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21:3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篇1

笔者通过与国外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于缓慢、落后,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科技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质量较低,不仅不具备原创性,并且所覆盖学科的能力比较低,无法从根本上将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展现,影响力减弱。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针对论文有了硬性要求,很多人为评职称发文章导致稿件的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科技期刊也逐渐成为了部分在校研究人员与单位人员发表稿件的主要载体。科技期刊的发行数量低,期刊所发表的页码与论文的页码不多,发表的周期比较长,并且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在发行方式上比较传统,许多科技期刊的月发行量为负增长。从科技期刊的编辑部门分析,编辑人员的素质较低,编辑队伍的稳定性过差,科技期刊在开拓市场的时候不具备活力,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动力与创新意识。在我国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仅仅在一个地区,科技期刊的种类就超过500种,但是真正在国内知名检索软件中能够检索的期刊种类却非常少。这种低水平,同质化的现象导致科技期刊之间形成白热化竞争现状。

二、影响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因素

1.品牌建设中的学术质量因素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内容便是学术性,科技期刊对学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换言之,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与关键。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中,质量上的取胜是直观重要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当前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品牌建设中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中的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则需要对科技期刊的学术策划以及组稿问题进行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所发表过的论文中,省级以上级别的论文所具备的比例为:2011年占所有论文总量的7%,2012年为8.2%,2013年为9.5%,2014年为9.6%。其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杂志为代表,发表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论文比例超过40%,组稿率超过10%。

3.品牌建设中的人才因素

人才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一支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编辑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与质量。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编采人员则是决定期刊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我国科技期刊需要专业的人员组成编委以及审稿队伍,而这些人员往往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国际性,能够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对其进行关注。

三、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不具备品牌建设的意识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与发行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品牌建设的基本意识,不具备品牌标示,甚至没有相应的组织参与到国际期刊的宣传与学习之中。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战略思想,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意识上具备品牌思想,在积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中,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在品牌的维护与管理上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缺乏维护与管理,并且部分科技期刊并没有将这两项列入到品牌建设的组成内容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期刊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并且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品牌战略发展要求,从而导致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内容与方向出现偏差。针对于此,需要积极调整科技期刊所出现的偏颇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指导,实现论文内容与人才机制的创新性发展。

3.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具备国际化

在我国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种类非常少,虽然由许多科技期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却真正缺乏国际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国际品牌期刊。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来稿量仅仅是年收稿量的0.5%,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合作的论文数量不足1%。该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具备国际性,并且缺乏对国际化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

四、创新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措施

1.积极彰显特色,选择优秀期刊进行培育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比较大,要想改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需要在重视期刊品牌建设的同时,对优秀期刊进行培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首先,要选取期刊目标,对期刊进行重点打造,积极将期刊推出国内,推向世界,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其次,还要积极打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的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的品牌代表性,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实现分类指导,积极打造重点期刊

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整理,能够遴选出品牌建设的重点期刊,按照科技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国内品牌期刊”、“国际品牌期刊”、“地域品牌期刊”等等,在实现分类指导之后,能够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建设体系以及品牌建设机制,进一步将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纳入到我国期刊的长期发展之中,这对我国科技期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正确把握政策,进一步保护期刊品牌

在把握政策的时候要进一步纠正学术期刊发展中所出现的偏颇做法,不要将收录在资料或资料库中的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水平的唯一条件,要正确把握好发展政策,在创新论文质量、内容、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国家重点所复制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知名的品牌科技期刊中。此外,对于评定职称、学术成果研究、毕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增加国内期刊的数量,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期刊在品牌质量上具有独特性。

4.加强对科技期刊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篇2

【关 键 词】高校 专业学位 措施 思考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大重任。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优势,进一步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显提高,为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根据国家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总体要求,结合我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高校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一、专业学位教育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各高校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以创新为灵魂,培养相关领域的精英人才”为战略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实习条件,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技创新、社会贡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以质量为中心,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根据需求适当新增专业学位类别,建立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特色鲜明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稳步增长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优化研究生结构,逐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比例达到1:1,为国家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措施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化培养模式,建立完善培养、评估及反馈体系

充分利用高校在相关专业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通过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专业组织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设立见习岗位,提供实习条件,参与学校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培养过程,参与质量评估,建立质量反馈体系,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开展教学改革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制定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将社会认可度放在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指标,重视市场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综合平台建设,并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基金,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教材建设以及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三)积极推进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等工程实际部门建立长期而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作关系。如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根据专业和工程领域特点,针对性建立相关培养基地,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培养环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在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中,采用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选送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引进和聘任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评估以及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工作。建立激效机制,激励大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五)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优秀人才

通过开展教风和学风建设,组织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比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强化特色、张扬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要以优势科研为牵引,通过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整合,打造一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境

高校要努力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覆盖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科综合优势,并整合科研平台与专业学位教学平台,全方位打造一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境。优良的育人环境不仅有力提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铸就了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品牌形象,扩大了影响力,而进一步使招生规模上新的台阶。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学位教育并举,创新专业学位管理机制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之初,为加强和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要加强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部署,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专业学位工作指导委员会,对招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导师指导、论文质量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同时高校学院成立与研究生科并行运行的“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设置人事岗位,在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与学科组联席会议上建立专门的专业学位议事程序与议事制度,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纳入到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重要的发展位置。

(三)坚持质量第一,规范过程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

高校要始终坚持“积极拓展行业生源、严格考生资格审查”的招生原则,以及“质量第一,铸就微固品牌”的培养理念,在招生、双导师负责制、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导师遴选、学位论文全程跟踪管理、答辩授位等环节加强管理,创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品牌。

如在招生中严格考生资格审查、积极拓展行业生源;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设立了辅助教学形式,遴选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拓展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质量;在论文工作中建立双导师定期会晤制度,确定由企业方导师从企业对课题的要求提出选题方向,校方导师充分评估选题的理论深度、创新程度与可行性,并结合学生特点及前期基础进行选题的学位论文选题审批制度;以及学位论文预开题、开题制度,中期检查制度,预答辩、答辩制度。确保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均来自企业实践,工程背景明确,工程创新与综合应用素养锻炼强度大。

