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误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3:4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误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社区心理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11];病人(或家人偕同病人)———医院门诊———医生———门诊或入院治疗模式[12];以市、区政府为主导的联合模式,以制度规范为依据的常态模式,以居民需求为牵引的服务模式[13]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的金字塔模型[14]。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即使在我国沿海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一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走在前列的地区,也多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没有统一要求与标准范式。在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多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区自身条件与资源,整合社区内可以利用的资源与人员,根据社区内居民的心理服务需求进行工作,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服务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怎样结合中国特色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2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济南市30个社区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占76.7%,其次是面临特定心理发展任务或困境的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9]。有学者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包括普通人群、高危人群以及筛查出心理疾患的人群[15]。还有学者认为城市社区中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和易感性强的人群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4]。综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应当包括社区内的所有居民,以及社区所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流动人口。其中,又以青少年、老年人、无业下岗及低收入人群、慢性病患者及残疾人、刑释解教者为重点人群,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队伍研究
通过对济南市682位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17.5%的居民更信赖阅历丰富的年长者;14.4%的居民选择了精神科医生;11.3%的居民选择了社区干部;选择社会工作者的居民占6.2%,另有7.2%的居民选择了其他人员[9]。有学者对湖北省武汉市一个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调查发现,两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两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都以女性为主,其中克拉玛依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43.64%),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时间1年以上者占61.82%,大多为兼职人员;武汉市社区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15%,大专、本科学历占72%,78.49%从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不足1年,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克拉玛依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设有专门的工作岗位,工作人员以社区委员和心理健康专干为主,但心理咨询人员的比例较低;武汉市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以公共卫生科和护士为主,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岗位,社区中缺少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者[3]。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的人员结构和专业素养、培训和督导以及服务规范都有待于提高,就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基本结构来看,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并以女性居多,缺乏相关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较多的社区干部兼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并启用大量志愿者及义工,无固定服务时间,而居民更多的愿意接受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和心理志愿者提供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有待提高和完善。
4国内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内容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26.8%);个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控制(22.7%);工作压力应对(21.6%)成为最受大家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9]。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传(34%);举行心理健康讲座与咨询(22%);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2.6%)是居民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10]。结合各个城市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情况,我国目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本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内容调查,帮助社区群众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服务。②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是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促进的最好途径之一。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科普专栏,刊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性文章,及社区群众自己维护心理健康的心得与体会的文章。④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专业性较强,规定辅导人员只做与自己资质相匹配的工作,心理治疗不在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的工作范围内。⑤培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骨干。社区中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社区卫生中心的相关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应当成为重点培训对象。⑥督查以心理服务为名义进社区的人员的专业行为。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部分以心理学为职业的人活跃在社区,做心理咨询、智力测验或其他相关工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该对他们负起督查之责,对做法不科学的进行干预,维护好社区居民的权益[16]。
5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效果研究
相关调研结果表明,15.9%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有成效;23.5%的居民认为有成效;41.3%的居民认为有一点成效;还有19.3%的居民不清楚是否有效果[9]。通过调研武汉市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服务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影响,16.4%的居民认为有很大帮助,57.7%的居民认为有帮助,11.0%的居民认为帮助很少,14.9%的居民认为没有帮助[17]。另有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高了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管治率,促进了社会和谐[18]。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是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和满意度的真实反映,是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用的综合评估,通过效果评估,能使服务者及时修正服务模式及内容,不断加强与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地区发展不均衡,对比性研究较少,对服务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因此很难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做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价。在目前提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社区中,通过效果评估,居民心理健康程度有一定提升,服务效果应以各地实践的结果及居民的评价为主。
6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1存在的问题
综合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较多,并且非短时间内即可解决。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间较短,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远远没有普及,城乡差距显著,覆盖面较窄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缺乏有效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使得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很难在规范的环境下开展;由于资金短缺,无论硬件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不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其次,政府对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不高,缺少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加之宣传工作不到位,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模糊,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阻力较大。最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多以兼职、非专业人员为主,缺乏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较难提供专业、让居民放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6.2对策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①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力量,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完善监管制度,上级领导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定期进行工作评估和考核,使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有序良好开展。②要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队伍,专人专岗,定期对上岗者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加强社区心理服务站与专业心理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精神科、精神疾病防控中心与精神病院的沟通与联络,打造令社区居民信任、依赖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服务队伍。③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坚持预防大于治疗的服务原则,根据社区居住人口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及有主题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不再形同虚设。
7结束语
篇2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陶行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还奖以糖果呢,我美言学生几句有什么不该?”其实,那个带有一定正义感的同学打人后认识了错误,陶行知对依嘱前来的学生奖以糖果,是以严肃的要求为前提,且奖中带有引导的,不是毫无原则和目标的滥奖励。教师只是形而上地模仿,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三、缺乏对社会环境的关注
营造一个让孩子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传统的中国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独立人格魅力的培养,因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强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的建设和发掘,继而充分发挥这一巨大资源的作用。
四、无充足的优秀师资支持
决定新课标能够很好执行的必要因素就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一个学校能够具备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的。按照“木桶效应”,新课标执行的效果便掌握在了这大部分的教师手里。因此加大全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也就迫在眉睫了。
篇3
误区一:
一入“英语国”,口语自然溜
试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留学生英语应试水平最强?我想答案毫无疑问是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时,我听到澳大利亚本地同学对中国留学生最令人哭笑不得的评价如下:“You Chinese are so brave to come here with such a high IELTS mark and poor oral English!”很多留学生曾天真地幻想:只要能攻克雅思考试,并在说英语的国家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后,自己的口语水平就能达到和native speaker沟通无障碍的境界。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No! We Can’t!”
