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9:4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层阅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记叙文;议论文;主旨大意
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呢?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故阅读主要是理解文章主旨大意,了解重点细节, 通过细节去推理判断作者的态度,写作的目的;新课标指明了阅读的方法和目的,高考主要是围绕这些要求而命题的,以下对主旨大意题的阅读技能进行探究。
记叙文:纯记叙文通常有一条或两条线索(一主一次),通常以事物,人物,时间,感情为线索,分为记人或记事,线索是文章的经脉,理清了,文章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作者记叙人物,事件,感情,貌似很散,其实他必须要表明文章的主要意思,即(main idea),亦是他写作的目的。高考考查主旨大意题的词句通常有:1、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mainly about /main idea ? 2、The best title is…3、The writer is aimed at…/intended to …? 4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is…? 记叙文的篇章通常是先总后分,即先说文章的主旨,后叙人事;如文章 Many parents don’t love to read to their children. But there are so many professionals and PhDs doing the opposite thing. And they really promote reading to children, which is so good for children.(总--主旨)I have found that this is true with my children. Children enjoy sitting on your lap while your voice flows over them. Sometimes children are laughing sometimes they are sobbing when listening . They are caught up in the story… (分) 或先分后总,即先叙事,后说文章的主要意思: I grew up in a house where the TV was seldom turned on and with one wall in my bedroom entirely lined with bookshelves, most of my childhood was spend on books . I grew up thinking of reading as natural as breathing and books unbelievably powerful in shaping perspective (观点) by creating worlds we could step into ,take part in and live in(分)….At 14, I decided to become a writer…(总--主旨) 在夹叙夹议的文章中,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纯粹是记事的,是事实;含有哲理性的话是观点,是说理。说理就是文章的升华,说理是依据事实要说明一个道理,哲理,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不会为了记事而记事,他一定是为了说明一个真善美的哲理,比如,Module 4 Unit 1 Why not carry on her good work?描述了林巧稚在治病救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笔者最后点破主题――Women can make great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此乃哲理,是文章的升华, 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此是研究作者写作的深度。
议论文:作者列出他的论点和论据。论点,即中心思想,它是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的语句,通常在标题,首尾段。论据是用来论证的,它支撑,扩展论点的,是为说理服务的。要先学会判断主题句和论证句。主题句:He is hardworking.论证句:He always gets up very early; He often goes to bed very late.等于2=1+1.往往每段首句是主题句。再如 Remembering names is an important social skill. Here are some ways to master it. Recite and repeat in conversation .When you hear a person’s name, repeat it. Immediately say it to yourself several times without moving your lips. You could also repeat the name in a way that doesn’t sound forced or artificial.显然第一段是主题段, 记住名字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下面谈谈掌握这一技能的巧门。之后,文章就此张开,第二段首句记忆并重复他人名字,是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接着张开阐释如何记忆和重复他人名字。主题段和主题句在这篇文章里体现清晰。有些文章的主题段可能在文章中间,用此方法去解题,迎刃而解。没有明显主题句,段的文章我们要根据文中所叙述的事实或提供的线索来概括主旨大意。
议论文的主支: 推理文, 推理判断常用infer, imply ,suggest, conclude, learn, intend, mean...来要设置题目,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信息,归纳中心意思,挖掘深层含义,不要脱离原文,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而是要全面分析文章中的主要的信息,通常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以作者的立场分析推理,依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文人通常较含蓄,不直接表白,而是通过上下文字里行间的褒贬词来表达他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而 此乃文章的主要思想。 如 … …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 One of the common problems with making excuses is that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get idea that it’s ok not to be totally honest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corollary (直接推论) to that: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even if it isn’t honest, then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What is the author’s opinion implied about a good excuse?
怎么推理出:Bitter truth is better than a good excuse.