(四)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为目标,科学设置工程硕士课程,灵活制定教学计划,推出“菜单式”选课计划与“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强调从现代企业对当代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出发,面向企业自主创新与工程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积极深入工程第一线,加强课程建设和论文指导改革工作。高校学院推出“菜单式”选课计划与“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定将为培养出质量更上乘、特色更鲜明的工程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针对现代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科交叉等特点,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拓宽专业面,加快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强调“基础扎实”;在培养工作中,还要注重特色能力培养;在论文工作中需加强对学生工程大局观的培养与引导。

(五)准确定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多举措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应在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大量针对性的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理论推导证明部分的比重,增加方法应用部分的内容,为工程硕士的教学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同时增加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将大大增强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

各高校或学院在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中,应紧密结合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优势,努力实现跨学科、高层次、高起点的专业教育,并坚持“高层次、多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办学思路。只有这样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才能在相关领域培养出更具鲜明特色、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魏玮,雷彩虹.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研探索,2011(4).

[2]王莹,朱方长.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篇3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运作模式、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出路提出了见解,即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唯一出路。在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观点:做好专业数据库建设;加强与读者群沟通;提升科技期刊品牌意识;全力打造科技期刊数字化。

关键词 :科技期刊;运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品牌意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05

1 国外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

1.1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据统计,国际出版规模STM同行评议期刊约2.3万种,这些STM期刊每年出版论文约140万篇。21世纪以来,科技出版市场规模每年超过230亿美元,而来自科技类期刊达到50%。在出版机构及影响力方面,STM是1 750种,4iley-Blackwe l1 700种,除了商业性出版机构外,还有协会非盈利机构的期刊,这些期刊包括美国化学会ACS,美国武力联合会AIP,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英国武力学会、美国武力学会等,非盈利性期刊在行业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2009年度SCI收录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位的期刊,自然出版集团Nature排第1位;地域分布上,在STM期刊中,美英两国分别占35.4%,20.4%,中国是1.55%;在论文数量上,前10位主要是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日本、法国、瑞士、俄罗斯,中国是114种,排第9位,目前已上升到第2位,整体增长都非常快,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科研经费的投入, 2003年国家投入是1 540亿,到2011年是8 687亿,增长幅度非常大,有这么大的投入就有大的产出。根据目前数据分析,未来的5、6年以后,中国的论文数量可能超过美国和欧盟。虽然数量增加很快,但质量如何值得商榷。在语言方面,近半个世纪以来,科技出版和交流逐渐从国家性科学交流模式转化为跨国交流模式。在SCI交流上,现在通行交流的方式就是英语,其他很难操作。世界学术期刊语种分布,英语64%,汉语7.8%,德语7.6%。

1.2 国外科技期刊运作模式

国外科技期刊大多采取主编负责制,其职责包括:把握方向、吸引稿源、制定稿件背景测定。在编辑方面,有专职模式和兼职模式,专职编辑负责组织稿件工作,兼职则是请科学家做一些审稿并作出最终决定。专职有利于快速、公平地处理稿件,但缺点是编辑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野,成本较高。大部分采用兼职模式,优势是专业背景较强、运行成本较低,缺点是难以保证统一的评审标准和公正性,审稿时效难以保证,而办期刊最为重要和规范的是同行的评议。

目前,通行的出版模式有三种:一种是商业出版集团出版模式,主要是集团化出版模式,这是国际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国际大型出版集团20世纪中后期就开始资本强强联合的举措,整合和兼并出版期刊资源。爱思唯尔出版集团2010年销售额为33亿美元,发表的英文SIM文献份额占26%,1999年正式推出电子期刊平台,2010年有86%的收入来自数字化产品;第二种模式是专业协会出版模式,在目前的学习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美国化学学会,他们自己认为是非盈利机构,但真正谈判的时候全是商业性的,并且做得非常好。ACS出版社是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是非常出色的化学类期刊,出版部门盈利性非常强,其原因是背后有美国化学学会支持的学术运作;第三种是专业期刊社,其典型的有Scinece和PNAS,他们分别属于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科学院,PNAS创刊1914年,1982年由月刊变为半月刊,后来是双周刊,目前是周刊。传播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付费订阅,这是科技期刊非常传统的经营模式,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按照用户的理念不同,制定不同类型的价格政策,针对机构、个人、会员、学生设有相应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随着网络期刊的出现,出现了印刷版与网络版捆绑方式。另一种是开放获取模式,主要有:①开放获取期刊,完全开放,最有名的是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和英国生物医学出版中心;②单篇论文开放获取;③延迟开放获取,最有名的是Cell;④开放存档,建立开放存储窗口,把论文放在免费使用的预印本以及可以免费索取到的地方。

1.3 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特点与趋势

(1)网络化。当今是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外科技期刊从投稿、审稿、编辑、制作、市场营销等编辑出版全过程已实现网络化,这使得学术期刊的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有变化,有的还是结构性的变化。所有的资料都必须是在线的,如果不是它就不可能存在,所有的资源都互联,如果不是,它也不可能存在。科研人员获取文献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通过网络形式获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占比高达96.1%。

(2)信息化。在内容提供网络化的基础上,科技期刊实现了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多样化,同时增强了交互功能。为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国外各主要科技出版机构普遍重视科技信息服务产品的研发。未来的论文呈现形式概括来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印出来;第二阶段是PDF;第三阶段就是信息互动。另外还有可能的是视频由作者介绍作品以及三维立体模式展现。因此,未来论文的展现会将以更加互动的模式展开。

(3)集团化。从科技期刊数量前5位的国际科技出版机构来看,其科技期刊出版数量已达到4 100多种,占国际科技期刊总数18%,而且这些科技期刊都是国际优秀的科技期刊,代表了国际科技期刊的水平。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依托数字出版平台传播已是必然。但是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既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又需要一定规模的科技期刊资源做支撑,因此单一科技期刊自建数字出版平台并进行有效传播,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科技期刊依托集团化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有效传播是必然的选择。

(4)产业化。在国际上,科技期刊出版成为产业化发展态势,已成不争的事实。爱思唯尔2010年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在全球发表的英文科技医学文献份额中占26%。美国化学学会作为非盈利性机构,2009年已达到4.72亿美元。

