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法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6:0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法律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状况:近期,全国妇联对俺国一零个省(自治区)、市地四零零零名群众进行拉“婚前双方财产是否存在必要公证”地大型民意调查,调查对象四八.一%为男性,五一.九%为女性,大体符合俺国人口地性别比例,调查对象地地域、收入、年纪和婚姻状况构成也基本符合俺国人口分布。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婚前财产公证看法分歧很大,持支持态度地占四二.六%,持反对看法地占五七.四%。在一项涉及十个省、区、市地四千名调查对象中,百分之四十八点一为男性,百分之五十一点九为女性,大体符合中国人口地性别比例。调查对象地地域、收入、年纪和婚姻状况构成也基本符合中国人口分布。据称,该抽样调查地误差率为百分之五以下。
俺个人以为,离婚案件中地财产纠纷如此之多,这与夫妻双方没存在就财产问题作出约定存在很大地关系,而婚前财产协议作为夫妻财产约定地关键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地关注,同时也引起拉法学界地高度注重。一九五零年颁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未对夫妻财产约定作出明文规定。但是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地报告》指出,婚姻法“对一切种类地家庭财产问题,都可以用夫妻双方平等地自由自愿地约定方式来解决,这也正是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存在平等地所存在权与处理权地另一详细表现”。这里地家庭财产约定应当包括:①允许夫妻双方就财产问题进行约定;②夫妻财产约定一定遵循自由、自愿、平等地原则;③夫妻财产约定地对象是家庭财产;④夫妻财产约定地内容涉及所存在权、整治权等。由于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所作地立法解释,具存在法律效力,所以可以说俺国一九五零年地《婚姻法》实质是允许执行夫妻财产约定地。但是,由于受社会条件地制约,加之本身生活中个人财产极少,以至夫妻财产约定这一立法精神很难体现。鉴于上述这些原因,为拉预防纠纷,预防纠纷,既保护夫妻双方或一方地合法权益,建议长夫妻约定财产地登记等程序。为拉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地需要及与国际社会接轨,为拉近一步完备俺国夫妻约定财产规定,俺国应在借鉴别国先进立法经验地基础上,从俺国本身出发创建起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地,既科技、规范、弄清、详细,又具存在操作性地夫妻约定财产制。
俺国夫妻财产约定规定存在很长地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国民法典》第四编《亲属》第四节《夫妻财产制》第一零零四条规定:“夫妻得于结婚前或结婚后,以契约就本法所定之约定财产制中,选对其一,为其夫妻财产制”,第一零零七条规定:“夫妻财产制契约之订立、变更或废止,应以书面为之”。这应视为俺国历史上正式存在夫妻财产约定地立法。该调查报告解释说,婚前财产公证地兴起存在其必然性,因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年均收入不够千元人民币,婚前财产甚少。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增高,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拥存在高档商品房、汽车等,居民家庭存款达到几万、几十万者不在少数,所以婚前财产公证也就应运而生。离婚案件地增多及其涉及地财产纠纷带来地烦恼,也是人们倾向于婚前财产公证地原因之一。统计数字证实,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各级法院审理地离婚案件平均一年递增百分之九点零八,去年达到一百一十九点九万件。这些案件中绝大很多都存在财产纠纷。
三零年后,俺国经济存在拉较快发展,人们地婚姻家庭观念存在拉必然变化,婚姻家庭生活日趋复杂。一九八零年《婚姻法》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家庭关系发展地需要,在第一三条第一款中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夫妻双方共存在,但另存在约定地除外”。自此,俺国夫妻财产约定制作为法定财产制地必要补充,得以正式肯定。但是,法律对夫妻财产约定制无详细规范,现实中夫妻咋应用约定财产制,不好掌握。
篇2
关键词:公司财产权法人所有权股权
创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的创新,是改革中的难点及热点问题之一。所以,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目前改革的关键。
