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l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5: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cbl教学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cbl教学法论文

篇1

1.1研究对象

抽取本院2011级专科护理实习生8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45名)和对照组(43名),两组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实验前成绩及授课学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首先对带教教师进行cbl教学方法培训,同一带教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对所带教的实习生随机采用传统带教方法和CBL教学法进行带教,两组学生实习周数、实习内容相同,轮转科室相同。1.2.1.1对照组按传统带教方式带教。1.2.1.2观察组采用以CBL教学法为主、辅以讲授式教学带教,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选择典型案例。教师根据实习要求选择若干典型临床案例并进行设计,将实习内容划分为若干小问题,拟定实习提纲。(2)根据典型案例提出问题。教师以临床案例为线索,精心设置,提出几个核心问题。如:在实习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提出该病例为什么诊断为心肌梗死?其临床特点有哪些?怎样为患者做好心电监护?如何识别常见心律失常?该病例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并根据护理诊断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学生根据问题去收集、整理资料,思考、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汇报材料。(3)学生汇报病例学习成果。教师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汇报,其他学生可相互点评。(4)带教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并指导学生完成护理病历书写。1.2.2评价方法1.2.2.1成绩评价实习结束后统一命题,同时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2个方面。以两组平均成绩进行分析比较。1.2.2.2带教方法评价实习结束后发放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带教方法的评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当场回收,发出问卷88份,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经CBL教学法带教,观察组学生理论和技能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各自采用的带教方法的评价比较

观察组95.6%的学生认为能激发其学习兴趣,88.9%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C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77.8%的学生认为CBL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BL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促进学生的自学动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5]。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6]。典型案例与问题结合,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根据问题积极思考,通过不断交流、查阅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常常能发现自己在制订、书写护理计划中存在的诊断不规范、目标陈述错误、护理措施含糊、不具体等缺陷,在经过教师指导和查阅资料后对护理计划进行修改、补充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对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能力

在实习中带教教师利用典型案例,从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提出各种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收集患者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与患者、家属、医生、教师沟通,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所在的小组就是一个团体,需要考验每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7];学生根据教师提出问题查阅资料,通过交流沟通,协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3有利于整体护理观的培养

篇2

【提要】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鉴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抽象等特点,学生难学、难记,理解困难,该校采取多元教学法优化传统教学法,再结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和导读式教学法,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形象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解剖学的兴趣,以期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神经系统;学生

神经解剖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经系统相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其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更为复杂,抽象;(2)各部分结构之间的功能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化;(3)在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观念和新技术。因此,神经解剖学的学习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有空间想象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神经系统功能,这成为初入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尽管医学生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神奇结构和功能均有极大兴趣,但大多数医学生反映难学、难记、难理解,从而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多元性教学就是以多元性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1],针对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本校在临床本科生教学中采用了多元教学法,对提高神经系统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1优化传统教学法,强化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医学生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记忆难”。这个困难来源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和抽象,形态和位置难以辨识,结构多且分布广,却在功能上形成网络联系。形象思维是通过抓住客观事物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将该形象保持在“内心视觉”中,并进行科学的抽象,取得优化的思维结果[2]。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医学生记忆神经系统结构特点,理解功能联系。传统解剖学教学法以直观式教学为主,通过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促进医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所需的“观察-类比-想象-模拟”四个基本要素,是神经解剖学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教学经验,结合新的教学资源和技术,逐步优化传统教学法,从而强化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本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供传统的挂图、标本、模型、视频、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材料外,还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可视化人体神经系统。利用多种展示技术,使神经系统的抽象结构形象化、微观形态宏观化、复杂过程具体化。例如,豆状核、背侧丘脑、红核、黑质等重要的脑神经核团分布于端脑、间脑和脑干深部,形态不规则且无法直视,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挂图或标本均只能在某个二维平面上展示这些神经核团的某一部分。

