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22: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文艺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文艺论文

篇1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拟就内涵、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予以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相关制度的出台有所裨益。 

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分析

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我们发现作品的定义是要求“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这些要求显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界定有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但其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出新的知识。以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题材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和原先的素材是分开的,具有确定的创作主体和特定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两者之间有时重叠性比较大,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这是我们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规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刘春田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立体艺术、装饰艺术的文学艺术形式[1]。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特定民族或区域的社会群体集体创作,通过口传心授、模仿等方式,在本区域内世代流传的、反映本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特征、自然环境等特有成分,又不断的为群体发展的文学艺术作品。列举式规定可吸收和借鉴《示范法条》的典型表现形式,具体表述为:1)故事、诗歌、谜语、谣谚、传说、寓言、神话以及其他口头或书面民间文学作品;2)民歌、戏曲、器乐以及其他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3)舞蹈、游戏、民俗活动以及其他以活动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4)皮影、剪纸、绘画、书法、服饰、器具、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以有形形式表达的民间艺术作品。

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确定的权利主张主体

民间文学艺术体现的智力创造成果是一个群体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它“最原始的创作者可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它逐步变成了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整体的作品,其作品所有权和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而不是任何特定的个体”[2],这会导致谁是真正的权利主张者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整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财富,“有些民族或群体认为属于本民族的作品或宗教仪式是神圣的,不愿为外人所知,若随意发表,不论其赢利与否都会严重损害该群体的精神利益”[3]。

(二)保护时间不易确定

现在各国是对于一定的知识产权予以一定年限的限制,但是民间文学艺术由于其自身价值形成的特殊性,简单地规定一个期限非但不能给予保护,这样会使相关的权利合法地被免费使用,原因就在于其在时间上的续展性和主体的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民间文学艺术是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艺术所形成的价值是一个集体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形成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文化的传播时期,也是再创作时期,因此很难认定它的保护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

(三)保护存在很大局限性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人创造出来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它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是它的广泛性、开放性,民间文学艺术更多所体现的是其群体的文化特征,注重这种文化能否得到持续存在并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不被歪曲和随便利用。另外,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核心就在于经济权利的确立、合理的商业利用及市场价值。民间文学艺术作为特定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又无法行使专有权是令人遗憾的,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所提出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乃至于传统知识和遗传基因等传统资源的初始意图不同。

(四)新作品与原作品的差别性

第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集体性质,创作主体具有不特定性,但是运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作品其权利主体是明确特定的,他们根据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理解,经过改编整理,创作出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体现出创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形成于民间,具有长期性,而再创作作品是“作者在运用已有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4],它们是源与流的关系。第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经历几代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虽有创新,但还保留着原有风格特色,而再创作作品想要受《著作权法》保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独创性。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根据其进行再创作的作品的区分把握也是需要解决处理的一个问题。

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建议

(一)明确著作权的主体

针对主体不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民族聚居地或地方设置例如××民族理事会、研究会、××地区会所等形式,来研究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得以保护并发扬光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根据其内容、表达形式、体现的特色等可以明确属于某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如某个民族特有的民间习俗、故事传说,像属于全体赫哲族群众的《想情郎》等,可以由该民族的理事会、研究会来代为行使整个民族对此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等权利,国家可以规定文化行政部门主管该项工作,各民族理事会可以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等经过整理,报经文化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二)明确改编者的权益

我们可以由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受任何人的歪曲、篡改和丑化,鼓励改编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但是改编者和整理者对其改编整理后形成的新作品必须注明来源出处,并且要向一定的部门支付一定的许可使用费。任何人都不得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据为己有,也不得反对他人对其重新进行改编和整理。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个人或组织,应尊重产生该作品的民族或群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得歪曲原作品,不得给产生该作品的群体造成精神伤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经改编创作而形成的作品不得向外国人卖断著作权。同时私人、集体所有的非常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和实物,坚决禁止出售或转让赠于给外国人。

(三)无期限保护

《著作权法》第2章第3节“权利的保护期”中规定了权利保护期为作者生前及死后50年,合作作品到最后死亡的作者的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这都有明确的期限。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经人们改进,再创作流传数年,认定它的起始与终结不易,以至无法从事实上来确定它的最后一个创作者,来确定它的保护期限了。而且,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民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抛弃丢失它,更不能确定一个期限来保护它而其他时间任由他人任意践踏它。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从事实上和民族感情上来说,它的保护期限都应该是无期限,无期限保护我们丰富多彩、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使用上采取许可使用和收费制度

让文化行政部门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它也可以将其部分权利下放由各民族理事会、研究会来许可,但是要向有关部门备案登记。另外,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明确属于某民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费用由该民族理事会收取,提取其中少量部分上交国家文化行政部门,该许可使用费除支持理事会的基本运作外,主要用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组织专业人士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整理和研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传播,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还可以与地方政府等联手搞项目,像建旅游基地、度假村,让游人身临其境感受某个民族的民族风情等。

面对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这一公众性课题,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相结合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在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运用多种法律诸如文物保护、旅游管理等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以及公共政策的扶持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等项措施,更重要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仅是商业上的开发和利用的,而是以保持、尊重与弘扬为直接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2]李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刘心稳.民间文艺作品:呼唤立法保护[J].时代潮,2003,(3).

篇2

(一)线条

受工艺的限制,剪纸的画面基本由线条构成,其图形之间多为镂空且需线线相连,否则难以制作成型且不便于粘贴使用,而这一特性又恰恰是剪纸的艺术特色。纵横相连的线条,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因而产生了刻不落、剪不断的结构形式。

(二)图案

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决定了剪纸的图案造型,艺术形象的创造就是抓住现实生活中最打动人、最能表达实质的形象特点,再用以夸张、变形等手法配以简洁的线条来完成创作。整个作品倾向传情而不刻意写形,重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同等大小,人与牲畜可以同等高度,摆脱原始形象的人物鸟兽,都可以被抽象为点、线、面的组合体,能工巧匠利用手里的剪刀和纸可以让客观对象完全服从并创作出富有装饰性的抽象艺术作品。民间剪纸艺术的构成特点造就了它相对独特的造型体系,其创作技巧和造型观念隐含着特定的艺术规律。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在造型上也蕴含着各种形式美的法则:整体连贯、对称均衡、疏密对比、向心放射等千变万化的形式,也为剪纸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装饰美感。