其实,真正到了澳大利亚这样的移民国家后,你会发现,如果自己不努力寻找说英语的环境和机会,在这里提高口语跟在国内一样困难。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首先,在澳大利亚留学时,课堂上大部分的课程形式都是以讲座(lecture)为主,如果留学生学的不是文科或学术性很强的专业,那么真正能锻炼口语的演讲(presentation)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的机会还是很少的。其次,澳大利亚人口中华人的比例非常大,再加上澳大利亚招收中国留学生的比例还在逐年增加,所以澳大利亚的华人会愈来愈多。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校园里和课堂上中国人扎堆的现象越来越多。我就曾在课堂上见过全是华人成员的讨论小组,更滑稽的是这个小组成员在讨论时完全用中文交流。所以说,如果留学生不克服自身的羞涩与胆怯心理,在留学时只选择和本国人接触,那么很难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出于上述以及其他原因,很多留学生郁闷地发现出国后自己的口语水平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退步。所以说,留学生一定要走出“只要在国外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口语自然会提升”的认识误区。要想真正提高口语水平,留学生还要克服胆怯心理,努力寻找锻炼口语的机会,比如多选择“老外”做室友,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在小组作业时尽量选择不同国籍的同伴等。总之,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创造的,这一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其实都是一样的。
误区二:
作业倚小组,论文靠书库
在国内的一些大学中,学校图书馆通常只有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或是写毕业论文时才会爆满,其他时间都备受“冷落”。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少中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不注重知识积累,到临考或临毕业时才临阵磨枪,勉强通过考试或依靠拼凑各式各样的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抱有如此学习态度的人把留学生活想得更美好:国外拥有那么丰厚的图书馆资源,那就更不愁写论文时拼揍不到资料了;国外大学的作业形式多为小组作业(group assignment),那只要努力争取到一个好的小组,倚仗其他优秀的组员就不愁完不成作业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都彻底不用愁了呢?答案:“No!”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观念中,抄袭是最被学术界所不齿的一个字眼。各所大学为了保证学生论文的原创性,不惜斥巨资引进防抄袭软件来防止抄袭现象的发生。以我所就读的悉尼大学为例,学生每个科目所提交的电子版论文不仅要和各大联网的资料库文献进行严格对比,而且学生之间以及每个学生不同学科之间的论文也要进行仔细对比,审查之严格可见一斑。在小组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学科当中,小组作业的分数中还会考查到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分数(peer evaluation),即小组成员以不记名的形式对本组其他成员进行打分。如此一来,想自己偷懒不努力,倚靠其他优秀的组员取得好成绩的美好想象也就化作泡影了。所以说,在澳大利亚大学如此严格的学习监督体系一下,要想取得好成绩,只能依靠自强不息和勤奋努力。
误区三:
旅行耗财力,宅家才给力
饱览异国风情是留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精彩部分。但不少留学生总是对旅行产生的高额费用叫苦不迭,他们宁愿选择把假期时间花在钻研厨艺或是追赶各种热播剧中。然而,在澳大利亚旅行真的需要花费那么多的费用吗?答案:“No! You needn’t!”
留学生如果担心出行的交通成本,可多在网上关注一些经济实用的出行方式。有一个订机票的网站叫廉航网(cheap flight),只要提前预定,留学生就有可能在这里订到折扣非常低的机票。留学生如果担心住宿成本,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经济、新颖的住宿方式,比如住青年旅社(Hostel)或者做沙发客(Couchsurfing)等。这些住宿地虽然条件一般,但通常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旅行爱好者,为“驴友”在这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其实,旅行中最大的收获并不在于吃和住,也不在于与各式各样建筑物的合影。旅行的收获在于自己对未知世界的体验和认知,与陌生人的交流和沟通,对新颖生活方式的经历和感悟,进而更好地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这些都不是宅在家里能领悟出来的。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留学生把海外学习和生活比作“镀金”的话,那么在国外的旅行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真金”之一。
误区四:
打工拼体力,学费不费劲
在踏上异国国土之前,很多准留学生就根据一些道听途的信息打好了如意算盘:留学要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通过打工把高昂的学费挣出来。那么,在国外真的能通过打工赚出学费来吗?答案是“No! You can’t!”
