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5 03:0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论教育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生命的技能。例如在学习《海陆变迁》时,联系中国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学生分组讨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其次,各组交流讨论的结果;最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想到的措施,使学生明白哪些措施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同时也使学生深刻理解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如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我是这样小结的:水是生命之源,但水又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无数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因此,同学们尽量不要去河流、湖泊中游泳;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美好未来!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和观念,也培养了学生保护生命的技能和方法。
二、抓住有利时机,高度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的事业、生活一帆风顺,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上第一节课时,我就宣读了地理课的要求。在此后的地理课上,我不仅重视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表扬表现良好的同学,而对表现比较差的同学进行惩戒教育,树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表扬或惩戒,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是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用崇高的理想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地理教师责无旁贷。在地理课上,我经常用张海迪等人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逐步形成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同时引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课堂教学中,名人的先进事迹和名人名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四、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
生命教育的手段是教育,实质还是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例如,在学习《西北地区》时,学生先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概况:位于西北内陆,山脉众多;我见机提出问题“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位于西北内陆,又有山脉阻挡,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比较干旱;”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这样的气候对河流、植被有哪些影响?”学生回答:“由于降水少,河流、湖泊数量少、水量小;自东向西随着降水的减少,植被由草原演变为荒漠草原、荒漠;”最后我又提出问题:“这样的气候和河流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由于降水少,农业多分布在地表水相对丰富的地方,如山麓、塔里木河沿岸,发展绿洲农业”。
又如:在学习《青藏地区》时,引导学生按照上节课的学习,分析青藏地区海拔高对本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可推出很多:一、可推出本地区气温低、多冰川,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二可推出本地区冬寒夏凉,无霜期短,所以热量条件差,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饲养牦牛等;三可推出本地区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四可推出本地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由三、四可推出本地区种植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穗大粒饱,单位面积产量高。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层层推进的分析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真正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五、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生命教育的手段是教育,实质还是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目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懂得了礼貌待人的重要性,逐步学会了与人交往,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六、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2
关键词:教学方法;方法论;语文教育
对于长期以来的语文“知识中心说”王尚文教授提出“语感论”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重点是语感,王荣生教授提出“内容论”认为教学方式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手段应该被大力发扬。
刘永康教授的“方法论”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教学方法论是以教学活动中各种教学方法与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性质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揭示已有教学方法及其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核心构成与教学对象的各种复杂关系,以构建和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之间的新型关系和相应的新理论基础为核心任务”[1] 王尚文、王荣生和刘永康三位教授分别从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分别提出了“语感论”、“内容论”和“方法论”。其研究成果已形成语文教学论的一个有机而较为完整的整体。
一、语文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1.辩证法思想
语文教育“方法论”的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体的哲学方法论为其可靠的基础,“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学术界一般把“方法论”总结为三个分类: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讨论科学对象、理论和方法的关系,一般方法论属于一种共同性学科的方法,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方法之间,科学方法论是一定的科学研究对象决定的,研究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语文教育“方法论”涉及多种关系,如师生关系、语言与思维关系、导学与自学关系、课内与课外关系、继承与创新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关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等。
2.教育学理论
语文教育“方法论”继承了孔子、老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针对传统语文“少慢差费”的弊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
3.心理学理论
语文教育“方法论”有鲜明的心理学特征,注重根据一般心理认知规律,去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法的本质就是学法,要以学定教,即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二、语文教育“方法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
1、从克服原型启发式的局限性中去突破与超越原状启发式原型启发式主张并实施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亦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研究西方方法论时,刘教授发现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一些缺陷,如我国古代的原型启发式教育理论,其合理性表现在着眼于引发矛盾,开启思路,诱导教学对象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都体现了这些精神。孔子的“克己”、“自律”以求得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这种儒家的人本思想与西方那种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自由发展的人文主义思想大相径庭,这种人本思想给启发式原则若干束缚,把启发式局限在仅仅是引导学生领悟已有的知识上面,从根本上说即不鼓励学生去发前人所未发,向新的知识领域探索,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墨守陈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这与发展的现代科学教育观是相违背的。刘永康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人本主义、发现法、接受美学等西方方法论均能启发学生以积极的求异思维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弥补以求同思维为特征的我国传统的原型启发式教学的缺陷。”[2]
2、语文教育“方法论”的本土化、民族化就是把外来思想文化与本民族思想文化有机结合、相互融通,是本土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同化和顺应,面对西方各类方法,要反对两种倾向(盲目崇拜的、失语症、和孤芳自赏的封闭症,刘永康语文教育“方法论”引入了对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十余种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格式塔理论、模糊理论、纲要信号等,尤其是心理学(格式塔)语言学(符号学)和美学(接受美学)方法引入阅读教学的文本分析,大大拓展了文本理解的视阈,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化静态为动态,化单一为丰富,化枯燥为生动。
我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各国的文化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西方方法论必须与我国教育改革实际结合,尤其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必须实现西方方法的本土化和民族法。实际上,西方的很多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话语系统中都能找到踪影,格式塔整体性强调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这个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即所谓格式塔质”[3]
三、语文教育#方法论、拓展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视野。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消极影响是明显的,它不仅没有弥补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缺陷,反而淡化甚至取消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严重扭曲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导致重讲练轻诵读,重肢解轻整体,重读写轻听说,重课内轻课外,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刘永康语文教育“方法论”全面调整原有的思维模式,大胆地有选择地移植西方近现代方法论中对语文教学有启迪作用的科学理论,与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使之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对语文学科文本解读的贡献。《语文教学探赜索隐》一书中“符号论美学与语文教学”、“纲要信号与语文教学”、“模糊理论与语文教学”紧扣汉语母语特点,提供了大量破解文本含义的方法。如在“符号论美学与语文教学”一章,训练学生破译汉语符号的“本文”提供了切合母语特点的方法,注意语言符号的变异性,把握语境,注意背景;理解句子的组合原则;认识“本文”的结构及表现手法。
语文教育学经历了经验描述期、历史转型期,至今已发展为一门渐成规模的理论学科教育学,由于方法论教学的原理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教学论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作者认为,方法论教学法是一种适用范围很广、启发功能很强的现代化的科学的教学与教育方法,具有极强的生命力。21世纪的教育教学都要现代化,现行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方法论教学法就很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澍;柳海民. 从唯方法论主义到问题与方法论的统一――改革开放30年教育学方法论研究的知识论立场探寻[J]. 教育研究, 2011(1):39-44.
