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3:4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工程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1存在问题的林业项目管理。重施工、轻养护是林业项目管理存在的通病,这就不能保障林业工程建设的长期质量。没有完善的科学规范的招投标制度,行政审批是大部分林业工程发包的主要方式。林业工程项目管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失。
1.1.2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的林业相关政策。林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率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存在问题,使林业政策和法律的严肃性受到影响。退耕还林的政策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使其执行起来缓慢,出现了不能如期开工的林业工程。使我国林业工程受到影响的是不够规范化的林业政策对林业工程的管理,林业工程的正常进行,没有及时运用政策和法律的手段来维护。
1.2林业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
1.2.1没有落实到位的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国家推出的退耕还林政策,主观认识不足和不完善的客观管理是林业主管机关和林业工程施工单位在落实政策上存在的问题,致使不能很好地落实以退耕还林为代表的林业工程政策,使林业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工期都受到影响。
1.2.2没有真正理解林业工程的重要性。我国林业工程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在经济不发达区域容易出现资金被截留以及拨付不足等问题。对于林业的法律法规,有一部分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必然会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现象。
2、林业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2.1对国家相关的林业政策予以落实
建立林业工程建设推进机制,林业工程建设应通过各级政府协调各个相关部门通力将其搞好。林权的确权工作要加快进行,使林业工程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对于林业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预算要予以相当的倾斜,并对林业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做进一步的放宽和完善,对相关税费应予以适度的减免。对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林业政策要用好并予以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展开要加速推进。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对宜林荒山荒地进行按期绿化。政府或林业部门要立即收回没有按期造林或改变用途的区域,并进行重新造林。不合理费用各地部门不得向林业企业随意摊派,林业企业有权拒付强行摊派的费用。
2.2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并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到位率,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国家应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予以增加,调整财政政策,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进行优先安排。对林业工程建设基金制度予以建立,要广开渠道,动员社会的各界力量,吸收资金、统筹安排、分级管理。建立林业专项资金拨款制度,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要予以建立,加强林业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对我国林业工程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予以健全,林业工程资金及时到位应予以保证,并且要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
2.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协调
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大事。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作用,对实用科技成果要注重引导应用,积极协调乡镇、农场、水利等单位,在加快造林速度的同时要注意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要加大力度宣传林业工程建设工作,对其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要进行重点宣传,对森林的多功能和效应要多做宣传,使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增强。开展爱林护林、建设美好家园教育,让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森林、爱好树木。
2.4对林业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予以全面加强
篇2
论文关键词:林木资源;营林工作;可持续发展;建设
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1 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篇3
【论文关键词】环城绿色通道、建设、江苏高邮
城市环城绿色通道是城市绿化的一项重点绿化工程,更是城市的生态隔离屏障,是城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搞好环城绿色通道,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作用[1]。
1基本情况
1.1自然社会情况
高邮市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水网地区,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城始建于公元前223多年的秦朝,已有2230多年的建城史,因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高邮城,西傍京杭大运河和高邮湖,东临京沪高速,北到高邮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城南新区,全市总面积1963km2,其中城区面积40km2[2]。
1.2环城路情况
高邮环城道路全长24km,主要由京杭大运河东堤和大外环2条道路组成。西环为京杭大运河东侧圩堤,长10km,为国有土地,权属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北、东、南3环为大外环公路,长14km,多为集体土地,权属高邮镇、卸甲镇、龙虬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5个镇、区。
1.3环城路绿化情况
大外环公路建成于2005年,长14km,其中村庄、河流、道路、房屋等不宜绿化长度约4km,可绿化长度10km。按照两侧宽度各30~50m的标准,高邮市于2006—2007年分2年建设,实际建成绿色通道80hm2,既形成高标准的绿色廊道,又建成大规格的苗圃基地,树种以香樟、大叶女贞、黄山栾树、杂交落羽杉、垂柳等为主,由中标单位实施。西环路为京杭大运河东侧圩堤,权属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长10km,绿化面积100hm2,其中城区段4km,绿化以广玉兰、大叶女贞、香樟、紫荆、垂柳、合欢等景观树种为主城郊段6km,以杨树、水杉等造林树种与大叶女贞、合欢等绿化树种相结合,由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实施管理。
2主要做法
2.1景观化设计