兼职工作确实是留学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勤工俭学机会。合适的兼职工作不仅能减轻留学生身上巨大的经济负担,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正了解留学国家的好机会。但据我观察,留学生如果过分地注重兼职工作,尤其是体力型的工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要知道,国外大学各学科的考试通过率并不是百分之百,有些学科如果没考及格的话,可能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选择重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留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费而耽误了学业,最后再沦落到要重修课程的境地,那可真是得不偿失了。而且,据我了解,欧美国家的留学费用相对比较昂贵,而很多兼职工作的时薪(澳大利亚为平均每小时12澳币左右)并不可观,因此这种通过兼职工作赚足学费的想法无疑是痴人说梦。在澳大利亚,为了防止留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放在打工上,政府也推出了相关法规,规定留学生每周合法兼职工作的时间不可超过20小时。所以,兼职工作不是不可以做,但当兼职工作和学业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时,究竟孰轻孰重,聪明的留学生应该了然于胸。
误区五:
“老外”自来熟,朋友自然足
“老外”这个词似乎一开始就和“热情”“友好”“自来熟”等一系列词汇联系在一起,而留学生们也总喜欢幻想自已在异域与“老外”朋友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的美好画面。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就我对澳大利亚当地人的接触和了解来看,答案:“Not sure!”
澳大利亚人素来以“热情”“好客”著称,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澳大利亚,即使你在路上遇到陌生人,他们也会微笑着和你打招呼,更会在你迷路的时候给予真诚的帮助。但是,如果凭此就认定能轻松交到澳大利亚朋友,那就错了。对留学生来说,想真正拥有一帮可以交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无话不谈的“老外”朋友不那么容易。首先,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较大大利亚人崇尚自由、不受束缚的价值观,而中国人普遍崇尚以家庭为重以及凡事以他人为先的价值观,这种中西方观念上的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影响留学生和澳大利亚人之间的顺畅沟通。其次,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澳大利亚人更喜欢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只要有假期,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自驾出行,醉心于在海边边喝咖啡边晒太阳的恬淡生活。而中国人天生爱热闹,喜欢扎堆儿聊天,聚众游乐,要让他们坐在海边喝上一天咖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最后,语言沟通的障碍也阻碍了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的深度交往。其实,在我看来,“老外”朋友是一定要有的,但是不一定非要发展成那种掏心掏肺、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中国如此,在澳大利亚亦是如此吧。
误区六:
国泰民安康,偷盗去无踪
在我确定去澳大利亚留学前,有朋友来祝贺:恭喜啊,到了那边,再也不用担心偷盗抢劫了,那边可是太平盛世啊。那当我抱着穿越到唐朝开元盛世的心态来到澳大利亚之后,是否真的发现了一个无偷无盗的太平盛世了呢?答案:“No!”
客观地说,在欧美国家,尤其是在澳大利亚这样的移民国家,整体的社会治安状况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世事无完美,澳大利亚也有它自身的社会问题。虽然走在悉尼的大街上,我几乎毫不担心小偷的存在,但在遇到成群成伙的青少年时,我还是会选择绕道而行。青少年犯罪是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往往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所以很多青少年会慢慢染上不好的习惯。他们最初对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充满好奇,觉得好玩,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教育,他们会渐渐坠入犯罪的深渊,同时会对社会治安造成很大的威胁。留学期间,我的同学们被青少年挑衅和打劫的事情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一些付出了血的代价。所以,即使是在澳大利亚,社会治安也没有想象得那样美好,留学生还是应该提高警惕,小心为好。
误区七:
驾照不用考,福利无限好
篇4
摘要: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增长知识才干和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接触的各种信息对于他的人生观的确立,世界观的形成尤为重要,而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误区;积极引导
拓宽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当前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对“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而仍然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甚裨益。造成课外阅读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主要症结所在,还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不知不觉陷进了某一“阅读死角”,以致徘徊、困惑,从而制约了语文诸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的误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形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原因,试图引起同行的重视,以期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因“偏食”而形成“阅读误区”
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往往放任自流,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偏食”而形成“颇具个性”的读书嗜趣。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迁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很不成熟,看语文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偏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就以为古诗词以外别无书读;热衷钻研文言散文作品的学生,对现代文一类的东西往往觉得不屑一顾;港台及内地的某一类文章读多了,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绮丽,不柔情,不浪漫就不够味。我们曾抽查过部分学生的读书笔记,发现了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的多是些古典诗词,有些学生的读书笔记尽是些绮丽柔情的支言片语,还有一些学生的读书笔记摘取的大多是些险僻的词句。学生如此进行课外阅读,仅在课堂测试里边,就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来。以上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全面的,而制约这种能力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因学生阅读“偏食”而形成“误区”,有所偏废,导致“受力不均”,终至无所“增益”。
二、因“涉奇”而形成“阅读误区”
“涉奇猎异”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尤其是中学生,阅历浅,求知欲旺盛,“涉奇心理”更加突出。具体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唯奇是缺,余者不顾。比如读长篇小说,一些学生一般只追求离奇的情节;读报纸杂志,总是对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感兴趣。
我们曾作过这类实验调查,暑假前,布置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红楼梦》,学生返校后我们拟出六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回答:①有人说,袭人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②贾宝玉吟诗、题对、制艺(应试作文)三项,他最擅长哪一项?最讨厌哪一项?③宝钗身上有缺点吗?若有,试举两例说明。④贾蓉与“红楼二尤”是否是亲姨甥关系?⑤晚唐的李商隐以抒情诗而盛名,多情的林黛玉对李诗持何态度?⑥“木石前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果显示,前面三个较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后面的三个问题,反而有多数学生答得上来。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三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小说情节有一定的“奇”味在里面,比如“红楼二尤”的情节,“黛玉论诗”的情节,“木石前缘”的“神话”情节,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片段。因而比较关注,而对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以及鲜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反而忽视了。所以,学生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了《红楼梦》,仍然还是懵懵懂懂。我们还在学校图书馆进行过一次“热点图书”调查,发现同样是1995年的新杂志,《知音》、《少男少女》、《爱情?婚姻?家庭》等杂志很抢手,而于语文学习有直接帮助的《散文》、《散文百家》、《杂文》等杂志,学生反而较冷淡。这一状况同样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种盲目的涉奇猎异,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而被五花八门的奇闻异事所吸引。