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为国有公司,最终确立国有公司的法人地位。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则成为国有公司设立的前提和关键,所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研究也应从传统的“两权分离”转移到一种新型的产权制度研究,即股权的研究。
一、公司法人所有权
下面我们从所有权角度来分析公司法人所拥有的产权的性质。对所有权的定义,在现代各国法律中,大致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列举主义,即在规定所有权的概念时,即列举所有权的各项权能。[1]而概括主义,即以抽象严谨的语言表述所有权的法律性质。[2]我国法律对所有权定义采取了列举方式,《民法通则》第171条将所有权定义为“人们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权与其四项权能发生部分或全部分离的现象是经常的、大量的,但这是所有权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呢?所以,在这四项全能之上,还有一个与所有权不可分离的、最基本的、最高层次的权利,我们把它叫做支配权,所有权最本质的属性就是对于物的独占性的支配权。[3]据此,我们以概括性的方式将所有权定义为:所有权是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的支配其所有无的权利,所有人可以对其所有的物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可排除他人对财产违背其意志的干涉。
根据以上对所有权的定义,我们来看公司法人产权性质。
首先,公司法人对其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4]虽然这些权利由公司内部机关——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视会等享有,但这些机关都是公司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这些权利依然属于公司法人。
其次,公司已经成立,公司的财产就同股东的财产区分开来,这是股东有限责任的基础,股东的变化不会影响公司的存续,但股东对公司经营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只有通过股东内部机关——股东大会,才可以参与公司经营。[5]从法律意义上讲,公司形成一个独任的人。所以公司产权是独立的、排它的。可见公司产权从法律意义上讲符合所有权定义,应成为公司法人所有权。
公司法人所有权是指公司法人对其财产,包括由股东出资形成的财产记在其基础上增值的财产享有所有权,即对公司全部法人财产有着完全的战友、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现代公司根据其内部组织形式,法人财产所有权的内容可具体分为重大决策权、经济决策权、具体经营权、监督权。
二、股权性质法律研究
在法学界,对股权性质的认识历来争论不已,随着国有企业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展开,这更成为一个争论的热点。这场争论的关键不再是承认不承认股权,而是最终把股权归结为什么性质,即按大陆法系两个中心论的观点,它究竟是所有权还是其他权利。
第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是所有权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股权属于所有权的范畴。主要理由有:第一,现代大股份公司两权分离所形成的经营者控制并没有改变股东的所有权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无论怎样分离,都只能是所有权权能的分离,况且从西方公司制发展的实践来看,经营者控制剥夺的只是小股东对公司的支配权,而实际上加强了大股东的支配。[8]第二,否定股权的所有权性质会在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公司的财产无最终的归属;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失调;股东利益缺乏现实保障。第三,公司法人所有权与股东所有权可以同时并存,在英美法系中就承认一物可以多权,所有权是相对的、具体的。[9]笔者认为此说曲解了股权的内容。股东对其出资所形成的要素形态的财产,已不能任意二排他的支配,怎能是所有权?公司法人对要素形态的财产只拥有经营权,又怎能使其产权和治理上真正独立?况且此说还与股东所掌握的自益权与公益权的实际内容很难吻合。由于此说与当前国企改革所要实现的双重满足的目标实在难以调和,故又使其走上了双重所有权的道路,即股东拥有的是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法人所拥有的是支配意义上的所有权,所有权本来就是支配意义上讲的,哪有完全脱离了支配的归属?