二、创作思维的自由性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满足一种深层的心理需求,经验丰富的民间艺术家们,对于作品的造型构思早已做到胸有成竹,他们具备即兴创作的能力,无须刻意强调创作前的构图,而是围绕画面的主体情节,随思维过程慢慢展开画面,这种创作过程体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构建了劳动人民的心灵世界。想象可以说是民间剪纸图形设计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可以不受现实生活的制约,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从民众自己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随心走,穷乐呵”。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对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民众认为“好看”的都可以出现在画面中,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虎头鱼身”“人首狮身”“麒麟送子”,以及想象中的飞龙、凤鸟等。这种创作方式又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对自然形态进行嫁接,借万物为我用,将毫不相干的图形组合在一起,这类图样虽然保持着自然中的形态特征,但又是自然物象的升华,使图像更具装饰性;另一种是作者根据自己臆想出来的物体,将梦幻中的形态变为现实;还有一些是将不合乎自然规律和时空观念的画面、场景组织在一起,这种人为的图案组合既表现出时间、空间的延续,又打破了客观逻辑对构图的拘束,从而表现出事物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瞬间[2]。剪纸《马吃草》中出现了三面人、多头马的形象,对此作者的解释是:“牲口吃草肯定不会只吃一个地方,娃娃照顾马吃草也不能只盯着一个方向。”山西剪纸作品《一座房子》,剪纸艺人把房子内部的人物、室内的家具、陈设以及房屋侧面的大门全部剪了出来。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理解和生活经验,将屋子里该有的物体一起呈现在作品上。陇东剪纸《猫捕鸟》,猫的肚里有一只老鼠,老鼠的肚里又有一只小老鼠,创造出了“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这一创作过程的自由性和主观性也真实地反映出民众的愿望和情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对生活的体验,把劳动人民心中完整的图式和视觉认知观念转换为可视图形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一个个符合自我意愿和需求的理想世界。

三、题材内容的象征性

剪纸的题材广泛,寓意丰富,风格迥异,表现的内容大都是生活中的人物、植物、虫鱼鸟兽以及超越客观生活的神话传说、戏曲杂剧等,包罗世间万象[3]。画面的主体常借助生活中普遍的事物,围绕着吉利、祥和的美好愿望,开展主题创作,巧妙地将谐音、象征的手法应用其中,表达出深刻的寓意。

(一)谐音

谐音在民间被称为“口彩”,利用中国汉字音、意相通的特点,在吉祥纹样中以客观事物的语音类比同音的事物。如鸡与“吉”同音,寓意大吉大利;金鱼与金玉近音,用金鱼水缸构成剪纸画面,寓意金玉满堂;团花剪纸样式中五只蝙蝠组成一圈,中间一个寿桃,称之为“五福(蝠)捧寿”,一个怀里抱着金鱼的娃娃端坐在莲花上面,预示着“连年有余(鱼)”此外还有“三阳(羊)开泰”“喜上眉(梅)梢”等。

(二)象征

象征法大多是借助某一物象传达某种概念,使人产生联想。剪纸作品的这类题材主要是托物言志,借助现实中的事物表达吉祥意念,如以葫芦、石榴、莲蓬隐喻多子;如意与花瓶剪在一起,寓意如意平安“;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4]。以寿桃、松树、仙鹤寓意长寿;以兰花、梅花象征高贵的品格;以鸳鸯和双飞燕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龙凤呈祥”“凤穿牡丹”象征婚姻的圆满和甜蜜;以并蒂莲比喻伉俪永结同心等。吉利祥和观念自古至今都是民众生活所向往和追求的,所谓“形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思想表现了劳动人民丰富的遐想和含蓄的气质心态。综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丰富的内涵,作为民间工艺美术最具特色的艺术之一,显示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精神品格和审美观念,寄托了人们朴素的理想与信念。从美学角度去审视民间剪纸的审美特征,我们也许会用很多专业名词去描述它:粗犷与细腻,夸张与写实,质朴与柔媚,稚拙与成熟等。在众多剪纸作品的图形里,民众向我们展现了太多奇思妙想的艺术形象:简练概括的造型;以形写神的审美价值;托物言志的美学观念;合情不合理的审美趣味等。这类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以诚挚的情感抒发为目的的审美趣味表现出来的创作样式,成就了民间剪纸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其在世界美学史上流光溢彩[5]。

四、结语

篇3

通过我们的深入学习研究,把蛋雕这门人们并不那么熟知的艺术普及推广开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知道蛋雕艺术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可能有的连听都没听说过。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蛋雕这门艺术这是我们的目的。做完推广之后我们则还要继承先前蛋雕艺术的各方面经验,以制作技术经验为中心,总结创新出更多制作手法及题材表现,提升文化内涵及品味,提炼精华。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这门艺术,最终通过我们的项目研究制作让更多的人不光是要了解蛋雕艺术还要拥有蛋雕艺术品。一直以来,艺术文化都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各方面实力的体现。虽然蛋雕艺术只是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但它的风采却是无可替代的。这是为弘扬中华文化艺术推陈出新的有益尝试。

2蛋雕技术背景

禽蛋壳比较薄脆,在上面进行雕刻难度很大,因此蛋雕在市面上还不多见,许多人也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蛋雕的收藏价值,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蛋雕市场地位不高,成交价格同样相对低廉。由于蛋雕市场的培育并不积极,因此蛋雕制作行业的收入也不会很高,这无疑遏止了蛋雕行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我国蛋雕艺术品多以手工制作为主,且成品率极底,市场上的蛋雕精品也屈指可数,让低收入的蛋雕制作行业变得后继乏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蛋雕的收藏价值与潜在的投资价值,近年来纷纷开始逢低介入,也让蛋雕这一几乎被人遗忘的藏品获得了有限生机。由于蛋雕价格在近年来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因此近两年生产蛋雕者又略为增加,唯一令人遗憾的是精品有限。所以目前收藏蛋雕主要还是以名家制作的品种为主,至于一些有发展前途的蛋雕制作者,如果价格较为低廉,也可以从长远的眼光出发适当选择收藏,但其题材必须出挑或为热门对象。在正常的情况下,蛋壳工艺品可以保存百年左右。收藏时,需要轻拿轻放,防止灰尘或污物沾染,尤其是镂空雕的蛋雕,一旦被污物沾染,清洗困难,稍有不慎极易碰伤,而导致作品的损坏,为此给蛋雕穿上保护衣———玻璃罩或硬盒是必不可少的。

3蛋雕的创新开发

3.1前期准备

①查阅有关资料,询问相关领域的工艺师及大师,了解目前蛋雕行业中蛋雕设计与制作的范围及开发程度。

②组建调研团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精心挑选认真、仔细、负责的调研团队成员设专门负责人一名,走访各相关行业和艺术工作室,实施问卷调查工作。

③设计好调查问卷。通过查阅资料,咨询相关专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组织科研小组成员讨论,对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进行修改,力求科学严谨。