三、因“求速”而形成“阅读误区”
“求速”,是部分学生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以期“学以致用”、“现趸现卖”的一种表现。有些学生反映,他们为了提高作文水平,“中学生写作范文”一类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可是写起作文来,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们甚至发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考试中,有些学生竟将所谓的“范文”照搬或“移植”。这类情况显示,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种“贪便求速”的心理,试图取那些“优秀作文”的“现成之长”来填补自己的“眼前之短”。于是就有一些学生竟像清朝的童生读“八股文”一样,捧着《中学生一流作文荟萃》之类的书籍如获至宝,不管是与不是,硬是横念倒背,朝夕揣摩,而对其他优秀作品则视而不见,不予理睬。步入这一阅读误区的学生,写起记叙文来就只见“故事”而不见“人物”。写起议论文来几乎每篇都只是填充一些司空见惯的例证。古人说,欲速则不达。部分学生通过背几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同龄人”的“佳作”上,来模仿套用程式,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比如今年湖北省考生高考作文,在谈“人无完人”的问题时,许多考生仅能列举秦始皇等的功过是非来作论据材料,而那些典型、新颖、独到的论据材料在考生的试卷里几乎很少发现;在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问题时,有些学生甚至“强拉”张海迪、居里夫人来佐证。
篇5
论文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当今管理界的核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管理者对其认识不够,内涵不清楚,导致管理存在误区。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当今管理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根据这些误区总结出了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
在逐步的经济体制变革中,人事管理也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这种简单的变革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名称上,而是管理内涵的变动,以及对人本能的更大程度地运用。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些,常常使企业管理处于极其尴尬的状况,一方面,用制度限制住了人的本能发挥,体现不出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人才常被知识化,就是采用所谓具有“资格证”的人才,而不是真正的实战型人才,从而常常会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因此,在平时的能力培养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管理界的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培养起自己真正的管理能力。
1.急功近利,没有建立起长远的营运之道。
大起大落的企业数不尽数。也许它们风靡一时,令其同行刮目相看,但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是它们在平时的管理中急于求成,没有建立起长远的营运之道。许多企业管理者在面临种种压力的情况下,不去综合企业的现状,不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常常急促地设计出一种短暂的管理与营运之道,以求在短期内看到效益。但对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自己心里应该很清楚,管理本身不能带来效益,即使在非常时期采取先进的管理与营运之策,也有一个适应过程。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去管理企业,非但不能确保企业在平稳中求发展,反而会使企业的营运雪上加霜。
2.领导式管理,压迫了员工的积极性。
对于人这个有灵性的高级动物来说,在轻松、活跃的场景下干起事来是最积极最有效率的。但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在心里总认为自己就是领导,员工必须服从自己,因而也依据自己这种错误的心理建立起一系列生硬的考勤、奖惩制度,将员工封锁在“红色警戒线”之内,整天死气沉沉地干着固定的工作,没有一点活跃气氛。其结果只会让员工失去创新意识,在整天的上下班中消磨着时间与精力。久而久之,企业就被社会的快速节奏所淘汰。正如卡贝尔而言:最坏的生活可能是没有选择的生活,对新事物没有任何希望的生活;与走进死胡同的生活正好相反,最愉快的生活是具有最多机会的生活。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明确自己的主要目标就是去开发人力资源,给员工多一些选择创新的机会,用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去“管”。这种领导式的管理之策,不仅在形式上违背了人力资源管理之道,而且在结果上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3.一味挖掘外来人才,忽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
当知识被提升到战略资源的位置,企业对实战人才的抢断更是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目前许多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误认为,商场如战场,只有抢收到实战型人才,企业才会处于不败之地。可是换个角度来类比一下,对于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有个好的军师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此时军队在这个位置上恰恰又有个空缺,鲁莽地从别的军队中调来这样一个人才,那人必然会失败,原因是他对这个军队不了解。而相反,如果此时能从自己的部队中提拔出这样一个人来,却不一定会失败,原因是他在长期的团队作战中把握了军队的作战风格。同样,从企业对人才管理这个环节来说,许多企业都愿意去直接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也不愿意去提拔培养内部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去尝试开发人才,给自己员工多一些学习锻炼的机会,或许在无形中就看到了希望,不仅弥补了工作的空缺,而且激励了员工的士气,一举双得,何乐而不为呢?而相反,一味地去抢那些“墙头草”型的人才,他们也许会依靠自己的能力给企业带来短期的效益,但往往不会为企业“抛头颅,洒热血”,因为他们会想着另外一个企业用更高的酬金去聘用自己,其结果只会使企业缺乏发展潜力。
4.宏观调控不佳,各职能部门协调性差。
企业的成立大都包括人事部、生产部、销售部、外联部、客服部等多个职能部门。这些部门为了能提高企业效益形成了一个团体,并在长期的工作管理中形成了分工。但当这种分工形成以后,许多企业宏观调控不佳,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互相推卸责任,导致企业内部矛盾重重,高绩效团队无法形成,其效益自然下降。由于社会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性,企业内部产生这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但管理者没有经常去协调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建立起能共同面对解决大问题的高绩效团队。这种一味只追求结果而忽视企业内部调节的管理方式,会使企业缺乏紧密度。长期下去,只会导致企业人去楼空。
二、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者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界所存在的误区时,要使自己能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好管理者,并能带动企业在大浪淘沙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敢于担当责任,遇事沉着冷静。
有竞争意识,并能在竞争中不断创新。
具有博爱情怀,但在管理中亲疏有度。
具有率直情怀,做事有胆有谋。
幽默风趣,善于调节缓和种种氛围。
不断学习,靠实力赢得魅力。
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充分权衡当今管理误区,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能力,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考虑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利益,并更好地协调这对本身就冲突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学会如何用一种感性的思维去关心了解员工,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并能合理及时地采用员工对工作的独特见解,对他们表现出积极的诚意,真正做到“有力而出、有心而为、有识而用”。
篇6
关键词:心理训练;运动员;比赛能力
运动竞赛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运动员通常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比赛发挥失常。稳定运动员的心理情绪,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不仅可以快速提高运动员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1.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运动员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快速“小睡”状态。运动员可以静坐下来深呼吸,全身做放松动作,进入睡眠状态。这种心理通过放松肌肉,调节意念,减少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摆脱各种杂念,稳定情绪。
