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化实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3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题化实验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选题意义
选择“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为题,主要原因在于最近所参与的“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涉及到对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研究。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级配体系和空间布局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现状,对其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出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功能在空间上的发展规律,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促进薄弱地区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出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建议,进而引导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布局以及文化功能的合理定位。
2. 研究价值
中国快速城市化已经持续30多年,物质财富已得到一定的积累,人们已从只追求物质满足到逐渐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代名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往往处于不够重视的地位。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硬件支撑,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改善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举足轻重。如何对各级给类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如何让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布局中既便利人们的文化需求出行,又符合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本次研究结合城市规划空间研究的学科特长,拟将空间分析概念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引入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中,希望能以此作为拓展区域城市规划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为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从“文化政策”到“文化规划”的进展研究
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国家陆续开始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许多城市面貌显露出了许多衰败的迹象——荒废的工业区、破败的港口区、废弃的老城区,并由此给西方城市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文化因素在规划理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西方社会认为,要使得城市的发展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取得突破,城市就必须塑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让城市开始重新展现活力。正是基于西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现实问题的驱使,西方社会开始了“文化规划”,并在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区掀起了热潮。
mereer(XX)指出当时西方的文化政策在集中鼓励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通过专辟文化产业区,建设高档的文化设施项目等将城市营造成一个强调体验和参与性的文化消费的天堂。但由于产生的文化设施活力只是建筑在高档消费空间和消费阶层之上的假象,结果是破坏了原有的社区文化根底,没有所谓体现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在这种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西方开始重视文化规划。mills等(XX)指出城市规划中,要将文化融入到城市整体的发展思考当中,进而制定出综合的规划,需要进行扎实的研究。规划思想要从制“定文化政策”提升到“文化规划”的层面,从城市侧重于简单的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发展到注重城市软环境的建设,完善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构建整体的宜居环境.robyndowlin(1997)指出盲目的迎合文化消费产业的大规模设施复兴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是短暂的繁荣,却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甚至还破坏了原有社区的文化根基perlo harveyst(XX)指出“文化规划”应该将城市文化特征的塑造同居民的文化需求联系起来,结合城市设计,通过对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区域的更新发展、公众对文化规划的参与,将规划设计艺术同人们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文化的多用途开发
西方文化设施的多用途开发与建设最早出现于美国对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布局与开发。斯内德科夫(XX)在他所著的书中介绍了世界各地文化设施综合性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开发模式是通过将文化设施与办公室、零售、餐饮、娱乐整合,通过商业收入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类建筑综合体的出现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结合房地产开发将图书馆、音乐厅、展览馆等与其他设施整合在一个屋檐下,向基层社区阐述文化艺术的重要性。
书中还指出文化设施综合布局与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由于规模大,设计相关设施较多,各种用途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意味着开发风险更大。但作为城市经营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以兼顾各方利益,促进一个区域的繁荣。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对文化设施的开发与建设非常注重保护本国的名族文化和社区居民的文化根基,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政府出台大量政策保证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激发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复兴。同时也会尽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艺术活动设施,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对于西方国家100多年来对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布局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本论文对本国文化设施布局规划的研究。