④做好经费预算。用有限的科研经费,科学合理的计划好课题实施中的经费预算,以节约为主,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经费执行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⑤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表。讨论整个科研计划的各个步骤,做好资金的合理分配,人员的安排和时间安排,将整个流程做一个详细的项目实施时间表,确保各个环节科学有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时也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研成果。

3.2组织实施

①选择被调查的对象:做好调查范围,调查规模,从浙江省艺术文化公司、民间作坊及文玩工艺市场中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调查,做好生产行业和文玩消费行业调查比例的合理分配。争取得到调查单位及文玩有关协会的协助和支持,相信在社会有关行业及单位的支持下能够圆满完成科研任务。

②实际调研阶段:按既定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各调研成员按照分配的任务,奔赴各地区相关调研对象,开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调查问卷发放和收集工作。

③数据的统计分析:所有的调查问卷完成之后,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去掉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资料输入电脑,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④研究相应对策:对电脑统计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不同人群对不同的设计产品档次要求及意向。针对他们的要求进行相关的有可行性的设计元素。

⑤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的内容要包括:

a完整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反映出当前文玩及工艺收藏爱好者和文化开发公司及工艺行业对未来蛋雕工艺的设计理念及元素品种要求,并整理出第一手资料。

b针对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挖掘数据中所折射出的问题。

c在数据结果和折射出的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4项目计划目标

①通过对浙江省各地区工艺行业及文玩收藏爱好者对蛋雕艺术的意见喜好问卷调查,了解省内工艺行业及文玩收藏爱好者对蛋雕艺术的需求及认识度,从而使设计人员对蛋雕设计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力争将蛋雕工艺全面地打入目前的工艺文玩市场并发扬光大。

②对问卷调查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收藏爱好者对蛋雕工艺品的不同看法做统计学分析,以科学和客观了解目前工艺文玩收藏爱好者对蛋雕工艺品的认识,及喜好程度。

③针对设计人员目前在蛋雕设计上掌握的概念及传统元素的表现,和目前工艺文玩收藏的市场需求找出不足点。研究蛋雕工艺品在设计制作水准及元素表现上所能改进的设计对策,在已有的基础上,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更高端、奢华的产品。并坚持“工艺精湛”为基点,对蛋雕工艺品做到工艺精、品味高、文化内涵深。以此来树立起新世纪蛋雕艺术的辉煌旗帜。

④另一方面,同样的成本,也需要设计者从市场定位出发,以工艺难度及元素内涵等多方面来保证产品的多元化多档化,来迎合更大范围的消费市场。

5技术探索

5.1雕刻技艺的选择

蛋雕工艺水平有多种,从雕刻的手法区分主要为两类,其一是在颜色较深的蛋壳表面用雕刀刻出人物、文字、山水、花鸟等图案,图案成形后其效果类似于美术中的素描或线条勾勒,这类蛋雕基本上以鸡蛋壳为主料;其二是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这类蛋雕的层次感强,通常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近年来我国的蛋雕艺术,明显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这是有别于西方蛋雕风格的重点所在,中国艺人所作的蛋雕艺术品大多比较朴实、高雅、含蓄、不做过多的修饰,国外大多则表现的奢华。而形成如此风格,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也必然酿成中西蛋雕风格的差异。目前行业里比较常用的技术手法大致有三种。线刻表现法、明暗表现法、镂空表现法。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制作手法。最终产品的陈列做法也有多样,有配以底座当摆件陈列的,也有以装裱画框做挂壁形式,还有配以花式做挂坠的等。蛋雕艺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不够成熟的,所以在他的一些技术加工上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5.2应用范围

蛋雕艺术品装饰范围颇为广泛,小到一张办公桌大到一些公共场所的装饰。比如对有车一族来说在自己的爱车上挂一个挂件形式的蛋雕艺术品,看上去朴素大方又显品味。在家庭装修中配以装裱画框式的挂件,供朋客欣赏也是独具风格的。因为蛋雕艺术品的纯手工唯一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体现出了它的收藏价值。目前已有些人开始在做蛋雕收藏了。为迎合大众需求我们还可以加工一些制作水平要求相对低一些但又极具时代纪念意义的纪念品。将其包装推向旅游市场。

6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些新、奇、特的东西也逐渐关注起来。蛋雕作为当代一种既有品味又有艺术时尚的礼品,定能受到广大文玩爱好及收藏者的追捧。

②蛋雕是一种在各类禽蛋上做雕刻的工艺或浮雕或镂空雕其工艺制作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蛋雕工艺品的价值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蛋雕是一门纯手工的艺术,它的独一无二性正是它的卖点。人们每天生活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城市,工作面对的不是电脑就是机器。一些手工及天然的东西都成为了人们的奢侈品。

篇4

前言

民间艺术能否融入幼儿课堂教育,关键得看其有没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幼儿教育加入民间艺术是为了让原有的课程内容以另一种异于传统课程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不是生搬硬套机械式的添加。我园研究的科研课题:冕宁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转换运用就是在探索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把民间艺术和幼儿的课程有效地结合,以一种生动活泼充实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使他们的学习由一种单纯的“玩”变成一种有效的“玩”。当然,幼儿教育融入民间艺术不是对民间艺术的全盘复制,不能过分强调民间艺术而舍本逐末,应当选择性的添加和融入到幼儿教育中。

一.民间艺术具有的特殊的教育价值

我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对当代的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需要从小培养一种爱国思想,就必须对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有所了解。民间艺术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典型代表,因此,在幼儿教育课程中有选择性的添加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举措。此外,民间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功能。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发明创造处处能看到它的缩影。如冕宁县域内流传的十字绣,黑底白花,简洁朴素,鲜明和谐,从孩子们穿的黑底白花领褂,大人们用黑底白花的翁裙背小孩,妇女腰上围的黑底白花的花围裙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早已以一种物态化的形式扎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在精神文化层面,它也以一种潜移默化地方式改造、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因此,民间艺术对幼儿智力潜能的开发、思想品德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培养都有巨大作用。民间工艺取材于我国劳动人民自身的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许多作品都传达了我国民间艺术传统的精髓。开展这项内容不但能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让幼儿充分体验艺术美带来的精神愉悦,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认识、欣赏、思考、创作能力等。民间工艺中常常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真善美的崇尚,渗透着我国本真哲学,如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佛家等正统思想。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思想情感都会对幼儿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课程价值

2.1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社会与个人价值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源,是我国传统文化这条大河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生俱来的乡土情味和地域特色最容易取得人们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同,甚至唤醒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情愫。培养学生与传承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符合国家、社会、家长提出的要求下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这就提醒我们,主体价值的体现必须以社会价值为根据,幼儿自身得不到发展,文化传承又从何谈起。当然,实现社会价值不能影响幼儿的身心发育,必须以一种积极健康的趋势良性发展。