2.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运动员比赛前,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休息不好,心理负担过于沉重,担心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失败或者出现意外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赛前的运动体力不支,没有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因此,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在赛前参加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放松心情,消除因比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教练员或者朋友应该主动与运动员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安排运动员和他们的家人相见或者让运动员短期休假,转移紧张的注意力。
3.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员在睡觉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睡卧习惯,选择最佳的睡眠姿势,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不受外界的干扰,自我控制,主动睡眠,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4.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很多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肌肉训练不足,而是因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缺乏良好的运动心理素质。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可以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加强对运动员的运动思维训练,运动员可以先静坐下来,闭上双眼,放松神经和肌肉,再系统地回忆自己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肌肉感知的正确度,努力形成动力定型。
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一方面,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和比赛技能;另一方面,运动员因为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和比赛状况而逐渐降低自己的紧张情绪,最终恢复正常状态。因此,教练员应该针对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开展相关的比赛活动,鼓励运动员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适应不同的比赛场景,帮助运动员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消除紧张的比赛情绪。教师还可以经常让运动员参加模拟比赛,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运动条件,进而引起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在模拟比赛的过程中,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并将这种心理训练技巧运用到真实的运动比赛中去。
比赛中,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可以缓解运动员的紧张情绪,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想想平时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等到运动员的情绪恢复平静之后,再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中去。心理训练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对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来转移紧张情绪,让运动员既能在比赛中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又能发挥最佳的比赛水平。
三、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指让运动员时刻回忆起自己紧张的比赛场面,非常复杂、困难且危险的运动技术动作,从而引起运动员消极的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重复实施之后,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一般就会达到一定的强度,此时运动员再回忆起自己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之后的兴奋、欢呼情景,就会主动地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当然,运动员还应该与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性练习等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相配合。虽然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但运动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调动自己内心的意志力。这种训练的方法必须反思实施才有效果,运动员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才会在比赛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
四、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应该认真分析自身在比赛中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的态度,树立比赛信心。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谈话时,应该符合实际,突出重点,论据充足,给运动员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指导,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达到激励的目的。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帮助运动员走出误区,准确认识自己在比赛中所处的地位,了解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赛出自我,赛出风采。
参考文献:
[1]李友良.CUBA男子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2]吴伊静.吉林省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构成与评价[D].吉林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篇7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就业辅导员
【论文摘要】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特别是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深入,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大力出台相关就业政策,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鼓励大学生由从业者向创业者转变。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线工作者,能够把握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客观分析及就业心理调试,制定符合个体情况的职业规划,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注重分阶段,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从踏出校门到成功找到工作岗位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辅导员都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1.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进入准确定位阶段。
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凡事早作准备,总是有好处的,就业也不例外。辅导员引导好刚刚跨入大四年级的学生,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好好思考:一年之后,他们想做什么工作?适合干什么工作?能够做什么样的工作?同时宣传好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的就业政策,有很多的就业渠道:①上岗就业;②考研(或出国深造);③考公务员;④报考部队士官;⑤“西部计划”;⑥“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⑦大学生村官;⑧自主创业等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让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建立起就业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老师都在为他们的顺利就业正积极努力的工作着,国家、学校、老师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关键是他们要认真对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准确定位好自己以后的发展,结合实际,脚踏实地。
2.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信息,进入就业准备阶段。
在前一阶段,应届毕业生定位好自己以后,辅导员接下来应引导应届毕业大学生如何就好业?如何增强就业意识?建议应届毕业大学生根据个人以后的就业发展意向,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例如,有同学毕业后打算去深圳找工作,他就应关注该地区的就业信息以及岗位人才需求条件;另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招聘会,同时带着几个目的去参加招聘会:①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竞争意识;②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与现场招聘会的人力资源人员交谈能力,提升自信心;③熟悉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比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应该了解哪一种编程语言岗位需求较多,是C语言、C++、还是JAVA等等,熟悉岗位需求以后确定好自己的专业目标,提高自己毕业设计的质量。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大学生自己的专业项目成果或者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自己应聘的硬实力。