从And What’s wrong with a society that thinks that making up a good excuse is like creating a work of art? 这一句较难,不好理解,(可分解几小句),但下文有明显的尾句,“ if a good excuse is ‘good’, where is the place of the truth “ .编制美丽借口的社会有问题,它使人们不诚实,而且真话无所存在。可见,作者虽不明确表明态度,但通过下文的字里行间,作者对编制借口不赞成。故选项应是D.做到判断有据,推断有理,此乃探究阅读的深度。阅读时 抓住关键信息,排除辅助信息,灵活应对长句,难句,先浏览问题选项,不必过多纠缠无关的信息,与题目相关的找出句子的主谓语,主从句,在弄清句子的附近成分;难题易做,有些题目看似很难,其实只要抓住文章中相关内容,题目迎刃而解;易题难做,有些文章语言虽然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所以不要掉以轻心,透过表层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寓意。
运用以上的阅读技巧,提高了阅读题的解题能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解题兴趣大有提高 ,喜爱参与和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了; 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素质亦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一、 把握主题句理解文章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标,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 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脉络
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 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议论文则含论点、 论据、 结论三要素,通过解释、 举例来阐述观点。你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起因、发展、 结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运用提纲,勾画出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
三、熟悉猜测生词的方法
阅读短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这时,首先要把整段、整篇文章看完,通过对全篇短文的理解,就很有可能猜测出生词的大意。另外,还可以从含有生词句子的上下文,以及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理解生词以求获得其真正含义。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构词法推测。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总会遇上一些新词汇,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词意,而它们对文章的理解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如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这些问题便不难解决了。
四、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学生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本理解题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 深层理解必须忠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推断未知;要求学生对文字细节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不能就事论事。
五、善于总结,统筹全文
纵观历年高考试题,阅读理解试题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一是直接回答who, whom, which, what, where, when, why, how等疑问词引起的细节问题;二是猜测词义题;三是推理判断题;四是综合概括题。在做阅读理解题时,一定要仔细看完,看清楚试题要求再作答。有时,要先看题,后阅读文章,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缩短阅读时间,效果也许会更好。
篇3
作文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集中体现。材料作文,就限制体裁而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依材料写记叙文。二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尤其是后者难度较大。故而就此谈谈关于材料作文的写法,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首先必须读懂材料。这里所说的读懂,不仅是弄懂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弄懂材料所蕴含的比喻义.象征义和深层义。这些意义若弄不懂,不理解深透,就无法根据材料作文。
二是选准角度。材料提供的内容,往往涉及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内容有正有反,人物有主有次。怎样选好角度呢?一要小,易行文,便于运笔;二要熟,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平时积累和占有的;三要深,对哪方面认识最深透、感受最深刻,就选哪个角度。这样才有活可说,写起来才自然顺畅。如果选得准,就会降低写作难度,有助于思路的展开,结构自然,条理性强,才能写好材料作文。
写好材料作文还要注意,一是不能简化步骤。首先要认真阅读,在理解基础上提炼作文的观点,如果材料不只是一条,这时要仔细推敲和分析之问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作文中心。紧接着就是仔细研究命题要求和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文体和语体了.所以材料作文的步骤可归纳为:认真阅读,深入理解,提炼中心,确定文体,命题运笔。这几步是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二是要紧扣材料作文。开头,结尾和中间都要处处可见材料,恰当地使用材料,切不可置材料于不顾而另写一套。不管写哪种文体都必须按材料的意图去运笔,仅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去理解材料,与材料大相径庭,就会处理失当,不符合要求,违背原材料的主旨。
篇4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理念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笔者认为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句话已植根于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内心。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或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等等。我觉得感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感悟不能仅是表面的、零碎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对零碎的、表面的感受进行归纳整理、比较综合,真正内化教材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如何让表面单一零碎的感受转化为理性多元深层的感悟,我以选择为策略,引导学生选择各种有效信息资源及方法,不断修正、完善,以促学生多元感悟、深层感悟。
1.选择词句,落实文本,多元深层感悟。语言文字是传递文本信息的载体,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正是显示所要感悟的内容。有的文章浅白如水,也有的文意藏而不露,对潜藏在文字下面的信息,就需要用心去感悟。诵读是感悟的基础,在诵读中引导学生选择重点词句,品味课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去体会词语的妙处。