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l)侧重于现状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特别是大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张秋景 (XX)着重分析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布局现状,将北京城市文化功能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解放初期的50年代至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以后至今。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并指出北京城市文化功能空间布局上存在着如下问题,包括政治文化功能突出,南北城布局失衡以及缺少表现城市文化功能的主轴线,同时对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魏宗财(XX)等通过利用arcgis和spss专业分析软件,针对文化设施布局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目的是得出深圳市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结果认为区际差异大,总体上呈现以特区内为核心,特区外为边缘地带的分布格局是其主要特征,进一步分析得出区域经济、人口分布、交通区位、政策等主要方面是造成现有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最终得出了深圳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结论。段成荣(XX)主要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即参照国内和国外同类城市及相类似城市比较有价值的城市经验,指导宁波城市新区公共文化设施规划。论文主要选取了国内外较具代表性的大城市,分析城市中文化设施的建筑密度,最终构建出宁波市新区文化设施的配套指标。
(2)侧重于特定类型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
于绍璐、张景秋(XX)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并利用excel和maphifo作为主要研究工具,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这些空间因素影响了文化设施的利用,同时还提出了非空间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李国新等(XX)系统的研究了公共图书馆的规划布局与建设,从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的编制背景与主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的规模分级和分级指标、公共图书馆的布局与选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局发挥了科学的指导作用。
(3)与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的理论也日益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入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改革日益深化。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当下文化产业的物质载体,受到文化产业布局的影响。王伟年(XX)运用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区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组织问题。刘展展(XX)以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识别了深圳市特区内文化产业在城市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包括:沿城市主要道路分布的趋势明显,与文化设施分布密切相关,区际差异显著,向商业中心集聚。在文中的最后得出影响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因素、文化设施因素、多样性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交通因素、集聚因素及技术因素。
三、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 研究思路
(略)
2.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
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并确定适合长沙市中心城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并进行设施需求预测,对其进行空间优化布局,探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模式,已指导城市各层次规划编制中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落实。
2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研究对象
1.5论文内容与框架
1.6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1相关概念辨析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3.1现行设置标准
3.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的基本原则
3.3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类体系的确立
3.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分级体系的确立
3.5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构建
第四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分析
4.1总体目标
4.2设施需求分析
第五章 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
5.1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5.2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现状成因分析
5.3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
5.4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之处
6.3 不足及可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四、课题在学术方面的创新和预期成果
1. 创新点
1)不仅在宏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符合城市总体战略要求,在微观层面,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用地布局模式,易于公共文化设施在规划中的控制与落实。
2)探索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设置方法和布局方法,并与用地结合,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和布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预期成果
2.1 阶段成果
1)对国内外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理清脉络,界定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概念,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理论研究的文字。
2)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结合相关标准和理论研究形成关于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标准体系与空间布局的研究性文字。
3)分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一些阶段性材料和结论,形成以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关于长沙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
4)制作调查问卷,并实地考察、探访,并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 最终成果通过整合以上各个阶段性成果,征询导师的指导意见,形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设置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措施和进度安排
1. 研究方法及措施
1)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广泛查阅有关设施空间分布理论实践的相关资料及各类文献,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资料调查。调查长沙市规划局、文广新局以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 交流访谈。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区划等学科方面的专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听取建议并指导。
2)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运用数学或统计学的方法对文化设施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建立量化指标进行分析,主要通过spss16.0软件运用相关性分析来分析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与经济、人口的相互关系。
