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92(4): 48-50

[4]郭晓云.略论高校研究性教学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8(4): 264-266

[5]王秀华.高校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2(2): 91-95

[6]余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11-115

[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学与出版社,2000,第359页

[8]Gulielmino L M. Self-direct learning readines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workplace: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1977, 163:303-317

[9]黄水,陈文锋,傅小兰.中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性量表的结构和效度[J].心理科学, 2007,30 (1): 148-150

[10]Pekrun R, Gortz T, Titz W, et al.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 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2, 37(2):91-105

[11]马惠霞.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L.W.Aadenaon.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Elervier Service Lid, 1995

[13]布里奇斯, 海林杰著.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导发展中的运用. 冯大鸣等译.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4]Stevens R J, Slavin R E, Farnish A M.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n Main Idea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1,83p.4-5

[15]Cindy E.Hmelo-Silver.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3: 235-266

[16]Edelson, D.C., Gordin,D.N.&Pea,R.D.1998.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through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desig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8, 391-450

[17][美]乔伊斯等著.教学模式.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18]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8-60页

[19]陈小鸿.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内涵、评价与管理[J].高教与经济,2008,21(3):7-11

[20]孟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1]辛志成.论研究性教学[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7

1.考察活动。每学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2-3次考察活动,可以到工厂、学校(实验室)、野外,可以听厂史、校史、科学发展史,可以采集标本,观察自然生活(污水处理、大气环境、风土人情等)。

2.介绍学习方法。请名人(可以是家长)、校友介绍使用或提倡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研讨会。凡听一次或交流一次均需写自己的学习体会。

3.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可以请专家或老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和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一些激动人心的新发明、新创造、新工艺、新成就。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小制作和小发明的过程。

4.写学习病历。学生考试出现了较大错误,便由同学自己写一份学习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治疗疗程。

5.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学生学习拖拉或马虎,就请学生自己写一审判程序:原告、被告、律师、法官都是自己一人。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

6.写心理诊断书。学生犯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便让学生自己写一份心理分析说明书,写清楚事先、事中、事后心灵中新我旧我不同的斗争过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能力。

7.智力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效率感,开展经常性的背短文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音乐比赛、记忆竞赛、猜谜竞赛、成语接力竞赛、论文答辩会、法庭辩论会、数理知识即时测验比赛等。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这些比赛可以利用班会课作为总结、交流)。

以上5个类别要做24件事,必须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同,并作出更具体的规定。计算一下,除轮流做和学校其他活动溶合在一起做的事情以外,每天需每位学生用自习或课外支付的时间只有写观察日记(15分钟)统计“三闲”(2分钟),将新知识连接到知识结构上(各种预复习约35分钟),练字(10分钟)4件事,加上各科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1.5小时,这样,总计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如果每天有一节自修课,加上中午再用50分钟,回家只需1个小时就能完成。双休日可以完成每周写的读后感或散文或小论文,以及每学期必做和不定期做的有关作业。一般只需要半天时间(特殊的除外),显然学生是能承受得了的。

六、教育教学活动要点提示

(一)文科教学:重在拓展

1.请记住:贵在吸引,重在感染,效在出奇,妙在有新,旨在强化。

2.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启发学生质疑、析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

3.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4.和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拓展。

5.少一点教师命题,多一点学生的自由发挥。

6.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拓展知识、拓展想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拓展的翅膀。

7.尽可能把教材内容活化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急切想弄懂的问题联系起来,领悟做人做学问的真谛。

8.引导学生从个人需要上升为社会需要,而学生的社会需要心理的提升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理科教学:重在探索

1.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讲清知识点形成的全过程。

2.着重向哲理升华。

3.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

4.习题不在多,但求精彩。提倡多练习: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习题,使学生有所总结、发现、创造。

5.指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学习方法,经过加工,成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思维方法。

6.进行问题研究,指导学生练习写科学小论文。

7.理科课堂教学重点应是探索知识规律、探索知识学习方法、探索知识的深刻性。

8.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必要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掌握实验的全过程。

(三)活动教育教学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1.创造一种气氛,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人来看待,使他们受尊重,并作为活动小组的一员受重视。