2.选择信息,扩展文本,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些均表明语文教学光靠文本知识、理解文本语言文字所呈现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依托文本选择课外有效信息资源,不断补充、拓展文本内涵,以促学生多元、深层感悟。我对学生的预习作业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查找资料:查找作者的资料、查找文章人物的情况以及文章的背景资料等。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前,让学生查找与詹天佑有关的资料以及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仔细阅读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利用晨间活动时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到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科技的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京张铁路的修筑情况,以及詹天佑的生平和对中国所做的贡献等。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学文时,在感受语言文字时,才能有多元、深刻的理解,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选择媒体,再现生活,多元深层感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心理学研究表明,生活经验越多,语感就越深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这样,阅读就能见文生义,见义生情,语感也被诱发出来。如在教学《我的战友》的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静坐五分钟,要求一动不动,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有的说:“太辛苦了。”有的说:“很难受。”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偶尔被烫的经历,启发孩子们回忆自己被烫时是怎样一种感受,烫了多长时间,再想象一下,自己被烫一秒、两秒就感到十分疼痛,而且可能就跳起来或叫起来,从而感受到在烈火中所受的煎熬,感受到了的伟大,这时候,我让同学们反复用自己的感受读“作者的内心活动”和“的表现”这两部分内容,语感训练水到渠成。
体验生活经验,有的可以直接回忆生活场景,有的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课堂演练促成。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有限,即使他们的生活经历已储存在记忆中,也不可能马上调动他们直接正确有效的生活体验。因此,更多的体验生活,必须通过各种媒体再现生活。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图画、音乐等的渲染,使学生对生活和文本的体验更为深刻。
同样一些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文本,教师更应合理选择媒体,再现当时生活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比如我在上《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抗美援朝的战争年代毕竟离学生太遥远了,单凭语言文字很难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了有关抗美援朝的记录片,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基本情况,初步感受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中“大娘送打糕”的片断时,我选择了炮声隆隆的音乐,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当时危险的战争场面,为后面的深刻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写作教学 方法创新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受到的教育既是对初中学习的升华,也是进入大学乃至更深层次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中的写作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与高中学生的思想挂钩,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供有力的帮助。以议论文教学为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引导学生更多的观察生活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物,是写作的本源和坚实的基础。部分高中生在进行写作下笔时脑袋空无一物,不知道改写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以写;还有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不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凑字数只能胡编乱造。发生以上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注意观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生活积累的少,没有养成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例如对议论文的写作,有的学生能够列举出相当多的现实论据,引经据典不在话下,而有的学生却只能望着试卷,脑袋里空无一物,不知道自己要在作文中定义什么样的论点,采取什么样的论据。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经验积累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去观察这个世界,细心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即使是在课堂上,他人的一言一行也可以给学生很多启发性的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才能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
二、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
熟读唐诗三千首,不会写来也会抄。这句话正是说明了阅读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高中生虽然课业繁忙,业余时间较少,但语文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定的阅读素材,在课余时间也应该向学生推荐有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的课外读物。现代高中生接受课外读物的方式有很多,电脑、手机等等,但是对于阅读物的选择却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推荐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例如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加入给我三天光明》、《飘》等等,这些书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虽然阅读时间耗费不多,但对学生的思想影响确是巨大的。此外,这些书籍还有助于学生学会语言的运用,这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助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气势积累和思想积累。
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常多元方式的发展,允许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自己的兴趣。高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写作,增加写作的兴趣、例如可以给学生播放当代青年作家韩寒的访谈,让学生理解写作对一个人人生的重要性,或者将那些优美的作文在多媒体上制作情景播放出来,向学生讲解特定情景以及特定事物的描写。以此为论点或者论据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这一以电影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在叙述完马谡失街亭这一论据后对论据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开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写作练笔
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自身的思想已经产生了一些沉淀,对生活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练笔的机会不多,因此对语言的运用描述就不是很得心应手。对此,教师应该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对写作的练习,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将自身生活中和阅读中的积累发挥出来。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方式,教导他们议论文写作的要点。例如议论文写作,首先要开篇破题,教师应该学生何为开篇破题、开篇破题对议论文写作的作用、如何进行议论文的开篇破题这一战略。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写作方式中开篇破题与排比开头、比喻开头等方式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开篇破题对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以此为根据向学生布置议论文的开头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结语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树立一个写作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而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写作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最终让学生在高中作文考试中写出优秀作文,获得优良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春华.浅谈如何创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J].商情,2012,(40):79.