按照把环城路建设成“发展大道、景观大道、生态大道”的总体目标,高邮市组织林业、建设、农业、农开等部门和沿线镇区、单位及实施载体负责人,林业、绿化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并赴环城路进行实地勘察调查,共同完成工程的规划设计。设计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景观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段规划”的原则,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苗则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苗木栽植时,做到乔、灌、草相搭配,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提高绿化层次感和景观效果[2]。对集镇、村庄、交通要口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公益林,由当地政府或林业、园林部门实施,其他地段规划为商品林,面向社会招标,由中标的载体实施。
2.2市场化运作
为破解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政府少投资、群众不集资、绿化不停步、环境有改变、形象有提升、生态有提高”的问题,高邮市确定“市场化动作、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的原则,将沿线两侧除公益林以外的土地全部拿出来面向社会招标,采取既是绿化带,又是苗圃地,更是景观林,一举多得的方法[1]。西外环京杭大运河东堤公益林建设由京杭运河管理处负责北外环、东外环、南外环商品林建设则由林业、建设部门牵头,制定绿化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绿色通道建设的实施载体,共确定高邮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高邮市园艺中心等4家中标单位为实施载体,由政府部门与实施载体签订造林绿化协议,即前3年实施载体无偿使用土地,后3年实施载体按时价的一半付土地租金,由载体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组织环城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建设北外环、东外环、南外环重要节点的公益林,由当地政府或林业、园林部门建设。
2.3工程化造林
在土地流转到位后,各个载体立即派出施工人员、大型机械进场施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要求施工。对地势较低的东外环,在绿色通道两侧统一放样,统一开挖内、外2条隔水沟,隔水沟口宽2m以上,底宽1m以上,深1.2m以上,内部土地统一整理、清障,根据不同地形地貌,设计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绿化小品同时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绿色通道内部还进行开沟,实行抬田、筑垛造林。造林质量是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的生命线,各个实施载体都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抓住质量这个中心,强化检查督促,提高工程质量,既要多栽树,更要栽好树既要扩总量,更要提质量,真正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苗木的好坏是林木成活率高与低的重要保证,在造林苗木使用上更要严把质量关,在绿色通道建设中严格把关,杜绝引入一些劣质苗木、人情苗木,避免大面积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2.4项目化管理
明确实施载体后,对规划为商品林的地段,由各实施载体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根据各自地段的地形地貌特点,提出实施方案,并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苗木栽植[2]。在栽植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监督,严格按照绿色通道造林技术规范要求栽植树木,并在工程完成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运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对绿化面积逐地逐块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结果和相关的管护措施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考核。验收合格的,市政府按照与实施载体签订的协议对其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完善,确保按规划要求建设好绿色通道。
3体会
环城路是城市的第一形象和窗口,区位重要,地位特殊,搞好环城路绿化意义重大。加强沿路生态建设,道路两侧建设成高标准绿色通道,必须将经济林与景观林有机结合,既考虑景观生态又考虑百姓增收,从而将环城路建设成景观大道、生态大道、形象大道。
3.1土地流转必须到位
土地是绿化的基础,更是环城绿色通道建设成功的前提。由于环城路位于城郊,战线长,涉及乡镇和单位多,涉及户数多、人口多。如靠一村一组、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速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必须将土地流转过来,集中规划、分段建设、统一管理[3]。
3.2规划设计必须到位
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景观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段规划”等原则搞好规划设计要聘请专业单位、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既要符合绿色通道的建设要求、有共性,更要能反映地方特色、有个性。
篇4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篇5
[关键词]农村;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05;F3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257-01
1、引言
党的十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归入我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林业发展有利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持生态整体环境健康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林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近些年的大开发、大改造使得大量的自然资源被消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恶化问题,使得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严重危害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2、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关系
2.1 农村林业产业化含义
农村林业产业化是基于森林资源,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科学化的林业布局下采取集约化生产模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有效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且实现生态保护。林业产业化主要通过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培育和利用,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使林业资源在之后的发展中得到持续经营,从而保持社会、环境、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生态文明建设含义
生态,广义上指的是人与生物系统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空间,狭义上指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护环境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建设内容包括增长森林覆盖率、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系列措施。
2.3 发展现状
(1)对林业产业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农村对林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时有发生随意砍伐和侵占林地现象,使得林业覆盖率大幅下降,造成树木种类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当农村用地开发建设与林业产业化发展相矛盾时,往往选取开发建设而牺牲林业,进一步恶化了生态。
