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8 06: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

篇1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就是既要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增强学生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解决矛盾。“生活化”教学由于具有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特点,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必将是实现其核心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通过通俗的案例给学生传授知识,首先实现了学生把知识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通过对具体时间的思考,再将知识内化为正确的认知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教师对实际案例的深度解析及同学的讨论交流,再将知识外化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注入了情感导向,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具有高度的实践辅助作用价值。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哲学依据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活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二)心理学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情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从而也导致各种各样的反应,一定的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学习就发生了。认知学派认为,认知是指在意识水平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转化,信息的储存,信息对进一步认识的指导等。高中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三、“生活化课堂”构建的细节要求

(一)依照政治课堂需求明确定位

教师作为高中政治课堂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生活化课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将自身作为教学主导,相辅相成,引导学生在政治世界中徜徉。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政治课堂与生活课堂结合在一起,要将传统教学中的单纯言传转变为生活化中的身教,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改善高中政治学习成效。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融入到“生活化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自主探究,保证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二)依照发展需求丰富课堂内容

“生活化课堂”是一种开放性较高、自由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领略高中政治的魅力。在对该项教学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知识传输给学生,更要注意发掘生活中的政治本质,让学生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了解高中政治,提升自身政治知识,树立正确政治视角。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对电子资源、视频资源、文字资源等充分融合,与时俱进,在满足学生对时代环境的好奇心中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课堂的针对性及时代感。

(三)依照模式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概述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以学生所处的生活背景和累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教学中的问题生活化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动手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致力于让学生学有所悟、学以致用,让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举足轻重,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年限为6年,小学适龄儿童的年龄为6至12岁。“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生活化教学理念的一种运用,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思维、认知等方面的特点,采用小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生活化的教学措施和手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在特别关注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的观念、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和成绩。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和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小学数学教师参与生活化教学的意识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次,国家教育部以及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关于新课标以及新教学理念的培训活动,并且经常组织开展生活化教学相关的教学竞赛,从而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水平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再次,有很多学校或者教师都在积极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并且相继形成了颇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教学论文及研究报告。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推广普及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有益的保障,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蔚然成风。但是,综观我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其也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错位。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热爱数学、学以致用,将有关的数学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导致了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错位。

二是,数学与生活未有效统一。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过度注重了数学知识本身,但是忽略了小学升自身的特点,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竭力地强调小学数学课堂要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因此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重数学轻生活”以及“重生活轻数学”的现象。

三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化素材未有机互动。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对生活原型引用不当、生活素材偏离生活实际、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以及未对生活化素材中的非数学元素有效剔除,干扰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问题。

四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手段仍比较单一和封闭。现阶段,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在教学形式、情景创设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与偏差。在教学形式方面,许多教师对多媒体、游戏活动等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极少或者不会使用;在情景创设方卖弄,许多教师往往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从而使得数学知识与情境的创生出现偏离;在教学方法方面,有的教师常常替代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探究,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机会。

三、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生活化教学的观念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教育观念是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首要的、最关键的因素,要切实转变传统教育中的由知识到学生的观念,形成由学生到知识的正确理念,采用更加开放的、发展互动的生活化教学观念对待小学生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进一步加强开发与利用生活素材的力度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的人文地理,按照生活化教学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现实生活素材的搜集和整合加工,并结合官方教材,形成多样化、生动化、灵活化的小学数学教材,从而广泛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

(三)进一步掌握创设多层次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境技巧

创设多层次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情境即要求利用生活素材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后,将单个、分散的元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动态的、发展性的画面和影像。要进一步掌握对文字、语言、物体观察、多媒体、游戏活动等情境创设技巧的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创设能够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探究、个性发展的广阔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编者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生活”只是人人都知道些皮毛,但却一直未形成教学范式、体系,更没有建构起具体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黑洞。经过二十多年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董旭午老师建构起了“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和“立体四层”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生活化语文教育场”。这一系列实践研究和科学建构,使这个“黑洞”有了比较具体内容,充满了生活化的真语文教学气息、活力与智慧,也较好地解决了中学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存在着的本务不明,学生无兴趣、不自觉,学生主体性非理性抬升、本真阅读绝对化,读写严重分家,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脱节,教学极端应试化、功利化,目中无人、教而不育等一系列很严重的实际问题。为此,本刊特别约请生活化语文教学研究团队的8位特级教师有针对性地撰写了一组“生活化语文教育场”专题透视研究的文章。从本期起本刊将连续两期发表该组文章,以揭示“生活化语文教学”是如何在实践中返本归真、活教活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希望能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以及更深广的实践和研究。

(策划人:董旭午 江苏省特级教师)

【摘 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一化六教”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以及“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始终坚守着语文、语文学科及其教与学的本质与规律,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的本务,即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素养。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实质与本务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解读和定位。果能如此,所有“语文人”也就容易形成共识与合力了,语文教学也就绝不会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