篇6
一、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变化
1.调整考试内容范围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内容变为“必考”内容,二者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起归属于“现代文阅读”板块。这个调整带来两个变化:一是考纲内容排序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前移;二是试卷结构的变化,试卷第一部分为“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
2.增加相关考点内容
(1)“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之下,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个考点。
(2)“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
(3)“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两个考点。
(4)“古诗文阅读”的“理解”之下,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点。
第(4)条已经在2016年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2017年继续考查的可能性较大,其他三项也可能体现在2017年高考的相关阅读试题里。
3.试题设置与分值
考试内容的变化,特别是“选考”变为“必考”,增加了试卷的阅读量。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将增加1000字左右的阅读量,阅读材料由7000字上升到8000字。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等方面的调整情况如下:[内容\&试题\&分值\&论述类文本\&3道,客观题\&9分\&实用类文本\&3道,客观题+主观题\&12分\&文学类文本\&3道,客观题+主观题\&14分\&文言文阅读\&4道,客^题+主观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道,客观题+主观题\&11分\&名篇名句默写\&3道,填空题\&5分\&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题+主观题\&20分\&写作\&1道,作文题\&60分\&]
二、考纲解读与命题预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规定的“论述类文本”有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四种,文艺、美学、哲学、史学等方向的学术论文作为阅读材料的可能性最大。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二: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主要考查考生对文中表现核心概念的词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句的理解等。二是分析综合,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作者观点态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等考点。考点设置回归论述文的文体特征,论述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被列为考查点。
2.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会有所降低,命题更加重视从论述文的文本特征出发设置选项,对论点、论据、论证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考查将在试题中得到体现。筛选文中的相关观点,归纳支持某一观点的论据,概括证明某一观点的论证方法等内容将会出现在选项之中,论述文的说理性、逻辑性,句与句、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考查点值得关注,利用文中观点、材料进行联想推断之类的试题也可能会出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规定的“实用类文本”有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新闻、传记作为试题材料的可能性最大。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这里的重要语句,指表达思想情感、文章主旨的语句。二是分析综合,其中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属于文意层面的考查;语言、结构、文体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方面的考查。三是鉴赏评价,考纲强调的“评价”,主要是指对文章观点、价值取向、艺术特色等进行独立的思考、判断。四是探究,探究是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对象是文本体现的价值观、人格精神、写作背景与意图等。探究类试题允许考生有自己的见解,但见解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的基础之上。
2.命题预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可能会突破传记文这个固定模式,选择时效性、思想性更强的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北京卷的非连续性文本模式值得借鉴。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的发掘方面。重点语句在文中的含意,人物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某人取得成功的背景、原因,某种人生观念、价值取向的社会意义等,仍将是实用类文本命题的主要方向。当然,文本结构、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也不容忽视。题型将会采用1道四选一的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规定的“文学类文本”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种,小说、散文作为试题材料的可能性最大。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能力层级有四:一是理解,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包括其语境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二是分析综合,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如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等;概括作品的主旨,如对小说、散文的主旨进行概括。三是鉴赏评价,鉴赏评价的对象涉及“语句的丰富含意,语言表达艺术”“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内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其中对作品形象的赏析、对价值判断的评价等是考查的重点。四是探究,探究的要求是多角度、深层次的,探究的对象涉及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倡导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命题预测
一是选材坚持多样化方向,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主,以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为辅。二是新增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出现的可能性增加,备考时要注意表达主旨的关键句、带有暗示意义的语句、比喻象征性语句等新的命题点。三是作为考查“更高层的思维能力”的体现,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将可能出现,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之后,要求对其进行评价等。四是考查热点变化不大,题型稍有改动。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人物、物象在作品中的作用,故事情节的概括、情节作用的分析、设计情节手法的分析,叙述、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以人物、情节、标题等为切入点的思想意蕴探究,仍然是命题的热点。题型将会采用1道五选二的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模式。