第二种观点:认为股权是债权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股权应当属于债权的范畴或将其视为附条件的债权,认为股权是债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理由有:第一,股权具有明显的债权特征。首先,股权与债权一样,权利与义务的主体都是特定的。其次,股权必须借助于公司的行为才能实现,即股东利益的实现是以公司支付利息、红利的行为为前提。因此,股权与债权类似,是一种请求权。从这种意义上看,股权是一种附条件的债权。第二,进入本世纪以来,股份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彻底分离,公司不再受股东的支配,公司已成为公司财产的所有者,股权已从所有权变成债权。第三,股东和公司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股东以财产所有权为代价购买股票,公司以取得所有权为前提出售股票,股票转化为债权是股东对投资财产的所有权必然丧失的结果。第四,股东参与分红和转让股票,并不等于在行使所有权的收益和处分权能。
第三种观点:认为股权是一种社员权
认为股权是公司这种以资本为单位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法人的一个成员所拥有的权利。由于这种组织以追求财产利益为终极关怀,故这种社员权有明显的财产权的性质,其权力以股为单位而非以人为单位来计算。其他的社员权力则不具备财产的性质,其权利以人为计算单位,这是一种特殊的社员权。随着“一人公司”的出现并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承认,公司为社团法人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社员组成的观念所打破,以社员权解释股权以难以自圆其说。
我认为所有权说或债权说均不能反映股权的本质,把股权归入社员权也不妥当,股权只能是自成一体的权利。它应界定为:“是股东因出资而取得的、依法定或依公司章程的规定和程序参与公司事务并在公司中享有财产权利的,具有转让性的民事权利。”[13]其具体含义如下:
1、股权是作为股东出让财产所有权的对价的一种权利。
股权不是基于股东身份而产生,而是与股东同时产生,是同一出资关系的两个要素。股权也绝非股份的内容。股东所有权论者往往把股东对股票或股份的所有权与对财产的所有权视为同样,或者认为股票或股份就是公司财产本身,拥有股票或股份便是拥有了公司财产所有权。[14]但股份不等于股权,对股份拥有所有权也不表明对公司财产享有所有权,股份首先是出资额的表现形式,股东在交付出资之后即丧失了对出资财产的所有权,但由此换取了对价即股权,股权是一种无体财产。
2、股权是目的权利与手段权利的结合,财产性权利(如分红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为目的权利,公司事务参与权为手段权利。
3、股权兼具请求性和支配性。
4、股权是团体权利和个体权利的辩证统一。
5、股权具有资本性和流转性。公司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法人,但仍是以股东出资为基础并以股东为成员有机结合而成的团体。[16]全体股东构成一个有共同利益的团体,股东是团体中的个体成员,是团体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公司是股东为实现共同及各自目的利益而结成的团体,是达到股东利益的工具。股东以出资为代价成为公司团体的成员,全体股东用以出资的财产转归公司名下成为公司财产,并由此逸出于股东而独立。全体股东必定要有统一利益,享有团体权利,而具体到每个股东又有各自独立的利益,享有个体权利,股权是团体权利,而具体到每个股东又有各自独立的利益,享有个体权利,股权是团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的统一。
6、股权具有独立性及与公司所有权的集合性。我们说股权是与公司所有权并行的一种独立的权利,但两者又存在交叉点。公司产权由公司法人统一享有,但又把权利分为具体权限分配给内部各个机关,由各个机关根据自己的权限以公司名义行使公司的权利。典型的公司机关由意思相关、执行机关形成交叉,公司的权利分布于按
照“分权制衡”结构组成的公司机关。英美法的公司机关由股东、董事和经理三部分组成,股东以在股东会行使表决权的方式对公司行使控制权,[17]即选举或罢免董事,对修改章程,合并、分立等重大事项作出决议以及对董事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事项作决议,董事(directors)通常以组成董事会(boardofdirectors)的方式对公司行使经营权(management)。
按照英美法,尽管董事由股东选任并可随意罢免,但董事的权限来自法律的规定,而不是来自股东授权。[18]英美公司法理论通常笼统地认为公司权利由这些机关按分工享有,对股权是权限还是权利并不作法理上的抽象研究,实质上是把股东的股权与股东作为公司机关(以股东会形式)享有的权利混为一体。大陆法系将公司机关区分为权力机关(股东会),执行机关(董事会)和监察机构(监事会)。由于权力机构由股东组成,而权力机关又作为公司机关行使公司权利,所以股权也与公司权利发生重叠。可见,虽然股权是与公司所有权在股东会权限上形成交叉点。
所以,股东作为公司机关的成员(即股东会的成员)进入公司行使权利时,就具有双重地位,一是作为与公司所有权并行的股权的权利主体,以独立的人格行使股权;二是作为公司机关的成员行使公司的权限,股权既游离于公司之外作为独立的权利,又以行使公司机关权限的方式进入公司而对公司的重大事务进行控制。