(2)生态文明建设浮于表面。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还浮于表面,有的只是作为地方官员政绩,有的只是一种新鲜说法,有的却由于缺乏经验、资金等因素而阻碍了生态文明工程的进行,使得很多的工程建设演变为烂尾工程,不仅没有优化生态环境,反而加重了环境负担。
(3)林权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层。林权制度改革缺乏深入基层,阻碍了农村对林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又制约了经营机制的转换,让林业产业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在之后的发展需要不断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并深入到基层,让群众普及接受。
(4)林业生产方式改革存在问题。对农村林业产业化发展和林业生产方式改革存在问题,不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落后的生产方式让农民对林业发展缺乏信心,也没有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科学发展观没有落实到每个农民的心理,林业生产与农民收益关联不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调整林业生产方式,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
2.4 农村林业产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
林业产业化主要是对森林进行管理,而森林包括各种树木、植物、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可以说90%的生态系统生物都在森林中,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可见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森林的发展也是对林业的发展,对林业的发展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部份。农村在我国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林业产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也是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对人民进行生态教育,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人民进行生态教育,并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鼓励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林业产业化发展。如采取电视播放、报纸展示、电台传播等形式,广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宣传,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率,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好家园。定时全国性的举办关注森林活动,建设森林论坛让人们参与森林发展活动、森林建设活动等,鼓励全民参与,让人们提高森林保护意识,懂得爱林和护林,并鼓励全民植树,维持森林投入与产出平衡,共同建造和谐的生态家园。
(2)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生态
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是建立天然防护林、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从我国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面积,做好防风防沙,减少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绿地覆盖面,加大力度保护和治理生态,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过程,效果显示也需要时间,因此,投入过程要有耐心和信心,更加科学化的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
(3)改革林权制度,改变林业生产方式
改革林权制度,建立的投入体系更加多元化,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全社会参与,增加林业产业化投资渠道,加大林业产业化效益路径,从而逐步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应该进行总体布局,纵观当地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坚持全民绿化,推进建设林业产业化建设,形成绿色健康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在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加大农民经济收入,开展林业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挥地区、地域优势,让农民更有热情去建设林业。特别是特色经济林的建设规模要不断扩大,不仅实现林中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而且能开发一系列的药材种植、果品等增加农民收入。
(4)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体系
依法治林才能让林业产业化发展更加长久和完善,才能更好的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才能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才能改善生态环境和繁荣生态文化体系,而这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法律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中,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条理的进行植树造林、管理林业和林业开发工作,并规范化和制度化各项林业工作。设置各项林业灾害应急预防策略,增强林业预防灾害能力,并有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同时加大治林力度,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业资源行为,保护林业资源,促进构建和谐生态。
4、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森林,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森林,且随着不断的发展,森林与人们的生活、生存、生态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必须全面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全世界要进行的建设活动。现如今,面对如此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保护自然,增强生态功能,共同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局面。
参考文献
[1] 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谭书岭.林业产业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0期.
篇6
关键词:绿化苗木,现状,规模,结构,多元化
绿化苗木是绿化国土、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城市绿化的任务和目标也更加艰巨。近年来各地在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也促进了绿化种苗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城市绿化苗木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包括区域规划、生产规模以及经营体制等方面。下面我就我国城市绿化苗木的发展现状及建议作一分析。
1. 当前我国城市绿化苗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膨胀,结构调整不够合理。