(5)国际化。科技期刊的竞争是争取高水平的国际论文,科技期刊中心随科学中心转移而转移,科技期刊编委会组成也会不断调整,以加强高水平的论文组织。期刊边际成本不断增长,编辑、语言润色、数据采集与服务等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如印度、菲律宾等地为国际大型出版集团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中国英文版期刊需要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编委会必须要国际化、并积极参与国际出版的合作,同时应还包括刊名调整等。

(6)OA策略。开发存取(Open Access 简称OA)是近年来出现的创新的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在数字化时代,科技家和科研机构大力呼吁科技期刊出版界采用OA策略,OA策略将成为一个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很多的科学机构给相关的科学研究所很多的经费,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给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仪器产生的成果,需要拿到国外去发表,然后再交费。另外,图书馆预订期刊经费的限制,预定模式的限制,还有国际重要科技出版商由于市场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正在不断探索新的OA模式,他们在创办新刊的时候,并先采取OA策略。总体上讲,OA策略会成为未来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

2 创新是国内科技期刊建康发展的惟一出路

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一直是期刊管理部门、科学界和科技期刊界不懈探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及看问题的视角各异,因而对我国目前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原因莫衷一是。笔者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2.1 数据库——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建设

科技期刊国际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就是被国际上同行业的专业数据库收录,当前最为被业界推崇的是被 SCI 收录。作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的期刊大国,没有自己的国际性数据库也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切肤之痛。因此,应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性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国际水准的高水平数据库。同时国家出台政策,将具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级投入的科学研究报告首发于国内期刊,为高水平数据库建设解决饮水之源。

2.2 读者群——科技期刊发展的核心资源

对科技期刊而言,充足的稿源就是无穷的资源,在科技期刊办刊的过程中,应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应坚信读者才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基础和核心资源。目前,许多科技期刊与读者的交流是单向的,读者、作者缺少参与感,从而导致科技期刊丧失了最重要的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为了生存而办刊,主要是满足作者的需求,是为作者办的刊,更多地是在思考如何为作者服务,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这从期刊的印数中就可以发现端倪。现实条件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容易。为此,笔者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追求:一是将期刊办成社会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双效”期刊,二是使其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双爱”期刊。

2.3 品牌——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高层面

在市场环境下,科技期刊运作方式遭遇瓶颈,如何创新经营模式,保持科技期刊持续健康发展,是对科技期刊经营者的一个考验。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科技期刊品牌运作。科技期刊的运作具有不同的层次,而科技期刊的品牌运作应该是科技期刊运作的最高级阶段和科技期刊发展的最高级层面。当前,相当多科技期刊的经营已由产品经营转向期刊品牌经营,品牌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期刊经营制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科技期刊如林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谁拥有了期刊品牌,谁就能赢得了期刊市场的主动权,而缺乏品牌的科技期刊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二是创新科技期刊发展的模式。笔者认为,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成功经营模式应具有三个特征:①赢利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收入(如发行与广告)的比例逐步下降,新的赢利方式(如图书、光盘、客户资源、数据库、网站、会展、论坛、品牌授权)将应运而生,一切可以与刊物自身资源和品牌相关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②多条产业链相互交叉。科技期刊的经营不仅仅围绕编辑、出版、发行、广告这一系列环节来进行,而是不断进行产业链的延伸甚至再造,而品牌将成为期刊经营产业链的核心;③资源整合互为基础。科技期刊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容、读者、客户、行业、品牌等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应将它们充分地重新整合运用,进而发现新的经营空间,形成新的赢利方模式。

2.4 数字化——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开拓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形态与渠道则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数字化、网络化影响着科技期刊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及经营模式,使科技期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科技期刊在数据库建设、数字期刊平台建设、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由于受体制、机制、技术手段、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对于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转化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优势还缺乏可行的手段,对利用数字化创新期刊经营模式的动力不足,因而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期刊“走出去”战略,笔者认为,科技期刊只有网络化才能实现“走出去”的战略设想。科技期刊“走出去”就意味着科技期刊出版产业“走出去”,数字化网络出版是科技期刊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如“中国知网”出版的《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海外版)》,已在国外形成相当影响和一定品牌效应。同时也为我国期刊界“走出去”提供了经验。

3 结语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不仅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创造了新的良好环境,也给科技期刊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必须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由“科学记录本”、“科学备忘录”转变为“科学创新启示录”、“科学评议书”,要根据科研重心的转移来创新科技期刊内容、关注科技前沿进展、预测科技趋势,以形成相互推动、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研学术与科技期刊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游苏宁.中国科技期刊的追求和出路[N].光明日报,2009-02-02

2 李晋悦.发展与创新,科技期刊才能做大做强[N].中华读书报,2008-10-22

3 陈广仁,苏青.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J].科技导报,2008(19)

4 金东.论科技期刊的营销意识与营销方法[J].编辑学报,2011(3)

5 袁桂清,游苏宁,蔡丽枫,等.论中国科技期刊品牌评价与培育方法[J].编辑学报,2011(5)

6 彭斌.国际科技类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研究[J].中国出版,2012(12)

篇4

关键词:国家级影视实验区;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影响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48-02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存亡和发展,对地方性高等院校来说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于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和优势,发挥地方高等院校特色,为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根据和特点

(一)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

地方高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灵活主动适应市场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专业类型主要由学校选择,专业设置先上后稳,逐步完善。民办高校根据人才市场的信息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由于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根据未来的发展趋势设置新专业

地方高校的另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专业设置的超前性。在高等学校中设置的新专业,体现超前意识做得较为突出的是民办高校。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学校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因而它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未来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趋势,超前设置相关新专业,以抢占人才市场的制高点,拓展新专业的发展空间。

(三)瞄准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设置急需专业

地方高校一般都能够认识到,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相关的新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如数控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internet上的应用等诸项技术,在今天的地方高校专业设置中已广泛涉及。

