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5:2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障碍分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素质教育受到人们普遍重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1],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2]。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3]。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有“从贮存的记忆材料中去提缺题设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4];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5]。
3.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解决数学问题所遵循的某种思维格式和惯性。不可否认,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等。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具体地讲,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①“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②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③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④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⑤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⑥学法指导不够,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头;等等。
二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数学教法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6]。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幢,“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7]。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8]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三到”,即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9]。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10];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健康
当从小学进人中学后,由于所学的课目增多了,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起小学来又不同了等等,中学生可能一时还不太适应,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适应,甚至为此而产生苦恼、厌烦、抑郁等情绪表现,就说明中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实质上就是指在心理上存在着的一种障碍,它扰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塑造。这种障碍有轻有重,轻的如心理上的某种困惑等,它不会太大地影响学习、生活,也很容易解决。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正确分析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有利于我们对疏导教育更为科学的认识。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调节、自控能力差和情感反常。主要有:(1)激越式。即情绪高涨,易激烈,易冲动,喜怒无常,受到刺激后,情感引发反应失调,常常出现某种异常事件。(2)低弱式。情感脆弱,情绪低沉、焦虑、恐怖、怕这怕那,一遇到外界打击,精神就承受不了,就会出现意外现象。
2意志障碍。意志障碍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主要有:(1)意志缺乏。行动放任自流,办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缺乏主见和长远的眼光,谁说都信,别人给他出坏主意他也干,很容易上当受骗。②意志倒错。意向矛盾,目的与行为相违背,明知不对,硬要坚持,多在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表现相违背,明知不对,硬要坚持,多在无意义、无价值的事情上表现出顽强的固执。
3.智力障碍。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智能活动上的不协调和低能。主要有:(1)记忆障碍。记忆亢进、缺损,记忆力衰退,好遗忘,考试焦虑,学习成绩低下,厌倦学习生活,对前途丧失信心,悲观厌世。(2)思维障碍。思维贫乏,判断、概括和推理能力差。虽然学习刻苦,但学习成绩仍很差,这样的学生往往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自卑感也较强。
4.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内在的不协调,即在一种或几种人物特征的强度上超过了正常范围,出现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主要有:(1)偏执人格:表现为异常固执,自我批评过高,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在学习、生活中我行我素,无所顾忌,经常与老师、同学发生摩擦,人际关系紧张。(2)人格。表现为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相矛盾,总以相反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从社会的消极方面找出自己错误行为的根据。别人什么都不对,只有自己对,什么者晴不惯,经常与学校、老师对着千。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思想上,心理上有一些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学习上的压力过大,就会经常出现心理失调。例如:有的学生有上进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差,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经常为自己的学习问题而苦恼,有压抑感,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
重点中学的学生(包括一般中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老师、家长提出过高要求,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很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二)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调节能力所限,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
对自己的体态发育泡括生理缺陷)的疑虑而产生的心理困扰。如个子过矮、过高、身体过瘦、过胖以及面貌方面的缺陷等。在与异性同学接触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如在异性同学面前不知所措,想接近又怕接近;对某个异性有朦胧的爱的表露;正常的男女交往被人误解或受到指责而感到委屈;分不清友情与爱情而纳闷;个别同学因情感发展不能用理智克制而陷人早恋;有的同学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引诱发生性失误而在心理上陷人困境,严重影响了学习等等。
(三)对环境泡括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引起的心理烦恼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特别是走进新校之后,学习、生活进人了新的阶段,环境有了新变动,有的人由于适应不良,产生了心理烦恼。例如:有的初中生进人重点中学之后,由于自己不再被人认为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容易产生失落感乃至自卑感。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欠缺,往往由于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产生烦恼。有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心理闭锁性增强,与家长产生心理隔阂并为此而烦恼。
三、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健康指导
(一)加强中学生自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具有三大功能;一是治疗功能,就是尽早发现有偏常心理和偏差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二是预防功能,就是有预见地帮助学生应付可能出现的事。三是发展功能,即发展个人潜能。如果我们努力对中学生心理障碍在以上三方面探索,相信学生心理品质定会有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也会有一个飞跃。在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人手:一是建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二是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这种形式十分有利于与青少年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于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三是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当前的中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设也势在必须,无论高中、初中,青少年学生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口中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是一种现代的趋势。
(二)注意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推进学生心理健康
实践证明,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意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评价方式,懂得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代社会,它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并能在生活中做到。要正确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冲突,相互谅解、忍让克制,决不能任性和感情冲动,让孩子感到温暖。
篇3
论文摘要: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或教师自身修养问题,使学生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文章对其形成的原因及调控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一般而言,体育教育总是和身体发展密切相关。它强调的是对学生健康体魄的塑造,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忽视。同时由于学生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进行某些具有一定难度或危险性的学习时,经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或降低心理障碍是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其中男337人,女113人。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90年代以来与之相关的论文几十余篇。全面了解了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2. 2. 2问卷调查法
参照心理健康卫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 - 90 ),引用杨剑博士的健康自评问卷部分内容,设计体育课心理障碍调查表。通过随机抽查方式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人数为520人,收回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87%,其中男337人,女113人
2. 2. 3实验测试法
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六项数据,并通过对各抽样学生的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评分,得出体质总分、身高标准体重分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分数等六项反应学生体质状况的等级分数。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体育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因其特殊性,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较多,其外在表现也是比较多。
3.1.1学生生理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1.1.1身体机能差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生理因素
从调查表中看出(见表1),不少学生对自己的体质不是很满意,体质需要提高,由于体育课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有健全的肢体来完成,如果身体能力不强,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势必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 1. 1.2运动体能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生理因素