篇3
代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的进步发展紧密相关。大量的事实说明,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进入推理,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一方面,19世纪形成的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四大学科的内部,在分化和综合、交叉、渗透发展中已经和继续填平鸿沟、模糊界线;另一方面,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乃至人文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相互促进,衍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化学科学的发明和创造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化学与化工、材料、能源、制药、食品、环境、农业、军工等产业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效益。展望21世纪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利用、水源、能源及食物等问题都与化学有关。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以化学为核心的科学成果的影响。因此,化学教育正面临着变革。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教学内容要社会化、现代化。这正是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简称ICCE),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化学教育会议。ICCE的首届会议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化学教育委员会(CE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响应,于1971年在意大利的弗拉斯卡蒂召开。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规模逐渐扩大,一般由IUPAC、UNESCO和主办国的化学会共同组织。到2000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六届。从近几届ICCE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化学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教什麽?怎样教?学什麽?怎样学?”这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和尖锐。从ICCE看,近几届会议几乎全部以化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议题。化学教育的教育改革思想正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关心人的充分发展,从提高理论水平转向加强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从我国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看,为了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的20余位教授先后在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举行了4次研讨会,对化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一个课程结构改革的新体系,与旧的课程结构体系相比,新体系有如下特点:(1)教学思想发生转变,原体系先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再讲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而近代谱学分散于各课程中;新体系先讲化学原理和谱学基础,后讲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了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2)加强了基础理论内容,如谱学、化学原理、结构和材料等。(3)引入了化学发展的热点,如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等。(4)将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按化学一级学科开设“实验化学”。目前,新体系的部分教材已经出版并开始试点。
从我国中学化学的课程结构看,日前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部分中小学课程将作重大调整,一些单科性课程将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其中,初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整合为科学课。各中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可选择开设单科课或综合课。从教学内容看,新编的教材中,具有适用性的内容明显增多,如编入了水与工农业的关系,水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保护;介绍了酒精、醋酸、煤和石油资源;介绍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等。很多学校和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将表现为:(1)化学课程的多样化。把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编入必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每个学生必学。然后把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内容,编入选修课程。给将要升学继续学习化学或其他科学技术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学术性课程,这些课程狠抓双基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开设具有职业特征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之后能为今后就业做一些知识技能上的准备。(2)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行。学科课程有利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综合课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篇4
ofsomegrammaticalproblemsthatarenotsoeasytobeexplainedbyothertheories.(3)Valence
grammaticaltheorycanhelptoimprovetheefficiencyoftheteachingofChinesegrammar.
Theaimofthispaperistoillustratethat,inordertoimprovetheefficiencyofteachingC
hineseasasecondlanguage,languageteachersmustlearnsomegrammaticaltheories.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更不能大讲语法理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这不等于说,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以不关心语法,可以不学习语法理论。事实告诉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懂得
语法,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举例来说,语言构造的层次性和
层次分析法是语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绝对不能在课堂上给外国学生大谈语言构
造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析法,但是老师自己如果具有一些这方面的理论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就能用通俗易懂的
语言较好地分析说明一些外国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言现象。请看下面三个例句:
(1)衣服晾干了。
(2)坑儿挖浅了。
(3)头发剪短了。
这三个例句从格式上看,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并不相同。例(1
)的意思是,洗了的衣服需要晾干,通过晾晒,达到了晾干的目的。我们不妨把这种意思概括为(A)“预
期目的的实现”。例(2)的意思是,坑儿挖得过于浅了,不合预期的要求。我们不妨把这种意思概括为(
B)“预期目的的偏离”。例(3)则有岐义,既可表示(A)“预期目的的实现”——头发长了,需要剪
短,理发后达到了头发剪短的目的;也可以表示(B)“预期目的的偏离”——头发剪得过于短了。下面是
类似例(1)的句子:
(甲)杯子洗干净了。
衣服熨平了。
队伍排齐了。
关系理顺了。
菜刀磨快了。
以上各例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预期目的的实现,即都表示(A)意。下面是类似例(2)的句
子:
(乙)衣服买贵了。
雨鞋买大了。
西墙垒矮了。
木板刨厚了。
照片放小了。