(四)校企结合,校校合作,联合举办品牌专业

校企结合,校校合作,联合举办品牌专业,是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又一特点。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作为与市场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民办高校,充分重视专业设置的开放性,不断挖掘校内教育资源和企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其它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联合设置新专业,使专业教育融于行业、企业之中、融于校校联合之中。这样的专业经过若干年的联合打造,就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二、国家级影视实验区的设立对我校开设专业的影响

横店影视城兴建于1996年。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为横店影视城挂牌成立首家国家级影视实验区。2010年4月成功晋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横店影视城接待中外游客1090万人,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2011年,影视城接待中外拍摄剧组150个,营业收入增长了50%,实现了利润同比增长70%。从1996年至今,横店累计接待剧组954个,拍摄影视剧21000多部(集),占全国古装剧产量的1/3以上。横店影视城俨然已经变成一个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影视制作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

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横店影视城内唯一一家以影视传播为主的高等院校,她的前身是横店影视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共同创办的横店大学,2008年更名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隶属于横店影视集团,作为横店影视城的分子之一,横店影视城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都对这所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服务地方,以就业为导向是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必由之路。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商务英语,人物形象设计,影视表演,摄影摄像技术,新闻采编与制作,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和电视节目制作。从我校开设的专业来看,每个专业的设置都可以看到横店影视城的影响。国际经济和贸易,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商务英语专业显然是为了适应影视实验区日益丰富的外事和外贸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而开设的;影视实验区在深入实施“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旅游发展战略的同时,着力提升“影视产业化、旅游品牌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实现影视业、旅游业的齐头并进。这就为我校的旅游管理,编导,影视表演等相关专业的的开设和就业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三、影视实验区未来的发展对我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来看,“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将进入“破解瓶颈,转型升级,加速发展”阶段。继续推进“五大体系”和“十大平台(中心)”建设,致力于打造完善的影视产业链,尽快形成以影视剧拍摄制作为龙头,影视实景基地、剧本策划创作、影视投融资、置景与道具租赁、影视交易、影视衍生产品开发、影视教育、影视旅游等相关产业紧密配套、互动发展的影视文化产业集群。至“十二五”期末,实验区要素构建体系、策划制作体系、展示交易体系、影视后产品开发体系、影视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基本形成,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成为规模宏大、世界闻名的影视产业基地,进一步叫响“横店影视城,中国好莱坞”的品牌,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中国横莱坞”品牌。在影视拍摄、影视后期制作、影视融资平台、影视发行交易、影视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全国著名的“影视公园”、“影视制作”、“影视院线”、“影视院校”。并且明确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持续加强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广引优秀师资,着力培养影视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依托影视基地,推进工学互动,打造知名影视院府。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需要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现代科技人才,这些需求对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地方高等院校首先满足地方人才需要的原则来看,我校未来专业设置应该紧跟产业实验区的步伐。在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上都应该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

四、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与国家级影视试验区携手共兴之路

(一)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如何观照媒介融合新视野

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属于上游的渠道供应商和内容供应商。在媒介融合的新视野下,对优质资源生产进行整合,将对我校的专业分布体系、层次构建体系,产生新的整合重组力量。对于我校的影视传播教育而言,院校内专业体系的不够完善和高端人才的开发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媒介融合要求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一专多能,结合最广泛的校内力量,加强各专业内外的关联程度,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最大程度的整合效应。据此,提升专业设置的综合完整性,将成为我校影视传播教育适应当下传媒产业的媒介融合趋势的首要之选。同时,为了让各专业普遍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搭建校内广适性教学平台,知识融合和技术融合双管齐下,沟通不同专业的课程环节,以利学生更挥本身的专业背景优势,用高度的自主积极性定位更精准的自身培养,也是其适应媒介融合的关键之举。

(二)构建多维立体的影视传播教育体系

在我校横向与垂直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打造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将成为其促进与影视试验区无缝衔接的立足点。拓展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影视传播教育体系,多方联动地提升影视传播专业的整合,能促进整个体系的优质循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单纯倚靠院校单方的教学力量,难以在传播优势方面形成力道,它要求校际、传媒人才接受终端的互相联动,构建起产学研的立体人才培养平台和组织框架。在该体系的建构中,“学”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充分运用教学探索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在“以受众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的统领下,建立立体培养机制。我校高端的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气候,更加需要学校提升基础培养的“学”业效应,将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播弊端革除,采取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化教学媒介的多专业通道互动模式,精耕细作开拓我校的影视传播教育的“学、研”格局。另一方面,搭建专业与实践的直通车,将教学理论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影视传媒产品,满足行业对人才深度参与实践的要求。我校毗邻国家级影视试验区的优势,搭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资源的同时,与影视试验区展开深度联盟,实现人才置换,促进院校新鲜血液的循环。

(三)形成横店影视学府品牌效益链

通过有效的学府品牌建设、或强强专业组合,以打造我校影视传播教育的整体“品牌竞争力”。而影视传播教育与影视试验区的优质双向沟通的模式应该是:教育为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供给,影视试验区反哺教育,进一步成为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效益基地。宏观地审视我校影视传播教育的整体格局,其与影视试验区主动联动仍显不足,影视试验区反哺影视传播教育的规划也还未走上进程。由此观之,与影视试验区的协调发展应成为我校影视传播教育的基本战略之一,我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影视传播教育体系,倾力建设更广泛专业的影视传播平台,建构我校影视传播教育与影视试验区强势联合的品牌坐标。

此论文系 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编号:JB117

参考文献:

[1]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厦门大学博士论文.中国知网.

[2]赵雅丽.基于就业视角的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3]包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7月.

[4]刘慧娟.横店影视城的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5期.