2.使每个学生懂得自信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进行尝试,只要可能,允许学生作较长期的尝试。

4.对学生的新奇念头和想象力给予称赞和鼓励。

5.营造学生展示其修改特长的自由环境,以激起学生更充分的探求,竭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压力。

6.鼓励学生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

7.让学生大胆设计、主持教育(班团队会,新闻会、答辩会等)活动。

8.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和要求要学会做到耐心倾听、观察和保持沉默(不急于表态),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和学生交往要和蔼可亲,切忌粗暴训斥。

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示要点(四步十九环)

(一)启动求稳求实

1.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养成良好习惯,而不能“心血来潮”。

2.学生每天要做的事,轮流做的事、每周要做的事,只要求做到,对于字数、速度、内容、表达方式不作任何要求。

3.对于自学要求(预复习等),要视学生个体实际情况而定,可降低知识台阶,只要能做到,就算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

4.这一阶段要绝对防止“原地不动”或“忽冷忽热”。

(二)逐渐加快速度

1.开展“今天的自己要胜过昨天的自己”活动。在经过一两个月左右的慢而不停的自学训练后,学生的自主学习犹如每天无需思索就无意识地要洗脸、刷牙一样,养成了习惯。这时才能研究速度问题,也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和规范。

2.加速期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倾听并帮助学生分析,并设身处地地想学生的困难,调节学生的心理,从而把企图拖拉的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巩固习惯养成

1.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1)针对学生个人心理及学习失误等障碍,由学生自己填写“心理诊断书”或“学习病历卡”。心理诊断书和学习病历卡上醒目地写上告诫的话:“请记住: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就会创造出成功的人生”和“医生相信:你会准确地找出病因,充满信心,获得成功”。

(2)针对犯有错误的同学,由学生自己填写“个人法庭审判记录”。原告、被告、律师、法官均由学生本人担任。在“个人法庭审判记录”上也醒目地写上告诫的话:“法庭相信:你是诚实、有信、要做真人的学生。”

(3)定期更换座右铭。

(4)定期进行自我总结。

(5)每天统计“三闲”数字:“(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

2.学生间互控形成制度。

(1)定期评选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最好最差的学生。在“班级日报”上公布。

(2)组成互帮互学小组,帮助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3.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作用。

努力使学生每一小时都在预定的、有效的控制之内,即使旅游、娱乐也不单纯是游玩、而是渗透德育和学习内容,如写游记、感受、体验、三言二语的“收获”等。

(四)良好习惯形成

1.见到老师、长辈问好问安的习惯。

2.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

3.关心他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习惯。

4.敢于面对现实、表现得不卑不亢的习惯。

5.大胆提问题、大声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习惯。

6.别出心裁,事事都要亲自动手做一做的习惯。

7.观察、思考、评论社会热点的习惯。

8.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习惯。

9.喜欢读课外书籍和查找工具书、解答疑难的习惯。

篇8

关键词: 自我调控 负性情绪 自我损耗 工作记忆

一、前言

意志是人的心理最有力且最神奇的能力,包括选择和自我调控。进来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操作会消耗资源[1]。当人们抑制自己的反应,他们随后的控制和积极回应行为会受到损害,即使是一个表面完全不相关的活动。这表明一种类似于体能的资源被用于自我调控的过程,当个体的这种资源被消耗时,个体就处于自我损耗状态。

然而意志也会受到人的情绪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冲动性人格特质者或有行为失控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人格障碍患者,在负性情绪下会表现出更明显的行为控制缺陷症状[2],这表明个体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产生影响。另外,研究显示,积极情绪能够补充自我调控系统的先前损耗[3]。那么,相对于正性情绪对意志损耗的积极作用,负性情绪是否是截然相反的呢?也就是说,负性情绪是否会在自我损耗下对人的意志起到削弱的作用?在这方面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