(四)古诗文阅读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诗歌,主要是唐朝、宋朝的,也包括其他朝代的篇幅较短、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诗、词、曲;文,既包括文人写的散文,也包括《二十四史》等历史著作。古代诗文阅读能力层级要求有四:一是识记,即名篇名句默写,范围仍是初中、高中教材里的64篇古代诗文;二是理解,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古今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翻译句子等内容。三是分析综合,包括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中心意思、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四是鉴赏评价,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理解、分析综合主要是针对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句式等基本知识,是翻译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鉴赏评价,主要是针对古代诗歌而言的,它包括思想情感、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运用四个方面,鉴赏必须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
2.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从《二十四史》里选取人物传记的可能性最大,忠君、爱民的官吏,勇敢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会是首选;可能会考查实词、文化知识、断句、分析概括、翻译等。古代诗歌选材会坚持以唐诗、宋词为方向,体现闺人思远、志士报国等常见思想情感。命题着眼于具体诗句与表达技巧,便于学生思考作答,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可能会继续考查炼字、炼句等。诗歌鉴赏题将会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名篇名句默写”可能为理解型填空,名句的选择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五)语言文字运用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提出了识记、表达应用两个能力层级要求。识记,要求考生识记常用汉字的字音,书写规范的汉字。表达应用,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正确运用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够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2.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可能将保持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的格局不变。词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连贯三道客观题。主观题潜在变数较大,一是对以往考查点进行改造,以图文转换为例,可能变为评价图文内容,考查分析评价能力,或者描述图文内容,考查想象描写能力;二是新闻点评、应用文写作与修改等新的考点也可能会出现。
(六)作文
1.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写作“论述文、实用文和文学类文章”,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高考对作文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涉及多种文体;二是高考尊重考生个性,允许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作文要符合“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两项要求,“基础等级”要求作文符合题意、文体要求,思想健康,结构完整等;“发展等级”要求作文深刻剖析事物本质,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文句有表现力,文章有创新精神、有个性色彩等。
篇7
一、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翻译的关系 科技英语论文的翻译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了解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我们才能更加准确的翻译。同时只有了解了科技英语的翻译特点和难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科技英语的论文写作中去。翻译学既要看到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又要看到他们之间的非相相似性。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相似性和非相似性才能更好的进行科技英语的翻译与写作的工作。 二、Nida的翻译理论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观点决定了所持翻译理论的观点。 Nida认为一种语言能够表达的事物,那么另一种语言也可以表达。除了形式是信息的必要元素外。根据Nida的理论,从本质上来说,不同的语言在所表诉内容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不同的地方是在于各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是有区别的。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把每一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强加到另一种语言的身上。例如构词,短语顺序的排列和语篇结构等等。我们不能把一种语言中的正式的结构强加到另一种而又缺乏这一特点语言的身上。 因为所有的语言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内容的一致,变换形式是不可避免的。根据Nida的观点,一个忠实原文的翻译并不是原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词和语法结构之间的配对而是从新构造作者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意义分析的重要性。 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Nida 意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因为Nida发现在翻译过程中最严重的错误不是词汇用的不准确,而是错误的文化假设。 他解释到语言反映文化,提供了接触文化的机会,在很多方面构成了文化的模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它是任何一种文化展现出来的最为复杂的习惯单元。 总之,Nida对于文化和语言的观点影响着他的翻译理论。 Nida的翻译理论是基于语义学,信息理论,人类语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理论发展起来的。 Nida的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当代的一系列理论,他乐于接受新的理论,这对于他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Nida的翻译理论在中国,被翻译成奈达的等值伦,奈达的等效论或是功能对等论。在Nida的理论中,“对等”并不是指完全相同。90年代Nida反复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是不可能的。根据他的观点,翻译并不是完全的相同而是在目标语言中达到与原语言“最自然”“最接近”的“对等”。很明显,在Nida的翻译理论中,“对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接近原语言。 “能动对等理论”是Nida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Nida用“功能对等”代替了“能动对等”,强调了其理论的功能性。功能对等又进一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最大限度层面,另一个是最小层面。最小层面被定义为翻译文本的读者应该能够理解它到这一程度,也就是他们能够构想出原文本读者是怎样能够理解和欣赏这个文本的。而后者被描述为翻译文本的读者必须以原文本读者同样的方式应该能够理解和欣赏它。 功能对等论的最高层面是理想并且很难达到(除了一些规则性文本,而这些文本没有任何的美学价值)。而这个最小层面是实际而又真实的任何低于这个层面的翻译都是不可接受的。一个完美的翻译应该是出于两者之间。 Nida的翻译理论非常重视读者的反映,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 Nida借用了转换生成语法的一些术语,例如(“转换”和“深层结构”)但是他的翻译模型是不同于乔姆斯基的模型。 A
B
X
Y (Nida’ Translation Model) A和B分别代表原语言和目标语言,X,Y分别代表原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核心层面。在这个翻译模型中,翻译者首先应该分析原语言的表层结构,然后再把原语言的信息翻译成核心层面目标语言。最后,翻译者把核心层面的信息重新构建了表层结构,这是Nida三步的翻译模型。“核心”的这一概念是关于语义结构,因此Nida 翻译理论中核心结构是有别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当表层结构向后转换生成为潜在的核心结构,那是一种解释的形式, “用同一种语言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同样的事情”。