以上各例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都表示预期目的的偏离,即都表示(B)意。下面是类似例(3)的句
子:
(丙)坑儿挖深了。
照片放大了。
衣服染红了。
马路修宽了。
绳子接长了。
以上各例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都既能表示预期目的的实现,也能表示预期目的的偏离,即既能表示(
A)意,也能表示(B)意。上述语言现象,外国学生肯定会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很自然地会提出这样的问
题:这些句子格式相同,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了”,为什么在意义表达上会不一样?作为一个对外
汉语教学的老师,如果没有句法构造层次性的观念和层次分析的知识,将很难回答外国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
;相反,如果他有句法构造层次性的观念和层次分析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解释清楚上面所提出的问题。那就
是这些表面看来相同的句子之所以会表示不同的意义,原因就在于内部词语组合情况不同。只要对例(1)
—(3)分别稍作层次分析,它们的不同就可以显出来,请看:
表示A义表示B义
(1)衣服晾干了(2)坑儿挖浅了
——————————
——————
————
(3)头发剪短了头发剪短了
——————————
——————
————
很明显,当表示A义时,动词和形容词先组合成述补结构,然后那个“动词+形容词”的述补结构再与
“了”组合;当表示B义时,则形容词和后面的“了”先进行组合,然后“形容词+了”作前面动词的补语
。
总之,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和语法分析方法,就能把一些学生感
到困惑的语法现象讲深讲透,解释清楚。
二
这里想介绍一种新的语法理论——配价语法理论。其实这种语法理论也并不新了,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似还未运用这种语法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说这种语法理论还是新的。
配价语法,是五十年代由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Tesnie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泰尼耶尔、
特斯尼埃)提出来的。他于1953年出版的《结构句法概要》(Esquissedunesyntaxestructu-rale)
,就使用了“配价”这一概念;1959年问世的《结构句法基础》(Elementsdesyntaxestructurale)
则标志着配价语法论的形成。
“价”(法文valence,德文valenz,英文valence/valency,汉语亦称“配价”“向”)这一术语借自
化学。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称“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
数目间的比例关系。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
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H[,2]O)中一个氧原子总是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
的原子价是二价。当初特思尼耶尔在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为的是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个名词
词组(称为“行动元”)。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它所支配的行动元的数目。动词可比作带钩的原子,它能钩住
(即支配)几个行动元,那它就是几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不能支配任何行动元,那它就是零价动词(汉语
中的“地震、刮风”就是零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一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一价动词(汉语中的“病
、醉、休息、咳嗽、游泳”等就是一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二价动词(汉语
中的“爱、采、参观、讨论”等就是二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三价动词(汉
语中的“给、送、告诉、赔偿”等就是三价动词)。
当初特思尼耶尔只讨论动词的配价问题,现在已经进一步讨论形容词配价问题和名词的配价问题。先说
形容词。例如“美丽”(孔雀很美丽),它只能跟一个名词词组(孔雀)发生关联,所以“美丽”是一价形
容词;可是“热情”(她对顾客很热情),它可以关联到两个名词词组(“她”和“顾客”),所以“热情
”是二价形容词。现在说名词。例如“大海”,不要求一定与一个名词词组发生关联,所以它是零价名词。
亲属称谓名词(如“弟弟”),一定要与另一个指人的名词发生关联(某人的弟弟),所以“弟弟”是一价
名词。可是像“意见”则又是一种情况。“意见”要求有两个名词词组与它关联——一个是持意见者,一个
是意见针对者(如“他对今年考试提意见”“他对今年考试的意见”里的“他”和“今年考试”就是名词“
意见”所关连的两个名词词组)。所以“意见”是二价名词。
从世界范围看,德国在配价语法研究上是最有成就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德国(当时不论是东德
和西德)德语语法学界开始引进配价语法理论,德语语法学者普遍感到,原先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的许多
疑难问题,在运用配价理论后。就都迎刃而解了。于是在德国的德语语法研究和德语教学中,配价语法理论
的影响日益扩大,出现了研究配价语法的。特别是在对外德语教学,都摒弃了传统语法学体系,而普遍
采用配价语法理论;另外编写出版了好几部有影响的配价词典;一时间产生了一大批有成就的配价学者,如
博林克曼(HennigByinkmann)、艾尔本(JohanneErben)、赫尔比希(GerhardHelbig)、邦茨欧(Wilhe
lmBondzio)以及恩格(UlrichEngel)、舒马赫(HelmutSchumacher)等,以致在国际语言学中有“配价
语法理论产生在法国,发展在德国”的说法。
在我国,最早引进配价概念的是熙先生。朱先生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
①]一文中第一次运用配价概念解释了“的”字结构的岐义现象(当时朱先生用的术语是“向”)。但是,
类似配价的观念,四十年代就有了。1946年,吕叔湘先生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
②]一文中,有那么一段话:
细想起来,“施”和“受”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也就无“施”,只有“系”。一个具体的
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的
时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别;只系属于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觉得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么一件事物有关系,
施和受的分别根本就不大清楚。……
吕先生在这段话后加了一个注:
照这里看法,动词的“及物、不及物”,“自动、他动”,“内动、外动”等名称皆不甚妥当,因为都
含有“只有受事的一头有有无之分,凡动词皆有施事”这样的观念。照这里看法,动词可分“双系”与“单
系”,双系的是积极性动词(activeverb),单系的是中性动词(neuterverb)。
文中所说的“系”,就大致相当于特思尼耶尔所说的“关联”(connexion);注中所说的“双系”与“
单系”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二价”和“一价”(或“单价”)。可惜吕先生这个观念和思想,吕
先生本人和他人在后来都没有引发,没有进一步论述和运用,鲜为人知。所以七十年代后,中国有关配价问
题的研究与讨论主要是从国外借鉴来的。
配价语法理论引入我国后,就立刻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继熙先生之后,张斌、
吴为章、范晓、廖秋忠、刘丹青、袁毓林、张国宪、谭景春、王玲玲、沈阳和陆俭明等学者先后发表文章,
或深入探讨配价理论,或运用配价理论来观察、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三
我们从国外引进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汉语的研究与教学。从这十多年来的研究情况看,
配价语法理论在解释某些汉语语法现象方面确实能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角度。我认为,配价语法理论对于对外
汉语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下面不妨举些实例来作说明。
汉语语法学界对于“的”字结构已经讨论得很多,对于由动词性词语加“的”所形成的“的”字结构(
下面记为“VP+的”),以往的语法论著也曾作过如下较为详细的描写:
一、“VP+的”指称V的施事。条件是施事成分不在VP中出现。例如:
做完了的可以走。
去上海的已经走了。
会修理录音机的就他一个人。
我们这里抽雪茄烟的不多。
送你书的是那位叔叔。
二、“VP+的”指称V的受事。条件是受事不在VP中出现。例如:
吃的已经准备好了。
他把没有做好的也拿来了。
我买的是永久牌自行车。
借图书馆的都已经还了。
三、“VP+的”指称V的与事。条件是与事不在VP中出现,或者与事以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在VP
中出现。例如:
我送过书的请留下来。
我给他书的叫张三。
你送他们书的都是些什么人?