7、股权是股东用以操纵公司,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从本质上讲,公司不过是股东谋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是多数人为实现全体成员的经济利益的共同目的而结成的团体,目的是在保证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和营利的情况下,使个人责任与公司责任分离开来,以讲求较好的利益。[19]所以股权以营利为目的,以操纵为手段,这也决定了股权具有财产权和内部事务管理权双重内容。股权是通过让渡出资财产所有权而换取的权利,是股东丧失出资财产所有权的对价。出资财产转化为股权,只不过变换了一法律形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股东的经济利益,股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
通过对公司财产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所有权是以公司名义统一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公司财产的权利,它是通过公司机关具体行使职能而实现的。[20]股权,既是与公司财产所有权并行的一种独立的权利,又作为公司意思机关行使权利的基础,从而与公司所有权发生联系,正是基于股权和公司所有权的这种有机联系,所以我们说公司的财产权结构是股权和公司财产所有权的契合。
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及变革
实践表明:“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未能在实践中收到预期的结果,分析原来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国家对企业财产享有所有权,虽然依据法律企业享有经营权,但国家却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干涉企业的经营自,企业不能享有独立的、排他的产权,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权主体。
具体讲,按照“两权分离”思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在企业产权方面,造成国有企业产权虚置和产权不明晰两大缺陷。企业产权虚置或缺位。[21]国有企业的财产“人人是主人,人人不关心;人人都所有,人人不负责”,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和国家之间产权关系模糊,责任制度不明确,造成“企业躺在国家身上,职工躺在企业身上”的吃“大锅饭”的局面,这些缺陷限制了企业的活力,所以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顺产权关系:1、明晰产权。出资者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资产受益等所有者的权利,企业享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由法律规定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2、清产核资,量化产权,建立国有资产登记制度。3、明确国有资产的代表者,使国家由承担无限责任走向承担有限责任。
四、结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我国传统的国有企业中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享有经营权,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界区不明晰,造成国有企业中产权关系混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明晰的产权制度为首要特征,所以企业产权制度变革成为企业改革的关键。
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将国有企改组为现代意义上的人目的的法人,本文通过对所有权各项权能的研究,得出了公司产权性质为法人所有权的结论;通过对股权的研究,指出股权是一种全新的权利类型。所以公司产权就是公司财产所有权和股权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篇3
论文关键词 债权人利益问题 财产继承 债权人利益保护
在继承权以及债权方面,怎样使这两方面能有效平衡,这个问题是目前继承法以及民法中较为关注的问题。依据我国《继承法》第33条有关规定,当前,我国实行的立法是限制责任继承制的,换句话说就是,“被继承人把相应的债务遗留给继承人,继承人按照一定的要求的规定及时偿还遗产的实际价值,如果有超过遗产具体价值的债务,相应的继承人可以不用全部偿还。”这项规定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把继承权以及债权相互平衡,但是,在部分问题上,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做的不到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在财产继承中的具体表现
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在财产继承中的相应表现有:目前债权人在财产继承中的利益问题、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具体表现。
(一)目前债权人在财产继承中的利益问题