空间分析法。基于地理对象空间布局的地理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发现隐藏在空间数据之后的重要信息或一般规律,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空间数据理解。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有效管理,达到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模拟和预测的目的,同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
2. 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
时间: XX年 9 月—XX 年12 月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 第二阶段
时间: XX 年 1 月—XX 年6 月 内容:完成调查问卷及其分析,完成论文初稿
3) 第三阶段
时间: XX 年7 月—10 月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 第四阶段
时间: XX 年 11 月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 第五阶段
时间:XX 年 12 月 内容:论文答辩
六、已有基础(分与本项目有关的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 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在xxx实习期间参与完成《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并获得长沙规划管理局审批通过,成为相关地区控规修编的参考性资料。
2. 已具备条件
1)在xxx实习期间,接触了许多长沙市区的项目,了解了长沙市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熟悉了相关规划设计的规范和城市设计方面的优秀方案,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和专业书籍。
2)xxx公司能拥有丰富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相关资料来支持完成这篇研究性论文。
3)《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中参与完成的图纸和文字。
3. 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途径
1)缺乏一些世界性的、全国性的数据,这个将通过咨询有关部门、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来解决。
2)缺乏对公共文化设施用地兼容性的系统知识,这个将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案例加以解决。
七、经费预算
八、指导和辅导、论文撰写(试验)的教师
九、指导教师意见:
十、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对选题报告作出评价,提出是否通过的建议)
篇2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 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篇3
(1)、以旧带新,了解熟悉课题
由于本人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组并担任课题组长,所以对这方面还是处于蹒跚学步期,特此,我们采取以旧带新的形式,交流学习、活动指导来开展课题组的一些活动,特别是课题组的李文忠校长和宋健美老师为课题组的一些活动付出了很多心血。
(2)、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课题
本课题是新课程理念下,以“苏教版小学科学物质世界主题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为主题开展的,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的理论,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石,进一步深入的进行课题研究。这一学期我们集中学习了《科学课程标准》与《解读》的基本理念,同时李校长为我们做了有关探究活动设计的专题讲座,通过各种形式来强化教师们的理论知识,此外课题组成员另外还自主学习,认真钻研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力求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
二、扎实开展研究活动
(1)、融入校本教研,进行课题研究
本学期我校继续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充分地结合起来,每次的课题组都能做到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讨论。活动时要求所有老师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忌泛泛而谈,漫无边际,讲求扎实有效,同时每位老师人手一本记录本并做好每次研讨的记录,促使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交流探讨,,再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扎根课堂,落实课题研究
课题的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必须对课题的思想进行领会,具体落实、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而课堂就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检验我们研究效果的主途径。这一学期来,我们要求所有的老师以课题的思想为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备课,上课和教学反思。本学期3位老师以课题的思想为指导每人提供研究课,然后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交流,找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改进的方法。还要求执教者做好课后反思,戴辉文老师上的《折形状》一颗获金坛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曹辉老师《摩擦力的秘密》获二等奖;钱芸老师执教的《变色花》在东片科学研训活动中获得好评。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组博客。
三、我们的收获
通过又一学期的深入课题研究,我们从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反思总结——探究更好,摸索出要让探究活动形式与活动效益走向和谐统一,也就是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到实施必须有效,那怎样才能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呢?经过半年年来的研究,认为科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能激发学生活动的欲望: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要、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积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2、内容要有活动价值: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活动,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得出结果的内容大可不必拿来“兴师动众”。
3、学生参与面要广: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全员参与,促进学生思考,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4、活动的设计要有挑战性:活动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就是肤浅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师在关注外在活动、讲究“热闹”的同时,更应重视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活动。
总之,在这半年来的实验与研究,教师们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存在不足
1、课题组与其他兄弟校间的沟通交流慎少;
2、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素质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篇4
坚持“以研立校、科研兴教”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突出教研、科研两位一体的优势,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经过3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计划在全校范围内,使我们的所有教师都经过“三勤四环节”课题研究这一历练,本着“问题课题化、教学科研化、成果效益化”的目标奋斗,让老师在研究中成长、在合作中成长、在积累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张扬个性、体现自我。
3、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步骤