苗木发展是城市绿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种苗生产是城市绿化的首要工作。免费论文参考网。
我国绿化苗木业培植起步在80年代初,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刺激、拉动了城市苗木产业的迅速膨胀。苗木产业之所以发展快,首先得益于国家各级政府重视园林生态和城市环境建设。国家投入园林城市建设的资金多,种苗价格看好,调动了老百姓育苗的巨大积极性;第二,新品种、优良品种、速生苗木的诱导作用大。苗木新品种层出不穷,促进了苗木产量的升华、生产效率的提高,苗木生产更具有时效性、**性。
概括的看,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结构也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导致了其中苗木发展结构的不合理性出现。现在全国苗木生产面积已具有较大规模,城市苗木存圃量大的惊人。特别是一、二年生的小规格苗木占总面积的近1/2,这些小苗木不仅在短时间内不能出圃,还要移植、扩繁到3倍以上的土地面积上。由于新品种的增加,苗木培育技术的提高,苗木生长迅速、产量增加很快,大约用三、五年的时间,常用的大规格苗木将基本供应充足,因此不应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1.2 非公有制苗木经营发展逐渐成为苗木产业的主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导致了生产标准的粗放和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绿化种苗业的生产经营主体也正在发生变化。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非公有制苗圃发展迅速,除了农户转向苗木生产经营的增多之外,其它行业、非农业人士加入种苗行列,从事苗木生产的已不计其数。根据国家林业局林木育苗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绿化苗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个体苗圃的比例由1998年的45.5%提高到2001年的53.7%。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绿化种苗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绿化种苗产业的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同时由于多元经营主体的参与,他们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不甚了解,只注重信息的获得和品种的选择,而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苗木,同时,全国苗木生产还没制定出统一、规范、适用的质量标准,也给不良经营者投机、钻营留下了契机。由于统一的苗木产销标准没有出台,在苗木生产、经营中,无法按照需要单位对苗木规格、质量的要求制订生产、管理计划。这些都相对制约了城市绿化苗木业的和谐发展。
1.3城市绿化苗木呈现区域化生产、集约**营态势, 同时也导致了品种的大同小异及新品种的相对匮乏。
近年来,绿化苗木发展区域特征明显,产品结构地区差异较大。根据2001有关统计资料,观赏苗木生产面积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广东和山东。因各地气候、资源和区位市场条件的差异,各地品种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别。河北、山东和河南等长江以北省份的育苗面积中,杨、柳苗木的比例要占绝大多数,如山东占70%,河北杨柳苗木面积达20多万亩;南方省份树种品种相对丰富,城市绿化和四旁植树用比例较高,如江浙地区城市绿化和四旁植树苗木达90%以上。
由于这种区域化经营的制约,同时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人家种啥,我种啥”、“什么赚钱我种什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免费论文参考网。首先,新品种热一阵风。两年前,杨树新品种热,家家户户育杨树苗。杨树苗过剩之后,又出现了金丝垂柳热、黄金槐热、美国红栌热等象闪电一样,新的品种一眨眼过去。其次,常规苗木随风倒。近两年法桐、白蜡大规格苗木由于需求量较大,于是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发展法桐、绒毛白蜡。导致了新品种的匮乏,品种结构大同小异。
2. 我国城市绿化苗木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几年来,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动了绿化苗木生产的发展。苗木业在我国已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大张旗鼓发展这一行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绿化发展的特点,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遵循市场供求规律,按照规模适度、产品适销、结构合理的要求,调整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免费论文参考网。要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要坚持以公司和个体、私营企业为运销主体的原则,在大胆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现有苗木营销企业和国外公司合作开辟市场的新路子。鼓励国内外公司、私营企业、个体运销户到我省从事绿化苗木交易。总之,要多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开拓苗木市场。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先找目标市场,再投入种植;另外,苗圃之间最好分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种苗,养中大型树;再就是整合业内外资源,变以产促销为以销定产,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营销平台和物流体系;同时要发挥协会作用,对苗木种类结构和树木大小发展面积要科学,避免发展面积过大、产品严重重叠的恶果。
2.2 要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城市园林苗木供应的主力军。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注重苗木产业龙头企业和育苗大户的培育。要在现有林木种苗企业和国有苗圃中,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创立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引导其引进、试验、开发科技含量高的苗木繁育新技术和绿化苗木新品种,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使其逐步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效益好、知名度高、有发展后劲、辐射能力强、能够带动苗木产业发展的苗木培育龙头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发展苗木产业的引导,积极为企业和农户牵线搭桥,帮助、鼓励育苗户采用公司加农户或村民联合体等经营形式,吸引各种投资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苗木产业。要按照生态、优质、高效的原则,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育苗大户,使苗木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道路,着力挖掘绿化苗木产业的经济潜力,不断开拓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3 加强各级林业机关机构职能建设,增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苗木育植标准和水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苗木生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非公有制苗木业的发展。要增进苗木种植企业、农户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加快建立各级苗木协会组织,使其在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功能,成为沟通政府与企业、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组织林业技术人员,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到田间地头指导等多种形式,及时为苗木生产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梦欣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王意达城市绿化苗木的选择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3]李立 绿化苗木发展的喜与忧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辛可议城市绿化的现状模式 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2