篇8
【关键词】提高 阅读理解 基本技能 三个相符
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已经掌握了必备的词汇,可是,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无从下手,甚至是文章都读懂了,还是做不好此类题,更有甚者是越能读懂越错的多。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把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分为两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式结构和相应的语法知识。而基本技能则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题时所运用的答题技巧。也就是给学生一双雾里看花的眼睛,在下文中我将主要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也就是答题技巧。
一、总体题型分析
英语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设卷的阅读理解题以体裁分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涉及社会教育、风俗文化、史地知识、科技、政治、经济、日常生活、传记、人物等诸多方面。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我们通常把这种题型称为细节题,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试题,其特点是答案明确具体,一般从阅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如辨认文章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人物的外貌、特征,它们与事件的因果关系。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或从上下文、字里行间悟出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而可能存在的和必然的结果来。这种题型通常包括推理判断、判断词意和主旨大意题,这种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以及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含义,或弦外之音,分析作者提出的观点、态度,进而从字里行间推测作者没有说明的、含蓄的内容,从中悟出作者的目的。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指读。就是用手指指着单词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读。这种方式既减慢了阅读的速度,又使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全文,而只是停留在某个单词、短语或句子上,使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最终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2.纠缠细节。过分重视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过分依赖字典。做题时,遇到生词不是先猜再查,而是不管这个生词影不影响下文的阅读,先查出来再说。
4.自以为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猜测答题,而不是根据文章内容答题,从而违背了题目要求,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5.以偏概全。题目要求是主旨大义,选项中有三个是各段的段落大意,一个是主旨大义,学生往往会凭印象觉得文中出现的就是正确的,选择其中的一个段落大意,这样就错了。
三、应对技能
1.要学会通读、跳读。阅读文章要一气呵成,遇到不会的单词或读不懂的句子就跳过去。因为这样的单词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影响整体理解和做题的。我们要学会在读不懂文章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做对题。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避免上面所提到的前三个问题。
2.要牢牢记住做阅读理解时总的原则是以下几点:阅读理解题正确答案有三大特点:与主旨大意相符,与题意相符,与原句相符。
所谓与主旨大意相符指的是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也就是整个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不符合这个中心就不是正确答案。与题意相符就是要看清题目,不要自以为是,妄下结论。要注意出题人往往会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混淆大家,题目问的是张三而选项里却是李四或王五,此时切记要仔细。与原句相符就是要再倒读一遍,看看原文原句和选项是否一致,不能光凭印象。
3.要判断出所给文章的类别,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着重去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和词汇。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纠缠。如果是故事或传记,就应特别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节以及最后结局。要紧紧围绕五个W/h-questions,即when,where,what,who,how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迅速地查找需要了解的信息。故事传记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他与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应同时记住。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绍,比故事、传记要简单,但也离不开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对于上述要求它们同样适用。而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
4.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5.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key sentence)。读了主题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
6.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7.既可以用顺读法也可以用倒读法,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倒读法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倒读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篇9
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选题问题
高职学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特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是结合自己顶岗实习期间的情况,从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所实习的企业解决问题,从而得出论文。而学生在选题方面过于空乏,题目过大,没有落实到具体某个问题上。还有学生实习的单位是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并未从子公司入手,而是从集团比较出名的公司来写,例如有个学生以“北京苏宁有限公司客服管理”命题,而该学生实际实习的单位是天津苏宁有限公司,这样没有达到我校毕业论文命题原则。有的学生为追求创新、创意,选题过于冷僻,与所学知识牵扯甚少,增加了论文完成的难度,例如有学生以“试论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立法现状与发展”为题。
(二)时间设置问题
我院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这学期学生要完成论文选题、提纲撰写、初稿撰写的工作,第六学期完成所有的定稿工作。而我院高职学生实行“2+1”模式,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与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时间有冲突,严重影响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论文质量大打折扣。
(三)格式规范问题