3.告知大学生了解毕业流程,进入顺利就业阶段。
应届毕业生,在大四这一年并不轻松。经过前期的就业准备,这一阶段学生开始大量离开学校找工作,容易忽略学业问题。辅导员要提前告知应届毕业生了解毕业的流程,什么阶段必须完成什么学业任务等相关的学业问题,为他们以后顺利毕业做好准备。要强调的是务必保证辅导员与学生信息的畅通。有很多情况下,是辅导员联系不到外出找工作的学生,造成工作无法推进。现在的信息渠道非常多,如手机、电话、班级群和电子邮件等,保证信息畅通的关键是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和辅导员联系,不定时和辅导员或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一下,这样学生身在校外也能了解学业信息,以后能够顺利毕业与就业,对学生自身利益是有好处的。信息的畅通能够让辅导员放心学生在校外的就业安全,同时及时地将就业信息给合适的学生,推荐相应同学,促进学生就业。
二、注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引起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简历投出无回音;同学间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父母亲的期望值高;害怕回家乡工作;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等等。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等不良情绪,其结果是出现盲目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零工资就业,父母替子女应聘,啃老族,校漂族,听霸、面霸、拒无霸等就业畸形现象。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工作一线老师,是大学生就业遇挫后最容易进行倾诉的对象,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工作,对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认清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消极心理
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压力因素,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消极心理。如: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应聘人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大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等着家里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以为自己有某些优越的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高校辅导员及时掌握每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出现消极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对于比较自卑的学生,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多找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对于容易产生焦虑和依赖情绪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树立竞争观念,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增强求职勇气,减轻焦虑情绪。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正确认识失败,克服恐惧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帮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试。
2.避免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择业是“一种使人焦虑痛苦、剥夺人的安全感的自由,一种促使人想要逃避的自由,因为你必须选择,无人能代替你选择,且须由你对选择的后果负责”。
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进入心理误区。如,期望第一份工作就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一步到位”心理;“先找个单位混口饭吃”的“落脚”心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盲目自信;“挣钱第一”的心理;盲目攀比的“赶时髦”心理等等。
产生这些就业心理误区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未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老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注重个人爱好,做好职业规划来克服就业心理误区。如引导大学生应更多地注意自身的一些能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缺点来进行职业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根据客观环境及个人的转变而调整职业目标。同时根据个人的职业兴趣,选择学习的对象,从而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另外,辅导员帮助大学生客观面对就业形势,认清求职过程中要求适当,保持平常心和谦虚的态度,更容易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就好业。
3.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大学生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辅导员引导其不要过度担心,帮助大学生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
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平时不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三、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完成事务性工作的同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一是做好用人单位的调研工作,辅导员掌握学生的特点及地域需求等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获得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档案;二是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就业后,做好跟踪调查,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辅导员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确定就业研究方向,努力成为就业工作的研究者。从而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德育工作甚至招生工作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嘉.试论高职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8(30)
2 刘凤利.浅谈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2009(12)
篇8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篇9
[关键词] 重要应用;误区;原则;前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二维、三维动画由原有的独立播放阶段发展到将其应用于电视、电影作品中,为影视作品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从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应用、动画在影视作品中重要应用的误区、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原则、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前景等四方面来探析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应用。
一、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应用方面
就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影视动画的应用主要包含两类,一类是完全由动画完成的电影或电视剧,如动画电影《天空之城》《功夫熊猫》等;另一类是将虚拟动画应用于实拍电影或电视剧中,如 《阿凡达》《非常完美》等,两种类型的应用相得益彰。以下就从两种类型的应用中谈谈动画主要应用于影视制作的哪些方面。
(一)场景特拍中――用动画中的特效模拟危险性的或难以实现的场景
在传统电影制作中,很多高难度的镜头拍起来成本巨大,像《鼠胆龙威》中男演员从N层高的楼跳下,不得不使用替身,但现在不仅是N层高的楼,就算是像《碟中谍》的演员没有降落伞直接从飞机上坠落至地面这样的高危动作,也完全可以使用动画特技来完成。
再比如一些危险场景如《无极》中千万野牛冲入马蹄谷的危险情况,如果用真野牛,不仅及其容易伤害到演员,而且还无法控制野牛配合剧情的需要,运用三维动画模拟场景,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不仅给人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让人在急速流动的宏大画面中产生紧张感,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这样在节约影视公司制作影片的成本的同时,创造了比实拍时更夸张、更形象、更有冲击力的画面,而且根据表现点的需要进行控制。
(二)实拍画面表现上――将动画与实拍画面相结合,增强实拍画面的表现力
动画应用于影片制作中,通常都是运用一些夸张、隐喻、蒙太奇、象征等手法,将影片中的角色形象、习惯动作、性格根据需要表现的人物个性特征进行观察、临摹,然后进行艺术抽象提炼,在此基础上制作成动画,配合实拍画面进行合成,经过后期制作最终演示出来。
