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14: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专英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专英语论文

篇1

[关键词]广告英语文体学转义修辞格

一、引言

广告语言成为人类社会展现语言艺术的一大杰作。它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通常会采用各种修辞格来加强其文体美学功能,以实现广而告之的广告宣传效果。而英语是当今世界语言中的主导地位,这促使我们有必要了解广告英语,以及其文体风格,尤其是掌握广告英语的转义(transference)修辞特点,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能在跨国界的广告宣传中做到不同语言的成功转换。

二、转义修辞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转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婉转等修辞格;但从狭义上来讲,转义修辞主要是通过比喻(Figurativespeech)来实现的。在转义修辞中,其语义转移并非完全是真正的词义转换,其过程具有对比性、参照性和目的性,其结果是实现语言表达的最佳文体效果。

因此,在广告英语中大量使用比喻,通过转义修辞,可以把相对复杂或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易于理解,同时增加语广告的语言美感和生动逼真的表达功能。实现比喻的转义修辞,必须具备六个要素:本体(即被比喻为事物,称作为“tenor”)、喻体(即用来做比的事物或现象,作为“vehicle”)、本体和喻体的相异性、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本体部分特征和喻体部分特征之间的相似性。这六个要素是每一个比喻都非具备不可的,不具备就构不成比喻,只不过有隐或现的区别。这就是比喻的实质。比喻一般可以分为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换喻(metonymy)等主要三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广告英语中这三种比喻修辞的实例进行分析来了解关广告英语中比喻的转义修辞特点。

三、转义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1.明喻(simile)

戈恩教授(WinfieldGoong)界定明喻简洁到只用一句话“Asimileisanexpressedlikeness”(明喻表述相似)。广告英语中大量使用明喻来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对产品予以形象理解,以至留下深刻印象。

例1.Lightsasabreeze,softasacloud.

这是一则衣服广告,其中运用了两个明喻,把衣服的质地感和舒适感都体现出来了,使消费者心理联想到穿了该品牌衣服后那种轻柔的感觉,从而撩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例2.Featherwater:lightasafeather.(法泽瓦眼镜广告)

法泽瓦眼镜,轻如鸿毛。

例3.Turnsiassafeasmilk.(Turns钙片广告2.隐喻(metaphor)

隐喻在体现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时比在明喻中更为密切。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as,like)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和(be)关系。它直接把一种事物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身上,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广告语言的表现力。

例1.KodakisOlympiccolor.(KodakcolorFilm).

柯达就是奥林匹克的色彩。

这是柯达为1988年奥运会所拍的广告。此处用了判断式的暗喻,将柯达彩卷的特色和奥林匹克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强”相提并论,强调了柯达彩卷对于竞技场上力与美的瞬间扑捉逼真无比,展现了该产品卓越的性能。

例2.Whatisyourchoicewheninflationisslowlyerodingthevalueofyournesteggs.

这是一家投资公司的广告,它把你平日的积蓄比做“nesteggs”,比喻独到、形象鲜活。

例3.AllofNewYorkisastage.(旅游广告)

整个纽约是个舞台。意在鼓动游客到纽约去“表演”一番,尽兴地分光风光。

3.转喻(metonymy)

转喻是通过相近的联想,直接借喻体代替本体,而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在英语广告中运用转喻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修辞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1.WetakenoPrideinPrejudice.(报纸广告)

“PrideandPrejudice”是英国作家奥斯丁的杰作,众所周知。这则广告巧妙地采用引喻,表明自己的办报原则: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不偏不倚。

例2.Washthebigcityoutofyourhair.这是一则洗发水的广告。

广告里的“thebigcity”让人马上想到“thedirtofthebigcity”(头发的污垢),生动形象,突出了该洗发水的功效:多脏的头发都能洗得干干净净。

例3.Thepenismightierthanthesword.(钢笔广告)