在体育课中,需要通过肢体的相互配合来做出一些动作技术,动作技术的好坏主要通过肢体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来完成,因此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在上体育课时,心理压力大,产生心理障碍。从调查表2中可看出,学生在力量、速度、柔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学生需要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3. 1. 1. 3对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内容知道,体质和身体素质越好,心理负担越小,产生心理障碍的程度越小,反之,心理障碍就会越大。依据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身高体重指数分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体质总体评价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稍胖体重者归为及格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六项原始成绩经过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3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的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学生的某一指标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5 %和25 %。体质状况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学生在进行某一项动作技术练习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增强学生体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3.1.2心理因素造成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1.2.1心理失衡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加上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就业等各种压力下,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扭曲,人格结构平衡感失衡,出走、自杀、自惨现象严重。在体育课中表现为上课孤僻不合群,讨厌体育教师,僧恨或嫉妒比他好的同学,不愿与学生一块练习。
3.1.2.2学生情绪障碍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心理因素
调查显示,认为学习体育动机不明确(消极)中完全符合占22%,较符合占22%,由于学校引导方向以及教师自身素养,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其在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对前途认识迷茫,无所适从,产生消极的不良心理,更没认识到体育对自己终身的重要性,普遍存在一种轻视心理,上体育课故意请假、无故缺席,即使上课,情绪也不高,不愿主动练习。调查中,认为体育教材应该有所突破中符合占83 %,本人认为教材的设置应以省编教材为蓝本,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对学生有吸引力、有兴趣、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使其终身受益。
3.1.2.3学生认知障碍也是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认知障碍是指人们在思维、记忆或注意等心理活动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认知障碍。调查显示,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学习动作技术时,其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存在问题,有些学生能较快的理解某一技术动作要领,却有些学生较慢,因此正确对待学生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在记忆、思维、注意等方面的能力。
3.1.3人际关系不强是影响学生心理障碍的另一因素
人际关系是覆盖面很大的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产生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调查中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个性心理、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导致学生社会较往能力差,比较闭塞。在体育活动中表现为神情冷淡、练习消极、不合群,集体项目不热心参加,交际范围比较窄,不善于言辞,受到其它同学冷淡,久而久之,更加自闭。
3. 2体育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控对策
3. 2. 1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体育智力、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及体育技能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要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首先就要对他们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身体能力、运动保健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从而真正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然后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校的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当负起责任,给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建立合理的锻炼计划,同时学校应积极配合体育部门提供较好的资源设施。
3. 2. 2结合体育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的安排上,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外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拔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身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精神,让学生充分感受集体的力量,要学会与队员分享快乐、一起承受失败,使学生有良好的心态。
3.2.3建立教师队伍评价体系,抓好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体育教师在课中充分体现主导性,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要强。学校要做好考评、奖惩机制,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学校教师的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使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体育素养和心理素养,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 2. 4加大体育投人力度,建立体育俱乐部。
俱乐部是建立在体育课、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它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他们有计划、有目的、有发展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其既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相当有利。
4结论及建议
4. 1学生躯体机能和运动机能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因之一,同时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学生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建议体育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篇4
论文提要: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寻求改变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现状,产生症状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和效果。结果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方法很多,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环境,采用治疗措施虽然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但难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应用运动的方法,通过健身的途径,间接达到改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结论采用有氧运动的锻炼方式,能够达到改替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同时,锻炼的方式灵活,内容多样,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心理障碍,是因心理因素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不能在最佳状态下做出正常的应答反应。简单的说,就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大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生长发育都处于基本完善的阶段,但是心理素质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即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状态尚不稳定,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复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不单要考虑在学习过程取得优异成绩,还面临着就业的困扰,造成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及其成因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达到25.39%,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已经达到30%,北京市16所大学1978年-1987年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5%和64.4%《中国教育报)报道某省在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Q. - 90抽样调查中,结果表明:40.18%学生有强迫倾向,34.4%的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优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去年,该省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是1996年的3倍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材的突出因素。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目前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很多,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也有各种见解:有认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障碍、性心理的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温室效应”与择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冲突;宗教信仰、对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所采取的防御形式、正性生活事件数目等;环境变迁的因素、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困扰因素、重要的丧失与心理健康、冲突与选择、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我国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家庭的影响、高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薄弱;先天与后天身心素质和影响、自主要求与依附心理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煎熬、家庭期望值过高、重要关系的丧失、交往需要与交往困难的矛盾、性的困扰;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世界观、人生经历、恋爱与性、校园与周边环境。本人长期从事高校的教育工作,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及与大学生的辅导员长期沟通,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基本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环境的变迁、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困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薄弱、个人消费观念的偏差。其中,遗传和就业的困扰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因为大量的扩招和教育体翻的改革,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极端严峻;而影响心理素质的神经类型遗传度高达以上。