这种技术要求特别高,一方面要求做好动画的细节部分,要注意动画人物的表情、文理,动画画面的色彩明暗,动画中物体的质感等方面,做好这些细节对于精准恰当地刻画某一时刻影视人物潜在的内心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把握好,往往能够突破实拍画面的限制,增强画面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力,得到观众的共鸣,并发人反省深思。但如果把握不到位,往往容易产生动画与实拍画面的隔离,让人觉得动画有画蛇添足之感。另一方面对于全景动画与实拍画面之间的过渡要求也特别高。全景动画往往用于滑稽或夸张地表现某一场景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这种动画场景过渡到实拍场景运用传统的切换镜头或是淡出淡入往往不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冲击,如果运用变形技术,在运动画面与静止画面之间实现变形切换,会十分出彩。
(三)主题表达应用中――实现超越现实的想象与创意
影视作品伴随文学作品而生,而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是无限的,而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借助动画才能得到直观而震撼的表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一些动画影视作品,常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来表现一些深邃病态的社会现象,且画面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如果运用传统真实拍摄的手法制作这种题材的影片,定会给人沉重压抑之感,一些想象的元素也无法表现,而宫崎骏借助动画这种夸张象征的艺术表达,融深邃的创意于浅显的故事中,将深邃的创意用一种夸张的形象展示出来,从而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比如《千与千寻》中,沉迷于美食而不懂得节制,竟变成猪,不工作懒惰也将变成猪,这里运用夸张的动画形象对人类的贪婪和惰性进行深刻的讽刺和鞭挞。
因此只有借助动画,影视作品中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创意,才能够以一种夸张而直观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比静态的文字有力得多,能够深刻地冲击观众的视觉神经和思想,从而引起观众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
二、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应用误区
虽然动画已经被运用于影视作品的多个方面,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误区。
(一)过分追求逼真,失去了动画本身的抽象表现力
因为动画始终来源于影视作品的现实,一方面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获得了原创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影视也成为一些动画制作者的镣铐。很多影视动画制作者在制作中往往追求逼真性,即与电影中的原型在形体上相近,导致在寻求动画创意时思维放不开,以剧情来写动画剧情的原地踏步形态,没能够在原剧情和人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事实上在影视作品中运用动画的宗旨就是为了运用各种夸张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影视动画制作者应该在真实与艺术之间获得平衡。
(二)过分追求制作动画工具的技术新颖,忽视内容本身的现实性
好的动画制作常以新奇取胜,不仅内容上要新颖别致,在表现手法上也必须有特色。但很多动画制作者经常将“新”定位于借助制作动画工具的新,往往为能够运用一种新的软件制作技术而自豪不已,甚至带有炫耀电影动画创作的制作技术的成分。当然不宜否定这种创新不是创新,但是真正的电影是以现实为基础,一方面要根据适当的画面需要来选择技术,比如对于小画面完全可以运用二维动画技术,而对于宏大的画面要运用三维动画或是CG合成技术;另外一方面电影的主题内容是电影的魂,制作动画一定要根据作品来挖掘,而不能为了套用某种制作技术来增加动画。 三、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原则
结合以上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现状,我探索出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要平衡好艺术创作与真实的关系
动画在影视作品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备受好评,是因为动画增强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说明动画不能脱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而一味地进行夸张。影视作品的真实性是影视动画得以发展的基础。
并且影视最终要呈现给观众看,而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验基础上的想象。所以来观看电影的观众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联想来判定电影的真实性和可欣赏性。因此影视动画制作者平衡好艺术和真实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经受得起观众关于物质世界的 “真实”经验和联想的视觉鉴别能力的检验。只有通过了观众对电影的光、形、声或运动的真实性、确切性的思维过程,电影才有可能被人们喜爱。
(二)要使动画形式服务于内容
运用于影视作品中的动画依附于影视作品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动画必须为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而服务。但在现实中,动画创作常常是运用夸张、拟人、比喻、象征、渲染等方法来进行表达制作,在选择创意的过程中容易如脱缰的野马,脱离了作品的基调,或者为了追求新异的形式而忽略了主题。比如在电视剧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中,穿插了很多动画,这些动画有的恰到好处,但有些展现女主角幻想的内容,似乎只是为了增加剧情搞笑的成分,这对于本片展现女主角成熟的职业女性形象完全没有帮助。这类镜头与很多青春偶像剧中女主人公“幻想狂”吻合,这种流于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做法,对整部作品的协调性大打折扣。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影视动画制作的创意表现,就必须要使动画制作的形式,包括艺术构思,人物个性,动画色彩、画面、声音、动作等细节方面,为整个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基调服务。
(三)动画要与影视作品画面和谐相融
独立播放的动画往往只涉及动画与动画画面之间的切换,而将动画应用于影视制作中还必须考虑到同时演示动画画面与实拍画面时,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动画画面与实拍画面之间的镜头切换问题。
当动画画面与实拍画面同时演示时,一定要注意两者进行组接时的色彩相融度,明暗变化,细节配合,等等,并且还应该以两者内容相互配合为突出主题内容表现为基础。这里有时可以运用仿真技术,但有时为了夸张表现,在原则基础上直接采用动画和实拍进行组接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要进行动画画面与实拍画面之间的镜头切换时,一方面要注意各自画面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两者在变换时的色彩、动静、形状的协调。这可以采用变形技术或者镜头切换等。
总之,做好这两方面才能够使动画要与影视作品画面和谐相融,表现时相得益彰,为影视作品的出彩奠定基础。
(四)要从适合大众的收视心理与审美趣味为出发点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是大众的作品,因为只有大众喜欢,这部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价值。因此为增强作品艺术表现力的影视动画,必须要从大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趣味出发。大众在一个时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大众的心理如何,大众对什么样的形象设计感到有美感,而且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沉淀在大众心里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在进行影视动画创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令观众喜爱的动画,才能增强电影表现力。
四、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前景
以上谈到了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现状、误区及原则,事实上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前景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其一,随着国家对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视以及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影视动画制作必将更加注重文化创意;其二,随着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影视动画开发和制作将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环保;其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技术一定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于影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
总之,动画在影视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虽然仍存在误区,但是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适应动画发展的前景,一定能为动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创造一片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刘博雅.作品里的作品――论计算机动画创作在现代电影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04).