针对特定某组神经核团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维结构,但又难以显示其在脑内的定位和与其他结构的毗邻关系。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只能依靠空间想象能力进行记忆,学习效果不佳。通过依据可视人体数据集所构建的脑深部核团三维可视化模型,更为清晰地显示各核团在脑中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学生能直观、准确地观察该核团的二维和三维形态,了解其在空间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记忆效果显著提升。另外,将大量的语言文字这类抽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以数字为主的口诀或框架结构,这类记忆法也是神经解剖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学习臂丛各分支时,可以总结为“锁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别代表锁骨下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臂丛各大分支。在学习脑神经时,将脑神经与脑神经核的对应关系按3类框架结构归类:(1)1对1(一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Ⅱ视———外侧膝状体;(2)1对多(一条神经与多个神经核相关),比如Ⅲ动眼———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3)多对1(多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运用CBL教学法,激发医学生应用逻辑思维

在神经解剖学学习中,教与学所面临的另一难点就是“理解难”。学生渴望揭开神经系统神秘的面纱,探索其如何复杂而精确的调控人体各个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经系统在形态上和机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每条传导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识点,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知识点归纳总结,区分比较,找出规律,理清头绪,最终加强理解记忆。然而,初步接触医学知识的医学生欠缺应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感觉难以理解。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在国内外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引入CBL教学法,希望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逻辑思维能力[5],提高主动学习的效率,增强对神经系统的理解。教师按照选择神经系统典型病变案例的原则精选临床案例,设计问题紧密结合解剖形态。CBL教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提前将病例及讨论问题交给讨论小组,各组查阅文献资料后,以多媒体幻灯汇报的形式进行病例分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思路。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和答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调节讨论氛围,聚焦讨论思路。例如,教师准备的1例CBL案例:女,20岁,18岁时曾患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疗了6周;8个月前,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约1h;当意识恢复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说话。检查发现:右上肢痉挛性瘫痪,随意运动消失,无肌萎缩;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时舌尖伸向右侧,无萎缩;右下肢和左上、下肢无改变,无视觉和躯体感觉障碍;唇、舌能够运动;但不能说出规则的言语,问话时,只能回答简单的几个字,如“是”或“不是”。试分析该患者的病变部位。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四肢,头面部的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区,同时也通过查找心源性脑梗的诱因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始逐步建立临床思维模式。

3导读式教学法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型医学人才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目标,教育中应着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近3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发展迅速,美国、欧盟、日本相继推出了“人类脑计划”,旨在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图,针对脑疾病开发新疗法。“中国脑计划”[8]也将从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三个方向全面启动。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紧跟神经科学发展的脚步,也是近年来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导读式教学的培育原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以教师为导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9]。本校在神经解剖教学中开展文献导读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术视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学习传导通路的课程中,选取关于小鼠全脑神经元的连接图谱的研究论文[12],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查阅文献涉及基础知识、最新科学研究技术,激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阅读文献,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学会如何沟通与交流。采用导读式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经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元教学法,综合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多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动性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能够更好地运用神经解剖基础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教师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也获益匪浅,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多元教学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是本校为探求更加符合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试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39-242.

[5]朱小敏,谢琳,刘莛.PBL联合CBL教学方法在眼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2016,45(8):1138-1140.

[6]张燕,蒲丹,吴立玲,等.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29-32.

[7]李霞,张绍异.创新思维培养与“设疑式”教学法改革[J].重庆医学,2010,39(18):2446-2447.

[8]王立平.也谈谈“中国脑计划”[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6:208-209.

篇3

论文摘要:为了在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尝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安排调整;注重学生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尝试多种教学法;在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

组织胚胎学是各医学院校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其研究内容是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相关功能及生长发育规律。根据医学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实验教学,为其他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就高职医学护理专业在组胚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谈一些体会。

1 调整教学内容

我校高职医学护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实用型护理人才。结合这一培养目标,在组织胚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所授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1.1 对不同的内容分别精讲、略讲

组织胚胎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两部分,组织学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相关功能,胚胎学则介绍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规律。在这两部分的对比中,由于学时所限,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组织学,即主要讲授人体各系统、各器官微细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中则着重介绍人体发育概要部分,后续各系统的发育过程则采取略讲或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学习。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最大的收效,课堂讲授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强,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1.2 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将内容重新调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现用的教材中把《脉管系统》放在了较后的章节,但是脉管系统的内容各个章节都会涉及到,如果按照原顺序讲,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可以在讲完细胞和基本组织后,首先讲解这一章,这样学生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会更顺畅、清晰。