在这则广告中以“pen”、“sword”指使这些物的人,喻意为:文人胜于武士。

四、结论

比喻转义修辞极大地丰富了广告英语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既能获得语言的生动性,又可引起消费者的情感联想;既准确地宣传商品的特点,又可描述使用商品的感受,从而达到宣传、推销商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7,64-70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自2005年以来,奥数就成为被媒体狂骂,被众人拍的对象,著名教育家杨东平就声称,奥数甚至可怕于黄、赌、毒。近日,成都教育局强制取消奥数。

我们口口声声称着疯狂的奥数,但是反过来,又是谁在一味疯狂地追逐着奥数?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追逐奥数成了一种社会风气,然而在扼制这种风气时,我们采取了一种最极端也是最愚蠢的手段,强行扼制。但是,我们又是否去挖掘追逐奥的根源呢?这就好比是当年鲧为治不而采取的堵塞方法,最终也不是无一收获吗?众多高校以奥数作为门槛,与其说是追逐奥数,还不如说是追逐高校。90%学奥数的孩子也不过是为了高校,为了竞赛而去奥数,他们纯粹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么?不,他们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

奥数的实际意义是在于在基础课程上深化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方式。从心底里想想,奥数有错吗?我们不该否认它实际意义的正确。但是,如今奥数已被人们所扭曲,甚至成了进入高校的手段。我们所想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取消奥数,而应在于怎么才能还原奥数的真面目?高考、中考加分很诱人,它也就是扭曲奥数的真正元凶!它就是家长们追逐奥数的最大诱因!

换个角度想想,那些对奥数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同时遭到了对天赋的扼杀?这就好比一个生性温和的人被抬着去学武术,这是对本性最大的扭曲/

奥数的存在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在达到某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方式。奥数没有错,错在于家长的追求与社会教育上的奥数加分制度。怎么样杜绝这种现象,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重要的还是人们对奥数的正确认识。

篇3

【关键词】中专英语教学分层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是学习主体,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知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我上课时很少单讲独白,总是想尽办法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的眼、耳、口、脑各感管都活动起来。比如我在讲“EarningThreeDollarsHonestly”时,让一个学生扮演成马克吐温,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文中的第一段的内容,让另一个学生在一旁解说,就象中国的双簧-----一个说一个表演,且说的内容和做的内容要一致,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增添了许多学习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很受学生的欢迎。

为了使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又开展了“老师的小助手”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基础较差和基础一般的学生先挑选出自己信赖的可以帮助他们取得进步的同学,再以被选出的这个同学为中心,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且这个被选出的同学就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每次讲新课前一天,把“小助”手召集到一起,用20分钟的时间,带他们读生词,预习课文,并把有关的学习资料交给他们,再让他们组织本小组的同学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掌握新课内容,变“难学”为“易学”,变“难懂”为“易懂”,上课的时侯,他们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不至于一个人唱“独角戏”,有问有答,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此外,“小助手”还是本小组同学的身边“小老师”,负责督促本小组同学完成作业,带领他们取得进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多项评比活动,比如作业完成情况评比,最佳“小助手”评选,纪律模范小组评选……这样,学生的纪律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在英语教学中,这些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和兴趣差异上,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喜欢学习英语,而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跟本不感兴趣,上课时你讲你的,他忙他的,跟本就不听你的。针对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努力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考试能及格就很满足,针对以上情况,我把授课内容和教学评价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子划分成几个层次。下面我就以《英语》(提高版)第一册中Unit7SmokingisNotAllowedHere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首先,把单词部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单词全部会读,并会默写其中重要的18个,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habit,fashion,cause,force,breather,public,pass,law,nowadays等.第二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上面重要的18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的13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habit等。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上面的13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重要的8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等。第四个层次,要求会读上面的8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的三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其次,把课文部分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熟练掌握全部语言点,并能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吸烟的危害。第二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二,第三和第四段,熟练掌握80%的语言点。第三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二和第三段,熟练掌握50%的语言点。第四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三段,熟练掌握20%的语言点。