【关键词】生活化;语文教学;本务;坚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08-04

谈起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本务坚守,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何谓“语文”。对于“语文”,叶圣陶先生早就作过精辟、科学的解释,他说:“彼时国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则谓之文,合起来称语文。”笔者认为,两位先生都是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质和本务的维度来揭示“语文”的本质的,这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练,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全面掌握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善思、善辨之人。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一点才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特质,人文、文化、人格、生命、审美等教育绝不是语文学科教学所独自承担的,更不是它的特质和教学的专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应有之义就是:教师教中小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掌握语言运用的本领以及学会做人所依据的教科书及相关课程。语文教学,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科书及其语言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教与学的(包括合理拓展的)活动。所以,语文教学本务,也就只能是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并使学生形成自觉和习惯,拥有终身受益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和素养。

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实质一直不能够给予归真返本的科学理解,总是自作多情地强加给语文和语文教学一些非本质属性的东西,甚至干脆就不承认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本务(具体见前文所述),甚至本末倒置地用人文属性的东西(本来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绝非载体)来替代语文和语文教学。这种抓不住本质和本务的人文化倾向的严重泛滥,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守本、不明确、不集中,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人文泛滥,效益极低。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谈谈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本务坚守。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对教学本务的坚守

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定义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与生活相融通,教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全面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论概念,其主旨就在于强调教师要生活化地活教、教活和教会,学生要生活化活学、学活和学会,教与学都把“生活”作为一种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让“生活”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手段化、策略化、途径化、资源化等。这个概念旨在强调,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过程、环境、体系、课程等都是可以生活化的,“生活”可以成为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环境、资源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充分发掘“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提炼出了生活化的有效教学、环境优化、体系建构、课程实施等所需的活的方式、方法、途径、策略等,形成了现在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和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这里还要郑重声明:生活化语文教学,就是要生活化地进行语文教与学,就是语文教与学的方式、方法、途径、环境、资源等生活化,与“生活语文”这个概念毫不搭界,与“生活化语文”也不相同――绝不能这样简称。笔者无意去招惹“语文”,去窄化和异化这个概念。我们之所以要提出生活化语文教学这个概念,就是想通过生活化地实施语文教与学,使语文教学步入返本归真、守本务实、智慧有趣、扎实有效的正途。

“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笔者认为,有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层面,特指教师生活化地教,即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联系读者生活,回归生活情理,充分感受生命积淀等,体验、感受、思考、探究,直至最终悟得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运招用技的原由,从而引导学生也这样生活化地学。简明地讲,就是教师生活化地教,学生生活化地学,教与学都把“生活”作为手段、策略、途径、资源等,师生一道过好课堂教学生活,合力做好语文教与学这一件事。

二是课内外表达历练层面,特指教师在生活化地教的同时,引发学生依托课文学习,依据文境或文意进行写作和思辨训练,指导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提炼、概括、整理各种问题结论等课堂活动中做实做好语言规范训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这样认真历练,且长期坚持,当日子来过,养成自觉和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生的同时,交给学生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互融通、互哺共生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课内导练是前提和基础,学生课内外历练是内容和旨归,两者有机融通,彼此促进,互哺共生。师生长期坚持导练和历练当日子过,逐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与习惯的发育和生成。

三是“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建构层面,特指在课堂教师生活化地教学和导练以及学生生活化地学悟和历练基础上,由生活化课堂教学这个核心层向外拓展,再依次建构起“总结提升”“辅助拓展”“自主历练”三个环层。四层之间互化融通、互哺共生,合力建构起一个“立体四层”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了“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在这个“场”内,教师生长期坚持生活化的教学和导练、学悟和历练,课内外融通,当日子过,循序持久,合力实现“四个互化融通”:一是教师课内教学生阅读、感受、探究、体悟与学生课外自主观察、阅读、感受、探究、体悟的互化融通;二是教师课内引发学生最大程度地依托课文学习进行表达历练与学生课外自主练笔的互化融通;三是教师课内引发学生发现可思辨点、自觉进行思辨训练与学生课外自主观察、阅读和思辨的互化融通;四是教师课内指导学生进行书面语、口语训练与课外学生自主锻炼自己的书面语和口语能力的互化融通。最终,真正实现课内教师所有的教学和导练以及学生所有的学悟和历练与课外学生自觉自主的学悟和历练持久地互化融通和互哺共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这个“场”内自觉自主、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学活悟语文,学活学会语文,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最终悟得语言真谛,练好表达本领。同时,学生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真正获得精神、品格和境界等方面的无痕发育与提升。

“生活化语文教学”中的“化”字,也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生活化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有机化通。主要有五点:一是课堂教与学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以及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之间的有机化通;二是多维“生活”彼此之间的有机化通;三是语文知识教学与生活情理的有机化通;四是学生课内生活化地深读、体验、感悟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的有机化通;五是教师课内生活化地指导学生做实表达历练与学生课外生活化地自主表达历练的有机化通。同时,这五个“有机化通”之间又互化融通,互为给力,互哺共生。这样一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多维“生活”及相关因素也就整体融通了,语文教与学也就全盘皆活了,也就真的充满活力、智慧、理趣、情趣了,也就更扎实、深透和有效了。