四、“VP+的”指称V的工具。这有四种情况:
1.如果VP是“(NP)+V”,以V能带工具宾语为条件。例如:
抽的是烟斗。(抽烟斗)
我洗的是凉水。(我洗凉水)
他切的是那把刀。(他切那把刀)
2.如果VP是“(NP1)+V+NP2”,以表示工具的NPi能作“(NP1)+V+NP2”
的主语为条件。例如:
(我)切熟肉的是那把刀。
(那把刀(我)切熟肉)
这支笔是(我)画画的。
(这支笔(我)画画)
我自己做了个舀水的。
(这个瓢(我)舀水)
3.VP是“用(它)来+V+(NP)”(V如果是单音节动词,后面一定要带上NP)。例如:
用(它)来舀水的是那个瓢。
(*用(它)来舀的是那个瓢)
那花生油是用(它)来炸油条的。
(*那花生油是用(它)来炸的)
那铁锤是用(它)来锻炼身体的。
(那铁锤是用(它)来锻炼的)
4.VP是“V+(NP)+用+的”(V如果是单音节动词,后面一定要带上NP)。例如:
熬药用的搁在柜子里。
(*熬用的搁在柜子里)
裁衣服用的是那把剪刀。
(*裁用的是那把剪刀)
那种尺是测量地形用的。
(那种尺是测量用的)
五、如果VP是一个单个的动词,那么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会有岐义。例如“吃的”这个“的”字
结构就有岐义——既可以指施事,如“吃的举手”;也可以指受事,如“我买了些吃的”。
以上就是在引进配价理论之前一般对由动词性词语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认识。以上认识应该
说是符合语言事实的,然而尚不能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A.有的“VP+的”,如“吃羊肉的”“妈妈做的”等,能作主、宾语,能单独指称事物,例如:
吃羊肉的举手。[作主语,指称施事]
我吃妈妈做的。[作宾语,指称受事]
而有的“VP+的”,如“地震的”、“张三参观展览会的”,不能作主、宾语,而且不能单独指称事
物,例如我们不能说:
*唐山是地震的。[作宾语]
*张三参观展览会的是昨天。[作主语]
这种“的”字结构只能作定语,例如:
这里是地震的中心。[作定语]
张三参观展览会的时间还没有定。[作定语]这是为什么?
B.以往的论著已注意到有的“VP+的”有岐义,如“吃的”,可以指称“吃”的施事(如“吃的举
手”),也可以指称“吃”的受事(如“买些吃的”)。但是,不是所有的“VP+的”都有岐义,如“我
给张三的”就没有岐义,它只能指称“给”的受事(所给的事物,如“我给张三的是书”)。那么什么情况
下会有岐义,什么情况下不会有岐义呢?
C.当“VP+的”作名词的定语时,由此而形成的偏正结构,有的其中心语可以省去,有的则不行,
例如:
a.他驾驶的车是奔茨车。
(他驾驶的是奔茨车)
b.他驾驶的技术很好。
(*他驾驶的很好)
a.在河里游泳的孩子是我的儿子。
(在河里游泳的是我的孩子)
b.在河里游泳的时间不能太长。
(*在河里游泳的不能太长)
这又是为什么?
运用配价理论,就能比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而且会解释得比较清楚而又深刻。要知道,“VP+的”
能不能作主、宾语,“VP+的”会不会产生岐义,这决定于以下两点:
(一)V的配价数,即V属于几价动词。从配价的角度看,现代汉语里的动词,可分为四类:
1.不强制要求与某个行动元关联的,这大多是反映自然现象的动词,这类动词我们就称它为零价动词
,记为V[0]。例如:
地震、刮风、下雨、下雪……
2.强制要求与一个行动元关联的,我们把这类动词称为一价动词,记为V[1]。例如:
病、醉、休息、咳嗽、游泳……
3.强制要求与两个行动元关联的,我们把这类动词称为二价动词,记为V[2]。例如:
爱、采、参观、讨论、改良……
4.强制要求与三个行动元关联的,我们把这类动词称为三价动词,记为V[3]。例如:
给、送、告诉、退还、赔偿……
(二)V的行动元在VP中出现的个数,即V的行动元在VP中出现几个。
根据以上(一)、(二)两点,就能说清楚什么样的“VP+的”能作主、宾语,什么样的“VP+的
”不能作主、宾语,只能作定语,什么样的“VP+的”会有岐义。具体如下:
1.由零价动词构成的“V[0]+的”,不能单独用来指称事物,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强制性行动元。
在语法上,这种“的”字结构(如“地震的”)不能作主、宾语,只能作定语(如“地震的时候”)。
2.由一价动词构成的“V[1]+的”,能作主、宾语,能单独用来指称事物,它所指称的就是V[
1]所关联的那个行动元。由于V[1]只能关联一个行动元,所以这种“的”字结构不会有岐义。例如:
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
“正在游泳的”这个“的”字结构在这里是作主语,指称“游泳”的施事。这个“的”字结构没有岐义
。
如果V[1]关联的行动元在VP中出现,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也就不能再单独指称事物,而且这
种“的”字结构在语法上不能作主、宾语,只能作定语。例如:
我们游泳的时间是下午4—5点。
“我们游泳的”在这里是作定语,它不能单独指称事物。
3.由二价动词V[2]所构成的“的”字结构,如果V[2]所关联的两个行动元都不在VP中出现
,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可以作主、宾语,可以指称事物,但有岐义。举例来说,“参观”是二价动词,
它关联两个行动元,一个是“参观”的施事,一个是“参观”的受事。在“参观的”这个“的”字结构里,
“参观”所关联的两个行动元一个也没有出现。因此,“参观的”可以作作主、宾语,可以指称事物,会产
生岐义。例如:
参观的到左边排队。
[“参观的”作主语,指称施事]
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
[“参观的”作主语,指称受事]
如果VP中V[2]所关联的行动元只出现一个,那么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仍可以作主、宾语,仍
可以单独指称事物(指称另一个行动元),但不会有岐义。例如:
参观展览会的是北大学生。[作主语]上例“参观”关联的一个行动元(“参观”的受事“展览会”)
已在VP中出现,所以“参观展览会的”这一“的”字结构就只能指称另一个行动元(“参观”的施事),
没有岐义。再如:
张三参观的是工业展览会。[作主语]
上例“参观”关联的一个行动元(“参观”的施事“张三”)已在VP中出现,所以“张三参观的”这
一“的”字结构就只能指称另一个行动元(“参观”的受事),也没有岐义。
如果V[2]所关联的两个行动元都在VP中出现,那么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就不能单独指称事物
,在语法上就不能作主、宾语,只能作定语。试以“张三参观工业展览会的”为例,“参观”的施事(张三
)和受事(工业展览会)都在VP中出现了,所以这个“的”字结构不能单独指称事物,不能作主、宾语,
只能作定语(张三参观工业展览会的时候)。
4.由三价动词V[3]所构成的“的”字结构,如果V[3]所关联的三个行动元都不在VP中出现
,或者在VP中只出现其中一个行动元,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可以作主、宾语,可以单独指称事物,但
是有岐义。这与二价动词的情况相仿。试以“不给的”(“给”关联的三个行动元都没在VP中出现)为例
:
不给的举手。[作主语,指称施事]
张经理我是不给的。
[作宾语,指称与事——张经理]
不给的是英汉词典。
[作主语,指称受事——英汉词典]
再以“我给的”(“给”的施事在VP中出现,另两个行动元未在VP中出现)为例:
我给的是张经理。
[作主语,指称与事——张经理]
我给的是些衣服。
[作主语,指称受事——衣服]
再以“给学校的”(“给”的与事在VP中出现,另两个行动元未在VP中出现)为例:
给学校的只有周经理一个人。
[作主语,指称施事——周经理]
给学校的我已经准备好了。
[作主语,指称受事]
再以“给鸡蛋的”(“给”的受事在VP中出现,另两个行动元未在VP中出现)为例:
给鸡蛋的请马上来把鸡蛋领走。
[作主语,指称与事]
给鸡蛋的不是我。
[作主语,指称施事]
如果VP中出现V[3]关联的两个行动元,而由于V[3]能关联三个论元,所以由此构成的“的”
字结构仍可以作主、宾语,仍可以单独指称事物(指称另一个行动元),但不会有岐义。例如:
我给张三的是鸡蛋。
[作主语,指称受事]
给张三鸡蛋的一定是他。
[作主语,指称施事]
我给鸡蛋的就是那个人。
[作主语,指称与事——那个人]
如果V[3]关联的三个行动元都在VP中出现,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一般就不能单独指称事物,
就不能作主、宾语,只能作定语。例如“我给张三鸡蛋的”就不能单独指称事物,在语法上就只能作定语,
因为“给”关联的三个行动元(“给”的施事、与事和受事)
中心语是V的行动元
开车的人开车的
他吃的苹果他吃的
扩大招生名额的学校扩大招生名额的
群众拥护的干部群众拥护的
显然,用配价理论来观察说明由动词性词语都在VP中出现了。请看:
我给张三鸡蛋的时候,老李在场。
上面用了“一般”这个字眼儿,所以要说“一般”,因为有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当与事由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时,由此构成的“的”字结构虽然关联的三个行动元都在VP中出现了,但是还是可以作主、宾语,还
是可以指称事物,不过只限于指称与事。例如:
我给他鸡蛋的是那个人。
现在,说一说为什么当“VP+的”作名词的定语时,由此形成的偏正结构,有的其中心语可以省去,
有的则不行。这个问题也是用配价理论来解释比较清楚。现在我们把由“VP+的”作名词定语所构成的偏
正结构记为:
VP+的+NP
如果NP是V的一个行动元,即NP是V的一个配价成分,那么这个NP可以省去;如果NP不是V的
一个行动元,即NP不是V的一个配价成分,那么这个NP不可以省去。例如“不游泳的学生”,其中心语
“学生”是动词“游泳”的行动元(“游泳”的施事),所以那中心语“学生”可以省去。如“不游泳的学
生可以先回去”也可以说成“不游泳的可以先回去”。但是“不游泳的理由”,其中心语“理由”就不能省
去,如“不游泳的理由待会儿告诉你”就不能说成“*不游泳的待会儿告诉你”,原因就在于作为中心语的
“理由”不是动词“游泳”的行动元。再看下面的实例:
中心语不是V的行动元
开车的技术≠开车的
他吃的时候≠他吃的
扩大招生名额的问题≠扩大招生名额的
群众拥护的原因≠群众拥护的
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就更容易把问题说深说透,也更容易让人理解。总之,配价理论有助于
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有助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下面再举一个实例——关于介词结构“对(于)……”作定语的问题。
由介词“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加“的”后可以作名词的定语,例如:
对(于)考试的意见
对(于)身体的害处
对(于)祖国的感情
关于介词结构“对(于)……”带“的”作定语的问题,以往的语法论著已有所论及,有的已观察得比
较细。譬如,指出不能修饰单音节名词,例如:
*对(于)黑社会的仇(比较:对(于)黑社会的仇恨)
*对(于)家乡的情(比较:对(于)家乡的感情)
所修饰的名词也不能是具体名词,请看:
*对(于)《红楼梦》的论文
*对(于)农村情况的影片
虽然作了上述的描写,而且这种描写也是正确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根据这些描写,仍然
会说出不合汉语习惯的话来。例如:
*他谈了一些对(于)家庭的话题(所修饰的是非单音节名词,是抽象名词)
*他介绍了对(于)外交工作的原则(所修饰的是非单音节名词,是抽象名词)
这是为什么呢?从配价理论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就变得清楚了。
前面说过,名词也有配价问题。名词的配价表现为该名词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从属关系。不