[2] 焦飞,黄天文.浅谈三维动画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站,2009.
[3] 冯天敏,张成文,刘晓春.动画在电影中的应用浅析[J].电影文学,2009(10).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价值观 团体心理咨询
论文摘要: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团体咨询以及体验式游戏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有利于促使高职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为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借鉴。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心理误区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各种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进行职业决策时的取舍标准。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对高职生今后职业生活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直接决定高职生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虽然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价值观有积极的方面,但仍然存在着心理上的误区:(1)存在职业认知障碍,期望值普遍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2)择业标准功利色彩明显。(3)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4)在求职意向上出现职业价值取向的矛盾性特征,在利益与奉献之间的抉择成为高职生就业取向中的主要矛盾。
针对高职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使他们切实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务实地作出职业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为在校高职生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加以引导,但枯燥的职业指导课程以及灌输式的说教,只会使学生感到职业对自身的吸引力不足。
团体心理咨询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团体咨询是一种影响职业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模仿、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和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咨询能够为高职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环境,是完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群体气氛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使个体表现出不同于单独情境下的行为反应,产生整体超越部分之和的功效。职业价值观引导活动的开展,可使高职生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和技能,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判断和感悟,有意识地在价值冲突中进行选择,解决道德两难问题。团体咨询通过团体活动展开,可以成为更好、更稳妥地帮助高职生明确自身职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有效完善职业价值观的团体咨询技术团体咨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本文所述的团体心理咨询是一个围绕团体活动的展开,以团体游戏为主要模式,使高职生群体通过亲身体验游戏的方式,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对完善的职业态度的过程。在团体咨询活动中,成员通过运用幻想技术、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价值拍卖、头脑风暴等方式直接参与练习,能够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为走入职业生活做好准备。
1.通过“幻想技术”完善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团体组织者与成员在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后,常发现资料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所以在团体咨询的实际操作上,可以采用“幻想技术”解决职业价值观的困扰。比如“假如我的生命只有一天,我想干的工作”、“如果我是一名环卫工人”等等。通过职业“幻想”,团体成员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或借由其他成员的澄清,使学生更有效地审视自我的职业价值观。
2.通过“角色扮演”完善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比如游戏中由一个成员分别扮演管理者和工人,让他在扮演过程中亲身体会各自所处的环境及其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实际操作,以换位思考的形式更直接地感受他人,不至于使团体某些成员对其他成员的价值观存有偏见与不满。 3.通过“情境模拟”完善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比如招聘模拟,将团体成员分组,根据不同的方向想出各自的问题。例如:(1)应聘者:如何看待你的专业背景与工作中的分歧?(2)价值与态度:你的事态度如何?你是否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你?(3)任务:你是否同意加班?为什么?然后,由自愿者分别代表面试官和面试者进行招聘。通过模拟,一方面可让团体成员了解招聘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自己以后的真实应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模拟应聘者的角色,团体成员也会对日后的应聘有所思考和领悟。
4.通过“价值拍卖”完善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列举不同方面的职业价值观的对象或事件,让团体成员根据自身需要,依照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以此观察成员的价值观念;或者假定团体成员现有一定数目的存款,组织者为主持人,叫出反映不同价值观的对象或者事件进行竞拍,报出最高数额者在主持人询问三声过后无人应答,便可得到此物。然后团体成员反思竞拍的情景,谈各自的感受:(1)你是在何种情况下得到竞拍物的?(2)得到竞拍物后你有何想法?(3)当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时,你的感受如何?
5.通过“头脑风暴”完善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由于使用了无拘束的规则,人们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维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比如“我的心中最富有意义的工作是怎样的”、“在工作中我该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人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头脑风暴”的运用能够使团体成员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所扩充,进而思考如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有所作为。
运用团体咨询加强高职生就业指导
高职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职业价值倾向,导致他们在择业中处处碰壁。因此,加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解决其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团体咨询活动中,团体成员(高职生)的目标一致,都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希望对自己有更深人的了解,从而摆脱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状态。在自由、平等、真诚、民主的团体氛围中,个体通过观察、聆听、模仿,交流思想,探讨自身的价值,从而可以对自己原有的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能够对自身的价值进行权衡,有效地作出职业决策,进一步实现个人的完善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