1、起步阶段,动员、督促、指导。(2011年4月——2011年6月)
(1)、召开动员会
实验伊始,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要依据年级学科特点、教师个人情况,本着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指导思想,动员教师积极学习实验。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都要围绕“三勤四环节”选择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2)做好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例会和业务学习会做好“三勤四环节”实验优越性的宣传工作,让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让人人思动,充满实验的热情和激情,为“三勤四环节”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好培训工作
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三勤四环节”实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基础、依据内容、方法手段、基础理论和推广的经验进行培训学习。
2、发展阶段,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2011年7月-2011年7月)
(1)制定《“三勤四环节”实验三年课题规划》、《关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三勤四环节”实验课题研究的意见》
(2)固定“三勤四环节”实验反思交流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主题。
(3)、加强课堂教学指导和反馈,人人熟练掌握“三勤四环节”教学模式。
3、提高阶段,成果化、效益化、推广化。(2011年8月——2011年12月)
(1)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参加实验的情况,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
(2)教学思想更加活跃,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
(3)评选实验优秀教师、评选实验优秀论文。
四、活动方法:
1、面向全体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活动。首先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有关内容复制打印,保证全乡教师人手一份,使其学习实践有依据有内容,培养教师的教改意识,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业务素质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2、坚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相结合方法,要求人人写出学习心得笔记,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逐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3、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在自身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构建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各教研组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本研究计划。在学习实践“三勤四环节”教学法过程中,通过课案研讨、专题研究、教育叙事、同伴互助、对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围绕学习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力求取得明显实效。
4、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积极开展以学习“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为单位的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由学区教研组长负责。备课时间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分为单元或教学周进行。学习“三勤四环节”集体备课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5、组织开展学习“三勤四环节”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全乡开展学习“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优质课展示评选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练教学基本功。有组织、有计划的落实开展教学大练兵活动,以赛代培,以赛促教,使教师认识到优秀课堂就在我们身边,优秀教师就在我们身边,树典型、立标兵,激励和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
五、三勤四环节实施中应注意到的问题
第一,“三勤”、“四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学生通过“三勤”推动“四环节”的完成;反过来,学生通过“四环节”的完成,又可以促进“三勤”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四环节”,既是层层推进,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但在实际运用中,这四个环节很难面面俱到,不同环节的时间划分,应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基础的好坏来确定。四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交融的,自学、精讲、实践都离不开讨论,在讨论中自学,精讲讨论都是必要的。讨论体现了民主的教学氛围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像一条线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把四个环节连成一体。讨论是师生关系的“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之间的关系。首先,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互动的、协调的。其次,“三勤四环节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不能代替教学内容,而只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实际运用中,要防止过分地强调这个形式,变成形式化、教条化,忽视教学内容的决定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它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影响,又要克服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搬硬套。
第三,学习小组的组建与激励机制并重。制定小组讨论纪律,发挥小组成员间的监督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小组长的威信。教师要及时了解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给予纠正或肯定,寻求改进办法。
第四,预习提纲、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的布置一定要适度。预习提纲应有利于学生钻研教材,课堂练习应侧重于突出重点,课后练习应侧重于巩固知识,把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三者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对学生自觉性和自律能力的考验。
第五,正确处理优生和差生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兼顾优生和差生,自学提纲要难易适度,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一般来说,优生较大胆,差生不太主动。对差生应提较容易的问题,进行必要的鼓励,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后应多接触差生,了解他们的想法,纠正错误观点,消除差生对教师提问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第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师生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下架子,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教学中注意把培养积极学习的情感放在重要地位,通过与学生平等、亲切、无拘束地交流,使课堂气氛温馨宜人,热情积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六、学校措施