最后,把课后练习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练习I和II中的题全部掌握;第二个层次,要求练习I中的题要会1-3,练习II中的题要会1-4;第三个层次,要求练习I中的题要会1-2,练习II中的题要会1-3;第四个层次,要求练习I中的题要会1,练习II中的题要会1-2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达到第一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90-100分;达到第二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80-90分;达到第三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70-80分;达到第四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60-70分。而且学生要达到哪个层次,得多少分,完全由自己决定,老师决不干涉。此外,我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疯狂英语900句》,把课本中的会话部分,一句一句地列下来,编成《中专英语300句》,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并且也分了四个层次,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取得明显地进步。一向贪玩爱闹的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小助手”们忙了起来,因为前来问问题同学多了。

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授课效果,期末考试中,会计02班60个人中有20多人90分以上,20人80分以上,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很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三、正确对待学生错误,树立学生学英语的信心

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跨文化渗透教育

1 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所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化。如果脱离了一种语言的文化底蕴,而单单学习这种语言本身,那么这样的学习将是单调无味的,也是事倍功半的。

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方面的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材。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其目的不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因此,他们更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中,必须把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高职高专教材中跨文化渗透的具体体现

笔者是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英语系的青年教师。2007年9月,学林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材——《走出牛津》系列教材在我校投入使用。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我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使用。在2007年至2012年五年的时间中,我院非英语专业的8000余名学生先后使用过该教材。《走出牛津》以其“突出场景英语,体现交际能力,强调教学互动,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捧。《走出牛津》不再就某主题纵深的挖掘相关内容,避免了大篇课文带来的沉重感,强调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灌输。选材多来自于西方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语料时尚,新鲜有趣,富有现代气息。课文内容涉及的主题丰富,材料语言地道,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高。涉及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例如第一册中的X-Sports(极限运动),Keeping Pets(饲养宠物),Net-pals(网上交友), Happy Special Days(吉庆佳节),Shining Stars(星海拾贝)等。从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外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学起来觉得亲切和实用。

3 跨文化渗透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本教材,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使用《走出牛津》教材教学时,如何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的几点方法:

3.1 重视词汇的扩充解说

英语词汇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通过教师对蕴藏于词汇中的跨文化知识的挖掘,学生可以感知到词汇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气息,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加深了对生词的印象。例如,在第一册十四单元的词汇表中,有put sb. in the red(使某人负债)这一短语。教师可以以颜色为线索,以此列出一些与颜色有关的短语。Red(红色):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节假日有关。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铺展红地毯)的意思是隆重地欢迎某人。Red-letter days指的是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普通的日子在日历上印的是黑色,但是a black-letter 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倒霉的一天。White(白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都有相似的联想,即清白,单纯,天真,无辜。而在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中,white的意思是“毫无恶意”。Blue(蓝色)在英语中表示不快,韩国电视连续剧《蓝色生死恋》中的“蓝色”一词,就表示一种无奈和沮丧的情绪。在英语口语中,用I have got the blues或者I am in a blue mood来表示自己情绪低落。在中国,黄色象征低级庸俗的影视和书画作品,而在西方国家,yellow book指法国等国家政府发表的报告书, yellow pages指包括机关、医院、商店、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分类电话号码簿。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的概念大相径庭。