2.2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弥补幼儿课程的不足

民间工艺有很强的地域性,它会以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落脚点,渗透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文化,因此它不同于当前制度化的教育体制。当前的幼儿教育课程很难看到带有生活气息和乡土情味的民间文化,而我园将冕宁民间刺绣转换应用到幼儿美工活动中则是一种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融入民俗的教育方式,这正体现出民间工艺的实用性和教育价值。民艺诞生于普通人民生存的地方,与当地风土文化联系紧密,和其它手工制作相比,它更能给幼儿带来生活气息。将民间工艺活动与幼儿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带来的必然是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课程。因此,我园开展的科研课题――冕宁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转换运用的研究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教育民艺化的一个很好平台,这是民艺化的幼儿教育的优势。

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思索

3.1利用童话语言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幼儿喜欢可爱的卡通的事物,结合一些童话漫画不断提高幼儿绘画水平,这是幼儿容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现在的卡通漫画丰富多样,指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内容,如巴拉拉小魔仙、天线宝宝、海绵宝宝、大耳朵图图等。老师在示范画图的时候幼儿都特别激动,容易互相讨论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应把幼儿尽量集中在自己周围,让他们清楚地看到示范画图的整个过程,同时要注意一边画一边沟通,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使之对画图不那么恐惧,消除压力,从而接受绘画这一活动,然后引导幼儿大胆的画出刺绣作品中的图案:“大团花”、“吊吊花”等较复杂的图案。对幼儿画出的图画,用童话式的语言进行评论,多对幼儿的进步和发现给予鼓励,使他们更乐于去做这一项绘画活动。

3.2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手工课程包含泥工活动、纸工活动等。绘画与手工结合的美工活动,不仅仅是像绘画活动那样要求作品的好坏,而更注重幼儿从动手参与活动中体会到的乐趣,因此这是大多数幼儿所喜爱的课程,幼儿在玩泥、剪纸、绘画、填色、穿线、拓印、排水、扎染、彩线编织、粘贴等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模仿和利用这些模型。例如,通过给漫画涂色染纸,可以提高他们的整体感知能力。折叠、剪纸等活动,可以让他们理解对称结构。

3.3幼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创新

教师在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时有自己的判断,能做出自己的审美反应,帮助他们掌握怎么样认知和感受民间艺术作品的精髓,这是培养幼儿审美感和认知能的关键。教学内容的选材上,以灵活多样富有乐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幼儿才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课堂上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强带弱,大带小,认真的和不认真的为一组,课后和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幼儿多做民艺手工活动,如剪纸,剪吊吊花、大团花,做纸风车,泥塑。在家长的指导下了解民间艺术,如冕宁刺绣:绣花鞋垫、绣花领褂、绣花翁裙、绣花围裙等。经常组织一些制作小工艺品、绘画、剪纸的比赛,并设置奖品评选优胜,这样更能带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幼儿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应该针对他们的兴趣将民间艺术有机的设置在课程中,这样才能得到教学双赢的目的。

结论

民间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它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它就是感受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儿教育融入民间艺术是我国教育事业一个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弘扬。此项举措不仅使现代教育保持了中国民间文化的艺术根源,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或许还会开启我国教育之路向更远的方向发展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曹蓉. 提高幼儿美工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J]. 科教文汇, 2010 (026): 174-174.

[2] 赵淑芳. 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篇5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地发挥这一职能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中国现代教育体系是在西方教育理念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加之西方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带来的强势文化,使得我们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显示着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可喜的是,自上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这也掀起了艺术教育的一次革新。时至今日,非遗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但是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却是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许多模糊成分的话题。通过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梳理,不难发现,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中,最适合传统文化生根发展的土壤恰恰是艺术教育。在教育学的概念中,“艺术的教育涉及对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价能力的培养,包含对艺术史的认知和理解,对艺术作品的感官体验,对作品创作审美的评价思辨以及对于艺术创作技能的训练养成”,这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区域特色文艺展开研究、传播和创新发展的良好平台。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艺术教育在当代具有两种培养指向,一是艺术人才的培养,二是普通民众艺术审美修养的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显然是属于后一种指向的,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同样是集中在艺术的传承教育上,艺术教育更侧重的广度和审美能力的培育,专业教育则更强调深度和专业技能的传承。艺术教育的这一特性使其天然地适合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适合于提高全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艺术教育的实效也是困扰许多地方高校的重要问题,作为生长在华夏文明土壤中的受教育者,将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交响乐作为主要的鉴赏内容,无疑也是存在着一些文化上的代沟,华夏文明同样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化成果,它也理应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炎黄子孙而言。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引入到艺术教育体系中,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具体举措。

二、河南民间舞蹈自身的优秀品质,是其推动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的舞蹈不仅体现着华夏文明的较高水平,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河南民间舞蹈是汉民族舞蹈的重要代表,将河南民间舞蹈进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开展形式的改造,对于河南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提炼和总结。目前,仍然活跃在民间的河南民间舞蹈约有二百余个,他们是人民群众抒发感情,自娱自乐的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表演形成的各类中小剧团,也有自发组织起来的自娱自乐团体,更多的则是演化为吉庆节日的固定内容。河南民间舞蹈不仅在艺术本体性特征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民间舞蹈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贴近人民生活,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变革,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河南民间舞蹈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借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一大批民间舞蹈纷纷再次焕发活力,其中一些优秀的代表被收录到非遗保护目录中,比如沈丘县的《槐店文狮子》,博爱县的《苏家作龙凤灯》,汤阴县的《跑帷子》,兰考县的《麒麟舞》,巩义市的《小相狮舞》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内也开展了非遗保护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非遗保护体系,约有40多个民间舞蹈被收入其中,诸如潢川县的《火淋子》,新安县的《九连灯》,洛阳市的《曹屯排鼓》,长葛市的《莲花灯舞》,漯河市郾城区的《双狮舞》等就是优秀的代表。河南民间舞蹈品种丰富、表演形式多样,艺术魅力动人,这是一笔宝贵的巨大文化宝库,完全有可能被吸纳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它能够胜任艺术教育教学的任务,并且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文化品质。

三、河南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方式

高校艺术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言,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更深入地也可以说是高校教育”。将区域特色文艺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是高校实现其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文化传承职能的重要方式。