2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启动学习主动性的根本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组织胚胎学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这些学生刚刚接触医学课程,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学难懂,学习兴趣不高。我们在讲解各个章节时应适当与临床疾病相结合,用相关的临床疾病提出与本节课理论内容有关的问题(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心血管系统时,可以首先以一个高血压患者急性脑出血发作的病例引出问题——高血压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心脑血管发生病变,那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是累及到了动脉壁的哪一层?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时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同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通过病例引出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有机结合,为今后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了基础。除了PBL教学法之外,我们还尝试了在课堂上应用CBL、双语教学法等其他方法,都收到较好效果。

3 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只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

组胚课面对的是新生,而高职院校大部分新生在高中时往往学习成绩不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在初一接触医学类课程时会感到不适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这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会记笔记;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在讲授组胚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是形态学科,在讲结构时可以借助联系法、归纳法、比较法、口诀法等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比如,学习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成分时可用“疏松结缔成巨浆,肥脂间充个专长,三大纤维胶弹网,分子筛把基质帮”,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从结构去分析功能,从功能来理解结构,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现象,提高学习效率。

3.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多动脑筋,带着问题来学习,或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制造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提升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千方百计地找答案。通过发现、解决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学到的知识。

4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

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的启蒙课程,它相对于其他临床学科较为枯燥乏味,却是学习专业临床课的前提条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并广泛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利于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向学生讲授更丰富的内容,尤其可输出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还可辅助平时接触不到的电镜照片来帮助理解。例如:小肠绒毛的形态是细长的指状结构,我们就可以借助扫描电镜图来使学生观察到三维立体的、生动逼真的指状绒毛。有一些图片可以与学生互动,检查学生的接受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直接提高了学生对典型结构的辨别和认知能力。

5 开通网上教学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网站,开通了网上教学资源,及时上传每一章节的教学课件及习题,并通过E-mail网上答疑,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好的指导学生课外学习,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6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理论的深入、扩展和补充,与理论课讲授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于高职护理学生来说,实验课的学习是提高其操作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6.1 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组胚课属形态学科,因此注重实验课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调整了实验课时数,使其与理论课时达到1:1 ,学生能够在上完一节理论课后,及时的通过实验课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6.2 加强显微镜的熟练使用

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并且对具体细胞或组织的结构得到更形象、生动的理解。显微镜的使用贯穿组胚实验课的始终。因此,熟练、规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在首次实验课上,我们就要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一般构造、主要零部件的功能,并注意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拿法、放置、操作及基本维护等各个步骤;以后每次实验课开始时,我们都会重复演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在实验课中,要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发现并纠正。例如:实验课上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观察标本是常有的错误,我们一定要随时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规范性。

6.3 提出具体实践目标

在每一次实验课开始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实践目标,而不能笼统地以“掌握、了解、熟悉”等词汇代替。比如,在血涂片的观察中,我们可以提出“能够辨认红细胞的形态特征,能够辨认并区分不同的白细胞,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等这样的可执行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其分析辨别能力在课上就有了较好的发挥。

6.4 培养镜下绘图能力

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其实验课的目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对于形态的描述最有效、其基本的技能训练之一就是绘图。[3] 在实验课上,我们要求学生观察切片,并当堂将镜下观察到的重点结构用红蓝铅笔描绘下来,并要有一定标注,作为作业上交。在绘图的过程中,要纠正学生夸张性的画法,提醒学生不要描制教材上的模式图,而要强调画镜下图,观察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将多个视野中的典型结构集中到实验报告上。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

总之,本着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我总结了以上教学方法,在高职生中应用后,可以明显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小东. 组织胚胎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 南京医科大学学,2001 ,6(2) :1022103.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态课堂;建构策略

一、生态课堂与临床医学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EcologicalClassroom)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德国的生态教育学观念,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内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构成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1]。其核心精神在于“系统、平衡和联系”[2]。它力求实现学生、教师、课堂环境等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间相互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师生双方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3-5]。临床医学课程是医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临床医学课程了解和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和体征、诊断及治疗等基本知识,同时建立和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讲授书本知识,使教学变为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对学生启发引导和人文关怀。师生关系上,教师的“主导性”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不足。教育的评价中,常以对知识的考核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使医学临床教学应有的活力缺失,难以实现应有的教学目的。本文试图从构建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策略,对生态课堂实际运用中的注意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教学法在实际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