3.2 听力材料中的跨文化教育

《走出牛津》教材中容纳了丰富的听力素材,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跨文化渗透教育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例如,第一册十二单元的听力内容涉及的是以花传情和送花时的禁忌。教师可以结合听力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花的文化知识:欧美人的生活似乎与鲜花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把花视为一种载体或媒介,以花代言,借花抒情。红玫瑰象征炽热的爱情,黄郁金香发出的是失恋者的悲伤,红康乃馨饱含受挫者的伤感,而黄康乃馨则是轻蔑的信号。在有些欧美国家,被视为“妖花”;不少欧美人又习惯于以来祭灵;而有趣的是,在法国,雏菊却有特定的含义“我只想见到你,亲爱的”,因此男士常雇人将此花送到他心爱的人的府上。与东方人的习俗不一样,送花给德国女主人最好成单数,以五朵或七朵为宜。赠花给巴西人时务必避开紫色,因为紫色在巴西是死亡的象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这方面的材料,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又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加强本土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比较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说过:“文化教学,这不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本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授。《走出牛津》第一册十三单元中,编者用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做比较,又用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做比较,较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例如感恩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愚人节等等。通过对学生文化对比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更深刻的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3.4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时尚文化

与许多传统教材相比,《走出牛津》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第一册中Unit 1 X-sports(极限运动),Unit 6 Charm of Arts(魅力艺术),Unit 9 Net-pals(网上交友),Unit 10 Shining Stars(星海拾贝),以及第二册中Unit 5 Bar room (泡吧),Unit 7 Online Shopping(网络购物),Unit 8 Electronic Times(电子时代)等单元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该教材的时尚感。80后和90后的青年学生,对时尚文化特别敏感。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的时尚文化,把时尚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册十四单元的练习册中,出现了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DINK(丁克家庭),SOHO一族,freelancer(自由职业者),open-collar(开领工人)等时尚词汇,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时尚文化,加以补充介绍。例如,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这两种俗称已为国人所熟识,而在时尚英语中还有pink-collar(粉领),grey-collar(灰领),open-collar(开领)和iron-collar(铁领)等说法。pink-collar(粉领)通常指由妇女从事的职业,如秘书,高级保姆,打字员和幼儿园的教员等等;grey-collar(灰领)指西方国家中介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之间的阶层,如依靠仪表、电钮、数据进行机械操作的工人;open-collar(开领)指那些穿着随便的在家里通过使用与工作单位相连的电脑终端进行远距离工作的人,也就是SOHO一族;iron-collar(铁领)统指未来社会将取代血肉之躯的工人,从事各类繁重、危险、乏味或精细劳动的机器人,它们是一群身披铁领衣衫的新劳族。挖掘教材中的时尚文化,不仅仅是交际教学的要求,更是使英语教学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4 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仅仅只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积累,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西方影视以及英文歌曲中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扩宽知识面。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大多是通过说话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有条件,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西方社会生活风貌。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方式,留心和积累西方文化常识,消除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疏远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英语晚会和英语戏剧表演,为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5 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教育不是空泛的,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的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深厚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材。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胡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陆建飞.跨文化交际随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曹璟,杨继红.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教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谈慧娟,毛怡旸.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6

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80-03

一、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去中国文化”化

从专业性质来说,英语专业学生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英语语言和文化,因此他们往往将之视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标,认为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学习无关紧要,甚至还会影响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全盘接受英语文化,却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种中英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已经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问题,即英语专业学生对中文及中国文化越来越漠视甚至反感,这不能不引起英语教育者的反思和重视。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说,由于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校未曾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已经开设的中国文化课也大多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偏少,采用大班授课,而且多是外聘教师采用汉语教材和汉语授课,因此不受学生重视,结果形同虚设。

从教材配置来说,英语专业的教材和阅读材料大都以英美文化为内容或背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文化当然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和陌生。

从师资力量上来说,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精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系统深入把握殊为不易,加之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概念,用英语准确表述和讲授难度较高,导致了高素质的中国文化教师的缺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从测试导向来说,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面对的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侧重对英语基本技能方面的测试,八级考试虽有综合知识测试,但只侧重于英语国家方面,没有任何测试中国文化知识的部分。在测试的导向作用下,师生自然就会轻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学习。

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误解来说,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学生的母文化,因此对他们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知识,无需系统讲授和学习。然而从实践来看,并不尽然。不知孔孟者都大有人在,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之少、之浅,常让人痛心疾首。