先前的一些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会降低人体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降低活动效率,使得个体的执行功能受损。如,负性情绪会对高中生工作记忆广度有负面影响[4];长期的负性情绪也削弱个体的执行功能,如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执行功能有损害[5]。另外,消极情绪不利于创造性的产生。创造性涉及新产品或者新方法的产生,因此该过程很可能涉及克服习惯、常规及其他自动反应。消极情绪限制人的注意,使人的反应刻板化、僵化。相比之下,积极情绪赋予自我以力量来克服标准化、习惯化及其他非创造性的思维模式。Saxena以高中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创造性和负性情绪(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Gazzaniga也指出抑郁、不愉快、焦虑等负性情绪都阻碍创造性问题解决[6]。因此,负性情绪下的个体通过自我调控克服自动化反应的能力可能受损。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通过情绪图片诱发被试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考察情绪对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研究假设,当发生资源损耗时,相比中性情绪(即无情绪诱发),负性情绪下被试的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完成得更差,而积极情绪下被试的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完成得更好。

二、情绪与自我损耗对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

(一)方法。

1.被试

被试为60名本科生(男生31名,女生29名),平均年龄为21.12岁(SD=1.84),视力正常。

2.材料

色词Stroop任务刺激分为色词不一致(词语呈现颜色与词义不一致)、一致(词语呈现颜色与词义一致)、中性(词语本身不带有颜色含义)三种条件,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书写,对应按键F、G、H、J,要求被试忽略词语含义,快速准确地对词语的颜色作反应。损耗组被试完成不一致和中性色词辨别,控制组完成一致和中性色词辨别。不一致和一致任务分别含有80试次,中性任务含有20试次,刺激随即呈现在白色背景的屏幕中央。任务开始时,屏幕中央呈现黑色注视点“+”1000ms,随后呈现刺激项目3000ms,期间若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则自动跳到下一试次,若被试没有反应,则在3000ms后跳到下一试次。刺激随机呈现。正式任务开始前有练习。

工作记忆测验任务,采用经典的点阵运算广度记忆任务。该任务中,被试首先判断点阵式运算是否正确,并作出按键反应,F表示错误,J表示正确;之后记忆5×5网格中黑点的位置并回忆。所需回忆的黑点的个数表示记忆广度,从两个依次递增为六个,每级广度各3次,共15次任务。计分时,等式判断正确,且相应点的顺序和位置完全回忆正确才得分,否则不得分。

积极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选自中国人脸情绪图片,并请30名大学生(男生14名,女生16名)进行再评定。评定后积极情绪图片的愉悦度和唤起度分别为7.57,5.40;消极图片愉悦度和唤起度分别为2.97,6.18。

3.程序

实验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损耗操纵,即3个损耗组进行一致的色词Stroop任务,3个控制组进行不一致的色词Stroop任务。在第二阶段,通过情绪图片分别对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诱发相应情绪。指导语呈现后,出现十字注视点(3000ms),然后呈现情绪图片(8000ms),随后是空屏(3000ms),然后屏幕上出现“?”(6000ms),被试按照1―7级对情绪的唤醒度作评定。每张情绪图片只呈现一次。在情绪诱发后采用Grove J.R编制,祝蓓里1994年修订的简式心理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对被试进行情绪状态测试。对照组在第二阶段作10分钟休息,在休息后完成POMS量表。在第三阶段所有被试均进行工作记忆广度测试。

实验采用装置为IBM PC电脑,分辨率为1152×864。采用SuPerlab2.0版软件编写实验程序和呈现刺激材料。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致谢并给酬劳5元。

(二)结果与分析。

1.损耗任务的有效性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损耗组反应时(M=847.23±184.09)和控制组反应时(M=708.05±169.73)差异显著(t(28)=-3.004,P=0.004),且损耗组的被试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组的反应时,说明损耗操作是有效的。

2.情绪诱发的有效性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积极情绪组与消极情绪组的情绪纷扰总分差异达到显著(F(2,57)=32.571,P

从被试自我报告的情绪来看,消极情绪的诱发是有效的,然而,积极情绪与中性组似乎没有差异,但由于量表测量的外显性,不能排除内隐的情绪诱发对资源的影响的可能。

3.情绪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

变量,进行2(损耗条件)×3(情绪操纵条件)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损耗组与控制组(未损耗组)的工作记忆广度差异显著(F(1,54)=20.304,P