例如,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人闹出“祥林嫂有争取婚姻自主”“朱自清爸爸爬月台违反交通法”之类超越教学文本主旨内涵的笑话。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让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等实现有机化通,也就是仅仅站在教师和学生生活的维度,仅仅从师生文化积淀、个性体验和思考出发来作出判断。这样一来,脱离作者和教学文本而闹出一些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如,语文知识教学与生活情理的有机化通,会促进学生活学学活,学透学会。又如,学生课内外生活化地观察、阅读、思辨、感悟以及自主表达历练的有机化通,更会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和历练的课内外互化融通,互为给力和互哺共生,进而真正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发育和提升。

第二层是语文教与学过程中的多维“生活”的手段化、策略化和资源化。即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乃至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等,都是教师生活化教学和导练、学生生活化学悟和历练的手段、策略和资源,要生活化地、智慧而有趣地充分发掘和利用。

语文教学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就死讲课文,或者盯着高考模式死教死练死考死循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多数语文教师严重缺乏将教学中的多维“生活”视为教与学手段、策略和资源等的意识,甚至几乎就无视这些“生活”的存在,尤其是几乎就没有把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视为资源并加以利用的意识。比如,探究课文的主治内涵,品析课文的语言艺术等往往只是生硬地照搬教参或教辅资料上的成说,而不是自己深入多维“生活”去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更做不到用自己融通多维“生活”后的真感悟去教学生去真体验、感受、思辨和感悟。语文教学注定是远离生活,没有生命真参与和感悟的伪语文教学,更注定是不能够真正把学生教活教会的。再有,学生课内外语文学习生活,如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整理各种问题的结论、课文品析、依文练笔以及课外的阅读美文报刊、观看影视网络、观察世间万象等,都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资源,教师也要充分加以利用。只有这样生活化地通学透悟,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智慧,更有活力,更有实效。

第三层是把教与学当日子过。教师要像过日子那样去坚持做实做好课内外教学和导练;学生要像过日子那样去坚持做实做好课内外学悟和历练,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学生学活了,悟透了,历练了,这还不够,他们还要课内外融通地长期地去学,去悟,去历练,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形成自觉和习惯,真正做到课内外与学、悟、练互化融通,互哺共生,直至真正学好学会,能用会用,终身受益。

可见,生活化语文教学理念是始终坚守教学生学好语文表达艺术、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本务的,是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和生命体验的,是始终把语文学习和历练作为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来对待的,是始终以学生生活化地学悟和历练活动为主线的,是始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积累)的渐进发育和提升的。

二、“一化六教”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对教学本务的坚守

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一化六教”当中的“一化”就是生活化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前文已有所表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六教”包括“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情据理品析当日子过” “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等。这“一化六教”的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是活化语文教学体系核心层,每一“教”都紧紧扣住语文教学的本务。

教学生把语言历练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实打实地归纳、提炼、整理好课堂的一些结论当日子过,旨在指导学生自主做实正音释词、概括整理,自觉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口头答题、师生对话、讨论探究等,以促进学生养成规范、健康地运用母语进行表达、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生把据理品析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深入“作者生活”和“课文生活”,并联系“读者生活”和“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深度融通地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原由当日子过,旨在切实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自觉意识和好习惯。

教学生把自主思辨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积极发现课文的可思辨点并自主思辨当日子过,旨在扎实训练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副独立思辨的头脑,并促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阅读、思辨的慧眼。

教学生把依文练写当日子过就是教学生把依托课文内容学习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补写,祝福语、颁奖词、楹联以及人物评论、事件评论、作品评论等当日子过,旨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课内自然习作训练,促进学生形成意识,养成自觉和习惯,扎实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辨力、品析力等。

教学生把读世悟文当日子过就是把教学生读世(指学生阅读、观察、听闻到文章、世象和世事等)悟修辞艺术和写作技法等当日子过,旨在教学生学会运用课内所学到课外生活的天地里去体察、体验、感受和感悟,用眼睛“读”出、用心灵悟出生活中的为文和表达之道来,自觉地把自己的生活世界转化成鲜活的“悟文”资源。

教学生把语文积累当日子过,包括“教学生把积累‘我的活知识’当日子过” “教学生把积累‘我的活语言’当日子过”和“教学生把积累‘我的素材’当日子过”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教学生把积累“我的活知识(如字词、语法、修辞、逻辑等)”“我的活语言(如课内外艺术高妙、哲思隽永、震撼人心的佳句)”“我的素材(即打上学生个体生命和人格的烙印的个性化素材)”当日子过,并最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生活化语文教育场”对教学本务的坚守

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即“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由核心层(即“一化六教”的课堂教学)以及由核心层依次向外拓展的总结提升、辅助扩展和自主历练等三个环层(剖面)构成。其中,核心层“一化六教”的每一“教”都是紧紧扣住语文教学本务的(这一点前文已表述,这里不再赘言)。另外三个环层,其内容也都是与语文教学的本务有着直接和间接关系的。