[5]邵培仁,廖为民.横店:中国影视文化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理论的案例分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篇5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专业学位;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资助项目“理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sdyc11047;项目主持人:周红燕)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一种研究生层次的学位。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1]

自1991年设立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理工类高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应用”“实践”“复合”的特点日益突出。但受办学理念和学科发展惯性等因素的制约,理工类高校大多没有形成自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品牌,特别在管理机制、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政策支持

要重视政策法规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努力突破制度上的障碍,完善配套制度,从政策上、制度上、宣传上加大扶持力度。

(1)从政策上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支持力度,扩大应用型、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2)在制度上,将专业学位学历与职业资格相衔接,促进研究生群体不断提升个体综合素质,切实优化生源结构。

(3)重视宣传效应,在全社会营造认可、支持专业硕士的良好舆论氛围与心理环境,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社会接受度。

二、改进培养方案

理工类高校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学科资源,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色,因此,理工类高校必须从专业特色和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设立培养计划、设计教学体系,确定课程大纲,规范课堂标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1.增强培养内容的职业性

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授课内容、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方面不同于学术学位,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一是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适当减少理论论证、公式推导等部分的比重;二是多听取工程、企业部门意见,根据工程实际发展的需要,与工程技术专家联合开设反映工程实务前沿的专业课程,提高复合型知识所占比例,[2]重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引入模块式课程,突破文理分科界线,注重课程设计的“有用性”,适当引入具备综合知识体系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学科间的交互与融合,变单一学科学习为多学科间综合性、系统性的交流与创新,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通过讲座、研讨、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学术和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培养模式中来,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承载力和技术应用力;四是将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等实际操作环节与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相结合,重视论文(设计)的时效性、有用性、现实针对性和创新性。引入校外评审机制,邀请本行业中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日常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中来,优化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及评优条件,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设计)的盲评检查工作和毕业生的跟踪追责工作。

2.增加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收集、运用和编写工程案例,强化案例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实践训练、现场研究、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等方法。同时,根据课程实践的需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各种技能、实践训练等,把“学中干”和“干中学”紧密地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研究生们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不要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多加启发和诱导。

3.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耦合机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础能力为目的的学科性教育及以丰富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性教育。两种教育目标虽各有侧重点,但二者彼此联系,互为前提,不可割裂。由此,理工类高校必须建立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活动的联合机制,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内化理论,使他们成为具备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佼佼者。[3]实现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育与直接获得实践经验的校外行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其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有助于塑造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品质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并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三、加强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产与学相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现实性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理工类高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与目标行业对接,采取多样措施以吸引业界专家加入到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来,建设由校内学业导师与校外专家联手共同支撑的“双导师”育人体系,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设计)指导、评价工作标准。“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主要导师,校外实务导师为辅导老师。但不能直接地将二者关系理解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两个环节分别进行指导的简单分工模式。理工类高校专业硕士教育中的教学导师在完成理论教学、研究任务的同时,应当主动提高业务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精力合理分配到理论与实践上。实务导师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业实践作业外,也要主动参与到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的选题、研究与撰写工作当中来,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的现实可能性。为了保证实务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理工类高校应通过多种激励措施和保障政策提高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科研的积极主动性,并邀请实务导师参与硕士论文选题、研究、撰写与答辩等的各个环节,倾听他们的意见,吸纳他们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曹 洁,张小玲,武文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科学文摘,2015,(2):92-93.

[2]夏松竹,孙建国,印桂生,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0):4-8.

篇6

综观整体形势,尽管我国中资金融机构针对各自的金融投资产品已经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在科技开发、推广宣传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金融产品营销论文策略的运用仍是乏力的,推广效果并不好。

(一)营销费用投入大,收效不显着。以外汇理财产品为例: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行、建行、招行、民生推出外汇理财产品后,一些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荷银也相继加入了这一市场争夺拼杀,各家银行都使出浑身解数,争夺投资者。本土商业银行斥巨资投入投资理财服务业务,欲于外资银行试比高。但其行为令人费解,仿佛谁投入越大,谁就是最大的赢家。经过调查,上海、北京、广州、郑州、重庆的消费者对于各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认知状况普遍反映较差。他们被国内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面对众多“看起来差不多的”的产品,变的更加无所适从,边际消费量一路走低。

(二)品牌意识薄弱,整合力不强。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金融产品,例如上述所说的外汇理财产品,拥有很多“牌子”,金融机构看上去忙个不停,也做了很多努力去打造、去维护,但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品牌规划,绝大多数做的只是品牌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往往想到什么做什么:或广告,或包装,或渠道,每个企业都强调自以为重要的环节,但很少有企业把品牌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位。几年下来,其品牌资产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积累和加强。我国金融企业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还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还停留在某个方面。

(三)产品营销论文缺乏策略,随意性大。对于营销决策,本土金融机构还是更多地倾向于拍脑袋做决定,营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营销策略缺乏长期性、稳定性,从而最终影响了其业务的发展。

(四)营销方法落后,人才缺乏。我国本土金融机构的产品营销论文,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导致金融产品营销论文的专业程度和效率较低。特别是信息的传递效率低下,使信息在上行下达过程中出现了人为拖延,导致高层与执行层步调上的不一致,影响执行层在面临突发事件中的变通速度。

二、产品营销论文按照“骆驼与兔子”理论提出几点建议

“骆驼与兔子”理论是由我国营销学专家路长全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刚进入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因为自身规模效应的需要,在产品营销论文中一般讲求战略管理,对体系、流程、规模、沟通要求高。在金融产品营销论文中他们做得起大投入、大产出,所以可以称之为骆驼,骨架大,有足够的资本,在市场上可以靠一定时期的亏损来获取未来更大的回报;而我国本土金融机构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在未来10年内都很难达到他们的规模,与他们相比是弱者,可以称之为兔子,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要有速度,所以我国本土金融机构要谈效率,谈速度,谈利润,谈策略。在缺乏大量金融资本支持的情况下,想用金钱和时间来堆积业绩是绝对不行的。反思现状,弱者与强者怎样谈竞争?按照“骆驼与兔子”理论所阐述的观点,惟有找一支营销支点,在渠道上,在速度与策略上,在品牌的建立与促销上与之抗争。

(一)建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营销的靶心。国际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曾经说过:营销的艺术就是建立品牌的艺术。因为对于一个致力于建设长青基业的企业来说,她所塑造的品牌将是她在多年后赖以生存的法宝。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今天最著名的金融企业,不论是汇丰,还是花旗,其最宝贵的财产不是企业雄厚的资金,不是丰富的管理经验,甚至不是技术能力,而是品牌。原因何在?因为成功的品牌能使产品增值,成功的品牌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成功的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品牌是消费者的朋友,值得消费者信赖,因为没有人会拒绝朋友的诚意推荐,而去选择陌生的产品。