在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抽查的12份论文中,论文的格式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论文排版方面。学生在论文排版中普遍存在目录不会自动生成、无法自动对齐,字体不统一,段落间距不统一,字体大小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了学生对论文的排版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做得不够细致,同时,学生也反映自己对word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不够。
二是表现在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标识方面。抽查的12份论文当中,只有一份论文参考文献标识标准,在论文当中都有体现,其他很少甚至没有在论文当中有文献标识,只是在论文最后列出参考文献。
(四)指导教师问题
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至少是讲师以上,师资的缺乏和教师职称水平较低势必影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加上我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在企业的实践经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这就影响了对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
二、解决论文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负责地做好选题工作
在毕业论文开始前,教师可以用讲座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耐心讲解选题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并根据专业特色进行选题训练。在12份抽查的论文中,得分排在第一的学生论文的题目是“对天津瑞鑫源货运有限公司物流经营模式的分析”,这个选题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又符合时代特色,这个学生就是在顶岗实际中充分思考、凑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改革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最好可以安排在第四学期,在开学初就启动毕业论文撰写工作,经过第三学期四周的教学实习,积累经验之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经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期间,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题目确定后,学生带着题目去顶岗实习单位实习,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在顶刚实习中的工作质量。
(三)加强论文格式的指导检查
指导论文格式时可以采用集中指导的方法,指导教师将其指导的学生归为一组,小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阅读检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检查他人论文当中存在的问题,也能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教师可以选出选组中格式最为标准的一人为组长,让该组长负责论文格式的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总体指导,节省精力。
(四)努力提高我校的师资力量鼓励并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称晋升,提供校外实践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去企业参加调研、学术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与实习合作单位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来我院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全球化;语用学综观论;大学英语;四级阅读
一、引言
井升华(1999)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一壶煮不开的温吞水,虽然大学英语是大学里规模最大,也是大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总体而言,大学英语教学是费时低效的。对于个中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表述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实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考试的宗旨、题型、设计、计分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可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显现出预想的结果。纵观各种题型,学生反应难度比较大的依然是阅读部分,尤其是仔细阅读部分。因此,本文将就阅读部分的仔细阅读展开论述。
除了学生认为仔细阅读部分比较难解之外,我们还应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2010年在中国大陆召开了三次校长论坛国际会议,其中最频繁出现的一个词是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其实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面对全球化引起的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非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是从事与语言直接相关的工作,可是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想在地球村很好地生活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非英语专业学生该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他们能否通过英语这一媒介获取自己工作领域或相关领域最前沿、高端信息的能力。
二、阅读的实质及语用学综观论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2006年改革之前,大学英语四、六级是大学英语的调控杠杆,那么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化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趋势。为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通过英语获取世界各国先进科学发展技术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阅读的能力。
要读明白,首先我们应该了解阅读的实质。阅读理解究其实质就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阅读理解也是背景知识和语篇成份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两者都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些要素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动态顺应使阅读成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阅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阅读的准确率。
阅读是过程,理解是目标。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文本,作者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读者缩小信息差。比如:读者经常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衔接和连贯来理解文章意思。在众多的辅助方式中,体裁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是由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得,读者在阅读时一边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一边又要受制于文本本身,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体裁本身就已经限定了文章的呈现方式。所以,如果考生熟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四级中常见的三种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那么他们在解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也就是说阅读绝对不是简单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也不是读者自己进行随意解读的过程。它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进行交流互动,读者不断接近作者意图的过程。因此,阅读就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交流的顺畅与否取决于交际双方及他们交际时的语境,从对文本的选择、词汇意义的理解、句意的构建、篇章的理解、文化信息的渗入、情感的融入这些都是读者和作者通过文本这一中介互动时进行的,他们的互动离不开语言的使用,要对这一过程有一个全景式驾驭,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它是对阅读做到全面、充分理解的前提。