二、大学生心理阵礴的表现及危容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类,有把大学生心理障碍归纳为:神经症状、人格障碍、学习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适的障碍、情绪障碍、神经障碍、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有孤僻型、自卑型、自大型、幻想型的;有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智力障碍等,归纳起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以上心理障碍单独或合并表现为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注意力分散、痛苦、恐惧、失眠等心理疲劳及自杀和杀人的倾向等。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害性:(1)影响身体素质:由以上症状分析可以知道,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有的甚至引发躯体症状,如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动过速、头痛、腹泻等,焦虑症引起的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它们严重阻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健康发育;(2)影响技能的获得和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知道,不同的心理障碍危害程度不同,但他们都引起大学生感知、记忆、注意功能失调,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的甚至因此而被迫辍学。另一方面,各种心理障碍都引起情绪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如攻击型人格、畏缩型人格等;(3)影响群体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心理障碍患者一般具有敏感、优郁、易激怒等特点,所以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群体中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不利于和谐的集体生活。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对策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以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肌肉的收缩可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肌肉向大脑传递的信息就多,大脑的兴奋性就高,表现为人的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有愉快的心情,很难产生心理障碍。
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与学习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般多数采用运动疗法:身体锻炼对心境的积极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治疗作用,能强化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可能产生负效应;把"理障碍分成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疑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采取不同的运动疗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有认为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协调人际关系、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体育运动能促进人认知的发展、促进情感过程的发展、提高意志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有助矫正某些心理缺陷等等;有以症状量表(SQ,-90)为检验指标,采用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结果显示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的得分比练习前有显著性下降。说明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虽然役有中小学紧张,但是,有严格的上下课制度,所以大学生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因此,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改普心理障碍的方法,即是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症状,同时又要满足大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学习节律。因此,一种强度适宜,时间灵活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帮助。 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能最的供给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方式,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力。影响有氧氧化的因素很多,如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及利用,与氧气有关的血红蛋白的数量,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以及线粒体内酶的活性等。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改善机体内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耐力素质。有氧氧化代谢供能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能源物质氧化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供能过程。因此,有氧代谢的先决条件是氧气。在运动过程中,有大量的氧气参与能量的供给,对神经系统的大脑皮质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从而对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使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达到的局限提高;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平衡;神经过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速度加快,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神经过程的三大特性发生良好的改变,意味着其心理行为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科学的有氧运动锻炼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使血液变得富有、血管富有弹性、代谢水平提高,使心肌强壮,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这些都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替神经系统功能,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控制体重与改替体形,有氧运动锻炼能减少多余的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有人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的慢跑和踏级的侧试,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进行曰夔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锻炼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但30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运动结束30”和60min后,积极情绪增加,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过检验,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有氧运动对心理疲劳的影响随时间而下降,但下降只有在运动后60。才有显著意义。
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程度,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手段。对经症状自评量表(,l一90)侧试选出5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220一年龄t 10) x 60%即%”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采用有氧运动一一健身12.n跑的方法练习10周。实验结果表明,抑郁因子实验后比实验前的值明显下降(P < 0.05)。实验还显示:实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得分要比实验前有显著性降低(P
四、结论与建议
篇5
论文摘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观点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大学校园内构建多维干预途径,以缓解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心理障碍的症状。被认为是不健康或变态的心理功能,常称为心理病理或心理障碍。心理病理学功能包括情绪、行为,或思维过程的扰乱。它们会引起个体的痛苦或阻碍个体达到重要目标。社会的不断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困惑。大学生处于人生漂泊不定的时候,没有成家,感情在他们心中很重;工作还不确定,对未来没有安全感;还有些从偏远地区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希望能够进人高等院校之后改变人生、改变家庭,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产生了焦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005年10月,北京大学心理系一名学生跳楼自杀身亡。这是当年北京高校第15名自杀身亡的学生。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研究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8. 7万自杀死亡的人;在我国3. 2亿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还有3 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青少年。分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客观上,社会因素有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等;个人因素则表现在大学生还没有经历一个很好的社会化过程。这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低,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容易迷茫,从而走上极端。根据王滔等2003年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的报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男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女生;城市来源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大学生心理素质也存在专业类型之间的显著差异,表现为:经贸类>工科类>文科类>理科类的变化趋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存在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的人格。在具体实践中要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特别关注一些主要矛盾点和主要问题的多发点,如恋爱婚姻、学业发展、工作就业等问题。
按照教育部“切实做到领导责任落实、机构设置落实、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建设落实、工作场地落实、经费投人落实,努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要求,面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日益严峻的现状,以及他们心理素质水平的发展趋势,我们该如何在高校建构合理的干预途径来缓解、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呢?
一、心理障碍干预的理论依据
任何事物有果必有因。要想有效防治、干预心理障碍,就必须寻找心理障碍产生、发展的原因。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心理学领域中,干预指对处在心理障碍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心理学专家们,根据他们不同的学派所持不同观点,对心理障碍及如何治疗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人类的行为是由与本能有关的来自无意识力量所推动的。当一个人自我了解增加,就可以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将无意识力量提升到意识水平,并对其进行控制。
2.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所有行为异常都没有任何病理性改变。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习惯的。行为治疗就是根据学习原理,削弱不适应性习惯,并加强适应性习惯。
3.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且有充分发挥其潜能的能力。只要给患者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就能够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身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4.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在共同感受欠缺、自动思维习惯和规则刻板印象等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这种错误可能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它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因此,帮助解决歪曲的假设并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思维,就能够排除困扰的情绪和矫正不适应的行为。
5.生理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所有高级心理功能都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调节和改善其生理生化效应是心理治疗的根本途径。
6.人性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是社会、生物和精神三种基本属性构成的多种矛盾统一体,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生物属性和精神属性,且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起作用。
当然,疾病对于人来说是全方位的。无论就发病原因、疾病症状表现,还是治疗、愈后等方面都具有全方位、整体性的特点。从长期的心理治疗结果和调查情况来看,没有哪一种心理理论的治疗是包治百病的。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的医治效果。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努力建构多维的防治、干预途径。
二、建构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