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现象的出现,不仅完全背离了我国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方针和目的,也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由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水平较高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显示不出应有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几乎已成为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互动过程,交际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对交际对象有清晰的理解,还取决于能否与其进行文化共享和影响。如果交际的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就必然会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交际过程的互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如果不能保持自我的文化身份,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当然也就无法向交际对象介绍、解释或者传播中国文化,而没有了这些,交际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真正的内容,所谓的交际过程自然也就举步维艰了。

二是英语专业学生由于主观上不注重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者由于客观上接触不到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导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结果即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本身内容略知一二,也不能用英语将之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尤其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如宗教思想、中医中药、武术兵器、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名胜古迹、佳肴菜系等话题时,就会更加力不从心,常常是不知所措或者词不达意,严重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为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英语文化而放弃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的黏合剂,就丢掉了民族之魂,终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英语专业学生每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不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对中西文化进行客观理性地比较,就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抵制中国文化。《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因此,必须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让他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其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地输入异域文化,也要积极地输出本土文化。如今,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持续升温。短短几年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使我们急需大量能够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人才。英语专业学生是中英文化相互推介的纽带,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在国外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时,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却日渐冷落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的英语专业学生很难胜任文化传播的任务,培养兼具中西文化修养,能够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人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具备良好中英文化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能力,能弥补其知识结构的缺陷,补长其语言表达的短板,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提高对外介绍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中国文化课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吸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精髓,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中国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林雨堂、、梁实秋、钱钟书、萧乾、王佐良、杨宪益、许渊冲等,不仅是熟稔英文及英语文化的大师,更是精通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巨擘,他们在推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英语专业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纲》还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国文化课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丰富知识结构,扩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增加人格魅力,使他们成为兼具精深的学术知识和迷人的人格魅力的国家建设人才和中外交流使者。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根据木桶理论,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的盛水量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若要木桶盛水量增加,就必须换掉短板或加长短板。对我国很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知识匮乏已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短板,日益妨碍了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国文化课可以通过优化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补偿这一短板。

首先,中国文化课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解决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中避不开的文化冲突问题。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对语言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至为关键,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中英文基本功,还要对中西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缺乏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就会成为翻译水平提高的瓶颈,使翻译教学和学习事倍功半,而中国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中国文化课可以为英语文化学习提供对比参照体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等课中的英语文化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比较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中英文化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这个参照物一无所知,就谈不上有效的中英文化对比。

再次,中国文化课还可为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选项。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研究领域,开阔思维空间,形成较宽的学术研究视野。比如对中国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就可以将中英语言、文学、文化等交叉研究,丰富研究空间和研究思路。

三、结论

英语专业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忽视已引起学生在文化认同、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建平,杜军.英语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课:中国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

[2]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篇6

关键词:微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一课多用;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6].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89-96

篇7

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广告要面临跨文化传播的挑战,一方面应通过主动的文化适应,获取品牌传播的文化通行证;另一方面,还应借助于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引起异质文化受众的情感共鸣,实现品牌的有效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要把握好文化适应与文化转换的关系及文化转换的尺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世界人口跨国家、跨民族的重新分布,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越来越普遍、频繁,甚至成为现代人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培养跨文化的敏感性和竞争力尤为重要。因为,当两种背景完全不同的文化交汇时碰撞出的不仅仅是“激情”、“火花”,还有令人担忧的冲突和排斥。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传播活动,因此,广告传播活动同样面临着跨文化的挑战。在广告实践活动中如何应对才能使广告跨文化传播获得良好的效果,成为摆在广告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消解跨文化传播中的品牌沟通障碍。

一、在文化适应中寻求认同

文化适应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时,通过自我调整,主动适应该文化圈的文化模式、文化特色、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就会顺利融入该文化而被接受。相反,如果没有这种适应,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甚至半途夭折。