损耗条件与情绪条件的交互作用显著(F(2,54)=6.108,P=0.004)。对损耗条件与情绪条件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如图1),无论是在中性情绪条件下,还是在消极情绪条件下,损耗组与未损耗组的工作记忆广度差异均显著(t(19)=-6.591,P=0.018;t(17)=-14.511,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另外,在损耗的情况下,不同情绪状态下被试的工作记忆得分差异显著(F(2,54)=8.111,P=0.001)。而在非损耗的情况下并非如此(F(2,54)=0.424,P=0.657)。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损耗的情况下三种情绪下的工作记忆得分两两差异显著(t(19)=5.991,P=0.031;t(17)=5.784,P=0.049;t(16)=11.775,P

三、讨论

自我调控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心理特质。Baumeister认为,自我调控依赖于一种数量有限的能量,且该能量使用之后会出现损耗,导致个体随后的自我调控任务的失败[7]。前人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够补充自我调控系统的先前损耗。而在认知领域,尚未有关于消极情绪对自我调控系统先前损耗影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自我损耗条件下消极情绪对个体的认知活动的影响。

(一)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本研究得出,自我损耗降低了个体的工作记忆广度。根据自我损耗模型,个体在自我损耗状态下,可用于新的执行控制任务的心理能量大大减少,表现为个体的工作记忆广度明显下降。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执行控制的神经机制有了进一步了解。Mario Beauregard和Johanne Levesque等用fMRI技术考察情绪的自我调控机制,发现让被试者看片段时,性唤醒激活了右侧杏仁核、海马等边缘系统,然而抑制性唤醒则激活右侧额上回以及右侧前扣带回等脑区[8]。D.J.Sharp,V.Bonnelle等用fMRI技术、停止信号任务(Stop Signal Task)发现,前额叶的辅助运动区在反应抑制中起了关键作用[9]。也就是说,自我损耗现象可能是由于对反应的抑制占用了额叶的资源,导致额叶的执行控制功能受到影响。

(二)负性情绪对自我损耗的加剧。

在资源损耗的情况下,积极情绪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源损耗,消极情绪加剧了资源损耗。对于负性情绪对损耗后的自我调控的影响,有以下一些解释。

首先,消极情绪对于高认知资源的执行控制任务本身具有负性影响。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种系在发展过程中,个体在面对威胁、危险情境的适应性生理反应。这种紧张的应激状态使个体迫切地产生应对危险情境的行为,缓解应激,如愤怒引发攻击,恐惧引发逃跑,厌恶引发远离。个体通过这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得以逃脱危险,因而消极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适应性意义[10]。当诱发消极情绪的威胁性或危险性刺激出现时,个体的资源被高度占用,注意范围变窄,思维容易陷入被动刻板。相关研究表明,消极情绪确实损害个体工作记忆、破坏执行功能、耗费注意资源、污染认知作业。因而与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下工作记忆广度成绩更差。

其次,根据任务转换理论,消极情绪不利于自动化反应的控制。一般的自我损耗任务都需要个体做出自控反应,抑制优势化反应,如Stroop效应中要抑制色词语义的自动化加工,报告色词颜色的控制加工。这个过程需要任务转换。由于积极情绪下个体更偏好新的刺激和信息,故减少转换损失,促进任务转换;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更不能够打破旧的刺激―反应联结,仍然固守优势化反应,因而损害了任务转换[11]。因而自我损耗下,消极情绪加剧了自控能量的损耗,从而削弱了工作记忆广度。

也有一种解释是,情绪调控可能优于了其他的自我调控任务。处于消极情绪时,个体对情绪的本能调节会得到自动化优先,因而占用了其他需要自我调控任务的资源。故消极情绪下,个体的自我损耗后的工作记忆任务完成得更差。

(三)局限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验证了自我损耗对个体空间工作记忆广度产生削弱作用的假设,然而由于本文中情绪测评环节采用被试主观评定,可能不能准确地反映被试的情绪反应。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皮肤电等方式更好地收集被试的情绪反应。