(二)坚持品牌形象和品牌核心价值的统一。纵观全球,坚持全面完整的品牌塑造,是一些国际品牌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这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宣扬的是其“开创优越理财典范,财富增值更为可观;彰显尊贵,专业周到的贴身银行服务”,汇丰银行提倡的是“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专家性质。尽管花旗、汇丰的广告中,人物、广告语、情节都会经常变化,但在品牌营销的各个方面,却始终承载着他们“银行专家,卓越理财”的品牌个性、精神内涵与价值观。

(三)坚持品牌形象的全面塑造。品牌是所有因素的总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所以仅产品好、包装好,或仅广告好、概念好,都不够。品牌应该是有关消费者认知产品经验的总和:从产品性能、品质、包装、价格到销售环境,从产品陈列、售点广告、卖场气氛到销售说辞、服务态度、员工行为、商务礼仪,从企业声望、媒介舆论、大众口碑到广告气质、设计风格,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在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企业要成功得更快更久,就必须像所有成功的国际品牌一样重视品牌的全面建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四)剔除主观因素,用市场分析说话。国际大公司习惯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依据产品的成长性,将市场纵向划分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建立监控体系,分别为不同时期的产品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不断观察各个时期的销售量、市场份额、损失,以及客户满意程度,及时观察发现产品营销论文过程中的错误,从而进行正确的市场选择和定位。处于导入期的金融投资产品刚投放市场,由于逆选择等其他原因,金融投资产品设计还未定型,产品处于试销阶段,风险大、成本高,基本无利润。并且金融机构难以在短期内建立高效率的分销模型和最理想的营销渠道,这时可以选择高价格高促销的双高营销策略,加强产品的包装,制作出来能够体现和说明投资理财产品特征的一系列具有视觉冲击力,意念性的说明书、图片、标志、广告等,使金融产品新颖具有特色,满足客户求新心理强的特点,“先声夺人”,迅速占领市场。产品经过导入期的试销进入成长期后,大多为客户所了解和接受,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时销售已经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利润迅速增长。但由于金融投资产品易于仿效,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将有大量的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同业竞争激烈。这时经过市场调研后,要积极创建新的解决方案,开拓新渠道、拓展新市场、建立新网点;加强促销,建立和运用蕴藏着潜在价值的客户机制,在适当的时机调整价格,找到很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增加客户对本产品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同时,要适时地将客户进行归纳,知道哪些是最有利可图的客户,哪些是最无利可图的客户。通过这样的比较,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和努力,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进入成熟期后,金融产品和销售量基本已达到饱和状态,销售量增幅趋缓,利润开始稳中有降。此时就应重新研究市场策略,在稳定老客户的同时,积极寻求新客户;要重新为产品定位,延长其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最有利的市场来赢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而增加眼前利润。

(五)塑立优秀的企业精神,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伟大的产品产生于营销部门”,科特勒的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产品营销论文要以人为本,花最高的努力,去培养和寻找最合适的营销人员。领导要以身作则,不可朝令夕改;营销人员要熟悉岗内工作,理解和掌握工作要点,积极努力地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论是企业广告还是与企业目标相关的赞助活动,拿出自己的热情,反复宣传产品理念,成为金融产品的彻底传播者。

(六)注意产品组合的创新,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我国金融机构除了有重点地使用不同的策略外,还应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上多下功夫,采取产品垂直多样化、水平多样化、无关联多样化等产品组合策略,拓展面向个人、企业以及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领域,从而促进金融产品的营销。新晨

篇7

关键词:学报质量;特色栏目;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89-02

高校学报是一种最富有特色的学术期刊,它代表着先进的学术理论和高端研究成果,其建设对提升学校优势学科、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反哺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学校品牌化建设方面是其他所不能代替的。作为民办高校学报,必须注重创新,塑造学术风格,增强学术期刊价值,创办名刊名栏,才能提升学报影响力,适应信息时代读者对学术的新需求。

一、我国高校学报建设现状分析

(一)高校学报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大部分为综合类,主要是以综合性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的论文为主,有的学校办有教育科学版类学报,将标准刊号分为人文社科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类,还有的中国标准刊号在每期内刊登文理交叉、多种类别学科的论文。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学报,只有内部准印证,号称“内资刊号”,仅供交流之用。

民办高校学报作为反映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在展示学术成就,促进成果转化,传播先进文化,扩大学校影响力等方面。著名的经济学家、原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教授曾说过,衡量一所大学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学,二看图书馆,三看学报。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教授指出,学报是高等学校的脸。可见,办好学报,除了有效发挥高校学报自身的功能外,对于实现高校学报的持续性发展,能起到促进提升学校品牌等效用。

(二)民办高校学报信息化发展现状

现我国高校社科学报达到了1700余家,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寥寥可数,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都很低,难以成为核心期刊学报,导致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大都选择核心期刊,而不选择有一般CN刊号的学报上,更别说只有内部刊号的学报了。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它不是专业性期刊。长此以往,不但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水平,而且降低了高校学报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从而耽误了高校学报的建设。

截至2015年底,全国具有高考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2845所,其中民办高校近800所,说明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院校中,现在已经申请成功刊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办高校学报有:《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湖北函授大学学报》《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四家,如表1。

(三)民办高校学报创新性改革路径

学报的办刊质量,与整个期刊栏目设置科学、有无特色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学报办得好的学校一般都能结合高校自身专业建设、地方特色等,把握办刊理念,打造出品牌学报和栏目,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在郑州市有代表性的5所民办高校学报调研中,学报具体情况如表2。

二、建设民办高校学报的策略

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等机构都对民办高校学报建设加强关注力度,在构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等方面,给民办学报提出了向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建设转型的改革思路,给民办学报建设带来创新性的指导方向。

(一)构建特色化品牌栏目

学报编辑部应树立大格局的品牌策划意识,针对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的师资、教学科研水平和专业建设等设置学报栏目,进行高端约稿、优化稿源,努力打造精品栏目、特色栏目,以栏目吸引读者,从而带动整个期刊的发展。