近年来,由于跨国投资、跨国生产、跨国营销活动与日俱增,广告越来越多地在跨文化语境中传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得文化适应成为规划品牌传播策略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广告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广告人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文化适应”原理。

肯德基自1987年在北京前门开出中国第一家餐厅之后,目前为止,已是中国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快餐连锁企业。在美国,肯德基并不是快餐业的第一品牌。同为国际顶尖级的优秀快餐企业麦当劳,从全球范围看比肯德基拥有更悠久的经营历史、更雄厚的企业实力、更强势的品牌资产。但在中国市场,肯德基全面反超,成为中国大陆洋快餐的一面旗帜。那么,肯德基何以修得“正果,’?这要归功于其成功的跨文化营销传播策略。考察肯德基的品牌传播策略,不难看出诸多本土化的文化适应痕迹。例如,2002年肯德基的电视广告围绕着小波一家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活剧,将肯德基的产品与小波一家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浓浓的家庭氛围和幽默情调。肯德基的“立足中国,融人生活”广告讲述了一个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受到“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的资助,上完大学,自立自强,成为肯德基大家庭的一员,反过来又回报社会的故事,深深地博得了中国人的好感。2003年春节,从1月上旬到2月9日,白胡子的“肯德基爷爷”一改平日‘西装革履,的经典形象,在中国的170多个城市800家餐厅里同时换上华人传统的节日盛装,为品牌增添了文化亲和力。文化是理解沟通的桥梁,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肯德基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国际品牌通过文化适应融人中国文化、赢得中国市场的典范。

中国品牌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广告传播活动如何打好文化适应这张牌,获得品牌进人的文化通行证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尊重异质文化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世界观、价值观的源泉。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世界、人生、价值、意义、行为等迥然各异的看法。尤其在宗教信仰极为虔诚的国家,冒犯宗教禁忌的言行将遭到抵制乃至惩处。例如,日本索尼公司为了在泰国推销收录机,曾作过这样一则电视广告:闭目安卧的佛祖释迎牟尼听到索尼收录机放出的美妙音乐后,情不自禁地全身摆动,并睁开了双眼。广告在作为佛教之帮的泰国播出后,引起了佛教徒们的愤怒,他们认为这是对佛祖的侮辱,也是对泰国的挑衅,为此,泰国当局还通过外交途径向索尼公司提出了抗议。

二是尊重异质文化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国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既可以成为广告创意的源泉也可以成为广告创意的羁绊,这就要看如何通过文化适应巧妙地运用它。例如,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每年春节都要贴年画,而年画中“阿福”的形象已是数代相传、深人人心了,他在广大中国人的心中早己成为“福气,的象征。宝洁公司恰当地利用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习俗,在它的一款名叫伊卡璐颜丝的染发剂中,把四个可爱的小阿福额头上的一缕头发染上了各种时尚的颜色,看到阿福的新形象,令中国的消费者感到新鲜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创意人员用中国文化为载体,成功地阐释、传播了一个外国品牌。

三是顺应异质文化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选择、判断及解决冲突的习得的文化规则。文化价值观通常具有标准性和衡量性,它使其文化成员知道正误和真假的标准。在跨文化传播中,广告创意主动适应异质文化的价值观,有利于其文化成员形成好感并易于接受。例如耐克著名的广告语‘饭just do it"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译成“想做就去做”,在标榜个性自由的美国,这一广告语倍受推崇,但香港作为华人社会,自律是一种传统的心理优势,因此,不少消费者认为该广告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闲,纷纷投诉,后来广告语改成了“应做就去做”,才平息了风波。

四是深人了解异质文化符号的特定含义并恰当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每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中,都有一些符号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或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品牌传播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误用或错用这些特殊符号。至今还令国人记忆犹新的案例就是“立邦漆”的“盘龙滑落’广告。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在所有的中国艺术作品中及人们的观念中,总是腾云驾雾或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而这样一个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密切相关的、具有特定蕴涵的文化符号,在广告作品中竟然滑落了,怎能不遭到国人的质疑呢?