另外,对于情绪对于自我损耗资源的影响的内在机制仍有待探讨。消极情绪对自我损耗的促进作用是否是人脑对情绪调节相对于其他执行控制的优先作用所致?如果是,那么情绪调节与其他执行控制是否是独立的?还是只是消极情绪对于执行控制功能造成了损伤,相反积极情绪促进了执行功能?那么情绪对于执行控制的影响是如何实现的呢?未来研究可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四、结语

本研究表明:(1)自我损耗会降低个体的工作记忆广度。(2)在资源损耗的情况下,积极情绪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源损耗,表现为促进工作记忆;消极情绪则加剧了资源损耗,表现为工作记忆广度的降低。

参考文献:

[1]Dianna M・Tice,Roy F・Baumeister.Restoring the self:Positive affect helps improve self-regulation following ego deple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7,43:379-384.

[2]辛勇,李红,袁加锦.负性情绪干扰行为抑制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心理学报,2010,42,(3):334-341.

[3]袁东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4]程族桁.消极情绪、认知评价倾向对高中生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河南:河南大学,2009.

[5]曹燕翔,姚志剑,谢世平等.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执行功能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4):217-220.

[6]卢家楣,贺雯,刘伟等.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2005,37(6):791-796.

[7]袁东华,李晓东.自我损耗:关于自我调控的一种能量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7-144.

[8]Mario Beauregard,Johanne Levesque,et al.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 Self-Regulation of Emotion.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1,21:165-170.

[9]D.J.Sharp,V.Bonnelle et al.Distinct frontal systems for response inhibition,attentional capture,and error processing.PNAS,2010:1-6.

[10]王艳梅,郭德俊.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心理学报,2008,40,(3):301-306.

[11]王艳梅.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篇9

一、心智技能的内涵特征及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

(一)心智技能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大类。程序性知识是办事的一套操作步骤。 程序性知识又分两类,一类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称为智慧技能(心智技能);另一类为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后者又称策略性知识。[2]R.M.加涅认为智慧技能是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用来对内调控的,因而在R.M.加涅理论中,智慧技能的定义就是“运用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3]

R.M.加涅的女儿E.D.加涅,提出程序性知识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中一个就是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与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只适用于特殊领域,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作文心智技能属于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

至于心智技能的特征,还得从前苏联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观点说起。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理论方面主要受前苏联的影响,心智技能方面主要采用加里培林的观点,他认为智力活动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地完成的。我国的著名学者冯忠良先生认为,这种说法并没有确切反映智力活动的主要特征。他把心智活动的特征归为三点:第一,就活动的对象说,是一种观念的活动。第二,就活动的进行说,它是在头脑里,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地完成的,具有内潜性。第三,就活动的结构说,智力活动具有简缩性。[4]并且他认为智力技能指的就是这种智力活动的方式,基本表达了他对心智技能的看法。

我国学者吴庆麟根据对大量资料的研究,归结出心智技能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这类知识的动作速度极快,在启用它们时人几乎豪无意识;具有惊人的准确性,它们几乎总能产生正确的预期铜佛;人对于这类知识一般缺乏控制;人们一般不能对这类知识作言语描述。[5]他的理论比较具有概括性。

(二)心智技能在写作过程中的意义

作文心智技能关系着学生作文产出方面的问题,是学生能否顺利写出作文的关键。写作是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技巧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活动,既综合地体现了学生的水平,同时又对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理所当然成为了考试的重点内容。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给予大量的作文技能指导,还通过让学生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来进行熏陶,然而有时事与愿违,还是会有一些学生写出的作文不能达到要求。这就涉及到了心智技能,也就是说学生虽然掌握了作文的规则,实际操作却还不行。心智技能与陈述性知识不同,它需要大量练习,熟练了才算掌握,因此学生如果没有真正掌握作文方面的心智技能,他也许能够在理论上滔滔不绝,但却不能在指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因此,这便要求教师除了讲授作文陈述性的知识,还要注重心智技能的培养训练。

心智技能的培养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注重心智技能的教学更偏重于学生内在的学习,更能让学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二、心智技能在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我国学者冯忠良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他把心智技能形成分为三段:1.原型定向,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2.原型操作,即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6]其实从表面看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大致和这三段论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讲述写作相关知识,然后学生开始写作,最后评讲。然而这套方法的实际效果却不佳,也一直以来受到批判,原因何在?主要是没有体现出心智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过程,教学没有给学生知识内化提供指导,也没有针对性地分阶段进行训练。