篇7
魏 洋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文章摘要】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其为扩展桥梁方向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开设,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以该课程建设现状为背景,论述了该课程建设的思路:革新教学理念,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展示桥梁科研前端,突出工程实践,探索人才创新体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建立学生科研与工程实践的培养体系。同时,介绍了课程建设成果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大跨径桥梁;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表示码: A 文章编号: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为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的特色方向课,是拓展桥梁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研究大跨径桥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构造原理、设计计算理论、施工技术及典型大跨径桥梁工程案例,包括大跨径梁桥、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等设计与施工案例。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跨径桥梁的发展历史,掌握常用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的分类、构造选型、构造处理和大跨径桥梁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施工方法的要点,并了解我国现代桥梁的最新建设发展与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身责任感。
1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桥梁工程以中小跨径桥梁为主,未设置《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这门课。从上一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桥梁事业不断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扩展现代大跨径桥梁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设置这门课程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包括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福州大学等在内的国内一些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都逐步设置了大跨径桥梁课程,《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已成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程设置历史短、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至今国内还未有一本适用的本科生教材,而教材或讲义及课件是教学过程所必须的最重要资源。针对《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无可用的成熟教材、无系统的教学课件现状, 以及课程实践环节强、技术更新快、创新性强等特点,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展示桥梁科研前端,探索人才创新体系,研究建设《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2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思路及内容
2.1 革新教学理念,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教学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界桥梁发展的现状及我国桥梁建设的新成就,增强学生对不同类型桥梁建造方法的认识、理解,掌握最新先进的桥梁设计与建造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为此,在2012 年,进行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在突出理论基础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大跨径桥梁的结构形式、构造、设计构思和理念的教育,突出桥梁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创新教育。
2.2 展示桥梁科研前端,突出工程实践,探索人才创新体系
由于《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具有设置历史短、内容广、难度大、实践性强等特点,编著一本本科生适用的教材或讲义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前提。针对这一状况,广泛收集了相关的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及新闻报道,吸取最新桥梁工程建设及研究成果,编制了实时更新的课程讲义,并制作了对应课件,大跨径桥梁的建设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综合国力的最新体现,代表着材料、工程科技的最高水平, 大跨径桥梁的建设常常需要破解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坚持不懈的研发与创新, 在桥梁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讲义与课件力求反映最新的、典型的新建的与在建的大跨径桥梁的技术创新成果,传递最新信息,例如:2006 年建成的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的创新的组合结构形式、2008 年建成的苏通大桥创造的多项世界之最背后的技术挑战和科技难题、2008 年建成的世界首座墩顶转体斜拉桥——北京西六环跨丰沙铁路斜拉桥在施工方法的创新、2012 年建成的国内跨径最大的三跨悬索桥——南京四桥在防装装置、锚碇等方面的创新、正在建设中的采用世界最长沉管隧道施工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最新的大跨径桥梁建造技术,突出工程实践,不断地跟踪大跨径桥梁的前沿发展动态,通过全面展示桥梁科研创新前端,着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尤其是构造、方法和施工过程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解析透彻,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针对现状,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全新制作的课件实时反映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数千幅图片将枯燥、抽象的结构构造与施工过程呈现为有趣的、直观的内容,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来展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桥梁构造和施工方法,且信息量大,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课程实践中,课件预先拷贝给学生, 有助于课前预先预习及课后的复习观摩, 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通过以上《大跨径桥梁设计与施工》课程的资源建设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所制作的课件实时反映国内外重大桥梁工程项目与研究成果,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195