1.教育行政机构和高校管理决策者要提供大力的支持。民间艺术进校园、进课堂,首先需要政策层面上的扶持。民间艺术,尤其是那些已经濒临失传的优秀民间艺术,需要高校艺术教育这个传播的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艺术中存在着一些庸俗的、落后的内容,需要一个提炼的过程。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和高校管理决策者应该鼓励建立起以河南民间舞蹈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机构,调动起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参与民间文艺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专项研究成果评奖、相关征文征集、专项资金投入、示范中心评选、资金资助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并将上述活动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实力考核及教师职称考评的参考条件,通过各项活动的定期举办,以争取在该项工作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2.把握高校转型发展的契机,将河南民间舞蹈补充到学科体系中。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在目前高校教改的大形势下,应该依据河南本土特点,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河南本土色彩的新型专业,培养出符合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方面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另一方面也可扩大中原特色传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此外通过这类专业的设置还可以带动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形成教学相长、科研促进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为河南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以此来打造河南教育的特色和品牌,重塑河南教育的辉煌。

篇6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人民重视教育,尊崇儒家思想与文化,有尚读之民风,曾经出现过“父子宰相”“四世一品”“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盛景。徽州商人被广泛称为儒商,他们重视道德礼仪,认为在生活和商业上传统的道德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商人民居空间和建筑的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乾隆时期)是徽商的兴盛期,且在清朝中期成为了中国商帮的翘楚,商路遍天下。有几方面原因促使了徽商产生与兴盛:在地理上,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具有占大部分面积的山地,大面积的山地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徽州盛产木料与茶叶。在历史背景上,徽州地形复杂,而且居住在山间盆地中,难攻易守,很多在战乱中的中原人口迁入徽州,使徽州更加无法在农耕上自给自足,进而促使徽州人民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徽商是在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徽州人多从事手工业,并且走出故土谋生而产生的。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徽州地区,受儒家的礼仪教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徽商乡土观念浓厚,在外经商取得成功后多“衣锦还乡”,回到徽州兴建宅舍,留下了在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上都大放异彩的西递、宏村等建筑。设宗族祠堂为家族建筑群中的重中之重,宗祠是为后世族人提供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谨记等级礼法的场所。在建设期间不仅在建筑选址、构造以及布局层面上非常注重,而且装饰层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追求奢华和过度修饰,仅在匾额和碑刻上有基本的装饰,有劝勉后辈勤俭持家本分做人之意。在伦理礼教上的教化和约束,是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徽州的建筑、书画以及手工业等等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刚柔并济并且兼容并包的审美特征,是因为避乱的中原百姓与土著居民的混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与徽州的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

2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徽商民居的典型特征与建筑色彩便是“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黑、白、灰三色是徽商民居建筑的色彩,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显得分外质朴与优美,徽派民居建筑单色调的色彩使人产生宁静和释然的情怀。内部空间的装饰色调,要比外部丰富很多,主要以古朴天然的木材材料本色为主,并配合精彩的木雕,布局疏密有度,雕饰形成的肌理和阴影效果表现自然的肌理,豪华宅邸为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在重要装饰部位还施以金粉,以显得富丽堂皇。

2.1木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木雕艺术的顶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木雕的精品不胜枚举且出神入化。木雕在民居装饰艺术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因木材的质感相对柔和且带有生机,加之木材质地柔软、可塑性极强,不仅可以刻画出复杂的图案而且在层次上也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因此木雕的题材也最为广泛。在地理环境和工艺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徽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徽商民居中所体现出的木雕艺术,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在清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徽商民居能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繁盛,木雕装饰大量运用在徽商民居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材料中。古拙朴美、造型饱满、神态生动夸张是徽商木雕在造型上的特征。木雕浅、深、透三种技法结合使用,不仅仅体现出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而且充分表达出木雕层次丰富分明,并且处理出前后虚实各种效果,艺术性观赏性极强,可以在木材上构造出许多精美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形态,流畅细腻的线条,将硬质的木材雕刻出柔美的缠枝造型,且脉络清晰,立体感极强。在充分的写实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抽象加工,使得纹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如同儒学教育课堂的徽派木雕,每一个木雕都是在述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在耳濡目染中学到理学的思想精髓。一件件木雕的精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总体来说,木雕的装饰艺术性在徽商民居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不仅拥有繁多的品类,各异的题材,徽商民居木雕装饰从整体来说,繁复细腻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整体上的感觉“谋篇”不足,但对于细节的刻画往往游刃有余。只要目光所及的厅堂内皆是木雕,整体处理的过于繁密,失去了重点,但是局部观察却完美无痕。流传至今的徽商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仍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2石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工艺上和技术上都有很高成就的石雕艺术,因石质材料具有坚硬耐磨、经久耐用、防潮防水等特质,多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中,能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如柱础、台基、石鼓、石狮等,但石雕相对木雕和砖雕难雕,因此在民居建筑中不如木雕、砖雕装饰运用的广泛。远远不及木雕的装饰范围广的石雕因受限于石材本身的特质,徽商民居中石雕常出现于台基、柱础、石狮、漏窗和牌坊,石材对雕刻工艺的要求很高,相对难雕,其中透雕最为精美和绚丽,因此一些制作工艺复杂精彩的透雕只有在财力雄厚的商人民居建筑中才能欣赏到。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精巧还是古拙的徽商民居石雕艺术,都显示出了雕饰工艺的精湛以及徽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装饰图案也是以民间最为朴素的表达吉祥幸福寓意的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出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2.3砖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以砖为原材料的雕饰艺术是砖雕,它模仿石雕,却远比石雕经济和易雕刻,而且具有石雕坚硬、耐磨、防腐等特性。选题包罗万象的民居砖雕内容,主要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不仅有几何纹样、花草鸟兽还有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最经典也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砖雕。徽州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形式是徽商民居中运用的砖雕装饰手法。徽州的民间匠人,不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赋予其装饰美感,运用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却创造出精美装饰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形式非常灵活的砖雕,达到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装饰效果。出现在徽商民居中最早的砖雕,简单不精细的表达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趣味;随着徽商的崛起,其财富也在飞速增加,对工匠酬金成本没有了约束,砖雕的艺术向着内容复杂多样、线条华美、层次感丰富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最具典型的徽州砖雕艺术形式。在清代徽商成为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家宅建造的资金充沛,砖雕技艺则向着更复杂和细腻的方向发展。工匠砖雕精巧的技艺可以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情节和层次上的变化,远近景的表达更加的细腻,最多时有八九个层次。现代,因其地域性的审美传统和砖雕本身的观赏价值,徽州地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仍是砖雕。很多的徽州民间艺术家至今仍掌握着这种精湛的技艺。便于取材、形态精美的砖雕,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彻底融入了徽州人的生活。总的来说,徽州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3结语