在写作教学上,教师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文心智技能的指导上,注重训练。首先,应找到能表现学生写作过程中头脑里看不到的思维过程的原型。这个原型可以是权威专著上的,也可以凭教师多年经验归结,当然专著的原型可以更科学些,然后进行原型模拟,也就是摸拟原型对学生一步步进行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前苏联心理学家兰达,就是原型的最初的提倡者。作文教学设计可以根据科学的原型,把综合训练与分项训练相结合来进行。

(一)综合训练

关于中学生写作原型,我国学者韩雪屏就提出了一个较为细化的写作内在结构:计划――构思――转换――执行――调整。计划阶段:形成动机、认识语境;构思阶段:确定主要内容、搜索记忆信息;转换阶段:记下语义初迹、提炼中心命题、编织命题网络;执行阶段:认真选择体式、规范书写字句、严格遵循行款、正确使用标点;调整阶段:检查失误、修正谬误、润色文句。[7]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此原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写作课进行作文综合训练的教学设计。如在第二个步骤“构思”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确定的作文主要内容及大脑中搜索的可用的相关材料,如议论文写作中想用的实例、理论等,都写在纸上,然后进行讨论。第三个步骤“转换”,让学生写出文章主旨,列出作文提纲。总之,让学生把动笔之前在大脑里发生的事情外化,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写作前的计划。写前做充分的准备能让学生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二)单项训练

也就是说作文课以单独的项目作为单位进行教学。单项训练可分两类,一是按韩雪屏提出的写作内在结构,进行分阶段地练习,如:一堂课只练习计划和构思,另一堂课只练转换。另一类是按中学阶段要练习的作文文体来练习,按文体作文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各个文体又可以分别分为若干个项目,如议论文可分为解题部分、绪论部分(首句、首段)、本论部分(句群的逻辑结构、常用论证的九种方法、内容与结构层次)、结构部分(内容、尾段和尾句)、议论文的过渡、结构列纲、检查修改。这些都可以作为单项进行训练。在单项训练中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步骤是:(1)讲解。讲解每一项的定义、特点、公式、例子和注意事项。(2)讨论研读。讨论与本项有关的范文、词语。范文、词语应尽可能地具有代表性,让学生体会该项的特点。(3)练习。按教师的作业要求进行半独立或独立作业。作业可以上完一项就进行练习,也可以是上完几项再一起进行一次性练习。作业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在当堂完成,内容不需太多,达到目的就行。(4)讲评。按单项要求进行讲评,可师生共同讲评,只要符合本项要求即可。(5)布置作业。课后可布置作业,适当增加练习率,能促进学生的熟练程度,达到自动化,以形成相应的技能。这主要是课堂教学步骤,课后教师还可敦促学生平时多按单项进行积累,多做笔记多练笔。

三、结语

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等于“授之以渔”,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学习独立性。由于心智技能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如今已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要真正把作文心智技能的培养落到实处,还任重道远。

注释: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皮连生.智育概论――一种新的智育论的探索[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04,41-49.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08,129.

[4]冯忠良.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04,112.

[5]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8,92.

[6]冯忠良.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

[7]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韦志成,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

[7]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冯忠良.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9]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0]皮连生.智育概论─―种新的智育论的探索[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04).

[11]韩雪屏.言语能力结构与言语心智运作[J].高师教育研究,1994.

[12]刘电芝.智力技能的新认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4).