科普教育
篇8
关键词:电网,建设项目,招投标报价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用电需求高速增长,电网发展不断提速,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两型一化”,对“十一五”期间电网工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电网发展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阶段,随着工程建设项目数量猛增,设备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征地补偿费用攀升,受征地、拆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电网工程造价上升,对电网建设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在国家严格控制工程造价的大环境下,挤占了施工单位建筑安装费用,对施工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甚至有些工程严重亏损,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工程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报价过高,则可能因为超出“最高限价”而丢失中标机会;报价过低,则可能因为低于“合理低价”而废标,或者即使中标,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亏本的风险。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为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捕捉市场转瞬即逝的契机,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想保证报价的竞争性,那么不平衡报价法无疑是施工企业首选报价策略之一。笔者结合工程投标实例,针对报价技巧在电网工程投标中的应用谈如下看法。
1 投标者考虑的因素是否全面
投标单位在领取招标文件、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后,应仔细阅读“投标须知”,它是投标单位投标时应注惫和遵守的事项。另外,还必须认真阅读合同条件、规定格式、技术规范、工程量清单和图纸。为了编制好投标文件正确确定投标价格,以取得投标的胜利投标者还应考虑并掌握以下方面的情况:
(1)国家对招投标工作的法规、制度、方针、政策;
(2)国家对招标项目的定价原则、收费标准及相关管理规定;
(3)各招标业主及其委托的设计单位对电网建设项目的基本定价原则,概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包括项目所在地的装材、地材价格,各地关于征地、青苗赔偿及房屋拆迁、林木砍伐的大致赔偿标准;
(4)各个主要招标业主的主要情况包括该业主近期及近几年内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规模、计划安排等;
(5)电网建设项目近几年的工程造价水平和发展趋势;
(6)近几年内各个电网建设项目投标中标的报价水平以及其它各个投标单位的报价趋势和分析;
(7)投标单位参加各个电网建设项目投标的报价资料及其分析材料;
(8)投标单位的投标策略及市场定位。
2 投标单位的成本管理影响报价决策
影响报价决策的主要原因有6个方面:
(1)缺乏成本竞争意识,市场应变能力差。企业在经营决策时,忽视最基本的市场调查缺乏最基本的成本管理意识,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免费论文。
(2)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企业受一成本无法再降低”的思维定式的束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完成产值,扩大投资,谋求业主多计价来实现成本盈利。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以及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追求极限的基本特征。
(3)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严重削弱。
(4)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免费论文。
(5)成本管理的内容不全面。
(6)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总之,市场经济是利润经济,任何一个企业都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如何准确地确定投标报价,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作好成本控制,加强企业管理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运用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能否有效控制好成本决定了一个工程项目能否盈利的关键也是投标报价决策时确定报价的决定因素。
3 风险共担原则的偏差也直接影响投标报价
现行的招投标机制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招投标工作也不例外,其中之一便是风险共担原则的偏差,使投标单位承担了远比业主大得多的风险.从而影响粉投标报价的价格。
(1)优质应优价。现在不少招标业主在招标书中,都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工程质量必须达到“优良”、“达标投产”,有的要求创“精品”,甚至“国优、部优”等等。众所周知,要确保工程的高质量,投标单位无论在施工组织方面还是在原材料采购及配制方面,以及检验检测方面,都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费用。免费论文。而这一部分超出正常质量标准所花费的费用,在投标报价中基本上得不到反映,因而无从补偿。过高的质量要求,加大了投标单位的成本投入,越来越多的挤占了其利润水平。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一些业主已经开始对做到“优质工程”、“零缺陷工程”的投标单位实行加分,并逐渐加大对企业资信评分的力度同时把重点防在质量、安全和重合同守信用上,这也是对优质应优价的具体体现。
(2)物资供应问题。多年来,所有招投标项目或者一些计划项目,业主无一例外地将设备、主要材料,甚至是地方材料的采购供应权死死捏在自己手中投标单位仅能得到很少部分的零星材料的供应。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迫使投标单位将自己的总承包资格降为劳务承包资格,变成了劳务输出单位和技术劳务公司。长此以往,对投标单位正常的生存发展将十分不利,全是肯”骨头“,势必造成投标单位越来越“瘦”、越来越“穷”,别说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再生产能够保证就不错了。
4 落后的定额水平和复杂的建设环境
落后的定额水平表现在人、材、机等方面的定额水平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和建设场地费用的计取与实际赔偿标准的差额。而建设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相关土地、林业等各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规定为一票否决,而且要求高,办理手续繁杂费工费时目前的定额一体系定额水平是否已经完全涵盖一这些新的标准的要求,相关费用是否能够完全计取,这些增加了包括业主的项目建设成本和成本的不确定性,因而对投标报价的确定造成影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投标竞争是企业之间综合素质的竞争,它的胜负不仅决定于投标者的技术、设备和资金等实力的大小,更决定于投标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预见性,同时也非常讲究技巧,只有在投标工作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剖析,不断探索才能在僧多粥少的工程投标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审定委员会《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4.
[2] 何佰洲,周显峰.主编《建设工程合同》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9.