以上案例提示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能采用“自我参照准则”,即广告创意人员有意无意地参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去推测异质文化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消费行为,而应准确把握异质文化背景受众的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心理,放低姿态、主动适应,以确保顺畅的文化沟通,为品牌的传播做好铺垫。

二、在文化转换中引起共鸣

文化适应原理着眼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主动适应来缩小与目标市场消费者之间的文化距离,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完整与畅通,从而为品牌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另一个重要事实是,不同文化之间除了差异性之外,还存有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在伦理道德领域,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找到这样一条道德黄金律,它在不同文化中分别被表述为:“如果你自己觉得会受到伤害,就不要那样去伤害别人,’(佛教);“只有把自己的愿望当作兄弟的愿望的人才是一个信徒”(伊斯兰教);“你不喜欢的不要对别人去做,这才是法则,其他的都是评注(犹太教);“己所不欲,勿施于大,(中国儒家)……虽然语言表述不同,但其中所蕴涵的道德观念却是相同的。在人类大家庭中还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观念。因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人作为类的存在具有共同的人性。正是文化主体自身的相同或相似,决定了人类文化的某些相同或相似。

如果说文化适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立足差异性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发掘人类文化的共性,则为我们探寻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另一条途径。因目前尚没有一个相应的概念指称这一现象,我们姑_且借用“文化转挥’一词表述它。

文化转换也是影响文化传播的一种机制。它是指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吸收、改造成为新文化形式的过程。文化转换与文化适应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着眼于文化的共性,通过对某一地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更新而形成一种全球范围内广为接受的新的文化产品的过程,文化转换得到的是一个文化杂交混合体—个多种文化符号融合的国际口味的新文本;后者则是着眼于文化的差异性,通过传播主体的自我调整、不断适应某一地域文化的过程,文化适应得到的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新文本。

文化转换原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去情境化、本质化与再情境化。第一步是去情境化,指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需要剔除原文化中的文化情境。第二步是确定新文本的核心要素,把原有文本本质化。本质化的过程往往是确立一个能够被不同文化所接受的核心思想或核心概念的过程。第三步是重新情境化,把本质化的概念放置在一个由多种异质文化符号融合构成的文化情境之中。

文化转换原理带给广告人的启示是: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在深人了解目标市场文化模式的基础上,捕捉某一个为该文化模式和其他异质文化所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剔除这一观念存在的原有文化情境,把它转化为更容易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理解和接纳的本质性的创意概念;然后通过重新情境化的过程(也就是广告表现过程),选择多种异质文化元素构建一个跨文化的新文本。实际上,文化转换的过程从广告创意角度来看,无非是旧要素新组合的过程,不同的是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要素更多的来自于跨文化的资源,使得广告创意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而是“国际化,的文化杂交体。由此观之,文化转换相对于文化适应而言不是一种单一的适应过程,而是一个融合提炼的创造性的再生过程。

文化转换理论为品牌传播的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国内一些品牌已经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百丽”最新推出的品牌形象广告就带有文化转换的色彩并明显地体现出国际化的趋向,它的核心概念‘百变,所以美丽’,抓住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众多女性渴望美丽.而且期盼拥有常变常新的美丽这一共同的文化心理,很能引起不同国度女性时尚消费者的共鸣;在广告表现上,则以国际名模出现在梦幻般华丽的场景中构筑起现代女性向往的生活方式,激起了目标消费者的强烈购买欲望。通过这种巧妙的文化转换,使得百丽由鲜为人知的本土丑小鸭摇身变成了令人瞩目的具有国际品位的白天鹅,为百丽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8