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育人助人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干预途径、多样渗透的干预方法〔习、丰富全面的干预工作内容、众多的干预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从哪几个维度建构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途径:
1.发展优化。发展与优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干预途径,是学校心理干预的基础工作。包括环境育人、课程教学、体育锻炼和行为干预。
环境育人是指由后勤基建部门实施的校园景致的硬环境建设和由学校各部门实施的学风校风软环境建设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景致对大学生具有象征性、美学性和暗示性的作用,优良的校园生活学习硬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性情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学风校风对于学生不良心境的改善、竞争意识的增强、求真务实作风的形成和恋爱观的端正等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课程教学是指由教务处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卫生、伦理道德、学习学等课程的教学。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了解心理活动现象、过程等规律,从而提高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掌握维护自身健康心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领会评判行为的是非、善恶标准,理解具体行为规范及其意义,为在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升华为道德信念进而为道德行为打好基础。同时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调节学习心理、掌握学习方法。
体育锻炼是由体育系部实施的包括公共体育项目和个人爱好项目为内容的锻炼活动。许多研究证明,身体锻炼对调节消极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有着显著的效果。
行为干预是由学生工作处实施的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干预工作的特点是既不注重将过去的事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也不接受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而是根据行为的强化、消失、惩罚、刺激控制和反应性条件反射等原理进行对期望行为的塑造、促进、链接和强化。
2.预防保健。预防与保健是以提高对抗应激反应为目的,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实施心理干预的途径。方法包括:行为干预、自主教育、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
自主教育是指学生在由图书馆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阅览场所条件下的读书活动以及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图书馆是学生通过阅读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报刊来发挥心理预防保健和自疗作用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相关资料进行阅读防治,起到心理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的作用,从而改善心境、缓解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学生组织的活动包括编演心理剧、编辑心理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周(月)等形式的各类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是由团委组织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深人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弥补挫折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不足。
专题讲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促使关心同一问题的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缓解或排除其他困扰的干预方法。比如: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干预,主要是提高大学生恋爱的道德意识。包括明确选择对象的道德标准、提高忠诚高尚的责任感和加强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的道德义务。职业发展规划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提高知己知彼、抉择与行动能力为内容的心理干预。
团体辅导是以班级或同类学生为单元的互动辅导形式,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团体辅导对于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如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等方面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也是满足学生发展上的种种要求,消除共同问题和预防问题学生产生的最佳策略。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大学生从校区、社会网络或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精神的帮助。它包括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团体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影响着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与社会支持缺乏有其正相关关系。
大学生尽管已经达到成人年龄,但还没有完全独立。经济上的依赖、感情上的依托,特别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和挫折体验的缺乏,贫困生的无助感,使得大学生必须有社会支持才能够避免其心理障碍的产生。
家庭支持除物质支持外,主要是亲子沟通。大学生是情感“断乳期”的特殊群体。往往容易出现孤独、寂寞、无奈之感,由此使校园恋爱、网络成瘾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所在系部采取信函的方式督促和指导学生家长正确实施亲子沟通,对于防治心理障碍具有良好作用。
学校支持包括人文关怀和对贫困生的经济支持。人文关怀就是对具有自卑和无助心理的学生予以尊重、同情、理解和信任,并且提供丰富的信息、建议或指导。助学贷款和困难学生补助是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的工作。贫困生经济困难,生活水平低,生活压力大,营养状况不良,对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悲观、消极和被动的心态大大影响其与周围环境的良好接触与交往,易产生抑郁症、人际敏感和敌对情绪,从而削弱社会支持对个体的积极作用,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有效利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学生杀害同学的骇人事件往往都属此类情况。
团体支持是指引导和鼓励学生同伴组成团体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心理支持和生活互助等活动,用以克服自卑和无助心理产生的心理干预途径。
4.临床诊疗。临床诊疗是由心理辅导中心和医院实施的包括心理评估、团体咨询、心理治疗和中西医治疗为方法的解决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的心理干预途径。
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
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团体咨询是团体成员们在具有专业训练的领导者引领之下,得以重新评鉴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并可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环境中尝试新行为与改变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干预方法。
个别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通过和来访者面对面或计算机网络、书信、电话等形式商谈、讨论、劝告、启发和教育,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和障碍,以促进其最佳发展,提高适应能力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
心理治疗是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态度、行为、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及特意安排的情景或通过视、听、触、嗅等感觉刺激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
中西医治疗是医院实施的由受过医学专业训练的医师,通过采用中西医治疗手段,促进预者的肌体代谢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的干预方法。采用药物干预一方面要注意确实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焦虑、抑郁和有自杀倾向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没有及时使用药物而延误了治疗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把大学生心理障碍看作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防治滥用药物。
篇6
论文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体操教学的质量;它来自于教学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本身和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本文作者就此指出了改善大学生学习体操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及相应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基础科学系2006级学生共1600名。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来自大学生方面的原因
(1)大学生体操知识肤浅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大学生对体操学习态度冷漠,在学习期间除了做过广播体操和一些简单的单双杠动作外,几乎没有接触过其他体操项目。对体操特有的健身价值知之甚微。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愿意上体操课,怕受伤。
(2)大学生体能素质较差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即人体在运动、劳动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灵敏及柔韧性等机体的能力。体操对练习者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调查的结果可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柔韧性和协调性较差,学习动作往往难以跟上节奏,达到动作要求。一般来讲素质较好或一般的同学,练习中情绪稳定,表现积极,对所教动作技术掌握快,且善于完成动作。
(3)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同,往往对各种练习所持的态度不同,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体操是以健、力、美为主要特征,其动作内容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但心理素质不同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调查中47.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已情绪受本身心理素质的影响,52、75%认为不受影响。调查还显示,42,25%的大学生认为自已属内倾型性格,56.35%的大学生认为自已属外倾型性格。内倾型的大学生一般表现为意志比较坚定,对动作要领理解力强,情绪较稳定,但做动作缩手缩脚。外倾型的大学生一般表现为敏感活拨好动,在练习时能充分表现自我,大胆地完成动作,情绪比较激烈,波动性大。
(4)大学生生物规律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同其它生物一样,人体各器官机能也是有规律的,有周而复始的变化,不同的时期,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一样,如:女大学生在月经期间情绪波动较大,即使对所喜欢的事情也可能产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多参与活动,有65%的女大学生在月经期间会产情绪波动,在课中表现为不认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还有那些先天条件不好,过于肥胖或身材较高,也影响动作的完美和完成。
2、来自大学教学方面的原因
(1)大学体操教材内容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现有的大学体操教材内容呆板没有趣味。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的大学体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体操教材内容与大学生练习时的心理障碍有着蜜切的联系。对自身素质较差的大学生而言,学习较难技术存在着一定困难。学习较为容易的内容则又显得单调乏味。部分大学生会因体操教材内容而影响自身的学习情绪即产生心理障碍,故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优化体操教材内容,将是调动大学生情绪,保证大学生教学质量的前题。
(2)教学过程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一节课的练习密度、运动强度、动作难易度等安排是否合理,均对大学生的练习及心理障碍产生影响。如果运动强度过大,就易使大学生感到疲劳,从而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习效果。运动强度小又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所以应根据体操课的特点及大学生本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3)教学条件和气候条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条件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体操设施只是一种摆设,没有真正地投人使用。而现有设施陈旧、破损,即使用于体操教学,大学生心理仍产生恐惧感;体操教学通常在室内进行,受外界干扰较小,但受天气、温度的变化影响却较大,温度低或温度高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情绪低沉;场地破旧、空间狭小、器材不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学习效果。