(二)加强高层次的学术交流

建立长期专家约稿制,充分激励调动学院内部高级职称教师投稿的积极性,向中级职称以上教师约稿,争取更多优质稿源利用学术会议、学报交流会等广泛传播交流,扩大学报学术影响和栏目品牌知名度,吸引高水平专家、学者投稿的多重效益。

(三)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策略

期刊稿件在线采编系统是学报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新趋势,是民办学报考虑发展的信息途径,它使得投稿、审稿、沟通都能在网上实时完成,提高了编审效率。为了能让期刊的研究成果迅速走向世界,就必须推进数字化建设,及时地宣传和推介特色栏目,使其获得学界的关注、支持和认可。要向CSCI、CSSCI、SCI等权威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文摘类期刊推介特色栏目上发表的文章,提高转摘、转载率,扩大学术影响力。

三、特色栏目发展对策探讨

(一)特色栏目建设意义

特色栏目是学报的招牌,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名片。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窗口与缩影作用,让特色栏目在众多期刊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的个性与特色。

在民办高校中,高校学术期刊依靠地域特色实现刊物特色化的成功范例: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设立“殷商文化研究”专栏、《成都大学学报》开辟“成都发展”和“成都旅游”专栏、《黄河科技学院学报》开设“民办教育研究”等,都以特色栏目为期刊招牌,起到了很好的品牌建设效应。

(二)树立特色化发展理念

国家教育部一系列政策要求高校学报“以特色求发展,重点办好特色栏目。”地方高校学报创办名刊,而特色栏目建设是基础,对提升学报影响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能发挥巨大的支持作用。如果高校在办刊理念和办刊模式上定位不清、创新不力,学报也就只能流于形式,成为“学术垃圾”的出产地。

随着数字化出版,推动着学报编辑工作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加强学报网站建设,加强网站的内涵性和特色性,同时和各大门户网站合作,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为代表的数据库出版平台合作,按学科形成类别,通过数据库出版平台出版数字学报,扩大学报在网络化、科技化和数字化进程中的影响力,使学报的传播由单一的纸质出版变为纸质与数字形式同时出版。在互联网时代,还要加强在线互动平台的构建,如学报微博、微信、手机出版等高效快捷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术专家参与其中,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四)引进优秀人才,提升学报整体质量

民办院校要编辑出版高质量的学报,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对口、规模强大的编辑队伍。作为学报编辑,首先要培养敏锐的策划意识,在学报的组稿、栏目、版式、封面等内容上,做好把关,结合学报网络数字化的时代特点,运用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努力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提升学报影响因子。

(五)民办高校学报品牌建设

要创品牌,走品牌化道路,学报编辑者要有高度的品牌意识,专业化改革是部分综合性高校学报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学报品牌建设时,还要注意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合理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等方式,堵住学术不正之风,确保学报质量。

四、结语

民办高校学报和民办高校一样,是成长中的新事物,既要遵循高校学报类期刊的共同规律,又要遵循民办高校办刊的特殊规律。在数字化出版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学报要顺应信息时代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放眼于学术大世界和国际出版物市场,走特色化创新之路,加强特色栏目的设立与创新,全面提升学报整体质量,推动学报持续性长远发展,创出学报品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8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有效实施,引导广大教师研究和探讨新课程深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定于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举办2012年首届“心系新课程 给力新课改”全国教师论文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凡全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院校、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在职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关心和热心于教育改革及课题研究的人士均可独立或合作撰写相关教科研论文并参加评选。

二、论文主题

征文要求涵盖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领域,重点关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成果、新思路、新举措,可以就德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课程等某一侧面的某一具体课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文参赛。具体包括:

1.关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解读与思考;对于近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回顾性的专题研究。

2.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和新课标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3.关于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讨。

4.关于职业教育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制度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对职业院校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径、过程研究,以及产学研结合的意义、模式、产学研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

5.关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科学定位、品牌及特色的开拓创建,优质专业资源的共建共享,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对专业内容的充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关系,专业教学和实验的结合,人文、科学教育的融入以及文理交叉、学科融合等研究与探讨。

6.关于开拓高校管理“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的新思路,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构建以及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衡,从不同层次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管理制度的保障和平台的专题研究与实践。

7.关于幼儿教育中的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有效方法,关注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落实问题,以及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完善问题研究。

8.探索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状况,探讨幼儿园在办学过程中实现特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三、参评要求

1.参评论文的形式,可以是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课题,教育随笔,教育活动案例与分析、个案研究、日志等。

2.论文要注重“教育科研”含量,要求立意新颖、主题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所参赛论文一定是原创、无抄袭,引文要注明出处,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参评论文如已产生社会影响(发表、交流、获其它奖项等)者请在文末注明。此次论文报送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28日,以后为每年的12月28日。

4.邮局或银行汇款。

每篇论文收取评审费80元,主要用于评审、授奖和印刷优秀论文集等。评审费可采取邮局汇款或银行汇款方式。

(1)邮局汇款至:武汉市武昌区黄鹂路39号《新课程研究》编辑部收(邮编:430077),请注明详细地址和电话及文章标题(邮局汇款勿寄个人。鉴于时效性问题,请尽量选择银行汇款方式)。

(2)银行汇款,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卡号:6227 0028 7382 0169 705,收款人:杨庆。

四、评选及奖励办法

1.主办方将邀请本市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环节对征文进行认真、严格的审阅,评出等级奖。其中一等奖比例为参赛总人数的10%,二等奖为参赛总人数的20%,三等奖为参赛总人数的30%。

2.参评论文须经初审、复评、评定三个阶段,分设一、二、三等奖。本刊将全文发表一等奖获得者的文章,并将一等奖获得者吸收为本刊特约通讯员;对二等奖获得者的文章将刊发主要观点及精华部分;其他获奖教师均可获赠一份精美礼品并颁发获奖证书。此外,获奖教师均可免费参加本刊组织的大型教学研究活动,免收会议门票。

3.每年度设立市、县(市、区)及学校组织奖,凡集体组织100篇以上参赛论文的可获一等奖,50篇以上的获优秀组织奖,将获颁奖励匾牌和证书,一等奖单位的领导将获邀作为本刊编委参与杂志的宣传策划和专题报道。