1. 总结提升层

这一层分“学法贯通”“表达提升”“素养积淀”三个维度为学生做一系列讲座,对课内教学的内容分类进行对接总结和提升。这些讲座是:“学法贯通”系列的“语言文字学习策略生活化指导”“文学类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论说类文本品析策略生活化指导” 等三个讲座;“表达提升”系列包括“常见文体写作策略生活化指导”“依读练写策略生活化指导”“即境表达策略生活化指导” 等3个讲座,“素养积淀”系列包括“个性化素材积累策略生活化指导”“经典课文人文内涵提炼生活化指导”“应考技法与运用策略生活化指导” 等三个讲座。共九个讲座。

2. 辅助拓展层

这一层分“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南”三个维度为学生做一系列辅导讲座,这些讲座最切合教与学实际地开阔学生视野,夯实学生学好语文必备的知识和素养之基。这些讲座是:中学生必备知识积累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古代文化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逻辑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修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写法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文审美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和谐交际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等六个讲座;中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学其他学科教材语文价值的发掘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时代社会与文学创作辅导讲座”等四个讲座;中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导系列的“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阅读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写作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审美心理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应考心理辅导讲座”等四个讲座。共十四个讲座。

从总结提升层和辅助拓展层的23个讲座的内容来看,其内容要么直接关涉语文教学本务;要么突出素养积淀和心理辅导,也都是在为促进学生完成“本务”奠基。可见,这两个环层不仅基本完成了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更是在相互融通、互哺共生地坚守着语文教学的本务。

3. 至于自主历练层,其主要途径就是语言规范化、经典文摘与点评、随笔写作与同伴评点等,更是直接关涉学生自主表达历练

这一层铺设在“辅助拓展层”的,最终完善了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在这一层内,教师指导、督促、检查、激励、鼓励学生长期坚持课外自主表达历练,以突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实用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督检、激励、鼓励下,充分运用课内学得的策略和方法,自觉、自主地观察、读书、体验、感受、思考、思辨、感悟、评判,并持久、循序、扎实地坚持自主历练,随日子走,当日子过,形成自觉和习惯。这最外层的自主历练以课内历练为基础,主要途径有语言规范化、即境表达、经典文摘与点评、随笔写作与同伴评点等,主要呈现形式有经典文摘与自主点评和随笔写作与同伴评点等。

可见,自主自练层的所有活动全都是紧扣住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这个本务的,使学生在课内外都过上了一种历练表达、规范语用的积极生活,并在这种生活中练好本领,健康成长。

总之,“语文姓语”这一理念早已自然无痕地融入生活化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了,早已融入“生活化语文教育场”的各个层与环节之中了。在这个“场”内,我们始终坚守住了语文、语文学科及其教与学的本质与规律。教师长期坚持生活化教学和导练,学生长期坚持课内外融通,循序持久的学悟和历练。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会在这个“场”内自觉自主地富有情趣和智慧地活学活悟语文,活练活用语文,进而悟透和会用语文的。

最后,再重申几句。生活化语文教学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语言表达艺术,其终极教育理想就是教文立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实质与本务必须要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解读和定位。果能如此,一切也就理顺了,广大语文教师也就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课标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就明白该怎么指导和服务语文教学了,所有的“语文人”也就容易形成共识与合力了,语文教学也就绝不会再这样没名没分地瞎折腾了。

篇4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化题材

“生活化”的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是一个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的基础上,走进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阵地。因此,要构建这样一种“生活化”的高效的课堂,思想品德课生活化题材的优化选择是关键。笔者试着从以下四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活化的题材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经验是学习的关键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教学会形成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由于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经验,可能是有利于其发展的,也可能是不利于其发展的。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充分考虑到生活经验因素的存在;注重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想方设法利用这些资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正面的、积极的生活经验。笔者在设计《心中要有杆“秤”》一课的教学目标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出公平与不公平的表现,知道公平是相对的。这种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集体生活,有利于班集体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生活中建构自己美好的集体生活。

(二)生活化的题材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内容不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比如,讲授《做个成熟的消费者》可以联系315晚会曝光的案例,培养学生维权的意识、掌握维权的方法。在讲述《保护环境》一课时,在展示了各地区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的图片之后,带领学生到学校的食堂、周边的居住区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的严重性。学生从食堂大量的剩饭菜看到了浪费的可怕;从工厂排污看到了污染的危害。这些现实生活中得来的素材给予学生深刻的感悟,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有震憾力。

(三)生活化的题材贯穿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可通过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熟悉就会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思考,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如在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权中的变通执行权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选取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等。

第三,用生活化的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作业不仅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还应具备深化和提高功能以及体验和发展的功能。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其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生活化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生活化的题材融洽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选择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的生活化的题材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思想品德课生活化题材的优化选择是新课改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动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钟启全,崔允t.《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理念;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兴趣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人人都都获得良好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把数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1数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原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数学生活化体现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生活化所强调的两点: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F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这两点恰好体现了数学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正确认识数学的一个关键是活动,除了知识以外,学生获得的是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如学习数轴,从知识本身的意义很简单,直接告诉学生,只是一个数学符号或图案,而知识的由来不清楚,却丧失了问题背景数学生活化,体会知识的产生、演变等过程.