要求与另外的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从属关系,这样的名词,我们称为零价名词,如“大海、天空、空气”等;
如果只要求与一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从属关系,这样的名词,我们称为一价名词,如“哥哥、弟弟、叔叔、
爸爸、爷爷、姑父”等亲属称谓名词,“质量、脾气、价格”等属性名词,“脚、手、锅盖、抽屉”等部件
名词,等等;如果要求与两个名词在语义上构成从属关系,这样的名词,我们称为二价名词,如“意见、兴
趣、态度、害处”等。还没有发现有三价名词。
最近李小荣运用配价语法理论很好地考察、研究了介词结构“对于……”作定语的情况。她不仅正确地
指出了能受介词结构“对(于)……”(加“的”)修饰的名词只限于二价名词,而且对能受介词结构“对
于……”修饰的二价名词作了很好的概括和分类。她分了以下几类:[③]
1.情感、态度类,如“感情、兴趣、信心、灵感、感觉、反应、戒心、敌意、热情、好感、态度”等
。
2.见解、论点类,如“看法、见解、偏见、结论、印象、意见、感想、观点、说法”等。
3.作用、效果类,如“作用、效果、意义、责任、吸引力、解释力、洞察力、好处、害处、益处”等
。
4.方针、政策类,如“方针、政策”。
下面试以“情感、态度类”名词受介词结构“对(于)……”(带“的”)修饰的情况为例,说明这类
名词确实都属于二价名词。
“情感、态度类”名词,都是表示人或感情动物对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的。它们的两个配项分别是“
情感、态度的持有者”和“情感、态度所针对者”。介词结构“对(于)……”(带“的”)修饰这类名词
时,介词“对(于)”的作用就在于引出“情感、态度所针对者”。例如:
(1)(他们)对(于)祖国的感情
(2)(人们)对(于)旅游的兴趣
(3)(人们)对(于)弱者的同情心
(4)(他)对(于)艺术的灵感
(5)(群众)对(于)这件事的反应
例(1)名词“感情”就有两个配项,一个是感情的持有者“他们”,另一个是感情所针对者“祖国”
。介词“对(于)”就引出感情所针对者“祖国”。余者类推。
有时,介词结构“对(于)……”带“的”出现在名词前所形成的结构会有岐义,例如:“对校长的意
见”,就可以有A、B两种理解:
A.对校长的意见
12
1—2“定—中”偏正结构
B.对校长的意见
12
1—2介词结构
很清楚,A和B内部层次构造不同,意思当然也不一样。这种岐义现象也是用配价语法理论来解释才比
较清楚而深刻。那就是当介词“对(于)”的宾语成分在语义上可以任意地理解为“的”字后面的那个二价
名词的任何一个配项时,那么整个结构就会有岐义。
显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当给学生讲授介词结构“对(于)……”(带“的”)作定语的问题时,如
果能注入配价的思想,肯定有助于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好介词结构“对(于)……”(带“的”)作
定语的用法。
下面再举一个实例——关于能受介词结构“对……”修饰的形容词。
形容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例如:
对顾客很热情|对学生很严|对这一带很熟|对工作很负责
关于这一点,有关论著早就谈到了。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够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
如果不是,那么哪些形容词能够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能受介词结构“对……”修饰的形容词有什
么特点?这种形容词的语义配项是怎么样的?这很值得探究。
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的,像“大、红、深、漂亮、干净、聪明”等等,
都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例如我们绝不说:
*对这个苹果大|*对这件衣服很漂亮|*他对计算机很聪明
那么什么样的形容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呢?引入配价理论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上面说过,形容词也有配价问题。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一个配项与之配搭的形容词,我们称之为一价形
容词;在语义上要求必须有两个配项与之配搭的形容词,我们就称之为二价形容词。我们看到,能受介词结
构“对……”修饰的正是二价形容词。上面所说的“大、红、深、漂亮、干净、聪明”等,之所以不能受介
词结构“对……”的修饰,就因为这些形容词都是一价形容词;而前面举的“对顾客很热情|对学生很严|
对这一带很熟|对工作很负责”这些实例里的形容词“热情、严、熟、负责”都是二价形容词。
如果设A[2]为二价形容词,设X和Y为二价形容词所配搭的两个配项,那么二价形容词的语义配置
式可表示如下:
A[2]
XY
或表示为:
A[2](X,Y)
对二价形容词来说,X是主体,Y是对象,因此二价形容词的基本语义表述式为:[④]
A[2][某人/某事/某物对某人/某事/某物]
能受介词结构“对……”修饰的二价形容词,根据其具体意义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A[2]1情感态度类,如:“气愤、恐惧、麻木、生气、友好、热情、友善、热心、冷淡、客气
……”。例如:
大家对腐败现象很气愤
他对什么事情都很麻木
他们对我们很友好
张三对人很热情
那狼狗对她特别友善
老板对他很客气
2.A[2]2经验认知类,如:“内行、在行、精、精通、熟、熟悉……”。例如:
他对炒股票很内行
张三对修摩托车最在行了
他对电视机很精(通)
李老头对这条山路很熟(悉)
3.A[2]3有用无益类,如:“有用、有害、有利、有益、无用、无益……”。例如:
这个人对我们有用
抽烟对身体有害
形势对我们有利
有的形容词能表示多种意思,它的价也会因意义不同而有所不同。举例来说,作为形容词“熟”,起码
有三个意义:[⑤]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如:“西瓜已经熟了。”
(2)(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如:“饭熟了。”
(3)因常见常用而知道得很清楚。如:“这条路我很熟。”
义项(1)、(2)的“熟”在语义上都只跟一个配项发生联系,所以都属于一价形容词;而义项(3
)的“熟”在语义上就要求有两个配项与它联系,所以它是二价形容词。因为它是二价形容词,所以它可以
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例如:
他对这一带地形很熟
他对这条山路很熟
而义项(1)、(2)的“熟”就不能受介词结构“对……”的修饰。
很清楚,如果我们具备配价语法理论的知识,能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的分析思路来说明形容词受介词结构
“对……”修饰的情况,也无疑有助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四
最后,我还想重复一下文章开头所说的话,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语法,更不能大讲语法理论,
但是,这不等于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以不关心语法,可以不学习语法理论。事实告诉我们,对外
汉语教学的老师懂得语法,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法理论,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我认为,配
价语法理论就很值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学习、了解,这种语法理论会帮你进一步打开思路,帮助你解
释一些其他语法理论所难以解释或难以说清楚的语法现象。
附注:
①载《中国语文》1978年第1、2期;又见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
0年。
②见《汉语语法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6年,北京。
③参见李小荣《从配价角度考察介词结构“对于……”作定语的情况》,见《配价理论与汉语配价语法
研究》(即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④参见张国宪《论双价形容词》,见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⑤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参考文献:
特思尼耶尔(1988)结构句法基础,胡明扬、方德义译、选评,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冯志伟(1983)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载《国外语言学》第1期。
韩万衡(1992)德语配价句法,商务印书馆。
熙(1978)“的”字结构和判断句,载《中国语文》第1期、第2期;又见《现代汉语语法研
究》,商务印书馆,1980。
文炼、袁杰(1990)谈谈动词的“向”,见《汉语论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为章(1)(1982)单向动词及其句型,载《中国语文》第5期。
(2)(1993)动词的“向”札记,载《中国语文》第3期。
廖秋忠(1984)现代汉语中动词的支配成分的省略,载《中国语文》第4期。
范晓(1991)动词的“价”分类,见《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陆俭明(1)(1990)“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载《汉语学习》第1期。
(2)(1991)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之管见,见《语法研究和探索》(五),语文出版社。
袁毓林(1)(1993)准双向动词研究,见《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附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1992)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谭景春(1992)双向和多指形容词及相关的句法关系,载《中国语文》第2期。
刘丹青(1987)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载《南京师大学报》第3期。
张国宪(1995)论双价形容词,间沈阳、郑定欧主编《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
沈阳(1994)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李小荣从配价角度考察介词结构“对于……”作定语的情况,见《配价理论与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即
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沈阳、郑定欧(1995)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5