3、来自大学教师方面的原因
(1)大学教师的素质和情绪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大学体育师资数量匾乏、质量急需提高。绝大多数的大学体育教师体操业务水平比较低,他们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学体操专业的很少,他们对体操运动也存在有害怕心理。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障起着诱导的作用。如果大学教师的素质高,在体操教学中教师能自始至终情绪饱满、技术娴熟、精神状态好、举止言行落落大方、全身心地投人教学之中,那么就能感染学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的讲解示范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体操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求较高。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示范准确优美,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从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体操的兴趣。反之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3)组织教法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在体操教学中,教师要从了解大学生心理特征出发,剖析大学生对动作表现力、节奏感、乐感、力度和动作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组织教法,实行个体化教学。只有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与组织教法,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使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操运动。
(4)帮助指导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来源不同,体育基出不同,水平参差不齐,故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等形体语言纠正大学生错误动作,对动作比较好的大学生应及时给予肯定。
(二)调节心理障碍的方法
1、加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在体操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并与基本技能训练互相渗透,如“头倒立”“仰卧起坐”“杆端屈臂伸”等,每次课都安排适量的相关内容并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评定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2、激发大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大学体操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简明的讲授,淮确优美的示范,辅之以优美的音乐,激发大学生对体操的参与意识;体操是直观教学,教师示范必须萧洒自如、淮确、规范,才能使大学生具有信心和勇气练好体操。教师以自身的形体美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教育,使大学生体验到练好体操确实可以达到健与美的目的,能培养良好的动态和气质;平时应多启发、引导、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练习中传授一些容易掌握的动作,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进一步提高对体操的认识,产生多练习、抡练习的欲望。在体操教学中为大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加强保护与帮助
教师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是克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保护与帮助时手法要熟练,方法要恰当,并不时给予大学生鼓励,使大学生安全感倍增,从而放开胆子练习;但帮助一定要掌握度,应不影响大学生单独完成动作为前提,由全力以赴到安全放手。教会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4、优化体操教学方法
教师的体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学生感到快乐的形式进行,且能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的结构、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体操教学。在体操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多鼓励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增强信心。教材的重点、难点应突出,备课时应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序,层次分明,这样减少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在体操教学中,应紧紧围绕项目各其特点,将音乐与动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动作特点展示音乐风格,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觉地融汇于其中,而产生喜学情绪。
5、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时时记得关心和鼓励大学生。同学之间应互帮互学,如教师上课时要注意,留心周围环境,那些器械不牢固,垫子辅的合不合理,消除不安定因素,学生练习时把技术好、胆子大,有把握的大学生排在前面,技术较差、胆怯的排在最后,利用好生影响差生,从而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6、沟通师生情感,提高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过程是信息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交流过程,掌握体操动作过程也是丰富美感的情绪体验,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表情、举止等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以心动情、以情顺理,使大学生乐于受教。在体操教学中应多以语言激励为主要手段,以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自信心,照顾个别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能获得较大进步。同时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重点调动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身潜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提高体操教学质量。
7、利用音乐调节大学生心理障碍
体操的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故能振奋大学生的情绪,使人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体操音乐可培养大学生节奏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大学生受到音乐刺激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兴奋,并对音乐旋律、意境进行认知分辩,随后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使身体机能发生某条件反射。91 .25%的大学生认为音乐的选择对其练习情绪具有影响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心理障碍伴随着整个体操的教学过程,影响着体操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障碍;成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和推进下,教师观、学生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课改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这指引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能力发展和提升,但是,在每一个教育环境中,或多或少都还是会存在着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教育群体――学困生。学困生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不仅仅会影响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不能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学困生并不是天生就学习困难,或者学习有障碍,在当下日益竞争非常激烈的现实教育大环境下,由于各个方面的差异,始终存在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再加上有的学生因为一次跟不上学业,或者几次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再者是教师家长的冷漠、打击等主客观因素下,渐渐在内心里筑起一道障碍,不愿意学习,不愿意交流,使其越来越落后,最后成为学困生,因此要解开学困生症结,首先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新的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学者们也看到了学生健康问题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新难题,因此提出了将学生个体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和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品德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价值的核心内涵。“学困生”的教育问题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大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作为研究重点,同时对于学困生问题,也引起了心理学界极大地关注。本文试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并对解决学困生心理障碍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学困生定义
学困生,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里对学习困难都有深层的理解。1988年在美国成立的“学习困难全国联合委员会”(National Joint Committee on Learning Disability)共同为学习困难指定了一个综合的定义:学习困难是指人们在吸收与运用所接受的信息、说话、阅读、书写、推理或数字能力时出现的困难。①我国心理学家佘展飞在《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和有效纠治》中指出: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它是指各类学生学习期间发生厌学、恐学、逃学、拒学、留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低下或突然低下,虽经主观努力,百般辅导、学习依然困难。②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困难主要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特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这类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80以上。③本文所探讨的学困生,主要是指智力水平基本正常(有基本的认知能力),但非智力水平(情感、态度、习惯、行为、思想道德、学习能力等)较低而造成的学习成绩差落后于一般同龄人的学生。
由非智力因素影响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形成学习心理障碍。
三、学困生心理障碍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奎伊认为“问题儿童”的心理上一般表现有:孤僻、自卑、退缩、抑郁、精神过敏、神经衰弱等行为。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的主要症结在于心理问题,因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多表现为如下几种:
1.自卑心重型。大部分的学困生都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稍微对他们不重视,他们就会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们,心理暗示性极强,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是最差的,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出现破罐子破摔现象,越来越堕落,自暴自弃。这在心理学上经常被称作是“习得性无助感”,往往自卑心重的学困生,自尊心也表现得特别强,他们害怕再被人打击批评。
2.依赖心强型。这主要表现在学困生的自主意识太差,害怕困难,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差,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来帮忙。比如学习知识的过程需要主动,而这类学生就是要老师灌输学习,需要家长的监督,不然他们就不会自己进行自学,或者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计划等。同时,在遇到学习有困难,他们也不会主动积极去解决,而是通过请求别人帮助,或者干脆不解决,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能完成,只想靠别人帮忙。
3.耐挫力差型。这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就心灰意冷,不想再继续学习;被教师或家长批评后,就一蹶不振。他们心理非常脆弱,有的学困生本来想积极进取,但在努力过程中遭到了挫折,遇到了瓶颈,他们就会选择放弃,没得坚持下去的勇气。
4.焦虑抑郁型。这类学生因为长期学习落后,会形成焦虑、抑郁的心理。一遇到要考试,或者遇到难题,他们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焦虑、害怕、恐惧的心理。正是因为长时间的焦虑,自然而然形成抑郁心理,比如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心事重重、不愿合群、性格内向封闭、不爱与人交流、冷漠等。