当今,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作用很大的行业。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旅游业日益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在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旅游行业是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行业,旅游人才的培养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专业主要是旅游英语专业,它的起步及发展是在进二十年,但旅游英语专业已经迅速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多为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旅游管理相关理论、拥有熟练的旅行社业务操作技能、能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专业体系构建、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有的重视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的重视旅游行业业务能力的培养。分析涉外人才培养的现状,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旅游英语专业中,英语语言基础课程的比重过大,课程设置中专业特色不突出。“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基础英语课程占据多数学时,且与专业课脱节;另一方面,“旅游概论”、“导游实务”、“中外民俗”等专业课学时少,且为中文授课,与英文课程无法结合。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多数从教该专业的教师都是语言类或者师范类的毕业生,只能从英语语言交际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企业引进的职业人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不能承担全部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人也无法将专业知识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结合。

(三)实践教学模式落后不符合社会对旅游人才的能力需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模式,各院校只是局限于对专业技能简单机械的模仿及再现模式,综合型、应用型训练偏少,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与结合。

二、涉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善于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熟悉旅游业务,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知识结构,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训练。掌握实用的旅游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置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级阶段(三年级、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旅游导游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风,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高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进一步扩大英语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旅游企业管理与服务技能训练,从而达到培养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旅游方向三个主要课程模块。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口译、英语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概论、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3、旅游方向课程:指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英语口语、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

(四)主要教学方法

1、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活动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外语角、课外阅读、专业社团、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除参加校内学习和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旅游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优势,开发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逐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3、旅游方向课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旅游方向课程特点,推广角色扮演法、图片演示法、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现场模拟法、导游实地演习训练法、旅游现象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专业特色

1、突出“英语知识与技能+旅游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特色,能力培养体现专业的交叉性和跨学科性。学生综合素质好,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又熟悉和掌握涉外旅游及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学生就业口径宽,适应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校内外实训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的旅游技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毕业生能够直接胜任英语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

3、学生在国际导游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专长,取得全国通用的导游资格证书,从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竞争能力。

(六)考核

考核手段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及口试形式。考核内容兼顾知识与能力,注意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记忆型试题和分析型试题的适当比例,试题力求科学、客观、逐步做到标准化。高年级部分课程的考核也可采取撰写论文、讨论和答辩形式等。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和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用英语撰写,长度为5000词左右。要求选题有价值、论文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文字通顺,并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加大毕业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采用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旅游计划书、旅游营销方案等多种形式,报告长度与毕业论文长度大体相当,用英文撰写,把创新思维和应用价值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毕业学分要求

在此表中,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外语、中文、体育艺术与文学、人文素养、经济管理法学、信息技术。

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演讲与辩论。

专业知识必修课程包括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专业方向必修课程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实务及模拟导游、饭店管理原理、领队英语与实务、旅游英语口语。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技能选修、专业知识选修及专业方向选修三大类别。专业技能选修包括英语语法与实践、21世纪报导读、实用英语写作、英语报刊杂志选读、新闻英语视听。专业知识选修包括古希腊罗马神话、西方文化概论、中西文化比较、英汉语言对比、英语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专业方向选修包括旅游学概论 、全国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现代商务礼仪、中外民俗、旅游应用文写作与翻译、旅游资源管理与产品开发、旅游心理学。

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调查、课外阅读、专业社团、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论文。

三、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在进行专业课程设体系设计之初,应当进行旅游市场需求分析,根据企业、行业对于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和知识构成,与毕业生现在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挂钩,归纳出本专业课程列表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此外,在课程内容中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紧紧围绕旅游市场需求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旅游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二)“双师”教学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应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教师。学校指派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参与具体业务,加强教师对相应工作岗位要求和能力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还应围绕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整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

(三)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

保障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良好的实践基地,需要有模拟客房、前台、票务中心、旅游车等旅游实训设施。实训实验基地不能满足于模拟旅游业已有服务形态,必须研究摸索超越旅游业现状的服务形态,创建旅游业新兴的服务形态,传播先进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服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