篇10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生 情绪智力 培养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智力测验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未来是否成功,后来证明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情绪智力理论认为,情绪智力比用传统的智商测验测出的认知智力在预测人的成功时更有价值,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成功更多的与情绪智力有关。对于大学生而言,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成功、心理健康的因素远远不止智力,还依赖其它因素[1],情绪智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1.情绪智力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智力理论的发展,实践智力、社会智力等逐渐出现,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更为智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0 年 Salovey 和Mayer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2],经过几次修正之后,Salovey 、Mayer等人在2004年提出了新的情绪智力模型,将情绪智力分为感知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使用情绪以更好的做出决定的能力、理解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四个方面[3],这一概念理论较为严谨,概念相对清晰,为更多研究者所采用。1995年,Goleman发表《情绪智力》一书,认为情绪智力应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五个方面[4],这一概念因其所涵盖的内容太多又太过宽泛而受到了批判。Bar-on于1988年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他编写了《情绪智力手册》,在该书中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对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情绪智力不仅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5]。到目前为止,虽然许多研究者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定义,阐述了它的内涵,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可否认的是,情绪智力在决定人们是否成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对情绪智力的梳理和分析,从能力范畴来界定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大学生情绪智力是指能合理地认识自己、他人及社会的情绪,并正确评价这些情绪和理性调控自己的情绪,影响或改变他人及环境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生活更幸福,学习和工作更有效并最终指向成功的一种能力[6]。情绪智力是人的诸多能力中的一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结构体系,它包括对情绪的觉知能力、评价能力、适应能力、调控能力和表现能力。

2.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和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群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群体性是指大学生一般主要居住在学校宿舍,过着集体生活;独立性是指多数大学生远离父母和亲人,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二是存在过渡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一个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的时期。上面的这些特点,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复杂多变,缺乏稳定性。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急躁,情绪表达不太适当,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较弱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活动效率[7]。所以,大学生容易出现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

对于民族院校而言,生源更加多样化,学生面临更多的情绪问题。一是民族院校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进入大学后,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负担过重,经济上的困难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走进学校的农家子弟难以安心读书,使他们心理压力增大,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二是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改变过去的习惯来适应新的学校人文环境,如果适应能力有缺陷,长期处在不适应的状态下,心情压抑、情绪低落,不懂也不会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逐渐会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产生[8]。三是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语言,进入学校后需要学习汉语、英语等课程,这从客观上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学习上的不适应让他们产生学习焦虑,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3.民族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有研究认为,相对于智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多而言,情绪智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提高。戈尔曼指出幼年和青少年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成年后培养也来得及,从而为渴望成功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并指明了道路[9]。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3.1学生应主动培养情绪智力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人际交往、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生应加强自我认识的训练,从我与人的关系、我与事的关系、我与己的关系中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才能和局限、长处和短处能够客观评价、坦然接受,不要过多地抱怨和谴责自己。同时也要在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并尽可能地做一些领导和管理的工作,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3.2注重用好大学特有的各种资源

在全校开设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相关的公选课,如“情绪管理”课程、“情绪智力教育”课程等,向广大学生普及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运用各种媒介宣传和强化心理健康理念,组织开展与情绪智力相关的培训、辅导与讲座,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更加明确和掌握情绪智力的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情绪智力对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加强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实现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运用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觉知情绪、评价情绪、适应情绪、调控情绪和表现情绪的能力。

3.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情绪情感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情绪表达和管理的技能。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应保持心情愉快,情绪饱满,表情热烈而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轻松友好,学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得到感染和激发,从而表现出积极愉快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具体事件的分析与评论,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情绪的体验与处理的经验[10]。

3.4坚持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民族院校大学生在经济、见识、学习、经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对一些大学生而言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地域差异、民族文化差异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心理问题、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教育方式等具体方面,不同文化区域和文化群体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也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确立人生目标、恋爱交友、设定发展方向等。由于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急剧变化,情绪躁动、内心冲突的特点十分显著,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调节和寻求专业帮助,会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切实行动,不断提高学生情绪智力水平,积极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大学生情绪智力、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2] P.Salovey & J.D. Mayer.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Cognition,and Personality,1990, 9:185-211.

[3]Mayer, J.D., Salovey, P.,& Caruso,D.R.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15:197-215.

[4]D. Goleman.Emotinal Intelligence.Bantam Books, USA,1995:P.43-44.

[5]Bar-On,R.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technical manual.Toronto: Multi-Health Systems,1997.

[6]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与实测.硕士论文.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3.

[7]袁文萍.情绪智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应用.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76-78.

[8]吴萌.试述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及培养; 《才智》,20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