5.逆反心强型。学困生对待教师的教育或家长的批评总是会以抵触、反抗的形式,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公开在课堂上顶撞老师,或者在公共场合顶撞家长。还有在他们自己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就要挖空心思去嘲笑比他们还落后的同学。
四、学困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
学困生心理障碍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必须要找出形成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
(一)、主观原因
1.认知能力问题。在学困生的认知能力上,普遍要比普通学生慢一点,比如思维能力慢一点,普通学生2分钟能想通的问题,学困生有可能要5-8分钟;还有言语能力,辞不达意、用语贫乏,不能很好的表述一个问题;还有因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感知、记忆不能第一时间受到刺激而作出反应,造成落后于其他同学。因为在认知过程中的反应不快,学生会自认为自己脑子不好使,觉得自己迟钝,从而影响学生心理。
2.自我认识问题。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大部分学生在自我认识上常常表现为不自信、自我概念不清晰,学困生由于在成长中遇到很多的挫折从而产生挫折感,就认为自己很差,别人看不起他们,上课也不敢积极,也不敢与老师交流学习问题,从此产生不自信的心理,造成胆小、怯弱的心理问题。学困生的自我概念不清晰主要表现在:第一、自我评价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第二、自我接受的程度低。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3.自我学习问题。学困生在自主学习时,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也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被动,作业敷衍马虎,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一落千丈,然后越来越堕落,封闭了对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自我学习中,还包括对学习方法使用的不恰当,学困生普遍表示不会学或学习方法呆板,不会举一反三,不能灵活运用。他们中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很努力,很认真,但就是成绩差,这有可能就是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久而久之,浇灭了学困生积极学习的念头,从而认为自己反正学不会,干脆就放弃了,也因此形成恐惧或者焦虑的心理。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阶段,现今家庭教育功能有退化趋势,家长总是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严,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有的家长的看法做法过于片面,他们尽量的为孩子创造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其他能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也就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孩子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当然还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也不能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只要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一味的吵骂孩子,并不是关心关怀,帮助孩子一起找原因,这样无形中,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还有的就是父母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也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如果家庭教育失范,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2.教师教育问题。
布鲁姆曾经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求教师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的学生观,但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和升学任务的压力下,老师还是会给中等及以上的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困生在班级里本来就觉得差人一截,再得不到关爱和关注,便会自卑,要不就变得自负。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教师,仍然会对学困生以看不起的眼光对待,只要保证他们不在班级闹事,影响教学秩序,也就得过且过。其实学困生只要不是智力上存在明显缺陷,教师都可以通过多加关注和用正确的方式转化和培养他们,他们是可以跟上普通学生的学业的。
3.同学亲疏问题
一个班级里,中等生、优等生比学困生都有着明显的优越感,有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家长、教师、同学互相之间的影响下,不愿亲近学困生,拉帮结派的疏远他们,不与他们交流,认为他们是班级里的另类,其实这样恰恰是导致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他们因此会变得自卑、缺乏主见、胆小、封闭自己等等。
五、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探究
疏导和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不仅能帮助学困生摆脱学困,同时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出积极的教育对策,对整个教育都有极大地意义。
(一)、给予学困生爱和尊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到,在人的不断成长过程中会产生两种需要:缺失需要(包括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生长需要(包括认识和理解、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于学困生而言,如果教师、家长连最基本的爱和尊重都不能给他们,他们在缺失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是不会要求进一步自我实现的生长需要。如果教师能在学校里给与学困生更多的爱和帮助,用情感去融化他们脆弱的心灵,这样他们的学习行为是可以得到转化的,比如,在学困生每次考试成绩不如意时,教师第一要做的不是责骂批评、埋怨,而是先安慰他们,给他们人格上的尊重,其次和他们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不会因为成绩差而有所自卑或焦虑,最后再从这次经验教训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除了在学习上的爱和尊重,在平日的生活中也应该多多和他们进行交心的沟通,介绍有益的书籍给他们,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正确引导班级的舆论,为他们疏通与优等生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身心能愉悦。
(二)、找寻学困生失败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就是探讨对学习成绩成功或失败的四种解释: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能力和努力归因于个人内部;任务困难和运气归因于外部。④教师可以根据这归因理论,摸清学困生学习失败的原因,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学困生往往会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学习内容太难,运气差,或者是教师没教好,这都是属于外部归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每次都归因于外在条件,可以对他们提出短期的期望,或者鼓励他们,只要他们能自己努力,是完全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这样可以安抚他们因为成绩差,自暴自弃的心理,也有助于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把他从失望的边缘上拉回来。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也曾做过对比实验,其研究结果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必须先了解他原先的态度,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太大,则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发生反作用,应该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才能使其接受教育。”⑤所以,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找准他们的失败归因对进一步了解他们,循序渐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三)、激发学困生学习动力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所导致的焦虑、恐惧、自卑、自负等心理障碍,所以学习动力不强,甚至没有学习动力。这时教师就应该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上有所转变,比如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教学设计时能设计一部分可以满足学困生条件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新奇有趣的内容,能让他们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只要能吸引他们,他们对学习有点兴趣,那么就能激起他们一点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在自身的进步中体验到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比如在设计考卷的时候,不用把每道题分值差距设置得太大,这样全班考出来的成绩差距也不会太大,这样会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暗示他们其实自己并不差,是有学习能力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减少许多。
(四)、开发学困生多元智力
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它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学习。其实,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是多样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有语言、数学、音乐、空间等八种形式,学困生虽然学习困难,但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潜在的能力和力量,如空间潜力、人际潜力、语言潜力、身体运动潜力、音乐潜力、自然认知潜力等,他们潜力因人而异,因而开发他们的潜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他们在发挥潜力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优化行为,在优化行为中发生转变。当然,不可否认,他们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心理障碍,例如:神经心理障碍、学习心理障碍等。但是,这些心理障碍往往不是与生俱有,多数是后天形成的。因此研究“学困生潜力开发”是很有必要的,从学习潜力、人际交往潜力、情感潜力、自控潜力和自我认同潜力五个方面开发“学困生”的多元潜能,冲淡他们的失败记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五)、积极与家长配合教育
家庭教育始终是学生的第一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在学校的教育只是作为一种功能补助,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延伸,因此,教师应该和学困生家长保持联系,多交流他们的问题,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协作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心理障碍,而且教师也可邀请家长到班级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让家长到班级来和学生进行亲子游戏,或者还可以请社会上的名人为学生讲解励志的故事,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也能让学生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同时也是让学困生能走向一个好心态的机会。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天生就存在的,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忽略了对学困生同样的培养和关注,他们才是最需要得到关爱的群体,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障碍,我们的全面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洁欢,金洪源: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元认知干预技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3).
[2]郭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龙泉区陵川中学为例[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
[3]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461页.
[4]冼英萍:论学习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院报,2010(9).
[5]曾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院报,2008.
[6]米尔阿迪力江・托合提:中小学“后进生”心理特征及其转化[J].咸宁学院院报,2010.
注解
① 转引自郑洁欢,金洪源: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元认知干预技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3).
② 转引自郭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龙泉区陵川中学为例[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
③ 郭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龙泉区陵川中学为例[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0.