《护理学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大体上是采用的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作为中心,主要采用课堂传授的形式,学生只是对知识有个认知,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其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考查,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中职卫生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根据教师所选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实例面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提高。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要求是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使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起来。而开展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这一新式的教学法是否适合教学需要?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及相关的调查分析,对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进行比较,选择更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案例的提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典型并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的呈现要适应教学环境的需要,教师在教授前的十几分钟内要通过声音、文字、录像等多媒体的形式展现,使典型的病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患者,女,尿潴留6h,膀胱膨胀,诱导患者排尿无效,患者现在急需解除痛苦。假设你是值班护士,你应该怎么做?在展示完毕后,先让学生们有几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启发式提出相应的几个问题:(1)导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什么?(2)如何操作?(3)操作过程注意的问题?(4)如何判断导尿成功?(5)导尿后如何护理及观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进行自学。
2.针对案例,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制定的学生自学的内容必须是与《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资料室和网络进行资料的检索。在文献相对丰富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制定相关的实验报告册,以备以后学习之用。报告册中应该以病例的形式出现,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书写: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护士在对其患者进行体检后患者进行客观的评估,写出护理诊断意见、护理的目标和护理的措施等。注意在涉及每一项具体操作中都要涉及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一方充当护士,一方充当患者,注意角色之间的互动。老师在评阅的时候也要注意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对话是否稳妥,这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3.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开展课堂讨论
教师将班级的成员分成多个学习兴趣小组,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每一个小组在班里发表看法的时候,全班其余的同学可以根据所学的《护理学基础》的相关专业知识,结合教师指定案例的病情,发表个人观点,当然也允许质疑争辩。如我们还以上面的导尿术问题为例。先让一个小组成员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要从(1)导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是什么?(2)如何操作?(3)操作过程注意的问题?(4)如何判断导尿成功?(5)导尿后如何护理及观察?这几方面来谈,其余的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将问题的次序,对于同学们都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掌握好课堂气氛,对于争议很大的问题,要安排到另外的课时去进行,避免与教学任务相冲突。
4.及时进行总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指出各组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使案例分析更加切合临床实际。要求同学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针对案例分析写出收获及还不明白的地方,案例分析中涉及到的知识熟悉程度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来提高案例的分析等。
三、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我们针对我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应的护理报告书写考查,年龄16~18岁。学生共计120人。分为两组,一组为传统教学法的学生,一组为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在每章护理内容学习完毕后,向其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20份,回收120份。问卷调查涉及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待案例教学法的态度:
(2)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临床的应急反应能力及应用能力;
(5)语言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持赞成态度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更切合教学实际,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解决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持不赞成态度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认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易毕业。我们在对学生的护理报告的书写要求是从病人的病因、临床症状、护理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来谈。对照两组发现,进行案例教学的学生组的优秀率为48%,良好占40%,及格占12%,没有不及格人员;传统教学法的优秀率为26%,良好占27%,及格占38%,不及格占9%.从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四、结论
(1)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的兴趣
中职卫校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基础相对薄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很关键的。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通过多媒体,很形象生动的将案例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预设的情境中去思考,探索。案例教学法改天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自学时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课堂的讨论也可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尤其是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环境,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3)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回馈社会,护理人员如何能在临床实际中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案例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不仅锻炼了其资料检索能力,还能在自学过程中发现课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面。自学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进修奠定了基础。
篇6
关键词: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20-01
1."人的诞生不只是一个行动,而是一个过程
生命的目标在于完全诞生,可悲剧却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死都没有达到这种诞生。活着就是每一分钟都在诞生,一旦诞生停止,死亡也就来临。"人必须学习,人不仅仅是躯体、身体,更是鲜活的人,人的诞生必须以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并以促进新的、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的生成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部联系,以区别现有发展水平。可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结构发生质变,是更高水平的发展,是在追求平衡与不平衡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螺旋上升和产生质变。最近发展区使人产生认知困惑,打破已有的平衡状态,从而导致人的认知结构产生不平衡。对教学而言,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学生很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相异构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显出来。最近发展区理论尤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维果茨基首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并作了最基础精辟的阐述,为他的后继者们留下了在课堂中运用他的心理研究成果的珍贵遗产。同样,最近发展区理论也给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以深深的启示。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人,他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阅读是吸收书面语言所传输的意义信息的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只有学生能动的参与,文章才会有意义。