4.获奖结果将于次年1月25日在《新课程研究》杂志社网站上公布。《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拥有对本次征文竞赛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对策

 

庆元县是浙南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大, 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产销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产、加、销难的问题,而且对推动我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活跃新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较快,运行态势良好

目前,庆元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发展粮食、畜牧两大战略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高山蔬菜、茶叶等几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吊瓜、中药材、烤烟、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2、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和基地不断壮大,加工业框架体系逐步建立

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了竹木、粮食、食用菌、食品、高山蔬菜、茶叶、烤烟和畜禽水产养殖等8大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按照突出特色、做优做精的要求,一批具有我县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

食用菌是庆元第一大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获全国唯一的“全国食用菌行业特别贡献奖”,“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庆元香菇”获得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建成核心示范基地86个,实现产值上亿元。

毛竹是庆元继香菇之后的又一大产业,全县有毛竹30.7万亩,产值4.5亿元,实现毛竹产值1.64亿元;

高山蔬菜是我县近年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产业要以发展高山蔬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开发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努力塑造庆元绿色蔬菜的形象,以高山特色和无公害品牌抢占市场是农业部门要做的工作。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蔬菜生产重点县”。

庆元茶叶,品质一流,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著名品牌有沁园春、百山等生态有机茶。庆元茶叶产业实现了多元化战略,主攻单产和名优茶,千方百计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水平,树立品牌、抢占市场。2008年全县茶园投产1.378万亩,其中名优茶416吨,产值2833.8万元。并着重培育了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和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茶叶专业户33户。

烤烟是庆元农田种植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一个亮点,庆元是浙江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县,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近4000多万元,有许多农民因此而致富,低海拔地区在烟收后还可再种一季稻并形成烟稻两熟的种植模式,2009年全县种植烤烟31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不断增强了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产出效益不高。我县大部分基地建设较早,由于受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个体上看,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企业比重偏少,已经挂牌的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香菇等支柱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没有知名的品牌,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尽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作坊式经营的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所占比例少,企业经营分散,品牌杂、小、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当前,资金缺乏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季节性比较强,收购资金缺口大,原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存在着起伏,难以扩大规模,甚至濒临倒闭的危机。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企业交易成本高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达,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而我们到目前并没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也是品种混杂、难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造成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加工产品质量低劣。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缺乏履行合同的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

我县虽然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加工规程,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知识了解不够,基层干部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内涵和功效缺乏认识,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管理者标准化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行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低。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品牌企业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2、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要围绕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抓好配套的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竹木、优质水果、优质粮油、畜牧、高山蔬菜等五大类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加强对现代农产品加工的认识,提升农产品经营理念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仅仅是粮食食物加工品的需求,而是向经济动物、经济作物、野生特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农产品的加工概念,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厂房设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进行“工业形态”的食物生产、组织、管理、经营、销售、技术创新。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改变过去对农产品加工业作坊式的、小规模的、个体劳动的、经验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印象和理解。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4、借力发展,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努力引进外来投资,搞开放型农产品加工,借力发展是加快我县总量扩张的重要途径。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一要利用生态优势,搞农产品项目开发及包装工作,建好项目库。二要加大力度组织好各项经贸合作活动,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形式,采用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三要贯彻好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主动接受国内外及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和资金、人才、技术的融入。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报建设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报是一所高校的窗口,是传播教师教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目前,全国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学报已达200余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学报建设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学报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学报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积极作用

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浮躁的学风和不良的学术风气在高校中蔓延。教育部多次出台管理办法整治学术风气,净化学术氛围。社会上许多刊物鱼龙混杂,不少以牟取利益为目的,更加助长了不良风气。一般来说,学报拥有比较纯洁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能比较公平、公正地对待高校教师的教科研成果。加强学报建设,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来说,可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学报是展现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平台。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来说,有选择性地刊登高水平教研、教改和科研文章,将对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完善专业结构和专业布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色项目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高校建设特色项目需要不断积淀,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创新工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借助学报这一平台,高校可以有效地对自身特点进行梳理,这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特色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阻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报发展的因素

我国民办教育起步和发展都相对较晚。由于资金和办学资源有限,初期绝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到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上,其科研投入相对较小,科研工作基础也比较薄弱。各高校学报大部分都是内部刊物,很少被知名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和检索,其社会影响力较小,竞争力不强。

受办学经费的限制,民办高校学报往往出版周期较长(一般为季刊、半年刊),加之内部刊物级别低、影响力小,导致其很难吸收外部优质稿源,而校内优质稿件又不断外流,这对原本基础就非常薄弱的学报工作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稿源的不充足和优质稿件的流失,直接影响到学报的办刊质量。

三、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报的建设策略

学报建设工作,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育质量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要立足学校的发展实际,正确把握学术研究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发展方向,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通过提升学报办刊质量与水平,充分展示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水平的融合、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1.更新学报办刊理念,全面提高争意识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报必须紧贴时展脉搏,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用新的办刊理念武装自己。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全面提高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和竞争观念;要学会因势利导,探索出新型的联合办刊、联合办报之路。

2.进一步强化学报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的功能

就目前现状来看,学报大多还是以刊发本校师生论文为主。若仅刊载本校论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共享及学术的交流与提高。学报建设要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出发,按学科、专业有效整合资源,要进一步强化为学科、专业服务的功能。根据学科、专业有针对性地设置栏目、策划选题,是学报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3.要将应用性和学术性完美融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多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特点。对学校众多的“双师型”教师来说,他们对技术应用的感悟和理解要强于理论研究,他们的论文往往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的技术研发、管理模式、营销策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报的管理者和编辑人员,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正确处理应用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做到两者的完美融合。

4.突出本地区域特色,打造优势特色栏目,彰显特色办刊品牌

要提高学报办刊质量,民办本科高校需要打造优势特色栏目。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为保证特色栏目建设,编辑部人员需要有较强的策划和组稿能力。编辑可以围绕具体的主题来进行,也可以根据某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近况进行科研追踪,打造优势特色栏目。此外,学报还要深入研究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将其与学校相关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栏目。

参考文献:

[1]张文.高校学报的品牌战略[J].柳州师专学报,200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