《继承法》第33条相关规定指出:“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应该清偿被继承人应该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的债务和税款,具体需要缴纳的债务以及税款的标准是以,被继承人的遗产实际价值为准。如果有超出遗产具体价值的部分,相应的继承人可以不用全部偿还。如果相应的继承人不继承遗产,那么,对于被继承人的遗产中应该缴纳的债务以及税款可以不用偿还。”依据这一条规定,如果被继承人给继承人遗留了五万元的存款,继承人完全同意继承全部遗产,那么,继承人就要承担被继承人的全部债务以及税款,具体债务偿还额度的标准是以所继承的全部财产为限度。
依据法律来说,提出这一规定,可以高效的避免众多债务人运用法定的方式,将所继承的财产转移,有效的规避相关税款以及债务,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在关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具体表现
遗产的法律定义是,遗产具体范围指哪些,可以直接决定相关债权人具体利益受保护的程度。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指定不明确,例如,相关债务人享有的一定的债权,最终是否从属于遗产,基于这种问题,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明显的规定。
另外,依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法律要求的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的遗产,继承人可以不用完全继承,继承人可以运用明示的方法提出放弃继承,同时,也就放弃了承担相应的债务问题,一般说来,被继承人的遗产被继承开始到相应财产分割之前,法定继承人可以明确提出放弃相应的继承权,但是,这样说来,对于债权人是非常不公平的,由于,不能明确相应继承人继承遗产与否,那么,债权人跟谁要相应的债务,是十分不明确的,基于这种原因,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法律没有相关的有力措施。
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如果债权人的利益受到危害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进行救济,“必要的救济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法律法规中不能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前面提出的规定没有法律依据,不受法律保护”。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没有合理体现,所以,致使债权人的利益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债权人的利益问题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债权人利益问题受危害的主要原因包括:目前我国继承法中社会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继承法缺乏理论研究、相应继承人危害债权人的利益。
(一)目前我国继承法中社会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我国《继承法》是1985年制定的,直到现在没有进行更新。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相应的债权问题比较简单,尤其是个体私有制不健全,继承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债权人债务问题。
(二)继承法缺乏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法律缺乏对于债权人债务问题的关注,对继承法的家庭问题的具体研究相对缺乏,上世纪80年代,我国立法技术以及相应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对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以及债权人和债务质检单的关系的探究不够清晰。
(三)相应继承人危害债权人的利益
最近几年,在我国存在大量的相关继承人运用法律手段的漏洞来危害债权人的权益。例如,具体发生在某城市的案件,王姓债务人欠张姓债权人五万元人民币,但是,王某去世之后,张某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提讼,提出要王某的儿子王刚代替其父亲偿还应有的债务,但是,张某没有任何的证据证明王刚继承了王某的全部遗产,所以,法院最终以证据不足把张某的诉讼请求完全驳回。王某用了瞒天过海的招数,成功的把这笔债务推脱了。王某将自己的财产都赠给自己的弟弟,所以,一旦王某过世,王某的弟弟再将财产如数赠给王刚,这种继承方式使得王刚不用对父亲的债务有任何的承担,但是,债权人张某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却收到了危害。对于这类现象,生活中的例子非常的多,这些问题都是法律漏洞,是法律不能预料的,债权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境外对于债权人利益建立的基本制度
境外对于债权人的利益问题建立的基本制度包含两种体系:大陆法系地区建立直接继承政策、英美法系地区制定间接继承体系。