篇8
论文内容提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女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运用体育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促进高职女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1.前言
卫生部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具体地显示出,我国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W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校女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职院校学生尤为突出。高职女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由于年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困惑,使她们比一般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心理压力,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障碍。这不但影响高职女学生在校时的行为表现,也影响到她们能否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的选择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研究高职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进行疏导的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高职女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索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疏导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途径和方法。
2.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
2.1神经衰弱
根据调查,神经衰弱是高职女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主要是高职女学生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造成的,如学习负担过重、专业思想不稳定、个体自我调节失灵,对社会、对人生思虑过多,在家庭问题上、恋爱问题上犹豫徘徊等。所有这些,在患者头脑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冲突,使得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了神经系统本身的张力所能忍受的限度,从而引起崩溃和失调。症状主要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好发怒,小刺激可以引起较强的情绪反应,发作后常感后悔,自责而又不能自拔,精神易兴奋,浮想联翩,失眠,且多梦易醒,易疲乏,月经失调,通过适当休息也难以解除,造成患者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差,学习成绩下降。
2.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高职女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要重新开始适应和调整。如果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凡事患得患失,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持续性的焦虑、不安、担心、恐慌,并且还伴有明显的运动性不安以及各种躯体上的不舒适感。患有焦虑症的高职女学生,在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特点,大多胆小,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新环境适应能力差,遇上一定精神刺激,就很容易患焦虑症;常见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学习焦虑在学生情绪表现中最为强烈,其中又以考试焦虑最为突出,高职女学生中很多人在应付各种考试时,会出现预感焦虑和期待不安等心理状态,有的甚至恐惧考试,以至不能自制;人际交往的焦虑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焦虑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常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
2.3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抑郁症是高职女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在高职女生中多见于性格较内向的女生,也会发生在从外表上看比较顺从与柔弱但内心个性很要强的女生中。有的高职女生对枯燥的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为自己学习或社交的不成功而灰心丧气,陷入抑郁悲观状态。她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兴趣丧失,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并伴有食欲减退、头痛失眠、月经失调等。持续严重的抑郁对大学生的身心有严重的损害,使她们无法正常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2.4强迫症
强迫症是高职女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患有强迫症的人,明知某种行为或观念不合理,但却无法摆脱,在主观上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存在,因而非常痛苦。强迫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你越注意它、在乎它、想纠正它,它越是如影随形地跟在你左右。患强迫症的高职女学生多与其性格缺陷有关,如缺乏自信,遇事过分谨慎,生活习惯呆板,墨守成规,常怕出现不幸,活动能力差,主动性不足等。
3.体育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3.1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体育锻炼对人的中枢神经具有良性的刺激作用。体育运动或快或馒的节奏,或强或弱的起伏,或惊险或平凡场面,或复杂或简明的技术,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或艰难或顺利的过程,或胜或负的结果,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在大脑皮层建立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种神经系统的巩固和发展,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然后不断得到强化,会使人颓废、沮丧的情感得到消退性抑制。
3.2体育锻炼能调节和改善情绪
情绪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激发作用、组织作用、维持作用和导向作用,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美的陶冶会引起人肯定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悦),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有助于人积极性的发挥,能帮助人建立稳固、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干扰、破坏心理障碍者的心理导向,消耗心理障碍者积聚的心理能量,最终达到打乱已形成的暂时障碍性的心理秩序,使参加体育锻炼者发泄抑郁,展现自我,体验到快乐与满足,从而改善和调节情绪状态。
3.3体育锻炼能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社会适应力
体育对人的团队精神具有培养作用,体育很多项目是集体项目,需要大家协作,一个默契的手势,一次友好的击掌,一组漂亮的配合,一声加油的呐喊,使人无不感到“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桨开大船”的道理。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尤其是学生在受到挫折时,能通过体育活动把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向转化,使积极的情绪总居于优势地位,并经常保持乐观和满足的情绪体验,保持愉快的心境。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孤独、自我封闭的心理,培养人的沟通、交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
3.4体育锻炼能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很多项目富有竟争性,要竞争就意味着有胜负之分,胜利的体验能使人建立自信心,失败的经历也使人增强经受挫折考验的承受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的方式去适应。通过克服体育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战胜消极、悲观的思想。
4.体育疏导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
体育锻炼作为高职女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手段,要有计划、有一定的强度和时间要求,要与观察、测试、效果评价结合起来。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应采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到参与者的兴趣,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1狂躁、易怒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缓慢、持久的体育项目,如打太极拳、慢跑、下棋、野外远足、游泳、射击等项目。这些项目的特点,能消耗这类学生心理积累的大量怒气,能转移注意力,调节神经活动,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4.2孤独、抑郁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集体操等项目。这些体育项目能焕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兴奋性,增进人际交往,使她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消除孤独、抑郁、封闭的心理。
4.3遇事紧张、胆怯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要克服困难或公开而激烈的体育项目,如溜冰、滑雪、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平衡木、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克服各种胆怯心理,特别是球类项目的各种竞赛,比赛形势多变,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去应战,才能取得胜利。若经常在这种激烈的场合接受考验,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和胆怯,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益处。
4.4自负、逆反型学生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对抗较激烈的体育项目,如技巧、体操、足球、篮球等项目,让练习者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通过各类竞赛,让他们看到山外有山,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培养求是、求真的精神,克服偏执和逆反的心理。
4.5自卑型学生的的体育疏导法
选择一些简单、易做、见效快的体育健身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形体训练、大众健美操、慢跑等项目,这些项目明显的锻炼效果,能使这些学生产生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篇9
论文摘要: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受应试教育、人际交往、贫富差距、恋爱受挫、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方面困扰,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通过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方面来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之克服心理阵碍,拥有健康的生活心态。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心理障碍,通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主要反映一个人在发展和适应上的困难,包括多种适应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有遗传因素、身体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高职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曾是佼佼者,是令人关注的中心,心中充满着考取名牌大学的憧憬。他们经过高考拼搏最终进人高职学生行列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同时他们认为,高职就是比普通大专低一等,上高职不是上大学。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二)目标实现后产生的茫然感
目标是个人活动的方向与动力,当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许多高职生在读中学时,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些同学没有及时确立下一阶段的新目标,往往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从而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不知道上大学后该干什么、怎么办。相当部分学生人学后感到无所事事、迷茫,被动学习、被动生活。刚开学几周内,一些学生就出现了严重的迟到、旷课、上课不带书、不带笔等思想纪律松散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把较多的时间花在上网、玩游戏、交朋友和谈恋爱上,甚至去赌博、打架斗殴,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加上部分高职教师应用能力差,无法很好地教学生掌握应用技术和技能;再者,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产生对未来的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四)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收费一般比普通大学要高,同时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有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借的。生活困难对这些学生思想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障碍。