[3] 马强, 金芳. 投标中的不平衡报价法[J]. 山西建筑 , 2007,(18)
[4] 朱晓虹, 葛维平. 不平衡报价法在电网工程投标报价中的应用[J]. 安徽电力 , 2008,(02)
篇9
关键词:经济区 发展
论文正文:
川西北经济区发展方向
1、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经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了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各重点生态功能区按功能类型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四种。四川省蕴藏着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地貌共生,多种生物共存,保护好丰富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对维护全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位置看,川西北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该区域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上游,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环境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规划,阿坝州的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等3个县纳入了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该功能区位于黄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地带,湿地泥炭层深厚,对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有重要作用。
根据评价,由于湿地疏干垦植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沼泽萎缩、水位下降。该功能区定位为水源涵养类型,目的是作为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其重点是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根据规划,甘孜州的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色达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白玉县、石渠县、德格县、理塘县、巴塘县和阿坝州的马尔康县、金川县、小金县、壤塘县、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共28个县纳入了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该功能区原始森林和野生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羚牛、金丝猴、林麝(獐子)等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评价,现山地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草原超载过牧等因素,生物多榉j生已受到威胁。该功能区定位为生物多样l生维护类型,目的是作为构建全国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重点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天然植被保护,发挥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
2、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2.1发展方向
包括阿坝州3个县范围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一是推进天然林和天然草地保护、退耕还林。ih理水土流失,维护和重建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二是依照法规认真保护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防止过度放牧、毁林开垦草原。三是加强江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小流域治理和植树造林,减少面源污染。包括甘孜州全部18个县和阿坝州l0个县范围的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一是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积极恢复野生动植物物种,努力保持种群的平衡。二是加强防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建设,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的侵害。三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改变。
2.2发展目标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孜州和阿坝州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了大力加强。十一五时期,全面完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沙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恢复任务,空气和水质达到国家标准,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施《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沙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植被恢复取得重大成果;巩固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物种多样性退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生态系统、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得到保持,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得到积极保护,基本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建设任务
根据规划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要积极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和开展有关工作,使川西北生态经济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大幅度提升,森林、水系、草原、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3.1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工程,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启动第二轮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提高天然林管护、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补助标准,扩大实施范围,巩固实施成果。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科学合理布局草原围栏,加快重度退化草原的补播改良。
采取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保湿等措施,重点保护石渠、色达等高原湿地,尽快促进湿地恢复和修复。加快若尔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工程和阿坝曼则唐湿地保护区工程建设,启动红原日干乔、壤塘南莫且湿地工程建设。加快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森林植被恢复、林地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恢复森林植被。
3.2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合理实施生态资源开发。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综合运用工程、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资源管理。推进清洁能源、优势矿产、旅游资源和水资源等优势资源集约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药业、生态矿业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等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资源就地转化尽可能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尽可能依托现有城市作为后勤保障和资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孤立居民点。建成以水电为主体的生态能源输出地,除满足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外,主要向省内和全国东中部地区输送水电,为保障全省的能源需求及支持全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3加快以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适度集聚和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县城和特色集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提高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州府和县城所在地城镇、重点旅游景区和交通交汇点城镇特色风貌打造,提高综合城镇的存在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明确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和自然风貌,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组团城镇发展思路,建立区间便捷通道,引导中心城镇有序拓展空间。阿坝州将积极培育汶川一茂县一松潘一九寨沟、汶川一理县一马尔康一阿坝、九寨沟若尔盖一红原一壤塘一金川j条城镇轴线,逐步形成点轴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协调的城镇体系,打造内涵丰富、文化多元的特色魅力自治州。甘孜州的康东区域将加快集聚生产要素,加快重点城镇发展;康南区域将依托水电、电网建设和旅游圈以及高原特色农牧林业,培育壮大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旅游城镇;康北区域重点解决农牧区的民生问题,加快县城公共设施和集中定居点建设。
4、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建议
4.1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须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川西北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广泛吸引和鼓励外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没。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负担,谁建设、谁保护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4.2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利益补偿长效机制。强化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生态移民项目和后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林业发展基金、牧区育草基金等生态公益基金或征收生态环境建设税。强化重大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保护,增加项目投资中生态保护的比重。探索实行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强化资源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的补偿政策,加快制定资源开发的反哺政策,促进资源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
4.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充分重视科技成果在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管理中的转化、推广,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行之有效的科技推广模式和典型,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努力加大相关农业科研经费对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良畜种和草种选育、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篇10
关键词: 园林专业;教育;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79-02