(一)大陆法系地区建立直接继承政策
直接继承的意义是,被继承人去世之后,把被继承人的相应财产转接给继承人,被继承人的相关债务问题都要归于继承人进行承担。但是,这种制度的问题是,遗产债权人的权益收到危害。所以,众多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全面建立了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例如,德国、法国、以及我国台湾民法有关的规定,继承人行使继承权之后,相应的继承人具有一定的选择的权利。相应的继承人具有选择权利的具体表现有:一是无条件直接继承;二是有条件继承;三是放弃继承等。一旦继承人在规定的时间没有做出相应的明示,就断定为无限责任继承权。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具体继承权是自愿无限继承。具体的继承方式非常的简单,不需要向我国法院递交申诉,不用口头表示。不管是明示还是承认,都允许进行继承。只要在规定的实践内,没有做出相应选择的,或者在放弃的时间同样没有做出选择的,视为自动接受无限责任继承权。
自愿接受无限继承权是指,被继承人的全部遗产不具备清偿债务的能力,那么,继承人就要付出相应的偿还行为。如果相应继承人做出不正当的行为和举动,会有相应的法律进行制裁,我国法律法规强制规定,继承人具有接受继承权,但是,不允许继承人对继承权的利益进行享受,一定要接受无限继承的责任。如果上述行为表现出伪造遗产以及隐匿财产等行为。一旦选择接受有限责任继承权,一定要上交忠实遗产清册,确保遗产数目清楚,这种方式,有助于继承人公开继承财产的数额,制止了恶意藏匿、转移的可能。另外,大陆法系的地区还建立健全相应的遗产管理体制。例如,《瑞士法典》中,第594条中规定:“被继承人的相应债权人,一定要做好债权清偿工作,如果债务未得到清偿或者没有相关人士进行担保,要在被继承人去世之后的三个月里,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官方计算。”
在日本,相关债权人如果发现法定继承人的某些行为危害到债权人的债务问题时,就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遗产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进行相应干预之后,继承人就丧失了管理遗产的能力,这样的规定可以使遗产最先用于偿还被继承人所欠下下的债务,进而可以维护债权人的基本利益。大陆法系地区的这项规定,有助于保护债权人的全面利益。
(二)英美法系地区制定间接继承体系
具体在遗产继承情况上,英美法系地区使用的是间接继承体系。间接继承体系是英美国家普遍使用的制度,那么,我国香港地区也在使用间接继承体系,换句话说,“就是继承人开始继承遗产之后,所得遗产暂时先不给继承人,先由有关部门进行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问题、交付遗赠以及上交遗产税之后,再把剩余的财产归还给继承人。”这一体系直接确保了债权人的有效利益。但是,这种制度对于有关部门的司法程序要求非常的高。一旦使用这种体系之后,每一个人去世之后,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面进行处理有关继承问题,要是没有健全的司法遗产继承制度,是没有办法对遗产继承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相对来说,这项体系同样不适用于我国。
四、对于我国继承法提出的建议
(一)我国要逐步完善有期限、有条件的责任继承体系
法定继承人具有选择权利的具体表现有:一是无条件直接继承;二是有条件继承;三是放弃继承等。我国要逐渐完善概括继承权、限定责任继承权、放弃继承权的选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和平衡继承人以及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无条件的责任继承制和无期限的直接继承制以及放弃继承制,都不能有效的使债权人掌握遗产的准确情况,同时,不能使债权人在合适的时间了解继承人的主张。而法定继承人就会利用体系的漏洞做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的行为。所以,有关部门要及时的把法定继承人以及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尽快确立下来,最大限度的解决被继承人留下的遗产债务关系。完善无条件直接继承制、有条件继承制以及放弃继承等选择制度,是全面解决遗产继承有效的方案,法定继承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是无条件直接继承、有条件继承还是放弃继承等,可以选择出属于自己的恰当的继承方式,用来全面维护继承人合法权益。
(二)具体修订《继承法》中要建立遗产清册程序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经过对我国现行《继承法》中针对债权人权益问题存在的弊端进行全面分析,在结合相关法律资料进行总结和阐述,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具体如下:我国现行修订的《继承法》中关于债权人和继承人的权益保护上,加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护,这是我国修订《继承法》所遵循的重要原则。具体实施阶段,要全面做到改变我国继承法中无条件继承制为有条件继承制,建立健全有条件的责任继承体系。那么具体用来实现的标准是,建立遗产清册程序,例如,全面建立按照规定制作的遗产清册程序和遗产清册异议、公示催告和遗产清册权益等内容。