其次要正确认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因此,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1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的阅读期待、解读方式以及接受水准进行动态的评估。动态评估就是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评估,也就是说,对儿童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已有的、已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与文本之间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就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学生的阅读期待、读解方式以及接受水平适时作出准确的评价。
1.2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任务适应并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的发展。阅读先结构就是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前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其合理的组织状态。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语文教师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不但要适应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的发展,还要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先结构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阅读状态。
1.3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阅读,但必须适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持。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对文章的感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期待、阅读先结构,并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准等知识去独立自主创造性的阅读,去填补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1.4 在阅读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500多年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首创。维果茨基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更加细致地考察整个教学过程,认为不能只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育,而应该有所超前并密切关注其最近发展因即学生潜能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潜在的、高水平的发展,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第四要倡导合作阅读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反映-综合四个阶段。这使得学生的阅读往往不能一步到位,其中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认知的作用。在社会文化影响中,儿童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交往会直接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最后要变革阅读教学评价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儿童的评价不仅仅评价其已有的、已达到的水平,还要评价其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下所能达到的水平。动态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阅读能力是个体对自我的阅读活动进程及方式进行稳定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现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采取的静态评价,就是不管学生的阅读水平、先在的阅读理解前结构的差异等等,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忽视个性。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即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而获得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评价。
2.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启示
随着我国阅读教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理论也必将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厚,为未来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及其改革提供更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 龚浩然.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
[4]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我相信人有实现自己的权利[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 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1.中职教育学课程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计算计中职教育学课程主要分为:教育学基础知识、多媒体的运用、网络应用与管理。课程的设置与国外相比比较单一,中职教育学以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国家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为根本原则,这种办学理念与国际教学理想相统一,但是经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育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行业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学知识,多数为销售、文秘等职业。因此导致教育中职教学中过分注重教育基础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应用管理等专业化较强的知识教育。
2.教师只注重“讲”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整节课教师都在讲解知识点,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甚至没有交流,这就使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判断教学的重点,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成绩长期得不到提高,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复习方法,摒弃按部就班的复习模式。
3.学习内容单一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练习题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记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是没有配套的其他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的学习内容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教学方式老套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指导,对于基本知识点通过机械的讲解,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等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毫无新意,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视觉疲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缓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与应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充满激情,课下多多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应该耐心教导,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以鼓励为主,同时还应该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动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和疏导,教师应该微笑地面对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使其树立自尊心。
2.营造民主互动教学的气氛
教育学课堂中要求逻辑严密,关联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实际生活中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分心的现象,否则对知识点只会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一个民主的气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要及时讲解,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