案例1在学习七年级《数轴》时,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情境: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学数学.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这种设计,将数轴进行数形转化、结合重要媒介,把原型还原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3数学生活化课堂设计的一些思考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让知识的获得过程与生命的提升相一致[3].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积极构建“生活背景―数学活动―数学应用(包括生活中)―数学素养”的学习体系.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活动化、主体化和实效化之目的.

3.1课堂教学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设计数学问题,使之“生活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江山地图.(比例尺为1∶2)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标出江山的三大景点(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设计将数学知识回归了现实,让学生去理性地、自然地认识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即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又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而将设计的问题利用情境自然串联,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就能使学生情绪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被唤起,使学生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案例2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式”是这样设计的[4]:

设计1:引导学生欣赏江郎山的照片,激发学生想去参观的愿望,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江郎山边学习身边的数学.沿参观旅程依次遇到下列问题:(1)江郎山距学校45千米,校车的速度为50千米/时,那么经多少时间后到江郎山?(2)买门票时发现江郎山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人60元,学生每人30元.我们有a个教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钱呢?(3)江郎山有k个景点,方圆539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景点的建筑面积是多少?(4)江郎山壁式展柜p个,展出工艺品m件,独立展柜有q个,展出文物n件,则每个壁式展柜平均展出多少件?平均每个展柜展出多少件?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代数式.

设计2: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代数式910、60a+30b、60a+30ba+b、59310k、mp、mp+nqp+q.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式子吗?剩下的几个是整式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你类比分数,如果让我们来给他们取个名称的话,你觉得该叫它们什么好呢?(分式)那么两个整式相除一定是分式吗?请你想一想,怎样的代数式叫分式呢?得分式的定义:两个整式相除,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字母取值使分母不为0)的代数式叫做分式.

设计3:(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25,x5,5x,x-yx+0.5y,a-3bb,xy-3,1+2x,x2,x-2x+3.

(2)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个分式.然后从字母表示数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分式中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通过求分式的值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分式中分母不等于0的本质要求.

设计4:参观完江郎山后大家乘校车返回学校,出发5分钟后江郎山工作人员发现有学生遗忘了照相机,马上打的送过来,已知校车的车速为每分钟a千米,出租车的速度为每分钟b千米(ba),那么出租车追上校车需要多少时间?当a=1,b=15时,出租车追上校车需要多少时间.(小组合作,共解难题)由题意容易得到,校车先行5分钟的路程是5a千米,出租车比校车每分钟多行(b-a)千米,所以出租车追上校车所需时间为5ab-a(分钟).当a=1,b=15时,出租车追上校车所需的时间5ab-a=51.5-1=10分钟.结合实际想一想:若取a=15,b=15,分式有意义吗?它们表示的实际情境是什么?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参观江郎山为主线,把整节课串起来,整堂课气氛活跃,跌宕起伏,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置身于参观游玩之中,却又紧紧围绕学习,仿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了学习的内动力.这种让学生感觉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通过积极的、主动地、自由的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透彻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自然地开展数学活动,不正是我们老师所寻找的吗?32还原知识形成的轨迹

由于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数学知识缺少了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的结论.这时,教师要提供优质的素材,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带领学生通过“似真发现”,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5]: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09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09×2mm,连续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09×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9638084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界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因为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教室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犯错误是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原因和过程,进行调节、反馈,把新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发现,有许多数学概念,学生并]有掌握它的本质,而只是从表面形式上去了解它,以至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由具体数值引入字母时,总认为a是正数,-a是负数,甚至在初三复习时还出现: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肯定2a比a的值大,不对a分e讨论.对于无理数的概念认识不清,以为开平方就得无理数.解方程x2=1时,得x=1,等等.有的同学机械模仿,乱套公式,不考虑条件把某些性质和结论随便推广.

33加强习题的改编,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习解数学题.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解题看作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改编数学课本习题的“原型”,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其认知结构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将习题附于生活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具体的策略:

(1)变“封闭题”为“开放题”;

(2)注重应用题的改编;

(3)引进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游戏;

(4)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总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由此,把选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教数学是数学教学高质有效的一条重要策略.华罗庚先生讲学时一直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总能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难的问题讲容易.反之,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把容易的东西讲难了,是低水平的表现.”[6]华先生的讲学原则,告诫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地开展教学反思,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方法,在数学改革的过程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4):43-44.

[4][5]徐生根.让初中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J].中学数学(湖北),2017(1):62-63.