我国有关园林方面的知识从古就有,我国的古典园林曾创造出令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成绩,在世界园林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园林教育开始于建国以后,在这期间我国园林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林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为社会培养绿化施工、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现代经营等各方面园林专业人才的园林专业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随着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园林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会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
一、当前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良莠不齐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各个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逐年增多,而教育发展不仅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看质量。由于目前园林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园林专业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看好,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林院校对园林专业进行扩招,甚至很多其他建筑、师范、艺术类院校也开设园林专业,随着扩招政策的推进,许多不了解、甚至不喜欢、没有园林艺术天分的生源也进入了园林专业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园林专业生源良莠不齐,毕业后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园林学科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园林其实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是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园林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建筑学、工程学、土壤学、生理学、植物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立体系。目前我国园林学科定位模糊、教材缺乏、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首先是定位模糊,专业名称混乱,归口不统一。目前各个高校对于园林学科的叫法不一,有的叫园林专业、有的叫风景园林、园林与城市规划、景观学、景观建筑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专业课程和挂靠院系也有很大的不同,各个院校定位非常混乱。专业课程体系也比较混乱,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农林院校侧重于园林绿化;综合性院校则侧重于区域规划或是在景观地理学上深化和延伸。有些艺术院校虽无此名称的专业,也设有一些相关的课程,不过他们更侧重于园林美学,对园林工程、植物造景知识了解甚。
其次是教材缺乏和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各个园林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专业教材也是非常匮乏。教学与教材没有统一的大纲,每个院校都各自为政,对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很不明确,一味的扩大招生规模,而没有对教育质量做出长远规划。
(三)教育质量不高
我国当前园林专业的教育质量不高,主要是许多设有园林专业院校的软硬件跟不上教学要求。首先是软件方面,软件方面主要是园林专业的教师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的质量是园林教育发展中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园林院校的教师自身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这样就导致了园林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高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大量承接园林工程,把过多的精力放到工程项目上,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其次是硬件方面,园林专业对于实验室、设计室和实践教学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园林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经验,但是目前许多园林院校实践性教学不足,实验室、设计室和实践基地在许多高校的非常缺乏,园林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期间无法得到提升。
(四)教学方式陈旧
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园林专业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很多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分偏重于课堂教学和书本授课,忽视了专业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相关的课程,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目前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上还是采取传统的书面测试法,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得死记硬背,加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习经历的缺乏,使得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到的知识根本不能够融会贯通。
(五)品牌意识不够
市场经济下,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证明自己对市场的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说,学校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的产品就是学生,学校的学生是否能够找到好工作,是否能够走俏除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以外,学校园林专业的品牌建设也至关重要,在目前园林教育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各个园林院校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的价值和提高自己学生在社会的认可程度,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六)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
园林教育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为现代化的园林产业服务。而园林企业是园林产业的主体,所以园林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企业的要求,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园林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与企业加强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与企业合作,可以发现教育自身的不足,及时反馈用人企业对专业学生的要求,以便及时调整,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也是学校向企业推销自己产品的过程。在这方面,许多院校做得不够。从学校方面讲,通过与企业之间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
因为普通高校的教师多以其承担的理论教学时数、从事的科研课题、发表的学术论文等为主要考核指标。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很少具有从事园林产业方面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可解决实践教学基地无保障的问题,使园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要更紧密地结合。但这种合作要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前提,合作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否则,这种合作就会演变成部分教师捞取外快的借口,演变成为了赚钱而合作。这对园林教育是非常有害的。
二、园林专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提高园林专业招生质量
要提高园林专业的招生质量,首先要稳定园林专业的招生数量,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数量发展为主转到以质量发展为主的的道路上来;其次要加强招生宣传,在高考招生时,各个院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园林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并对专业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行说明,引导考生正确填报志愿,尽量吸呐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生源。入学后,有必要由学校的老师、企业工作人员或优秀毕业生为新生开设专业导读讲座,灌输“园林”是什么,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应具备什么能力,应如何学习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 制定园林专业统一标准和规范
首先要对园林专业进行准确的定性,目前我国园林专业在农林、建筑、艺术等不同院校都存在,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都不同,统一专业名称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而且还可以使专业培养目标更明确,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制定一套园林专业相关的标准,可以由权威部门制定一套园林专业的专业标准,编写一套统一的教材。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大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的,他们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真正的实践能力,而园林专业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很难教好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园林专业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外出“走穴”现象严重,花在教学上的时间较少。因此对于设有园林专业的院校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另外一方面也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减少有经验的老师到处承接社会上的各类工程。
(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课题参与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与各类企业、单位的合作,拿出更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真实地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去,多给学生创造赴生产第一线学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能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园林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园林专业是一个非常强的综合性的学科,它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种艺术,因此园林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园林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应加强与这些绿地主管部门的联系。如条件允许,也可与外地公园、风景区等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城市的各种城市园林绿地,也可以开辟外地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工程建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发现自身知识的弱点和不足,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嘉乐.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 ] .中国园林,1999 ,15 (1) :40-43.
[2] 韩鹏,董君.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6-58
[3] 张汛翰. 加强建筑学专业的风景园林教育[J ] .中国园林,2001 ,17 (4) :10-12.
[4] 陈俊愉. 从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到园林学院[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4(9):277-279
[5] 欧百钢. 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 ] .中国园林,2006 ,22 (2)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