三、按“体裁”索骥,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解析仔细阅读
语用学综观论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全局视角,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总是受到阅读语境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文章读懂并且准确解答题目。这时候,阅读过程中的某些因素相较于其它因素其作用性就更突出一些,比如:体裁的应用。如果我们清楚常见的三种体裁的文章版式,在阅读过程中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出发加以利用,阅读的成效就会加大。
平时的授课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同时,稍微更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尽管四、六级已经不作为硬性要求和学生的毕业证书挂钩,但一般而言,在国内非英语专业学生要证明自己的语言能力还是需要通过这项考试的。毕竟四、六级进行了这么多年,还是有着它们自身的好处的。这一点在改革之后的四级考试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此前,我们提到学生们普遍反映仔细阅读部分难度较大,这部分考察的实际上就是语篇理解能力和语篇中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事实上还是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将结合新四级考试中的仔细阅读部分来解析全球化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必须从语用学综观论的角度出发。
在新四级仔细阅读理解部分常见体裁有三类: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们先通过下列表格看一下到目前为止三大体裁的出现频率: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四级考试中议论文和说明文出现的频率较高。下面我们结合考试真题看看如何借用体裁解仔细阅读部分。
四级考试中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专家)发现直接原因—— 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
知道了类似的文章结构特点,就可以据此来进行考题预测。比如,在开始阅读时,我们具有的语用学综观论帮助我们判断出该篇文章属于上面提到的说明文类型,之后我们就能判断出几个问题中肯定有一个要问原因,还有可能要出现推断题。
以2007年12月份某考题为例,考题属于说明文,文章结构很清楚:第一段 举例说明网络教育正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第二段 介绍网络教育的特点。第三段 指出网络教育对学生、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当读者看到这篇文章,即使他们还没有读到后面的题,也可以根据作者选择的体裁大致推断出文章后面会出细节题和推论题。比如说远程教育的特点,它产生的影响等。再根据已有的体裁知识到相关段落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定位,就能很快速、准确地解题。
1. What is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
A. All its courses are offered online B. Its online courses are of the best quality
C. It boast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tudents on campus
D. Anyone taking its online courses is sure to get a degree
根据文章体裁是说明文,考生很自然知道第一段要举例说明远程教育的繁荣,再结合定位词University of Phoenix,迅速找到第一段第三句。推断出答案是A。
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distance learning 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______.
A. a considerable flexibility in its academic requirements
B. the great diversity of students’ academic backgrounds
C. a minimum or total absence of face- to- face instruction
D. the cas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说明文的第二段自然会谈到远程教育的特点,结合题干中的basically characterized定位到第二段最后一句。答案是C。
议论文 我们大家最容易辨认出来的议论文模式是主张——反主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或某些人认可的主张或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者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
议论文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题,文章主旨题以及推理判断题。只要发现了这种结构特点,解答问题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到段落内找答案,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困难。
以2006年12月某考题为例:
本文属于议论文,首段指出社会对医疗保健的关注重点发生了转变。所以第一题是细节题,考察现今医学保健的重心。
1.Today medical care is placing more stress on _________.
A. keeping people in a healthy physical condition
B.monitoring patient’s body functions
C.removing people’s bad living habits
D.ensuring people’s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由medical care定位到首段首句。答案是C.
2.In the first paragraph,people are reminded that ______.
E.good health is more than not being ill
F.drinking,even if not to excess,could be harmful
G.regular health checks are essential to keep fit
H.prevention is more difficult than cure
本题属于推论题,是议论文常考题型。根据第一段最后三句可以推断出答案是A。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全球化出现的教育国际化趋势,非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迎头赶上。在众多需要具备的能力中,首先,他们需要提高通过英语获取前瞻信息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树立语用学综观论的视角,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在语用学综观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学生可以按‘体裁”索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Jef. 1999. Understanding pragm atics. N ew York: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2]Xiong Jincai 1999. Rationale and procedure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nsive read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35,54
[3]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
[4]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5]高黎 陈唐艳 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水平影响的历史研究[J].外语界,201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