篇6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例如:在学习体操棒玩法时,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群上学小精灵一天的学习生活经历,通过“早上起床锻炼好”、“愉快的学习、游戏生活”、“遇险”、“七嘴八舌话自救”、“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与情景中了解体操棒各种不同的功能,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场地和器材的“生活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器材,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的思想基础上配置的,许多器材不适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有些很少真正得以使用。而通过让学生收集各种生活中的遗弃物和废料,用来进行学习和锻炼,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和节约意识,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信息,那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寻找到各种不同的器械进行自我锻炼。如用“易拉罐”作为投掷时的“投掷物”,也可以在游戏时当“标志物”用,还可以开展简易的“保龄球”运动,更可以进行叠高和搭建比赛。又如,一张旧报纸,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团成纸球打雪仗,可以卷起来当“体操棒”使用,也可以当抢座位的“座位”使用,还可以用来进行顶风跑的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奔跑速度。这些由学生收集、开发的生活器材,即发挥了它的潜在功能,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意识。

    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无论是网络技术提供的信息,还是各种教学软件对生活场景的介绍或对生活过程的演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和生活画卷,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投掷教学时,设计成“劳动模仿操”、“抛掷秧苗”等劳动情景;在教学“搬运接力”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抢运粮食”、“欢庆丰收”等场景;在教学“抛接”、“跨越式跳高”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有趣的超市”,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抛接的器材和跳高的助跑方向、起跳脚和起跳高度等;在教学“换物赛跑”、“穿过小树林”等内容时,可以设计成“种树”、“浇水”、“施肥”和“保护小树苗”等一系列情景,使学生在具体化的情景中得到学习和锻炼。

    体育教学课外延伸的“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谈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诸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作者认为:体育新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生活价值,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人文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生活回归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学生的可能生活,为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学校教育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改革素描:一堂曾经会带来诸多疑问的体育课

    全班学生围坐在草坪上,热烈地谈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容易遇到的障碍有哪些?”“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越过这些障碍?”“我们所熟悉的哪些体育动作与越过这些障碍的方法相似?”在自由的讨论与演示中,导出课的学习主题:“越过障碍”,具体内容:跳高、跳远与跳马。

    在教师的带领下,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就地围成圈,进行学习前的身体性准备:“脚跟,脚尖四点轮换支撑移动”、“脚跟、脚尖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跳起手触脚”等等协调性活动,虽然模仿出来五花八门,可学生练起来却兴致盎然,课堂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十分钟后,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学习顺序到各个学习点上。虽然三个学习项目学生以前课前、课后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学习和接触,但在动作的熟练性和规范性上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这时技术水平高的同学似乎表现出更高的热情,他们不仅自己争先练习,更多的时间则扮演“小老师”的角色,指点他人的技术问题,展示动作要点,交谈学习体会,解答学习疑点。技术水平相对较差的同学也显得学习信心十足,他们可以随时请教同学和教师,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更是闲不下来,在各个学习点上不停地解答练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习方法,及时解除安全隐患,不时地还被好胜的同学请到一起比赛。

    热闹的练习场面终于平静下来,学生们又围到草坪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按摩放松,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都有。

    放松结束后,大家又围坐到一起开始新一轮的讨论:“三种越过障碍的方法有那些异同点?”“怎样才能提高自己三种跳跃的能力与水平?”最后是教师简短的讨论总结:无论是高度的还是远度的、有支撑的还是无支撑的,力量是提高水平的基础,正确的技术动作是提高水平的有效保证。在热烈的掌声认可后,一堂体育宣布结束。

    三年前,一位新教师曾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堂体育课,受到了观摩教师的一致指责:“这堂课的技能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组织混乱”;“连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都没有遵守”;“没有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最终当然定性为“一堂失败的体育课”。

    在当时看来,这位新教师似乎缺乏基本的体育教学素养,因为他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法理念信奉的体育教学法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无所知,这些特征包括:一是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惟教材、惟大纲、惟教案、惟教参上,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法大纲和教材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教案则是一场课堂表演的剧本,岂能容得体育教师有这么大的权利。二是模式化,表现在教学结构刻板化、统一化和教学行为程式化、线性化,阉割了课堂的鲜活灵魂,失却了意义的实质性关联。三是单一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三个方面。就教学目标而言,虽然有“以增强体质为主”一说,但对知识技能的传递始终是“情有独钟”到底教什么技能、用哪些规范性手段、达到什么效果,都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作出明确的回答;从组织形式看,它首先必须确保学生的活动有序,因此对教学中教师、学生的活动路线都需要在课前作出精确的设计;从活动角色看,教师和学生就如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游客由导游“牵引”着,他带到哪里学生就跟着他转,他指向哪里学生就得向那看,学生的自由或自主就意味着“掉队”。四是静态化,主要表现在课堂中无真正的互动和交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对话。所有这些,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割裂开来:无法联系生活世界理解教材,无法感受真切的课堂生命活动,无法领会学习的生命意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现实而活着,也不是为理想而活着,而是为教材而活着,为考试而活着,自然,他们也很难听到现实世界对他们的召唤,难以领略到现实世界为教学内容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以及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确保本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2.2经验总结法:对本地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体会进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一直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展开活动,内容上大纲教材作出了明确的要领规范,而这些技术的合理性的有效性都是直接指向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课程目标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体育生活的塑造,课堂生活没有现实感,更没有生活意义的生命价值。这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需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师如何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所谓体育技能都是着眼于竞技目标的,学生即使通过努力掌握了这些技能,既不能在身体锻炼中起到实效,又难以迁移到生活技能中。从教学过程看,静态刻板的课堂教学必然是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被扼杀在权威与专制的教条之中,缺乏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不仅认知效果不良,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身心、能力的发展都成为纸上谈兵。