篇7

1.形式多样

绝大部分移民会馆在会馆的主体建筑——大殿祀奉原籍具有代表性的神灵,并常以宫、庙、寺、观等作为会馆的表现形式。如,两湖地区因水系发达、水患频繁,移民多祭祀大禹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福建民众常出海捕鱼,为祈求出海平安,多祭祀天后,故福建会馆常称天后宫;广东会馆称南华宫,供奉南华老祖;江西会馆称万寿宫,祀许真人;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帝;等等。学者吕作燮统计了明清时期四川省有4所会馆以上的85个府县(包括成都和重庆),总共有会馆727所,其中直称会馆的有174所,只占会馆总数的24%,而以宫、祠、庙的名称命名的会馆,占3/4以上。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移民对乡土所尊奉神灵的膜拜之情。凡同乡人筹建会馆,必建立供奉乡土神的殿堂,故直接命名为“禹王宫”“万寿宫”等。二是多数移民会馆由于财力有限,往往只建祀神的殿堂,并常以殿堂的名称作会馆的名称。

2.文化融合

移民会馆建筑是本地特色和迁出地文化的融合。由于移民原籍的多样化,移民会馆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不仅糅合了南北方的外部建筑形式、木结构样式,而且在许多细节中我们都能找到文化融合的印记。特别是川东、重庆的许多会馆建筑,它们或依地势层层升高,或依山靠河就势而建,特色鲜明。“四川的陕西会馆建筑多沿袭北方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并受‘居中为尊’思想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乾隆年间修建的阆中陕西会馆就是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布局的多重院落建筑结构,但同是陕西人建造的四合院形式建筑——重庆酉阳西秦会馆,其建筑风格则相差甚大。酉阳西秦会馆利用地形高差顺坡而建,其地势不平之处都用石料填补,其内还有南方建筑中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在木结构上,阆中陕西会馆融合了北方建筑多用的抬梁式和四川地区多用的穿斗式,后殿的山墙采用穿斗式结构,而内部采用抬梁式结构,这样就保证了内部大殿的宽敞性。在建筑形制上,阆中陕西会馆在民间建筑的基础上结合了官式建筑的主体布局方式及形制特征。如,阆中陕西会馆前殿垂脊上的石雕仙人、走兽及自贡西秦会馆里的辇道,都凸显了北方宫殿的建筑特色。在屋顶样式上,陕西当地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硬山式,这种样式多见于北方。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少,冬季常刮西北风,所以建筑更强调防风保暖。而四川的陕西会馆因为防雨的需求多采用悬山式屋顶,如阆中陕西会馆。这说明早在乾隆时期,陕西会馆建筑就已经融合了南方建筑的特点。此外,陕西会馆封火墙的建造也体现了北方和南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封火墙多见于南方地区,而陕西会馆的建造者受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的影响,加之会馆建筑多位于城镇,房屋聚集,出于防火的需要,陕西会馆也出现了具有南方特色的封火墙。如,自贡西秦会馆的人字形封火墙和关圣宫的水状封火墙。以上几方面都体现出由于迁入地和迁出地地理、气候、文化的差异,移民会馆建筑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3.建址集中

正如官绅试子会馆多集中在京城一样,移民会馆多建于移民聚集的区域。一般来说,移民会馆建造的数量和移民的数量是呈正比关系的,定居该地的外籍移民越多,该地的会馆数量就越多。据统计,清朝时期四川省的会馆多达1400余座,重庆的会馆也近千座,其中湖广会馆在数量和规模上较为可观。《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中计有湖广会馆477座。2013年重庆市的《重庆会馆地图》标注并介绍了现存较为完好的67座会馆,其中湖广会馆(禹王宫)就有29座,几近半数之多。在清代,重庆也有“湖广馆的台子多”的说法,这也充分印证了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真实性。

二、结语

篇8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兴建文化产业模式的先行者和得益者。有着数百年历史和独特审美特征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自归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后,凭借有利条件和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发能力,积极申报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和开发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苏州市政府通过修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体验馆,开展对这一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研究等工作,并通过博物馆培养“后备传人”,通过“木刻年画进学堂”等活动形成长期而稳定的“生力军”。这些举措终使桃花坞年画重放异彩。从盛极到没落再到复兴,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是我们审视民间艺术产业模式的一个经典案例。对于宁波地区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而言,正是可以借鉴的产业典范,以兴建金银彩绣文化产业园的方式,逐步形成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展销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民间艺术博物馆、传统工艺体验馆的新型文化产业格局。比如建立一个发掘、抢救、保护、传承金银彩绣的统一机构——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和传统工艺传习中心,充分利用艺术馆资源,开设相关技艺传授的课程,鼓励传承人手把手带徒弟传道授业;并通过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这个窗口吸引艺术家、民间刺绣传承人、收藏家进行刺绣艺术交流、弘扬金银彩绣技法。金银彩绣文化产业园的兴起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比如可以在各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在人气集聚地、城市广场等场所定期组织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实物展示及手艺演示,将金银彩绣作为宁波的地方文化象征进行广泛传播,引导金银彩绣民间艺术传承人、传承基地、优秀作品等,促进和提升全民、全社会对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再认识,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

二、拓展传承基地,培养金银彩绣继承人

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传承仅靠一个艺术馆或一个传统工艺传习中心远远不够,传统的老艺人带徒弟的方式,传授面窄,见效慢。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把老艺人请到各级各类学校,以讲座的形式传习金银彩绣民间艺术,或者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掌握其工艺,了解其精髓。拓展各级各类传承基地,培养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继承人,具体可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企业公益教育等不同渠道展开,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发展更加规模化、系统化。首先要加强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由传承人为中小学生定期上课、传授技艺,在青少年中逐步普及传统手工艺文化,培养金银彩绣爱好者。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加大金银彩绣民间工艺相关课程,融会传统造物的智慧和情感,重点培养“工艺人才”,使之成为认祖归宗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文化启蒙。在大学教育阶段,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建立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健全和完善保护机制,为保护、发展和研究金银彩绣提供理论支持、普查指导、咨询服务、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时,以学科交叉与专业融合的优势,通过社会调研、技术积累、文化理解等角度,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分散在民间的金银彩绣产品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保证金银彩绣民间艺术以最为保真的形式长久地保存下来。此外,还可在企业设立传承基地,开展公益教育,开拓金银彩绣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市场,保持金银彩绣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上多层次的传承人培养格局,强化教育对地方经济的服务与智力支持,使年轻一代更多、更好地了解、宣传、传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资源。