(五)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有的学生想与异往,但与异性讲话就脸红,到三年级还叫不出本班异性同学的姓名;有的学生过分关心个人的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学相聚,不高兴时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有的既骄傲又娇气,造成同学关系紧张,以至情绪低落、压抑。
(六)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人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很快发展,开始追求异往,谈恋爱。但是由于他们的恋爱观尚欠成熟,以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在谈恋爱时出现因单相思而困惑;因热恋影响学习而烦恼;因失恋而精神萎靡,感到羞愧难当,陷人自卑、心灰意冷之中,甚至走上绝路。
二、解决高职生心理障碍的途径
对高职生的心理障碍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治本是从根源上对高职学生做心理上的彻底清洗,治标则利用学校、教师和社会组织所在位置的优越性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当的疏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好“两课”在大学先开的优势,积极占领这一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的阵地,培养学生在心理上的自我调整的能力。
(一)借鉴经验,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十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碍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实践上获得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借鉴过来,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统。
1.应对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人细致的调查分析,建立起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预警系统,为做好有心理障碍高职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据。
2.着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高职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首先,认真抓好“两课”教育,充分发挥这一对学生心理按摩阵地的作用,帮助高职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精神支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
其次,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帮助他们矫正不良心理状态,消除思想上的顾虑和情感上的郁闷,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当前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全员师资培训,加紧培养培训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
(二)突显特色,创建高职生心理障碍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
1.正确认识高职,准确定位。
加强宣传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重点介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今天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深刻理解“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腾飞的基石,是民族跃升的阶梯,是每个社会成员走向职业世界的必经之路”。积极宣传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使高职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尽快走出高考挫败的心理阴影。
2.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激发学生成才创业的激情
“请进来”是请一些高职毕业后工作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母校畅谈奋斗的经历和创业的感受,进一步破除一部分学生的“高职将来只能做工难以成才”的消极思想,使之增强自信心,激发成才意识。“走出去”是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参观调研考察,使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自己将来的事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焕发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热晴和动力支柱。在此基础上,引进学习的竞争机制,采用学分制,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评比学习标兵,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及时反馈和奖惩激励。要不断激励高职学生钻研学习应用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要充分肯定,表扬、奖励他们,使其看到成长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并形成积极的心理态势。
(三)排除心理障碍,学会悦纳自己
1.正确评价自己
正确评价自我,学会悦纳自我,善待自己。大学生应该把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善于捕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有时甚至有必要适当地挑一挑自己崇拜对象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信心。
2.正确对待贫穷
把贫困当作最好的大学,高职生应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分析,贫穷并不可怕,它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作为贫困大学生,应该更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在极度困难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自己读书。他们是父母中的伟大者。贫困生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和骄傲。应该把贫穷当作一笔财富,它可以更加激励人奋进。大学生在为自己生活费辛苦奔波的同时,更加深刻领会到大学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改变困境而不懈拼搏,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
3.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高职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虚心学习别人成功的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消极的告诫自己:我不行!我能行吗?失败了怎么办?而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我行!我一定能行!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争取交往的主动。树立合作意识,乐于帮助别人。高职生应该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牢固树立合作意识。积极主动与别人交往,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使自己更快、更好地进步。在为他人、为集体的服务和奉献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他人赞誉,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 农村学困生 心理障碍 转化对策
一、什么是学习困难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一般意义上指影响、制约、阻碍学困生积极主动和有效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
二、中学生学习困难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城市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农村的教育使学困生的问题更为严重,不到位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学困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为家长对学生要求太低甚至没有要求,家长在孩子求学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没有积极帮忙寻找问题所在,而是一味苛求结果,部分“留守学困生”长期得不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2.学困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学生各异的性格,所以学生的个体差异很明显,在学习过程中常表现出不同的思维障碍,如理解题意的能力比较差,思考过于依赖自己的主观思想,思考表面化,学习方法不当,不懂理解,只知死记硬背。
3.学校教育:身处学校,学困生主要面对两大问题,一是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落后别人,但内心是希望自己能有好成绩的,可是学习成绩并不是短时间内能有进步,达到自己的期望的,所以学困生往往会因此焦虑,长此以往,则形成心理自卑,认为自己不聪明,干什么都不如别人。二是老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一些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老师以传统的思维教育学生,使学困生在学习中产生依赖心理、厌烦情绪等心理障碍。
三、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厌学:学困生学习不主动、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某些同学的冷落,于是产生自暴自弃情绪,部分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压力更大。
2.自卑心理:学困生时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比他人矮一截,在学习、生活中充满烦躁,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
3.抵抗心理:学困生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教师知道,对教师避而远之,不愿回答教师的问题,不愿向同学请教问题,推托、搪塞、撒谎,内心矛盾重重,然而这些心理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因为这类学生往往吃软不吃硬,所以老师和家长如用适宜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导即“以柔克刚”,必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4.逆反心理:经常挨批评,学困生便错误地认为,家长教育是多事,教师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同学的帮助是怜悯同情,于是产生所谓的逆反心理。
四、引导学困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的对策
在学习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同样不可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还肩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方面的重任。面对学困生,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以帮助他们,做到“对症下药”。
1.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有爱心。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面对学困生,教师要真正走进他们心灵,用爱感化每一个学困生,用爱心、宽容,突破他们的倔强的心理防线。在平时生活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和克服困难意志的强弱。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平时学习中,教师要用实际行动去感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怀和对他们的期望,以此减轻学困生的精神压力,给他们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之一,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进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给学困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课堂教学时,有些老师为了节省课上回答问题的时间,常找成绩好、反应快的学生,这无形中挫伤了学困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教师在课上提问时,多提问学困生,不管答对答错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给学困生自我展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学困生的关键在于建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形成“自信—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
4.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知对后继学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教学起始时,设计丰富多彩,适应中等生与学困生的教学内容,运用巧妙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运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战略上讲究引蛇出洞,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的学习任务;降低对复杂事物或抽象事物的认识难度;直捣主题,明确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