篇7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 生活化课堂 合作探究

1 引言

以生活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初在MBA教育中引用了国外的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渐在高等学校中推广取得的成功,才被逐渐引入到了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化”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则就是“生活即教育”[1],在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方法的引导下, 国内学者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案例的研究,对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与评估体系等等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生活案例在政治课堂中应用的调查与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但对运用导学案的课内探究环节来设置生活案例的研究更是零星点点,而这正是本论文的切入点之一。

2 生活实例教学的必要性

“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高中政治把促进学生体验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且体验生活是维系感性素材和理性思维的纽带[2]。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生活案例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线教师也在课堂实践中大量运用过生活案例,但是,由于高中政治本身的学科特色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立足本校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①理论创新。随着《郑州市教育局道德课堂十八条内容》的出台,对新课改的精神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所以,我们要不断利用新理论优化政治课堂。②《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我校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具有丰富的编写经验,导学案中设置“课内探究学案”,可以引入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课本知识,并且在教学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③关注教学实践,开创体验式教学方式。本文作者是从事多年一线教学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成长,利用教学资源开创体验教学方式。

3 生活案例在政治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课前收集筛选材料不精准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以生活实例为明线,课本知识为暗线。组织建构的,但是生活实例是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但有很多老师在组织课前案例时,为了课堂气氛的热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的事例过多,对课本知识的挖掘就显得时间仓促,喧宾夺主了。

3.2课中探究问题组织不合理

新课改后,对课堂的组织要求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但是很多老师在组织探究问题上容易犯以下误区:①小组划分不合理:在合作探究问题时,小组成员要分工合理,通力合作,但在小组划分时,一般采用班级座位就近划分,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差异等因素,造成某些小组成员对问题讨论视作形式;②问题设置不合理: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难易适中,如果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易,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

3.3课后升华知识迁移不重视

课堂知识讲解仅限于知识点的讲解,但很少在课堂上对知识系统性,在课本知识的处理上,要留出时间作联系,形成对知识的升华和迁移。

4 生活案例在政治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

4.1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生活案例

《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建立健全市场秩序。当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以某网店店主网上销售正版莫言图书为例,遇到以下问题:①市场上出现大量盗版书;②许多店家以返现获得好评,信用等级作假;③国家相关关于网店的管理法律法规欠缺。让学生从以上这几方面讨论如何解决如何建立健全市场秩序。课堂效果良好。

4.2根据学情,剖析生活案例

《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村子里选村长,我以新闻切入:前些日子坐长途汽车到县区办事,几位农村妇女正在议论着村里换届选举的事情。其中一位兴致勃勃地讲“谁谁为拉选票昨天给俺家里又送来一只不锈钢盆”,另一个哈哈大笑道“俺厨房里光是不锈钢锅就有好几个,全是咱们村那几个想当官的老爷们比着送的,管他选谁不选谁呢,先收下再说”。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珍惜我们的选举权利”“怎样行使选举权利”。

4.3设置角色扮演,体验生活案例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与兴趣,运用一些趣味性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理论知识,寓教于乐[3]。

《经济生活》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生对分配方式感觉比较抽象,但电视剧《乡村爱情》学生对剧情非常熟悉,因此,我以象牙山每个人的职业入手来让学生结合课本分析他们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学生在讨论剧情的过程快乐轻松地完成了课堂任务。

政治教学在传统观念中被定位为“说教”,学生一直对政治课堂有着枯燥无味的感觉,如何关注学生生活的切身体验、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真正的让课堂教学转向“回归生活”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因此生活案例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与研究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教师,自我发展能力,助人发展能力

一、高职教师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途径

1、树立危机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高职教师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墨守陈规,无异于丧失了后续学习能力,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教师如何能指导学生的学习?怎么可能不被课堂,不被学生给淘汰呢?

面对压力,高职教师需要积极调整心态,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自身前进的动力,全方位,多渠道的获取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提高职业素养。

2.勤于总结,善于反思,提高职业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 + 反思。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的课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活动及教学的评估与反馈的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能力。另外,除了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之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也是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靠的不是教学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对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反思基础上的能力升华。所以,做一个的反思型教师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提高助人发展的能力的具体措施

1. 处理好教师“主体”和学生“主导”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 “学”是活动的主体,“教”是活动的主导, 教师处于“主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主导者”身份,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一个动态课堂上,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转换其“主导”的角色,如充当“导演”、“导游”、“引路人”等,而让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讨论,交流总结,参与教学过程并眼耳口手脑齐用。只有确立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学生学习主动权,才能让学生摆脱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学习主人。所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就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来说,在校求学阶段所获得的知识充其量不过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识都必须在以后的自学中不断获取。所以作为教师,不只是要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它能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以及能力。

3. 重视自身教研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只教学不搞教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教研不教学的教师,其教研是空洞的。这句话道出了教学和教研的关系,即相互促进,学研相长。教研是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是基于教学但又高于教学的探索。 教师教研的过程,也是教师深入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活动。