三、金银彩绣民间艺术资源的设计转化和创新应用

当前,国家正加大扶持与推动设计产业力度。2014年1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会议主要议题之一是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同年3月,国务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将设计作为创新资源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具体举措上激发了设计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力。民间艺术形成积聚成产业化态势,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紧跟时展进程进行革新,通过吸纳现代元素,进行设计转化和创新应用,形成崭新的文化形态,融入现代社会环境中,从而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也提出,要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非遗”资源的传统文化样式,用当代设计语言转化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文化产业。宁波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目前对其产业化研究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创新不足、产品形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发展进程。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精髓在于一代代的技艺传承,它超越了有形物质载体的局限,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将投射了地区典型民俗思想的金银彩绣传统技艺通过现代设计元素得以展示,文化资源通过设计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成为既是宣传本土精神的载体,又是焕发市场活力的源动力。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金银彩绣民间艺术与相关企业进行产业联合,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创意转化能力,实现金银彩绣“文化产业链”。比如通过与旅游产品、生活日用品、手工艺术品等市场进行多层次结合,着眼创意设计,加大文化含量、技术含量和创意含量,使这些旅游产品、生活日用品、手工艺术品等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最大化实现产业附加值。也可以借助节日的契机,以定期举办相关文化节的方式展示和推广金银彩绣民间艺术,发掘传统手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开发礼品、纪念品、收藏品,实现展示功能向实用功能的转换。还可以结合宁波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十里红妆婚嫁风俗文化等,开发相关的金银彩绣婚自归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后,凭借有利条件和工艺美术各专业的研发能力,积极申报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和开发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苏州市政府通过修建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体验庆用品,形成独有的文化产业,促进金银彩绣民间艺术的产业化进程。

四、结语

篇9

在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方面,学术界主要从农村居民个人和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状况、生活方式等医疗服务需求方面进行因素分析,也有学者分析了有无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供给数量等医疗服务的供给因素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12-13]。王翌秋等利用两部模型法分析农户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医疗服务价格、是否有合作医疗补偿、是否经常饮酒、慢性病程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显著[7]。李晓敏等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以农村患者是否就诊作为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变量,对湖北省红安县遭受大病风险冲击的农户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婚姻状况、是否有新农合补偿、是否患有慢性病、家庭经济状况以外,还有农村居民的年龄、疾病种类等因素,也对农户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显著[14]。而林相森等在进行居民医疗服务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时,除了上述提及的因素外,还把家庭规模和居住地类型(城市或农村)也纳入模型,发现家庭成员的数量对医疗费用支出具有负的影响;而在遭遇到很严重的疾病时,城市居民会比农村居民利用更多的医疗服务[15]。但是现有文献在对农户医疗服务利用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没有考虑到民间借贷这一重要因素。实际上在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农户向亲戚朋友、熟人等借钱看病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户家庭成员患大病以后,如果能够及时向亲戚朋友借到足够的资金,可以为患者及时选择较好的医疗机构和医疗方式,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治疗。在所调查的地区当年共有341人次患病住院,其中,58.1%的患者未能及时住院治疗,65%的患者在疾病尚未完全治愈的情况下要求出院都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因此,民间借贷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住院天数和对医院级别、医疗技术的选择等,从而影响了农户对医疗服务利用的程度。因此,本文借鉴现有文献研究和农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将农村患者住院天数作为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状况的变量,将农户民间借贷规模、家庭收入水平、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参加新农合、医院级别、是否村干部、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等10个因素纳入模型,对农村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考察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民间借贷规模的偏效应,比较民间借贷在农户医疗服务利用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二、研究的数据来源和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组成的课题组于2007—2009年对四川省阆中和富顺两个贫困县的农户调查。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遵循分层随机抽样原则,从2个县各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0个村,每个村整群抽取100户农户进行快速问卷调查,共形成了6054个农户样本。第二阶段,按照事先确定的大病标准和5%的比率,从6054个农户样本中选取家庭有成员患大病的农户进行深度访谈,形成了305个大病农户样本。本研究采用的是305个大病农户样本中,2006年患大病而住院治疗的231个患者样本,这231个住院治疗的患者分布在205个农户中。本研究中的大病概念根据以下三个标准界定:第一,农户当年住院治疗费用按家庭劳动力人数平均达到1000元以上的疾病;第二,不符合第一条,但是农户当年门诊治疗的费用按家庭劳动力人数平均达1000元以上的疾病;第三,不符合上述两条,但是当年因病误工累计超过90天的疾病。凡符合以上三个判定条件中之一者,即定性为“大病”。

(二)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在有家庭成员患病住院的205个样本农户中,2006年发生了民间借贷行为的农户有137户,民间借贷发生率为66.83%,户均民间借贷金额为10240元,患者人均民间借贷金额为9110元,患者人均住院天数为17.9天。本研究要纳入模型分析对农户住院医疗费用影响的10个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个人和家庭特征变量。包括患者家庭货币收入水平、患者年龄、患者文化教育程度、患者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患者性别、患者是否村干部等6个解释变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农户中,家庭年货币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但他们民间借贷发生率也最高;他们不仅人均民间借贷金额最多,住院天数也最长。这一部分患者由于家庭收入最高,患大病以后能够向亲戚朋友借到的钱最多,所以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也最多。从住院患者年龄来看,年龄越大的患者住院治疗的比例越高,60岁以上的患者最多,占整个住院患者的三分之一强,但他们民间借贷发生率却最低,人均民间借贷规模也最小。从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来看,农村患者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70%以上的患者只有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他们的人均民间借贷金额比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少,尤其是教育程度为文盲的患者,由于他们主要是年纪较大、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农村老龄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所以他们人均民间借贷金额最低,但住院时间最长。从患者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来看,三分之二以上患者的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75%;农村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与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成正比,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大,患者住院治疗的天数就越多。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低于50%的患者住院天数最少,但他们人均民间借贷规模却最大。相对于女性而言,农村男性对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率更高,将近三分之二的住院患者为男性;但农村男女患者在住院天数和人均民间借贷规模上差别不大。从住院患者的身份来看,与村干部患者相比,不是村干部的患者家庭民间借贷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患者人均民间借贷规模较大,住院治疗的天数较少。2.患者家庭的外部保障条件变量。患者家庭外部保障条件包括是否参加新农合和民间借贷规模。新农合属于来自家庭外部的正式保障形式,民间借贷则属于来自家庭外部的非正式保障形式。调查地区住院患者93%都参加了新农合;与参加了新农合的患者相比,没有参加新农合的农村患者家庭民间借贷发生率更高,患者人均民间借贷规模更大,住院治疗天数也更多。从民间借贷规模看,农村住院患者中,民间借贷规模在2000—7000元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这一部分患者家庭民间借贷发生率也最高;农村患者住院治疗天数与其民间借贷规模成正比,民间借贷规模越大,其住院治疗的天数就越多。3.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特征变量。本文以患者住院的医院级别作为医疗机构特征变量。农村居民中选择县级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比例最高,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治疗的时间也最长。相比较而言,患者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时间最短,但人均民间借贷规模却最大。4.患者的疾病特征变量。本文以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病作为衡量患者疾病特征的变量。从表1中可见,住院治疗的农村患者中将近70%的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患者人均民间借贷规模和家庭民间借贷发生率均比非慢性病患者高,同时,其住院治疗的天数也比非慢性病患者高。