3.增加课堂实践活动
篇8
第二条 对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所有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均由静海县教育学会统一组织实施。县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系统各部门须提前制定相关活动方案,经静海县教育学会会长(或主管常务副会长)审查同意后,报学会秘书处组织实施;国家级、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系统各部门要依据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文件精神,提前制定县级评选推荐方案,经静海县教育学会会长(或主管常务副会长)审查同意后,报学会秘书处组织实施,或由教育学会委托相关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四条 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国家级、市级优秀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1.转发文件。转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开展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文件。
2.个人申请。有意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教师,根据转发的文件要求,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本人的论文,由学校进行登记。
3.乡镇校审核推荐。乡镇校组织人员对教师作品的原创性进行审查,并按推荐指标要求(第五条)择优推荐。将教师原创性论文登记造册,向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进行推荐,并提供推荐名册。
4.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评选推荐上报。县教育学会秘书处组织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择优推荐。
县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程序。
1.全面发动。各单位要把优秀论文评选当作一次教师交流反思自身教学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宣传发动到每一位教师、教育干部。
2.基层推荐。各单位根据每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初评,根据相关要求及推荐指标择优确定上报论文名单,在本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上报参评。
3.组织评选。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论文分类分组、统一编号、清除论文作者个人信息、论文审核等;聘任评委,原则上评委由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担任;组织评委培训活动;各组评委根据评选标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价赋分;秘书处安排相关人员对论文及各组评分情况进行复审;根据论文成绩分类统计排序,按奖级设定比例和成绩一次性确定获奖名单及等级。
4.评选结果。评选结束后,通过《静海县教育科研简报》公布,并供各单位存档备查。公布后,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第五条 推荐指标。原则上各单位推荐论文篇数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0%。
第六条 论文要求。
各单位推荐的县级论文要符合以下要求:
2.报刊杂志未公开发表的。
3.如实填写《静海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登记表》。
4.每篇参评论文打印2份,同时提供电子稿。论文正文格式
各单位推荐的国家级、市级论文要符合相关文件要求。
第六条 奖项设定。县级获奖论文总数控制在推荐总数的60%左右。评选结果按1:3:6的比例设一、二、三等奖三个奖项;国家级、市级论文推荐比例,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七条 评选纪律。评审人员和评审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评选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参加评选或有亲属参加评选的,不能担任评委。评委成员必须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坚持原则,执行评选规定。对工作不认真或有营私舞弊行为的评委成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取消评委资格的处分。论文作者需作出“个人诚信承诺”,保证所写是原创,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审查,并对论文原创的真实性出具审查意见。严禁弄虚作假,对抄袭他人文章和冒名顶替者,取消参评资格并记入学术诚信违纪档案。
第八条 县级论文评选活动不收取参评费,相关经费由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室承担;国家级、市级论文评选活动,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县教育学会负责解释。
静海县教育局
篇9
虽然我国的医疗护理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国外的护理教育发展状况相比,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和社会需求相比,仍然有着种种问题需要解决。护理教学的整体规模以及护理教育的结构体系,逐渐跟不上社会要求。这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就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仍然进步不大。护理教育的体系结构有很多的不合理因素,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教学质量不协调。护理学专业的教育培养定位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医疗保健的发展需要不一致。现阶段的护理教育在定位上与国际形势脱离,教育模式陈旧没有创新意识,教学安排上也没有体现新时代下对护理人才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临床的指导老师对学生很多方面都不够了解,比如,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水平的高低、社会工作能力的大小、护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这样就使得护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通常片面的注重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护生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经过这些的发展,部分的高校在护理教学安排中也加入了法律基本知识的学习,但是安排的课时往往非常有限。中国的护理专业教学,不仅学生在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很多老师对这方面的掌握程度也不够。现在很多的护理中出现的问题都和法律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2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策略
加入教育国际化进程首先,护理教育应树立教育国际化观念,要充分认识教育国际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速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速度。第二,要加强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国际护理教育信息与技术资源,加速我国护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第三,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外优秀师资、先进教材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服务。另一方面,要对外开放我国的护理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加强护理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研究,争取在国际护理教育服务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推动我国护理教育产业化发展。
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适虚新世纪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国际护理执业资格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应是实用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于培养具有能在复杂多样的卫生保健环境中从事跨学科护理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才;应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要高度重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专业实践和发展专业理论的创新性护理人才;应是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着力于培养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良好的人际沟通技能和充分的理解他人、善于合作的工作态度的护理专业人才。
想要建立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较完整的护理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必须做到紧紧围绕素质培养的重心,将对护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不断探索出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综合起来,使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3结语
篇10
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采用多维教学法教师应做到: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