撰写教学论文是教研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写出有质量的教学论文,教师要做到四个善于:

(一)善于发现问题。教师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将这个过程整理起来写到纸上就成了文章。

(二)善于深入研究。教师要善于思考,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找出内在联系,这是观察思考的结果,也是研究的开始。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和带来的思考就会越多,就会写出更多的文章,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三)善于自主学习。在教育社会化,学习生活化的今天,自主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尤其凸显出它的重要性。“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一江水。”新的教学改革,信息爆炸的时代都对教师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坚持下去,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教研铺平道路。

(四)善于积累素材。教学论文的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素材要靠平时时时处处留心,点点滴滴积累。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体会、感悟、听课记录、课后反思和学习心得。这些都是论文写作素材的很好的来源。若干年以后就可能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事实和依据。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只有教师自身首先适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持续充实、完善和提高自己,时时更新信息,拓宽知识面,才能发展自我,为随时迎接各种新挑战作好准备;其次,教师需要用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提高英语学习的效度,进而发展助人能力。只有教师在充分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抵抗各种教学压力,应对新的挑战,为教学改革献计献策;才能培养出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社会的新时期合格人才 ―― 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顺利完成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提升,是当前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发展,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面向儿童开设的兼具社会学内容和心理学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它目前主要开设于小学的高年级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相对薄弱。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更需要良好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一、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

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点是“道德教育”,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是围绕这个核心教学点展开的,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三个最主要的特征。

(一)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具有丰富庞杂、无所不包的多样化特征。它把儿童视角中的生活百态容纳其中,既涉及政治经济,也包括地理、历史、自然。它从劳动的美丽,讲到道德的绚丽,从社会的多彩,讲到科学的魅力,旨在用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帮助儿童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学会与自然的共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就像一个专门为儿童准备的万花筒,里面拥有许多的秘密和神奇,只要学生和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进行探索和发现,就一定可以找到珍宝,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下,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需要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把多样化的课程进行井然有序地分类,营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开放化的课程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轨迹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课程大纲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是无论课程大纲怎么变化,它与社会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开放性课程理念一直都没有改变。而这种开放化的课程理念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学生要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以更好的姿态开始社会生活,融入时代潮流。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拓宽自己的教学眼界,吸收更多更新更前沿的教学信息,来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生活化的课程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浅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构建起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其深层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建立起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感悟,为将来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倾向明显,一种独特的“人文关怀”贯穿整个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始终。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活化的课程要求,在日常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善于把握课程实践的要点,为学生创建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上的实践经验,完成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际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知道多样化、开放化、生活化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显示出的三个最主要的特征。相关的教学工作者也需要针对这门课程的这三个主要特征,来开展和落实自己的教学工作,以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笔者将从思、行、悟三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勤思考――建立正确课程认知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执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来说,从自己出发,积极地学习和领悟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内涵,是其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首先,学校要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建立起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正确认识,改变以往以考试和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的错误教育观念,积极地宣导现代化的素质教育观和德行教育观,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优质思想品德,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行落实和考核,对以往语数外等主课老师占据思品课程时间进行教学的不良习气,进行整顿。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有关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改内容的培训,帮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并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抽查考试的方式,来督促相关的教学工作者用端正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新课改的培训,保障培训的质量,让相关的教学工作者通过培训和学习能够有所收获。

(二)多行动――尝试多样教学手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新课改下课程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对新课改内容的教学实践,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踏出新课程实践教学的脚步,才能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行动是成功的原动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还不够成熟,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拓展多样化的教育身份,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和好朋友。主动关心和爱护祖国的花朵,在拉近师生间距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对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有效沟通进行学习。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还要加强对新的科学技术的学习,学会利用科技的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除了以往利用课本插图、讲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以“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消防车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声音来讨论听到的是什么,然后在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正确的答案,让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善感悟――总结反思提高能力

当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对课程教学进行不同的努力和尝试之后,一定不能忘记总结和反思,这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第三步。因为事物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是无法判断出优劣的,只有经过真正的实践之后,才能知道哪些方式是有效的,哪些方式是无用的。而只有经由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这些实践经验才能百炼成钢,转换为真实的能力。

首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建立起制作教案、前期备课、后期反馈、教案修改等环节的动态连接。其次,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要积极地展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把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撰写学科论文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同时通过的方式,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接受更多人的检验,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三个不同的讨论活动:面对火灾时,我们怎么办?面对拥挤时,我们怎么办?事故发生时,我们怎么办?同时对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和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整体把握课程的节奏和走向,让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地实施,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结语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朝着“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新时代教育理念靠近。不同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成效。笔者相信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相关的教学机构和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积极地求索,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一定会得到切实提高,美丽的德育之花也一定会迎风盛开。

[参 考 文 献]

[1]吴慧琼.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6(13).

[2]张建宏.浅析小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品社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6(12).

[3]赵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有效培养[J].教师,2016(10).

[4]杨兴志.试论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J].新课程(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