1、讲学习,重培训。鼓励教师外地学习观摩,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培训。
2、搭平台,促交流。以备课组(同一办公室)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小组,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展开科研。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实验反思会、结题评审会等为教师展示交流架梯搭桥,起到了共同学习、发展提高的作用。
3、领导带头,骨干引领,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中,领导要转变角色,变旁观者、指导者为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使课题研究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5
一、选题策划与组稿的内涵
选题策划是出版编辑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编辑人员根据一定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挖掘和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组稿是根据选题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1]。在出版过程中,选题策划与组稿是不可或缺且不能分割的两个工作环节,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取决于选题的优化,而优化的前提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对于医学学术期刊而言,要创精品必须有高质量的论文作支撑,而高质量的稿件又依赖编辑人员深入调研、主动策划好的选题并积极组织优质稿源来实现。总的来说,选题组稿有利于彰显医学学术期刊价值和提高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实现学术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密切读者-编者-作者关系,实现刊物的可持续发展[2]。
二、新媒体时代给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旧媒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且宽泛的概念,当前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电脑、电视、手机或其他终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打破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极强的新型媒介。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而在“互联网+出版”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势必加速融合的步伐,给传统期刊出版带来挑战和机遇。医学期刊的主要职能是刊登医药卫生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传播媒介,策划应根据临床需要、学科特色、学术发展动态、读者对象等进行,选题要切入医学学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及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地进行选题[3]。而新媒体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人员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选择、便捷的获取渠道、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智能专业化的编校网络管理系统,也搭建了即时传播、互动性强、人人参与的传播与社交平台,给医学期刊出版的选题策划与组稿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并可有效延展策划选题的深度及宽度,提高效率。但目前,大多数医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仍固守传统模式,机构体制僵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相对薄弱,加之有限的办刊经费也限制了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引进和人才培养,因此,医学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受益新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4]。
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选题策划与组稿方式的转变
篇6
【关键词】课程基地建设;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51-03
【作者简介】陆高平,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江苏高邮,225600)教科室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是一所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镇初中。学校位于文化古城高邮南大门,京杭大运河东畔,地处城乡接合部,占地面积为21000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759名学生,99名教职工。2015年5月,我校申报的江苏省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基于实验的数学课程建设》项目在经过了市局初选、大市复评、省厅现场答辩等环节,顺利获得省厅立项,成为江苏省第三批农村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学校的一员。在近一年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我校与全省的其他课程基地建设一样,与课程基地建设实施同成长、共发展。
一、教育生态,从这里开始彰显魅力
学校教育生态即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野来看,一所学校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就是由学校里的各种人、各种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成的。追求学校生态的平衡也就是追求这些生态因子之间的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基于上述思想理念,学校借助课程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教育生态平衡,努力在文化生态、课堂生态、家教生态等方面构建。
(一)构建“共和谐”的文化生态
为了达到让校园一草一木都能说话,都能育人的目的,近些年来学校重视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文化环境的营造,新建了经典诵读长廊,日月文化长廊,悬挂近现代名家名言等,起到了一定文化育人作用。但是文化形式较为单一,仅限国学部分,缺少学校鲜明特色,学校抓住数学实验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契机,建设数学文化长廊,悬挂数学家的简介,在花圃、走廊也布置了数学家名言,师生数学学习的感悟,努力构建文理“共和谐”的文化生态。
(二)构建“共生长”的课堂生态
根据学校实际,同时也为了学生终身发展,学校构建了师生“共生长”的课堂生态,初步形成了数学学科的“问题主线”课堂模式。“问题主线”的课堂模式即课前预习、生成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拓展问题;学生感悟、提出问题。该模式主要是基于“问题主线”进行的,因为问题是一切的起因,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得到疑问,带着疑问,进行师生的问题探究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举一反三,可以很好地理解概念,解决问题。教师再对问题进行变式拓展,提升思维度,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在学习后能结合本节课有所感悟,提出一两个创新性问题,或者疑惑,或者亟待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过程中也有所成长。
(三)构建“共发展”的家校生态
和谐发展的家校生态也是学校教育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十分重视家校“共发展”。首先邀请家长走进学校数学实验课程基地参观,了解数学实验课程基地情况,观摩数学实验社团活动开展。其次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活动,了解教师的施教水平。通过校园开放,家长对学校数学课程基地的硬件设施赞不绝口,认为可以与城区学校相媲美,同时对当前学生利用学具、数学实验体验式器材等进行数学实验探究表示惊讶,都认为这样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快乐学习。再次建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数学实验学生习作,学生制作小视频,以及学生参与课程基地活动的照片与报道等。搭建了“共发展”的家校生态,增进了家长对学校教育行为和课程改革,及基地建设的理解与支持,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学科文化,从这里开始纵深漫溯