二、构建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尊重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在高校临床医学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性地位,起主导性作用,是课堂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输出源。国内的传统教学方式对此已经做得很好,但是物极必反,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进入课堂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寡,以及能量真正持续有效流动的程度[6]。要使教师输出的能量、信息无衰减地流入到学生中去,首先,教师须对教材内容作深刻的解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其次,更为主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美国医学院的老师通过许多渠道对学生的水平进行了解,比如,课题的提问、定期的考试和座谈;这些都是国内老师所缺乏的。教师对所教不同专业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基础和需求差异能准确把握,针对其疑惑所在和利益所求,才能把学生真正关心和疑虑的问题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生态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6],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学生“愿不愿”、“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身的需要为基础,逐渐参与思考临床医学课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解决“愿不愿”学的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探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7]。此外,老师还需解决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作充分的调研,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医学技能对即将学习的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自主地探索。从而使学生能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和体验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前者反映的是人文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8,9]。后者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的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等。美国的临床医学教师在教学过程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随时接受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提问,并乐于分享自己的学术见解。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和谐、对话和理解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眼中,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教师将学生“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10]。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师生之间在学术交流上是平等的。如此,方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真正达到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共识和融合,进而使师生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除了人文心理环境,生态课堂还重视提供温馨舒适的物理环境。美国大学教室的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教室的桌椅设计、摆放方式和座位模式也是各种各样,充分体现了丰富性和个性化。这些设计和模式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舒适性的要求。虽然美国课堂以小班授课居多,也存在一些多达几百人的全校公选课。这些大课都配备至少2名手语翻译员,并在不同视角放置投影设备。学生在学校各个角落都能免费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变得异常方便。物理环境的设置以让师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清醒的头脑为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师生间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流动的中介、桥梁和纽带,是使课堂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的信息基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需要的契合水平,以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相容性,都会影响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成功构建[3]。在美国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非常高的自主性。他们整合教材内容,通过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相关主题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临床医生做报告等方式,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有时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虚拟案例,学生则在已掌握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临床诊疗思路。教师还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区”,把时代的热点话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关注和困惑的话题,有机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临床医学教学内容既贴近临床,又时代化、具象化和生活化。

(五)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临床医学生态课堂能否成功建立,还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够大胆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近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颇受推崇。例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和基于研究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这些教学法有的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有的通过提供丰富的具体情境,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并且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这些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探讨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培养思辨能力,还能提高其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帮助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还有利于整个课堂生态系统进行信息及时、全面、多向的流动,提高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质量。另外,一些新式教学法,例如云课堂(CloudClass)、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等,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和互联网界面,将学习与生活更加灵活智能地联结在一起。这一变革将学习的时空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有效地增加了课堂与课外生态系统的联系,做到了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正向协调作用,并形成整体合力。

(六)改变评估模式

传统临床医学教育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只是在学期末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次数较少,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而生态教育则采用阶段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方面评估。生态教学提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它既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平时表现等内容[11],从而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以临床PBL教学为例,教师负责引入与学生知识背景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里,教师不仅仅对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评估,还要评估学生为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所做的准备和努力。此外,学生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与队友团结协作的水平也是评定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自己、他人及整个团队进行评定。这种评估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三、维护临床医学生态课堂的注意要点

生态课堂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让教师能够自觉地察觉和寻找课堂内的不和谐与不平衡,然后加以调节,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新的和谐与平衡。它是一种弹性的,非线性的行为,是一种调节而非控制[12]。生态课堂监控存在两大关键点:教学观念的反思和教师角色的转化[13]。

(一)监控教学观念

监控教学观念,指的是教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目前抱持一种怎样的教学观念,这样的教学观念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主体性建构。教师应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教学对学生的独立自信、好奇创新和善于合作交流的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何种改变?具体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改变?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何促进这些因素产生的?我想要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学习和生活理念,我想要培养什么的人?由此可知,只有把教学过程视为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因此,监控教学观念的重点在于检查和反思教育教学交往的时空与方式,是否以引导与参与为主要教学模式,是否达到了帮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习、交往、倾听与尊重他人。

篇5

摘要: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和临床科研人员的科研思维和方法,为临床研究提供探索、挖掘的工具和技能,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对目前我校医学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69-02