三、民间借贷在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中作用的计量分析

(一)计量模型

对于民间借贷在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中到底起多大作用,本研究将农村居民的住院治疗天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包括民间借贷规模在内的10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模型构建如下:Y=β0+β1χ1+β2χ2+β3χ3+β4χ4+β5χ5+β6χ6+β7χ7+β8χ8+β9χ9+β10χ10+μ模型中,Y表示农村患者住院治疗的天数,χ1表示患者家庭收入水平,χ2表示患者民间借贷规模,χ3表示患者年龄,χ4表示患者文化教育程度,χ5表示患者就医的医院级别,χ6表示患者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χ7表示患者是否村干部,χ8表示患者性别,χ9表示患者是否患有慢性病,χ10表示患者是否参加新农合;βj(j=0,1,2,3,4,5,6,7,8,9,10)为模型的参数,μ为随机误差项,表示其他因素对患者住院治疗天数的影响。

(二)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和231个住院治疗的患者样本数据,利用Stata12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所示。1.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分析模型的判定系数R-squared=0.2434,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10个解释变量能够解释农村患者住院治疗天数总变异的24.34%;F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Prob>F=0.0005),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2.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分析(1)患者个人和家庭特征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系数为正数表明,患者住院天数与其家庭收入水平成正向关系,但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地区患者家庭收入水平对其住院治疗天数的影响并不显著。患者住院天数与其年龄大小成反比,患者年龄越大,其住院治疗的天数越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患者住院天数在年龄上的差别并不显著。患者文化教育程度对其住院天数的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符号为负,表明患者住院治疗的天数与其文化教育程度成负向关系,患者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其住院治疗的天数就会越少;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患者文化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层次,其住院治疗的天数就会缩短3.4天。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国农村地区,年龄越大的居民往往文化程度越低,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差,住院治疗的时间就会越长。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每提高25个百分点,患者住院治疗的天数就会增加3.9天。因此,非农就业收入的提高能够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保障能力和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水平。患者性别与住院天数之间成负向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女性患者住院天数要比男性患者少3.1天,不过,男女性别差异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是否村干部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在统计学上也不显著。(2)家庭的外部保障条件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民间借贷规模对患者住院治疗天数的影响十分显著,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规模每增加5000元,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就能够延长3.4天。民间借贷在帮助农户抵御大病风险,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是否参加新农合这一解释变量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这表明新农合在实施初期对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力度不够,发挥的作用有限。造成新农合对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作用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一是补偿水平偏低,调查地区当年住院治疗的患者从新农合得到的医疗费报销补偿金额占其住院医疗费用的比例仅为20.04%;二是参加了新农合而在外地住院治疗的农村患者的医疗费用没有得到报销补偿。调查地区当年住院治疗的231个患者中,有100个患者住院费用没有得到报销补偿。(3)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特征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患者住院天数的多少与提高医疗服务的医院级别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医院级别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患者住院的医院每提高一个级别,患者住院的天数将会增加2.5天。这是因为农村患者住院治疗的医院级别越高,说明患者所患疾病越严重,治疗难度越大,所以住院治疗的时间也会越长。同时也反映出农村居民对健康的需求程度。(4)患者的疾病特征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表2中的数据表明,是否患有慢性病对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不显著,患者住院天数不会因为是否患有慢性病而有差别。

3.模型标准回归系数分析

在10个解释变量中,只有民间借贷规模、患者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患者文化教育程度、医院级别等4个解释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它们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2809、0.1533、0.1405、0.1218,其他解释变量的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较小。其中,民间借贷规模的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0.2809)最大,这表明在农村患者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中,民间借贷规模对农村患者住院治疗天数的作用和影响最大。因此,民间借贷规模对农村患者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篇10

(一)民间艺术缺失生存环境历经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变化,民间艺术生存面貌的不断调整,在现代生活快节奏、网络交流便利、高科技语境下,生存空间大大缩小,许多民间艺术品类失去了原有依赖的文化生态环境,濒临消失。此外,目前的保护体系尚未健全,专业人才匾乏,尚未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也导致一些民间艺术品类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和消失现象。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缺失,是民间艺术走向消亡的核心因素,也使民间艺术产业开发因为文化生态背景的变迁而道路弥艰。

(二)民间艺术开发缺乏整合力度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分布零散。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众多的资源品类尚未形成集约发展,散点式的开发造成了资金分散、各自为战、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等混乱局面,文化产业的依附性、渗透性、复合性和广泛性难以发挥。有些区域文化资源观念淡漠,认识不到文化资源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有些区域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仅仅从当地的利益出发,相互之间争夺资源,资源的完整性受到损害;还有的区域急功近利,对文化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开发,使资源的生态性受到损害。

(三)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缺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人才的瓶颈表现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断代消失和民间艺术创意与经营人才的短缺。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要依靠掌握技艺的专业人员才能生存和发展。高层次创意人才要具有对民间艺术的包装与创新能力,依托民间艺术资源,创新研发出更具广泛受众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民间艺术创新或经营人才的缺乏。民间艺术的创新或经营人才,应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是民间艺术的行家里手。经营人才则要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使民间艺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二、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开发机遇

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相对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助推力,使民间艺术产业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党和国家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体制机制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上也明显提速。

(二)宽松的产业环境当前各地都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规划,着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优先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内容产业、新兴产业、民俗产业。以优势产业积聚文化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以良好机制激励文化遗产。建立灵活多样的文化投融资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些都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了积极的产业政策环境。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

三、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发展措施

(一)准确定位市场产品是市场营销组合首要和基本的要素,企业与市场联系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当代社会高科技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的成败越来越与企业能否生产出能够切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相联系,产品营销已成为企业营销的基础。相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消费者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更新速度需求要缓和些,因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大多消费者眼里是一种怀旧的回归乡土的象征。然而求新求异是人的心理需求本能,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消失,就说明了刚改革开放后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现在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又重在市面上出现,

(二)扩大广告和市场营销促销,是指提品和劳务的企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向消费者、中间商以及其他公众传播信息,树立形象,赢得好感,以影响和促进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的活动。促销的实质是一种沟通活动,是信息提供者发出作为刺激物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递致电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以影响其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