良好的数学课程情境和文化氛围,对农村学生具有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潜能。学校根据课程项目实施方案规划出一片独立区域作为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区,在数学学科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建设“数学史”学科走廊
建设数学文化长廊,包含数学之史、数学之美、数学之思、数学之用、数学之语等五大方面内容,数学之史主要包含数学从古到今的演变,例如数字计数的演变过程等,让学生对数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有更为直观与形象的感受;数学之美,主要介绍数学中优美的图形及图形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奥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数学之思,主要介绍许多数学公式与定理以及数学定理探索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发现的艰辛与严谨;数学之用,主要介绍生活中的建筑物,高科技等的数学应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之语则从学生的角度,对数学学习的感悟以诗歌、文章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感悟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建设“体验式”墙壁学具
建设“体验式”墙壁学具,让学生在看一看,摇一摇,动一动等“玩”中感受数学知识奥秘。揭示数学的本质,体悟数学的魅力。例如“勾股定理”演示墙壁学具,让学生旋转学具后,发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正方体的水正好装满斜边的正方体,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进而通过体积相等,揭示面积相等,从而揭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化抽象概念为简单实验,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让学生爱上数学。
(三)建设“探究式”专用教室
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特点要求既要动脑更要动手,数学实验通过手脑协同,启思明理。而实验需要一定设备和专用教室来开展数学实验探究。因此学校建设了两间用于数学实验“探究”、“操作”的专用教室。这些专用教室配备了较为先进的实物投影、电子白板、Ipad、图形计算器等信息技术设备,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新技术对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
(四)建设“互动式”学习平台
互动式学习是当前学生学习的趋势。学校借助于网络与信息技术,构建了“互动式”课堂学习平台,学生基于Ipad的探究活动都时时记录在教师端,教师通过Ipad“转播”功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在屏幕上,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学生的当堂训练的内容进行实时批改与统计,并生成图表,实现全班的学生整体互动。同时构建“互动式”网络学习平台,学校专门建立了数学实验专题学习网站,课后、节假日里学生能在该网站观看数学实验视频,数学实验小故事,互动、交流数学实验学习心得与成果。
(五)建设“校本化”实验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与学科专家开发了《指尖上的学问――折纸与数理》《图形计算器与数学实验》两门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指尖上的学问――折纸与数理》是通过简单的折纸探究折纸背后的数学道路,数学定理,更符合农村学校的校情,而《图形计算器与数学实验》则是利用图形计算器来探究函数、图形的性质,也可与物理化学知识结合,强化学科整合,这两门校本课程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与省编初中数学实验手册互补的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选择,也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方式,从这里开始全面优化
(一)基于“数学实验”的教学优化
许多数学的概念是生活实践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等特性,学校传统的数学课堂大部分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传授,往往就是概念“一项规定、三项注意”式的讲解,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数学是需要证伪,质疑的精神,通过“数学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到结论,或者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或者师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发展。
(二)基于“动手探究”的学法优化
以前农村学校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师生的“问答式”课堂,而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许多的概念仅仅依靠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而通过数学实验课程基地的建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及手段有了改进,学校通过添置数学实验的墙壁体验式实验器材,学生能自己体验数学的神奇奥秘;而通过配备Ipad学生能跟上最新的科技,借助Ipad学生能利用几何画板、GGB、图形计算器等软件对数学知识自主探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几何直观和抽象想象力,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通过极域互动平台建设,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大胆地展示;利用教师自制教具与学具,学生能动手感受数学知识背后的奥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实验社团活动则为学校数学实验校本课程提供了实施途径,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有余力与感兴趣地参加数学实验社团活动,获取数学实验探究疑难问题、经典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课余及假期则可以到数学实验专题学习网站上畅游,了解数学实验与折纸、数学与魔术、数学与科技等联系,了解更多的数学史,数学家,接触数学讲座、数学微课、微视频等,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教师素养,从这里开始加速提升
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教师发展,只有教师真正发展了,学校才有未来,才能发展。作为农村薄弱初中,师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难题,一方面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很难招聘到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缺少内驱力,更缺少专家来校指导,许多老师想提升但缺少研究方向与必要的指导,学校尝试通过专家“跟进式”指导,项目“课题式”引领,教师“团队式”研究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专家“跟进式”指导
以数学实验项目建设为契机,学校定期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数学实验首创者、初中数学教材主编董林伟到校指导学校数学实验相关工作,通过教材主编与数学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指导,教师对数学实验的理念有了更为清晰与深刻的认识,同时针对学校的实际需求,董主任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董主任也倡导并在2015年12月省教研室在扬州组建了全省的数学实验联盟学校,让更多学校可以相互学习,专家组团指导,从而使我们薄弱初中项目实施又有了同行者、合作者、互学者。
(二)项目“课题式”引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使项目推进更深入,更高层次,学校通过“课题式”引领,围绕数学实验积极申报省市级课题,成功立项了江苏省第11期重点课题《初中数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扬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数学实验实施的实践探索》,多名教师参与了省教研室重点研究项目《义务教育数学实验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