临床流行病学是1938年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首先提出来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在众多学者共同努力下,才发展成为现代流行病学[1]。临床流行病学一词来源于组成它的两门学科,即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系统方法来解决各种临床问题[2-3],即把患者个体的诊断和治疗放在相同疾病的患病群体背景的层面,采用量化的科学方法对临床疾病研究的现代临床研究方法学,是创造临床最佳研究成果的有力工具。临床医师在实践中,一方面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应用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总结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应用科研方法开展临床研究。所以该学科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和临床科研人员的科研思维和方法,为临床研究提供探索、挖掘的工具和技能,培养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些年,我校在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有所变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模式,先介绍如下。

一、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设置。我校自90年代初开始医学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当时是以选修课形式展开,现在该课程名称改为科研方法,为研究生必选医学课程之一。该课程共计30学时,通过医学研究案例分析,介绍研究设计、测量、结果报告分析研究的优缺点,使学生重点掌握临床研究基本设计类型包括病例报告、横断面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等。具体内容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常见设计方案(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试验性研究),诊断实验的评价、临床科研的选题及设计、论文撰写、疾病防治和疾病预后等内容,近些年来,除了介绍常见方法外,削减了疾病防治和疾病预后等章节内容,增加了应用比较广泛的循证医学和系统综述内容,力求为临床研究提供系统的评价方法。此外,在上述内容介绍中,穿临床人员感兴趣的内容或社会的热点内容,如禽流感、PM2.5、寨卡病毒等,使学生及时了解目前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穿插入双语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1)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有3个层面:第一层面,汉语为主,英语渗透;第二层面,汉英整合,不分主次;第三层面,全英语教学[4]。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双语教学目前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由于中英文对照教材和全英文教材较少,所以在教材选用上多是国家统编教材,授课时采用汉语授课为主,专业词汇用英语,多媒体课件多采用中英文对照,对于概念、原理重点内容在英文讲授后给出明确的中文解释,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考试试卷也采取了部分英语做答的形式。(2)基于案例的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事先准备好相应的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5]。如进行临床科研设计时,从目标、研究因素、研究结局、研究对象、样本量、具体实施及后期数据分析方法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讨论,以帮助医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换,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锻炼,从而提高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3)问题为导向、基于实践的教学,对研究设计的各项内容(如研究问题、研究类型、研究对象、变量定义测量、数据库建立、统计分析等)授课时,每完成一次授课,要求学生完成自己课题设计中的相应部分,授课教师再进行批阅;或者是查阅一个文献,让学生对文献的设计进行评价。例如,研究生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之后课下学生自行寻找跟自己临床专业相关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以报告形式上交,报告能反映出学生对循证医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对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报告成绩最后以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

二、教学模式前景展望

1.双语模式教育层面有待加深。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目前专业水平高而且外语好的教师缺乏,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大部分外语水平停留在英文的阅读层面,口语较差,所以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授课内容仅占极少部分;其次,可以增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应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6],图文并茂,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促进着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继续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被给予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实践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团队精神,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在R床科研设计时尽可能用案例介绍如何如针对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去进行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在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内容教学时,可以选择与临床专业相关而且是临床前沿的领域内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掌握对文献质量正确评价的方法。

3.增加软件、硬件设备投入。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培养新型医学人才,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大对研究生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或是与其他部门合作,提供微机室、网络资源及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以做到理论内容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如授课时对于循证医学meta分析用到的基本软件安排理论和软件操作双线并行开展。

4.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建设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如有些院校有一套完整的该课程的网络教学体系,实现学习、教学、实践和研究相结合的立体化网络平台[3]。教学信息的、作业及报告的收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此外,开发网上虚拟实验室,提供多案例模块,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及科研实践能力的结合。

5.时刻提醒教师角色定位。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设计者、策划者、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然而这一观念要进行更新,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和学生活动的主动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灌输的搬运工。课堂的中心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利用情境、协作、交流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该有较高专业素养、教学经历丰富和科研水平高,这样可以选出比较好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案例,并理清案例的分析思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模式逐渐多元化,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针对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摸索、研究与探讨,以便能培养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悦勤.临床流行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黄民主,刘爱忠,邓静,等.医学长学制学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72-174.

[3]闫宇翔,杨兴华,刘芬,张玲,何燕.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492-494.

[4]闫宇翔,郭秀花,鞠丽蓉,何燕.临床流行病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5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